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龙》

合集下载

文心雕龙原道原文及翻译

文心雕龙原道原文及翻译

《文心雕龙卷一?原道》原文及译文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夫玄黄色杂,方圆体分,日月叠璧,以垂丽天之象;山川焕绮,以铺理地之形:此盖道之文也。

仰观吐曜,俯察含章,高卑定位,故两仪既生矣。

惟人参之,性灵所锺,是谓三才。

为五行之秀,实天地之心,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傍及万品,动植皆文∶龙凤以藻绘呈瑞,虎豹以炳蔚凝姿;云霞雕色,有逾画工之妙;草木贲华,无待锦匠之奇。

夫岂外饰,盖自然耳。

至于林籁结响,调如竽瑟;泉石激韵,和若球锽:故形立则章成矣,声发则文生矣。

夫以无识之物,郁然有采,有心之器,其无文欤?人文之元,肇自太极,幽赞神明,《易》象惟先。

庖牺画其始,仲尼翼其终。

而《乾》、《坤》两位,独制《文言》。

言之文也,天地之心哉!若乃《河图》孕八卦,《洛书》韫乎九畴,玉版金镂之实,丹文绿牒之华,谁其尸之?亦神理而已。

自鸟迹代绳,文字始炳,炎皞遗事,纪在《三坟》,而年世渺邈,声采靡追。

唐虞文章,则焕乎始盛。

元首载歌,既发吟咏之志;益稷陈谟,亦垂敷奏之风。

夏后氏兴,业峻鸿绩,九序惟歌,勋德弥缛。

逮及商周,文胜其质,《雅》、《颂》所被,英华曰新。

文王患忧,繇辞炳曜,符采复隐,精义坚深.重以公旦多材,振其徽烈,剬诗缉颂,斧藻群言.至若夫子继圣,独秀前哲,熔钧六经,必金声而玉振;雕琢性情,组织辞令,木铎启而千里应,席珍流而万世响,写天地之辉光,晓生民之耳目矣.爰自风姓,暨于孔氏,玄圣创典,素王述训,莫不原道心以敷章,研神理而设教,取象乎《河》、《洛》,问数乎蓍龟,观天文以极变,察人文以成化;然后能经纬区宇,弥纶彝宪,发挥事业,彪炳辞义。

故知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以明道,旁通而无滞,日用而不匮。

《易》曰∶“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辞之所以能鼓天下者,乃道之文也。

赞曰∶道心惟微,神理设教.光采元圣,炳耀仁孝。

龙图献体,龟书呈貌。

天文斯观,民胥以效。

译文:文章的(之能显现”道"的)具体属性是极广大的,是与天地并生共长的。

《文心雕龙三十一.情采》

《文心雕龙三十一.情采》
注重节奏变化
通过节奏的变化来表现情感的起伏变化,增强语言的 感染力。
巧妙运用修辞手法
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使声律与文采相 互映衬,达到更好的艺术效果。
05 养气炼神以助情采之韵
养气炼神理论基础
古代哲学思想
养气炼神的理论基础源于古代哲学思想,如道家、儒家等,强调内在修养和精 神境界的提升。
理和总结。
涵盖广泛
全书共五十篇,涵盖了文学创作的 各个方面,包括文体、风格、修辞、 批评等。
影响深远
《文心雕龙》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和 文学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 为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巅峰之作。
情采篇在全书中的地位
核心篇章
《情采》是《文心雕龙》中的一篇重要篇章,专门探讨文学创作 中的情感与辞采问题。01Fra bibliotek0203
强化情感表达
声律的运用可以强化情感 的表达,使语言更加生动、 形象。
营造氛围
通过声律的烘托,可以营 造出不同的情感氛围,如 欢快、悲伤、庄重等。
激发共鸣
声律的美感能够激发读者 的共鸣,使读者更加深入 地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声律与文采融合技巧
选用恰当的音韵
根据情感表达的需要,选用恰当的音韵,使语言在听 觉上产生美感。
排比
通过排比句列举事例,增强文章气势和说服力,如“昔诗人什篇, 为情而造文;辞人赋颂,为文而造情”等。
用典
运用典故来阐述观点,既增加了文章的厚重感,又使观点更具说服 力。
写作风格特点及影响
写作风格
文章语言优美、凝练,善于运用修辞 手法,同时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影响
这种写作风格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 了深远影响,许多作家在创作时都注 重情采并茂、文质相称的原则,追求 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

《文心雕龙事类》原文、翻译及赏析

《文心雕龙事类》原文、翻译及赏析

《文心雕龙事类》原文、翻译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文心雕龙事类》原文、翻译及赏析【导语】:《事类》是《文心雕龙》的第三十八篇,论述诗文中引用有关事类的问题。

《文心雕龙》的主要内容

《文心雕龙》的主要内容

《文心雕龙》的主要内容《文心雕龙》是中国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创作的一部理论系统、结构严密、论述细致的文学理论专著。

该书以去俗归雅为宗旨,以雕缕龙纹一样精细的功夫去研究文章的精髓,从而形成一部系统、全面的文学理论巨著。

一、背景介绍《文心雕龙》创作于南朝齐和梁之际,刘勰生于梁代吴兴郡乌程县(今浙江湖州),出身寒门,但自幼好学,尤喜佛学,在20岁时即出家为僧。

然而,刘勰对仕途抱有向往,他观察到当时的文坛上,追逐新奇、忽视传统、作品庸俗华丽的风气盛行,因此决心通过自己的努力,弘扬文学的精髓,提升文学的艺术价值。

在齐末和梁初,刘勰完成了他的代表作《文心雕龙》。

二、对比与参照与同时代的文学理论著作相比,《文心雕龙》在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和论述的精细度上具有显著的优势。

与钟嵘的《诗品》相比,《文心雕龙》更侧重于对文学创作的规律、方法、技巧等方面的探究,而《诗品》则更注重对诗歌作品的艺术评价。

此外,《文心雕龙》也不同于萧统的《文选》,它不仅选取优秀的文学作品作为例证,还对文学的本质、功能、形式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三、创作风格《文心雕龙》全书共分为五十篇,以骈体文写成,每篇都有独立的内容和主题,同时又以整体的结构和内在的逻辑贯穿全书。

刘勰在书中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和精湛的文学技巧,使得整部书具有了极高的艺术价值。

