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农田小气候

合集下载

农田小气候的改善与利用

农田小气候的改善与利用

农田小气候是指近地面层的光照、温度、湿度和风的状况以及土壤上层、土壤表面的热状况和水分状况,即作物生活环境的小气候。

错综复杂的农田小气候常通过农田中不同作物群体结构内的辐射、温度、湿度、风和co2等农业气象要素的变化反映其主要特征。

农田小气候对作物生长发育影响很大,反过来农田小气候又受作物和农业技术措施等的影响和制约,它们互为条件、互相制约。

1 农田小气候的一般特征1.1光和辐射太阳光进入农田作物层中,受到茎叶层层削弱,有些被吸收,有些被反射,部分透过第一层叶片,进入第二层之后又被反射和吸收,部分则经过茎叶空隙直达地面。

总辐射、直接辐射和漫射辐射的铅直分布趋势基本相似,都是从上往下递减,并且都在开始时递减缓慢,通过枝叶密集的作物群体上层时递减迅速,到了下层递减速度又减慢。

晴天农田各个高度上太阳辐射的日变化基本一致,均为早晚弱而中午强;但量值变化白天在各个高度上却存在差异;高度越高光照强度越大,反之则越小。

1.2温度农田作物层中的空气温度,主要决定于作物群体结构内不同茎叶层透入太阳辐射和湍流交换(影响水汽和热量输送)强弱的对比关系。

在作物群体密度大时,作物层内白天的空气温度与裸地比较相对较低,夜间则相对较高。

如作物密度不大,则作物层中的温度在夜间就可能相对高些。

但是不同作物和不同生育期,农田上温度的铅直分布情况有相当的差异。

1.2.1生长发育初期和后期初期作物茎矮叶小,植株覆盖面积少且分布稀疏,白天和夜间空气温度的铅直分布几乎与裸地一样,即白天温度呈由地面向上递减的日射型分布,夜间呈温度随高度增加而相应上升的辐射型分布。

到作物成熟的生长发育后期,禾谷类作物茎叶枯黄,阳光透达地面,植株蒸腾减弱,农田空气温度的铅直分布又几乎回复到生长发育初期的状况。

水平阔叶作物(如棉花地)的情况有所不同,白天空气温度铅直分布廓线的最高点并不出现在地面,而是在植株顶部的叶面附近。

夜间温度廓线的最低点却仍在地面。

1.2.2生长发育盛期这一时期,作物封行,枝繁叶茂,形成小气候的因子变化频繁,温度铅直分布情况也较为复杂,白天和夜间温度的分布正好相反。

农田小气候名词解释

农田小气候名词解释

农田小气候名词解释
农田小气候是指农田内部相对于周围环境而言形成的特殊气候环境。

它受到农田的地形、植被、土壤、水分等因素的影响,与周围地区的气候有所不同。

以下是一些农田小气候的常见名词解释:
1. 农田热岛效应:农田在白天吸收太阳辐射能量,晚上释放热量,导致农田内部温度较周围地区高,形成热岛效应。

2. 农田风速降低效应:农田内部的植被和地形会减弱风的速度,形成风速降低效应。

这种效应有助于减少农作物受到风害的可能性。

3. 农田湿度增加效应:农田内部的植被蒸腾作用和土壤水分蒸发会增加农田内的湿度,形成湿度增加效应。

这种效应有助于提供农作物所需的水分。

4. 农田辐射冷却效应:农田在晚上会通过辐射冷却散发热量,导致农田内部温度较周围地区低,形成辐射冷却效应。

5. 农田雾凇效应:当农田内的温度低于周围地区时,空气中的水蒸气会凝结成雾凇,形成农田雾凇效应。

这种效应有助于保护农作物免受低温的伤害。

这些农田小气候的特点对农作物的生长和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农民可以根据这些特点合理调控农田环境,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作物栽培环境课件——人工环境

作物栽培环境课件——人工环境
作物呼吸释放的CO2量及作物光合作用所消耗的CO2
量,同时还与风速、乱流交换等有关。
作物栽培环境
四、农业技术措施的小气候效应
(一) 耕作措施 具体的耕作措施有耕翻、镇压和垄作等措施,以此
改善土壤耕作层的结构和水、肥、气、热,同时注意合 理的作物布局和品种搭配,适当的间作套种来改善农田 小气候。 (二) 栽培措施
QC――作物体通过茎叶传导的热量。 (四) 活动层中的乱流交换
农田中乱流交换强弱,对于农田作物层中温度、湿 度及二氧化碳的分布与变化具有重要影响。
作物层中乱流涡旋体的大小与程度,不仅取决于植 株层中风的分布,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植物的群体 结构。
作物栽培环境
三、农田小气候的一般特征
(一) 农田中光的分布
作物栽培环境
二、设施栽培的环境因子
(四) 湿度
1、主要变化特点 (1)空气湿度变化 (2)土壤湿度变化 2、湿度调控 (1)空气湿度调控 ① 通风排湿 ② 减少地面水蒸发 ③ 合理使用农药和叶面肥 ④ 排除薄膜表面流水 ⑤ 减少薄膜表面的聚水量 主要措施有: ⅰ 选用无滴膜。 ⅱ 保持薄膜表面排水流畅。 (2)土壤湿度调控 ① 高畦或高垄栽培 ② 适量浇水
(二) 小气候的特点
田 1.范围小
间 2.差别大
栽 3.稳定
培 环
小气候可分为许多类型,如农田小气候、谷地小气 候、坡地小气候、水域小气候、防护林小气候、保护地 小气候等。
境 (三) 农田小气候
农田小气候是以农作物为下垫面所形成的小气候或 者说是以农田为研究对象的小气候,也称作物小气候或 农业小气候。
农田活动面的热量平衡就比较复杂,其方程式为 RT=P+B+LEC+PT+LA+QT+QC
式中 P――活动面与大气的湍流交换; B――活动面与土壤的热量交换; LEC――农田总蒸发耗热; PT――活动面向土面的乱流交换; LA――同化二氧化碳所消耗的热量(A为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

