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沉与浮》教材分析

合集下载

最新整理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沉和浮教学设计

最新整理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沉和浮教学设计
科学概念: 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 、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 过程与方法: 1、对物体的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重点: 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们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变。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前概念。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室、有关课件 演示实验:水槽、大小相近的砖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一 小组实验一:水槽、物体 7 种(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 瓶、萝卜、橡皮),实验记录表 1 小组实验二:水槽、萝卜、橡皮、小刀、回形针、木块、实验记录表 2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引入 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下沉的,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上浮的
学生通过日常生活和已有的知识经验, 对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况已有一定的 认知和解释, 但还比较浮浅和模糊, 甚至会出现错误。 学生很容易把沉浮的原因 归结为物体的轻重和大小, 鉴于此, 教材安排了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 改变它 们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变的内容,从而纠正学生一些错误的前概念。 教学目标:
一块木块在水中是浮的,用透明胶带把两块木块粘在一起,放入水里,
还是浮的吗?如果把三块、四块甚至更多的木块粘在一起,它们在水中是沉
还是浮?
6、提供材料回形针 10 枚,木块 3 块,学生实验。
7、组织交流,概括:同一种材料的物体,把它们的体积变大,在水中
的沉浮状态也不会发生改变的。
8、小结:把刚才切分和叠加这两个实验联系在一起,我们得到了什么
体,把它们的体积变小,在水中的沉浮状态是不会发生改变的。 )
(补充:这里也可以用质量来概括,即同一种材料的物体,把它们的质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怎样研究不同物体的轻重、体积大小与沉浮的 关系?
用变量控制实验进行研究。学生通过识别变量、 控制变量、运用典型的结构材料进行验证,反 思变量控制实验的结果。
第3课 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表面上看研究的是形状与沉浮的关系,实际上 研究的仍然是:轻重不变的情况下,体积与沉 浮的关系。
什么样的体积才是真正的影响物体沉浮的体积? 是物体排开水的体积,隐含了阿基米德原理。
本课是深人研究时间测量的第一课。他们将开始 对计时工具进行研究,学习内容涉及到时间测量 工具的发展史。
教学建议
搜集一些相关的计时单位的资料,教师可以确定 资料收集的主题。
观察竹竿在太阳光影的变化规律,可以组织学生 用画图的方式记录。
在探究过程中,如果时间充足教师可以组织学生 制作圭表或日暑,然后用自己制作完成的“太阳 钟”进行计时。
让学生意识到时间是可以被感受、估计和计量的。 学生将通过感受1分钟、10分钟来感知时间的长短,
并且意识到我们的实际行为很容易使自己估计时 间时发生偏差,因此需要准确地、客观地计量时 间。
教学建议
活动 要与趣味游戏相结合。 本课是学生研究时间的第一课,教师们要给予 学生充分的体验时间。
第2课 太阳钟
本单元教学建议
通读教材,了解修订的意图。 由于缺少统一配置的教学器材,所以希望教师
发挥聪明才智,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灵活选 用合适的材料。 对每一个实验教师都要事先进行实践,做到胸 有成竹。 希望避免两手空空地进行本单元的教学。
第二单元 热
热是一种能量形式。然而,在小学阶段,让小学 生探究“热”,更主要的还是观察和思考一些与 物体冷热程度有关的现象一热现象。
让冷水变成热水,关注冷水除了温度升高了, 还有其他的变化,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做出 解释(或推测)

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五年级科学下学期第一单元教材分析沉和浮一、单元教材简析本单元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让学生自己去解决有关沉和浮的许多问题。

学生将探究不同物体的沉浮,形成他们关于对物体是上浮还是下沉现象的解释,而且能够明白物体与被放液体间的相互关系。

当学生开始了解了他们所观察的结果后,他们将鉴别出导致物体上浮或下沉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本单元的核心概念是有关物质的密度,它是物质固有的特性之一。

