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的合成与分解教学设计
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教案设计
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教案设计力的合成与分解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力的概念及单位;
2.掌握力的合成与分解原理;
3.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掌握力的概念及单位;
2.掌握力的合成与分解原理。
三、教学内容
1.力的概念;
2.力的单位;
3.力的合成;
4.力的分解。
四、教学过程
1、引入(5分钟)
(1)教师介绍物体的运动状态,让学生从中发现力的存在;(2)举例说明生活中常见的力,如重力、弹性力等。
2、讲解(20分钟)
(1)讲解力的概念和单位,引导学生认识力的基本特征;
(2)讲解力的合成和分解原理,分别以图示和公式的方式进行说明;
(3)通过讲解例题,引导学生掌握力的合成和分解方法。
3、练习(30分钟)
(1)利用多个簿记平台(如科百、百问、百度知道)上的力的合成分解题目,让学生拓展思维;
(2)根据题目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增强合作意识;
(3)在解题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引导学生使用相关公式,提高解题效率。
4、归纳(10分钟)
(1)通过操纵力的合成和分解,让学生感性认识到力的具体作用;
(2)对所学知识进行概括,巩固学生的学习收获,并整理出力的概念、单位、合成和分解规律。
五、课后作业
(1)自己寻找力的实例,并用相关知识分析它的合成和分解;
(2)完成口头作业: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本节课所学内容。
六、教学评估
(1)考试:随机出力的合成和分解例题,测试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2)课堂表现:综合考虑学生上课积极性、参与度、表现等情况,评定成绩。
力的合成和分解教案
力的合成和分解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合成和分解的概念。
2. 让学生掌握力的合成和分解的方法和技巧。
3. 让学生能够运用力的合成和分解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1. 力的合成和分解的概念。
2. 力的合成和分解的方法和技巧。
三、教学难点1. 力的合成和分解的理解和应用。
2. 力的合成和分解的计算方法。
四、教学准备1. 教学PPT。
2. 力的合成和分解的示例和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力的合成和分解的示例,引导学生思考力的合成和分解的概念。
2. 讲解:通过PPT,详细讲解力的合成和分解的概念和方法。
3. 练习:让学生通过练习题,巩固所学的力的合成和分解的方法和技巧。
4. 应用: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运用所学的力的合成和分解的方法和技巧。
5. 总结:通过总结,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力的合成和分解的概念和方法。
六、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力的合成和分解的原理。
2. 利用多媒体技术,如PPT,展示力的合成和分解的动态过程,增强直观感受。
3. 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 采用案例教学法,让学生联系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内容1. 力的合成和分解的定义及意义。
2. 力的合成和分解的基本原理。
3. 力的合成和分解的计算方法。
4. 力的合成和分解在实际中的应用。
八、教学步骤1. 力的合成和分解的定义及意义:引导学生理解力的合成和分解的概念,解释其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
2. 力的合成和分解的基本原理:讲解力的合成和分解的基本原理,如平行四边形法则、三角形法则等。
3. 力的合成和分解的计算方法:教授如何利用数学方法进行力的合成和分解,如解析几何、向量运算等。
4. 力的合成和分解在实际中的应用:举例说明力的合成和分解在工程、物理等领域的应用,如桥梁设计、力的传递等。
九、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评价学生的参与程度。
力的合成与分解教案精华版
力的合成与分解⑤只用一只弹簧秤钩住细绳套,把橡皮条的结点拉到同样的位置O,记下弹簧秤的读数F′和细绳的方向,用刻度尺从O点按选定的标度沿记录的方向作出这只弹簧秤的拉力F′的图示.⑥比较一下,力F′与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出的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⑦改变两个力F1与F2的大小和夹角,重复实验两次.实验结果:(3).实验结论结点受三个共点力作用处于平衡状态,则F1与F2之合力必与橡皮条拉力平衡,改用一个拉力F′使结点仍到O点,则F′必与F 1和F 2的合力等效,以F 1和F 2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求出合力F,比较F′与F 的大小和方向,验证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4)注意事项1.实验时,弹簧秤必须保持与木板平行,且拉力应沿轴线方向,以减小实验误差.测量前应首先检查弹簧秤的零点是否准确,注意使用中不要超过其弹性限度,弹簧秤的读数应估读到其最小刻度的下一位.弹簧秤的指针,拉杆都不要与刻度板和刻度板末端的限位卡发生摩擦.2.在满足合力不超过弹簧秤量程及橡皮条形变不超过其弹性限度的条件下,应使拉力尽量大一些,以减小误差.3.画力的图示时,应选定恰当的标度,尽量使图画得大一些,但也不要太大而画出纸外,要严格小2(1(23(1)(2)合力的取值范围是: ① θ在0~180°内变化时,θ增大,F 随之减小;θ减小,F 随之增大;合力可能比分力大,也可能比分力小,也可能等于某一个分力.(平行四边形演示)1F 2②当θ③当θ④当F 1F = 例1.例2A B C D 例3A B C D 1.1-3-52.如图所示,5个共点力的大小分别是2F 、3F 、4F 、5F 、7F ,相互间夹角均为60。
,求它们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F 2图1-3-5O 点挂(1(2例.10N.求:(1(2)将 (3)A 力为8N 例.α=30°。
(1(2)求例.120o ,5F符号Fx 和Fy表示。
(3)在图上标出力与x轴或力与y轴的夹角,然后列出Fx、Fy的数学表达式。
力的合成与分解教案精华版
力的合成与分解教案精华版第一章:力的概念与基本性质1.1 力的定义与描述引入力的概念,解释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介绍力的矢量性质,包括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1.2 力的计量单位学习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牛顿(N)。
了解其他常用单位如千克力、克力等,并掌握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1.3 力的图示表示学习用矢量箭头表示力的方向和大小。
练习绘制简单的力的图示,包括单力、力的合成和力的分解。
第二章:力的合成2.1 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介绍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解释两个力的合力如何通过它们的几何关系来确定。
通过图示和实验演示,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法则的应用。
2.2 力的合成与分解的计算方法学习利用数学方法计算两个力的合力大小和方向。
练习使用三角函数和勾股定理来求解力的合成与分解问题。
2.3 力的合成在实际中的应用通过实际例子,介绍力的合成在物理学和工程学中的应用。
让学生通过实例计算和分析力的合成效果,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三章:力的分解3.1 力的分解概念引入力的分解概念,解释将一个力分解为两个分力的方法。
