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方案
七年级数学下册《分式的约分》教案、教学设计
(五)总结归纳
1.课堂小结: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分式定义、性质、约分方法等,总结学习收获。
2.归纳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分式约分的要点,如找出所有公因式、注意检查结果等。
3.情感态度培养:强调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七年级数学下册《分式的约分》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分式的定义,能够识别分子和分母,并正确书写分式。
2.掌握分式的基本性质,如乘法、除法、加法和减法。
3.学会使用乘法和除法法则对分式进行约分,简化分式。
4.能够运用分式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如解决比例问题、分数比较问题等。
(二)过程与方法
2.讨论内容:讨论分式的定义、性质以及约分方法,分享解题心得,互相学习。
3.教师指导: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引导他们掌握正确的解题方法。
(四)课堂练习
1.设计练习题: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具有梯度、层次的练习题,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
2.练习形式:包括填空题、选择题、解答题等,涵盖不同难度,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3.提升拓展题:
-针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一道或两道具有一定难度的分式约分题目,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
-探索分式约分在高级数学中的应用,如求解代数方程、不等式等。
4.小组合作任务:
-安排一次小组合作作业,让学生共同解决一个复杂的分式约分问题,要求学生分工合作,共同完成解题过程。
-小组间分享解题心得,讨论不同解题方法,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数学下册《三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教案、教学设计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三元一次方程组解法的理解和应用,特布置以下作业:
1.完成课本第128页的练习题1、2、3,每个题目都要尝试使用代入法和消元法进行解答,并比较两种方法的优劣。
2.从生活中找一个涉及三元一次方程组的问题,将其转化为数学模型,并求解。要求学生写下问题的背景、转化过程以及解答步骤,并在下次课堂上进行分享。
4.通过课堂练习,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五)总结归纳,500字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三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代入法、消元法)及其关键步骤。
2.学生分享自己在解题过程中的心得体会,以及在小组讨论中的收获。
3.教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积极评价,强调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4.在讲授过程中,教师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总结代入法和消元法的解题规律。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6人,要求学生针对课堂例题进行讨论。
2.学生在小组内部分享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互相交流代入法和消元法的应用心得。
3.教师巡回指导,关注每个小组的讨论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探讨。
3.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使其在合作交流中学会尊重他人、倾听他人意见,共同解决问题。
4.培养学生面对困难的勇气和信心,使其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不断积累成功的经验,形成自信、自强的品质。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在上学期已经学习了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具备了一定的方程求解基础。在此基础上,本章节的三元一次方程组对学生来说,既有挑战性,又是提高他们数学思维能力的良好契机。学生在这个阶段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但注意力容易分散,对复杂问题的耐心和毅力有待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探究,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层次的学生适当的指导和支持,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增强解决问题的信心。此外,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也需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培养,使其在团队中发挥各自优势,共同进步。
七年级下数学教案范文(4篇)-最新
七年级下数学教案范文(4篇)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下内容是为您带来的4篇《七年级下数学教案范文》,希望能够满足亲的需求。
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1)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
2)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概念。
3)会用列表尝试的方法找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2.能力目标:1)渗透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思想。
2)通过尝试求解,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3.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细致,认真的学习习惯。
2)在积极的教学评价中,促进师生的情感交流。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二元一次方程的意义及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
难点:把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形成用关于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形式,其实质是解一个含有字母系数的方程。
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1、本班共有40人,请问能确定男女生各几人吗?为什么?(1)如果设本班男生x人,女生y人,用方程如何表示?(x+y=40)(2)这是什么方程?根据什么?2、男生比女生多了2人。
设男生x人,女生y人。
方程如何表示?x,y的值是多少?3、本班男生比女生多2人且男女生共40人。
设该班男生x人,女生y人。
方程如何表示?两个方程中的x表示什么?类似的两个方程中的y都表示?像这样,同一个未知数表示相同的量,我们就应用大括号把它们连起来组成一个方程组。
