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青少年犯罪动机
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原因及对策
《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原因及对策》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跨世纪的接班人。
青少年的犯罪问题一直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也是困扰法学理论界与司法实践部门的一个难题,同时也是消除社会不稳定的因素,维护社会稳定,搞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为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发展创造良好环境的重要课题之一。
分析青少年犯罪的原因、特点,寻觅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对策,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情。
青少年犯罪的主要特点1、所犯罪行严重,大要案多,社会危害性极大。
青少年犯罪经常表现为抢劫、故意杀人、盗窃、绑架等故意犯罪,很少为过失犯罪,犯罪时不计后果,手段残忍,社会危害极大。
2、暴力性犯罪占很大比例。
暴力性犯罪是以给被害人造成肉体上的损害为主要手段或以人的生命、健康为直接侵害对象的各种犯罪。
据统计,青少年涉及的故意杀人、抢劫案件各占总数20%以上,故意伤害、强奸、绑架等也均占有一定的比例,且近一两年呈上升趋势,1999年重大杀人、抢劫案件占总案数的70%。
3、青少年犯罪者的文化素质不高,大部分为中低等文化程度。
青少年罪犯中,大都接受的文化教育少,好多人小学期间就辍学,甚至就没上过学,初中以下文盲、半文盲占90%以上。
4、团伙犯罪案件较多,甚至还有的形成犯罪集团。
青少年罪犯虽年轻力壮具有体力优势,但由于他们的思想还不是太成熟,缺乏作案经验,对犯罪心理压力大,且他们大都实施暴力犯罪,担心被害人反抗,总觉得单个人作案势单力薄,故他们经常纠集几人去共同作案形成犯罪团伙甚至犯罪集团,这样既能使部署安排周密,又能在力量上足以抵制被害人的反抗。
5、外来人口流窜作案较多。
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再加上对流动人口管理上的不健全,暂住、录用外来人员不予申报,使得外来人口管理上很混乱,给一些犯罪分子有可乘之机,且作案后逃之夭夭、不留踪迹,给侦破工作带来很大难度,故而也使得流窜分子大肆进行作案。
6、再犯比例高、有前科,构成累犯的人员占很大比例。
1999年有前科、累犯占22?79%。
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原因及预防
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原因及预防(文/昆明丑小鸭中学詹大年)一、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原因第一、社会因素方面1、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市场经济创造了高度的物质文明,同时也滋生拜金主义与享乐主义,人们容易在物质追求与精神追求之间失衡。
很多家长,在“忙于生计”中忽视了孩子的教育。
作为“生产资料的钱”和作为“生活资料的钱”在家长心目中概念模糊,这样会更加带来孩子对“钱”认识上的先天不足,导致有的青少年从小会追求消费、追求刺激、盲目攀比。
2、伦理道德文化冲突带来的负面影响中国的和西方的伦理道德文化,传统的和现在的伦理道德文化,彼此之间有“差异性”,也有“兼容性”。
这些,会带来社会价值流的改变,也会引起社会价值的迷乱。
负面的社会现实和一些低级的文化诱惑会导致青少年追求及时满足,否定工具价值;寻求感性刺激,丧失理性批判;讲究及时行乐,缺乏拼搏精神。
还有的青少年会对自己的未来感到十分的迷茫。
现在,社会教育文化发展严重落后于经济发展,教育的不公平性和不均衡性越来越严重,这一现象是谁都可以看到的,但几乎钱权之士都在寻找“优质教育”或者“贵族化教育”的教育消费需求,都希望自己能找到教育的世外桃源,或许是因为对教育的无可奈何,教育的社会责任感正在丧失。
这种现象,对基础教育的对象是一个巨大的冲击,导致部分青少年出现“社会道德冷漠症”。
表现为无视社会公德和法纪制度,心高气傲,冷酷无情。
3、社会不良风气及腐败现象的影响因为我国市场经济的不完善,政治制度的相对滞后,分配体制的不公平,社会上贪污贿赂、以权谋私、钱权交易的现象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这些,已经无孔不入地影响着青少年对社会的认识态度的形成。
“坐在教室前排要送礼”,“当个小组长要送礼”,“评个三好生要请老师吃饭”这是连小学生都知道的常识,非正常的“权力观”和“人情观”从小就开始萌生了。
4、计算机网络商业利益的负面影响计算机网络技术改变着青少年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也改变着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神奇的力量影响着青少年的精神世界。
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原因剖析
