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弥散性血管内凝血(80题)
DIC
DIC(一)名词解释(1~11)1.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or diffuse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DIC)2.DIC的触发因素(triggering factor)3.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继发性纤溶)4.全身性Shwartzman反应(general Shwartzman reaction,GSR)5.华-佛综合征(Waterhouse-Friderichsen syndrome)6.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microangiopathic hemolytic anemia)7.血浆鱼精蛋白副凝固试验(plasma protamine paracoagulation test)8.显性(overt)DIC9.可控型显性DIC10.非控型显性DIC11.非显性(non-overt)DIC(二)选择题(1~39)1.在磷脂表面的FXa-FVa-Ca2+复合物的作用是:A.激活前激肽释放酶(KK) D.激活FXIB.激活凝血酶原 E.使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C.激活FVIII2.血小板在凝血系统的“瀑布”链中具有下列哪种主要作用:A.释放Ca2+ D.释放FⅦB.激活组织因子 E.提供vWFC.提供PL3.纤维蛋白原被纤溶酶降解后生成:A.FPA和FPB D.FgDPB.sFM E.FbDPC.PAF4.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发病中心环节是:A.广泛微血栓形成 D.凝血酶生成增加C.继发纤维蛋白溶解亢进 E.凝血功能紊乱B.MODS5.在下列疾病中,哪一项是引起DIC最常见的疾病:A.恶性肿瘤 D.大手术创伤B.产科意外 E.感染性疾病C.代谢性疾病6.引起凝血酶生成增加导致DIC的主要机制是:A.组织因子大量入血 D.FⅫ被激活B.AT-Ⅲ活性下降 E.TFPI减少C.FⅪ被大量激活7.下列哪项不是DIC发生的直接原因:A.大量组织因子释放入血 D.血管内皮细胞受损B.血细胞的大量破坏 E.促凝物质进入血液C.血液淤血8.组织损伤后释放出的TF,通过下列何种途径启动凝血系统:A.激活FⅩ D.激活FⅫB.激活FⅧ E.激活FⅤC.形成FⅦa-TF复合物9.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Ⅰb/Ⅸ通过下列哪个因子与胶原结合:A.TM D.vWFB.FⅫ E.TFC.TXA210.DIC患者最初的临床症状是:A.出血 D.贫血B.休克 E.以上都不对C.MOF11.严重创伤引起DIC的直接原因是:A.交感神经兴奋, 血浆儿茶酚胺水平增高 D.组织因子大量入血B.大量RBC和血小板受损 E.活化凝血因子的清除功能受损C.继发于创伤性休克12.典型DIC的血液凝固性障碍过程常表现为:A.持续高凝状态 D.原发性低凝状态B.先高凝后转为低凝 E.以上都不对C.先低凝后转为高凝13.DIC晚期发生明显出血时,其主要的原因是:A.凝血系统被激活 D.血管的严重损伤B.补体系统被激活 E.纤溶系统激活,并远大于凝血活性C.激肽系统被激活14.继发性纤溶增强的主要实验室检测指标是:A.血浆中PA活性增高 D.血浆中出现大量的FDPs和D-二聚体B.血浆中纤溶酶活性增高 E.以上都不对C.血浆中纤维蛋白原含量明显降低15.当异型输血造成急性溶血时,导致DIC的主要机制:A.破损的RBC释放出大量TF D.破损的RBC释放出大量ATP和TF B.破损的RBC释放出大量AT-Ⅲ E.以上都对C.破损的RBC释放出大量ADP和红细胞素16.DIC患者的血小板和纤维蛋白原含量升高的现象可见于:A.代偿型DIC D.慢性DICB.失代偿型DIC E.以上都不是C.急性DIC早期17.产科意外容易诱发DIC, 其主要原因是:A.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低下 D.纤溶系统活性增高B.血液处于高凝状态 E.血中促凝物质含量增多C.微循环血流淤滞18.DIC时引起休克的主要机制:A.微血栓形成,使回心血量减少 D.出血可影响血容量B.凝血系统、激肽系统和补体系统激活 E.以上都不对C.心肌毛细血管内微血栓形成,影响了心肌收缩力,引起心功能降低。
6弥散性血管内凝血(80题)
第七章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一、A1/A2型题(C)1.急性DIC最突出的临床表现是:A、贫血B、尿量减少C、多部位出血D、休克E、多器官功能衰竭(D)2.急性DIC时血液凝固障碍表现为A、血液凝固性增高B、纤溶活性增高C、先低凝后转为高凝D、先高凝后转为低凝E、高凝和低凝同时发生(A)最主要的病理特征是A、大量微血栓形成B、凝血功能失常C、纤溶过程亢进D、凝血物质大量消耗E、溶血性贫血(C)4.能引起DIC的诱发因素有A、羊水栓塞B、细菌感染C、大量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D、肿瘤组织大量破坏E、异型输血(E)5.内毒素可以通过下列哪项机制引起DIC:A、直接激活凝血因子XⅡB、使血管内皮细胞受损C、使白细胞释放凝血活酶D、释放血入小板因子ⅢE、以上都对(C)6.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的发病机制主要与下列哪项因素有关:A、微血管内皮细胞大量受损B、小血管内血流淤滞C、纤维蛋白丝在微血管腔内形成细网D、微血管内大量微血栓形成E、小血管强烈收缩(B)7.妊娠末期的产科意外容易诱发DIC的主要机制是:A、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受损B、血液处于高凝状态C、微循环障碍D、肝功能严重障碍E、纤溶系统活性增高(A)8.红细胞大量破坏引起DIC的主要机制是:A、ADP和红细胞膜内的磷脂作用B、组织因子大量释放入血C、凝血活酶样物质释放入血D、5-ⅡT和TXA-2大量释放入血E、Ca2+参与激活因子X(B)9.严重创伤引起DIC的主要机制是:A、凝血因子XI被激活B、凝血因子Ⅲ被激活C、大量红细胞和血小板受损D、继发于创伤性休克E、内皮细胞受损(E)10.急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化疗后导致DIC的原因是:A、纤溶酶增加B、凝血因子ⅩⅡ增加C、细血管脆性增强D、血小板受损E、细胞大量死亡释放出组织因子(D)的主要特征是:A、凝血因子增加B、凝血因子减少C、血栓形成D、凝血功能失常E、纤溶亢进(B)12.在引起DIC的原发疾病中,下列何种疾病最为常见:A、产科性疾病B、感染性疾病C、恶性肿瘤D、肝病E、创伤(E)13.在DIC发病过程中,将血浆激肽释放酶原激活成激肽释放酶的激活物是:A、因子ⅩⅡB、因子ⅦC、纤溶酶D、胰蛋白酶E、ⅩⅡ\-f (E)14.下列哪项不是引起DIC的直接原因:A、血管内皮细胞受损B、红细胞大量破坏C、组织因子入血D、异物颗粒大量入血E、血液高凝状态(D)发病过程中血管内皮细胞受损时首先被激活的凝血物质是:A、因子ⅢB、因子ⅦC、因子ⅩD、因子ⅩⅡE、因子Ⅱ(C)16.异型输血发生DIC的主要机制是:A、血小板损伤B、血管内皮损伤C、血细胞大量破坏D、促凝物质入血E、组织因子释放(E)17.下列哪些是导致DIC发病的共同环节:A、凝血因子ⅩⅡ的激活B、组织因子大量入血C、凝血酶生成增多D、纤维蛋白的生成E、凝血因子V的激活(D)18. 以下不属于DIC的诱因的是A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障碍B肝功能障碍C血液高凝状态D菌血症E微循环障碍(A)19.在DIC发生发展过程中大量被消耗的凝血物质是:A、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B、纤维酶原和纤溶酶C、FDP和MDPD、补体C-3和C-5E、激肽释放酶原和激肽释放酶(D)20.在DIC病理过程中下列哪一项不会发生A、微血栓形成B、出血C、红细胞破坏D、原发性纤溶E、动脉血压下降(E)晚期患者出血的主要原因是:A、血小板减少B、促凝物质减少C、纤维蛋白消耗D、凝血酶原减少E、FDP的作用(C)22.引起DIC最重要的原因是:A、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受损B、肝功能严重障碍C、血管内皮受损D、血液的高凝状态E、微循环障碍(A)23.急性坏死性胰腺炎时引起的DIC的主要机制是:A、大量胰蛋白酶入血酶性激活因子ⅩⅡB、大量组织因子入血与血Ca\+\{2+\}和因子Ⅶ形成复合物C、引起血管内皮细胞广泛损害D、激活血小板E、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合成和释放组织因子增多(A)高凝期时实验室检查结果应为:A、凝血时间缩短B、FDP增多C、3P试验阳性D、出血时间、凝血时间延长E、外周血小板数大为增多(B)25.产生凝血因子ⅩⅡ\-f的途径是:A、内毒素作用于因子ⅪB、因子ⅩⅡ通过酶性激活C、凝血酶作用于因子ⅪD、因子ⅩⅡ通过接触激活E、凝血酶原复合物作用因子Ⅺ(C)26.导致DIC发病的关键性环节是:A、凝血因子ⅩⅡ的激活B、组织因子大量入血C、血中出现凝血酶和纤溶酶D、血中激肽释放酶增多E、血管内皮损伤(B)27.下述关于DIC患者出血的叙述,哪项是正确的A、引起DIC患者晚期出血的主要原因是凝血因子和血小板的减少B、DIC患者的出血具有自发性和多部位特点C、DIC患者出血与凝血因子ⅩⅡ被激活关系最为密切D、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功能下降可直接引起DIC患者出血E、引起DIC患者早期出血的主要原因是继发性纤溶亢进(C)28.导致DIC发生的关键环节是A、FⅫ的激活B、FⅢ的大量入血C、凝血酶大量生成D、纤溶酶原激活物的生成E、FV的激活(A)29.急性DIC过程中,各种凝血因子均可减少,其中减少量最为突出的是A、纤维蛋白原B、凝血酶原C、Ca2+D、FⅩE、FⅫ(D)引起的贫血属于A、再生障碍性贫血B、失血性贫血C、中毒性贫血D、溶血性贫血E、缺铁性贫血(C)31.下列哪项不是引起DIC始动的直接原因A血管内皮细胞受损B组织因子入血C血液高凝状态D异物颗粒入血E红细胞大量破坏(C)32.DIC患者出血与下列哪项因素关系最为密切A凝血因子Ⅻ被激活B肝脏合成凝血因子碍障C凝血因子大量消耗D抗凝血酶物质增加E血管通透性增加(B)33.下列哪项因素不是直接引起DIC出血的原因A凝血因子大量消耗B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功能下降C血小板大量消耗D.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的作用E.继发性纤溶亢进(D)34.DIC发生的因素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A休克晚期常发生DIC B代谢性酸中毒易发生的DIC C妊娠末期易发生DIC D单核吞噬细胞功能亢进易发生DIC E肝功能严重障碍,易发生DIC( A )患者的血小板和纤维蛋白原含量升高的现象可见于:A.代偿型DIC B.失代偿型DIC C.急性DIC早期D.慢性DIC E.以上都不是( A )36.DIC时最常见的临床症状是:A.出血B.休克C.MOF D.贫血E.以上都不对( A )患者最初的临床症状是:A.出血B.休克C.MOF D.贫血E.以上都不对( D )38..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激活_______,启动_______凝血系统。
病理生理学题库及答案——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第十九章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一、名词解释1.DIC2.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3.FDP4.血液高凝状态5.组织因子6.裂体细胞7.代偿型DIC8.血浆鱼精蛋白副凝试验(3P试验)二、填空题1.典型的DIC临床上可分为______、______和______三期。
2.按DIC发生的速度,一般将DIC分成______、______和______三型。
3.在DIC发生过程中,按凝血因子的生成与消耗情况,可将DIC分成______、______和______三型。
4.DIC的主要临床表现有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
5.DIC病人发生出血的主要机制是______、______和______。
6.DIC患者并发休克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
7.外源性凝血系统是由于损伤的组织、细胞释放______并与______结合而开始的;内源性凝血系统的启动因子是______。
8.DIC的触发因素主要有_____、_____、_____ 、_____ 、_____ 、_____ 等。
9.DIC的发病机制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等三个环节。
10.DIC发生发展的影响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11.根据DIC的发生发展过程和病理生理特征,DIC可分为_____ 、______、_____等三期。
12.早期,诊断DIC的三项原则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3.按DIC的发生速度,可将其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等三型。
14.妊娠末期妇女因胎盘产生的__________活性增高以及血泡中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含量________,导致血液处于_________状态。