他在书中以精美的语言、丰富的意象、严谨的结构,表达了他对文学的深刻理解和独到的见解。

四、主题分析《文心雕龙》的主题可以概括为“文章之妙,在于雕缕龙纹”,即通过精细的构思和雕琢,创造出犹如龙纹一样精美复杂的文学作品。

刘勰认为,文学的精髓在于“文心”,即作者的心灵世界,通过对“文心”的雕缕,作者能够将内心的情感和思想以艺术的形式表达出来,形成具有独特魅力和价值的文学作品。

在具体的内容上,《文心雕龙》涉及到了文学的本质、功能、形式、风格、鉴赏、创作等多个方面。

刘勰认为,文学是具有生命的实体,它既有客观的存在,也有主观的感知。

刘勰《文心雕龙》

刘勰《文心雕龙》

反对“为文而造情”,主张“为情而造文”, “故为情者要约而写真,为文者淫丽而烦滥。”
还探究了裁减、比兴、声律、对偶、用典等问 题。 六、文学的批评与欣赏 《知音》篇专门论述批评、鉴赏问题。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知音其难哉”“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
怎样才能做到客观的、公正地、进行文学批评 活动呢?刘勰认为首先批评者本人必须加强修 养,提高自己水平:
刘勰《文心雕龙》
刘勰所著《文心雕龙》是我国第一部系统阐述 文学理论的专著,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 上一部最杰出的重要著作。
它体例周详,论旨精深,结构严密,条理分明。 清人章学诚称之“体大而虑周”。
鲁迅《论诗题记》:“篇章既富,评骘遂生。 东则有刘彦和之《文心》,西则有亚里士多德 之《诗学》,解析神质,包举洪纤,开源发流, 为世楷式。”(《鲁迅全集》第八卷)
这就是他所奉为圭臬的儒家积极进取态度。
但现实很难有所成就
牢骚和不满:“盖人禀五材,修短殊用,自非 上哲,难以求备。然将相以位隆特达,文士以 职卑多诮,此江河所以腾涌,涓流所以寸析者 也。名之抑扬,既其然矣;位之通塞,亦有以 焉。 ”
二、思想影响 融儒、释、道于一体 佛学著作:《灭惑论》与《石像碑》 “外儒家而内释老” 从政出仕以儒家思想为准则,而修身养性以佛 老为标的 刘勰的思想以儒家为主而兼有佛道思想:
文是道的一种外化。
“人”是“五行之秀”“天地之心” “夫无识之物,郁然有彩,有心之器,其无文 欤!” 人之“文”,即“人文”,用语言文字来表达 的文章。 “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 “人文之元,肇自太极,幽赞神明,易象惟 先。” “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 “宗经”“征圣”的思想观念
“神思”与情感: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谈欢则字与笑并,论戚则声并泣偕。”

文言文《文心雕龙》的概述及作者介绍

文言文《文心雕龙》的概述及作者介绍

文言文《文心雕龙》的概述及作者介绍概述《文心雕龙》是中国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创作的一部文学理论著作,成书于公元501~502年(南朝齐和帝中兴元、二年)间。

全书共10卷,50篇(原分上、下部,各25篇),以孔子美学思想为基础,兼采道家,全面总结了齐梁时代以前的美学成果,细致地探索和论述了语言文学的审美本质及其创造、鉴赏的美学规律。

作者介绍刘勰(约公元465——520),字彦和,生活于南北朝时期的南朝梁代,中国历史上的文学理论家、文学批评家。

汉族,生于京口(今镇江),祖籍山东莒县(今山东省莒县)东莞镇大沈庄(大沈刘庄)。

他曾官县令、步兵校尉、宫中通事舍人,颇有清名。

晚年在山东莒县浮来山创办(北)定林寺。

刘勰虽任多种官职,但其名不以官显,却以文彰,一部《文心雕龙》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和文学批评史上的地位。

文学特点传统修辞学分为消极修辞和积极修辞两大方面。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对这两方面都有精当而深刻的论述,尤其对消极修辞的论述,不仅论及文章技巧,而且深入到心理活动和思维规律与语言生成关系的层面,不仅当时直至今天也仍有重要指导意义。

语音在语音修辞方面,刘勰没有沿习名人沈约的“八病说”,而着重提出了“飞沉”问题、“双声叠韵”问题。

在《神思》中,刘勰就提出了“寻声律而定墨”的主张,在《声律》中又说:“凡声有飞沉,响有双叠。

双声隔字而每舛,叠韵杂句而必睽;沉则响发而断,飞则声飏不还。

”刘勰认为,作韵易而选和难。

足见刘勰不但非常重视而且准确把握了汉字汉语的语音特点,对语音修辞在理论上作出了可贵贡献。

语汇在语汇修辞方面,刘勰提倡慎重遴选词语。

语汇修辞中,还涉及用字,刘勰在《炼字》提出用字“四要则”:一避诡异,二省联边,三权重出,四调单复。

无怪刘勰叹曰:故善为文者,富于万篇,贫于一字,一字非少,相避为难也。

语法语法修辞部分,刘勰在《章句》中提出了要按内容安排章句和按情韵安排章句的主张。

刘勰主张,句式的选择上,用长用短,或长短穿插,整散结合,完全要符合情韵需要,情韵急,少音节短词句,情韵缓,可用舒曼之长句,情韵起伏跌宕,则可长短并用整散结合,以收荡气回肠之效。

文心雕龙原道原文及翻译

文心雕龙原道原文及翻译

《文心雕龙卷‎一?原道》原文及译文‎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夫玄黄色杂‎,方圆体分,日月叠璧,以垂丽天之‎象;山川焕绮,以铺理地之‎形:此盖道之文‎也。

