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学史读书笔记
中国美学十五讲读书笔记
中国美学十五讲读书笔记朱良志写得《中国美学十五讲》的读后感很少有学术著作能给人一种馨香典雅的阅读记忆,《美学十五讲》就做到了。
拿到这本湛蓝底色的图书,翻看渗透着美之操练的目录:美从何处寻,人物的品藻,目送归鸿、手挥五弦,美乡的醉梦者,《奥德赛》和“退潮的沧海”,从西南联大的校歌谈起…不觉中陶醉于书中洋溢着的纯净而深刻的美学气息。
美是什么,艺术是什么,这是一个难解的斯芬克斯之谜。
古希腊不区别创造艺术和手工技艺,柏拉图认为艺术是对现实事物的低劣摹仿,而现实事物又是对理念的摹仿,艺术之美只是灵魂依附肉体之前在天上所见到的真美的影子。
在近代,鲍姆嘉通将美定义为感性认识的完善,康德则认为审美判断是连接纯粹理性判断和实践理性判断的拱顶,于是,美又与真和善三分人类精神世界。
当然,真正有价值的美学理论都应当要积极回应时代课题和关注当代人的精神文化困境,《美学十五讲》亦不例外。
对此,书中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美学观念,即艺术之美既不是对真的摹仿,也不是与真比肩而立的东西,而是存在者“真理”的显现。
存在者“真理”在日常生活中是被遮蔽和隐匿的,而在艺术中却被敞亮和开启出来。
本书对艺术之美本质的揭示始于对艺术作品本源的追问。
在通常的理解中,作品源于艺术家的创造活动。
但是,反过来看,却是作品成就了艺术家的声誉,似乎艺术家又源于作品。
从艺术家到作品,再从作品到艺术家,两者互为本源,彼此不可或缺,但其中的任何一方都不能完全包含另外。
根据马克思把人的本质定义为人的社会性,与此相应,美感的本质就是美感的社会性,美感的根源在于社会实践,即对像是存在者。
因此,艺术,或者说艺术之美,是存在者“真理”的显现。
存在者真理究竟是如何显现的总的来说,在朱光潜先生看来,审美直觉是境界的起点,并且贯穿在存在者真理显现过程始终,审美直觉既是创造亦是欣赏。
审美直觉作为欣赏,是蕴涵有丰富的有机构成的整体经验的,直觉不是单纯的表象、想象、“灵感”,而是有理性参与的包含情趣、性格在内的综合的心理机制。
《中国美学史大纲》读后有感
《中国美学史大纲》读后有感近来有幸拜读了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叶朗先生的着作《中国美学史大纲》,感受至深。
该书整合了中国古典美学的滥觞到近代的发展,脉络清晰,讲解充分,重点突出。
该书主要由绪论和四个篇组成,四篇分别为中国古典美学发端、中国古典美学的展开、中国古典美学的总结和中国近代美学,每一篇中由若干个章,是具体阐述每个时代具有代表性的美学思想家的理论和着作。
在文章的开头,作者就阐明了当今我们之所以要研究中国的美学史,原因为它是我们建立美学体系的一种需要。
中国美学史有着它自己独特的范畴和体系,研究的时候讲究系统性和次序性,因此,《中国美学史大纲》的娓娓道来和逐层深入显得尤为可贵。
值得注意的是,美学史是一门理论学科,属于逻辑思维,它是研究每个时代表现为理论形态的审美意识。
一部美学史,主要是审美范畴、美学命题的产生、发展、转化的历史,美学史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审美意识史;而艺术史(文学史)属于形象系列,它有具体的作品作支撑。
而介于二者中间的,既有作品,又有评价结合在一起的,属于艺术批评史,这是把二者明确又简单的做个区分。
下面将依据笔者所对《中国美学史大纲》这本书的理解来浅谈对中国美学史的发展历程的认识。
叶朗先生一改学术界对于美学史是从孔子开始的传统认知,将中国美学史的发端归为从老子开始,这是高见。
为此,深入研读了《老子》和《道德经》,老子的美学理论之中"美";的范畴不是最重要的,而是关于"道-气-象";这三个相互联结的范畴。
老子思想的核心是"道";, 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它是真实存在的。
从"道";开始,它启发了一代又一代的先哲和才子的妙悟,可以说,中国整个灿烂文明的文化历程都离不开这个字,一直延续至今,"道";都在我们的文化血液里流淌。
那么老子是主张如何才能追求"道";呢?可以用六个字概括:致虚极,守静笃。
中国美学史读书笔记(通用3篇)
中国美学史读书笔记(通用3篇)中国美学史读书笔记1文学是最美的语言,从古至今不同的文人墨客都用文字记录了不同的事物,因而我们可以从他们的文字中见证中国文化的特有的美。