密度是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它与物质的质量和体积都有关系。

本单元设计的对物体沉浮的解释有两种途径,一是用浮力和重力的关系解释沉浮现象,二是用密度的概念解释沉浮现象。

因为浮力的大小与液体的密度也有密切关系,因此,将物体的沉浮原因定位在物体的密度上。

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去解释密度的概念要求过高,于是,科书中没有直接揭示密度的概念,而是通过学生实验和观察的方法,用同体积的重量作比较,帮助学生建立密度的前科学概念。

在资料库中,为了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同时也渗透物体密度的概念,在同体积下,一些物体比水重,一些物体比水轻。

这就给学生对密度概念有了进一步的前科学概念的认识。

二、单元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 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构成它的材料和液体的性质有关。

2. 比同体积的液体重的物体,在液体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液体轻的物体,在液体中上浮。

3. 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4. 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重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5. 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6. 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物体受到的重力时就上浮,小于重力时就下沉。

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

过程与方法:1. 通过简单的推测、实验设计和验证活动获得结果。

2. 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3. 按一定的要求进行简单的设计和制作。

4. 学习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探索物体沉浮的原因。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下册第一单元沉与浮教案及教学反思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下册第一单元沉与浮教案及教学反思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下册第一单元沉与浮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物体的密度概念,能够简单解释为什么物体会沉或浮。

2. 能够观察和描述物体在液体中的沉浮现象。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沉浮问题。

教学准备:1.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下册教材。

2. PPT演示文稿。

3. 实验器材:不同密度的物体、水槽、水。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物体,引导学生思考物体为什么会沉或浮,并引出本课的主题。

Step 2:概念讲解使用PPT演示文稿,向学生介绍密度的概念,解释为什么物体会沉或浮。

通过生动的例子和图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

Step 3:实验观察将不同密度的物体放入水槽中,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进行讨论。

Step 4:小组合作探究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物体,并预测它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然后进行实验验证,记录实验结果,并讨论原因。

Step 5:知识总结通过回顾讨论的结果,总结物体在液体中的沉浮规律,强化学生对密度和沉浮概念的理解。

Step 6:拓展应用提供一些简单的沉浮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

鼓励学生思考和讨论,培养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Step 7:课堂反思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总结教学效果,为下节课的教学做准备。

二、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和探究,让他们深入理解了物体的沉浮原理。

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学生积极参与,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锻炼。

同时,通过拓展应用,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学生对密度的概念理解不够深入,需要更多的实例和图示来加深他们的理解。

另外,一些学生在小组讨论中表现较为被动,需要更多的引导和激发他们的思考和参与。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可以在下节课中增加更多的实例和图示,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密度和沉浮的关系。

同时,我还会设计更多的互动环节,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沉与浮 教材分析

沉与浮 教材分析

《沉与浮》教材分析本单元知识点1.不同物体在水中沉浮现象不同2.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物体的体积和轻重没有关系3.控制变量法的学习和探究4.潜水艇的沉浮原理在于不断改变自身重量5.材料相同,重量相同的物体,改变其形状,沉浮状态发生改变6物体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叫做排开水的水量7.船造得大,装载货物就多;把货物均匀分配在船上,可以是船更平稳8.船的发展史,各类船的相关知识9.浮在水面上的泡沫块,会受到浮力作用,并且该浮力和重力相等,方向相反10 用加滑轮的方法可以测得浮在水面上的物体的浮力,并且浮力大小等于物体自身重力和弹簧测力计拉力的和11.弹簧测力计的使用12.等量的水中加入不同量的食盐,马铃薯在食盐多的液体中浮得更高13.同一物体在不同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不同。