仰观吐曜,俯察含章,高卑定位,故两仪既生‎矣。

惟人参之,性灵所锺,是谓三才。

为五行之秀‎,实天地之心‎,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

傍及万品,动植皆文∶龙凤以藻绘‎呈瑞,虎豹以炳蔚‎凝姿;云霞雕色,有逾画工之‎妙;草木贲华,无待锦匠之‎奇。

夫岂外饰,盖自然耳。

至于林籁结‎响,调如竽瑟;泉石激韵,和若球锽:故形立则章‎成矣,声发则文生‎矣。

夫以无识之‎物,郁然有采,有心之器,其无文欤?人文之元,肇自太极,幽赞神明,《易》象惟先。

庖牺画其始‎,仲尼翼其终‎。

而《乾》、《坤》两位,独制《文言》。

言之文也,天地之心哉‎!若乃《河图》孕八卦,《洛书》韫乎九畴,玉版金镂之‎实,丹文绿牒之‎华,谁其尸之?亦神理而已‎。

自鸟迹代绳‎,文字始炳,炎皞遗事,纪在《三坟》,而年世渺邈‎,声采靡追。

唐虞文章,则焕乎始盛‎。

元首载歌,既发吟咏之‎志;益稷陈谟,亦垂敷奏之‎风。

夏后氏兴,业峻鸿绩,九序惟歌,勋德弥缛。

逮及商周,文胜其质,《雅》、《颂》所被,英华曰新。

文王患忧,繇辞炳曜,符采复隐,精义坚深。

重以公旦多‎材,振其徽烈,剬诗缉颂,斧藻群言。

至若夫子继‎圣,独秀前哲,熔钧六经,必金声而玉‎振;雕琢性情,组织辞令,木铎启而千‎里应,席珍流而万‎世响,写天地之辉‎光,晓生民之耳‎目矣。

爰自风姓,暨于孔氏,玄圣创典,素王述训,莫不原道心‎以敷章,研神理而设‎教,取象乎《河》、《洛》,问数乎蓍龟‎,观天文以极‎变,察人文以成‎化;然后能经纬‎区宇,弥纶彝宪,发挥事业,彪炳辞义。

故知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以明‎道,旁通而无滞‎,日用而不匮‎。

《易》曰∶“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

”辞之所以能‎鼓天下者,乃道之文也‎。

《文心雕龙·神思》的创作论分析

《文心雕龙·神思》的创作论分析

《文心雕龙·神思》的创作论分析一、《文心雕龙》的成因一部文学史,是以作家、作品、文学批评构成的,任何国家和民族概莫能外。

经过先秦两汉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文学又到了一个空前繁荣阶段,建安以降,更走向文学的自觉时代,作家灿若繁星,作品汇如长河,各种文体兼备,风格流派彰显,一个显著的现象是文学批评论著随之大量涌现。

众多的作家、丰富的作品是文学批评的基础,这其中,刘勰的《文心雕龙》和钟嵘的《诗品》堪称“双璧”。

文学的自觉也表现为作家有意识地刻意造文、雕章琢句,到了刘勰生活的时期,受时俗崇尚奢靡浮华的影响,文风“讹滥”,追求诡异新巧、浮靡艳侈,逐渐走向堕落。

刘勰有意纠正文风,因此写成《文心雕龙》。

按照刘勰的想法,写作《文心雕龙》的目的大致有三个方面。

一是希望留名后世。

《程器》篇中有“穷则独善以垂文,达则奉时之骋绩”之语,这是儒家的传统思想。

二是阐明文章的功用,目的在于拯救当时走上歧路的文风,这才是他撰写《文心雕龙》最根本的原因。

三是不满于魏晋以来论文章的著作,认为它们顾此失彼,缺少追根寻源的考察。

而实际上《文心雕龙》做了全面的论述,系统的考察,成为体大精思的论文专著。

关于刘勰的生卒年月,有两种代表性的说法。

一种是约公元470——538或539年,这种说法认为刘勰在昭明太子萧统(501——531年)死后,感到仕途无望而出家的,代表者为南宋和尚祖琇。

一种说法是约公元466——520年,这是范文澜先生考证过的,后人基本上倾向后者。

刘勰出生于官僚家庭,原籍山东莒县,从祖父起侨居京口。

父亲刘尚,担任过刘宋朝越骑校尉,因他死得早,家道中落,刘勰20余岁离开京口,依附钟山定林寺和尚僧祐。

在寺十多年,除了帮僧祐编定经藏,就是博览众书,终身未娶妻。

据清人刘毓崧考定,刘勰的《文心雕龙》成书于齐和帝中兴元年或二年(公元501——502年),这一年齐朝灭亡。

书成后无人问津,刘勰装扮成小贩模样,背着装书的口袋,侯在文坛领袖梁朝的吏部尚书兼右仆射沈约的门前,等到沈约出门,上前献书。

九、刘勰的《文心雕龙》

九、刘勰的《文心雕龙》
❖ 关于《文心雕龙》的体例,刘勰在《序志》篇中有 一个概括:
❖ “盖《文心》之作也,本乎道,师乎圣,体乎经, 酌乎纬,变乎骚,文之枢纽,亦云极矣。若乃论文 叙笔,则囿别区分,原始以表末,释名以彰义,选 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上篇以上,纲领明矣。至 于割情析采,笼圈条贯,摛神性,图风势,苞会通, 阅声字,崇替于《时序》,褒贬于《才略》,怊怅 于《知音》,长怀《序志》,以驭群篇,下篇以下, 毛目显矣。位理定名,彰乎《大易》之数,其为文 用,四十九篇而已。”
刘勰其人及其时代
❖ 刘勰虽然是莒人,但是,他从来没在莒生活 过。永嘉之乱后,刘勰父母逃难到江南,成 为“过江名士”中的一员。刘勰出生在镇江, 少年时在京口一带生活。父母双亡之后,刘 勰成为一个孤儿,依靠沙门僧祐的救济,在 佛寺中生活了十多年。在佛寺中,他在僧祐 的指导下,刻苦学习,钻研佛典,精通了佛 经的两大部类(经、论)。
❖ 刘勰都是从四个方面进行论述的。1、“原始以表 末”。论述每一种文体的起源及其演变。2、“释 名以彰义”。论述各种文体的名称及含义。3、 “选文以定篇”。在论述每一种文体时,都选择一 些有代表性的篇目作为例子加以说明。4、“敷理 以举统”。总结出各种文体的创作经验与创作技巧。
《文心雕龙》的体例
❖ 第三,割情析采(文学创作论)。这部分包括从 《神思》至《总术》19篇及《物色》(第四十六) 共20篇文章,论述文学的艺术思维、艺术风格、感 物、隐秀、风骨、言辞、音律等问题。在这一部分 里,刘勰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创作:1、“摛 神性”。 “神”指神思问题;“题,“势” 指定势问题。 3、“苞会通”。“会”是指附会问 题,那是文章结构的一个重要问题;“通”是指通 变问题,主要论述文学传统的继承与革新问题。 4、 “阅声字”。“声”指声律问题,“字”指练字问 题。这里实际上包括声律、章句、丽辞、比兴、夸 饰、事类、练字等语言方面的问题。