强调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过程。
3.2 力的分解方法学习利用平行四边形法则和三角函数来分解一个力为两个分力。
练习解决不同角度和大小下的力的分解问题。
3.3 力的分解在实际中的应用探讨力的分解在物理学和工程学中的应用。
通过实例计算和分析力的分解效果,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四章:摩擦力与弹力4.1 摩擦力的概念与分类引入摩擦力的概念,解释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的区别。
介绍摩擦力的计算方法和影响因素。
4.2 弹力的概念与计算学习弹力的概念,解释弹力是物体由于形变产生的力。
学习胡克定律,了解弹簧弹力的计算方法。
4.3 摩擦力和弹力在实际中的应用通过实例分析摩擦力和弹力在日常生活和工程中的应用。
让学生通过实际问题练习摩擦力和弹力的计算和分析。
第五章: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实验探究5.1 实验目的与原理介绍力的合成与分解实验的目的和原理。
3.4 力的合成与分解 (教学设计)—-高一上学期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3.4 《力的合成和分解》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学生在初中已经接触过求沿同一直线作用的两个力的合力的方法,在第一章也初步接触过位移的矢量合成,本节的内容进一步介绍矢量运算的普遍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
教科书首先结合提水桶、吊灯悬吊在天花板上等实例,根据等效思想提出合力与分力的概念;然后提出力的合成和分解的探究问题,并设计实验进行探究,得出力的合成和分解所遵从的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最后,从物理量运算的角度,提升对矢量和标量的认识。
二、学情分析对于本章来说,把牛顿第三定律由原来在牛顿运动定律之后,提前放入本章,这就为解答共点力平衡问题的受力分析奠定了必要的知识基础。
为此,本章在重力、弹力、摩擦力的后面,增加“牛顿第三定律”一节课文,并在该节课文中,专门设立了一个“物体受力的初步分析”小标题,为分析“共点力的平衡”问题设下伏笔。
在这一节中,把力的合成和分解设计为一节课,其教学目标很明确,只要求学生会用等效替换的方法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力的合成和分解的运算,并不要求学生解答具体实际情境中的受力问题,而把这些问题放在“共点力的平衡”中去解决,这有利于帮助教师理解和规范力的合成和分解的教学目标。
三、教学建议平行四边形定则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
这个定则是矢量运算普遍遵从的法则,对后续学习具有重要影响,因此本节内容是整个高中物理的重要内容,是物理知识体系中有方法、可迁移、应用广泛的内容,因此平行四边形定则是学习的重点。
矢量运算的法则完全不同于算术运算法则,从思维方式上看对学生来说具有较大的跨度,因此平行四边形定则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四、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1、教学目标(1)、知道合力与分力的概念,体会等效替换的思想。
(2)、通过实验探究,得出力的合成和分解遵从的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
(3)、会利用作图和三角函数知识求解合力或者分力。
(4)、知道矢量相加遵从平行四边形定则,标量相加遵从算术法则。
能区别矢量和标量。
八年级物理力的合成与分解教案大全7篇
八年级物理力的合成与分解教案大全7篇八年级物理力的合成与分解教案大全7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物理学起始于伽利略和牛顿的年代,它已经成为一门有众多分支的基础科学。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初中物理教学教案7篇,欢迎大家参考。
八年级物理力的合成与分解教案(篇1)这一年来,我担任高一(5)班和三个实验班的物理教师,虚心向洪钟主任和梓欣老师学习,努力借鉴前辈老师的教学经验,再一次看到了科学的教学理论在实践中灵活应用,这一年过得很充实,收获真不少。
现在把这一年的一些收获写出来,以博方家一笑。
这一年想得最多的是,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感受最深的是,不在于课堂上讲了多少,而在于学生能够领悟多少。
要做到这一点,我觉得,关键在于“热情”两个字。
不管是学生方面,还是老师方面,都要“充满热情”。
有这样一种说法,天才都是具有某方面的狂热。
我觉得这句话同样可以用在学生的学习上。
比如高一(3)班的丁一同学,学习物理几乎是狂热的,很多高二的物理知识,甚至大学的数字电路模拟电路知识,都钻研得津津有味。
事实证明,这样的学生在学习上很让人放心,根本不用担心他物理考不出好成绩。
但是,大部分学生还是需要教师的合理引导,学生的热情必须由教师的热情来带动。
打一个比方,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你无论如何也难以下咽。
但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
盐需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一个良好的载体,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
我在下面一些上课环节作了尝试。
1.扎实的基本功能保证学生听课质量。
比如板书要大而清晰,讲解思路要慢而清晰,关键地方留足时间让学生思考。
学生听懂了,有了收获的喜悦,自然会把热情回馈于你。
2.讲述枯燥无味的物理公式时,可以穿插讲述妙趣横生的科学家轶事。
科学家也是人啊,越是大科学家,越有故事讲。
3.通过动画演练一些公式。
力的合成与分解教案精华版
力的合成与分解教案精华版第一章:力的概念与基本性质1.1 力的定义与描述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或改变运动状态。
力的作用点、大小和方向是描述力的三要素。
1.2 力的计量单位牛顿(N):力的国际单位制。
1.3 力的图示表示用矢量表示力,箭头的长度表示力的大小,箭头的方向表示力的方向。
第二章:力的合成2.1 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两个力的合力大小等于这两个力的矢量和。
两个力的合力方向由这两个力的夹角决定。
2.2 力的分解力的分解是将一个力分解为两个力的过程,分解力的合力等于原力。
力的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法则。
2.3 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应用实际问题中的力的合成与分解,如拉力、张力、重力等。
第三章:力的平衡3.1 平衡状态的定义平衡状态是指物体受到的合力为零的状态,物体在平衡状态下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3.2 力的平衡条件物体受到的合力为零,即所有作用在物体上的力的矢量和为零。
3.3 力的平衡的应用实际问题中的力的平衡,如杠杆原理、浮力等。
第四章:摩擦力4.1 摩擦力的定义与分类摩擦力是两个接触面之间相互阻碍相对滑动的力。
静摩擦力:物体静止时受到的摩擦力。
动摩擦力:物体运动时受到的摩擦力。
4.2 摩擦力的计算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之间的正压力成正比,与物体之间的摩擦系数成正比。
4.3 摩擦力的应用实际问题中的摩擦力,如轮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力、物体在斜面上的摩擦力等。
第五章:力的合成与分解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5.1 力的合成与分解的解题步骤确定作用在物体上的所有力。
画出力的图示,标出力的大小和方向。
应用力的合成与分解法则,计算合力或分力的大小和方向。
5.2 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案例物体在斜面上的受力分析与力的合成与分解。
绳索拉力的合成与分解问题。
