文言文五大句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常见句式总汇

五种常见句式:判断句疑问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一、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判断句应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A涉及事物的性质、情况或事物之间关系。

B要作出判断。

C是个句子(表肯定或否定)。常用判断句形式

1、用“者”或“也”表判断。

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判断。

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直接用“是”的很少)

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

5、无标志,直接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具体句式:

1、用“者”或“也”表判断

A“......者,......也。”

涉者,阳城人也。(《史记.涉世家》)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者也。《游褒禅山记》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也。《六国论》

为天下笑者,何也?《过论》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传》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B“......,......也。”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阿房宫赋》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项脊轩志》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

妪,先大母婢也。《项脊轩志》

段公,仁信大人也。《段太尉逸事状》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寡人之于国也》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鸿门宴》

吾恐季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也。《季氏将伐颛臾》汉天子我丈人行也。《武传》

是社稷之臣也。《季氏将伐颛臾》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赤壁赋》

C“......者,......。”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D“......者也。”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齐策》

人视之,儒者也。《段太尉逸事状》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

梁父即楚将项燕,为将王翦所戮者也。《项羽本记》

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必”“固”等表判断。

此则楼之大观也《楼记》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游褒禅山记》)

此亦天之亡之时也。《项羽本记》

此亡之续耳。(洵《六国论》)

当立者乃公子扶。(司马迁《涉世家》)

梁父即楚将项燕。《项羽本记》

夫六国与皆诸侯。(洵《六国论》)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鸿门宴》

固一世之雄也。《赤壁赋》

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司马光《赤壁之战》) 4、用否定副词“非”、“莫”、“无”等表示否定的判断。六

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洵《六国论》)非我也,岁也。《寡人之于国也》

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项羽本记》

此非孟德之诗乎?《赤壁赋》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无标志,直接判断

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桓楚亡人《项羽本记》

今臣亡国贱俘。《情表》

嗟乎,义士。《鸿门宴》

然而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过论》二、疑问句

文言疑问句,一般都有疑问词。

疑问词包括:疑问代词(谁、何、曷、故、安、焉、孰等)疑问语气词(乎、诸、哉、欤、耶等)

疑问副词(岂、独、其等)

有时也不用疑问词

1、用疑问代词(谁、何、曷、安、焉、孰等)的有:

谁为哀者? (溥《五人墓碑记》)

独五人之曒曒,何也? (同上)

蹈死不顾,亦曷故哉? (同上)

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司马迁《鸿门宴》)

且焉置土石? (《列子〃愚公移山》)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愈《师说》)

2、用疑问语气词(乎、诸、哉、欤、耶等)的:

①壮士,能复饮乎? (司马迁《鸿门宴》)

②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孟子》)

③而此独以钟名,何哉?(《石钟山记》)

④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溥《五人墓碑记》)

⑤六国互丧,率赂耶?(洵《六国论》)

3、用疑问副词(岂、独、其等)的:

盛衰之理,虽非天命,岂非人事哉?《伶官传序》

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独不怜公子姊耶?《信陵君窃符救》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三、被动句

被动句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

在古汉语中,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

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

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①用“见”、“于”,“见......于......。”“受......于......”表被动。1、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

2、见犯,乃死,重负国。《武传》

3、方悟此奴懒去而见绐。

4、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廉颇蔺相如列传》)

5、不拘于时,学于余。《师说》

6、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赋》

7、故惑于袖,外欺于仪。(《屈原列传》)

8、吾不能举金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资治通鉴》

9、至激于义理者不然。《报任安书》

10、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报任安书》

②用“为”、“为……所……”、“为所”表被动

1、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论》

2、吾属今为之虏也。《鸿门宴》

3、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