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触媒与旧城织补

合集下载

基于“触媒”与“织补”理念策略的老城更新与改造

基于“触媒”与“织补”理念策略的老城更新与改造

基于“触媒”与“织补”理念策略的老城更新与改造摘要:镇海老城的形成和发展是历史演进的产物,其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更新、改造、发展的新陈代谢过程。

在城市化、工业化浪潮的冲击下,镇海老城的生存和发展面临困境,老城的衰退成为众多城市发展所面临的一个共同难题。

本文以镇海老城为例,探讨了具有历史特色的老城在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的发展问题,提出针对特定历史地段的老城,如何进行功能提升和旧城改造,希望对类似城市的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工业化,老城更新,镇海老城,对策中图分类号:[f28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工业化进程突飞猛进,江浙作为经济发达地区,工业化已与城市化互促共进,共同推进城市发展。

城市的蔓延、产业的扩张和结构的不断调整都使城市空间环境出现间断性,对见证城市发展每一次浪潮的老城,冲击最为直接和明显,大量历史建筑被吞噬,既有功能组成改变,空间结构演替,如何进行有效更新以应对工业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本文试图以镇海老城为例,通过镇海老城在工业化进程中面临问题的剖析,引入“城市触媒”和“城市织补”的理念,探析老城更新与改造的对策。

1 工业化进程中的镇海老城1.1 镇海老城的工业化历程镇海老城位于宁波中心城东部,处甬江口北岸,东濒舟山,南临北仑港,西靠镇海新城。

老城历史悠久,自其建城以来已有近2000年历史。

工业化以来,老城以用地扩张的形式满足发展的需求,而工业化和快速城市化也带来了城市空间格局的巨大转变,老城的发展用地不足,大气环境也遭到了极大的破坏,转型期的老城在享受工业化带来的经济硕果的同时,面临更多工业化发展的共性问题,如功能、空间、环境及人口结构的一系列变革,如何协调发展,维持既有活力,是未来老城发展的重中之重。

1.2 工业化进程中镇海老城的特点由于产业水平的提升,既有产业结构的改变,资源环境的消耗使得老城在城市功能、空间及人口构成等方面都出现了一系列变化,从而导致老城的发展速度放缓,环境设施老化,城市活力受损。

基于城市触媒理论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研究

基于城市触媒理论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研究

基于城市触媒理论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许多城市的历史文化街区面临着保护与更新的双重挑战。

为了实现历史文化街区的可持续发展,需要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并进行适度的更新。

本文将基于城市触媒理论,探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的研究方法和实践。

城市触媒理论认为城市是一个有机系统,其中各个元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在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中,城市触媒可以被理解为推动力和催化剂,它可以激发历史文化街区的活力,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首先,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是保留历史遗产和文化传统的重要手段。

通过保护历史建筑、传统工艺和文化活动,可以保持历史文化街区的独特魅力和特色。

同时,城市触媒可以通过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支持,促进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工作。

其次,历史文化街区的更新是使其适应现代需求和发展的关键措施。

城市触媒可以通过引入新的功能、活动和业态,激活历史文化街区的活力。

例如,可以引入文化创意产业、小型商业、旅游服务等,为历史文化街区注入新的经济动力。

在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中,需要注意平衡保护和更新之间的关系。

保护过度可能导致历史文化街区的僵化和失活,而更新过度可能导致历史文化街区的本土特色丧失。

因此,要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的保护与更新策略。

此外,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需要政府、社区和市民的共同参与。

政府应加强对历史文化街区的规划和管理,提供必要的政策和法规支持。

社区和市民应积极参与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发挥自身的力量和智慧。

综上所述,基于城市触媒理论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研究是实现历史文化街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通过适度的保护和更新,可以激发历史文化街区的活力,保留其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政府、社区和市民的共同参与是实现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的关键。

只有在共同努力下,我们才能实现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并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基于“城市触媒”理论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策略研究

基于“城市触媒”理论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策略研究

基于“城市触媒”理论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策略研究摘要:受现代生活方式影响,古城独特的文化及资源优势,受到越来越多关注,但有限的空间难以满足不断增长发展需求,特别是近年来城市快速扩张,建设资源更多聚集在新城,历史文化街区日显沧桑,传统风貌遭受冲击,传统快速、急于收到效益及全部推倒重建的更新模式使老城区传统风貌及内部空间受到极大破坏,老城区已经变得百孔千疮。

为实现历史文化街区的合理有序开发,保护老城特色,因此运用触媒理论对历史文化街区进行微改造和微更新,最大程度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内历史建筑,恢复街巷肌理,促进城市良性自发生长,激发老城产业特色,实现历史文化街区的永续发展。

关键词:历史文化街区;更新保护;城市触媒理论引言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城市发展的代表和记忆,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城市在某个时间节点所展现的地方特色和传统习俗,而其中的城市街巷肌理、历史文化建筑也是其重要物质载体,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南阳市解放路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南阳市历史发展的见证,其所具有的地方文化及独特的资源特色具有较高的价值,为了对解放路历史文化街区进行保护,运用“城市触媒”理论从保护和发展两方面进行探讨,实现对城市特色保护,塑造城市文脉,促进其发展和保护。

1 理论介绍1.1触媒理论提出二战后,美国很多城市进行大规模的拆除和重建,低收入群体被迫离开重建后社区,而富人则继续蚕食低收入群体的生存空间,看起来光鲜的城区改造,却变成了“中产阶层化”的过程,美国城市规划师对该问题进行了重新思考,提出城市触媒理论[1]。

