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性要素的编写分析

合集下载

GB-T_1.1-2009讲义

GB-T_1.1-2009讲义

第一章:编写标准的基本思路
第一节 基本概念
1、标准 为了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经协商一致制定并由公认机 构批准,共同使用的和重复使用的一种规范性文件。(注:标准 宜以科学、技术和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以促进最佳的共同效 益为目的。) 2、标准化 为了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现实问题或潜在问题制定共 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条款的活动。(注1:上述主要包括编制、发 布和实施标准的过程。)(注2:标准化的主要作用在于为了其预 期目的改进产品,过程或服务的适用性,防止贸易壁垒,并促进 技术合作。) 3、规范 规定产品、过程或服务需要满足的要求的文件。(注:适宜时, 规范指明可以判定其要求是否得到满足的程序。)
——标准化原理和方法; ——标准化术语; ——术语的原则和方法; ——量、单位及其符号; ——符号、代号和缩略语; ——参考文献的标引; ——技术制图和简图; ——技术文件编制; ——图形符号。 ● 特殊协调 ——极限、配合和表面特征; ——尺寸公差和测量的不确定度; ——优先数; ——环境条件和有关试验; ——安全; ——电磁兼容; ——符合性和质量。(标准附录A给出了部分基础标准的清单)
●对条款的理解和使用提供帮助; ●注和脚注通常使用文字表述; ●条文中的注和脚注的内容是资料性的。 3、示例 ●是条款的另一种辅助表述形式; ●帮助文件使用者尽快地掌握条款的内容; ●多数情况下用文字表述,也可给出图、表; ●示例内容是资料性的。 4、图 ●图是条款的一种特殊表述形式; ●对事物进行空间描绘时,采用图更合适。 5、表 ●也是条款的一种特殊表述形式; ●需要对大量数据事物进行对比、对照时,表更为优势。
标准化工作导则
GB/T 1.1-2009标准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 结构和编写 GB/T 1.2-2002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2部分:标准 标准制定工作程序

标准编写常见的问题与规范性

标准编写常见的问题与规范性

标准编写常见的问题与规范性标准编写应按照标准制修订程序进行,而标准制修订程序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国家标准管理办法》《行业标准管理办法》《地方标准管理办法》《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管理规定》《采用快速程序制定国家标准的管理规定》《关于加强强制性标准管理的若干规定》《关于国家标准复审管理的实施意见》《国家标准修改单管理规定》等标准化法律、法规及规章文件的规定。

保障标准制修订程序的合法性是保证标准质量的最基本要求。

出现标准质量的问题,究其原因,更多的是出现在标准制修订的某些环节标准的协调性以及标准的编写规范性方面。

标准编写常见的问题主要由以下几大类。

一、未按既定程序开展工作没有按照标准制修订程序开展标准的制定工作。

如在标准的立项阶段、征求意见阶段、审查阶段和报批阶段等出现不同程度的问题。

(一)立项阶段经常出现的问题。

对立项标准的必要性、可行性没有进行充分论证,目立项;如,有相应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还重复制定地方标准,超出地方标准的立项范围。

(二)编制阶段容易出现的问题。

没有进行相关技术内容的分析和验证,造成标准技术内容不够合理和科学,从而影响了标准的质量。

标准在技术内容合理性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标准技术指标确定的依据不充分;标准技术内容不完整;标准技术内容的属性不合理等。

(三)征求意见阶段经常出现的问题。

征求意见发函对象过少,发函对象不具代表性,不能够将标准涉及的各方面即生产、用户、科研、检验、管理、教学等方面的意见都征求到,有时甚至在听到某一方面的反对意见后便不再征求这方面意见了;征求意见回函中重要反对意见没有体现;征求意见汇总对未采纳的意见不说明理由或理由不充分,甚至出现对有些反对意见不作任何解释就予以拒绝等。

(四)审查阶段经常出现的问题。

审查会代表面不够,缺乏相关利益方代表;审查人员较少,代表性差,全体专家代表加起来不过5~6人;强制性标准采用了函审的错误审查方式;审查中的主要修改意见没有在会议纪要中或会议纪要附件中体现;会议修改意见没有反应在报批材料中;审查会专家名单签字不全等。

技术规范的关键要素

技术规范的关键要素

技术规范的关键要素技术规范是各行各业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对于确保产品质量、提高工作效率以及保障安全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在编写技术规范时,需要考虑以下关键要素:一、明确目标与范围技术规范编写的首要任务是明确规范的目标和适用范围。

它应该清晰地阐明规范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适用于哪些情况和对象。

通过明确目标与范围,可以确保规范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二、详细描述要求技术规范的另一个重要要素是详细描述要求。

这需要对所规范的技术环节或对象进行逐一分析,并确定具体的技术规定。

规范对于各项技术要求应该明确、准确,避免模糊或可解释性太大的表述,以确保规范的可执行性。

三、标准化与规范化在编写技术规范时,必须遵循标准化和规范化的原则。

标准化是指按照国内外公认的标准去执行,以确保规范的一致性和可比性。

规范化是指制定特定领域内的规范,以满足特定需求。

通过标准化与规范化,实现了技术规范的普遍性和可靠性。

四、完备性与灵活性技术规范应该尽可能地完备,能够详尽地覆盖所有需要规范的内容。

同时,它也需要具备一定的灵活性,允许针对不同情况进行合理的调整和适应。

只有在完备性和灵活性之间找到平衡,才能确保规范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五、可测量性与可验证性技术规范应该具备可测量性和可验证性。