4、点明课题:二元一次方程组。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取数据,让他们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二)探究新知,练习巩固1.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1)请同学们看课本,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的概念,并找出关键词由教师板书。
[让学生看书,引起他们对教材重视。
找关键词,加深他们对概念的了解。
](2)练习:判断下列是不是二元一次方程组,学生作出判断并要说明理由。
①x2+y=0 ②y=2x+4 ③y+?x ④x=2/y+1 ⑤(x+y)/3-2=0(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本课设计的重点,为加深学生对“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次数”的内涵的理解,我采取的是阅读书本中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形成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对“项的次数的思考”,进而完善血生对二元一次方程概念的理解。
七年级数学下册《整式的乘法》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下册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掌握了基本的代数运算和简单的方程求解方法。在此基础上,学习整式的乘法,对学生来说既是对已有知识的巩固,也是对数学思维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学生在此阶段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但注意力容易分散,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和运用尚需加强。此外,学生的个体差异较大,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存在恐惧心理,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关注和指导。因此,在教学整式乘法时,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富有启发性和趣味性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整式乘法的运算规则和应用技巧。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发现、解决问题,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不断提高。
师:现在,请同学们完成以下练习题,检验一下自己对整式乘法的掌握程度。
2.教师巡回指导,针对学生的疑问和错误进行解答和纠正。
师:大家做题时要注意运算符号的处理,以及每一步的计算顺序。如果有问题,可以随时向我提问。
(五)总结归纳
1.教学活动设计: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总结整式乘法的运算规则和技巧。
3.应用阶段:设计具有实际背景的练习题,让学生将所学的整式乘法知识应用于解决具体问题。例如,可以让学生计算不同形状的图形面积,或者解决与速度、距离等相关的实际问题。
4.巩固阶段:通过变式练习和拓展训练,巩固学生对整式乘法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同时,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反馈,对学生的错误进行及时纠正和指导。
5.评价阶段: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包括课堂提问、小组讨论表现、课后作业和阶段测试等,全面评估学生对整式乘法的掌握程度。
-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应给予个别指导,帮助他们克服难点,建立信心。
-对于学习优秀的学生,可以提供更高难度的挑战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七年级数学教案下册
七年级数学教案下册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展开。
我们应当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作者整理的七年级数学教案下册,欢迎大家分享。
七年级数学教案下册11.2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2.2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2.3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运用(1)第10教案教学目标1.会列出二元一次方程组解简单运用题,并能检验结果的公道性。
2.知道二元一次方程组是反应现实世界量之间相等关系的一种有效的数学模型。
3.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数学,渗透将来未知转达化为已知的辩证思想。
教学重点1.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简单问题。
2.彻底知道题意教学难点找等量关系列二元一次方程组。
教学进程一、情境引入。
小刚与小玲一起在水果店买水果,小刚买了3千克苹果,2千克梨,共花了18.8元。
小玲买了2千克苹果,3千克梨,共花了18.2元。
回家路上,他们遇上了好朋友小军,小军问苹果、梨各多少钱1千克?他们不讲,只讲各自买的几千克水果和总共的钱,要小军猜。
聪明的同学们,小军能猜出来吗?二、建立模型。
1.怎样设未知数?2.找本题等量关系?从哪句话中找到的?3.列方程组。
4.解方程组。
5.检验写答案。
摸索:怎样用一元一次方程求解?比较用一元一次方程求解,用二元一次方程组求解谁更容易?三、练习。
1.根据问题建立二元一次方程组。
(1)甲、乙两数和是40差是6,求这两数。
(2)80班共有64名学生,其中男生比女生多8人,求这个班男生人数,女生人数。
(3)已知关于求_、的方程,是二元一次方程。
求a、b的值。
2.P38练习第1题。
四、小结。
小组讨论: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运用题有哪些基本步骤?五、作业。
P42。
习题2.3A组第1题。
后记:2.3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运用(2)第11教案教学目标1.会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简单的运用题并能检验结果的公道性。
2.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体会数学的运用价值。
教学重点根据实际问题列二元一次方程组。
七年级数学下册《因式分解》教案、教学设计
3.引出因式分解: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引出因式分解的概念,并强调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关系,从而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知,0字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将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将组织学生进行以下活动:
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互相讨论因式分解的方法和技巧,共同解决一些简单的因式分解题目。
2.汇报交流:每组选派一名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分享解题思路和方法,其他组的学生可以提问、补充。
3.教师点评: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我对他们的解题方法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并进行指导。
1.对因式分解概念的理解不够深入,容易与整式乘法混淆。
2.在运用提取公因式、平方差公式、完全平方公式等方法时,可能会出现操作不当、漏解等问题。
3.部分学生在面对较复杂的因式分解题目时,缺乏解题思路和方法。
针对以上学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以下几点:
