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的合成》教学设计完美版
《力的合成》 教学设计
《力的合成》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合力、分力的概念,知道力的合成的含义。
(2)掌握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会用作图法求合力,并能计算在同一直线上两个力的合力大小和方向。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经历力的合成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2)通过对力的合成的分析和计算,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在实验探究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
(2)通过对力的合成的学习,让学生体会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合力与分力的概念。
(2)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应用。
2、教学难点(1)对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理解。
(2)实验探究中如何减小误差。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力的作用效果的图片,如两个人共同提一桶水、一个人拉车等,引导学生思考:多个力共同作用的效果与一个力单独作用的效果是否相同?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力的合成。
2、新课讲授(1)合力与分力的概念通过举例说明,让学生理解当一个物体受到几个力的共同作用时,如果产生的效果与一个力单独作用时相同,那么这一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那几个力就叫做这一个力的分力。
强调合力与分力是等效替代的关系。
(2)力的合成提出问题:已知分力如何求合力?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
然后介绍力的合成的概念,即求几个力的合力的过程。
(3)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通过实验探究力的合成规律。
实验步骤如下:①将橡皮筋的一端固定在水平木板上的 A 点,另一端系上两根细绳套。
②通过细绳套分别挂上两个弹簧测力计,互成角度地拉橡皮筋,使橡皮筋伸长到某一位置 O,记录下此时两个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F1、F2以及两细绳的方向。
③只用一个弹簧测力计,将橡皮筋拉到相同的位置 O,记录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F。
《力的合成》教案完美版
《力的合成》教案完美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合成概念,掌握力的合成方法。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力的合成概念介绍2. 力的合成方法(平行四边形法则、三角形法则)3. 力的合成在实际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力的合成概念、力的合成方法。
2. 教学难点:力的合成在实际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力的合成方法。
2. 利用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力的合成效果。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学PPT2. 实验器材(如弹簧测力计、绳子、木板等)3. 小组讨论表格4. 课后作业布置六、力的合成与分解1. 力的合成与分解概念介绍2. 力的合成与分解方法3. 力的合成与分解在实际中的应用七、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1. 平行四边形法则原理2. 平行四边形法则的应用3. 平行四边形法则的实际例子八、力的三角形法则1. 三角形法则原理2. 三角形法则的应用3. 三角形法则的实际例子九、力的合成与牛顿第二定律1. 牛顿第二定律与力的合成关系2. 力的合成在动力学问题中的应用3. 力的合成与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际例子2. 分析力的合成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3. 布置课后作业,进行知识拓展六、力的合成与分解1. 力的合成与分解概念介绍解释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含义,强调它们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
2. 力的合成与分解方法详细介绍平行四边形法则和三角形法则,以及如何应用于力的合成与分解。
3. 力的合成与分解在实际中的应用通过实例分析,展示力的合成与分解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人体运动、机械装置等。
七、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1. 平行四边形法则原理讲解平行四边形法则的基本原理,即两个力的向量首尾相接,形成平行四边形,其对角线代表合力的向量。
2. 平行四边形法则的应用演示如何使用平行四边形法则来计算两个力的合力,并通过图表和动画加深理解。
高一物理《力的合成》教案范文
高一物理《力的合成》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理解力的合成概念,掌握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
2.能够运用力的合成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力的合成原理和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
2.难点:力的合成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复习旧知识:回顾初中阶段学习的力的概念、作用效果以及力的三要素。
(2)提出问题:当物体受到多个力的作用时,这些力如何合成一个等效的力?2.探究力的合成原理(1)分组实验:让每组学生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两个不同方向、不同大小的力,观察力的合成效果。
3.讲解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1)介绍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当两个力作用于同一点时,这两个力的合力可以表示为这两个力所在的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
(2)通过图示讲解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的应用。
4.练习力的合成(1)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上的练习题,巩固力的合成原理。
(2)挑选几名学生上台展示解题过程,对解题方法进行讲解。
5.力的合成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1)举例讲解:分析物体在斜面上受到的重力和摩擦力的合成。
(2)引导学生运用力的合成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2)引导学生思考力的合成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实验引导学生探究力的合成原理,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在讲解力的合成原理时,采用图示和例题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力的合成规律。
3.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力的合成原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4.课堂氛围活跃,学生参与度高,教学效果较好。
五、作业布置1.复习力的合成原理和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
2.完成教材上的练习题。
3.思考力的合成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资源1.教材:高一物理课本《力的合成》章节。
2.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细绳、砝码等。
3.多媒体课件:力的合成原理动画演示、实际应用案例等。
(完整word版)力的合成教学设计
《力的合成》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使用的教材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必修1)第3章第4节.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力的图示、重力、弹力、摩擦力等相关力学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力的合成。
