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音乐作品中感情体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音乐作品中感情体验

音乐是一种善于表现和激发感情的艺术,它既是欣赏者对音乐作品的感情内涵进行体验的过程,同时也是欣赏者自己的感情和音乐作品中所表现的感情相互交融、发生共鸣的过程。无论是对于普通的音乐听众,还是对于音乐专业的听众来说,在欣赏音乐作品时只注意技巧、手法、结构形式等方面,而在感情上却无动于衷。这对音乐作品理解和欣赏也只是肤浅的欣赏和理解,并不能完全地领会与感受音乐作品的内在美。因此,准确、深刻和细致地体验音乐作品中的感情内涵,是对音乐欣赏者的基本要求。例如1:李焕之《春节序曲》我们自然会从这个由管弦乐器和打击乐器奏出的欢快而又热闹的音乐主题中,获得一种欢乐和喜悦的感情体验。

例2:黄海怀《江河水》

而当我们听到这个缓慢的、如泣如诉的音乐主题时,一种悲苦、凄凉的感情会不由自主地在我们的心头涌起。

例3: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第八乐章《怒吼吧,黄河》

当乐曲以号角性,战斗性的主体音调,以气势磅礡,雷霆万钧,具有感人魂魄的召力量,象征着东方巨人为胜利发出呐喊。乐曲铿锵有力的动机和激昂的波涛感情会召唤着我们,会自然而然的把我们带入到那个奋起抗敌的英雄时代以及中华儿女抗敌必胜的坚定信念深深地被打动。欣赏者从音乐作品中获得的这种感情体验,并不是由于标题或文字说明等所引起的,而是一种感性上的直接体验。当然,欣赏者能够在自己的意识中,把从听觉感受到的音乐音响转化为感情的体验,是要以正确的音乐感知为前提的。再例如:在欣赏课上对乐曲不作任何说明的情况下,我为学生们播放一段华彦钧的《二泉映月》的主题演奏片段的音乐,然后让学生们写出自己的感情体验,结果学生们的回答可分为以下情况:(1)回忆的悲愤的、(2)悲哀的带有哭泣的音调、(3)充满深沉的情绪、(4)悲哀哀怨、(5)风光美景,

等等。

学生们的答案都不太相同,但他们的感情体验基本是和作品内容要求比较接近,而且与原作的感情内涵基本上是相同的。华彦钧这首乐曲中所抒发的是对旧社会苦难生活的愤懑之情,表现出了作者宁折不弯的坚强性格,以及他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学生们感性的直觉也是能够有所体验的。然而,学生们对具有他们所不熟悉的音乐音响与艺术风格的乐曲,在感情体验上却表现出明显的差异。例如,我在课堂上放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的音乐片段的之后,照例让学生们写出自己的感情体验,学生却作出了各种与音乐作品的情感要求不同的回答:(1)狂舞、(2)典雅而明快的情绪、(3)喜悦而高兴,等等。

这里之所以会产生如此之大的差异,甚至是截然相反的感情体验,主要原因是有些学生们很少接触到交响曲这类音乐,更不了解交响曲的曲式结构和当时的时代背景以及作者的生活经历,因此也就不能正确地体验到乐曲的感情内涵。

我们上面所讲的欣赏者对音乐作品的感性的或者说是直感式的感情体验,是音乐欣赏中感情体验的基本方式。是对音乐作品感情内涵的一种初步体验。如果欣赏者仅凭直觉去进行体验,虽然有可能体验到乐曲的基本感情,但却往往会局限于喜怒哀乐的感情类型的体验上,而不能更准确地体验音乐作品的感情内涵。因此,在音乐欣赏中要求欣赏者的情感体验,要从各个方面去思考去研究和了解音乐作品的感情内涵。当然,我们这里是指对那些的确表现了深刻的感情内涵的音乐作品的欣赏而言。要求欣赏者在欣赏作品中要更深入的了解作品的内在含义和对作品的感情体验,音乐作品中的感情体验不是一种与人的思想没有任何联系的神秘莫测的东西,也不是没有生活基础的主观自生的东西。相反,音乐作品中的感情内涵是由一定的社会背景和作者的生活经历,思想相联系的。

