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大典(教案设计)
初中历史教案设计:开国大典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开国大典的时间、地点、参加人员和主要内容。
2. 通过学习开国大典,使学生认识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3. 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开国大典的时间、地点、参加人员和主要内容。
2.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的意义。
三、教学难点:1. 开国大典的历史意义。
2. 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开国大典的时间、地点、参加人员和主要内容。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的意义。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开国大典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回顾上一课的内容,引导学生了解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2. 讲解开国大典:介绍开国大典的时间、地点、参加人员和主要内容。
3. 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的意义: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的意义。
4. 讨论开国大典的历史意义: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讨论开国大典的历史意义。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开国大典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六、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开国大典的时间、地点、参加人员和主要内容的掌握情况。
2. 评估学生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的意义理解的深度。
3. 观察学生在讨论开国大典历史意义时的表现,如分析问题的方法、观点运用等。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有关开国大典的展览或影片,增强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直观感受。
2. 邀请历史专家进行讲座,深入解读开国大典的历史意义。
八、教学资源:1. 历史教材和参考书籍,用于提供开国大典的相关知识。
2. 开国大典的影像资料,如影片、纪录片等,用于为学生提供直观的历史场景。
3. 历史图片和地图,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背景。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开国大典教案范文(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开国大典教案范文(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开国大典教案范文第【1】篇〗7.开国大典【教学目标】1.会写12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汇集、宣告、旗帜、检阅”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心情。
3.学习文章中有关场面描写的写作方法。
4.体会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毛主席、热爱新中国、热爱解放军的思想感情,了解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教学重难点】1.理解文章内容。
2.通过学习文中描写毛主席和群众的点面结合的写法,学习场面描写。
3.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情感。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激情,导入新课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1949年的10月1日是什么日子吗?(学生结合课外搜集的相关资料简单说一说。
)2.师:1949年10月1日,是我们新中国的诞生之日。
这一天,世界的目光都集中到了天安门广场,因为在这里,新中国举行了隆重的开国大典。
(课件出示:开国大典的情景)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这一天,去看看当时的情景,感受那激动人心的盛况吧!二、自学课文,扫清生字词障碍1.出示学习要求。
(1)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不熟悉的字多拼读几遍。
(2)借助字典掌握生字的字形,注意字的书写。
(3)通过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词典的方法理解词语。
(4)标出自然段序号,不理解的句子可以做上标记。
2.学生按要求自主学习。
3.指名交流自学成果。
三、理清脉络,整体感知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记叙开国大典的?哪一部分是全文的重点内容?(课文是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记叙的。
典礼进行时的部分是全文的重点。
)2.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理清课文脉络。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写开国大典之前天安门广场的情况。
第二部分(第5~10自然段):写开国大典上毛主席向全世界庄严宣告:新中国诞生了。
第三部分(第11~13自然段):阅兵式盛况。
《开国大典》优秀语文教案
《开国大典》优秀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我国开国大典的历史背景,感受伟人的风采。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3)树立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理解词语的含义。
2. 分析课文的结构,理解作者的表达手法。
3. 深入品味课文,感受作品的艺术魅力。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历史背景,感悟作者的情感。
2. 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 将课文内容运用到实际情景中,提高写作能力。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课文内容。
2. 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合作精神。
3. 启发式教学法:鼓励学生提问、思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开国大典的视频资料,让学生了解历史背景。
(2)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 学习课文:(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作品氛围。
(2)教师讲解生字词,解析课文内容。
(3)学生分角色朗读,体会作者情感。
3. 分析讨论:(1)学生合作探讨,分析课文结构。
(2)教师引导思考,总结作者表达手法。
(3)学生分享心得,交流学习体会。
4. 欣赏与实践:(1)学生欣赏课文中的美句,品味作品艺术。
(2)教师布置写作任务,将课文内容运用到实际。
(3)学生展示成果,互相评价、学习。
5. 总结与反思:(1)教师总结课堂所学,强调重点知识。
(2)学生分享学习感受,反思自身不足。