《农业气象学》课程教学大纲

《农业气象学》课程教学大纲

《农业气象学》课程教学大纲学时:36 理论:26 实验:10 学分:2适用对象:环境科学、种子、植保等先修课程:数学和物理等基础知识。

考核方式:闭卷笔试使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1.使用教材:刘江、许秀娟主编,《气象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年2.主要参考书:钱允祺主编,《农业气象学》,兴界图书出版公司,1997年马秀玲等主编,《农业气象》,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6年陈端生、龚绍先主编,《农业气象灾害》,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90年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气象学》本课程使选择农业生物和农业生产活动密切相关的农业自然条件,农业天气,农业气候,农业小气候和基本气象观测为其主要内容,介绍它们形成的物理过程,变化规律和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二、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农业气象时农学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其目的是为植物生产类专业的学习专业课和参加毕业实习时提供必要的农业气象知识和技能,为学生在毕业后的工作与自学,研究打下必要的基础。

本课程包括理论课与实习课两部分内容,其目的是便于学生掌握植物生产和环境等类所必须的气象学及农业气象学基础理论知识和气象观测及农田小气候观测的基本方法,以及对观测所得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的技能。

使学生能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因地制宜,趋利避害,充分利用农业气候资源,合理布局农业生产,实行科学种田,逐步实现农业高产稳产。

三、学时分配章节课程内容学时绪论 21 辐射 52 温度 33 水分 34 风和气压 25 天气及天气预报 26 气象灾害 47 气候 38 农田小气候 2四、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1.在教学中,应按大纲规定的目的要求,教学内容、重点、难点进行。

2.绪论及第一、二、三章是本课程的重点基础理论部分,应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并切实掌握为以后各章奠定基础。

3.重点要深入介绍反复使用,难点要深入浅出,使学生易于接受。

4.掌握教学内容的深度与广度,注意与实际相联系,其中重点内容必须到达大学基础课的要求,由于学时数少,与专业有关的内容应作适度的联系和启发。

农田气象小气候

农田气象小气候

农田气象小气候一般特征的简述农田小气候是指近地面层的光照、温度、湿度和风的状况以及土壤上层、土壤表面的热状况和水分状况,即作物生活环境的小气候。

错综复杂的农田小气候常通过农田中不同作物群体结构内的辐射、温度、湿度、风和co2等农业气象要素的变化反映其主要特征。

农田小气候对作物生长发育影响很大,反过来农田小气候又受作物和农业技术措施等的影响和制约,它们互为条件、互相制约。

农田小气候的一般特征都有哪些?1、光和辐射太阳光进入农田作物层中,受到茎叶层层削弱,有些被吸收,有些被反射,部分透过第yi层叶片,进入第2层之后又被反射和吸收,部分则经过茎叶空隙直达地面。

总辐射、直接辐射和漫射辐射的铅直分布趋势基本相似,都是从上往下递减,并且都在开始时递减缓慢,通过枝叶密集的作物群体上层时递减迅速,到了下层递减速度又减慢。

晴天农田各个高度上太阳辐射的日变化基本一致,均为早晚弱而中午强;但量值变化白天在各个高度上却存在差异;高度越高光照强度越大,反之则越小。

2、温度农田作物层中的空气温度,主要决定于作物群体结构内不同茎叶层透入太阳辐射和湍流交换(影响水汽和热量输送)强弱的对比关系。

在作物群体密度大时,作物层内白天的空气温度与裸地比较相对较低,夜间则相对较高。

如作物密度不大,则作物层中的温度在夜间就可能相对高些。

但是不同作物和不同生育期,农田上温度的铅直分布情况有相当的差异。

3、湿度农田中的空气湿度状况主要取决于农田蒸散(即土壤蒸发和植物蒸腾之和)和大气湿度两个因素。

农田作物层内土壤蒸发和植物蒸腾的水汽,往往因为株间湍流交换的减弱而不易散逸,故与裸地比较农田中的空气湿度一般相对较高。

4、风农田中的风速与作物群体结构的植株密度关系很大。

由于植株阻挡,摩擦作用使农田中的风速相对较小。

从风速的水平分布看,风速由农田边行向农田中部不断减弱,最初减弱很快,以后减慢,到达一定距离后不再变化。

从铅直方向看,风速在作物层中茎叶稠密部位受到较大削弱;顶部和下部茎叶稀少,风速较大;离边行较远的地方的作物层下部风速较小。

农田小气候实习报告范文

农田小气候实习报告范文

农田小气候实习报告范文1.实习目的了解小气候观测断面的选择,确定观测高度、深度和观测时间的一般原则;熟练使用常用仪器观察小气候;掌握小气候数据的初步整理和分析,提高在农田进行科学实验的能力。

2.实习区域概况测量点位于土华大厦北面平坦的地面上,地面上覆盖着枯草。

除了土花楼,周围没有高楼,附近有很多菜地。

观测当天早晨能见度一般,中午太阳良好,有薄云。

3.观察项目和仪器观测项目观测高度、深度(cm)常用仪器种类农田辐射0,20,2/3株高,作物顶部,150多种辐射米空气温、湿度20、2/3株高、作物层顶、150通风干湿表、普通温度表、温度计、湿度计及遥测仪器地温0、5、10、15、20、40、80普通温度计、直管、曲管地温计、多点温度计遥测风向、风速20、2/3株高、作物层顶、lm轻便风向风速表1.通风干湿表(1)结构与原理通风干湿表的作用原理与百叶箱干湿表基本相同,仪器结构如图5—19所示。

通风干湿表由防辐射装置和通风装置构成,干球、湿球温度表感应部分分别在(1)(2)的双层辐射防护管内,金属管表面镀镍,可将照射到球部的太阳光及其它物体的辐射热反射出去。

