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一体化课程设计
机电一体化技术课程设计
机电一体化技术课程设计引言机电一体化技术是一种新兴的技术,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
机电一体化技术能够有效解决机械工程的自动化问题,并且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
在当前工业中,机电一体化技术已经成为了制造业的基础。
本文将详细介绍机电一体化技术的课程设计。
课程目标本课程设计旨在培养学生对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理解,学生在本课程中将会了解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原理、应用、以及实现方法。
此外,本课程还旨在培养学生解决机械制造过程中自动化问题的能力,以及掌握机电一体化控制系统的设计、实现、和维护技术。
课程内容第一部分:机电一体化技术原理本部分将会介绍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原理,包括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构成、自动化技术、传感器和执行器、以及机电一体化系统的硬件和软件架构等等。
学生需要掌握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原理,以及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构成和工作原理。
第二部分: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本部分将会介绍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包括机床、自动化生产线、以及工业机器人等等。
学生需要掌握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情况。
第三部分:机电一体化控制系统本部分将会介绍机电一体化控制系统的设计、实现、和维护技术。
学生需要掌握机电一体化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法、控制方法、软件和硬件平台等等。
课程作业学生将会数次完成小组课程作业。
学生需要组成小组,根据实际问题设计和实现机电一体化控制系统,例如控制一台简单的继电器控制电机的系统,或者控制一台工业机器人的系统,或者控制一条自动化生产线的系统等等。
期末项目学生将会在本学期结束时完成期末项目。
学生可以自选实现一个机电一体化控制系统,包括问题定义、方案设计、系统实现、以及系统测试和优化等等。
课程评估学生的评估将会根据学生在课堂作业和期末项目中的表现来评估。
学生需要达到一定的水平才能获得课程学分,在学生的评估中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创造性的应用将会得到充分的认可。
结论本文介绍了机电一体化技术的课程设计内容和评估方式。
希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掌握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原理、应用和控制系统的设计、实现、和维护技术,为未来从事机械工程、控制工程和自动化工程等等方面的研究和应用奠定基础。
机电一体化课程设计
机电一体化课程设计设计目的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培养学生的跨学科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了解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掌握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跨学科综合能力教学内容1.机电一体化技术概述2.传感器与执行器3.控制系统与自动化4.机械设计与制造5.电气与电子技术6.机电一体化系统集成与应用教学方法•理论讲授结合实例分析•教师和学生参与讨论•实验操作与实践综合•项目实战案例分析教学评估•学生课堂表现及作业考核•期中期末综合考核•课程设计和项目实战评比实验与实践1.传感器与执行器实验2.控制系统与自动化实验3.机械设计与制造实践4.电气与电子技术实验5.机电一体化系统集成与应用项目实战资源支持•实验室设备和工具支持•外部企业合作支持•教学资料和参考书籍支持教学团队•主讲教师: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师•实验指导教师:相关实验室实验指导老师•项目实战指导老师:相关工程项目经验丰富的老师•《机电一体化技术导论》•《机电一体化系统集成与应用》•相关学术论文和案例分析以上是机电一体化课程设计的详细方案,希望能对您的参考有所帮助。
特殊应用场合一:智能家居增加条款•增加智能家居技术的介绍和应用范围•增加智能家居系统的结构和组成•增加智能家居系统的集成及核心技术介绍•增加智能家居系统的特别注意事项,如数据安全等相关问题及注意事项•数据安全问题,需要采用加密算法保障,如AES加密算法;•协议转换问题,各智能设备采用不同的通信协议,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转换;•语音识别准确性问题,需要进行多场景训练,提高识别准确性;•技术更新换代问题,智能家居技术日新月异,需定期更新技术和设备。
特殊应用场合二:智能物流增加条款•增加智能物流技术的介绍和应用范围•增加智能物流系统的结构和组成•增加智能物流系统的集成及核心技术介绍•增加智能物流系统的特别注意事项,如物流路径规划等相关问题及注意事项•物流路径规划问题,需要考虑路程、道路状况、货物重量等多个因素进行求解;•智能识别问题,需要采用深度学习等技术,实现对货物的自动识别和分类;•跨地区协调问题,需要建立覆盖全国的智能物流网络,实现各地区之间物流的快速协调;•安全问题,智能物流系统涉及大量的物资财产和数据信息,需要采用多层安全保障机制,如认证、加密、监控等措施。
娄底机电一体化课程设计
娄底机电一体化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通过学习娄底机电一体化相关知识,使学生掌握机电一体化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
具体目标如下:1.了解机电一体化的定义、发展历程和现状。
2.掌握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
3.熟悉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领域和前景。
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机电一体化领域的问题。
5.具备一定的动手能力,能够进行简单的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和调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2.增强学生对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兴趣和热情,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机电一体化的基本概念:介绍机电一体化的定义、发展历程和现状。
2.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基本组成:讲解机械、电子、软件等各个部分的功能和相互作用。
3.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工作原理:阐述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工作流程和相互关系。
4.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领域:介绍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工业、医疗、家居等方面的应用案例。
