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论试题及答案
自考西方文论试题及答案
自考西方文论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西方文论中,“新批评”学派强调的是文学作品的()A. 社会背景B. 作者意图C. 文本自身D. 读者反应答案:C2. 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理论对文学批评的影响主要体现在()A. 文学作品的道德评价B. 作品结构的分析C. 对作者潜意识的探讨D. 文学作品的历史背景答案:C3. 后殖民主义批评关注的重点包括()A. 文学作品的艺术形式B. 作者的创作技巧C. 殖民历史与文化对作品的影响D. 读者的接受与解读答案:C二、填空题4. 俄国形式主义文论认为,文学性主要体现在作品的_________上。
答案:形式5. 女性主义文论强调性别差异对_________的影响。
答案:文学作品的创作和解读6. 接受美学认为文学作品的意义在_________的过程中产生。
答案:读者阅读三、简答题7. 简述结构主义文论的基本观点。
答案:结构主义文论认为,文学作品的意义不是固定的,而是由文本中各种语言和叙事元素之间的关系构成的。
它强调对文本内部结构的分析,认为只有通过理解这些结构,才能揭示作品的深层意义。
8. 描述后现代主义文论的主要特征。
答案:后现代主义文论反对传统的大叙事和绝对真理的概念,它强调文本的开放性和多义性,认为文学作品的意义是由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构建的。
后现代文论倾向于解构主义,质疑语言的透明性和指涉性,认为语言游戏和文化构建是理解文本的关键。
四、论述题9. 论述精神分析批评在文学批评中的应用及其局限性。
答案:精神分析批评将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理论应用于文学作品的解读,特别是对人物的内心世界、梦境、潜意识等进行深入探讨。
这种方法能够揭示作品中隐藏的意义和作者的潜在动机。
然而,它的局限性在于过分强调性本能和压抑机制,可能会忽视文学作品的社会文化背景和艺术形式特征,有时也会过度解读文本,导致主观臆断。
10. 讨论女性主义文论对现代文学批评的贡献及其面临的挑战。
答案:女性主义文论对现代文学批评的贡献在于它揭示了性别不平等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挑战了传统的以男性为中心的文学标准和价值观。
西方文论试题及答案
名词解释:布拉格学派:(发起者、贡献最大者、内涵、理论主张、影响、评价)①理论渊源:1926年雅各布森与马捷齐乌斯共同创立布拉格语言学学会,到1935年更名捷克结构主义.一方面肯定索绪尔(de)共时性语言学研究,一方面反对脱离历史发展过程单纯谈论共时性,以结构和功能为两个基本点构建了自己(de)理论体系.文学作品不只是言语或文学性(de)东西,而是一种系列结构,一种与各种社会环境密切相关(de)系列结构.②主要特征:⑴注重语言(de)功能研究.文学语言(de)特点是最大限度(de)偏离日常生活实用语言(de)指称功能,而把表现功能放到首位.⑵类比方法是布拉格学派(de)主要研究手段之一.通过对音位类比(de)研究来区分词语和语法(de)意义,从而达到对语言体系结构乃至文学作品结构(de)把握.⑶把共时性语言学研究与历时性语言学研究结合起来.解释语言本质(de)最佳研究途径是对语言体系作共时性分析,但共时性分析不可能否认历史进程对语言体系(de)影响,要正确理解语言(de)结构和功能,就必须深入探讨历史(de)语言环境.⑷读者阅读是作品审美价值实现(de)原因.一部作品印刷成书只有潜在(de)审美价值,只有被读者阅读之后,其审美价值才能真正实现,且由于审美标准不同,审美价值是可变(de)不确定(de).这些观点预示着接受美学(de)基本观点.③地位影响:布拉格学派存在时间较长且较活跃,是连接俄国形式主义与英美新批评、法国结构主义(de)桥梁,对现代西方文论(de)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它提出(de)语言(de)功能研究、类比方法(de)运用、共时性与历时性研究(de)结合以及在对读者(de)转向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de)成就.但它过分夸大艺术形式(de)作用,用形式来规定文艺本质,把文学发展规律和形式发展规律等同起来.虽然艺术形式有自身(de)发展规律,但从根本上来说,这一规律是由社会文化和艺术内容(de)发展所决定(de),艺术形式无法自我规定.且语言学方法只是一种研究文艺(de)手段,不能将之当成研究目(de).文学性:文学性是指文学之所以为文学(de)独特性质.文学性就是文学(de)性质和文学(de)趣味,它存在于文学语言(de)联系和构造之中.文学性不存在于某一部文学作品中,而是一种同类文学作品普遍运用(de)构造原则和表现手段,如结构、韵律、节奏、修饰等.文学性(de)诗性功能:雅各布森认为,文学性存在于文学作品(de)语言形式之中,诗歌是具有独立价值(de)词(de)形式显现,即诗歌(de)本质不在指称叙述外在世界(de)事物,而在具有表达目(de)(de)诗歌语言形式显现.诗歌语言往往打破符号与指称(de)稳固(de)逻辑联系,而为能指与所指(de)其他新关系和审美功能(de)实现提供可能.诗歌语言虽然有提供信息(de)功能,但应以自指(de)审美功能为主.荒诞派戏剧:20世纪50年代兴起于法国(de)反传统戏剧流派.代表作有尤奈斯库(de)秃头歌女,贝克特剧作等待戈多 .荒诞派戏剧家提倡纯粹戏剧性、通过直喻把握世界,他们放弃了形象塑造与戏剧冲突,运用支离破碎(de)舞台直观场景、奇特怪异(de)道具、颠三倒四(de)对话、混乱不堪(de)思维,表现现实(de)丑恶与恐怖、人生(de)痛苦与绝望,达到一种抽象(de)荒诞效果.代表作家有尤奈斯库、贝克特等人.尤奈斯库(de)荒诞派戏剧理论:1、戏剧表达超现实(de)真实:一是作为意义之无和物质之有(de)“超现实(de)真实”.二是作为永恒之在(de)“超现实(de)真实”.2、戏剧(de)虚构本质与非理性本质.3、悲剧性与戏剧性及其戏剧张力.4、纯喜剧:戏剧(de)独立性.原型批评:发展概况:原型批评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流行于西方(de)一个十分重要(de)批评流派,其主要创始人是弗莱.理论基础主要是荣格(de)精神分析学说和弗雷泽(de)人类学理论.主要主张:原型批评试图发现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de)各种意象、叙事结构和人物类型,找出它们背后(de)基本形式,并强调作品中(de)神话类型,认为这些神话类型同具体(de)作品比较起来是更基本(de)原型,并把一系列原型广泛应用于对作品(de)分析、阐释和评价.纵观整个原型批评,其呈现出整体性批评和文化批评(de)倾向.影响评价:原型批评是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最重要(de)流派之一,它以荣格精神分析学说和弗雷泽(de)人类学理论为基础,在文学观念上,弗莱受到了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和社会历史观(de)影响,使其原型批评呈现出一种整体性文化批评(de)倾向.在方法论上,原型批评还吸取了斯本格勒(de)历史有机循环发展论和早期结构主义(de)一些理论,此外,原型批评虽然反对新批评,但其理论仍带有一定程度上(de)文学自足论(de)痕迹.细读法:细读法可以说是新批评(de)阅读方式,它(de)目(de)不是要找出诗歌(de)意义.也就是说,对于诗歌(de)意义不应从内容上来认识,而是要从诗歌(de)整体内在结构上来阅读和理解诗歌语言,通过这种阅读,发现文学作品(de)语言是否成功地形成了一个富有张力(de)和谐(de)整体,组成这个整体(de)各个部分之间又具有怎样(de)相互关系.为形式主义辩护:⑴布鲁克斯认为形式主义批评(de)一个基本信条就是,文学批评是对于批评对象(de)描述和评价,形式主义批评家主要关注(de)是作品本身,这一观点就将文学批评与作者读者之间(de)关联割裂开来.⑵文学批评就是对作品本身(de)描述和评价,只有在作品中体现过(de)意图才是作者真正(de)意图,而不是以作者生平为依据(de)猜测,读者也应该找到一个中心立足点来研究诗歌或者小说(de)结构.⑶布鲁克斯(de)观点为现代文本理论奠定了基础,将文学作品视为独立自足(de)整体来研究获得了许多重要成果,对新批评(de)发展起了巨大推动作用,但其割裂了文学作品与外部事物(de)关系从而陷入了形式主义(de)泥潭.悖论与反讽:布鲁克斯主张文学批评应当只关心作品本身,文学作品应当是一个和谐整体,对于一件成功(de)作品来说,形式和内容是不能分割(de).作品(de)形式关系包含了逻辑关系但又超出了逻辑关系.总体上说,文学是隐喻(de)、象征(de).布鲁克斯对作品形式(de)关注主要体现在运用语义学方法对作品(de)语言和结构进行分析研究上.⑴悖论是修辞学上(de)一种修辞格,指(de)是表面上荒谬而实际上真实(de)陈述,诗歌语言和结构(de)各种平面不断倾倒产生种种重叠、差异和矛盾.⑵反讽指(de)是所说(de)话与所要表达(de)意思恰恰相反,是语词受到语境压力造成意义扭转而形成(de)所言与所指之间对立矛盾(de)语言现象.这也是诗歌语言与科学语言(de)区别,科学语言是不会在语境(de)压力下改变意义(de).但诗歌语言则是多义(de),诗人使用(de)词包含多种意义,是具有潜在意义能力(de)词,是意义(de)网络.结构理论:⑴有机整体观,⑵布鲁克斯指出结构(de)基本原则就是对作品(de)内涵、态度和意义进行平衡和协调,结构不是仅仅把不同(de)因素安排成同类(de)组合体,而是使相似(de)与不相似(de)因素相结合.结构是一种积极(de)统一,不是通过回避矛盾取得和谐,而是通过解释矛盾、展开矛盾、解决矛盾而取得和谐.意见谬误:意图谬见在于将诗歌和诗歌(de)起源和产生过程相混淆,从诗歌创作(de)心理原因中推演批评标准最终只能是传记式批评和相对主义.意图谬见(de)结果是取消了作为批评(de)具体对象(de)文学作品本身.由于文学作品本身就是一种独立自足(de)存在,在诗歌之外寻找创作意图并批判诗就是多此一举.维姆萨特对意图说(de)批判高度强调了作品本身(de)重要性,这对于传统文学批评中只注重作者意图(de)传记式批评(de)批判,(de)确具有积极意义.但是意图说还将矛头指向历史批评、社会批评及其他传统文学研究,尤其是完全割断了作品与作者之间(de)关联,又走向了一种新(de)片面性,只将是个看作一种形式方面(de)风格技巧,谬误更为明显.简答:举例说明当代西方文艺理论(de)两大主潮:人本主义与科学主义是当代西方文艺理论(de)两大主潮.所谓人本主义,就是以人为本(de)哲学理论,其根本特点是把人当作哲学研究(de)核心、出发点和归宿,通过对人本身(de)研究来探寻世界(de)本质及其他哲学问题.人本主义文艺理论(de)主要代表有象征主义诗论、表现主义文论、精神分析学文论、直觉主义文论、现象学和存在主义文论、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解释学和接受理论等.这些人本主义文艺理论重视主体(de)艺术和审美经验在审美活动中(de)作用,高度重视人(de)个性与心灵活动,尤其是注重无意识心理活动嫉妒者阅读接受等层面,开辟了以往文艺理论研究未涉及(de)新领域,并对后世文艺理论有深远(de)影响.所谓科学主义,是以自然科学(de)眼光、原则和方法来研究世界(de)哲学理论,它把一切人类精神文化现象认识论根源都归结为数理科学,强调研究(de)客观性、精确性和科学性,其思想基础在本世纪主要是主观经验主义和逻辑实证主义.科学主义文艺理论(de)主要代表有俄国形式主义、布拉格学派、英美语义学和新批评文论、结构主义文论、符号学文论、叙事学文论以及解构主义等.这些科学主义文艺理论较之人本主义文艺理论更清晰地呈现出一条一脉相承、前后相继(de)线索,尤其是反对人本主义(de)口号更是旗帜鲜明.在索绪尔语言学(de)影响下,形式主义、结构主义都希冀能在科学方法(de)指导下研究文艺作品及文学现象,试图找到其内部规律,揭示文学之为文学(de)文学性,专注于作品本身(de)形式、语言、语义等内部研究,甚至完全割裂了文学作品与作者、社会、读者(de)关联,但对文本研究(de)规范性、客观性和科学性作出了巨大贡献.