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解剖生理学 血液循环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出N
颈A窦
传入N
主主A弓
颈A体和主A体 化学感受性反射 颈A体
主A体
PO2↓, H+ ↑, PCO2 ↑ 颈A体、主A体(+)
反射过程
呼吸中枢
心率↑
反射 呼吸深、快
心输出量↑
BP↑
外周阻力↑
化学感受性反射的效应主要是呼吸加深加快,间接地 引起心率加快,心输出量增加,外周血管阻力增大, 血压升高。
多数血管只接受交感缩血管纤维的单一神经支配
(2)舒血管N纤维
交感舒血管N纤维:骨骼肌血管
N末梢→Ach→血管M受体→血管舒张 特点:平时无紧张性,应激时(+)
副交感舒血管N 纤维
脑膜、唾液腺、胃肠道的外分泌腺等 N末梢→Ach→血管M受体→血管舒张 特点:调节器官局部血流
3.心血管中枢
1.延髓心血管中枢 基本中枢:心交感中枢、 交感缩血管中枢、心迷 走中枢
(3) A血压的形成
前提:血管内有足够的血液充盈 动力:心脏射血 必要条件:外周阻力 缓冲因素:大动脉弹性贮器作用
2.静脉血压
(1)中心V压(CVP):4~12 cmH2O 右心房和胸腔内大静脉的血压。 心脏射血能力—反变 静脉回心血量—正变
判断心功能的指标之一
(2)外周V压: 各器官静脉的血压。
-2-525 VV
+1+515 组组织织液液胶胶体体渗渗透透压压 +1+515
生生成成 ++1100 ==有有效效滤滤过过压压== --88 回流
(2)意义:组织液是组织、细胞和血液之间的 物质交换的中介。
(3)组织水肿:某些因素下组织液生成较多或 回流障碍,组织间隙内有过多的组织液积聚,导 致组织水肿。
A血压(动脉血压) Cap血压(毛细管血压) V血压(静脉血压)
1.动脉血压:动脉内的血液对单位面积血管壁 的侧压力。
(1)动脉血压的正常值
收缩压:100~120 mmHg 舒张压:60~80 mmHg 脉压:30~40 mmHg
(2)测量及生理变异 测量 肱A血压→主A血压 生理变异: 年龄:大→高 性别:男>女 生理状态
二、心脏的泵血过程
心通过收缩和 舒张的交替活 动将血液射入 主动脉的过程。
瓣膜的启闭在 血液定向流动 方面起关键作 用,保证血液 单向流动。
衡量心脏泵血功能的指标
1. 心输出量:是评价心泵血功能的指标。
每搏输出量:是指一侧心室每次收缩时射出 的血量。(简称搏出量)
每分输出量:是指每一分钟一侧心室射出的 血量。(简称心输出量)
第三章 血液循环
血液循环
定义
血液在血管中周而复始的循环流动称为血液循环
两个循环
体循环 肺循环
体循环 左心室→主动脉及其分支→组织内的毛细血管→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

左心房
肺静脉
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 肺动脉及分支 肺循环

右心室
第一节 心脏生理
一、心动周期
1. 概念:
第三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概述
主要有神经调节、体液调节两种 神经调节
心和血管主要受植物神经的支配,通过各种心血管 反射来完成调节功能
体液调节
某些激素和生物活性物质随血液循环到达全身器官, 影响心血管活动。这些物质主要有肾上腺素、去甲 上腺素、血管紧张素和加压素
一、神经调节
1.心脏的N支配
+40
+20
12
0
0
-70 -90
除极过程: 0期
复极过程:
1期(快速复极初期)
3 4
2期(平台期) 3期(快速复极末期) 4期(静息期)
⑶ Ap的形成机制
+40 +20
0期Fra Baidu bibliotekNa+快速内流
0
1期:K+ 外流
2期: Ca2+内流 K+ 外流
达平衡
-70
-90
3期:K+ 外流
Na+ Ca2+
Na+ Ca2+ 4期:Ca2+-Na+ 交换
Na+ - K+交换
K++ K+ K+ K+ Na+
心音和心电图
心脏瓣膜关闭和血液撞击心室壁 引起的振动所产生.在心脏与大 血管病变时,心肌收缩力改变、 心瓣膜口狭窄或关闭不全,或心 内血流速度变化,均可使心脏舒 缩活动中振动,幅度或频率发生 明显变化,改变正常心音的强度、 频率,还可产生异常的心音或心 脏病理性杂音。这些变化有助于 诊断心脏血管病,观察病情、推 断疾病发生的病理生理,选择治 疗方法,估计预后等。
二、组织液的生成与回流 (1)生成动力:有效滤过压
滤过的力量(+)
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 - (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静水压)
重吸收的力量(-)
-1-010 组组织织液液静静水水压压
-1-010
+3+030
毛毛细细血血管管血血压压
+1+212
AA
-2-525 血血浆浆胶胶体体渗渗透透压压
心交感N N末梢→NE→β受体
心率↑ ( 正性变时 ) 收缩力↑ ( 正性变力 ) 房室传导↑( 正性变传导)