第六章: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6.1 牛顿第三定律的表述任何两个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一对力。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产生,变化,消失。
力的合成和分解教案
力的合成和分解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力的合成和分解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2.能力目标:掌握力的合成和分解的计算方法,能够运用力的合成和分解解决相关问题。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积极探究的态度,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力的合成和分解的概念和方法。
2.教学难点:力的合成和分解的计算方法的运用。
三、教学准备1.教学资料:课件、实验设备。
2.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求和仪、直尺、绳子等。
四、教学过程1.引入(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张力和的示意图,引导学生思考力的合成的概念,并向学生提问:“当两个力同时作用在一个物体上时,它们是如何合成的?”2.讲解(2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讲解力的合成和分解的概念和方法,向学生解释合力和分力的概念。
并通过实例和动画形式展示合力和分力的求解方法。
教师强调力的合成和分解应遵循平行四边形法则和三角形法则。
3.实验(3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力的合成和分解的实验。
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分配一套实验器材。
实验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进一步巩固和理解力的合成和分解的计算方法。
实验步骤如下:a.将一根弹簧测力计固定在水平桌面上,并将一根绳子通过弹簧测力计的环扣。
b.将绳子的一端固定在桌面上,另一端绕过一根求和仪引力指示板的牵引轮,并将绳子的另一端固定在求和仪的固定点上。
c.将测力计的指示板移到求和仪的示意图上,测力计示数为F1d.通过调整求和仪的固定点和牵引轮,使绳子通过牵引轮上的刻度尺,同时将指示板上的测力计示数调整到F2e.测量绳子与牵引轮的夹角θ。
f.计算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
4.讨论(2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实验结果和计算方法,并引导学生运用力的合成和分解的方法解决相关问题。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5.小结(10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并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通过提问巩固学生对力的合成和分解的概念和方法的理解。
6.实践应用(10分钟)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运用力的合成和分解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如水平面上的合力、物体的平衡等。
力的合成与分解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概念。
2. 让学生掌握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方法和技巧。
3. 培养学生运用力的合成与分解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定义2. 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原理3. 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方法4. 力的合成与分解在实际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概念、原理和方法。
2. 教学难点:力的合成与分解的计算方法和实际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概念、原理和方法。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力的合成与分解在实际中的应用。
3. 采用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学PPT:包含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概念、原理、方法和实际应用等内容。
2. 教学案例: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实际案例,用于分析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应用。
3. 教学器材:三角板、尺子、绳子等,用于演示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实验。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实验,引发学生对力的合成与分解2. 讲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概念:介绍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定义,让学生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基本含义。
3. 讲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原理:讲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原理,让学生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内在规律。
4. 讲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方法:介绍力的合成与分解的计算方法,让学生掌握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操作技巧。
5. 分析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实际应用: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七、课堂练习1. 布置一道力的合成与分解的计算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解决一道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八、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概念、原理和方法。
2. 强调力的合成与分解在实际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兴趣。
九、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力的合成与分解的知识。
力的合成与分解实例教案
力的合成与分解实例教案实例一:力的合成目标:通过实例学习力的合成及其应用。
活动材料:1个拉力计、2个细绳、2个挂钩、若干物块、实验记录表。
活动过程:1. 引入:和学生复习力的定义及特点,提问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多个力同时作用的情况。
2.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讨论并列举出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合成力的例子。
3. 实验准备:老师在黑板上画出一个平面图,图中有两个绳子,每个绳子上挂着一个重物,两个绳子分别穿过两个滑轮,并与拉力计相连。
4. 实验步骤:a. 将细绳拉直并通过滑轮,挂上两个重物。
b. 将拉力计与两个细绳相连,并记录下拉力计的示数。
c. 逐个增加一组重物,保持细绳拉直并通过滑轮。
d. 每次重复步骤b和步骤c,记录下不同质量组合时的示数。
5. 数据分析:将实验记录表收集,分析学生的数据。
并引导学生发现力的合成规律,并帮助学生总结公式。
