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学作品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合集下载

从文学作品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从文学作品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的发 展 做 出 了不 朽 的贡 献 。
四、 文学作 品中的中西文化差异
( 一) 中西 方 文 化 差 异 之 历 史 差 异 在 上文我 们介 绍 了中西文 学史 的发展 历程 , 我
■基金 项 目 : 西 华大 学外 国语 言学 及应 用语 言学重 点 学科 成果 ( X Z D 1 9 0 7 — 0 9 ) 。
从文 学作 品看 中西 方文 化差 异
◎廖 莉
( 西华大学外 国语学院 , 四川 成都 6 1 0 0 3 9 )
电影《 小 时代》 和《 了不起 的盖茨比》 都获得 了高 票房的成绩 , 两部 电影 皆改编于 同名小说 , 受到 了不 同阶层 人们的追捧 。两部 作品分别来源 于 中国和 美 国, 体现 了不 同地域和时代的文化 内涵。文学作品是 文化传承的一种形式 ,不同地域 的文学作 品反 映了 地 域文化的差异 ,不 同时代的文学作 品体 现 了不 同 阶段的人 类历史 和文明。
差异。
在 当代 , 我国的文学作 品创作数量 非常 多, 但质 量却不高。究其原因是现 代社 会的物欲膨胀 , 拜金主 义意识强 烈, 很多作家难 以静 下心来 , 脱离现 实的名 利诱惑去创作。大多数的文学创作者趋于名利 , 写作 内容商业化 , 将文学创作 变成 了一种职 业 , 而不是发 自肺腑地去引领思想潮流的进步。 例如 , 8 0后作家 郭 敬明, 备受 9 O后 的年轻人 追捧 , 同时也遭 到很 多人 的质疑和批评 。尤其是 由郭敬 明指导 的电影 《 小 时 代》 的上映和其高票房 的收入 , 引得众人对 当今的快 餐文化进行 了大肆的批评。中国历史悠久 , 文学成就 也是硕果 累累 ,不 同时期 的文学作 品体现 了不 同时 代的文化 。因此 , 可 以说 文学作 品就是 历史 的体 现 、 文 化 的体 现 。

文学作品中西文化的差异

文学作品中西文化的差异

⽂学作品中西⽂化的差异2019-08-06⼀、从“弑⽗情节”到“弑⽗情结”我们先来看看情结原型:古希腊忒拜神话中有这样⼀个预⾔,底⽐斯王在某⽇醉酒后与伊俄卡斯忒的⼀夜交合,导致了⼀个新⽣⼉的降⽣,刚出⽣的婴⼉被抛到喀泰戎的荒⼭中。

牧⽺⼈发现了这位双脚受伤肿胀的婴⼉,管他叫他俄狄浦斯,把他送给没有⼦嗣的邻国国王波⾥玻斯做养⼦。

长⼤后,俄狄浦斯因破解斯芬克斯之谜⽽受到拥戴,被推选为国王,并娶得伊俄卡斯忒⼥王为妻。

多年后他才发现:在特尔斐神庙争⽃中杀掉的那个狭路相逢者,正是他的亲⽣⽗亲,⽽所娶之妻则是⾃⼰的母亲,由于在不知不觉间犯下了“弑⽗娶母”的⼤罪,瘟疫和饥荒降临⼈间。

俄狄浦斯诅咒⾃⼰的眼睛竟看到这样⼀幅景象,便⽤胸针刺瞎双眼,放弃王位和家庭,万念俱灰,浪迹天涯……公元前431年,雅典悲剧⼤师索福克勒斯根据这⼀神话传说,创作了古希腊经典悲剧《俄狄浦斯王》,俄狄浦斯成为西⽅深⼊⼈⼼的悲剧英雄。

奥地利精神病医师、⼼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创始⼈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从精神分析⼼理学的⾓度,将俄狄浦斯为代表的古希腊英雄神话中许多弑⽗情节加以提炼并转化,他试图从意识、前意识、潜意识三个层次,揭⽰⼈性中最接近兽性的⼀些本能性的冲动,将⽂学现象归结为⼼理学现象。

弗洛伊德认为,⼉童通过⽗母呵护⾃⼰的过程中,⽽得到满⾜,恋⽗情结和恋母情结正是在这⼀阶段产⽣的。

在此情形之下,男孩早就对他的母亲发⽣了⼀种特殊的柔情,视母亲为⾃⼰的所有物,⽽把⽗亲看成是争得此所有物的敌⼈,并想取代⽗亲在⽗母关系中的地位;同理,⼥孩也以为母亲⼲扰了⾃⼰对⽗亲的柔情,侵占了她应占的地位。

在弗洛伊德的⼼理学语境下,“弑⽗情节”演变成“弑⽗情结”,⽂学⼈物形象转换成⼼理学图像。

但弗洛伊德仅仅完成了从病理⼼理学⾓度分析“弑⽗情结”的起源,并将其定位于⼈类童年时期的创伤性经验。

“把⼼灵作为⼼理学研究对象”的19世纪瑞⼠⼼理学家荣格继承并发展了弗洛伊德的观点,他认为,⼼灵或⼈格结构是由意识(⾃我)、个体潜意识(情结)和集体潜意识(原型)等三个层⾯所构成。

中国古代文学与西方文学的比较

中国古代文学与西方文学的比较

中国古代文学与西方文学的比较中西文学源远流长,拥有独特的文化背景和表达方式。

中国古代文学代表着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统,而西方文学则是西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古代叙事文学、诗歌、散文以及戏剧四个方面,对中国古代文学和西方文学进行比较,探讨其相异与相似之处。

一、古代叙事文学中国古代叙事文学代表作品有《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等,而西方文学中的叙事文学代表作品有《奥德赛》、《罗宾汉》、《鲁滨逊漂流记》等。

双方在叙事手法上有共通之处,如采用架空背景描述人物经历;在叙事角度、人物塑造、表现手法上则有很大区别,中国古代文学注重人物性格和人物关系的表达,包含更多政治和社会层面的元素;而西方文学着重于对历史、人性和人物命运的描摹。