防护管借三通管和两支温度表之间的中心圆管与风扇相通构成通风装置。

工作时用插入通风器上特制的钥匙上发条,以开动风扇,在通风器的边沿有缝隙,使得从防护管口引入的空气经过缝隙排到外面去。

就这样,风扇在温度表感应部分周围造成了恒定速度的气流(2.5m/s),以促进感应部分与空气之间的热交换,减少辐射误差。

此外,温度计两侧都有一个金属护罩,仪器上还附有一个储水袋、一个防风罩和一个挂钩。

⑵通风干湿表的湿度查算检查和计算通风干湿表湿度的步骤和方法与固定式干湿球温度计相同,只是校正值不同△ 应在表IA右侧的“通风干湿表”栏中检查湿球的t'值。

这是因为湿球修正值△ t'受风速的影响很大,湿球查找表I是在假设风速为0.8m/s且a=0.0007947的情况下编制的。

农田小气候影响因素的分析与控制方法

农田小气候影响因素的分析与控制方法

农田小气候影响因素的分析与控制方法农田小气候是指农田内部与周围环境相比存在微气候的独特气候环境,它与作物的生长和产量有着密切的关系。

农田小气候的形成与许多因素有关,如地形、土壤、植被、气象条件等。

在实际生产中,我们需要认真分析和控制这些因素,以维护农田小气候的稳定性和健康性,确保农作物的生长和发展。

一、地形因素地形是影响农田小气候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山区盆地等地形条件下,由于地形高低差距较大,形成了较强的上下风向的分布规律,使得农田小气候也呈现出高低起伏不平的现象。

在选择农田的时候,应该优先选择平原地区,以避免这种影响。

二、土壤因素土壤是影响农田小气候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不同的土壤类型和不同的土壤水分含量,会对农田小气候造成不同的影响。

比如,在干旱地区,土壤干燥会导致蒸发散失增加,气温升高,形成干热小气候;而土壤湿润则能使气温升高缓慢,形成湿润小气候。

因此,我们需要根据不同的土壤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以维护农田小气候的平衡。

三、植被因素植被也是影响农田小气候的重要因素之一。

植被会影响太阳辐射和空气流动的速度和方向,从而进一步影响小气候的温度和湿度。

一般来说,茂密的植被能够有效地降低气温,减少蒸发,形成清凉湿润的小气候;而稀疏的植被则相反。

因此,在进行农业生产时,应根据作物对小气候的影响程度,对植被进行适当的调整。

四、气象因素农田小气候与气象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

气候变化会使农田小气候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发展。

例如,在夏季,气温高、湿度大、雨水多,会导致农田小气候潮湿、炎热、闷热等不利于农作物生长的环境。

因此,在面临极端气候的时候,我们需要通过调控灌溉、遮阳、通风等方式,来保持农田小气候的平衡。

综上所述,农田小气候的形成和变化与多种因素有关,我们需要综合考虑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方法。

通过科学合理地调整土壤、植被、气象等条件,来维护农田小气候的平衡和健康,才能使农作物得到更好的生长和发展,从而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小气候》气象学课件

《小气候》气象学课件

云雾林是热带雨林的一种,在海南岛,泛指海拔较 高的山地生长的原始热带雨林。由于云雾林中林木 茂密,空气湿度极大,苔藓类和寄生、附生植物发 达,终年云雾缭绕,降雨频繁,很多云雾林地区年 降雨量可达2500毫米以上。特殊的地形和小气候, 造成云雾林中动植物种类繁多,生物多样性极为丰 富,是海南岛生态系统的核心。
Iz 为作物层中高度为Z处的光照度; I0为株顶的 自然光照度;F为叶面积指数;K为叶层的消光系数
★图8-4小麦群体中不同时间光合有效辐射的 垂直分布
第六节农田小气候的改良
一、种植措施
1、种植行向: 夏半年,随纬度增高,日照时间也愈长,沿东西行 向株间的照射时间比沿南北行向株间要长,东西行向 株间透光率除中午外均比南北行向高,东西向株间气 温>南北行向。冬半年的情况正好相反。
白天,谷底和谷坡吸收辐射增温,但与周围空旷 地段的交换较慢,而坡顶与周围大气交换快,因此 谷地的气温比坡顶高;夜间辐射冷却,特别是晴朗 的天气,由于冷空气在谷底的堆积,造成谷底温度 明显低于坡顶,出现逆温现象,可使山坡上的作物 不易遭受低温灾害。由于谷地的热力差异,常常引 起局地环流山谷风,在不同季节风速的大小不同。
(一)坡地小气候:
1、坡地对日照的影响: 由于地形相互的遮蔽,不同坡地的可照时
数差异很大。
对于南坡,冬半年太阳出没的方位偏南,南坡的 可照时数与水平面相当,夏半年由于太阳出没的 方位偏北,南坡的可照时数比水平面的少,且随 坡度(α)的增大而减少。当坡度大于纬度(φ)时, 则随赤纬(δ)的增加而减小.
冬半年南北坡差别明显。东坡和西坡介于南坡 和北坡之间,差别不大。
在不同的区域,有效地利用地形的热量资源,合 理布局农作物,使其在生长季节获得足够的能量,促 进作物早熟,缩短生长期。