这意味着规范中的要求应该可以被量化和测量,以便对其执行情况进行验证。

只有通过对规范的测量和验证,才能确保规范的可行性和达到预期的效果。

六、持续更新和改进技术规范并非一成不变的,它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进行更新和改进。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行业的发展,规范也需要不断跟进和完善,以确保其始终与最新的技术和需求保持一致。

综上所述,技术规范的关键要素包括明确的目标与范围、详细的要求描述、标准化与规范化、完备性与灵活性、可测量性与可验证性以及持续更新和改进。

合理编写和执行技术规范,对于提高工作效率、推动技术发展以及保障产品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标准的编写

标准的编写
标准的编写
2. GB/T 20000 标准化工作指南
——GB/T 20000.1—2002 标准化工作指南 第1部分:标准化和 相关活动的通用词汇(ISO/IEC指南2:1996) ——GB/T 20000.2—2001 标准化工作指南 第2部分:采用国际 标准的规则(ISO/IEC指南21:1999) ——GB/T 20000.3—2003 标准化工作指南 第3部分:引用文件
标准的编写
3. GB/T 20001
标准编写规则
——GB/T 20001.1—2001 标准编写规则 第1部分:术语
(ISO 10241:1992)
——GB/T 20001.2—2001 标准编写规则 第2部分:符号 ——GB/T 20001.3—2001 标准编写规则 第3部分:信息分类编码 ——GB/T 20001.4—2001 标准编写规则 第4部分:化学分析方法

标准的编写
标准编写方法
1. 自主研制标准 2. 采用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
标准的编写
采用国际标准
1. 一致性程度 等同:属于采用国际标准; 修改:属于采用国际标准; 非等效:不属于采用国际标准。
标准的编写
采用国际标准
(1)等同 “等同”应符合下列条件: 国家标准与国际标准的技术内容和结构 相同,但可以包含少量编辑性修改
封面 目次 前言 引言
资料性附录 参考文献 索引
名称 范围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术语和定义 符号和缩略语 要求 …… 规范性附录
标准的编写
按内容划分
要素
条款
内容 表述
标准的编写
标准成为有影响力的标准——中国成为国际标准化领 域中的重要力量——我国在国际经济竞争中处于有利 地位。

第四章-食品标准的制定

第四章-食品标准的制定

可选要素
二、符号和缩略语
符号和缩略语在食品标准中是可选要素。一般应列在 “术语和定义”一章之后。
三、要求
1、选择要求要素的原则
(1)目的性原则
要求要素是规范性技术 要素中的核心内容
(2)性能特性原则
(3)可证实性原则 (4)要求量化原则
2.食品产品标准要求
⑴原材料要求:必须制定原材料,且规定其使用性能不低 于有关标准,若没有标准可以在规范性附录中对原材料 的性能特性做出具体规定。 ⑵感官要求:应对食品的外形、色泽、气味、滋味和组织 形态等做出明确的规定。
……
5.2 5.2.1 无编号 ……
……
感官检查 取约50ml …… 附录A
第四节 食品标准核心内容 (规范性技术要素)的编写
规范性技术要素
一、术语和定义
二、符号和缩略语
三、要求 四、抽样 五、试验方法 六、检验规则
七、标志、标签与包装
八、运输与贮存 九、规范性附录 十、图与表
食品标准核心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容的编写
编写术语和定义应掌握的原则:
1)当不对术语进行定义,其含义易引起误解或产生歧义时,才 有必要对术语进行定义。
2)对于通用词典中的通用技术术语,只有用于特定含义时,才 应对它下定义。 3)应避免给商品名、俗称、品牌下定义。 4)在标准中应在其范围限定的领域内给术语下定义。
5)在对某术语进行定义前,应查明其他标准中是否已给出定义, 避免重复或对同一概念给出不同的解释。
规范性附录和资料性附录
十、图与表
1.图
⑴图的编号:
• 由“图”和从1开始的阿拉伯数字组成,如 “图1”、“图2”等 • 一直延续到附录之前,图的编号与章、条、 段和表的编号无关。 • 附录中图的编号在阿拉伯数字之前加上标 识该附录的字母,如“图A.1”

规范性要素的编写

规范性要素的编写

规范性要素得编写一、规范性一般要素(一)标准名称1、编写要求标准名称为必备要素,它应置于正文“范围”之前与标准得封面。

名称力求简练,并应明确表示出标准得主题,使之与其她标准相区分。

名称不应涉及不必要得细节。

任何其她必要得详细说明应在范围中给出。

2、构成与形式1) 构成标准名称应由几个尽可能短得要素组成,其顺序由一般到特殊。

通常,所使用得要素不多于下述三种:最多三个要素:引导要素+主体要素+补充要素(对象所属领域)(标准化对象)(对象得特定方面)2) 形式: 一段式、二段式、三段式3、要素得选择1) 主体要素必不可少2) 引导要素得选择3) 补充要素得选择4) 分部分标准要素得选择补充要素成必备,应加第几部分4、表现形式标准名称应正确反映标准得内容与用途,名称根据不同情况采用标准得主题加下列表现形式:——以提要求为主得过程类标准用“规范”、“规则”、“守则”等表示;——以表示流程步骤为主得过程类标准用“规程”,例如“操作规程”;——以表述技术指标为主得结果类标准用“技术要求”或“技术条件”;——产品标准(结果类标准)用产品名称直接作为标准得名称。