病生习题—DIC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一、选择题A型题:1.DIC最主要的病理特征是:A.凝血物质大量消耗B.纤溶亢进C.凝血功能障碍D.大量微血栓形成E.溶血性贫血[答案]: C2.诱发动物全身性Shwartzman反应时,第一次注入小剂量内毒素的作用是:A.使动物体内凝血系统激活B.使血管内皮系统广泛受损C.封闭单核-巨噬细胞系统D.消耗体内凝血抑制物E.消耗体内大量纤溶酶[答案]: C3.在DIC病理过程的晚期发生明显出血时,体内A.凝血系统的活性远大于纤溶系统活性B.纤溶系统的活性大于凝血系统的活性C.激肽系统被激活D.凝血系统被激活E.纤溶系统被激活[答案]: B4.红细胞大量被破坏时释放出红细胞素,在DIC发病中的作用类似:A.凝血因子ⅤB.纤溶酶C凝血酶D.凝血因子ⅩE.血小板因子Ⅲ[答案]: E5.DIC时血液凝固障碍准确的表述为:A.血液凝固性增高B. 先高凝后转为低凝C.先低凝后转为高凝D. 纤溶活性增高E.血液凝固性降低[答案]: B6.下列哪项不是引起DIC的直接原因?A.血管内皮细胞受损B.组织因子入血C.异物颗粒大量入血D.内毒素血症E.血液高凝状态[答案]: E7.妊娠末期的产科意外容易诱发DIC,这主要是由于:A.微循环血流淤滞B.血液处于高凝状态C.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功能低下D.纤溶系统活性增高E.胎盘功能受损[答案]: B8.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功能障碍时容易诱发DIC的原因是:A.体内大量血管内皮细胞受损B.循环血液中促凝物质的生成增加C.循环血液中促凝物质的清除减少D.循环血液中凝血抑制物减少E.纤溶系统活性减弱[答案]: C9.细胞损伤后释放出的组织凝血活酶的作用是:A.和凝血因子Ⅺ共同激活凝血因子ⅨB.和Ca2+、凝血因子Ⅴ、Ⅹα共同激活凝血酶C.激活凝血因子ⅩD.激活凝血因子ⅩIIE.和Ca2+、凝血因子Ⅶ共同激活凝血因子Ⅹ[答案]: E10.严重创伤引起DIC的主要原因是:A.大量红细胞和血小板受损B.凝血因子Ⅲ大量入血C.凝血因子Ⅻ被激活D.凝血因子X被激活E.直接激活凝血酶[答案]: B11.急性DIC患者不可能出现下列哪项结果A.血小板计数减少B.纤维蛋白降解产物浓度增高C.凝血酶时间明显延长D.纤维蛋白原浓度增加E.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答案]: D12.下列哪项是导致DIC发病的关键环节?A.凝血因子Ⅴ的激活B.凝血因子Ⅻ的激活C.组织因子大量入血D.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E.凝血酶生成增加[答案]: E13.活化的凝血因子Ⅻ可直接引起下列哪种效应?A.使凝血酶原变为凝血酶B.使血小板活性增强,促进其聚集C.使激肽释放酶原转变为激肽释放酶D.使纤维蛋白溶解酶原转变为纤维蛋白溶解酶E.促使组织凝血活酶的释放[答案]: C14.血浆鱼精蛋白副凝实验(3P实验)是检查A.凝血酶原的存在B.纤维蛋白原的存在C.纤维蛋白单体的存在D.纤维蛋白降解产物中的X片段存在E.纤溶酶的存在[答案]: D15.大量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容易诱发DIC与下列哪项因素有关?A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功能被抑制.B.微循环障碍C.降低溶酶体膜稳定性D.血管内皮细胞广泛受损E.组织凝血活酶大量入血[答案]: A16.DIC患者出血与下列哪项因素关系最为密切?A.凝血因子Ⅻ被激活B.肝脏合成凝血因子碍障C.凝血因子大量消耗D.抗凝血酶物质增加E.血管通透性增加[答案]: C17.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的发病机制主要与下列哪项因素有关?A.微血管内皮细胞大量受损B.纤维蛋白丝在微血管腔内形成细网C.血小板的损伤D.小血管内血流淤滞E.白细胞的破坏作用[答案]: B18.下列诸因素中哪项是引起DIC晚期出血的主要原因?A.血管通透性增加B.血小板减少C.继发性纤溶亢进D.纤维蛋白原减少E.凝血酶减少[答案]: C19.下列哪项因素不是直接引起DIC出血的原因?A.凝血因子大量消耗B.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功能下降C.血小板大量消耗D.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的作用E.继发性纤溶亢进[答案]: B20.DIC时产生的贫血主要属于:A. 再生障碍性贫血B.失血性贫血C.中毒性贫血D.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E.缺铁性贫血[答案]: D21.DIC出血与下列哪一项无关?A.凝血酶原减少B.血小板减少C.纤维蛋白原减少D.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减少E.纤溶酶增多[答案]: D22.纤维蛋白被纤溶酶水解后生成:A.PAFB.纤维蛋白单体C.PFD.FDPE.MDF[答案]: D23.能反映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实验室最常用检查是A.红细胞计数B.网织红细胞计数C.血红蛋白浓度测定D.血浆胆红素测定E.以上都不对[答案]: E24.宫内死胎主要通过以下哪个系统引起DICA.内源性凝血系统B.外源性凝血系统C.纤溶系统D.补体系统E.激肽系统[答案]: B25.影响DIC发生的因素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A.休克晚期常发生DICB.代谢性酸中毒易发生的DICC.妊娠末期易发生DICD.单核吞噬细胞功能亢进易发生DICE.肝功能严重障碍,易发生DIC[答案]: D26.严重肝功能障碍诱发DIC主要是由于:A.合成凝血因子增多B.灭活活化的凝血因子能力增强C.合成蛋白质C增多D.合成抗凝血酶III增多E.以上都不是[答案]:E27.代偿性DIC主要表现为:A.凝血物质生成超过消耗B.凝血物质消耗超过生成C.凝血物质生成与消耗相平衡D.凝血与纤溶程度相平衡E.凝血系统与激肽系统功能相平衡[答案]: C28.DIC时引起休克与下列哪些因素有关?A.出血引起有效循环血量减少B.微血栓阻塞回心血量减少C.外周阻力降低D.冠状动脉内形成微血栓致心肌收缩力减弱E.上述因素都参与[答案]: E29.全身性施瓦茨曼反应(Shartzman GSR)的发生,说明影响DIC发生发展的因素是:A.机体的高凝状态B.纤溶系统过度抑制C.微循环障碍D.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受抑E.肝功能严重障碍[答案]: D30.胎盘早期剥离、宫内死胎等产科并发症易发生DIC的主要原因是:A.凝血因子XII的激活B.血小板因子3(PF3)的释放C.红细胞素的释放D.大量组织因子(凝血因子III)入血E.以上都不是[答案]: D二.填空题1.典型的DIC临床上可分为___、___和___三期。
病理生理学题库 第十二章 DIC
第十二章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一、A型题2.DIC时血液凝固功能异常表现为(0.199,0.34,03临床)A.血液凝固性增高 D.血液凝固性先降低后增高B.血液凝固性降低 E.血液凝固性增高和降低同时发生C.血液凝固性先增高后降低[答案] C[题解] 在DIC发病中,早期凝血过程被激活,血液处于高凝阶段,形成大量微血栓。
随着凝血过程的激活,凝血物质不断被消耗,同时继发性纤溶活性不断地增强,故在DIC晚期时血液又转为低凝状态,临床发生多器官明显出血。
3.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基本特征是A.凝血因子和血小板的激活 D.纤溶亢进B.凝血酶原的激活 E.凝血功能异常C.凝血因子和血小板的消耗[答案] E[题解]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基本特征是凝血功能异常,包括凝血因子和血小板的激活和消耗,凝血酶原的激活,纤溶系统的亢进。
4.引起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最常见的疾病是A.败血症D .胰腺癌B.宫内死胎 E.器官移植C.大面积烧伤[答案] A[题解] 引起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常见病有感染性疾病、肿瘤性疾病、妇产科疾病、创伤及手术。
其中感染性疾病居首位,约占所有原发病的1/3。
5.外源性凝血系统的触发是由于组织细胞损伤释放出的组织因子与下列哪一凝血因子结合而开始的?A.凝血因子Ⅹ D.凝血因子ⅧB.凝血因子Ⅸ E.凝血因子ⅦC.凝血因子Ⅺ[答案] E[题解] 外源性凝血系统是由于损伤组织细胞释放出组织因子并与凝血因子Ⅶ结合而开始的。
7.激活的凝血因子Ⅶa与组织因子(TF)复合物可激活A.凝血因子Ⅴ和凝血因子Ⅹ D.凝血因子Ⅺ和凝血因子ⅫB.凝血因子Ⅹ和凝血因子Ⅸ E.凝血因子Ⅸ和凝血因子ⅪC.凝血因子Ⅲ和凝血因子Ⅷ[答案] B[题解] Ⅶa-TF复合物既可激活Ⅹ因子(传统通路),也可激活Ⅸ因子(选择通路),从而启动凝血反应。
8.内皮细胞受损,启动内源性凝血途径是通过活化A.凝血酶原D.Ⅻ因子B.维蛋白原E.组织因子C.钙离子[答案] D[题解] 多种病因造成血管内皮细胞广泛受损,使内皮胶原暴露,因其表面带有负电荷,因此血流中的带正基团的因子Ⅻ与其结合,转变为有活性的因子Ⅻa,启动内源性凝血途径。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相关试题及答案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相关试题及答案1、如果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mg/dL,而PT或APTT仍明显延长,我们给予FFP或PF24A、50B、80C、100D、120E、1502、关于DIC,说法错误的是()A、对于没有出血的患者,只要血小板计数≥10000/μL,我们便不会常规预防性输注血小板和凝血因子B、不支持急性或慢性DIC患者进行抗凝C、DIC是一个临床和实验室诊断,诊断依据的是在恰当临床情况下有凝血和纤溶相关表现D、DIC是一个临床和实验室诊断,诊断依据的是在恰当临床情况下有凝血和纤溶相关表现E、内皮血管生成素(ANG)-TIE2信号传导途径中断也在DIC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3、血管内凝血和纤溶事件的发生顺序,正确的是()A、①促凝物暴露②凝血③纤溶④终末器官损害B、①促凝物暴露②纤溶③凝血④终末器官损害C、①凝血②促凝物暴露③纤溶④终末器官损害D、①纤溶②凝血③促凝物暴露④终末器官损害E、①凝血②纤溶③促凝物暴露④终末器官损害4、DIC最常见的病因,描述错误的是()A、感染B、恶性肿瘤C、疟疾D、创伤E、外科手术5、对于没有出血的患者,只要血小板计数≥()/μL,我们便不会常规预防性输注血小板和凝血因子A、1000B、5000C、8000D、10000E、150001、NET包含的内容,错误的是()A、髓过氧化物酶B、TFC、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D、高迁移率族蛋白1E、组蛋白2、急性DIC主要的临床表现是()A、休克B、血栓栓塞C、中枢神经受累D、出血E、呼吸功能障碍5、恶性肿瘤与慢性DIC相关的例外情况是()A、脑肿瘤B、胰腺肿瘤C、胃癌D、卵巢癌E、急性早幼粒白血病答案:CCACDBCE。
病理生理学.第十二章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试题及答案
第十二章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一、选择题【A型题】1.在DIC的原发病中,下列哪类疾病最为常见? A.胎盘早期剥离B.羊水栓塞C.肿瘤性疾病D.严重创伤E.感染性疾病2.DIC时血液凝固失常表现的一般规律是: A.血液凝固性持续增高B.血液纤溶活性明显增加C.血液先发生高凝后转为低凝D.血液先发生低凝后转为高凝E.血液高凝和低凝同时均衡发生3.急性胰腺炎时引发DIC的最主要机制是: A.大量胰蛋白酶入血激活凝血酶原B.大量胰脂肪酶人血激活凝血酶原C.大量胰淀粉酶入血激活凝血酶原D.大量TF释放人血E.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障碍4.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障碍时容易诱发DIC的原因是:A.循环血液中促凝物质的清除减少B.循环血液中促凝物质的生成增加C.循环血液中凝血活酶生成增加D.体内大量血管内皮细胞受损E.循环血液中抗凝物质的清除过多5.导致DIC发生的最关键环节是:A.FⅫ的激活B.TF大量入血C.凝血酶大量生成D.纤溶酶原激活物的生成E.FV的激活6.连接在磷脂表面上的Ca2+、FXa和FV形成的复合物具有下列哪种作用?A.激活激肽释放酶原B.激活凝血酶原C.激活TFD.激活FⅧE.使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多聚体7.下列哪种物质不属于纤维蛋白溶解系统? A.纤溶酶原 B.纤溶酶C.尿激酶 D.纤溶抑制物E.FDP8.关于TF的表述,哪一项是正确的?A.正常血浆含有酶原形式的TFB.它是一种跨膜脂蛋白C. 人体各种细胞均可恒定地表达TFD.VEC损伤时TF表达/释放减少E.VEC损伤时TF表达/释放增多9.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主要作用于:A.FⅡa、FⅦaB.FⅦa、FⅨaC.FⅦa、FXaD.FⅧa、FXaE.FⅦa、FⅪa和血小板10.下述哪项功能障碍不可能是DIC引起的? A.急性肾功能衰竭B.急性呼吸功能衰竭C.心源性休克D.席汉综合征E.再生障碍性贫血11.下列哪种物质不是血小板的激活剂?A.胶原 B.凝血酶C.肾上腺素 D.TXA2E.蛋白C12.血小板的致密颗粒在释放反应中释放: A.ADP和5-羟色胺B.纤维蛋白原C.纤维连接蛋白D.凝血酶敏感蛋白E.TF13.长期大量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容易诱发DIC的原因是:A.血管内皮细胞广泛受损B.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被抑制C.溶酶体膜容易破裂D.TF大量人血E.激活FⅫ14.血浆鱼精蛋白副凝试验(“3P”试验)主要检测:A.纤维蛋白原含量B.纤维蛋白单体含量C.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D.TFE.凝血酶活性15.激活的蛋白C(APC)抵抗发生于:A.FV基因突变B.FX基因突变C.FⅦ基因突变D.FⅨ基因突变E.FⅫ基因突变16.下列哪项不是引起DIC的直接原因?A.血管内皮细胞受损B.TF释放入血C.微循环障碍D.白细胞大量受损E.异物颗粒大量入血17.血小板在凝血中具有下列哪种作用?A.释放TFB.释放FⅫC.为外源性凝血途径提供反应表面D.提供Ca2+E.为内源性凝血途径提供反应表面18.纤维蛋白原被纤溶酶水解后生成:A.A肽和B肽 B.纤维蛋白单体C.FgDP D.FDPE.MDF19.在调节凝血和抗凝血平衡中起最重要作用的是:A.肝脏细胞的调节B.单核吞噬细胞的调节C.内皮细胞的调节D.脾脏细胞的调节E.神经细胞的调节20.急性DIC发病过程中,患者不可能出现下列哪项检查结果?A.血小板计数减少B.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增加C.凝血酶时间明显延长D.血浆纤维蛋白降解产物浓度增高E.凝血酶原时间延长21.有关DIC的实验室检查,下列哪种说法是错误的?A.凝血酶时间是检查血浆中凝血酶活性B.凝血酶原时间是检查外源性凝血途径凝血因子消耗情况C.纤维蛋白原定量测定是检查凝血物质消耗情况D.鱼精蛋白副凝试验是检查血液中FDP/FgDP含量E.优球蛋白溶解时间是检查血液中纤溶活性22.肝素抗凝治疗DIC的主要机制是:A.提高纤溶酶活性B.直接灭活凝血酶活性C.促进纤维蛋白原分解D.抑制血小板聚集E.增强抗凝蛋白质(如AT-Ⅲ、HC-Ⅱ)的抗凝活性23.下列物质中,哪一种可促使血小板发生聚集? A.cAMP B.胰高血糖素C.咖啡因 D.PGE2E.ADP24.在DIC时若出现贫血,通常属于:A.再生障碍性贫血B.失血性贫血C.中毒性贫血D.溶血性贫血E.缺铁性贫血25.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的主要发生机制是: A.微血管通透性增加B.小血管内血流淤滞 C.纤维蛋白丝在微血管腔内形成细网D.微血管内大量微血栓形成E.小血管强烈收缩26.下列哪项检查对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和DIC 所致出血的鉴别诊断没有意义?A.凝血酶原时间B.部分凝血活酶时间C.纤维蛋白原含量测定D.血浆鱼精蛋白副凝试验E.血小板计数27.关于D-二聚体的表述,哪一条是错误的?A.在继发性纤溶亢进时,血中D-二聚体增高B.在原发性纤溶亢进时,血中FgDP增高,但D-二聚体并不增高C.D-二聚体是纤溶酶分解纤维蛋白的产物D.D-二聚体是纤溶酶分解纤维蛋白原的产物E.D-二聚体是DIC诊断的重要指标28.在下列各种情况中,血液凝固性升高最明显的是:A.月经期妇女B.妊娠3周妇女C.妊娠3个月妇女D.妊娠6个月妇女E.妊娠9个月妇女29.下列哪项因素不是直接引起DIC出血的原因? A.凝血因子大量消耗B.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下降C.血小板大量消耗D.FDP的作用E.继发性纤溶亢进30.诱发动物全身性Shwartzman反应时,第一次注入小剂量内毒素的作用是:A.使动物体内凝血系统激活B.使肝功能受损C.使血管内皮系统广泛受损D.使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受损E.消耗体内凝血抑制物31.激活的蛋白C(APC)在血液凝固的调控中,主要作用是:A.水解FVa、FⅧaB.水解FVa、FⅦaC.水解FⅦa、FⅨaD.水解FⅧa、FX aE.水解FⅧa、FⅪa32. 小血管损伤后止血栓正确定位于损伤部位是由于血小板的哪种生理特性?A.吸附 B.粘附C.聚集 D.收缩E.释放33.对于血小板的聚集起重要作用的物质是:A.纤维蛋白原B.凝血酶C.Ca2+D.血栓素A2E.花生四烯酸34.内源性凝血途径的始动因子是:A.因子Ⅻ B.因子ⅡC.因子X D.因子ⅢE.因子Ⅶ35.外源性凝血途径的始动因子是:A.因子Ⅻ B.因子ⅡC.因子X D.因子ⅢE.因子Ⅶ36.血液凝固的内源性与外源性途径的最主要差别在于:A.因子X的激活过程B.凝血酶激活过程C.凝血速度快慢D.纤维蛋白形成过程E.是否有血小板参与37.血液凝固的本质是:A.纤维蛋白的溶解B.