5.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未来发展:探讨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前景。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1.讲授法:通过讲解机电一体化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2.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机电一体化应用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4.实验法:安排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合适的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学习资料。
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
3.多媒体资料:制作课件、视频等多媒体资料,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4.实验设备:准备必要的实验设备,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
五、教学评估为了全面、客观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评估方式相结合的方法。
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设计报告
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设计一、选题背景机电一体化课程设计作为机械电子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 考察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进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科学合理地安排课程设计的内容使学生即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机电一体化设备的设计过程, 培养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又能训练学生抓住问题的主要矛盾有针对性的加以深入的研究是课程设计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 本文针对课程设计教学过程中实际遇到的问题,探索机电一体化课程设计的内容设置, 对于提高课程设计的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二、设计要求设计一电路板控制系统,检测液压油油、压油温检测系统,其中压力P〈=15,油温T〈=80C,绘制电路原理图和电路板图。
三、选题目的当代数学信号处理的发展趋势之一是在通用的硬件上借助软件实现复杂的功能,伴随对软件依赖性的增加,软件的开发成本也相应提高,甚至出现赶超硬件投入的趋势。
机电一体化是指机构的主功能、动力功能、信息处理功能和控制功能上引进了电子技术,并将机械装备和电子设备以及软件等有机的结合起来所构成的系统的总称。
也就是说机电一体化的连接机械和电子、气压、液压等相关的的关键技术,在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及信息处理技术的高速发展,消费者对高性能、高自动化的机械化产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就是要求我们从事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行业的技术人员掌握机电一体化技术的重要性所在。
机电一体化的关键技术有:( 1 )机械技术,(2)计算机及信息处理技术,(3)系统技术,(4)自动控制技术,(5)传感检测技术,(6)侍服传动技术。
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同时因也是个知识爆炸的年代,不管是对祖国经济的发展,还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对自己将来的发展,对于掌握、精通这门技术都尤为的显得重要。
而这次课程设计,一方面让我们从理论到实践的一个联系,另一方面也是温习和巩固所学的专业知识特别是单片机方面的知识,对于单片机系统能够从整体上认识和把握,能够从整体的高度上根据实际需求设计出有效的系统。
大二机电一体化课程设计
大二机电一体化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旨在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机电一体化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具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机电一体化的基本原理,掌握常用的机电一体化设备和系统的组成、工作原理和应用场合。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具备一定的机电一体化设备安装、调试和维护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认识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现代工业中的重要地位,培养对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兴趣和热情,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机电一体化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以及常用的机电一体化设备和系统的组成、工作原理和应用场合。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机电一体化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包括机电一体化的定义、发展历程、基本原理和分类。
2.机电一体化设备的组成和应用:包括传感器、执行器、控制器等基本组成部分,以及它们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和配合。
3.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设计和分析方法:包括系统的设计原则、设计步骤和分析方法。
4.常用的机电一体化设备和系统:包括数控机床、机器人、PLC控制系统等设备的组成、工作原理和应用场合。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具体包括以下几种:1.讲授法:通过讲解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使学生掌握机电一体化的基本知识。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机电一体化设备和系统案例,使学生了解实际应用中的机电一体化技术。
3.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使学生掌握机电一体化设备的安装、调试和维护方法。
4.讨论法:通过分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将选择和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教材,如《机电一体化技术》等。
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参考书籍,以便学生拓展知识面。