俄国形式主义(de)理论主张:俄国形式主义是1914年至1930年在俄罗斯出现(de)一种文学批评流派.这一流派分为两个分支,一是莫斯科语言学小组,代表人物是罗曼·雅各布森,一是彼得堡小组(诗歌语言研究会1916)代表人物有什克罗夫斯基、日尔蒙斯基和艾亨鲍姆.理论渊源:俄国形式主义深受日内瓦语言学派、胡塞尔现象学、象征主义、未来主义和立体主义(de)影响,把音位学作为语言成分(de)因素用来剖析和建造形式结构,反对只根据作家生平、社会环境、哲学、心理学等文学外部因素去研究文学作品,认为文学研究(de)对象应该是文学作品本身,文学评论家要探寻文学自身(de)特性和规律,亦即研究文学作品(de)语言、风格、结构等形式上(de)特点和功能.主要主张:⑴文学作品是意识之外(de)现实.文学作品只是一种构造和游戏,形式主义者不研究作者和读者(de)主观意识和主观心理,而仅仅局限于对客观现实(de)艺术作品(de)研究.⑵文学创作(de)根本艺术宗旨不在于审美目(de),而在于审美过程.形式主义者提出了陌生化这一概念,认为要使人们对熟悉事物(de)自动感知变为审美感知,就要采取陌生化(de)手段,使现实中(de)事物变形,创造出新(de)艺术形式,使人们重新审美(de)感知原本已经熟悉(de)事物,尽可能(de)延长审美感知(de)过程.⑶文学批评(de)任务是要研究文学性,文学性即文学之所以为文学(de)内部规律,要着重研究艺术形式,深入文学系统内部去研究文学(de)形式和结构.既然文学作品可以表现多样化(de)内容,那么文学性就不在作品(de)内容而在作品(de)形式,,即语言(de)运用和修辞技巧(de)安排组织.⑷共时性(de)语言学研究方法是文学批评(de)主要方法之一.这一方法能够科学揭示文学作品(de)形式结构、把握文学创作(de)规律,按照索绪尔语言学研究方法将文学研究分为内部研究和外部研究,并着眼于以形式分析为主(de)内部研究.影响:⑴俄国形式主义是对传统文学批评进行反拨(de)艺术理论上(de)先锋主义.它从形式角度规定文艺本质,把文艺创作视为一种表现形式,并认为过去把形象思维作为文艺本质,把反映生活看成文艺(de)主要任务是很不科学(de).文艺创作(de)目(de)不是给人提供认识,而是提供感受与体验,欣赏文艺(de)人首先直接得到(de)是审美感受与审美体验.⑵俄国形式主义(de)最大贡献就在于它始终坚持文学是一个特殊领域,力图解释文学内部构造及其发展(de)特殊规律.它提出(de)陌生化、文学语言与日常语言(de)区别、文学性、诗性功能等理论概念和原则,极大地丰富了西方文学批评理论.⑶俄国形式主义(de)局限性:它过分夸大艺术形式(de)作用,用形式来规定文艺本质,把文学发展规律和形式发展规律等同起来.虽然艺术形式有自身(de)发展规律,但从根本上来说,这一规律是由社会文化和艺术内容(de)发展所决定(de),艺术形式无法自我规定.且语言学方法只是一种研究文艺(de)手段,不能将之当成研究目(de).俄国形式主义(de)理论主张与批评实践并不完全一致,还没有超出19世纪唯美主义(de)范围,是唯美主义(de)延续.俄国形式主义存在时间并不长,但其影响却是深远(de).布拉格学派、结构主义、符号学等文学理论流派都深受俄国形式主义(de)影响而形成了20世纪西方文论史上(de)独特线索.接受美学(de)理论意义:接受理论兴起于60年代后期,在70年代达到高潮,不仅是一种文学理论也是一种美学理论,因此又被称为接受美学.尽管其与现象学、存在主义和俄国形式主义也有密切(de)关系,但它直接起源于解释学文论,而且从20世纪西方文论史(de)总体背景上看,它是读者反应批评(de)一支.读者反应批评这一术语出自美国文学批评,是指所有以读者为中心(de)文学理论与批评,包括60年代以来(de)现象学意识批评、解释学批评、精神分析学(de)自我心理学派、结构主义、解构主义和接受理论,它也被用来专指受德国接受理论影响(de)英美读者反应批评,因此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接受理论都是读者反应批评(de)突出代表.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姚斯、伊瑟尔、福尔曼、普莱斯丹茨、斯特里德等人组成(de)康士坦茨学派.举例说明解构主义(de)基本理论主张:①解构主义是整个后结构主义思潮中最重要(de)组成部分,兴起于60年代末盛行于70年代,总体上表现出对结构主义(de)不满和失望乃至批判否定.60年代法国一些文论家、作家和哲学家组成了“太凯系”集团,明确打出后结构主义(de)旗号,德里达也是其重要成员之一,该集团在思想上与尼采(de)非理性主义有密切(de)联系.随后德里达将解构主义介绍至美国,很快取代了新批评长期以来(de)支配地位,尤其是耶鲁学派(de)解构主义文学批评颇负盛名,80年代后半期解构主义逐渐退潮.②代表人物:德里达、德·曼、哈特曼、布鲁姆、米勒、福柯等.③理论来源:⑴尼采和非理性主义:尼采(de)非理性主义与解构主义关系密切,他主张文字超越一切观念形态,真理就是一支由隐喻、拟人和双关等修辞手段组成(de)军队,哲学和一切观念形态都首先是文字.德里达受尼采影响也肯定文字(de)自由游戏.⑵海德格尔:德里达在解构西方形而上学(de)哲学传统上与海德格尔极为相似,其语言第一(de)观点以及用文学和艺术来解构并拯救哲学(de)观点也对德里达发生了直接影响.⑶巴尔特:巴尔特后期转向了后结构主义,建构了独特(de)文本理论与阅读理论:⒈能指群与复数(de)文本:从消解索绪尔(de)符号理论入手,认为文本语言(de)能指与所指并不能构成索绪尔所谓(de)完整固定(de)符号,能指所指涉(de)不是一个概念即所指,而是一个能指群,这就导致能指与所指(de)分裂,能指(de)意指活动还未达到其所指前就已经转向了其他(de)能指,能指最终只能够在所指(de)表面进行自由漂移,语词符号不再是明确固定(de)意义实体,有限(de)能指符号所折射(de)是一个能指大海.巴尔特据此指出作品是单数(de)而文本则是复数(de),任何文本真正成为文本时,其四周已经是一片无形(de)文本海洋,每个文本都是由其他文本(de)碎片编织而成(de),根本不存在一个原初文本,这种复数特点导致文本意义(de)不断播散和转换,文本本身只是一个开放无尽(de)象征活动,任何意义都只不过是这个活动中迅速生成而又迅速消失(de)东西,这是对结构主义作品论(de)有力消解.⒉阅读理论包括以下三个方面:A、阅读结构主义作品只需要理解性思维,而阅读他所谓(de)文本则需要转喻式(de)思维,就是需要把文本(de)每一部分和每一个象征都看作对另外更大部分和象征群体(de)无限替代品.B、判断结构主义作品间(de)区别主要根据我们所理解(de)确定(de)意义内容,而判断他所谓(de)文本之间(de)区别则需要根据不同(de)能指所指(de)活动路线和意义传播过程.C、阅读结构主义作品是按照兴趣享受意义(de)文化商业消费,而阅读他所谓(de)文本则是一种创造(de)双重游戏,既要遵循文本意指活动玩文本游戏,不断再生产文本(de)意义,又要把文本当做乐谱来演奏,这种演奏不是解释而是生产,是一种合作式(de)创造,在此意义上阅读就是写作和批评.④解构主义对文学(de)影响:乔纳森·卡勒指出解构主义对文学产生了以下影响:⑴解构主义影响了一系列有关文学和文学批评(de)概念,包括文学本身(de)概念.⑵解构主义为文学批评提供了新话题.⑶德里达本人(de)解构阅读实践为一个新读解模式树立了样板.⑷解构主义还影响了人们对文学批评性质目标(de)看法.⑤评价:⑴重要贡献:⒈试图推翻逻各斯中心主义,动摇了西方全部哲学传统赖以安身立命(de)始源范畴(de)语言学基础,无疑是对企图为世界寻找某个终极根源(de)整个西方传统哲学(de)根本(de)反叛和致命(de)打击.体现出一种极其鲜明(de)反传统色彩和大胆变革、锐意创新(de)强烈愿望,为西方哲学美学和文学理论(de)现代变革打开了全新思路.⒉发现了揭示了文本(de)无始源性、开放性和互文性,把包括文学文本在内(de)一切文本都看作无限开放和永恒变化(de)动态过程,这是辩证而深刻(de),对于说明一切优秀作品(de)无限生命力具有重要(de)理论价值.⒊分解式阅读理论强调了阅读批评(de)创造性,把阅读等同于写作,与接受美学遥相呼应,与当代主张文学平民化(de)方向也是一致(de).⒋解构主义文论彻底反传统、反中心、反权威、反社会(de)超前倾向表现出后工业文明时代知识分子对抗资本主义现存秩序(de)一种普遍心态,与西方马克思主义反对现代资本主义异化(de)思潮异曲同工,具有一定积极意义.⑵根本缺陷:⒈过分强调语言文本(de)隐喻性和修辞性,从而实际上彻底否认了语言(de)表意和交际功能,由此对语言文本(de)一切阅读实际上也面临无所适从(de)困境.⒉从怀疑、破坏、反抗一切权威、中心、传统(de)怀疑主义出发,彻底否定颠倒消解一切现有(de)秩序、界限、传统和框框,终于走向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走向充满自相矛盾(de)谬误,最终也难逃被怀疑、被颠覆和被消解(de)命运.语义学批评(de)理论主张:①产生背景:俄国形式主义将文学研究(de)重点从以作者为中心转移到以作品为中心之后,语义学与新批评学派在20年代发端兴起.②发展概况:语义学批评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主要代表人物为英国文艺理论家瑞恰兹.此外还有查尔斯·奥格登和詹姆斯·伍德.③理论主张:⑴语义学批评带有鲜明(de)实证主义和心理学倾向,它受到了逻辑实证主义哲学(de)深刻影响,以逻辑实证(de)研究原则重新审视文学批评问题,将文学艺术中使用(de)语言与科学中使用(de)语言严格区分开来,将语义分析作为文学批评(de)最基本手段.⑵语义学批评又深受20世纪心理学发展(de)深刻影响,瑞恰兹甚至认为文学批评从根本上说是心理学(de)一个分支.在艺术鉴赏、艺术传达和艺术价值等重要问题上,语义学批评都试图从心理学(de)角度进行阐释.⑶语义学批评还引入了类型学和词源学,通过对文学作品(de)类型研究和语词分析,达到对作品各部分相互关系(de)了解并进一步理解作品整体.④地位影响:语义学对西方文论产生了极大影响,如新批评、结构主义和早期心理学派批评等,尤其是新批评派直接来源于语义学批评.论述题:简述新批评(de)理论主张:新批评派是20世纪英美文学批评中最有影响(de)流派之一,兰色姆在1941年新批评一书中称艾略特、瑞恰兹和温特斯等人为新批评家,新批评派由此得名.①产生背景:19世纪西方文学批评以实证主义和浪漫主义(de)文学批评为主导.实证主义只注重作家个人(de)生平和心理、社会历史和政治等因素对文学(de)影响;浪漫主义只强调文学是作家主观情感(de)表现,热衷于谈论灵感、激情、天才、想象和个性.这两种批评方式都忽视了对文学作品本身(de)研究.新批评(de)兴起正是对这一理论倾向(de)反拨,它一开始就抓住了传统文学批评最薄弱(de)环节而以一整套完整具体操作性极强(de)阅读批评文学作品(de)方法进行批判,因而在相当长(de)一段时间内该流派在西方文论界都占据主导地位.②发展历程:新批评派在20世纪20年代(de)英国形成,30年代至50年代在美国经过长足发展达到鼎盛,60年代之后逐渐衰落.退特、布鲁克斯与沃伦在30年代成立了“南方集团”.维姆萨特、韦勒克、布鲁克斯、沃伦等人在40年代后期成立“耶鲁集团”.从艾略特和瑞恰兹到南方集团再到耶鲁集团体现了新批评发展(de)一条主线.③流派特点:⑴极端(de)文本中心主义彻底割裂了文学研究与社会历史文化、与读者作者及社会效果等(de)关联.⑵对文学作品结构(de)分析较为细致深入,常常包含了某些辩证法因素.⑶以语义学分析作为文学研究(de)基本方法,并高度重视对文学语言(de)研究.⑷理论与实践(de)结合较为紧密,其理论一般都能在文学批评实践中自觉地运用.④代表人物:⑴瑞恰兹是新批评(de)奠基者之一.新批评学派十分重视瑞恰兹将语义学引进文学研究(de)努力,从中获得了基本方法论,但另一方面新批评派又对他(de)心理逐主义加以尖。
2023年远程教育西方文论在线测试及答案
《西方文论》第01章在线测试第一题、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1、柏拉图没有一本专门的美学和文艺学著作,他的文艺思想散见于一些对话之中,()将其汇编成册,题为《文艺对话集》。
