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公共关系学第五章提纲
公共关系学 第五章
• (二)选择性理解 • 选择性理解,是指不同的人对于同一信息作出不同
的意义解释和理解。 • 影响受传者的选择性理解的心理因素包括需要、态
度和情绪三个方面。 • (1)需要。 • 信息受传者对于一条信息的理解往往是为了满足自
己的某种需要。 • (2)态度。 • 态度表现为对事物的肯定或否定、赞美或批评、爱
• (1)谁传播(Who);--控制分析 • (2)传播什么(Says What);--内容分析 • (3)通过什么渠道(Which Channel);--媒介分
析 • (4)向谁传播(to Whom);--对象分析 • (5)传播的效果怎样(What Effects)。--效果
分析
二、把关人理论P122
第三节 公共关系的传播媒介P130
四大传统媒体: 报纸——纸质媒介 杂志——纸质媒介 广播——电子媒介 电视——电子媒介
新兴媒体: 互联网
一、印刷媒介:报纸与杂志P130
• (一)报纸传播信息的
• 2.弱点
优势和弱点(简述) • 1.优势: • (1)可充分处理论题
• (1)时效性 差
• (2)选择性强
• 2.弱点 • (1)缺乏灵活性与时效性 • (2)阅读范围的局限性 • (3)感染力较差
二、电子媒介:广播与电视P132
• 电子媒介是指运用电子技术、电子技术设 备及其产品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介,其中包 括广播、电视、电影、录音、录像、光碟 等等。
(一)广播在传播信息中的优势和弱点(问 答题)在我国,广播是最为大众化的传播 媒介。
好或厌恶等心理倾向。 • (3)情绪。 • 情绪指那种与人的需要是否获得满足相联系的内心
公共关系学复习笔记第五章
第五章公共关系调查一、考核知识点(一)公共关系调查的界定1、识记:(1)公共关系调查(P40、P108)公共关系调查是运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组织公共关系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进行考察和分析,寻求建立组织良好形象的科学认识活动。
2、领会:(1)公共关系调查的意义(P106-107)一般而言,公共关系调查的意义主要有以下5个方面:1、了解公关现状,明确组织公共关系的工作目标。
2、实施环境监测,把握组织公共关系环境的现状及其变化特点。
3、进行形象定位,缩小组织的自我期望形象与其在公众中实际形象的差距。
4、开展问题预警,预报组织可能出现的公共关系问题。
5、提供事实依据,保证组织决策的科学性。
(2)公共关系调查的内涵(P108)公共关系调查的内涵基本有以下3点主要内容:1、公共关系调查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
2、公共关系调查的内容是组织公共关系的现状。
3、公共关系调查是一种有目的的科学认识活动。
(3)公共关系调查的特点(P109-110)公共关系调查本身所具有的特点主要有3个方面:1、调查目的明确。
“知己知彼”2、调查对象具体。
“特定的公众”3、调查人员信息意识强烈。
“信息就是任务”(4)公共关系调查的原则(P110-111)公共关系调查人员必须遵循5大原则:1、客观性原则。
即要求调查人员必须搜集那些能够真实、客观、准确地反映组织公共关系状况的资料。
2、系统性原则。
即要求调查人员注重调查对象的整体性,必须根据调查的目的,搜集那些能够全面系统地反映组织公共关系状况的资料。
3、时效性原则。
即要求调查人员要注意调查资料传递的快捷性,以便组织根据资料及时作出决策。
4、计划性原则。
即要求调查人员在安排调查活动时必须事先制定一个周密的计划,对调查活动及参与活动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合理的安排,以保证调查的顺利进行,并提高调查的效率。
5、效用性原则。
即要求调查人员必须以较少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投入,获得最佳的调查效果。
自考00182公共关系学 复习重点
自考00182公共关系学复习重点2021年第一章公共关系概论第一节公共关系的含义一、公共关系的定义(一)管理论。
卡特利普和林特:公共关系是确定、建立和维持一个组织与决定其成败的各类公众之间的互益关系的一种管理功能。
(二)传播论弗兰克杰夫金斯认为:公共关系就是一个组织为了达到与它的公众之间相互了解的确定目标,而有计划地采用一切向内和向外的传播沟通方式的总和。
(三)传播管理论詹姆斯格鲁尼格教授认为:公共关系是一个组织与其相关公众之间的传播管理。
(四)咨询论1978年8月发表的(墨西哥宣言):(五)社会关系论强调公共关系是一种公众性、社会性的关系或活动。
另外,《中国职业大词典》里的定义是:公共关系是从事组织机构公众信息传播、关系协调与形象管理事务的调查、咨询、策划和实施的一种实践活动。
后来,格鲁尼格教授作了补充:公共关系是一个组织与其相关公众之间的传播管理,其目的是建立一种与这些公众互相信任的关系。
二、公共关系的基本要素第一,公共关系的行为主体是组织机构;第二,公共关系的沟通对象是相关公众;第三,公共关系的工作手段是传播沟通媒介;(人际沟通媒介和大众传播媒介)第四,公共关系的过程是信息的双向交流;第五,公共关系的目标是为组织机构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
第二节公共关系的相关概念与范畴一、公共关系状态、公共关系活动、公共关系观念(一)公共关系状态1、公共关系状态即一个组织与其公众环境之间客观上存在的关系状况和舆论状况。
2、公共关系状态包括与组织相关的社会关系状态和社会舆论状态两个方面。
3、社会关系状态指组织机构与其相关公众之间相互交往和共处的情形和状况。
4、社会舆论状态指社会公众对组织机构的认知和评价的情形和状况。
(二)公共关系活动公共关活动(实务)即运用传播沟通的方法去协调组织的社会关系,影响组织的公众舆论,塑造组织的良好形象,优化组织的动作环境的一系列公共关系工作。
