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学史
中国美学史
中国美学史课程简介:本课主要讲述中华民族民族的艺术史、审美史、心灵史,而包含在其中的哲学意识、道德观念和艺术见解,对学生心理人格的培养和民族精神的形成,有直接而深刻的作用。
参考书目:《中国美学史》绪论第一节系统研究中国美学史是建立现代美学体系的迫切需要第二节中国美学史的对象和范围第三节中国美学史的分期第四节对有关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些流行观念的考察第一篇中国古典美学的发端第一章老子的美学第一节中国美学史从哪儿开始第二节老子论“道”、“气”、“象”第三节老子论“有”、“无”、“虚”、“实”第四节老子论“美”、“妙”、“味”第五节老子论“涤除玄鉴”第二章孔子的美学第一节孔子论艺术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第二节孔子论“美”与“善”、“文”与“质”第三节孔子论“兴”、“观”,“群”、“怨”第四节孔子论“大”第五节孔子论“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第六节墨子的“非乐”第七节孟子论人格美和共同美感第三章《易传》的美学第一节《易传》和《易》象第二节“立象以尽意”第三节“观物取象”第四节《易传》辩证法对美学思想发展的影响第五节“赋”、“比”、“兴”的美学本义第四章《管子》四篇与中国美学第一节《管子,四篇及其在美学史上的重要性第二节《管子》四篇论“气”第三节《管子》四篇论“虚一而静第四节孟子的养气说第五章庄子的美学第一节庄子的性格、情趣和著作第二节庄子论自由和美第二篇中国古典美学的展开第三篇中国古典美学的总结第四篇中国近代美学大学生公共艺术欣赏课程简介:本课主要以培养和造就高素质人才是当今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而人类素养是当代大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养之一,人文素养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必由之路。
本课主要以艺术欣赏为主。
以时间为经,以流派为纬,基本概括了艺术史上优秀的名家名作。
选材更加注重通俗性、典型性和趣味性,力争提高本课的欣赏效果,对于时下高校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工作的开展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适用性。
参考书目:《大学生公共艺术欣赏》第一编美术概论第一章美术的形态和特性第二章美术与其他社会范畴的关系第三章中西方美术传统美学价值的差异第四章如何进行美术欣赏第二编绘画艺术欣赏第一章绘画概述第二章中国绘画作品欣赏第三章外国绘画作品欣赏第三编雕塑艺术欣赏第一章雕塑概述第二章中国雕塑作品欣赏第三章外国雕塑作品欣赏第四编建筑艺术欣赏第一章建筑艺术概述第二章中国建筑艺术欣赏第三章外国建筑艺术欣赏第五编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欣赏第一章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概述第二章中国工艺美术作品欣赏第三章外国工艺美术作品欣赏第四章现代工业设计作品欣赏第六编摄影艺术欣赏第一章摄影艺术概述第二章摄影艺术的表现形式和审美特性第三章中外摄影艺术作品欣赏艺术与生活课程简介:本课程主要讲授艺术独特的造型规律,艺术不同的表现形式。
中国美学史大纲pdf
中国美学史大纲
中国美学史大纲是北京大学教授叶朗先生的名作,出版十多年来受到广泛好评,被许多大学选为教材。
全书分为四篇:中国古典美学的发端、中国古典美学的展开、中国古典美学的总结、中国近代美学。
论述的时间跨度为先秦至近代,内容涉及哲学、文学理论、诗歌、小说、戏剧、书画、园林等等。
作者采用“略小而存大,举重以明轻”的方法,抓住每个时代最有代表性的美学思想和美学著作,注重把握美学范畴和美学命题的演变和发展,因此《中国美学史大纲》又可看作一部中国美学思想史或中国美学范畴史。
中国美学发展历史
中国美学发展历史中国美学的发展历史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萌芽时期:早在原始社会,中国古代的审美意识就已经开始萌芽。
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和玉器等物品明显体现了当时人类的审美观念。
进入奴隶制时代,美学思想逐渐发展,如春秋战国时期的道家、儒家、墨家等学派的美学观念。
2. 古典美学发展时期:先秦时期,尤其是老子和孔子等人的美学思想奠定了中国古典美学的基础。
汉代时期,儒家美学得到进一步发展,以孔子、孟子为代表。
同时,道家美学也逐渐成熟,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
这个时期,中国美学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如强调道德、伦理、意境等。
3. 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玄学兴起,对中国美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佛教的传入也对美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此时,美学思想逐渐多元化,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文艺理论家,如王羲之、谢灵运等。
4. 唐代时期:唐代是中国古典美学的繁荣时期,美学思想更加丰富。
诗词、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此时,美学观念逐渐世俗化,注重生活美学和艺术美学的融合。
5. 宋代时期:宋代美学继续发展,注重理性和感性的一致性。
理学兴起,对美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同时,诗词、绘画、书法等领域的美学观念也更加成熟。
6. 元代时期:元代美学受到佛教、道教和理学的影响,呈现出多元的特点。
此时,戏曲艺术得到了高度发展,美学观念开始关注世俗生活。
7. 明清时期:明清时期,美学观念日益普及,文艺创作达到了高峰。
小说、戏曲、诗词等艺术形式的美学观念不断发展,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文艺理论家。
8. 近代时期:近代美学受到西方美学的影响,发生了一定的变革。
学者们开始尝试将西方美学与中国传统美学相结合,探索新的美学观念。
9. 现代时期:20 世纪以来,中国美学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积极吸收西方美学思想,形成了具有现代特征的美学体系。
美学观念逐渐关注人性、民族性、时代性等问题。
总的来说,中国美学的发展历史是一个不断演变、融合、创新的过程。
在每个时期,美学观念都受到了哲学、宗教、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美学体系。