城市触媒理论对历史文化街区改造具有较强指导意义。

1.2触媒理论发生机制“触媒”是化学术语,描述一种改变和加速化学反应的物质。

“城市触媒”指城市环境中不同元素之间的相互联系[2]。

一个元素变化影响其余元素变化[3],这些元素称之为触媒。

刺激和针对性是以城市小变化来刺激周边地区发展,要素之间连锁反应[4],使地区景观发展和改善,不仅振兴地方经济,也重新整合城市景观和环境,提高城市活力。

城市触媒理论运用方法探讨

城市触媒理论运用方法探讨

城市触媒理论运用方法探讨城市化进程发展至今,城市及城市周边地区快速发展,城市进入空前规模的开发建设阶段,新城的兴起伴随着旧城老城区的衰败。

城市复兴计划慢慢提上日程,“城市复兴”概念产生于20实际下半叶,涉及针对失去活力地区的再生,d 对失去生态平衡地区的环境进行修复,以及改善旧城邻里的人际关系,提升商业活力,促进就业等众多方面。

一.城市触媒含义1.1城市触媒触媒(Catalyst)也被称做催化剂,在化学领域中指一小块物质,它的作用是改变和加快反应,而自身在反应却不会被消耗。

而城市触媒理论是20世纪末80年代初,建筑师韦恩·奥图通过对美国中西部典型城市的复兴案例进行分析,在《美国都市建筑:城市设计的触媒》一书中提出的理论。

城市触媒是指能促进城市发生变化,并且能够加快和改变城市发展的新元素,即引入新元素,引发某种“链式反应”促进城区的发展,从而使城市按照人们的意愿持续地,稳定地发展下去。

(图1)在城市设计层面上,城市触媒可以是城市整体中的某一个物质元素,如城市中的CBD综合体,城市触媒也可以是一种建城思潮,一个标志性事件或者是特色活动。

由于这些元素的存在与介入,带动了整个城市的发展,并向城市外围进行辐射,从而带动一大片区的发展。

1.2基于城市触媒理论的历史片区复兴在历史文化街区引入“触媒”可以快速地激活古城的活力,形成以点带面的影响作用,针对不同的历史文化街区现状和区位等诸多因素,应该正确的的分析触媒战略的应用角度,全方面解读、多角度考虑街区衰弱的原因。

城市触媒的发展主要经过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城市触媒的建立与更新。

该阶段主要以修复人文资源,利用现有资源进行潜力分析,树立历史街区的文化定位,塑造片区城市特色,刺激片区的社会经济活动。

第二阶段:城市触媒产生初步效益阶。

该阶段主要以进一步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为目标,注重片区发展的整体化,对不和谐的发展势头进行及时的调整。

第三阶段:片区在城市出煤的刺激下持续、稳定发展。

“城市触媒”理论在城市旧区更新中的应用

“城市触媒”理论在城市旧区更新中的应用

“城市触媒”理论在城市旧区更新中的应用作者:黄言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7年第25期摘要:在现阶段城市旧区更新中,“重建设、轻保护”的推倒重建模式十分普遍,给城市历史文化带来了不可挽回的损失。

然而,“城市触媒”理论的兴起与应用,为城市旧区更新提供了新的思路,使得“保护”与“建设”得以兼顾。

北京798艺术区在“文化产业触媒”作用之下,由一个衰败的工业区发展为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在延续城市文脉的同时实现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内部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关键词:城市触媒;城市旧区更新;文化保护中图分类号:F2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25-0107-02引言城市建设不仅仅是营造宽敞亮丽的城市新区,也包含着对日渐衰落、凋敝城市旧区的改造。

旧城更新原本应该成为改善居民生活条件、提升城市形象、盘活城市土地的契机,如今却成为了许多人的“心病”。

旧城多存在人口多、动迁难度大、拆迁成本高、拆迁安置压力大、生活环境质量差、功能单一等综合因素,比新城建设等更具难度和争议性。

同时,旧城往往是一个城市根基所在,有着错综复杂的历史脉络,承载着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蕴,稍有不慎,挖断了城市的历史文化根基,便是无法挽回的损失。

城市建设过程中长期片面地追求物质层面的利益而忽视了社会文化层面的价值,造成了城市特色的趋同化,出现了千城一面的局面。

随着经济的发展,当物质生活丰富之后,人们更多的是追求精神文化的满足。

在城市旧区的更新之中,原有的大拆大建式的更新方式已不再被大众所认可。

旧城更新更多地开始关注城市文脉,尊重现有城市的价值,尊重现有居民的生活方式,尊重现有旧区的历史风貌、景观特色等。

处理好“更新”和“保护”之间的关系,兼顾城市的发展与历史文化的传承,把握好“变”与“不变”的辩证统一,既符合现代城市发展的潮流,又不失去城市的传统形象与文化精神,才是成功的改造范例。

一、“触媒”与“城市触媒”理论“触媒”(Catalyst)原本是化学中的一个概念,指的是一种与反应物相关,通常以小计量使用的物质,它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而不改变化学平衡,且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改变。

浅析城市触媒在城市发展中的空间作用特征

浅析城市触媒在城市发展中的空间作用特征

浅析城市触媒在城市发展中的空间作用特征摘要:城市的发展需要相关理论的支持,不同时代背景下也会产生不同的理论,城市触媒理论最早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经走向成熟,通过对上海新天地的分析,浅析城市触媒在城市发展中的空间作用特征,望能探索出理论的精华,为探索出适合中国城市的城市触媒理论提供借鉴。

关键词:城市触媒理论上海新天地空间作用0.引言城市的发展离不开相应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现实情况不同,同时也引发了不同时代背景下的理论探索,正是依靠着一步步的理论进步和实践探索,我们的城市才能拥有不断进步的动力。

城市触媒理论最早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基于对当时美国实际情况的分析,同时通过不断的实践验证及理论创新,该理论逐渐走向成熟,并且其特殊的空间作用机制使其在城市的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城市触媒理论及相关概念研究1.1触媒与城市触媒如果要对城市触媒一词进行分析和研究,那么不得不先对“触媒”一词进行剖析。