心迷走N N末梢→Ach→M受体
心率↓ (负性变时) 收缩力↓ (负性变力) 房室传导↓ (负性变传导)
2.血管的N支配
(1)(交感)缩血管N纤维-NE
受体→血管收缩** →血管平滑肌 受体→血管舒张
三、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心肌细胞的类型 1. 工作细胞(心房肌、心室肌细胞)
特点:具有收缩功能,无自律性 2. 自律细胞(形成心传导系统 )
特点:自律性;特殊分化的心肌细胞, 但收缩功能基本丧失
(一) 静息电位(Rp)
- 90mV
K+外流 → K+平衡电位
(二) 动作电位(Ap)
⑴ Ap的波形
SNP RRP
0
mV ERP
-70 -90
3)兴奋性变化的特点:
有效不应期长,相当于整个收缩期加舒张早期。
意义:
心肌不发生强直收缩,保证充盈和泵血。
3. 传导性
组织发生的兴奋能 向周围扩散的特性
窦房结(+)
心房肌
优势传导通路 房室交界 (0.02 m/s) 房室束 左右束支 浦肯野纤维网 (4.0 m/s) 心室肌(内→外)
四、心肌的生理特性
⒈ 自律性 ⒉ 兴奋性 ⒊ 传导性 ⒋ 收缩性 ( 四性 )
电生理特性* 机械特性
1. 自律性:
心肌自动按一定节律发生兴奋的能力 产生基础 :4期自动去极化
衡量自律性高低的指标:自动兴奋频率
窦房结:100次/min 正常起搏点—窦性心律 房室交界: 50次/min 浦肯野纤维:25次/min
心电图(ECG)
每一心动周期中,由窦房结产生的兴奋依 次传向心房和心室,先后引起左右心房和左 右心室的兴奋。心内兴奋产生和传播时所发 生的电位变化,可通过心脏周围导电组织和 体液传导至体表。在体表记录这些电位变化 的波形称为心电图。
它可以反映心内兴奋产生、传导和恢复过 程中的综合电位变化,临床上对帮助诊断某 些心脏疾病有重要参考价值。
搏出量×心率,左右基本相等
2.射血分数:博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 分比;55%-65%。
左心室约为145ml,右心室约为137ml,博 出量为60-80ml,即射血完毕时心室尚有一定 量的余血,把博出量占心室舒张期容积的百 分比称为射血分数,一般50%以上属于正常 范围,人体安静时的射血分数约为55%~65%。 射血分数与心肌的收缩能力有关,心肌收缩 能力越强,则每搏输出量越多,射血分数也 越大。
心房或心室每收缩和舒张一次所经历的时间
2.决定因素: 心率(单位时间内搏动的次数称
为心率,成人安静时心率在60-100次/分) 心率:75次/min 心动周期 = 60s/75 = 0.8s
0
心房
*心室
0.4
0.8
全心舒张期
3.特点
1) 房、室均有各自的心动周期 2) 房、室先后收缩 3)左右同步收缩 4) 房、室的收缩期<舒张期
2.延髓以上的心血管中枢 分布在脑干、小脑、大 脑中,功能:对心血管 活动和机体其他功能之 间进行整合
4.心血管反射
(1) 颈A窦和主A弓压力感受性反射** -降压(减压)反射
生理意义:快速调节血压变化,维持血压的
相对稳定
(2)颈A体和主A体
化学感受性反射
生理意义:在缺氧、窒息或失血时起作用,
保证重要器官的血供
传导特点:
1)房室交界传导慢:房室延搁 意义:保证房室先后收缩,有利于
充盈、射血。 2)浦肯野细胞传导快
意义:保证心室肌同步收缩,有利 射血。
4.心肌的收缩性
特点:
1)对细胞外[Ca2+]依赖性大 2)不发生强直收缩 3)同步收缩
第二节 血管生理
一、血压(BP):
血管内的血液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 千帕(kPa), mmHg
心肌1受体→(+)心脏
E→
受体 → 缩血管
血管
(皮肤、内脏)
2受体 → 舒血管 (骨骼肌、肝)
⑵ 去甲肾上腺素NE
升压药
与受体结合强,与受体结合弱
NE→
心肌受体→(+)心脏 血管受体→缩血管→BP↑↑
Thanks for your clever and quiet
2. 兴奋性
1)定义 2)分期和周期性变化
时间 兴奋性
原因
①有效不应期 0期~ -60mv
绝对不应期 0期~ -55mv 0
Na+通道失活
局部反应期 -55~ -60mv
极低 少数Na通道恢复
②相对不应期 -60~ -80 mv 低
部分Na+通道恢复
③超常期
-80~ -90mv
高 大部分Na+通道恢复
二、体液调节
1.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血管紧张素原(肝)
近球细胞 → 肾素
肾血流量↓ 失血
血管紧张素I
转换酶
**血管紧张素II
血管紧张素酶A
血管紧张素III
血管紧张素II作用
① 直接→微A收缩 ② (+)醛固酮分泌, 保钠保水
BP↑
2.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 ⑴ 肾上腺素E —强心药
与,受体结合都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