教材首先借助生活中常见的两种提水桶方式,运用等效替代的观点定性分析了合力与分力的关系,然后启发学生结合实验来进一步探究合力与分力的定量关系-—让学生切身体会合力与分力之间的量值关系,不再是简单的代数运算,而是遵从平行四边形定则——这一普遍的矢量运算法则.“力的合成”这一节,前接三种常见的力,后续力的分解和力学一些重要定律的应用,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课运用等效替代的思想来进行平行四边形定则的教学,因而培养学生建立等效替代的概念是很重要的。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知道什么是分力、合力、力的合成、共点力。
2、能通过实验探究求合力的方法—--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3、初步体会等效替代的物理思想。
4、会用力的图示法求合力.(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合力与分力概念的建立过程,体会物理学中常用的研究方法─等效替代法。
2.通过探究求互成角度的两个力合力方法的过程,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逻辑思维和实验相结合研究问题的方法,由此体验到科学研究的乐趣.2.体会科学研究中合作、交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对实验探究的参与,认识互成角度的两个力合成的情况,从而培养学生对物理现象的观察、归纳、总结能力。
【教学难点】1.让学生了解等效替代法,认识等效替代的重要作用;2.要求学生能在观察自然、生活现象中发现问题,勇于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蕴含的物理知识。
【实验器材】多媒体教学设备、实物投影仪、泡沫板、弹簧秤2个、橡皮筋1条(带两个细线套)、白纸1张、图钉几个、三角板一对【教学方法】交流与合作、分组实验、二、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已经学习了力的三要素、力的图示等物理知识和有关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几何知识,但是他们刚刚接触矢量,对矢量的运算没有任何感性认识,没有任何生活经验可供借鉴,他们习惯于标量的代数运算,即使学习了位移、速度、加速度等矢量,也不涉及到矢量运算,而是通过规定正方向将矢量运算变成了简单的加减问题,没有触及矢量运算。
初二物理力的合成教案5篇
初二物理力的合成教案5篇初二物理力的合成教案精选5篇初二物理力的合成教案精选篇1第一节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2)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3)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示意图表示力2.过程与方法(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从力用三要素表示的事例中认识科学方法的价值。
●教学重点1、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力的三要素,用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难点1、力的概念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让学生描述生活中要用到力的例子(例如:提起一桶水、踢足球、推动物体等等)(二)讲授新课1.力的作用效果学生探究活动:实验器材:橡皮筋、弹簧、乒乓球。
体会对这些器材施加力时,这些器材有什么变化?结合课本里的插图,让学生讨论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1)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改变物体的形状)(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3)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用N表示补充一些常见的例子让学生了解力的大小: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为1N,一个质量为5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为500N。
2.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即力的三要素)学生探究活动:(1)用不同大小的力去拉弹簧,观察弹簧是否不同(2)用不同方向的力弹击乒乓球,观察乒乓球的运动是否不同(3)用同样大小的力向下压一端固定在桌面上的钢尺,每次手的位置离桌面的距离都不同,观察钢尺的形状改变是否不同引导学生从实验总结得出: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都会影响到力的作用效果3.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
线段的末端画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长度可以表示力的大小;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
练习:画出木块受到的水平向右的拉力4.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即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学生活动:(1)拉开弹簧时,是否感觉到弹簧也在拉自己的手?(2)乒乓球打在桌面上,有没有被弹起?(3)观察书本43页图12.4-4,能得到什么启示?(4)游泳分析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归纳得出结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个施加力的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高中物理高一物理《力的合成》教案、教学设计
2.提高题:解决实际问题,要求学生运用力的合成知识,分析并解决生活中的物理问题。
3.挑战题:设计综合性较强的题目,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总结归纳,500字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会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力的合成原理及其应用。具体包括:
5.小组讨论:分组讨论生活中的力的合成现象,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6.总结反思: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力的合成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7.课后作业:布置具有思考性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学情分析
针对高中物理《力的合成》这一章节,学情分析如下:高一学生在学习力的合成之前,已经掌握了力的基本概念、牛顿运动定律等知识,具备了一定的物理基础。但在解决力的合成问题时,可能还缺乏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情境中的能力,对矢量图形和数学方法的运用尚需加强。
1.力的合成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斜拉桥、帆船等。
2.力的合成与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之间的关系。
3.如何运用力的合成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可以相互交流、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我会巡回指导,关注学生的讨论过程,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四)课堂练习,500字
在课堂练习环节,我将设计以下练习题: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力的合成原理,掌握力的分解方法,学会运用矢量图形和数学方法解决力的合成问题。
2.能够将力的合成原理应用于实际情境,解决生活中的力的合成问题。
3.理解力的合成与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之间的关系,并能灵活运用。
《力的合成》教案完美版
《力的合成》教案完美版第一章:引言1.1 课程简介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力的合成的基本概念,掌握力的合成方法,并能够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1.2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描述力的合成的重要性。
理解力的合成的基本概念。
掌握力的合成方法。
1.3 教学内容本章将介绍力的合成的重要性,力的合成的基本概念,以及力的合成方法。
1.4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结合实例进行分析,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讨论。