(3)布置课后作业,巩固课堂所学。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以及小组合作的表现。
《开国大典》教案教学设计及反思
一、教案设计1.1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开国大典》,使学生了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和意义,认识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的丰功伟绩,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
1.2 教学内容课文《开国大典》选自毛泽东的《七律·长征》,通过讲述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的历史场景,展现了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时刻。
1.3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课文中描绘的场景和人物。
1.4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1.5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情感教学法和讨论法,引导学生感受课文中所描绘的历史场景,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1.6 教学步骤Step 1:导入新课,简介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
Step 2: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新中国成立的庄严气氛。
Step 3:分析课文,讲解新中国成立的意义和价值。
Step 4:讨论课文,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珍惜和发扬新中国成立的精神。
Step 5:总结课堂,布置作业。
二、教学反思2.1 教学效果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意义和价值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怀。
在讨论环节,学生能够积极思考如何珍惜和发扬新中国成立的精神,教学目标基本达成。
2.2 教学亮点采用情境教学法和情感教学法,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新中国成立的庄严气氛,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感。
通过讨论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了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2.3 教学不足在讲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时,时间跨度较大,部分学生可能难以完全理解。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适当补充相关历史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新中国成立的背景和意义。
2.4 改进措施针对教学不足,可以在课后整理一份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时间线,让学生对历史事件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相关历史书籍,进一步丰富他们的历史知识。
三、教学设计3.1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开国大典》,使学生了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和意义,认识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的丰功伟绩,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
《开国大典》教案设计
《开国大典》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开国大典》的背景和历史意义;(2)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型;(3)提高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运用批判性思维,对课文进行分析和评价;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新中国的成立和国家领导人的伟大风貌;(2)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感受课文氛围。
2. 课文解析:详细讲解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句型和语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 历史背景介绍:介绍《开国大典》的历史背景,让学生了解新中国的成立过程和意义。
4. 分析与评价: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分析和评价,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的朗读和理解;(2)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型的掌握;(3)对课文内容进行分析和评价。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长句和复杂句型的理解;(2)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和评价;(3)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的提高。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查找相关资料。
2. 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分享学习心得。
3. 探究学习: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探究,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4. 讲授法:讲解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句型和语法。
5. 情境教学法:创设相关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 阅读与写作: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发现问题并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4.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表现,包括思维能力、沟通能力和合作精神。
5. 期中期末考试:通过考试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为教学提供反馈。
《开国大典》教案学案设计
《开国大典》教案学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了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掌握《开国大典》的主要内容和相关人物。
培养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1.2 教学内容《开国大典》的背景介绍。
阅读《开国大典》全文。
分析文本中的重要人物和事件。
讨论文本所传达的主题和情感。
第二章:教学资源与准备2.1 教学资源《开国大典》原文文本。
与《开国大典》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历史背景资料。