纤维蛋白的激活C.纤维蛋白原变为纤维蛋白D.血小板的聚集E.凝血因子Ⅻ的激活38.凝血酶的主要作用是:A.激活因子ⅫB.促进血小板聚集C.使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D.加速因子Ⅶ复合物的形成E.加速凝血酶原复合物的形成39.纤溶酶的主要作用是:A.激活因子ⅫB.激活补体系统C.抑制激肽系统D.水解凝血酶及因子V、ⅦE.水解纤维蛋白原和纤维蛋白40.血管内皮受损引起DIC是由于: A.激活外源性凝血系统B.激活内源性凝血系统C.激活激肽释放酶系统D.激活纤溶系统E.激活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系统41.急性白血病引起DIC主要是通过: A.激活凝血因子XIIB.组织因子大量入血C.血小板被激活D.血细胞大量破坏E.其他促凝物质入血42.妊娠末期的产科意外容易诱发DIC,主要是由于:A.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低下B.血液处于高凝状态C.微循环血液淤滞D.纤溶系统活性增高E.血中抗凝物质含量增加43.DIC的直接原因是:A.血液高凝状态B.肝功能障碍C.血管内皮细胞受损D.单核吞噬细胞功能抑制E.高脂血症44.凝血因子和血小板的生成超过消耗的情况可见于:A.轻度DICB.DIC早期C.慢性DICD.DIC晚期E.急性DIC45.失代偿性DIC的特点是:A.凝血因子和血小板的消耗=生成B.凝血因子和血小板的消耗>生成C.凝血因子和血小板的消耗<生成D.凝血因子和血小板的消耗持续增加E.凝血因子和血小板的生成持续减少46.代偿型DIC的特点是:A.凝血因子和血小板的消耗=生成 B.凝血因子和血小板的消耗>生成C.凝血因子和血小板的消耗<生成D.凝血因子和血小板的消耗持续增加E.凝血因子和血小板的生成持续减少47.过度代偿型的特点是:A.凝血因子和血小板的消耗=生成B.凝血因子和血小板的消耗>生成C.凝血因子和血小板的消耗<生成D.凝血因子和血小板的消耗持续增加E.凝血因子和血小板的生成持续减少48.在DIC晚期严重出血是由于:A.凝血系统活性增强,纤溶系统活性抑制 B.纤溶系统活性增强,凝血系统活性抑制 C.凝血系统和纤溶系统活性增强D.凝血系统和纤溶系统活性抑制E.凝血系统活性抑制,纤溶系统活性正常49.常为DIC患者最初的表现是:A.休克B.出血C.贫血D.器官功能障碍E.缺血再灌注损伤50.下述哪项不是..DIC时产生休克的机制:A.儿茶酚胺增多B.回心血量减少C.出血D.补体激活E.FDP形成51.在启动凝血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 ( )A.血小板B.FⅦC.FⅫD.FⅢE.凝血酶52.正常时表达TF的细胞是 ( )A. 血管外层的平滑肌细胞B. 血管内皮细胞C. 血液单核细胞D. 嗜中性粒细胞E. 巨噬细胞53.局部组织损伤后TF启动的凝血过程不能扩大的原因是由于血液中存在 ( )A. PCB. A T-ⅢC. 肝素D. TFPIE. PS54. TF-Ⅶa促进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是因为激活了 ( )A. FⅧB. FⅨC. FⅩD. FⅪE. FⅫ55. 血小板的激活剂不包括 ( )A. ADPB. 凝血酶C. TXA2D. PGI2E. 肾上腺素56. TF-Ⅶa复合物经传统通路可激活 ( )A. FⅤB. FⅩC. FⅢD. FⅪE. FⅨ57. 在抗凝系统中不属于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的是( )A. A T-ⅢB. α2-APC. PCD. C1抑制物E. HCⅡ58. 使AT-Ⅲ灭活凝血酶作用明显增强并在血管内皮细胞表达的是 ( )A. PGI2B. NOC. ADP酶D. APCE. HS59. 肝素刺激血管内皮细胞释放的抗凝物质是( )A. TXA2B. NOC. TMD. TFPIE. PC60.TF-Ⅶa复合物经选择通路可激活:A. FⅤB. FⅩC. FⅢD. FⅪE. FⅨ61. APC阻碍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是由于其灭活了 ( )A. FⅡaB. FⅤaC. FⅦaD. FⅨaE. FⅪa62. APC的作用不包括 ( )A. 水解FⅤaB. 水解FⅧaC. 水解FⅡaD. 限制FⅩa与血小板的结合E. 灭活PAI-163. 可使PK分解为激肽释放酶的是 ( )A. FⅧaB. FⅨaC. FⅩaD. FⅪaE. FⅫa64. 可通过外源性激活途径使纤溶酶原转变为纤溶酶的是 ( )A. 激肽释放酶B. FⅪaC. uPAD. 凝血酶E. FⅫa65.激活TAFI所必需的高浓度凝血酶的产生主要依赖于 ( )A. FⅪaB. FⅩaC. FⅨaD. FⅧaE. FⅦa66. 不受Vi t K缺乏影响的凝血因子是 ( )A. FⅡB. FⅩC. FⅦD. FⅨE. FⅢ67. DIC最主要的病理生理学特征是 ( )A. 大量微血栓形成B. 凝血功能失常C. 纤溶过程亢进D. 凝血物质大量被消耗E. 溶血性贫血68. 全身性shwartzman反应促进DIC发生的原因是 ( )A. 抗凝物质合成障碍B. 血液高凝状态C.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受损D. 微循环障碍E. 纤溶系统受抑制69. 使AT-Ⅲ消耗增多的情况是 ( )A. 肝功能严重障碍B. 口服避孕药C. DICD. 肾病综合征E. AT-Ⅲ缺乏、异常症70. 急性DIC过程中,各种凝血因子均可减少,其中减少量最为突出的是: ( )A. 纤维蛋白原B. 凝血酶原C. Ca2+D. FⅩE. FⅫ二、名词解释1.蛋白C(protein C)2.血栓调节蛋白(thrombomodulin,TM)3.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or diffuse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 4.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microangiopathic hemolytic anemia,MAHA)三、简答题1.组织或细胞损伤引起DIC的机制是什么?2.哪些疾病容易引起DIC的发生?3.血细胞破坏引起DIC的机制是什么?4.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的因素及其常见的引起DIC的机制是什么?5.DIC时产生红细胞碎片的主要机制(DIC时发生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的机制)是什么?6. 血浆鱼精蛋白副凝实验(3P)的原理是什么?7. 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引起DIC的机制是什么?8. DIC引起出血的机制是什么?9.试述血管内皮细胞在调节凝血和抗凝血平衡中的作用。
9章 弥散型血管内凝血
第九章弥散型血管内凝血【A型题】1.DIC最主要的病理生理学特征是():A.纤溶过程亢进B.凝血功能异常C.大量微血栓形成D.溶血性贫血E.凝血物质大量消耗2.下列哪项是DIC发病的中心环节()A.血管内皮细胞受损B.组织因子大量入血C. 凝血酶生成增加D.FDP生成E.活化的凝血因子Ⅻa形成3.在DIC的原发病中,下列哪种疾病最为常见()A.组织损伤B.血液性疾病C.过敏性疾病D.产科疾病E.感染性疾病4.下列哪项不是引起DIC的直接原因()A.血管内皮细胞受损B.异物颗粒大量入血C.血液呈高凝状态D.红细胞大量破坏E.组织因子释放入血5.凝血因子Ⅻf产生的途径是()A.凝血因子Ⅻ与胶原接触B.内毒素将凝血因子Ⅻ激活C.组织因子将凝血因子Ⅻ激活D.纤溶酶作用于凝血因子ⅫE.凝血酶作用于凝血因子Ⅻ6.连接在磷脂表面上的Ca2+、凝血因子Xa和V形成的复合物具有下列哪种作用()A.激活凝血因子ⅧB.激活凝血酶原C.激活凝血因子D.激活激肽释放酶原E.使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多聚体7.细胞损伤后释放出的组织因子的作用是()A.激活凝血因子XB.激活凝血因子ⅫC.与Ca2+、凝血因子Ⅶ共同激活凝血因子XD.与Ca2+、凝血因子X共同激活凝血酶E.与Ca2+、凝血因子V共同激活凝血酶原8.子宫、肺等脏器手术或损伤时容易出血的主要原因是该类脏器()A.富含肝素类物质B.血运特别丰富,不容易形成血凝块C.富含纤溶酶原激活物D.能释放出抑制凝血酶的物质E.能释放出大量链激酶9.下列哪种物质不属于纤维蛋白溶解系统()A.FDPB.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C.尿激酶D.纤溶酶原E.肝素10.关于组织因子(TF)的表述,哪一项是正确的()A.TF是一种跨膜糖蛋白B.人体各种细胞均可恒定地表达TFC.TF的功能实现有赖于胞浆区部分D.TF的功能实现有赖于跨膜区部分E.TF的功能实现有赖于膜外部分11.严重组织损伤引起DIC的主要机制是()A.凝血因子Ⅻ被激活B.凝血因子Ⅲ大量入血C.消除活化凝血因子功能受损D.继发于创伤性休克E.大量红细胞和血小板受损12.红细胞大量破坏时释出的红细胞素在DIC发病中的作用类似()A.血小板第3因子B.凝血因子XC.凝血因子VD.纤溶酶原激活物E.凝血酶13.关于GPⅡb/Ⅲa的表述,哪一条是错误的()A.它是位于血小板膜上的糖蛋白B.它是黏附分子整合素家族中的成员C.GPⅡb/Ⅲa不可表示为αⅡbβD.它活化后成为血小板膜上的纤维蛋白原受体E.它在止血或血栓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14.下列哪种物质不是血小板的激活剂()A.TXA2B.凝血酶C.肾上腺素D.胶原E.蛋白C15.血小板的致密颗粒在释放反应中释放()A.ADP和5-羟色胺B.凝血酶敏感蛋白C.纤维连接蛋白D.纤维蛋白原E.组织因子16.血小板活化释放的物质中,下列哪一种不是从储存颗粒中释放的()A.TXA2B.ADPC.纤维蛋白原D.纤维连接蛋白E.5-羟色胺17.血小板在凝血中具有下列哪种作用()A.释放组织因子B.释放凝血因子ⅪC.提供Ca2+D.为外源性凝血系统提供反应表面E.为内源性凝血系统提供反应表面18.促使血小板发生聚集的物质是()A.咖啡因B.胰高血糖素C.cAMPD.PGEE.ADP在凝血反应中最主要的作用是()19.TXA2A.促进血小板聚集B.促进血小板黏附C.促进血小板释放反应D.促进TF释放E.促进血小板缩血块作用20.正常机体凝血级联反应发生的部位通常是()A.受损的内皮细胞上B.暴露的血管壁胶原上C.侵入局部血管的异物表面D.血管破损局部的液相血液中E.激活的血小板表面21.急性坏死性胰腺炎时引起DIC的机制与下列哪项有关()A.大量胰蛋白酶入血激活凝血酶原B.引起血管内皮广泛损伤C.大量组织因子入血D.发热和粒细胞破坏增多E.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障碍22.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障碍易诱发DIC的直接原因是()A.血管内皮细胞广泛受损B. 清除坏死物质减少C.清除细菌减少D.清除血液中纤溶物质减少E.清除血液中促凝物质减少23.诱发动物全身性Shwartzman反应(GSR)时,第一次注入小剂量内毒素的作用是()A.消耗体内大量纤溶酶B.消耗体内凝血抑制物C.使血管内皮系统广泛受损D. 封闭单核吞噬细胞系统E.使动物体内凝血系统激活24.长期大量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容易诱发DIC的原因是()A.血管内皮细胞广泛受损B.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被抑制C.引起向心性肥胖D.组织因子大量入血E.溶酶体膜容易破裂25.激活的蛋白C在血液凝固的调控中,主要作用是()A.水解凝血因子Va、ⅧaB.水解凝血因子Va、ⅦaC.水解凝血因子Ⅷa 、XIaD.水解凝血因子Ⅷa、XaE.水解凝血因子Ⅶa、IXa26.蛋白C的活化与下列哪一项无关()A.钙离子B.凝血酶C.血小板因子3D.血栓调节蛋白E.血管内皮细胞的膜磷脂27.血管内皮细胞受TNF刺激后所发生的变化,会使下列各项的活化都得到一定程度的促进,除了()A.蛋白C系统B.血小板C.纤溶系统D.凝血系统E.白细胞28.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主要作用于()A.凝血因子Ⅱa、ⅦaB.凝血因子Ⅷa、XaC.凝血因子Ⅶa、XaD.凝血因子Ⅶa、ⅨaE.凝血因子Ⅶa、Ⅺa和血小板29.妊娠末期的产科意外容易诱发DIC,主要是由于()A.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低下B.血液处于高凝状态C.纤溶系统活性增高D.AT-Ⅲ、t-PA、u-PA增多E.血中促凝物质含量增加30.宫内死胎主要是通过激活下列哪种系统而引起DIC的() A.外源性凝血系统B.内源性凝血系统C.纤溶系统D.缓激肽系统E.补体系统31.妊娠期高凝状态与下述哪项无关()A.凝血因子与血小板增多B.纤溶活性增高C.AT-Ⅲ、t-PA、u-PA降低D.抗凝活性降低E.胎盘产生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增多32.在下列各种情况中,血液凝固性升高最明显的是()A.月经期妇女B.妊娠三周妇女C.妊娠四个月妇女D.妊娠八个月妇女E.妊娠九个月妇女33.可直接诱发血液高凝状态的自身抗体是()A.抗红细胞抗体B.抗白细胞抗体C.抗核抗体D.抗磷脂抗体E.抗血小板抗体34.肝脏与DIC的关系中,下列哪一项叙述是错误的()A.肝脏合成多种凝血因子,与DIC的代偿有关B.肝脏合成重要的抗凝物质,肝功能障碍时容易发生DICC.肝细胞能选择性的清除部分活化的凝血因子,抵抗DIC的发生D.衰老的红细胞在肝血窦被破坏清除,这部分细胞膜碎片能提供凝血反应发生场所E.肝脏单核吞噬细胞系统被抑制时,促凝物质得不到有效清除,易致DIC 35.肝功能障碍时,下列哪一种抗凝物质生成所受影响最少()A.蛋白CB.血栓调节蛋白C.蛋白SD.抗凝血酶ⅢE.纤溶酶原36.DIC时血液凝固失常表现的一般规律是()A.血液凝固性降低B.血液凝固性持续增高C.血液先发生高凝后转为低凝D.血液先发生低凝后转为高凝E.血液高凝和低凝同时发生37.DIC时,凝血因子和血小板的生成超过消耗的情况见于()A.失代偿型DICB.代偿型DICC.过度代偿型DICD.早期DICE.晚期DIC38.代偿型DIC时()A.血小板正常、凝血因子减少B.血小板、凝血因子均正常C.血小板减少、凝血因子正常D.血小板、凝血因子均减少E.血小板、凝血因子均升高39.代偿型DIC主要表现为()A.凝血系统激活程度与纤溶系统激活程度相平衡B.凝血系统激活程度低于纤溶亢进程度C.凝血物质生成与消耗相平衡D.凝血物质消耗超过生成E.凝血物质生成超过消耗40.在DIC病理过程中,下列哪项不会发生()A.微血栓形成B.出血C.动脉血压下降D.原发性纤溶E.贫血41.下列哪项不属于DIC的临床表现()A.出血B.低血压C.发热D.低血钾E.蛋白尿42.DIC早期出血的主要机制是()A.抗凝血酶物质增加B.血管通透性增高C.肝脏合成凝血因子障碍D.骨髓功能受损,血小板生成减少E.凝血物质被大量消耗43.下列诸因素中哪项是引起DIC晚期出血的主要原因() A.纤维蛋白原减少B.血小板减少C.血管通透性增加D.凝血酶减少E.继发性纤溶功能亢进44.在DIC病理过程的晚期发生明显出血时,体内()A.纤溶系统被激活B.凝血系统被激活C.凝血系统活性远大于纤溶系统活性D.纤溶系统活性远大于凝血系统活性E.以上都不是45.下列哪项因素不是直接引起DIC出血的原因()A.凝血因子大量消耗B.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下降C.血小板大量消耗D.继发性纤溶亢进E.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的作用46.纤维蛋白原被纤溶酶水解后生成()A.A肽和B肽B.MDFC.FgDPD.FDPE.纤维蛋白单体47.下述哪项功能障碍不可能是DIC引起的()A.席汉综合征B.急性呼吸功能衰竭C.肝功能衰竭D.急性肾功能衰竭E.再生障碍性贫血48.暴发型流脑合并急性肾上腺皮质功能衰竭——华-佛综合征的机制是()A.内毒素休克引起肾上腺急性缺血坏死B.肾上腺血管内皮细胞损伤C.发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导致肾上腺出血坏死D.脑膜炎双球菌栓子阻塞肾上腺血管E.菌血症引起肾上腺组织坏死49.DIC产生的贫血属于()A.溶血性贫血B.缺铁性贫血C. 中毒性贫血D.再生障碍性贫血E.失血性贫血50.