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尔干的社会学理论(1)
涂尔干的社会学
社会学研究方法
山东建筑大学
古典社会学
第二节 社会分工论
该书论述了:社会在从未分化的、简单的形式进化 到复杂和分化的形式过程中,社会团结基础的转变。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从社会分工的角度,探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即:一群个人,怎样才能组成一个社会? 或者说:社会团结和整合靠什么达到?
古典社会学
山东建筑大学
一、基本概念
法律是道德的实体化,是社会维持团结的一种努力。
古典社会学
山东建筑大学
结论:传统社会,劳动分工缺乏,个体间高度相似。 社会成员依附于血缘单位为基础的社会组织,思想 和行为受集体意识的约束,进而形成社会的向心力 和团结。 每个个体像无机物分子之间的联系一样,故称为机 械团结。
古典社会学
山东建筑大学
但在从机械团结向有机团结转变的过程中,会有劳
动分工偏离‚正常‛形态的可能,从而造成社会失序 和社会危机。
古典社会学
山东建筑大学
(一)失范的劳动分工 ‚现代经济生活存在着法律和道德的失范状态‛ ‚如果我们想用更精确的词汇来说明我们目前对雇主 与白领工人、工厂工人和老板,相互竞争的企业主,企业 主与普通大众之间的关系的看法,那么最后得到的一定是 个笼统的答案!总之,普遍的看法总是含糊的,譬如有人 说,每个雇佣工人都应该忠于和信奉雇主,或者每个雇主 都不应该擅用自己的经济特权,有人公开谴责那些明目张 胆和没有公正的经济竞争,以及对消费者肆无忌惮的巧取 豪夺------所有这些感受都不带法律性质的------道德也是那 样含糊不清,反复无常,根本形成不了任何纪律。因此, 集体生活的整个领域绝大部分都超出了任何规范的调节作 用‛
山东建筑大学
第三讲 涂尔干的社会学理论
• 两类社会事实:
• (1)属行为方式的生理学事实,如集体意识。
• (2)属集体存在方式的形态学(解剖学)事实,如社会 基本要素的数量和分布,包括人口地区分布,住房交通。
• 8.实证主义把科学看作是建立在经验之上、理性的和客观的 事业
• 9.实证主义的主要代表是孔德、涂尔干和韦伯以及帕森斯和 他的学生默顿,实证主义在当代出现了很多分流,最新的代 表是:新功能主义、理性选择理论和交换理论
• 10.实证主义把社会学的使命理解为解释被认为是统治社会 世界的客观“法则”或因果关系,他们希望严格依据科学方 法论进行的足够数量的经验研究,最终能够生产出或发现这 些法则,实证主义的社会理论力图真实的解释社会世界。
部分个人,表现强大的社会强制力
• 有机团结社会:抽象价值层次上的一致,
即由更一般、更模糊的思维、价值和情感 所构成;
• 初级社会群体中的集体意识:以职业群 体为例
三、社会分工的功能
• (一)社会分工的功能 • 社会团结的物质基础;而非经济作用 • (二)社会分工的类型 • 1、常态分工:表现为职业的专门化,社会异质性增
第二章 涂尔干的社会学理论
• (1858——1917) • 法国、犹太 • 《社会分工论》1893 • 《社会学方法的准则》
1895 实证社会学的方 法论纲领 • 《自杀论》1897是实 证研究的典范。 •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 式》1912
第一节 社会学研究方法
• 他认为,要实现社会学科学化的目标,应先确立: 社会学独特的研究对象、相应的研究方法 。
• (4)宿命型自杀:由社会控制过度造成的,个人失去了任何希望。 • 这种类型的自杀在现代社会并不常见,但是,现代社会中的各种极端群体
涂尔干的社会学理论概要
2、社会事实的四大特征
第一,具有客观性 External to the individual 第二,对个人的制约作用 Coercive of the individual 第三,普遍性(General throughout) 第四,独立性(Independent)
3、社会学方法论的基本原则
2、有机团结
有机团结则是一种建立在社会成员异质性相互依赖基础 上的社会联结纽带,其典型形式是现代工业社会和大都 市。 高社会分工: the increasing division of labor 弱集体意识: little collective conscience 高异质性: highly heterogenous 复原性制裁: restitutive sanctions 低社会整合: lower level of social and moral integration 强个体意识: The growth of individualism 社会形态: urban Ask for : “does this action meet my needs?”