阅读理解练习题。
2.2 教学准备提前准备好教学资源和材料。
安排合适的教学时间和环境。
准备教学PPT或黑板。
第三章:教学过程与方法3.1 教学过程引入新课,介绍《开国大典》的背景。
阅读《开国大典》全文,引导学生关注重要人物和事件。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
3.2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背景和文本内容。
阅读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和理解文本。
分组讨论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思4.1 教学评价学生阅读理解练习题的完成情况。
学生在分组讨论中的表现和讨论结果。
学生对文本主题和情感的理解和表达。
4.2 教学反思反思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适宜性。
反思教学过程和方法的有效性。
考虑学生的反馈和教学改进的方向。
第五章:教学延伸与拓展5.1 教学延伸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的写作或演讲活动。
引导学生进一步阅读相关的历史或文学作品。
5.2 教学拓展探讨《开国大典》与其他文学作品的关系和影响。
考虑将《开国大典》的主题和情感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第六章:教学活动与互动6.1 教学活动观看与《开国大典》相关的纪录片或历史片段。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重现《开国大典》的场景。
开展小组合作研究,让学生探究相关历史事件。
6.2 互动环节学生分享对《开国大典》的理解和感受。
教师引导学生提问,解答学生的疑问。
开展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第七章:作业与反馈7.1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历史题目,加深学生对新中国成立历史背景的理解。
《开国大典》教案
《开国大典》教案第一课时一、回顾情境,导入新课1.情境导入。
同学们, 1949年10月1日,这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日子,相信每一个人都不会忘记。
因为在这一天,我们伟大的领袖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国乃至全世界发出了庄严的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2.探究课题。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开国大典》,感受新中国成立时人们自豪、激动的心情。
(1)教师板书课题。
学生齐读课题。
(2)谁能说说“大典”是什么意思?(盛大而隆重的典礼)(课件)(3)激发情感,再读课题。
“开国大典”就是庆祝建国的重大典礼。
1949年10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之日。
这一天,全世界的目光都集中到了天安门广场,因为在这里,中华人民共和国举行了隆重的开国大典。
孩子们,看到这四个字,你们的心情如何?再读课题。
设计意图: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通过对课题的解析,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开国大典的隆重和盛大,为下文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初读课文,梳理脉络1.检查字词预习情况。
(1)认读生字。
学生多种形式识记生字。
(课件:我会写)师正音。
注意“栏”是边音,“盏、帜、制、射”是翘舌音。
(2)指名读生词。
(课件:词语认读)(3)指导书写生字。
(课件:书写指导)重点指导学生书写“爆、隆”这两个字,强调“爆”右下方不是“水”字,“隆”不要漏写“生”上的短横。
(4)学生交流注意事项后练写。
2.自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哪几个激动人心的场面?3.学生交流后反馈:(课件)会场——典礼——阅兵——游行(1~4)(5~10)(11~13)(14~15)师追问:你是怎么找出来的?(抓段首的中心句。
)教师小结:课文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叙述。
先讲大会开始前会场上的情况,然后讲典礼的主体部分(奏国歌、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升国旗、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接着讲阅兵式的盛况,最后讲群众游行。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是对学生阅读能力、抓住重点能力和提炼能力的一个综合训练。
《开国大典》教案设计
《开国大典》教案设计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了解《开国大典》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激发学生对国家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1.2 教学内容:介绍《开国大典》的时间、地点和参与者。
阐述《开国大典》对中国的历史意义。
1.3 教学活动:教师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开国大典》的场景,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学生分享他们对国家历史的了解和兴趣。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开国大典》对中国的影响。
第二章:新中国的成立2.1 教学目标:了解新中国的成立过程和重要事件。
培养学生对国家历史的认识和理解。
2.2 教学内容:介绍新中国的成立背景和过程。
阐述新中国成立的重要事件和意义。
2.3 教学活动:教师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新中国成立的场景,引发学生的兴趣。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或观看相关资料,了解新中国成立的过程和重要事件。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新中国成立对中国的影响。
第三章:新中国的政治制度3.1 教学目标:了解新中国的政治制度及其特点。
培养学生对国家政治制度的认识和理解。
3.2 教学内容:介绍新中国的政治制度,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
阐述新中国的政治制度特点及其对中国发展的影响。
3.3 教学活动:教师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新中国的政治制度,引发学生的兴趣。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或观看相关资料,了解新中国的政治制度及其特点。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新中国的政治制度对中国发展的影响。
第四章:新中国的经济发展4.1 教学目标:了解新中国的经济发展历程和成就。
培养学生对国家经济的认识和理解。
4.2 教学内容:介绍新中国的经济发展历程,包括计划经济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
阐述新中国的经济发展成就及其对中国发展的影响。
4.3 教学活动:教师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新中国的经济发展场景,引发学生的兴趣。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新中国的经济发展对中国发展的影响。
第五章:新中国的社会变革5.1 教学目标:了解新中国的社会变革过程和重要事件。
《开国大典》教案教学设计及反思