(三)公共关系观念(就是公关意识)公共关系观念是一种影响和制约着组织的政策和行为的经营观念和管理哲学。
《公共关系》第五章
• 2、抽样调查的分类及其实施步骤 • 抽样调查的关键是抽样,抽样调查分为随 机抽样和非随机抽样两种类型。 • 3、抽样调查的特点 • 首先,按随机抽样确定样本单位的机会是 均等的,所有调查对象的个体单位都存在 同样被抽选的机会。
• 其次,抽样调查是一种目的在于了解全面情况的 非全面调查方法。 • 再次,采用抽样调查方式,还可以使调查内容大 大得以扩展,其深度和广度都有提高。目前,在 美国95%左右的统计资料都是通过抽样调查方式 取得的,如果不以这种方式进行调查,根本无法 取得如此广泛和深入的信息资料。 • 最后,由于抽样调查只对全部总量中的少数样本 进行调查,涉及人员少,投入财力小,而且进度 快,取得调查结果的时间短、花费低。所以,抽 样调查具有经济效益和明显的实效性。
• 五、公共关系调查的类型 • (一)、全面调查、抽样调查和个案调查 • 公共关系调查按照调查对象的多少,可划 分为全面调查、抽样调查和个案调查。 • (二)、定性调查和定量调查 • 定性调查和定量调查是按照公共关系调查 的性质来划分的调查类型。
• (三)、描述性调查、解释性调查和预测 性调查 • 按照公共关系调查的目的来划分类型,可 以分为描述性调查、解释性调查和预测性 调查。 • (四)、横向调查与纵向调查 • 公共关系调查依照时序划分类型,可以分 为横向调查与纵向调查。
• 一、公共关系调查的概念及特点 • 公共关系调查是社会调查的一种,有狭义、 广义之分。狭义的公共关系调查是为搜集有 关组织公共关系状况、公众需要和社会环境 等方面信息而进行的调查。如果从“大公共 关系”的概念出发,以国家为组织主体,一 切社会调查又都可以称为是公共关系调查。 我们提倡以“大公共关系”的视角来认识社 会,来看待公共关系学的学科地位和作用, 但是,一般情况下所说的公共关系调查是指 狭义的公共关系调查。
00182公共关系学自考知识点汇总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00182公共关系学-目录第一章公共关系概论1.公共关系的定义2.公共关系的基本要素3.组织、公众、传播;关系、舆论、形象4.公共关系操作中的若干范畴5.人际关系和人群关系;公共关系状态、公共关系活动、公共关系观念6.关系、舆论、形象7.组织、公众、传播8.公共关系发展的四个阶段9.公共关系思想的萌芽;巴纳姆时期的神话与欺骗10.公共关系职业化;公共关系学科化11.公共关系在我国的发展12.公共关系的五大功能:收集信息、辅助决策、传播推广、协调沟通、提供服务13.公共关系的收集信息、辅助决策、提供服务功能14.公共关系的协调沟通功能15.公共关系的传播推广功能第二章公共关系组织与人员16.公共关系公司的类型、组织机构、经营范围与特点;公共关系协会的活动内容17.公共关系职能部门的四种基本模式:部门隶属型、部门并列型、高层领导直属型、公共关系委员会18.组织内设的公用关系职能部门的特点19.公共关系人员的日常工作20.公共关系人员的培养21.公共关系人员的基本素质22.全员PR管理第三章公共关系对象23.公众的定义24.公众的特点25.内部公众和外部公众;临时公众、周期公众和稳定公众26.受欢迎的公众、不受欢迎的公众和被追求的公众;非公众、潜在公众、知晓公众、行动公众27.首要公众和次要公众28.社区公众;国际公众29.内部公众;名流公众30.媒介公众31.顾客公众;政府公众第四章公众心理与行为32.知觉的概念33.知觉的特点34.知觉的选择性35.知觉的偏见36.需要理论的要点37.需要的五个层次38.五种需要的排列关系39.优势需要决定行为40.态度及其结构41.态度的特性42.影响和改变态度的因素43.霍夫兰的说服模式44.流行、流言、舆论的概念45.流行、流言、舆论的特点46.如何应对流言47.针对流行、流言及舆论中的公共关系策略与技巧48.价值观、团体压力、逆反心理的概念49.价值观、团体压力、逆反心理的特点50.针对逆反心理的公共关系对策51.针对价值观、团体压力的公共关系技巧第五章公共关系传播模式与媒介52.拉斯韦尔的“5W”模式;把关人;两级传播53.5W的含义;把关人的作用;两级传播模式54.受众选择“3S”论;议题设置论55.“5W”模式、“3S”论及在“议题设置”公共关系策划中的运用56.媒介的含义57.传播媒介的发展与演变58.印刷媒介的概念59.电子媒介的概念60.印刷媒介的特点;电子媒介的特点61.因特网的特点;非语言传播符号的特点62.报纸与杂志的优点和缺点;广播与电视的优点和缺点63.媒体组合的概念;媒体组合的目标64.传播媒介的选择原则;媒体组合65.媒体组合的方式66.媒体组合的具体策略第六章公共关系策划与管理67.公共关系策划的含义68.公共关系策划的特征69.公共关系策划的作用70.公共关系策划的各项原则71.公共关系策划的利益性原则72.公共关系策划的客观性原则、公共关系策划的系统性原则73.公共关系策划的可行性原则、公共关系策划的灵活性原则74.公共关系策划管理75.公共关系策划管理“六部工作法”76.公共关系策划书77.公共关系策划的方法第七章新闻、广告与整合营销传播78.新闻资料;新闻稿79.策划新闻80.撰写新闻资料和新闻稿81.新闻发布会82.广告的概念;广告的功能83.广告与公共关系的融合;广告策划及其内容84.产品定位及其策略85.广告主题策划86.整合营销传播及其发展87.整合营销传播的特性88.整合营销传播的发展89.整合营销传播的方法第八章公用关系专题活动90.展览会的类型91.展览会的特点92.举办展览会应做的工作93.展览会吸引观众的技巧94.庆典活动的类型95.庆典活动中应该注意的问题96.开业庆典;周年庆典;乔迁庆典97.重大成果庆典;受到特殊嘉奖庆典98.赞助活动的种类99.赞助的作用100.赞助活动的实施步骤101.赞助活动实施的方法102.对外开放参观103.对外开放参观的目的、规模、时间与人员104.准备宣传材料;选择参观线路;做好解说和接待工作105.做好对外开放参观工作的方法与技巧第九章组织形象策划与CIS管理106.组织形象的概念;组织形象的分类107.组织形象的基本特性108.CIS的基本构成109.CI战略—塑造组织形象的利器110.组织自我形象;组织实际形象111.组织形象差距112.组织自我形象分析;组织实际形象分析113.组织形象差距分析114.组织形象的构成115.组织形象策划的基本特性116.组织形象策划117.如何建立有效的组织形象118.CIS开发119.CIS开发作业的程序120.VIS的设计与开发第十章公共关系危机管理121.公共关系危机的定义122.公共关系危机的特征123.公共关系危机管理124.公共关系危机管理的原则125.公共关系危机管理的操作程序126.公共关系危机后的形象、声誉恢复---事后管理127.危机传播128.危机传播模型129.公共关系危机传播计划130.公共关系危机传播。