6. 合成力实例讨论:引导学生针对不同的力合成实例进行分析讨论,考虑到不同力的大小和方向对合成力的影响。
7. 活动总结:引导学生总结合成力的概念、实验过程以及力的合成规律。
实例二:力的分解目标:通过实例学习力的分解及其应用。
活动材料:1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示意图、实验记录表。
活动过程:1. 引入:和学生复习力的定义及特点,提问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需要将力分解的情况。
2.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讨论并列举出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力的分解例子。
3. 平行四边形分解法:向学生介绍将力分解为其合力方向上的两个分力的概念,并通过力的平行四边形示意图展示这一概念。
4. 实例分析:分组讨论学生在实例中如何应用平行四边形分解法解决问题,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与讨论。
5. 案例分析:提供几个力的分解案例,让学生通过分析并计算得到相应的分力。
6. 实验准备:通过实验准备,让学生实际操作并观察力的分解情况。
7. 分解力实验:在实验中,使用弹簧测力计施加一个力,然后观察和记录分力的示数,分别将测力计向横向和纵向移动,记录示数。
力的合成与分解教案
力的合成与分解教案教案:力的合成与分解一、教学目标:1.了解力的合成和分解的基本概念。
2.掌握力的合成和分解的数学计算方法。
3.能够运用力的合成和分解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1.力的合成和分解的基本概念。
2.力的合成和分解的数学计算方法。
三、教学难点:1.能够运用力的合成和分解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引入】1.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力的基本概念和力的合成的内容。
2.提问:当一个物体受到多个力作用时,我们如何判断合力的大小和方向?【知识讲解】1.力的合成:a.定义:当一个物体受到多个力作用时,合力是指这些力的合力向量(合成向量)的大小和方向。
b.合力的计算方法:合力的大小等于合成向量的长度,合力的方向等于合成向量的方向。
2.力的分解:a.定义:当一个物体受到一个力作用时,力的分解是指将这个力分解为多个力的过程。
b.分解力的计算方法:-垂直分解:根据三角函数的性质,可以将一个力分解为两个相互垂直的力。
-水平分解:根据三角函数的性质,可以将一个力分解为两个相互平行的力。
【示例演练】1.合力的计算方法:a.示例1:一个物体受到两个力F1=5N和F2=8N的作用,两个力的方向分别为东北方和南方,请计算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b.示例2:一个物体受到三个力F1=3N、F2=4N和F3=6N的作用,三个力的方向分别为东方、北方和西南方,请计算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2.分解力的计算方法:a.示例3:一个物体受到一个力F=10N的作用,将这个力分解为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的力,请计算分解后的两个力的大小。
【拓展应用】1.通过示例演练,让学生运用力的合成和分解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如航空、航海、工程设计等领域的问题。
【归纳总结】1.总结力的合成和分解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
【展示实验】1.可以通过展示实验来直观地展示力的合成和分解的原理,让学生更加深入理解。
【达标检测】1.给学生一些力的合成和分解的计算题目,检测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力的合成和分解教案
力的合成和分解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合成和分解的概念。
2. 让学生掌握力的合成和分解的方法和技巧。
3.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力的合成概念及合成方法。
2. 力的分解概念及分解方法。
3. 力的合成和分解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力的合成和分解的概念、方法和应用。
2. 教学难点:力的合成和分解的计算方法和技巧。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力的合成和分解的方法。
2. 通过实例分析,使学生理解力的合成和分解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 利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展示力的合成和分解的过程。
五、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
2. 力的合成和分解的实例。
3. 练习题。
力的合成和分解教案第一课时一、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力的相关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新课讲解1. 讲解力的合成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力的合成是将两个或多个力作用于同一个物体上的效果。
2. 讲解力的合成方法,如平行四边形法则、三角形法则等。
3. 讲解力的分解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力的分解是将一个力分解为两个或多个力的效果。
4. 讲解力的分解方法,如平行四边形法则、三角形法则等。
三、实例分析1. 分析实例,让学生理解力的合成和分解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课堂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五、总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力的合成和分解的概念、方法和应用。
六、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后续课时按照类似格式进行编写。
六、教学过程1. 复习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复习力的基本概念,为学习力的合成和分解做准备。
2. 讲解力的合成:介绍力的合成概念,讲解合成方法,如平行四边形法则和三角形法则,并通过图示和实例进行说明。
3. 讲解力的分解:介绍力的分解概念,讲解分解方法,如平行四边形法则和三角形法则,并通过图示和实例进行说明。
4. 实例分析:分析实际问题中的力的合成和分解,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力的合成与分解教学设计方案
力的合成与分解教学设计方案课题名称力的合成与分解科目高中物理年级高一教学时间45分钟学习者分析本节课要学的内容力的合成与分解指的是合力与分力的概念、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法则,其核心是平衡问题的处理,理解这一知识的关键就是要掌握平衡问题处理的方法。
学生已经学过重力、弹力、摩擦力三种性质的力,本节课的内容力的合成与分解就是在此基础上的发展。
由于它还与后面所学的知识都有密切的联系,所以在本学科中有很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是本学科的核心内容。