《中国美学史》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美学史》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课程名称:中国美学史/History of the Chinese Aesthetics课程总学时/学分:48/3 (其中理论48学时,实验0学时)适用专业:艺术设计学一、课程简介中国美学史是民族文化中的精华,是我们民族的艺术史、审美史、心灵史,包含在其中的哲学意识、道德观念和艺术见解,对读者心理人格的培养和民族精神的形成有直接而深刻的作用。
本课程主要从中国文化、哲学切入,研究、揭示中国美学史的发展历程。
主要讲授有关中国传统美学的历史与理论知识,以历史上的思想形式为主,注重哲学分析,辅之以基本的学术史和艺术史背景。
二、教学目的和任务通过“中国美学史”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了解中国古典美学的发展历程,了解中国美学史上各个时期的主要学派、思潮及其代表人物的美学思想;把握中国美学演化发展的脉络和原因,把握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及丰富的文化内涵,从而在更深层次上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及对中国人在社会文化生活各个方面特别是艺术方面的影响。
三、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中国美学史的缘起、中国美学史的学科进展、中国美学史的原则与框架。
2.了解并掌握远古美学嬗变中的“礼”、“文”、“中”、“和”、“观”、“乐”。
3.对于儒家、道家与佛家美学(哲学)的争论以及各家美学的基本特点,有基本的掌握;4.掌握先秦时代背景与美学思考的关系,把握先秦美学的基本问题“天人之辨”、“古今之争”、“名实之辨”等;尤其要把握孔子、孟子、荀子作为儒家先驱的基本思想;把握老子、庄子作为道家创始者的基本思想;了解墨家、法家等诸子学的基本理论;5.理解两汉时期的唯物论与神学论的争论、斗争,理解汉朝从崇老到独尊儒学的发展,基本把握董重舒、王充的思想;6.了解、认识隋唐时期佛学的发展以及儒、释、道的进一步融合;7.掌握宋明道学出现的历史与理论根源,把握宋明道学在“理欲道器”问题上的主要思想观点,把握理学与心学的基本特点及二者的不同;掌握朱熹理学体系的基本主张、王阳明心学体系的基本主张、王夫之对道学的总结;8.用辩证的眼光看待唐代美学、宋元美学以及明清美学中的各种“论争”。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绪论一、系统研究中国美学史是建立现代美学体系的迫切需要(一)现代美学体系的原则1.古典美学和当代美学的相互贯通;2.中国美学和西方美学的相互融合;3.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相互渗透;4.基础美学和应用美学的相互推进。
(二)中西美学的相互融合1.中国美学和西方美学分属两个不同的文化系统。
它们有共同性,但更重要的,是这两个文化系统各自都有极大的特殊性。
2.中国古典美学有自己的独特的范畴和体系。
(1)西方美学不能包括中国美学,不能把中国美学看作是西方美学的一个分支,或一种点缀,更不能把中国美学看作是西方美学某个流派的一个例证,或一种注释。
(2)西方美学应该尊重中国美学的特殊性,对中国古典美学进行独立的系统的研究。
只有这样,才能把中国美学的积极成果和西方美学的积极成果融合起来,把美学建设成为一门真正国际性的学科,在人类文明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研究中国美学史的缘由重视中国美学史的研究,不仅因为我们是中国人,我们应该使我们的美学理论带有民族特色,而且因为如果不系统研究中国美学史,不把中国美学和西方美学融合起来,就不可能使美学成为真正国际性的学科,就不可能建立一个真正科学的现代美学体系。
二、中国美学史的对象和范围(一)中国美学史对象和范围的看法及分析1.中国美学史主要应该研究历史上关于美的理论(1)认为中国美学史主要应该研究历史上关于美的理论根据这种看法,一些人就把力量集中于到古代思想家著作中寻找那些谈到美的段落:孔子怎么论美,孟子怎么论美,墨子怎么论美,王充怎么论美等。
(2)这种看法过于狭窄①美学不限于研究“美”。
美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类审美活动的本质、特点和规律。
现代美学的体系,不仅包括哲学美学(基础科学),还包括审美心理学、审美社会学、审美发生学、审美文艺学以及审美应用科学。
②同时,中国古典美学体系以审美意象为中心,包含有哲学美学、审美心理学、审美社会学、审美文艺学、审美教育学等多方面内容。
中国美学史第一章远古美学
中国美学史第一章远古美学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美学作为其中的一部分,自古以来就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远古时期的中国美学,是我们对于美的理解和探索的开始,也为后来的美学思想奠定了基础。
一、远古时期的审美追求在远古时期的中国,人们对美的追求始终贯穿着整个文化发展的过程。
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人们逐渐形成了一种朴素而纯粹的审美情趣。
例如,古代人们对自然界的赞美,对山水风物的喜爱,以及对简约淡泊生活的向往,都体现了远古中国人对于美的追求。
二、神话传说中的美学元素在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美的元素也广泛存在。
比如,《女娲补天》中的人类之美,讲述了女娲创造人类的故事。
而在《山海经》中,记载了各种神奇的山川湖泊,描绘了一个充满神奇美丽的世界。
这些神话与传说中的美学元素,构成了古代人们对于美的幻想和向往。
三、艺术品与审美体验远古时期的中国,已经出现了一定的艺术形式,比如彩陶,玉器等。
这些艺术品不仅具有实用功能,更体现了人们对于形体美和装饰美的追求。
人们通过观赏和使用这些艺术品,得以获得美的审美体验。
四、哲学思想与美学观念古代中国的哲学思想,也对美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例如,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主张追求自然之美和天道之美;儒家思想中的“君子”追求德行美和人文美。
这些哲学思想对于塑造远古中国人的审美观念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中国美学史第一章远古美学是我们对于美的理解和探索的开始。
远古时期的审美追求,神话传说中的美学元素,艺术品与审美体验,以及哲学思想与美学观念,都为中国美学史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这一章节的探索,为后来中国美学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美学史大纲叶朗
中国美学史大纲叶朗中国美学史是研究中国古代和现代美学思想发展的学科。
它涵盖了从古代至今的各个历史时期的美学理论、美学观念和美学实践。
下面是关于中国美学史的大纲,以便更全面地了解这个领域:一、古代中国美学思想的起源和发展。
1. 先秦时期的美学思想。
儒家美学思想。
道家美学思想。
墨家美学思想。
法家美学思想。
2. 秦汉时期的美学思想。
儒家经典对美的思考。
音乐美学的兴起与发展。
3.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美学思想。
文人雅士的审美观念。
佛教对美的影响。
4. 唐宋时期的美学思想。
唐诗宋词与文人墨客的审美追求。
诗词与绘画的关系。