2020年自考《公共关系学》讲义第五章
第五章公共关系传播模式与媒介一、拉斯韦尔的“5W”模式★★传播学中,总体研究范畴的规划者是美国人哈罗德·拉斯韦尔。
1948年,拉斯韦尔发表了《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使其成为传播学的始创者之一。
在这篇论文里,拉斯韦尔提出了界定传播研究范畴的经典模式——5W模式。
5W 分析内容控制分析传播的法规与政策;传播者的社会控制和自我控制;传播者对传播的影响;传播者的社会责任内容分析传播的分类;传播的符号;传播的宣传方法等媒介分析传播的媒介环境;传播的媒介特点等对象分析传播对象的心理;传播对象的劝服等效果分析传播的效果类型;影响传播效果的因素;测定传播效果的定量方法等二、把关人理论★★(一)把关人的概念“把关人”又称“守门人”,它是指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对信息的提供、制作、编辑和报道能够采取“疏导”与“抑制”行为的关键人物。
这个概念原出于德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库尔特·卢因在1947年所写的《群体生活的渠道》一文。
(二)把关人的传播行为一般地说,把关人的传播行为包括“疏导”与“抑制”两个方面。
把关人对某些信息准予流通的便是疏导行为,对另一些信息不让其流通或暂时搁置的便是抑制行为。
三、两级传播模式★“两级传播论”是由美国著名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提出的。
观念总是先从广播和报刊传向“意见领袖”,然后再由这些人传到人口中不那么活跃的部分。
也就是说,信息的传递,是按照“媒介一意见领袖一受众”这种两级传播的模式进行的。
四、受众选择“3S”论★★★经过长期的观察和研究,传播学者发现受众在接触媒介和接收信息时有很大的选择性,这就是受众心理上的自我选择过程。
这个选择过程表现为三种现象,简称为“3s”: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选择性记忆。
(一)选择性注意选择性注意是指在信息接收过程中,人们的感觉器官虽然受到诸多信息的刺激,但是他们不可能对所有信息都作出相应的反应,只能是有选择地加以注意的心理状态。
从选择性注意的角度来看,如何提高信息的竞争能力,有以下几个因素值得关注:(二)选择性理解选择性理解是受众心理选择过程的第二个环节,也就是消费者接受信息传播的第二关。
自考《公共关系学》复习笔记
自考《公共关系学》复习笔记自考《公共关系学》复习笔记第一章公共关系的概念第一节“公共关系”的定义及其本质属性一、公共关系的定义1.“公共关系”一词源自英文的public relations,中文表述可称为“公众关系”,也可称为“公共关系”。
2.管理说:突出公共关系的管理属性,代表人是美国学者卡特利普和森特,他们认为公共关系是确定、建立和维持一个组织与决定其成败的各类公众之间的互益关系。
3.传播说:侧重于公共关系的传播属性,代表人是英国著名公关学者佛兰克?杰夫金斯,他认为:公共关系就是一个组织为了达到与它的公众之间相互了解的确定目标,而有计划地采用一切向内和向外的传播沟通方式的总和。
4.传播管理说:强调公共关系是组织一种特定的传播管理行为和职能,当代美国术权威,詹姆斯?格鲁尼格教授认为:公共关系是一个组织与其相关公众之间的传播管理。
5.咨询说:侧重于公共关系的决策咨询功能,最具代表是1978年8月发表的《墨西哥宣言》:公共关系是一门艺术和社会科学。
它分析趋势,预测后果,向领导人提供意见,履行一系列有计划的行动,以服务于本机构和公众的共同利益。
6.关系说:强调公共关系是一种公众性、社会性的关系或活动,代表人物是蔡尔兹。
7.协调说:认为公共关系主要是协调组织与公众之间的社会关系,代表人是王乐夫。
8.形象说:从塑造形象的角度揭示公共关系的本质属性,强调公共关系的宗旨是为组织塑造良好形象,代表人是熊源伟。
二、公共关系的本质属性(一)公共关系本质的依据和方法1.分析构成公共关系活动的基本要素:公共关系活动的三个要素是“组织”、“传播”和“公众”;任何公共关系活动都是由这三个要素构成。
2.分析公共关系的基本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本质联系。
“组织”和“公众”是公共关系的承担者,分别是公共关系的“主体”和“客体”。
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方式是“传播”,现代“公共关系传播”的本质即组织与公众之间信息的双向交流;组织与公众沟通交流的“双向性”是现代公关传播的本质特征。
《公共关系学》第五章
(二)公共关系人员的培养途径
1.大学本科教育 1.大学本科教育 2.大专培训班 2.大专培训班 3.函授教育 3.函授教育 4.公共关系培训班 4.公共关系培训班
2.按经营方式划分 2.按经营方式划分: 按经营方式划分:
(1)合作型 (2)独立型
(二)公共关系公司的工作内容
1.主要工作内容 1.主要工作内容
(1)确立目标,调查研究 确立目标, (2)制定和实施计划 (3)协助委托者编制公共关系预算 (4)协助委托者开展工作 (5)协助委托者评估公关工作计划的实施效果
专业公共 关系公司
三、公共关系协会
公共关系协会的主要活动内容: 公共关系协会的主要活动内容:
1.联络会员。 1.联络会员。 联络会员 2.规范本行业的职业道德和行为准则 规范本行业的职业道德和行为准则, 2.规范本行业的职业道德和行为准则,维护本行业 的形象和声誉。 的形象和声誉。 3.专业培训 专业培训。 3.专业培训。 4.普及知识 普及知识。 4.普及知识。 5.编辑出版刊物 编辑出版刊物。 5.编辑出版刊物。