二、诗歌中国古诗在全世界都享有盛誉,诗人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名字家喻户晓。

西方文学中的诗歌也有着广泛的影响力,如莎士比亚、拜伦等。

然而,二者的诗歌体裁和写作风格有很大不同,中国古诗受到韵律和格律约束,偏向抒情体和叙事性;西方诗歌则注重韵律和节奏,偏向于象征和措辞的艺术表达。

三、散文散文是一种随笔性质的文学作品。

中国古代散文代表作品有《醒世恒言》、《梦溪笔谈》等,而西方文学中的代表作品则有埃德加·爱伦·坡的《乌鸦》、海明威的《我们逝去的年华》。

两者的散文表现方式有明显差异。

中国古代散文重视“文以载道”,强调语言、文学和思想的准确表达;西方文学则侧重于文学技巧和情感表达。

同时,西方散文通常采用第一人称,反映个人情感和思考过程。

四、戏剧中国戏曲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艺术遗产。

西方戏剧也有着很大的影响,如古希腊悲剧和喜剧、莎士比亚的作品等。

两种戏剧有很大不同,中国戏曲在表现方式和表现形式上相对固定,强调角色扮演和曲艺风格;而西方戏剧则更加注重剧本和情节创新,表现丰富多样。

总的来说,中西文学在叙事、诗歌、散文和戏剧等方面表现出的差异和相似之处也正是二者文化传统、历史和社会经验的反映。

从文学作品看中西方文化差异论文

从文学作品看中西方文化差异论文

从文学作品看中西方文化差异论文从文学作品看中西方文化差异论文一、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中国的文学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的《诗经》,它是中国文学起源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诗经》来源于民间题材,是广大劳苦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强烈地抨击了当时残酷的社会现实。

到春秋、战国时期,文学创作的主要方式是哲学散文,这一阶段为中国思想意识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屈原的《楚辞》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后来的汉赋、唐诗、宋词、元曲以及明清小说都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和变化。

1919年的五四运动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开端,大学生解放思想、争取自由的思潮运动为我国的现代文学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鲁迅的《呐喊》《彷徨》和郭沫若的《女神》都体现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写作手法的结合,为现代的文学创作风格开创了先河。

这些文学巨匠都受到了西方文学意识的影响,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在当代,我国的文学作品创作数量非常多,但质量却不高。

究其原因是现代社会的物欲膨胀,拜金主义意识强烈,很多作家难以静下心来,脱离现实的名利诱惑去创作。

大多数的文学创作者趋于名利,写作内容商业化,将文学创作变成了一种职业,而不是发自肺腑地去引领思想潮流的进步。

例如,80后作家郭敬明,备受90后的年轻人追捧,同时也遭到很多人的质疑和批评。

尤其是由郭敬明指导的电影《小时代》的上映和其高票房的收入,引得众人对当今的快餐文化进行了大肆的批评。

中国历史悠久,文学成就也是硕果累累,不同时期的文学作品体现了不同时代的文化。

因此,可以说文学作品就是历史的体现、文化的体现。

二、西方文学的发展历程西方国家的文化起源可以追溯到希腊的神话寓言以及罗马神话,这一时期是西方古典文学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时期。

恩格斯说:“没有希腊文化和罗马帝国所奠定的基础,也就没有现代的欧洲。

”可见,希腊和罗马神话对西方国家的文学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体现了“人神合一”的思想意识,以及夸张的文学手法与现实描写的结合。

从《西游记》《魔戒》看中西文化艺术差别

从《西游记》《魔戒》看中西文化艺术差别

从《西游记》《魔戒》看中西文化艺术差别【摘要】在《西游记》和《魔戒》这两部作品中,中西文化艺术呈现出明显的差异。

从叙事风格、角色塑造、宗教文化体现、意识形态反映到民族情感表达等方面都有明显差别。

《西游记》注重幽默风趣的叙事方式,塑造了孙悟空、唐僧等深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角色;而《魔戒》则以宏大的史诗叙事和复杂的角色关系为特点,展现了西方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等方面也有明显区别,体现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创作风格和表现方式。

正是这种文化差异与碰撞,使得中西文化艺术在相互吸收、融合中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面貌,展现了文化艺术的多样性与丰富性。

【关键词】《西游记》, 《魔戒》, 中西文化艺术差异, 叙事风格, 角色塑造, 宗教文化, 意识形态, 民族情感, 碰撞与融合, 创作风格, 多样性, 丰富性。

1. 引言1.1 中西文化艺术的差异中西文化艺术是世界文化领域中两种重要的传统文化形式,它们在不同的历史环境和文化积淀下形成了独特的特征和风格。

中西文化的艺术表现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各自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宗教信仰、历史经验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在文化艺术的创作和表现中,中西文化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

中西文化艺术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叙事风格、角色塑造、宗教文化体现、意识形态反映、民族情感表达等方面。

中西文化在叙事风格上存在明显的差异,西方文化在叙事中常常注重情节的发展和冲突的处理,强调个人英雄主义和对抗力量的对立。

而中国文化则更注重情感描写和哲理的表达,强调人物内心的抉择和成长。

中西文化在角色塑造上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西方文化中的角色常常具有明确的边界和独立的个性,更注重个体的价值和权力的斗争。

而中国文化中的角色常常被赋予更多的群体属性和历史文化的底蕴,强调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和责任。

中西文化艺术的差异体现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审美观念和价值体系,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创作风格和表现方式上,也反映了文化多样性与丰富性。

通过比较《西游记》和《魔戒》这两部代表性的作品,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探讨中西文化艺术的不同之处。

比较文学视角下中西文化差异及其传承

比较文学视角下中西文化差异及其传承

比较文学视角下中西文化差异及其传承中西文化差异及其传承,是一个复杂而有趣的话题。

中西文化以其独特的历史和地理背景,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

这些差异反映在语言、文学、宗教信仰、社会结构等方面。

本文将从文学视角出发,探讨中西文化的差异及其传承。

首先,中西文化在文学方面有明显的差异。

中文文学强调意境和修辞手法,崇尚诗画之美,雅俗共赏。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如《诗经》、《红楼梦》等,注重情感的抒发和思想的深度表达。

而西方文学则更注重表达个体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

经典的西方文学作品如莎士比亚的戏剧、但丁的《神曲》等,以人物形象和情节为主线,反映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冲突。

其次,中西文化在主题和价值观上也有区别。

中文文学常常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人与社会的关系和家庭的重要性。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以儒家理念为基础,强调道德规范和中庸之道。