5. 元明清时期的美学思想。
文人画与书法的审美观念。
戏曲与戏剧美学的发展。
二、近现代中国美学思想的演变与发展。
1. 清末民初的美学思潮。
传统与西方美学的碰撞。
新文化运动对美学的影响。
2. 五四时期的美学思潮。
反对传统美学观念的提出。
接纳西方美学理论的倡导。
3. 现代中国美学的建立与发展。
美学研究机构的兴起。
美学理论的多元化发展。
4. 当代中国美学的新动向。
后现代美学的兴起与影响。
文化批评与审美观念的转变。
三、中国美学史的主要学者和重要著作。
1. 古代美学思想的代表性学者和著作。
孔子《论语》。
荀子《劝学篇》。
韩愈《进学解》。
王阳明《传习录》。
2. 近现代美学思想的代表性学者和著作。
胡适《美的哲学》。
梁漱溟《美的哲学》。
钱钟书《中国美学史纲要》。
李泽厚《中国美学史》。
四、中国美学史对当代美学研究的意义和影响。
1. 传承与创新的关系。
2. 中西美学的对话与交流。
3. 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与反思。
以上是关于中国美学史的大纲,它涵盖了从古代到现代的各个时期的美学思想和学者著作,以及对当代美学研究的意义和影响。
希望这个大纲能够为你提供一个全面了解中国美学史的框架。
学习中国美学史的意义
学习中国美学史的意义
中国美学史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是追溯中国漫长文化历史的有力法宝,是弘扬和传播中华美学的重要载体。
通过研究中国美学史,不仅可以反映中华文明的历史发展,揭示中国文化哲学背景下美学思想的孕育,也可以发现中国文化无形中以一种灵活的形式展示出来的宝贵财富。
学习中国美学史,可以丰富我们的文化背景,使我们掌握丰富的传统智慧,深入理解古人的思想意念和修养。
我们还可以透过美感、美学、表达人们精神世界的途径,更加深刻地体会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更加宽阔的视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帮助我们审视当今社会问题,塑造远大的人生和价值追求。
此外,学习中国美学史可以激发思想创造力,从中学习到传统美学观念和审美技巧,更好地让我们运用到现代审美形式中,从而提升艺术表现水平,使艺术走向出色。
总之,学习中国美学史既可拓宽视野,又可激发创作灵感,对于我们的文化认知,审美追求,乃至艺术水平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美学史》课件
特点与风格:中国绘画的特点、风格及其与其他国家绘画的异同
艺术价值:中国绘画的艺术价值、审美意义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书法艺术
起源与发展:简要介绍书法的起源、演变过程及各个历史时期的特点
字体与风格:列举几种常见的书法字体及其特点,如楷书、行书、草书等
书法作品欣赏:展示几幅著名的书法作品,简要介绍其作者、创作背景及艺术价值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
对当代艺术教育的影响:中国美学史课程在艺术教育中的普及,有助于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热爱,提高他们的艺术素养和创作能力。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
对世界艺术的影响
中国美学对西方艺术的影响 中国美学思想对西方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西方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借鉴了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如道家、儒家等。这些思想在西方艺术中得到了广泛的体现,如抽象主义、印象派等。中国美学思想对西方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西方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借鉴了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如道家、儒家等。这些思想在西方艺术中得到了广泛的体现,如抽象主义、印象派等。中国美学对亚洲其他国家艺术的影响 中国美学思想不仅影响了西方艺术,还对亚洲其他国家的艺术产生了影响。例如,日本、韩国等国家的艺术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中国美学思想的影响。这些国家在艺术创作中注重意境、气韵生动等元素,与中国传统美学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国美学思想不仅影响了西方艺术,还对亚洲其他国家的艺术产生了影响。例如,日本、韩国等国家的艺术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中国美学思想的影响。这些国家在艺术创作中注重意境、气韵生动等元素,与中国传统美学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国美学对世界艺术的影响 中国美学思想对世界艺术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许多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借鉴了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如水墨画、书法等。这些作品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成为了世界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美学思想对世界艺术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许多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借鉴了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如水墨画、书法等。这些作品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成为了世界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美学对当代艺术发展的推动作用 中国美学思想对当代艺术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许多当代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注重挖掘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内涵,并将其与现代艺术形式相结合,创造出具有独特魅力的艺术作品。这些作品不仅丰富了当代艺术的内涵,也为世界艺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中国美学思想对当代艺术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许多当代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注重挖掘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内涵,并将其与现代艺术形式相结合,创造出具有独特魅力的艺术作品。这些作品不仅丰富了当代艺术的内涵,也为世界艺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中国美学史大纲