“触媒”一词最早出现在化学领域,主要是指在化学反应中,可以促进化学反应速率而其自身在反应前后并未发生任何永久性物质变化的物质,在整个化学反应过程中对整个反应的促进作用被称为“触媒效应”,总体概括起来“触媒”一词其实就是催化剂的意思。

将“触媒”一词引入城市规划领域,与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相结合也就产生了“城市触媒”一词。

“城市触媒”就是指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能够对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发展速度产生深刻影响甚至具有决定性作用的要素。

相应的,城市触媒反应则可以理解为在城市中通过对城市触媒要素的植入与塑造,引起周边地区在空间结构、功能布局、环境质量等多个方面产生变化,进而逐步推进整个城市的发展与演变。

1.2城市触媒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美国的城市建设多采用了欧洲的城市规划理论,虽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产生相应的水土不服的状况。

为此,在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建筑师韦恩·奥图、唐·洛干认为应当基于美国本土城市的现状,建立一套适应美国城市风格的城市规划理论。

“织补”理念为历史文化街区注入新活力

“织补”理念为历史文化街区注入新活力

建筑之美[摘 要]历史街区的传统文脉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不断交替变化的时代发展中,历史街区空间也会逐渐发生变化。

以“织补”理念为依托,以功能、联系、艺术形态为历史街区重现活力的三大构成要素,以此达到突出时代、保留原真、注重不同阶段的目的。

根据历史文化街区的使用价值提出:更新使用功能,让历史街区在新时代也可以继续使用。

根据街区基底格局和社会人群分为:完善格局和倡导公众参与,增强历史街区与人们的情感粘连性和周围环境的贴合度。

依据文化价值提出新的艺术形态,重视先人留下来的精神文脉,形成相应的艺术形式与发展模式,使历史街区能够在现代化城市中迸发新的生命力。

[关键词]“织补”理念;历史文化街区;新活力[中图分类号]TU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7556(2023)19-0055-03 本文文献著录格式:秦安琪.“织补”理念为历史文化街区注入新活力[J].天工,2023(19):55-57.秦安琪 南昌航空大学“织补”理念为历史文化街区注入新活力作者简介:秦安琪(1997—),女,汉族,江苏南通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工艺美术创作。

一、“织补”理念释义与策略起源“织补”一词的字面含义是通过织的方式来补充或修复某个物品,从宏观角度可以用来指代修复弥补任何物质或非物质的东西。

“织补”理念是二战后重建时,西方各国城市需规模性更新的背景下由美国建筑理论家柯林·罗在《拼贴城市》中首次提出的,旧的城市肌理不能完全满足新时代的技术标准与需求,通过技巧与思维两方面对城市进行肌理织补,强调历史与记忆的保留,满足城市传统继承与未来开拓的双重需求。

20世纪后期,“织补”理念在西方推广开来并得到研究与应用,以解决城市肌理碎片化、片段化问题。

时至今日,随着织补城市肌理概念的发展与实践,“织补”理念的运用不再局限于狭义的城市范畴,逐渐渗透到与城市规划建设相关的各个层面。

张杰教授曾在 “织补城市”思想引导下的旧城更新中补充“织补”的策略内容,强调“织补”理念在区域重建过程中有延续历史文化记忆的重要作用,尤其适合高度碎片化、片段化的区域。

城市触媒理论与旧城区更新浅析

城市触媒理论与旧城区更新浅析

装饰装修天地城市触媒理论与旧城区更新浅析余琦长安大学陕西省710000摘要:旧城区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形成,经过若干年的积淀和发展,酝酿出丰厚的地域文化和民俗风情,为城市铸就了独有的物质环境风貌与精神气质。

根据“城市触媒”理论,策略性引进的新元素,可以复苏城市中现有的元素且不需彻底地改变它们,而且当触媒激起这样的新生命时,它也影响了相继引进的城市元素的形式、特色与品质。

关键词:城市触媒;理论原理;旧城区;更新根据韦恩.奥图和唐.洛干的城市触媒理论,如果我们站在“化学家”的角度看待城市的发展,把它当做一个化学反应去看,每个城市的元素都可以作为化学反应的反应物。

这样它们之间产生的反应我们是可以通过加入或创造某些“触媒元素”进行调控的。

规划片区的元素与发展是可控的,在植入新元素之前,每个旧元素之间都有着紧密的关系。

之前盛行的人文主义、系统主义、形式主义等都有各自的盲区,而且都建议城市应该具有简单而统一的特征。

它颠覆了之前单一的改变形式,不受限于任何手段而是从不同角度去改变城市发展。

这是它区别于其他理论体系的最大特点。

一、城市触媒理论的内涵城市触媒能够促使城市结构发生变化,在城市中策略性的植入触媒元素,通过对触媒元素的塑造引起周边环境质量的改变。

通过触媒元素与周边区域的相互作用,逐步推动后续城市建设持续、渐进地发展。

城市触媒可以是城市物质形态中的某一元素,例如,一个建筑实体的建造、一个街区的改造、一片城市中心区的开发等,也被称为实体触媒;城市触媒元素也可以是一种虚拟的非物质形态,例如颁布的一条法律,出台的一种政策,甚至是开展的一项活动,也可以称为虚体触媒,只要这些虚体触媒发挥出良性的作用,都可以刺激城市更新发展。

它从精神层面去改变城市居住者的生活状态,从而提高城市的整体文化氛围。

无论是“实体触媒”还是“虚体触媒”,其都应该是地区活力的来源,对刺激周围环境和事物起积极正面的作用,只要对触媒运用恰当,无论在小范围内还是区域性的影响,其“触媒效应”都是巨大的[1]。