如孔子说尧舜“焕乎有__”,赞西周“郁郁乎,之哉”,而时代的宋濂则说:“天地之间,万物有条理而弗紊者,莫非文”······总之,文成了中国审美对象的总称,文就是美,而且是一种中国文化特有的美。
而冕服作为中国文化的服饰的表征,它服从和体现文化的两个要求:一是服饰如何将人的自然形体转变为文化的本质,使人成为高级的人还是低级的人。
二是服饰如何将等级不同,从而性质不同的人清楚明白地区分开来。
朝廷冕服体系由于要突出这这两个文化要求,而具有了三大美学特征。
首先,服饰本质原则要求服饰能对自然人体进行加工修饰,这就决定了中国服饰的宽大性,宽大才能产生掩盖人的自然形体,而具有自由变换的功能,其次符号区别原则决定了色彩、图案、佩饰在服饰中的重要性。
左后,服饰本质和符号区分都是为突出等级中的权利。
中国服饰潜在的多样性不靠形体,而靠服饰本身就可以发挥的淋漓尽致。
文在远古的演变有这样的三个实质:一是从原始仪式之文为主的原始美学体系到朝廷冕服为主的朝廷美学体系的演变。
二是从原始的图腾宇宙之美到理性的天下王朝的宇宙之美的演变。
三是原始仪式之巫到朝廷之王的演变。
从中国的文既是美,可以体现中国美区别于其他文化之美的.特色,而文在中国美学理论中的整体性,就从一系列的概念表现出来:1、文质,表现了文与内质的关系,文是内质的外显。
2、文饰,文就是饰,一切文化的外观都是文化的彰显,文化中最重要的东西“字”就成了文字。
3、文字,文字之“文”就是强调字的美丽。
中国文化对士人的首要要求,就是成为文人。
人要有文,才是一个受人尊敬的士人,而在这一系列文化的关联中,我们可以悟到:文体现了中国之美的特色。
中国美学史有着很长的发展历程,当我怀着好奇的心理打开它时,我才发现它是一个多么美好的东西。
《中国美学史》读书笔记
《中国美学史》读书笔记刚出生的小羊水灵鲜嫩,活杀活吃,对于生性凶猛的藏獒来说,无疑是顿难得的盛宴。
沈石溪想:这只小羊羔和那只小野猪是同样的下场。
一个让我深感意外惊讶万分又终生难忘的镜头映入我眼帘:小羊羔已抖抖索索站立起来,秀气的养眼半睁半闭。
曼晃侧卧在小羊羔身旁,长长的狗舌舔着小羊羔身上湿漉漉的胎液。
我仔细看曼晃的脸,表情温柔,狗眼充满母性的光辉,仿佛是在舔吻它亲生的狗崽,沈石溪带着小羊回到观察站,并把刚才发生的告诉向导巴强,他兴奋地告诉我它已经是条渡过魂的藏獒了。
哦,可以用它换两头牦牛了!这本书里面,装着许多有趣的故事:拇指姑娘、海的女儿、丑小鸭、白雪皇后、皇帝的新装、卖火柴的小女孩……《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是以色列新锐历史学家的一部重磅作品。
从十年前有生命迹象开始到21世纪资本、科技交织的人类发展史。
“三个代表”的重要论述,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实践性和鲜明的时代特征。
它把进入21世纪中国共产党必须具有的先进性集中概括出来,从根本上回答了中国共产党“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大问题,进一步明确了在新世纪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继续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根本要求。
这样,就使我们党从根本上获得了新的思想武装。
其实,说这气那气,实际都来源于一种气——元气。
此气在身,百气可生。
而这元气则是他人家远大志向、博大胸怀、过人胆识、深厚学养之积聚。
吾辈若想笔下生花,笔力遒劲,那么还是向他人家学习吧,养养自己的元气吧。
在那为人所无法洞悉的命运将主人公沿着冥冥之中早己注定的轨道推进时,人的一切努力或者抗争都成为徒劳。
人在面对这种必然趋势时,是渺小而无力的。
生命也因此成为一种幻觉:无论是欢乐还是悲哀,功勋或者罪恶,都不过是昙花一现。
但是,我们也不能因此认为,《俄狄浦斯王》的全部价值都在于表现生命的幻觉,抗争的徒劳。
如果这样认为,那将是对《俄狄浦斯王》价值的误解和低估。
《俄狄浦斯王》所隐含的更深意义和更高价值还在于表现了抗争的意义。
中国美学史优秀读后感想心得感悟
中国美学史优秀读后感想心得感悟中国美学史优秀读后感想心得感悟在没有看这本书之前,我原以为美学只是简单的、单一的。
但是在我看过目录之后,我知道了美学是复杂的,它不仅严格按照朝代顺序,把人物、论著一一罗列,而且着重突出古典美学的发展轨迹,不同时代的审美趣味以及理论特色。