9.第八章小气候

9.第八章小气候

二、水域小气候
水域是指湖泊、水库及大的江河等,研究这些 小范围水域及其邻近地区的气候特征并应用其为国 民经济服务的气候学分支称为水域小气候。小水域 和海洋一样有水的热力特性,只不过其影响范围小, 远远不及海洋。 水域小气候与陆地其它小气候的差异,主要是因 为水体的热力性质与陆地的差异较大。受水体的影 响,在水体的坡地具有小气候差异外,洼地 和谷地与山顶的小气候也有明显的差异。周围山 地对谷地的遮蔽作用,使谷地的日照时数比平地 的少,辐射能也少。同时由于地形的影响,与周 围空气的热量和水分交换受到很大的限制,与山 顶差异较大。
白天,谷底和谷坡吸收辐射增温,但与周围空旷 地段的交换较慢,而坡顶与周围大气交换快,因此 谷地的气温比坡顶高;夜间辐射冷却,特别是晴朗 的天气,由于冷空气在谷底的堆积,造成谷底温度 明显低于坡顶,出现逆温现象,可使山坡上的作物 不易遭受低温灾害。由于谷地的热力差异,常常引 起局地环流山谷风,在不同季节风速的大小不同。
第三节农田小气候
一、农田中太阳辐射和光能的分布
1、农田中的太阳辐射 ★ 到达农田植被表面的太阳辐射被植被吸收、散 射、反射。表8-3绿叶对不同波段的平均反射率、 透射率和吸收率 2、农田中光能的分布 ★农田中的光分布主要决定于作物种类、群体结构、 发育期、栽培方式等因子,同时与太阳高度角有关
比尔-朗伯(Beer-Lambert)指数定律:
第八章 小气候
第一节 小气候的概念及特点 第二节 各种小气候
小气候是指在相同的大气候特点的背景下,因下 垫面的影响使近地层和土壤上层的小范围内具有一 些独特的天气现象和气候特征的现象。受地面性质、 地形、土壤状况、地面覆盖状况及植被发育状况的 影响形成差异较大的小气候,如农田、森林、地形、 温室等等。由于人类的生产活动及农作物生长在近 地层和土壤的上层,直接受小气候的影响,因此人 类可以通过改变下垫面的性质,在一定范围内控制 小气候的变化,使其朝向人类的意愿变化,以便影 响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例如:城市中合理植树种花, 绿化庭院,改善城市下垫面状况,可以使城市居民 住宅区或工厂区的小气候条件得到改善,减少空气 污染。

小气候(课堂PPT)

小气候(课堂PPT)
不同,在小范围内形成一种与 大气候不同特点的独特的气候 状况,通称小气候。
5
二、 小气候的特点
1.范围较小 它的垂直尺度大致包括整个贴地气 层 (2m以下), 水平尺度从几毫米到几十千米或稍大 一些。
2.差别大 因尺度很小 , 局地差异不易被大规模 空气运动所混和, 故在垂直方向或水平方向上的气 象要素差异很大。
3.稳定性强 小气候的规律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但不同季节和天气类型略有差异。
6
三、小气候形成的理论基础
小气候的形成,主要决定于下垫面的热量平衡、 水分平衡、近地层的乱流交换。
(一)活动面(作用面)和活动层(作用层) 活动面又称为作用面,是指能借助于辐射作用吸
收或放出热量,调节邻近气层和土层温度湿度等 要素变化的物质表面。如地面、水面、植物表面 等等。
了土地。二是经济效益显著。三是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和保护。
改善了农田小气候,美化了农村环境,已成为戈和水域小气候
一、地形小气候
地形的差异是引起小气候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由 于山脉的走向、坡地的方位、坡度不同,导致各下垫 面得到的热量和水分不同,同时由于地形的阻挡作用 使气流运动发生变化,造成山坡和谷地及不同坡地温 度、湿度、风等要素分布状况的差异,进而直接影响 植被的分布和发育状况。我国地形东低西高,山地、 高原和丘陵约占陆地面积的2/3,盆地和平原约1/3, 因此研究地形小气候,可以开发和充分利用山地的气 候资源。
16
北坡的可照时数在不同季节相差较大。 冬半年 北坡的可照时数随坡度的增大迅速减小,其可 照时数(α+φ)纬度上水平面的可照时数相当, 因此,北坡坡度增加1º,对日照的影响相当于 纬度升高了1º。当坡度大于正午太阳高度角时, 全天处于遮蔽,可照时数为0,如北京冬至日正 午的太阳高度角为26º33´,因此该区域坡度大 于26º33´的北坡冬至日无光照。

农田小气候

农田小气候

[小气候和大气候不同,它除受大气环流、地理纬度、距海远近等影响外,还受当地的地势、方位、土壤性质及地面植物覆盖等下垫面的状况差异的影响,这些差异会引起局地热量和水分收支的不同,从而形成局部地区的特殊气候,称小气候。

也就是说,小气候就是指在局地内,因下垫面条件影响而形成的与大气候不同的,通常指2米以下的近地层气候。

这种小气候特点是:越接近下垫面的空气层,受下垫面的影响越大,小气候特征越显著;反之离下垫面越远,小气候特征也就不明显了。

小气候可分为:农田小气候、保护地小气候、山地小气候、防护林小气候等多种]农田小气候农田贴地气层与土层同作物群体间的生物过程和物理过程相互作用所形成的一种局部气候。

由土壤温度和湿度、田间空气温度和湿度、贴地层与作物层中的辐射和光照、风速和二氧化碳浓度等要素组成。

由于农田不同的农业耕作措施、不同的作物和作物群体动态变化的影响,不断改变着农田活动面的状况和各项物理特性,导致局部辐射平衡和热量平衡各分量的变化,从而形成各种不同类型的农田小气候特征。

一定的农田小气候形成后,作为农作物生长的环境条件,又会反过来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发育进程和产量的形成。

研究农田小气候的目的,是通过对农田小气候各要素的分布和变化特征的分析,寻找改善作物生长环境条件(即农田小气候条件)的措施,从而使这些小气候条件有利于作物的生长发育,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认为改善农田小气候条件:如套种、间作、耕耙、灌溉、地膜覆盖、增温保墒剂等一、农业小气候要素1、表征辐射的特征量:辐照度、光照度、日照时间、光照时间等。

