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日本大地震震害及重建工作拙见
对日本地震灾害应对的启示和借鉴

对日本地震灾害应对的启示和借鉴《对日本地震灾害应对的启示和借鉴》日本是世界上地震频繁的国家之一,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日本曾经历过数次严重的地震灾害。
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了震级达到9.0级的福岛大地震,导致福岛核电站发生核泄漏,灾情极其严重。
至今,日本仍然在不断发展应对地震灾害的技术,世界各国也能从中受益。
首先,日本在应对地震灾害的过程中,建立了一整套完善的应急管理体系和应急救援网络,从组织管理上做到了有序及时的处理,以确保灾害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援。
其次,日本在防灾方面以技术为主,重视科技发展,加强灾害预警和监测系统的建设,并采取有效措施,降低灾害的影响。
同时,日本也进行了大量的社会教育,加强人们的自救能力,确保灾民的安全。
此外,日本在应对地震灾害的过程中,更加注重对社会经济及环境的保护,重点投入可再生能源发展,逐步减少传统能源的使用,努力保护生态环境,减少灾害对社会的冲击。
同时,日本还采取了多种措施来缓解灾害带来的财政压力,采取灾区建设资金和援助措施,加快灾区重建进程,使受灾群众能够早日重返家园。
以上就是日本在应对地震灾害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其中的经验和做法值得世界各国借鉴和参考。
首先,我国应加强灾害预警和监测系统的建设,加强灾害防治和应急管理工作,建立一整套完善的应急管理体系和应急救援网络,以便及时有效地应对灾害。
其次,我国应加强社会教育,加强人们的自救能力,以便在灾害发生时能够及时有效地自救互救。
同时,加强可再生能源发展,减少传统能源的使用,维护生态环境,减少灾害对社会的冲击。
最后,我国应采取有效措施,加快灾区重建进程,缓解灾害带来的财政压力,确保受灾群众能够早日重返家园。
总而言之,日本在应对地震灾害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此次灾难也彰显了日本强大的应急能力和高超的技术水平,世界各国应从中借鉴经验,加强应对灾害的能力,构建灾害预警和应急救援体系,以确保灾害能够得到有效的控制。
东日本大地震对我国的防震启示

东日本大地震对我国的防震启示杜军 赵雁 西安三建建设有限公司摘 要:2011年3月11日14时46分23秒在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9级特大地震,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同时造成大量建筑的损毁,本文主要结合日本此次地震的经验教训,对我国的的工程抗震提出几点建议,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东日本大地震;隔振;消能减震;建筑法规;鲁棒性东日本大地震不仅造成了建筑物的损害和财产损失,更引起了巨大海啸以及最高级别的核事故,其引起的次生灾害无论对人类生活还是自然生态都是损失巨大的,但是日本的建筑质量的优良表现展示了人类在灾害面前的智慧,借鉴邻国日本的此次地震经验来审视下我国的防灾和建筑质量是非常有必要的。
1震害原因分析1.1 地震客观原因此次地震属于板块边缘地震,属于逆断层地震,此次地震矩释放能量3.6× Nm,Mw=9.0,能量相当于汶川地震30倍,破裂范围:南北长450km,东西宽150km;破裂速度: 2.0km/s,破裂持续时间:300S,比汶川地震多3分钟,最大断层滑移量:18m[1]。
在震源附近K-NET筑馆观测点(宫城县),观测到2933 cm/ s2的强烈加速度。
从茨城县到岩手县南部的广阔的范围内,超过200 cm/s2的强烈加速度传播。
从东北关东地区,结果发现有最大超过50cm的地震动位移发生。
特别是仙台平原,也有超过100cm的地震动位移发生[2]。
由图3地震烈度分布图可以看出日本大部分地区均达到了6度(相当于我国烈度十度)。
另外此次地震不但是震级高,而且还引发了十米高的海啸,建筑物不仅遭受了地震动,还遭受了海啸的冲击,所以经不起冲击的木结构房屋基本上被夷为平地,而抗冲击能力好的如钢筋混凝土房屋发生整体坍塌的比例小。
(见图11)2.2 隔振与消能减震技术的应用 结构消能减震技术的方法是指在结构的某些部位(如支撑、剪力墙、节点、连接缝或连接件等)设置消能阻尼装置或元件,通过消能装置产生摩擦非线性滞回变形耗能来耗散或吸收地震能量以减小主体结构的水平和竖向地震反应,从而避免结构产生破坏或倒塌,以达到减震抗震的目的[3]。
日本大地震给我国民防建设的启示