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原因剖析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原因剖析目前,青少年犯罪问题已越来越突出,并且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无论从犯罪动机、犯罪形式、犯罪的手段等等方面都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不容忽视的严峻的社会问题,预防青少年犯罪已成为社会各部门、学校及家庭必须研究、认识和解决的课题。
、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原因剖析1.青少年心理断乳期延长,生理与心理发展不平衡,导致其言行失范,诱发犯罪行为从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方面来看,青少年时期是由本能的生物人向理智的社会人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
处于这个特殊阶段的青少年生理上发生了急剧而显著的变化,但其心理水平的提高相对滞后,缺乏合理调配自己活动的能力,使其在认识与情感、认识与行为、情感与意识行为、以及自我意识内部各成分之间产生一系列的矛盾。
如果这些矛盾得不到化解,极易造成青少年心理上的障碍。
2.不当教育造成青少年不健康的性格和心理目前,大部分青少年都是独生子女,一部分独生子女由于不当的家庭教育和缺乏集体合作环境,很容易诱发心理问题,如性格孤僻、耐挫力差、交际恐惧症、自闭症等。
调查表明,我国独生子女中约30%有适应能力障碍,这一病灶是一颗定时炸弹,稍遇挫折就会爆炸,引发暴力的过激举动与犯罪行为。
社会教育也存在着“盲点” 。
目前,社会对青少年的法规制约力度不够;社会教育场所太缺乏,非营利性的文化宫、青少年宫、科技馆、展览馆、图书馆等太少,高质量的优秀的精神文化作品少,满足不了青少年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3.各种复杂原因导致青少年心理品质较低1)情感上的问题。
恋爱不成或恋爱失败往往会导致青少年心理变异,变得自卑、厌世,进而走向极端。
2)就业问题。
由于社会竞争的加剧,青少年找工作越来越困难,这对青少年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3)交际困难。
现代青少年的交际困难主要表现为不会独立生活和为人处世,不善交往,不知道如何与人沟通,不懂交往的技巧与原则。
据温州市对青少年的调查表明,目前因交际困难所造成的心理问题已超过其他因素,成为诱发青少年心理问题与暴力言行的主因。
关于青少年犯罪的动机及对策
关于青少年犯罪的动机及对策泥巴纯情青少年这个概念在犯罪学中一般是指已满14周岁而不满25周岁的人,这个概念包含青年和少年两个龄段的人群,横跨了未成年人和成年人两个年龄区域。
25岁以下的青少年是犯罪大军的主体,据有关职能部门统计,我国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十五、六岁的少年犯罪案件占到青少年犯罪案件总数的70%以上,其中青少年犯罪80%与网络有关。
网络暴力、色情游戏,网络色情泛滥,使部分青少年沉迷其中不能自拔而走向犯罪。
某高校在校大学生犯罪率2001年比上年上升300%,2002年同比上升120%;某县法院,2001年判处未成年人犯罪同比上升4.15倍,2002年同比上升1.89倍。
以上情况表明了青少年犯罪已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遏制、减少和预防青少年犯罪刻不容缓,势在必行。
一、青少年犯罪的几个特点青少年犯罪有它自身的一些特点,具体分析,主要有以下几点:(一)网络是青少年犯罪的重要诱因1、青少年犯罪80%与网络有关全国人大代表、河南驻马店市中级人民法院党组成员李其宏在接受中国经济网记者采访时表示,有80%以上青少年犯罪受到网络色情暴力影响,建议通过立法加大对网络的监管力度,净化网络环境。
彭城晚报2008年10月6日报道,新沂市检察院女检察官杜芳在国庆期间,她对案卷进行整理中,43起与青少年相关的案件,有34起与网络有关,约占80%,杜检察官对30余起案件中涉及到的53个犯罪嫌疑人作了分析,他们的年龄普遍呈现低龄化趋势,大多为16至20岁的青少年。
2、为上网而抢劫现在大多数网络游戏采用的都是道具收费。
现在大多数网络游戏采用的都是道具收费。
如果不花钱,在游戏里边可能就寸步难行,成为被大多人打压的存在。
3、为上网而偷盗有的父母为限制孩子上网而断绝“财源”,一旦出现只断钱而不断“瘾”,即不根治上网的“毒瘾”,就会使得孩子为上网而不顾一切去偷去抢。
2006年第21期《瞭望新闻周刊》刊登的《青少年为何沉溺“网游”》一文中就提到16岁的中学生为了支付长期上网费用而盗窃。
导致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有哪些
导致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有哪些近年来,青少年犯罪案件越来越多,其中未成年的犯罪率更是让人咋舌。
青少年犯罪是什么原因?导致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有哪些?》下面就由店铺告诉大家吧!导致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有哪些1、家庭结构残缺,缺乏父爱或母爱导致的孤僻、脆弱、自卑或过强的自尊心理近年来,我国的离婚率直线上升,伴随而来的是单亲家庭少年成员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概率增大。
如钱某故意杀人(未遂)案,在对其进行结构式问卷调查访谈时,他对自己作生活自理能力、自我认识能力、有效交流能力、处理情绪能力、和谐关系能力等9项能力的自我评价时,所打的分数偏低,可以看出他的自卑心理。
2、心理脆弱、偏执、逆反心理重家庭结构健全而教育方法不当,导致青少年存在不良心理。
(1)父母的纵容溺爱使子女容易养成好逸恶劳,贪图享受,自私自利,以我为中心,专横霸道,缺乏责任感,社交协调能力差等心理。
