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下载】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国际关系各简况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多边外交成就的事例。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多边外交成就的事例。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化的发展使一些全球性问题日益凸显,例如环境问题、恐怖主义、跨国犯罪等,这些问题不是一-两个国家所能解决的,必须进行全球性的合作。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的多边外交方得以开展并逐渐活跃起来。
1981年中国投票支持延长联合国在塞浦路斯的维和期限,从而改变了过去把联合国的维和行动视为干涉他国内政的立场。
1986年,中国开始交纳有关维和行动的摊款。
1986年召开的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中国遵循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支持联合国组织根据宪章精神所进行的各项工作,积极参加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开展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活动。
中国广泛参加各种国际组织,开展积极的多边外交活动,努力增进各国在各个领域的合作”到1990年中国参加的国际多边条约已多达172项。
冷战结束后,中国更加全面地融入国际社会,多边外交日趋活跃。
特别引人注目的是,中国不仅积极参与多边外交,还成为了多边外交的积极倡议国和主持国。
博鳖亚洲论坛、上海合作组织、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朝核六方会谈等就是中国推动多边外交的创造性实践。
20世纪50-80年代关系2
……,“(在共和政体下)他们必须非常深思熟虑地去开始一 场如此之糟糕的游戏。相反地,在一种那儿的臣民并不是国家公民、 因此那也就并不是共和制的体制之下,战争便是全世界最不暇思索 的事情了 。 -《永久和平论》(康德 1795年)
下页
“总有一天,到那时,„„,所有的欧洲国家,无须丢掉 你们各自的特点和闪光的个性,都将紧紧地融合在一个高一级 的整体里;到那时,你们将构筑欧洲的友爱关系„„” —— 维克多· 雨果
1948-1970年美国与英、法、西德、日四国 占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总值的比重见表 年代 1948年 1970年 美国(%) 54.6 37.5 英、法、西德、日之和(%) 19.6 31.5
西欧和日本都是美国非常强有力的竞争对手。朋友,是的;盟国,是 的。但是,他们正在与我们竞争。在经济领导的问题上,他们在全世界同 我们竞争得非常激烈……同我们在二战结束的时候相比,美国遇到了我们 甚至连做梦也没有想到过的那种挑战。 ——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的一次演说
——摘自(日)森岛通夫《日本为什么“成功”》
返回
欧洲央 行总部 前的欧 元标志 雕 塑
淡化疆域 和国别观 念,加深 欧洲的一 体 化 返回
要使欧洲国家统一起来,必须结束长达百年之久法德之间 的冲突……把法德的全部煤钢生产置于一个其他欧洲国家都可 以的高级联营机构的管制之下……这样结合起来的联营生产意 味着将来在法德之间发生战争是不可能的,而且在物质上也不 再可能。 - 《舒曼计划》(1950年) 思考:实现欧洲统一的前提是什么? 法德和解 如果我们欧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上走下破路的 话……欧洲的联合是绝对必要的。没有政治上的一致,欧洲各国人 民将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 ……必须使联合起来的欧洲成为第三 种力量。这种力量虽然远不如这两个国家强大,但是它们在经济上 和政治上都是如此有力,一旦潜在的分歧发展成为严重的紧张局势, 在面临这种威胁时,为了维护和平,它可以在天平上投下举足轻重 的砝码。 ---联邦德国总理阿登纳 返回
20年代的国际关系0优选PPT课件
,,,,,
请思考
20年代的国际关系
一、德国赔款问题
1、鲁尔危机 2、道威斯计划
二、洛迦诺公约
20年代的国际关系
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结盟
是以维护自身的
利益为转移的。
是短暂的,
矛盾与斗争
认识
是长久的。
谢谢
福州八中 现代教育技术研究室
历史教研组
骆志煌 林 琴 制作
Http:// laoluo@
4.2 14.0 39.5 493.2 17972.0 353412.0 98860000.0 4200000000000.0
1、鲁尔危机(1923年)
德国:经济濒临崩溃 政局动荡不安
法国:得不偿失 骑虎难下 丧失主动权
2、道威斯计划(1924年)
道威斯计划与 凡尔赛和约在对德 政策上有何变化?
第三节
20年代的国际关系
一、德国赔款问题
凡尔赛和约中关于 德国的赔款问题有什么 规定?
