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传薪火 百折犹未悔——河南农业大学九十年发展纪实
追光——河南农业大学建校120周年发展纪实
追光——河南农业大学建校120周年发展纪实
农轩
【期刊名称】《农村农业农民》
【年(卷),期】2022()13
【摘要】滔滔黄河连山入海,浩荡东来,在广袤的中原大地尽情铺陈,激扬起中华文明的碧浪金波。
天地之中,大河之南,河南农业大学自诞生起就传承了黄河厚重恢宏的气象与情怀,在120年的风雨历程中,高擎厚生丰民、弘农爱国的理想,一路追光!【总页数】4页(P5-8)
【作者】农轩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6
【相关文献】
1.河北农业大学的创建与早期发展变迁——献给河北农业大学建校110周年
2.追光树名企烽火正燎原--武汉邮科院倾力打造光通信企业旗舰纪实
3.追光树名企烽火正燎原--武汉邮科院倾力打造光通信企业旗舰纪实
4.河南农业大学“9∶1”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探析——对河南农业大学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改革试验的调研报告
5.千秋大计杏坛授业百年荣耀家国之光——深圳市坪山新区光祖中学创建校园文化特色学校纪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
河南农大农学院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是在1912年成立的河南公立农业专门学校农学专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与河南农业大学同龄,有近百年的办学历史。
现在,已发展成为河南农业大学教学科研力量最为雄厚、师生人数较多,在学校占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学院。
学院现有教职工77人,其中教师54人。
有双聘院士1人,省管优秀专家4人。
教师中教授有19人,副教授13人,正副教授占教师人数的59%,其中省特聘教授2人,校特聘教授1人。
博士生导师19人,硕士生导师51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46人。
学院现开设农学、农产品标准化与贸易、种子科学与工程、作物生物技术、中药学等5个本科专业或方向。
目前,在校本科生1262人,硕士、博士研究生176人。
2006年,学院培养的一名博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荣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实现了自1998年国家开始评选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以来河南省高校在该奖项中零的突破。
学院现有河南省高校唯一的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作物学,拥有“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作物遗传育种”两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拥有“作物学”博士后流动站(河南省最早)和“作物学”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000-2005年五年河南省唯一),设有“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作物遗传育种学”、“作物生理学”3个博士点,“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作物遗传育种学”、“作物生理学”3个硕士点和农业推广硕士学位授权点,其中农业推广硕士学位授权点是全国首批、河南农业大学首家。
学院拥有省部共建粮食作物生理生态与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玉米改良中心郑州分中心、国家玉米区域技术创新中心、河南省作物生长发育调控重点开放实验室和省部共建教育部作物生长发育调控重点实验室等6个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机构。
近年来,学院在研究型学院建设中硕果累累。
在科研上,5年累计科研经费近亿元,发表学术论文近600余篇,其中SCI论文60余篇;主持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省科技进步二等奖9项。
百年历史 百年典范 农业部与河南省共建的高水平大学——河南农业大学
百年历史百年典范农业部与河南省共建的高水平大学——河
南农业大学
佚名
【期刊名称】《中学生数理化(尝试创新版)》
【年(卷),期】2012(000)006
【摘要】河南农业大学始建于1912年,是农业部与河南省共同建设的以生物学
科为特色的多学科省属重点大学。
今年7月,学校将举办高规格的百年庆典活动。
