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风与氓的异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谷风》与《氓》的区别
《诗经》中的《谷风》和《氓》两篇诗歌都是描写女子被男子抛弃后女子对男子的控诉,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封建社会夫权制度的不公平,揭示了妇女在当时男女不平等的社会制度下的惨痛处境和遭遇。但是这两首诗在很多方面也有不同之处,我们不能将其混为一谈。以下,我将从思想意义、人物性格、表现手法来进行分析区别。
一、思想意义的比较。《谷风》中的女子虽被丈夫抛弃,但是却仍对丈夫抱有幻想、有所牵挂,她希望丈夫能够顾及往日的情分。她的诉苦,只是停留在个人情感上,而不能深及整个社会,达到剖析社会的真实情况的目的,因而人们只能对她报以深切的同情。《氓》也是一首弃妇诗。但它的思想意义不仅仅只是抒发个人怨恨,而是通过女主人公的哭诉直接地批判了封建夫权制度的罪恶。诗中,女子用“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等诗句来说明自己嫁给氓后,就一直苦心操持家务。但是,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她操持的仅仅是家务,在谋取生活资料的社会生产领域中,她没有立锥之地,她只能依附于她的夫婿。这种经济地位的不平等,决定了男女在婚姻关系上的不平等,对文章后面氓抛弃女子埋下伏笔。另外,《氓》对夫权制度的批判,还表现在对男尊女卑观念的揭露上。做为男子,氓可以随意休弃自己的妻子,而女子却必须从一而终,这是何道理?甚至当女子被休回到娘家后,“兄弟不知,咥其笑矣”,作为兄弟,他们不但没有丝毫的同情,反而尖刻地嘲笑她,而女子只有“躬自悼矣”,这是多么残酷的事实。《氓》更难能可贵的是体现了女子对封建制度的反叛。这主要表现在两方面:第一,诗中大胆地写了女子大胆子追求自己的婚姻,不受父母的限制,并自作主张地把婚期订了下来,反映了女子向包办婚姻制度发出了战书。第二、诗中进一步地表现女子遭弃后的觉醒。“反是不思,亦已焉哉”,经历了这么多事,她已经看清了氓的丑陋的嘴脸,看透了他背叛誓言的虚伪卑劣,她没有像《谷风》中的女主人公那样,苦苦乞求,甚至还担心着自己走后的事情。她走的彻底,悲伤之余流露最多的是对氓的鄙视和激愤。“反是不思”,从此一刀两断,刚强决绝。甚至到文章的最后,她通过自身的血泪教训,觉悟到当时不公平的婚姻关系,对自己同命运的许多妇女发出“无与士耽”的警告,深刻地认识到夫权制度是产生社会悲剧的社会根源,使她的思想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达到了应有的高度。
二、人物性格的比较。从全文来看,《谷风》中的女主人公是一个温顺柔弱、逆来顺受的人。她默默地忍受,苦苦地煎熬,用自己辛勤的劳动幻想感动丈夫、套牢丈夫。因此,当丈夫不要她时,她首先想到的是在自己身上找原因,问丈夫自己有哪些地方做的不好,而不是认为丈夫三心二意,抛弃糟糠之妻。甚至当丈夫把她赶出家门时,她还在为家中的琐屑所担忧,如“毋逝我梁,毋发我笱”,她压根都没想过造成她这种下场的根源是什么。在她身上我们更多看到的是妇女遭封建夫权禁锢压迫下的奴性。《氓》中女子的性格是变化多端的。她性格刚强,有胆识;她纯真热情,敢于私定终身,渴望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生活,公开反叛“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信条,弃世俗于不顾。和氓结婚后,她起早摸黑,一心为家里操守;她忍受着“三岁食贫”的艰苦生活而无怨无悔,依旧跟随氓,她是一位贤能淑德的好妻子;但氓因她“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的容貌的衰老而“二三其德”时,她受打击了,她逐渐地变得深沉而刚毅了。她把她的愤怒和谴责变成回忆——追忆婚前氓对她的虚情假意,更强烈地反映了她对氓负义的激愤。最后,她虽对丈夫有所怨恨,但这怨恨并不像《谷风》中的女主人公那样,只停留在个人情感上,她由己及人,想到了社会上同她命运一样的妇女。从一个纯真痴情的少女,到忍辱负重的妻子,再到刚强决绝的弃妇,这是《氓》中女子性格变化三个阶段,她的形象也随之不断地丰富起来。
三、表现手法的比较。《氓》中叙事较多,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从婚前写到了婚后,从氓的殷勤奉献写到了他的二三其德、薄情寡义。在结构上符合事件的发展、环环相扣。文章开篇用细腻的工笔写了氓对女子的追求以及女子的答复,为女子的性格打下基础,也为她的惆怅进行铺垫。第三段是是全诗女子情感转折的段落。诗末尾是感情发展高峰,这时的女子既看透了丈夫的卑劣,又感到了社会现实的冷酷,在极度痛苦之中发出了呼吁。而《谷风》则偏重于抒情和议论,内容较平常,以遭休弃女子痛苦的感情为主线贯穿全文,哀伤悲痛是全文的感情基调。另外,特别要指出的是,《氓》中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把氓结婚前后判若两人的虚伪揭露得淋漓尽致,让读者对之恨之入骨,同时也把作者的褒贬观念反映了出来。