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和科学研究的态度;2)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独立思考的习惯;二、过程与方法1)能够通过实验演示归纳出互成角度的两个共点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2)经历定则的具体应用过程,理解力的合成和分解方法;三、知识与技能1)理解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2)初步运用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计算共点力的合力;3)认识力的分解有多种不同的分解方法,并能根据具体的情况运用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计算分力;教学重点、难点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理解和应用;会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合力与分力;教学资源1)演示实验2)学生实验3)教师自制的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力的合成与分解教学活动过程描述1(通过实例激发兴趣)1、导入新课通过对初中学过的单个力产生的效果,与两个力共同作用的效果相同,引出共点力、合力和分力的概念,同时出示教学图片,如:两个人抬水、拉纤或拔河的图片.(图片可以参见多媒体素材中的图形图像)力的合成与分解教学活动过程描述2(通过提问让学生思考)2、(板书)力的合成与分解1)力的合成提问1:已知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F1、F2的大小分别为50N、80N,如果两个力的方向相同,其合力大小是多少?合力的方向怎样?(教师讲解时注意强调:‘描述力的时候,要同时说明大小和方向,体现力的矢量性’)提问2、进一步在问题1的基础上提问,若F1、F2的两个力的方向相反,其合力大小是多少?合力的方向怎样?教师引导学生得到正确答案后,总结出“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的规律:物体受几个力共同作用,我们可以用一个力代替这几个力共同作用,其效果完全相同,这个力叫那几个力的合力.已知几个力,求它们的合力叫力的合成.指明:(1)、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同的两个力的合力大小等于这两个力大小之和,方向跟这两个力的方向相同.(2)、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反的两个力的合力大小等于这两个力大小之差,合力的方向跟较大的力方向相同.提问3、若两个力不在同一直线上时,其合力大小又是多少?合力的方向怎样?教师出示投影和图片:两个学生抬水对比一个同学抬水,让学生考虑:一个力的效果与两个力的效果相同,考虑一下是否“合力总比分力大”?力的合成与分解教学活动过程描述3(通过演示让学生得出结论)教师可以通过平行四边形定则演示器演示力的合成与分解实验(演示实验可以参考多媒体素材中的视频文件);演示1:将橡皮筋固定在A点,演示用两个力F1、F2拉动橡皮筋到O点,再演示用F 力将橡皮筋拉到O点,对比两次演示结果,运用力的图示法将力的大小方向表示出来,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获得和理解力的平行四边性法则,在实验前,教师可以设计F1、F2的大小为3N和4N,两个力的夹角为90度,这样物理计算比较简单,学生很容易会发现F1、F2和F 的关系满足勾股定理,进而得到力的平行四边性定则,教师总结: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力,可以用表示这两个力的线段作邻边,作平行四边形,所夹的对角线就表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力的合成与分解教学活动过程描述4学生可以通过分组实验来验证力的平行四边性定则(可以参考多媒体资料中的视频试验),试验器具:一块方木板,八开白纸两张,大头钉若干,弹簧秤两个,橡皮筋一个,细线若干,直尺两个,学生在教师的知道下,组装好试验设备,进行试验验证.强调:需要记录的数据(弹簧秤的示数)和要作的标记(橡皮筋两次拉到的同一位置和两个分力的方向)教师总结:经过人们多次的、精细的试验,最后确认,对角线的长度、方向,跟合力的大小、方向一致,即对角线与合力重合,力和合成满足平行四边形法则.让学生根据书中的提示自己推导出合力与分力之间的关系式.力的合成与分解教学活动过程描述52)力的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也遵循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教师讲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过程,所以平行四边形法则同样适用于力的分解.如果没有其它限制,对于同一条对角线,可以作出无数个不同的平行四边形(如图).这就是说一个已知的力可以分解成无数对不同的共点力,而不像力的合成那样,一对已知力的合成只有一个确定的结果.一个力究竟该怎样分解呢?(停顿)尽管力的分解没有确定的结果,但在解决具体的物理问题时,一般都按力的作用效果来分解.下面我们便来分析两个实例.力的分解按照力的作用效果来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教学活动过程描述6(通过实例巩固得到的知识)例题1:放在水平面上的物体受到一个斜向上的拉力的作用,该力与水平方向夹角为,这个力产生两个效果:水平向前拉物体,同时竖直向上提物体,,因此力可以分解为沿水平方向的分力、和沿着竖直方向的分力,力和力的大小为:例题2:放在斜面上的物体,常把它所受的重力分解为平行于斜面的分量和垂直于斜面的分量(如图),使物体下滑(故有时称为“下滑力”),使物体压紧斜面.力的分解练习(学生实验):(1)学生实验1:观察图示,分析F力的作用效果,学生可以利用手边的工具(橡皮筋、铅笔、细绳、橡皮、三角板)按图组装仪器、分组讨论力产生的效果,并作出力(细绳对铅笔的拉力)的分解示意图.实验过程:将橡皮筋套在中指上,将铅笔与橡皮筋连接,铅笔尖端卡在手心处,体会一下铅笔的重力产生的效果,在铅笔上挂接上橡皮,思考拉力产生的效果?教师总结并分析:图中重物拉铅笔的力常被分解成和,压缩铅笔,拉伸橡皮筋.课后作业练习册相应内容。
力的合成与分解教案精华版
力的合成与分解教案精华版【教学目标】1.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基本概念和相应的计算方法。
2.能够应用合成与分解的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应用力的合成与分解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能够应用合成与分解的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流程】一、导入引入(10分钟)引导学生回顾力的基本概念和向量的基本知识,并通过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意义及实际应用。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概念:力的合成:两个或多个力作用于同一物体,产生的效果等同于一个力作用于同一物体。
力的分解:一个力可以分解为几个力的合力。
2.力的合成与分解的计算方法:力的合成计算方法:将合力的方向与力的方向形成一个三角形,根据三角形的性质,可以通过平行四边形法则或三角形法则计算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力的分解计算方法:通过三角关系,根据力的大小和夹角以及三角函数(正弦、余弦)计算分力。
三、案例分析(30分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案例,引导学生运用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原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案例可以包括以下内容:1.力的合成:(1)若一个力为20牛顿,另一个力为30牛顿,方向相同,求合力大小和方向。
(2)若一个力为15牛顿,另一个力为12牛顿,方向垂直,求合力大小和方向。
(3)若两个力大小相等,互成60°角,求合力大小和方向。
2.力的分解:(1)一个力为50牛顿,夹角为45°,将该力分解为两个力,使其垂直分解的力比平行分解的力大10倍。
(2)一个力为80牛顿,夹角为60°,将该力分解为两个力,使其垂直分解的力比平行分解的力小20牛顿。
四、讲解总结(10分钟)1.总结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
2.强调力的合成与分解的重要性及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小结评价(5分钟)请学生进行学习小结,提出问题与困惑,并进行解答和评价。
力的合成和分解(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力的合成与分解》教学设计一、教学理念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是现代高中物理教学的规范,在实施该标准的过程中,应不断探索新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改革教学模式,进行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满足学生终生发展需求,注重课程的时代性,关注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需求。