2、表征热量的特征量:空气温度、土壤温度、水温等。

3、表征水汽的特征量:水汽压、相对湿度等。

4、表征空气运动的特征量:风向、风速等。

5、植物生长发育状况:发育期、株高、种植密度等。

6、天气状况:云况、日光状况、天气现象等。

二、观测高度和深度空气温、湿度观测高度通常是20㎝、50㎝、150㎝、200㎝、2/3株高处和作物层顶等。

农田小气候名词解释

农田小气候名词解释

农田小气候名词解释
农田小气候是指在农田范围内,由于地形、土壤、植被、水文等因素的影响,形成的局部气候条件。

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使得农田小气候在温度、湿度、光照、风速、降水等方面与周边环境存在差异。

农田小气候对农业生产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对其进行观测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农田小气候的观测通常使用农田小气候观测站进行。

农田小气候观测站是一种能够对农田小气候进行自动观测和记录的设备。

它可以测量温度、湿度、光照、风速、降水等参数,并将数据存储在自带的存储器中。

农田小气候观测站的使用,可以有效地监测农田小气候的变化,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持。

农田小气候的研究,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农田小气候的特点和规律,从而制定更加科学的农业生产方案。

例如,通过研究农田小气候的光照条件,可以确定适宜种植的作物类型和种植时间;通过研究农田小气候的湿度和风速,可以确定适宜的灌溉量和灌溉时间;通过研究农田小气候的降水情况,可以预测洪涝灾害的发生概率,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总之,农田小气候名词解释是一种重要的农业气象学概念,它对农业生产具有重要的影响。

植物生产环境-不同小气候的特点

植物生产环境-不同小气候的特点

不同小气候的特点一、农田小气候的一般特征由于作物种类繁多,随作物生育期的发展,植株生长高度和密度的不同变化,农田活动面的性质有明显差异。

农田热量平衡同裸地光、温、湿、风等分布与变化有很大的区别。

在生育初期,作物幼小,对地面覆盖程度很小,作物层主要活动面尚未形成,如同裸地,此时期土面就是主要活动面,在这里称为内活动面。

当作物封行以后,就形成了作物层的主要活动面,特别是生育期植株茎叶最为茂密的高度,称之为外活动面。

1.农田中光照的分布太阳辐射到达农田植被上表面时,一部分被植物叶面反射,一部分被叶面吸收,一部分穿过植株空隙或透过叶面深入到下面各层直至地面。

对于不同作物,或者同一作物不同的生育期,其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吸收和透射能力不同。

农田中总辐射强度、直接辐射强度和散射强度的垂直分布,趋势是相似的,都从植株顶部向下递减,并都是在开始时递减较慢,在中间层迅速削弱,再往下递减速度又缓慢下来。

因此,过分密植的农田不利于下层透光,培植适当的株型,对有效利用太阳能很重要。

2.农田中热量的分布生育初期,植株矮小稀疏,白天最高温度和夜间最低温度在地表附近。

生育盛期,茎高叶茂,农田外活动层形成,白天最高温度和夜间最低温度在外活动层。

生育后期,枝干叶枯,株间太阳辐射增多,白天最高温度和夜间最低温度在地表附近。

农田中温度的分布,决定于农田辐射差额和农田乱流情况。

不同作物、不同生长期和栽培措施下,温度分布是不同的。

生长发育初期谷类作物在分蘖以前,因茎叶幼小,与裸地情况基本相同,即白昼盛行日射型,夜间盛行辐射型的温度分布。

作物发育后期,茎叶枯黄脱落,太阳投入株间的光和辐射增多。

农田的温度分布,与生育初期相近,最高和最低温度,出现在地面附近;作物的生长盛期,茎高叶茂,株间和株顶以上的空气交换大为降低。

温度垂直分布:午间最高温度和夜间最低温度出现在作物层中的茎叶最密集的部位(外活动面)。

3.农田中水分的分布生育初期,植株矮小稀疏,湿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第八章 小气候

第八章 小气候

翻后增加土壤透气透水性,提高土壤的蓄水能力,同时,干
旱时耕翻由于切断毛管,减弱土壤上下层之间的水分交换, 下层水分沿毛细管作用只能上升到耕翻底层处,土表形成了 干土层,蒸发减小,因此,干旱时耕翻对下层土壤有保墒作 用;雨季耕翻疏松土壤,增加土壤表面积,可以促进水分蒸
发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因此,雨季耕翻提高地温 。
六、镇压的气象效应
另外,散射辐射光谱成分中可见光部分所占比例大于直接辐
射,也增加了作物的光合生产率。
(二)、农田中的温度分布
农田中的温度分布决定于辐射及乱流强弱。

作物生长初期、后期投入株间和地面的辐射多,热量收支情 况同裸地:白天为日射型,夜间为辐射型。

作物生长盛期:中午前后外活动面出现温度最高值,向上向
下逐渐降温;夜间外活动面出现温度最低值。

白天农田温度比裸地低;夜间农田温度比裸地高,日较差小。 白天水田温度低于气温;夜间水田温度高于气温,日较差小。 思考:为什么在水稻生产上经常采用昼排夜灌的措施?
(三)、农田中的湿度分布
农田中的湿度分布决定于温度、农田蒸散、乱流。

作物生长初期、后期作物蒸腾面小,土壤表面是主要蒸发 面(同裸地):白天为湿型分布(水汽压随高度增加而减 小),夜间为干型分布(水汽压随高度增加而增大),相对 湿度与裸地相似---与气温日变化相反。 作物生长盛期:白天外活动面为主要蒸腾面,附近水汽压最 高;夜间外活动面附近常有大量水汽凝结,水汽压最低 。 但各高度平均水汽压都比裸地大。各高度相对湿度都较接近,

耕作措施:耕翻、镇压和垄作等措施,以此改善土壤耕作 层的结构和水、肥、气、热,同时注意合理的作物布局和
品种搭配,适当的间作套种来改善农田小气候。

农田小气候站的改善与利用技术简析

农田小气候站的改善与利用技术简析

农田小气候站的改善与利用技术简析【摘要】农田小气候站是一种用于监测和改善农田环境气候条件的设备。

本文对农田小气候站的功能、改善技术、利用技术、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以及实际应用进行了简析。