3.多媒体资料:制作课件、视频等多媒体资料,以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设计》设计说明书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设计》设计说明书一、课程设计的目的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通过本次课程设计,旨在让我们将所学的机电一体化相关知识进行综合运用,培养我们独立设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具体来说,课程设计的目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加深对机电一体化系统概念的理解,掌握系统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2、熟悉机械、电子、控制等多个领域的知识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融合与应用。
3、培养我们的工程实践能力,包括方案设计、图纸绘制、参数计算、器件选型等。
4、提高我们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为今后从事相关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设计的任务和要求本次课程设计的任务是设计一个具有特定功能的机电一体化系统,具体要求如下:1、确定系统的功能和性能指标,包括运动方式、精度要求、速度范围等。
2、进行系统的总体方案设计,包括机械结构、驱动系统、控制系统等的选择和布局。
3、完成机械结构的详细设计,绘制装配图和零件图。
4、选择合适的驱动电机、传感器、控制器等器件,并进行参数计算和选型。
5、设计控制系统的硬件电路和软件程序,实现系统的控制功能。
6、对设计的系统进行性能分析和优化,确保满足设计要求。
三、系统方案设计1、功能需求分析经过对任务要求的仔细研究,确定本次设计的机电一体化系统为一个小型物料搬运机器人。
该机器人能够在规定的工作空间内自主移动,抓取和搬运一定重量的物料,并放置到指定位置。
2、总体方案设计(1)机械结构采用轮式移动平台,通过直流电机驱动轮子实现机器人的移动。
机械手臂采用关节式结构,由三个自由度组成,分别实现手臂的伸缩、升降和旋转,通过舵机进行驱动。
抓取机构采用气动夹爪,通过气缸控制夹爪的开合。
(2)驱动系统移动平台的驱动电机选择直流无刷电机,通过减速器与轮子连接,以提供足够的扭矩和速度。
机械手臂的关节驱动选择舵机,舵机具有控制精度高、响应速度快等优点。
抓取机构的气缸由气泵提供气源,通过电磁阀控制气缸的动作。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设计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设计一、课程概述1.1课程背景1.2课程目标1.3课程内容1.4教学方法1.5考核方式二、课程背景2.1机电一体化系统概述2.2机电一体化系统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2.3机电一体化系统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2.4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发展趋势三、课程目标3.1了解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原理3.2掌握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设计方法3.3能够应用机电一体化系统解决实际问题3.4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四、课程内容4.1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原理4.1.1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定义4.1.2机电一体化系统的组成4.1.3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工作原理4.2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设计方法4.2.1机电一体化系统的需求分析4.2.2机电一体化系统的结构设计4.2.3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控制设计4.2.4机电一体化系统的传感器和执行机构设计4.3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应用案例分析4.3.1工业生产中的机电一体化系统应用4.3.2日常生活中的机电一体化系统应用4.4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实验设计4.4.1机电一体化系统实验的设计原则4.4.2机电一体化系统实验的搭建方法4.4.3机电一体化系统实验的数据分析五、教学方法5.1理论教学5.1.1讲授5.1.2讨论5.1.3案例分析5.2实践教学5.2.1实验教学5.2.2项目设计5.3网络教学5.3.1在线课程5.3.2远程协作六、考核方式6.1平时表现6.2实验报告6.3课堂讨论6.4期末考试6.5项目设计成果七、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的意义与发展7.1对于学生的意义7.1.1增强对机电一体化系统的理解7.1.2培养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7.1.3提升就业竞争力7.2对于专业发展的意义7.2.1推动机电一体化系统相关课程的设置7.2.2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7.2.3增强学校在机电领域的影响力7.3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的未来发展7.3.1结合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7.3.2强化实践教学和创新创业教育八、结语8.1总结课程设计的重点8.2展望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的未来发展以上就是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设计的内容,通过对课程背景、目标、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的详细规划,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基本概念和设计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提升学校在机电领域的影响力,推动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的发展。
机电一体化课程设计
机电一体化课程设计一、课程设计的背景和意义机电一体化是指机械工程和电气工程的融合,将机械和电气两个领域的知识与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种新的综合学科。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机电一体化在现代制造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开设机电一体化课程既是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
机电一体化课程的设计意义不仅在于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通过实践课程设计,学生不仅能够熟悉机电一体化的基本理论和工程技术,还能够通过实践项目来锻炼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课程设计的目标和要求机电一体化课程设计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机电一体化的基本理论和工程技术,具备独立开展机电系统的设计和实施能力。