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将实施多样化教学,将物理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从生活走进物理,再由物理解释生活现象的方式进行教学,引导学生的自主创新和探究。
二、教材分析《力的合成与分解》是人教版(2019版)必修第一册第三章第4节的内容,本节包括合力和分力、力的合成和分解、矢量和标量三个方面的知识点。
本节利用等效思想提出合力分力的概念,并经过实验探究推理归纳出矢量运算普遍遵守的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使学生对矢量和标量认识更加深刻。
平行四边形定则。
为后续的学习具有重要影响,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是高中物理的重要内容,是物理知识体系中有方法、可迁移、应用广泛的内容。
三、学情分析这个阶段的学生处于高一阶段,他们已经有了初步的观察思考能力、实验探究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但总容易忽略一些细节内容。
学生已经通过实验探究,感悟和理解了合力、分力的概念和平行四边形定则,与力的合成相比,力的分解难点是一个确定的力可以分解成无数组分解的方法,力的分解不是唯一的,要根据对已知了的实际情况进行分解。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在真实情境中让学生感受感知结论背后的含义,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知识本质。
四、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一)物理观念清楚分解是合成的逆运算;了解力的分解;学会使用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受力分析,并运用其分析日常生活中的受力问题;了解力的分解具有唯一性的条件;掌握根据力的效果进行分解的方法和正交分解法。
(二)科学思维通过对合力、分力概念的探究,强化运用等效替代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科学探究通过实验探究,得出力的合成和力的分解遵从的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培养设计实验、观察实验现象、探索规律、归纳总结的研究问题的方法的能力。
力的合成与分解_教学设计
第四节力的合成与分解教学设计【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力的合成与分解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并可以有无数组解。
(2)知道力按作用效果分解,并能根据具体情况运用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或三角形定则作图,并根据几何关系求解分力。
过程与方法:强化学生心中“等效替代”的思想。
培养学生利用数学方法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领悟探究方法,并掌握观察和设计实验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分析观察能力,物理思维能力和科学的研究态度。
(2)培养学生科学的实验精神,使学生养成在生活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的良好习惯。
【学习重点和难点】重点:1.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应用,按效果进行力的合成与分解。
2.根据力的作用效果进行力的合成与分解。
难点:1.力的作用效果的确定。
2.力的合成与分解中对平行四边形及正交分解等方法的灵活应用。
【教学设备】皮筋若干,白纸,木板,铁钉,弹簧测力计,力的合成与分解演示器,钩码若干,铅笔,细线,绳子,量角尺【教学流程】【教学内容与过程】将橡皮筋固定在a 点,演示用两个力f1.f2拉动橡皮筋到o 点,再演示用f力将橡皮筋拉到o点,记录到表格一中,并改变重复测试4次,记录在表格中,通过计算得出F 合,将其与F对比计算其误差作探究,培养他们的团结协作能力。
制变量和验证的方法分析实验结果,培养学生分析和探究的精神验数据的处理能力误将橡皮筋套在中指上,将铅笔与橡皮筋连接,铅笔尖端卡在手心处,体会一下铅笔的重力产生的效果,在铅笔上挂接上钩码,并改变钩码的大小,思考拉力产生的效果验操作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力的合成和分解教案
力的合成和分解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合成和分解的概念,知道力的合成和分解的原理。
2. 培养学生运用力的合成和分解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力的合成和分解的方法和技巧。
二、教学内容1. 力的合成和分解的概念2. 力的合成和分解的原理3. 力的合成和分解的计算方法4. 力的合成和分解在实际中的应用5. 实验探究力的合成和分解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力的合成和分解的概念,力的合成和分解的原理,力的合成和分解的计算方法,力的合成和分解在实际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力的合成和分解的计算方法,实验探究力的合成和分解。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力的合成和分解的意义和作用。
2. 采用讲授法,讲解力的合成和分解的概念、原理和计算方法。
3.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力的合成和分解在实际中的应用。
4. 采用实验法,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力的合成和分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力的合成和分解的例子,引导学生思考力的合成和分解的概念。
2. 讲解:讲解力的合成和分解的概念、原理和计算方法。
3. 案例分析:分析力的合成和分解在实际中的应用。
4. 实验探究: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力的合成和分解。
6. 作业布置:布置与力的合成和分解相关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力的合成和分解概念、原理的理解程度。
2. 练习题:布置相关的练习题,检查学生对力的合成和分解计算方法的掌握情况。
3.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探究环节中对力的合成和分解的实践操作能力及观察分析能力。
七、教学拓展1. 力的合成和分解在现代科技领域的应用:如航空航天、建筑力学等领域。
2. 力的合成和分解与其他物理概念的联系:如牛顿运动定律、能量守恒等。
八、教学反思1. 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反思教学方法是否恰当,学生接受程度如何。
2. 针对实验环节,反思实验设计是否合理,学生实验操作及观察分析能力是否得到提高。
力的合成与分解教案精华版
力的合成与分解教案精华版第一章:力的概念与基本性质1.1 力的定义与描述理解力的概念,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具有大小和方向。
学习如何描述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1.2 力的计量单位学习国际单位制中力的计量单位,即牛顿(N)。
1.3 力的图示表示学习使用力的图示表示方法,如箭头表示法,以及力的分解与合成。
第二章:力的合成2.1 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学习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理解两个力的合力如何通过将它们的向量首尾相接形成平行四边形,合力为对角线的长度和方向。
2.2 力的合成实例通过实际例子,练习力的合成,解决力的合成问题。