【总页数】1页(PF0004-F000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9.28
【相关文献】
1.《河南农业大学学报》在河南农业大学百年辉煌中的作用 [J], 常思敏;蒋国良;朱秀英;梁保松;吴坤
2.农业部与河南省共建的高水平大学——河南农业大学 [J],
3.学习革命先辈典范增强社会主义信念——《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历史人物传略》丛书序言 [J], 高放;
4.百年历史百年丰碑——辽宁教育出版社推出爱国主义教育力作《中国百年历史名碑》 [J], 李金书
5.百年历史百年典范国家首批“2011”协同创新计划牵头单位——河南农业大学[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百年校庆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实践活动世纪回眸:辉煌与梦想——河南农业大学百年校庆之际学院:信息与管理科学学院班级:物流管理09-2班姓名:曹仟陆学号:0910106041指导老师:姚锡长世纪回眸:辉煌与梦想——河南农业大学百年校庆之际这是一片神奇厚重的土地,传说中神农氏在这里剡耜而耕,摩蜃而耨,原始农业自此开始养育人类;世界上已知最古老的人工栽培稻在这里出土;农作物在这里最早实现一年两熟……至今,这里的农业人口总数依然全国第一,小麦产量也一直高居全国榜首。
这就是农业大省河南,农业在这里有着特殊的意义。
植根于这片土地上的河南农业大学,从她诞生那天起,就担当起与生俱来的历史使命。
不知不觉已经在这里度过了我两年多的大学生活。
刚开学的一幕幕至今仍记忆犹新,可爱的助班,热心的学长,崭新的宿舍,还有那座标志性建筑——工程楼,嫩绿的草坪,这里的一切都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刚开学的那段时光是美好的却又是短暂的。
那时的我们还带着高中的执着,羞涩,在这个充满活力和激情的地方尽情地展示着自己。
我喜欢大家在一起的感觉,我们来自不同的地区,与他人分享着不同的快乐。
然而光阴似箭,如今的我们又将面临着多种选择,不久之后我们又将继续一个全新的旅程。
滔滔黄河岸边,有我们美丽的校园。
农大人热爱绿色,甘愿为农业奉献。
......每当听到校歌心中就会澎湃不已,这首歌道出了我们曾经的梦想,也道出我们年轻人应该有番抱负与作为。
所以我们什么时候都不能停止前进的步伐。
我校是以农为特色的的大学,我省又是全国最大的产量大省,我校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
我校将为河南农业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作为科研方向。
学校充分发挥“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5个国家级、省部级研究机构建在学校的优势,积极组织科研攻关,服务农业发展的现实需要,服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节能型日光温室”是河南调整产业结构的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我校园艺系承担此项目后,使这种温室很快发展到全省各地,成了不少县乡的支柱产业。
农业职业院校的一面旗帜
农业职业院校的一面旗帜——河南农业职业学院发展纪略在华夏文明的起始点河南这片热土上,省会郑州东部的中牟县有这样一所高校——她,诞生于百废待兴的新中国,已历经六十多年的风雨沧桑,如今已发展成为农业职业院校的一面旗帜,令世人瞩目。
她先后获得“全国职业教育先进集体”“全国农业职业院校产学研结合先进单位”“全国农业职业教育先进集体”“全国阳光工程农民创业培训优秀培训机构”“河南省文明单位”“河南省文明标兵学校”“河南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河南省职教攻坚先进单位”“河南省普通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河南省学校行风建设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近日,记者到该院采访时,该院党委书记陈建军谈起学校几十年的发展历程深情地说:“1952年,百废待兴的新中国,决定在华夏农耕文明的起始点河南,率先向现代农业挺进,成立一所农业院校。
60多年过去了,这所学校发展成了今天的河南农业职业学院。
”作为把美好青春、半生心血和汗水都奉献给这所学校的校领导,陈建军书记谈起办学的责任颇为感慨,他说:“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的全局出发、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做出的重大决策,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河南是农业大省,农业职业院校如何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服务于‘三农’生力军和专业人才?自己作为校领导,文/张华征 李洪永 门保全 蒋鹏▲ 河南农业职业学院党委书记陈建军时刻感到肩头的责任和使命感!”政治建设党建引领 抓关键近年来,河南农业职业学院十分重视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