1.加强对因式分解概念和方法的讲解,通过实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并区分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典型例题的讲解和练习,让学生掌握因式分解的方法和技巧,提高解题能力。
3.引导学生总结因式分解的方法,培养学生归纳总结、提炼规律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2.鼓励学生进行拓展学习,探索更多因式分解的方法。
六、教学反思
七年级数学下册《分式的乘除》教案、教学设计
4.归纳总结,提炼方法:引导学生对分式乘除法则进行归纳总结,提炼解题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分式乘除法则的要点,强调注意事项。
5.互动反馈,查漏补缺:通过课堂提问、作业批改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和讲解。
-对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类总结,找出共性问题进行讲解。
6.跨学科整合,拓展思维:将分式乘除与物理、化学等学科知识相结合,让学生体会数学在其他学科中的应用。
-例如,结合速度、密度等概念,让学生运用分式乘除解决实际问题。
7.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拓展思维题:布置一些具有一定难度的题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
-例如:已知$a=\frac{2}{3}$,$b=\frac{3}{4}$,求$\frac{1}{a}+\frac{1}{b}-\frac{ab}{a+b}$的值。
4.小组合作题: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完成一些需要团队协作的题目,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
在练习过程中,我会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针对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我会进行分类总结,找出共性问题,并在课堂上进行讲解。此外,我还会及时给予学生反馈,让他们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调整学习策略。
(五)总结归纳,500字
在课堂练习结束后,我会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归纳。首先,我会让学生回顾分式乘除的法则,总结运算技巧。然后,我会强调分式乘除与整式乘除的联系与区别,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七年级数学下册《分式的乘除》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5.1.3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教学设计
作业布置要求:
1.作业量适中,以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和总结。
2.鼓励学生在完成作业时,积极思考,勇于尝试,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作业批改后,教师应及时给予反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
3.方法指导:教授学生如何在实际几何图形中找出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并运用这些角的关系进行几何证明。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学生共同观察和分析一个几何图形,找出图形中的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并讨论它们之间的关系。
2.交流分享: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向全班同学分享本组的讨论成果,其他小组的学生可以提出疑问或补充观点。
3.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让学生在探究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和挑战性。
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让学生在小组讨论和交流中学会倾听、尊重他人意见,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一)导入新课,500字
1.复习导入:首先,引导学生复习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回顾之前学过的知识。通过提问方式,让学生回答平行线的判定条件,如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等。
2.情境创设:向学生展示一组实际生活中常见的图形,如铁轨、楼梯等,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图形中的平行线和角度特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4.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交流,让学生在互动中互相启发,共同提高。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5篇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5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1一、教学内容分析1.2有理数1.2.2数轴。
这一节是初中数学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从知识上讲,数轴是数学学习和研究的重要工具,它主要应用于绝对值概念的理解,有理数运算法则的推导,及不等式的求解。
同时,也是学习直角坐标系的基础,从思想方法上讲,数轴是数形结合的起点,而数形结合是学生理解数学、学好数学的重要思想方法。
日常生活中带见的用温度计度量温度,已为学习数轴概念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通过问题情境类比得到数轴的概念,是这节课的主要学习方法。
同时,数轴又能将数的分类直观的表现出来,是学生领悟分类思想的基础。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1)知识掌握上,七年级的学生刚刚学习有理数中的正负数,对正负数的概念理解不一定很深刻,许多学生容易造成知识遗忘,所以应全面系统的去讲述;(2)学生学习本节课的知识障碍。
学生对数轴概念和数轴的三要素,学生不易理解,容易造成画图中掉三落四的现象,所以教学中教师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3)由于七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特征和生理特征,学生的好动性,注意力容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等特点,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生理心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三、设计思想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研究新问题,是我们组织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
小学里曾学过利用射线上的点来表示数,为此我们可引导学生思考:把射线怎样做些改进就可以用来表示有理数伴以温度计为模型,引出数轴的概念。
教学中,数轴的三要素中的每一要素都要认真分析它的作用,使学生从直观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直线、数轴都是非常抽象的数学概念,当然对初学者不宜讲的过多,但适当引导学生进行抽象的思维活动还是可行的。
例如,向学生提问:在数轴上对应一亿万分之一的点,你能画出来吗它是不是存在等。
七年级数学下册《实数的运算及大小比较》教案、教学设计