2.3 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应用学习力的合成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力的合成与分解在物理学、工程学和日常生活中。
第三章:力的分解3.1 力的分解概念理解力的分解概念,将一个力分解为多个分力,使其作用效果与原力相同。
3.2 力的分解方法学习力的分解方法,如使用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或三角法则进行力的分解。
3.3 力的分解实例通过实际例子,练习力的分解,解决力的分解问题。
第四章:力的平衡4.1 力的平衡条件学习力的平衡条件,即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所有作用力的合力为零。
4.2 力的平衡实例通过实际例子,练习力的平衡,解决力的平衡问题。
4.3 力的平衡的应用学习力的平衡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力的平衡在建筑结构、机械设计和日常生活中。
第五章:力的合成与分解的解决策略5.1 解决力的合成与分解问题的步骤学习解决力的合成与分解问题的步骤,包括确定已知量和求解未知量。
5.2 力的合成与分解的解决策略实例通过实际例子,练习解决力的合成与分解问题,掌握解决策略。
5.3 力的合成与分解的解决策略的应用学习力的合成与分解的解决策略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解决工程设计、物理实验和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第六章:力的合成与分解在二维场中的应用6.1 二维力的合成与分解学习在二维场中力的合成与分解,使用坐标系表示力的大小和方向。
力的合成与分解教案
力的合成与分解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概念。
2. 让学生掌握力的合成与分解的计算方法。
3. 培养学生运用力的合成与分解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概念,力的合成与分解的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力的合成与分解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意义。
2. 利用图示和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概念。
3. 运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准备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图示和实例。
2. 准备练习题,以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意义。
2. 讲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概念:解释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定义,并通过图示和实例进行说明。
3. 力的合成与分解的计算方法:讲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的计算方法,并给出公式。
4. 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的力的合成与分解的问题。
6. 布置作业:布置一些有关力的合成与分解的练习题,以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活动:1. 实例分析:分析实际生活中的力的合成与分解现象,如拉绳、抛物线运动等,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
2.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力的合成与分解的计算方法,分享解题心得,互相学习。
七、课堂练习:1. 设计一些有关力的合成与分解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
2. 挑选几名学生上台演示力的合成与分解的计算过程,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八、课后作业:1. 布置一些有关的力的合成与分解的练习题,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2. 鼓励学生进行深入研究,如查找力的合成与分解在科技、工程等方面的应用实例。
九、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练习题解答:检查学生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力的合成与分解教案精华版
力的合成与分解教案精华版第一章:力的概念与基本性质1.1 力的定义与描述引入力的概念,解释力的含义讲解力的基本性质,如相互性、矢量性等1.2 力的计量单位介绍牛顿(N)作为力的计量单位解释牛顿与克力、dyn的关系第二章:力的合成2.1 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引入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解释其原理示例讲解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的应用2.2 力的合成计算讲解力的合成计算方法,如向量加法练习力的合成计算,提供例题与解答第三章:力的分解3.1 力的分解概念引入力的分解概念,解释其意义讲解力的分解与力的合成的关系3.2 力的分解计算讲解力的分解计算方法,如向量减法练习力的分解计算,提供例题与解答第四章:共点力的合成与分解4.1 共点力的合成引入共点力的概念,解释其特点讲解共点力的合成方法,如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4.2 共点力的分解讲解共点力的分解方法,如力的分解与力的合成的关系练习共点力的合成与分解,提供例题与解答第五章:非共点力的合成与分解5.1 非共点力的合成引入非共点力的概念,解释其特点讲解非共点力的合成方法,如力的向量加法5.2 非共点力的分解讲解非共点力的分解方法,如力的分解与力的合成的关系练习非共点力的合成与分解,提供例题与解答第六章: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图形方法6.1 力的平行四边形图示介绍力的平行四边形图示方法讲解如何通过图形方法进行力的合成与分解6.2 力的合成与分解的三角图解法引入三角图解法,解释其原理示例讲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的三角图解法应用第七章:力的合成与分解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7.1 力的合成与分解在力学问题中的应用讲解力的合成与分解在力学问题中的具体应用提供实际问题例题,指导学生运用力的合成与分解解决问题7.2 力的合成与分解在工程问题中的应用讲解力的合成与分解在工程问题中的具体应用提供实际问题例题,指导学生运用力的合成与分解解决问题第八章:力的合成与分解的物理意义8.1 力的合成与分解与力的传递讲解力的合成与分解与力的传递之间的关系解释力的合成与分解在力的传递过程中的作用8.2 力的合成与分解与力的作用效果讲解力的合成与分解与力的作用效果之间的关系分析力的合成与分解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第九章: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实验验证9.1 实验目的与原理介绍力的合成与分解实验的目的和原理讲解实验设备与实验步骤9.2 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讲解如何处理与分析实验数据提供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的例题10.2 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复习题提供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复习题提供复习题的答案与解析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一:力的基本性质力的相互性:理解力是相互作用的,即每个力都有一个相对应的反作用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体受几个力共同作用,我们可以用一个力代替这几个力共同作用,其效果完全相同,这个力叫那几个力的合力.已知几个力,求它们的合力叫力的合成.