中国美学史大纲第一篇中国古典美学的发端第一章老子的美学第二节老子论道、气、象含义:道是老子哲学的中心范畴和最高范畴。
道是原始混沌,道产生万物,没有意志和目的,自己运动,是无和有的统一。
道不是绝对的虚无,包含有象、物、精。
道是真实的存在。
精,就是气。
象(物的形象),不能脱离道和气,否则就失去了本体和生命,毫无意义。
第三节老子论有、无、虚、实含义:天地万物是有无、虚实的统一。
天地万物才能流动、运化,生生不息。
虚实结合成了中国古典美学的一条重要原则。
第四节老子论美、妙、味含义:美,与善区别开,相对于恶(丑)而存在。
对美和艺术采取简单的否定。
味,听别人说话(言语)的味道,是一种审美的享受。
“淡乎其无味”。
提倡一种平淡的趣味。
妙,体现道德无规定性、无限性的一面。
老子否定美。
但不否定妙。
不能执着于有限的物象来求妙。
第五节老子论“涤除玄鉴”含义:涤除,洗除垢尘,洗去人们的主观欲念、成见和迷信,使头脑变得像镜子一样纯净清明。
鉴是观照,玄是道,玄鉴就是对于道德观照。
1把观照道作为认识的最高目的2要求人们排除主观欲念和主观成见,保持内心的虚静。
是审美心胸的最早源头。
第二章孔子的美学第一节孔子论艺术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内容:审美和艺术在人们为达到“仁”的精神境界而进行的主观修养中就能起一种特殊的作用。
在主观意识的修养中,在为了达到仁而进行的努力中,审美的境界高于知识的境界。
意义: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重视和提倡美育的思想家。
第二节孔子论美与善、文与质内容:艺术必须符合道德要求,必须包含道德内容,才能引起美感。
美与善的统一,在一种意义上,也就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文和质的统一,也就是美和善的统一。
反对质胜文和文胜质。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是审美标准。
艺术包含的情感必须是一种有节制的、有限度的情感。
这样的情感符合礼的规范,是审美的情感。
审美标准就是“和”。
“礼之用,和为贵”音乐表现的情感要受到礼的节制,要适度。
第三节孔子论“兴观群怨”内容:兴,是个可以使欣赏者的精神感动奋发。
中国美学史大纲主要内容
中国美学史大纲主要内容
中国美学史大纲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中国古代美学的起源与发展:介绍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包括古代神话、典籍经典、文人墨客的美学思想。
2. 儒家美学:介绍儒家思想对美学的贡献,包括儒家的“道德美”观念和“君子之风”的审美追求。
3. 道家美学:介绍道家思想对美学的影响,包括追求自然美、超越形式的审美观念。
4. 佛教美学:介绍佛教思想对美学的影响,包括佛教的“空、色、无为、寂静”等美学观念。
5. 唐宋诗词与宋元绘画的美学:介绍唐宋诗词和宋元绘画的美学特点,包括对自然、社会和人性的表达。
6. 元明清戏剧与小说的美学:介绍元明清时期戏剧和小说的美学特点,包括对情感、人性和社会伦理的描写。
7. 传统绘画与书法的美学:介绍中国传统绘画和书法的美学特点,包括笔墨用法、构图和意境的表达。
8. 现代中国美学:介绍现代中国美学的发展历程与主要思潮,包括对西方美学思想的吸收与创新。
以上是中国美学史大纲的主要内容,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学习,可以全面了解中国美学的演变过程和主要思想观点。
《中国美学史》第一章 远古美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一章 远 古 美 学
– 远古美学,是讲美、美感、艺术如何从中国大地产生,并逐步发展到夏商 西周的礼乐文化阶段的美学。对于这一进程的认识,主要依托于对考古资 料、历史文献的梳理以及对古文字字义的辨析。远古至夏商西周,是中国 社会早期审美意识和审美观念的发端期,它为春秋战国时期的美学提供了 源头和基础。
目录
第一节 远古美学的基本面貌
– 一、远古美学的最初时空 – 二、远古美学的演进逻辑 – 三、远古美学的基本问题
第二节 中国美学的历史发端
– 一、基于考古资料的判断 – 二、基于传世文献的判断 – 三、基于哲学反思的判断 – 四、基本结论
目录
第三节 审美时空格局的形成
– 一、审美空间:经验与想象 – 二、审美时间:景色与四季 – 三、审美者:自我认知与自我发现 – 四、天下观的审美生成
节 气 图
三、审美者:自我认知与自我发现
– 在中国上古史中,第一个以农耕立国并奠定了此后数千年政治、风教传统的中原王朝是西周。 与殷商游牧、游农或农牧间杂的生产方式不同,西周发展出了中国社会早期最成熟的农业生 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改变了上古时期的人神关系,使殷商时期“不问苍生问鬼神”的巫觋 文化转变为“自求多福”“唯德是亲”的重德文化,人的主体性被凸显。抒发人内在心志的 诗歌成为这一时期代表性的艺术形式。
仰韶文化
– 到距今6000年左右,黄河流域进入全面繁荣 的仰韶文化时期。它以华山周边为中心,东 起豫东,西至甘肃青海,北到内蒙古,南抵 江汉。农耕文明建构的人地关系和对泥土属 性的深刻理解,使以泥土为材质的陶器成为 这一时期最重要的审美表现形式。陶器上形 形色色的几何纹饰和动植物图案,表现出多 样的审美趣味和高超的工艺水平。其中,河 南临汝阎村出土的鹳鱼石斧纹彩陶缸,画面 简洁疏朗,生动传神。鹳鸟衔鱼加上一柄石 斧的构图,反映了当时人卓越的审美造型能 力和对物象关系的奇异理解。另外,庙底沟 陶器中最具特色的花卉图案,线形简洁流畅 而富有装饰感,具有极高的艺术水平。
(完整word版)中国美学史大纲
中国美学史大纲第一篇中国古典美学的发端第一章老子的美学第二节老子论道、气、象含义:道是老子哲学的中心范畴和最高范畴.道是原始混沌,道产生万物,没有意志和目的,自己运动,是无和有的统一。
道不是绝对的虚无,包含有象、物、精.道是真实的存在。
精,就是气。
象(物的形象),不能脱离道和气,否则就失去了本体和生命,毫无意义。
第三节老子论有、无、虚、实含义:天地万物是有无、虚实的统一.天地万物才能流动、运化,生生不息.虚实结合成了中国古典美学的一条重要原则。
第四节老子论美、妙、味含义:美,与善区别开,相对于恶(丑)而存在。
对美和艺术采取简单的否定。
味,听别人说话(言语)的味道,是一种审美的享受。
“淡乎其无味”。
提倡一种平淡的趣味.妙,体现道德无规定性、无限性的一面。
老子否定美。
但不否定妙。
不能执着于有限的物象来求妙。
第五节老子论“涤除玄鉴”含义:涤除,洗除垢尘,洗去人们的主观欲念、成见和迷信,使头脑变得像镜子一样纯净清明.鉴是观照,玄是道,玄鉴就是对于道德观照。
1把观照道作为认识的最高目的2要求人们排除主观欲念和主观成见,保持内心的虚静.是审美心胸的最早源头。
第二章孔子的美学第一节孔子论艺术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内容:审美和艺术在人们为达到“仁”的精神境界而进行的主观修养中就能起一种特殊的作用。
在主观意识的修养中,在为了达到仁而进行的努力中,审美的境界高于知识的境界。