A、宗白华B、鲁迅C、朱光潜D、2、亚里斯多德文论代表作是A、《诗学》B、《诗艺》C、《为诗一辩》D、3、亚里斯多德认为悲剧的主角的命运应当是()A、好人由福转到祸B、穷凶极恶的人从福落到祸C、中档人由福转祸D、4、亚里斯多德认为悲剧的效果在于“激起哀怜和恐惊,从而导致这些情绪的净化”,“净化”原文是“kathars i s ”(卡塔西斯),罗念生先生将其翻译为()A、熏陶B、陶冶C、提高D、5、在诗的功用问题上,简洁而明确地提出了“寓教于乐”说的是()A、苏格拉底B、贺拉斯B、《实践理性批判》C、《判断力批判》D、《审美教育书简》3、席勒通过对人性的分析,认为人有三种冲动,分别是()A、力比多冲动B、感性冲动C、理性冲动D、游戏冲动4、黑格尔把艺术划分为三种类型,并且认为这三种类型的艺术是互相继承发展着的,分别是()A、象征型艺术B、现代主义艺术C、古典型艺术D、浪漫型艺术5、黑格尔的悲剧理论涉及以下内容()A、戏剧冲突论是其悲剧理论的重要基础B、悲剧的主角应当是贵族C、悲剧的结果是永恒正义的胜利D、悲剧冲突是两种片面合理性的伦理力量不可避免的冲突第三题、判断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1、康德著作中对天才E艺术的关系有较多论述。
对的错误2、关于艺术风格和创作原则,歌德故意地提倡浪漫的,而批评古典的。
对的错误3、歌德一方面认为艺术摹仿自然,另一方面也认为艺术超越自然,高于自然。
对的错误4、歌德既提倡民族文学,也提倡世界文学。
对的错误5、席勒认为素朴的诗没有缺陷,而感伤的诗有很多弊端。
《西方文论》第05章在线测试剩余时间• 44:49对的错误《西方文论》第05章在线测试剩余时间• 44:49第一题、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1、被认为是英国浪漫主义的宣言和文艺大纲的理论著作是()A、《莎士比亚评论集》B、《诗辩》C、《抒情歌谣集》序言D、《书信集》2、《抒情歌谣集》序言的作者是()A、华兹华斯B、雪莱C、拜伦D、济慈3、一般被认为是法国浪漫主义宣言的理论著作是是()A、雨果《莎士比亚论》B、雨果《克伦威尔》的序言C、司汤达《拉辛与莎士比亚》D、史达尔夫人《从文学与制度的关系论文学》4、耶拿派浪漫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是()A、夏多布里昂B、施莱格尔兄弟C、海涅D、史达尔夫人5、提出了“南方文学”和“北方文学”概念并分析了其特性的文论家是()A、雨果B、雪莱C 、复多布里昂D、史达尔夫人第二题、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5道题共10分)1、华滋华斯的文论观点涉及()A、美丑对照原则B、诗歌应当选择田园生活题材C、诗应采用人们常用的语言D、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2、《抒情歌谣集》182023的序言中,华滋华斯所总结的写诗的能力涉及()A、观测和语言表达的能力B、感受能力C、沉思D、想象和幻想E、虚构3、雨果的《克伦威尔》序言认为人类诗歌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分别是()A、原始时期的诗B、古代的诗C、近代的诗D、现代主义的诗4、雨果的文论观点涉及()A、讨论了诗发展的历史阶段B、强调“崇高文雅”与“丑怪粗野”对立统一C、主张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D、区别「南方文学与北方文学的各自特点5、下列作家中属于德国浪漫主义文论家的是()A、弗利德里希•施莱格尔B、史达尔夫人C、奥古斯特•威廉•施莱格尔D、海涅第三题、判断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1、华滋华斯认为诗的语言应采用普通民众常用的语言。
自考西方文论试题及答案
自考西方文论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西方文论中,“新批评”理论的代表人物是()A. 亚里士多德B. T.S. 艾略特C. 弗洛伊德D. 马克思2. 下列哪项不是结构主义文论的主要特点?()A. 对文本的深层结构进行分析B. 强调作者的意图在文本解读中的重要性C. 文本是一个自足的系统D. 重视语言在构建意义中的作用3. 后殖民主义文论关注的核心问题是()A. 文本的美学价值B. 文化霸权与权力关系C. 文学作品的创作技巧D. 读者的接受美学4. 女性主义文论主要批判的是()A. 男性中心主义B. 文本的叙事结构C. 文学作品的现实主义倾向D. 文学语言的模糊性5. 接受美学的核心观点是()A. 文本的意义由作者决定B. 文本的意义由读者的解读决定C. 文本的意义是固定的D. 文本的意义由社会文化背景决定二、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 简述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理论在文学批评中的应用。
2. 描述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理论对传统文学解读的挑战。
3. 阐述后现代主义文论的主要特征。
4. 说明女性主义文论对文学批评的贡献。
三、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1. 论述马克思主义文论在文学批评中的重要性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2. 分析新历史主义文论如何改变了我们对历史文本的理解。
四、案例分析题(20分)请选取一部你熟悉的文学作品,运用至少两种西方文论的视角进行分析,并讨论这些理论如何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该作品。
五、答案1. B2. B3. B4. A5. B简答题参考答案:1. 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理论在文学批评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对文本中的象征、梦境、无意识等元素的解读,以及对人物内心动机的探讨。
2. 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理论挑战了传统文学解读中的二元对立(如结构/解构、存在/缺失等),认为文本是多义的,意义是流动的,不存在一个固定的中心。
3. 后现代主义文论的主要特征包括对宏大叙事的怀疑、对语言和意义的游戏性探索、对传统文学形式的颠覆等。
西方文论试题及答案英文
西方文论试题及答案英文1. 简述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
答案: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提出“模仿说”,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
他强调艺术模仿的不仅是事物的外在形态,更重要的是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规律。
2. 描述浪漫主义文学的特点。
答案:浪漫主义文学强调个人情感的表达,倾向于描绘自然、神秘和超自然的主题。
它反对理性主义,推崇直觉和情感,追求个性解放和对传统规范的挑战。
3. 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理论对文学批评有何影响?答案: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理论将文学视为潜意识的表达,认为文学作品中的意象和情节可以揭示作者和角色的深层心理状态。
这一理论为文学批评提供了一种探索文本深层意义的新视角。
4. 列举至少两种后现代主义文学的特征。
答案:后现代主义文学的特征包括对传统叙事结构的解构,以及对现实和虚构界限的模糊。
它常常采用非线性叙事、多声部对话和自我参照等技巧。
5. 简述存在主义文学的核心价值观。
答案:存在主义文学强调个体的存在、自由和选择的重要性。
它认为人是在没有先验意义的世界中创造自己的本质和价值,因此文学作品常常探讨孤独、异化和道德选择等主题。
6. 什么是结构主义文学批评?答案:结构主义文学批评认为文学作品是由一系列符号和规则构成的系统。
批评家通过分析文本中的符号和结构,揭示文本的深层意义和文化背景。
7. 解释“新历史主义”在文学研究中的角色。
答案:新历史主义强调文学作品与其历史背景的紧密联系。
它认为文本不仅是艺术创作,也是历史的产物,因此文学研究应该考虑作品产生的社会、政治和经济环境。
8. 简述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主要观点。
答案: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关注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和性别角色,以及这些形象和角色如何反映和塑造社会对女性的期望和偏见。
它旨在揭示和挑战文学中的性别不平等和性别歧视。
9. 描述“解构主义”在文学批评中的应用。
答案:解构主义文学批评挑战传统的文本解读方法,认为文本的意义是不稳定和多义的。
批评家通过分析文本的语言和结构,揭示其内在的矛盾和不连贯性,从而解构文本的权威性和确定性。
《西方文论》期末在线作业及参考答案
《西方文论》作业一、单项选择题1、( )是早期形式主义学派的最重要代表。
A 什克洛夫斯基B托马舍夫斯基C 雅库宾斯基D 日耳蒙斯基2、达•芬奇认为艺术要师法、超越()。
A 情感B精神 C 自然 D 心灵3、()说:“几乎没有一位重要的欧美文论家曾经不怕麻烦学过任何一种亚非国家的语言;宏大的翻译工程使文本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广为流通,但当这些文本译自亚非国家的语言时,这种流通就会拖延得出奇的慢。
”A 斯皮瓦克B萨义德 C 阿赫默德 D 詹姆逊4、()说:“诗是情感的自然流露。
”A 华兹华斯B夏多勃里昂 C 雪莱 D 海涅5、()是伽达默尔的重要著作。
A 《启蒙辩证法》B《真理与方法》C 《审美特性》D 《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6、( )是象征主义文艺理论的创立者、实践者和奠基人。
A 马拉美B波特莱尔 C 魏尔伦 D 兰波7、()是阿尔都塞的重要著作。
A《保卫马克思》B《文学生产原理》C《隐藏的上帝》D《审美之维》8、()说:“说到底,只有当人是完全意义上的人,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时,他才完全是人。
”A 海德格尔B恩格斯 C 席勒 D 斯宾塞9、车尔尼雪夫斯基最主要的文论代表作( )A 《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和《俄国文学果戈理时期的概观》B 《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和《艺术哲学》C 《俄国文学果戈理时期概观》和《艺术哲学》D 《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和《欣赏批评的原理》10、布瓦洛的著作是()。
A 《诗的艺术》B 《为诗一辩》C 《论崇高》D 《诗艺》11、被研究者称为持有“朝向上帝的运动,就是朝向死亡的革命”的极端浪漫主义态度的是( )A 诺瓦利斯B 瓦肯罗德C 施莱格尔兄弟D 施莱尔马赫12、西塞罗关于文论的主要著作是()A 《论演说术》B 《演说术原理》C 《修辞学》D 《形而上学》13、"数即宇宙"是()A 基督教神学的思想B 柏拉图的思想C 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思想D 伊壁鸠鲁学派的思想14、一眼见到就使人愉快的东西才叫做美的。
北语23春《西方文论》作业1-【辅导答案】
北语23春《西方文论》作业1
试卷总分:100 得分:100
一、单选题 (共 15 道试题,共 75 分)
1.席勒在《论素朴的是与感伤的诗》中所提出的“体现自然”的诗人应当是
<A>项.感伤的诗人
<B>项.近代的诗人
<C>项.素朴的诗人
<D>项.现代的诗人
<正确答案>:C
2.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还应用到下面哪一派的分析理论?