劣势
1.职责不清 1.职责不清 2.看问题不够客观 容易“当局者迷” 看问题不够客观, 2.看问题不够客观,容易“当局者迷” 3.费用可能比聘请公关公司高 3.费用可能比聘请公关公司高 4.有可能成为组织的一种负担 4.有可能成为组织的一种负担
组织内设 公关机构
1.不太熟悉客户情况 1.不太熟悉客户情况 2.工作缺乏连续性 工作缺乏连续性、 2.工作缺乏连续性、持久性 3.远离客户 3.远离客户
(四)组织内设公关机构的基本模式
1.部门隶属型 1.部门隶属型
(1)归属于销售部门(2)归属于广告或宣传部门 归属于销售部门( (3)归属于办公室 (4)归属于联络接待部门
自考《公共关系学》笔记
自考《公共关系学》第一章公共关系概论1公共关系是指一个组织与公众之间的关系。
(公众关系)2五种有代表性的公共关系定义:(1)管理理论:①美国学者雷克斯•哈罗博士认为:“公共关系是一种独特的管理职能。
”②美国学者卡特利普和森特认为:“公共关系是确定、建立和维持一个组织与决定其成败的各类公众之间的互益关系的一种管理功能。
”⑵传播论:英国学者弗兰克•杰夫金斯认为:“公共关系就是一个组织为了达到与它的公众之间相互了解的确定目标,而有计划地采用一切向内和向外的传播沟通方式的总和。
”⑶传播管理论:当代美国公共关系学术权威、马兰里大学的詹姆斯•格鲁尼格教授认为:“公共关系是一个组织与其公众之间的传播管理。
”⑷咨询论:国际公共关系协会于1978年8月发表的《墨西哥宣言》:“公共关系是一门艺术和社会科学。
它分析趋势,预测后果,向机构领导人提供意见,履行一系列有计划的行动,以服务于本机构和公众的利益。
”⑸社会关系论:①美国斯林顿大学的蔡尔兹教授认为:“公共关系是我们所从事的各种活动、所发生的各种关系的通称,这些活动与关系都是公众性的,并且都有其社会意义。
”②中国劳动与社会保障部编印的《中国职业大词典》对公共关系的定义是:“公共关系是从事组织机构公众信息传播、关系协调与形象管理事务的调查、咨询、策划和实施的一种实践活动。
”3公共关系的本质属性:公共关系是一个组织与其相关公众之间的传播管理,其目的是建立一种与这些公众互相信任的关系。
(组织与公众之间信息的双向交流)4公共关系的基本要素:①公共关系的行为主体是组织机构②公共关系的沟通对象是相关公众③公共关系的工作手段是传播沟通媒介④公共关系的过程是信息的双向交流⑤公共关系的目标是为组织机构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公共关系的传播活动区别于其他传播活动的特征之一就是以塑造组织形象为目标。
)5公共关系状态即是一个组织与其公众环境之间客观上存在的关系状况和舆论状况。
(首先公共关系是客观存在的。
自考《公共关系学》大纲考核要求及答案
自考《公共关系学》大纲考核要求及答案▲代表识记■领会●应用★第一章公共关系的概念第一节“公共关系"的定义及基本质属性■公共关系的定义1。
管理说美国著名公关学者雷克斯.哈罗博士(Rex L。
Harlow)所提出的定义:“公共关系是一种独特的管理职能.美国学者卡特利普和森特(Scott M .cutlip﹠Ailen H .Center)认为:“公共关系是这样一种管理功能:它确定、建立和维持一个组织与决定其成败的各类公众之间的互益关系。
"2.传播说英国著名公关学者弗兰克.杰夫金斯(Frank Jefkins)认为:“公共关系就是一个组织为了达到它的公众之间相互了解的确定目标,而有计划地采用一切向内和向外的传播沟通方式的总和。
”3.传播管理说当代美国公共关系学术权威,马里兰大学的詹姆斯.格鲁尼格教授(James E .Grunig,Ph 。
D)认为:“公共关系是一个组织与其相关公众之间的传播管理"。
4.咨询说国际公共关系协会于1978年8月发表的《墨西哥宣言》:“公共关系是一门艺术和社会科学。
它分析趋势,预测后果,向机构领导人提供意见,履行一系列有计划的行动,以服务于本机构和公众的共同利益、"5。
关系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蔡尔兹(H .L 。
chils)认为:“公共关系是我们所从事的各种活动、所发生的各种关系的通称,这些活动与关系都是公众性的,并且都有其社会意义.”6。
协调说“协调说“(或“平衡说”)是“关系说“的深化,认为公共关系主要是协调组织与公众之间的社会关系,"维持企业的营利性和社会性平衡就是公共关系."7.形象说强调公共关系的宗旨是为组织塑造良好的形象,“公共关系是社会组织为了塑造组织形象,通过传播、沟通手段来影响公众的科学与艺术”。
传播管理说:公共关系是一个组织与其相关公众之间的传播管理.▲公共关系的本质属性:“组织与公众之间的传播沟通"■理解公共关系本质属性的三个角度(试述公共关系的本质属性)抓住公共关系得本质属性,就能够将它与同类事物中的其他不同属性的东西区别开来.我们可以进一步从三个角度来加以说明.1.公共关系的“关系”性质公共关系作为一种社会关系,特指组织与公众环境之间的传播沟通关系,即组织与公众环境之间的信息交流关系2.公共关系的“职能"性质。
公共关系学大纲
00182公共关系学复习笔记II、考核目标(考核知识点、考核要求)第一章公共关系的起源与发展一、考核知识点(一)什么是公共关系(二)公共关系产生的条件与现状(三)公共关系在我国的兴起二、考核要求(一)什么是公共关系1、识记:(1)公共关系的定义公共关系是一个社会组织运用科学的传播媒介和沟通手段,同公众建立起来的相互了解、信任和支持的依存关系。
我们将这种关系和为建立这种关系而展开的活动,统称为公共关系。
公共关系具有管理功能。
它通过执行一连串有计划的行动,在公众中塑造组织的良好形象和声誉,以取得公众的了解、信任和支持,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
这一定义的要点有:1、社会组织;2、公众;3、传播媒介和沟通手段;4、相互了解、信任和支持的依赖关系,这是公共关系的本质。
(2)公共关系实务公共关系实务指的是,具体的公共关系工作或公共关系实践。
也就是说,为建立良好的公共关系而展开的活动,或某一组织公共关系的具体实施和进行过程,就是公共关系实务。
通常说的搞公共关系,实际上是指通过公共关系实务以获得良好的公共关系。