而西方文学则更多关注人性的复杂性和个体的自由意志。

西方文学作品通常探讨人类的存在意义、道德选择和社会不公等主题。

中西文化的差异也可以从文学形式和技巧上进行比较。

中文文学多以韵文为主,注重韵律和音韵的和谐,以及象征意义的运用。

而西方文学则多以散文和戏剧形式为主,注重故事的叙述和角色的刻画。

中西文化的传承可以通过翻译、改编和创新等方式实现。

翻译作品是中西文化交流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许多西方文学作品如《堂吉诃德》、《小王子》等都在中国有了广泛的传播。

同时,中国的文学作品如《红楼梦》、《西游记》等也通过翻译和改编得以传播到西方世界。

此外,中西文化也可以通过创新将其传承给后代。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中西文化的融合与创新正在成为当下的趋势。

一些当代作家如莫言、余华等,将西方文学的技巧和意识形态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产生了独具特色的文学作品。

总之,中西文化在文学视角下存在明显的差异。

这些差异体现在文学形式、主题和价值观上。

然而,中西文化之间也有相互影响和借鉴。

中西文化的传承可以通过翻译、改编和创新等方式实现。

从文学作品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从文学作品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从文学作品看中西方文化差异一、心理差异宗教和哲学是中西方在审视文化方面分歧的主要来源,儒、佛、道、释合为一体的东方文化一直影响着中国人,中国人最原始的认知在于悟自身,从自身的道德修养出发,儒家的“仁”、道家的“道”、释家的“空”是它的思想核心。

而西方文化是以基督教教义为思想核心,它包含一种彻底的批判性。

西方文化认为获取和解脱在于乐园和天国,而中方文化则认为是幻想和期待。

以中西两方著名的两个文学作品《牡丹亭》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例,莎士比亚笔下的罗密欧、朱丽叶的结局是可怕的毁灭,是到天国去团聚,这种解脱同时也消除了两个家族的仇恨和积怨。

而汤显祖笔下的男女主人公梦中钟情,死生离合,冲破束缚,天人合一。

有情人终成眷属是中外人都渴望的文学最终结局,但就这俩个具有深沉的历史背景下的文学作品来说,同样的悲剧却有着不同样的认知差异。

在西方文化中悲剧和喜剧源于不同的认知理念,往往悲剧是主要的文学研究对象,它处在高高在上的一种位置,在一个人物,一件事情的悲剧中体现大自然的崇高,体现人类的伟大,这样的结合在西方文化中叫做悲剧性。

而喜剧是“从逆境与恐怖开始,但以幸福、欢乐与充满魅力的情调结束。

”喜剧经常以卑微的角度来展开事件,叙述主人公的日常琐事。

虽不能算做是轻视,但多数的西方作品中喜剧惯于发生在小人物身上,而大悲大爱的主人公往往发生在帝国和英雄之中。

人们也在不知不觉中更加青睐悲剧多于喜剧。

西方人推崇悲剧的重要原因是悲剧庄严肃穆的气氛,认为悲剧的本质是崇高、美、神圣的体现。

正因如此,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莎士比亚并没有满足于罗、欧在现实生活中的结合,而是赋予了他们更重大的使命,让他们以自身的完全毁灭来换取最后的反抗,以自身的生命来同封建家族势力搏斗,直至流完最后一滴血。

汤显祖的《牡丹亭》是一个典型的带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悲情故事,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特征.杜丽娘身居官衙之中,单调的生活迫使她在虚幻中寻找自己的所渴望的自由和爱情,却因现实本无法满足而死去.但中国的文学艺术本着传统思想的束缚是不会就此结束,虽在现实中悲剧结局,杜丽娘幻化为魂与柳梦梅再次续缘。

比较文学视角下中西文化差异及其传承

比较文学视角下中西文化差异及其传承

比较文学视角下中西文化差异及其传承文化是指在特定地理、历史、社会环境中形成的一种共同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习俗习惯和生活方式等,是人类共同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综合反映。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是因为中西方在历史、文化、思维方式以及世界观等方面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导致了中西方在文学创作、审美观念、文艺批评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一、思维方式差异中西方在思维方式上存在较大的差异,中方思维方式注重整体与群体,西方思维方式注重个体与个性。

在文学创作中,中方重视描述旁白,接受客观存在,西方则重视描绘情感,在刻画人物时注重塑造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感受。

另外,中方的思维方式注重理性思考、文化传承、兼收并蓄,而西方则更关注科学和技术的创新、文化多元性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二、文化差异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体现在它们对文学、艺术、哲学等领域的理解和表现上。

中方文学注重透过表象直接描绘实物,如《红楼梦》所言:“运用笔墨,从而致富。

”而西方则强调独特的表达方式,更注重个体主观性和内在体验的表述,如笑话、小说、电影等表现方式更多元化、有趣化。

中方文学注重表现面、情节,而西方更会强调独特的表达方式、人生智慧和生命哲学,如莎士比亚、雨果等作家的作品中都有优美深刻的哲理性表述。

三、文学差异中西方文学差异主要表现在文学的传承和发展上,中方注重继承传统文化元素的创新,而西方则注重探索新的文化思想和新的题材。

中方的传统文学如《诗经》、《楚辞》等,传承着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作品中贯穿着民间习俗和思想、道德等方面的价值观念。

另外,近现代中文文学作品也大量涵盖了政治、社会议题、文学批评等众多领域。

而西方文学则不断创新思想、内容、结构、技巧等方面,体现出浓厚的个人主义色彩和深刻的人性思考,如文艺复兴时期的莎士比亚、罗曼康滋和巴尔扎克等作家,以及近代的卡夫卡、卢梭等作家,他们的作品深受读者喜爱。

结语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是各自历史、文化背景下的反映,中方文化重视集体利益和群体认同,西方文化强调个体价值和个性发展。

体现中美文化差异的文学作品

体现中美文化差异的文学作品

体现中美文化差异的文学作品中美文化差异的文学作品:《东方人在美国》作为一部经典的中美文化差异作品,《东方人在美国》通过讲述一个中国留学生在美国求学生活中的经历,生动地展现了中美两国文化的差异。

本文将以该作品为例,探讨中美文化差异在其中的体现。

在人际交往方面,《东方人在美国》描绘了主人公与美国同学之间的沟通困境。

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注重尊重长辈和教师,而在美国,个人独立和平等的观念更加强烈。

这导致主人公在与美国同学交流时,常常感到难以融入。

例如,主人公习惯于直接表达自己的意见,而美国同学则更倾向于委婉和间接的表达方式。

这种差异使得主人公在与他人交流时产生了许多误会和困惑。

在生活习惯方面,《东方人在美国》反映了中美文化差异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小说中描绘了主人公面对美国饮食文化的困惑和适应过程。