<A>项.心理分析
<B>项.形式主义
<C>项.后殖民主义
<D>项.新历史主义
<正确答案>:A
3.中世纪的基督教教父中著作最多的一位是
<A>项.赫拉克利特
<B>项.普罗提诺
<C>项.波伊修
<D>项.奥古斯丁
<正确答案>:D
4.关于“间离效果”的讨论出自
<A>项.姚斯
<B>项.布莱希特
<C>项.埃亨巴乌姆
<D>项.福柯
<正确答案>:B
5.主张诗歌要取材于“微贱的田园生活”的是
<A>项.柯尔律治
<B>项.华兹华斯
<C>项.施莱尔马赫
<D>项.施莱格尔
<正确答案>:B
6.下面既属于结构主义又属于符号学派的文论家
<A>项.拉康
<B>项.托多洛夫
<C>项.卡勒
<D>项.罗兰.巴尔特
<正确答案>:D。
161西方文论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试卷A
烟台大学成人高等教育期末考试《西方文论》复习题(试卷A)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一、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1、柏拉图对文艺有哪些指控?在柏拉图看来,模仿的艺术制造谎言,滋长欲望,摧残理性,无论对公民品质的培养,还是对理想国的建立,都有着巨大的危害。
第一,他虚构谎言歪曲神和英雄的性格,不利于青年人品德的培养。
第二,模仿的艺术“培育人性中低劣的部分,摧残理性的部分”。
不但败坏人心,而且会影响到国家的秩序与安危。
2、如何理解但丁的俗语观?但丁认为,要建立意大利民族语言,应该以俗语为基础,同时又要对俗语加以规范。
但丁建议对意大利所有城市的方言进行广泛的筛选,从中筛选出光辉的、中枢的、宫廷的、法庭的俗语,以之为基础建立统一的意大利民族语言。
但丁以此要标明的是,统一规范的意大利俗语在文学创作与文化创造中,也完全可以取代拉丁语。
俗语更适合表达思想感情,以俗语创作的文学作品更为人们喜闻乐见。
3、如何理解席勒对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的区分?席勒将文学作品区分为“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将文学家分为“素朴的诗人”和“感伤的诗人”。
素朴的诗对应于古代,而感伤的诗对应于近代,主要根据就是“自然”这个概念。
席勒的“自然”内涵是指事物的自然而然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中,事物按照本性和规律存在着、发展着。
席勒认为古希腊的人是自然的,而“新时代的人”则违背自然。
所以眷恋逝去的自然就成为文学的主题。
由此,席勒得出结论“诗人或者是自然,或者寻求自然。
前者使他成为素朴的诗人,后者使他成为感伤的诗人。
”素朴的诗以现实性取胜,感伤的诗以理想性取胜。
席勒的这一系列区分,为近代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合法性。
4、心理分析文学理论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心理分析文论的主要特点在于,通过具体的文本分析去解释文学的心理动力和意义的生成模式。
他们认为,文学的本质是被压抑的无意识欲望的符号化显现,文学批评的对象主要在于文本语言的隐含层面,文学研究的重点是文本显意与隐意之间的复杂转化关系,具体研究则是用梦境分析法来解读文学文本,力图穿越文本表层而直达其深层内涵。
《西方文学理论》题库(含参考答案)
1.What are the origin and features of literary theory in classical times? P1-21)It originates in all societies from the very earliest times. And it is related to the Greek forms.They were tied in very tightly to specific social occasion, for instance, plays recitation of Homeric epics, epinician or victory odes were conducted in different rituals.2) a.It focused on concept genre , which sprang up almost automatically in Greek …literary‟ theory.b. The element of ritual was modified by the element of agon or contest.c. Greek plays, epics and odes were all performed to an audience. The role of audience was inescapable.d. The textual object of Greek …literary‟ theory is the term poiesis. It is in its relations with neighbouring areas of verbal composition.e. It makes no clear separation between the language of poiesis and the language of legal debate, or political debate, or public speaking.2. By the first century B. C., the rhetorical critics had established two important systems of classification. What are they? Expound them in details. P41)The first system of classification was a division of stylistic registers into the high (or grand), the middle (or moderate), and the low(or plain).The grand style calls for strong emotion and elevated language, the plain style calls for quiet simplicity, and relatively unadorned language, the middle style is a quiet but not simple style, it calls for sweetness, smoothness, flowingness. Each style is considered appropriate for specific audiences and specific forms of persuasion. The grand style serves to sway an audience to resolution and decision, the middle style serves to win an audience by charming conciliation, and the plain style serves to convince by argument.2)The second system was the system of tropes and figures. A trope is a deviation from the normal use of an individual word, while a figure is a deviation from the normal arrangement of words or the normal sequence of thought. The tropes include metaphor, synecdoche, and metonymy. Figures and tropes are viewed as ornaments or clothing for an already existing material and the same may be said of all other stylistic devices discussed by rhetorical critics3. What are the features of Rhetoric tradition? P51) The first feature of Rhetoric tradition is that the traditional separation of form and content is about all a tradition of rhetorical criticism.2) Another feature of the rhetorical tradition is the emphasis upon details at the expanse of larger wholes. Large-scale unity is not a major concern for the rhetorical critics.3) The last feature is that rhetorical criticism was a very conservative discipline. Its history contains no drastic challenges or revolutions of the kind associated with later literary criticism, which has typically been affected by the changeability of the object, literature.4. What are the three most plausibe criteria for defining literature? P61)The quality of dramatization.2) The quality of fictionality.3)A special figurative quality of language.5. Discuss Plato’s theory of imitation or mimesis. P6-101)Mimesis is a critical and philosophical term that carries a wide range of meanings, which include imitation, representation, mimicry, imitatio, receptivity, nonsensuous similarity, the act of resembling, the act of expression, and the presentation of the self.In ancient Greece, mimesis was an idea that governed the creation of works of art, in particular, with correspondence to the physical world understood as a model for beauty, truth, and the good. Plato contrasted mimesis, or imitation, with diegesis, or narrative.Plato saw in mimesis the representation of nature. Plato wrote about mimesis in both Ion and The Republic (Books II, III, and X). In Ion, he states that poetry is the art of divine madness, or inspiration. Because the poet is subject to this divine madness, it is not his/her function to convey the truth.[citation needed] As Plato has it, truth is the concern of the philosopher only. As culture in those days did not consist in the solitary reading of books, but in the listening to performances, the recitals of orators (and poets), or the acting out by classical actors of tragedy, Plato maintained in his critique that theatre was not sufficient in conveying the truth.[citation needed] He was concerned that actors or orators were thus able to persuade an audience by rhetoric rather than by telling the truth.[citation needed]In Book II of The Republic, Plato describes Socrates' dialogue with his pupils. Socrates warns we should not seriously regard poetry as being capable of attaining the truth and that we who listen to poetry should be on our guard against its seductions, since the poet has no place in our idea of God.In developing this in Book X, Plato told of Socrates' metaphor of the three beds: one bed exists as an idea made by God (the Platonic ideal); one is made by the carpenter, in imitation of God's idea; one is made by the artist in imitation of the carpenter's.2) Imitation imitates men performing actions either forced or voluntary, and believing that they are either successful or not in these actions, and feeling pain or pleasure as a result of it all.Plato also uses the term mimesis in a more restricted, though still related, sense. That is, he distinguishes between mimesis as the speech of a character directly reproduced, and diegesis as narration of doings and sayings. Plato disapproves of both imitation in general and dramatised dialogue in particular.Plato disapproval is at bottom a disapproval of any form of copying. Because, in his view, imitation cannot see through to the most real reality, the true. In drama, impersonations rub off very readily onto the impersonator, becoming lasting disposition of personality.Plato's case against mimesis in the unrestricted sense focuses upon the fact that drama and epic imitate the world of perceptual appearances.6. There are three worlds in Plato’s opinion. What are they? What are their relationship? P8-91)There is, first, the world that consists of physical bodies: of stones and of stars; of plants and of animals; but also of radiation, and of other forms of physical energy. I will call this physical world …world 1‟.If we so wish, we can subdivide the physical world 1 into the world of non-living physical objects and into the world of living things, of biological objects; though the distinction is not sharp.There is, secondly,the mental