综上,本章节教学设计旨在使学生在掌握实数运算及大小比较的基础上,提高数学素养,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如多媒体课件、数学软件等,直观展示实数在数轴上的位置和大小关系,增强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直观感知力。
-设计互动环节,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让学生在交流互动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2.教学过程设想
-导入新课:通过回顾数轴、有理数的知识,自然过渡到实数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呈现:以实例引入实数的概念,通过数轴上的点来形象化表示实数,引导学生探索实数的性质和运算规律。
4.能够解决实际问题中涉及的实数运算及大小比较,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等方式,让学生在探索实数运算规律及大小比较方法的过程中,培养观察、分析、归纳和概括的能力。
2.引导学生运用数轴作为工具,形象直观地理解实数的性质和大小关系,提高解决问题的直观想象力。
3.通过典型例题的分析和讲解,让学生掌握解题思路,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解题技巧。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下册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掌握了基本的算术运算和简单的代数知识。在此基础上,他们对实数的概念和性质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对于实数的运算及大小比较的深入理解还有待加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于抽象概念的理解能力有限,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和形象化的教学手段来辅助理解。此外,学生在小组合作和问题解决方面表现出不同的能力水平,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兴趣浓厚,积极进取,而另一部分学生则可能存在自信心不足、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个体差异,采用差异化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提高全体学生的数学素养。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为他们的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6.3.2实数的运算教学设计
3.布置小组讨论作业,让学生在课后互相交流实数运算的解题方法,共同分析解题思路,提高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鼓励学生利用数学软件或计算器辅助完成作业,培养他们运用现代技术工具解决问题的能力。
1.学生对实数概念的理解程度,尤其是无理数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错误,如运算符误用、计算顺序混乱等,教师需及时发现并纠正。
3.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设计分层教学,使基础薄弱的学生能够扎实掌握实数运算,优秀生能够拓展思维,提高解题能力。
4.了解实数运算的优先级,掌握实数运算的顺序,提高运算速度和准确性。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形式,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实数的运算规律,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运用比较、归纳、总结等方法,使学生对实数运算有更深入的理解,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3.设计丰富的例题和练习题,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掌握实数运算的方法,提高解题能力。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6.3.2实数的运算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实数的定义,理解实数包括有理数和无理数,能够正确区分各种实数。
2.学会实数的四则运算,包括加减乘除,掌握实数运算的法则,能够熟练进行混合运算。
3.能够运用实数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物体的面积、体积等,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3)注重分层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设计难易适度的练习题,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4)及时反馈评价,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5)课后作业设计注重趣味性和挑战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巩固所学知识。
七年级数学下册《科学计数法》教案、教学设计
在本章节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将通过以下过程与方法,培养以下能力:
1.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发现科学计数法的规律,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2.运用数学软件或计算器进行科学计数法的操作,培养信息素养和实际操作能力。
3.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学会将科学计数法应用于生活,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4.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1.基础知识巩固题:主要包括科学计数法的表示方法、转换以及基本运算。此类题目旨在帮助学生掌握科学计数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规则,提高解题能力。
例题:
(1)将下列数值转换为科学计数法:560000、0.00004、8750000。
(2)计算:3.2×10^3 × 2×10^2,(5×10^4) ÷ (2×10^3)。
3.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课堂的开始,我将通过一个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实例来导入新课。例如,我会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学校到月球表面的距离是多少吗?”这个问题既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又能让学生意识到科学计数法在生活中的应用。接着,我会简要介绍科学计数法的概念,以及它在表示较大或较小数值时的优势。这样的导入方式,旨在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例题:
讨论科学计数法在生活中的应用,每组选取一个实例进行说明,并展示给其他同学。
作业布置要求:
1.学生需独立完成作业,确保作业质量。
2.提交作业时,要求书写工整,表述清晰。
3.鼓励学生在完成作业后进行互评,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七年级数学下册《整式的加减》教案、教学设计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会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6人。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1.如何判断两个代数式是否为同类项?