这是一门复杂且严谨的学科,它要求人们必须严肃且不失美感地来读它、懂它。
就像第一节的题目一样,它带着一种原始的美感。
作者在第一节刚开始就指出,礼,在远古,是原始仪式。
刚读到这句话的时候,我顿了一下,有些不解,因为在我的印象中,礼对于我而言,仅仅是一种礼貌的表现方式,而在这里却说远在远古时期,礼就作为一种仪式而存在。
“仪式”这个词,使我对“礼”这个字开始有了好奇。
之后作者又谈到:“礼”字的另一部分结构---玉。
正像饮食在礼中的重要地位一样,玉在礼中也同样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
王国维《释礼》说:“象二玉在器之形。
古者行礼以玉。
”而玉在中国地位更是可以与彩陶相媲美,而玉比起饮食的器皿来说,我觉得玉有一个更加突出的优点,就是可以随身携带,它即在礼器之中,又在仪式之人的身上。
而另一方面,众所周知,玉是一种有灵气的东西,与性灵有关,因而它又代表了更多涵义。
也许这就是古人选字的妙处所在,两种奇妙的事物相叠,形成一种更奇妙的感觉。
从古至今,玉一直是中国文化中一道亮丽的风景,儒家以玉比德,诗人以玉喻心,俗人知玉为宝。
而我们平时所说的“冰清玉洁”,“一片冰心在玉壶”也是它具有影响力的最直接体现。
而更为重要的是,玉意味着中国人的道德理想和人格理想的纯洁性追求,中国的艺术,不论是文学,绘画,还是书法园林都有一种:“玉”的韵味在其中。
礼是一种礼仪,这种仪式构成了文化的核心,而且是一种最重要的实践活动。
礼作为一个完整的整体,它包括四大因素:礼器、行礼之人、行礼地点及行礼过程。
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只有理解了礼的整体,才能理解礼的本质,理解礼的中国特色,从而更好地理解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
《美的历程》读书笔记
《美的历程》读书笔记《美的历程》读书笔记1《美的历程》是中国美学的经典之作,凝聚了作者李泽厚先生多年研究。
他把数千年的文艺、美学纳入时代精神的框架内,揭示了众多美学现象的历史积淀和心理积淀,具有浑厚的整体感与深刻的历史感。
本书将中国人古往今来对美的感觉玲珑剔透地展现在大家眼前,如斯感性,如斯亲切。
书中夹叙夹议,见解精到,文字简洁,明白晓畅,曾影响了一代青年,引导了一批又一批的读者步入美的殿堂,能短时间内让人大致全面了解中国古代艺术,得到美的熏陶,确实是一部很好的读物。
《美的历程》从宏观鸟瞰角度对中国数千年的艺术、文学作了概括描述和美学把握。
全书共分十章,每一章评述一个重要时期的艺术风神或某一艺术门类的发展。
它并不是一部一般意义上的艺术史着作,重点不在于具体艺术作品的细部赏析,而是以人类学本体论的美学观把审美、艺术与整个历史进程有机地联系起来,点面结合,揭示出各种社会因素对于审美和艺术的作用和影响,对中国古典文艺的发展作出了概括性的分析与说明。
作者认为,艺术趣味和审美理想的转变,并非艺术本身所能决定,决定它们的归根到底仍然是现实生活,故而考察一个时代的文艺,必先考察那个时代的社会经济、政治情况。
本书的每一章都大致遵循着这一思想构架而展开。
如第七章《盛唐之音》。
提起唐代的艺术,相信大多数人都会最先想到唐诗。
唐诗正是盛唐艺术的典型代表,也是中国诗歌艺术的顶峰。
那么,它何以出现在这一时代呢?作者的分析给出了答案。
唐代是中国古代最为辉煌的时代,帝国初始,在政治、财政、军事上都非常强盛,对外开疆拓土,军威四震,国内则是相对的安定和统一。
一方面,南北文化交流融合,另一方面,中外贸易交通发达,同样也带来了异域的文化。
这是空前的古今中外的大交流大融合。
无所畏惧无所顾忌地引进和吸取,无所束缚无所留恋地创造和革新,打破框框,突破传统,这就是当时的社会氛围和思想基础。
在政治上,官阶爵禄日益代替阀阅身份,成为唐代社会视为最高荣誉所在。
中国美学史读后感
中国美学史读后感
外国美教史读后感
尔正在上课的时分偷忙从头读了读叶朗的《外国美教史纲领》,觉得如领现新年夜陆正常,又有新的收成,失到很多启示。
否能是因为暂已读过书模板了,又或者是过于腐化,已经并无留意到取今代制物思维相干的答习题。
尔素来对本人的忘忆才能便没有自疑,并总感觉“孬忘性没有如烂笔头”,云云,便用电脑忘高本人的一些稚老的不雅点或念法,以求往后处置那圆里的摸索作点筹办。
虽然出有读过本版的《难传》一书模板,对此也知之甚长,以前只知叙《难经》战《难传》组折起去即是《周难》,然而古日读《外国美教史纲领》外闭于“《难传》的美教”一章,借是直接的理解了傍边无关哲教战美教的局部内容,取此异时,也思索了些答习题。