本单元与其他单元的联系《沉与浮》是科学课程标准中,物质世界的学习中,其中的知识点包涵物质的特征,材料的性质与用途,常见的力几部分。

为学生系统学习物质科学知识,必不可少的部分。

本单元各节教材内容之间的联系第一节的通过实验得出“同种材料在水中的沉浮与物体体积和轻重无关”。

第二节在第一节实验探索出的基础上,进一步唐所物体在水中沉浮的规律:通过控制变量法就可以看出体积和轻重对沉浮的影响。

第三节在运用第二节的探究方法,探究同材料,同重量,形状对沉浮的影响。

学习排开的水量,为浮力学习打下基础。

第四节联系生活实际,动手做,造小船来探究浮力。

第五节有了前面三、四节课的基础,对浮力进行较为抽象的学习。

学会测量浮在水面上的物体的浮力大小的测量,练习使用弹簧测力计。

第六节在学习了浮力和测量了浮在水面上的物体的浮力的测量之后,探究下沉的物体是否会受到浮力。

第七节和第八节,首先是对马铃薯在不同液体的沉浮现象不同有个初步认识,然后根据实验具体研究马铃薯在怎样的液体中会浮,在怎样的液体中会沉。

本单元教材的科学内容概念:控制变量法排开水的水量浮力性质:同种材料的物体的沉浮和物体重量体积无关。

沉与浮教材分析

沉与浮教材分析

《沉与浮》单元教材分析单元结构:本单元分为八个部分,分别为: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2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4造一艘小船、5浮力、6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7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8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

教学目标: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要使学生能用感官判断物体的沉浮特征,认识某些材料的沉浮性,根据这些沉浮性对材料进行分类。

能讲材料的特性与它的用途相联系。

知道生活中常见的浮力。

单元分析:整个单元按科学探究的程序编写,首先第一小节提出问题,然后第二小节大胆猜想,前两节主要在于通过一系列实验,让学生对物体沉浮有意识,再对不同物体沉浮现象不一样产生疑问。

从而和老师教学内容产生共鸣,为后面的学习铺垫。

第三,五六七八节是求证探究并且一步步得出结论的过程。

第三节的内容通过改变同一块橡皮泥的形状来观察不同沉浮现象,然后学习不同形状的橡皮泥排水量是否相同,在这个实验中寻求同材料不同现象的答案。

其中的第四小节,讲沉浮的原理联系科技社会,是STSE范畴。

由上一节橡皮泥的引入来学习船的原理。

动手做小船,船的展览会都是对生活中的科技社会的进一步的了解。

本单元的教学难点在于第五节浮力的学习,重点在于探究第二节探究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以及探究马铃薯沉浮的原因。

《浮力》课时分析课时结构:感受浮力、测量泡沫塑料块受到的浮力、测量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受到的浮力。

实验一:将泡沫块或者小船放置于水面上,然后用手按,会感受到一个向上的力,从此引出浮力。

这样的实验活动直观简便,把很抽象的浮力形象化,适应于五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

实验二:第一层次,泡沫放入水中会受到浮力,浮力是否有变化?是多大呢?能不能用弹簧测力计进行测量呢?教师将学生可以分为小组讨论,然后得出各个小组的猜想。

第二层次,安装上滑轮来测量浮力。

这个是本节教学的难点,如何去给学生解释滑轮测出的力是浮力,以及整个过程的受力分析图。

第三层次,分小组实验“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记录表”,实验用控制变量法同一个塑料块,变量为小部分侵入水,大部分侵入水,完全浸入水,测量浮力,拉力大小,观察排开的水量。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说课稿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说课稿

《听话的小瓶——浮沉子》说课稿开始语:尊敬的评委老师,你们好!我是14号选手。

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听话的小瓶,所谓听话,就是说它能按照我的要求沉或者浮。

没错,它就是浮沉子!通常我们将既能上浮也能下沉的物体称为浮沉子。

接下来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我的实验说课。

一、实验教材背景本实验选自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沉和浮》的第二课。

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能得出这样的实验结论: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质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在这样的一个前提下,用一个小瓶继续实验,不断增减小瓶中的水量,可以控制小瓶在水中的浮沉,进而衍生出制作浮沉子的实验。

二、实验目标分析鉴于以上分析,我确定了本节课教学目标。

浮沉子的制作方法很简单,我把教学重难点放在浮沉子的原理上。

浮沉子为什么能够实现浮沉?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当然是以成功制作出浮沉子为前提的。