中国人习惯于以米饭和面食为主食,而美国人则更加偏爱快餐和西式烹饪。

主人公在美国学习期间,对于美国的食物常常感到不适应,甚至因为饮食问题而影响了他的身体健康。

这种饮食习惯的差异不仅体现了中美两国的文化差异,也反映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和观念。

在教育观念方面,《东方人在美国》也展现了中美文化差异的另一层面。

中国文化注重教育的功利性和竞争性,而美国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主人公在美国学习期间,常常感到对于自己的专业学习并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和指导。

他发现在美国,教育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批判性思维,而不仅仅是注重考试成绩和知识的灌输。

这种教育观念的差异使得主人公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了许多困惑和挣扎。

《东方人在美国》还通过主人公的爱情经历展示了中美文化差异的另一个方面。

在中国文化中,爱情往往被视为一种责任和承诺,而在美国,个人自由和追求幸福的观念更加强烈。

主人公在与美国女友相处时,发现他们对于爱情的理解和期望有很大的差异。

这种差异最终导致了两人之间的矛盾和分歧。

通过这一情节,《东方人在美国》呈现了中美文化在爱情观念上的差异,从而更加深入地揭示了两国文化的不同之处。

古典文学中西方古典文学的对比分析

古典文学中西方古典文学的对比分析

古典文学中西方古典文学的对比分析古典文学是人类文化的瑰宝,其中包含了丰富多样的文学作品和创作风格。

无论是东方的中国古典文学,还是西方的欧洲古典文学,都展示了各自独特的魅力。

本文将对古典文学中的中西方文学进行对比分析,从叙事结构、主题内容以及艺术表达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叙事结构对比在古典文学中,叙事结构是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古典文学中,通常采用的是线性叙事结构,即故事按照时间线索展开,情节相对清晰。

例如《红楼梦》以宝玉入贾府为开端,然后展开了一系列的家族纷争和人物命运的变迁。

而在西方古典文学中,常见的叙事结构则较为复杂,常采用多线叙事结构,通过交织不同的故事线来展现多个人物的命运和情感。

例如莎士比亚的剧作《哈姆雷特》,通过多条故事线展示了主角的思想冲突、复仇行动以及家庭纷争等多个层面。

二、主题内容对比中西方古典文学的主题内容也有所不同。

中国古典文学常常着重于描绘人物的情感和家族、社会关系的错综复杂。

作品中经常探讨人生哲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等主题。

例如《西游记》中,唐僧和他的徒弟们的历险故事,既体现了人性的善良与邪恶,又蕴含了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相比之下,西方古典文学则更注重描述人类存在的困境和命运的无常。

其中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希腊古典文学中的悲剧,如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展现了英雄的荣誉、勇气以及面对命运的抗争。

同样,莎士比亚的剧作也反映了人性的弱点和缺陷,通过情节的发展揭示人类的悲欢离合。

三、艺术表达对比古典文学的艺术表达方式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常常运用比喻、修辞等手法进行写作,以扩展作品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例如《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形容花草景物时,常使用具有象征意义的词句,以表达林黛玉内心复杂的情感。

而在西方古典文学中,常常运用寓言、隐喻等形式进行艺术表达,以增强作品的魅力和深度。

例如莎士比亚的剧作常常使用夸张的比喻和双关语,以增添喜剧和戏剧效果,让作品更加引人入胜。

中西文化的差异在文学作品中的反映

中西文化的差异在文学作品中的反映

中西文化的差异在文学作品中的反映文学作品是文化的一种重要表达形式,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常常被反映在文学作品中。

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也体现在了文学作品中,本文将从人物形象、情感表达和价值观念几个方面来探讨中西文化在文学作品中的差异。

人物形象西方文化中,人物形象往往更加注重独立性和个性化。

在西方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常常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例如荷马史诗中的阿喀琉斯和赫克托尔等人物,都是极具自我特点的形象,他们的行为和决策都与自己的性格和价值观息息相关。

而在中国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往往更加注重群像性和集体性。

例如曹雪芹的《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和林黛玉等人物,虽然也是有独特性格的,但他们更多的是代表了一个特定社会阶层的人物形象。

相比之下,西方文学刻画的人物形象更注重独特性和个人行为,中国文学作品中则更注重人物形象的代表性和群体性,这也与中西文化中个人与集体的不同重视有关。

情感表达中西文化中的情感表达也有着不同的特点。

在西方文学作品中,情感往往更加直白和坦诚。

例如莎士比亚的剧作中,人物的情感表达常常是轻松自如的,不会被过多的约束和拘禁。

相比之下,《红楼梦》中的情感表达就显得更加委婉和含蓄。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情感表达往往更加保守和内敛,人们通常不会直接表露自己的感情,这也与中西文化中对情感表达的不同看待有关。

价值观念中西文化之间在价值观念方面也存在着诸多的差异。

例如在西方文学作品中,个人自由和尊严往往被视为至高无上的价值,人们追求的是自己的个人权利和利益;而在中国文学作品中,却更加注重礼仪和道德,人们的行为往往是受到规范和约束的。

例如《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和诸葛亮等人物,他们的行为和为人处事的准则都与传统的儒家道德观念息息相关。

中西文化之间在价值观念方面的差异,也成为了文学作品中一个非常显著的反映。

结语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在文学作品中有着深刻的反映,它们体现在人物形象、情感表达和价值观念等方面。

了解和理解这些差异,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也有助于我们深入思考自己所处的文化背景,以及我们自己的文化认同。

中国文学与西方文学的对比

中国文学与西方文学的对比

中国文学与西方文学的对比中国文学与西方文学是两个不同的文学体系,它们在文学内容、风格和价值观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本文将从几个不同的角度进行对比,来展示这两种文学的独特之处。

一、文学内容对比中国文学的内容主要涉及中国古代历史、哲学和文化,强调情感表达和人与自然的和谐。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如《红楼梦》、《水浒传》、《诗经》等,描绘了丰富的人物形象和复杂的情感纠葛。

这些作品多以警示人们对社会道德伦理的关注作为核心。

相比之下,西方文学注重对人类存在的深刻思考和探索,例如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奥斯卡·王尔德的小说等,强调个人意识和心理描写。