(3)公共关系学公共关系学是研究公共关系存在和发展的一般规律与管理机制的,是关于传播、建立、维持良好组织形象的一门科学。
因此,公共关系学也可以称之为组织形象学。
“公共关系”在不同情况下有不同的含义:公共关系状态、公共关系工作(即公关实务)、公共关系学、公共关系思想。
(4)首要公众、次要公众和边缘公众(见2-2,P39)首要公众是指与组织的关系密切,决定组织生存和发展的公众。
次要公众是指虽然和组织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对组织的生存和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但并不起直接的决定性作用的公众。
边缘公众是指和组织不发生直接的联系,但可以施加一定的影响力的公众。
(5)显公众与潜在公众(见第二章/P37)显公众:本书没有相应的解释。
潜在公众:也称为隐蔽公众、未来公众。
是指在组织活动中,可能在未来发生影响的个人、群体或组织,是未来组织公共关系活动要加以考虑的对象。
公共关系学主要内容提纲
第一章公共关系的概念1、“公共关系”一词源自英文Public Relations,也可称为“公众关系”。
公共关系:就是一个组织运用有效的传播手段,使自身适应公众的需要,并使公众也适应组织发展需要的一种思想、策略和管理职能。
2、公共关系的定义:A、管理说:突出公共关系的管理属性。
(美:雷克斯·哈罗)B、传播说:公共关系的传播属性。
(英:费兰克·杰夫金斯)C、传播管理说:强调PR是组织一种特定的传播管理行为和职能。
美,詹姆斯·格鲁尼格:PR是一个组织与其相关公众之间的传播管理。
D、咨询说:PR的决策咨询功能。
《墨西哥宣言》1978.8E、关系说:公众性或社会性的关系或活动。
(美:蔡尔兹)F、协调说:是关系说的深化,指协调组织与公众间的关系。
G、形象说:为组织塑造良好的形象。
公共关系的本质属性:组织和公众之间的传播沟通4、确定PR本质的依据和方法:A、分析构成公共关系活动的基本要素。
(PR三要素:组织、传播、公众)B、分析三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及本质联系。
组织传播沟通公众(主体)(客体)现代公共关系传播的本质是:组织与公众之间信息的双向交流现代公关传播的本质特征是:组织与公众沟通交流的“双向性”“传播沟通”是现代公共关系理论的精髓,是公共关系的本质属性。
5、理解公共关系本质属性的三个角度:A、PR的“关系”性质:组织与公众环境之间的信息交流关系。
B、PR的“职能”性质:组织与社会公众之间的传播沟通的目标、资源、对象、手段、过程和效果等基本要素的管理,即传播(沟通)管理。
(现代组织经营管理的“四大支柱”:资金、技术、人才和PR)C、PR的“学科”性质: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学科,是一门以传播学和管理学为主要依托的传播管理学或组织传播学。
(总之,PR是组织的“传播沟通关系”,组织的“传播沟通职能”,组织的“传播管理学科”,“组织与公众之间的传播沟通”是其本质属性。
)6、公共关系状态:一个组织与公众环境之间客观上存在的关系状况和舆论状况。
公共关系理论与实务第五章
公共关系理论与实务第五章第五章公共关系传播1.什么是公关传播?公共关系传播是一种社会组织与公众之间双向信息交流、沟通的过程,是按照组织目标,遵守“5w”系统传播模式的信息共享活动。
2.公共关系传播的特点是什么?传播的目的性、信息的可信性、内容的新颖性和过程的双向性3.选择公关媒体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1)以实现公共关系传播目标为前提(2)以满足传播内容为依据(3)以传播对象实际情况为条件(4)以自身经济实力为支撑4.公关沟通的技巧是什么?(1)注意制造新闻(2)注意传播者的选择(3)注意把握交谈艺术(4)注意掌握和处理沟通中的尴尬(5)注意培养沟通者的幽默感5.列举几种你所熟悉的传播媒介。
报纸、杂志、传单、图片、海报、广播、电视、多媒体计算机、计算机互联网和音像出版物6.公共关系传播五要素是什么?公关传播者、公关传播内容、公关传播媒体、目标公众及公关传播效果7.试述公共关系传播的基本过程。
1948年,美国传播学家哈罗德·拉斯韦尔在大量实例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传播理论播过程“5w”模式:who(谁),saywhat(说什么),throughwhichchannel(通过什么渠道),towhom(对谁),withwhateffect(产生什么效果)。
这里的“谁”指的是传播者;“说什么”指的是传播的内容;“通过什么渠道”指的是传播媒介;“对谁”指的是信息接受者,即社会公众;“产生什么效果”指的是公众受的影响。
此外,由于公共关系传播的双向性,在公共关系传播过程中应增加传播反馈活动。
具体包括:1.制码过程(a)代码制定是公共关系传播过程中的第一个环节。
传播者,即公关人员,承担着“代码制定”的工作,即将信息转化为受众能够理解的传播符号,使信息能够进入传播过程。
公关人员必须确保信息转换的准确性,否则作为虚假信息的传播者,将对组织的声誉造成致命打击。
2.编码过程(b)编码过程是公关沟通的第二个环节,即公关人员通过各种图表、文字、语言、实物、数字等将各种符号连接起来,形成一套连贯的信息表格,为正式沟通做好准备。
公共关系学_第五章
公共关系学_第五章工商管理本土《公共关系学》课件第5章5.1公共关系调查公共关系四步工作法5.2公共关系策划5.3公共关系实施5.4公共关系评估工商管理本土本章学习目标理解公共关系四步工作法的逻辑关系。
掌握调查、策划、实施、评估的基本方法。
能较熟练地运用四步工作法。
工商管理本土5.1公共关系调查5.1.1公共关系调查的一般含义和意义5.1.2公共关系调查的内容和原则5.1.3公共关系调查的方法工商管理本土5.1.1公共关系调查的一般含义和意义1公共关系调查的含义公共关系调查是指公共关系人员运用科学的、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有目的、按计划、分步骤地去考察组织的公共关系历史和现状,分析组织的公共关系相关因素及相互关系,预测组织公共关系的发展趋势,解决组织公共关系问题的一种实践活动。