而对子女不加管教自由放任,包庇纵容,容易使他们产生孤僻、冷漠、放荡不羁、狂傲自负等不良心理,常常会对周围的人和事物不满,易和他人发生争执冲突,一旦被坏人教唆就容易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2)父母的教育观念偏差,教育方式方法不对,采取高压,专制和棍棒的管教方式,造成青少年的自卑、逆反、压抑、焦虑、过分孤僻和对他人充满敌意,具有较强的攻击性。
这样的青少年一旦犯罪,暴力性犯罪就是其主要犯罪类型。
(3)父母素质低,亲子沟通不足。
由于父母文化素质偏低,对于青少年的教育方式是以喂养为主,无法与他们进行心理上的沟通与交流,及时了解和掌握青少年的心理需求和情绪变化,导致青少年远离家庭,向外界寻求认同和支持,而导致受到不良影响。
如个案访谈中的被告人童某某在学校里受到被害人殴打、威胁后,回家后也不愿意求助于父母,获取父母的帮助,导致其愤怒情绪升级,进而选择以暴制暴的方式处理矛盾,最终造成犯罪。
3、逞强好胜心理青少年期从11、12岁开始到17、18岁结束,而刑法上的未成年人是指年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
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原因有哪些
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原因有哪些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原因及有关法制的完善青少年犯罪的原因主要有内因和外因两个⽅⾯。
青少年⾃⾝的因素是内因。
青少年⾃⾝素质的好坏是决定是否违法犯罪的关键。
只有那些不注重思想修养,好逸恶劳,贪图享受,放松了⼈⽣观、价值观、世界观改造的⼈,才会成为"害群之马",从⽽⾛上犯罪的道路。
影响青少年犯罪的外因有家庭、学校、社会三个⽅⾯。
家庭环境是影响青少年犯罪的⼀个重要因素。
据调查,青少年案犯家庭状况普遍偏差,且多为畸形,有的家庭⽗母不和,有的⽗母离异,有的教育不当,管理不善。
家庭环境和家长的⾔⾏、品⾏及教育⽅法,对青少年的⼼理、品德、爱好和思想的影响⾄关重要。
⽗母过分溺爱,也不利于青少年⾝⼼健康的发展,往往会使⼀些⼦⼥养成⾃私⾃利和专横跋扈的性格,当他们⽆限的物质欲望和不正当的要求得不到满⾜时,就有可能实施危害社会的⾏为。
他们有的是简单地模仿电影电视中的某个镜头和情节,有的是模仿⼩说或现实社会新近发⽣的⼀些作案的犯罪伎俩,有的是同学或朋友间所谓的争强好胜,显⽰⾃我的天不怕地不怕⽽犯罪。
四是犯罪⼼理的报复性和犯罪⼼态的逆反性。
青少年虽年幼⽆知,但同样渴望⼈格上的独⽴和⾃⽴,能够获得平等的权⼒和尊重,不愿受管束,这种⼼理随年龄的增长有时会越来越强烈,特别是当他们具有⼀些不良⾏为⽽被管教时,他们轻则反感对抗,重则予以报复。
从所办理的这些青少年犯罪案件看,青少年犯罪具有其特殊性:⼀是组织结构的团伙性和犯罪结合的偶合性。
从组织结构看,⼀般都是临时纠合,时聚时散性的,⽽且这种组合往往是⼀拍即合,⼀哄⽽起的团伙性犯罪,这与有组织有策划的团伙性犯罪有所区别,这种偶然性的纠合也往往随着⼀个犯罪活动的终结⽽⾃⾏解体。
⼆是犯罪故意的突发性和犯罪⼿段的残忍性。
青少年犯罪⼀般没有事前的充分考虑和酝酿过程,没有预谋,⽽往往只要受到某种影响和刺激,⼀时冲动,就可能⽴即萌⽣犯意,突发犯罪;⽽且想⼲什么就⼲什么,不计后果,从⽽酿成恶性犯罪。
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原因
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原因在人生成长的过程中,青少年时期属一个非常重要的特殊的阶段,因此,探讨青少年犯罪心理原因,有助于针对性地对青少年犯罪进行预防与矫正。
笔者试就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原因进行分析,并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提出对策。
(一) 好奇模仿心理青少年时期好奇模仿心理强,他们身体发育快、在生理上得到迅速发展,易兴奋、较冲动,然而心理水平的提高却相对缓慢一些,这使得他们缺乏心理上调节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辨别事物是非的能力差。
如果缺乏正确的、良性的、积极向上的诱导,一旦受到不良影响或诱惑,好奇心会驱使青少年去冲动的干某种事情,极易走上犯罪的道路。
案犯王伟(化名)是某中学高三学生,在校学习成绩还不错,就是因为看了一些黄色书刊起了邪念。
一天晚上,看到同年级的一位女生上厕所,他便跟随其后,对其实施强奸。
(二) 狭隘逆反心理青少年处于性格形成和寻找自我的时期,有时候为了求得心理自我肯定的满足,往往表现的比较偏执,喜欢表现自己,有意采取与其他人不同的态度和行为。
在青少年中常会出现“不受教”、“不听话”,常与老师或家长“顶牛”的情况,这种与常理背道而驰,以反常的心理状态来显示自己的“高明”的行为,往往来自于“逆反心理”。
有一起伤害案件,案犯李勇(化名)某中学高二学生,学习成绩差,父亲化钱让他上了高中,在校期间还是贪玩,上网吧,因此,遭到班主任老师的训斥,他使其产生逆反心理。
结果,他纠集社会上的“哥们”将老师打成重伤。
(三)盲从作案心理青少年在心理和生理上都不成熟,有的时候就是跟在一起玩,从思想上根本不考虑这件事为什么要干,能干不能干,干了以后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这些后果严重不严重。
这些严重的后果对自己有没有影响等等。
如:一个少年盗窃团伙,4人中有2人不满14岁,他们跟着一个17岁的“头目”在不到一年时间内疯狂作案7起。
在法庭上当法官问他们“你们为什么去犯罪的时候”,他们都不约而同地说:“是头让我们干的”。
这些青少年在他们的思维中就没有罪与非罪的界限,只知跟在后边瞎胡闹,最终走上了犯罪道路。
青少年犯罪的性别差异与动机分析