西方文学更加关注人的内心体验和人性的复杂性。

二、文学风格对比中国文学注重意境的营造和修辞的运用,借助于象征、比喻和隐喻等修辞手法,使读者能够在深层次上体会作品的美感。

诗歌创作方面,中国文学以古体诗和近体诗最为突出,注重字词的音韵和韵律。

而西方文学的风格则更加直接和现实,注重故事情节的展开和角色形象的刻画。

西方文学的魅力在于其直接的表达方式和强烈的冲突冲突。

三、价值观对比中国文学强调个人对社会和集体的责任和担当,倡导和谐、优雅、中庸的价值观。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而西方文学更加关注个人的追求和自由,强调个人的权利和自主性。

西方文学充斥着对权力和自由的追求,如美国的"美国梦"。

这种价值观在西方文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综上所述,中国文学与西方文学在内容、风格和价值观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中国文学强调情感表达、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个人对社会的责任;而西方文学注重个人意识和心理描写,强调个人的自由和追求。

这些差异反映了中西方文化和思维方式的不同,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文化视野。

通过对比和交流,我们可以进一步丰富和拓展自己的文学认知,加深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中外文化差异对文学的影响

中外文化差异对文学的影响

中外文化差异对文学的影响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是人类表达思想、情感和体验的重要途径。

然而,由于中外文化的差异,不同国家的文学创作在主题、风格和表达方式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本文将探讨中外文化差异对文学的影响,并从主题、风格和读者反应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主题的差异文学作品的主题是作家对社会、人性和生活的思考和表达。

中外文化的差异导致了不同国家文学作品的主题差异。

在中国文学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是重要的主题之一。

传统的中国文学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倡导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相互尊重。

这种主题在中国文学中得到了广泛的表达,如《红楼梦》中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以及《草木》中对农民生活的描述。

而在西方文学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往往更加复杂。

西方文学强调人类对自然的征服和改造,以及人类与自然的对立和冲突。

例如,英国作家威廉·莎士比亚的作品中,常常出现人类对自然的控制和征服的情节。

此外,中外文化差异还导致了对人性和社会问题的关注不同。

中国文学更加注重人性的探索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红楼梦》中对人性的深入剖析,以及《活着》中对家庭和社会的批判。

而西方文学则更加关注个体的内心世界和个人的成长,如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的作品中,经常描写人物的内心矛盾和成长过程。

二、风格的差异文学作品的风格是作者表达思想和情感的方式。

中外文化的差异导致了不同国家文学作品的风格差异。

中国文学的风格往往更加含蓄和隐晦。

中国传统文学注重意境的营造,常常使用象征和隐喻的手法来表达情感和思想。

例如,明代文学家杨慎《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中的“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这句诗中,长江象征着时间的流逝,浪花象征着人生的瞬间,通过隐喻的方式表达了对光阴流逝和英雄逝去的感慨。

而西方文学则更加直接和明确。

西方文学强调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的对话,通过具体的描写和对话来展现故事和思想。

例如,英国作家简·奥斯汀的小说《傲慢与偏见》中,通过人物的对话和行为来展现社会的偏见和人性的弱点。

中国古代文学与西方文学的对比

中国古代文学与西方文学的对比

中国古代文学与西方文学的对比中国古代文学与西方文学有着各自独特的特点和风格,二者在文学历史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主题、创作手法、价值观和影响等方面对中国古代文学与西方文学进行对比分析,以展示它们的异同之处。

一、主题与情感表达中国古代文学的主题主要涵盖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等多个方面。

中国古代文人通常关注人的情感体验,表达出对自然美、人性光明以及社会和谐的追求,强调人与世界的和谐共生。

例如,《红楼梦》展现了封建社会的兴衰和人情冷暖,通过对人物命运的叙述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思考和情感体验。

相比之下,西方文学更加注重个体的主观体验和内心情感的描绘。

西方文学常涉及对道德、哲学和爱情等主题的深入探讨,表现出对人性的思考和对个体情感的强调。

例如,莎士比亚的悲剧作品中,通过对人物内心矛盾和情感的揭示,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现实的冲突。

二、创作手法与风格中国古代文学重视艺术技巧的运用,注重对韵律和修辞的探求。

诗词作品常采用押韵和平仄的方式表达,具有音韵美和意境深远的特点。

散文则注重文字的丰富和情感的抒发,以及对具体事物的描写和抒发。

例如,《论语》以简练的语言表达出深刻的思想,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西方文学则在创作手法和风格上更为多样化。

诗歌形式有各种各样的形式,如押韵、隐喻和象征等,以表达深层次的观念和情感。

小说则着重于情节的发展和复杂角色的刻画,通过故事情节引发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例如,大仲马的小说《基督山伯爵》以其扣人心弦的情节和复杂的人物性格而闻名。

三、价值观与世界观中国古代文学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强调道德、团结和对社会秩序的维护。

中国文学中常常表达出对孝道、忠诚和和谐社会的向往,强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同时,中国文学也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追求人与自然的合一。

这种价值观有助于培养社会稳定和和谐的氛围。

相比之下,西方文学更加强调个体的价值观和自由意志。

西方文学中常涉及对自由、人权和个人解放等问题的关注,强调个体的独特性和独立思考的重要性。

从文学作品中人与自然的关系看中西文化的差异阅读题答案

从文学作品中人与自然的关系看中西文化的差异阅读题答案

从文学作品中人与自然的关系看中西文化的差异阅读题答案①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面前,人的力量总显得渺小、微弱,而人类征服自然的冲动又从不会被遏止。

因此,无论是人类童年的神话,还是今天的幻想,冥冥之中总会出现“神”的概念。

之所以出现“神”,就是因为人类认识到自身力量有限,故寄希望于超乎人甚至超乎自然的“神”上。

这样,借助神力既可表现出人类的一种希望、一种寄托,也可以产生心理上的一种平衡、一种慰藉,而对自身能力的认识也更近乎客观。

② 于是,在伟大的自然面前,人类便凭借自己创造的神取得了跟自然对抗的和谐。

但这种和谐表现在文学作品中,便有了不同的内涵:西方的神主宰人类的命运,中国的神被人主宰着或被人的意念支配着。

由此产生了两种不同的风格:在中国作品中,人的气魄、精神被表现得登峰造极,大有主宰自然、扭转乾坤之神力——愚公最终“移”走了山;精卫一直填海不已,其成功已势在必然。