学院领导班子认为,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充分发挥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抓好党建工作就是抓住了干好其他千头万绪工作的“牛鼻子”。
学校党委把做好党建工作作为办学治校的基本功,坚持以党的高质量建设引领和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
根据省委组织部、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党组制定的《河南省贯彻落实〈高校党建工作重点任务〉具体清单》要求,学校建立工作台账,修订了包括党委书记、班子其他成员责任在内的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清单,并狠抓落实。
重走百年办学路,青春农大再出发
重走百年办学路,青春农大再出发——河南农业大学实践团赴洛阳栾川潭头镇重走办学路7月7日,河南农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暑期实践团赴洛阳栾川潭头镇,开展“重走百年办学路,青春农大再出发”的专项活动。
他们寻访旧址,倾听故事,重点了解并记录抗战时期河南农业大学前身河南大学农学院在潭头镇办学的相关记载。
实践团队于七日中午到达潭头镇,在找好住所安顿后,随即展开了紧张有序的工作。
他们首先到达河南大学附属中学即潭头七七中学,在值班人员的带领下,队员们参观了整个校区,见到了有七十年树龄的河大柏,也在立碑亭下的石碑上,了解到这所中学的悠久历史以及河大在潭头的建校历程。
随后,实践团步行前往邻近的几个村落,探访办学遗址。
在大王庙村口处,有一个由我校与河大合办的抗战办学纪念馆,但由于设施尚未完成,队员们仅在门口进行参观并进行合影留念。
进入村后,大家看到村庄道路两边河南大学的碑文,上面详细地记录了河南大学的相关历史记载,并了解到国立河南大学潭头农学院的发展变化以及农学院教授的各种成就,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接着,队员们又步行四公里前往石坷村,这里是潭头惨案的发生地。
据了解,当时学校的图书、仪器及师生衣物损失惨重,特别是师生及眷属近十人惨遭屠杀,但师生坚持办学的热情始终未减,一面积极筹备开学,一面派人返潭头抢运残留的图书、仪器。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多少优秀青年倒在日军的铁蹄下。
在村委工作人员的带领下,队员们前往河南大学潭头惨案纪念碑,在石碑前,他们鞠躬默哀,敬献花篮。
八日上午,实践团队分别前往潭头村委会和潭头镇政府进行询问与了解。
在工作人员的指引下,队员们来到国立河南大学抗战时期潭头办学纪念馆。
在这里,他们详细了解到河南大学在潭头镇办学期间的历史,当地村民为保护师生和珍贵的科研材料,付出了巨大的牺牲,这正是民族精神的体现。
在经过讲解员串联式的介绍,那段历史更加鲜活了,在当时频繁搬迁、辗转流徙之际,学校的坚忍不拔、当地民众的全力支持、办学路上的艰难困苦等种种情况,充分表现出当时民众顽强的办学毅力和坚韧的学习精神。
百年校庆演讲词1
那些年,我们一起上过的农大——农贸11-1班苏湘伦滔滔黄河岸边,有我们美丽的校园。
农大人热爱绿色,甘愿为农业奉献。
百年的历史、百年的沧桑、百年的奋斗、百年的期待,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一同展现在我们眼前。
亲爱的河南农业大学,请允许我轻轻地翻开您百年的画卷,请允许我虔诚地聆听您百年的倾诉,一起重温您辉煌的历程!农稳社稷,粮安天下,河南农业大学虽数易校名,几度流离,却始终扎根中原沃土,助力农业振兴。
历代农大人秉承“厚生丰民”的办学理念,不辍耕耘,为社会培养了十多万名毕业生,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团结勤奋攀高峰,严谨求实谱新篇。
愿为大地添新绿,誓让山河换新颜。
百年积淀,薪火相继。
从开封到郑州,百年农大,谱写了壮丽的一页,在历史的坐标系上画下一道光辉的轨迹,这条农大函数线是连续的,纵然有起有伏,却终于保持了向上的趋势。
我希望,在下一个百年,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莽莽中原沃野,有我们不解的情缘。
农大人护卫绿色,立志为农业攻关。
河南农业大学正向着创建全国一流农业大学的目标奋力迈进,就像百年校庆标识“100”一样,下面飘逸洒脱的金色书法笔触和“1912-2012”时间跨度,意为一条宽阔的金光大道、一艘奋进的帆船、一片充满生机的沃土,寓意农大走过了沧桑百年的征程,象征农大“天下农本、百年树人”的道路越走越宽广,也喻示农大从这片热土上将扬帆驶向更辉煌的未来。
中英文“河南农业大学”校名采用纯绿色调,意为生态的农大郁郁葱葱,百年长青,也喻示百年农大绿荫华夏,世纪不老.科教兴国为己任,振兴中华担在肩。
愿为绿色献青春,誓把祖国变乐园。
盛世相约,群贤毕集,河南农业大学百年校庆是河南农业高等教育的里程碑,也是我们扬帆远航、再创辉煌的新起点。