第二章:力的合成的重要性2.1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描述力的合成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理解力的合成的重要性。
2.2 教学内容本章将通过实例介绍力的合成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帮助学生理解力的合成的重要性。
2.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通过实例理解力的合成的重要性。
第三章:力的合成的基本概念3.1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能够:定义合力的概念。
区分共点力与非共点力。
3.2 教学内容本章将介绍合力的概念,共点力与非共点力的区别。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结合图形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力的合成的基本概念。
第四章:力的合成方法4.1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掌握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
掌握力的分解方法。
4.2 教学内容本章将介绍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和力的分解方法。
4.3 教学方法采用演示法,结合图形和实例,引导学生掌握力的合成方法。
第五章:应用力的合成解决实际问题5.1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能够:应用力的合成解决实际问题。
分析并解决力的合成问题。
5.2 教学内容本章将通过实例介绍如何应用力的合成解决实际问题。
5.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解决法,引导学生通过实例应用力的合成解决实际问题。
第六章: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6.1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描述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的含义。
应用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计算合力。
6.2 教学内容本章将详细介绍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包括其几何意义和计算方法。
初中物理《力的合成》教案
初中物理《力的合成》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合成概念,掌握力的合成方法。
2.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增强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力的合成概念:什么是力的合成?2. 力的合成方法:如何进行力的合成实验?3. 实验操作:如何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细绳、木板等实验器材?4. 数据分析:如何根据实验数据得出力的合成结果?5. 力的合成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举例说明力的合成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力的合成概念、方法的掌握,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
2. 教学难点:力的合成实验数据分析,力的合成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力的合成过程。
2.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并探讨力的合成相关问题。
3. 采用小组合作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4. 采用实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力的合成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力的合成概念。
2. 讲解与演示:讲解力的合成方法,并进行实验演示。
3. 学生实验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并记录数据。
4. 数据分析:引导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力的合成结果。
5. 力的合成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举例说明力的合成的重要性。
6. 总结与反思:让学生谈谈对力的合成的理解,以及实验过程中的收获。
7. 布置作业:设计一些有关力的合成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力的合成概念的理解。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操作、数据记录和分析方面的表现。
3.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力的合成方法的掌握程度。
4.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团队合作和沟通交流方面的能力。
七、教学拓展1. 邀请力学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力的合成及其在科学研究和工程应用中的重要性。
2. 组织学生参观有关的科研机构或企业,让学生亲身感受力的合成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力的合成》教案完美版
《力的合成》教案完美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合成概念,掌握力的合成方法。
2.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力的合成定义及原理2. 力的合成方法(平行四边形法则、三角形法则)3. 力的合成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力的合成概念、方法的掌握。
2. 教学难点:力的合成方法的运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力的合成方法。
2. 利用多媒体动画演示,增强学生对力的合成概念的理解。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简单的力的作用的例子,引发学生对力的合成的好奇心。
2. 讲解力的合成定义及原理:引导学生理解力的合成概念,阐述力的合成原理。
3. 演示多媒体动画:展示力的合成过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力的合成效果。
4. 讲解力的合成方法:详细介绍平行四边形法则和三角形法则,并通过示例让学生加深理解。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力的合成方法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6. 课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力的合成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8. 课后作业:布置一些有关力的合成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9. 教学反馈:收集学生的学习反馈,为下一步教学提供参考。
10. 教学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为后续教学提供改进方向。
六、教学活动设计1. 活动一:力的合成概念探究教师提出问题:“什么是力的合成?”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小组讨论等方式,探究力的合成概念。
2. 活动二:力的合成方法学习教师讲解平行四边形法则和三角形法则,示例演示。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运用力的合成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各小组分享实验成果,教师点评并指导。
七、教学评价设计1. 评价方式: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2. 评价内容:学生对力的合成概念的理解程度。
学生掌握力的合成方法的情况。
学生在实验中的动手操作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
《力的合成》教案完美版
一、教案基本信息1. 科目:物理2. 教材:《力的合成》3. 课时:45分钟4. 年级:八年级5.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力的合成概念,掌握力的合成方法,能够运用力的合成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力的合成概念(2)力的合成方法(3)力的合成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2. 教学难点:(1)力的合成原理(2)力的合成公式的推导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力的合成概念、原理和方法。