日本大地震给我国民防建设的启示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的里氏9.0级地震给日本带来了巨大灾难,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
认真汲取日本抗震救灾的经验教训,有针对性地加强我国防灾救灾和应急管理,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防灾功夫重在平时那次发生的9级大地震,是日本地震记录史上震级最高的一次。
然而,日本此次地震死亡的人数并不多,死亡一万多人,失踪一万多人,远远少于汶川地震死亡人数。
其主要原因,是日本在平时对防灾下了很大功夫,措施得力。
一是地震的预测预报准确及时。
由于日本是地震多发国家,全世界6级以上的地震有20%发生在日本,因此十分重视对地震的预测预报。
当地震第一波传到东京前30秒,很多住宅的地震报警器就启动了。
日本政府敢于在地震前拉响警报进行预警,为居民赢得了宝贵的避险时间,这是减少地震伤亡的主要原因。
二是民众应对从容。
长期全面普及的防震教育,使日本民众抗震意识极强。
在日本,随便询问一个小学生,都能准确告诉你地震时该采取的防护措施。
一般的日本住户都很清楚楼内的防灾紧急通道。
每户日本人家都有一张地区《灾害时避难场所》地图,标明了这个地区一旦发生地震、洪水、台风、山崩、海啸时的避难场所。
正是基于平时的教育、训练和频繁地震的考验,使日本人养成了冷静从容的“国民秩序”,减少了伤亡损失。
三是增强建筑物抗震强度。
1995年“阪神大地震”后,日本政府明确规定,学校、政府、体育馆等公共场所,建筑物的抗震级别要达到8级以上。
强化和确保政府机构建筑物,医院、学校等公共建筑物及重要的交通设施,防灾设施的抗震性能。
在启发居民强化住宅抗震性能的同时,对市区街道修复时也要注意提高其抗震性能。
虽然遇到了超出抗震级别以上的大地震,但是造成建筑物的破坏并不多,这也是减少人员伤亡的重要原因。
借鉴日本的经验,防灾救灾必须将重点放在平时的预防上。
加强灾害的预测预报预警、提高国民的防灾救灾意识和技能、增强抵御灾害的防护能力,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日本的地震灾后重建经验

日本的地震灾后重建经验作者:朱凤岚华夏社论来源更新时间:2008-5-24朱凤岚中国社会科学院亚洲太平洋研究所副研究员1995年1月17日凌晨5时46分,以日本神户为中心的阪神地区发生里氏7.3级强烈地震。
许多人尚在睡梦中就被倒塌的房屋压住或被大火吞噬。
地震造成6000多人死亡,3万多人受伤,数十万人无家可归。
地震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0万亿日元(当时约相当于1000亿美元),总损失达国民生产总值的1%-1.5%,是日本战后遭遇的最大一场自然灾害。
阪神地震后的重建工作艰辛漫长,耗费了近10年之久,但在此过程中,日本的相关法律体系和地震经验教训总结机制都得到了完善。
完善的灾害救助体系日本的地震救助体系分自救、政府救助和社会救助三大部分,其中,以自救和政府救助为主,社会救助为辅。
在自救方面,日本自1966年起就建立了完善的地震保险制度,人们只要参加了地震保险,就能获得保险公司的赔付金,这将大大减轻灾民在重建过程中的经济负担。
现阶段日本的地震保险为非强制性购买,民众可以根据自己对灾害保险的认识和对本地区的地震危险性等进行综合判断后,考虑是否购买地震保险。
总体而言,日本民众的地震保险意识较高,全国的地震保险平均参保率约达20%。
地震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实施,为日本地震灾后重建、帮助灾民尽快恢复生活和生产活动发挥了积极作用。
政府救助是灾民在重建过程中最重要的救助来源,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通过地震保险再保险的方式,帮助和促使保险公司积极开展地震保险业务并按标准进行赔付;另一种是中央和地方政府根据受灾的严重程度和自救能力,直接向灾民提供资金救助。
为减轻灾民重建时的负担,政府还根据《灾害减免法》不同程度地减免对灾民的所得税和固定资产税等其他赋税。
在社会救助方面,除社会各界捐款救助外,日本的金融机构也会出台一些救济措施,如临时缓缴按揭贷款、减少贷款利息等来减轻灾民负担。
另外,一些地方团体也会向政府呼吁要求延长受灾者按揭贷款的偿还期限,并免除因此而增加的利息负担等。
日本阪神地震震害钢结构建筑物的修复技术与实例