《文心雕龙·时序》中刘勰文学史观研究综述

《文心雕龙·时序》中刘勰文学史观研究综述

《文心雕龙·时序》中刘勰文学史观研究综述一、引言《文心雕龙》是我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的一部理论著作,作者是东晋文学家刘勰。

在《文心雕龙》中,刘勰对文学史观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为后世文学批评理论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本篇文章旨在综述《文心雕龙·时序》中刘勰的文学史观,并对其研究成果进行评析。

二、刘勰的《文心雕龙·时序》概述《文心雕龙·时序》是《文心雕龙》的第一卷,共分为十章。

其中,刘勰论述了文学创作的时序与章法,对文学史上的不同时期、不同体裁及不同文学风貌进行了分类和概括。

他将文学发展过程分为开良、盛衰、兴废三个阶段,而在这三个阶段中又分成了六个时序:1. 先秦时期2. 汉魏六朝时期3. 隋朝唐朝时期4. 五代十国时期5. 宋朝时期6. 元明清时期在《文心雕龙·时序》中,刘勰以严谨的逻辑和深刻的洞察,分析了每个时期的文学特点、风貌和才子佳人,为后世文学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三、刘勰的文学史观1. 文学史的发展规律刘勰认为文学发展有其规律,与历史进程密不可分。

他将文学发展分为三个阶段,从开良到盛衰再到兴废,体现了文学的历史发展脉络。

他指出文学随着时代变迁而发展,有其特定的时代特征和精神内涵。

2. 文学创作的文体分类在《文心雕龙·时序》中,刘勰对不同时期的文学作品进行了分类,包括诗、赋、曲、文、小品等,分析了各种文体的产生、发展和特点。

他强调文学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认为每种文体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魅力,应该得到充分的重视和研究。

3. 文学家与作品的关系在刘勰看来,文学史不仅是作品的历史,也是作家创作生涯的历史。

他关注文学家的时代背景、成就和影响,重视文学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他通过对重要文学家及其作品的分析与评价,使得文学史更加具体和生动。

四、刘勰文学史观的意义和影响1. 为后世文学史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文心雕龙·时序》中刘勰对文学史的分类和概括,为后世文学史研究奠定了基础。

《文心雕龙》的文学思想解读

《文心雕龙》的文学思想解读

《文心雕龙》的文学思想解读《文心雕龙》是一部关于中国文学品论的经典著作,由南朝梁代文学家刘勰所撰写。

在《文心雕龙》的论述中,刘勰深刻地阐发了文学创作的核心原则以及文学美学的基本规律,这些观点不仅在当时引起广泛的共鸣,即使是在今天,依然对我们理解和认识中国文学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文学要格物致知在《文心雕龙》中,刘勰提出了“格物致知”的观点。

他认为文学创作不应该仅局限于纯粹的文学性质,而应该融入更广阔的社会文化因素,从中寻找灵感和创作力量。

格物致知的观点来源于儒家的经典,其中的“致知”是指理解和认识世界的过程。

而“格物”则是指通过对自然现象的研究和观察,来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在文学创作中,格物致知的理念则体现在文学家不仅应该关注文学形式和技法,还要关注时代背景、社会风气、文化传统等多方面因素,从中得到灵感和创作的素材和动力。

二、文学要有情感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还强调了文学对情感的重视。

在他看来,文学创作应该要求作者能够通过自己的感情经验来表达真实的情感和内心体验,这样的作品才有可能引人入胜、感人肺腑。

在《文心雕龙》中,刘勰常用“意”和“情”这两个概念来描述文学作品的核心内涵。

他认为“意”指的是作品的思想意义和哲理,而“情”则是指作品所包含的情感色彩和文学艺术的特质。

在文学创作中,二者缺一不可,因为作品所传达的仅仅是思想和理念是难以让读者产生真正的共鸣和情感宣泄的。

三、文学要讲究技法在文学创作中,技法是不可缺少的因素之一。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重视技法的表现,在他看来,文学的艺术性和魅力体现在作家对语言的运用和技巧多样性上。

因此,一个出色的文学作品必须要有良好的结构安排、精妙的言语表现、恰当的形式表现等元素的组合。

在《文心雕龙》中,刘勰详细论述了诸多文学技巧,如“比喻”、“夸张”、“排比”、“反问”等。

他认为对于文学家来讲,技法要符合作品的主题和情感,而不仅仅是单纯的技巧运用。

结语:在刘勰的眼中,文学的价值和作用是不容置疑的。

刘勰《文心雕龙神思》原文注解与鉴赏

刘勰《文心雕龙神思》原文注解与鉴赏

刘勰《文心雕龙神思》原文注解与鉴赏文心雕龙·神思刘勰古人云:“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