叶朗提到的《难传》外“坐象以尽意”战“不雅物与象”的美教本则。
“书不宣意”须经由过程“坐象”去“尽意”,那是一个无味的答习题。
站正在今代制物那一角度去看,“象”能够是详细的物件,也便是说还助于那些详细的器物能够充实抒发今代
愚人的理想或者意想。
至于“象”若何获得,那便必需经由过程“不雅物”了,只要“不雅”中界事物,入而提炼、抽与,能力取得“象”。
写到那面,不禁的念起杭间所写的《外国工艺美教思维》一书模板外对今代工艺思维的阐释,他以为今代哲教思维可能是经由过程武艺去印证的。
翻翻先秦诸多的文籍,如《礼忘》、《嫩子》、《庄子》、《列子》等,的确皆有经由过程举武艺的例子去论证本人的不雅点,“托象以亮义,果小以喻年夜”(韩康伯)彷佛也是先秦时期表工艺哲教思维的重要方法。
附件附件附件。
中国美学史大纲笔记
中国美学史大纲第一篇中国古典美学的发端第一章老子的美学第二节老子论道、气、象含义:道是老子哲学的中心范畴和最高范畴。
道是原始混沌,道产生万物,没有意志和目的,自己运动,是无和有的统一。
道不是绝对的虚无,包含有象、物、精。
道是真实的存在。
精,就是气。
象(物的形象),不能脱离道和气,否则就失去了本体和生命,毫无意义。
第三节老子论有、无、虚、实含义:天地万物是有无、虚实的统一。
天地万物才能流动、运化,生生不息。
虚实结合成了中国古典美学的一条重要原则。
第四节老子论美、妙、味含义:美,与善区别开,相对于恶(丑)而存在。
对美和艺术采取简单的否定。
味,听别人说话(言语)的味道,是一种审美的享受。
“淡乎其无味”。
提倡一种平淡的趣味。
妙,体现道德无规定性、无限性的一面。
老子否定美。
但不否定妙。
不能执着于有限的物象来求妙。
第五节老子论“涤除玄鉴”含义:涤除,洗除垢尘,洗去人们的主观欲念、成见和迷信,使头脑变得像镜子一样纯净清明。
鉴是观照,玄是道,玄鉴就是对于道德观照。
1把观照道作为认识的最高目的2要求人们排除主观欲念和主观成见,保持内心的虚静。
是审美心胸的最早源头。
第二章孔子的美学第一节孔子论艺术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内容:审美和艺术在人们为达到“仁”的精神境界而进行的主观修养中就能起一种特殊的作用。
在主观意识的修养中,在为了达到仁而进行的努力中,审美的境界高于知识的境界。
意义: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重视和提倡美育的思想家。
第二节孔子论美与善、文与质内容:艺术必须符合道德要求,必须包含道德内容,才能引起美感。
美与善的统一,在一种意义上,也就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文和质的统一,也就是美和善的统一。
反对质胜文和文胜质。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是审美标准。
艺术包含的情感必须是一种有节制的、有限度的情感。
这样的情感符合礼的规范,是审美的情感。
审美标准就是“和”。
“礼之用,和为贵”音乐表现的情感要受到礼的节制,要适度。
第三节孔子论“兴观群怨”内容:兴,是个可以使欣赏者的精神感动奋发。
中国美学史大纲笔记
中国美学史大纲笔记《中国美学史大纲》叶朗上海人民出版社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出了“身即山川而取之”的命题。
这个命题是和张燥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命题是一脉相承的。
(一)郭熙“身即山川而取之”的命题,首先强调画家要对自然山水作直接的审美观照……只有直接的观照,才能发现自然山水的审美形象……“身即山川而取之,则山水之意度见矣”。
所谓“山水之意度”就是山水的审美形象,也就是审美的自然。
(二)强调画家要有一个审美的心胸(林泉之心)……没有审美心胸,就没有不可能实现审美的观照,即便是直接面对自然山水,也仍然不可能发现审美的自然……(三)要求画家对自然山水作多角度的观照。
所谓“山形步步移”,“山形面面看”,画家的观察点和观察角度不同,山水所显示的的审美形象也就不同。
苏轼的名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 也是说的这个道理。
所以画家必须对自然山水作多角度的观照:近看,远看,正面看,侧面看,反面看,朝看,暮看,阴天看,晴天看,春夏看,秋冬看。