《开国大典》教案教学设计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开国大典》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通过分析课文,掌握文章的基本结构和主要内容。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
(2)运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通过讨论、演讲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尊敬革命先烈的情感。
(2)培养学生珍惜和平、勇于担当的责任感。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国家观。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开国大典》(节选)2. 教学重点:掌握课文内容,了解《开国大典》的历史意义。
3. 教学难点:分析课文的表达技巧,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开国大典》的历史背景。
(2)提问:什么是开国大典?它有什么意义?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结构。
(2)学生分享阅读心得,讨论课文主题。
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内容,分析文章表达技巧。
(2)重点讲解开国大典的仪式和意义。
4. 小组合作:(2)各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5. 课堂练习:(2)挑选学生代表进行朗读练习,提高表达能力。
四、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目标:(1)是否全面达成教学目标?(2)学生对《开国大典》的历史意义是否有了深刻理解?2. 反思教学过程:(1)教学方法是否得当?(2)学生参与度如何?是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3. 反思教学内容:(1)课文内容是否讲透?(2)学生对开国大典的认识是否全面?4. 针对反思结果,提出改进措施:(1)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补充相关资料,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
五、课后作业2. 让学生收集有关开国大典的资料,了解开国大典的更多细节。
3. 参观当地的历史博物馆,了解祖国的发展历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开国大典优秀教案
开国大典优秀教案【篇一:开国大典教学设计】《开国大典》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认识到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的伟大意义。
2. 能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理清课文的脉络,体会课文的有详有略地记叙方法。
3. 感受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热爱党、珍惜新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及毛主席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一些重点句子。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一、出示课题,问题导入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一课《开国大典》(师板书:1. 开国大典)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读一读课题。
师:请同学们看课题,这个“典”是本课的生字,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谁能说说“典”在这儿的意思?生:典礼。
师:“典”前面加上了一个“大”,这会是怎样的典礼?生1:隆重。
生2:盛大。
师:让我们再来看看“开国”,你读懂了什么?生1:一个国家的开始。
生2:一个新的国家诞生了。
师:一个新的国家诞生了,这是多么重大的事件呀!这隆重、盛大的典礼也正是为了迎接新中国的诞生而举行的。
带着这样的理解,齐读课题。
师:那么现在就让我们走进开国大典,去体验新中国成立带给人们的无限欢欣,去感受开国大典的重大意义吧!请同学们浏览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来描写开国大典的盛况的?(师用课件出示问题)师:老师看到同学们读的都非常的认真,谁能说一说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来描写开国大典盛况的?生:课文是从典礼前、典礼时、典礼后三方面来描写开国大典的盛况。
师分别找学生说。
(师板书:典礼前、典礼时、典礼后)师:你概括的非常的准确课文是从典礼前、典礼时、典礼后三方面来描写开国大典的盛况。
(师指板书)二、细读课文,学习重点(师出示课件:天安门前的景象)师:同学们请看这就是就是典礼前天安门广场的情景,看到这么盛大的场面老师可真激动啊,你们的心情怎么样呢?生1:我也很激动。
生2:我很感动。
师:那现在就让我们带着激动地心情到课文中去看一看,请同学们一边读一边思考(师用课件出示问题)典礼时是按照哪些环节进行的?生读课文。
《开国大典》教案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开国大典》教案设计学科领域:语文年级:五年级课时:2课时教材版本:人教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开国大典的背景及历史意义,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会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学会对比分析,了解我国历史的变迁,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了解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珍爱和平的情感。
(3)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掌握课文内容,了解开国大典的历史意义。
(2)学会生字词,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通过对比分析,了解我国历史的变迁,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运用对比分析方法,深入剖析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四、教学过程1. 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课文相关背景资料,如历史图片、视频等。
(2)学生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收集相关资料。
2. 课堂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开国大典的背景及历史意义。
(2)学生分享收集到的资料,加深对开国大典的了解。
3. 自主学习:(1)学生朗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教师指导学生逐段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关注关键词句。
4. 合作探究:(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5. 对比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对比我国历史变迁,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2)学生分享感受,培养爱国情怀。
《开国大典》教案
《开国大典》教案知识背景《开国大典》是中国电影制片厂于1956年拍摄的一部资料片,全片长达7个小时,分上下两部分。