”神思之谓也。

文之思也,其神远矣。

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

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

神居胸臆,而志气统其关键;物沿耳目,而辞令管其枢机。

枢机方通,则物无隐貌;关键将塞,则神有遁心。

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

疏瀹五藏,澡雪精神。

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绎辞。

然后使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

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

夫神思方运,万涂竞萌。

规矩虚位,刻镂无形。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而并驱矣。

方其搦翰,气倍辞前,暨乎篇成,半折心始,何则?意翻空而易奇,言征实而难巧也。

是以意授于思,言授于意。

密则无际,疏则。

或理在方寸,而求之域表;或义在咫尺,而思隔山河。

是以秉心养术,无务苦虑;含章司契,不必劳情也。

人之禀才,迟速异分;文之制体,大小殊功。

相如含笔而腐毫,扬雄辍翰而惊梦,桓谭疾感于苦思,王充气竭于沉虑,张衡研京以十年,左思练都以一纪:虽有巨文,亦思之缓也。

淮南崇朝而赋骚,枚皋应诏而成赋,子建援牍如口诵,仲宣举笔似宿构,阮瑀据鞍而制书,祢衡当食而草奏,虽有短篇,亦思之速也。

若夫骏发之士,心总要术,敏在虑前,应机立断;覃思之人,情饶歧路,鉴在疑后,研虑方定。

机敏故造次而成功,虑疑故愈久而致绩。

难易虽殊,并资博练。

若学浅而空迟,才疏而徒速,以斯成器,未之前闻。

是以临篇缀虑,必有二患:理郁者苦贫,辞溺者伤乱,然则博见为馈贫之粮,贯一为拯乱之药,博而能一,亦有助乎心力矣。

若情数诡杂〔51〕,体〔52〕变迁贸〔53〕,拙辞〔54〕或孕于巧义,庸事或萌于新意。

视布于麻〔55〕,虽云未费〔56〕,杼轴〔57〕献功,焕然〔58〕乃珍。

至于思表纤旨〔59〕,文外曲致〔60〕,言所不追〔61〕,笔固知止〔62〕。

《文心雕龙知音》课件

《文心雕龙知音》课件
文学创作应反映时代精神
《文心雕龙》提倡文学要“经世致用”,即反映时代精神和社会现实。现代作家应关注当下,通过作品反映时代 变迁和人民心声。
《文心雕龙》对现代文学批评的启示
文学批评应客观中肯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强调批评要客观中肯,不偏不倚。现 代文学批评家也应秉持这一原则,对作品进行公正的评价。
文学批评应注重文本分析
作品的深层含义和价值。
历史意识
当代文学批评借鉴了《文心雕龙 》的历史意识,将文学作品置于 具体的历史背景中进行考察,以 全面理解作品的历史意义和价值

《文心雕龙》与当代文学批评的互动关系
理论对话
《文心雕龙》与当代文学批评在 理论层面上进行对话,相互借鉴 和补充,推动了文学理论的发展
和创新。
实践应用
《文心雕龙》强调文学鉴赏的审美体 验,对当代文学批评中作品鉴赏的方 法和标准产生了影响。
当代文学批评对《文心雕龙》的借鉴与继承
跨文化研究
当代文学批评在跨文化研究方面 借鉴了《文心雕龙》的思路和方 法,通过比较不同文化背景下的 文学作品,深化了对文学的理解
和认识。
文本细读
当代文学批评继承了《文心雕龙 》注重文本细读的传统,通过对 作品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挖掘
旧。
刘勰的审美理想
01
02
03
04
崇尚自然之美
刘勰认为自然景物的美是最高 的美,文学作品应该尽可能地
描绘自然之美。
追求高雅艺术
刘勰推崇高雅的艺术品味,认 为艺术作品应该具有深刻的思 想内涵和精湛的艺术技巧。
强调整体和谐
刘勰认为艺术作品的整体和谐 之美至关重要,各个部分应该
相互协调、相得益彰。
重视细节刻画

《文心雕龙-神思篇》简析

《文心雕龙-神思篇》简析

《文心雕龙?神思篇》简析刘勰的《文心雕龙》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上一部最杰出的重要著作,它也是世界文论史上的一部著作,这部著作体系博大精深,论述广泛,全书分为文体论、创造论、文学史、作家论、鉴赏论等几个部分。

《文心雕龙·神思篇》则是创作论的第一篇,《神思篇》讲了艺术创作前的各种准备工作,包括艺术想象、知识积累、作家素养、把谋篇构思到写成作品中所遇到的问题,作品修改等各种问题,总之,《神思篇》围绕着创作前各种各样的问题,揭示了艺术创造的审美规律。

一、艺术想象想象,是艺术创造中比较重要的手法,可以说,没有想象这个契机,我们就不能写出优秀的作品来,陆机曾在《文赋》中说:“其始也,皆收视反听,耽思傍讯,精骛八极,心游万仞……浮天渊以安流,濯下泉而潜浸……观古今于须臾,扶四海于一瞬。

”而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篇》中所谈到的艺术想象与陆机的《文赋》有异曲同工之妙,在《神思篇》的开篇中刘勰这样写到:“古人云:‘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

’神思之谓也……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

”这些都说明艺术想象是一种超越空间和时间的活动,是不受任何限制的活动,在开始想象的时候,我们的念头可以接触到千年以上,视线好像看到了万里之外,在这个时候,思想是最为活跃,也是最为自由的,我们可以任意想象,虽然艺术家的身体、经验、所见所闻受到了时空的限制,但是其想象与创造却是远远超出这个限制。

但是这种想象不是那种漫无目的的幻想,乱想,它是受其内心的思想情感和理性所限制的,“神居胸臆,而志气统其关键,物沿耳目,而辞令管其枢机”,首先谈谈艺术的想象活动受情感的限制,艺术的想象活动,只有靠情感的指引,才能张开想象的翅膀,刘勰说:“神用象通,情变所孕。

”精神靠物象来贯通,是情思变化所孕育的,这也就是为什么“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看到美好的景物,我们的情感总要充斥于此,这样才能感染我们,引起物与人的共鸣,这样想象才能进行下去,才能丰富起来,如果离开了思想情感的制约,那么精神就涣散了,就成了不着边际的瞎想,这样不会对艺术创作产生有益的作用。

《文心雕龙》原道原文及翻译

《文心雕龙》原道原文及翻译

文心雕龙原道原文及翻译(一)文之为德也1,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夫玄黄色杂2,方圆体分3,日月叠璧4,以垂丽天之象5;山川焕绮6,以铺理地之形7。

此盖道之文也8。

仰观吐曜9,俯察含章10;高卑定位11,故两仪既生矣12。

惟人参之,性灵所钟13,是谓三才14。

为五行之秀15,实天地之心16。

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

傍及万品,动植皆文。

龙凤以藻绘呈瑞17,虎豹以炳蔚凝姿18。

云霞雕色,有逾画工之妙19;草木贲华20,无待锦匠之奇21。

夫岂外饰,盖自然耳。

至于林籁结响22,调如竽瑟23;泉石激韵,和若球锽24。

故形立则章成矣,声发则文生矣25。

夫以无识之物,郁然有彩26;有心之器,其无文欤27?〔译文〕文的意义是很重大的。

它和天地一起开始,为什么这样说呢?从宇宙混沌到天地分判,出现了两块圆玉似的日月,显示出天上光辉灿烂的景象;同时,一片锦绣似的山河,也展示了大地条理分明的地形。

这些都是自然规律产生的文采。

天上看到光辉的景象,地上看到绚丽的风光;天地确定了高和低的位置,构成了宇宙间的两种主体。

后来出现钟聚着聪明才智的人类,就和大地并称为“三才”。

人是宇宙间一切事物中最特出的,是天地的核心。

人都具有思想感情,从而产生出语言来;有了语言,就会有文章:这是自然的道理。

人以外其他事物,无论是动物或植物,也都有文采。

龙和凤以美丽的鳞羽,表现出吉祥的征兆;虎和豹以动人的皮毛,而构成壮丽的雄姿。

云霞的彩色,比画师的点染还美妙;草木的花朵,也并不依靠匠人来加工。

这些都不是外加的装饰,而是它们本身自然形成的。

还有林木的孔窍因风而发出声响,好像竽瑟和鸣;泉流石上激起的音韵,好像磬钟齐奏。

所以,只要有形体就会有文采,有声音就会有节奏。

这些没有意识的东西,都有浓郁的文采;那么富有智慧的人,怎能没有文章呢?〔注释〕1文:《文心雕龙》全书中单独用“文”字共三百三十七处(据巴黎大学北京汉学研究所《文心雕龙新书通检》)。