在庆祝母亲百岁生日的时候,我们尤其敬重给我们传道、授业、解惑的恩重如山的老师们!是他们,用春蚕的品格和烛光的精神,把科学文化知识传授给了我们,使我们学到了思考问题的方法和能力,学到了为人、治学、处世的准则和道理;忆往昔学海荡舟,看今朝学业有成,我们所取得的每一点成绩,每一次进步,无不得益于母校的育人环境和师长的精心培养。
河南农大100年校庆征文
世纪回眸:辉煌与梦想--河南农业大学百年诞辰谱华章2009年,我步入了河南农业大学的校门,时值今日,正赶上学校一百周年校庆,并且我们学校还升格了,变成了一所实力较强的多科性综合大学,心中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滔滔黄河水,滚滚长江浪,回顾历史,历史的车轮缓缓向前,河南农业大学走过了百余年的办学历程。
学校源自创办于1902年的河南大学堂,1903年改为河南高等学堂,1912年改为河南高等学校;1912年11月经民国教育部批准,改办为河南公立农业专门学校,河南农业高等教育自此发轫;1927年与中州大学、河南公立法政专门学校合并,成立国立第五中山大学,改为中山大学农科;1930年中山大学更名河南大学,农科改为农学院;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时重新独立建制,改为河南农学院,1957年从古城开封迁至省会郑州;1984年12月更名为河南农业大学。
学校建筑学校占地面积260公顷,其中教学试验用地222公顷,建筑面积48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134万册,中外文期刊16000多种(含电子图书),建有千兆校园网。
院系概况学校现有农、医、理、工、文、经、管、法、教9大学科门类,下设农学院、林学园艺学院、牧医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植物保护学院、生命科学学院、信息与管理科学学院、食品科学技术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理学院、文法学院、外国语学院、国际教育学院、体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16个学院、28个研究所(室);拥有1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12个省部级重点学科,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7个博士点,63个硕士点,56个本科专业(方向)。
建有“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烟草栽培生理生化研究基地”等14个国家级、省部级研究中心、基地和重点实验室。
师资力量学校现有教职工1500多人。
在720位专任教师中,有双聘院士5人、教授92人、副教授293人;博士学位120多人,硕士学位290多人;国家级和省部级优秀专家、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05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42人。
百廿农大正青春——河南农业大学校史回顾
河南大学堂旧址河南大学堂成立后,随着时局变化几度更名。
河南大学堂开学一个月后,1902 年8月15日,清政府颁布了清末第一个规定学制系统的文件《钦定学堂章程》,要求:“今定省会所设学堂曰高等学堂。
”1903年“河南大学堂改为河南省高等学堂,以翰林院编修王安澜为监督。
名额250人,年经费银2.84万两。
”(河南省地方史志办公室编撰的《清代晚期(1840.6~1911.12)大事记》)1912年1月19日,民国教育部颁发《普通教育暂行办法》,第一条就规定:“从前各项学堂均改称为学校,监督、堂长应一律改称校长。
”“河南高等学堂改称河南高等学校。
”(《开封市教育志》)1912年民国教育部公布学制系统,史称壬子学制。
当年10月份公布的《大学令》第二十条规定:“大学预科须附设于大学,不得独立。
”由于清末各类高等学堂实际上都是大学预科性质,所以当这一学制系统公布后,全国各省份的同类高等学校纷纷停办或改办为专门学校。
面对这一局面,时任河南高等学校校长时经训作出了一个对于河南高等教育尤其是高等农业教育而言意义非常重大的抉择:河南高等学校改办河南公立农业专门学校。
现藏于台湾“国史馆”的民国教育部专字第895号档案显示,时经训在呈送河南提学司的请示中提议:“预备科虽与高等学校程度相当,特以预备科须附属于大学校中,不能如从前高等学校之独立,而大学又未能各省遍设,本校为全省学校中阶级最高、开办最早者,不得不变通办理,改设专门学校以符新章而宏教育。
”民国教育部专字第895号档案显示,时经训校长将河南高等学校改办为河南公立农业专门学校的提议,获得河南提学使陈善同和河南都督张镇芳的支持,由张镇芳以“陆军上将衔河南都督”的名义于11月3日具文咨请民国教育部查照立案。
11月15日由民国教育总长范源濂、教育次长董鸿祎、司长林棨等共同签署公文,咨覆河南都督:“高等学校改办公立农业专门学校并安置旧有各生办法,应准立案。
”至此,河南大学堂经过10年探索,最终因为河南省情、民生和发展的需要,改办为河南公立农业专门学校,由此开启了河南农业现代化的春天。
薪火相传,矢志不渝
薪火相传,矢志不渝
张爱杰
【期刊名称】《河南教育(教师教育)(下)》
【年(卷),期】2024()3