青少年犯罪的性别差异与动机分析近年来,青少年犯罪事件不断增加,引发了广泛关注和深入讨论。
有研究表明,青少年犯罪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男性青少年更容易参与犯罪活动。
本文将就青少年犯罪的性别差异以及犯罪动机进行分析,以期对此问题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一、青少年犯罪的性别差异青少年阶段,男女性别特质的差异开始显现,这也体现在犯罪行为上。
统计数据显示,相较于女性青少年,男性青少年参与犯罪的比例更高。
究其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1 受社会期望影响传统社会认为男性应具备强大的力量和支配能力,这可能会导致男性在面对挑战和冲突时倾向于采取暴力手段。
而女性通常被期望充当家庭和社会的和谐角色,因此相对不容易涉足犯罪行为。
1.2 社会压力差异男性青少年在社会中承受着更大的压力,包括来自同伴的竞争与排斥、家庭期望以及学业压力等。
这些压力可能使他们更容易受到外界负面影响,产生对社会规范的抵触情绪,导致犯罪行为的增加。
1.3 教育与家庭环境教育和家庭环境也是造成性别差异的重要因素。
男性青少年在家庭中往往被鼓励表现出“男子气概”,家长往往对他们的违规行为更加宽容,这可能会缺乏对犯罪行为的制约和警示。
相反,女性青少年通常受到更加严格的管教,家庭教育对她们的犯罪行为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
二、青少年犯罪的动机青少年参与犯罪的动机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 追求刺激和冒险青少年天性好奇,并渴望尝试新鲜事物。
寻求刺激和冒险可能成为他们参与犯罪的动机之一,比如尝试违法活动、参与暴力冲突等,以满足个人成长过程中的发展需求。
2.2 经济利益在一些家庭经济贫困的情况下,青少年可能选择通过犯罪手段获取金钱或物质利益,以应对自身物质需求的不足。
这种情况下,经济压力和物质诱惑成为了他们参与犯罪的主要原因。
2.3 同伴影响青少年关注群体认同,尤其是对同伴的认同。
而有些同伴圈子中可能存在有不良行为的模范,这会对青少年产生负面的影响。
谈青少年犯罪的动机及对策
谈青少年犯罪的动机及对策青少年犯罪是一个常见的社会问题,长期以来备受关注。
因为犯罪行为常常会伴随着暴力和危险,不仅危害到个人的安全,也对社会秩序造成了极其不良的影响。
因此,探讨青少年犯罪的动机及对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青少年犯罪的动机青少年犯罪者的动机极其丰富,可以从个体、社会、家庭三个层面分析。
1.个体层面个体认知、心理因素、生物因素等因素都可能会影响到个体的行为制约。
比如,如果青少年内心充满着悲观、失落、挫折等情绪,则有可能会对他们的情绪造成负面冲击,导致他们沉迷于犯罪行为,以摆脱内心焦虑。
另外,由于常在学习、生活等方面受挫,或者是家庭内部存在动荡不安、沟通不畅等问题,青少年犯罪者可能感到焦虑、无助、愤怒等,从而差不多决定采取犯罪行为来发泄情绪。
2.社会层面社会环境的影响也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因素之一。
在社会中依赖低下、受到歧视和打击的人,常常会感到内心有罪恶感,这些罪恶感又难以由他们自己消解,于是他们选择通过犯罪来表达或者表现出自己的情感。
3.家庭层面家庭因素是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原因。
对于成长在不稳定家庭环境下的青少年,家庭成员间的关系较为复杂,可能存在家庭暴力、报复性斗争、父母离异等问题。
这些都可能导致青少年失去了家庭的港湾,居无定所,感到孤独、无助和愤怒,从而导致其选择在社会中寻求别的支持和关注。
二、青少年犯罪的对策对于青少年犯罪现象,在预防和处理上,需要采取多种措施:1.加强家庭建设青少年犯罪的根源往往来自于不稳定的家庭环境。
家庭对于青少年的成长中始终扮演着一个关键的角色。
在这个过程中,父母应该摆脱传统思想和陈旧观念,以和谐、健康、平等、尊重的原则来建立家庭。
从而营造一个以沟通、信任、包容、互动为主要内容的家庭环境,让孩子在家庭中获得关爱和安全感,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2.开展专项教育对于青少年,犯罪思想的预防是至关重要的。
应该宣传教育,让孩子们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应该符合社会的道德所要求的规范。
青少年犯罪心理成因综述
青少年犯罪心理成因研究综述摘要:青少年犯罪问题在转型阶段的中国社会日益凸显,在总结归纳青少年犯罪心理特征的基础上,重点回顾了国内外对青少年犯罪心理成因的理论分析研究。
从心理学多层面分析总结青少年的犯罪成因,这对于预测与预防青少年犯罪具有显著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心理;成因中图分类号:b84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8-0071-02近年来,我国的青少年犯罪率逐年增加,并有越来越低龄化的特征,呈现出令人担忧的急剧增长趋势。
青少年犯罪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同时也是关系到国民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问题。
作为现代化进程中相伴随的现象,青少年犯罪问题已经引起了国内外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的广泛关注。