电影记录了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过程,展现了千千万万为新中国的建立而努力奋斗的人们。
教学目标•了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和历史进程;•理解中国共产党的革命道路和理论;•领悟中国人民在新中国建设中所做出的贡献;•提升学生的国家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内容和步骤教学内容1.新中国成立前的历史背景:鸦片战争、太平天国、义和团运动;2.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背景:抗美援朝、土地改革、三反五反;3.中国共产党的革命道路和理论:毛泽东思想、社会主义建设道路;4.中国人民在新中国建设中所做出的贡献:优秀的共产党员、英勇的官兵、卓越的科学家、杰出的文艺工作者。
教学步骤1.图片展示:给学生展示相关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资料导入: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开国大典》的片段,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新中国的成立;3.听说读写: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听说读写练习,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4.拓展思考:鼓励学生围绕“如果没有新中国,你的生活会是怎样的?”展开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评估1.调查问卷:通过发放问卷,了解学生对《开国大典》的学习效果;2.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新中国建设中所做出的贡献,并进行展示;3.作文评分:让学生以“我和我的祖国”为题写一篇短文,进行评分。
总结《开国大典》作为新中国建国时期的珍贵资料片,记录了一段伟大历史。
通过本次教学,不仅提升了学生们的国家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同时也让学生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道路和理论,了解了中国人民在新中国建设中所做出的贡献。
希望能够通过这次教学,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开国大典》教案设计
《开国大典》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理解并描述《开国大典》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
2. 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毛泽东等领导人的演讲辞和诗词。
3. 学生能够通过研究相关历史文献和资料,了解开国大典的组织筹备过程。
过程与方法:1. 学生通过观看相关视频和图片,培养观察力和想象力。
2.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报告,提高合作和表达能力。
3. 学生通过研究历史文献和资料,培养信息搜集和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学生能够感受和理解新中国的成立对中国人民的重要意义。
2. 学生能够培养对国家领袖和历史事件的尊重和理解。
3. 学生能够培养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内容重点:1. 《开国大典》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
2. 毛泽东等领导人的演讲辞和诗词。
3. 开国大典的组织筹备过程。
难点:1. 理解《开国大典》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
2. 分析毛泽东等领导人的演讲辞和诗词的艺术特色和历史价值。
3. 搜集和分析相关历史文献和资料。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开国大典》的图片和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引出本课的主题。
2. 教学内容:介绍《开国大典》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分析毛泽东等领导人的演讲辞和诗词,研究开国大典的组织筹备过程。
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开国大典》的意义和影响,每组选择一个角度进行报告。
4. 研究历史文献和资料:学生分组研究相关历史文献和资料,分享研究成果。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准确描述《开国大典》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
2. 学生能够分析和欣赏毛泽东等领导人的演讲辞和诗词。
3. 学生能够通过研究相关历史文献和资料,展示对开国大典的组织筹备过程的理解。
五、教学资源1. 相关视频和图片:《开国大典》的视频和图片。
2. 历史文献和资料:相关历史文献和资料的书籍和文章。
3. 学习工具:笔记本、笔、互联网等。
六、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引导学生了解《开国大典》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开国大典优秀教案(精推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开国大典优秀教案(精推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开国大典优秀教案第【1】篇〗一、教学目标1、认识5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典礼、委员、协商、电钮、瞻仰、漂浮”等词语。
2、结合课文,训练提高阅读速度,并养成边读边思考的习惯。
3、了解课文,描述开国大典盛况的顺序。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读课文,了解课文描述开国大典盛况的顺序。
学习课文的第二部分。
教学难点: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及毛主席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
三、教学过程1、导入。
媒体导入(播放开国大典纪录片):同学们,你们知道刚才视频中播放的是什么从中你看到了什么看完后你的心情是怎样的(激动,庄重。
)那让我们带着这样的心情一起来学习本课,看一看课文中是怎么描写开国大典这一盛况的吧!(板书课题)师:谁能说说“典”在这儿的意思学生:典礼。
师:“典”前面加上了一个“大”,这会是怎样的典礼学生:隆重学生:盛大师:让我们再来看看“开国”,你读懂了什么学生:这是新中国成立的典礼。
师:一个新的国家诞生了,这是多么重大的事件呀!这隆重、盛大的典礼也正是为了迎接新中国的诞生而举行的。
让我们带着这样的理解,齐读课题。
2、整体感知师:昨天老师让你们回家预习这篇课文,你们预习了没有学生:预习了师:那我就来检查检查你们预习的成果(课件出示字词,请一位同学带读)典礼委员协商外宾电钮瞻仰漂浮汇集庄严宣告欢呼肃立擎着共产党奏国歌毛泽东城楼檐师: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这些词组中有两个词长得很像呢(出示瞻与檐)那你们怎么区分并记住它们呢“檐”指屋顶向旁伸出的边沿部分。
例如:房檐、廊檐等。
课文中指天安门的“城楼檐下”,均与建筑物是木料有关,所以“檐”字左半部是“木”。
“瞻”往前或往上看的意思。
课文中指三十万人一齐瞻仰徐徐上升的五星红旗。
“瞻”字左半部是“目”。
学生:“擎”上下结构,下面是“手”。
师:同学们,解决了这些生字词的问题下面给你们五分钟的时间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这篇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描写开国大典的盛况的(课文是按照开国大典之前、大典进行中、大典结束这样的顺序安排材料的。