工商管理本土2公共关系调查的意义第一,公共关系调查利于组织进行形象定位。
第二,公共关系调查为组织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第三,公共关系调查能使组织及时准确知晓公众舆论。
第四,公共关系调查利于组织良好形象的塑造。
第五,公共关系调查能够提高公共关系活动的成功率。
工商管理本土5.1.2公共关系调查的内容和原则1公共关系调查的内容⑴组织自身的情况调查⑵组织知名度和美誉度调查⑶社会环境的调查⑷公共关系活动效果调查⑸传播效果调查工商管理本土2公共关系调查的原则⑴实用性原则⑵实效性原则⑶经济性原则⑷弹性原则工商管理本土5.1.3公共关系调查的方法1公共关系调查的方法⑴观察法⑵访谈法⑶文献研究法⑷抽样调查法工商管理本土2几种常见调查方法的设计⑴观察提纲的设计观察提纲包括观察项目清单和观察表。
⑵访谈调查的设计①访谈调查目的(为什么谈)②访员(谁去谈)③访谈对象(与谁谈)工商管理本土④访谈时间(何时谈)⑤访谈地点(何地谈)⑥访谈种类(怎么谈)⑦访谈记录方式(怎么记)⑧访谈报告方式(怎么写)⑶调查问卷的设计调查问卷一般包括前言、主体和结语三个部分。
推荐-公共关系学 第五章 精品
二三、公共关系调查的原内则容
公共关系计划
(长一期)真战实略性规原则划
3—5年
(二年)度准计确性划原则
一年
(专三项)多活元动化计原划则
(一)公共关系长期战略规划与年 度计划的调查内容
1、组织基本情况调查: ①组织运行情况 ②职工队伍状况 ③企业文化状况
2、社会环境调查
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 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的发展趋 本组织在本行业的地位; 竞争对手情况。
7
6 5 43 2 10
2、根据组织形象调查表的结果计算各形象要素的平均值。
例:技术水平的平均值=(30x5+60x4+10x3)÷100=4.2
3、将各平均值分别标在各形象要素的数值标尺上,连接各 点
技术水平
广告宣传
研究开发力 企业规模 认真考虑消费者问题
希望在此公司就业 对防治公害热心 清洁形象 国际竞争力 经营者优秀 社会贡献
五、公共关系调查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一)组织形象地位测量
组织形象地位图可
组织形象地位测量图 分为四个区域:
100%
1区例为:A双企高业,调即查高结知果
美 誉 50% 度
21 34 A.
名发度出、问高卷美6誉00度0份 2区收为回高问美卷誉56度00,份低 知听名说度过的1400份 3区愿为意双购低买,的即28低0份知 名度, 低美誉度
第五章 公共关系工作程序
调查----策划----实施----评估
第一节 公共关系调查 第二节 公共关系的计划 第三节 公共关系计划的实施 第四节 公共关系评估
案例:长城饭店的公关调查
日调查
月调查
1、问卷调查 2、接待投诉
自考“公共关系学”各章节重点(5)
第五章公共关系的对象 1. 公众:与公共关系主体利益相关并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的个⼈、群体或组织。
(是公关对象的总称) 2. 公众的四项基本涵义: A. 公众是公关主体传播沟通对象的总称。
B. 公众是相对特定组织⽽存在的。
C. 公众是因共同的利益、问题等联结起来并与特定组织发⽣联系或相互作⽤的个⼈、群体或组织的总和。
D. 公众是客观存在的。
3. 公众的基本特征: A. 整体性。
B. 共同性。
C. 相关性。
D. 多样性。
E. 变化性。
4. 组织分类与公关⽬标和对象: A. 互益性组织:(各种党派团体、组织)重视组织内部成员的利益和⽬标。
B. 营利性组织:(⼯商企业、⾦融机构等)与其所有者(投资者)及顾客建⽴良好关系。
C. 服务性组织:(公益学校、医院等⾮营利)服务对象及资助者保持稳定关系。
D. 公益性组织:(政府部门、公安等)社会各界 5.组织的分类:营利性与⾮营利性,竞争性与独占性。
6.同⼀类组织有不同的公众: A. 内部公众和外部公众。
B. ⽬标公众或优先公众。
C. 组织的具体⽬标公众对象。
7.内部公众与外部公众: 内部公众:指组织内部沟通、传播的对象,包括组织内部全体成员构成的公众群体。
外部公众:指组织的外部沟通对象群体。
8.同⼀类型公众有不同标准的分类: A. 按内外对象:内部公众和外部公众。
B. 按组织结构: 个体公众:以个体形式与公关主体发⽣联系的对象。
组织公众:以组织或团体形式与公关主体交往的公众对象集团。
C. 按关系的重要程度: ⾸要公众:决定组织⽣死及成败的公众。
次要公众:对组织的⽣存有⼀定影响,但没有决定性意义的公众。
D. 按稳定程度分:临时公众、周期公众、稳定公众 E. 按公众对组织的态度分: 顺意公众:持赞成、⽀持态度的公众对象。
逆意公众:持否定及反对态度的公众。
边缘公众:中间态度,观点不明确。
F. 按价值取向: 受欢迎的公众:主动对组织表⽰兴趣和沟通意向的公众。
公共关系学 第五章
(三)访谈法
访谈法是公共关系人员按照预先设计好
的题目,有目的、有计划地对调查对象 进行访谈,直接收集信息的方法。 个别访谈、集体访谈 个别访谈:保密性强、访谈形式灵活、 调查结果准确、调查问卷回收率高
1.标准化访谈法
按照预先制定的计划和既定的程序进行,
问题多是封闭式的。 优点:
(一)公众的心理定势分类
延缓性心理功能,主要指一个人的价值
观、伦理观、信仰、理想,在一段较长 时间内发挥作用的心理因素。 即时性心理功能,涉及一个人短时期内 的需求、情绪和精神状态,在较短一段 时间内发挥作用的心理因素。
(二)影响传播质量的因素
1.引起公众的注意
2.促进公众理解
牀偂眀枂咣,疑湜哋仩孀,擧頭朢眀玥,
1.销售额提成法
按过去(或将来)的总销售额,抽取一定
的百分比运用于公共关系开支 优点:每年有固定的预算 缺点:销售不好时,公共关系部门没有经 费,缺乏弹性
2.目标作业法
按照事先制定的公共关系目标和工作计
划,将完成公共关系任务所需经费详细 列出,请主管部门批准执行 优点:计划性强,较灵活 缺点:经费没有固定保障
2.对公众的利益进行概括分析
概括公众利益要求中的共同点 分析重点、特殊公众的利益要求
(三)注意战略策划与战术安排的协调