三、实验创新设计1.考虑到学生的知识水平,他们此时还不能确定下沉的物体也会受到浮力的影响,因此在学习《浮力》之后,再来完成这个实验制作,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因此调整了实验在教材中的顺序。

2.实验创新的另一个方面表现在实验材料的准备上,通过展示不同类型的浮沉子,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寻找制作浮沉子的材料,学生会发现:原来生活中有这么多的材料可以用来制作浮沉子!从而达到废物再利用,节约资源的目的。

四、实验教学过程(实物导入:)用浮沉子实物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验原理:)浮沉子为什么能够上浮或下沉呢?引导学生学习分析浮沉子的制作原理,这是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水中的物体在竖直方向上受到两个力的作用——向下的重力和向上的浮力,当浮力大于重力时,物体就上浮;而当浮力小于重力时,物体就下沉;如果重力等于浮力时,物体就会既不上浮、也不下沉。

因此在制作浮沉子时,一种思路就是保持小瓶的体积不变,也就是浮力不变,增减小瓶的重量,也就是改变小瓶的重力。

重力增大,小瓶就下沉;重力减小,小瓶就上浮。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沉与浮》教材分析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沉与浮》教材分析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沉与浮》教材分析《沉与浮》全章分析与《浮力》整节分析20100513660 张怡课程标准要求:1、能用感官判断物体的特征,如大小、轻重、形状、颜色、冷热、沉浮等。

2、认识某些材料的性质(导电性、导热性、沉浮性等),并根据这些性质分类,将性质与用途相联系。

3、知道生活中常见的力,如重力、拉力、浮力等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将《沉与浮》全章与《浮力》全节作如下分析:一、《沉与浮》全章分析第一节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感官认识,打下基础)知识点:能用感官判断物体的沉浮;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他们的轻重,体积大小无关科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法第二节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教学重点。

实验探究影响沉浮的因素)知识点:同体积的物体,质量越大,在水中越易下沉;同质量的物体,体积越小越易下沉。

科学方法:控制变量法第三节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对前一节实验结论的应用)知识点: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排开的水量有关科学方法:实验法第四节造一艘小船(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融入科学史,联系实际,让学生更易理解)知识点:通过改变物体的体积或者改变所用的材料增加小船的装载量科学方法:科学抽象第五节浮力(教学重点。

引入概念,抽象认识)知识点:认识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物体排开的水量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科学方法:科学抽象、实验探究第六节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浮力吗(进一步理解物体在水中的受力情况)知识点: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浮力。

物体下沉的原因是因为重力大于浮力。

科学方法:对比实验法第七节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学难点。

知识拓展,意识到液体的不同也会影响到物体的沉浮)知识点:同一个物体放在不同的液体中,会出现不同的情况,有的沉,有的浮。

了解人们能在死海上漂浮的原理科学方法:观察法、对比实验法第八节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教学难点。

理解液体的轻重会影响物体的沉浮)知识点:马铃薯在轻的液体中会沉下去,在重的液体中漂浮。

相同体积的物体轻重不一样。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说课稿提纲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说课稿提纲

《神奇的小瓶——浮沉子》说课稿提纲
一、实验教材背景
本实验选自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沉和浮》的第二课《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二、实验目标分析
科学概念:
1、知道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浮力的作用,了解物体在水中沉浮的原因。

2、知道什么叫浮沉子以及浮沉子的制作原理。

过程与方法:
通过动手制作浮沉子,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制作浮沉子的材料,养成变废为宝、节约资源的习惯。

三、实验创新设计
1.根据学情调整实验在教材中的顺序
2.通过展示不同类型的浮沉子,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寻找制作浮沉子的材料,达到变废为宝,节约资源的目的。

四、实验教学过程
导入:浮沉子实物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实验制作:材料、原理、方法、注意事项、实验小结、应用等。

五、实验教学反思
考虑到学生的学情,我将实验小制作推后,让学生先看,再搜集材料,最后动手尝试,到分享成果,更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也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变废为宝的目的。

第2课《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教案(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

第2课《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教案(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第2课《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是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沉和浮”的第二课。