③ 而西方作品中,人就显得格外渺小、微弱了,《老人与海》中的圣地亚哥在自然面前,总是无能为力,出海无功而返。

但作为自然的征服者,却从不敢也从没有在伟大的自然面前停止过自己探索的脚步,尽管这种力量很微弱,在很多的时候都要付出极大的代价甚至失去生命,他们仍不会屈从命运,仍在不断地同自然抗争,向自然宣战,正如文中所说:“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

”④ 也就是说,在对待自然的问题上,中国作品看重神力,以浪漫主义的手法给人以鼓舞,充满了乐观、自信;西方作品看重人力,探求神力,以现实主义的手法给人类提出一个严竣的课题,但我们读后却不感到悲观,反而会继承一种精神,产生出一种莫明的冲动和很强的征服欲。

⑤ 西方的“神”主宰着人的命运,因此,西方人看重个人的力量;中国的“神”被人主宰着,因此,中国人看重外物的利用。

被神主宰的,总探求自身的解放,故探索永远不会停止,人类自身也不断地在自然面前获得一定的自由。

幻想主宰神的,在意念上总是胜利者,故不去或很少去探索,人也总会受制于自然而得不到解放。

从文学作品看中英文化的差异

从文学作品看中英文化的差异
第3 1卷 第 9期 2 0 l1年 9 月






Vo. 1 No 9 13 . . Slo a n n ie st o r a fXi n i g Un v ri y
文章 编号 :06— 32 2 1 )9— 15一 2 10 54 (0 1 0 0 6 O
中图分类号 : 35 9 H 1 . 文献标识码 : A
改革 开放 以来 , 是加入 W O之后 , 国和世 界的 尤其 T 中
联系越发 紧密 , 中西交流 出现 了前所未有的繁荣 局面 , 而在

掩饰或是保护 的痕迹 , 者看 来也 并无不妥 。而在鲁迅 的 读
系列 的交流过程 中, 文化 冲突事 件屡见 不鲜 。正如 鲁迅
从文学作 品看 中英文化 的差异
龚好 玲
( 湖南文理 学院, 湖南 常德 4 50 ) 100
摘 要: 中英两 国都具有悠久的文 学历 史 , 产生 了很 多影响世 界文坛 的作 品 , 也 而这 些作 品涵 盖 了两国历 史、 社
会、 文化 、 经济 、 治等方方面面 , 政 这给我 们从 文 学作品 来分析 两国文化 的差异提供 了坚 实的基础 , 于这 个问题 , 关 本 文截取 了几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关键 词 : 文化差异 ; 文学作品 ; 隐私 ; 缘 血
中英 两 国都具有悠 久 的文学历 史 , 也产 生 了很 多影 响
世界文 坛的作 品 , 而这些作 品涵盖 了两 国历史 、 会 、 社 文化 、 经济 、 政治等方方 面面 , 以对两 国文化的体现 和展 示可谓 所
是淋 漓尽 致 , 这也给我们 从文学 作 品来 分析 两 国文化 的差 异提供 了坚实 的基础 , 关于这个问题 , 我们可 以截取 几个方

从文学作品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从文学作品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 老人与海》是典 型的个人 努力奋斗 的作品 ,突 出个 体意识 、强 调个人价值作用的 西方社会文化。虽然在任何一个 社会 中人不可 能独 立存在 ,但在这部作品 中,老人独 自一 人禁 受住孤独 、饥饿 、疼 痛等 等一系列的痛苦折磨最终才得以打败鲨鱼 ,终 得平 安。在个人角度 来 看 ,老人 的行为是成功的 ,他成功的打败 了鲨鱼 ,平安而返 ,但对 于 周 围人来说 ,他以多 目不得收获 ,而长时间的 出海最终 带 回来的 也不 过是鱼骨头 ,老人的行动从其行动带来的实际成果 意义上来讲无疑 是 失败 的,从那条大马林鱼遭到第一条鲨鱼 的袭 击时 ,老人的辛苦就 注 定是徒劳的 了。但是老人坚决 、勇敢地斗争着 ,老人本 身并 不认为 这 种行为是失败 、愚蠢的 ,这可以从作品中对老人最后 梦到狮子 的描 述 中得到提示 。显然狮子作 为力与 勇的代 表 ,它在小 说 中的不断 出现 , 构成 了一种寓意 十分 明确 的象 征 :象征着 老人 追求 力与 勇的搏 击 精 神 。作品 中那一位老人 、一片海域 、一条大鱼 、一群鲨鱼 的有机联 系 和 冲突 ,使老人的生命张力和活力得到 了充分 的揭示 ,这无 疑是对 的
2 0 1 3 年 ・ 4 月 ・
学 术・ 理 论 现| 代衾 等 从 文 学来自 品看 中 西 方文 化 差 异
韩 冰 ( 沈 阳师 范大学 沈阳 1 1 0 0 3 4 )
摘 要 :中西方文化在源头上本就存在着诸 多的不 同之 处 ,今 年来翻译著作 的不断增 多,人 们越 来越 清晰 的 了解到 西方 的文学作品,对 中 西的 文化差异也越 来越重视。在不 同的文学作品 中,文化的差异体现的尤为突 出。 关键词 :中国文化 西方文化 心理差异 价值观差异 中西文化不 同在社会各个领域 中都 有体现 ,近年来 ,随着文学 翻 译 的数量不断增多 ,文化差异在文学作 品中的体现便成 为人们津津乐 道的话题 。从历史发展角度来说 ,中西方文化 本就有着不 同的起源与 发展途径 。从文学角度来看西方文化 的成熟 于歌德 和康 德。而中 国文 化始于夏商 ,在先秦时期 已趋 于成熟 ,儒 家的产 生与发 展便是 例证 。 但随后却进入漫长 的守成阶段 ,具有 巨大的稳定性和 连续 性。如果说 西方文化是从不务实际而好幻想的孩童 时代 ,步入讲求实 际而热爱科 学的成熟形态 ;而 中国文化 自古 就务 实际 而少 幻想 ,可以说 是 少年 老成 。

中国古代文学与西方文学的对比

中国古代文学与西方文学的对比

中国古代文学与西方文学的对比中国古代文学与西方文学是两个独特而丰富的文学传统。

两者在文学形式、内容主题和艺术表达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对中国古代文学与西方文学进行对比和探讨。

一、文学形式对比中国古代文学形式多样,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诗歌、散文和戏剧。