《文心雕龙》注释及译文

《文心雕龙》注释及译文

22)籁:风吹孔窍发出的声音。(23)竽:像笙,吹奏乐
(24)球:玉磬,敲击乐器。锽:
(25)郁然:草木茂盛貌,形容文采丰盛。2.人文之
2)正文及注
《易》象惟先。庖牺画
、《坤》两位,独制《文言》。
《洛书》韫

声采靡追。唐虞文章,则焕乎始盛。元首载歌,
《雅》、
重以公旦多材,振其徽烈,剬诗缉颂,斧藻群言。
(24)益、稷:伯益、后稷,
(25)敷奏:臣下对君主
(26)夏后氏:指禹。禹即天子位,国号夏后。(27)
(28)九序:九,虚数,指一切。九序,
(29)弥缛:弥,更加;
繁。(30)逮:到。(31)胜:胜任,能相配。(32)《雅》、
:《诗经》中的《雅》诗和《颂》诗。被:及,指影响。
33)文王:周文王姬昌。患忧:周文王为西伯时,曾被殷
因此发挥了重大的作用:“木铎启而千里应,
写天地之辉光,晓生民之耳目矣。”换句话
3.爰
3)正文
、《洛》,问数乎
《易》曰∶“鼓天下之动者
神理设教。光采元圣,炳耀仁孝。龙图献体,龟书呈貌。
民胥以效。注释:(1)爰:于是。风姓:指伏牺,
(2)暨:及、到。(3)玄圣:前圣,指伏牺等
(4)素王:指孔子。古代称有帝王之道而无其位的人为
摇)辞》;它如玉石的花
,对
,正如在音乐上集各种乐器声
自然之道也。”人是天地间的灵魂,因此语言的诞生,
其无文欤?”本段开始,自然而然地由作为一切存
即宇宙自然之“文”,转到了“人”之“文”,即“人
即人的一切外在表现,包括“仁义礼智信”的外显。文章、
《易》中说:“刚柔交错,天文也;文
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文心雕龙原文及翻译

文心雕龙原文及翻译

《文心雕龙》是中国第一部系统文艺理论巨著,也是一部理论批评著作,完书于中国南北朝时期,作者为刘勰。

以下是分享的文心雕龙原文及翻译,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文心雕龙原文及翻译原道第一作者刘勰【原文】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夫玄黄色杂,方圆体分;日月叠璧①,以垂丽天之象;山川焕绮②,以铺理地之形。

此盖道之文也。

仰观吐曜③,俯察含章④,高卑定位,故两仪既生矣。

惟人参之,性灵所钟,是谓三才。

为五行⑤之秀,实天地之心。

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

傍及万品,动植皆文龙凤以藻绘呈瑞,虎豹以炳蔚凝姿;云霞雕色,有逾画工之妙;草木贲华⑥,无待锦匠之奇。

夫岂外饰,盖自然耳。

至于林籁结响,调如竽瑟;泉石激韵,和若球锽⑦。

故形立则章成矣,声发则文生矣。

夫以无识之物,郁然⑧有彩,有心之器,其无文欤【注释】①璧环状的玉。

叠璧《尚书》中曾传说日月曾一度像璧那样重叠起来。

②焕绮光彩绮丽。

焕,光彩;绮,有花纹的丝织品,此处用来指文采。

③吐曜(yào)即发光,指日、月、星。

曜,光明照耀。

④含章蕴涵着美,多指地理风光。

章,文采。

⑤五行金、木、水、火、土,古人认为这是组成天地万物的五种元素。

⑥贲(bì)装饰。

华花。

⑦球玉磬,一种敲击乐器。

锽钟声。

⑧郁然草木茂盛的样子,形容文采之盛。

【译文】文章的属性是多么普遍啊!它和天地一起产生,为何这么说呢从天地产生之时起就有了黑色和黄色、圆形和方形的区别。

日月有如重叠的璧玉,来显示附在天上的形象;山川好像灿烂的锦绣,来显示大地的形貌富有纹理,这些都是大自然的文章啊!向上看天空,日月发射出耀眼的光芒;向下看大地,山川万物蕴涵着丰富的文采。

天高地卑的位置确定了,于是产生了天地“两仪”。

只有人与天、地相配,他们身上才孕育天地的灵性,这就是“三才”。

人为万物之灵,实际是有思想的天地之心。

有了思想活动,语言才得以跟着确立,语言确立了,文章才能鲜明,这是自然的道理。

推广到万物,不论动物、植物都有文采龙凤以五彩的颜色显示它们的祥瑞,虎豹以斑斓的花纹构出它们的雄姿;精心雕绘的云霞,色彩缤纷胜过画工设色的巧妙;鲜花满缀的草木,如同刻意装饰过一般,不需工匠手艺的神奇。

文心雕龙名词解释

文心雕龙名词解释

文心雕龙名词解释《文心雕龙》是北宋作家刘勰所著的一部文学批评著作,全书共56篇。

其名源于文章如心雕雪,形若神龙,寓意诗文之美如雪花般纯洁,且有如神龙飞舞般翩翩起舞。

文心雕龙被誉为中国古代文艺批评的“总汇”,对后世文学批评影响深远。

书中共涉及诗、词、赋、文四种文体,对这四种文体分别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评析。