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的发病机制主要与下列哪项因素有关()A.微血管内皮细胞大量受损B.微血管内大量微血栓形成C.纤维蛋白丝在微血管腔内形成细网D.小血管内血流淤滞E.小血管强烈收缩51.DIC裂体细胞产生的原因主要是()A.内毒素作用使细胞受损B.红细胞处于前溶解状态C.纤维蛋白丝在微血管内形成细网D.小血管强烈收缩E.小血管内血流淤滞52.DIC患者发生贫血的主要原因是()A.血红蛋白病性溶血B.微血管病性溶血C.失血D.骨髓造血抑制E.肾缺血坏死,促红素生成减少53.血浆鱼精蛋白副凝试验(3P试验)检测()A.纤维蛋白原含量B.纤维蛋白单体含量C.纤维蛋白降解产物D.纤溶酶E.凝血酶原54.3P试验中能与纤维蛋白单体形成复合物的是()A.FDP的X片段B.FDP的Y片段C.FDP的E片段D.FDP的D片段E.B肽55.关于D-二聚体的表述,哪一条是错误的()A.在原发性纤溶亢进时,血中FDP增高,但D-二聚体并不增高B.在继发性纤溶亢进时,血中D-二聚体增高C.D-二聚体是纤溶酶分解纤维蛋白的产物,其中两个D片断分别来自两个相邻的纤维蛋白单体分子D.D-二聚体是纤溶酶分解纤维蛋白原的产物E.D-二聚体是DIC诊断的重要指标56.能反映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的最常用的实验室检查是()A.红细胞计数B.网织红细胞计数C.裂体细胞计数D.血红蛋白定量E.血小板计数57.肝素抗凝的中心环节是()A.抑制血小板聚集B.阻断凝血酶作用,防止微血栓形成C.促进纤维蛋白原分解D.提高纤溶酶活性,加快微血栓溶解E.提高血中抗凝血物质浓度58.关于DIC的治疗,下列哪项治疗原则是正确的()A.首先治疗DIC,然后处理原发病B.DIC后期禁用肝素C.一经确诊为DIC,应立即行抗凝治疗D.在DIC早期应使用抗纤溶药物预防纤溶E.对早期疑似DIC者可先用肝素作试验性治疗59.关于DIC的治疗,下列叙述哪项不正确()A.去除引起DIC的病因B.酌情使用溶栓剂C.早期使用抗纤溶药D.DIC早期应使用肝素E.改善微循环【B型题】题60~64A.激活凝血因子Ⅻ而引起DICB.大量组织因子入血引起DICC.白细胞大量破坏引起DICD.红细胞大量破坏引起DICE.其他促凝物质入血引起DIC60.胎盘早期剥离主要是通过()61.羊水在血中主要是通过()62.急性早幼粒性白血病晚期主要是通过()63.恶性疟疾主要是通过()64.毒蛇咬伤主要是通过()题65~69A.释放大量胰蛋白酶B.直接激活凝血因子ⅫC.释放组织因子D.释放大量红细胞素和ADP入血E.直接激活凝血酶原65.外科大手术,诱发DIC的原因是()66.大量异型输血溶血,诱发DIC的原因是()67.带负电荷的异物颗粒入血,诱发DIC的原因是()68.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胰腺炎,诱发DIC的原因是()69.锯鳞蝰蛇咬伤,诱发DIC的原因是()题70~74A.凝血酶原B.Ⅲ因子C.V因子D.Ⅹ因子E.Ⅻ因子70.以上都是丝氨酸活性中心的蛋白酶,除了哪一项以外()71.TFPI能抑制活化的是上述哪一项()72.APC能灭活已活化的上述哪一项()73.活化过程中无需膜磷脂起辅助作用的是上述哪一项()74.有严重出血倾向的DIC患者可考虑补充凝血因子,但是排除使用上述哪一项()题75~77A.纤溶系统异常活跃,FDP增多B.继发性纤溶系统激活,血中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减少C.纤溶系统异常活跃,血中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增多D.凝血系统被激活,血中凝血酶增多E.凝血系统被激活,FDP增多75.高凝期时()76.消耗性低凝期时()77.继发性纤溶亢进期时()题78~80A.轻度DICB.重度DICC.急性DICD.亚急性DICE.慢性DIC78.代偿型见于()79.失代偿型见于()80.过度代偿型见于()题81~85A.纤维蛋白原B.纤维蛋白单体C.纤维蛋白D.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E.纤维蛋白降解产物81.在3P试验中见到的白色沉淀是()82.3P试验用以检测与上述哪一项非共价结合,并使其保持游离状态的物质()83.D-dimer属于上述哪一项()84.上述哪一项既能被凝血酶作用,又能被纤溶酶作用()85.上述哪一项在产生过程中只有纤溶酶参与,没有凝血酶参与()题86~88A.巨大血管瘤B.恶性肿瘤转移C.急性移植排斥反应D.胶原病E.缺铁性贫血86.急性DIC见于()87.慢性DIC见于()88.亚急性DIC见于()【C型题】题89~92A.妨碍纤维蛋白单体聚合B.抗凝血酶作用C.两者皆有D.两者皆无89.FDP中的X碎片()90.FDP中的Y碎片()91.FDP中的D碎片()92.FDP中的E碎片()【X型题】93.引起急性型DIC的常见原因是()A.恶性肿瘤B.严重创伤C.严重感染D.异型输血E.急性移植排斥反应94.在DIC的发病过程中,凝血因子Ⅻ,具有下列哪些作用() A. 激活内源性凝血系统B.激活外源性凝血系统C.激活纤溶系统D.激活激肽系统E.激活补体系统95.下列何种物质可通过表面接触直接激活凝血因子Ⅻ()A.胶原B.内毒素C.羊水D.组织因子E.抗原抗体复合物96.凝血因子Ⅻa可直接激活()A.凝血系统B.抗凝系统C.纤溶系统D.激肽系统E.补体系统97.激肽释放酶在DIC发生中的主要作用是()A.加强外源性凝血系统活性B.抑制纤溶系统活性C.加速红细胞素释放D.加速内源性凝血系统的激活E.激活激肽系统,促进DIC的发生98.纤溶酶在DIC发生中的作用是()A.降解纤维蛋白B.降解纤维蛋白原C.破坏血管内皮细胞的连结D.水解凝血酶E.水解V、Ⅶ、Ⅸ等多种凝血因子99.下列哪些情况可以出现大量组织因子入血()A.严重创伤B.外科手术C.胎盘早剥D.宫内死胎E.恶性肿瘤100.组织因子入血与血浆中哪些物质形成复合物而启动外源性凝血系统() A.凝血因子ⅤB.凝血因子ⅦC.凝血因子ⅨD.Ca2+E.凝血因子Ⅹ101.红细胞大量被破坏引起DIC的机制是() A.释放TFB.释放膜磷脂C.释放ADPD.释放血红蛋白E.产生缺氧102.异型输血引起DIC的机制是()A.红细胞释放ADP,激活血小板B.红细胞膜磷脂的促凝作用C.大量组织因子入血D.凝血因子Ⅻ被激活E.激活外源性凝血过程103.产科易发生DIC的情况包括()A.宫内感染B.胎盘早剥C.羊水栓塞D.宫内死胎E.剖宫产104.酸中毒促进DIC形成的机制有()A.损伤血管内皮细胞B.肝素抗凝活性降低C.血小板释放促凝因子D.血小板释放抗凝因子E.凝血因子活性升高105.内毒素导致DIC发生的机制有()A.使血小板损伤并将其激活B.使血管内皮细胞受损C.使白细胞损伤释放组织因子D.直接激活凝血因子ⅫE.水解凝血因子Ⅻ和Ⅻa106.能激活血小板的物质有()A.内毒素B.免疫复合物C.FDPD.ADPE.凝血酶107.影响DIC发生发展的因素是()A.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状态B.纤溶系统活性C.肝功能严重障碍D.血液高凝状态E.微循环状态108.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受损容易引起DIC是由于() A.清除凝血酶功能减弱B.清除纤溶酶功能减弱C.清除纤维蛋白功能减弱D.清除血小板功能减弱E.灭活内毒素功能减弱109.血栓调节蛋白的作用是()A.增强纤溶酶活性B.增强凝血酶激活蛋白C的作用C.降低凝血酶活性D.抑制蛋白S的作用E.降低凝血酶激活蛋白C的作用110.下列各项中,主要参与血管内壁抗凝机制的物质有()A.蛋白CB.纤溶酶C.抗凝血酶-ⅢD.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E.肝素111.具有抗凝作用的是()A.蛋白CB.蛋白SC.血栓调节蛋白D.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E.t-PA112.妊娠高凝状态的形成是由于()A.雌激素增强某些凝血因子的作用B.凝血因子及血小板增多C.纤溶活性增高D.高脂血症E.血中AT-Ⅲ减少113.严重肝功能障碍时,容易诱发DIC的原因是()A.肝脏合成抗凝血物质减少B.肝脏处理乳酸能力降低C.肝细胞大量坏死释出组织因子D.引起肝功能障碍的某些病因激活凝血因子E.凝血因子消耗减少或肝脏合成凝血物质增多114.抗磷脂抗体(APA)的作用()A.损伤内皮细胞膜,使带负电荷的磷脂暴露出胞膜表面,从而促进凝血酶原激活物等的形成,导致凝血B.损伤血小板,使带负电荷的磷脂暴露出胞膜表面,从而促进凝血酶原激活物等的形成,导致凝血C.抑制活化蛋白C的活性,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诱发血栓形成D.抑制蛋白C的活化,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诱发血栓形成E.使蛋白S减少,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诱发血栓形成115.可引起局部型DIC的原因是()A.静脉瘤B.主动脉瘤C.心脏室壁瘤D.脂肪瘤E.人造血管116.FDP大量形成导致出血是由于()A.对抗凝血酶作用B.对抗凝血酶原作用C.抑制纤维蛋白单体聚合D.抑制血小板黏附聚集E.水解凝血因子117.DIC引起出血的原因是()A.血管通透性增加B.凝血物质减少C.纤溶亢进D.FDP生成增加E.血管内皮细胞受损118.DIC导致内分泌腺功能障碍,可出现()A.华-佛综合征B.甲状腺功能亢进C.席汉综合征D.ADH分泌异常综合征E.库欣综合征119.在DIC发病过程中容易发生功能衰竭的脏器是()A.心脏B.肺脏C.肝脏D.肾脏E.脑120.急性DIC易伴发休克的主要机制包括()A.广泛微血栓形成阻塞微血管B.广泛或严重出血导致血容量降低C.激肽和补体系统激活D.微血管壁通透性增加E.心肌缺血缺氧、心肌收缩力降低121.DIC病人典型的临床表现有()A.出血B.器官功能障碍C.休克D.溶血性贫血E.端坐呼吸122.DIC时,由微血管栓塞引起的有()A.呼吸衰竭B.肾功能衰竭C.席汉综合症D.华-佛综合症E.肝功能衰竭123.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的发生是由于()A.纤维蛋白网对红细胞的割裂作用B.甲基胍抑制红细胞生成C.促红细胞生成素生成减少D.红细胞变形能力下降E.铁的再利用障碍124.诊断DIC的基本实验室指标(筛选试验)包括()A.血小板计数B.3P试验C.凝血酶原时间测定D.纤维蛋白原定量测定E.凝血酶时间测定125.DIC的防治原则主要有()A.防治原发病B.防治细胞损伤C.改善微循环D.建立新的凝血和纤溶之间的动态平衡E.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判断题】126.DIC是一种常见的疾病。
DIC 习题
DIC 习题一、名词解释1。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是一种获得性的、以血液凝固性先升高而后降低为特征,表现为先发生广泛性微血栓形成,而后转为出血的一种临床综合征(病理过程)。
2。
FDP:纤溶酶水解纤维蛋白原(Fbg)及纤维蛋白(Fbn)产生的各种片段统称为FDP(纤维蛋白降解产物)或FgDP(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
3。
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MAHA):是DIC伴发的一种特殊类型的贫血.主要由于微血管腔内存在纤维蛋白丝形成的细网,血液中的红细胞流过网孔时,红细胞被切割、挤压而引起破裂,导致溶血性贫血.外周血涂片中可见各种裂体细胞.4。
血浆鱼精蛋白副凝试验(3P试验):主要是检查X片段的存在.其原理是:如果患者血浆中含有较多FDP/FgDP的X碎片并与纤维蛋白单体(FM)形成可溶性纤维蛋白复合物,当把硫酸鱼精蛋白加入到这种血浆后,可以使血浆中的X碎片与FM分离,被游离的FM相互聚集,血浆自动凝固,形成肉眼可见的絮状沉淀物,则3P试验阳性。
DIC时,3P试验呈阳性反应。
正常人血浆3P试验阴性.5。
抗凝血酶—Ⅲ(AT-Ⅲ):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家族中最重要的成员,可与属于丝氨酸蛋白酶的FⅡa、FⅦ、FⅨa、FXa、FⅫa等凝血因子的活性中心—---丝氨酸残基结合,从而“封闭”了这些因子的活性中心并使之失活,具有明显的抗凝作用。
AT—Ⅲ的活性可被肝素显著增强。
6.组织因子(TF):是由263个氨基酸残基构成的跨膜糖蛋白.它由损伤的组织、细胞释放(或暴露)出来,并与FⅦ/FⅦa结合,在磷脂和Ca2+存在条件下,Ⅶa—TF复合物激活FX 和FⅨ,从而启动外源性凝血途径(或称组织因子途径)的凝血反应。
TF作为FⅦ/FⅦa因子的受体,与细胞信号转导、血管再生及胚胎发育等功能也可能有关。
7凝血因子Ⅻ(FⅫ):FⅫ(又称接触因子或Hageman因子)在血液中以无活性的酶原形式存在,它可通过与表面带负电荷的物质(如胶原、内毒素等)接触而被激活,也可通过激肽释放酶、纤溶酶、胰蛋白酶的作用而被激活.活化的FⅫa启动内源性凝血途径的凝血反应. 8蛋白C(PC):一种由肝脏合成的糖蛋白,属蛋白酶类凝血抑制物.它以酶原形式存在于血液中,凝血酶与TM形成的复合物可将PC活化成激活的蛋白C(APC).APC具有水解(灭活)FVa、FⅧa的功能,起抗凝作用。
dic病理生理学基础试题及答案
dic病理生理学基础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什么是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A. 一种由血管内皮损伤引起的凝血障碍B. 一种由血小板减少引起的出血倾向C. 一种由凝血因子缺乏引起的凝血障碍D. 一种由血液流变学异常引起的凝血障碍答案:A2. DIC的病理生理机制主要包括哪些方面?A. 血管内皮损伤B. 凝血因子激活C. 抗凝系统受损D. 以上都是答案:D3. 以下哪项不是DIC的临床表现?A. 皮肤瘀点瘀斑B. 内脏出血C. 血尿D. 血常规检查正常答案:D4. DIC的治疗原则是什么?A. 积极治疗原发病B. 补充凝血因子C. 抗凝治疗D. 以上都是答案:D5. 以下哪项是DIC的实验室检查指标?A. 纤维蛋白原水平升高B. D-二聚体水平升高C. 血小板计数正常D. 凝血酶原时间(PT)缩短答案:B二、简答题1. 请简述DIC的病因有哪些?答案:DIC的病因主要包括感染性疾病(如败血症)、恶性肿瘤、创伤与手术、产科并发症、药物或毒素等。
2. 请简述DIC的临床表现特点。
答案:DIC的临床表现特点包括皮肤瘀点瘀斑、内脏出血(如消化道出血、肺出血等)、血尿、休克等。
三、论述题1. 论述DIC的诊断标准和鉴别诊断。
答案:DIC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如血小板计数下降、D-二聚体水平升高、纤维蛋白原水平下降等)和病理学检查。
鉴别诊断需要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出血性疾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凝血因子缺乏症等。
2. 论述DIC的治疗措施。
答案:DIC的治疗措施包括积极治疗原发病、补充凝血因子、抗凝治疗、输血治疗等。
具体治疗方案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
结束语:通过本试题的学习和练习,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DIC的病理生理学基础,掌握其诊断和治疗原则,提高临床诊治能力。
医学检验凝血试题及答案
医学检验凝血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以下哪项不是凝血因子?A. 纤维蛋白原B. 凝血酶C. 血小板D. 凝血因子VIII2. 凝血过程中,哪个因子的激活标志着内源性凝血途径的启动?A. 凝血因子XB. 凝血因子IXC. 凝血因子XIID. 凝血因子VII3. 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的主要作用是什么?A. 促进血液凝固B. 维持血管壁的完整性C. 溶解纤维蛋白D. 激活凝血因子二、填空题4. 凝血酶的主要作用是将______转化为______。
5. 抗凝血酶的主要功能是抑制______和______等凝血因子。
三、简答题6. 简述外源性凝血途径的特点。
7. 描述一下什么是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四、论述题8. 论述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在临床上的应用及其重要性。