具体要求如下:1.理论知识:学生应掌握机电一体化的基本原理、技术和方法,了解机电系统的设计和运行原理;2.技术能力:学生应具备使用相关软件和硬件工具进行机电系统设计、模拟和测试的能力;3.实践能力:学生应能够独立完成机电系统的设计和实施,并能解决实际工程中遇到的问题;4.创新能力:学生应具备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能够提出改进机电系统性能的方案。
三、课程设计的内容机电一体化课程设计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理论学习:学生将学习机电一体化的基本原理和技术,了解机电系统的设计和运行原理。
包括机械工程基础知识、电气工程基础知识、自动控制理论等方面的内容;2.实践项目:学生将参与一项机电一体化实践项目,通过实际操作来巩固和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
实践项目可以是机械组件的设计和制造、电气电子系统的集成与测试等;3.实验与测试:学生将进行一系列实验和测试,以验证机电系统的设计和运行效果。
实验可以包括传感器的选型和调试、电机控制系统的调试等;4.综合评估:学生将根据实践项目的完成情况、实验和测试的结果以及论文的撰写质量进行综合评估,以评判学生的课程设计水平和综合能力。
机电一体化课程设计
机电一体化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机电一体化的基本概念,掌握其核心组成部分及工作原理;2. 学习并掌握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常见传感器、执行器及其应用;3. 掌握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的基本流程和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系统分析与设计。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机电一体化系统组装与调试;2. 培养学生运用CAD软件进行机电一体化系统零部件的设计与绘图的技能;3. 提高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培养在项目实践中解决问题、动手操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兴趣,激发创新意识,提高学习积极性;2. 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工程素养,认识到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工业发展中的重要性;3.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关注机电一体化技术在节能减排方面的应用。
课程性质分析:本课程为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旨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
学生特点分析:学生为高中年级,已具备一定的物理、数学基础,对机电一体化技术有一定了解,但缺乏实践经验。
教学要求:结合课程性质、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实践操作,培养学生在实际项目中的应用能力。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在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达到预期目标,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机电一体化基本概念:介绍机电一体化的定义、特点及发展历程,对应教材第一章内容。
- 机电一体化的基本组成部分- 机电一体化的应用领域及发展趋势2. 传感器与执行器:学习各类传感器、执行器的工作原理与应用,对应教材第二章内容。
- 常见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及选用方法- 常见执行器的类型、原理及控制方法3.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讲解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的基本流程、方法及注意事项,对应教材第三章内容。
- 系统设计的基本步骤- 常用设计方法及案例分析- 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及解决方案4. CAD软件应用:学习CAD软件在机电一体化设计中的应用,对应教材第四章内容。
机电一体化系统课程设计免费范文
机电一体化系统课程设计一、概述机电一体化系统是指将机械、电子、控制等多学科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具有机械、电气、电子等功能部分的新型产品或系统。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机电一体化系统在工业、交通、农业等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
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机电一体化系统课程设计成为一门重要课程。
本篇文章将介绍一篇免费的机电一体化系统课程设计范文,旨在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该课程的设计要求和实际操作过程。
二、课程设计内容1. 课程设计主题:基于PLC的自动化控制系统设计2. 设计要求:a. 选择一个具体的工业生产场景,例如流水线生产、自动包装、自动搬运等;b. 设计一个基于PLC的自动化控制系统,实现对该生产场景的自动控制和监测;c. 设计系统的硬件配置和接线图,包括传感器、执行器、PLC等设备的选型和连接方式;d. 编写PLC控制程序,实现对生产场景的自动化控制;e. 设计人机界面,实现对系统的监控和操作;f. 编写课程设计报告,包括设计思路、系统配置、程序代码等内容。
三、课程设计步骤1. 选择工业生产场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一个具体的工业生产场景作为课程设计的基础,例如流水线生产。
2. 系统需求分析分析所选生产场景的具体要求,包括自动控制的功能需求、安全性要求、生产效率要求等。
3. 硬件配置和接线图设计根据系统需求,选择合适的传感器、执行器和PLC等硬件设备,并设计它们之间的连接方式。
4. PLC控制程序设计根据系统需求,编写PLC控制程序,实现对生产场景的自动化控制。
5. 人机界面设计设计一个直观简洁的人机界面,实现对系统的监控和操作。
6. 系统调试和实验验证将硬件设备和控制程序进行组装和调试,验证系统在实际场景中的性能和稳定性。
7. 课程设计报告撰写撰写课程设计报告,包括系统设计思路、硬件配置、程序代码、系统调试结果等内容。
四、课程设计范文(此处省略具体的课程设计范文,仅列出课程设计内容的大纲)1. 课程设计主题:基于PLC的自动化控制系统设计2. 设计要求:a. 选择流水线生产场景;b. 设计一个基于PLC的自动化控制系统,实现对流水线的自动控制和监测;c. 设计系统的硬件配置和接线图,包括传感器、执行器、PLC等设备的选型和连接方式;d. 编写PLC控制程序,实现对流水线的自动化控制;e. 设计人机界面,实现对系统的监控和操作;f. 编写课程设计报告,包括设计思路、系统配置、程序代码等内容。
大专机电一体化课程设计