面对德国延期付款的要求
法国 英国 美国
1920年7月赔款委员会 确定的各国应得的赔款比例
法 英 意 比 希、罗、南 日 葡
52% 22% 10% 8% 6.5% 0.75% 0.75%
20世纪80—90年代中外关系
• 3.实行对外开放 • (1)“对外开放”作为一项长期的基本国 策 • (2)中国对外实行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开 放和从沿海向内地的全面开放
• 4.以“一国两制”促进祖国统一 • 80年代,实现祖国统一是中国人民的三件 大事之一。在考虑如何解决台湾问题时, 邓小平首次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 并运用于解决香港和澳门问题,且获得了 巨大成功。“一国两制”也是最终解决台 湾问题的指导方针
• • • •
(三)大国外交 1.中美“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 2.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3.中日“致力于和平与发展的友好合作伙 伴关系” • 4.中法及欧盟“全面伙伴关系”
• 三、港、澳回归祖国与解决台湾问题的努 力 • (一)港、澳回归祖国与20世纪中外关系的 终结 • 1.香港回归 • 2.澳门回归
• 二 、中美、中日关系的发展及中苏关系的 正常化 • (一)中美关系的发展 • 1.双方高层互访频繁 • 2.双方在各个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 (1)贸易方面。1979年7月1日,中美签订 《贸易关系协定》,规定双方给予对方最 惠国待遇
• (2)科技方面 • (3)军事方面 • (4)文化教育方面
• 2.国际原因 • 苏联由于对外扩张,特别是陷入阿富汗战 争以后,内外矛盾加剧,国力下降。 • 美国从越南战争“脱身”以后,国内外处 境有所改变。 • 在国际上,发展中国家力量不断壮大,西 欧与日本崛起,维护和平、促进发展,已 经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愿望和迫切要 求。
• • • •
(二)新时期外交政策的主要内容 邓小平外交思想 的形成 中国新时期在外交上进行了“两个重要转变”: 一是改变了原来认为战争危险很迫近的看法,指 出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是有 可能的,维护世界和平是有希望的。 • 二是改变了“一条线”战略,高举反对霸权主义、 维护世界和平的旗帜,坚定地站在和平力量一边。
20世纪国际关系格局的三次变动
20世纪国际关系格局的三次变动(雅尔塔,凡尔塞华盛顿体系,多极化格局)背景(条件):是二战后世界力量对比发生很大变化的基础上形成的,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头号强国;英法等国衰弱,德日意为战败国;苏联壮大了自己的经济军事实力,成为世界上惟一的能够与美国抗衡的国家。
概念:是二战后,世界大国开始按照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格局。
实质:美苏的两分天下,打上大国强权政治的烙印。
内容:具体内容主要是在雅尔塔会议上确立,也包括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波茨坦会议确立的内容。
内容主要包括:处置战败国,防止法西斯主义东山再起;重新确立战后欧亚的政治版图,重划法西斯战败国及其被占领地区的疆界;建立联合国。
演化:二战到50年代中期:表现为两大阵营的对抗(北约与华约的形成是这种对抗的表现形式之一);50年代后期起开始:表现为美苏争霸,直到90年代随着苏联的解体而结束。
这段时期世界两极格局是世界基本特征。
冲击这种格局的因素有:日本、西欧、第三世界,向多极化发展。
特点:(1)以冷战为主的对抗形式。
(2)对抗是全方位的。
政治、经济、军事、意识形态。
(3)美苏作为双方的盟主在斗争中起了主导作用。
(4)这一格局的较量,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一极取得绝对优势而告终。
评价:雅尔塔体系是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民主国家共同反对法西斯国家胜利的产物,积极作用(1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和平和民主的原则,表明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国家,只要互相尊重,愿意合作,是可以和平共处的。
(2使世界顺利地实现由战争到和平的转变,从而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3促进了人民民主、社会主义和民族解放事业的发展和胜利。
(4为世界经济发展和科技革命创造了条件。
雅尔塔体系是建立在美苏战时军事均势的基础之上,它是美英法三大国经过长期的相互妥协的产物。
消极作用:(1体现大国强权政治。
(2重划国界、分裂国家,造成人口大迁移。
(3保持和形成不平等的国际关系和经济秩序,给许多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后初期的国际关系和两极格局的形成资料
不同点
①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体现了英、法、美等多个 帝国主义大国的意志;而雅尔塔体系体现了美苏 两国的意志。
②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 的关系,而雅尔塔体系则是帝国主义大国与社会 主义大国的暂时妥协。
③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是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的 国际关系格局;而雅尔塔体系则超出欧洲范围。
1,美蒋勾结,使中国陷入内战深渊; 2,新中国外交一边倒; 3,美国为首西方国家的孤立,包围,封锁 政策; 4,台湾问题和台海危机的出现,中国长期 分裂。
1949年北大西 洋公约组织成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955年华沙条 约组织成立
两极格局 最终形成
冷战造成了德国,朝鲜,中国的长期分裂
二战后美国推行霸权政策的表现有:
2、三类国家: (1)资本主义国家: 二战后初期,经济发展、社会相对稳定;20世 纪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相继陷 入“滞胀”状态
(2)社会主义国家: 二战后,出现许多新兴的人民民主国家;从20世 纪50年代中期起,相继进行改革,探索发展和完 善社会主义道路,但多有失误,效果不明显
(3)新兴的民族国家: 二战后随着世界殖民体系崩溃而出现。20世纪 七八十年代,亚洲一些国家和地区经济高速增 长,成为世界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地区之一。
日本
美军单独占领日本 东京审判
我决定,对日本的占领不能重蹈德国的覆辙。
我不想分割地管制或划分占领区。我不想给俄
国人以任何机会,再让他们像在德国和奥地利
那样去行动。
——《杜鲁门回忆录》(1)
“重蹈德国的覆辙”是怎么回事?
不愿让同盟国像分区占领德国那样占领日本。
(2)苏联占领“德国和奥地利”是美国给的 机会吗?为什么?
20世纪以来的国际关系
(1)1840年至1945年“救亡”成为时代主题的原因是什么?(2 分)中国社会各阶级(阶层)以不同的方式展开了救亡图存的斗 争,试举两例说明。(2分)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和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改革:洋务运动、戊戌变法;革命: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等 (2)新中国成立后“强国”成为时代主题,世界逐渐形成哪一 政治格局?(2分)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中国奉行了怎样 的外交政策?(2分) 两极格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3)中国现代史上哪一次重大会议之后,时代主题转向“富 民”?(2分)这一时代主题的转变对世界政治格局产生了怎样 的影响?(2分) 十一届三中全会; 冲击两极格局,推动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
(3)根据材料三,美国在冷战结束后想要建立怎样的国际格局? 其根本目的是什么?