诗歌作为一种高度提炼和精巧的表达方式,既有着严格的格律和韵律,又能够通过形象生动的描写和含蓄的表达来抒发情感和表达思想。

散文则以自由的写作形式展示作者的感悟和思考,较为注重表达文字和句子的美感。

戏剧则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骄傲,以演员的表演和对白来传达故事和思想。

而西方文学的形式则更加多样化,包括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

西方诗歌更注重音乐性和韵律感,少有固定的格律要求;小说则着重于情节和人物的塑造,通过故事的发展让读者产生共鸣;散文则随意且表达多变,更注重个人的感受和思考;西方戏剧则重视激烈的冲突和角色的对白。

二、内容主题对比中国古代文学的内容主题主要包括社会伦理、政治哲学、人生观念等。

中国古代文学常常以忧国忧民、咏史纪事、抒发思乡之情等为主题,强调个体与社会、个体与宇宙之间的关系。

古人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这种思想也能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找到。

而西方文学的内容主题则更多样,既有讲述个体人生经历和情感的作品,也有对社会问题和现实困境的探讨。

西方文学较为突出的主题有人性的善恶、自由与束缚、命运和自我成长等。

在西方文学中,个体追求个人的自由和满足被认为是个体生存的重要原则。

三、艺术表达对比中国古代文学的艺术表达注重隐喻、典故和象征的运用。

古代文人常常通过细腻而含蓄的描写来抒发情感或表达思想,情景交融,意象丰富。

他们追求意境的抽象和超越,通过细微之处展示大道理。

而西方文学的艺术表达更加注重直接和明确的描写,注重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西方文学常常运用夸张、对比和讽刺等手法来突出作品的主题和情感。

总结起来,中国古代文学与西方文学在形式、内容和艺术表达等方面存在差异。

体现中美文化差异的文学作品

体现中美文化差异的文学作品

文学作品常常反映了不同文化间的差异,中美文化之间的差异也在一些文学作品中得以体现。

以下是一些体现中美文化差异的文学作品:1. 《红楼梦》(中国):-这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贾宝玉、林黛玉等人物的描写,反映了封建社会的伦理观念、宗法制度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价值。

2. 《呼啸山庄》(美国,作者:艾米莉·勃朗特):-这是一部经典的美国小说,通过对希斯克利夫与凯瑟琳之间的情感纠葛描写,反映了19世纪初美国社会的个人主义、自由追求以及对自然的浪漫情感。

3. 《活着》(中国,作者:余华):-余华的这部小说描绘了中国社会在20世纪的动荡历程,通过主人公福贵的生活经历,反映了中国传统价值观、封建社会到社会主义时期的历史变迁。

4. 《了不起的盖茨比》(美国,作者:弗朗西斯·斯科特·菲茨杰拉德):-这部小说以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为背景,通过对盖茨比的描写,反映了美国社会对财富、地位和美国梦的追逐,同时也揭示了社会阶层的固化和空虚。

5. 《平凡的世界》(中国,作者:路遥):-这部小说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代表作之一,通过主人公面临的生活困境,展现了中国社会在20世纪的动荡和变革,以及传统与现代、家庭与社会之间的冲突。

6. 《杀死一只知更鸟》(美国,作者:哈珀·李):-这是一部美国文学经典,通过对少女斯卡特和她父亲阿蒂库斯的生活描写,涉及了美国南方的种族和阶级问题,以及对正义和道德的思考。

7. 《白鹿原》(中国,作者:陈忠实):-这部小说通过对白鹿原上各家族命运的描写,展现了中国社会在20世纪的巨大变革,涉及了封建社会、解放战争、文化大革命等历史时期。

这些文学作品通过对人物、故事情节和社会环境的描写,体现了中美两国在文化、价值观念、社会结构等方面的差异和独特性。

中国和另一个国家的文学作品有何不同?

中国和另一个国家的文学作品有何不同?

中国和另一个国家的文学作品有何不同?文学是一个国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选取不同国家的文学作品进行了解和比较对于拓宽我们的视野以及加深跨国交流都是非常有益的。

本文将以中国文学和另一个国家的文学作品为例,探讨这两种文学作品的不同之处。

一、文化背景差异中西方文化背景有所差异,这种差异直接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另一个国家的文学通常包含了其社会环境、政治背景、宗教信仰等方面的特点。

中国文学则更加关注家庭、人际关系、人生哲理等方面,因而在表现形式、故事情节以及人物性格上会有所不同。

二、表达方式的差异中国文学通常会运用修辞手法的形式来表现文学风格,比如夸张、对比、暗喻等,这些修辞手法能够为作品赋予性格和情感的色彩。

而另一个国家的文学采用的通常是明显简单直白表达方式。

另一个国家的文学通常强调故事情节,要求收放自如、内容生动,通过故事情节让读者沉浸其中。

三、人物形象的差异虽然中国和另一个国家都有文学作品,但是阅读体验有异。

中国文学往往塑造的是有情感的形象,如《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等,他们的性格鲜明,人物关系错综复杂,充满了情感纷争。

而另一个国家的文学作品则注重描绘人物的行为,这些人物有具体的个性和行动方式,且往往是建立在某些理性和逻辑之上的。

四、语言差异中国文学强调句型的变化、字词的丰富程度以及修辞手法的使用,这种写作方式在语言学方面堪称一绝。

而另一个国家的文学作品可能会采用更加贴近日常语言的写作方式,但并不代表其质量低下。

两种写作方式都能够在对外交流中得到足够的辨识度和表达能力。

五、文化气息的差异不同国家文化的存在,是造成文学差异的其中一个因素。

在文学艺术中,文化气息是无法人为创造的。

中国文学作品代表文化的深度内涵之一,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以及佛家思想在其中都有所反映。

而另一个国家的文学作品代表的则是其独特的文化氛围、精神与价值观念传承。

总结文学作品是一种文化之间的传承媒介和交流工具,两个不同国度的文学作品存在着巨大的差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文学作品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一、心理差异
宗教和哲学是中西方在审视文化方面分歧的主要来源,儒、佛、道、
释合为一体的东方文化一直影响着中国人,中国人最原始的认知在于
悟自身,从自身的道德修养出发,儒家的“仁”、道家的“道”、释
家的“空”是它的思想核心。