第4节日本阪神地震震害钢构造建筑物旳修复技术与实例由于我国在震后钢构造建筑物旳修复技术方面比较欠缺,本节中简介一下日本在处理震害钢构造旳加固修复技术,以便为我们提供参照和研究价值,本节重点简介了修复原则;损伤处旳补修、补强技术;提高抗震性能旳补强措施;钢构造旳修复实例。
本节中修复工程旳构造形式重要为冷弯方形钢管柱,H型钢梁,节点为带悬臂旳加强板形式。
4.1修复原则修复工程分两类,恢复原构造性能旳补修工程和提高原构造性能旳补强工程。
补修原则(1)恢复原状(2)消除裂纹、失稳等损伤痕迹,屈服部不作为补修对象。
但当切除损伤部时应尽量将屈服部一起除去补强原则(1)在合适地增强刚度、承载力旳同步,选择吸取变形能量很好旳方案。
(2)应考虑建筑物随年代推移旳劣化和补强过程中对建筑物旳损伤。
(3)以尽量减轻建筑物旳重量为目旳。
在修复工程中为以便施工,应考虑如下施工条件设计构件、细部和节点(1)与否轻易拆除、吊装、运送,组装。
(2)施工时旳防火与安全性。
(3)防止损伤处以外旳强度、刚度旳下降。
(4)保证良好旳质量。
4.2损伤处旳补修、补强技术图4-l体现了钢构造建筑物旳地震破坏旳重要类型及其符号。
图中旳C1,J2,B2等体现柱、柱粱节点、梁旳损伤类型。
如Jl、J2分别体现粱上下翼缘焊接处旳断裂。
图4-2~图4-6体现对不同样损坏状况所采用旳补修、补强技术。
图4-2是柱子断裂旳补强、补修措施。
首先设置抵御建筑物垂直荷载和水平荷载旳临时支撑,切除柱子旳损伤部分,插入比原板厚旳新构件,然后实行焊接。
考虑到上下柱子轴线旳错位并以便平焊或横焊,采用了在插人材上下加垫板形式和在内部加顶板形式旳两种措施。
图4-3是当上下翼缘断裂时进行修复旳次序。
对上翼缘,先进行刨槽处理然后进行焊接,对下翼缘,先切除断裂处,打坡口,设置垫板后再进行焊接。
也可用三角肋在翼缘旳两侧焊接进行补强。
图4-4中旳措施是用全新旳托座替代损坏严重旳托座,新托座旳尺寸及孔洞位置完全按原尺寸进行设计,此时需要对楼板錾凿,对梁设置临时支撑。
日本防震救灾的做法、经验及启示.doc

日本防震救灾的做法、经验及启示率团赴日本考察旅游业发展时,我们特地留意考察了日本的防震救灾工作。
日本在防震救灾方面的做法和经验,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
(一)日本高度重视防震救灾教育,着力提升民众的防震救灾意识、知识和技能。
地震来临时,这些意识、知识和技能在自救互救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这就启示我们,减轻地震灾害,必须在加强预防上下功夫,把强化防震救灾教育作为首要任务,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防震意识和能力。
见闻:5月18日,我们抵达日本后入住的第一个宾馆是大阪酒店。
走进宾馆,我们就看到了醒目的地震避难通道指示牌;走进房间,看到桌上摆放了紧急避难说明书,上面详细说明了避难通道和避难常识。
类似的情况,在日本的公共场所随处可见。
这些场景使我们无形中受到了一次防震救灾教育,并掌握了相关的自救知识。
场景的背后,说明日本的防震救灾教育已无处不在、深入人心。
据了解,日本十分强调,防震救灾最关键的是国民个人的努力以及地区内民众的相互帮助,个人的自助和地区的共助比国家提供的公助更重要。
因为在地震发生之后,由于受灾地区的通讯系统和交通运输中断,中央政府往往很难了解灾区的实际情况,外部救援人员一般都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才能够赶赴灾区。
鉴此,日本在长期的防震救灾实践中积累的首要一条经验,就是加强防震救灾教育工作。
一是全民教育。
每年9月1日是日本防灾日,8月30日至9月5日是日本防灾周。
在防灾日和防灾周,日本各行各业都要进行各种形式的防震演习,不仅使民众增强了防震意识,而且使他们掌握了防震知识和技能。
二是学校教育。
日本的成功做法就是从小培养孩子的防震救灾意识和技能。
日本的小学每月都要进行防震演习,以便小学生在真正遭遇地震时不但不慌乱,而且懂得如何规避和救助。
三是地震体验。
日本全国各地设有许多体验中心,免费向市民开放。
中心内有模拟地震的震动平台和模拟火灾现场的烟雾走廊,供市民亲身体验6级地震的状态。
在京都市民防灾训练中心,我们看到前来参观和接受防灾教育的人群络绎不绝。
东日本大地震影响和反思