单极世界;推行霸权主义
(4)综上所述,在国际格局的形成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什么? 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中的哪一决策体现了这个结论?
经济实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
【part1 专题解读】 【part2 考点扫描】 【part3 知识梳理】 【part4 疑难直击】 【part5 拓展延伸】
“时代的主题是压倒一切的力量,纵观1840年至今的历 史,我们能清晰地看出中华民族的时代主题经历了四个阶段: 救亡—强国—富民—和平崛起。1840年至1945年的主题是救 亡;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强国代替救亡成为 新时代的主题;1978年之后的改革开放,时代主题由强国转 向富民;进入21世纪,时代主题又从富民走向了和平崛起。” ——《国民大师之死·前言·国学复兴大趋势》
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
材料二 有学者指出:“二战后以美苏为两极的世界格局 的形成和持续,代表着战后力量均势的出现和保持。在这 种力量均势被打破之前,两极格局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 是它又因国际力量对比的不断变化而受到撼动,并且受到 逐步壮大起来的其他力量中心的挑战。” (2)材料二中,美苏两极格局形成的标志是什么?70年代 有哪些“力量中心”对当时的两极格局形成了“挑战”?
二十世纪国际关系演变汇总
二十世纪国际关系演变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①“一战”后帝国主义在相互争夺和相互勾结的基础上建立了新的国际关系格局;基本特征②从战后初期的剧烈动荡转为和平发展,继而30年代的大危机,使世界走向战争,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最终崩溃;③主要矛盾从英美矛盾转为法西斯国家与反法西斯国家的矛盾。
①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在欧州、中东和远东、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②战后初期,英美围绕国联、制海权等方面展开激烈争夺,美国主宰世界的计划落空,但暂时抑制了日本在远东及太平洋地区的扩张,取得了与英国相等的制海权,确立并加强了在世界事务中的主导地位;主要史实③在30年代大危机影响下,德、日走上法西斯道路, 形成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④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1935年德国撕毁《凡尔赛和约》、1936年德国进军莱茵不设防区,严重冲击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⑤30年代,由于法西斯国家不断扩大侵略,反法西斯国家与法西斯国家的的矛盾成为这一时期国际社会的最主要矛盾,随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结束, 这一矛盾基本得到解决。
2、雅尔塔体系①“二战”后,世界大国开始按照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基本特征: ②建立在美苏实力均势基础之上;实质是美苏两分天下的世界格局。
③改变了近代以来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格局;④深深打打了大国强权的烙印。
①联合国的成立;②对德、日法西斯的处理和德国分裂;③美国推行“冷战”政策,实施“马歇尔计划”;主要史实④北约和华约组织成立,美苏两极格局形成;⑤美苏争霸;⑥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雅尔塔体系、冷战)结束。
注意:雅尔塔体系、冷战、两极格局与美苏争霸的关系:雅尔塔体系是二战后世界大国(主要是美苏)按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定的原则划分政治版图与势力范围而建立起来的新的国际关系格局。
冷战是美国二战后在欧洲推行的霸权主义政策,是美国全球霸权主义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八十年代的国际关系
八十年代的国际关系1.卡特主义:卡特认为美国的利益和价值挂面临最为严重的挑战,这是因为:苏联军事力量的稳步增长和在国外军事行动的增加;西方国家对中东石油的严重依赖,而中东处于动荡之中;许多发展中国家仿效伊朗革命、进行社会和宗教及经济与政治的变革。
卡特强调,在这样的国际环境中,美国要保持自己的目标,追求国家的最大利益;保护美国人质的生命安全并可能得到释放;迎接来自苏联军事实力的挑战和寻求解决分歧的途径。
卡特强调地区性安全结构。
决心扩充军力,调整和战略:增加军费开支;体制履行竞选时从韩国撤出地面部队的许诺;增加出售军火2.里根的新遏制政策:70年代末,80年代初,苏联仍处于攻势态势。
里根主张对苏联推行势力政策,恢复对苏联遏制,其要点:(1)扩充美国的军事实力,谋求打破战略均势(2) 逐渐堵截苏联的战略防线(3)以实力为后盾,执行“以使力求和平”的方针(4)开展同苏联的经济攻势(5)通过美苏两极体制看待第三世界和地区冲突(6)进行意识形态战3.“星球大战计划”:即是”战略防御计划“。
里根提出的战略防御计划是美国推行军事新政策的反映。
它标志着美国核战略思想的转变。
1985.1.3白宫公布《总统战略防御计划》阐述其目的与性质。
(1)发展有效的防御对付弹道导弹所造成的威胁,确保美国及其盟国的安全,以美国的技术优势谋求建立一个较为安全和稳定的世界。
(2)战略防御计划仍然是威慑。
(3)战略防御计划是“一个集中搞先进防御技术的研究计划”,目的在于“寻找方法,为遏制侵略、加强局势的稳定和增进美国和盟友的安全提供一个较好的基础。
(4)是针对苏联”不断大规模夸大反弹道导弹力量的活动“同时也是一种使美国和苏联科研稳妥地同意进行大量削减、甚至最终消除弹道导弹及它们携带的核弹头的有效途径。
(5)需要盟国的合作。
举措:(1)在有关战略防御计划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的争论中坚持自己的立场,极力宣传政府的观点,积极争取国内的支持,特别是军事工业集团的支持。
20世纪国际关系格局