“青少年犯罪率远远高于其他年龄层的犯罪率”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是各国都普遍存在的现象,这一问题也正在困扰着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
因此,青少年犯罪心理的研究已经成为犯罪成因研究的重要领域。
有人把青少年阶段称为“危险期”。
因为在此阶段,青少年的心理发展会出现矛盾性的特点,心理上感知到的成人感与现实中的幼稚性经常会产生极大的冲突,从而出现了个体的“认知—行为”相失调的情况,进而会产生一系列的心理冲突问题。
也有人借喻心理环境“荒漠化”这一比喻来形象地形容青少年的心灵缺乏其所需要的温情,这极易产生违法犯罪的各种偏差心理,也就是青少年心理的不健康状态。
一、青少年犯罪的心理特征1.犯罪青少年的认知特征。
犯罪青少年的认知都存在着严重的社会化缺陷。
一是他们具有不正确的三观,尤其是享乐的人生观。
据某市对200多名青少年犯的调查研究发现:不择手段、不计后果地追求个人享乐是他们共同的特点。
二是他们具有强烈的反社会意识。
他们对待人和事不是心怀感恩,而是变本加厉的仇恨、报复社会。
这种反社会的意识渗透在了他们的性格和日常行为中。
三是他们具有错误的道德观。
他们对待善恶、是非、美丑不是做出正确的评价,而是歪曲它们。
当代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和原因(精华)
当代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和原因在青少年犯罪屡屡发生的今天,很多误入歧途的青少年让人揪心,他们再也不能享受美好的青春年华,而是背负上了沉重的精神枷锁。
因此,如何使青少年健康成长已成为一个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话题。
本文主要从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和原因进行探讨。
当前,青少年犯罪现状是:所犯罪行严重,大案要案多,社会危害性很大。
青少年犯罪还经常表现为抢劫、故意杀人、盗窃、绑架等故意犯罪,很少为过失犯罪,犯罪时不计后果,手段残忍,社会危害大。
其主要特点有如下九个方面:1、共同犯罪、结伙作案多,带有“黑帮”性质的团伙犯罪亦有增加趋势。
团体犯罪成为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形式。
这是由青少年年龄小、思想不成熟和依附性强等特点所决定的。
他们在实施犯罪时往往有胆怯心理,总感觉一个人作案势单力薄,所以就纠集多人,形成“作案氛围”,一轰而上,既能互相壮胆,又能分工合作。
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犯罪的趋势从单一、个人犯罪转变成有组织、有策划、有目的、有分工的团体犯罪,净干些打架斗殴、寻衅滋事、侮辱妇女、抢劫、敲诈钱财等违法犯罪活动,有的甚至称霸一方,向黑社会发展。
青少年团伙犯罪的主要表现形式有两个,一个是以财产为目的的犯罪集团,如团伙盗窃、诈骗、抢劫,另一个是侵犯他人人身安全的犯罪集团,如流氓团伙。
有关资料显示,未成年人犯罪中已有70%是团伙犯罪。
由于未成年人缺乏足够的体力、智力、胆量和经验,单独作案往往难以成功,结成团伙可以互相壮胆,减少作案阻力,使犯罪易于得逞。
当前,有的未成年人犯罪团伙拥有严密的组织系统、作案纪律和防侦破措施,已经形成黑社会组织的雏形。
据报道,在安徽合肥市蜀山区法院不公开审理一抢劫案件,18个被告中,只有一个19岁,其他均为未成年,最小的才15岁。
这是一群在城市游荡的孩子,一没钱就几个人凑在一起,窜到街上,见人峰拥而上,先打后抢。
2001年,在北方某城市公园发生了一桩血案,一年仅14岁的少年被捆绑双手,身上被打得血肉模糊,惨不忍睹。
青少年犯罪的动机及对策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颁布实施以来,对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培养未成年人良好品行,有效地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发挥了极其重要作用。
然而,据有关职能部门统计,青少年犯罪案件近年来却不断上升。
某高校在校大学生犯罪率2001年比上年上升300%,2002年同比上升120%;某县法院,2001年判处未成年人犯罪同比上升4.15倍,2002年同比上升1.89倍。
因此,本文试就青少年犯罪的动机以及如何加强青少年教育,特别是法制教育等方面作点探讨。
一、当前青少年犯罪的动机及状况犯罪的动机即犯罪的主观方面,是指犯罪主体对自己所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及其危害结果所抱的心理态度,亦或是指刺激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达到犯罪目的的内心冲动或者内心起因。
行为人某种犯罪目的的确定,并不是无缘无故的,而是始终以一定的犯罪动机作指导的,促使行为人这种犯罪目的的内心起因就是犯罪动机。
成年人犯罪的动机有贪财、好色、仇恨、报复或者极端的嫉妒等心理。
而青少年除了具有上述犯罪动机外,还与其自身的特点有关。
青少年的特点是敏感、好奇、喜欢模仿、爱冒险,思想十分敏锐,吸收新事物快。
如果缺乏指导或者引导不当,这些特点就会成为缺点或者成为犯罪的动机。
还具有好奇、取乐、讲义气等心理特征。
某地乡场附近年近15岁的魏某,因到乡场上看了几次黄色录像,很想尝试一下与异性“亲热”的感觉,于一日下午等候在一个11岁的小女孩放学回家的竹林处,并蒙面操刀,强奸了小女孩。
某市内一个无人管教的16岁少年,整天东游西荡,无所事事,便蒙生偷车取乐邪念,半年内竟盗窃22辆机动车。
某高校一男生,因多次接受同学吃请,也欲请同学吃请却囊中羞涩,遂杀人抢劫。
某技校一学员与同学因争坐一条凳子而大动干戈,10余人参与斗殴,酿成一死三重伤血案。
北京市某网吧的老板与几个学生因收费问题发生纠纷,学生为了报复老板,于深夜纵火烧毁房屋1000余平方米,烧死15人,烧伤7人。
