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移民史 六大移民浪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巴蜀移民史研究--浅析巴蜀六大移民浪潮
摘要:巴蜀地方史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巴蜀历史,可以更加清楚的理解中国历史上和巴蜀地区有关的重大事件的前因后果。
同时也可以为当今社会移民和人才流失问题寻找原因及对应的解决方案。
而巴蜀地方史,可以说是一部完整的移民史。
本文就巴蜀移民历史进浅析,探究六次移民浪潮背后的原因及影响。
关键词:移民;巴蜀;移民浪潮
巴蜀地区实分为巴地与蜀地,古之巴蜀,南至贵州遵义,北达陕西汉中,地域宽广,已经超越现今川渝两地。
所谓巴蜀不分家,我们所讨论的巴蜀移民史便是以古时巴蜀地区为基础。
巴蜀地区的移民历史可追溯到先秦,而后经过两千余年的变迁发展,最终构成了现今巴蜀地区以"湖广"移民后裔人口为主的格局。
其间由于各种历史原因,巴蜀地区人口数量和构成变化巨大,由此造就了巴蜀历史上六次大移民浪潮。
一丶第一次移民浪潮
第一次巴蜀地区移民浪潮
巴蜀移民的开端于秦灭古蜀,秦朝大将司马错经由金牛道灭古蜀,其后设蜀郡于成都,以此将古蜀国纳入了秦国统治范围,据史料记载,秦灭巴蜀后,秦惠文王以巴蜀“戎伯尚强,乃移秦民万家实之”,以此加强统治。
而按照一家四五丁口计算,“万家”也当有四五万人之多,在当时而言,这是一个巨大的数字,值得一提的是,因为一曲凤求凰和司马相如私奔了的卓文君的祖上便是此次移民入蜀的。
在秦昭襄王在位期间,蜀郡太守李冰治水,修建了流传千古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这使得巴蜀大地从此"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由此蜀郡成为了秦统一六国的粮仓,为保障这一重要的后勤基地,秦不断移民入蜀。
自公元前314年开始,秦朝向巴蜀地区的移民活动持续了整整一个世纪左右。
除为加强统治的移民活动外,还有《汉书·高帝纪》记载的"秦法:有罪,迁徙之于蜀汉"[1],又“秦惠文、始皇克六国,辄徙其豪侠于蜀”[2]。
《项羽本纪》称:“秦之迁人皆居蜀”。
据《吕不韦列传》:“诸舍人皆没其家,而迁之蜀”。
吕不韦因与叛乱有牵连,秦王政赐吕不韦书曰:“其与家属徙蜀”[3]。
以吕不韦为代表的流放人口大量入蜀与政制性移民一同造就了巴蜀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移民浪潮。
二、第二次移民浪潮
(自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后,蜀地成为了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而后秦国灭亡,但巴蜀大地的肥沃并未因此改变。
三国演义写到“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国,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巴蜀大地的丰沃和因其地利而远离战乱,成为了外人眼中的桃花源。
)东汉末年到东晋时期,群雄割据,中原战乱,大量人口或死于乱战,或四处流散,大量百姓寻求避难之地,而在当时可避难的蜀地、岭南、滇地和河套地区中,四川虽去途艰险,但偏安一隅,从心理上容易给人安全感,同时四地中蜀地文明开化较早,更得避难人口的接受。
因此全国各地的流民与官僚纷纷避乱入蜀,当时安定富饶的益州地区几乎成为灾民的唯一流向。
东汉末年刘璋为益州牧时,“南阳、三辅人流入益州数万家”,被益州牧刘焉收编为“东川兵”,成为刘焉割据四川的基本兵力。
据记载,汉中郡原有户为5万多户,可是到了东汉末年,汉川的老百姓已经超过10万户了。
在短短的一百多年间,户口增长了近一倍。