东日本大地震影响和反思关键词:日本地震经济复苏影响摘要:转眼间日本东日本大地震已经过去了半年多的时间,但是,频发的核泄漏和核污染事件仍在不断地提醒着人们地震给日本带来的影响,这次地震究竟是日本从此一蹶不振的丧钟还是使其开创新辉煌的起点,本文将对此做出相应的一些分析。
2011年3月11日,日本当地时间14时46分,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里氏9.0级地震并引发海啸,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地震震中位于宫城县以东太平洋海域,震源深度20公里。
东京有强烈震感。
地震引发的海啸影响到太平洋沿岸的大部分地区。
地震造成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1~4号机组发生核泄漏事故。
截至当地时间4月12日19时,此次地震及其引发的海啸已确认造成14063人死亡、13691人失踪。
此次日本东北地区宫城县北部发生的里氏9.0级地震,恐为日本有地震记录以来发生的最强烈地震。
地震导致地面下沉,致日本岛地震震区沿海部分地区沉到海平面以下,沉没部分面积相当大半个东京。
一场灾难给本已不甚乐观的日本经济境况又蒙上了一层浓重的阴影,此次地震不仅在当时造成了日本股市的瞬间大跌,同时也造成了日本著名汽车制造品牌丰田汽车工厂的停产,更不要说后果十分严重的东京电力公司福岛核电站核泄漏事件。
时至今日,地震的影响犹在,12月日本最大的食品公司明治,生产的奶粉又被检验出辐射超标,从而引发了大批量的召回事件。
虽然地震给日本造成巨大的损失,并且对日本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有人却说这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地震的发生固然产生了许多严重的后果,但只也是日本经济重新踏上发展的轨道,因为在本次地震中,大量的房屋和基础设施都被摧毁了,灾后重建工作十分紧急和迫切,而这恰恰会拉动日本国内需求的大幅度上涨,刺激日本经济,使其能够摆脱90年代日本泡沫经济破裂给其带来的深远而持久的影响,彻底结束“失去的”的时光。
这种说法究竟是否是一种正确的预言呢?日本第二季度GDP大幅下降。
日本内阁府公布的数据显示,日本第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修正值为季率萎缩0.5%内阁府同时公布,2季度GDP折合成年率较前一季度萎缩2.1%,三周前公布的初值为萎缩1.3%。
东日本大震灾灾后重建规划进展缓慢原因分析

t h e Gr e a t Ea s t J a p a n Ea r t h q u a k e ?
XI J i a o r u KAT O Yu i c h i T S UKUDA Ha r u k a 0 NODA Ya s u a k i XUE S o n g t a o ・ ・
3 . D e p a t r me n t o f A r c h i t e c t u r e , T o h o k u I n s t i t u t e o f T e c h n o l o g y , S e n d a i 9 8 2 — 8 5 7 7, J a p a n )
( 1 . 东北 大学都市建筑学 , 日本 仙 台 9 8 0 — 8 5 7 9 ; 2 . 同济大学结构工 程与防灾研究所 , 上海 2 0 0 0 9 2 ;
3 . 东北工业大学建 筑系 , 日本 仙 台 9 8 2 — 8 5 7 7 )
摘 要 日本 作 为 自然 灾 害频 发 的 国 家, 在 历 次 大规 模 自然 灾 害应 对 经验 的 基 础上 形 成 了较 为 完善 的 防 灾减 灾法律 及 对 策体制 。但 迄今 为 止 , 距2 0 1 1年 东 日本 大 震 灾发 生 已三年 半 有 余 , 其 灾后 重建 规 划
工作 , 以 灾后 重 建规 划 的制 定为主 , 进展 仍 旧缓 慢 。分析 归 纳 了其原 因 , 总结得 出重 建规 划进 展 缓 慢 的
四 个 因素如 下 : 受 灾地 的地域 特性 ; 城 镇尺 度 的 大规 模 重 建 事业 , 包括 以 海啸 模 拟 计 算为 基 础 的避 难 计 划及 四 种 灾后 重建模 式 两个 方 面 ; 复 杂 的 灾后 重 建规 划制 定流程 , 包括 防 灾集 团移 转促 进 事业及 土地 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