标准具有标准编号、封面、规定得格式,已表明就是标准文件,不应在名称中再加“标准”二字。

(二)范围1、编写要求范围为必备要素,它应置于每项标准正文得起始位置(第1章)。

范围应明确表明标准得对象与所涉及得各个方面,由此指明标准或其特定部分得适用界限。

必要时,可指出标准不适用得界限。

2、作用与内容1)作用标准得内容简介并起承上启下作用。

2)内容阐述标准“有什么”与“有什么用”(界定适用得界限)3、表述1)以陈述句、规范性得语言来表达。

2)简洁、完整,成内容提要,但不就是名称得重复。

3)不应包含要求。

4)不陈述编标准得目得。

5)范围得陈述应使用下列两句话得表述形式:第一句为标准得内容概要,应表述为:“本标准……得尺寸。

”——规定了—……得方法。

”……得特征。

”——确立了—……得系统。

2010082316关于实施《标准化工作导则第一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GBT112009版的通知

2010082316关于实施《标准化工作导则第一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GBT112009版的通知

二、按照层次划分
部分 什么叫部分?
例如:GB/T
20001.1《标准编写规则 第1部分:术语》 GB/T 20001.2《标准编写规则 第2部分:符号》 GB/T 20001.3《标准编写规则 第3部分:信息分类编码》 GB/T 20001.4-2001 :《标准编写规则 第4部分:化学分析方法》
一、什么是标准
标准的分类: 标准的分类
层级分类法(标准的级别) 国际标准: (ISO、IEC、ITU )、区域标准:如,欧洲标准(EN) 、 (ISO、IEC、 )、 欧洲标准(EN) 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 对象分类法 产品标准、方法标准、工程建设标准、工艺标准(规范)、 安全标准、卫生标准、包装标准、 属性分类法 基础标准、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工作标准 按实施的程度分(标准的性质) 强制性标准、推荐性标准概念
主要变化
整合前版的技术内容 删除了针对产品标准的规定 提高了标准本身结构的严谨性和表述的准确性 促使我国标准的编写更加简化 使得我国标准的形式更加清晰
第一讲
如何编写标准
一、什么是标准 二、编写标准需要掌握的基础标准 三、标准的编写过程
一、什么是标准
为了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经协商一致制定并 由公认机构批准,共同使用的和重复使用的一种规范 性文件。 标准适宜以科学、技术和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以 促进最佳的共同效益为目的
第1部分: 第2部分: 第3部分:
二、编写标准需要掌握的基础标准
GB/T 20000.4—2003《标准化工作指南 标准中涉及安全的内容》 GB/T 20000.5—2004《标准化工作指南 产品中涉及环境的内容》 GB/T 20000.6—2006《标准化工作指南 标准化良好行为规范》 GB/T 20000.7—2006《标准化工作指南 管理体系标准的论证和制定》 第4部分: 第5部分: 第6部分: 第7部分:

6.王立建-规范、规程、指南等标准编写要求与方法

6.王立建-规范、规程、指南等标准编写要求与方法
201010567506.2 一种基于对称密码算法的实体鉴别方法及 系统
专利持有人姓名:西安西电捷通无线网络通信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西安市高新区科技二路68号西安软件园秦风阁A201 联系人:刘长春 电话:029-87607836 请注意除上述专利外,本文件的某些内容仍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
20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规范性技术要素的比较
要素 规范性技术要素
规范
术语的定义 ...... 要求 证实方法 ...... 规范性附录
规范类型
要求 方法
产品规范 过程规范 服务规范
三 规范类标准的编写
标准的要求
规范标准中的要素“要求”应通过直接或引用的方式规定以下内容: ——保证产品/过程/服务适用性的所有特性; ——特性值; ——适宜时,描述证实方法。 当标准化对象为系统时,规范标准中的要素“要求”应通过直接或引用 的方式规定以下内容: ——保证完整的、已安装的系统适用性的所有特性,根据具体情况,还可 包括系统各构成要素(或子系统)的特性; ——特性值; ——适宜时,描述证实方法。 内容根据具体情况,还可包括确立系统的构成要素(或子系统)以及各要素
36
三 规范类标准的编写
逐批检验 • 批量生产或连续生产的产品,进行全数逐批检验,检验中,出现任一项不
合格时,返修后重新进行检验,若再次出现任一项不合格时,该台产品被 判为不合格产品。逐批检验中性能和外观结构检查两项,允许按GB/T 2828.1进行抽样检验,产品标准中应规定抽样方案和拒收后的处理方法。 • 逐批检验由产品制造单位的质量检验部门负责进行。
的特点 • 分类与技术发展有关的,如GB/T 9813、打印机类规范
32
三 规范类标准的编写

国家标准审编基础——通用要素(三):规范性一般要素

国家标准审编基础——通用要素(三):规范性一般要素

涉及 的对 象 。例 如 ,对 于产 品标准 ,主体 要素就是 容 可包含 三个方 面 :第一 ,在 哪用 (适用 领域 );
产 品 。在 任何情 况下 ,主体 要素都 是必不 可少 的。 第 二 ,给 谁 用 (标 准 的使 用者 );第 三 ,如 果 需
分 部分标 准 的引导要素 (可选 )和 主体要 素要保持 要 ,可 以对标准化 对象进 行细化 、补充 ,从而进 一
(可 选 )
“有什么 ”;另一部分 阐述标 准能 “有 什么用 ”。
这三个 要素 的排列 按照 由一般 到特殊 的顺 序 。名称
编 写 “有什 么 ” 的 内容 时 ,应 明 确标 准化 对
中的要 素不应多于三个 。
象 ,也 就是要说 明对 “什么 ”制定标 准 。在 对 “有
· 引导 要素 :表示标 准所 属 的领域 。如果标 准 什 么 ”做 出提要 式 的说 明时 ,在标准 名称 中有 的 内
属 的专业领域 。
容按 照章的顺序恰 当地 、有机地进行说 明。
如 果标 准有归 口的标 准化 技术 委员会 ,可使用
编写 “有 什么用 ” 的内容 时 ,要说 明标准 “所
该标准 的归 口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的名称 。
涉 及 的各 方面 ” ,阐明标 准 的适 用性或标 准 的适 用
· 主体要 素 :表示 引导要 素所述 领域 内标准所 领 域 ,由此 明确标 准 的适 用界 限。通 常 ,陈述 的 内
按照 特殊性 和普遍 性 ,要素 可 以划分 为 “技术 要 素 ” 和 “通 用 要 素 ” 。 “技 术 要 素 ” 是 表述 标 准技 术 内容 的 ,是某标 准 区别 于其他 标准 的关键要 素 ; “通用 要素 ”是适用 于各类 标准 的 ,只要选择 了某 个通用 要素 ,其要 素的标 题就会 相 同 .要素 内 容 的表述形 式就会 有共 同的特 点 。不 同形式 和层 次 的要素分类如 图1所示 。