城市织补理念

城市织补理念

城市织补理念
城市织补理念是一种城市规划和发展的理念,旨在通过细致入微的改造和更新,改善、弥补城市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城市织补理念强调城市的多元性和可持续性,注重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提升环境质量、改善社会公共设施,并促进城市的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

城市织补理念的具体实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城市更新:通过改造老旧建筑和街区,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和功能。

可以采取建筑翻新、街区整合等手段,使老旧建筑得到合理利用,提供更好的居住、工作和休闲环境。

2. 城市绿化:加强城市绿化和景观设计,增加绿地面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可以通过建设公园、种植树木和花草等方式,增加城市的绿色空间,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3. 城市交通:优化城市交通系统,改善交通拥堵问题。

可以采取提高交通设施的建设水平、优化道路布局和交通组织等措施,提高城市交通效率,减少交通事故和污染。

4. 城市社区:建设和改善城市社区设施,提升社区居民的生活品质。

可以建设公共图书馆、健身设施、社区教育机构等,提供便利的社区服务,增加社区活力和凝聚力。

5. 城市活化:利用历史文化遗产和传统建筑,提升城市的文化价值和吸引力。

可以保护和修复历史建筑,开发文化产业,举
办文化活动,促进城市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总之,城市织补理念是一种以人为本、注重环境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和发展理念。

通过细致入微的改造和更新,提升城市环境和居民生活质量,推动城市的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

基于城市触媒理论视角下的旧建筑改造设计研究

基于城市触媒理论视角下的旧建筑改造设计研究

“触媒”是指一种能够促进化学反应的物质,它本身不参与反应,但能够降低反应的活化能,从而加快反应速率。

触媒广泛应用于化学工业、生物工程、环境保护等领域,是一种重要的化学工业原料。

化学中常见的触媒包括金属催化剂、酶催化剂、酸碱催化剂等,在此可以引申为触媒它促进了事物的进展速度,但并未改变其本身的物质性质。

城市触媒理论是由美国社会学家雷蒙德·奥尔森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

他认为,城市中的一些特定地点或活动可以促进社会交往和创新,从而推动城市的发展和繁荣。

这些地点或活动被称为“触媒”,它们可以是公共广场、咖啡馆、艺术展览、音乐会等等。

城市触媒理论认为,这些触媒可以吸引人们聚集在一起,促进交流和互动,从而创造出新的想法和创新点,推动城市的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

例如,一个公共广场可以吸引人们聚集在一起,进行交流和互动,从而促进社会联系和文化交流;一个艺术展览可以吸引人们前来欣赏和讨论艺术作品,从而促进艺术创作和文化发展。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许多老建筑被拆除,建筑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也逐渐消失,如何在改造过程中实现对建筑文化的传承和延续成为了一个重要问题。

在早期的旧建筑更新过程中,对于原有城市的物质环境、历史文脉、空间格局都有一定的破坏,造成了城市文脉不清、历史建筑空间混乱等问题。

例如,改造时出现高度模式化导致缺乏城市特色,出现“千城一面”的局面,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希望改造后的建筑能够体现出新时代精神文化的特色,使改造后的旧建筑成为历史与现代文化融合的重要载体。

一座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蕴,是在城市的发展中形成的,通过建筑中的旧元素,能够让我们更好的了解这座城市的历史,也能让我们对这座城市有更深刻的认识。

尤其是历史文化街区、废弃厂房等旧建筑,它们是城市文化体系建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它们进行保护是十分必要且重要的。

在改造设计中,要引入新的要素,需要考虑环境的多样性与适宜性,并应符合城市整体背景。

城市触媒理论与旧城区更新浅析

城市触媒理论与旧城区更新浅析

城市触媒理论与旧城区更新浅析作者:余琦来源:《装饰装修天地》2016年第08期摘要:旧城区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形成,经过若干年的积淀和发展,酝酿出丰厚的地域文化和民俗风情,为城市铸就了独有的物质环境风貌与精神气质。

根据“城市触媒”理论,策略性引进的新元素,可以复苏城市中现有的元素且不需彻底地改变它们,而且当触媒激起这样的新生命时,它也影响了相继引进的城市元素的形式、特色与品质。

关键词:城市触媒;理论原理;旧城区;更新根据韦恩.奥图和唐.洛干的城市触媒理论,如果我们站在“化学家”的角度看待城市的发展,把它当做一个化学反应去看,每个城市的元素都可以作为化学反应的反应物。

这样它们之间产生的反应我们是可以通过加入或创造某些“触媒元素”进行调控的。

规划片区的元素与发展是可控的,在植入新元素之前,每个旧元素之间都有着紧密的关系。

之前盛行的人文主义、系统主义、形式主义等都有各自的盲区,而且都建议城市应该具有简单而统一的特征。

它颠覆了之前单一的改变形式,不受限于任何手段而是从不同角度去改变城市发展。

这是它区别于其他理论体系的最大特点。

一、城市触媒理论的内涵城市触媒能够促使城市结构发生变化,在城市中策略性的植入触媒元素,通过对触媒元素的塑造引起周边环境质量的改变。

通过触媒元素与周边区域的相互作用,逐步推动后续城市建设持续、渐进地发展。

城市触媒可以是城市物质形态中的某一元素,例如,一个建筑实体的建造、一个街区的改造、一片城市中心区的开发等,也被称为实体触媒;城市触媒元素也可以是一种虚拟的非物质形态,例如颁布的一条法律,出台的一种政策,甚至是开展的一项活动,也可以称为虚体触媒,只要这些虚体触媒发挥出良性的作用,都可以刺激城市更新发展。