大专机电一体化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并掌握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及发展趋势;2. 掌握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如机械系统、传感器、执行器和控制系统;3. 了解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工业自动化领域的应用及其优势。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并解决简单的机电一体化系统问题;2. 掌握基本的电路连接和编程方法,具备对机电一体化设备进行调试和故障排除的能力;3. 能够设计简单的机电一体化系统,并进行性能分析和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兴趣,激发其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2. 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提高沟通与表达能力;3. 培养学生具备质量意识、安全意识,使其在工程实践中能够遵循相关规范和标准。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大专机电一体化专业核心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提高其在机电一体化领域的应用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机械和电子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但对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综合应用能力有待提高。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在实际工程背景下的应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达到上述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为今后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机电一体化技术概述:介绍机电一体化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技术特点及其在工业中的应用。
教材章节:第一章 机电一体化技术概述2. 机电一体化系统组成:详细讲解机械系统、传感器、执行器和控制系统的原理及其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作用。
教材章节:第二章 机电一体化系统组成3. 电路设计与编程:学习基本的电路连接方法,掌握常见的编程语言及其在机电一体化设备中的应用。
教材章节:第三章 电路设计与编程4. 机电一体化设备调试与故障排除:介绍调试方法和故障排除技巧,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教材章节:第四章 机电一体化设备调试与故障排除5. 简单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结合实际案例,讲解设计过程、性能分析及优化方法。
机电一体化产品课程设计
机电一体化产品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基本原理和组成部分,理解其工作机理。
2. 使学生了解机电一体化产品设计的基本流程和方法,掌握相关设计规范。
3. 帮助学生了解我国机电一体化产业现状和发展趋势,拓展知识视野。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CAD、SolidWorks等软件进行机电一体化产品三维建模和工程图绘制的能力。
2. 提高学生运用PLC、嵌入式系统等控制技术对机电一体化产品进行控制和调试的技能。
3. 培养学生运用项目管理和团队协作的方法,完成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设计与制作。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兴趣,激发创新意识,提高学习积极性。
2. 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增强沟通与交流能力。
3. 培养学生关注我国机电一体化产业发展,树立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程,结合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机电一体化产品设计与制作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具备一定的机械、电子、控制理论知识,但实践经验不足,需通过本课程加强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采用项目驱动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通过课程目标的分解,确保学生能够达到预期的学习成果,为后续的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依据。
二、教学内容1. 机电一体化产品基本原理与结构:讲解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定义、分类、发展历程,分析其基本原理和主要结构,结合教材第一章内容。
2. 机电一体化产品设计方法:介绍机电一体化产品设计的基本流程、方法和规范,包括需求分析、方案设计、详细设计等,以教材第二章为基础。
3. 常用设计软件与应用:教授CAD、SolidWorks等软件的基本操作,进行三维建模、工程图绘制等实践操作,结合教材第三章内容。
4. 控制技术及其应用:讲解PLC、嵌入式系统等控制技术的原理与应用,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参考教材第四章。
机电一体化课程设计
机电一体化课程设计1000字本文主要介绍一个机电一体化课程设计的内容和实现步骤。
一、课程设计背景机电一体化是指机械、电气、自动控制等学科的集成与融合,是现代制造技术的重要方向之一。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工业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工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成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高效率发展的重要工具。
因此,对于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学生来说,掌握机电一体化的基础知识和实际应用能力至关重要。
二、课程设计目标本次机电一体化课程设计旨在:1. 提高学生的机电一体化综合应用能力;2.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3. 使学生全面了解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应用领域。
三、课程设计内容和实现步骤1. 课程设计内容本次机电一体化课程设计内容包括两个主要方面:实践项目和报告。
实践项目:设计一个小型机械自动化系统,基于控制器的编程和其他相应传感器的输出信号,实现自动化生产过程,并实现电气、机械和自控技术的集成。
报告:在实践项目的基础上,撰写课程设计报告,包括以下内容:- 设计背景和目的;- 自动化系统设计方案,包括电气和机械控制方案;- 设计实现过程,包括硬件设备选型、控制程序设计、调试和测试;- 实现效果和优化方案;- 课程设计总结和展望。
2. 实现步骤(1) 组建小组并确定实践项目方案学生可以一组三到五人,根据实践课题确定实践项目方案,同时确定报告撰写计划和分工。
(2) 实践项目实现根据项目方案,从软硬件角度进行系统的设计与制作。
硬件方面,包括传感器的选型、控制器及其他必要元件的选型和安装等。
软件方面,则包括控制程序的编写、测试、修改和验证等。
(3) 总结和报告在项目实现完成之后,进行总结并进行报告的撰写。