《开国大典》教案
《开国大典》教案《开国大典》教案三篇《开国大典》教案篇1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1、热爱祖国,真是祖国的历史,热爱中国共产党2、树立奋发图强的爱国志向,增强民族的自信心、自豪感。
能力:1、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尝试合理的、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问题。
2、学习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能够运用简单的学习工具探索和说明问题。
知识:初步了解新中国成立和祖国建设的伟大成就。
知道新中国成立和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就,加深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
活动内容:开国大典活动目的:通过创设情境,体验人民群众兴高采烈欢庆新中国诞生的激动心情,,深入分析新中国成立的意义,认识新中国的社会性质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民主主义国家,代表了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
活动过程:1、开国大典。
播放开国大典的录像,或搜集开国大典的图片、文字资料等,让学生体验开国大典时人民激动的心情,并讨论举国上下为什么如此激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一百多年来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同封建统治者勾结起来奴役中国人民的历史和内外战乱频仍、国家四分五裂的历史从此结束。
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成为新国家、新社会的主人。
人民企盼已久的独立、统一的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终于诞生了。
中国从此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并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2、利用学生搜集的资料,探究国旗国徽国歌的来历,深入认识国旗国徽国歌的象征意义。
3、模拟升旗仪式。
通过模拟升旗仪式,重温升旗的要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维护祖国荣誉和利益的思想感情《开国大典》教案篇2【教学目标】1、学会3个生字,理解20个词语,学习排比句。
学有余力的学生可认识双关句。
2、提高阅读的速度和水平。
3、学习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方法。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掌握3个生字,理解部分新词。
2、掌握课文大意,按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开国大典》教案设计
《开国大典》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描述《开国大典》的主要内容。
(2)能够分析并评价毛泽东在开国大典上的重要作用。
(3)能够运用相关的历史知识,了解开国大典的历史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看相关视频资料,直观地了解开国大典的场景。
(2)通过小组讨论,分析毛泽东在开国大典上的重要作用。
(3)通过研究相关历史文献,深入了解开国大典的历史意义。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对伟大领袖毛泽东的尊敬和爱戴。
(3)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尊重,培养正确的历史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开国大典的主要内容。
(2)毛泽东在开国大典上的重要作用。
(3)开国大典的历史意义。
2. 教学难点:(1)如何理解毛泽东在开国大典上的重要作用。
(2)如何深入理解开国大典的历史意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开国大典》的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开国大典的重要性和历史意义。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开国大典的主要内容。
(2)学生通过观看相关视频资料,直观地了解开国大典的场景。
3. 课堂讨论:(1)小组讨论:毛泽东在开国大典上的重要作用。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4. 深入研究:(1)学生研究相关历史文献,深入了解开国大典的历史意义。
5. 总结与反思:(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开国大典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
(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和感悟。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问和分享的情况。
3.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和观看视频资料的情况。
五、教学资源1. 课文:《开国大典》。
2. 视频资料:相关的历史视频资料。
3. 历史文献:与开国大典相关的历史文献。
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现问题并及时进行调整,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开国大典教案3篇
开国大典教案3篇开国大典教案一一、引入新课1.出示课题,读题。
2.理解题意。
开国:建立新的国家;典:典礼,郑重举行的仪式;大典:隆重的典礼。
3.介绍时代背景(放一段《开国大典》电影片断然后介绍。
)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以来,领导全国人民为推翻压在头上的三座大山进行了可歌可泣的顽强斗争。
八年抗战,多少英雄儿女前赴后继、浴血奋战、保家卫国;三年的解放战争,中国人民终于推翻了蒋介石的反动统治,迎来了全国的大解放,迎来了“开国大典”的盛况。
从此,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了。
二、学习生字新词要求:1.自己读课文,学会字词。
2.划出课文中解释课题的一句话。
3.课文写了哪几个场面?划出场面间的连接句。
4.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三、反馈交流1.说说开国大典分为几个场面?2.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开国大典的?(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记叙。
根据会场、典礼、阅兵、游行四个动人场面写的。
)3.交流疑难,解决部分问题。
四、学习第一部分1.朗读课文第一部分。
2.读完这段你有什么感受?理解重点句“总数达三十万人。
”“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
”“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
”“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向海上的波浪。
”(理解:到会群众范围广:“四面八方、汇集”而来;来得早:早上六点钟就入场;到会人数多:成了人海;热情高:直奔,五更天摸着黑;次序好:按照预定的地点排列。
)3.选择一句,读出庄严、隆重、热烈的气氛。
五、布置作业开国大典教案二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民群众参加开国大典的激动、迫切的心情。