五、计算题9. 如果一个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PT)为15秒,对照组的PT为12秒,计算患者的国际标准化比率(INR)。
答案:一、选择题1. C2. B3. C二、填空题4. 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5. 凝血酶;因子Xa三、简答题6. 外源性凝血途径的特点包括:启动速度快,依赖于组织因子(TF),在血管损伤时迅速激活,主要发生在血管外表面。
7.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是一种由于多种病因引起的全身性凝血和抗凝血机制失衡,导致微血管内广泛性血栓形成,同时伴有出血倾向的临床综合征。
四、论述题8. 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在临床上的应用包括:诊断和治疗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死、深静脉血栓等。
其重要性在于维持血液流动性和防止不必要的血栓形成,对维持机体正常生理功能至关重要。
五、计算题9. INR = (患者PT / 对照组PT)^(ISI的倒数),其中ISI是国际敏感性指数。
假设ISI为1,则INR = (15 / 12)^(1) = 1.25。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练习试卷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练习试卷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题型有:1. A1型题 2. B1型题1.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最主要特征是A.广泛微血栓形成B.凝血因子大量消耗C.纤溶过程亢进D.凝血功能紊乱E.严重出血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弥散性血管内凝血2.华-佛综合征是指A.肾功能衰竭B.肾上腺皮质功能衰竭C.肾上腺髓质功能衰竭D.垂体功能衰竭E.肺功能衰竭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弥散性血管内凝血3.DIC时血液凝固障碍表现为A.血液凝固性增高B.纤溶活性增高C.纤溶过程亢进D.凝血物质大量消耗E.溶血性贫血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弥散性血管内凝血4.DIC消耗性低凝血期A.血小板计数减少,凝血酶原时间缩短,纤维蛋白原含量降低B.血小板计数减少,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纤维蛋白原含量降低C.血小板计数增加,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纤维蛋白原含量降低D.血小板计数增加,凝血酶原时间缩短,纤维蛋白原含量增加E.血小板计数减少,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纤维蛋白原含量增加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弥散性血管内凝血5.DIC病人晚期出血的原因A.凝血系统被激活B.纤溶系统被激活C.凝血和纤溶系统同时被激活D.凝血系统活性>纤溶系统活性E.纤溶系统活性>凝血系统活性正确答案:E 涉及知识点:弥散性血管内凝血6.纤维蛋白被纤溶酶水解后生成A.FDPB.A肽,B肽C.纤维蛋白单体D.心肌抑制因子E.血小板激活因子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弥散性血管内凝血7.大量组织因子入血的后果是A.激活内源性凝血系统B.激活外源性凝血系统C.激活补体系统D.激活激肽系统E.激活纤溶系统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弥散性血管内凝血8.下列哪项是DIC的直接原因A.血液高凝状态B.肝功能障碍C.血管内皮细胞受损D.单核吞噬细胞功能抑制E.高脂血症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弥散性血管内凝血9.下列哪项不是DIC的原因A.血管内皮细胞破坏B.血小板和红细胞破坏C.组织细胞损伤D.肝功能障碍凝血物质增多E.白血病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弥散性血管内凝血10.内皮细胞受损引起DIC与下述哪项无关A.激活内源性凝血系统B.激活外源性凝血系统C.激活补体系统D.激活纤溶系统E.激活激肽系统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弥散性血管内凝血11.下述哪项是蛇毒的促凝机制A.激活X因子B.水解凝血蛋白C.促进纤维蛋白溶解D.触发外源性凝血过程E.激活Ⅻ因子正确答案:E 涉及知识点:弥散性血管内凝血12.内皮细胞受损,启动内源性凝血系统是通过活化A.凝血酶原B.Ⅻ因子C.组织因子D.纤维蛋白原E.钙离子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弥散性血管内凝血13.红细胞大量破坏可释放下述哪种物质而引起DIC A.磷脂和ADPB.Ⅻ因子和V因子C.组织因子和凝血酶D.纤溶酶和激肽释放酶E.弹力蛋白酶和糜蛋白酶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弥散性血管内凝血14.DIC造成的贫血属于A.缺铁性贫血B.中毒性贫血C.大细胞性贫血D.溶血性贫血E.失血性贫血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弥散性血管内凝血15.下述哪项不是DIC时产生休克的机制A.回心血量减少B.出血C.补体激活D.儿茶酚胺增多E.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形成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弥散性血管内凝血16.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最常用的检查方法是A.红细胞计数B.血红蛋白浓度测定C.末梢血红细胞形态镜检D.红细胞脆性实验E.血浆胆红素测定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弥散性血管内凝血17.细胞水肿发生的机制主要是由于A.内质网受损B.高尔基体受损C.中心体受损D.线粒体肿大和内质网扩张断裂E.核糖体受损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细胞与组织的损伤和修复18.肠上皮化生多见于A.慢性肠炎B.慢性萎缩性胃炎C.慢性胃溃疡D.肠腺瘤E.肠腺癌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细胞与组织的损伤和修复19.长期良性高血压患者全身血管的主要病变是A.大动脉硬化B.中等动脉硬化C.小动脉黏液样变D.细小动脉玻璃样变E.细动脉脂质沉积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细胞与组织的损伤和修复20.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性反应不包括A.化生B.萎缩C.再生D.肥大E.增生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细胞与组织的损伤和修复21.电镜下,肝细胞脂肪变的脂滴形成于A.胞浆基质内B.线粒体内C.内质网内D.高尔基体内E.溶酶体内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细胞与组织的损伤和修复22.下列关于萎缩的概念描述哪项错误A.萎缩的器官比正常小B.萎缩的器官功能降低C.萎缩的器官质地变软D.病因消退后,早期组织细胞可恢复原状E.光镜下,萎缩的细胞可见脂褐素颗粒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细胞与组织的损伤和修复23.关于细胞凋亡坏死(固缩坏死),下列叙述中哪一项不正确A.凋亡坏死(固缩坏死)见于许多生理和病理过程B.发生单个细胞坏死或小灶状坏死C.凋亡坏死不引起炎症反应D.可见凋亡小体形成E.凋亡坏死是由酶解作用所致正确答案:E 涉及知识点:细胞与组织的损伤和修复24.一期愈合的下列叙述中正确是A.创面大边缘不齐B.需多量肉芽组织填平伤口C.创面不洁易感染,炎症反应明显D.见于手术即时缝合的切口E.愈合时间长,形成较大瘢痕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细胞与组织的损伤和修复25.下列哪项不符合二期愈合的特点A.组织缺损大B.创缘不齐C.有感染D.愈合时间长E.愈后形成白色线状瘢痕正确答案:E 涉及知识点:细胞与组织的损伤和修复26.有关凋亡的概念,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活体单个细胞或小团细胞的死亡B.细胞膜和细胞器膜破裂C.不引起急性炎症反应D.凋亡发生于基因调节有关E.病毒性肝炎中的嗜酸性小体为肝细胞的凋亡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细胞与组织的损伤和修复27.下列各种组织,哪一种再生能力最强A.骨骼肌B.神经细胞C.心肌D.神经纤维E.软骨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细胞与组织的损伤和修复28.下列病变哪一项是正确的A.慢性肝淤血晚期,脂肪变性主要位于肝小叶周围B.磷中毒时肝脂肪变性主要位于小叶中心C.白喉杆菌外毒素引起心肌脂肪变性,乳头肌常呈红黄相间D.贫血时心肌脂肪变呈弥漫分布E.脂性肾病时,远曲小管上皮脂肪变最明显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细胞与组织的损伤和修复29.下列关于萎缩的描述哪项正确A.成年人胸腺萎缩属于病理性萎缩B.萎缩是一种生理现象C.肾盂积水引起的肾萎缩属于内分泌萎缩D.脑缺血所致的脑萎缩属于营养不良性萎缩E.以上都不对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细胞与组织的损伤和修复30.有关肝脏脂肪变性的发病机制哪项错误A.饮酒促进三酰甘油合成B.缺氧使载脂蛋白减少,三酰甘油蓄积C.肝毒物质使载脂蛋白增多,三酰甘油蓄积D.高脂饮食,血脂肪酸增多E.糖尿病使三酰甘油蓄积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细胞与组织的损伤和修复31.由纤维包裹所致的病变是A.肺结核瘤B.梗死瘢痕C.矽肺结节D.动脉瘤E.纤维瘤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细胞与组织的损伤和修复32.死后组织自溶与生前组织坏死区别的主要病变依据是A.组织轮廓存在的情况B.细胞核溶解消失情况C.胞质结构崩解情况D.胞内氧化酶丧失情况E.病变周围有无炎症反应正确答案:E 涉及知识点:细胞与组织的损伤和修复33.老年性前列腺肥大属于A.功能性肥大B.内分泌性肥大C.代谢性肥大D.代偿性肥大E.假性肥大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细胞与组织的损伤和修复34.纤维素样坏死,常见于哪些组织A.肌肉组织B.结缔组织C.骨组织D.神经组织E.脂肪组织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细胞与组织的损伤和修复35.患慢性消耗性疾病时,最早发生萎缩的组织是A.骨骼肌B.脂肪组织C.心肌D.肝实质E.脑组织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细胞与组织的损伤和修复36.湿性坏疽的叙述,下列哪项是不正确的A.常见于肺、肠和子宫等内脏器官B.坏死组织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C.由于动脉阻塞,静脉回流正常引起D.坏死组织内有大量腐败菌繁殖E.全身中毒症状重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细胞与组织的损伤和修复37.组织坏死后,组织细胞结构消失,坏死细胞蛋白凝固,正常保持其轮廓残影,此病灶属于A.干酪样坏死B.凝固性坏死C.液化性坏死D.坏疽E.气性坏疽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细胞与组织的损伤和修复38.肝脂肪变性时,其病理变化是A.肝脏缩小,表面有颗粒B.肝脏苍白,无血色C.肝增大,色淡黄D.肝脏分叶增多E.肝脏质地软,边缘锐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细胞与组织的损伤和修复39.脂肪变性原因中,下列哪一项不正确A.四氯化碳中毒B.缺氧C.饥饿D.败血症E.食过多脂肪正确答案:E 涉及知识点:细胞与组织的损伤和修复40.下列哪种病变不属于机化A.坏死组织由肉芽组织取代B.大叶性肺炎合并肺肉质变C.闭塞性心包炎D.脾梗死瘢痕灶E.疖破溃后由周围组织修补正确答案:E 涉及知识点:细胞与组织的损伤和修复41.下列哪种组织细胞再生力最强A.骨组织B.神经节细胞C.软骨组织D.心肌E.神经胶质细胞正确答案:E 涉及知识点:细胞与组织的损伤和修复42.组织细胞缺损后由损伤周围的同种细胞来修复,称为A.修复B.增生C.再生D.创伤愈合E.化生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细胞与组织的损伤和修复43.引起虎斑心的病变,属于下列哪一项A.水样变性B.脂肪变性C.粘液变性D.玻璃变性E.坏死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细胞与组织的损伤和修复44.干性坏疽的叙述,下列哪项是正确的A.发生机制为动脉闭塞而静脉回流受阻B.腐败菌感染一般较重C.全身中毒症状重D.坏死区与周围组织没有界线E.多见于四肢末端正确答案:E 涉及知识点:细胞与组织的损伤和修复45.哪种疾病不易发生玻璃样变性A.肾小球肾炎B.动脉粥样硬化C.高血压病D.酒精性肝炎E.支气管炎正确答案:E 涉及知识点:细胞与组织的损伤和修复46.属于内分泌障碍性增生的是A.肾小管坏死后的再生B.缺碘引起的甲状腺增生C.宫颈糜烂时的上皮增生D.溶血性贫血时的骨髓增生E.慢性肝炎时的肝细胞增生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细胞与组织的损伤和修复47.关于萎缩,下列哪项是正确的A.凡是比正常小的器官组织细胞均可称为萎缩B.缺乏及血供断绝均可引起C.细胞内线粒体变小,数目不减少D.萎缩组织细胞不消失E.间质不减少,有时反而增生正确答案:E 涉及知识点:细胞与组织的损伤和修复48.坏死的细胞代谢停止,功能丧失,并出现一系列形态学改变,下面哪种是细胞坏死最具特征的形态学标志A.胞浆内糖原减少B.溶酶体破裂C.核固缩、碎裂及溶解D.胞浆内出现微细结构破坏E.细胞体积变小,染色变浅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细胞与组织的损伤和修复49.于变性改变的病理现象是A.细胞水肿B.脂肪沉积C.玻璃样变D.炎症E.纤维素样变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细胞与组织的损伤和修复50.下列哪种器官最易发生脂肪变性A.心脏B.肺脏C.肝脏D.脾脏E.肾脏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细胞与组织的损伤和修复51.从同一胚叶的一种分化成熟细胞或组织转变为另一种成熟细胞或组织的过程称为A.间变B.化生C.增生D.再生E.瘤性增生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细胞与组织的损伤和修复52.“虎斑心”属于下列哪项病变A.水样变性B.黏液样变性C.玻璃样变性D.气球样变性E.脂肪变性正确答案:E 涉及知识点:细胞与组织的损伤和修复53.下列哪种细胞是永久性细胞A.间皮细胞B.表皮细胞C.神经细胞D.呼吸及消化道粘膜上皮细胞E.淋巴造血细胞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细胞与组织的损伤和修复54.HE染色切片中,发现肝细胞体积变大,胞浆淡染呈空泡状。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病人的护理练习题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病人的护理一、A11、DIC病人最早的临床表现是A、皮肤黏膜出血B、消化道出血C、伤口出血D、注射部位出血E、取血时血液不易抽出,血易凝固2、下面关于DIC描述不正确的是A、是许多疾病的并发症B、是一种独立的疾病C、也称去纤维蛋白综合征D、微血栓形成是其基本病理改变E、是一种临床综合征3、DIC最常见的病因是A、肺心病B、大面积烧伤C、产科意外D、感染性疾病E、恶性肿瘤4、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血栓性质是A、混合血栓为主B、白色血栓为主C、红色血栓为主D、纤维蛋白血栓为主E、血小板血栓为主5、DIC的临床表现不包括A、微循环障碍B、淋巴结肿大C、微血管病性溶血D、微血管栓塞E、出血6、急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高凝期应及时应用A、肝素B、氨甲苯酸C、6-氨基己酸D、鱼精蛋白E、维生素K7、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病人在肝素治疗期间应备用的药物是A、地西泮B、维生素KC、鱼精蛋白D、阿司匹林E、氨甲苯酸8、DIC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血小板增多B、凝血酶原时间延长C、D-二聚体水平升高D、纤维蛋白原含量减低E、3P试验阳性二、A3/A41、患者,女性,48岁。