在这多角度中,郭熙最看重的是远望。
近看可以把握山水的特点,只有远望才可以把握山水的气势,从而创造高远、深远、平远的山水画的意境。
(四)还要求画家对山水的审美观照具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
郭熙认为,只有“饱游饫看”,审美观照只有达到一定的广度和深度,才能“夺其造化”,创造出“磊磊落落,杳杳漠漠”的审美意象来。
在郭熙看来,山水画家创造是审美意象应该达到四条要求,而这四条要求每一条要求都不能离开“饱游饫看”:第一,水画的意象应该把自然山水的“奇崛神秀” 充分表现出来。
只有“饱游饫看”,审美观照达到一定的广度和深度,才能真正发现和领略山水的“奇崛神秀”,“穷其要妙”,从而使神奇的山水“历历罗列于胸中”。
第二,山水画的意象应该是自然山水的提炼和概括。
“千里之山,不能尽奇;万里之水岂能尽秀?“一概画之,版图何异?”第三,山水画的意象应该具有“浑然相应”、“宛然自足”的整体性。
第四,山水画的意象应该是“意”和“象”的契合,应该包含有“景外意”、“意外妙”,从而引发观画者的无限情思。
中国美学史笔记(1)-绪论
中国美学史(第二版)绪论中国美学史:缘起、历程、特点、意义一、美学史:普遍性中的中国特性中国美学史是对中国文化的审美现象进行理论总结而来的历史。
审美现象普遍存在,但对审美现象的理论总结,中国与西方却有所不同。
体现在文字上,西方美学从古希腊开始,关于美有两个词,名词和形容词,进而分出具体事物之美和抽象之美。
这两种美都是客体之美,主体对美的感受又是另一个词,这表明西方文化对审美现象的把握是用区分-划界型思维方式进行的。
而中国文化中,美既是名词,又是形容词,还是感叹词,而且美不仅用来指客观之美,还用来指主体的美感。
美,只此一字而可多方流动,表明美以中国的关联-交互的整合型思维为基础。
西方的区分-划界型思维进一步把美与真和善区别开来。
真,对应主体的知,体现在学科上是逻辑学(包括哲学和科学),善,对应主体的意志,体现在学科上是伦理学(包括伦理和宗教),美,对应主体的是感性情感,体现在学科上是美学(包括美学和艺术理论)。
中国的整合型思维,不把真善美严格区分开来,而是既看到三者有不同,又看到三者的交汇与互渗,讲究真美相连,美善相乐;也不把主体心理的性、心、情、意、志严格区分开来,而是性心相关,心意一体,情志相连。
对于审美现象,中国文化不像西方文化那样,明确地用“美学”和“美学史”这样的学科形式和论著去进行总结。
因此,从现象上看,中国古代并没有出现“美学”和“美学史”这样的学科和以这两个词命名的论著。
实际上,中国文化对自己的审美现象做了很好的理论总结,它是用另一种理论方式呈现的。
比如,西方美学面对的基本内容,是生活审美的各个方面、艺术的各个领域、自然美的欣赏和理论,遗迹从哲学上对美的言说。
中国文化在这四个方面都有博大精深的理论和言说。
如,生活审美上,李渔的《闲情偶寄》十一本体系性著作;艺术领域,诗、文、书、画、乐、建筑、园林、戏曲、小说,理论著述蔚为大观;自然美上,姚鼐关于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的论述堪称经典;哲学文献里,从孔、孟、荀、老、庄等,多有关于美的哲学言说。
对中国美学史的感想
对中国美学史的感想对中国美学史的感想儒道佛和生活心态2021级哲社思政1班 [1**********]1 何艳冲中国古代美学思想从奴隶社会的时候就开始出现了,它的内容丰富多样,历时长远,从最初表现出来的巫文化到诸子时代的自然与心性、汉代的经学、唐代的禅学、宋明的理学、清的古典美学和具有现代意义的美学,而且诸子时代里面又包括很多的学派对美学的不同观点。
以上的我列的可能不都对,在这么多的时段里面,我最感兴趣的是诸子时代和禅学的美学观点,因为他们所主张的观点比较能深入我心,也能让我在短时间内理解并且接受,他们的观点对我们现在的生活有很大的帮助,特别是对我们这些不知道该怎么去面对这缤纷但又复杂的社会的人们,现在的人们都麻木了,都不知道自己在追求什么了······我自己在看了这些过去的哲人们的观点之后,虽然只是少部分的关联到美学的知识,但是讲的都是人生的哲理,所以看了之后我不再像过去那样每天无助的生活着了。
儒家、道家和佛学的理论都让我受益匪浅。
总之得出的最深感受是:人活着要以善良的心去对待他人,不要奢求的太多,想要的太多,在得不到的情况下只会更加的痛苦。
中国的美学史之所以会给人那么多有用的启示,就是因为之前的思想家们就把审美与艺术问题同宇宙、社会、人生的根本问题直接联系起来加以观察和思考,虽在表述和论证上显得不够系统,但在根本上贯穿着自己独特的深刻的哲学观念。