2、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从开国大典时人民群众的反应来感受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无比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感受人民群众参加开国大点的激动、迫切的心情。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无比激动、自豪的情感。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
《开国大典》教案设计
《开国大典》教案设计1.1 设计意图:通过引入《开国大典》这一历史事件,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了解新中国的成立,感受伟大祖国的繁荣昌盛。
1.2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开国大典》的意义和影响。
1.3 教学内容:介绍《开国大典》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二、知识点讲解2.1 《开国大典》的时间和地点:1949年10月1日,北京天安门广场。
2.2 《开国大典》的仪式和活动:升国旗、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领导人讲话等。
2.3 《开国大典》的意义:标志着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中国百年来任人宰割的屈辱历史,国家赢得了独立,人民当家做了主人。
三、教学内容3.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开国大典》的时间、地点、仪式和活动。
3.2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开国大典》的历史意义。
3.3 教学过程:引导学生通过观看视频、阅读文献等方式,了解《开国大典》的具体情况,然后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开国大典》的历史意义。
四、教学目标4.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描述《开国大典》的时间、地点、仪式和活动。
4.2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等方式,分析《开国大典》的历史意义。
4.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开国大典》标志着新中国的成立,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努力奋斗的情感。
五、教学难点与重点5.1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开国大典》的历史意义。
5.2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开国大典》的时间、地点、仪式和活动。
六、教具与学具准备6.1 教具:计算机、投影仪、视频播放设备、文献资料、黑板、粉笔。
6.2 学具:笔记本、笔、学习资料。
6.3 准备:教师在课前将文献资料和视频准备好,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七、教学过程7.1 导入: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开国大典》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7.2 讲解:教师详细讲解《开国大典》的时间、地点、仪式和活动。
7.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开国大典》的历史意义,教师巡回指导。
《开国大典》教案学案设计
《开国大典》教案学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描述《开国大典》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
(2)能够分析并评价毛泽东在开国大典上的重要作用和地位。
(3)能够运用相关的历史知识,探讨新中国成立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等方式,深入理解《开国大典》的文本内容。
(2)运用历史分析法,评价毛泽东在开国大典上的重要作用和地位。
(3)运用比较法,探讨新中国成立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对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的认识和敬仰之情。
(2)培养对毛泽东等领导人的崇敬和感激之情。
(3)培养对中国的历史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能够描述《开国大典》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
(2)能够分析并评价毛泽东在开国大典上的重要作用和地位。
难点:(1)深入理解《开国大典》的文本内容,特别是对于一些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的把握。
(2)运用历史分析法,评价毛泽东在开国大典上的重要作用和地位。
1. 导入:通过展示《开国大典》的图片和相关的历史背景,引起学生对《开国大典》的兴趣和好奇心。
2. 阅读理解:让学生阅读《开国大典》的文本,要求学生理解并描述其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
在阅读过程中,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3. 文本分析:让学生分析并评价毛泽东在开国大典上的重要作用和地位。
可以让学生通过讨论、写作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4. 历史探讨:让学生运用相关的历史知识,探讨新中国成立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研究成果。
四、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阅读理解、文本分析和历史探讨,评价学生对《开国大典》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写作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分析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资源:1. 《开国大典》的文本材料。
2. 与《开国大典》相关的历史背景和知识资料。
3. 投影仪或白板,用于展示图片和资料。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开国大典》教案设计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开国大典》教案设计一、教材分析《开国大典》是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重要课文。
这篇课文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揭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
1. 语文要素体现- 这篇课文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如在描写阅兵式等场面时,语言生动、条理清晰,学生可以学习如何按照一定顺序描写宏大场面。
例如“开头是海军两个排,雪白的帽子,跟海洋一个颜色的蓝制服。
接着是步兵一个师,以连为单位,列成方阵,齐步行进。
”通过这样的描写顺序,能让学生体会到描写多事物时合理安排顺序的重要性。
- 在字词学习方面,课文中有一些比较难理解但又非常具有时代特色的词语,像“城防部队”“观礼台”等,这为学生积累词汇提供了素材。
- 从表达方法来看,文章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方法描写场面。