因大面积烧伤2周,伴感染性休克,护士在观察病情时发现其皮肤上有瘀点、瘀斑。
该患者神志不清、脉搏细速、呼吸浅促、血压70/50mmHg、无尿。
立即抽血进行实验室检查,结果示血小板40×109/L,纤维蛋白原1.0g/L,凝血酶原时间延长,3P试验阳性。
<1> 、该患者出血的原因是A、血小板减少B、血管损伤C、纤维蛋白合成障碍D、血小板减少性紫癜E、发生了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2> 、该患者最主要的护理诊断是A、组织完整性受损B、排尿异常C、组织灌注量改变D、有窒息的危险E、营养失凋:低于机体需要量<3> 、为了控制病情,应立即使用A、肝素B、维生素KC、糖皮质激素D、氨甲苯酸(止血芳酸)E、肝素加氨基己酸。
6弥散性血管内凝血(80题)
第七章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一、A1/A2型题(C)1.急性DIC最突出的临床表现是:A、贫血B、尿量减少C、多部位出血D、休克E、多器官功能衰竭(D)2.急性DIC时血液凝固障碍表现为A、血液凝固性增高B、纤溶活性增高C、先低凝后转为高凝D、先高凝后转为低凝E、高凝和低凝同时发生(A)3.DIC最主要的病理特征是A、大量微血栓形成B、凝血功能失常C、纤溶过程亢进D、凝血物质大量消耗E、溶血性贫血(C)4.能引起DIC的诱发因素有A、羊水栓塞B、细菌感染C、大量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D、肿瘤组织大量破坏E、异型输血(E)5.内毒素可以通过下列哪项机制引起DIC:A、直接激活凝血因子XⅡB、使血管内皮细胞受损C、使白细胞释放凝血活酶D、释放血入小板因子ⅢE、以上都对(C)6.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的发病机制主要与下列哪项因素有关?:A、微血管内皮细胞大量受损B、小血管内血流淤滞C、纤维蛋白丝在微血管腔内形成细网D、微血管内大量微血栓形成E、小血管强烈收缩(B)7.妊娠末期的产科意外容易诱发DIC的主要机制是:A、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受损B、血液处于高凝状态C、微循环障碍D、肝功能严重障碍E、纤溶系统活性增高(A)8.红细胞大量破坏引起DIC的主要机制是:A、ADP和红细胞膜内的磷脂作用B、组织因子大量释放入血C、凝血活酶样物质释放入血D、5-ⅡT和TXA-2大量释放入血E、Ca2+参与激活因子X(B)9.严重创伤引起DIC的主要机制是:A、凝血因子XI被激活B、凝血因子Ⅲ被激活C、大量红细胞和血小板受损D、继发于创伤性休克E、内皮细胞受损(E)10.急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化疗后导致DIC的原因是:A、纤溶酶增加B、凝血因子ⅩⅡ增加C、细血管脆性增强D、血小板受损E、细胞大量死亡释放出组织因子(D)11.DIC的主要特征是:A、凝血因子增加B、凝血因子减少C、血栓形成D、凝血功能失常E、纤溶亢进(B)12.在引起DIC的原发疾病中,下列何种疾病最为常见:A、产科性疾病B、感染性疾病C、恶性肿瘤D、肝病E、创伤(E)13.在DIC发病过程中,将血浆激肽释放酶原激活成激肽释放酶的激活物是:A、因子ⅩⅡB、因子ⅦC、纤溶酶D、胰蛋白酶E、ⅩⅡ\-f (E)14.下列哪项不是引起DIC的直接原因:A、血管内皮细胞受损B、红细胞大量破坏C、组织因子入血D、异物颗粒大量入血E、血液高凝状态(D)15.DIC发病过程中血管内皮细胞受损时首先被激活的凝血物质是:A、因子ⅢB、因子ⅦC、因子ⅩD、因子ⅩⅡE、因子Ⅱ(C)16.异型输血发生DIC的主要机制是:A、血小板损伤B、血管内皮损伤C、血细胞大量破坏D、促凝物质入血E、组织因子释放(E)17.下列哪些是导致DIC发病的共同环节:A、凝血因子ⅩⅡ的激活B、组织因子大量入血C、凝血酶生成增多D、纤维蛋白的生成E、凝血因子V的激活(D)18.以下不属于DIC的诱因的是A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障碍 B肝功能障碍C血液高凝状态 D菌血症 E微循环障碍(A)19.在DIC发生发展过程中大量被消耗的凝血物质是:A、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B、纤维酶原和纤溶酶C、FDP和MDPD、补体C-3和C-5E、激肽释放酶原和激肽释放酶(D)20.在DIC病理过程中下列哪一项不会发生?A、微血栓形成B、出血C、红细胞破坏D、原发性纤溶E、动脉血压下降(E)21.DIC晚期患者出血的主要原因是:A、血小板减少B、促凝物质减少C、纤维蛋白消耗D、凝血酶原减少E、FDP的作用(C)22.引起DIC最重要的原因是:A、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受损B、肝功能严重障碍C、血管内皮受损D、血液的高凝状态E、微循环障碍(A)23.急性坏死性胰腺炎时引起的DIC的主要机制是:A、大量胰蛋白酶入血酶性激活因子ⅩⅡB、大量组织因子入血与血Ca\+\{2+\}和因子Ⅶ形成复合物C、引起血管内皮细胞广泛损害D、激活血小板E、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合成和释放组织因子增多(A)24.DIC高凝期时实验室检查结果应为:A、凝血时间缩短B、FDP增多C、3P试验阳性D、出血时间、凝血时间延长E、外周血小板数大为增多(B)25.产生凝血因子ⅩⅡ\-f的途径是:A、内毒素作用于因子ⅪB、因子ⅩⅡ通过酶性激活C、凝血酶作用于因子ⅪD、因子ⅩⅡ通过接触激活E、凝血酶原复合物作用因子Ⅺ(C)26.导致DIC发病的关键性环节是:A、凝血因子ⅩⅡ的激活B、组织因子大量入血C、血中出现凝血酶和纤溶酶D、血中激肽释放酶增多E、血管内皮损伤(B)27.下述关于DIC患者出血的叙述,哪项是正确的?A、引起DIC患者晚期出血的主要原因是凝血因子和血小板的减少B、DIC患者的出血具有自发性和多部位特点C、DIC患者出血与凝血因子ⅩⅡ被激活关系最为密切D、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功能下降可直接引起DIC患者出血E、引起DIC患者早期出血的主要原因是继发性纤溶亢进(C)28.导致DIC发生的关键环节是A、FⅫ的激活B、FⅢ的大量入血C、凝血酶大量生成D、纤溶酶原激活物的生成E、FV的激活(A)29.急性DIC过程中,各种凝血因子均可减少,其中减少量最为突出的是A、纤维蛋白原B、凝血酶原C、Ca2+D、FⅩE、FⅫ(D)30.DIC引起的贫血属于A、再生障碍性贫血B、失血性贫血C、中毒性贫血D、溶血性贫血E、缺铁性贫血(C)31.下列哪项不是引起DIC始动的直接原因?A血管内皮细胞受损 B组织因子入血 C血液高凝状态D异物颗粒入血 E红细胞大量破坏(C)32.DIC患者出血与下列哪项因素关系最为密切?A凝血因子Ⅻ被激活 B肝脏合成凝血因子碍障 C凝血因子大量消耗D抗凝血酶物质增加 E血管通透性增加(B)33.下列哪项因素不是直接引起DIC出血的原因?A凝血因子大量消耗 B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功能下降 C血小板大量消耗D.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的作用E.继发性纤溶亢进(D)34.DIC发生的因素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A休克晚期常发生DIC B代谢性酸中毒易发生的DIC C妊娠末期易发生DIC D单核吞噬细胞功能亢进易发生DIC E肝功能严重障碍,易发生DIC( A )35.DIC患者的血小板和纤维蛋白原含量升高的现象可见于:A.代偿型DIC B.失代偿型DIC C.急性DIC早期D.慢性DIC E.以上都不是( A )36.DIC时最常见的临床症状是:A.出血 B.休克 C.MOF D.贫血 E.以上都不对( A )37.DIC患者最初的临床症状是:A.出血 B.休克 C.MOF D.贫血 E.以上都不对( D )38..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激活_______,启动_______凝血系统。
病理生理学: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习题与答案
一、单选题1、DIC患者出血最重要的原因是()。
A.纤溶活性降低B.肝脏合成凝血因子障碍C.血小板生成减少D.凝血物质被大量消耗正确答案:D解析:DIC发生过程中,随着凝血系统的活化和微血栓形成,凝血因子和血小板被大量消耗,导致机体出血;继发性纤溶功能的增强进一步导致凝血因子减少。
凝血物质的大量消耗是患者出血最重要的原因。
2、DIC导致的贫血主要由于()。
A.机体铁元素代谢障碍B.大量失血C.骨髓中红细胞生成障碍D.红细胞受到机械损伤、溶血正确答案:D解析:DIC导致的贫血主要由于微血管内纤维蛋白活化聚集,形成网状,扣留通过微循环的红细胞,导致红细胞机械损伤、破裂,产生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3、导致DIC时器官功能障碍的最重要的原因是()。
A.微血栓导致组织缺血缺氧B.出血C.严重感染D.炎性因子大量释放正确答案:A解析:A、DIC时由于微血管中形成广泛性微血栓,导致组织器官的微循环障碍,组织细胞缺血缺氧,最终出现器官功能障碍。
4、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的作用不包括()。
A.拮抗凝血酶B.抑制纤维蛋白聚集C.促进骨髓生成血小板D.抑制血小板聚集正确答案:C解析: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具有强大的抗凝作用,包括抑制血小板的粘附、聚集、活化,抑制众多凝血因子的活性。
5、DIC导致机体发生休克的机制不包括()。
A.出血B.组胺等导致血管强烈收缩C.心肌收缩和舒张功能降低D.机体有效循环血量降低正确答案:B解析:机体有效循环血量降低是休克发生的中心环节。
DIC时,出血和血管损伤导致机体血容量减少,微循环中的广泛性微血栓可导致心肌缺血缺氧,心脏泵功能降低,缓激肽等还可导致微血管广泛舒张,以上因素均可导致机体有效循环血量降低。
二、判断题1、止血药对DIC时患者的出血效果一般较好。
()正确答案:×解析:DIC患者出血时,一般止血药的效果差。
2、DIC患者出血常为隐匿性,不会发生大出血。
()正确答案:×解析:DIC患者的出血可较隐匿,但亦可发生腔道、脏器的大出血。
DIC答案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一、选择题A型题:1.DIC最主要的病理特征是:A.凝血物质大量消耗B.纤溶亢进C.凝血功能障碍D.大量微血栓形成E.溶血性贫血2.DIC时血液凝固障碍准确的表述为:A.血液凝固性增高B. 先高凝后转为低凝C.先低凝后转为高凝D. 纤溶活性增高E.血液凝固性降低3.妊娠末期的产科意外容易诱发DIC,这主要是由于:A.微循环血流淤滞B.血液处于高凝状态C.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功能低下D.纤溶系统活性增高E.胎盘功能受损4.严重创伤引起DIC的主要原因是:A.大量红细胞和血小板受损B.凝血因子Ⅲ大量入血C.凝血因子Ⅻ被激活D.凝血因子X被激活E.直接激活凝血酶5.下列哪项是导致DIC发病的关键环节?A.凝血因子Ⅴ的激活B.凝血因子Ⅻ的激活C.组织因子大量入血D.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E.凝血酶生成增加6.血浆鱼精蛋白副凝实验(3P实验)是检查A.凝血酶原的存在B.纤维蛋白原的存在C.纤维蛋白单体的存在D.纤维蛋白降解产物中的X片段存在E.纤溶酶的存在7.DIC出血与下列哪项因素关系最密切?A.凝血因子Ⅻ被激活B.肝脏合成凝血因子碍障C.凝血因子大量消耗D.抗凝血酶物质增加E.血管通透性增加8.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的发病机制主要与下列哪项因素有关?A.微血管内皮细胞大量受损B.纤维蛋白丝在微血管腔内形成细网C.血小板的损伤D.小血管内血流淤滞E.白细胞的破坏作用9.下列诸因素中哪项是引起DIC晚期出血的主要原因?A.血管通透性增加B.血小板减少C.继发性纤溶亢进D.纤维蛋白原减少E.凝血酶减少10.DIC时产生的贫血属于:A. 再生障碍性贫血B.失血性贫血C.中毒性贫血D.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E.缺铁性贫血11.纤维蛋白被纤溶酶水解后生成:A.PAFB.纤维蛋白单体C.PFD.FDPE.MDF12.宫内死胎主要通过哪个系统引起DIC:A.内源性凝血系统B.外源性凝血系统C.纤溶系统D.补体系统E.激肽13. 胎盘早期剥离、宫内死胎等产科并发症易发生DIC的主要原因是:A.凝血因子XII的激活B.血小板因子3(PF3)的释放C.红细胞素的释放D.大量组织因子(凝血因子III)入血E.以上都不是B型题:A、激活凝血因子Ⅻ而引起DICB、大量组织因子入血引起DICC、血小板聚集、释放而引起DICD、RBC大量破坏引起DICE、其他促凝物质入血引起DIC14.宫内死胎是通过15.重度休克是通过16.高热的病人是通过17.组织严重创伤是通过18.细菌或病毒感染是通过[答案]: B A A B AX型题:19.DIC病理过程中A、有不同程度的出血发生B、有纤维蛋白溶解酶活性升高C、有RBC的破坏D、有广泛微血栓形成E、无D-二聚体生成[答案] A、B、C、D20.FDP导致出血与下列哪些作用有关?A、抗凝血酶作用B、分解凝血因子C、抑制血小板粘附、聚集D、促进纤溶酶原激活物的作用E、抑制纤维蛋白单体聚合[答案] A、C、E21.影响DIC发生发展的因素有A、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功能受损B、肝功能严重障碍C、血液的高凝状态D、激肽系统活性增强E、纤溶系统的过度抑制[答案] A、B、C、E22.DIC引起出血的主要原因是A、凝血物质的消耗B、血管内皮细胞完整性破坏C、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D、维生素K缺乏E、FDP的抗凝作用[答案] A、C、E23.急性DIC时引起休克的原因与下列哪些因素有关A、微血栓阻塞微循环B、补体、激肽系统被激活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C、心脏缺血、缺氧D、出血使循环血量减少E、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答案] A、B、C、D24.妊娠末期的产科意外(如胎盘早期剥离、羊水栓塞)容易诱发DIC,主要由于:A、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低下B、纤溶系统活性增高C、血液处于高凝状态D、大量促凝物质入血E、XII因子被激活[答案] C、D25.下列哪些情况可导致大量组织因子入血:A、严重感染B、严重创伤C、宫内死胎D、胎盘早剥E、恶性肿瘤[答案] B、C、D、E二.填空题1.典型的DIC临床上可分为___、___和___三期。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第八章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复习提要一、概念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DIC )是指在某些致病因子作用下,大量促凝物质入血,使机体凝血系统被激活,引起以广泛的微血栓形成和凝血机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病理过程。