报告要全面、系统地阐述实践项目的设计、实现和效果,并从技术和应用两方面进行分析和评估。
最后,展望未来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方向。
四、总结机电一体化课程设计,通过实践和报告的形式,帮助学生掌握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实际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为学生就业和未来发展提供有效的支持。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 课程设计
一、概述机电一体化系统是指在机械与电气领域的融合中,通过智能化、自动化技术手段的应用,实现机械和电气控制及驱动一体化。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设计是一个复杂而又重要的课题,涉及到机械、电子、自动控制、传感器、软件等多个领域的知识。
在现代工业生产中,机电一体化系统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因其具有高性能、高效率、高灵活性和可靠性等优点,因此对其设计的研究与应用愈发受到重视。
二、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的基本原理1.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定义机电一体化系统是指在机械、电子、计算机、自动控制等多个领域知识的基础上,将各种设备或系统组合成一个整体,在保证各子系统之间具有联动性、互补性和协调性的基础上,使之实现协同工作,其目的是提高系统的集成度、稳定性和可靠性,降低能源消耗和材料的浪费。
2.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的基本原理(1)需求分析:根据客户需求以及系统使用环境等,对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功能和性能进行详细的分析和界定,确定系统的基本要求和指标。
(2)功能设计:在明确了系统的需求后,根据系统的功能和性能要求,进行系统的结构设计、模块设计、软硬件设计等。
(3)控制系统设计:设计和实现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控制策略,选择合适的传感器、执行器和控制器,并设计相应的控制算法。
(4)通信网络设计:建立合适的通信网络,实现不同设备之间的数据交换和信息传递。
(5)安全性设计:设计系统的安全控制系统,保证系统在运行过程中的安全性。
(6)可靠性设计:考虑系统的故障预防、故障检测和故障诊断手段。
(7)试验验证:通过实验验证,检验系统的各项指标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三、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的主要挑战1. 多学科交叉: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需要涉及到机械、电子、计算机、自动控制等多个学科的知识,需要具备全面的知识背景和跨学科的综合能力。
2. 复杂性: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需要考虑到各种不同的因素,如机械结构、传感器、执行器、控制算法等,使得系统设计变得极为复杂。
3. 故障预防:机电一体化系统工作环境复杂,系统工作稳定性要求高,需要考虑到各种故障可能性,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
机电一体化课程设计报告书
《机电一体化创新设计项目》实验教学大纲(一)一、课程简介课程名称:机电一体化创新设计项目Creative Design of Electromechanical Integration课程代码: 112010学分和总学时: 3学分 72学时实验(上机)学时: 30学时开课单位:机电工程学院选课对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二、课程内容与实验目的:本项目课程以德国慧鱼公司生产的机电产品模型为对象,学生通过装配机电设备模型,对设备进行较为细致的观察和分析,从而完成综合性的设计训练过程。
虽然用模型学生可装配出各种各样的产品,但学生学习的重点是选定其中一个产品进行分析研究;对产品进行编程运行,检验其功能、性能等效果;初步掌握开发、设计一个产品的有关过程;学习查阅资料,为自己的设计和分析提供理论依据。
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工科教学重理论教学,轻实践环节的现状,使学生生动活泼地进行学习,较全面地掌握各类机械机构,机电一体化机构、计算机编程等基本知识。
本课程的任务是,在简明扼要的介绍各类装置之后,对指定装置进行测绘,学生完成所有零件图、部件图、最后完成总装图设计。
根据学生的能力,还可进行相关的改进设计、动画设计等。
在设计过程中,学生还可接触到机械装备的控制、驱动、传动的技术,学习机械制造中的工艺、工装、测量等知识。
三、实验教材与实验考核本课程通过对指定的装置或模型进行测绘和设计,设计时采用三维设计软件,使学生对设备的结构和组成等获得较为丰富的感性认识,对机械装置的设计过程和设计要点有基本概念,为完成后面的设计任务,以及完成将来的学习任务提供思维源泉。
实验教材有实验指导书、实验设备供学生使用。
项目过程中学生要自学Solidworks等三维设计软件,独立的完成课程内容。
实验考核评分参考平时成绩和实验报告成绩,设计图纸的质量,以及答辩的情况给定。
比例基本参考如下:平时成绩10%,实验报告成绩10%,设计图纸的质量40%,答辩的情况40%。
机电一体化课程设计
机电一体化课程设计
一、课程设计目的
本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机电一体化的基本概念,学习机电一体化的基本原理,理解机电一体化的应用,掌握机电一体化的设计方法,以及熟练掌握机电一体化的基本操作技能。
二、课程内容
1.机电一体化基本概念:机电一体化是一种集机械、电子、计
算机等技术于一体的技术,它具有自动化、智能化和综合性的特点。
2.机电一体化基本原理: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将机械、电子、计
算机等技术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以实现自动化、智能化的控制功能。
3.机电一体化的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广泛应用于工业自动化、机器人技术、航空航天技术、军事技术等领域。
4.机电一体化的设计方法:机电一体化技术的设计方法包括系
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现等步骤。
5.机电一体化的基本操作技能:学习机电一体化技术,需要掌
握的基本操作技能包括机械操作、电子操作、计算机操作等。
三、课程安排
本课程共设计12个学时,其中:
第一学时:介绍机电一体化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应用领域,设计方法,基本操作技能等。
第二学时:讲解机械操作技能,包括机械装配,机械操作,机械维护等。
大专机电一体化课程设计
大专机电一体化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通过学习大专机电一体化相关知识,让学生掌握必要的理论基础和实际操作技能,培养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知识目标方面,要求学生能够熟悉并理解机电一体化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
技能目标方面,通过实验操作和项目实践,使学生能够熟练使用相关设备和工具,进行机电系统的分析和设计。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方面,培养学生对机电一体化专业的热爱和责任感,使其能够在实际工作中遵守职业道德,注重创新和团队合作。