20世纪国际关系格局发生了三次大的变动,指出这三次变动发生的时间及标志,结合史实说明当每次变动发生后中国的国际地位是怎样的。
(2002春季文综)参考答案1、三次变动①20世纪—二十年代,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
②20世纪4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雅尔塔体系建立。
③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两极格局解体,多极化趋势加强。
二、现代国际关系格局的三次演变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20世纪20年代到二战前)①形成背景:一战后列强各国实力对比变化,战胜国要求重新瓜分世界,调整其在欧洲、亚洲的秩序。
②形成标志: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
③主要内容:凡尔赛和约、四国条约、五国条约、九国公约等。
④维护工具:国际联盟。
⑤评价:A.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客观上维护世界形势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开创了国际合作新形式。
B.是战胜国分赃妥协的产物。
导致了许多新的矛盾出现,使此国际新秩序潜伏着深刻的危机,不会长久,必将崩溃。
⑥瓦解:A1935年德国撕毁凡尔赛和约,大量扩充陆军,积极重建空军,并开始建造军舰。
B1936年德开进莱茵非军事区,进一步撕毁凡尔赛和约。
C1931年日本发动“九. 一八”事变,破坏了《九国公约》,冲破了华盛顿体系的束缚,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随之瓦解。
D1939年德国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凡尔赛体系彻底崩溃。
⑤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华盛顿体系彻底崩溃。
2、雅尔塔体系(20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90年代初)①含义:二战结束后,世界大国开始按照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格局,这就是雅尔塔体系。
②形成背景:二战后西欧各国普遍衰落,唯美国马首是瞻,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苏联成为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
③形成标志:雅尔塔会议。
④主要内容:处置战败国,防止法西斯主义东山再起;重新确立战后欧亚的政治地图,重划法西斯战败国及其被占领地区的疆界;建立联合国。
后初期的国际关系和两极格局的形成
C
4.两极格局的形成,对世界政治格局产生的 最深远影响是 A.赢得了世界和平 B.改变了传统的国际格局 C.确立了美国的霸主地位 D.加速了社会主义的发展
B
5.两次世界大战对欧洲的影响中,相似点有 ①出现了社会主义国家②形成了欧洲主宰世界 的格局③战后分割了德国领土④在美国资本的 扶植下恢复经济 A.①② B.②③ C.①③④ D.①④
二战后美国推行霸权政策的表现有:
1) 政治方面: ①企图控制和操纵联合国,把它作为推行全 球扩张的工具; ②推行冷战政策,以遏制共产主义,稳定资 本主义。其具体表现为提出杜鲁门主义、实 施马歇尔计划和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等; ③分裂德国和扶植西德; ④力求控制广大“中间地带”,即亚、非、 拉美国家。
欧美蒋勾结,使中国陷入内战深渊; 2,新中国外交一边倒; 3,美国为首西方国家的孤立,包围,封锁 政策; 4,台湾问题和台海危机的出现,中国长期 分裂。
1949年北大西 洋公约组织成 立 1955年华沙条 约组织成立
两极格局 最终形成 冷战造成了德国,朝鲜,中国的长期分裂
概念:美国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所采取的除 战争以外的一切敌对活动和对抗形式 标志:杜鲁门主义 表现:杜鲁门主义的提出、马歇尔计划的实 施、建立北约组织(1949年)、扶植西德和 造成德国分裂、美苏争霸及“和平演变”
1.概念: 2.原因: 1)美苏之间存在着深刻的社会制度和意识 形态的分歧 2)二战后苏联拥有能与美国相抗衡的政治 军事力量 3)二战期间双方曾建立过同盟关系,通过一 系列会议达成战后合作和划分势力范围的协议 3.开始和结束: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提出—— 1991年苏东剧变 4.目的:遏制共产主义和稳定资本主义 5.表现: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建立北约组 织、扶植西德和造成德国分裂、美苏争 霸及“和平演变”
二十年代初期的国
战胜国争夺世界的目标和计划
• 凡尔赛和约440条,其中第一部分为国际联盟盟 约,有关德国的内容有406条,它对德国进行了 严厉的制裁,主要内容有:
• 第一条:德国及其盟国应负有战争罪责 。 和约第一条明确规定德国及其盟国应负有战争罪 责,这样为英法向德国及其他国家提出的赔款割 地等要求而提供了“道义”上的依据,但引起战 败国的不满,埋下了复仇的火种。
2、圣日耳曼条约
• 第二个和约是对奥匈帝国的条约。1919年10月在 巴黎圣日耳曼宫签署成为圣日耳曼条约。 • 和约规定奥地利要承认捷克、波兰、匈牙利的独 立,禁止奥地利与德国的合并,确认了奥匈帝国 的解体。 • 条约将奥地利的部分领土划给意大利、南斯拉夫。 最为重要的是将波西米亚给捷克,布科维纳和切 尔诺策给罗马尼亚,加里西亚一部给波兰,奥地 利剩下的领土约8万平方千米,650万人口,3万 军队。
二、对德和约问题
在处臵德国问题上围绕三个方面进行: • 第一、领土及殖民地。 • 法国最先提出了一个解决德国领土的方案,首先是将德国的殖 民地领土全部瓜分。其次对于德国领土。将阿洛尔萨斯、洛林、 萨尔等地区划给法国,法国还对莱茵河两岸提出领土要求。此 外,法国还主张将德国东部、北部的领土十多万平方公里划给 波兰、罗马利亚、捷克等国。早残存的德国领土上,建立三个 国家:德国、莱茵共和国和巴伐利亚共和国。这样,德国剩余 的领土不到20万平方公里,将永远不是法国的对手。 • 英美两国坚决反对肢解德国的方案,他们主张处理德国问题首 要原则是德国的统一,只能作部分的调整。双方形成尖锐对立, 最后经过激烈的讨价还价,方达成妥协。由此引起的领土变动, 反映在合约的领土条款中。但在达成协议时,有一个附加条件, 英美两国必须保障法国的安全。美法、英法要签订双边共同防 御条约,防止日后德国东山再起,进行报复,这两个条约中有 一个条文,当其中一个条约失效,另一个也自动作废,以后因 美国参议员否认凡尔赛合约,英法共同防御条约也失效,这成 为和会遗留的历史问题—欧洲安全问题,这是1925年洛迦诺会 议召开的主要原因之一。