2. 演示法:通过实验演示力的合成现象。
3. 问题解决法:引导学生运用力的合成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共同探索力的合成规律。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简单的力的合成实验,引发学生对力的合成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讲解力的合成概念:介绍力的合成定义,解释力的合成的重要性。
3. 演示力的合成实验: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力的合成现象。
4. 讲解力的合成方法:介绍力的合成方法,推导力的合成公式。
5. 练习与应用:布置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力的合成知识解决问题。
6. 总结与评价: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五、作业布置1. 完成课后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的力的合成知识。
2. 实践作业: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力的合成现象,并加以描述。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对问题进行思考和回答。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课后习题和实践作业的情况,评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观察、分析和总结能力。
4.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合作和交流能力,以及对力的合成概念的理解程度。
七、教具准备1. 力的合成实验器材:绳子、棍子、滑轮等。
2. 幻灯片或教学课件:用于展示力的合成原理和实例。
3. 练习题和答案:用于布置作业和进行课堂练习。
八、教学反思1. 课堂节奏控制: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控制课堂节奏,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时间理解和消化所学内容。
力的合成教案(精选9篇)
力的合成教案(精选9篇)力的合成篇1教案示例:教学课题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几个力的共同作用效果可以用一个力来代替,这个力就是那几个力的合力.(2)能举例说明什么是力的合成.(3)知道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同和相反的两个力的合成方法.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探究实验假设的验证来培养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归纳总结能力.(2)通过总结出同一直线上两个力合成的方法,初步认识等效替代的科学研究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合力的一些事例和实际的实验操作,体会到团结合作、交流互助的重要性.(2)培养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探究认识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的情况.教学难点合力在力的作用效果上的等效替代性.仪器材料弹簧测力计、橡皮筋、细线、图钉、木板、白纸教学方法实验小探究,实践活动,归纳总结课时安排1板书设计第五节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一、合力:如果一个力产生的效果跟几个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注意:1.“几个力”必须是同时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力.2.合力并不是物体受到的又一个力.3.合力的实质是“等效力”,它可以代替那几个力.二、实验探究: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教学过程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1.创设情景,理解合力(1)播放视频:几十只蚂蚁挪动一只昆虫.展示图片:几十人才拖动一物体,而一只大象就能拖动了.师:几十只蚂蚁作用的力的效果如何?几十个人干的活能用一只大象来代替,说明什么呢?(2)师:如果一个力产生的效果跟几个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3)师:请大家举例说明对合力的理解.(4)注意:1.“几个力”必须是同时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力.2.合力并不是物体受到的又一个力.3.合力的实质是“等效力”,它可以代替那几个力.观察现象,思考前后作用效果.生:几十个力的共同作用效果和大象提供的一个力的作用效果是等效的.生:得两个女同学抬的矿泉水桶请体育委员一个人拎起来.理解合力是针对同一物体所受的某几个力说的;理解合力不是指简单的总和,而应从力的作用效果来判断.2.实验探究: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1)演示实验:把一个50克的钩码竖直挂在弹簧测力计下,弹簧伸长一圈;挂上两个50克的钩码,弹簧伸长两圈.现在弹簧受到钩码作用的两个向下的力,这两个力的合力情况如何呢?即用一个多大的何方向的力可以来代替呢?(尝试挂上一个100克的钩码时,弹簧也正好伸长两圈)(2)展示图片:一图中两小孩分别同向拉车和推车,一图中两小孩反向拉车.(3)师:你觉得这两种情况下合力情况如何呢?(4)师:请按书上步骤进行实验,并作好记录.同一直线上二力f1/nf2/nf/n同向反向希望了解合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发现同一直线上力的合成有两种情况:同方向和反方向.提出问题:这两种情况下,合力的大小和方向是怎样的?生:同向的相加,反向的相减.进行实验,记录数据.过程中注意保证力在同一直线上.3.总结归纳: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方法(1)师:从实验探究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呢?(提醒要注意合力的大小,也要注意合力的方向,归纳得出:(2)实验中你有什么其它的发现吗?生:沿同一直线作用的两个同方向的力,其合力方向不变,大小是这两个力的大小之和;沿同一直线作用的两个反方向的力,其合力方向与其中较大的力的方向一致,大小是这两个力的大小之差.生:用三个弹簧测力计同一直线上拉皮筋能研究三个力的合力情况.4.交流讨论:生活中合力知识的运用师:你知道合力知识在各个方面的运用吗?例如体育活动中,建筑上,动物世界里?(可展示一些图片)生:拔河;悬索桥;蚂蚁搬家……课后作业练习册相应内容教学反馈(1)对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力的大小和方向,学生很容易接受,但对探究实验的步骤却需要理解,比如为什么要把皮筋都拉到同样长度(o点),说明还是要强调理解合力的实质是从力的作用效果来看的.(2)做实验过程中,学生在摆弄仪器时能提出一些深入的问题,象同直线三个力的合成问题,不在一直线上时二力合成问题.备注力的合成教案篇2(一)教学目的l.理解合力的概念。
《力的合成》教案
《力的合成》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合成概念,掌握力的合成原理和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力的合成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物理学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力的合成概念介绍2. 力的合成原理讲解3. 力的合成方法讲解4. 力的合成在实际中的应用5. 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的测量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力的合成概念、原理和方法。
2. 教学难点:力的合成在实际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力的合成的重要性。
2. 利用多媒体动画演示,生动形象地展示力的合成过程。
3. 采用分组讨论法,让学生合作解决实际问题。
4. 利用实验器材,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加深对力的合成的理解。
五、教学准备1. 多媒体教学设备2. 力的合成动画演示素材3.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细绳、木板、滑轮等4. 实际问题案例【导入】教师通过一个简单的实例,如两个人一起拉一辆车,引发学生对力的合成的思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新课讲解】1. 力的合成概念介绍解释力的合成是指两个或多个力共同作用于一个物体时,所产生的效果与一个单独力作用于该物体所产生的效果相同。
2. 力的合成原理讲解讲解平行四边形法则,引导学生理解两个力的合力大小等于两个力的平方和的平方根,方向等于两个力的夹角的平分线。
3. 力的合成方法讲解介绍力的合成方法,如平行四边形法、三角形法等,并展示实例动画演示。