or psychological world, the world of our feelings of pain and of pleasure, of our thoughts, of our decisions, of our perceptions and our observations; in other words, the world of mental or psychological states or processes, or of subjective experiences. I will call it …world 2‟. World 2 is immensely important, especially from a human point of view or from a moral point of view. Human suffering belongs to world 2; and human suffering, especially avoidable suffering, is the central moral problem for all those who can help.By world 3 I mean the world of the products of the human mind, such as languages; tales and stories and religious myths; scientific conjectures or theories, and mathematical constructions; songs and symphonies; paintings and sculptures. The reality of the mental world 2 - and with it, the reality of human suffering -has been sometimes denied; more recently by certain monistic materialists or physicalists, or by certain radical behaviourists. On the other hand, the reality of the world 2 of subjective experiences is admitted by common sense.Many of the objects belonging to world 3 belong at the same time also to the physical world 1. Michelangelo‟s sculpture The Dying Slave is both a block of marble, belonging to the world 1 of physical objects, and a creation of Michelangelo‟s mind, and as such belonging to world 3. The same holds of course for paintings.2) In Plato's opinion, the three worlds are the world of perceptual appearances, the world of the reality of abstractions, and the world of drama,epic, ode and lyric.Plato sees the world of perceptual appearances as secondary and derivative.According to Plato, the world of perceptual appearances is nothing more than an imitation of the reality of abstractions. (艺术世界的关系没找到)7. What ar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Plato and Aristotle in their literary theory? P10-14(可能是论述题)1)Compared with Plato, Aristotle appears as a less absolute theorist, more interested in describing and classifying things as they are, with less regard to ultimate principles. In the Poetics, he follows Plato in defining poetry as mimesis, specifically the imitation of an action. But whereas Plato condemns mere copying, Aristotle views the impulse to mimicry as a natural healthy human impulse: (引文见课本P10)2)The difference between Aristotle and Plato arises not merely from a difference of temperament but from a difference of general conceptual framework. Aristotle's way of thinking about the world is dominated by the model of the biological organism. Clearly, the Aristotelian version of mimesis is no mere matter of passive copying.3)Aristotle claims for poetry a higher kind of truth: not the reporting of factual details but the understanding of underlying generalities. Again, this is a rebuttal of Plato and his view that poetry is cut off from the universal because it is cut off fromthe reality of pure abstractions. Aristotle envisages another kind of generality: generality of the species.4)In focusing upon emotional effect, Aristotle is promoting that very aspect of poetry to which Plato most objected. But then Aristotle does not regard the emotions as intrinsically harmful but as a natural part of human life. Aristotle challenges Plato's assumption that people who 'indulge' in fictionally-created emotions will become prone to excessive emotionality in their lives generally.8. Discuss Aristotle’s theory of tragedy. P12-15Aristotle asserts that 'the characters [ in tragedy] should be lifelike', he also asserts that 'comedy aims at representing men as worse than they are nowadays, tragedy as better'. He considers the genre of tragedy superior to the genre of epic.The main goal that Aristotle proposes for both tragedy and epic is the goal of unity-- a natural enough goal when works of art are conceived on the biological model.Other goals proposed by Aristotle have to do with audience-- effect. For tragedy, Aristotle defines a specific tragic effect, a distinctive emotional response which the genre seeks to arouse in the audience. Tragedy, he says, should represent actions capable of awakening pity and fear.Aristotle claims that the emotional experience of a tragedy brings about a catharsis (katharsis) od pity and fear in the audience.Having defined the appropriate effect of tragedy, Aristotle goes on consider the type of hero required to produce this effect. The fall of a wholly good man does not generate pity and fear. The appropriate type of hero is a man remarkable for neither virtue nor vice, for neither justice nor depravity, but a man whose fall is due to some error or weakness, some hamartia.9. What is Aristotle’s organic principle? P10-11Aristotle appears as a less absolute theorist,,more interested in describing and classifying things as they are,with less regard to ultimate principles.His way of thinking about the world is dominated by the model of the biological organism.Art imitates Nature is Aristotle‟s general principle,in the sense that the arts,like Nature,work to unfold the potentials hidden within things.In deed ,since a great many accidental factors intervene to prevent things from growing as they “want”in the real world ,Aristotle even suggests that the arts may “on the basis of Nature ,carry things further than Nature can.10. What are Horace’s literary theories? P15-181)Horace’s literary theory appears especially in Epistles 2.1 and 2.2,and above all in the espitle that has come to be known as the Ars poetica.His stance is that of the experienced practioner,passing on valuable advice.Whereas Aristotle expounds principles,Horace lays down rules.2)Like the schooolroom grammarian,Horace speaks the language of right and wrong,the language of social duty.3)Horace recognises a larger number of genres than Aristotle ,including his own favourite genre of satire,But his approach is actually more limiting:less an examination of genres which happen to exist,more a designation of genres which may be allowed to exist.4)Horace’s key concept of decorum.In Horace’s way of thinking ,the ultimate goal is more easily lost gight of .5)Horace consistently views poesis as a craft,in Horace’s thinking ,”native genius “is indeed akin to aptitude .6)He continues to speak of imitating from reality.7)Horace’s new emphasis upon moral value in poetry,he institutes a bifurcation of virtue.In general,Horace‟s importance to the history of literary theory lies not in any profoundly original ideas, but in the new twist that he gave to the ideas of Aristotle.11. Discuss Longinus’theory of the sublime. P19-211)For Longginus,the sublime is not just one option out of a range of options .It is the essence of all great poetry and oratory,Pinning supreme value to a special use of language,he has no time for concepts of genre.Nor is he interested in the usual rhetorical goal of persuasion.2)The element of preaching in Longinus is reminiscent of more recent manifestos in which poets or novelists have proclaimed their own new way of writing as the only true way ,But Longinus stands in outright opposition to the literary tendencies of his time.3)For Longinus ,the sublime is a matter of reader response,It is true that he also invokes the author and the need for grand ideas impregnated with a noble inspiration,”Sublimity is the echo of a noble mind”,he writes,But his theory is essentially affective,not self-expressive.4)Longinus is interested in an extremity of effect that is always in danger of topling over into absurdity.5)The sublime as defined by Longinus is virtually beyond language,or at least ordinary literal language,He is concerned with what a text commun icates rather than the writer‟s uncommunicated soul.6)Longinus nonetheless gestures towards a poetic “rightness”which somehow transcends the literal meanings involved.7)He regards concision as generally inimical to the goals of transport,wonder and awe ,instead he favours the appropriate use of amplification and periphrasis ,two standard devices in the rhetorician‟s armoury.12. Dante