指明:
(1)、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同的两个力的合力大小等于这两个力大小之和,方向跟这两个力的方向相同.
由于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基础首先是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在前面力的知识学习中,学生已经对单个力的分析过程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在知识的整合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练习做好规范演示.
三、关于作图法求解几个共点力合力的教法建议
1、在讲解用作图法求解共点力合力时,可以在复习力的图示法基础上,让学生加深矢量概念的理解,同时掌握矢量的计算法则.
二、关于矢量合成讲解的教法建议
本课的重点是通过实验归纳出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这同时也是本章的重点.由于学生刚开始接触矢量的运算方法,在讲解中需要从学生能够感知和理解的日常现象和规律出发,理解合力的概念,从实验现象总结出力的合成规律,由于矢量的运算法则是矢量概念的核心内容,又是学习物理学的基础,对于初上高中的学生来说,是一个大的飞跃,因此教学时,教师需要注意规范性,但是不必操之过急,通过一定数量的题目强化学生对平行四边形定则的认识.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和科学研究的态度
教学建议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本课的重点是通过实验归纳出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这同时也是本章的重点.
2、对物体进行简单的受力分析、通过作图法确定合力是本章的难点;
教法建议
一、共点力概念讲解的教法建议
关于共点力的概念讲解时需要强调不仅作用在物体的同一点的力是共点力,力的作用线相交于一点的也叫共点力.注意平行力于共点力的区分(关于平行力的合成请参考扩展资料中的“平行力的合成与分解”),教师讲解示例中要避开这例问题.
演示1:将橡皮筋固定在A点,演示用两个力F1、F2拉动橡皮筋到O点,再演示用F力将橡皮筋拉到O点,对比两次演示结果,运用力的图示法将力的大小方向表示出来,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获得和理解力的平行四边性法则,在实验前,教师可以设计F1、F2的大小为3N和4N,两个力的夹角为90度,这样数学计算比较简单,学生很容易会发现F1、F2和F的关系满足勾股定理,进而得到力的平行四边性定则,教师总结: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力,可以用表示这两个力的线段作邻边,作平行四边形,所夹的对角线就表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6、学生可以通过分组实验来验证力的平行四边性定则(可以参考多媒体资料中的视频试验):
试验器具:一块方木板,八开白纸两张,大头钉若干,弹簧秤两个,橡皮筋一个,细线若干,直尺两个,
学生在教师的知道下,组装好试验设备,进行试验验证.
强调:需要记录的数据(弹簧秤的示数)和要作的标记(橡皮筋两次拉到的同一位置和两个分力的方向)
7、教师总结:经过人们多次的、精细的试验,最后确认,对角线的长度、方向,跟合力的大小、方向一致,即对角线与合力重合,力和合成满足平行四边形法则.
8、让学生根据书中的提示自己推倒出合力与分力之间的关系式.
三小分别为50N、80N,如果两个力的方向相同,其合力大小是多少?合力的方向怎样?(教师讲解时注意强调:‘描述力的时候,要同时说明大小和方向,体现力的矢量性’)
3、提问2、进一步在问题1的基础上提问,若F1、F2的两个力的方向相反,其合力大小是多少?合力的方向怎样?
2、注意图示画法的规范性,在本节可以配合学生自主实验进行教学.
第四节力的合成与分解
教学设计过程:
一、复习提问:
1、什么是力?
2、力产生的效果跟哪些因素有关?
教师总结,并引出新课内容.
二、新课引入:
1、通过对初中学过的单个力产生的效果,与两个力共同作用的效果相同,引出共点力、合力和分力的概念,同时出示教学图片,如:两个人抬水、拉纤或拔河的图片.(图片可以参见多媒体素材中的图形图像)
(2)、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反的两个力的合力大小等于这两个力大小之差,合力的方向跟较大的力方向相同.
4、提问3、若两个力不在同一直线上时,其合力大小又是多少?合力的方向怎样?
教师出示投影和图片:两个学生抬水对比一个同学抬水,让学生考虑:一个力的效果与两个力的效果相同,考虑一下是否“合力总比分力大”?
5、教师可以通过平行四边形定则演示器演示力的合成与分解实验(演示实验可以参考多媒体素材中的视频文件);
力的合成与分解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
2、初步运用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求解共点力的合力;
3、会用作图法求解两个共点力的合力;并能判断其合力随夹角的变化情况,掌握合力的变化范围。
能力目标
1、能够通过实验演示归纳出互成角度的两个共点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