浅析企业产品标准中“规范性引用文件”的编制方法

浅析企业产品标准中“规范性引用文件”的编制方法

浅析企业产品标准中“规范性引用文件”的编制方法作者:夏袁勤来源:《品牌与标准化》2014年第11期【摘要】在编制企业产品标准时往往会涉及其他领域,需要引用其他文件中的相关规定和要求。

为了简化标准的编写工作,避免因抄录引起的不必要差错和标准间不协调等问题,GB/T1.1要求标准中规范性要素引用了其他文件的,应以“规范性引用文件”为标题单独设章并规定了相应的编制要求。

尽管GB/T1.1-2009已宣贯多年,但实际标准编制中还经常出现各种各样的困惑,为此本文分析了“规范性引用文件”一章编制中的常见错误,探讨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和建议。

【关键词】企业产品标准规范性引用文件【DOI编码】 10.3969/j.issn.1674-4977.2014.14.0021 引言企业产品标准是对产品结构、质量和检验方法所做的技术规定,其格式和编制应遵守GB/T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制》的规定。

对于编写的标准涉及了其他领域需要规范性地引用其文件的,GB/T1.1规定应以“规范性引用文件”为标题单独设章,以便给出标准中规范性引用的文件清单。

“规范性引用文件”是标准的规范性一般要素,同时又是一个可选要素,其编制目的是为了简化标准编写工作,减少不必要的编辑性加工和修改,避免因抄录错误或重复写出引用文件的内容而引起不必要的差错,避免原文件被修改等导致标准间的不协调,避免标准篇幅过大,提高标准的适用性,方便标准资料的收集。

将标准中经过标准条文或条款规范性引用的文件以清单形式列出后,其文件或条款即构成了标准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所引用的文件或条款与标准文本中规范性要素具有同等的效力,因此“规范性引用文件”一章编写得正确与否,直接影响所编制标准的质量和贯彻实施。

尽管GB/T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制》已宣贯多年,但在实际标准编制中还经常出现各种各样的困惑,本文在分析了编制“规范性引用文件”一章中的常见错误后认为:企业只有明确企业产品标准的编制目的,了解和熟悉本专业相关标准及其变化动态,才能合理、正确、准确地选择引用文件;深入理解和掌握GB/T1.1相关规定,合理规划标准编制的顺序,才能有效避免“规范性引用文件”一章编辑上的错误,提高标准的编写质量。

标准编写要求及方法

标准编写要求及方法

三、标准的结构与层次
2、 按照内容划分:单独标准由各类要素构成
1)按照要素的性质划分为“规范性要素” 和“资料性要素”。
2)按照要素性质和标准中的位置划分。
“ 资料性概述、规范性一般、规范性技术、资料性补充”
3)按照要素在标准中是否必须具备的状态 划分。“必备要素”和“可选要素”。
【参见GB/T 1.1-2009 5.1.3 表1】
三、标准的结构与层次
2、 按照内容划分
2)按照要素性质和标准中的位置划分。
规范性技术要素:位于标准草案核心部分的要
素,通常有术语和定义、符号和缩略语、要求、 试验方法……、规范性附录等。作用是“规定标 准的技术内容”。
资料性补充要素:位于标准正文之后除了规范
性附录之外的三个要素,即资料性附录、参考文 献、索引。作用是给出补充信息,起到“提供附 加内容,以帮助理解或使用标准”的作用。
三、标准的结构与层次
2、 按照内容划分
1)按照要素的性质划分
规范性要素:声明符合标准而需要遵 守的条款的要素。
资料性要素:标示标准、介绍标准、 提供标准附加信息的要素。
划分的目的:区分出在声明符合标准时,标 准中哪些要素是应遵守的,哪些要素是不 必遵守的,只是为了符合标准而提供帮助 的要素。
三、标准的结构与层次
四、标准中各要素的编写
1、 四个必备要素的编写 封面、名称、前言、范围
2、 其他可选要素的编写 目次、引言、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 和定义、分类和命名、要求、….
3、 编写的目标及要素的选择
四、标准中各要素的编写
1)封面 应给出标示标准的信息,包括: a)标准的名称; b)英文译名; c)层次; d)标志; e)编号; f)ICS国际标准分类号; g)中国标准文献分类号; h)备案号(不适用于国家标准); i)发布日期、实施日期; j)发布部门等。

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第五讲 规范性一般要素的编写

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第五讲 规范性一般要素的编写
维普资讯

准 他 动 态
GB T

1 20 版 专 题讲 座 —00
标 准 的结构和编 写规 则
Th t u t ea d Co p l g Ru eo t n r eS r c ur n m i n l fS a da d i
准 { 对象 使 用 范围的 情况 发 生 。对于 特定 用 途产 品的 产 品 J 二 标 准 ,在名 称中应 反 应其 适用 的 范 围 。
( )名称 的措词 三
1 在 电 子 行业中 ,产 品标 准 的 名 称 中 一律 用 “ 范 规