【最新精选】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国际关系各简况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国际关系各简况国际关系复杂多变,二战后,世界就形成了三类国家体系: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体系;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体系及新崛起的第三世界体系,随着国际舞台上国际组织不断增多和壮大,新产生的国际组织逐渐取代主权国家在国际社会中发挥作用的趋势。
国际关系的重点也逐渐转变为以经济为主。
八十年代以后,国际关系以此为基础,具体体现如下:一,八十年代美苏争霸的新态势七十年代,美苏争霸的态势是苏攻美守,到了八十年代,这种情况完全彻底改变,美国对苏联的态度重新强硬起来,此转变是从卡特上台后开始的,其政策可概括为"卡特主义",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内容:1、苏联的全球攻势是对美国的利益和价值观的一个极大的挑战;2、强调地区性安全结构,主张东欧、中东和远东联合起来建立相互协作机制;3、下决心扩充军力,调整核战略,重新取得对苏优势。
卡特之后上台的里根在其政策上体现出与卡特一脉相承的特点,里根对苏政策被称为"新遏制政策",重点如下:1、扩充美国的军事实力,谋求打破与苏联的战略均衡状态;2、组建阻截苏联的战略防线3、以实力为后盾,执行以实力求和平的方针;4、开展对苏联的经济攻势;5、与苏联进行意识形态战。
该政策的最突出体现即"星球大战"计划,它正式名称叫"战略防御计划"原始目的是准备将"战略防御弹道导弹"拦截在到达美国之前,达到消除核威胁的目的。
里根认为:"战略防御计划"需要调动一切盟国的力量。
该计划出台后,在国际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震动,这是美国推行强硬的军事新政策的反映,标志着美国核战略的思想的转变,寻于苏联而言,该计划既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诱饵,正是该计划是苏联不惜一切代价与美国展开了核军备竞赛,造成了国民经济的巨大损失,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里根之后的乔治﹒布什提出了"超越遏制战略"它是里根战略的继续和发展,它强调谨慎、考验、渐变。
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世界
美国外交政策的调整
里根的新遏制政策
背景考察 新遏制政策的内容:以军事竞赛和对抗为主到
以综合国力较量和对话为主 新遏制战略的影响
西欧、日本政治上“独立自主”趋 势
进一步增强
西欧独立自主倾向的日益加强
欧共体成为多极中的重要一极 对美关系:依赖与竞争并存 对苏东政策:防务加缓和 对第三世界国家:对话与合作
20世纪七八十年代 国际关系综述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国际关系
美国外交政策的调整 西欧、日本政治上“独立自主”趋势进一
步增强 第三世界的新发展 中国外交政策与战略的调整
美国外交政策的调整
尼克松主义
背景考察 尼克松主义的提出:“新亚洲政策”、“伙伴
关系、实力和谈判”、“五极”等 尼克松主义的实践:从越战脱身、中美关系正
西欧、日本政治上“独立自主”趋 势
进一步增强
日本经济政治实力增长
经济大国
政治大国:多边自主外交
第外交政策与战略的调整
对于全球局势的重新解读 中美关系正常化 中日邦交正常化 意义
趣谈二十世纪国际关系
趣谈二十世纪国际关系20世纪是人类幸运的世纪,也是不幸的世纪,幸运的是在20世纪人类创造的知识超过了以前所有的知识总和,社会生产力得到空前发展,在各个方面都有了长足猛进的发展,信息技术和网络的发展以及共享使得地球变成了地球村,不幸的是在这个世纪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以及无数的小规模局部战争,造成了人类空前的浩劫。
20世纪初,欧洲的两大军事集团仍然在对峙,德国在战前就拟定好了作战计划,史称“史利芬计划”,史利芬伯爵元帅设计中想到一旦战争爆发德国将无法避免同时面对俄法两国的两线作战的困局,为此必须要摆脱两线作战,集中优势兵力于右翼取道低地国家进攻法国并在左翼进行防守,在3-6个月内击败法国,而后利用德国发达的铁路将主力东调击败俄国从而结束战争,这无疑是个天才的计划,它凝结了普鲁士几代军人的心血,如果德国完全按照这一计划行事是有可能赢得一战的,可遗憾的是继任的小毛奇将军没有史利芬伯爵元帅那么大的气魄与胆识,对这一计划做了很大修改最终导致的德国的失败。
法国总参谋长霞飞也制定了法国的运动战计划,其他国家也都制定了自己克敌制胜的作战计划,1914年萨拉热窝事件爆发点燃了欧洲这座火药库,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德国马上向俄罗斯宣战随后又向法国宣战,俄法两国向德奥宣战,英国也很快向德奥宣战,至此一次大战全面爆发,德国在马恩河会战失败后开始在西线于英法两国长期对峙,西线陷入堑壕战,小毛奇下台, 法尔肯海音将军接替小毛奇开始领导德国的战争,在东线德国通过马祖里湖战役打垮了俄罗斯的2个集团军,但是俄国却打败了奥匈帝国的军队,东线也陷入了堑壕战的不利局面,在1915年对俄国的作战没有彻底击败俄国后法尔肯海音又把德国主力调回西线,在1916年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中德国和英法都没有取得决定性的胜利,两场会战的结果是虽然英法损失惨重但德国人也把血流干了,1917年美国参加到协约国一方,俄国退出了一战,在1918年年初德国在西线又发动了一连串的进攻,但都没能取得最终的胜利,协约国开始最后的反攻并最终打败了德国,德国在1918年11月投降,奥匈帝国瓦解,俄罗斯帝国崩溃,土耳其帝国也瓦解了,成打的王冠被打到了地上。
20年代的国际关系解析
战后主要资本 主义国家的经 济状况和外交 政策
日本扩张政策
第三节
20世纪20年代的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一 20年代的英国、法国
英国、法国在战后经济状况方面有何共 同特点,造成这一特点的根源何在?