2.合并同类项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3.如何运用整式的加减解决实际问题?
讨论过程中,我会巡回指导,关注学生的讨论情况,适时给予提示和引导。讨论结束后,每组派代表进行分享,总结讨论成果。
(四)课堂练习,500字
在课堂练习环节,我会设计以下几类题目:
1.基础题:针对整式加减的基本法则,让学生进行巩固练习。
2.提高题:设计一些涉及几何图形的题目,让学生运用整式加减知识解决问题。
2.提高题:解答课本第31页的例题4,并完成相关的练习题。这类题目涉及几何图形,学生需要运用整式加减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空间想象能力。
3.拓展题:设计一道富有挑战性的拓展题,要求学生运用整式加减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例如:“某商店进行促销活动,购买一件商品打9折,购买两件商品打8折,购买三件以上商品打7折。小明购买了5件商品,原价总共1000元,请计算小明购买商品的实际支付金额。”
4.小组合作题:布置一道小组合作题目,要求学生在课后分组讨论,共同完成。例如:“请各小组设计一道整式加减的应用题,并给出详细的解答过程。”
5.总结反思:要求学生课后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撰写学习心得,反思自己在整式加减学习中的优点和不足,并提出改进措施。
在作业布置过程中,注意以下几点:
1.作业难度分层,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得到适当的挑战和锻炼。
七年级数学下册《整式的加减》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七年级数学下册《整式的除法》教案、教学设计
2.汇报交流:每个小组选出代表,向全班汇报他们的讨论成果,分享解题思路和经验。
3.教师点评:教师对每个小组的讨论情况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给予鼓励和建议。
(四)课堂练习,500字
在课堂练习阶段,学生将独立完成一系列整式除法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1.知识梳理: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整式除法的运算规则和步骤,总结解题技巧。
2.学生反思: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分享学习体会。
3.教师总结:教师对整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并对学生的学习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整式除法的掌握,培养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4.个性化作业: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可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布置难易适度的个性化作业。这有助于学生在巩固基础知识的同时,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5.预习作业:布置下一节课的预习内容,让学生提前了解下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为课堂学习做好充分准备。
作业要求:
1.学生需独立完成作业,确保作业质量。
2.作业完成后,学生之间可以互相交流、讨论,取长补短。
1.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收集生活中运用整式除法的例子,下节课分享。
七、课后反思
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反思教学效果,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上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掌握了整式的乘法法则,对于整式的运算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他们对于整式的除法运算会有一定的认知基础,但可能还不够系统和熟练。学生在思维方式上,已经逐渐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变,但仍有部分学生依赖直观感受,缺乏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此外,学生在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能存在依赖心理,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予适当的引导和鼓励。因此,在本章节的教学中,应注重以下几点:
七年级数学下册《平方根立方根》教案、教学设计
1.基础作业:针对平方根、立方根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布置以下作业:
(1)计算以下各数的平方根和立方根:2、9、16、-1、0、27。
(2)判断以下各命题的真假,并说明理由:
①一个正数的平方根有两个。
②一个负数有一个平方根。
③ 0的平方根是0。
④一个正数的立方根是正数。
⑤一个负数的立方根是负数。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学内容:平方根、立方根的性质和计算方法。
2.教学方法: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让学生在讨论中加深理解。
3.教学实施:
(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针对平方根、立方根的性质和计算方法进行讨论。
(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讨论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补充。
4.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挑战,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通过数学学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学习数学不仅是为了提高自己的能力,更是为了服务社会、造福人类。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下册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掌握了基本的算术运算和简易方程,对于数学符号和概念也有了一定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学习平方根、立方根这一章节,学生需要在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和深化。然而,由于平方根、立方根的概念较为抽象,学生可能会在理解上存在困难,特别是在求解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混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关注以下几点:
4.通过学习平方根、立方根,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运算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发现平方根、立方根的性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2.通过举例、练习、总结等教学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平方根、立方根的计算方法,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七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锦集14篇)
七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锦集14篇〕篇1:七年级数学教学设计一、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能:理解相交线、垂线的定义,在详细的情景中理解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的定义,能找到图形中的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以及对顶角。
2、过程与方法:可以通过观察推断等方法准确找到图形中的邻补角、对顶角,可以进一步开展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识图才能,开展空间想象才能,和逻辑推理才能。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的性质与应用,以及对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的概念和应用的理解。
2、难点: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的探究。
三、教学过程1、创设情景:通过多媒体展示自然界中的相交线的图形,和同学们讨论自然界中还存在哪些相交线的图形,帮助同学们理解数学和生活的严密关系。
2、尝试活动:让同学们提早准备道具,在课上用剪刀剪纸,并且提出问题,在剪纸过程中假如把剪刀看成两条线,那么在剪纸的过程中剪刀发生了哪些变化?3、抽象图形:抽象出详细的图形,和同学们一起给出相交线的定义。
4、尝试探究:任意画两条相交的直线,形成四个角,让同学们把形成的四个角两两一组结对,一共能有几种,并且提问角一和角二有什么样的位置关系?角一和角三呢?5、尝试反应:在和同学们的讨论中和同学们一起给出邻补角和对顶角的定义。
6、在相交线的模型中,假如两条相交线形成的四个角为直角,介绍垂线的定义。
7、进一步研究:在研究了一条直线与另一条直线之间的关系之后进一步研究一条直线与两条直线分别相交时,讨论没有公共顶点的两个角之间的关系,理解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的定义。
四、总结拓展引导同学们一起进展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并强调对顶角的概念和性质的理解。
五、布置作业第七页,第二题,第六题,第十题篇2:七年级数学教学设计学习目的:理解平移的概念,会进展点的平移,理解平移的性质,能解决简单的平移问题重点:平移的概念和作图方法。
难点:平移的作图。
一、预习导学预习课本P27—P29,并完成以下练习1、观察上面图形,我们发现他们都有一个部分和其他部分重复,假如给你一个部分,你能复制他们吗?2如何在一张半透明的纸上,画出一排形状和大小如图的雪人?2、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沿某个方向___一定的间隔,这样的图形运动称为平移,平移改变的是图形的_____。
七年级数学下册《去分母解一元二次方程》教案、教学设计
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分层设计课后作业,使每个学生都能在作业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能力。
8.教学评价,关注成长
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关注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等方面的全面发展,鼓励学生自我反思,激发内在学习动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以下几点:
1.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需求,调整教学策略。
4.课后反思:
请同学们在课后进行自我反思,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思考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并针对不足之处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
作业要求:
1.请同学们认真完成作业,保持解答过程的整洁,字迹清楚。
2.对于选做题,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进行选择,不做强制要求。
3.作业完成后,及时进行自我检查,确保解答的正确性。
3.教师通过板书和多媒体展示,让学生直观地看到解题过程,提高学生的理解程度。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学生共同探讨一道去分母解一元二次方程的题目,要求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共同解决问题。
2.教师巡回指导,关注学生的讨论过程,及时发现问题,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引导学生掌握解题方法。
2.学生尝试解答这个问题,发现需要解一个一元二次方程,从而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3.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一元二次方程的求解方法,为新课的学习做好知识铺垫。
(二)讲授新知,500字