可见避难移民数量之众。
在东汉末年到南北朝的持续几个世纪的战乱年代中,巴蜀大地
因此成为百姓官僚们的最佳避难之所,来自北方中原大地的躲避战乱与饥荒的人口大量移入,由此形成了历史上的第二次巴蜀移民浪潮。
三丶第三次移民浪潮
(魏晋南北朝的战乱过去之后,中华大地百废待兴,而后隋统一南北,成为了几个世纪中华民族黑暗战乱年代的终结者,其后全国都得到了几十年的恢复性发展,而巴蜀大地更是因为远离战乱,成为了当时全国可数的经济中心。
这一时期的巴蜀大地成为了真正的天府之国。
时代变迁,和平年代又一次终结。
)隋唐时期,巴蜀地区因远离战乱,成为了全国可数的经济中心之一,在当时,巴蜀便是安定的代言词。
而安史之乱的到来,给盛唐造成了致命的打击,唐由盛而衰。
此时唐玄宗为避叛军兵锋,率众逃亡至较为安定的巴蜀地区,大量百姓追随唐玄宗逃往蜀中,同时关中及中原地区的知识精英及优秀文化就逐渐开始向蜀中转移。
无独有偶,后来黄巢起义之时,唐僖宗也逃亡入蜀。
由于唐玄宗、唐僖宗两个皇帝的带头入蜀避乱,在唐及五代,入蜀避难的移民运动似乎已经成为了一种“时尚”。
除了一部分普通老百姓跟随皇帝入蜀外,更大的影响是北方士族及各类士人纷纷南迁入蜀。
那时候,四川已经成为了北方口耳相传的天堂。
大量士族的移入造就了巴蜀地区文化教育等方面的繁荣。
这种繁荣随着不断的移民迁入一直发展持续到了宋朝,对巴蜀地区的影响极大,苏门三杰可以说便是在此影响下产生的杰出代表人物。
晚唐五代十国频繁的战争,造成了大量的战争难民,他们为了躲避战乱,纷纷入蜀,这就造就了巴蜀历史上的第三次移民浪潮。
四、第四次移民浪潮
南宋末年,蒙古大军席卷欧亚大陆,大约公元1236年,蒙古军队与宋军在川北门户阳平关展开激战,宋军大败,蒙古铁骑从此踏进天府之国,四川军民誓死抵抗,在经历半个世纪的抵抗之后,巴蜀地区终被蒙古军队征服。
而在此期间,四川人口急剧减少,据史料统计,1223年,四川有人口660万,到了1290年,这一地区人口仅存61万。
安定祥和的天府之国由此不复存在。
到了元末明初,四川地区人口更是十不存一。
为安定四川,从朝廷到地方各级官府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吸引外地移民,这是第一次“湖广填四川”,时间以元末始,洪武初年为高潮,明中叶以后渐歇。
明初移民,主要是湖广人,包括今湖北、湖南、广东和广西部分地区移民。
据考证,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明王朝平蜀时,四川约有15万户,93.75万人,经过22年,到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四川有户21.57万户,146.68万人。
户数净增6.57万户,人口净增52.93万人,净增率分别为44%和56%,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6%和2.1%,除去0.8%以下自然增长率,由此可知明初有30万左右的移民入川①。
这次以湖广等地居民为主的移民入川,而在此之前,入蜀移民多来自北方中原之地,这标志着入川的移民来源发生了改变,这是首次以南方人居多的入蜀移民。
以复兴安定四川为目的的第一次湖广填四川造成了巴蜀历史上的第四次移民浪潮。
五、第五次移民浪潮
明末清初,天下大乱,明军、清军、农民起义军在四川鏖战,战事集中发生于顺治时期。
大西政权行将就木,大规模的战争将川中的许多城镇夷为平地,原有居民大多死于战事,少数躲进荒野以及贵州和云南的边地,苟且偷生。
其间,地主军阀之间的争权夺利之战,土司造反等等,也对四川地区造成巨大破坏。
此后吴三桂和清廷的军队的战争使四川再次成为拉锯战的战场,数次大难之后又爆发大疫,最终让四川遭受灭顶之灾。
数次战争和张献忠的疯狂屠戮造成了天府之国的彻底破败和人口凋零。
从顺治、康熙年间开始,清王朝逐渐实行鼓励南北
各省人民入川垦殖的政策。
于是,出现了以湖广地区为主的第二次“湖广填四川”,这次长达近一个世纪的移民活动,也是四川历史上的第五次大移民。