战后英帝国的殖民体系出现什么趋势? 有什么表现? 20年代法国经济恢复和发展速度较快的 原因是什么?采取什么外交策略?
二 意大利的法西斯上台
战后意大利面临怎样危机? 意大利资产阶级是如何解决战后严重危机? 墨索里尼建立法西斯统治的经过怎样?
坚决反对 同意德国的要求
美国
1、鲁尔危机(1923年)
1914—1923年1美元所 能兑换的德国马克
1914.7 1919.7 1920.7 1922.7 1923.1 1923.7 1923.9 1923.11.15 4.2 14.0 39.5 493.2 17972.0 353412.0 98860000.0 4200000000000.0
内容
影响
请根据所学知识, 谈谈你对以下观点的看法。
洛迦诺公约签定后,欧洲一片欢 腾。白里安(法)说:“和平终于来 到了。”斯特莱斯曼(德)称公约将 成为国家之间人民之间关系史上的 “里程碑”;张伯伦(英)则誉之为 “战争和和平年代的分水岭”、“欧 洲历史的转折点”。 ,,,,,
请思考
20年代的国际关系 一、德国赔款问题
三 20年代的美国、日本
美国战后出现经济繁荣局面的原因是什么 ?繁荣时期潜伏哪些危机? 什么是金元外交?美国推行金元外交的 目的、重点是什么? 战后日本经济遭受了怎样打击? 对此,日本政府采取什么对策?
一、德国赔款问题
凡尔赛和约中关于 德国的赔款问题有什么 规定?
八十年代国家差点解体的方案
八十年代国家差点解体的方案1.引言1.1 概述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国家危机,这是一个差点导致国家解体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我国面临着一系列的困难和挑战,包括政治、经济、社会等多个方面。
这些问题的严重性使得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受到了严重的威胁。
首先,政治方面的问题是导致国家解体危机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八十年代初期,我国政治体制遭遇了革命之后的变革和调整。
新的领导层接管了国家的权力,试图实施一系列的政治改革。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政治体制的改革进展缓慢,缺乏适应和应对国家发展需求的有效机制。
这导致了一系列的政治矛盾和权力斗争,严重削弱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其次,经济问题也是导致国家解体危机的重要原因。
在八十年代初期,我国正进行着经济改革开放的探索和实践。
然而,由于改革进程的失衡和不完善,经济发展出现了严重的问题。
特别是计划经济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的冲突和矛盾,导致了经济增长的下滑,物价的飞涨,失业率的上升等一系列的经济问题。
这对国家的发展和稳定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此外,社会问题也是导致国家解体危机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八十年代初期,我国面临着快速的城市化和农村人口流动的问题。
这导致了城市社会治安的恶化和社会秩序的混乱。
此外,社会公平和社会福利的缺乏也加剧了社会的不稳定和不满情绪的蔓延。
所有这些社会问题的叠加,使得社会秩序的稳定遭到了极大的威胁。
综上所述,八十年代是我国国家差点解体的一个关键时期。
政治、经济、社会等多个方面的问题导致了解体危机的爆发。
为了避免国家解体,我们需要制定一系列的应对方案,从各个方面解决这些问题。
只有通过有效的改革和措施,才能确保国家的统一和稳定的发展。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是指文章内容的组织和安排方式,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章的要点和逻辑关系。
在本篇长文《八十年代国家差点解体的方案》中,文章结构部分将对整篇文章的组织方式进行说明和介绍。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按照以下方式展开:在撰写本文时,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进行组织:第一部分为引言部分,主要包括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
20世纪50~80年代的中美关系与台湾问题
20世纪50~80年代的中美关系与台湾问题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中最敏感的问题。
围绕台湾问题,中美两国的关系从五六十年代的敌视对抗,走到七八十年代的缓和合作,九十年代再次跌入低谷。
台湾问题成了实现祖国统一的最大障碍,也是中美两国关系在经历了半个世纪的风风雨雨之后,仍未实现关系完全正常化的根本症结所在。
(一)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台湾又重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美国为遏制共产主义在中国的发展,采取了扶蒋反共政策。
1948年底,美国极不情愿地看到了蒋介石在大陆的统治已成强弩之末,国民党溃退台湾已成定局。
为了据有台湾,在战略上掣肘新中国,美国政府于1948年末至1949年初开始考虑将台湾与中国大陆分开处理的问题。
美国政府为此制订了四套方案:一是设法阻止蒋介石迁台;二是在台湾培植亲美代蒋势力;三是制造“台湾地位未定论”;四是制造“联合国托管”案。
但是,这些方案都因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兵压境而落空。
中美两国遂形成对立。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使“一边倒”的外交政策落到实处,1949年12月16日,毛泽东一行访问苏联。
美国对此极为关注。
12月29日,艾奇逊在白宫召开军政首脑会议,专门讨论中苏问题,认为当前最大问题是拉拢中国,以分裂中苏关系。