通过改善和利用农田小气候站技术,可以提高农田环境的微气候条件,有利于作物生长,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农田小气候站技术的实际应用包括精准农业、智慧农业等多个方面。

未来农田小气候站技术的发展趋势将更加智能化和自动化,为农业生产提供更多便利。

农田小气候站的技术改善和利用对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在今后的农业发展中,农田小气候站技术将更好地发挥作用,为农业生产提供更好的保障。

【关键词】农田小气候站, 改善技术, 利用技术, 农业生产, 技术应用, 发展趋势1. 引言1.1 农田小气候站的改善与利用技术简析农田小气候站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工具,通过监测和记录农田内的气候变化情况,可以为农民提供准确的气象数据,帮助他们合理安排农业生产活动。

随着科技的发展,农田小气候站的功能和作用不断升级和完善,涵盖了更多的监测项目和技术手段,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更准确的数据支持。

本文将从农田小气候站的功能和作用、改善技术、利用技术、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以及技术的实际应用等方面进行简析,探讨农田小气候站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

通过对农田小气候站技术的分析和探讨,可以更好地了解其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益、降低生产成本和保障粮食安全方面的重要性,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的技术支持。

的研究和应用将有助于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提升农业生产水平,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2. 正文2.1 农田小气候站的功能和作用农田小气候站是一种专门用于监测和记录农田微气候数据的设备,它的功能和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监测气温和湿度:农田小气候站可以实时监测农田内的气温和湿度数据,帮助农民了解农田内部的温度和湿度变化,提供更准确的环境信息。

2. 检测风速和风向:通过监测风速和风向,农田小气候站可以及时掌握风力变化,帮助农民进行农业生产时的风险评估和预警。

农田小气候站改善气候条件以提高农作物产量

农田小气候站改善气候条件以提高农作物产量

农田小气候站改善气候条件以提高农作物产量田间小气候指农田中作物层里形成的特殊气候。

田间小气候对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以及病虫害都有很大影响。

田间小气候既具有其固有的自然特征,又还是一种人工小气候,人类可以通过农业技术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农田小气候。

研究田间小气候的根本目的在于改善农田小气候条件,以提高农作物产量。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稳定的农田小气候站的精确度和功能也随之提高,监测的数据具有很大的可比性。

它能在多种自然环境下正常运转,依靠精确的系统配置采集各类数据,超大的储存容量让它能够连续存储长时间的气象数据,便于统计和分析天气对各种产业的影响。

农田小气候站可对常规气象因子(大气温度,环境湿度,平均风速风向,瞬时风速风向,降水量,光照时数,太阳直接辐射,露点温度,土壤温度,土壤热通量,土壤水分,叶面湿度)进行直接测量,还可以测量水面蒸发,太阳光合有效辐射等多种要素。

农业气象灾害给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也严重威胁这人类赖以生存的粮食、水和生态环境,因此在当前全球气象灾害频繁发生的大背景下,加强和完善农业环境气象监测旧版的尤为重要了。

利用农田小气候站开展干旱、洪涝、冷害等灾害的动态监测,可以从宏观和微观角度来全面监测农业气象灾害的发生发展,有助于建立高效、及时、准确的灾害监测预警系统。

农田小气候

农田小气候

农田小气候
佚名
【期刊名称】《新农业》
【年(卷),期】1992(000)012
【摘要】农田小气候是指距农田地面以上数米的近地面空气层中辐射、光照、温度、湿度、二氧化碳、风力等综合状况,以及地表以下1来内土壤中的温度、水分、空气状况.各农业气象因素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变化比较剧烈.人工改造农田小气候
的措施有灌溉、耕作、起垄做畦、合理
【总页数】1页(P5-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
【相关文献】
1.基于农田小气候的枇杷花果期低温冻害分析及预报 [J], 姜燕敏;吴宝玉;朱泠霏;
李丽芬;陆晨薇
2.农田小气候数据流程处理软件与页面展示 [J], 何学敏
3.分期播种冬小麦农田小气候特征及其生育状况分析 [J], 马美娟;陈小新;张云霞;
郭倩;孙民;路漫漫
4.棉田间作系统的农田小气候特征及光合特性 [J], 崔爱花;刘帅;黄国勤
5.间作模式农田小气候效应对棉花生理生态指标的影响 [J], 艾鹏睿;马英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改变农田小气候效应的土壤耕作技术

改变农田小气候效应的土壤耕作技术

改变农田小气候效应的土壤耕作技术
方素丽
【期刊名称】《现代农村科技》
【年(卷),期】2013(000)003
【摘要】农田小气候是指农田贴地气层、土层与作物群体之间的物理过程和生物过程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小范围气候环境。

常以农田贴地气层中的辐射、空气温度和湿度、风、二氧化碳以及土壤温度和湿度等农业气象要素的量值表示,是影响农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重要环境条件。

改变农田小气候的土壤耕作技术主要有松土、镇压、垄作等,利用土壤耕作技术改变农田的小气候,对促进作物生长发育,减少病虫害发生滋长,防御农业气象灾害都有齐齐重要的意义。

【总页数】1页(P46)
【作者】方素丽
【作者单位】122400 辽宁省建平县青峰山镇农业技术服务站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农田防护林的小气候效应浅析
2.商都县西井子镇农田防护林小气候效应分析
3.宁夏平原农田防护林小气候效应及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4.金代黑龙江地区出土的铁犁和农田耕作技术及农田面积的初步探讨
5.间作模式农田小气候效应对棉花生理生态指标的影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章农田小气候一、名词解释:1. 小气候:在局部地区内,由于下垫面性质和状况的不同而引起近地气层与土壤上层小范围的特殊气候。