而西方文化是以基督教教义为思想核心,它包含一种彻底的批判性。

西方文化认为获取和解脱在于乐园和天国,而中方文化则认为是幻想和期待。

以中西两方著名的两个文学作品
《牡丹亭》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例,莎士比亚笔下的罗密欧、朱
丽叶的结局是可怕的毁灭,是到天国去团聚,这种解脱同时也消除了
两个家族的仇恨和积怨。

而汤显祖笔下的男女主人公梦中钟情,死生
离合,冲破束缚,天人合一。

有情人终成眷属是中外人都渴望的文学
最终结局,但就这俩个具有深沉的历史背景下的文学作品来说,同样
的悲剧却有着不同样的认知差异。

在西方文化中悲剧和喜剧源于不同
的认知理念,往往悲剧是主要的文学研究对象,它处在高高在上的一
种位置,在一个人物,一件事情的悲剧中体现大自然的崇高,体现人
类的伟大,这样的结合在西方文化中叫做悲剧性。

而喜剧是“从逆境
与恐怖开始,但以幸福、欢乐与充满魅力的情调结束。

”喜剧经常以
卑微的角度来展开事件,叙述主人公的日常琐事。

虽不能算做是轻视,但多数的西方作品中喜剧惯于发生在小人物身上,而大悲大爱的主人公往往发生在帝国和英雄之中。

人们也在不知不觉
中更加青睐悲剧多于喜剧。

西方人推崇悲剧的重要原因是悲剧庄严肃
穆的气氛,认为悲剧的本质是崇高、美、神圣的体现。

正因如此,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莎士比亚并没有满足于罗、欧在现实生活中
的结合,而是赋予了他们更重大的使命,让他们以自身的完全毁灭来
换取最后的反抗,以自身的生命来同封建家族势力搏斗,直至流完最
后一滴血。

汤显祖的《牡丹亭》是一个典型的带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悲
情故事,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特征.杜丽娘身居官衙之中,单调
的生活迫使她在虚幻中寻找自己的所渴望的自由和爱情,却因现实本
无法满足而死去.但中国的文学艺术本着传统思想的束缚是不会就此结束,虽在现实中悲剧结局,杜丽娘幻化为魂与柳梦梅再次续缘。

传统
的中国文学中,悲剧的数量鲜少,大都因读者心里需求而转悲剧为团
员的结局。

中国人喜欢看喜剧,圆满成为人们最高的社会理想,因此
中国的剧作家在创作中将现实生活中的悲剧改为喜剧,给人以光明和
希望,同时也满足了中国人善恶有报、因果轮回的审美心理,也体现
了中国的老百姓对于现实社会的反抗和积极乐观的民族性格。

二、价值观差异
在中国文化传统中,新事物往往是受到质疑甚至压制的,这样的压力
往往来自于那些威权主义者,他们具有话语权,拥有强大的社会影响力。

因此,新事物要在中国生发,就要能够冲破这种大山一样的压制。

传统的价值观影响甚至统治着中国人的思想与行为。

个体意识和集体
意识是中西文化在价值观念上的一大差异。

个体意识指这样一种社会
认同:认为每个人都是单独的个体,是具有自由意志和独立人格的个人,强调个人自由与自我依赖。

集体意识指另一种社会认同:集体的
利益就是个人的利益,集体的荣誉就是个人的荣誉。

个人的意志必须
服从集体的共同意志。

在这样一种文化模式中,人们基本上被认为是
相互依存的。

它强调家庭与社区等相关团体内部的责任义务。

这里举
具有代表性的两个文学作品《愚公移山》和《老人与海》为例。

《老人与海》是典型的个人努力奋斗的作品,突出个体意识、强调个
人价值作用的西方社会文化。

虽然在任何一个社会中人不可能独立存在,但在这部作品中,老人独自一人禁受住孤独、饥饿、疼痛等等一
系列的痛苦折磨最终才得以打败鲨鱼,终得平安。

在个人角度来看,
老人的行为是成功的,他成功的打败了鲨鱼,平安而返,但对于周围
人来说,他以多日不得收获,而长时间的出海最终带回来的也不过是
鱼骨头,老人的行动从其行动带来的实际成果意义上来讲无疑是失败的,从那条大马林鱼遭到第一条鲨鱼的袭击时,老人的辛苦就注定是
徒劳的了。

但是老人坚决、勇敢地斗争着,老人本身并不认为这种行
为是失败、愚蠢的,这可以从作品中对老人最后梦到狮子的描述中得
到提示。

显然狮子作为力与勇的代表,它在小说中的不断出现,构成
了一种寓意十分明确的象征:象征着老人追求力与勇的搏击精神。


品中那一位老人、一片海域、一条大鱼、一群鲨鱼的有机联系和冲突,使老人的生命张力和活力得到了充分的揭示,这无疑是对的唱和。

而《愚公移山》中的“率众挖山”则体现出我国民族强烈的集体意识。

《愚公移山》产生的时代,生产力相当低下,人们采取集体的生活方
式和劳动形式,任何人都不能离开集体而独立生活,更谈不上离开集
体去谋求个人发展,实现独立的人生价值,体现独立的人格力量。


来随着私有制的发展,个人和集体产生了分离,当人们开始考虑个人
发展、个人作用的时候,儒教思想深入人心,大一统的政治统治和大
一统的精神文化统治促使我国民族鲜明的集体意识的形成,而《愚公
移山》中的集体意识则被凝固在这种意识发展进程的早期时段里,成
为返观该历史发展进程的参照物。

中国现代文学的基本格局,从内容表达到形式选择,都是在西方文学
的影响下形成的。

但西方文学对中国文学的影响,并不是一种简单的
横向移植。

中国作家有着一种先在的心理结构,这种先在结构既表现
在价值观念方面,又表现在审美情趣方面。

特别是,中国的作家由于
其实用理性精神,其内心情结促使他对中国的现实高度关注,并在自
己的创作中使这种价值敏感强烈地表现出来。

由于这种先在结构的存在,他们对西方文学的接受就必然有一个价值上的重塑过程和审美表
达上的改写过程。

价值重塑是为了与中国的现实有效对接,而审美改
写则是为了使作品更符合中国人的阅读心理定势。

这种重塑和改写在
中西文化交融过程中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现象,在文学上表现得尤
为明显。

在对比了四本中外名著之后,我们可以看到,中西文化在各
自的文学作品中都体现的淋漓尽致,可以说文学作品就是文化的一面
镜子,它不仅是文化的反射,也是具体的体现。

从文学作品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欢迎您的下载,
资料仅供参考!
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资料等等
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