青少年犯罪研究解读
青少年犯罪研究解读青少年犯罪一直是一个备受社会关注的问题。
在许多国家和地区,青少年犯罪率逐年攀升,引发了公众的担忧。
本文将对青少年犯罪进行研究解读,探讨其原因、影响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一、青少年犯罪的原因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社会背景因素:家庭环境、教育、社会情境等都对青少年的行为产生影响。
家庭矛盾、父母离异、父母缺席等不良家庭因素会增加青少年犯罪的风险。
教育水平低、就业机会少、社会支持不足等社会情境因素也会推动青少年犯罪的发生。
2. 心理因素:青少年常常面临认同困境、自我价值感不足等问题,这些因素导致他们更容易受到外界的负面影响。
压力过大、情绪不稳定、自控力差等心理因素也可能成为他们犯罪的动机。
3. 同伴影响:同伴的影响在青少年中是非常强大的。
如果青少年交往的同伴中有犯罪倾向,他们更容易受到影响而参与犯罪行为。
同伴关系的变化、社交网络的扩大等因素会增加这种影响的程度。
二、青少年犯罪的影响青少年犯罪所产生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个体层面,还涉及到社会和家庭的多个方面。
1. 个体层面:青少年犯罪可能导致犯罪者自身的心理和身体健康问题。
他们可能遭受到暴力、滥用药物、艾滋病等问题的困扰,犯罪记录也会对他们的未来产生长期的负面影响。
2. 家庭层面:家庭是一个青少年犯罪问题的重要环节。
家庭成员可能因为青少年的犯罪行为而面临社会压力和心理困扰。
父母对孩子的责任感和关爱程度也会受到影响。
3. 社会层面:青少年犯罪对社会秩序和安全产生直接威胁。
犯罪行为可能导致社区犯罪率上升,给社会造成不良影响。
青少年犯罪的社会成本也包括了来自于司法系统的开支,如警察力量、司法程序和监狱等。
三、解决青少年犯罪问题的途径为了解决青少年犯罪问题,社会应采取一系列的措施:1. 家庭和教育干预:重视家庭环境的建设和家庭教育的作用,提供家庭教育指导和资源支持。
鼓励学校和社区提供有针对性的教育课程和项目,帮助青少年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青少年性犯罪原因及预防
性问题已成为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动机,仅次于为了钱和义气而犯罪。
数据表明,目前中国青少年的犯罪中30%是性犯罪。
青少年性犯罪原因其一,青少年的法制教育亟需加强。
但青少年的法律知识仍然十分欠缺,法律意识还很淡薄。
其二,青少年的性道德教育仍缺位。
这些年,对于青少年的性教育问题,大多仅限于有关性知识的教育而忽略性道德教育。
在青少年性生理的发育和性意识的萌发过程中,我国中小学生的性道德教育成为所有教育内容中最薄弱的一个环节。
尽管我们的教科书中已有性知识,但在孩子面前这些教育显得无力和滞后,甚至导致了有青少年把性侵犯当作成熟和有魅力的表现。
家庭应该说是青少年接受最早性教育的一个环节,但是在我国,传统意识根深蒂固的父母亲们,总是不能正面对待子女向他们提出有关性的问题,或讳莫如深、回避不谈,或大声斥责、语言粗暴。
而在社会上,这种既封闭又放任自流的现实,只能使青少年在性问题方面陷入盲目无知的状态,致使性意识产生偏差。
其三,青少年性犯罪主体的年龄大多数界于14岁至18岁之间,从生理发展的角度看,处于这个年龄段的青少年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且青少年的模仿能力与好奇心较强,对于是非的分辨能力较弱,在冲动与好奇心的作用之下,很容易实施强奸等犯罪。
[page]其四,不良社会环境对青少年。
少管所少年犯在“犯事”前有66%的人经常出入电子游艺厅,而8成以上的不良少年居所附近都有游艺厅、歌舞厅等场所。
报告还显示,80%以上的少年犯在“犯事”前都接触过含有暴力和色情内容的书刊和音像制品。
对于如何预防青少年性犯罪一是加强对青少年的性知识和性道德教育。
对青少年性教育要具有科学性,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更好地走向社会。
学校对青少年的教育,要与家庭和社会的行动协调一致。
家庭和社会也要积极配合学校的性道德教育,形成一个互相连接的教育链。
二是积极开展“扫黄打非”集中行动,切断黄源。
要有针对性地开展扫黄打非等专项斗争,净化社会风气,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环境。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分析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分析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青少年犯罪已经成为了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
据统计,随着时间的推移,青少年犯罪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
面对这一情况,我们需要进行深入的分析,找到犯罪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解决。
犯罪是一种人类行为,它涉及到许多方面的因素。
在青少年身上,犯罪行为往往会受到自身发展和环境影响的共同影响。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影响因素。
一、家庭因素家庭是青少年最直接的社会环境,家庭中的教育、感情等方面对青少年犯罪行为有着直接的影响。
在一些家庭中,父母对子女的教育不到位,可能存在惩罚与奖励失衡,过度溺爱,惩罚不得当等情况,这些都可能会让孩子不受控制地展现出暴力和侵犯他人权益的行为。