2. 农田小气候:是以农作物为下垫面的小气候。

它是农田贴地气层、土壤耕作层同作物群体之间物理与生物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

3. 坡地小气候:由于坡向坡度的不同,坡地上的可照时间和太阳辐射强度差别很大,因而获得太阳辐射总量也不同所形成的小气候。

4. 非独立小气候:既受到本身下垫面影响又受到周围下垫面条件影响的小气候。

5. 活动层:农田植被吸收太阳辐射,进行长波辐射交换和热交换的物质层称为活动层。

6、小气候:任何一个地区内,由于其下垫面性质的不同,从而在小范围内形成一种与大气候不同特点的气候,通称小气候。

7、活动层:凡能籍辐射作用吸热或放热,从而调节邻近气层和土层(或其它物质层)温度状况的表面,称为活动面或活动层。

8、干燥度:干燥度是衡量气候干燥程度的指标。

又称干燥指数。

用地面失水(如蒸发、径流)与供水的比值表示。

比值越大,表示气候越干燥;比值越小,气候越湿润。

二、填空题:1. 我国气候的形成因素是(1)辐射因素、(2) 下垫面因素、(3)大气环流。

2. 我国年辐射总量的地理分布是自沿海向内陆(4) 增加。

3. 我国气温日较差随纬度增高而(5)增大。

年较差随纬度增高而(6) 增大。

4. 我国降水变率自沿海向内陆(7) 增大;全国而言,降水变率冬季(8)最大。

5. (9) 400毫米年平均等雨量线将我国划分东南半壁湿润区和西北半壁干旱区。

6. 1月份平均温度的0℃、3℃和8℃等温线分别通过我国的(10)秦岭(淮河)、(11)长江流域和(12南岭(桂林)) 等地区。

7. 我国气候的显著特点是(13)季风性显著和(14)大陆性强。

8. 农业气候资源中最主要的有(15) 太阳辐射、(16) 温度、(17) 降水。

9. 高山气候特点之一,是在一定高度范围内降水量随高度增加而(18)增加。

10. 立夏和芒种之间是(19) 小满,日期是(20) 5月21日。

11.小气候的特点是()、()、()。

12.不同坡向所接受太阳辐射差异很大,南坡(),北坡()。

13.农田小气候群体中光照强度自上而下是按(1)指数衰减规律分布。

14.作物生长盛期,温度分布特征白天外活动面上方为(2)日射型型;下方为(3)辐射型型。

15.作物生长盛期,空气湿度分布特征是白天外活动面上方为(4)湿型;下方为(5)干型。

16.作物生长盛期,温度日变化中最高和最低值出现的部位是(6)外活动面上方附近。

17.作物种植行向的不同,其主要气象效应是(7)实照时间和(8)太阳辐射量的差异。

18.农田中二氧化碳浓度日变化浓度最大值出现在(9)日出前,最小值出现在(10)中午前后。

19.冬季水域对邻近陆地小气候的影响是(11)保温作用。

20.垄作使土壤层疏松且增厚,土表面积增大,其气象效应之一是土温日较差(12)增大。

21.在山区冬季夜间因辐射冷却,使山岗和谷地之间(山腰)形成一(13)暖带。

22.本省某地(纬度为32.5)冬季欲盖一向南的玻璃温室,要使冬至日正午时太阳直射光线垂直于玻璃面,则玻璃面与地平面的夹角应为(14)56°。

三、判断题1. 我国年辐射差额高值区分布在四川、云南一带。

×2. 我国温度年较差东部地区大于西部地区。

×3. 山地气温高于同高度上的自由大气温度。

√4. 我国气温年较差比世界同纬度的地区小。

×5. 我国年降水量的地理分布是南方多于北方,西部多于东部。

×6. 海南岛东北部是我国年雨量最多的地区。

×7. 典型季风气候区在亚洲大陆东岸的副热带和暖温带地区。

√8. 季风气候的特点是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9. 鄂东南和鄂西南之所以年雨量较多是因受地形影响的缘故。

√10. 24节气中,惊蛰在3月21日。

×11.农田小气候活动面不随作物生育期而变化。

错12.在密度相同条件下,采用宽窄行种植方式,可以提高光能利用率,同时可改善通风条件。

对13.在种有作物的农田邻近地区,由于农田获得的热量主要用于农田蒸散耗热,所以白天空气温度较低,湿度较大。

对14.覆盖形成的温室小气候效应,其特征是温度增高,空气湿度降低。

错15.南坡上辐射日总量随坡度而变化。

当坡度增加1°所得辐射日总量,相当于原坡度北移纬度1°的辐射日总量。

错四、选择题1. 我国大陆高低纬度地区,春季增温和秋季降温的快慢不同,其特点是(D)。

A. 高纬度地区慢,低纬度地区快B. 高纬度地区慢,低纬度地区慢C. 高纬度地区快,低纬度地区快D. 高纬度地区快,低纬度地区慢2. 我国内陆地区降水特点之一是.(B)。

A. 变率大,集中在春季B. 变率大,集中在夏季C. 变率小,集中在秋季D. 变率小,集中在冬季3. 海陆的热力差异是产生季风的原因之一,夏季风的形成是因为(A)。

A. 夏季大陆温度高,气压低;海洋温度低,气压高B. 夏季大陆温度高,气压高;海洋温度低,气压低C. 夏季大陆温度低,气压高;海洋温度高,气压低D. 夏季大陆温度低,气压低;海洋温度高,气压高4. 我国西北地区发展种植业受限制的主要原因是(C)。

A. 太阳辐射年总量小B. 生长季热量不足C. 年降水量稀少D. 地形复杂5. 24节气中既反映降水,又反映温度的节气有(B)。

A. 清明、白露、霜降B.白露、寒露、霜降C. 谷雨、寒露、霜降D.惊蛰、白露、寒露五、简答题:1. 气候异常与气候变迁有何不同?答:是两个不同而又有联系的概念。

气候异常是指某些气候要素偏离气候常年平均而出现的极端值。

而气候变迁则是指在较长的年代中,一个或几个气候要素值在时间的变化上具有某种规律性。

2. 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的差异。

答:大陆性气候:夏季炎热,冬季严寒;春季增温快,秋季降温也快,春温高于秋温;7月最热,1月最冷,温度日、年较差大;日照丰富,空气相对湿度小,云雾少;降水量少且集中在夏季,降水变率大,多对流性雨。