— —
f 舀
。 期 。

维普资讯
( 一)名称 的组成
标 准的 名 称应 由 几个 尽可 能 短的要 素 组成 ,其 顺序 由 通用 到特 殊 。通常 ,所 使用 的 要素不 多 于 下述三 种 = a 引 导要素 ( 选 的 ) ) 可 :表示 标准所 属的 领域 b 主体 要 素 ( ) 必备 的 ) 表 示 在 上述 领 域 内所 要论述 的 : 主 要对 象 c) 充 要 素 ( 选的 ) 补 可 :表 示 上 述主 要 对象 的 特 定 方 面 ,或给 出 区分开 诙 标 准 ( 该 部分 )与 其他标 准 ( 其 或 或 他 部分 )的 细节 。
三 、规范性引用文件
规范性 引用 文件 是标 准 的可选 要 素 ,它 应列 出标 准 中
规 范 性引用 的文 件 一览表 。
制定的 我 国标准 ,其 对血 的英 文名 称应 尽 可能使 用原 文英
文 名 称 。当 我 国标 准 对 应 的 英 文 名 称 与 被 采 用 的 国 际标 准
目 关于标识名称列应的英文名称

软件产品需求规范详解

软件产品需求规范详解

软件产品需求规范详解1. 引言软件产品需求规范是在软件开发过程中非常关键的一步。

通过明确规范软件产品需求,可以确保开发团队和客户在需求理解和预期功能方面达成一致,减少沟通误差,提高软件开发效率。

本文将详细介绍软件产品需求规范的要素和编写流程。

2. 需求规范概述2.1 需求定义在需求规范中,需要明确软件产品的功能需求、非功能需求和限制条件等信息。

其中,功能需求指产品应具备的各项功能,非功能需求则包括性能、可靠性、安全性等方面的要求。

限制条件则定义了开发过程中的限制因素,如预算、技术要求等。

2.2 需求编写原则在编写需求规范时,需遵循以下原则:- 明确性:需求应该清晰、具体、无歧义,并且能够被准确理解。

- 可衡量性:需求应该可以被测量和验证,以确保其实现的可行性。

- 可追踪性:需求应该能够与软件开发的其他阶段建立有效的关联,使得需求的演化和变更能够被追踪和管理。

- 可测试性:需求应该能够进行有效的测试,以验证系统是否满足需求。

3. 需求规范编写流程3.1 需求收集在需求收集阶段,需要与利益相关者进行深入沟通和交流,了解其需求、期望和约束条件。

这可以通过面对面的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以确保对需求的全面理解。

3.2 需求分析与整理在需求分析与整理阶段,需要对收集到的需求进行梳理和整理,识别其中的功能需求、非功能需求和限制条件,并进行分类和归纳。

3.3 需求规范编写在需求规范编写阶段,可以采用自由文本、表格、图表等形式来呈现需求规范。

需要明确规范的内容包括:- 产品概述:对软件产品的背景和目标进行描述。

- 功能需求:对软件产品应具备的各项功能进行详细描述。

- 非功能需求:对软件产品性能、可靠性、安全性等方面的要求进行描述。

- 使用案例:通过详细的使用案例来描述软件产品的交互过程。

- 界面设计:对软件产品的界面布局和交互设计进行描述。

- 限制条件:定义软件开发过程中的限制因素,如预算、技术要求等。

3.4 需求验证与确认在需求规范编写完成后,需要与客户进行沟通,以确保需求的准确性和可行性。

教师教案的规范编写与要素

教师教案的规范编写与要素

教师教案的规范编写与要素
1. 引言
教师教案是指教师在备课过程中编写的一种教学计划书,它是教师授课的重要工具之一。

规范编写教案能够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师的教学效果,因此具有重要意义。

2. 规范编写教案的要素
2.1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师设计教学活动和评价学生研究成果的基础。

教案中应明确阐述教学目标,包括知识、技能和情感目标,以及具体的研究成果评价方式。

2.2 教学内容
教案中应明确列出教学内容,包括教材内容、扩展阅读或参考资料等。

教学内容应与教学目标相一致,并合理安排教学顺序。

2.3 教学步骤
教案中应详细描述教学步骤,包括引入、讲解、示范、练、巩固和作业等环节。

每个步骤的时间安排、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都应清晰明确。

2.4 教学资源
教案中应注明所需的教学资源,包括教具、多媒体设备、实验器材等。

教师需要提前准备好所需资源,以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

2.5 学生评价
教案中应设定合理的学生评价方式,用于评估学生的研究效果和教学质量。

评价方式可以包括小测验、作业、讨论等形式,以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深入研究。

2.6 个性化教学
教案中应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适应不同学生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活动。

个性化教学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研究需求,提高研究效果。

3. 结论
规范编写教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注重教案的设计和编写。

合理安排教学目标、内容、步骤和评价方式,以及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能够有效提升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案编写的规范性及教师的要求

教案编写的规范性及教师的要求

教案编写的规范性及教师的要求教案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详细计划,是教师对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方面的具体安排。

一个优秀的教案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果。

因此,教案的编写需要遵循一定的规范性,同时教师也需要具备一定的素质和能力。

一、教案编写的规范性1. 教案的结构一个完整的教案一般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课题:明确本节课的教学主题,简洁明了。