据考证,这次大规模入川移民数量超过了历次入川移民数量,使四川人口从战后50万人左右增至移民浪潮进入尾声的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的204.66万人,仅仅在39年间,就净增人口154.66万人,估计移民总数达115万之多②。
据专家统计,现今四川重庆两地人口,重庆有85%,成都约79%左右,在川南山区约有50~60%不等,都是清代第二次“湖广填四川”的移民后裔。
六、第六次移民浪潮
时间来到近代,巴蜀地区经由明清两代的移民发展,地区活力有所恢复。
在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以后,国民政府西迁陪都重庆,随之而来的是大批工厂、学校、企事业单位的迁移,东部的人口也因之内迁。
据陈彩章《中国历代人口变迁之研究》记载:当时,西南各省,主要是四川、云南、贵州等省自1937年10月到1941年大约接收东部移民1000万~2000万人③。
四川为西南大省,接收移民的人数比例当然最高,是主要的外来移民消化地区。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解放军南下、三线建设、改革开放、三峡移民,四川和重庆两地,又迎来历史上新的一轮移民迁徙,但所不同的是,这次是和平时代的迁徙。
这次跨越整整一个世纪的迁徙,可以说是巴蜀历史上的第六次大规模移民。
七、综述
巴蜀地区的移民历史可以说简单却又复杂。
大规模的移民浪潮给巴蜀地区带来的影响是极大的。
古巴蜀从荒无人烟的蛮族控制中走出,秦的政治强制性移民使其文明开化。
汉末两晋时期为逃避战乱而迁入的移民使得巴蜀地区成为避难之所。
而后中唐至五代时期由唐玄宗、唐僖宗二帝引领的逃难巴蜀的“风尚”,给巴蜀地区带来了文教礼乐,使得巴蜀地区成为中华大地上的一颗明珠。
再往后,正式因为巴蜀地区的文明开化,使得宋末巴蜀军民顽强抗蒙,人口锐减,天府之国不复存在,这才有了元末明初为填补巴蜀人口空缺的第一次湖广填四川。
在经过第一次的湖广填四川大移民后,巴蜀地区得到一定恢复性发展,但明末清初的割据和张献忠的疯狂屠杀,四川百姓十不存一,地方破败,人口凋敝,这才有了康雍乾三代帝王百年时间的第二次湖广填四川,现今的大多数四川人便是此两次移民的后代,巴蜀地区终于有所恢复。
而到了近代,抗战爆发后,处于内陆的巴蜀地区成为了大后方,大批工厂、学校、企业的迁入,使得巴蜀地区逇长足发展,这和建国后的和平时代移民迁徙构成了历史上最后一次的移民浪潮。
当今时代,经济成为了时代主题,为了求生存求发展,处于内陆的巴蜀地区人口的移出数量远远大于移入数量,而随着时代科技的发展,粮食再也不是最重要的影响人口的因素,天府之国的优势和影响力荡然无存。
在人口流出的同时,如何留住有利于地区发展的人才成为了当今巴蜀地区当政者的一个难题。
影响移民的因素很复杂,研究巴蜀地方的移民史可以为此提供参考意见,为当今时代的移民和人才外流等社会难题提供解决意见。
弄清楚巴蜀地方的移民史便是极其重要的。
参考文献:
[1]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2]任乃强.华阳国志校补图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3]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编号]、赖华明、秦汉移民与巴蜀文化的变迁、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11月、总23卷、第11期。
脚注:①李世平《四川人口史》,四川大学出版社,1987,141~142 页.
②李世平《四川人口史》,四川大学出版社,1987,149--151页.
③陈彩章《中国历代人口变迁之研究》,商务印书馆1946年重庆版,1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