至于台湾问题,由于蒋介石集团已腐败得不可救药,台湾陷落是早晚的事,美国不能因为援台而引起中国人民强烈的反美情绪,引起中国对苏联的进一步靠拢,美国若这样作太不划算了①。
出于这一想法,1950年1月5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发表如下声明:“美国始终承认中国对台湾行使主权”,“美国对台湾或中国其他领土从无掠夺的野心,〖ZZ2〗现在美国亦无意在台湾获取特别权益或建立军事基地,美国亦不拟使用武装部队干预其〖ZZ2〗现在的局势,美国不拟遵循任何足以把美国卷入中国内争中的途径。
同样地美国也不拟对在台湾的中国军队供给军事援助或咨询。
”②为了及时揭穿美国以台湾问题为诱饵来分裂中苏关系的阴谋,1月19日毛泽东以新闻总署署长胡乔木的名义在莫斯科发表声明:“美国在中国大陆上的赌博已经彻底输光,剩下一个台湾,似乎还想在那里打点什么主意。
【历史课件】20年代的国际关系0
请思考
20年代的国际关系 一、德国赔款问题
1、鲁尔危机 2、道威斯计划
二、洛迦诺公约
20年代的国际关系
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结盟
是以维护自身的 利益为转移的。 是短暂的, 矛盾与斗争 是长久的。 认识
谢 谢
现代教育技术研究室 历 史 /
1、做老师的只要有一次向学生撒谎撒漏了底,就可能使他的全部教育成果从此为之毁灭。——卢梭 2、教育人就是要形成人的性格。——欧文 3、自我教育需要有非常重要而强有力的促进因素——自尊心、自我尊重感、上进心。——苏霍姆林斯基 4、追求理想是一个人进行自我教育的最初的动力,而没有自我教育就不能想象会有完美的精神生活。我认为,教会学生自己教育自己,这是一种 最高级的技巧和艺术。——苏霍姆林斯基 5、没有时间教育儿子——就意味着没有时间做人。——(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 6、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且点燃一把火。——叶芝 7、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也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苏霍姆林斯基 8、教育的根是苦的,但其果实是甜的。——亚里士多德 9、教育的目的,是替年轻人的终生自修作准备。——R.M.H. 10、教育的目的在于能让青年人毕生进行自我教育。——哈钦斯 11、教育的实质正是在于克服自己身上的动物本能和发展人所特有的全部本性。——(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 12、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赫尔巴特 13、教育儿童通过周围世界的美,人的关系的美而看到的精神的高尚、善良和诚实,并在此基础上在自己身上确立美的品质。——苏霍姆林斯基 14、教育不在于使人知其所未知,而在于按其所未行而行。——园斯金 15、教育工作中的百分之一的废品,就会使国家遭受严重的损失。——马卡连柯 16、教育技巧的全部诀窍就在于抓住儿童的这种上进心,这种道德上的自勉。要是儿童自己不求上进,不知自勉,任何教育者就都不能在他的身 上培养出好的品质。可是只有在集体和教师首先看到儿童优点的那些地方,儿童才会产生上进心。——苏霍姆林斯基 17、教育能开拓人的智力。——贺拉斯 18、作为一个父亲,最大的乐趣就在于:在其有生之年,能够根据自己走过的路来启发教育子女。——蒙田 19、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爱。教育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的池,任你四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出一个空虚。班主任广博的爱 心就是流淌在班级之池中的水,时刻滋润着学生的心田。——夏丐尊 20、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工作。——陶行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国际关系各简况
国际关系复杂多变,二战后,世界就形成了三类国家体系: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体系;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体系及新崛起的第三世界体系,随着国际舞台上国际组织不断增多和壮大,新产生的国际组织逐渐取代主权国家在国际社会中发挥作用的趋势。
国际关系的重点也逐渐转变为以经济为主。
八十年代以后,国际关系以此为基础,具体体现如下:
一,八十年代美苏争霸的新态势
七十年代,美苏争霸的态势是苏攻美守,到了八十年代,这种情况完全彻底改变,美国对苏联的态度重新强硬起来,此转变是从卡特上台后开始的,其政策可概括为"卡特主义",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内容:
1、苏联的全球攻势是对美国的利益和价值观的一个极大的挑战;
2、强调地区性安全结构,主张东欧、中东和远东联合起来建立相互协作机制;
3、下决心扩充军力,调整核战略,重新取得对苏优
势。
卡特之后上台的里根在其政策上体现出与卡特一脉相承的特点,里根对苏政策被称为"新遏制政策",重点如下:
1、扩充美国的军事实力,谋求打破与苏联的战略均衡状态;
2、组建阻截苏联的战略防线
3、以实力为后盾,执行以实力求和平的方针;
4、开展对苏联的经济攻势;
5、与苏联进行意识形态战。
该政策的最突出体现即"星球大战"计划,它正式名称叫"战略防御计划"原始目的是准备将"战略防御弹道导弹"拦截在到达美国之前,达到消除核威胁的目的。
里根认为:"战略防御计划"需要调动一切盟国的力量。
该计划出台后,在国际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震动,这是美国推行强硬的军事新政策的反映,标志着美国核战略的思想的转变,寻于苏联而言,该计划既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诱饵,正是该计划是苏联不惜一切代价与美国展开了核军备竞赛,造成了国民经济的巨大损失,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里根之后的乔治﹒布什提出了"超越遏制战略"它是里根战略的继续和发展,它强调谨慎、考验、渐变。