Integration High Low Regulation High Fatalistic suicide Altruistic suicide Anomic suicide
Egoistic suicide
中国的自杀统计
据卫生部门在2003年9月10日“预防自杀日”公布的数字显 示:我国自2000年以来,每年10万人中有22.2人自杀, 每年约有28.7万人自杀死亡,除此之外还有约200万自杀未 遂者。平均每两分钟就有1人死于自杀,8人自杀未遂。 在世界卫生组织在2003年10月发布的对2002年全世界自杀 率的评价中,中国女性自杀率排在世界第9位,男性自杀率排 在世界第17位。相对于其他国家而言,中国相对高的自杀率 还表现出一种独特的特征:农村的自杀率是城市的3倍,农村 老年人自杀率高于城市老人5倍,全国90%的自杀发生在农村。 自杀在中国人死亡原因中居第5位,15岁至34岁年龄段的青壮 年中,自杀是死因首位。
涂尔干
涂尔干法社会学思想1、社会是一个有机整体,不能化约为一个个单独的人。
涂尔干是社会学实证主义方法论的集大成者。
一方面,他坚持以客观物质存在为研究重心;另一方面认为,社会首先是一个有机整体,不能化约为一个个单独的人,“集体生活并非产生于个人生活,相反,个人生活是从集体生活里产生出来”他坚持社会唯实论的集体主义立场,主张社会是第一性的,个人是第二性的存在。
在这种方法论的关照下,他提出了社会事实和集体意识两个分析概念。
2、社会学研究的对象是社会事实社会学研究的对象是社会事实,但社会事实并不等同于社会现象。
对于个人来说,社会具有外在性和强制性,涂尔干将这种外在强制性的集体现象称为“社会事实”,外在性意味着社会学研究的社会现象不是人的心里或精神活动,而是一种客观的存在,强制性是指社会事实一旦发生,就会对社会中的相应个体产生影响。
社会学应将社会事实当作物来研究,并且只能用一种社会事实来解释社会事实“,而不应到个人意识的状态之中去寻找……一种社会事实的功能应该永远到它与某一社会目的的关系之中去寻找”。
而集体意识则“一般社会成员共同的信仰和情感的总和……是独立于个人置身其间的特殊情况;个人消逝了,它仍旧存在……集体意识是社会的精神象征”它是基于个体之间的相似性以及人的趋同本性而产生的一种社会心理类型集体意识一旦形成,就具备了外在性和强制性的特征,因此,在每个社会个体的内心,存在着两种意识一是构成我们人格的个性,另一个则是集体意识,它代表着社会。
3、犯罪基于以上集体主义实证取向,涂尔干把犯罪、越轨、失范和自杀等现象都视为社会事实,且是现代社会必不可少的成分。
对于犯罪,涂尔干认为“,如果一种行为触犯了强烈而明确的集体意识,那么这种行为就是犯罪”,即犯罪是个体侵犯集体意识、冒犯社会的行为。
但并非所有这类侵犯行为都能够得上是犯罪,够得上犯罪的还必须要求这种侵犯要达到一定的强度和广度。
对于失范,涂尔干认为,在社会转型时期,由于旧的社会规范和标准被破坏,而新的又没有取而代之,因此,在社会生活的某些领域,人们会失去行为的方向,失范也就会产生,自杀就是一个极端的事例。
涂尔干社会学思想解读
涂尔干社会学思想解读作者:李昱祺来源:《群文天地》2012年第07期摘要:涂尔干作为社会学古典时期实证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站在社会唯实论的立场上,赋予了“社会”这一整体性概念以至高无上的地位,社会通过集体意识来维护自身的整合,即社会团结,并根据整合基础的不同将社会团结划分为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社会的发展就是一个有机团结逐步取代机械团结的过程。
笔者将根据这一思路对涂尔干的社会学思想作一简要论述。
关键词:社会观;集体意识;社会团结涂尔干是社会学古典时期实证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
在他的理论体系中,涂尔干站在社会唯实论的基本立场上,将“社会”这一整体性的概念赋予了至高无上的地位,它是形塑和制约社会世界中人和事物的关键性力量,从而使社会得以整合。