如描写群众进场的部分是“面”的描写,“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而描写毛主席宣告新中国成立则是“点”的描写,“接着,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
”这种表达方法可以让学生在写作中借鉴,使描写更加生动、全面。
2. 情感态度价值观- 课文传达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通过对开国大典隆重、热烈的描写,让学生感受到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的情感。
学生可以从“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
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这样的语句中深刻体会到当时人们对新中国成立的激动与自豪之情。
3. 与单元主题的关系- 本单元的主题是“革命岁月”,《开国大典》作为本单元的重点课文,集中体现了这一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能够让学生对新中国成立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有更深入的了解,与单元中的其他课文共同构建起对革命岁月的全面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开国大典(教案设计)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刘杨
课型:单一课
教学方法:讲述、欣赏与思考。
一、教学目的
通过对油画《开国大典》的讲述与欣赏,使学生了解中国现代绘画艺术的伟大成就,提高学生对油画中国民族化特点的欣赏能力,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热情。
二、教学重点
作品的艺术处理及民族绘画与西洋绘画结合的特点。
三、教具与学具准备
1、教具:大幅《开国大典》印刷品一张,[富有民族特色的工笔画和年画各一幅。
2、学具:教材,笔记本。
四、教学步骤
(一)组织教学:检查学生课前准备。
(二)导入新课:
我们知道,中国的民族绘画-------中国画,是以线条、墨色来表现形体、质感,并与诗、书、画、石相结合,达到“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的效果。
(出示中国画、年画挂历)而西洋画中的主要画种----油画,却以丰富、能表现复杂的色调层次,能绘声绘色地表现人物形象。
今天让我们来欣赏具有中国特色的油画------《开国大典》(出示油画《开国大典》)
(三)作者介绍:
作者:董希文(1914---1973年),我国著名的油画艺术家。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浙江绍兴人。
1933年考入苏州美专,1934年进杭州国立艺专预科学习,后考入该校本科。
1938年在上海美专借读半年,后又去湖南沅陵国立艺专学习。
学校内迁贵阳后,常去苗寨写生。
1939年随校再迁昆明,毕业后由学校推荐去越南河内美术专科学校学习,不久回国。
1940年到贵州省合作委员会编辑股任职。
1943年至1945年在国立敦煌壁画研究所临摹壁画。
1946年在北京艺专任教,1949年----1973年在中央美术学院任教。
生前曾是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协委员,中国美协创作委员会委员和绘画组副组长。
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教研室主任。
曾任人民英雄纪念碑雕塑创作组长,并作《武昌起义》浮雕草图。
他的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美展,及
参加香港、法国沙龙展出。
并多次被选中为中国军、政代表团出国赠人的国礼。
《开国大典》是中国油画民族化发展历程中的代表作,并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的肯定。
他的艺术功底深厚,强调从整体观察对象和概括描写。
重视以情作画,画中寓情。
作品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深受群众喜爱。
(四)艺术欣赏:
1、主题思想:作品是一幅深为群众欢迎的革命历史画。
它表现了新中国开国大典的宏伟壮阔的场面,再现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一划时代的一刻。
2、作品欣赏:
1)《开国大典》概括:画宽米,高米,油画。
1952年至于953年作,现藏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
画面主体为毛泽东主席和其它中央领导人在天安门城楼上。
代表着亿万中国人民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
这庄严的声音,响彻天安门广场,回响在祖国大地,震撼着全世界。
画面上,国家领导人虽只在左侧占画面三分之一的部分,但在暖调子的红灯笼、红柱子、红地毯的衬托下,非常醒目。
毛泽东主席健朗魁伟的身姿处于画面中心,也体现了领导全中国的核心之核心,并与远
方千千万万的群众遥相呼应,共同为中国历史掀开新的一页而自豪。
画家在构图、设色、人物等场面的处理上,体现出一个泱泱大国的气魄和风度。
如果你到过天安门城楼上,会更加体会到作者构图的大胆与巧妙。
画家在画面上加宽了左右两边红柱子的实际距离,并把右边的一组红柱子搬到画面之外;将栏杆、地毯、游行队伍平行舒展开去使宏大的群众场面得以充分表现。
天安门座北朝南,中央领导人本是面向南方站在毛泽东主席后面,处于逆光之中并背向观众。
画家大胆地将中央领导人的位置移至左侧一角,从而消除了逆光与背向观众的现象,使画面显得更加明丽而喜气洋洋。
再细看,毛主席的集团也不是面向正南方。
另外,典礼当天是阴天有雨的天气,画家却把它改为秋高气爽的晴朗天气,使人有天随人愿、清爽欢快之感。
所有这些大胆的改动,一般人看画时都并不会察觉,不会去分析这些情况给人的印象是,该画真实地、恰如其分地表现了开国大典的盛况。
非如此不可。
这就是艺术家大胆而高超的构图技巧,从而体现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艺术不是生活毫不走样的“复制”,艺术的真实,不是生活的真实。
艺术的表现,是由主题的需要而决定的。
画家在此画中努力使西方的油画技法与我们民族的审美观相适应,特别在色彩处理上,强调色彩的单纯,对比强烈。
红地毯、红灯笼、红柱子及远处红旗的海洋与蓝天、绿树形成对比基调,使画面热烈而明快的;金黄色的菊花与蓝天、白云的对比。
既点明了秋高气爽的季节,又与黄色的灯穗相呼应,增强了华贵灿烂、富丽堂皇的欢庆气氛。
总之,画中强调了物体的固有色,减弱了随光线、环境而异的西方画法用色法。
柔进了中国画法的工笔重彩绘画技巧和敦煌壁画用色的特点。
画家在描绘红地毯时,还独具匠心地在颜料中加入砂粒而收到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画家深厚的艺术功底,使这幅画成为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优秀作品。
2)《开国大典》的历史遭遇
作为历史画,不同于其他画种,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云表现事物的本质,要尊重历史的真实性。
画家在处理历史的真实与艺术表现的手法上,掌握的分寸恰到好处。
然后此画曾两次被歪曲修改。
一次是1954年后,国家领导人中涂掉了高岗;第二次是1972年,去掉了刘少奇。
这都违反了历史的真实性。
所以,在1979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才使该画恢复了它的原状貌。
(五)艺术成就
1、体现了中国历史的转折------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的历史性画卷。
2、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一个新起点-------是西方的油画技法与中国传统绘画技法相结合的典范。
3、体现了文学艺术既高于生活,又忠于生活。
历史画,既要尊重历史的真实,又要进行艺术的提炼。
(六)结论
《开国大典》是划时代的历史画卷,是西洋画(油画)与中国传统绘画技法相结合的杰作。
开国大典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