注意公共关系目标与组织整体形象的一致性 制定公共关系计划要避免范围过广,主题不
突出 公共关系活动在完成战略目标的前提下,要 有一定的灵活性 公共关系计划要求注意上下衔接,为下次活 动留有余地和接口 公共关系计划要分轻重缓急,有步骤、有计 划地展开
完整地掌握组织的内部资料
了解组织领导人对组织形象的期待水平 了解全体员工对自己组织的看法和期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公共关系传播的模式与媒介第一节公共关系传播模式本节主要介绍公共关系的传播模式与理论。
主要有拉斯韦尔的“5w”模式、香农模式、两级传播模式,受众选择“3s”论与议题设置论等与公共关系紧密相关的传播理论。
一、拉斯韦尔的“5W”模式传播学中,总体研究范畴的规划者是美国人哈罗德·拉斯韦尔。
l948年,拉斯韦尔发表了《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使其成为传播学的始创者之一。
在这篇论文里,拉斯韦尔提出了界定社会传播研究范畴的经典模式——5w模式。
说明传播行为一个简便的方法是回答下列五个问题:(1)谁传播(Who)。
(2)传播什么(Says What)。
(3)通过什么渠道(Which Channel)。
(4)向谁传播(to Whom)。
(5)传播的效果怎样(What Effects)。
就此韦尔把传播学的研究内容分成五个部分,即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对象,分析和效果分析。
在对传播的研究中,拉斯韦尔所提出的研究对象的五大部分也完全可以视为传播研究的基本范畴。
传播的控制分析主要包括:传播的法规与政策;传播者的社会控制和自我控制;传播者对传播的影响;传播者的社会责任。
传播的内容分析主要包括:传播的分类;传播的符号;传播的宣传方法等。
传播的媒介分析主要包括:传播的媒介环境;传播的媒介特点等。
传播的对象分析主要包括:传播对象的心理;传播对象的劝服等。
传播的效果分析主要包括:传播的效果类型;影响传播效果的因素;测定传播效果的定量方法等。
二、把关人理论(一)把关人的概念“把关人”又称“守门人”(gate keeper),它是指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对信息的提供制作、编辑和报道能够采取“疏导”与“抑制”行为的关键人物。
这个概念原出于德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库尔持·卢因在1947年所写的《群体生活的渠道》一文。
他在研究群体传播过程时提出,信息总是沿着包含有“门区”的渠道流动着。
信息或商品是否被允许进入流通渠道。
总是根据某种“守门人”的意见。
传播学学者十分重视这种信息传播过程的枢纽作用,并且认为这是一种信息传播的普遍现象,即在一个传播系统中,信息总是通过某些决策点和关口来完成传递过程的。
在信息与受众之间,存有决定中止或中转信息的把关人。
把关人有时指个别人,有时指一个集体。
在社会信息的提供、制作、编辑和报道的过程中,就有许多把关人,而编辑取舍新闻和传播媒介对制品的审核则是典型的把关行为。
(二)把关人的传播行为一般地说,把关人的传播行为包括“疏导”与“抑制”两个方面。
把关人对某些信息准予流通的便是疏导行为,对另一些信息不让其流通或暂时搁置的便是抑制行为。
把关人之所以对信息交流采取不同的态度和行为,主要是出于自己的预存立场。
所谓“预存立场”,就是自己原有的意见、经验、兴趣和精神状态的总和。
同时,也受到周围信息的影响。
三、两级传播模式“ 两级传播论”是由美国著名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提出的。
观念总是先从广播和报刊传向‘意见领袖’,然后再由这些人传到人口中不那么活跃的部分。
也就是说,信息的传递,是按照“媒介一意见领袖一受众”这种两级传播的模式进行的。
这里所提出的中间环节“意见领袖”,其作用与意义举足轻重。
意见领袖又称“舆论指导者”,指社会活动中能有较多机会接触来自各种渠道的信息即“消息灵通人士”,或对于某一领域有丰富的知识与经验即“权威专家”,而其态度和意见对广大公众影响较大的那一部分人。
应当意识到:大众传播媒介的力量是巨大的,怛不是法力无边的,人们在进行传播之时,千万不可忽略那些卓有成效的以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方式所达到的传播效果,即千万不可忽略“意见领袖”的指导作用。
在公共关系传播中,人们已十分注重“意见领袖”的作用。
例如女影星娇嫩的肌肤使其成为护肤和化妆方面的“意见领袖”;运动员的雄健体魄使其成为运动服装及器材的“意见领袖”;营养专家当然是食品方面的“意见领袖”;医生肯定是药品方面的“意见领袖”……如何发挥“消息灵通人士”或“权威专家”的舆论指导,对公共关系传播工作都有重要的意义。
四、受众选择“3S”论信息传播者往往把一些符合自己意图的信息编成特定的符号,然后通过一定的渠道到达目的地。
这个目的地就是传播者企图与之共享信息的接收对象,即受众。
但是,时常发生的结果是信息在受众那里受到冷遇:视而不见、充耳不闻。
经过长期的观察和研究,传播学者发现受众在接触媒介和接收信息时有很大的选择性,这就是受众心理上的自我选择过程。
这个选择过程表现为三种现象,简称为“3s”: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选择性记忆。
(一)选择性注意注意是指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或活动的指向和集中。
而选择性注意就是指在信息接收过程中,人们的感觉器官虽然受到诸多信息的刺激,但是他们不可能对所有信息都作出相应的反应,只能是有选择地加以注意的心理状态。
从选择性注意的角度来看,如何提高信息的竞争能力,有以下几个因素值得关注:(1)对比。
在报刊的版面和广播、电视播出的程序上,将内容大不相同的稿件或节目编在一起,表现为强烈的对比,以引起消费者较大的注意,而不致被忽略和舍弃。
(2)强度。