意义: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重视和提倡美育的思想家.第二节孔子论美与善、文与质内容:艺术必须符合道德要求,必须包含道德内容,才能引起美感。
美与善的统一,在一种意义上,也就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文和质的统一,也就是美和善的统一。
反对质胜文和文胜质.“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是审美标准。
艺术包含的情感必须是一种有节制的、有限度的情感。
这样的情感符合礼的规范,是审美的情感。
审美标准就是“和”。
“礼之用,和为贵”音乐表现的情感要受到礼的节制,要适度。
第三节孔子论“兴观群怨”内容:兴,是个可以使欣赏者的精神感动奋发.观,通过诗歌可以了解社会生活、政治风俗的情况。
读中国美学史大纲
读中国美学史大纲
中国美学史是研究中国古代和现代美学思想和美学活动的学术领域。
下面是一份关于中国美学史大纲的简要介绍:
第一部分:古代中国美学思想
1. 先秦时期的美学思想:包括孔子、荀子、老子等的对美的观念和审美理论
2. 儒家美学:重视道德和伦理,强调美的实践和修养,尤其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
3. 道家美学:强调自然和自由,追求无为而治的审美观念
4. 墨家美学:强调公平和利益最大化的审美观念
5. 士人文化中的美学:包括诗、书、礼乐等艺术形式的美学思想
第二部分:中世纪中国美学思想
1. 隋唐宋元时期的诗词美学:包括豪放派、婉约派、河洛派等不同的诗风和审美观念
2. 唐宋时期的绘画美学:探讨中国古代绘画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手法
3. 元明时期的杂剧美学:关注戏剧、舞蹈和音乐艺术的审美观念和表现形式
4. 中国佛教美学:研究佛教对艺术和美的理解和应用
第三部分:现代中国美学思想
1. 清代以后的文人美学:探讨清代以后文人对美的理解和创作实践
2. 中国现代美学:研究近代以来中国美学的新思潮和美学理论体系
3. 中国当代美学:关注当代中国美学的发展和变革,包括对西方美学理论的吸收和融合
第四部分:中国美学活动与实践
1. 中国艺术现象:研究中国古代和现代各类艺术形式的美学特点和艺术观念
2. 中国建筑美学:探讨中国古代和现代建筑的审美观念和艺术风格
3. 中国园林美学:研究中国园林的美学原则和设计理念
4. 中国电影美学:关注中国电影的美学发展和特点
以上是一份关于中国美学史大纲的简要介绍,该大纲可以根据具体需要和研究重点进行进一步细化和扩展。
中国美学史大纲叶朗epub
中国美学史大纲叶朗epub摘要:一、引言二、中国古典美学的基本特征三、中国古典美学的发展历程1.先秦时期2.汉魏六朝时期3.唐宋时期4.元明清时期四、中国古典美学的理论体系1.美的本质和审美标准2.艺术创作与表现3.艺术鉴赏与批评五、中国古典美学的现代价值六、结语正文:【引言】中国美学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旨在概括性地阐述中国古典美学的基本特征、发展历程、理论体系及其现代价值,以期对这一丰富的文化遗产有更深入的理解。
【中国古典美学的基本特征】中国古典美学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独特性,它融合了儒、道、佛三家的哲学观念,强调和谐、中庸、自然之美。
同时,中国古典美学注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倡导艺术应当服务于人生、启迪心灵。
【中国古典美学的发展历程】1.先秦时期:这一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活跃,儒家美学以孔、孟为代表,强调道德教化;道家美学以老、庄为代表,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墨家美学则注重实用与功利。
2.汉魏六朝时期:这一时期文学艺术取得了显著成就,尤其是诗歌、书法、绘画等方面,美学观念日趋丰富。
曹丕的《论文》、刘勰的《文心雕龙》等著作对后世影响深远。
3.唐宋时期:这一时期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高峰,诗词、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达到了极高的成就。
美学理论方面,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宋代文论家严羽的《沧浪诗话》等作品为后世传颂。
4.元明清时期:这一时期美学观念更加成熟,出现了许多重要的美学著作,如元代谢应芳的《谢氏诗源》、明代李时中的《诗薮》等。
同时,戏曲、小说等民间艺术形式得到了广泛关注。
【中国古典美学的理论体系】1.美的本质和审美标准:中国古典美学认为,美是和谐、平衡、自然的状态,强调内在美与外在美的统一。
审美标准则注重意境、韵味、气韵等。
2.艺术创作与表现:中国古典美学强调艺术创作应当以自然为师,追求形神兼备、意蕴深厚。
表现手法上,注重以虚写实、以意传神。
3.艺术鉴赏与批评:中国古典美学倡导感悟式的鉴赏,要求鉴赏者具备一定的文化修养和艺术造诣。
《中国美学史》第一章远古美学
《中国美学史》第一章远古美学中国美学史作为一部探讨中国美学发展历程的重要著作,首章远古美学,涵盖了人类文明的起源到公元前221年的中国美学发展历程。
本文将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为您呈现《中国美学史》第一章远古美学的主要内容。
远古美学指的是人类文明还未发展到较高程度时期的美学思想和实践。
在这个时期,人类艺术与美学的起源与生活密不可分。
中国远古美学主要包括原始美学、史前美学和奴隶社会美学三个阶段。
原始美学是人类文明起源时期的美学表现。
在原始社会,人们主要以狩猎、采集和部落生活为主。
这种生活方式的特点是原始、简单和粗犷。
人们尚未有文字和记载,但通过生活实践,逐渐形成了美与实用相融合的艺术表现形式。
原始人追求美的欲望主要表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他们用颜料来装饰身体,使用花纹和图案来点缀各种生活用具。
同时,原始人对于自然景物也有着敬畏与追求美的情感。
他们将自然景物中的形状和色彩转化为具体的艺术符号,并创造了独特的原始美学语言。
史前美学是原始美学向史前时期发展的延伸。
在史前社会,人类开始种植农作物并建立了最早的定居点和聚落。
这一时期的美学思想和实践更加注重实用性,同时也开始有了一定的秩序和规范。
在史前社会中,人们开始用土石堆砌简单的建筑物,对其进行装饰,形成了一种原始的建筑美学。
另外,人类首次使用陶器,开始通过捏、刻和烧制来创造各种具有实用和审美价值的陶艺作品。
人们通过对花纹和图案的描绘,使陶器更具观赏性和艺术性。
史前美学还包括了神话传说和宗教仪式中的艺术表现。
在史前时期的人们,相信自然界有着神灵的存在,通过开展各种祭祀和宗教仪式来祈求神灵保佑。
这些仪式中的音乐、舞蹈和仪式装饰等,都蕴含着审美的内涵。
奴隶社会美学则是古代中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一个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期,社会分工更加细化,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引发了美学思想和实践的变革。
奴隶社会时期,中国社会开始出现了区分阶级地位的奢华和贫富差距。