【课堂练习】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实际问题案例,运用力的合成原理和方法解决问题。
2. 教师选取几组学生讨论的结果,进行讲解和评价。
【实验操作】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使用弹簧测力计、细绳、木板、滑轮等器材,测量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2. 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验证力的合成原理。
【总结与拓展】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力的合成概念、原理和方法。
2. 提出拓展问题,激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和研究力的合成在实际中的应用。
黄德慧《力的合成》教案
黄德慧《力的合成》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合成概念,掌握力的合成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力的合成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物理学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力的合成概念:什么是力的合成,为什么要进行力的合成。
2. 力的合成方法:平行四边形法则、三角形法则。
3. 力的合成在实际中的应用:力的合成解决实际问题,如力的分解、合力的大小和方向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力的合成概念、力的合成方法。
2. 教学难点:力的合成在实际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力的合成的重要性。
2. 利用多媒体动画演示,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力的合成方法。
3. 实例分析,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五、教学准备1. 多媒体教学设备。
2. 力的合成动画演示。
3. 实例材料。
4. 练习题。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例,如拉扯一个物体,让学生感受力的作用,引出力的合成的重要性。
2. 新课导入:介绍力的合成概念,解释为什么要进行力的合成。
3. 讲解力的合成方法:平行四边形法则、三角形法则,并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让学生形象地理解。
4. 实例分析: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力的合成方法进行解决,如力的分解、合力的大小和方向等。
5. 练习与讨论:学生分组进行练习,讨论力的合成在实际中的应用,教师巡回指导。
七、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力的合成概念、方法和应用。
2. 强调力的合成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3.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力的合成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八、课后作业1. 请学生运用力的合成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力的分解、合力的大小和方向等。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九、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2. 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力的合成》教学设计完美版
《力的合成》教学设计北京十中孔祥英指导教师: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吴勤智一、教学背景分析:【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必修一第二章第五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几种具体力之后,根据等效思想,利用实验,探究合力与分力关系的一节规律课。
“平行四边形定则”是矢量运算的普遍法则,学习它不但是研究力的合成与分解的需要,也是为以后学习速度的变化、动量的变化等矢量运算做准备,但矢量的运算法则对初学者来说是很难跨越的一个台阶,因此教材将验证实验变成了探究实验,让学生亲身经历规律得出的过程,做到了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学情分析】学生通过以前的学习已经初步了解了等效替代思想,也基本掌握了用图示法表示力的大小和方向,对一条直线上的力的合成也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对矢量的理解还很肤浅。
因此老师要引导得当,注重分析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问题,将整个实验分解成若干个环节,使得每一步学生都能够得着。
力的合成规律的探究过程依据的是“等效替代”思想,学生只有领悟了这一思想,才有可能以它为指导思想真正理解“平行四边形定则”,才有可能灵活应用二、教学设计思想:《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提出:“物理课程应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践,勤于思考……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
”本设计正是从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入手,设置悬念,激活学生思维,引导他们发现并提出问题,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获得体验。
本设计首先利用曹冲称象的视频加深学生对等效替代思想的理解,再引导学生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得出合力概念;接着利用小实验让学生体验力的合成不仅要考虑分力的大小还要考虑方向,从而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最后为学生提供实验器材,让学生分组探究,定量的得出相应的结论。
通过本节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到基本的物理知识与技能,还要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培养学生进行实验探究的能力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初步掌握等效替代的方法2、理解合力与分力的概念,知道什么是力的合成。
《力的合成》教学设计(5篇)
《力的合成》教学设计《力的合成》教学设计(5篇)《力的合成》教学设计1一、教学内容分析《力的合成》是人教版《物理》(必修1)第三章第四节的内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明确两个力同时作用在物体这一问题的处理方法。
在这节课的学习中,等效替代的思想在建立概念、寻求合力与分力关系的过程中被深度应用; 平行四边形定则是矢量运算普遍遵循的法则,而矢量运算贯穿高中物理始终,用“图形”表示物理量之间关系的方法,对学生而言是一个新方法。
因此,该节在教和学两方面都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其涉及的物理研究方法和实验方法在高中物理中具有典型性,并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物理实验、物理模型、数学工具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应用;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等新型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训练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和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和谐发展。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力、重力、弹力、摩擦力等力的概念,对“力”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同时,通过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等矢量的学习,对“矢量”也有了初步的认识。
这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基本的知识储备。
然而,脑中根深蒂固的标量运算对学生学习力的合成而言,是一种负迁移,对力进行合成时,照搬标量运算的方法来应付,而矢量运算使用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对于学生初次学习而言比较抽象,且涉及几何和三角等数学知识,感觉有难度。
学生在初中所学的二力平衡为标量代数运算,要想直接过渡到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矢量运算,思维阶梯跨度较大,在认知水平上是一次质的跨越,很难要求学生一次转化完成,这些都给本节课的教学带来了困难。