(2)教学目标: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目标。

(3)教学内容:详细阐述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包括教材内容、拓展内容等。

(4)教学方法: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等。

(5)教学过程:详细描述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包括导入、新课、巩固、拓展、总结等环节。

(6)作业布置: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合理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7)教学反思:对本次教学活动进行总结和反思,发现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2. 教案的内容教案内容要详细、具体,具有可操作性。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设计教学活动,确保学生能够在课堂上有效地学习。

3. 教案的格式教案应采用清晰的格式,便于阅读和修改。

可以使用文本编辑软件(如Word)或专业教案模板进行编写。

4. 教案的修改和更新教案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和教学效果,不断修改和完善教案,使其更加符合教学需要。

二、教师的要求1. 专业知识教师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能够准确地传达教学内容,解答学生的疑问。

2. 教学能力教师应具备较强的教学能力,能够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组织有效的教学活动。

3. 沟通能力教师应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能够与学生、家长、同事等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

4. 敬业精神教师应具备敬业精神,对教学工作充满热情,认真负责地对待每一个教学环节。

5. 持续发展教师应具备持续发展的意识,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方法,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

标准的结构和编写培训教材

标准的结构和编写培训教材

四. 与GB/T 1.1—2000 、GB/T1.2—2002相比的主要变化 整合先前版本的技术内容 本次修订将原GB/T 1 的两部分的有关内容进行整合形成了一个部分。GB/T 1.1—2009 融入了GB/T 1.2—2002的下述内容:目的性原则、性能原则、可证实性原则、标准化项目标记、专利等。经过整合后,诸如规范性技术内容的确定、标准的结构、编写规则等与标准编写的有关规定,都融入一个独立的部分中,这样极大地方便了标准的编写人员。 提高标准本身结构的严谨性和表述的准确性 新标准GB/T 1.1--2009共分为9章,整体结构更加严谨,更有逻辑性。助动词“能” 、 ”不能“仅表达“能力’,而不再表达 ”可能性“。增加助动词”可能“、”不可能“,用作可能性的表达。 3 .促使我国标准的编写更加简化 4. 使得我国标准的形式更加清晰 参见补充资料:“GB/T 1.1—2009 与GB/T 1.1—2000 相比主要变化对照表”。例如:GB/T 1.1—2009的“前言” 中增加了给出“标准编制所依据的起草规则,提及GB/T1.1”的规定。而GB/T 1.1—2000未作此规定。新标准的这项规定使得标准的编写更加严谨清楚。 五.新国家标准GB/T1.1--2009的组成概况(参看标准的目次。显示了标准的结构,且方便于查阅。)
六. GB/T 20000.2—2009 的修订原则
1.遵循ISO/IEC对采用国际标准的基本要求 ISO/IEC 指南 21-1:2005关于国家标准与国际标准一致性程度划分、技术性差异的标示方法等基本要求构成了各国在采用国际标准中协调一致的基础。只有遵循这些基本要求,采用国际标准的国家标准才能被ISO、IEC承认其”采用“这一事实。GB/T 20000.2—2009严格地对这些基本要求进行了转化,以保证我国标准采用国际标准的符合度达到要求,最终得到国际的承认和各国的相互认可。 2.适应我国标准编写和编号方法的特点 七. GB/T 20000.2-2009 与ISO/IEC指南21-1:2005的联系与区别 1.仅选择采用国际标准方法中的翻译法和重新起草法。(由于签署认可法和再版法中的重新印刷法不适用于与ISO IEC官方语言不同的汉语,所以我国没有采用)。 2.仅选用国家标准的双编号法(未采用单编号方法) 3.选择将修改内容融入标准条款中的编写方法 4.直接将替换的引用文件纳入标准条文并列入规范性引用文件清单 5.增加了以附录形式说明结构变化和技术性差异的示例

教案文本框规范性分析与反思

教案文本框规范性分析与反思

教案文本框规范性分析与反思1. 引言:在教育教学中,教案作为教师的重要工具和指南,对于保证教学顺利进行起着关键作用。

本文将针对教案文本框的规范性进行分析和反思,以期提供专业的建议和指导。

2. 教案文本框规范性分析:2.1 教案标题:首先,教案标题应准确、简明扼要地概括出本节课的内容和目标,使学生和教师能够直观地理解和识别。

2.2 教案目标:教案目标应明确、具体,并符合对应教育阶段的学科标准和要求,以帮助学生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

2.3 教学资源:教案中应列出所需的教学资源和材料清单,包括教科书、课件、实验器材等,以方便教师和学生准备。

2.4 教学内容和步骤:教案应详细列出教学内容和步骤,包括引入、知识点讲解、示范、实践操作、总结等环节,以确保教学过程有条不紊。

2.5 教学评价与作业:教案中应包含相应的评价方式和作业设计,用于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程度,并激发学生的积极参与和思考。

3. 教案文本框规范性反思:3.1 教案标题:是否准确、简明地概括了本节课的内容和目标?是否能够让学生和教师一目了然?3.2 教案目标:是否明确、具体,并融入了学科标准和要求?是否有助于学生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3.3 教学资源:是否列出了所需的教学资源和材料清单?是否充足、易获取?3.4 教学内容和步骤:是否详细列出了教学内容和步骤?是否有层次清晰、步骤合理?3.5 教学评价与作业:是否考虑到了适合的评价方式和作业设计?是否能够有效地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并鼓励其参与?4. 结论:通过对教案文本框规范性的分析与反思,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4.1 教案文本框的规范性对于保证教学效果至关重要。