奢华的生活和艺术品成为了奴隶主阶级的象征。
中国美学史发展历程
中国美学史发展历程一、古代中国美学思想的萌芽(先秦至两汉)中国美学思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先秦时期。
先秦时期的哲学家们开始思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审美的观点。
例如,孔子强调“君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美学理念。
墨子则提出“兼爱”、“非攻”等观念,强调和平与和谐的美学价值。
二、唐宋时期的美学繁荣唐宋时期是中国美学发展的黄金时代。
在这个时期,文人墨客们对于艺术和美的追求达到了一个高峰。
他们在诗词、绘画、音乐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例如,李白的诗歌以其豪放的笔触和奔放的情感而著称,被誉为“诗仙”。
王维的山水画以其深邃的意境和含蓄的笔墨而备受赞赏。
这些作品不仅在当时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赞誉,而且对后世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明清时期的美学变革明清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这也对美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美学思想开始受到西方哲学的影响,同时也发生了自身的变革。
例如,王夫之提出了“诗即画,画即诗”的观点,强调了诗歌与绘画之间的紧密联系。
杨慎《画品录》则系统地总结了中国绘画的发展历程,成为后世绘画理论的重要参考。
四、近现代中国美学的发展近现代以来,中国美学思想受到了更广泛的影响,与世界各国的美学思潮产生了交流与对话。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美学思想开始与西方的美学思想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美学观点。
例如,鲁迅强调了“艺术为人民”的观念,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美学思想。
梁启超则倡导了“新美学”,试图将传统美学与现代西方美学相结合。
五、当代中国美学的多元化发展随着中国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和开放,中国美学思想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当代中国美学涌现出了一批杰出的学者和艺术家,他们以独特的视角和创新的思维方式对美学问题进行了探索与研究。
例如,胡适提出了“美感即真理”的观点,强调了美与真理的密切关系。
康德艺术学派的代表人物谢冕则提出了“审美经验”、“审美情感”等概念,对美的本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211261008_从《美的历程》到《中国美学全史》:中国美学史的书写历程
各位同学,大家好!很荣幸受邀来到全国播音主持专业的名校中国传媒大学来做一场美学讲座。
文艺学与美学呈交叉状态,它们既有横向的逻辑研究、原理研究,又有纵向的历史研究。
今天我们就和大家来谈谈中国美学史的研究状况,题目叫《从〈美的历程〉到〈中国美学全史〉:中国美学史的书写历程》。
《美的历程》是李泽厚1981年在文物出版社出版的,一般被视为中国美学史书写的源头。
《中国美学全史》是我写的,2018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五卷本,257万字。
曾受到过钱中文、杨春时、毛时安、袁济喜等师长的热情鼓励和高度评价。
今天我来和大家梳理一下这近40年中国美学史的书写历程,并重点介绍一下我的《中国美学史》是怎么写的,其基本框架和主要观点是怎样的。
欢迎大家指正交流。
一、中国美学史最早的研究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中国美学史的研究最早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20世纪60年代,教育部统编教材,委托朱光潜先生负责编《西方美学史》,委托宗白华先生编《中国美学史》。
后来朱光潜先生独立撰写的《西方美学史》完成出版了,宗白华先生负责的《中国美学史》没有出来。
但是,宗先生还是带领团队做了不少事情,为中国美学史的撰写提供了前期的准备。
首先,宗先生带领叶朗、于民在内的一批年轻学者完成了《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1980年分上、下卷在中华书局出版。
该资料选既侧重选取了中国历史上关于“美”的理论资料,又兼顾选取了与“美”相关的真、善资料,既有艺术美学资料,又有现实美学、哲学美学资料,为人们从事中国美学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材料依据。
其次,宗白华先生本来对中国美学史就有研究,在对编选材料的进一步潜浸涵濡中又有创获,1979年在《文艺论丛》第6辑上发表《中国美学史中重要问题的初步探索》,为中国美学史的书写提供了最初的思路。
再次,宗白华唯一的研究生弟子林同华试图实现老师的理想,致力于中国美学史研究,写了不少论文,1984年以《中国美学史论集》为题出版。
但“中国美学史”是一个跨学科的大题目,不好写,林同华最终未能系统成书,便转向心理学美学、应用美学等领域的研究。
中国美学史—余开亮—上课笔记整理
中国美学史余开亮导论:何为中国美学一、美学与中国美学1、西方美学研究历程美本身研究——审美心理研究——艺术哲学西方美学学科历程。
鲍姆加登的“感性学”——康德的“情感学”——分析美学——美学转向(生态,环境,身体,空间,视觉,文化研究)2、中国美学感性学+情感学+形而上学各个学科最早的时候就是讲经典儒家道家历史文学家写的东西,后来我们划分为经史子集。
现在就分类了。
学科的现代的划分。
都是在学科的现代区分下成立的。
讲一个现代性建制的中国美学史,用什么标准去衡量那么多文献哪些讲的是美学。
什么是美学。
再去衡量那些古代的材料,才能建构自己的中国美学。
3、理念是上帝的,画家画的床,模仿的是现实中的床,艺术家所做的事情是摹本的摹本,现实中的床是模仿理念的床,所以他贬斥那些人,赶出他的理想国。
他要获取的是一个理念的世界。
这是一个哲学思辨的研究。
慢慢到经验主义,从日常经验开始研究美,就是研究这个美到底是怎么产生的,有一个什么过程。
开始探讨一个心理过程。
近代以来放弃美的本质,转向经验的。
转向认识论。
后来进入了艺术哲学,也就是分析美学,讲对艺术的,艺术中很多的概念术语,对这些东西进行语言分析,进行语言批判。
维特根斯坦有些分析学派,把握维特根斯坦的一些观点运用到艺术批判的范围,艺术就是表现。
艺术这幅画表现了一种愤怒的情感,分析美学家会说画怎么有情感。
当你进入一种语言分析的时候,发现一种东西的科学化。
离人的越来越远,不再具有切身性,这种学问就离开了人本身。
4、感性学。
后来真正把美学的建立是由康德建立起来的。
第三个批判就是一个美学的问题。
他实际上抓住的问题就是关于情感的问题,知情意,有不同的学问来对应这样的学科,真善美就是知情意的相互对应,康德讲用情感学来建构美学。
后来转向就是分析美学,到现在美学转向就是越来越广泛,不管是西方还是国内越来越转向现实问题。
美学不是认识论的问题,而是进行一种感觉,引起情感的反应。
这种情感哲学也说了其实有可能是美学的性质。
中国美学史共36页文档
谢谢!