下面,我将对一些重要的名词在文心雕龙中的解释进行介绍。

1. 情理:情理是指感情和理性的结合,是《文心雕龙》中对于文学创作的根本要求。

刘勰认为文学作品应该有情感的表达,但也要有合乎逻辑和道理的论述。

2. 高古:高古是对于古代文学的赞美和追求,代表着文人以古代文学作品为规范,追求写作的高尚和纯洁。

3. 正史:《文心雕龙》中的正史指的是史书中对于历史对象的真实描写和记录。

刘勰认为文学创作可以参考正史,但不能简单地照搬,而要加以提炼和改编。

4. 论文:论文是指文学批评性质的散文,是对于文学作品进行分析、评价和批判的文章。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了许多创新的文学批评理论和方法,成为后世文学批评的重要参考。

5. 审褒贬:审褒贬是对于文学作品进行评判的方式,即审查、表扬和批评作品的好坏。

刘勰强调审褒贬要客观公正,不能偏袒个人喜好,而要以文学标准为依据。

6. 投机取巧:投机取巧是指作者在创作过程中使用了奇特或独特的手法和技巧,追求创新和突破传统规范。

刘勰认为投机取巧违背了文学的本质和规律,应该避免使用这种方式。

7. 窈窕:窈窕是指文章或诗词的优美和精致,是对于作品风格的赞美。

刘勰认为好的诗文应该具备窈窕之美,追求优美的表达和精细的文笔。

8. 幽咽:幽咽是指诗词音韵的悦耳和动人,是对于声音美的追求。

刘勰认为好的诗词应该有动人的音韵,能够打动人心。

《文心雕龙》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观点,对于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书中,刘勰提出了许多文学批评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对于后世文学批评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这些概念和名词的解释,彰显了刘勰对于文学批评的深入思考和独到见解。

《文心雕龙》读后感【精选10篇】-最新

《文心雕龙》读后感【精选10篇】-最新

《文心雕龙》读后感【精选10篇】《文心雕龙》在整个文学史上,在整个文学发展过程中,应该算是一座里程碑了。

我想刘勰正在通过《文心雕龙》与我们共鸣,给我们带来最直接震撼。

的精心为您带来了10篇《《文心雕龙》读后感》,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朋友、小朋友们。

《文心雕龙》读后感篇一《明诗》是《文心雕龙》第六篇,内涵丰富,大致可以分为三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讲诗的定义及其教育作用,第二部分作者简单的梳理了从先秦到晋宋的诗歌发展状况,第三部分在总结诗歌发展情况下还提出四言诗和五言诗的基本特色和历代诗人的不同成就,最后还简单论述了其他类型的诗歌起源,如三言诗、六言诗、杂言诗等。

阅读《明诗》篇,让我对刘勰更加钦佩。

我觉得《明诗》篇可以看做是诗歌的一部简史,尤其是第二部分作者论述从先秦到诗歌的发展状况时,对每个朝代的代表作品、诗人、以及作品特色用简单的几句话就说清楚了,而且很到位。

不过有一点略微有些奇怪,刘勰在论述五言诗时,论述其实很全面,例举的作家作品也很多,但是却只字未提陶渊明的作品。

现代学者对于这一现象普遍有两种观点,一是认为当时陶诗没有编定出来,所以刘勰没有收录其诗,二是认为陶渊明的诗歌是“田家语”,在刘勰那个时代还没有真正的受到重视。

但其实从刘勰和陶渊明的生活年代来看,刘勰应该是可以看到陶渊明的诗歌,陶渊明大致生活在晋宋之际而刘勰大致生活在宋梁之际。

而且陶渊明作为魏晋古朴诗歌的集大成者和终结者,他的诗歌注重写意和言外之意的效果,诗风自然浑融,几乎代表了魏晋以来诗歌的最高成就,所以如果刘勰看过陶渊明的作品,不可能不留意。

再者刘勰在《明诗》篇中,反复提及诗歌的本质源于自然,即“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陶渊明的诗歌应该符合他的这一要求,但是刘勰未提及陶诗确实让人疑惑。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刘勰对于诗歌的定义与传统儒家诗学对诗歌的论述略微有些不同。

儒家诗学中对诗歌的经典论述不少,有些明显反映出儒家的诗教观,比如“美刺”“匡谏”;也有一些字面上并不那么明显的说法,比如“言志”。

文心雕龙原文及翻译

文心雕龙原文及翻译

文心雕龙原文及翻译文心雕龙,是南朝宋代刘勰所写的一部文学理论著作。

它是中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一部文学批评集成,被誉为“文学批评的圣经”。

本文将为读者带来文心雕龙的原文及翻译,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文学理论。

一、《文心雕龙》简介《文心雕龙》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经典之作,它是一部全面而系统的文学批评汇编,共分为十篇,包罗万象。

刘勰在书中涵盖了很多文学范畴,包括文学分类、文学艺术、文学传统、文学规范等等。

这本书于南朝宋代刘勰时期创作完成,严格来说它更像是一部写作指南,为文人提供了指导他们如何写作以及如何在文艺创作中追求真理、表达情感和展示个性的方法。

这本书以文学创作的四种基本要素——主题、情感、思想和文学技巧为主要研究对象。

它不仅提供了文学学者、作家和艺术文化爱好者极具参考价值的文学规律和文艺创作技巧,更给人带来了一种独特的审美享受和意识体验。

二、《文心雕龙》原文及翻译1.主题之要原文:凡作品之成则必有主题。

主题, 则是作者发源于气象风俗并与之相关连的深切思虑;主题,是诠解生命之真谛;主题,是反映历史之风貌;主题,是体现审美之趣味。

所以作品之主题若是不正,则其形式再为美丽,亦无所谓好作品也。

翻译:A work must have a theme in order to be completed. The theme must originate from the author's profound reflection related to the climate and customs. The theme is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essence of life, the reflection of the historical style, and the embodiment of aesthetic taste. Therefore, if the theme of a work is not correct, even if its form is beautiful, it cannot be regarded as a good work.2.文学之道原文:然古文者本以传主旨、达情思、发议论为主,故不拘于形式,亦不计创制,但凡能达其旨、引其意者,皆可谓之佳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谈《文心雕龙》
《文心雕龙》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有严密体系的文学理论专著。