4.2 教案文本框应准确、简明地概括内容和目标,明确、具体地列出教学资源、内容、步骤、评价和作业等要素。

4.3 在编写教案时,教师应认真考虑每个环节的规范性要求,以确保教学过程有序进行。

4.4 教案文本框需要不断地进行反思和完善,以适应不同教学需求和学生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规范性要素的编写一、规范性一般要素(一)标准名称1. 编写要求标准名称为必备要素,它应置于正文“范围”之前和标准的封面。

名称力求简练,并应明确表示出标准的主题,使之与其他标准相区分。

名称不应涉及不必要的细节。

任何其他必要的详细说明应在范围中给出。

2. 构成和形式1) 构成标准名称应由几个尽可能短的要素组成,其顺序由一般到特殊。

通常,所使用的要素不多于下述三种:最多三个要素:引导要素+主体要素+补充要素(对象所属领域)(标准化对象)(对象的特定方面)2) 形式:一段式、二段式、三段式3. 要素的选择1) 主体要素必不可少2) 引导要素的选择3) 补充要素的选择4) 分部分标准要素的选择补充要素成必备,应加第几部分4.表现形式标准名称应正确反映标准的内容和用途,名称根据不同情况采用标准的主题加下列表现形式:——以提要求为主的过程类标准用“规范”、“规则”、“守则”等表示;——以表示流程步骤为主的过程类标准用“规程”,例如“操作规程”;——以表述技术指标为主的结果类标准用“技术要求”或“技术条件”;——产品标准(结果类标准)用产品名称直接作为标准的名称。

标准具有标准编号、封面、规定的格式,已表明是标准文件,不应在名称中再加“标准”二字。

(二)范围1.编写要求范围为必备要素,它应置于每项标准正文的起始位置(第1章)。

范围应明确表明标准的对象和所涉及的各个方面,由此指明标准或其特定部分的适用界限。

必要时,可指出标准不适用的界限。

2.作用与内容1)作用标准的内容简介并起承上启下作用。

2)内容阐述标准“有什么”和“有什么用”(界定适用的界限)3. 表述1)以陈述句、规范性的语言来表达。

2)简洁、完整,成内容提要,但不是名称的重复。

3)不应包含要求。

4)不陈述编标准的目的。

5)范围的陈述应使用下列两句话的表述形式:第一句为标准的内容概要,应表述为:“本标准……的尺寸。

”……的方法。

”……的特征。

”——确立了—……的系统。

”……的一般原则。

”——给出了……的指南。

”——界定了……的术语。

”第二句为标准适用性的陈述,应表述为:——“本标准适用于……”;——“本标准不适用于……”。

(三)规范性引用文件1.引用的概念当现行标准已有适用的规定,则不需重复抄录其内容,而应采取引用的方法。

规范性引用文件为可选要素,它应列出标准中规范性引用的文件,这些文件一经引用便成为标准应用时不可缺少的文件。

1)引用的原因——避免不协调(因原文件被修订或抄录错误)——避免标准篇幅过大2)引用的文件——首选的文件:标准、ISO、IEC发布的国际文件(包括TS、PAS、TR、Guide)——可以被引用的文件:具权威性、公开可获得——不宜被引用的文件:法规政策性文件、不公开的文件3)引用的性质——规范性引用——资料性引用4)引用的方式——注日期引用引用标准的某具体内容(编号)、不能确定能否接受被引文件的所有变化。

——不注日期引用规范性全文引用、可接受被引文件的所有变化,资料性引用、不提及被引文件具体内容的编号。

5)引用的内容——特定内容的引用●指明所引内容的章、条、图、表、附录的编号●未指编号,但指向所引文件中的特定内容——全文引用所引文件中的全部内容都适用于引用它的标准2. 引用的具体表述1)区分引用性质的不同表述2)提及与标准本身有关的内容3)引用其他文件4)摘抄形式的引用应注来源5)部分之间的引用属内部引用3. 标准第2章的编写1)编写第2章的原因取决于条款中是否引用,是否规范性引用。

2)引导语规范性引用文件一览表应由下述引导语引出:“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3)规范性文件一览表中表述——列出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应给出年号以及完整的名称。

——列出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不给出年号。

——列出其他文件4) 引用文件的排列顺序一览表中引用文件的排列顺序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适用于地方标准的编写) 、国内有关文件、ISO标准、IEC标准、ISO或IEC有关文件、其他国际标准以及其他国际有关文件。

国家标准、ISO标准、IEC标准按标准顺序号排列;行业标准、其他国际标准先按标准代号的拉丁字母顺序排列,再按标准顺序号排列。

5) 与国际文件一致性程度标识(采标的标准才标)规范性引用文件中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如果已采标,有对应的国际标准,应注明与国际标准的一致性程度,其标识方法见GB/T 20000.2。

4. 有关的问题1)引用的准确性:关注所引文件的版本变化2)规范性引用的规范性----不列入起草中依据或参考过的文件----不列入资料性引用的文件----不列入不能公开得到的文件----不列入未发布/出版的文件上述文件可列入参考文献。

二、标准技术要素的选择规范性技术要素的选择考虑三个因素:标准化对象、标准使用对象、制定标准的目的。

确定了标准化对象后应解决以下三个问题:●对该对象的哪些内容进行标准化?●如何对这些内容进行标准化?●哪些内容可以标准化?1. 目的性原则目的性原则——解决第一个问题——最重要的原则根据制标的目的——选择标准化对象的哪些特性作为要求的内容2、目的1)适用性目的——保证产品适用性的相关特性(以产品为例)●根据产品特点选择产品特性●根据行业惯例选择技术要求●根据产品用途选择技术要求2)健康、安全、环保、资源利用的目的——强制性要求3)接口、互换性、兼容性或相互配合的目的——保证产品正常使用4)品种控制的目的——简化、协调供需方矛盾5)相互理解的目的——确保共同一致的理解6)认证的目的——产品强制性认证或自愿性认证的特性要求7)其他目的——针对特殊行业、个性产品目的性原则就是要解决对需要标准化的对象的哪些内容进行标准化的问题。