它由四部分组成:一、分析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规律;二、控制其他因素进行研究;三、用小瓶子研究沉浮;四、潜水艇的原理。

本课教材编在《物体在水中是沉是浮》一课之后,目的在于加深、巩固学生对物体沉浮和物体的轻重、大小之间的关系的认识。

【学情分析】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是学生生活中很常见的,也是学生生活中经常接触的。

本课延续上一课的研究内容,继续探索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哪些因素有关。

学生已经知道,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自身的重量和体积在水中沉浮的情况不变。

但是根据经验和预测,学生们仍然会认为物体的沉浮会与他们的重量和体积有关。

对学生来说,物体的重量和体积是最直观、最直接的影响因素,因此本课的探索就从物体的重量和体积切入。

如果学生能意识到重量和体积正在同时影响着沉浮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帮助学生通过变量控制的实验来探索其中的秘密。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重量和体积都有关。

2.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重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3.潜水艇应用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

过程与方法:1.用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探究物体沉浮的原因。

2.学习用分析的方法研究影响沉浮的因素。

情感、态度、价值观:1.在实验中理解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和思想的意义。

2.感受科学原理应用于实际的巨大作用。

3.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

4.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实验习惯。

【教学重点】用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探究物体沉浮的原因。

【教学难点】学习用分析的方法研究影响沉浮的因素。

【教学准备】小组实验一:物体7种,分别是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

小组实验二:水槽,一套相同体积不同质量的小球,一套相同质量不同体积的立方体,实验报告单。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6、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物体受到的重力时就上浮,小于重力时就下沉。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能针对问题,通过观察,试验等方法收集证据。
2、尊重事实,对收集到得证据做好记录。
3、愿意合作交流。
教学难点:
1、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对证据与解释之间的逻辑关系,提出自己的想法、评论,并与他人交流。
2、比同体积的液体重的物体,在液体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液体轻的物体,在液体中上浮。
3、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变。
4、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重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5、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单元教材分析
科目
五年级科学
审核人
单元内容
沉与浮
单元数
第一单元
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沉和浮”,学生从物体的沉浮现象开始,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探寻物体沉浮的规律,研究影响沉浮的变量,最后形成有关沉浮现象的解释:一是用浮力和重力的关系解释沉浮现象,二它们的材料和液体的性质有关。
课时安排
共8课时
2、在学习和解决问题中注重证据。
学情分析
进人五年级以后,学生对科学课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求知欲和参与科学活动的愿望明显增强。学生已掌握许多的科学知识和科学的方法,对科学探究活动非常喜欢,并能以自己的方式观察到许多细节的地方,兴趣浓厚,已经具备初步的探究能力,动手能力。另外,在进行着观察、提问、假说、预言、调查、解释及交流等一系列活动时,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得到大大的增强。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沉和浮》单元第1课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说课稿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沉和浮》单元第1课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说课稿

2《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各位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沉和浮》单元第1课《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下面,我将从本课的教材、学生、教学法及教学过程等方面来说说我对本课的认识和处理。

一、说教材1.说教材分析《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沉和浮》的第二课。

本课延续上一课《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的研究内容,继续探索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哪些因素有关。

学生已经知道,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自身的重量和体积,在水中沉浮的情况不变。

但是根据经验和预测,学生们仍然会认为物体的沉浮会与它们的重量和体积有关。

教科书从上一节课的内容引人,继续探索影响沉浮的其他原因。

对学生来说,物体的重量和体积是最直观、最直接的影响因素,因此本课的探索就从物体的重量和体积切人。

如果学生能意识到重量和体积正在同时影响着沉浮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帮助学生通过变量控制的实验来探索其中的秘密。

同时,教科书还设计了利用小瓶子继续研究相同体积下重量是怎样影响物体沉浮的实验,也为探索潜水艇沉浮的原理作了很好的铺垫。

潜水艇的设计很好地体现了科学原理和科学技术之间的有机结合。

2.说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重量和体积都有关。

2.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重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3.潜水艇应用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