然而,社会的这种能力量又是通过何种途径得以实现的呢?涂尔干认为,这种手段就是集体意识,他通过对从传统到现代集体意识维续方式的不同,将社会的这种整合,即社会团结,又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包括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从机械团结社会向有机团结社会过渡的过程。
文章将沿着这样一条思想脉络就涂尔干的社会思想作一简单的论述。
一、涂尔干的社会观在有关于社会和个人的关系方面的论述中,西方古典社会学家发展出了两种近乎对立的社会观,即社会唯实论和社会唯名论。
顾名思义,唯实论即社会是一个真实存在的客体,它高于个体且对个体存在制约;唯名论意味着社会不过是一个虚名,只有个体才是真实的存在。
作为一名坚定的实证主义社会学家,毫无疑问,涂尔干秉承了社会唯实论的观点,并在其前辈孔德和斯宾塞的基础上有所发展。
总体来说,涂尔干的社会观深受19世纪知识界中生物学的迅猛发展的影响,因此,对其社会观的理解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加以把握。
第一是有机体论的角度。
这反映在涂尔干的理论体系中,除了借用大量的生物学术语外,还包括对社会的基本假定,即社會自身可以被看作一个实体,它区别于并且不可被还原成自己的各个组成部分,所以在个人和社会的关系问题上,社会处于决定的地位。
涂尔干的社会失范理论研究与启示
涂尔⼲的社会失范理论研究与启⽰2019-01-29失范理论作为⼀种早期很有影响的社会学归因理论,它把个⼈或者群体的越轨⾏为的主要原因归于社会,是⼀种环境主义的观点。
法国著名社会学家涂尔⼲是失范理论的代表⼈物,正确理解其关于社会失范与重建的思想,可能会对处于加速转型时期中的我们有所启迪。
⼀、涂尔⼲的失范理论基本内容涂尔⼲的社会失范理论可以从以下两个个⽅⾯来阐述:(⼀)失范的涵义失范是法国社会学家埃⽶尔·涂尔⼲最早提出的。
涂尔⼲认为,现代社会中的失范是由于从机械团结到有机团结的改变尚未完成⽽造成的。
由于分⼯的细化和局部不恰当⽽导致社会结构的剧烈改组,同时道德规范的发展⼜没能及时跟上,导致社会调节发⽣故障,⽆法维系⼈们之间的联系,⼈们的欲望和⾏为不能得到有效控制,从⽽导致社会失范。
在这种失范的状态下,社会上缺乏被普遍认同的规则和道德标准,个⼈和社会都会陷⼊混乱。
(⼆)社会的重建对涂尔⼲来说,既然现代社会的危机本质上是⼀种道德危机,那么重建社会秩序的主要措施就应该是发挥道德规范的调节作⽤,建⽴⼀种与现代社会分⼯结构相适应的多层次的社会道德体系。
1、职业道德涂尔⼲相信,职业群体不仅可作为联系国家与个⼈之间的关系的桥梁,⽽且可⽣成⼀种规定其成员⽣活的道德权威:“在职业群体⾥,我们尤其看到⼀种道德⼒量,它遏⽌了个⼈利益主义的膨胀,培植了劳动者对团结互助的极⼤热情,防⽌了⼯业和商业关系中强权法则肆意横⾏。
”[1]通过建⽴各种职业团体和职业伦理,能够防⽌国家权⼒集中和个⼈陷⼊分散⽆能的境地,从⽽重建社会的协调⼀致,即有机团结的状态。
2、集体道德与个⼈道德在涂尔⼲后期的思想理论中,为处理个⼈和社会的关系,他寄希望于社会作为集体意识内化于个⼈。
社会作为⼀种早期所表明的外在强制⼒的抽象的⾮⼈格⼒量变得具体化。
⽽社会的集体道德能够变成个⼈道德的可能性在于,每个社会化的个⼈道德当中都存在⼆重性,包括内在的个⼈和内在的社会,不是⼀种⾃然状态下的外在的结构。
第三讲:古典社会学理论三大家
——古典社会学理论三大家
社会学
张贯磊
主要内容
一、马克思的批判社会学理论 (一)唯物史观 (二)社会阶层分析框架(考) (三)剩余价值理论 (四)异化理论(考) (五)意识形态 二、涂尔干的社会整合理论
(一)涂尔干的社会观及方法论(考) (二)社会转型与失范(考) (三)社会失范的表现——自杀(考) (四)对涂尔干社会学理论的评价(考)
(五)意识形态 1.意识形态既是人们精神生产的产物,同时 它又是外在于人类,并强制人类的一套整合 的观念体系 2.每一时代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和意识形态反 映的都是统治阶级的思想 3.意识形态是对“现实的颠倒、逆转和经过 修剪的反映,是一种虚假意识
二、涂尔干的社会整合理论