1.教师向学生介绍去分母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通过具体例题讲解,让学生理解换元法、因式分解法、公式法等解题思路。
2.在讲解过程中,教师强调关键步骤和注意事项,如:如何选择合适的换元方法、如何分解因式、如何正确使用公式等。
4.设计丰富的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并及时给予反馈,帮助学生查漏补缺。
七年级数学下册《分式》教案、教学设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分式的特点,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2.通过讲解与练习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掌握分式的运算方法,提高运算速度和准确性。
3.设计丰富的教学活动,如小组讨论、问题解决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分式的应用。
4.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形象直观地展示分式的运算过程,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设想:运用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讨论中加深对分式性质的理解,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3.分层教学,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的不同层次,设计难易适度的练习题,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设想: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拓展题,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对基础薄弱的学生,则进行个别辅导,帮助他们弥补知识短板。
4.实践应用,巩固提高:设计丰富的实际应用题,让学生运用分式知识解决具体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在导入新课的环节,我将通过一个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实例来引出分式的概念。我会向学生提问:“同学们,你们在购物时有没有遇到过打折的情况?如果一件商品原价是100元,打八折后的价格是多少?”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回顾百分比的计算方法,进而引出分式的概念。
接着,我会展示一些涉及分式的实际例子,如分数奖励、分配比例等,让学生感受到分式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让学生意识到数学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性。
在讨论过程中,我会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倾听他人的意见。同时,引导学生通过画图、列式等方法,将问题分解为若干小问题,逐步求解。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练习,500字
课堂练习环节,我设计了难易程度不同的练习题,旨在巩固学生对分式知识的掌握。练习题包括基础题、提高题和应用题三个层次。
七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学设计
七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学设计作为一位教学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学活动的根据,有侧重要的地位。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作者整理的七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学设计,欢迎大家鉴戒与参考,期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学设计1一、学习目标1.使学生了解运用公式法分解因式的意义;2.使学生掌控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二、重点难点重点:掌控运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
难点:将单项式化为平方情势,再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
学习方法:归纳、概括、总结。
三、合作学习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在前两学时中我们学习了因式分解的定义,即把一个多项式分解成几个整式的积的情势,还学习了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即在一个多项式中,若各项都含有相同的因式,即公因式,就可以把这个公因式提出来,从而将多项式化成几个因式乘积的情势。
如果一个多项式的各项,不具有相同的因式,是否就不能分解因式了呢?当然不是,只要我们记住因式分解是多项式乘法的相反进程,就可以利用这种关系找到新的因式分解的方法,本学时我们就来学习另外的一种因式分解的方法——公式法。
1.请看乘法公式左边是整式乘法,右边是一个多项式,把这个等式反过来就是左边是一个多项式,右边是整式的乘积。
大家判定一下,第二个式子从左边到右边是否是因式分解?利用平方差公式进行的因式分解,第(2)个等式可以看作是因式分解中的平方差公式。
a2—b2=(a+b)(a—b)2.公式讲授如x2—16=(x)2—42=(x+4)(x—4)。
9m2—4n2=(3m)2—(2n)2=(3m+2n)(3m—2n)。
四、精讲精练例1、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1)25—16x2;(2)9a2—b2。
例2、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1)9(m+n)2—(m—n)2;(2)2x3—8x。
补充例题:判定下列分解因式是否正确。
(1)(a+b)2—c2=a2+2ab+b2—c2。
(2)a4—1=(a2)2—1=(a2+1)?(a2—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方案通过教学计划可以具体规定一定学校的学科设置、各门学科的教学顺序、教学时数以及各种活动等。
为此查字典数学网初中频道为大家提供了七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希望可以作为大家的参考!