在古代文明发达的几个国家中,中国美学自成一个独立的严整的系统。
中国古代美学是在和西方古代美学很不相同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中国的古代文明起源很早,在进入奴隶社会之后,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未能完全冲破原始公社制度的外壳,氏族社会的传统、风尚习俗、意识形态大量地、长期地保留着。
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虽已以阶级对立为基础,但仍然和血缘宗法关系结合在一起,表现为对上下尊卑的细密区分和讲求伦理秩序。
这种情况,一方面使中国古代奴隶社会不可能像希腊罗马那样获得充分发展;另一方面又使中国古代奴隶社会直接地继承和保留了氏族社会中素朴的、人道的和民主的精神,个体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对立表现得不那么十分尖锐。
读书笔记《美的历程》
读书笔记《美的历程》读书笔记《美的历程》提要:在本书中,作者以细密的考察论述了绘画、雕塑、建筑、文学、书法等艺术门类在各个时代的兴起与演变。
并在充足的个例分析之下以高度凝练的语言指出了各个重要读书笔记《美的历程》《美的历程》是中国美学的经典之作,凝聚了作者李泽厚先生多年研究。
他把数千年的文艺、美学纳入时代精神的框架内,揭示了众多美学现象的历史积淀和心理积淀,具有浑厚的整体感与深刻的历史感。
本书将中国人古往今来对美的感觉玲珑剔透地展现在大家眼前,如斯感性,如斯亲切。
书中夹叙夹议,见解精到,文字简洁,明白晓畅,曾影响了一代青年,引导了一批又一批的读者步入美的殿堂,能短时间内让人大致全面了解中国古代艺术,得到美的熏陶,确实是一部很好的读物。
《美的历程》从宏观鸟瞰角度对中国数千年的艺术、文学作了概括描述和美学把握。
全书共分十章,每一章评述一个重要时期的艺术风神或某一艺术门类的发展。
它并不是一部一般意义上的艺术史着作,重点不在于具体艺术作品的细部赏析,而是以人类学本体论的美学观把审美、艺术与整个历史进程有机地联系起来,点面结合,揭示出各种社会因素对于审美和艺术的作用和影响,对中国古典文艺的发展作出了概括性的分析与说明。
作者认为,艺术趣味和审美理想的转变,并非艺术本身所能决定,决定它们的归根到底仍然是现实生活,故而考察一个时代的文艺,必先考察那个时代的社会经济、政治情况。
本书的每一章都大致遵循着这一思想构架而展开。
如第七章《盛唐之音》。
提起唐代的艺术,相信大多数人都会最先想到唐诗。
唐诗正是盛唐艺术的典型代表,也是中国诗歌艺术的顶峰。
那么,它何以出现在这一时代呢?作者的分析给出了答案。
唐代是中国古代最为辉煌的时代,帝国初始,在政治、财政、军事上都非常强盛,对外开疆拓土,军威四震,国内则是相对的安定和统一。
一方面,南北文化交流融合,另一方面,中外贸易交通发达,同样也带来了异域的文化。
这是空前的古今中外的大交流大融合。
中国美学读后感
读后感本该坐在明亮而充满活力的教室里听老师的耐心讲解。
但这次疫情打乱了所有人美好的计划。
党中央国务院始终坚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要把疫情防御落实到社区群众中来。
体现了国家的以民为本。
我国也派出了具有强组织性和高度纪律性的军方力量。
军人一切行动听指挥的特性,军队有着一套完整严密的指挥体系,所以在紧急情况下,他们不会慌乱,依然能够井井有序地完成任务。
因疫情的影响大家都基本不出门,也就没了娱乐项目。
只能在家学习,老师交给我们的任务我们也没有落下,这段时间也在哔哩哔哩上听北京大学朱良志教授的《中国美学》。
在没有听朱良志教授讲解这本书之前,我原以为美学只是简单的、单一的。
但是在我听了老师讲解之后,我知道了美学是复杂的,它不仅严格按照朝代顺序,把人物、论著一一罗列,而且着重突出古典美学的发展轨迹,不同时代的审美趣味以及理论特色。
这是一门复杂且严谨的学科,它要求人们必须严肃且不失美感地来读它、懂它。
中国古代美学思想从奴隶社会的时候就开始出现了,它的内容丰富多样,历时长远,从最初表现出来的巫文化到诸子时代的自然与心性、汉代的经学、唐代的禅学、宋明的理学、清的古典美学和具有现代意义的美学,而且诸子时代里面又包括很多的学派对美学的不同观点。
中国的美学史之所以会给人那么多有用的启示,就是因为之前的思想家们就把审美与艺术问题同宇宙、社会、人生的根本问题直接联系起来加以观察和思考,虽在表述和论证,上显得不够系统,但在根本上贯穿着自己独特的深刻的哲学观念。
