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法与减法的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加法和减法的意义
[教学内容] 加法和减法的意义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在已有的知识上,由具体到抽象地概括出加、减法的意义,并能够理解和运用加、减法的意义。
二、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看数编题.板书:20、50、30
(1)利用这三个数说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
20+30=50
30+20=50
50-30=20
50-20=30
(2)谈话:
对于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我们早已经不陌生了,那么究竟什么叫加法,什么叫减法呢?
这节课我们就来进一步研究加、减法的意义。
2.板书课题:加法和减法的意义
二、新授
1.加法的意义。
(1)例1的①题
板书:学校买了瓶蓝墨水,瓶红墨水,一共买了瓶墨水
问要求“一共买了?瓶墨水,怎么列式计算?
算式①26+24=50(瓶)
问:红墨水和蓝黑水的瓶数表示几个数?
(板书)两个数
问:把红墨水和蓝黑水的瓶数合起来得到几个数?
(板书)一个数
问:这“一个数”表示什么呢?
强调:表示共买来墨水多少瓶。
问:那么加法是一种什么样的运算呢?(板书)运算.什么叫加法?(补充完整概念.)
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2)加法的各部分名称:
问:这里的“两个数”在加法算式中分别叫做什么?
问:合并成一个数中的“一个数”在加法算式中又叫做什么?
(出示吹塑卡片)
谈话:现在我们已经明白了什么叫加法,下面继续研究什么叫做减法。
2.减法的意义
(1)改变例题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引出两个减法算式。
分别把例题的已知条件翻过变成问号,把问号变成条件。
问:怎样求蓝墨水?瓶
算式:②50-24=26(瓶)
问:怎样求红墨水?瓶
算式:③50-26=24(瓶)
问:为什么都用减法计算?
强调:知道了两种墨水的总和,减去红墨水,剩下的就是蓝墨水;减去蓝墨水,剩下的就是红墨水,所以用减法计算。
(2)观察对比,认识减法的意义。
问:观察对比②③两个减法算式中的各部分数与①式有什么关系?(学生边口述边贴上“和”、“加数”、“加数”卡片)
强调:减法算式中的50就是加法算式中的“和”,24和26,就是加法算式中的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问:什么叫减法?减法又是一种什么样的运算呢?
板书: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
(3)再观察对比,认识加、减法的关系。
问:①式与②③两个减法算式又有什么关系呢?
得出:
问:说一说加、减法之间是什么关系?
谈话:在数学上我们管这种关系就叫做互逆关系,(板书:互逆关系),“逆”就是相反的意思,通过上面的观察比较我们发现,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反过来呢,加法也是减法的逆运算,加、减法之间互为逆运算。
板书:
3.小结:
这节课我们研究了什么叫加法?减法?及加、减法之间的关系,下面找出几个小题考考你们,看谁掌握得最好。
三、练习
1.把4477-248=4725改写成两个减法算式.
把642-37=605改写成一道加法和一道减法算式。
2.根据加、减法的意义,说出两组数量关系式。
①计划天数-实际天数=提前天数
②男生人数+女生人数=全班人数
3.用字母编加减法算式:a、b、c
4.填空练习:
①求()中的未知数。
85+()=154 85-()=54 ()-85=58
②灵活练习:
()+()=120 120-()=()
5.打手式练习.(用双手演示帮助进一步理解加、减的意义)
6.看书:
四、总结:
这节课我们进一步研究了加法和减法的意义,加、减法之间的关系,学好整数加减法的意义很必要,它是今后进一步学习小数、分数加减法意义的基础。
五、作业(略)
[教案评析]
为了使学生对加法、减法的意义能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为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和概括的能力,本节课做到了:
1.通过复习利用三个数说出两个加法算式和两个减法算式,为新知识的引入做好铺垫,也为后面概括加减法的相互关系打下基础。
2.新知识力求让学生在探索中获取.教学中,用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编成的应用题和鲜明的吹塑卡片,及具有针对性的提问,引导学生分析思考,而得到加法的意义.接着,通过把加法应用题改编成两道减法应用题,并再次运用卡片教具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对比,得出“和-加数=加数”的关系式,得到减法的意义.翻动卡片,使学生清晰地认识了加减法的关系,逐步建立了概念.学生在参与概念的形成和获取知识的过程中,使学生的逻辑思维得到发展。
3.练习设计力求围绕重点和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注意由浅入深;形式上富于变化,以便于学生广泛的参与,达到师生和谐的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