(一)涂尔干的社会观及方法论(考) 1.涂尔干的双重社会观 2.涂尔干的社会方法论 (二)社会转型与失范(考) 1.社会整合或社会团结 2.社会整合的类型即社会类型的划分 3.社会团结的危机——社会解组 (三)社会失范的表现——自杀(考) 1.自杀的定义 2.自杀的类型 3.自杀的控制 (四)对涂尔干社会学理论的评价(考) 1.涂尔干的社会建构——道德社会+道德个人 2.评价
社会解组:由于丧失了社会联系,社会整体 蜕变为一种个体相互分裂的原子式堆积的状 态。从根本上是社会道德规范的调节作用发 生了故障,从而使社会连结纽带出现松弛和 断裂。
(三)社会失范的表现——自杀《自杀论》 1.自杀的定义 凡是当事人自己采取直接的或间接的,积极 的或消极的行动,达到了预期死亡结果的都 算作自杀。
有机团结:由发达的社会分工,以及社会成员间的异质性所决 定的另一种社会联结方式-近代工业社会。在这种社会联结形 式下,由于分工导致的专门化,增强了个体间的相互依赖。一 方面,分工越是细致,个人对他人或社会的依赖就越深入;另 一方面,每个人的行动越是专门化,个性就越是鲜明,就越能 摆脱集体意识的束缚。具有各种器官的有机体一样,每个人都 按照社会的分工执行专门的职能。 恢复性法律:涉及到维护或恢复合作关系,不是为了赎罪,而 是为了将事物恢复原状,不像在机械团结的社会里,法律是一 个集体的共同意识或情感的表达,而成了已分化的个人间有条 件的行为规则。在个人意识或个人主义抬头的同时,集体意识 尽管还存在,但其功能尤其是对日常生活的控制和调节大为减 弱。
涂尔干与社会学主义
社会失范问题的解决
强化法律和制度建设
涂尔干认为社会失范是由于法律和制度的不完善所导致的,因此,解决社会失范问题需要强化法律和 制度建设,提会失范问题的关键,因此,应加强公民教育,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和文 化素质,以减少社会失范行为的发生。
涂尔干认为,机械团结是社会成员通过共同道德信仰和价值观形成的团结。
详细描述
机械团结是基于相似性、同质性以及共同信仰和价值观形成的团结。在这种社 会结构中,个体之间的差异较小,社会秩序稳定,但缺乏灵活性和创新性。
有机团结
总结词
有机团结是社会成员通过分工和相互 依赖形成的团结。
详细描述
有机团结是基于个体差异、异质性和 专业化分工形成的团结。在这种社会 结构中,个体之间相互依赖,社会秩 序灵活且富有创新性。
构性的研究,注重社会秩序和整合的研究。
与其他社会学理论的融合
与功能主义理论的融合
功能主义理论强调社会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 的相互关系和功能,与社会学主义的思想有 一定的相似之处,两者可以相互借鉴和融合 。
与冲突理论、符号互动论 的融合
冲突理论、符号互动论等其他社会学理论也 有其独特的观点和研究方法,社会学主义可
涂尔干与社会学主义
目录
• 涂尔干简介 • 涂尔干的社会学理论 • 涂尔干与马克思的社会学思想比较 • 涂尔干的社会学理论在当代的应用 • 涂尔干与社会学主义的未来发展
01 涂尔干简介
生平简介
1858年出生于法国巴黎 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
1882年获得工程师资格。
1876年进入巴黎高等电 信学院学习。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对后世的影响
1
涂尔干的学术思想对后来的社会学家,如帕森斯、 默顿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涂尔干的社会学思想课件
社会学不涉及个体层次,它只把社
会层次作为自己的研究领域。
二、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事实
(一)什么是社用
的固定或不固定的行为方式,或在一个社会中普 遍出现的、同时不依赖于个人而独立存在的任何 行为方式。” 存在于个人之外,但又具有使个人不能不服 从的强制力。
对他来讲,社会学是一门最重要的学问,创 立这门学问,并不是要为了学问而学问,而 是要为了具体重建欧洲社会新秩序、新道德, 甚至新宗教而创立的新的学科。
所以,涂尔干研究社会团结、社会分工、宗 教、自杀等一系列的“社会事实”。