在古代文明发达的几个国家中,中国美学自成一个独立的严整的系统。
中国古代美学是在和西方古代美学很不相同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中国的古代文明起源很早,在进入奴隶社会之后,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未能完全冲破原始公社制度的外壳,氏族社会的传统、风尚习俗、意识形态大量地、长期地保留着。
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虽己以阶级对立为基础,但仍然和血缘宗法关系结合在一起,表现为对上下尊卑的细密区分和讲求伦理秩序。
中国美学史读后感
中国美学史读后感单一的。
但是在我看过目录之后,我知道了美学在没有看这本书之前,我原以为美学只是简单的、是复杂的,它不仅严格按照朝代顺序,把人物、论着一一罗列,而且着重突出古典美学的发展轨迹,不它要求人们必须严肃且不失美感地来读这是一门复杂且严谨的学科,同时代的审美趣味以及理论特色。
它、懂它。
就像第一节的题目一样,它带着一种原始的美感。
作者在第一节刚开始就指出,礼,在远古,是原始仪式。
刚读到这句话的时候,我顿了一下,礼对于我而言,仅仅是一种礼貌的表现方式,而在这里却说远在远古时因为在我的印象中,有些不解,期,礼就作为一种仪式而存在。
“仪式”这个词,使我对“礼”这个字开始有了好奇。
王国维在《释礼》中这样写,古文字中的“礼”字,下面是个“豆”,也就是盛饮食的器皿。
因而作者认为,用饮食器皿作为礼的象形,包含了其下四种意义:首先,中国之礼,一开始就与饮食有“礼”是如何与“饮食”联系在一起的?难道古人认为最初的礼在饮食方关。
这一点让我尤其想不通,饮食在中国文化中具有特面最先体现出来。
还是在饮食上的“礼”表现得更为直接,更为重要?其次,礼运》说:“夫礼之初,始诸饮别重要的意义。
这样一来,似乎对刚才的论点作了一些解释。
《礼记?如农作物、食”,这里就不难看出它首先肯定了中国之礼起源于饮食,而饮食中所涉及到的食物和类型,动物、饮料等,都是需要器皿来盛的。
第三,讲了礼进行中的两大因素:饮食与舞乐。
看来古人的礼,还是丰富多彩的,舞乐与饮食一样,占据了他们生活中相当重要的位置。
第四,讲了礼的功能:“致其现实了中国文化从一开始就具有实用敬于鬼神”。
饮食是礼的起源,把最日常的东西作为神圣的东西,性。
饮食成了与神交往的最重要因素,成了神圣的礼的重要内容。
中国的艺术源远流长,灿烂辉煌,而从礼的开始上看,中国艺术一开始的辉煌似乎就要与盛饮之食的器皿有关,而彩陶作为一种日常的生活用品,同时也是最神圣的礼器而成为远古“礼”的象征。
而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它本所以称彩陶是神圣的,一方面它的图案是多姿多彩的,是一种审美的欣赏,又有谁能与彩陶相提并论呢?从小我们就听过这样一身所可有的一些深邃的思想观念,仅从这两方面,“治中更是用烹调来比喻治国---《老子》人们的生存本性就是与吃有关。
中国美学十五讲每章读书笔记
中国美学十五讲每章读书笔记《中国美学十五讲》是一本探讨中国美学理论的重要著作,它涵盖了多个章节,每一章节都有其独特的主题和内容。
以下是每章的读书笔记:第一章,美学与中国传统文化。
这一章主要介绍了美学的概念以及中国传统文化对美学的影响。
美学被视为一门研究审美经验和审美价值的学科,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诸多思想和艺术形式对于中国美学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章,美学与中国古代文学。
这一章聚焦于中国古代文学对美学的贡献。
通过分析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艺术特点和审美价值,探讨了中国古代文学对于塑造美学观念和审美情趣的重要作用。
第三章,美学与中国古代绘画。
这一章主要探讨了中国古代绘画的美学特点和价值。
通过分析中国古代绘画的艺术表现形式、技法和审美原则,揭示了中国古代绘画对于美学的独特贡献。
第四章,美学与中国古代音乐。
这一章重点研究了中国古代音乐的美学特征。
通过对中国古代音乐的音律、音色和演奏方式等方面的分析,揭示了中国古代音乐对于美学的独特贡献和审美价值。
第五章,美学与中国古代舞蹈。