过程与方法:1.用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探索物体沉浮的原因。

2.学习用分析的方法研究影响沉浮的因素。

情感态度价值观:1.在实验中理解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和思想的意义。

2.感受科学原理应用于实际的巨大作用。

3.说教学重点难点:重点: 用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探究物体沉浮的原因。

难点: 学习用分析的方法研究影响沉浮的因素。

4. 说教学准备:为了学生能顺利地进行研究思考,我为学生准备了如下研究材料:每组一个水槽、教科书上要求的一七种物体、一套相同体积不同重量的球、一套相同重量不同体积的立方体、小瓶子、“潜水艇”。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1.2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教案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1.2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教案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1.2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教案一. 教材分析《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这一课是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物体沉浮与物体密度、物体形状、液体密度等因素的关系。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物体沉浮现象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实验操作和观察方面,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指导。

此外,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探究方法也需要进一步培养和提高。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物体沉浮与物体密度、物体形状、液体密度等因素的关系。

2.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和探究方法。

四. 教学重难点1.物体沉浮与物体密度、物体形状、液体密度等因素的关系。

2.实验操作和观察方法的运用。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和体验物体沉浮与不同因素的关系。

2.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帮助学生建立科学思维方式。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实验结果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不同密度的物体(如木块、铁块、塑料块等)、液体(如水、盐水、酒精等)、尺子、天平等。

2.教学课件:与本节课相关的图片、实例、动画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与沉浮现象相关的图片和实例,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实验材料和实验目的,讲解实验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然后引导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和观察。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帮助学生掌握实验方法。

4.巩固(5分钟)教师邀请几组学生分享他们的实验结果和感受,让学生通过讨论和交流,巩固所学的知识。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物体沉浮与其它因素的关系,如物体形状、液体密度等。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沉和浮》说课稿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沉和浮》说课稿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沉和浮》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沉和浮》是根据新课程标准编写的一篇教科书。

本单元共安排了4课,分别是《沉与浮》、《影响浮力的因素》、《沉没的物体》和《救生圈和救生衣》。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沉与浮》这一课。

《沉与浮》这一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探究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并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沉浮现象。

教材中安排了丰富的实验材料,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对于生活中的沉浮现象也有了一定的认知。

但在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方面,还需要老师在课堂上进行引导和培养。

此外,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会接触到一些关于沉浮的错误观念,需要在课堂上进行纠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探究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并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沉浮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实验、观察分析、讨论交流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乐于探究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关爱生命、关爱环境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探究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

2.教学难点: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沉浮现象,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交流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等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沉浮现象,引发学生对沉浮现象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沉浮现象:引导学生动手实验,观察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沉浮现象。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1.2《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说课稿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1.2《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说课稿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1.2《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这一课是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的一个重要内容。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物体沉浮的原理,并能够探究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他们对物体沉浮的现象可能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他们可能对沉浮的原理和影响因素还不够清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沉浮的原理,并找出影响沉浮的因素。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物体沉浮的原理,知道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对科学产生兴趣,培养科学探究的精神和合作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了解物体沉浮的原理,知道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

2.难点:学生能够通过实验探究,找出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我将以探究式教学法为主,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自主探究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

2.教学手段:我将使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动画,引导学生思考物体为什么会沉浮,激发学生的兴趣。

2.探究: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体的沉浮情况,让学生通过实践探究沉浮的原理。

3.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找出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

4.总结:总结实验结果,强调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

5.拓展:引导学生思考沉浮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简洁明了,突出重点。

主要包括物体沉浮的原理、影响沉浮的因素等关键信息。

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通过学生的实验操作、思考问题和课堂参与度来进行。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沉和浮》教学设计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沉和浮》教学设计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沉和浮》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沉和浮》是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的主题,旨在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物体在液体中的沉浮现象,探索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他们对物体沉浮现象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缺乏系统性的认识。

此外,学生对科学的兴趣较高,乐于参与实验和观察活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了解物体在液体中的沉浮现象,探索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运用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研究物体沉浮问题,培养问题解决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积极参与科学探究活动,乐于合作分享,培养科学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了解物体在液体中的沉浮现象,探索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