它从精神层面去改变城市居住者的生活状态,从而提高城市的整体文化氛围。

无论是“实体触媒”还是“虚体触媒”,其都应该是地区活力的来源,对刺激周围环境和事物起积极正面的作用,只要对触媒运用恰当,无论在小范围内还是区域性的影响,其“触媒效应”都是巨大的[1]。

城市触媒理论在城市发展中的运用_文闻

城市触媒理论在城市发展中的运用_文闻

186187第六篇土地利用与空间规划触媒可以是城市环境中的某一物质实体,如建筑物、构筑物、广场、绿地、市政项目等传统的物质形态;城市触媒也可以是国家政策制度、设计概念、文化形式等非物质形态;城市触媒还可以是物质与非物质的综合体,如一些城市事件触媒既有非物质的部分,也有物质实体支撑。

3 触媒作用的形式分类城市触媒的作用形式分为以下几个阶段:首先,在城市环境中嵌入触媒,触媒可带动周边土地升值或帮助功能转型及资源整合;其次,带动周边城市空间环境的改造或吸引更多新的城市元素的聚集,触媒与周边环境融合,形成整个区域的增长点;最后,该区域既能影响更大的城市空间范围,其内部也有动力进行渐进式的自我更新。

根据各种城市触媒所起作用的不同特点可将其分为以下三种形式:激发式、链条式和缝合式(图2)。

3.1 激发式在城市某一平静区域(指因缺乏某些条件建设滞后或更新慢的区域)嵌入触媒,在触媒的激发下,吸引或补足建设条件,达到带动周边地区发展的目的。

这种激发式是最常见的形式。

“要致富,先修路”直观地反映基础设施对城市建设的激发作用。

如地铁站、轻轨站、高速铁路客运站等轨道交通站点的建设能快速打破城市格局,快速聚集各种城市元素,成为区域增长极。

又如对上海新天地的改造,设计师改变了原有的居住功能,赋予其新的功能使之成为时尚与品位的场所。

在“新天地”品牌效应的带动下,周边地价飙升,原有的衰败地区变为文化与艺术的聚集地,成为上海市重要旅游目的地。

3.2 链条式链条式是指阶段性明显、持续性时间长、涉及范围广的一种形式,能够产生链条式影响的往往是重大城市事件。

如北京借着2008年奥运会,使城市中轴线进一步扩展,最重要的是带动了旧城区的改造和更新,城市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完善,市民素质也借着奥运会大步提高了,可以说奥运会成为北京发展的加速器。

在奥运会期间,全国各地和世界各地的人来到北京,给北京的酒店、餐饮、服务、旅游等带来了可观的收入,拉动了地区经济的增长。

基于城市触媒理论的历史文化街区更新策略马仲坤

基于城市触媒理论的历史文化街区更新策略马仲坤

基于城市触媒理论的历史文化街区更新策略马仲坤发布时间:2023-05-08T02:30:58.411Z 来源:《建筑创作》2023年5期作者:马仲坤[导读] 伴随城市化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对于基础设施、社会公共服务等方面需求越来越高,同时,由于时代变化更新,一些曾经繁荣的历史文化街区已出现不同程度衰败。

历史文化街区是当地发展主要见证,但是当前其普遍存在公共设施匮乏、功能混乱情况,缺乏运用保护更新措施解决其所面对实际问题。

深圳市新城市规划建筑设计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分公司浙江杭州 310000摘要:伴随城市化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对于基础设施、社会公共服务等方面需求越来越高,同时,由于时代变化更新,一些曾经繁荣的历史文化街区已出现不同程度衰败。

历史文化街区是当地发展主要见证,但是当前其普遍存在公共设施匮乏、功能混乱情况,缺乏运用保护更新措施解决其所面对实际问题。

这种情况下,相关部门及工作人员可通过对当地物质环境改善,对各种建设活动进行控制,以及对历史人文脉络进行延续等措施,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提供全新发展思路。

本文以城市触媒原理为基础,对我国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进行系统分析与研究,并就目前面临主要问题,提出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城市触媒理论;历史文化街区;更新对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就是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在城市里,历史文化街区所体现的就是一座城市的历史和文化的集中体现,它是这座城市的文化精华,所以,相关人员不仅要对它加以保护,而且要对它进行持续的更新和发展。

一、城市触媒理论及历史文化街区理论综述(一)城市触媒理论所谓“触媒”,其实就是“催化剂”的别名,指的是一种无需消耗就可使化学反应发生速度加快或改变的过程。

触媒因素的引入,能促进周围环境有机改变,进而促进周围地区发展。

从城市发展视角来看,每个地区的发展都是在触媒元素的作用下进行的,因此,将媒介理论应用于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不仅能推动城市理论更新,同时也有现实指导意义。

轨道交通影响下的“触媒式”旧城更新思考

轨道交通影响下的“触媒式”旧城更新思考

轨道交通影响下的“触媒式”旧城更新思考申红田;严建伟【摘要】随着存量设计时代的到来,旧城更新成为我国未来城市建设的主旋律。

本文结合轨道交通这一城市建设的重大契机,从城市触媒的角度,分析轨道交通给旧城更新带来的触媒元素及触媒机制,探索如何有效引导轨道交通的触媒反应,形成自下而上的有机式更新。

【期刊名称】《建筑与文化》【年(卷),期】2016(000)005【总页数】2页(P194-195)【关键词】城市触媒;轨道交通;旧城更新;作用机制【作者】申红田;严建伟【作者单位】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正文语种】中文引言:据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末,中国城镇化率已达到54.77%。

我国以新建筑和新城扩张为主的粗犷发展模式正悄然改变,旧城区的改造更新逐渐成为未来建筑与规划的主旋律。

目前我国旧城的更新实践基本还延续着以政府宏观调控为主导的大规模推到重建,这犹如先进行一场器官移植或镶牙的外科手术,再为其重新引入生命。

尽管这一模式是效果立现的,然而更新本身的过程太激烈,市场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导致其再兴过程不足以构成一个持续性的改革,旧城原有的场所精神和历史文化内涵更是难以实现传承与发扬。