三、设计思想依据本校实际教学条件和新课程理念,在教学中实施中注重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
由于本节课比较抽象,但实验比较直观,易于得到实验结论,我准备采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分组讨论与教师讲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高一物理力的合成教案5篇
高一物理力的合成教案5篇高一物理力的合成教案篇1教学准备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因素,理解自由落体运动是在理想条件下的运动.2.能用打点计时器得到相关的运动轨迹,并能自主分析纸带上记录的位移与时间等运动信息.3.了解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思路和方法.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落体运动的实验探究,初步学习使用变量控制法.2.经历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方法,感悟科学探究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渗透物理方法的教育,在研究物理规律的过程中抽象出一种物理模型——自由落体.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自由落体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2.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并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1.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及规律2.应用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过程一、自由落体运动1.基本知识(1)定义: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2)做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①只受重力作用.②初速度等于零.(3)运动性质: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2.思考判断(1)物体竖直向下的运动就是自由落体运动.(×)(2)物体仅在重力作用下的运动就是自由落体运动.(×)(3)物体由静止释放,当空气阻力很小,可忽略不计时可以看做自由落体运动.(√)探究交流(1)一张纸片下落和该纸片揉成团下落快慢不同是什么原因造成的(2)为什么在抽成真空的牛顿管中金属片和羽毛下落的快慢相同【提示】(1)纸片受到的空气阻力较大,而纸团受到的空气阻力较小,造成二者下落快慢不同.(2)由于抽成真空的牛顿管对金属片和羽毛均没有空气阻力,它们只在重力作用下做自由落体运动.二、自由落体加速度及运动规律1.基本知识(1)定义:在同一地点,一切物体自由下落的加速度都相同,这个加速度叫做自由落体加速度,也叫做重力加速度,通常用g表示.(2)方向:竖直向下.(3)大小:在地球上不同的地方,g的大小是不同的,一般计算中,g取9.8_m/s2或g=10_m/s2.(4)运动规律①自由落体运动实质上是初速度v0=0,加速度a=g的匀加速直线运动.②基本公式位移速度关系式:v2=2gh.(gt2.)2.思考判断(1)自由落体运动加速度的大小与物体质量有关.(×)(2)重力加速度的方向竖直向下.(√)(3)在地球上不同的地方,g的大小略有不同.(√)三、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1.基本知识(1)问题发现亚里士多德观点:重物下落得快,轻物下落得慢.矛盾:把重物和轻物捆在一起下落,会得出两种矛盾的结论.伽利略观点:重物与轻物下落得一样快.(2)猜想与假说伽利略猜想落体运动应该是一种最简单的加速运动,并指出这种运动的速度应该是均匀变化的假说.(3)理想斜面实验①如果速度随时间的变化是均匀的,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x 与运动所用的时间t的平方成正比,即x∝t2.②让小球从斜面上的不同位置由静止滚下,测出小球从不同起点滚动的位移x和所用的时间t.③斜面倾角一定时,判断x∝t2是否成立.④改变小球的质量,判断x∝t2是否成立.⑤将斜面倾角外推到θ=90°时的情况——小球自由下落,认为小球仍会做匀加速运动,从而得到了落体运动的规律.(4)伽利略研究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把实验和逻辑推理(包括数学推演)和谐地结合起来.他给出了科学研究过程的基本要素:对现象的一般观察→提出假设→运用逻辑得出推论→通过实验对推论进行检验→对假说进行修正和推广.2.思考判断(1)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是:重物、轻物下落得一样快.(×)(2)伽利略通过实验证明了,只要斜面的倾角一定,小球自由滚下的加速度是相同的.(√)(3)伽利略科学思想方法的核心是做实验.(×)探究交流在研究自由落体运动时,伽利略进行了猜想,亚里士多德进行了猜测,两种研究方法有何不同【提示】伽利略的科学猜想是根据所观察、发现的事实,把客观事实与原有的知识结合起来,科学猜想不能直接当做结论使用,只有经过实验验证,才能作为结论使用.四、自由落体运动及自由落体加速度【问题导思】1.物体在重力作用下的下落都是自由落体运动吗2.实际中,物体下落的运动是自由落体运动吗3.同一物体在不同地点做自由落体运动时,其加速度是否相同1.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1)初速度为零;(2)除重力之外不受其他力的作用.2.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理想化模型这种模型忽略了次要因素——空气阻力,突出了主要因素——重力.在实际中,物体下落时由于受空气阻力的作用,并不做自由落体运动,只有当空气阻力远小于重力时,物体由静止的下落才可看做自由落体运动,如在空气中自由下落的石块可看做自由落体运动,空气中羽毛的下落不能看做自由落体运动.3.自由落体加速度的大小(1)产生原因:由于处在地球上的物体受到重力作用而产生的,因此也称为重力加速度.(2)大小:与所处地球上的位置及距地面的高度有关.①在地球表面会随纬度的增加而增大,在赤道处最小,在两极,但差别很小.②在地面上的同一地点,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但在一定的高度范围内,可认为重力加速度的大小不变.通常情况下取g=9.8 m/s2或g=10m/s2.1.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例.2.物体不仅在地球上做自由落体运动,在其他星球上也可以做自由落体运动,只不过同一物体在不同星球上所受重力不同,重力加速度不同.3.g的方向,不是垂直向下,也不一定指向地心.高一物理力的合成教案篇2(一)地位《生活中的圆周运动》这节课是新课标人教版《物理》必修第二册第六章《曲线运动》一章中的第八节,也是该章最后一节。
力的合成教案(精选10篇)
力的合成教案(精选10篇)力的合成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力的合成和合力的概念。
2、掌握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会用作图法求共点力的合力。
3、要求知道合力的大小与分力间夹角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1、学会设计实验、观察实验现象、探索规律、归纳总结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协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会应用等效代替和控制变量的思维方法。
教学重难点重点:1、通过实例理解分力、合力、力的合成的概念。
2、通过实验探索“力的合成”所遵循的法则。
难点:“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理解。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如图甲,一个人用力F可以把一桶水慢慢地提起,图乙是两个人分别用F1、F2两个力把同样的一桶水慢慢地提起。
那么力F的作用效果与F1、F2的共同作用的效果如何?学生:效果是一样的。
老师:一个力产生的效果跟几个力共同产生的效果相同,在实际问题中就可以用这个力来代替那几个力,这就是力的等效代替。
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
求几个已知力的合力的过程叫做力的合成。
几个力如果都作用在物体的同一点,或者它们的作用线相交于一点,这几个力叫做共点力。
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两个共点力的合成。
二、新课教学(一)探讨实验方案先用两个力作用在物体的同一点上,使它们产生一定的作用效果,如把橡皮筋一端固定,拉加一端到某一点O,再用一个力作用于同一物体的同一点上,让它产生与第一次的两个力的作用效果相同,即也把橡皮筋拉到点O,记下各个力的大小、方向、画出力的图示,就能研究力之间的关系了。
等效代替是物理中常用的一种方法。
(二)演示实验:互成角度的二力的合成(请两位同学上讲台帮忙)。
(1)把放木板固定在黑板上,用图钉把白纸固定在木块上。
(2)用图钉把橡皮条一端固定在A点,结点自然状态在O点,结点上系着细绳,细绳的另一端系着绳套。
(3)用两弹簧秤分别勾住绳索,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条,使结点到达O′点。