布什强调将苏联引入国际社会,使之在国际合作中发生演变;他倡导建立一个统一、开放和自由的欧洲,支持东欧的演变,要求苏联打破铁幕,拆毁柏林墙。
布什的该战略是在80年代未的新形势下提出的。
首先,当时的世界已呈现出由两极向多极格局转变的趋势;另外,美国的实力尤其是经济实力在里根时期得到很大的发展;第三,在苏联国内戈尔巴乔夫上台,推行新思维,美国趁苏联国内混乱之机开始积极施加自己的影响。
布什为实施自己的战略,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具体如下:
1、积极推进美苏最高级别的会悟,就双边关系,人权问题,军控问题频频向苏联发动攻势;
2、为苏联提供经济援助,支持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但要求他彻底改变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借他之手搞垮苏联,促使东欧演变与华沙条约组织瓦解。
苏联这一时期,戈尔巴乔夫的最大举动是实施新思维。
主要内容如下:
1、戈尔巴乔夫认为当今世界是个多样性的统一体;
2、核战争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全人类的利益高于阶级利益,企图迫使国际关系人性化、人道主义化、非意识形态化;
3、认为资本主义仍有前途和生命力。
戈尔巴乔夫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关于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和平共处的普遍原则;允许各自国家进行自由的选择;确立普遍安全原则。
力求政治解决裁军问题;维持两极体制,主张和平竞赛。
"新思维"在外交上的具体体现是:
1、将苏联同美国的关系作为苏联外交的最优先处理的问题,积极推进两国首脑会谈。
在裁军谈判中作出单方让步,并且在同美争夺第三世界的斗争中示取退让政策;在解决地区冲突中配合美国的行动,按美国的意愿进行国内政治经济改革。
2、允许东欧国家进行自由选择,推动东西欧之间的外交。
3、缺掉包袱,从第三世界收缩。
二、西欧的状况
在80年代,西欧联合的步伐更加紧凑,其中最大的举措是"尤里卡计划"的提出。
1985年4月法国总统密特朗认为要使西欧在美苏争霸的新形势下确保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必须加强在尖端科技领域的合作,建立一个欧洲技术共同体,该计划的主要内容如下:
欧共体国家将合作成立科研协调机构,通过实业界与研究机构在尖端科技领域的合作使高科技在欧洲大陆的普及,增强欧共体国家的产品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与星球大战计划不同的是该计划的主要目标是致力于民用科技的开发。
它的提出标志着西欧的联合发展至科技和文化的层面。
此外,这一时期西欧的联合还有以下趋向:欧共体的进一步扩大和发展;西欧在军事防备方面开始联合发展。
三、日本
80年代,日本的国家战略表现为由经济大国走向政治大国,其标志是日本首相大平正芳在1980年提出的“综合安全保障战略”,内容如下:
1、力争国际关系的整体好转,利用国际力量增强世界的合作与团结。
2、日本的安全稳定依赖的是北美和西欧,但未来最有希望的是亚洲、太平洋地区。
因此,日本必须以日美安全条约为依托,在美国的核保护伞下适应增强日本的防卫力量,在全球经济与南北关系上发挥日本自己的影响。
3、世界已达到高度相互依存的时代,人类面临着多方面相互联系的综合性威胁,因此,也必须彩多种手段来制止多种威胁,这表明日本要在国际上发挥自己的政治作用,展现日本文化的影响力。
到了中曾根时代,明确提出“战后政治总决算,”将“成为国际国家”作为日本发展的战略目标,采取措施如下:
公开宣布日本持有两方议员的立场,倡仪建立日美欧协作机制,对美国分担防卫责任,进一步密切日美军事合作机制;突出经济安全保障及在综合战略中的核心地位。
以上现项改革的提出,在日本对外关系史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标志着日本由追随美国的被动外交转变为追求自身国家战略目标的主动外交,国家的发展战略由偏向经
济转向偏向政治。
其外交的出发点也由单独发展同美国的双边关系的层次上升到世界战略的高水平,日本开始向争取政治大国的目标积极迈进。
四、中国对外关系的发展
80年代,在整个世界形势都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中国的对外关系也进行了调整。
1、中美关系:80年代初,中美关系有一个新的发展,其标志是中美八·一七公报的发表。
在此公报中,美国承诺出售给台湾的武器在性能和数量上不超过中美建交后几年供应的水平,并准备逐步减少对台武器的销售,直到最后解决这一问题。
这一公报和中美联合公报、中美建交公报共同成为中美关系的基础。
当然,80年代,中美关系仍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如台湾问题、西藏问题、中美贸易问题等。
2、80年代,中国同东欧、苏联的关系得到了改善和发展。
1989年,戈尔巴乔夫访华,中苏关系实现正常化。
3、中日关系有进一步友好发展的趋势,也存在非常严
重的问题。
如日本篡改历史教科书问题。
五、第三世界
80年代出现一些热点问题:两伊战争、以色列入侵黎巴嫩。
在拉美,国家经济纷纷出现债务危机,持续了十年之久,故80年代对拉美而言是“失败的十年”,另一个拉美热点是“马尔维纳斯群岛”战争。
总而言之,国际关系不断明朗化,80年代的国际关系是二战后国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一时期,由于各国实力不断变化,从而使这一时期的国际关系呈现出新的特点。
中国要想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我们就必须加快经济的发展,提高自己的综合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