Hale Waihona Puke 61、奢侈是舒适的,否则就不是奢侈 。—— CocoCh anel 62、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 ,如日 中之光 ;志而 好学, 如炳烛 之光。 ——刘 向 6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 丘 64、人生就是学校。在那里,与其说好 的教师 是幸福 ,不如 说好的 教师是 不幸。 ——海 贝尔 65、接受挑战,就可以享受胜利的喜悦 。—— 杰纳勒 尔·乔治 ·S·巴 顿
清曲词诗赋经代明唐晋汉秦期
·
小
朴理佛玄经诸经
说
楚学学学学学子典
辞
时
代
三,中国艺术史举要
··
宫明明宋昭汉六汉战青彩
室清清元陵唐朝画国铜陶
建山山六书绘像漆器
园筑水水骏法画砖器
林艺
艺
民术
术
居
四,文献与方法
• 传统学术的基本文献范围 • 文献的重叠与交互说明 • 文本文献与作品文献 • 传统的文献解读方法 • 现代方法论 • 哲学与美学的方法论
艺范审普美美实经体本文哲
术畴美遍感 践验验体艺学
与与中性
论论论论美美
艺判的与
美美美美学学
术断意形
学学学学
品形义式
式
中国美学与中国哲学
• 中国哲学 • 哲学人类学基础 • 形上学与宗教 • 理证与体认 • 三教格局 • 经典与学术史
• 中国美学 • 与中国哲学同源 • 以哲学为解释基础 • 体认与表现 • 艺术传统 • 作品史
中国美学与文艺理论
• 中国美学 • 从观念到艺术 • 哲学解释 • 理论合理性标准 • 侧重与哲学的关联 • 精神的历史 • 哲学学科
• 中国文论 • 从艺术到观念 • 初步的理论形态 • 作品合理性标准 • 与哲学的距离稍远 • 思想的历史 • 文学学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魏晋南北朝美学思想
转折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美学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转折时期。汉帝国的崩溃,自给自足的封建大地主经济的产生,各有其经济力量和政治军事力量的门阀世族的形成,东汉以来日趋僵化、烦琐的儒学其影响的不断削弱,这一切使得统治阶级士大夫在生活方式和思想意识上都发生了重大变化。生活上和思想上获得了过去所没有的一个相对独立自由的活动天地,文化日益成为上层社会士大夫精神生活的重要部分,具有独立的价值和意义,不再只是朝廷进行伦理教化的工具了。先秦以来特别是汉代后期,具有重善轻美的传统,这时变为重美轻善。对美的追求,对个人的才能风貌的讲求以及对人生意义、价值的思索,都不可分地联系在一起,使人的个性、爱好、趣味等等在封建制度所能容许的范围之内,第一次得到了真正的注意和重视。这一时期的美学思想不再象先秦以来那样,把主要的注意力放在说明艺术与政治、伦理、道德的关系上,而开始具体深入地研究美与艺术自身所具有的特征。美学问题的探讨第一次获得了自己相对独立的地位和价值,并且扩大到艺术的各个门类和领域。
先秦两汉美学思想
先秦时期产生了不少美学派别,其中最重要的是儒家和道家。它们互相对立又互相补充,奠定了整个中国古代美学的根基。
儒家之美学
儒家美学的创始者和重要代表是孔子。他的美学思想建立在他的“仁”学的基础上。在孔子之前,单穆公、史伯、伍举、子产、季札等人已经论及了“五味”、“五色”、“五声”的美和美与善的关系问题。孔子从他的“仁”学出发,总结、概括和发展了前人片断的言论,第一次深刻地解释了美与善的关系、审美与艺术的社会作用等问题。他把外在形式的美称为“文”,把内在道德的善称为“质”,认为文、质应该统一起来,外在形式的美可以给人感官愉悦,但只有与善统一起来才具有真正的价值。真正的美就是人与人之间有亲疏差等的互助互爱,即实现“仁”这个最高原则。构成这种美的社会内容的“仁”,并不是外部强加给人的东西,而是植根于血缘关系基础上的普遍的内在心理要求。从而,以“仁”为基础和内容的美的社会普遍性,与个体心理的具体性溶合在一起,不再是抽象的外在观念或规约了。孔子强调美与善不能分离,强调艺术的感染作用,认为审美与艺术的作用在于感发和陶冶人们的伦理情感,促进个体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孔子把艺术的作用概括为“兴”、“观”、“群”、“怨”四个方面。其中“兴”和“怨”侧重说明艺术抒发情感的特征;“观”和“群”则说明艺术通过情感感染所产生的特殊的社会效果。孔子第一个从人的相互依存的社会性与个体的感性心理欲求相统一的高度来观察审美与艺术问题,指出了审美与艺术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但由于孔子所说的“善”受到中国古代奴隶主等级制的严格制约,使他对审美与艺术社会作用的理解受到局限,仅认为它们归根结柢必须从属于“事父”、“事君”这些有限的目的。在孔子之后,战国时期儒家美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孟子宣扬了儒家所提倡的人格精神的美,提出了“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的看法,对“美”以及“大”、“圣”、“神”等具有美学意义的范畴作了规定和考察,并且在有关个人道德修养的所谓“养吾浩然之气”的说法中,涉及了艺术创造中个体的情感和意志作用等问题。 荀子则提出了“无伪则性不能自美”的说法,涉及到主体能动活动同美的关系,并且在《乐论》中集中地和具体地阐述了艺术的社会功能。《易传》吸收了道家的思想并使之儒家化,企图建立一个无所不包的世界观模式,其中多处从自然本体论的角度涉及了美与艺术的问题。特别是它要求对立面统一的素朴辩证法观念和对刚健之美的提倡,对中国古代的艺术创作理论和中华民族的审美观念发生了重要影响。基本上属于荀子学派的《乐记》更进一步系统发挥和丰富了荀子《乐论》,对先秦儒家美学关于艺术的看法作了一个划时代的总结,成为儒家美学的重要经典之一。
中国美学史
百科名片
《中国美学史》中国美学史 (history of Chinese esthetics) 审美意识的理论形态在中国古代及近现代发生、发展的历史,通常指研究中国历史中审美意识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历史。
简介
中国古代美学思想从奴隶社会开始,中国思想家就把审美与艺术问题同宇宙、社会、人生的根本问题直接联系起来加以观察和思考,虽在表述和论证上显得不够系统,但在根本上贯穿着自己独特的深刻的哲学观念。在古代文明发达的几个国家中,中国美学自成一个独立的严整的系统。