当许多信息载体同时呈现时,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刺激强的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
如在报纸的编排中,字号、字体、色彩等都可以加强信息的刺激强度而引人注目。
(3)位置。
在传播时,报纸的版面位置、广播和电视的播出时间、杂志的插页或封底,都显示出了在信息传播中空间位置和时间位置的重要性。
如果说某个时段或位置能够减少或避免与不相干信息的碰撞与干扰,那么此时此处的传播就会显现出良好的效果。
(4)重复。
对消费者的重复刺激是引人注意的一个重要手段。
一般来说,重复的次数越多越容易被注意。
在报纸、电视和广播中,往往有一条内容相同的信息连续出现,短则两三次,长则数月、数年地反复出现。
(5)变化。
一则信息的刺激虽然很强,放置的位置也很显要,但持续出现的时间太久,人们就会充耳不闻,熟视无睹,因失去新鲜感而失去注意,因此,变化也是吸引注意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选择性理解选择性理解,是指不同的人对于同一信息作出不同的意义解释和理解。
如果说选择性注意是人们对信息的一些零散捕捉,那么选择性理解则是人们对所注意的信息作有意义的思考。
影响受传者选择性理解的心理因素,包括需要、态度和情绪三个方面:(1)需要。
信息受传者对于一条信息的理解往往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某种需要。
(2)态度。
态度表现为对事物的肯定或否定、赞美或批评、爱好和厌恶等心理倾向。
对一种信息的理解,必然受到消费者固有态度的影响。
(3)情绪。
情绪指那种与人的需要是否获得满足相联系的内心体验。
对同一则信息,公众可能因为情绪与心境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理解。
(三)选择性记忆记忆是一种极其主观的脑的活动。
人们往往只记忆对自己有利的信息,或只记自己愿意记的信息,而其余信息往往烟消云散被忘却了。
这种记忆上的取舍,就叫选择性记忆。
(1)输入。
人们对一则信息的记忆往往只记大意。
(2)存储。
从心理学上看,人的记忆能力是有限的。
(3)输出。
记忆输出有两种方式:辨认和回想。
五、议题设置议题设置是大众传播媒介的一个重要功能。
大众传播媒介是由传播学者麦库姆斯提出来的。
大众传播对某些议题的着重强调和这些议题在受传中受到重视的程度构成强烈的正相关关系。
或者说,在大众传播中越突出某一事件,多次、大量地报道某一事件,就会使社会中的公众突出地议论这一话题,这便是“议题设置”。
议题设置的理论基于以下两个观点:首先,各种传播媒介对传播信息的“过滤作用”。
其次,面对传播过多的信息环境,公众常常感到无所适从。
他们需要有人出面对负责的信息加以整理,划出重点和优先顺序,为他们选出哪些值得关心和注意的事件,这正是“把关人”的作用所在。
第二节媒介发展与演进一、媒介的定义:传播意义上的媒介,是指传播过程得以实现的中介,是承载、复制并传递信息的物理形式。
这种物理形式,包括物质实体和物理能力两部分。
物质实体包括印刷品、广播电视器材及其中的文字、符号和象征物,还包括专事传播的组织机构,如新闻社、编辑部等;物理能力则包括电磁波、声波和光波等。
二、媒介的发展与演变1.口语媒介阶段口语媒介阶段的产生代表性的学说有三种,依次为“模仿说”、“歌唱说”“工具说”。
表情、手势应该是口语发明的重要的非语言传播方式。
2.手抄媒介阶段3.印刷媒介阶段4.电子媒介阶段从上述分析可得出:每种媒介的出现都是为了克服已有传媒的局限性。
口语媒介的出现是为了克服体语传播在劳作中的不便而产生的;手抄媒介突破了口语媒介在时空方面的梗阻;印刷媒介克服了手抄媒介的不普及性及传速问题;而以广播、电视为代表的电子媒介的出现则克服了印刷媒介的选择性与形象感问题。
而新媒介互联网的出现则改变了旧有大众传媒所具有的单向传递信息、反馈性差的问题,使传播呈现出了崭新的风貌。
互联网这种新媒介兼具了以口语传播为主的人际传播与以广播、电视为主的大众传播的优点,从而使得人类的信息交流变得更加通畅,也更为有效。
同时,媒介的发展史也告诉我们,尽管新媒介的出现层出不穷,但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长”,鉴于不同媒介所具有的特点,它们将长期处于相互竞争、不断融合的局面。
只有充分了解共存的不同形态的媒介的特点,知道媒介之间的不可替代性,才能在公共关系的工作中有效地利用其长而避其短,综合运用不同特点的媒介,使人类的信息传递无所不在,取得最佳的传播效果。
第三节公共关系传播媒介本节主要介绍传统的四大媒体——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与新兴媒体互联网的传播特点。
报纸:是以客观事实报道和评论为主要内容,利用印刷文字,以较短的时间间隔定期发行的一种媒体。
杂志又名期刊,是一种定期或不定期的连续出版物,每期版式基本相同,有固定名称。
报纸和杂志合称报刊。
它们有面向组织公众和面向社会公众之分,面向组织公众的报刊称组织内刊,面向社会公众的报刊称社会报刊。
电子媒介:是指运用电子技术、电子技术设备及其产品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介,其中包括广播、电视、电影、录音、录像、光盘计算机网络等。
而广播、电视是最主要的电子媒介。
一、印刷媒介:报纸与杂志(一)报纸的优点和弱点1.优点:(1)可充分处理论题。
由于报纸篇幅大,能容纳较大的信息量,而且还可自由调整版面,因此,对某些为社会和公众所关切的问题,报纸的报道就可以较充分地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详细地交代一件事情的来龙去脉,而不至于像广播和电视那样受制于时间的限制而不得不简略。
(2)选择性强。
报纸实现了读者在阅读方式、阅读内容、阅读时间和地点上的自主选择捌。
一报在手,你可细细品读,可匆匆一览,也可束之高阁;可任兴致所致,愿读什么就读什么,愿何时、何地读就何时何地读。
较之“稍纵即逝”、“过时不候”的电子媒体,这种阅读的主动性让人永远心仪。
(3)易于保存、易于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