四大著作:《社会分工论》(1893年初版,1902年 再版)、《社会学方法论》(1894/95年初版, 1901年再版)、《自杀论》(1897年初版)以及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1912年初版),这四大 著作反映了他一生关注的社会秩序的命题。
1、反对当时流行的研究社会现象的主观内省法。 2、把统计方法作为社会学观察的重要工具,以弥
补直接观察的不足。这样可以保证社会学研究始 终处于社会现象层次而不滑落到个体层次。
(二)社会事实能够而且只能用其他社会事实加以解 释。
1870年普法战争法国失败后,其家乡Epinal被割让给 普鲁士,所以他在12岁的时候,就特別感受到失去故 乡的痛苦。
涂尔干关于社会问题的界定
涂尔干关于社会问题的界定涂尔干,中国近现代社会学家,被称为中国现代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对社会问题的界定,深刻影响了中国近现代社会学的发展,也为我们理解和解决当下社会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1. 社会问题的本质涂尔干认为,社会问题是指影响社会健康、稳定和发展的各种不良现象和矛盾。
这些不良现象可以是贫困、失业、犯罪、腐败等,而矛盾则可能来自于不同阶层、群体之间的利益冲突、文化差异等。
在他看来,社会问题是一个动态的概念,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出现不同形式和程度的社会问题也是必然的。
2. 深入分析社会问题涂尔干认为,要解决社会问题,首先需要深入分析问题的根源。
他强调,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现象上,而要深入挖掘问题背后的结构性原因和社会机制。
针对贫困问题,不能仅限于提供临时救助,而是要深入探讨贫困形成的原因,以及如何打破贫困的循环。
这种从深入分析问题的角度出发,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社会问题的复杂性,从而寻找更有效的解决途径。
3. 社会问题的复杂性涂尔干指出,社会问题往往具有多重性、系统性和历史性。
它们往往不是单一因素所导致的,而是由多种因素交织、相互作用而成。
失业问题可能涉及经济结构调整、教育体系、劳动力市场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社会问题也具有系统性,解决一个方面的问题可能会牵涉到其他方面,需要系统性的思考和干预。
社会问题也具有历史性,它们往往是社会发展和变迁的产物,需要从历史的角度去理解和分析。
4. 解决社会问题的路径在涂尔干看来,解决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政府、社会组织、企业以及每个公民都需要承担起应有的责任和义务。
政府要通过制定政策、改革制度来解决问题的结构性原因,社会组织和企业也要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与到问题的解决中去。
而每个公民也应该有责任意识,通过自身的努力和行动为解决社会问题贡献力量。
5. 结语涂尔干的社会问题界定,不仅帮助我们深刻理解社会问题的本质和复杂性,更重要的是为我们提供了解决社会问题的路径和方向。
4第三章 涂尔干的社会学理论
A 社会团结的含义
a社会团结,“社会内聚力”,社会整合” 。指 一种以吸引为特征的把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 群体与群体结合在一起的社会联系状态。 b机械团结:指存在于具有高度同质性和单一性 的社会成员间类似于无机物分子间的相互结合范 式。 c有机团结:按分工执行者不同职能的社会成员 间存在的一种类似于生物有机体的结合方式。
(2)利他型自杀:(义务自杀、自由利他自杀) (3)失范型:由于人们的行为缺乏适当的规范以及由此引起的痛苦而 导致的自杀。如经济危机或突然地繁荣,社会动荡和家庭动荡等等。 (4)宿命型的自杀:无法抗拒和改变的规则和重压,如奴隶的自杀。
(1)利己性的自杀
天主教自杀率
新教自杀率
?教义?宗教群体结构?