二、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将根据课程目标和学科知识体系进行选择和。
主要包括机电一体化的基本概念、电力电子技术、传感器与执行器、控制系统设计、PLC编程、机器视觉、伺服驱动技术等。
教学大纲将详细规划每一章节的内容,包括理论讲解、案例分析、实验操作等,确保学生能够系统地学习和掌握知识。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参与度,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包括讲授法,用于理论知识的传授;讨论法,促进学生思考和交流;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实验法,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
同时,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小组项目,激发其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四、教学资源教学资源的选择和准备将充分支持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实现。
主要资源包括教材、参考书籍、多媒体资料和实验设备。
将使用最新的教材和参考书籍,以保证知识的准确性和前沿性。
多媒体资料如视频、动画等将用于辅助理解和强化记忆。
实验设备将用于实践操作,确保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
五、教学评估教学评估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果和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
评估方式将包括平时表现、作业、考试等。
平时表现将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提问和回答问题的情况进行评估。
作业包括课后习题和小论文,以检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考试包括期中和期末考试,以全面考察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运用能力。
评估方式将力求客观、公正,能够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
六、教学安排教学安排将确保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同时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要。
机电一体化的课程设计
机电一体化的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机电一体化的基本概念,掌握其核心组成部分及工作原理;2. 掌握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传感器、执行器、控制器的功能及相互关系;3. 了解常见机电一体化设备的结构、原理及应用。
技能目标:1. 能够分析并绘制简单的机电一体化系统原理图;2.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机电一体化设备进行故障排查和维护;3. 能够运用相关软件对机电一体化系统进行仿真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机电一体化的兴趣,激发其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2. 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学会与他人共同解决问题;3.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其关注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课程性质: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建立机电一体化的基本概念,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培养其实践操作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特点:本课程针对的是高年级学生,他们已具备一定的物理、数学和工程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和课程性质,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
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位学生都能在课程中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教学内容1. 机电一体化基本概念:介绍机电一体化的定义、发展历程、应用领域及发展趋势;教材章节:第一章内容列举:1.1 机电一体化的定义;1.2 发展历程;1.3 应用领域;1.4 发展趋势。
2. 机电一体化系统组成:讲解传感器、执行器、控制器等核心组成部分的功能及相互关系;教材章节:第二章内容列举:2.1 传感器;2.2 执行器;2.3 控制器;2.4 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
3. 常见机电一体化设备:分析典型机电一体化设备的结构、原理及应用;教材章节:第三章内容列举:3.1 数控机床;3.2 工业机器人;3.3 智能家居;3.4 自动化生产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设计任务书1.总体方案1.1 丝杆螺母副的选用1.2 减速装置的选用1.3 伺服电动机的选用1.4 检测装置的选用2.工作台切削力的计算3.直线滚动导轨副的计算与选型3.1滑块承受工作载荷Fmax的计算与型号选择3.2距离额定寿命L的计算4.滚珠丝杆螺母副的计算与选型4.1最大工作载荷Fm的计算的计算4.2最大动载荷FQ4.3初选丝杆型号4.4丝杆传动效率η的计算4.5丝杆刚度的验算4.6丝杆压杆稳定性的校核5.步进电机减速箱的选用6.步进电机的计算与选型6.1步进电机转轴上加载的总转动惯量Jeq6.2步进电机转动轴上总的等效负载转矩Teq6.3步进电机最大静转矩的选择6.4步进电机性能校核7.反馈检测装置的选用8.步进电机驱动器的选用9.设计总结参考文献[1]张建民.《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尹志强.《系统设计课程设计指导书》.机械工业出版社普通车床(如C616,C618,C620,CA6140,C630)是金属切削加工常用的一类机床。
总体设计方案(1)卧式车床数控化改造后应具有单坐标定位,两坐标直线插补、圆弧插补以及螺纹插补的功能。
因此,数控系统应设计成连续控制型。
(2)卧式车床经数控化改造后属于经济型数控机床,在保证一定加工精度的前提下,应简化结构,降低成本。
(3)根据普通车床的最大加工尺寸、加工精度、控制速度、以及经济性要求一般采用8位微机——MCS-51。
(4)根据系统的功能要求,需要扩展程序存储器、键盘与显示电路、I/O接口电路、D/A 转换电路、串行接口电路等。
还要选择步进电动机的驱动电源以及主轴电动机的交流变频器等。
(5)设计自动回转刀架及其控制电路。
(6)纵向和横向是两套独立的传动链,他们由步进电机、齿轮副、丝杆螺母组成,其传动比应满足机床所要求的分辨。
(7)采用滚珠丝杆螺母副,并有预紧机构(8)采用贴塑导轨,以减少导轨摩擦2、设计参数最大加工直径:床面上:630mm;床鞍上:350mm;最大加工长度:1400mm;快进速度:纵向:2.0横向:1.0最大切削进给速度:纵向:0.5m/min,横向:0.25 m/min;溜板板和刀架的重力:纵向:1200N横向:800N主电动机功率:10KW;代码ISO脉冲分配方式:逐点比较法,定位精度: 0.015启动加速时间:35ms;输入方式:增值式、绝对式控制坐标数:2刀具补偿是0-99mm进给传动链间隙补偿是: 纵向:横向:进给伺服系统机械部分设计与计算(1) 进给系统机械结构改装设计1、进给系统机械设计需要改动主要部件有挂轮架、溜板箱、溜板、刀架等。