[1]相反,策略性的导入触媒元素可以复兴旧城中的现有元素且不需要完全改变他们,通过市场经济的杠杆撬动一系列“自下而上”的更新。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各大城市掀起轨道交通建设热潮。

由于我国轨道交通建设普遍滞后于城市建设,因此其站点往往处于城市旧城区,对旧城区的物质环境及空间结构均产生深刻影响,这为旧城更新带了新契机。

本文将以城市触媒为视角,分析轨道交通对旧城更新的触媒作用,归纳其触媒机制,并探讨如何优化轨道交通的触媒效应,以期创造特色鲜明且富有活力的城市空间。

1.城市触媒理论与轨道交通1.1 城市触媒的内涵和作用“触媒”也称催化剂,是化学反应中的一个概念,其作用是改变反应速度,而其自身在反应过程中并不被消耗。

城市触媒理论下历史地段老旧街区微更新设计——_以上海市山北街区为例

城市触媒理论下历史地段老旧街区微更新设计——_以上海市山北街区为例

Vol.13 No.5 2023 DESIGN RESEARCH 设计艺术研究95章丹音 ZHANG Danyin 杨紫荆 Y ANG Zijing 上海理工大学,上海200093 (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 echnology,200093 Shanghai)20摘要:在城市发展进程中,历史地段老旧街区已成为传统与现代交织的矛盾之地。

为了实现历史地段老旧街区的复兴活化,引入城市触媒理论,以上海市山北街区为例,分析其现存问题并进行微更新设计,提出物质触媒和非物质触媒两大方面的设计策略,为历史地段老旧街区的保护更新提供新的设计思路。

关键词:城市触媒;历史地段;老旧街区;微更新Abstract: In the process of urban development , the old block in the historical area has become a contradictory place where tradition and modern interweave.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revitalization and activation of old blocks in historical areas , the theory of urban catalyst is introduced. Shanbei Block in Shanghai is taken as an example to analyze its existing problems and carry out micro-renewal design , and the design strategies of material catalyst and non-material catalyst are proposed to provide new design ideas and strategic suggestions for the protection and renewal of old blocks in historical areas. Key words: urban catalyst ; historical area ; old block ; micro renewal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3/j.issn.2095-0705.2023.05.020城市触媒理论下历史地段老旧街区微更新设计*—— 以上海市山北街区为例Micro Renewal Design of Old Blocks in Historical Areas Based on Urban Catalyst Theory : T aking Shanbei Block in Shanghai as an Example一、引言在我国城市建设由“增量扩张”向“存量优化”转型的大背景下,国家发展改革委明确提出“十四五”时期城市更新的重点是推进老旧小区、老旧街区等存量片区改造。

触媒视角下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对旧城更新的影响探析

触媒视角下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对旧城更新的影响探析

触媒视角下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对旧城更新的影响探析
申红田;严建伟;邵楠
【期刊名称】《现代城市研究》
【年(卷),期】2016(000)009
【摘要】目前我国旧城改造的关键问题在于如何平衡各方利益,既可保证空间结构的更新优化,又能实现历史文脉的传承.引入城市快速轨道交通这一城市触媒,结合多个案例,深入分析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带来的新元素及引发的触媒效应,提出选择适当的触媒元素、优化触媒系统及动态的触媒调整等旧城更新建议.
【总页数】6页(P89-94)
【作者】申红田;严建伟;邵楠
【作者单位】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南阳师范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4
【相关文献】
1.大型建设工程“触媒”影响下的旧城更新研究 [J], 程哲
2.城市安全视角下的旧城有机更新规划——以天津西沽地区城市更新为例 [J], 董君;高岩;韩东松
3.城市触媒视角下历史古城的整合式城市设计研究r——以开封市旧城区为例 [J], 文跃茗;李合群
4.日常生活视角下旧城更新模式探索——以广州市解放中路旧城改造一期工程为例
[J], 陈晓虹;何正强
5.轨道交通影响下的“触媒式”旧城更新思考 [J], 申红田;严建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城市触媒理论的旧城改造规划思考

基于城市触媒理论的旧城改造规划思考

基于城市触媒理论的旧城改造规划思考
扈万泰;刘宇
【期刊名称】《城市地理·城乡规划》
【年(卷),期】2012(000)003
【摘要】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总是在各种各样的“城市触媒”的作用下被激活的.城市触媒主要来源于宏观政策、地域资源与市场需求.在旧城改造中,它们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保存、强化、修复、创造等方面,其运作模式往往是“以历史街区的修复和开发为契机吸引游客——以游客消费带动的商业开发——以商业开发的利润支撑生态景观系统修复——以生态景观系统强化历史街区的宜人氛围”,同时文化、商业、生态系统建构为一个更大的整体触媒,激发城市活力,加速城市更新节奏.这些城市触媒能够在约400~800米的范围内影响相关项目的开发,如果布局得当,能为城市发展带来强劲的经济动力.
【总页数】7页(P94-100)
【作者】扈万泰;刘宇
【作者单位】重庆市规划局;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基于地域文化的旧城更新城市设计方法研究——以宁夏盐池县旧城区更新改造规划为例 [J], 冯秉旭
2.基于城市触媒理论的旧城改造规划思考 [J], 扈万泰;刘宇
3.基于城市触媒理论的旧城改造规划思考 [J], 扈万泰;刘宇
4.城市规划中旧城改造规划的思考 [J], 黄洪卫
5.基于城市触媒理论的旧城建筑更新策略研究 [J], 黄更;蒋韵仪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城市触媒视角下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规划——以邢台古城北大街历史文化街区为例