Alighieri argues that the full four levels of meaning in Biblical exegesis can also be found in secular, vernacular poetry. What are they? Give some examples to expound them.P31-3213.There is one early battle in the Renaissance between Latin and the national vernacular. What is it? Expound it in detail. P31-321)One early battle in the renaissance was fought between those who believed that the new literature should be written in latin and those who believed that it should be written in the national vernacular. On the one hand, the humanist enterprise led to the recovery of a “pure” roman latin, as distinct from the delegat ed church latin of the middle ages. However, the growing power of the centralised ruler, and the growing power of the centralised ruler corresponded to a growth of national consciousness. This curious contradiction between cultural forces and socio-political forces was resolved in favor of the socio-political forces.2)The battle was fought our first in italy the earliest reasoned argument for a vernacular literature appeared in the 14th century. The argument also became a debate between different forms of the vernacular. Finally, the continuation of the debate into the early renaissance resulted in a victory for the school.3)A side ............................quantitative verse.(32页第二段开始)4)In hindsight........................assumptions.14. Discuss the idealising strain in the early Renaissance. P33-351)The renaissance period was still creative in its relation to antiquity. But its accurate and less overwhelming.2)For literary theory, the most........publishing history(33页第二段). Ariosto filled his romance with fantastic beings and events, and audience reaction clearly showed that such novel inventions had a special appeal of their own. The justification of marvels and the marvelous became one significant strand of renaissance theory.3)Moreover, the renaissance was still a christian age. For all the fascination of the pagan classics, there were certain christian attitudes that could not be left behind. Above all, literature had to be justified as morally useful.4)Drawing upon renaissance notions of “divine”inspiration and marvelous invention, sidney effectively outmanoeuvres the whole issue of truth.5)Theoretically, this..........................important.(35页最后一段)15. Discuss the Aristotelians’principle of verisimilitude. P39-39Verisimilitude means, literally, likeness to reality. With the principle of verisimilitude, the Italian Aristotelians gave more weight to believability, less to emotional effect;In the first place verisimilitude has nothing to do with everyday realism or the limitation of how a majority of people spend the majority of their lives; then, verisimilitude is still the way we tend to judge credibility in relation to public events; last, according to the principle of verisimilitude, credibility depends upon probability, probability depends upon truth-to-type;Of all the Italian Aristoteans, Castelvetro is the most interesting, and particularly extreme is his insistance upon verisimilitude;Considerations of verisimilitude also apply to presentation and performance.16. In the first half of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there was the purification of language. Explain it in detail. P40-41From the very start of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the wholesale naturalisation of foreign terms advocated by du Bellay was reversed by Francois de Malherbe, who sought to restrict and stabilise language in the interests of clear communication.During the Neoclassical period, the accolades go to perspicuity, that is, the quality of …see-through-able-ness‟ in language.Indeed, Neoclassical writers have a general predilection for analogies to sight and light and seeing: sight being the most objectifying sense, where the subject observes at a distance and the object appears as if untouched and unmediated.17. Discuss the scientific attitude and its influence in the Neoclassical theory. P42-45Scientific attitude:the rational attitude is objective and looks out beyond what merely happens to be in the immediate vicinity of the subject.This is also the scientific attitude, in the 17tn century,scientists had had to pull down human pride in a very drastic way,displacing the Earth from the centre of the universe..Ideally,scientific attitude involves a kind of modesty in the face of the world,a willingness to accept self-reducing,self-controlling laws.1)Neoclassical literary theorists embrace this kind of modesty almost for its own sake.Critic must recognise their own limits,but it is not by looking out to the observable factual evidence that Neoclassical critics transcend the subjective point of view.2)As regards the authority of the past,Neoclassical critics believe that the writer can be just as True Nature by imitating the Greek and Roman classics as by imitating actual reality.There is a sense of self-centred pride reduced to a proper humility.3)The authority of the past was also accepted on the subject of genres. Neoclassical theory allowed only a small number of genres,and no mixing between genres.4)This attitude helps to explain the Neoclassical concept of Nature.This is not a Nature of scenes and phenomena uncontaminated by human hand,but a Nature which includes and centres upon human nature.5)Another recurring Neoclassical concept is decorum which means fittingness,Neoclassical critics give the term a bewildering multiplicity of application.18. Discuss John Dryden‟s literary theory in the Neoclassical period. P46-471) In many of Dryden‟s critical statements, Dryden shows himself wholly in agreement with the new trend.But he is also aware of a distinctively English literary tradition,with specific reference points in Shakespeare,Beaumont and Fletcher,Joson and Chaucer.2) He insists that different national audience have their own temperaments and requirement.The Neoclassical assumption of an essential human nature that is constant across cultures and history is here under challenge.3) Dryden‟s most important piece of literary criticism,An Essay of Dramatic Poesy,is in large part a defence of English practice as against French theory,in which,drama is defined as a just and lively imageof human nature.4) Variety is a recurring concept in Dryden‟s criticism.The weighting of character above action had already been advanced by the Italian Aristotelians,but Dryden gives it a distinctively English twist.5) Dryden is more important as a practical than as a theoretical critic.His appreciations and evaluation and contrast ,would loom much larger in a history of practical literary criticism.19. Discuss Samuel Johnson‟s literary theory in the Neoclassical period. P47-481) Samuel‟s criticism is remarkable for judgements and insights into particular authors rather than for any development of a consistent theoretical position.Johnson is essentially Neoclassical in his attitudes,but with certain very significant reservations.2) Johnson values variety:the great source of pleasure is variety.Uniformity must tire at last,though it be uniformity of excellence.3) He also places temphasis on imitating real life,and dismisses abruptly the imitation of past works of literature:No man was ever great by imitation.Nor will he allow an a priori absolute status to Neoclassical rules:there is always an appeal open from criticism to nature.4) He suspects the artificial conventionality of the well-established classical genre of the pastoral.,he also insists the moral role of literature,and requires the writer to select from nature with a moral end in view.5) He believes in starting from actual observation,like the British cist philosophers.Moving away from the apparatus of Neoclassical verisimilitude,he takes a step in the direction of modern notions of realism and the realistic.20. Discuss the concept of the sublime in the Age of Sensibility in Britain. P53-54The term has already appeared in quotes from Joseph and Thomas Warton. The general reverence