2、挂轮架系统:全部拆除,在该处安装光电脉冲发生器。
3、进给箱部分:全部拆除,在该处安装纵向进给步进电机与齿轮减速箱总成、丝杆、光杆和操作杆,拆去齿轮箱连接滚珠丝杆,滚珠丝杆的另一端支承安装在车床尾座端原来的装轴承座部位4、溜板箱部分:全部拆除,在原来处安装滚珠丝杆中间支承架及螺母以及部分操作按钮5、横溜板部分:将原横溜板中丝杆螺母拆除,改装横向进给滚珠丝杆螺母副,横向进给步进电机与齿轮减速箱总成安装在横溜板后部并与滚珠丝杆相连6、刀架:拆除原刀架,改装自动回转四方刀架总成(2)进给伺服系统机械部分的计算选型确定脉冲当量,计算切削力,滚珠丝杆螺母副的设计、计算与齿型、齿轮传动计算,步进电机计算与选型1、 确定脉冲当量常采用的脉冲当量为 纵向: 0.01mm/脉冲横向:0.005mm/脉冲2、 切削力计算 纵切外回时Z F =0.67 1.5max D式中max D 为车床床面加工最大直径横切端时,主切削力约为12Z F = 走刀方向的切削力x F 和垂直走刀方向切削力y F 按Z F :x F :y F =1:0.25:0.4Z 切削力计算纵切外圆Z F =0.67 1.5max D N=0.67* 1.5630=10594.62NZ F :x F :y F =1:0.25:0.4x F =2648.66N y F =4237.848N横切端面,c F =12Z F =12*10594.62=5297.3N ,c F :,x F :,y F =1:0.25:0.4⇒,x F =1324.33N ,y F =2118.92N3、 滚珠丝杆螺母副的计算和选型计算牵引力横向进给为三角形式综合导轨,()m L v F KF f F G =++⇒L F 、V F 、C F 分别为工作台进给方向载荷和横向载荷(N )G 为移动部件重力G=2000N , K=1.15 ,f =0.15-0.18 L F =,x F =1324.33C F =,y F =2118.92N⇒,,()m x Z F KF f F G =++=1.15*1324.33+0.15(5297.31+1200)=2497.6N计算最大动载C本车床Z 向承受最大切削力条件下最快进给速度V=2m/min ,先选基本导程为1V =12V=0.5 0L =1000, max V 为快进速度,丝杆最大转速 初选0L =6mm, t=15000h m f =1.15 n=01000s V L =10000.56⨯=83.3(r/min) L=66010nT =66083.31500010⨯⨯=75⇒m m C F ==12112.7N计算最大静载荷0C0d m C f F ==1.5*2617.58=3926.3d f 为静态安全系数,一般运动d f =1-2,有冲击d f =2-3,m F 丝杆最大进给⇒初选型号,根据计算出最大动载荷,查表3-33选择启东润泽机床附件有限公司生产的FL4006型滚珠丝杆副。
其公称直径为40min ,导程为6min ,双螺母滚珠总圈数位3*2=6圈,精度等级取4级,额定动载荷为13200N ,满足要求,(4)传动效率η的计算将公称直径0d =40min ,基本导程h p =6mm ,代入0arctan(/())h p d λπ=⇒λ=,2.44 摩擦角,10ϕ=,tan /tan()ηλλϕ=+ 得传动效率η=94.2%(5)刚度的验算1)采用一端轴向固定,一端简支的方式,固定端采用一对推力角接触球轴承,面对面组配。
51497, 2.110a mm MP α=E =⨯,查表3-33,得w D =3.9688mm ,算得丝杠底径2d =公称直径0d -w D =36.0312 224d S π==1019.64mm忽略式3-256中的第二项,算得丝杠在工作载荷m F 作用下产生的拉/压变形量152497.614970.0174421101019.64m F a ES δ⨯===⨯⨯ 2)根据公式03W d Z D π=-,求得单圈滚珠数目Z=29,该型号丝杆为双螺母,滚珠圈数3*2=6,则滚珠总数量Z ∈29*6=174 滚珠丝杆预紧时,取轴向预紧力832.53m YJ F F N == 滚珠与螺纹滚道间的接触变形量20.00151δ= 3)将1δ和2δ代入 12δδδ=+总,因为丝杠加有预紧力,且为轴向负载的1/3,所以实际变形量可减少一半,取2δ=0.000755 12δδδ=+总=0.01744+0.000755=0.01775由表3-27知,4级精度滚珠丝杆任意1200mm 轴向行程的变动量允许24m μ,而对于跨度为1497mm 的滚珠丝杆,总的变形量δ总只有17.75m μ,可见丝杆刚度足够。
6)压杆稳定性校核22K f EIK m F F k πα=≥ 2522 3.14 2.11082734.550959.89731497K F ⨯⨯⨯==⨯ 得临界载荷K F =50959.897N ,远大于工作载荷m F =2497.6N故丝杆不会失稳,综上所述,初选的滚珠丝杆副满足使用要求5、 步进电动机的技术和选型已知滚珠丝杆的公称直径0d =32mm ,总长1560mm ,导程h p =6mm ,材料密度37.8510ρ-=⨯2/kg cm ,移动部件重力G=1200N ,小齿轮宽度b=20mm ,1d =64mm ,大齿轮宽度 b=20mm 2d =80mm ,传动比i=1.25初选步进电机型号为110BY2602,查4-5表得传子传动惯量m J = 15kg/c 3m =150N. c 3m则加在步进电机轴的总传动惯量为212()/eq m z z w s J J J J J J i =++++4317.810 6.42=36.17.z J N cm -=⨯⨯⨯4327.810842=63.9.z J N cm -=⨯⨯⨯工作台折算到电动机周上的传动惯量22336.0()()120438/43.8.22h w p J mi kg cm N cm ππ==⨯== 丝杆的传动惯量4437.810 4.012023.96.s J kg cm -=⨯⨯⨯=2315026.1743.8(63.9239)/1.2541.38.eq J kg cm ⇒=++++=(2) 计算加子在步进电机转轴上的等效负载转矩eq T分快速空载起动和承受最大工作负载两种情况进行计算。
1) 快速空载起动时电动机转轴所承受的负载转矩1eq T 由式(4-8)可知,1eq T 包括三部分:一部分是快速空载起动 时折算到电动机转轴上的最大加速转矩maxa T ;一部分是移动部件运动时折算到电动机转轴上的摩擦转矩 f T ;还有一 部分是滚珠丝杠预紧后折算到电动机转轴上的附加摩擦转矩0T 。
因为滚珠丝杠副传动效率很高,根据式(4-12)可知, 0T 相对于maxa T 和 f T 很小,可以忽略不计。
则有1eq T =maxa T +f T根据式(4-9),考虑传动链的总效率,计算快速空载起动时折算到电动机转轴的最大加速转矩:maxa 21T 60eq ma J n t πη=⨯ 式中m n ——对空载最快移动速度的步进电动机最高转速,单位为r/min ;a t ——步进电动机由静止到加速到n 转速所需的时间,单位为s 。
其中: max 306m v n αδ︒= 式中 max v ——空载最快移动速度,为500mm/min ;α——步进电动机步距角,预选电动机为0.75︒;δ——纵向脉冲当量,0.001mm/将以上各值代入上式,算得m n =416.7r/min 设步进电动机由静止到加速至n 转速所需时间t=0.4s ,传动链总效率。
则由式(6-2)求得:4maxa 241.3810416.7T 0.645.m 600.40.7N π-⨯⨯==⨯⨯ 由式(4-10)可知,移动部件运动时,折算到电动机转轴上的摩擦转矩为:()2c h f F G P T iμπη+= μ——导轨的摩擦因数,滚动导轨取0.016c F ——垂直方向的铣销力,空载时取0;η——传动链总效率,取0.7 ⇒0.16(01200)0.0060.21.20.7 1.25f T N m π⨯+⨯==⨯⨯ 最后由式(6-13)求得快速空载起动时电动机转轴所承受的负载转矩:1eq T =maxa T +f T =0.645+0.21=0.855N.m2)最大工作负载状态下电动机转轴所承受的负载转矩2eq T 由式(4-13)可知,2eq T 包括三部:一部分是折算到电动机转轴上的最大工作负载转矩t T ;一部分是移动部件运动时折算到电动机转轴上的摩擦转矩f T ;还有一部分是滚珠丝杠预紧后折算到电动机转轴上的附加摩擦转矩0T ,0T 相对于t T 和很f T 小,可以忽略不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