2.难点:学生能够运用科学方法,自主设计实验,分析物体沉浮问题。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观察和操作实验,让学生亲身感受物体沉浮现象,提高学生的观察和操作能力。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通过实验和观察寻找答案,培养学生的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

3.小组合作法: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实验所需的浮力计、物体(如石头、木块等)、液体(如水、盐水等)。

2.学具:每个学生准备实验记录本、笔。

3.教学资源:实验指导书、PPT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物体沉浮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

例如,展示轮船、木筏等浮力应用的例子,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些物体能够浮在水面上。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主题,引导学生关注物体在液体中的沉浮现象,并提出问题:为什么有些物体能浮在液体表面,而有些物体则会沉入液体底部?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不同物体在液体中的沉浮现象。

(完整版)新版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完整版)新版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新版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教材分析一、本册内容概要五年级下册的学习内容,是由“沉和浮”“热”“时间的测量”和“地球的运动”四个单元组成的。

在“沉和浮”单元里,学生从物体的沉浮现象开始,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探寻物体沉浮的规律,研究影响沉浮的变量,最后形成有关沉浮现象的解释:一是用浮力和重力的关系解释沉浮现象,二是从密度的层面解释沉浮现象。

在“热”单元里,将观察热量变化过程中产生的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观察热量在物体中传递的现象,探索热量传递的规律,发现物体的导热性能是不同的,在生活中的应用也是不同的。

在“时间的测量”单元里,感受时间的长短,了解古时候人类计时仪器,学生制作计时工具并进行观测和测量,认识钟摆及其原理并制作简单的计时工具。

认识计时工具的工作原理,感受计时工具的发展对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影响,感受人类为了不断改进工具所作的不懈努力。

在“地球的运动”单元里,让学生认识昼夜交替现象,让学生认识人类对地球运动的探究过程,学习基于可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运用相对运动、参照物、模拟再现等原理和方法进行推理、论证,不断地利用已知探究未知的方法,最终认识地球运动(自转和公转)的模式。

二、各单元概述第一单元《沉和浮》本单元将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让学生自己去解决有关沉和浮的许多问题。

学生将探究不同物体的浮沉,形成他们关于对物体是上浮还是下沉现象的解释,而且能够明白物体与被放液体间的相互关系。

当学生开始理解了他们所观察的结果之后,他们将鉴别出导致物体上浮或下沉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学生描述的语言可能和科学家精确的定义不很相同,但通过这些探究可以修正或完善他们的想法,使他们在理解上得以提高。

这个探究过程会使学生认识到他们也可以弄明白事物的规律。

本单元的核心概念是有关物质的密度,它是物质固有的特性之一。

密度是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它与物质的质量和体积都有关。

本单元还有一些很重要的具体概念:当把物体放人一种液体,相同体积下物体与液体重量的不同将决定作用在物体上的浮力的大小。

最新教科版科学五级下下册第一单元沉与浮教案及教学反思讲解学习

最新教科版科学五级下下册第一单元沉与浮教案及教学反思讲解学习

第一单元《沉和浮》主备:1.1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1.2 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1.3 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1.4 造一艘小船1.5 浮力1.6 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1.7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1.8 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1.1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主备:【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过程与方法: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重点】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准备】教师演示实验:水槽1个,大小相近的砖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一。

小组实验一:水槽1个,物体7种(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实验记录表(教材第2面)。

小组实验二:水槽,萝卜,橡皮(与实验一共用),小刀1把,回形针10枚,木块3块,实验记录表(教材第3页)。

【教材处理】教材第2面两个地方出现“泡沫塑料块”,在仔细研读教材和教师用书的基础上,我认为应把演示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塑料块”,把学生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泡沫块”。

【教学过程】一、观察物体的沉浮:1、谈话: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下沉的,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上浮的呢?预设:在自由发表的前提下,及时抓住学生的错误概念或不完整表述,引发认知冲突,激发探究沉浮的兴趣。