音乐表现手段的特殊性,使得它在表现感情的同时,却不能把感情所赖以产生的思想和生活基础同样明确地表现出来,这就要求欣赏者在对音乐中的感情内涵凭借感性进行体验的同时,也能够有意识地

运用理解因素,深入体验乐曲感情表现的内涵。

由于音乐作品中的感情内涵常常可以在音乐以外的因素中找到,例如在声乐作品中可以在标题和歌词中找到,在标题音乐中可以在标题和文字说明中找到,因此,在对声乐作品与标题器乐作品的感情体验中,对这些非音乐因素予以充分注意是完全必要的。如果对这些非音乐因素不予注意,而仅凭感性体验是很难深刻领会音乐作品的感情内涵,特别是它的社会意义的。音乐是一种表现社会背景和人们生活的艺术,为了避免音响材料的局限性,更好地进行艺术表现,它往往需要和其他艺术相结合,这种做法早在音乐发展的原始时代以歌、舞、诗三位一体的形式已经开始了。由于这些非音乐因素已经和音乐紧密地融合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欣赏者在对音乐进行感情体验时,就需要运用理解认识这一心理要素去对这个艺术整体加以研究,从而加深对音乐的感情内涵的体验。

有些无标题音乐作品,并没有综合运用非音乐因素,但是却并不意味着这些音乐中的感情表现就没有它们的生活和思想基础。为了更深入地体验这类音乐作品的所表达的感情内涵,欣赏者一方面要通过对作品本身的反复倾听,凭借感觉更准确、更细致地去体验音乐作品的感情表现,另一方面要从作品的产生年代和社会环境、作曲家的生活经历、创作意图、艺术风格等各个方面去进行研究和了解,以求得对音乐作品感情内涵的正确把握。例如:莫扎特的第四十交响曲《g 小调》共四个章,这部作品既有作者的前期作品中明朗、乐观的风格,又有后期作品中的戏剧性因素,表现作者对人类生活和未来的信心和积极奋发的感情。欣赏如果不了解这部作品是在法国大革命的前期(1788年),人民中蕴藏着斗争的热情和人们对未来的美好生活充满着信心和奋斗的勇气,那么欣赏者也就很难体验到这部作品中的感情体验。

但是,对作品欣赏时的感情体验,并不是每一个欣赏者都能够做到对音乐家和音乐作品创作情况的了解,也不是每一个音乐欣赏者都有条件进行的。而且,有许多无标题的器乐作品,作者在创作时往往

没有留下任何文字资料,作品本身也并没有表现出什么深刻的社会背景和内容,而只是某种情绪的表现。在这样的情况下,欣赏者就很难对作品进一步的解释,而只能凭借音响感知和对作者的创作个性和风格来把握作品的感情体验。因此,我们必须正视这样一个现实,那就是对于绝大多数音乐欣赏者来说。音乐欣赏中的感情体验更多地还是以感受性的直观形式进行的。也就是说,欣赏者通常处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心理状态来理解作品中所表达的感情和体验。在很多情况下欣赏者是否能够借助于某种概念把体验到的感情表达出来,这要看欣赏者是否对音乐作品中表现的感情真正从内心里有所体验,欣赏者的感情是否能够在欣赏的过程中随着音乐作品的进行而起伏、变化,如果做到了这一点,那就可以说是对音乐作品中所表现的感情有所体验了。当然,我们这样说也并不是否认理解认识对音乐欣赏中感情体验的重要作用,而是要说明,这种理解认识只有融注于感受性的体验之中,才能真正有助于欣赏音乐作品。

总之,欣赏活动中欣赏者必须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生活经历,只有这样才能更准确的了解作品的感情体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