二、常见病因败血症、病毒血症;烧伤、创伤、挤压伤;血管内溶血、输血反应;羊水栓塞、胎盘早期剥离、死胎滞留;白血病、恶性肿瘤转移;严重肝脏疾病三、发生机制DIC发生机制十分复杂,主要的原因是由于各种因素引起血管内皮损伤和组织损伤,分别启动了内源性凝血途径和外源性凝血途径,从而引起一系列的以凝血机能失常为主的病理生理改变。
1.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激活凝血因子Ⅻ, 启动内源性凝血途径细菌、病毒、抗原抗体复合物、创伤及大手术、缺氧、酸中毒等均可引起血管内皮损伤,使内皮下的胶原暴露,由于其表面带有负电荷,可使血液中流动的无活性的凝血因子Ⅻ激活(Ⅻα)而启动了内源性凝血途径。
此外,活化的Ⅻ因子(Ⅻa)可使血浆激肽释放酶原(prekallikrein, PK)转变为激肽释放酶(kallikrein, KK),激活激肽系统引起小血管扩张;Ⅻa因子还可激活纤溶、补体系统,进一步促进DIC的发展,带来细胞损伤。
2. 组织损伤,组织因子释放,启动外源性凝血途径在大手术、严重创伤、产科意外(如胎盘早期剥离、官内死胎等)、恶性肿瘤或实质性器官严重破坏时,有大量的组织因子(即凝血因子Ⅲ,或称组织凝血活酶)释放入血而启动外源性凝血途径。
组织因子是一种脂蛋白复合物,含有大量磷脂,广泛存在于人、动物的组织细胞中,脑、肺和胎盘的含量尤为丰富。
感染、组织损伤、内毒素血症时组织因子释放入血浆,在钙离子存在的条件下,组织因子与因子Ⅶ结合,形成复合物,后者激活因子Ⅹ生成活化的Ⅹα,并与Ca2+、因子Ⅴ和血小板磷脂相互作用形成凝血酶原激活物,逐步完成凝血过程。
基础医学-48_真题-无答案
基础医学-48(总分100,考试时间90分钟)一、名词解释1.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DIC)2. 全身性Shwartzman反应3. 血栓调节蛋白(thrombomodulin, TM)4. 组织因子(tissue factor, TF)5. FDP(fibrin or fibrinogen degradation product, FDP)6. 华佛综合征(Waterhorst Friderichsen syndrome)7. 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microangiopathic hemolytic anemia)8. 裂体细胞(schistocyte)9. “3P”试验(plasma protamine paracoagulation test)二、选择题[A型题]1.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是一种A. 独立的疾病B. 临床症候群C. 病理过程D. 临床常见危重症E. 血液病2. 下列哪项属于DIC的诱因A. 胎盘早期剥离B. 病毒性心肌炎C. 单核一吞噬细胞系统功能抑制D. 恶性肿瘤E. 实质性器官坏死3. DIC时血液凝固功能异常表现的一般规律是A. 血液凝固性增高B. 血液凝固性降低C. 血液凝固性先增高后降低D. 血液凝固性先降低后增高E. 血液凝固性增高和降低同时发生4.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基本特征是A. 凝血因子和血小板的激活B. 凝血酶原的激活C. 凝血因子和血小板的消耗D. 纤溶亢进E. 凝血功能异常5. 引起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最常见疾病是A. 败血症B. 宫内死胎C. 大面积烧伤D. 胰腺癌E. 器官移植6. 外源性凝血系统的触发是由于组织细胞损伤释放出的组织因子与下列哪一凝血因子结合而开始的A. 凝血因子ⅩB. 凝血因子ⅨC. 凝血因子ⅪD. 凝血因子ⅧE. 凝血因子Ⅶ7. 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启动内源性凝血途径是通过活化A. 凝血酶原B. 纤维蛋白原C. 钙离子D. Ⅻ因子E. 组织因子8. 导致DIC发病的关键环节是A. 组织凝血因子大量入血B. 凝血因子Ⅻ的激活C. 凝血酶生成增加D. 纤溶酶原激活物生成增加E. 凝血因子Ⅴ的激活9. DIC的发展过程基本可分为A. 低凝期和高凝期B. 高凝期和低凝期C. 低凝期、高凝期和纤溶亢进期D. 高凝期、低凝期和纤溶亢进期E. 低凝期和纤溶亢进期10. DIC患者出血与下列哪一项因素关系最密切A. 多器官功能障碍B. 凝血因子大量消耗和纤溶活性增强C. 抗凝血酶物质增加D. 肝合成凝血因子障碍E. 血管通透性增高11. DIC引起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的主要原因是A. 机械损伤引起溶血B. 抗原抗体反应引起溶血C. 蛇毒作用引起溶血D. 化学毒物引起溶血E. 细菌毒素引起溶血12. 下列哪项不是引起DIC的直接原因A. 血管内皮细胞受损B. 异物颗粒大量入血C. 血液呈高凝状态D. 红细胞大量破坏E. 组织因子释放入血13.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障碍容易诱发DIC,主要是因为A. 循环血液中促凝物质的生成增加B. 循环血液中促凝物质的清除减少C. 循环血液中凝血活酶生成增加D. 循环血液中抗凝物质的清除过多E. 体内大量血管内皮细胞受损14. 大量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容易诱发DIC与下列哪一项因素有关A. 组织凝血活酶大量入血B. 血管内皮细胞广泛受损C. 增加溶酶体膜稳定性D.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抑制E. 肝素的抗凝活性减弱15. 活化的凝血因子Ⅻ可直接引起下列哪种效应A. 使凝血酶原变为凝血酶B. 使血小板活性增强,促进其聚集C. 使激肽释放酶原转变为激肽释放酶D. 使纤维蛋白溶解酶原转变为纤维蛋白溶解酶E. 促使组织凝血活酶的释放16. 肝功能严重障碍诱发DIC与下列哪一过程无关A. 抗凝血酶-Ⅲ生成减少B. 血小板生成减少C. 清除凝血因子Ⅸa、Ⅹa、Ⅺa的作用减弱D. 组织因子释放增多E. 解毒功能障碍17. 下列哪一种物质不参与内源性凝血系统A. 激活的Ⅻ因子B. 激活的Ⅹ因子C. 血小板因子D. Ⅴ因子E. 组织因子18. 使凝血酶由促凝转向抗凝的重要血管内凝血抑制成分是A. 抗凝血酶-Ⅲ(AT-Ⅲ)B. 血栓调节蛋白(TM)C.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D. 蛋白S(PS)E. 蛋白C(PC)19. 妊娠末期时,下列哪一项不是引起血液高凝状态的原因A. 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增多B. 抗凝血酶活性降低C. 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增加D. 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增多E. 高脂血症20. DIC时,凝血因子和血小板生成多于消耗的情况可见于A. 过度代偿型DICB. 代偿型DICC. 失代偿型DICD. 急性型DICE. 亚急性型DIC21. 急性DIC过程中各种凝血因子显著减少,其中变化最为突出的是A. 凝血因子ⅫB. 凝血因子ⅩC. 凝血酶原D. 纤维蛋白原E. 钙离子22. 失代偿型DIC时,以下正确的是A. 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均正常,3P试验(+)B. 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均升高,3P试验(+)C. 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均减少,3P试验(-)D. 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均减少,3P试验(+)E. 纤维蛋白原升高和血小板减少,3P试验(+)23. DIC所致出血时,下列哪一项不会直接激活纤溶系统A. Ⅻa因子B. 激肽释放酶C. 缺血、缺氧D. 肾上腺素E. 组织变性坏死24. 纤维蛋白原被纤溶酶水解后生成A. 纤维肽A(FPA)和纤维肽B(FPB)B. 纤维蛋白单体C. 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D. 交联纤维蛋白(Fbn)E. D-二聚体(DD)25. 华佛综合征的基本机制是A. 肾上腺急性缺血坏死B. 肾上腺皮质出血性坏死C. 肾上腺髓质出血性坏死D. 肾上腺血管栓塞E. 肾上腺血管内皮细胞损伤26. DIC晚期时高度纤溶亢进使D-二聚体含量降低的原因是A. 尿激酶作用减弱B. α1-抗胰蛋白酶抑制减轻C. D-二聚体分解为小分子物质D. 纤溶酶分解纤维蛋白多聚体作用减弱E. 凝血酶分解纤维蛋白原减少27. DIC患者血液中裂体细胞的产生是因为A. 微血管内微血栓形成B. 纤维蛋白丝在微血管腔内形成细网C. 异型输血D. 微循环血液“泥化”淤滞E. 微血管内皮细胞受损28. 关于DIC的低凝期,以下叙述正确的是A. 血小板计数减少,凝血时间延长,纤维蛋白原含量增加B. 血小板计数增加,凝血时间缩短,纤维蛋白原含量增加C. 血小板计数增加,凝血时间延长,纤维蛋白原含量降低D. 血小板计数减少,凝血时间缩短,纤维蛋白原含量降低E. 血小板计数减少,凝血时间延长,纤维蛋白原含量降低29. 胎盘早期剥离时易发生DIC,其机制与以下哪项无关A. 羊水使Ⅻ因子激活,启动内源性凝血反应B. 大量组织因子入血,启动外源性凝血反应C. 大量红细胞破坏D. 血小板第3因子的作用E. 妊娠母体处于高凝状态30. 产科意外时DIC发生率高,其主要的诱发因素是A. 纤溶酶原水平低B. 纤维蛋白原含量高C. 肝清除活化的凝血因子能力降低D. 器官微循环障碍E. 血液处于高凝状态31. 引起局部血小板黏附、聚集和释放反应的主要原因是A. 微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胶原暴露B. 红细胞大量破坏时ADP释放C. 毒蛇咬伤时蛇毒入血D. 组织损伤致组织因子入血E. 局部组织pH降低32. 白血病治疗过程中可发生DIC,其主要机制是A.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封闭B. 血小板黏附聚集为微血栓C. 产生大量凝血活酶样物质D. 组织器官的微循环障碍E. 血液的高凝状态33. 在DIC继发性纤溶期,下列哪一项叙述是错误的A. 纤溶酶活性增加B. 凝血酶时间延长C. 凝血因子Ⅴ、Ⅵ、Ⅶ、Ⅷ、Ⅸ、Ⅹ减少D. 纤维蛋白原含量减少E. 血中无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存在34. 急性DIC过程中,各种凝血因子均可显著减少,其中减少最为突出的是A.纤维蛋白原B.凝血酶原**+D.凝血因子ⅩE.凝血因子Ⅻ35. 急性胰腺炎发生DIC的最主要机制是A. 通过钙与组织因子形成复合物B. 激活凝血酶原,促进凝血酶生成C. 导致血管内皮广泛损伤D. 促使大量组织因子入血E. 引起激肽释放酶原激活36. 血浆鱼精蛋白副凝试验阳性说明A. 血中凝血因子消耗B. Ⅻ因子被激活C. 血中出现纤维蛋白降解产物D. 组织凝血因子激活入血E. 血中纤溶酶激活37. 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与下列哪一种因素无关A. DIC时循环中的红细胞流经纤维蛋白细网孔时黏着滞留B. DIC时红细胞经微血管内皮细胞间裂隙挤出受损伤C. 微循环障碍致患者红细胞的脆性增加D. DIC患者多处出血E. DIC时纤维蛋白网中的红细胞受血流冲击而易碎38.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可引起休克的发生,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 广泛微血栓形成,微循环障碍引起休克B. Ⅻ因子激活,激肽生成增多使小动脉和毛前括约肌扩张,外周阻力降低C. DIC引起出血,致循环血量减少,发生休克D. 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加重微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大E. 发生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39. 胎盘早期剥离、宫内死胎等产科并发症易导致DIC的主要原因是A. 因子Ⅻ的激活B. 血小板因子的释放C. 红细胞破坏D. 组织因子入血E.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抑制40. 产科意外时DIC发生率高,其主要的诱发因素是A. 纤溶酶原水平低B. 纤维蛋白原含量高C. 肝清除活化的凝血因子能力降低D. 器官微循环障碍E. 血液处于高凝状态41. 下列哪种物质不属于纤维蛋白溶解系统A. FDPB. 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C. 纤溶酶原D. 肝素E. 尿激酶。
护理资格知识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理论考试试题及答案
1.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指的是 ( E )A.心、肝、肾等重要器官中有较多的血栓形成B.全身小动脉内有广泛性的血栓形成C.全身小静脉内有广泛的血栓形成D.小动脉和小静脉内均有广泛性的血栓形成E.微循环内有广泛的微血栓形成2.滴虫性阴道炎白带的特征为: ( D )A.干酪样B.豆渣样C.黄水样D.稀薄泡沫状3.关于主动脉内气囊反搏IABP的描述错误的是: ( C )A.是目前应用最广的机械性辅助循环方法B.在心脏舒张期气囊充气,使主动脉内舒张压升高,从而使冠状动脉血流增加C.在心脏收缩期气囊充气,减少左心室的射血阻抗,使后负荷减轻D.气囊反搏导管经股动脉置入,送至左锁骨下动脉开口远端的降主动脉处4.A.平卧位B.侧卧位C.端坐位D.床头抬高5~10cm5.一次性医疗用品禁用环氧乙烷再灭菌的原因不包括: ( D )A.原材料老化,机械性能改变B.环氧乙烷残余量增加C.易发生热原反应D.成本增加6.下列哪项食物不富含维生素A: ( C )A.动物肝脏B.全奶C.豆类D.水果7.病原菌不入血,只有其产生的毒素进入血液而引起全身中毒症状,称为 ( D ) A.病毒血症B.脓毒血症C.败血症D.毒血症E.菌血症8.局部浸润麻醉选用普鲁卡因时,其常用浓度为 ( A )A.0.5%B.1%C.1.5%D.2%E.2.5%9.脉搏短绌多见于: ( A )A.心房颤动病人B.心室颤动病人C.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病人D.房室传导阻滞病人10.胎儿身体纵轴与母体身体纵轴之间的关系称为: ( A )A.胎产式B.胎先露C.胎方位D.骨盆轴11.使用压力控制通气PCV时,重点监测的内容不包括: ( D ) A.呼吸频率B.潮气量C.吸气时间D.气道压力12.破伤风发生强直性痉挛累及肌群的先后顺序是: ( B )A.表情肌→咬肌→颈项肌→背腹肌→四肢肌B.咬肌→表情肌→颈项肌→背腹肌→四肢肌C.咬肌→颈项肌→表情肌→四肢肌→背腹肌D.颈项肌→表情肌→咬肌→背腹肌→四肢肌13.口底、颌下及颈部的急性蜂窝组织炎危及生命的并发症是: ( C ) A.颅内化脓性海绵状静脉窦炎B.肺部化脓性感染C.喉头水肿致呼吸困难,甚至窒息D.败血症14.分子质量最大的免疫球蛋白是 ( E )A.IgGB.IgAC.IgDD.IgEE.IgM15.属门静脉属支的是 ( B )A.直肠下静脉B.肠系膜下静脉C.卵巢静脉D.肾静脉E.肝静脉16.一次性医疗用品禁用环氧乙烷再灭菌的原因不包括: ( D ) A.原材料老化,机械性能改变B.环氧乙烷残余量增加C.易发生热原反应D.成本增加17.临产后最主要的产力是: ( A )A.