一、教材分析全期共有六章。
新授课程主要有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二元一次方程组、平面上直线的位置关系和度量关系、多项式的运算、轴对称图形、数据的分析与比较。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第一章本章主要使学生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以及怎样利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决实际问题。
重点: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及其简单应用.难点: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准确利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第二章二元一次方程组
本章通过实例引入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以及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培养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完整性和深刻性,使学生掌握好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两种解法.
重点: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
页 1 第
第三章平面上直线的位置关系和度量关系
本章使学生了解在平面内不重合的两条直线相交与平行的两种位置关系,研究了两条直线相交时的形成的角的特征,两条直线互相垂直所具有的特性,两条直线平行的长期共存条件和它所有的特征以及有关图形平移变换的性质,利用平移设计一些优美的图案.
重点:垂线和它的性质,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和它的性质,平移和它的性质,以及这些的组织运用.
难点:探索平行线的条件和特征,平行线条件与特征的区别,运用平移性质探索图形之间的平移关系,以及进行图案设计. 第四章多项式的运算
本章主要要求了解多项式的的有关概念,能进行简单的多项式的加、减、乘运算,以及乘法公式。
注重联系实际,为将来学函数奠定基础让课堂内容生动、趣味化,从学生熟悉的背景引出概念。
重点:对于每个概念的正确理解,以及各项法则的正确、灵活的应用。
难点:探索各项法则的形成原因。
轴对称图形第五章
本章主要体会对称之美,利用轴对称进行图案设计,认识和欣赏轴对称在现实中的应用。
认识特殊三角形的性质及角平分线、垂直平分线的性质,设计开放性很强的练习,关注学
页 2 第
生情感、价值观的培养,关注局部与整体的教学思维的训练。
重点:探索轴对称图形的基本性质及其相互关系,丰富对空间图形的认识和感受。
难点:在动手操作中探索几何规律。
第六章数据的分析与比较
本章紧扣数据,抓住概念本质,紧密联系实际对平均数、加权平均数、极差、方差的概念进行阐述。
注重了让学生自主思考、相互交流,形成结论的教学方法。
重点:掌握加权平均数的意义、计算及与普通平均数的区别与联系;掌握理解极差、方差的有关概念与意义;学会用计算器进行数据的分析。
难点:能联系实际问题,利用数字特征分析数据组的统计特性,并对不同数据组的性质进行比较。
二、学情分析本学期是本年级学生初中学习阶段的第二学期。
通过上期的学习,大多数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更有像陈琦、严细毛、瞿俐纯等同学更是对数学探究活动情有独衷。
上期期末考试中,0901整体水平稍高于兄弟班级,但有两极分化的趋势。
0902班的及格率稍高于兄弟班,但低分段学生高于10%,而且这部分学生对学习缺乏应有的热情和自信,有自暴自弃之嫌。
三、目标任务页 3 第
本学期的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问题出发,积极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探究、讨论、归纳数学问题,要鼓励学生去探索、发现数学的奥妙,用学到的本领去解决复习巩固、综合运用、拓展探索等不同层次的问题。
教学中既要注意知识的覆盖面,关注中考的重点、热点和难点,又要突出数学知识在社会、科技中的运用,让学生在学习、练习中熟记知识要点、考试内容,掌握应试技巧和数学思想方法,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创新意识和探索能力。
在期中、期末考试中力争生均分70分左右,合格率60%以上,优秀率30%以上,并将低分率控制到10%以下。
主要教学措施四.
1、认真钻研教材,积极捕捉课改信息,尽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品质。
2、把握学生思想动态,及时与学生沟通,搞好师生关系。
3、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帮助学生理解教学重难点,训练考点、热点,强化记忆,形成能力,提高成绩。
4、改进教学方法,用多媒体课件,实物等创设情景进行教学,力求课堂的多样化、生活化和开放化,力争有更多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机会。
5、精讲多练,在教学新知识的同时,注重旧知识的复习,使所学知识系统化,条理化,让学生在练习、测试中巩固提高,页 4 第
减少遗忘。
这篇七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就和大家分享到这里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页 5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