这一章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舞蹈的美学特点。
通过对中国古代舞蹈的舞姿、舞蹈动作和舞台表演等方面的研究,探讨了中国古代舞蹈对于美学的重要影响。
第六章,美学与中国古代建筑。
这一章聚焦于中国古代建筑的美学价值。
通过对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布局和装饰等方面的分析,揭示了中国古代建筑对于美学的独特贡献和审美意义。
第七章,美学与中国古代雕塑。
这一章主要研究了中国古代雕塑的美学特点。
通过对中国古代雕塑的形态、材料和艺术风格等方面的分析,揭示了中国古代雕塑对于美学的独特贡献和审美价值。
第八章,美学与中国古代戏剧。
这一章重点探讨了中国古代戏剧的美学特征。
通过对中国古代戏剧的剧本、表演和舞台艺术等方面的研究,揭示了中国古代戏剧对于美学的重要影响和审美意义。
第九章,美学与中国现代文学。
这一章主要介绍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美学特点。
通过对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的分析,探讨了中国现代文学对于美学的贡献和审美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美学史》读书笔记
对于中国美学史的对象和范围的这种看法,我以为太狭窄了。
这涉及对美学对象的看法。
美学不限于研究“美”。
美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类审美活动的本质、特点和规律。
随着社会的发展,美学的范围日益扩大,美学的分支学科越来越多。
现代美学的体系,不仅包括哲学美学(基础科学),而且包括审美心理学、审美社会学、审美发生学、审美文艺学以及审美应用科学。
美学的这些分支学科,有的在古代就已得到相当的发展,有的在古代仅仅有某种萌芽。
我们研究美学史,应该站在现代的高度,把自己的视野放宽一些。
中国古典美学体系是以审美意象为中心的。
它也包含有哲学美学、审美心理学、审美社会学、审美文艺学、审美教育学等多方面的内容,而以审美文艺学(文艺美学)的内容占的比重最大。
在中国古典美学体系中,“美”并不是中心的范畴,也不是最高层次的范畴。
“美”这个范畴在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地位远不如在西方美学中那样重要。
如果仅仅抓住“美”字来研究中国美学史,或者以“美”这个范畴为中心来研究中国美学史,那么一部中国美学史就将变得十分单调、贫乏,索然无味。
关于中国美学史的对象和范围的另一种看法,认为中国
美学史是研究中国人的审美意识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历史。
因此,中国美学史不仅要研究历史上那些美学理论著作,而且要研究历史上各个时代的文学艺术作品所表现出来的审美意识(审美理想,审美趣味等等)。
后记在结束本书的时候,我想对本书的体例以及有关的几个问题作一些说明。
中国美学史上下两千多年,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内容极为丰富。
但是一本书的篇幅终究是有限的。
这就产生一个矛盾。
解决这个矛盾有两种方法。
一种方法是对每个时代的每一个美学思想家(或每一本有关美学的著作),不分大小主次地排列起来,一一加以简略的介绍。
这种方法容易把历史变成流水账。
我觉得不很可取。
另一种方法是突出重点,。
抓住每个时代最有代表性的美学思想家和美学著作,尽量把它们讲充分一点。
对于那些次要的、二三流的思想家,或者略去,或者附在重点人物的前后作简略的介绍,或者作为背景材料来处理。
这就是唐代史学家刘知几说的“略小而存大,举重以明轻”的方法。
我决定采用这种方法。
我觉得这种处理方法,比那种不分轻重主次,把大大小小的人物、著作并列起来介绍的方法,更能显示中国美学遗产的精华和价值,也更便于我们把握中国古典美学的体系和中国美学史的发展规律。
因为如本书《绪论》所说的,每个时代的美学思潮,总是集中地反映在那个时代最有代表性的美学思想家的著
作当中。
当然,采用这种方法,要注意处理好点和面、点和线的关系。
所谓点和面的关系,就是一个时代的代表性人物(代表性著作)和这个时代的美学思潮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