群体整合程度不足是导致利己性自杀率上升 的原因。
(三)如何解决
主张全面加强社会道德规范的调节作用。 倡导建立一种与社会分工结构相适应的多层次的社会道 德体系,包括国家、法人团体与个人。
(1)国家借助法人团体这种在中介力量对个人行动行动 进行调节和规范,又通过对法人团体的监督和节制,来 捍卫个人的自由和权力不受法人团体的侵犯
(2)个人从从法人团体那里获得基本的道德生活环境 和生存意义,又从国家那里获得自由和保障,但也必须 接受国家和法人团体的规范和指导。 (3)法人团体虽然受到国家的控制,但却在很大程度 上让然借助于国家的力量来实现在全国范围内的联合与 调节。 总之,涂尔干认为通过法团、国家、个人三者之间的相 互辅助和相互制约,就可以促成一种“道德个人主义” 状态的实现。从而消除现代社会之初形成的那些弊端和 问题,使之不断走向完善。
(1)原因:劳动分工发展不是人类知识进步的结果, 也不是人们追求生产效率的结果,而是社会容量(人口 数量及关系)和社会密度(社会成员之间相互交往的频 率和密度)的增加所导致人们之间生存竞争不断加剧的 结果。即“劳动分工是物竞天择的结果。”
社会学理论(含社会学概论)章节题库(涂尔干的社会学思想)【圣才出品】
第三章涂尔干的社会学思想一、名词解释1.社会整体观答:社会就其实质来说也是这样的一种整体:其个体的相互结合和相互作用的性质不能简单地由个体特征加以解释。
如果社会个体之间毫无联系,缺少将他们结合起来的力量和结构,那么社会将不复存在。
由于社会具有实体性和整体性,因此社会与组成社会的个体处于两个不同层次,这两个层次上发生的现象服从于不同的规律,需要用不同学科对它们分别进行研究。
2.有机团结(中央财经大学2015年研;中山大学2010年研)相关试题:社会团结(复旦大学2016年研)答:有机团结是指在现代工业社会中形成的社会团结,它以社会高度分化、社会成员充分分工为基础。
在有机团结中,维系社会成员的纽带是因为社会分工和社会专业化而造成的之间不可超越的相互依赖关系。
这种关系表现在经济、政治和文化各个方面,尤其以物质利益为根本内容的经济关系是最基本的方面。
有机团结是社会学家涂尔干研究社会现象中社会团结问题时所提出的,是最基本的团结形式之一,3.正常现象与病态现象(涂尔干)(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研)答:涂尔干认为,普遍性是正常现象区别于病态现象的重要标志,“我称那些具有最普遍形态的事实为正常现象,称其他事实为病态现象或病理现象”。
如果一个现象是正常的,哪怕它不符合道德,我们就不应当剔除它;相反,如果这个现象是病态的,我们也有科学的论据来证明改良的合理性。
正常现象是指那些具有最普遍形态的事实;病态现象就是指那些不具有最普遍形态的事实。
所以犯罪就是一种正常现象,因为它在任何社会都是普遍存在的。
正常现象的普遍性与集体生活的一般条件有关。
在他看来,只有弄清常态现象产生的原因、存在的条件,才能更清楚地认识病态现象,他对自杀现象的分析、对失范问题的考察,就是建立在这种观点上的。
4.集体意识(华中师范大学2008、2005年研;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8年研)答:集体意识是涂尔干提出来的,集体意识是指成员平均共有的信仰和情感的总和,强调社会共识对整合的重要性,集体意识尽管只能依赖个人意识而存在,但它又不同于个人意识,它弥漫于整个社会空间,是社会的精神象征,既有自已的特性,又有自己的生存条件和发展模式。
社会学概论知识点(一)
《社会学概论》知识点(一)社会学概念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社会学的基本问题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学的基本问题。
社会的运行和发展的三种类型(一)良性运行所谓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是指特定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三大系统之间以及各系统内不同部分、不同层次之间的相互促进,而社会障碍、失调等因素被控制在最小的限度和最小的范围之内。
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适应的体现,是社会运行和发展的理想模式。
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可以因程度不同而表现出多样性。
(二)中性运行所谓社会的中性运行和模糊发展,是指社会运行有障碍,发展不甚平衡,包含较多较明显的不协调因素,但它们还未危害、破坏社会的常态运行。
因此,社会的中性运行也可称为有障碍的常态运行。
这是一种良性运行和恶性运行之间、协调发展和畸形发展之间的中间状态,是一种不稳定状况;它有可能向前者进化,也有可能向后者退化。
我国1957- 1959年期间、1962- 1966 年“文化大革命”之前的时期,总的说来,就处在这样的状况之中。
反右斗争扩大化、反右倾运动、片面强调阶级斗争,是政治上的障碍和不协调因素;超越生产力发展的现实阶段,片面地、频繁地进行生产关系方面的调整和革命,如公社化、割“资本主义尾巴”“提前进入共产主义”以及“大跃进”之类,是经济上的障碍和不协调因素。
(三)恶性运行所谓社会的恶性运行和畸形发展,是指社会运行发生严重障碍、离轨、失控。
1959- 1961年三年困难时期,我们初步感受到了这种恶性运行;“文化大革命”时期,我们更全面而广泛地感受到了它,如党组织瘫痪、公检法被砸、工厂停工、学校停课、交通运输混乱、武斗升级、无政府状态泛滥、人际关系紧张等。
社会学的学科价值1.认识和改造社会。
2.增促社会进步,减缩社会代价。
3.构建和谐社会。
西方社会学的创立孔德奥古斯特.孔德(A. Comte, 1798 1857年),法国社会学家,被称为“社会学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