海洋性气候:夏季凉爽,冬季温和;春季增温慢,秋季降温也慢,春温低于秋温;最热月和最冷月分别是8月和2月,温度日、年较差小;云雾多,日照少且强度弱,相对湿度大;降水量大,季节分配较均匀,变率小,多气旋雨。

3. 季风气候的主要特点及典型区域。

答:季风气候的特点是风向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夏季高温多雨,具有海洋性;冬季寒冷干燥,具有大陆性。

典型气候区在副热带和暖温带的大陆东岸,尤以亚洲东南部为显著。

4. 垂直气候及其农业特征。

答:又称立体气候。

在高大山体的垂直方向上,气候分带明显。

其垂直分布状况好比水平方向上,由低纬度到高纬度依次出现各种气候类型。

如地处热带的山地,由谷地到山顶,先后出现热带、亚热带、温带和寒带等。

与各种气候带相适应的农业,自下而上依次为热带作物、亚热带作物、温带作物、寒带农业等。

5. 我国夏季为何南坡为多雨坡?答:我国夏季盛行偏南季风,属海洋暖湿气流,不稳定,湿度大,受山体南坡的阻碍作用,被迫沿山坡抬升,发生绝热冷却,温度降低,当降到露点温度时,水汽达到饱和状态,气流继续抬升,水汽达到过饱和状态,发生凝结,成云致雨,降落在迎风的南坡上。

如鄂西南和鄂东南山区为本省的多雨区,便是一例。

这种降水也称为地形雨。

6. 我国南北温差夏季小,冬季大的原因。

答:一地温度高低决定于该地区获得热量的多少,而获得热量的多少又决定于太阳高度角和日照长短。

夏季,从南到北,二者对太阳辐射量的增减是互抵作用:即南方太阳高度角虽大,但日照时间短;北方太阳高度角虽小,但日照时间长。

冬季二者对太阳辐射量的增减则是叠加作用。

即南方太阳高度角大,日照时间也长;北方太阳高度角小,日照时间也短。

此外,冬夏季风也有影响,冬季北方首当其冲受冬季风的侵袭,夏季南方多云雨。

7.垄作会带来哪些小气候效应?8. 简述地膜覆盖小气候的特点。

9.分析耕翻措施的气象效应。

答:经耕翻后的土壤,其物理特性发生了变化:① 表土粗糙度加大,反射率降低,表面积相对增大。

白天表土吸收太阳辐射量增大,夜间地面有效辐射加强,失热增多;②表土疏松,孔隙度加大,空气含量增多,热容量和导热率变小;③切断土壤浅层毛细管,减少上升水,降低蒸发耗热。

产生气象效应之一:白天或暖季土壤表层温度较高,底层温度相对较低;夜间或冷季,表层温度较低,底层温度相对较高。

因此,表层土温日、年较差较大,故有“锄头底上三把火”之说。

效应之二:土壤上升毛管水大为减弱,底层土壤保持较大湿度,起保墒作用。

故有“锄头底下三分水”之说。

10.分析灌溉对改善农田温湿度的效应,并举例说明在生产上的意义。

答:灌溉后的农田,土壤表层颜色变深,反射率降低,使灌溉地一方面获得的净辐射能较多,同时潜热交换热通量也显著增大。

另一方面,土壤热容量和导热率明显增大,使得土温升降缓和。

在上述的综合作用下,使得灌溉地昼夜温度升降都较未灌溉地缓和;白天或夏季有降温效应,夜间或冬季有保温效应;温度日、年较差小。

由于灌溉直接增加了农田土壤水分,使农田蒸散加强,田间白天气温又较低,所以株间水汽压和相对湿度都显著增大。

在农业生产中,灌溉措施普遍用于改善和调节农田温湿度。

如灌溉除可以直接增加水分解除干旱灾害之外,冬季可防越冬作物冻害,早春适时灌溉可调节早稻秧田温湿度,防止烂秧死苗。

11.什么是小气候,为什么会形成小气候差异。

答:小气候指的是由于下垫面结构不均一性所引起的小尺度的近地层局地气候。

土壤、植被、人工铺砌的道路等等都能借辐射作用吸热和放热,从而调节空气层和下垫面表层的温度,这种表面称为活动面(又称作用面)。

由于活动面的性质不同,具有不同的能量平衡和水分平衡,再加上湍流作用的差异,乃产生各种各样的小气候。

复习思考题:1.什么叫小气候?小气候与大气候有哪些显著差异?2.进行农田小气候观测时,为什么要选择天气型?3.农田作物层中,短波和长波的辐射交换是怎样进行的?在作物层中,净辐射的铅直分布在白天与夜间是怎样转变的?4.表征农田乱流运动的乱流交换系数,具体受到哪些因子的影响?农田在一天中的什么时间最适合喷洒农药与化学制剂?为什么?5.分别阐述作物层中光、风速、温度、绝对湿度、CO2浓度铅直分布的基本特征。

6.农田中CO2浓度随时间和高度如何变化?一天中在什么时间进行CO2施肥效果最好?7.冬半年,南坡与北坡的坡度,对可能直接辐射日总量有什么影响?为什么暖坡会随季节而变?8.分别就耕翻、密植、灌溉三种农田措施,阐明各自改变农田小气候的根本原因。

9.在冷季,夜间采取哪些措施可以对农田起保温作用?10.在山岗和谷地这两种小地形中,当同受辐射型天气控制时,何种地形的温度偏低?为什么?若有强冷平流同时侵袭两地时,温度情况又将是怎样?为什么?11.水域对邻近陆地的小气候有何影响?其原因何在?12.温室改善小气候环境的主要原理是什么?怎样才能提高温室的保温性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