以产品标准为例。

任何产品都有许多特性,但是不可能也不必要把产品的全部特性写入一项标准之中。

至于选择哪些特性作为标准中规范性技术要素的内容,完全依赖于编写标准的目的。

这就是目的性原则。

目的性原则是制定标准的最重要的原则。

无论制定什么标准首先要明确目的性,目的不同内容就不同。

制定标准的目的可以有许多,但是常见的目的并不多。

每个标准的目的可以有一个或几个,但是不能把所有的目的写进一个标准里面。

对于产品标准来讲,保证产品的适用性是最重要、最常见的目的。

此外还可有其他的目的,如相互理解,健康、安全、环境保护或资源合理利用,认证,接口、互换性、兼容性或相互配合,品种控制等目的。

这些目的可以交叉、重叠。

还可根据需要另行确定其他目的。

(1)适用性目的为了保证产品的适用性,在标准中需要规定产品的相关特性,如外形尺寸的、机械的、物理的、力学的、声学的、热学的、电学的、化学的、生物学的、人类工效学等等特性的技术要求。

显然,这些内容不可能全部包含在每一项产品标准之中,每项产品标准只能根据其产品的特点和行业的惯例,涉及上述提到的一部分技术要求或除了这些要求之外的其他技术要求。

(2) 健康、安全、环保或资源合理利用的目的为了这些目的,编写标准时需要规定相应的要求。

按照《WT0/TBT协定》,这些要求中的大部分是属于技术法规的内容;如果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的规定,则属于强制性标准的范畴。

因此,这些要求应与其他要求相区别,成为单独的标准、单独的部分或单独的章。

由于这些要求的强制性的性质,所以,要求中需要包含带有极限值(如:最大值、最小值)的某些特性或尺寸严格的某些特性,有时可能包含结构细节,如保证安全的连锁装置、轿车后备箱内的通气孔、防错装结构等。

(3) 接口、互换性、兼容性或相互配合的目的为了接口、互换性、兼容性或相互配合的目的而提出的要求可能成为影响产品能否正常使用的决定性因素。

所以在编写产品标准时可能为上述目的提出一些要求,这些要求可能成为产品标准中要求的一部分,也可能专门为上述某个目的制定单独的标准。

例如为了保证鞋的“接口”功能,专门编写了鞋的号型标准,以满足鞋与脚的接口要求。

当编制标准的目的是为了保证互换性时,则关于产品的尺寸互换性和功能互换性均应予以考虑。

(4) 品种控制的目的对于广泛使用的物资、材料或机械零部件、电子元器件和电线、电缆等,由于使用场合千变万化,要求各不相同,往往会对它们提出繁杂和众多的品种和规格要求。

为了协调供方(生产、供应)和需方(设计、使用)之间的矛盾,对某些物资、材料或机械零部件、电子元件和电线、电缆等,进行品种控制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可能的。

为了品种控制的目的,往往对外形尺寸或某些特性提出合理的、可供选择的数值,通常给出一系列数据,或给出级差。

(5) 相互理解的目的在产品标准中除了适用性是最重要的目的外,为了保证标准能够正确实施,相互理解的目的也是很重要的。

为了促进使用标准的各方对标准有一个共同一致的理解,通常需要对标准中用到的术语下定义,对符号和标志予以解释,对标准化对象进行统一的分类和命名,对每项技术要求确定统一的抽样(或取样)方法和试验方法。

因此,根据需要标准中可能要包括上述相关内容。

(6) 认证的目的为了认证的目的,可以提出与产品标准不同的要求(包括特性和特性值)。

这些要求应与其他要求明显地加以区别,可编成单独的章,或单独的部分,也可按IS0/IEC指南7规定,专门编制适用于认证的标准。

请注意,这里指在产品标准中,除了其他要求外,还可包括认证的要求,因此要明显地加以区别。

(7)其他目的上述各种目的对于编写产品标准来讲是经常遇到的。

对于特殊行业、个别产品可能还会提出其他的目的。

总之目的确定了,标准中需要涉及的具体特性也就容易确定了。

三、规范性技术要素(一)要求1. 要求与要求型条款1) 要求型条款强调了“满足”的准则2) “要求”中的要求型条款需要“满足”并“证实”2、与“要求”有关的原则1) 性能原则——解决第二个问题——给技术发展留有余地●性能特性和描述特性●对结果(性能特性)提要求●性能特性优先,必要的描述特性不可缺。

例外情况:①用描述特性②涉及安全的产品的有关工艺除了目的性原则以外,涉及要求的标准还需要满足性能原则。

性能原则就是要解决如何对需要标准化的内容进行标准化的问题。

当以产品的适用性为主要目的来编写标准时,根据目的性原则,相应的要求也就明确了,但如何表达这些要求呢?通常用产品的性能特性或描述特性来表达相应的要求。

(1)性能特性与描述特性性能特性是指产品的使用功能,是那些在使用时才能显示出来的特征。

如:汽车的速度、灯管的亮度、吊车的起吊吨位、安全性能、可靠性能等。

描述特性是指产品的具体特征,是那些在实物上或图纸上显示出来的特征。

如:成分或配方、尺寸、粗糙度、纹理方向等。

(2)性能特性优先《WT0/TBT协定》及IS0/IEC导则均指出:只要有可能,“要求”应由性能特性来表达,而不应用设计和描述特性来表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