因此,建立和谐、和睦的家庭环境、教育孩子的方法、在孩子遇到问题时的抚慰、引导和鼓励,对于避免青少年犯罪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社会环境因素青少年成长不仅受到家庭的影响,社会环境也对青少年犯罪有很大影响。
社会不公、贫富差距过大、教育不充分、不同文化价值观的冲突等都可能导致青少年对社会的不信任感和逆反心理,并且可能导致对文化、制度、权威的抵抗。
此时,青少年会产生侵犯他人的行为,表现出一种反社会行为的态度。
在日常生活中,爱护和支持青少年,关注他们的问题和想法,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减少他们受到不平等待遇和歧视的可能性,有助于改善社会环境,遏制青少年犯罪。
三、个体因素个体因素是青少年犯罪的另一重要因素。
一些青少年发育不完全,认知水平低,心理不稳定,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和影响。
他们在年龄、性别、性格、个人偏好、行为观念等方面的差异会影响他们的行为、决策和价值观。
有些青少年自觉觉得生活中缺少什么,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采取了暴力手段。
因此,对于青少年,需要帮助他们进行正确的自我认知,发掘自身的潜力和独特性,增强对自身的认同感和自尊心。
综上所述,青少年犯罪涉及到多个因素和因素的复杂交织,家庭、社会和个体三个方面的原因的相互配合,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强犯罪预防和防范受害人的身体和财产安全,培养健康、快乐、正确的生活方式和活力,使青少年健康成长,为社会的发展和未来建设创造更好的环境和条件。
青少年参与违法活动的动机是什么
青少年参与违法活动的动机是什么青少年正处于成长和探索的阶段,他们的心智尚未完全成熟,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从而参与到违法活动中。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驱使他们走上这条错误的道路呢?首先,家庭环境的不良影响是一个重要因素。
在一些家庭中,父母可能存在教育方式不当、疏于管教或者自身行为不端的情况。
例如,父母过度溺爱孩子,使其养成了任性、自私的性格,一旦需求得不到满足,就可能通过违法手段来获取。
或者父母经常争吵、家庭关系紧张,让孩子感受不到温暖和关爱,从而产生叛逆心理,试图在外界寻找认同和归属感。
还有些家庭中,父母本身就有违法犯罪的行为,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耳濡目染,容易模仿家长的错误行为。
其次,学校教育的缺失也不容忽视。
学校不仅是传授知识的场所,更是培养学生品德和价值观的地方。
如果学校过于注重成绩,而忽视了学生的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那么一些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或者受到挫折的学生,就可能会产生自卑、自暴自弃的情绪。
他们在寻找自我价值和成就感的过程中,容易受到不良分子的诱惑,参与到违法活动中。
此外,学校如果对校园欺凌等问题处理不当,也会让一些学生感到无助和愤怒,从而采取极端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社会环境的影响同样不可小觑。
在现代社会,互联网和各种媒体的普及让青少年能够接触到大量的信息。
然而,其中不乏一些不良信息,如暴力、色情、犯罪等内容。
这些信息可能会扭曲青少年的价值观和道德观,让他们觉得违法犯罪是一种很酷、很刺激的行为。
同时,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也会让青少年产生错误的追求,为了满足物质欲望而不惜违法。
青少年自身的心理特点也是导致他们参与违法活动的原因之一。
在青春期,青少年的好奇心强、好胜心重,渴望尝试新鲜事物和挑战权威。
他们往往缺乏足够的判断力和自控力,容易被一时的冲动所左右。
当面对一些不良诱惑时,他们可能会抱着侥幸心理,认为自己不会被发现或者不会受到惩罚。
另外,同伴压力也是一个常见的因素。
法治材料
现代双语实验学校法制教育材料法律规定,未成年人犯罪也应当负刑事责任。
一、青少年犯罪的动机的单一性和犯罪目的的荒诞性青少年犯罪的动机往往是出于好胜猎奇,对照模仿,其目的往往是好奇、好玩或增强好胜。
他们能的是模仿电视、电影中的某个镜头和情节,有的是同学或朋友之间所谓的争强好胜,显示自我的“天不怕,地不怕”而犯罪。
有的出发点是为了偷钱,却造成了难以挽回的后果,这也可见青少年犯罪的严重盲目性和不计后果性。
二、青少年犯罪的形式从犯罪的形式看,两人以上共同犯罪的人数增多。
一些青少年由于过早辍学,无所事事,浪迹街头,便三、五成群,拉帮结伙,经常聚集在一起吸烟、酗酒滋事。
有的模仿影视片中的黑社会组织,成立帮派和团伙。
三、青少年犯罪性质从犯罪性质看,盗窃犯罪最为突出。
许多青少年贪图吃、喝、玩、乐等物质享受,又想不劳而获,从小偷小摸走向盗窃犯罪;其次是抢夺、抢劫、寻衅滋事等犯罪人数众多;再有者,就是模仿电影电视中的主人翁作案手法,呈“英雄”,无所顾忌,不过后果挥刀作案,以至犯故意杀人或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等严重罪行。
四、青少年犯罪的原因(一)是青少年正处于自身的生理和心理发育的成长阶段,辨别是非、区分良莠和抵御外界影响的能力差,自控力弱,行为不稳,模仿力强,好冲动,易被诱惑实施犯罪(二)是有的在家庭经济方面与高收入的盲目攀比,产生心理不平衡,甚至萌发不良企图。
(三)受社会经济负面的效应的影响。