综上所述,《氓》和《谷风》虽都是弃妇诗,但《氓》比《谷风》在艺术写法上略胜一筹,可堪称为弃妇诗中的代表之作。
在传统封建思想的桎梏之下,《氓》与《谷风》中的女主人公都是受害者。在当时的封建社会中,女子的地位尤为低微,嫁个善好之人不易,想在家庭中占一席之地亦不易,能在社会中立足更为不易。古时的男子能拥有三妻四妾,似乎是意见正常不过的事,因为早已形成了一种社会风气,所以无可非议;而女子却要从一而终,坚守三从四德,否则,就会被社会排挤,被世人唾弃。她们同样身为女人,同在一个男尊女卑的社会,同样被丈夫抛弃,同是悲哀的女人!而当时的社会现实,更是倍增了她们的悲哀。《氓》中的女主人公最后呼吁:“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她把自己的悲哀归咎在自己的身上,认为是自己认人不清才会收到这样的恶果,其实不然。当时社会,夫字当头的男女不平等,很大程度上助长了男子见异思迁,随意休妻的风气。男子把女人当做一件物品,呼之即来,挥之即去,是社会上一种普遍的现象。传统的封建思想,女子在家从夫出嫁从夫夫死从子还有什么三从四德的精神烙印牢牢地束缚在每一个人的思想上,把人性的弱点无限地放大,就这样,造就了女性几千年来的悲哀。
换个角度,站在爱情的方向上看《氓》与《谷风》中的女子,不难发现她们其实跟现代人一样。一个爱得轰轰烈烈,一个爱得缠绵悱恻。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爱情,不愧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忽略社会背景造成的悲哀,单纯从爱情的角度上去看这两位女子,她们的形象也迥然不同。
《氓》中的女子,爱得轰轰烈烈。爱他时,“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在古代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常规下,一位女子居然有胆与相爱之人私定终身,足见她爱得多有主见,多有勇气!与“氓”结婚后,她真诚地把幸福的希望寄托在“氓”身上。然而婚后丈夫对她日甚一日的暴虐和欺侮,使她“及尔偕老”的愿望完全破灭了,她由爱生恨,发出痛楚的呼喊。“淇水汤汤,渐车帷裳”,既然不爱了,那就转身离开。我很欣赏她,在爱情上,她做得很潇洒。虽被丈夫抛弃,却仍保留自我尊严,勇敢地拨开眼前的迷雾,对自己的情感历程进行反思,虽然也有无奈,虽然也有伤心,却也走得坚定,走得坦然。
不过,在爱情上,能做到这样的,其实也不多吧!在没有尝试过爱情之时,我以为自己也可以做到《氓》中女子那样决然,同时也很看不惯《谷风》中那位女子死缠烂打的作风。不爱就是不爱了,你怎么挽留也是枉然。可是,喜欢过人之后,才知道,原来爱情有很多的不由自主。《谷风》中的女子与丈夫之间曾经情意绵绵,女子那么爱她的丈夫,有曾经拥有过那么美好的经历,心里自然难以割舍。她温柔善良而又软弱的性格,导致了她在爱情上的盲目。她看不到丈夫的冷酷残忍,她记得的只有当初他给她的情给她的爱。所以,被丈夫抛弃后,她仍然执迷不悔,心中依然坚守一份爱意,期待着丈夫的回心转意。这是一种悲哀,明明痛苦却仍不回头的悲哀!
两种对待爱情的态度,我想应该不会有谁能说谁是谁非吧!都是自己的选择而已。《氓》中女子爱得轰烈,爱得果断,爱得睿智。《谷风》中的女子爱了痴心,爱得缠绵,爱得海枯石烂,爱得无怨无悔……
一、对象审视
楚辞的出现,是中国文化史上的特殊现象。
楚辞是以屈原及其作品为主体的,所以,研究楚辞,必须首先研究屈原。
郭沫若说过:"它的时代的确是群星丽天的时代,而他在这个时代中尤其是有异彩的一等明星。"(《屈原研究》)
屈原,作为战国时代诞生于楚国的"一等明星",他的迅速升起与陨落,就如一颗明亮的彗星,一闪而过,稍纵即逝,只不过在广袤的天空中留下一道渐渐淡褪、又永恒难灭的痕迹;他来无影,去无踪,我们既无法寻找他那源远流长、极为显赫的家族背景,又找不到子孙绵延、世代相继的家庭线索,家族的精华似乎正如代代蓄积的能量,在他短暂的一生中作了"一次性释放"--从而也多少带有一种伟人的生命神秘色彩。
更令人遗憾的是,他那敏感多愁、忧郁孤独而又富于狂飙式暴发、雷电式抒发的转换极快的个人气质,加之几分狂态、几分醉意、几分痴迷,几分迂阔,使他与同时代的人造成了巨大的隔膜,他说:"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而别的人则对他不屑一顾,只给予了一点点与其历史价值极不相称的关注,乃至于当时的历史、文化著作对他没有作出片言只字的记载--这是他的不幸,也是他的幸运,有人称之为"伟人宇宙孤独感"的表现。
不过,人们对于这样一个事实:即战国史籍、先秦文献只字未提屈原,从感情到理智双方面都难以接受。当然也可以圆通,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quot;完壁归赵、渑池之会"二事,亦不见于先秦典籍,而且情节离奇,耸人耳目,虽然亦有人怀疑,但是成不了气候。赵逵夫于心不甘,从《战国策》中发掘了两条有关屈原的史料:《齐策三》所写设计让孟尝君拒绝楚国象床之赠的人,《楚策一》"张仪相秦谓昭雎章"中要求使齐恢复齐楚邦交的人,就是屈原[1]。当然这样的发掘还有待于学术界的接受与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