子宫收缩力B.腹肌、膈肌收缩力C.子宫韧带收缩力D.肛提肌收缩力18.肠道手术前服用肠道抑菌药的同时常补充: ( C )A.维生素CB.维生素DC.维生素KD.维生素A19.不属于个人行为的健康危险因素是: ( A )A.特殊的生理状况B.不良的生活习惯C.不良的日常生活行为D.不良的疾病行为20.急性左心衰患者采取端坐位的主要目的 ( A )A.减少静脉回心血量,减轻肺淤血和心脏负担B.使膈肌下降,减轻对心脏的压迫C.扩大胸腔容量,增加肺活量D.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心肌血液循环E.患者舒适,有利于休息21.引起氟牙症的主要病因是将居住在饮水中氟含量过高的氟牙症流行区的年龄段定在: ( B )A.5岁前B.7岁前C.9岁前D.10岁前22.治疗癫痫大发作的首选药物是: ( A )A.苯妥英钠B.卡马西平C.安定D.乙琥胺23.蛋白质的生理功能不包括 ( D )A.构成和修复组织B.供给热能C.调节代谢D.阻止癌细胞分裂E.维持胶体渗透压24.PTCA是指: ( C )A.冠状动脉造影术B.心腔造影C.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D.冠状动脉搭桥术25.下列哪项不是白血病的临床表现 ( C )A.发热B.出血C.血糖降低D.贫血E.器官浸润26.张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一、A1/A2型题(C)1.急性DIC最突出的临床表现是:A、贫血B、尿量减少C、多部位出血D、休克E、多器官功能衰竭(D)2.急性DIC时血液凝固障碍表现为A、血液凝固性增高B、纤溶活性增高C、先低凝后转为高凝D、先高凝后转为低凝E、高凝和低凝同时发生(A)3.DIC最主要的病理特征是A、大量微血栓形成B、凝血功能失常C、纤溶过程亢进D、凝血物质大量消耗E、溶血性贫血(C)4.能引起DIC的诱发因素有A、羊水栓塞B、细菌感染C、大量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D、肿瘤组织大量破坏E、异型输血(E)5.内毒素可以通过下列哪项机制引起DIC:A、直接激活凝血因子XⅡB、使血管内皮细胞受损C、使白细胞释放凝血活酶D、释放血入小板因子ⅢE、以上都对(C)6.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的发病机制主要与下列哪项因素有关?:A、微血管内皮细胞大量受损B、小血管内血流淤滞C、纤维蛋白丝在微血管腔内形成细网D、微血管内大量微血栓形成E、小血管强烈收缩(B)7.妊娠末期的产科意外容易诱发DIC的主要机制是:A、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受损B、血液处于高凝状态C、微循环障碍D、肝功能严重障碍E、纤溶系统活性增高(A)8.红细胞大量破坏引起DIC的主要机制是:A、ADP和红细胞膜内的磷脂作用B、组织因子大量释放入血C、凝血活酶样物质释放入血D、5-ⅡT和TXA-2大量释放入血E、Ca2+参与激活因子X(B)9.严重创伤引起DIC的主要机制是:A、凝血因子XI被激活B、凝血因子Ⅲ被激活C、大量红细胞和血小板受损D、继发于创伤性休克E、内皮细胞受损(E)10.急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化疗后导致DIC的原因是:A、纤溶酶增加B、凝血因子ⅩⅡ增加C、细血管脆性增强D、血小板受损E、细胞大量死亡释放出组织因子(D)11.DIC的主要特征是:A、凝血因子增加B、凝血因子减少C、血栓形成D、凝血功能失常E、纤溶亢进(B)12.在引起DIC的原发疾病中,下列何种疾病最为常见:A、产科性疾病B、感染性疾病C、恶性肿瘤D、肝病E、创伤(E)13.在DIC发病过程中,将血浆激肽释放酶原激活成激肽释放酶的激活物是:A、因子ⅩⅡB、因子ⅦC、纤溶酶D、胰蛋白酶E、ⅩⅡ\-f (E)14.下列哪项不是引起DIC的直接原因:A、血管内皮细胞受损B、红细胞大量破坏C、组织因子入血D、异物颗粒大量入血E、血液高凝状态(D)15.DIC发病过程中血管内皮细胞受损时首先被激活的凝血物质是:A、因子ⅢB、因子ⅦC、因子ⅩD、因子ⅩⅡE、因子Ⅱ(C)16.异型输血发生DIC的主要机制是:A、血小板损伤B、血管内皮损伤C、血细胞大量破坏D、促凝物质入血E、组织因子释放(E)17.下列哪些是导致DIC发病的共同环节:A、凝血因子ⅩⅡ的激活B、组织因子大量入血C、凝血酶生成增多D、纤维蛋白的生成E、凝血因子V的激活(D)18.以下不属于DIC的诱因的是A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障碍 B肝功能障碍C血液高凝状态 D菌血症 E微循环障碍(A)19.在DIC发生发展过程中大量被消耗的凝血物质是:A、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B、纤维酶原和纤溶酶C、FDP和MDPD、补体C-3和C-5E、激肽释放酶原和激肽释放酶(D)20.在DIC病理过程中下列哪一项不会发生?A、微血栓形成B、出血C、红细胞破坏D、原发性纤溶E、动脉血压下降(E)21.DIC晚期患者出血的主要原因是:A、血小板减少B、促凝物质减少C、纤维蛋白消耗D、凝血酶原减少E、FDP的作用(C)22.引起DIC最重要的原因是:A、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受损B、肝功能严重障碍C、血管内皮受损D、血液的高凝状态E、微循环障碍(A)23.急性坏死性胰腺炎时引起的DIC的主要机制是:A、大量胰蛋白酶入血酶性激活因子ⅩⅡB、大量组织因子入血与血Ca\+\{2+\}和因子Ⅶ形成复合物C、引起血管内皮细胞广泛损害D、激活血小板E、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合成和释放组织因子增多(A)24.DIC高凝期时实验室检查结果应为:A、凝血时间缩短B、FDP增多C、3P试验阳性D、出血时间、凝血时间延长E、外周血小板数大为增多(B)25.产生凝血因子ⅩⅡ\-f的途径是:A、内毒素作用于因子ⅪB、因子ⅩⅡ通过酶性激活C、凝血酶作用于因子ⅪD、因子ⅩⅡ通过接触激活E、凝血酶原复合物作用因子Ⅺ(C)26.导致DIC发病的关键性环节是:A、凝血因子ⅩⅡ的激活B、组织因子大量入血C、血中出现凝血酶和纤溶酶D、血中激肽释放酶增多E、血管内皮损伤(B)27.下述关于DIC患者出血的叙述,哪项是正确的?A、引起DIC患者晚期出血的主要原因是凝血因子和血小板的减少B、DIC患者的出血具有自发性和多部位特点C、DIC患者出血与凝血因子ⅩⅡ被激活关系最为密切D、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功能下降可直接引起DIC患者出血E、引起DIC患者早期出血的主要原因是继发性纤溶亢进(C)28.导致DIC发生的关键环节是A、FⅫ的激活B、FⅢ的大量入血C、凝血酶大量生成D、纤溶酶原激活物的生成E、FV的激活(A)29.急性DIC过程中,各种凝血因子均可减少,其中减少量最为突出的是A、纤维蛋白原B、凝血酶原C、Ca2+D、FⅩE、FⅫ(D)30.DIC引起的贫血属于A、再生障碍性贫血B、失血性贫血C、中毒性贫血D、溶血性贫血E、缺铁性贫血(C)31.下列哪项不是引起DIC始动的直接原因?A血管内皮细胞受损 B组织因子入血 C血液高凝状态D异物颗粒入血 E红细胞大量破坏(C)32.DIC患者出血与下列哪项因素关系最为密切?A凝血因子Ⅻ被激活 B肝脏合成凝血因子碍障 C凝血因子大量消耗D抗凝血酶物质增加 E血管通透性增加(B)33.下列哪项因素不是直接引起DIC出血的原因?A凝血因子大量消耗 B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功能下降 C血小板大量消耗D.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的作用E.继发性纤溶亢进(D)34.DIC发生的因素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A休克晚期常发生DIC B代谢性酸中毒易发生的DIC C妊娠末期易发生DIC D单核吞噬细胞功能亢进易发生DIC E肝功能严重障碍,易发生DIC( A )35.DIC患者的血小板和纤维蛋白原含量升高的现象可见于:A.代偿型DIC B.失代偿型DIC C.急性DIC早期D.慢性DIC E.以上都不是( A )36.DIC时最常见的临床症状是:A.出血 B.休克 C.MOF D.贫血 E.以上都不对( A )37.DIC患者最初的临床症状是:A.出血 B.休克 C.MOF D.贫血 E.以上都不对( D )38..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激活_______,启动_______凝血系统。
组织严重损伤,激活_______,而启动_______凝血系统。
AⅩ因子;内源性;凝血因子Ⅲ;外源性BⅩ因子;外源性;凝血因子Ⅲ;内源性CⅫ因子;外源性;凝血因子Ⅲ;内源性DⅫ因子;内源性;凝血因子Ⅲ;外源性EⅩ因子;外源性;血小板;内源性( B )39..正常血液中通常没有下列哪一种凝血因子A.ⅫB.ⅢC.ⅡD.ⅦE.Ⅴ( D )40..各种病因引起DIC都有下列哪一项特征A.Ⅴ因子活化B.广泛微血栓形成C.X因子活化D.纤维蛋白原消耗、降解E.3P试验阳性( C )41..诱发全身性内毒素出血性坏死反应(GSR)时,第一次注射少量毒素的作用是A.激活Ⅻ因子,启用内源性凝血系统B.激活组织因子,启动外源性凝血系统C.封闭单核吞噬细胞系统D.使组织处于高凝状态E.消耗体内纤溶酶( D )42.在启动凝血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A.血小板B.FⅦC.FⅫD.FⅢE.凝血酶( C )43.全身性shwartzman反应促进DIC发生的原因是A.抗凝物质合成障碍B.血液高凝状态C.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受损D.微循环障碍E.纤溶系统受抑制( B )44.DIC患者最初常表现为A.少尿B.出血C.呼吸困难D.贫血E.嗜睡( C )45.导致DIC发生的关键环节是A.FⅫ的激活B.FⅢ的大量入血C.凝血酶大量生成D.纤溶酶原激活物的生成E.FⅤ的激活( A )46.急性DIC过程中,各种凝血因子均可减少,其中减少量最为突出的是:A.纤维蛋白原B.凝血酶原C.Ca2+D.FⅩE.FⅫ( B )47.DIC最主要的病理生理学特征是A.大量微血栓形成B.凝血功能失常C.纤溶过程亢进D.凝血物质大量被消耗E.溶血性贫血( B )48.引起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发生的主要因素是A.微血管内皮细胞大量受损B.纤维蛋白丝在微血管内形成细网C.小血管内血流淤滞D.微血管内大量微血栓形成E.小血管强烈收缩( C )49.DIC时,血液凝固性表现为A.凝固性增高B.凝固性降低C.凝固性先增高后降低D.凝固性先降低后增高E.凝固性无明显变化( D )50.大量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容易诱发DIC是因为A.组织凝血活酶大量入血B血管内皮细胞广泛受损C.增加溶酶体膜稳定性D.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抑制E.肝素的抗凝活性减弱( B )51.大量组织因子入血的后果是A.激活内源性凝血系统B.激活外源性凝血系统C. 激活纤溶系统D.激活激肽系统E.激活补体系统( A )52. 引起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最常见的疾病是A.败血症B.宫内死胎C.大面积烧伤 D.胰腺癌 E.器官移植( E )53.DIC患者晚期出血的原因A.凝血系统被激活B.纤溶系统被激活C.凝血和纤溶系统同时被激活D. 凝血系统活性大于纤溶系统活性E. 凝血系统活性小于纤溶系统活性( C )54.裂体细胞是指A.白细胞碎片B. 内皮细胞碎片C. 红细胞碎片D. 血小板碎片E.肌细胞碎片( B )55.纤维蛋白被纤溶酶水解后生成()A.A肽、B肽B. FDPC. 血小板激活因子D.纤维蛋白单体E.心肌抑制因子二、B型题(56~59题共用题干)A激活凝血因子Ⅻ而引起DIC B大量组织因子入血引起DICC血小板聚集、释放而引起DIC D红细胞大量破坏引起DICE其他促凝物质入血引起DIC(B)56.宫内死胎是通过(A)57.重度休克是通过(B)58.组织严重创伤是通过(A)59.细菌或病毒感染是通过(60~62题共用题干)A.纤溶系统异常活跃,FDP增多B.继发性纤溶系统激活,血中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减少C.纤溶系统异常活跃,血中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增多D.凝血系统被激活,血中凝血酶增多 E.凝血系统被激活,FDP增多( D )60.高凝期( B )61.消耗性低凝期( A )62.继发性纤溶亢进期(63~65题共用题干)A.血管内皮广泛受损激活Ⅻ因子导致DICB.组织严重破坏,造成组织因子入血导致DICC.红细胞大量破坏导致DIC D.白细胞大量破坏导致DICE.其他促凝物质入血导致DIC( D )63.急性在幼粒细胞白血病是通过( E )64.毒蛇咬伤是通过( B )65.恶性肿瘤坏死是通过三、X型题(BCDE)66.下列哪些情况可导致大量组织因子入血:A、严重感染B、严重创伤C、宫内死胎D、胎盘早剥E、恶性肿瘤( A BCE)67.影响DIC发生发展的因素有A、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功能受损B、肝功能严重障碍C、血液的高凝状态D、激肽系统活性增强E、纤溶系统的过度抑制( A BCD)68.急性DIC时引起休克的原因与下列哪些因素有关A、微血栓阻塞微循环B、补体、激肽系统被激活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C、心脏缺血、缺氧D、出血使循环血量减少E、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A BCE)69.内毒素通过下列哪些机制引起DIC?A、直接激活凝血因子XIIB、使血管内皮细胞受损C、使白细胞释放组织凝血活酶增多D、水解凝血因子XII和XIIa为XIIfE、使血小板激活( A BCD)70.肝功能严重障碍促进DIC形成,其机理有:A、抗凝血酶III产生减少B、组织凝血活酶样物质释放增加C、处理乳酸能力减低D、蛋白C合成减少E、凝血因子激活增加( A BCD)71.DIC病理过程中有:A、广泛微血栓形成B、红细胞的破坏C、不同程度的出血发生D、纤溶系统的激活E、粒细胞的破坏( A BCD)72.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容易并发DIC与下列哪些因素有关?A、恶性肿瘤细胞本身有一定凝血及纤溶活性B、癌细胞坏死、激活凝血系统C、癌细胞本身释放影响凝血及纤溶活性的酶D、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障碍E、癌细胞直接激活纤溶系统( A BCD)73.严重肝功能障碍时,容易诱发DIC的原因:A、肝脏合成纤维蛋白原和凝血因子减少B、肝脏灭活激活的凝血因子能力下降C、肝脏处理乳酸能力下降D、肝细胞坏死时释出组织因子E、肝脏合成抗凝物质增多( A BC)74.DIC时引起出血的主要原因是:A、凝血物质的消耗B、FDP形成C、继发性纤溶系统的激活D、肝素的抗凝活性减弱E、凝血因子产生增加( A BCDE)75.FDP引起出血的原因有:A、抑制血小板粘附和聚集B、抑制纤维蛋白单体聚集C、抑制凝血酶作用D、抑制纤维蛋白多聚体的形成E、水解凝血因子(A BCDE)76.急性DIC时引起休克的原因有哪些:A、大量出血,血容量减少B、心肌缺血缺氧C、广泛微血栓形成使循环通过受阻D、激肽、补体系统被激活使微动脉舒张E、FDP增多使微血管扩张及其通透性升高( A BCD)77.DIC时凝血酶的作用在:A、激活纤溶酶原B、使纤维蛋白原变为纤维蛋白C、促进血小板的聚集D、激活凝血因子XⅢE、激活组织因子( A BCDE)78.纤溶酶在DIC发生中的作用有:A、降解纤维蛋白原和纤维蛋白B、使血小板功能受损C、激活补体系统D、降解凝血因子E、通过液相激活XⅡ(DE )79.DIC的治疗中下列哪些原则是错误的?A、不能单独使用抗纤溶药B、肝素应早期开始作用C、确诊为急性DIC后可静脉输入适量中分子右旋糖酐D、首先治疗DIC,然后处理原发病E、对早期疑似DIC者可先用肝素作试验性治疗(CD )80.下列何种情况可使大量组织因子入血?A、严重创伤B、恶性肿瘤C、胎盘早剥D、宫内死胎E、休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