2、把砖块和木块分别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操作过程:把水槽放在展示台上。

出示砖块,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下沉过程,板书:沉。

再出示木块,同样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活动要点:规定放物体的操作要求,确定判断沉浮的标准。

)3、把塑料块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沉与浮》全章分析与《浮力》整节分析
20100513660 张怡
课程标准要求:
1、能用感官判断物体的特征,如大小、轻重、形状、颜色、冷热、沉浮等。

2、认识某些材料的性质(导电性、导热性、沉浮性等),并根据这些性质分类,将性质与用途相联系。

3、知道生活中常见的力,如重力、拉力、浮力等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将《沉与浮》全章与《浮力》全节作如下分析:
一、《沉与浮》全章分析
第一节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感官认识,打下基础)
知识点:能用感官判断物体的沉浮;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他们的轻重,体积大小无关
科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法
第二节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教学重点。

实验探究影响沉浮的因素)
知识点:同体积的物体,质量越大,在水中越易下沉;同质量的物体,体积越小越易下沉。

科学方法:控制变量法
第三节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对前一节实验结论的应用)
知识点: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排开的水量有关
科学方法:实验法
第四节造一艘小船(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融入科学史,联系实际,让学生更易理解)
知识点:通过改变物体的体积或者改变所用的材料增加小船的装载量
科学方法:科学抽象
第五节浮力(教学重点。

引入概念,抽象认识)
知识点:认识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物体排开的水量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科学方法:科学抽象、实验探究
第六节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浮力吗(进一步理解物体在水中的受力情况)
知识点: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浮力。

物体下沉的原因是因为重力大于浮力。

科学方法:对比实验法
第七节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学难点。

知识拓展,意识到液体的不同也会影响到物体的沉浮)
知识点:同一个物体放在不同的液体中,会出现不同的情况,有的沉,有的浮。

了解人们能在死海上漂浮的原理
科学方法:观察法、对比实验法
第八节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教学难点。

理解液体的轻重会影响物体的沉浮)知识点:马铃薯在轻的液体中会沉下去,在重的液体中漂浮。

相同体积的物体轻重不一样。

了解比重计的原理
科学方法:观察法、探究实验
从全章的知识结构看,是一个由浅到深,由学习知识到应用知识,由具体实际到抽象认识的过程。

这个过程既融入了科学史,又联系了生活实际,让学生对
浮力产生多视角的认识,体现了科学探究精神,达到了课标的要求。

是对五年级上册《运动和力》这一章的具体知识延伸,也为学生对力的学习添上丰满的一笔。

二、《浮力》整节分析
本节知识点:
1、认识生活中常见的力——浮力
2、浮力大小与排开的水量的关系
与其他小节的联系:
在前两节的学习中,学生对物体的沉浮与排开的水量这一知识点有了初步的了解,有了感官上的认识。

在这一节的学习中,将用实验数据来证明它们之间的关系,并引入浮力这一名词,为后两节讨论浮力与液体的轻重之间的关系打下基础。

本节内容之间的联系:
感受浮力(感性认识,具体实际,是前提、基础,引起学生兴趣)→测量泡沫塑料块受到的浮力(实验探究,理性认识)→得出结论,本节知识点(泡沫塑料块浸没在水中的体积越大,收到的浮力越大)→测量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受到的浮力(进一步理解浮力大小与排开水量的关系,让学生自己总结得出结论,使学生对科学知识记忆深刻)
本节内容层层递进,由易到难,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实践上升到抽象认识,体现了科学探究精神,符合学生认知心理。

科学内容:
物体在水中收到的浮力大小与排开的水量有关,排开水量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

学生的疑难问题:
在测量浮力大小的实验中,怎样使用弹簧测力计测到浮力,滑轮的使用。

教学目标:
1、知道浮力是生活中常见的力
2、学会分析物体在水中的受力情况
3、理解影响浮力大小的各种因素
教学重点:
浮力的大小与排开水量的关系
教学难点:
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拉力;滑轮的原理与使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