for everything Classical thinking; for a long time, however, the sublime was restricted to a superficial quality of style. John Dennis regarded passion as the essential feature of poetry, and gave highest praise to religious poetry because of its power to generate sublime feelings of admiration and awe. The most important theorist of the sublime was Edmund Burke. He distinguishes between two quite different forms of aesthetic response: our sense of the beautiful versus our sense of the sublime. Although both are valuable in their own ways, it is clear that a higher level of value is associated with the greaterintensity of the sublime. Our sense of the sublime is inspired by ruggedness, irregularity, vastness, power and obscurity. Terror and fear are mind-numbing, reason-numbing emotions.21. Discuss Giambattista Vico‟s literary theory. P57Vico founded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culture.He thought that mythological thinking was determined by the early state of human language which lacked abstract terms.The early state of language is metaphorical ,and myth is a metaphorical way of thinking.He evidently entail a complete rejection of the Neoclassical perspective.Viewed in relation to myth,poetry is n longer something merely added on top of ordinary rational thinking.He argues that metaphor is thinking.(56页第三行,第十一行,第十九行,倒数第二段第三行和第十一行)22. Discuss Denis Diderot‟s literary theory. P57-58Denis Diderot's paradox-loving manner foreshadows Postmodernism.He was a proponent of sensibility and the virtues of natural emotion.He thought that language already operates at a very great distance from the natural.加上57页十六行到十九行的involved.57第二段倒数第九行到faked.57页第二段最后三句话。
西方文论试题及答案
西方文论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以下哪位学者提出了“文学模仿论”?A. 亚里士多德B. 柏拉图C. 康德D. 黑格尔答案:A2. 形式主义文论认为文学艺术的独立性主要体现在:A. 社会功能B. 思想内容C. 形式技巧D. 历史背景答案:C3. 后现代主义文论对传统文论的批判主要体现在:A. 强调文学的客观性B. 强调文学的主观性C. 强调文学的普遍性D. 强调文学的相对性答案:D二、填空题4.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对文学创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_的挖掘。
答案:潜意识5. 存在主义文论认为,文学创作是对_的探索。
答案:存在的意义三、简答题6. 简述结构主义文论的主要观点。
答案:结构主义文论认为文学作品的意义不是由作品本身决定的,而是由作品内部的结构和外部的语境共同决定的。
它强调文学作品的内在逻辑和形式,认为文学的意义是多层次的,需要通过分析作品的结构来揭示。
7. 后殖民主义文论是如何批判西方中心主义的?答案:后殖民主义文论批判西方中心主义通过揭示西方文化霸权如何影响非西方文化,以及如何通过文学和其他文化形式来维持这种霸权。
它强调非西方文化的独特性和价值,主张多元文化的平等对话。
四、论述题8. 论述现代主义文论与后现代主义文论的主要区别。
答案:现代主义文论强调文学的创新性、形式的实验性和对传统的反叛。
它倾向于认为文学作品具有某种内在的、超越时代的价值。
而后现代主义文论则认为文学作品的意义是多元的、相对的,它强调文本的开放性、读者的主观性和文化背景的重要性。
后现代主义文论倾向于解构传统观念,挑战权威和中心,认为文学作品的意义是由读者在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构建的。
9. 试分析接受美学对文学批评的影响。
答案:接受美学强调读者在文学批评中的主体性,认为文学作品的意义不是固定的,而是在读者的接受过程中不断生成的。
它改变了传统的文学批评方法,使得批评者更加关注读者的阅读体验和解读过程。
接受美学促进了文学批评的多元化和个性化,也为文学教学和文学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
西方文论试题及答案
西方文论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西方文论中,认为文学作品是作者主观情感的表达,这一观点属于以下哪位理论家?A. 亚里士多德B. 弗洛伊德C. 柏拉图D. 康德答案:B2. 以下哪位理论家提出了“模仿说”?A. 亚里士多德B. 尼采C. 柏拉图D. 黑格尔答案:A3. 结构主义文学理论认为文学作品的结构类似于哪种语言结构?A. 口头语言B. 书面语言C. 符号语言D. 计算机语言答案:C4. 后现代主义文学理论强调的是:A. 作者的权威性B. 文本的封闭性C. 读者的主观性D. 文本的客观性答案:C5. 以下哪位理论家提出了“文学即游戏”的观点?A. 巴赫金B. 德里达C. 罗兰·巴特D. 艾略特答案:A6. 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强调的是:A. 文学作品的美学价值B. 文学作品的历史背景C. 文学作品的道德教化D. 文学作品的个人情感答案:B7. 以下哪位理论家是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代表人物?A. 弗吉尼亚·伍尔夫B. 西蒙·波伏娃C. 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D. 贝蒂·弗里丹答案:B8.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认为文学作品是:A. 作者个人情感的体现B. 社会经济基础的反映C. 作者个人经历的记录D. 文化传统的继承答案:B9. 接受美学认为文学作品的意义是由谁决定的?A. 作者B. 读者C. 批评家D. 出版商答案:B10. 以下哪位理论家提出了“解构主义”?A. 罗兰·巴特B. 雅克·德里达C. 米歇尔·福柯D. 保罗·德曼答案:B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简述弗洛伊德的文学理论。
答案:弗洛伊德的文学理论认为文学作品是作者潜意识欲望的表达,通过文学作品可以揭示人类深层的心理动机和冲突。
2. 结构主义文学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答案:结构主义文学理论认为文学作品的意义是由其内在的结构决定的,文学作品之间存在共通的符号系统和规则,通过分析这些结构可以揭示文学作品的深层意义。
专接本西方文论答案A
专接本西方文论答案A西方文论试题参考答案(A)一名词解释(共5小题,每题6分,共30分)1、美是和谐:毕达哥拉斯认为,美体现着合理的或理想的数量关系,美的本质就是和谐,和谐就是对立因素的协调统一。
这个观点包含着朴素的辩证法因素。
2、净化说:净化本来是古希腊的医学名词,亚里士多德借之说明观看戏剧演出,不为怜悯、恐惧之情所困,反而从中解脱出来。
情感的净化,是由于观众受了理性的指导,满足了无害的快感,从而引起了道德作用和审美效果。
3、新古典主义:是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时期形成的一种文学思潮和艺术理论。
它的特征在于:崇尚理性,主张模仿自然,拥护王权,鼓吹规范化。
4、象征型艺术:黑格尔认为,象征型艺术是人类早期的艺术,在这种艺术中,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仅是一种象征关系,物质不是作为内容的形式来表现内容,而是物质的表现形式压倒精神的内容。
用某种符号、某种事物来象征一种朦胧的认识或意蕴。
5、意图谬见:新批评派认为,传统的将作品的意义与作者的创作意图联系起来,并认为作品是作者创作意图的投射物的观点,其实是一种谬见。
由此,新批评派切断了作家与作品的关系。
二简答(共4小题,每题8分,共32分)1、简述:亚里士多德的悲剧定义:悲剧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语言,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
2、简述:启蒙主义文论的特征:a 启蒙主义文论是一种承前启后的转折型的文艺理论形态;b 启蒙主义文论分为英国经验派和大陆理性派两大潮流;c 强调文艺的教育启蒙作用,为新兴市民阶级服务;d 历史主义的观点和方法的兴起。
3、简述:黑格尔关于悲剧冲突类型的理论观点:黑格尔把悲剧类型分为三种:一是由单纯的物理或自然的原因如疾病、车祸、地震等所产生的冲突;二是由自然条件所引起的心灵冲突;三是心灵的冲突,这是最本质型的冲突,其原因是人们的行动破坏了某种本来是合理的东西,从而引起心灵的矛盾和心灵差异面的斗争。
西方文论选读试题共九套含答案
西方文论选读试题共九套含答案二○○二年十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西方文论选读试题(课程代码0815)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1、《伊安》是哪位文论家的作品()①亚里士多德②贺拉斯③王尔德④柏拉图2、贺拉斯写作了()①《诗学》②《诗艺》③《为诗辩护》④《诗学界定》3、朗吉弩斯崇高语言的来源有()①一个②三个③六个④五个4、认为诗高于其它学术,是学术之父的是哪一位文论家?()①海涅②雪莱③华滋华斯④锡德尼5、莱辛论诗与画的区别时他主要想说的意思是()①诗歌的节奏感优于绘画②绘画的表现力优于诗歌③诗歌在表现力和整体的优越性上强于绘画④诗与画二者无所谓谁更优越6、是谁说诗性智慧是人类各种文化产生的根源?()①夏多勃里昂②波德莱尔③维柯④但丁7、“悲剧的本质……为酒神陶醉的梦境”是哪位文论家说的?()①亚里士多德②尼采③叔本华④杜夫海纳8、弗洛伊德认为()①白日梦与夜梦没有什么区别②白日梦是梦,而不是幻想③白日梦是幻想,与梦有相似之处④诗人的创作与童年游戏无关9、黑格尔断言()①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②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虚构③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摹仿④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创新10、《艺术与现实的美学关系》是一篇()①深刻阐释浪漫主义美学的文献②深刻阐释现实主义美学的理论文章③关于自然主义美学的文章④讨论表现主义美学文体的文献11、泰纳是()①英国文论家②法国美学家③德国艺术理论家④美国文学批评家12、诗歌的“他者”理论是谁提出来的?()①兰波②罗兰·巴尔特③英伽登④海德格尔14、美意味着对世界的本质结构的否定这是谁的理论观点()①萨特②瑞恰兹③卢卡挈④尧斯15、尧斯是()①意识流文学理论的代表②象征主义文论的代表③接受美学的代表④新批评的理论家16、谁在《对几位同代人的思考》一文中提出“通感”理论?()①波德莱尔②佩特③桑克蒂斯④雨果17、席勒认为“朴素的诗”主要是()①模仿神②模仿自然③模仿人④模仿社会18、王尔德是()①唯美主义文论家②现实主义文论家③只是诗人,而不谈文论④浪漫主义文论家19、卢卡挈是()①马克思主义文论家②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家③自然主义文论家④现代主义文论家20、本雅明认为机械复制时代艺术作品最显著的标志()①即是传统艺术的光韵的增强②是传统艺术光韵的消解③是传统艺术的光韵的黯淡④是传统艺术光韵的时强时弱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1、弗莱《批评的剖析》谈到了()①历史批评②伦理批评③原型批评④技巧批评⑤价值批评2、柏拉图的美学与文论作品有()①《大希庇阿斯》②《会饮》③《理想国》④《诗学》⑤《九卷书》3、兰波在《致保尔·德梅尼》一文中提出的观点是()①“他者”理论②通灵人理论③诗人是盗火者④妇女也可以成为诗人⑤诗人是立法者4、康德认为艺术的特征在于()①是人有意图的以理性为基础的创造物,不同于自然②艺术是人类追求美的重要技巧,与作为知识的科学不同③艺术创作不同于手工艺生产④艺术即游戏5、海德格尔认为艺术作品的本源不是()①艺术品②作者③艺术④大地⑤接受主体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1、理念说2、悲剧(亚里士多德)3、《论崇高》4、原型(荣格)5、直觉(克罗齐)四、判断分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判断正误,将正确的划上“√”,错误的划上“×”,并简述理由。
远程教育《西方文论》在线测试及答案
《西方文论》第01章在线测试第一题、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1、柏拉图没有一本专门的美学和文艺学著作,他的文艺思想散见于一些对话之中,()将其汇编成册,题为《文艺对话集》。
A、宗白华B、鲁迅C、朱光潜D、2、亚里斯多德文论代表作是A、《诗学》B、《诗艺》C、《为诗一辩》D、3、亚里斯多德认为悲剧的主角的命运应该是()A、好人由福转到祸B、穷凶极恶的人从福落到祸C、中等人由福转祸D、4、亚里斯多德认为悲剧的效果在于“激起哀怜和恐惧,从而导致这些情绪的净化”,“净化”原文是“katharsis”(卡塔西斯),罗念生先生将其翻译为()A、熏陶B、陶冶C、提升D、5、在诗的功用问题上,简洁而明确地提出了“寓教于乐”说的是()A、苏格拉底B、贺拉斯C、朗吉努斯D、第二题、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5道题共10分)1、柏拉图把世界划分为三种,分别是()A、理式世界B、幻想的世界C、现实世界D、艺术世界2、柏拉图列举的文艺的三条罪状,分别是()A、文艺不具有真实性B、文艺亵渎神明,丑化英雄C、文艺为贵族服务D、文艺迎合人性中的低劣因素3、亚理斯多德在《诗学》里拿诗和历史作比较时认为()A、诗人的职责不在描述已发生的事,而在描述可能发生的事B、诗比历史更具有哲学意味C、诗所说的多半带有普遍性,而历史所说的则是个别的事D、历史比诗更真实、更具有普遍性4、关于情节的安排,亚里士多德的“有机整体说”有三个要点()A、情节必须完整B、情节必须曲折离奇C、情节必须长短适度D、情节必须有机统一5、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艺术的成分共有六个:言语、歌曲、形象(指演员造型和舞台布景),另外三个是()A、舞台B、情节C、性格D、思想第三题、判断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1、西方文论是指,以欧洲为主体的、包括北美的广大地区的文学艺术的理论,它以欧洲的文学理论为主,也兼及一部分有关绘画、音乐等其他艺术的理论形态。
正确错误2、柏拉图率先提出了美是和谐的命题。
西方文论B答案
《西方文论》考试试卷(B卷、闭卷)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1、②2、① 13、④4、①5、③6、①7、②8、①9、② 10、②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1、①②③2、①②③3、①②③④4、①②③④5、①②③⑤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1、理念说:文艺模仿现实事物,现实事物模仿理念,(1分)因而文艺与真理隔着两层,是模仿的模仿、影子的影子。
(1分)2、悲剧(亚里士多德):悲剧是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悲剧六要素中,情节是最重要的;(1分)悲剧的效果是净化人的心灵。