青少年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形成阶段,缺乏社会经验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受这种不良风气的影响,一些青少年经受不住各种物质享乐的诱惑,在一定条件下和某种因素的作用下,就有可能走上犯罪的道路。
(四)受社会不良文化的影响。
我们知道,优秀的文化可以提高人的思想,促进人们奋发向上,低级、庸俗的文化会腐蚀人的灵魂,阻碍社会文明的进步。
文化的污染对涉世不深的青少年产生极大的消极影响,香港及外国流入的暴恐怖片在一定程度上激起青少年好奇心和模仿的欲望,许多青少年正是由于剧情的指引从而完成与其年龄并不相称的违法犯罪行为从而走上犯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根据我国近年来青少年犯罪情况,常见的青少年一般刑事犯罪动机,可以概括为以下九种。
(一)财务动机
所谓财务动机,就是满足衣食住行等方面物质需要,而引起的犯罪动机。
不少青少年,为了满足自己的物质需要,竟不择手段进行盗窃,抢劫甚至伤害,杀死他人,这在司法实践中是最常见的。
(二)报复动机
报复也是一种很普遍的强有力的犯罪动机。
报复动机不仅能导致严重危害社会的犯罪,而且产生的犯罪手段往往异常残酷,诡秘狡诈。
轻则为一小时争端,而顿起报复之心,实施殴打,伤害等暴力行为;重则造成惨不可闻的恶性案件,如报复恋爱对象的杀人碎尸案,报复领导的持枪杀人案,甚至报复社会的反革命爆炸案等。
可见,报复动机是一种破坏性很大的犯罪动机。
报复动机通常与犯罪人的否定情绪特征联系在一起,如仇恨,愤怒和忌妒等。
换言之,这集中否定情绪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形成报复动机,强烈时则造成犯罪行为。
(三)性动机
人类为了延续生命的需要而有性的本能。
所谓“饮食男女,人皆有之”。
在青春时期,随着性机能的发育,就产生性的冲动和异性间的相互吸引。
性的需要有不可忽视的生理性因素。
然而,人类的性需要与动物的性需要有着本质的差别:人类社会男女性爱还带有丰富而深刻的社会性精神因素,即爱情。
而且,这种爱情在男女性爱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当然,爱情有自己的道德和法律标准。
那种不顾社会的道德和法律规范,把人类的性需要降低到动物水平——单纯的性本能表现,就容易成为犯罪动机,导致性犯罪。
违法犯罪青少年性犯罪动机的形成一般具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在不良影响下,潜移默化地是主体形成了不良的性需要;另一种是由于缺乏控制力和抵制力,在强烈的客观诱因的作用下,一下子就产生了性犯罪的动机。
(四)忌妒动机
忌妒是一种排他心理,往往在缺乏道德修养和心胸狭隘的人身上较为严重。
忌妒的产生有各种原因,他人的声誉,地位,学识,财富,爱情和幸福等,都能导致某些人滋生忌妒心。
在某种诱因的作
用下,这种忌妒心发展到强烈时,就会变成犯罪动机。
由于忌妒动机而导致诽谤,伤害和杀人,多见于某些青年的恋爱,婚姻的纠纷中。
如某地一青年,携女友外出,途中碰到了女友的一位男同学,那女青年就与男同学交谈起来,而该男青年站在旁边,顿时忌妒心大发,拔出小刀朝男同学刺去,造成对方的伤害。
有时,忌妒动机还可以酿成恶性事件。
(五)虚荣心动机
自尊心是人的一种重要的社会性需要。
这种自尊需要,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发展形成的。
绝大多数的人在社会上都希望自己受到他人的尊重,享有一定的荣誉,受到相当的信任,一旦当自尊心受到侵犯时,就会产生一种愤怒仇恨的情绪。
因而,当这种自尊需要身份强烈,而且由于认识和情绪方面的特征,青少年的自尊需要往往带有片面性。
在缺乏正确教育的情况下,这种自尊心会变成一种虚荣心。
不少青少年因为听到一句不顺心的话,看到一个不顺眼的动作,就自以为是挫伤了“自尊心”,由此而大打出手,甚至伤人杀人。
(六)“友情”动机
人是社会的动物,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人类十分重要的一种需要。
在交往过程中,人们之间会产生友情。
在青少年中间,友情对他们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由于青少年认识水平的局限性和容易产生偏激情绪,因而他们对友情的理解往往会陷入片面性。
特别在一些不良青少年中间,友情被歪曲,误解成“哥们义气”。
许多违法犯罪青少年,常常就是出于“友情”动机,为了“哥们兄弟”的“友情”,竟然残酷杀害了素不相识,无冤无仇的人,事后却连被害人的姓名都不知道,这是“友情”动机导致青少年犯罪的典型事例。
(七)好奇心动机
现代心理学理论指出:“好奇心是人累行为最强烈的动机之一。
”所谓好奇心,就是在个体碰到新奇的事物或处在新的外界条件下,促使个体注意,操弄等行为的一种内在力量。
好奇心的强弱与所遇到的事物或外部环境的新奇性和复杂性有密切的关系。
通常,所遇到的外部环境的新奇性和复杂性的程度愈强,则使个体产生的好奇心也愈强。
青少年的好奇心比中老年的好奇心强烈的多。
而且,青少年还会不顾一切,不计后果的满足自己的好奇心。
因此,在不良影响的作用下,青少年的这
种好奇心就会产生畸形发展,严重的就会走上犯罪道路。
(八)戏虐动机
违法犯罪青少年由于道德水平低下,精神生活贫乏,往往会觉得生活空虚,穷极无聊,他们出于追求刺激的需要,会产生戏虐的动机,常常不计后果,臵道德和法律于脑后,最终酿成犯罪行为。
这类戏虐动机,在生活中亦称作为“恶作剧”,有的恶作剧会产生严重的后果。
(九)恐惧动机
恐惧是一种个体面临危险时企图摆脱危险时
的心理状
态。
心理学理论认为,人在恐惧时会产生一种逃避行为,这种行为具有应激性,针对着构成威胁的刺激物。
司法实践中证明,恐惧在一些不良青少年身上有时会变成犯罪动机,致使犯罪行为的发生。
不少违法犯罪青少年,在恐惧来临时,不假思索和不择手段的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