让学生记下O′的位置,用铅笔和刻度尺在白纸上从O′点沿两条细纸的方向画线,并分别记下两只弹簧的读数F1和F2。
黄德慧《力的合成》教案
黄德慧《力的合成》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合成概念,掌握力的合成方法。
2.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力的合成概念介绍2. 力的合成方法讲解(平行四边形法则、力的向量图等)3. 力的合成实验操作4. 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5. 力的合成在实际中的应用案例分享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力的合成概念、方法及实验操作。
2. 难点:力的合成方法的灵活运用,实验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力的合成概念、方法及实际应用。
2. 实验法:进行力的合成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并理解力的合成。
3.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探讨力的合成在实际中的应用。
4. 案例分析法:分享力的合成在实际中的应用案例,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细绳、木板、图钉、白纸、铅笔。
2. 教学课件:力的合成概念、方法及实际应用案例。
3. 教学视频:力的合成实验操作演示。
4. 作业布置:提前让学生预习力的合成相关知识,了解实验原理。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简单的力的合成实例,引发学生对力的合成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讲解力的合成概念:介绍力的合成定义,解释两个力作用在同一直线上时的合成。
3. 讲解力的合成方法:详细讲解平行四边形法则,力的向量图等力的合成方法。
4. 演示力的合成实验:播放教学视频,展示力的合成实验操作过程。
5. 学生动手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亲身体验力的合成过程。
6. 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探讨力的合成方法的有效性。
7. 力的合成在实际中的应用:分享力的合成在实际中的应用案例,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8.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力的合成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9. 布置作业:布置有关力的合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总结教学中的成功与不足,针对不足之处进行改进,提高教学质量。
4力的合成教学设计完美版
3.4《力的合成》教学设计2.进行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教育,了解研究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培养探求知识的能力;3.树立等效观点,形成等效思想,这是非常重要的处理问题的思想.1.培养学生善于交流的合作精神,在交流合作中发展能力,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2.通过力的等效替代,使学生领略跨学科知识结合的奇妙,同时领会科学探究中严谨、务实的精神和态度.3.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设疑、解疑、探求规律,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探求知识的过程中,达到最佳的学习心理状态方法题的能力;四•教学重点难点分析内容如何突破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探究求合力的方法探究的过程这是这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通过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引导学生来理解求合力的方法,通过抛岀问题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自主完成探究实验。
学生在完成探究实验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障碍,有点不知从何入手,教师通过抛岀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突破这个难点,通过提醒学生注意事项,辅助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完成这个实验。
五•教学策略六•教学过程设计环节导入新课本节课通过跟学生互动提水桶引入一种等效替代的思想,利用这种思想引导学生去思考分力与合力的关系,然后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证伪和实验探究的方式来定性和定量的研究力的合成的方法,最后由一道课堂练习来激起学生们的创新意识,从而从根上理解合力与分力以及力的合成。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课前提问:1•什么是力?2•我们研究了这么长时间的力是怎么研究的呢?演示实验1:两名女同学提起一桶水,一名男同学一只手提起同一桶水,那么力F的作用效果与F1、F2的共同作用的效果如何?替代播放“提前录制好的学生配合拉拉力器”视频1.两名女同学和一名男同学分别让同一个拉力器伸长相同的长度,2•然后继续播放两名女同学和一名男同学分别让不同的拉力器(拉力器中间弹簧数量不一样)伸长相同的长度通过课前提问引导学生明白力是通过力的作用效果进行研究的有作用效果就一定会有力。
在这个实验中两个女同学对水桶的作用效果和一个男同学的作用效果相同,或者说等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力的合成》教学设计北京十中孔祥英指导教师: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吴勤智一、教学背景分析:【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必修一第二章第五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几种具体力之后,根据等效思想,利用实验,探究合力与分力关系的一节规律课。
“平行四边形定则”是矢量运算的普遍法则,学习它不但是研究力的合成与分解的需要,也是为以后学习速度的变化、动量的变化等矢量运算做准备,但矢量的运算法则对初学者来说是很难跨越的一个台阶,因此教材将验证实验变成了探究实验,让学生亲身经历规律得出的过程,做到了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学情分析】学生通过以前的学习已经初步了解了等效替代思想,也基本掌握了用图示法表示力的大小和方向,对一条直线上的力的合成也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对矢量的理解还很肤浅。
因此老师要引导得当,注重分析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问题,将整个实验分解成若干个环节,使得每一步学生都能够得着。
力的合成规律的探究过程依据的是“等效替代”思想,学生只有领悟了这一思想,才有可能以它为指导思想真正理解“平行四边形定则”,才有可能灵活应用二、教学设计思想:《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提出:“物理课程应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践,勤于思考……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
”本设计正是从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入手,设置悬念,激活学生思维,引导他们发现并提出问题,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获得体验。
本设计首先利用曹冲称象的视频加深学生对等效替代思想的理解,再引导学生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得出合力概念;接着利用小实验让学生体验力的合成不仅要考虑分力的大小还要考虑方向,从而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最后为学生提供实验器材,让学生分组探究,定量的得出相应的结论。
通过本节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到基本的物理知识与技能,还要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培养学生进行实验探究的能力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初步掌握等效替代的方法2、理解合力与分力的概念,知道什么是力的合成。
3、初步理解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3、能区分矢量与标量(二)过程与方法1、采用“等效替代”思想来理解合力与分力的概念,并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通过实验探究来体验“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发现过程。