城市触媒视角下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规划——以邢台古城北大街历史文化街区为例

城市触媒视角下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规划——以邢台古
城北大街历史文化街区为例
贾龙文
【期刊名称】《城市建筑》
【年(卷),期】2024(21)10
【摘要】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城市历史文化和城市特色风貌的空间载体,是现代化城市更新中不可忽略且要有重点、有方向地对待的特殊片区。

文章以邢台古城北大街历史文化街区为例,引入“城市触媒”这一城市设计手段,构建点线结合的触媒激活方式,并通过对街区空间的重塑、城市文脉的展示、商业业态的完善等方面积极推进街区保护更新,以提升街区的整体活力,为我国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改造和城市未来发展建设提供策略和建议。

【总页数】4页(P54-57)
【作者】贾龙文
【作者单位】伟光汇通旅游产业发展有限公司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4
【相关文献】
1.经济新常态下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以广府古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为例
2.城市历史景观(HUL)视角下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编制方法研究——以广州逢源大街—荔湾湖历史文化街区为例
3.城市触媒理论视角下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

——以襄阳陈老巷历史文化街区为例4.“有机更新”视角下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策略——以连江县温麻历史文化街区魁龙坊为例5.城市触媒视角下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规划——以嘉兴市王店镇梅溪历史文化街区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激活城市——城市建筑文化资本与城市历史街区复兴■ 彭 颖 刘大平 ■ Peng Ying Liu Daping作者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哈尔滨 · 150006)收稿日期:2009-01-04Activates the City —Urban Architecture Cultural Capital and Urban Historical Block Renewal[摘 要] 城市建筑文化资本是城市在发展过程中积淀而成的宝贵历史文化财富。

“城市触媒”与“城市织补”像城市发展的“催化剂”,能够带动和激发城市的建设与复兴并有效地解决城市历史街区的发展与保护的矛盾。

本文在解读城市建筑文化资本的同时,将城市触媒理论与城市织补理论应用于其中,力图找出使城市建筑文化资本最大化的方法,并对哈尔滨历史街区的保护复兴实例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城市建筑文化资本 城市触媒 城市织补 历史街区复兴[Abstract] The urban architecture cultural capital is the precious historical culture wealth of city which is accumulated in the urban development process. Urban catalyst and urban darning are the catalyst which can lead and stimulate urban in the construction and revival of city. This paper explains the urban architecture cultural capital, applies the urban catalyst theory and the urban darning theory in it and tries to discover the method which the urban architecture cultural capital can be maximized and also carries on the analysis to the Harbin history block's protection revival.[Key words] Urban architecture cultural capital, Urban catalyst, Urban darning, Historical block renewal一、城市建筑文化资本与城市历史街区1.城市建筑文化资本“文化资本”一词最早来源于法国的社会学家布迪厄,是他在对马克思的资本理论进行非经济学解读之后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泛指任何与文化及文化活动有关的有形和无形资产。

它不像经济资本那样可以进行量化操作,但在日常生活中,却发挥着与金钱和物质财富等经济资本相同的作用。

城市建筑文化资本从概念上来说该是文化资本的一个派生,我们可以通过对城市的认知过程来理解它。

当人们到达一个陌生的环境,总会 形成一种“第一感觉”,比如苏杭的儒雅、北京的磅礴、上海的洋气、哈尔滨的浪漫,这些形容词会随着人们走进这个城市而走入人们的脑海。

产生这些感觉的来源有很多,但其中最直接也最能表明一个城市特色的就是城市的“建筑文化”。

作为承载城市历史的物态表征,城市的建筑文化体现着多元的价值,如:美学价值、历史价值、人文价值和功能价值等等。

由于诸多价值的并存,使得建筑文化具有作为资本经营的潜质。

当我们把建筑作为文化资本来看待时,城市的建筑文化资本的特质就会凸现出来。

在商品经济极为活跃的今天,城市的任一文化现象都被直接或间接的转化为文化消费的对象,城市的建筑文化当然也不会例外。

因此,城市建筑的文化属性转换成城市建筑文化资本也就成为可能。

2.城市建筑文化资本的价值与历史建筑保护不论什么年代、何种风格的建筑,都是城市建筑文化资本的一部分,并且各具价值。

一般来说,年代久远的建筑拥有的价值是因为其自身蕴含着独特的审美情趣与历史文化的积淀,其中也不乏在建筑风格、建筑类型等方面上具有独特性等原因。

相对于钢筋混凝土构建的现代建筑,历史建筑总能令人回想起一个拥有精湛技艺与个性特征的时代。

而这些特征在现代工业化的建造手段与建造系统中都已消失殆尽,所以人们对那些手工生产的、经历了历史沧桑的、由自然材料建造的建筑有一种本能的认同感,不仅希望能对其进行保护,还希望能修复与挖掘其更深层次的价值。

除此之外,一些历史建筑由于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缘故,还包含着深厚的人文价值内涵,因此历史建筑本身所具备的建筑文化资本的价值就显得格外厚重。

保护有价值的历史建筑其实就是保护城市的建筑历史文化资本。

由于建筑年限、风格与功能的不同,历史建筑呈现出的价值不仅各具特色,而且影响力的大小也各不相同。

历史建筑的价值越高,它作为城市建筑文化资本的价值就越高,对于城市历史街区风貌的影响力也就越大。

但一个城市历史街区场所的景观效应,应当是众多历史建筑共同作用产生的结果,不应该也不可能是某些个别历史建筑的“杰作”,即使它最具代表性。

所以,仅仅简单地对单体建筑、构筑物和历史遗迹进行保护的策略是有局限性的。

这种“盆景式”的保护,具有再高城市建筑文化资本的单栋历史建筑其价值也很难发挥出来,只能导致建筑文脉消失殆尽,建筑文化资本的价值无法实现。

因此,强调对于历史建筑街区的保护,强调更多地关注历史建筑群、关注城市历史街道的景观形态,是保护城市建筑文化资本价值最可取的对策,也是被实践证明最为有效地途径。

3.城市建筑文化资本经营与城市历史街区复兴城市的历史街区泛指重点保护地段,主要关注的是那些保留了历史完整性和内聚关联性的街区。

城市的历史街区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建筑及历史建筑群体,因此它必然拥有更高的城市建筑文化资本价值。