由刘勰编撰,成书于南朝齐和帝中兴元﹑二年间。

全书分五十篇,内容丰富,见解卓越,全面而系统地论述了写作上的各种问题。

全书论及的文体计有59种,而其中属于应用文范畴的文体达44种,占文体总数的四分之三。

书名的意思,“文心”谓“为文之用心”,“雕龙”取战国时驺奭长于口辩、被称为“雕龙奭”典故,指精细如雕龙纹一般进行研讨。

合起来,“文心雕龙”等于是“文章写作精义”。

讨论的对象,是广义的文章,但偏重于文学。

书的本意虽是写作指导,但立论从文章写作的一系列基本原则出发,广泛涉及各种问题,结构严谨,论述周详,具有理论性质。

它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是前所未有的。

《文心雕龙》以儒家思想为核心,虽然也有某些道家和佛家思想的影响﹐但构成它的文学思想纲领及核心的﹐则是儒家的思想。

它并不否认物质世界存在的真实性﹐却认为在客观现实世界之外﹐有一个先天地而生的“道”或“神”。

这个“道”或“神”是决定客观世界一切变化的无形的、最终的依据。

但是,《文心雕龙》在论述具体的文学创作活动时,抛弃了经学家的抽象说教,表现了朴素的唯物主义的文学观﹔而且,对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文学的特点和规律等一系列问题,提出了精湛透辟的见解,富于独创性。

因此它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文心雕龙》的核心思想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一、强调文学的美质,这是与当代文学风气一致的。

缺陷也同当代文人一样,是单纯地以华丽为美。

二、主张宗经,提倡雅正,在原则上排斥一切离经叛道的文学,这是一种保守的文学观念。

但在对待具体作品的时候,态度并不那么褊狭。

尤其在以后的各篇中,并没有以是否雅正的标准随意否定有成就的作家与作品。

三、应当注意到,刘勰所说的“宗经”,是指以儒家经典为典范,而不是要求把文学作为阐发儒家之道的工具。

他还是承认文学有抒发个人感情的作用。

这同后世极端的载道文学观还是有很大区别。

四、联系刘勰对六朝文学的批评,主要是在两个方面,一是离异于儒道,包括思想感情不够纯正、艺术风格诡奇轻艳等等,二是有单纯追求辞采而缺乏充实的感情的现象。

《文心雕龙》共10卷﹐50篇。

上部﹐从《原道》至《辨骚》的5篇﹐是全书的纲领﹐而其核心则是《原道》﹑《徵圣》﹑《宗经》3篇﹐要求一切要本之于道﹐稽诸于圣﹐宗之于经。

从《明诗》到《书记》的20篇﹐以“论文序笔”为中心﹐对各种文体源流及作家﹑作品逐一进行研究和评价。

以有韵文为对象的“论文”部分中﹐以《明诗》﹑《乐府》﹑《诠赋》等篇较重要﹔以无韵文为对象的“序笔”部分中﹐则以《史传》﹑《诸子》﹑《论说》等篇意义较大。

下部﹐从《神思》到《物色》的20篇﹐以“剖情析采”为中心﹐重点研究有关创作过程中各个方面的问题﹐是创作论。

《时序》﹑《才略》﹑《知音》﹑《程器》等4篇﹐则主要是文学史论和批评鉴赏论。

下部的这两个部分﹐是全书最主要的精华所在。

以上四个方面共49篇﹐加上最后叙述作者写作此书的动机﹑态度﹑原则﹐共50篇。

下面节选《时序》中的一段谈谈。

时运交移,质文代变,古今情理,如可言乎?昔在陶唐,德盛化钧,野老吐“何力”之谈,
郊童含“不识”之歌。

有虞继作,政阜民暇,薰风咏于元后,“烂云”歌于列臣。

尽其美者何?乃心乐而声泰也。

至大禹敷土,九序咏功,成汤圣敬,“猗欤”作颂。

逮姬文之德盛,《周南》勤而不怨;大王之化淳,《邠风》乐而不淫。

幽厉昏而《板》、《荡》怒,平王微而《黍离》哀。

故知歌谣文理,与世推移,风动于上,而波震于下者也。

春秋以后,角战英雄,六经泥蟠,百家飙骇。

方是时也,韩魏力政,燕赵任权;五蠹六虱,严于秦令;唯齐、楚两国,颇有文学。

齐开庄衢之第,楚广兰台之宫,孟轲宾馆,荀卿宰邑,故稷下扇其清风,兰陵郁其茂俗,邹子以谈天飞誉,驺奭以雕龙驰响,屈平联藻于日月,宋玉交彩于风云。

观其艳说,则笼罩《雅》、《颂》,故知 烨之奇意,出乎纵横之诡俗也。

这是《时序》的一二段,叙述先秦时期文学发展,主要论及政治教化对文学发展的影响。

作者在篇首就提出“时运交移,质文代变。

古今情理,如可言乎,”也就是说“时代风气在交替着发生变化,崇尚质朴或文采各代不同,古往今来作品中的情和理,好像可以谈谈吧!”文章一开始从传说中的尧舜禹时代开始谈起文学的发展和“质”“文”的情况。

无论是政治清明如尧舜禹、成汤、姬文,还是政治“昏”、“微”如厉王、平王,政治教化和“歌谣文理”的关系都如“风”、“波”的关系,“风动于上,而波震如下者也”,政治教化都会影响到文学的发展,一个社会的政治气候都会在当时的文学中有所表现,文学是对当时政治环境和政治人物、政治事件的反映,当然,如同“风”和“波”的关系一样,政治对文学的影响并不是非常直接的,政治对文学的影响是一种来自于外部力量的影响,即是推动文学发展的外部力量、外因。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特殊时期,风云激荡,变幻无常,长达几百年的战争、动乱虽然给处在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蜕变的中华古国带来了无法避免的阵痛,但也为华夏文化和中国文学注入了无可估量的动力、激情和说之不尽的题材,正是“国家不幸诗家幸”,真正意义上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国文学的源头正始于此。

这个时期涌现了一大批的哲人,可谓是“百家飙骇”,他们身怀济世救国的远大抱负和伟大理想,期望在乱世之中能以一己所学、满腹经纶拯民于水火之中,救国于危难之际,但除“齐楚两国,颇有文学”外,多数国家和君主都相信“枪杆子里出政权”的乱世绝对真理,而不会采用那些在他们看来是华而不实、既不能补充粮草、增强国力,又不能增兵添丁、掠城夺地的所谓学问、文学,大多数先哲们都无法得抒壮志,只好是退而求其次,或小隐于山林,或大隐于闹市,著书立说,以求后人能在自己的孤心苦诣之中领略自己的高深思想和博大学问,继续将自己的抱负和理想发扬光大。

《文心雕龙》确实为一篇好著作,值得我们去更深入的研究和学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