2、采用实验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独立思考与分组讨论等过程,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动手操作及观察实验现象的能力,以及分析、综合、归纳的能力。
3、通过课堂实验的设计及操作过程,培养学生利用现有器材设计实验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探究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通过力的合成的研究与规律的发现,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逐步养成用科学方法与科学知识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提高科学素养。
3、通过分组实验,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与团结协作的精神。
4、通过曹冲称象的故事让学生理解面对困难要有战胜它的勇气和智慧四、教学重难点渗透“等效替代”的物理思想,促使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发现与深刻的理解。
五、教学难点①实验的设计;②平行四边形关系的发现;③从“代数和”思维到“矢量和”思维的跨越;④对合力与分力间的“等效替代”关系的真正理解与灵活运用。
六、教学手段与方法1、多媒体辅助教学2、教师演示实验与学生分组实验结合。
七、教学过程(一)提出等效替代的方法课前播放曹冲称象视频,上课之后提问:为什么石头的质量等于大象的质量老师总结: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了等效替代法的关键是作用效果相同,使用等效替代法的好处是可以是复杂问题简单化,或者把看似无法解决的问题变得轻而易举。
所以,曹冲当时才7岁,没上过高中吧,更没学过物理吧,就能用等效替代的方法解决大人都解决不了的难题。
今天我们就要用曹冲的方法解决物理的难题,可是我们上了九年学,学了两年多物力,是不是应该更棒呀!我们今天研究的课题是第五节力的合成(二)引出概念引入情境:(幻灯片)两位同学一起提着一个水桶的情景提出问题:他们对水桶施加了几个力?……能用一个力来等效替代它吗?……怎样替代?学生回答:让一位大同学去提。
追问:刚才这一个力真的“等效替代”了原来两个力的作用了吗?有什么依据?生活中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幻灯片继续展示照片:两手吊单杠和一手吊单杠,两个力拉橡皮筋,提问:能否用一个力去代替,如何代替引出概念: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产生的效果跟几个力共同作用在物体上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resultant force),而那几个力就叫做这个力的分力(components of force)。
求几个已知力的合力叫做力的合成我们只研究共点力的合力,什么是共点力呢?看书57页,学生读一遍。
(三)对力的合成法则的探究初高中衔接:初中时我们学过一条直线上的二力合成,大家回忆一下如果两个分力不在一条直线上呢(1)提出问题设置陷阱:(幻灯片)如果两个同学施加在水桶上的力都是100N,那么一个同学需要施加多大的力才能等效替代?一般回答:400N;可能回答:小于400N(一般是已预习过的学生或是参加竞赛的学生)质疑:也就是说你们认为合力的大小等于分力大小之和是吗?你怎么知道?有科学依据吗?……凭直觉得出结论,那是学物理吗?学生回答:做实验老师演示:把钩码当作水桶,两个弹簧秤当作手臂,先用两个弹簧秤一起提,读出示数,再用一个弹簧秤去提,记下示数,看是不是合力大小等于分力大小之和下面你们自己利用你桌上现有的仪器研究一下,当两个提钩码的弹簧秤有一定的夹角时合力和分力的关系……学生发现:合力大小不等于分力大小之和,(有没有等的时候)而且随着两个分力的夹角增大,两个分力的大小之和与合力大小的差距越来越大!——点评:可是我们以前都是这样做的呀,比如一个苹果质量是100g,另一个苹果质量也是100g,两个苹果不就重200g了吗?但对于矢量:它们除了有大小之外,还有方向:例如两个力,当它们的方向互成某一角度时,求合力就没那么简单了!!过渡引导:我们刚才反驳了“合力等于分力之和”的观点后,你还想到什么?还做些什么?学生:很想知道合力跟分力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
老师鼓励:提得很好!力是矢量,我们能否同时考虑合力与分力的大小以及方向间的关系?今天我们就来直接体验一下科学探索的过程:先从最简单的两个力的合力与分力的关系开始研究。
(2)探究过程(分二人小组进行)1、提出问题:互成角度的两个力跟他们的合力的关系是怎样的?讲解:我们要想找到分力与合力的关系是不是必须要确定分力的大小和方向呀,可是我们知道力是不能脱离物体而独立存在的,我们就要找一个研究对象,就是一端固定的橡皮筋。
那如何确定分力的大小和方向呢,分力已经确定了,是不是还要找到他们的合力呀,如何找到他们的合力呢,结点拉到同一个位置,如何确定合力的大小和方向呢?为了节省时间,我已经把橡皮筋和白纸固定在木板上了。
那下面给你们四分钟的时间,四人一组讨论一下具体的实验步骤,如果有困难可以看老师的幻灯片提示2、设计实验:幻灯片问题提示:a)实验仪器中要用的弹簧称和橡皮条,这些器材各发挥怎样的功能?b)合力与分力作用效果相同,怎样去体现?c)如何准确直观的记录分力与合力的大小和方向?找一组同学展示他们的设计思路和步骤,边展示边讲解容易存在的问题3、进行实验并收集数据:学生讨论后得出实验方案,老师点评,,学生做实验,老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用实物投影仪展示4、分析数据、进一步猜想、得出结论:分小组分析处理,尝试根据白纸上所画的两个分力与合力的图示进行探究:合力与两个分力间有什么几何关系?若有困难则进行引导或暗示:鼓励学生,科学探究活动就是要敢于大胆猜测,发挥你们的想象力,物理学上的重大发现都是在实验事实基础上大胆猜测得出的,比如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
要想找几何关系,数学上经常采取什么办法:比如画辅助线?引导学生回答出好像是平行四边形。
老师引导:小心验证怎样验证?是把三个力的箭头连线来确定是否平行四边形吗?这样做存在什么问题?(由于实验存在误差,很难确认所画四边形就是平行四边形。
可先根据两个分力画出平行四边形,再将其对角线与合力进行对比,看是否重合或偏差有多大,是否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则可以确认是一个平行四边形。
)分组活动:各自画图进行验证……(要求三力画实线、辅助线画虚线)综合分析程序:老师用实物投影展示两组同学的实验结果(3)归纳得出结论是不是所有的合力都是以分力为边长的平行四边形对角线呢,前人们经过很多次的、精细的实验,最后确认,对角线的长度、方向,跟合力的大小、方向一致,即对角线与合力重合,也就是说,对角线就表示F1、F2的合力力的合成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板书:用表示两个分力的线段为邻边做平行四边形,邻边中间的对角线就表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这就叫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四)课堂小结说说这堂课你有什么收获?包括物理知识,物理方法,和你的真实感受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发现,力的合成一般不能像标量那样可以用简单的“加减法”进行运算(同一直线上的力的合成除外),通过探究,我们发现力的合成要按“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其实,这一运算法则也是所有矢量运算的普遍法则,这也是矢量和标量的本质区别。
因此大家要重视理解,学以致用。
(五)板书设计第五节力的合成一、等效替代法二、合力与分力的概念三、共点力四、力的合成法则1、一条直线上的二力合成:(1)同向(2)反向2、互成角度的二力合成平行四边形定则:用表示两个分力的线段为邻边做平行四边形,邻边中间的对角线就表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这就叫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六)流程图八、学习效果评价本节课成功的关键是学生是否能够自主探究得出平行四边形定则。
为了让学生在现有知识水平基础上完成本堂课的教学,我在教学设计中充分体现了教师的指导作用,实验操作的前期指导到位,带着问题阅读教材,交流讨论,并请学生代表展示说明实验的具体流程,使学生对此实验的具体操作方法有了清晰的了解,为全体学生能顺利完成此实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由于有了以上设计,学生基本都能探究出平行四边形法则,而且始终保持着求知的热情。
但是由于时间限制,关于实验误差的分析没能展开。
不论何时,都要尽可能让思考与反省预见到突发的激情,这于审慎者可轻而易举做到。
心烦意乱之时,首先要做的就是意识到这一点。
先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下决心不再使之加剧。
有了这种高明的防范,就能很快终止怒气。
要懂得制怒之法,且止息于当止之时:奔跑时停下来最难;狂怒时保持头脑清醒也一样难。
过分激动,不论程度高低,都会影响理智。
一旦对发怒有了这种警醒,就不会使你因怒气而失控,也不会使你损害良好的辨别力。
谨慎地驾驭情绪,就能很好地控制它。
你将是马背上第一个理智的人。
智者最没有耐性,因为学识减少了他们的耐心。
知识渊博的人很难被取悦。
俄庀泰特斯告诉我们,生活最重要的准则在于懂得如何忍受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