(1分)3、《论崇高》:是路马时期朗吉弩斯写作的一篇文论文章,(1分)主要论文章崇高风格的构成要素、以及崇高风格形成的社会文化背景。
(1分)4、原型(荣格):原型是隐藏在诗歌意象背后的,由诗人的自主情结负载的心理能量,(1分)原型本质上是神话形象。
(1分)5、直觉(克罗齐):直觉就是表象或意象。
头脑中出现表象时,就是进行直觉,(1分)直觉就是表现。
(1分)四、判断分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判断正误,将正确的划上“√”,错误的划上“×”,并简述理由。
1、(×)因为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六要素中情节最重要的。
(5分)2、(√)歌德认为艺术作为对自然的摹仿而是自然的奴隶,作文超越自然的伟大人格的主体创造,是自然的主宰。
(5分)3、(√)元叙事指的是关于历史、宗教、科学、心理学及艺术的正统性的解释方法,以及用单一标准去裁定所有差异并统一所有话语的传统方法。
由于不同的语言必然各有特质,元叙事本身已存在不可沟通性。
(5分)4、(×)因为弗莱认为神话和现实主义是文学的两极。
在两极之间是由各种虚构的浪漫的故事组成的广大区域。
(5分)五、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1、高明的诗人都是靠灵感来创作,(1分)灵感来自于两种途径,一是神灵的凭附,一是灵魂回忆,(1分)当诗人获得了这种诗神的灵感或在灵魂中回忆到了理念世界就可能产生一种精神上的迷狂状态。
西方文论试题库
西方文论试题库一、单选1、()是整个后结构主义思潮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分数:2 分)A. 解构主义B. 唯美主义文论家C. 现实主义文论家D. 自然主义文论家标准答案是:A。
2、升华是指(分数:2 分)A. 艺术必须具有审美属性,文学必须是美的文学。
、B. 把原本的性目的转变为一种与性目的有心理关系的非性目的的能力C. 文学艺术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必须表达“意识到的历史内容”D. 具有相对独立性标准答案是:B3、3、王尔德是(分数:2 分)A. 唯美主义文论家B. 现实主义文论家C. 只是诗人而不谈文论D. 浪漫主义文论家标准答案是:A。
您的答案是:A4、卢卡挈是(分数:2 分)A. 马克思主义文论家B.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家C. 自然主义文论家D. 现代主义文论家标准答案是:B。
您的答案是:B5、《会饮》作者是(分数:2 分)A. 亚里士多德B. 布瓦洛C. 柏拉图D. 康德标准答案是:C。
二、多选1、莎士比亚化具体的内涵包括(分数:3 分)A. 艺术必须具有审美属性,文学必须是美的文学。
、B. 文学艺术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必须表达“意识到的历史内容”C. 产品同生产行为不能分离,精神生产D. 是生产的结果是商品,是使用价值,它们具有离开生产者和消费者而独立的形式标准答案是:AB。
2、法兰克福学派其主要代表人物(分数:3 分)A. 本雅明、、B. 霍克海默C. 阿多尔诺D. 弗洛姆标准答案是:ABCD。
3、精神生产包括两种形式(分数:3 分)A. 是生产的结果是商品,是使用价值,它们具有离开生产者和消费者而独立的形式B. 产品同生产行为不能分离,精神生产C. 是生产的结果是商品,是使用价值,它们具有离开生产者和消费者而独立的形式D. 、古希腊标准答案是:AB。
4、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是相互依存、辩证统一的关系(分数:3 分)A. 亚里士多德B. 人生来具有的一种性力本能驱使人去追求快乐尤其是性快乐C. 典型人物必须生活在典型环境中,典型环境对典型人物性格的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D. 典型环境也只有通过典型人物的活动才能呈现出来标准答案是:CD。
西方文论试卷二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1.和谐2.民族3.释义学4.伽达默尔5.英雄的时代6.无目的7.创造性知识8.古典型9.奴隶10.弗洛伊德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ACBAD BCBAA三、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1.酒神精神,表现为醉,指人在痛苦与狂喜的癫狂中体现出的原始激情,个体生命与个体意识化入一种浑然忘我之境,获得与世界本体相融合的愉悦。
2.女性要从自己独特的生理机制出发,设法摆脱男性中心主义的语言习性,将女性的差异刻入文本,实现真正的女性写作。
3.柏拉图(Platon),公元前427年,出生于雅典的一个名门望族的奴隶主家庭,死于公元前347年。
古希腊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家。
他是苏格拉底(Socrates,公元前470--公元前399)的学生,亚里士多德的老师。
曾三次去意大利南部的西西里岛活动,企图实现理想的奴隶主贵族政治,但以失败告终。
主要作品为《理想国》《大希庇阿斯篇》。
4.诗歌要兼顾内涵(intension)和外延(extension),两者结合的本质可以用两个词相同的部分tension来表示。
文学既要有明晰的概念意义,又要有丰富的联想意义,两者之间的关系就是张力。
四、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巴尔扎克的文艺思想简答要点:[1]小说创作是一种社会研究,要重视观察、比较、分析各种社会现象,挖掘隐含意义;[2]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3]注意细节描写,追求艺术的真实性。
2.本杰明对文艺的思考简答要点:[1]现代艺术生产力:现代艺术世俗化的革命力量;[2]现代主义:现代人的神话或反讽的乌托邦。
五、论述题(20分)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提出,人类的文学艺术,从其内在的自由活动特征来看,与游戏是相通的。
席勒从自己的美学观与文艺观出发,进一步发展了这一见解。
席勒认为,人身上存在着感性与理性两种对立因素,以及与之相关的两种冲动,即感性冲动与理性冲动。
就其理想的完整人格而言,两种冲动应是统一为一体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布拉格学派:(发起者、贡献最大者、内涵、理论主张、影响、评价)①理论渊源:1926年雅各布森与马捷齐乌斯共同创立布拉格语言学学会,到1935年更名捷克结构主义。
一方面肯定索绪尔的共时性语言学研究,一方面反对脱离历史发展过程单纯谈论共时性,以结构和功能为两个基本点构建了自己的理论体系。
文学作品不只是言语或文学性的东西,而是一种系列结构,一种与各种社会环境密切相关的系列结构。
②主要特征:⑴注重语言的功能研究。
文学语言的特点是最大限度的偏离日常生活实用语言的指称功能,而把表现功能放到首位。
⑵类比方法是布拉格学派的主要研究手段之一。
通过对音位类比的研究来区分词语和语法的意义,从而达到对语言体系结构乃至文学作品结构的把握。
⑶把共时性语言学研究与历时性语言学研究结合起来。
解释语言本质的最佳研究途径是对语言体系作共时性分析,但共时性分析不可能否认历史进程对语言体系的影响,要正确理解语言的结构和功能,就必须深入探讨历史的语言环境。
⑷读者阅读是作品审美价值实现的原因。
一部作品印刷成书只有潜在的审美价值,只有被读者阅读之后,其审美价值才能真正实现,且由于审美标准不同,审美价值是可变的不确定的。
这些观点预示着接受美学的基本观点。
③地位影响:布拉格学派存在时间较长且较活跃,是连接俄国形式主义与英美新批评、法国结构主义的桥梁,对现代西方文论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它提出的语言的功能研究、类比方法的运用、共时性与历时性研究的结合以及在对读者的转向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但它过分夸大艺术形式的作用,用形式来规定文艺本质,把文学发展规律和形式发展规律等同起来。
虽然艺术形式有自身的发展规律,但从根本上来说,这一规律是由社会文化和艺术内容的发展所决定的,艺术形式无法自我规定。
且语言学方法只是一种研究文艺的手段,不能将之当成研究目的。
文学性:文学性是指文学之所以为文学的独特性质。
文学性就是文学的性质和文学的趣味,它存在于文学语言的联系和构造之中。
文学性不存在于某一部文学作品中,而是一种同类文学作品普遍运用的构造原则和表现手段,如结构、韵律、节奏、修饰等。
文学性的诗性功能:雅各布森认为,文学性存在于文学作品的语言形式之中,诗歌是具有独立价值的词的形式显现,即诗歌的本质不在指称叙述外在世界的事物,而在具有表达目的的诗歌语言形式显现。
诗歌语言往往打破符号与指称的稳固的逻辑联系,而为能指与所指的其他新关系和审美功能的实现提供可能。
诗歌语言虽然有提供信息的功能,但应以自指的审美功能为主。
荒诞派戏剧:20世纪50年代兴起于法国的反传统戏剧流派。
代表作有尤奈斯库的《秃头歌女》,贝克特剧作《等待戈多》。
荒诞派戏剧家提倡纯粹戏剧性、通过直喻把握世界,他们放弃了形象塑造与戏剧冲突,运用支离破碎的舞台直观场景、奇特怪异的道具、颠三倒四的对话、混乱不堪的思维,表现现实的丑恶与恐怖、人生的痛苦与绝望,达到一种抽象的荒诞效果。
代表作家有尤奈斯库、贝克特等人。
尤奈斯库的荒诞派戏剧理论:1、戏剧表达超现实的真实:一是作为意义之无和物质之有的“超现实的真实”。
二是作为永恒之在的“超现实的真实”。
2、戏剧的虚构本质与非理性本质。
3、悲剧性与戏剧性及其戏剧张力。
4、纯喜剧:戏剧的独立性。
原型批评:发展概况:原型批评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流行于西方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批评流派,其主要创始人是弗莱。
理论基础主要是荣格的精神分析学说和弗雷泽的人类学理论。
主要主张:原型批评试图发现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各种意象、叙事结构和人物类型,找出它们背后的基本形式,并强调作品中的神话类型,认为这些神话类型同具体的作品比较起来是更基本的原型,并把一系列原型广泛应用于对作品的分析、阐释和评价。
纵观整个原型批评,其呈现出整体性批评和文化批评的倾向。
影响评价:原型批评是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最重要的流派之一,它以荣格精神分析学说和弗雷泽的人类学理论为基础,在文学观念上,弗莱受到了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和社会历史观的影响,使其原型批评呈现出一种整体性文化批评的倾向。
在方法论上,原型批评还吸取了斯本格勒的历史有机循环发展论和早期结构主义的一些理论,此外,原型批评虽然反对新批评,但其理论仍带有一定程度上的文学自足论的痕迹。
细读法:细读法可以说是新批评的阅读方式,它的目的不是要找出诗歌的意义。
也就是说,对于诗歌的意义不应从内容上来认识,而是要从诗歌的整体内在结构上来阅读和理解诗歌语言,通过这种阅读,发现文学作品的语言是否成功地形成了一个富有张力的和谐的整体,组成这个整体的各个部分之间又具有怎样的相互关系。
为形式主义辩护:⑴布鲁克斯认为形式主义批评的一个基本信条就是,文学批评是对于批评对象的描述和评价,形式主义批评家主要关注的是作品本身,这一观点就将文学批评与作者读者之间的关联割裂开来。
⑵文学批评就是对作品本身的描述和评价,只有在作品中体现过的意图才是作者真正的意图,而不是以作者生平为依据的猜测,读者也应该找到一个中心立足点来研究诗歌或者小说的结构。
⑶布鲁克斯的观点为现代文本理论奠定了基础,将文学作品视为独立自足的整体来研究获得了许多重要成果,对新批评的发展起了巨大推动作用,但其割裂了文学作品与外部事物的关系从而陷入了形式主义的泥潭。
悖论与反讽:布鲁克斯主张文学批评应当只关心作品本身,文学作品应当是一个和谐整体,对于一件成功的作品来说,形式和内容是不能分割的。
作品的形式关系包含了逻辑关系但又超出了逻辑关系。
总体上说,文学是隐喻的、象征的。
布鲁克斯对作品形式的关注主要体现在运用语义学方法对作品的语言和结构进行分析研究上。
⑴悖论是修辞学上的一种修辞格,指的是表面上荒谬而实际上真实的陈述,诗歌语言和结构的各种平面不断倾倒产生种种重叠、差异和矛盾。
⑵反讽指的是所说的话与所要表达的意思恰恰相反,是语词受到语境压力造成意义扭转而形成的所言与所指之间对立矛盾的语言现象。
这也是诗歌语言与科学语言的区别,科学语言是不会在语境的压力下改变意义的。
但诗歌语言则是多义的,诗人使用的词包含多种意义,是具有潜在意义能力的词,是意义的网络。
结构理论:⑴有机整体观,⑵布鲁克斯指出结构的基本原则就是对作品的内涵、态度和意义进行平衡和协调,结构不是仅仅把不同的因素安排成同类的组合体,而是使相似的与不相似的因素相结合。
结构是一种积极的统一,不是通过回避矛盾取得和谐,而是通过解释矛盾、展开矛盾、解决矛盾而取得和谐。
意见谬误:意图谬见在于将诗歌和诗歌的起源和产生过程相混淆,从诗歌创作的心理原因中推演批评标准最终只能是传记式批评和相对主义。
意图谬见的结果是取消了作为批评的具体对象的文学作品本身。
由于文学作品本身就是一种独立自足的存在,在诗歌之外寻找创作意图并批判诗就是多此一举。
维姆萨特对意图说的批判高度强调了作品本身的重要性,这对于传统文学批评中只注重作者意图的传记式批评的批判,的确具有积极意义。
但是意图说还将矛头指向历史批评、社会批评及其他传统文学研究,尤其是完全割断了作品与作者之间的关联,又走向了一种新的片面性,只将是个看作一种形式方面的风格技巧,谬误更为明显。
简答:举例说明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的两大主潮:人本主义与科学主义是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的两大主潮。
所谓人本主义,就是以人为本的哲学理论,其根本特点是把人当作哲学研究的核心、出发点和归宿,通过对人本身的研究来探寻世界的本质及其他哲学问题。
人本主义文艺理论的主要代表有象征主义诗论、表现主义文论、精神分析学文论、直觉主义文论、现象学和存在主义文论、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解释学和接受理论等。
这些人本主义文艺理论重视主体的艺术和审美经验在审美活动中的作用,高度重视人的个性与心灵活动,尤其是注重无意识心理活动嫉妒者阅读接受等层面,开辟了以往文艺理论研究未涉及的新领域,并对后世文艺理论有深远的影响。
所谓科学主义,是以自然科学的眼光、原则和方法来研究世界的哲学理论,它把一切人类精神文化现象认识论根源都归结为数理科学,强调研究的客观性、精确性和科学性,其思想基础在本世纪主要是主观经验主义和逻辑实证主义。
科学主义文艺理论的主要代表有俄国形式主义、布拉格学派、英美语义学和新批评文论、结构主义文论、符号学文论、叙事学文论以及解构主义等。
这些科学主义文艺理论较之人本主义文艺理论更清晰地呈现出一条一脉相承、前后相继的线索,尤其是反对人本主义的口号更是旗帜鲜明。
在索绪尔语言学的影响下,形式主义、结构主义都希冀能在科学方法的指导下研究文艺作品及文学现象,试图找到其内部规律,揭示文学之为文学的文学性,专注于作品本身的形式、语言、语义等内部研究,甚至完全割裂了文学作品与作者、社会、读者的关联,但对文本研究的规范性、客观性和科学性作出了巨大贡献。
俄国形式主义的理论主张:俄国形式主义是1914年至1930年在俄罗斯出现的一种文学批评流派。
这一流派分为两个分支,一是莫斯科语言学小组,代表人物是罗曼·雅各布森,一是彼得堡小组(诗歌语言研究会1916)代表人物有什克罗夫斯基、日尔蒙斯基和艾亨鲍姆。
理论渊源:俄国形式主义深受日内瓦语言学派、胡塞尔现象学、象征主义、未来主义和立体主义的影响,把音位学作为语言成分的因素用来剖析和建造形式结构,反对只根据作家生平、社会环境、哲学、心理学等文学外部因素去研究文学作品,认为文学研究的对象应该是文学作品本身,文学评论家要探寻文学自身的特性和规律,亦即研究文学作品的语言、风格、结构等形式上的特点和功能。
主要主张:⑴文学作品是意识之外的现实。
文学作品只是一种构造和游戏,形式主义者不研究作者和读者的主观意识和主观心理,而仅仅局限于对客观现实的艺术作品的研究。
⑵文学创作的根本艺术宗旨不在于审美目的,而在于审美过程。
形式主义者提出了陌生化这一概念,认为要使人们对熟悉事物的自动感知变为审美感知,就要采取陌生化的手段,使现实中的事物变形,创造出新的艺术形式,使人们重新审美的感知原本已经熟悉的事物,尽可能的延长审美感知的过程。
⑶文学批评的任务是要研究文学性,文学性即文学之所以为文学的内部规律,要着重研究艺术形式,深入文学系统内部去研究文学的形式和结构。
既然文学作品可以表现多样化的内容,那么文学性就不在作品的内容而在作品的形式,,即语言的运用和修辞技巧的安排组织。
⑷共时性的语言学研究方法是文学批评的主要方法之一。
这一方法能够科学揭示文学作品的形式结构、把握文学创作的规律,按照索绪尔语言学研究方法将文学研究分为内部研究和外部研究,并着眼于以形式分析为主的内部研究。
影响:⑴俄国形式主义是对传统文学批评进行反拨的艺术理论上的先锋主义。
它从形式角度规定文艺本质,把文艺创作视为一种表现形式,并认为过去把形象思维作为文艺本质,把反映生活看成文艺的主要任务是很不科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