不仅如此,城市的历史街区还因其整体性与关联性而具有其他特征,如:建筑环境多样性、建筑功能多样性、建筑文化多样性和经济与商业价值等等。

但由于疏于整治,历史街区大多破败不堪,使得其蕴含的城市文化资本价值往往无法全面展现,而被人们所忽视,甚至视而不见。

在一些历史城市的发展建设进程中,常常会出现拆掉有价值的历史建筑、新建假古董的怪事。

所以妥善处理好有价值的历史街区,使之得以复兴,已成为城市发展所面临的新课题。

应该看到,尽管历史街区具有较高的文化资本价值,但如果把城市的历史街区仅仅当成文物,不加以积极的保护性改造利用,任其继续衰落下去,使其作为文化资本的经营不能得以实现,那么它的文化资本价值作用也就无从谈起。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历史街区急需改造的压力越来越大。

一般来说,城市的历史街区复兴是通过经济的发展为历史街区的保护、维护和改善提供财政支持得以完成的。

无论是政府的政策干预或者市场运作的方式,都可以在历史街区的文化资本经营中寻找到历史街区复兴的理想途径。

由于历史街区的性质不同,经营的方式亦应有所差别。

城市历史街区在其功能形态和物质环境上往往会随之发生较大的变化。

也就是说要使历史街区在建筑文化价值复兴和突显的同时,使其在功能上也能融入城市新的发展需求。

历史街区的复兴就是在城市发展经济所导致的变革与城市历史文脉延续需求对物质环境所作出的限制之间寻求平衡。

历史街区的复兴相对于城市历史文脉和城市结构机理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其在城市历史文化氛围当中的影响面十分广大。

所以搞好城市历史街区的复兴改造,深挖其内在的深厚文化价值,将其作为城市最为重要的文化资本之一,通过合理的经营,就可以在城市建筑文化的建设上发挥更大作用。

二、城市建筑文化资本的最大化为了使城市的建筑文化资本得以最大化,许多城市都在规划和设计领域进行了积极的尝试,从而探索并验证出了一些各具特色且行之有效的方法、途径。

其中作用比较突出的当属城市触媒理论与旧城织补理论,虽然它们的特点各不相同,但在城市历史街区复兴方面的功效却十分卓著。

1.城市触媒理论—由点及面城市触媒(City Catalytic)概念的提出,源于美国学者韦恩·奥图和唐·洛干先生于1988年编著的《美国都市建筑—城市设计的触媒》一书。

所谓的城市触媒,可以是某一功能区、某一单独建筑或公共空间,也可以仅仅是一系列的实体。

它在不失去其本身性质的同时,却能促使城市构造持续与渐进发展,粘合整个建筑群落各个功能空间并刺激与引导后续开发,在城市发展与改造过程中,具有连锁反应的潜力。

城市触媒的切入点可以分为两个层次,即小范围的街区与大范围的城市框架。

对于街区来说,在全面修复的同时,可以对某些有代表性的点进行触媒放大,这样不仅使街区主次分明,并且为后续发展留下充分空间。

街区的触媒在性质上分为两部分—功能性与实体性。

在视觉范畴,城市触媒的实体性很直接。

人们在选择触媒点时,注重的大都是建造风格与建造年代极具代表性的建筑或实体空间,最终放大的是城市建筑文化资本的审美价值与历史价值。

但如果只注重实体性,那我们保存下来的将仅是脆弱和近乎荒废的空间形式。

站在历史街区复兴的角度,如果想让历史街区不仅是开敞的露天博物馆,还可以充满活力地融入到城市生活中,功能性必不可少。

这种功能触媒是伴随实体触媒展开的,寻觅有价值的触媒点,用新的功能替换老的功能等方式进行更新,或保留现有的功能但是使它的运作更为有效或更有利。

在宏观上,这属于“功能重组”或“功能多样化”。

从大范围的城市框架来说,历史街区只是其组成部分,城市触媒点的对应范围也随之扩大了。

对应城市范围内的触媒,更多的应是关注群体建筑与城市区域的价值,如区域综合功能、街区整体建筑风格等,应从宏观的角度对这些价值加以评估,找到有利和有潜质的触媒点加以活化,使其由点及面的促进城市发展。

总之,城市历史建筑或者历史街区的文化资本价值越高,其作为城市更新触媒点的作用就越强,效果就越明显。

2.旧城织补理论—碎片连接旧城织补是城市设计领域的另一概念,是把旧城内各个点周边的城市设计作为一个相关联的整体,采用统一的设计指导思想,贯彻“历史复现”的主题,通过调动城市设计手段减弱建设拆迁对旧城造成的影响,恢复旧城原有良好的城市风貌。

旧城织补可分为两个大方向,即实体织补与非实体织补。

根据凯文林奇的城市设计理念,街区从城市结构整体上说属于平面二维概念,当人们进入街区之后才会有三维的视觉体会。

因此实体织补可分为两种方式,即二维平面织补与三维立体织补。

二维平面织补是站在城市规划的角度上,对城市进行统筹的碎片整合。

它可以通过区域织补、街道织补和肌理结构织补等来实现,力求在大视角下对城市因历史变迁而造成的新老记忆混淆、断裂等现象进行修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