屈原之美学
在战国后期,随着南方楚国文艺的发展,出现了以屈原(约前340~前277)为代表的楚骚美学思想。楚国在战国时期已进入奴隶制时代,并且深受北方文化的影响。较之北方文艺,它更多地保存了氏族社会的遗习和风尚。加之南北自然环境的重大差异,形成了和《诗经》所代表的北方文艺很为不同的、以《楚辞》和楚国工艺为代表的南方文艺,产生了与之相应的审美意识,即楚骚的美学思想。虽然它缺乏系统的理论观点,但在《楚辞》特别是屈原的《离骚》及其他作品中都有不少直接讲到美与艺术问题的片断言论。从中可以看出,楚骚代表了先秦美学中的一种新倾向,它同儒、道两家都有联系,但又有所区别。它汲取了儒家积极入世的人格精神和主张“文”与“质”、美与善相统一的思想,但又不受儒家严格的礼法束缚,在美的追求上,非常重视情感的热烈表现和想象的自由抒发;在形式上,还追求着一种“惊彩绝艳”的强烈官能感受,大不同于儒家所崇尚的“诗无邪”和庄严肃穆的作风。它吸取了道家遨游宇宙,大胆想象和勇敢揭露黑暗的批判精神,但又不接受道家避世退隐、不谴是非的消极态度,而坚持对虚伪丑恶作不妥协的顽强斗争。楚骚美学思想是儒道两家的一种特殊的结合,在一定程度上吸取了两家的优点,避免了两家的缺点。楚骚美学对汉代的影响极大。直到明清,其影响仍然明显可见。 先秦美学除上所述之外 ,《管子》以及 《吕氏春秋》等书也包含有一些值得注意的思想,但影响不大。
道家之观点
道家哲学和美学的创始人是老子,但道家美学的真正代表者是庄子及其学派。道家美学的全部思想建立在关于“道”的理论基础之上。儒家美学充分地肯定美与善、善与真的统一,认为这种统一是绝对合理和不容置疑的。而道家美学则相反,它处处致力于揭露美与善、美与真的尖锐矛盾以及美丑对立的相对性、虚幻性和不确实性。它甚至认为,各种人为的审美与艺术活动有害于人的自然本性的发展,主张“擢乱六律,铄绝竽瑟”,“灭文章、散五采”。表面看来,道家的这一类说法似乎是对美与艺术的否定,实际上,它是针对中国古代从氏族社会进入阶级社会之后,现实生活中大量存在的美与善、美与真的分裂和对立以及以丑为美和以骄侈淫逸、伤身害生的感官享乐为美这样一些社会现象而发的。所以,它在消极虚无的形态下,含有朴素的辩证法和深刻的批判精神。在道家看来,真正的美不是世俗人们所追求的感官声色的愉快享受或权势欲望的恣意满足,也不是儒家虚伪的仁义道德的实现,而是一种同自然无为的“道”合为一体、超越人世的利害得失、在精神上不为任何外物所奴役的绝对自由的境界。他们说“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都表明美在于超功利的自然无为。道家把个体生命的价值、个体与他人的互不相争的自由发展放在最高的位置,主张对人世的利害、得失、是非、荣辱、祸福采取一种听其自然,不容于心的超越态度,认为这样就可以从人世的苦难中获得解脱,始终保持精神上的自由,达到美的境界。这种超越是精神上的主观空想,带有虚幻、消极和逃避现实的性质。但在另一方面,这种超越又恰好触及到了审美观的心理特征等问题。道家关于“技”和“道”的许多著名的寓言,涉及审美与艺术创作的某些特性,包含了对艺术创作中所要求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高度统一的认识。所谓“以天合天”,“用志不分,乃凝于神”,“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以及“坐忘”、“心斋”等等说法,虽然不是直接针对审美与艺术而言,但其思想实质和审美与艺术创造相通,是中国古代美学史上最早的关于审美心理特征的深刻说明,并且提到了宇宙观和人生哲学的高度,不同于一般肤浅的经验性的观察。道家美学缺乏儒家那种执着于现实的积极入世的精神,在这方面,儒家对道家的虚无高蹈的倾向起着抵制和克服的作用。而道家对审美与艺术创作特征的深刻理解,又弥补了儒家在这方面认识不足的弱点,并且它的超功利的思想和敢于大胆揭穿假面的批判精神,是动摇和冲破正统礼法束缚的有力的思想武器。一般而言,道家美学的优点所在,正是儒家美学的弱点所在,反之亦然。整个中国古代美学的理论基础,是由相互对立而又相互补充的儒道两家美学所构成的。
两汉美学思想
两汉美学在一些重要问题上丰富了先秦美学。《淮南子》鲜明地把对美的追求,从儒道两家所强调的内在人格精神的完善引向了广大的外部世界,表现了处在上升时期的统治阶级对征服支配外部世界的强大信心和力量,显示了汉代美学的新特色。独尊儒术的董仲舒,重申了儒家以“仁”为美的思想,把它和“天人感应”的理论结合起来,认为“仁”是“天”的属性、意志,天地的美就在于它无私地长养、哺育万物。他认为,人的思想情感和各种自然现象之间有一种同类相动、相通的关系,不同的自然现象必然引起与之相应的不同的思想感情。这种说法是唯心主义的,但同时包含对人的精神和自然节律相一致的初步猜测和理解,触及人对自然的审美特征。时代稍后于董仲舒的历史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司马迁(约前145~?),极大地发展了以屈原为代表的楚骚思想。他认为一切有价值的著作都是历史上的志士仁人“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而“发愤之所为作”的产物。这和屈原的“发愤以抒情”是一脉相承的。司马迁猛烈地批判儒家“怨而不言”的美学观,认为对一切不合理的黑暗现象的愤怒、反抗和斗争是完全应当的,表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英雄主义精神。处在政治十分黑暗的西汉末年和东汉初年的扬雄,最为明确地把著作家,包括文艺家的著作同他的人格、道德、精神联系起来,提出“言”为“心声”,“书”为“心画”的说法。扬雄在《太玄》中又对“文”与“质”的矛盾统一作了一种历史的思辨考察。在《解难》中提倡一种博大艰深、富于崇高色彩的美。扬雄之后的王充,针对当时谶纬迷信的风行,集中考察了美与真的关系问题,提出了“真美”这一概念,反对“虚妄之言胜真美”(见谶纬之学)。王充在艺术创作问题上发表了某些有价值的见解,但他不理解一般感觉经验中、科学认识中的“真”与艺术上“真”的重要区别,对审美与艺术特征缺乏应有的认识。东汉时期出现的《毛诗序》把《乐记》的基本思想应用于诗歌,对儒家诗论作了系统的总结,以经典的形式陈述了儒家对于诗的看法。总的来看,两汉美学是先秦美学的延续和发展,虽然有新的特色,但并未产生超出于先秦美学的新思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