【摘要】免费师范生政策实施后,我有幸成了西南大学2009级的一名免费师范生。
光荣的使命和责任落在肩头,我将来是要与学生为伴的,我的事业将是太阳底下最光
辉的职业。
2013年,怀揣着对未来的理想,我成了一名教师。
免费师范生政策给了
我这样的机会,我也一直坚守初心,勤勤恳恳地工作。
回想当年,教育初心和梦想生根的地方给了我巨大的动力。
【总页数】1页(P28-28)
【作者】张爱杰
【作者单位】河南科技大学附属高级中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5
【相关文献】
1.弦歌不辍薪火相传——透过作品《薪火相传》看紫砂壶艺的新局面
2.矢志不渝
跟党走专业报国践初心——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心得体会3.新中国地质探矿开拓者呕心沥血矢志不渝新中国勘探工程奠基人功勋卓著业绩辉煌4.矢志不渝推进自我革命永葆党的生机活力——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心得体会5.四载矢志不渝中国移动科技周擦亮科创底色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河南农业大学简介 - 郑东新区管委会
河南农业大学简介河南农业大学创办于1912年,其前身是成立于1912年的河南公立农业专门学校,之后相继经历了国立开封中山大学农科、省立河南大学农学院和国立河南大学农学院等发展阶段。
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时由河南大学农学院独立建院,成为河南农学院。
1957年从古城开封迁至省会郑州。
1984年12月更名为河南农业大学。
2009年11月成为全国第一所省部共建省属农业大学。
学校设有20个学院,学科覆盖农、工、理、经、管、法、文、医、教等9大门类,拥有3个一级、二级国家级重点学科,34个省部级重点学科,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7个博士点,63个硕士点,54个本科专业。
建有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玉米改良(郑州)分中心、国家烟草栽培生理生化研究基地等25个国家级、省部级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1700多人,其中双聘院士9人,教授、副教授400多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专家3人,获国家“中华农业英才奖”专家、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4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37人,国家骨干教师2人,省特聘教授5人,省管优秀专家34人,省学术技术带头人29人,省骨干教师60人。
河南农业大龙子湖新校区位于龙子湖高校园区东北部,内接龙子湖,外连魏河和东四环,两侧分别为河南警察学院和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
新校区占地1935亩,规划建筑面积100多万平方米,计划投资26亿元,建设规模为在校生25000人。
新校区规划设计将充分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既要与龙子湖区整个规划相协调统一,又要突出河南农大的办学特色。
目前,新校区开工建设70万平方米,2011年入住学生5400名。
相信不久的将来,一座布局合理、功能先进、环境优美、资源节约、充满活力的现代化大学新校区定会矗立在郑东新区。
河南农业大学也将带着河南人民的深情厚望,尽快进入全国一流农业大学行列,为实现河南省高等教育新的腾飞做出自己的贡献。
河南农业大学校史馆观后感
河南农业大学校史馆观后感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我走进了河南农业大学校史馆。
原本只是抱着随便看看的心态,却没想到这一趟参观,给我带来了意想不到的震撼和感动。
一进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面巨大的展示墙,上面密密麻麻地罗列着学校的发展历程和取得的辉煌成就。
我仿佛穿越了时空,看到了学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艰辛历程。
校史馆里摆放着许多陈旧的书籍和文献,它们静静地躺在玻璃展柜里,仿佛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我凑近仔细看,发现这些书籍的纸张都已经泛黄,书角也有了磨损的痕迹,但上面的字迹依然清晰可见。
我不禁想象着当年的学子们是如何如饥似渴地翻阅这些书籍,汲取知识的养分。
继续往前走,我看到了学校早期的教学用具。
有一块木质的黑板,上面的粉笔字虽然已经模糊不清,但我能感受到当年老师们在上面书写时的认真和专注。
还有一个破旧的地球仪,球体上的颜色已经褪去了不少,但它曾经一定帮助过无数的学生了解我们这个广袤的世界。
在一个角落里,展示着学校过去的校服和校徽。
那校服的款式虽然简单,却充满了时代的特色。
校徽的设计虽然没有现在的那么精美,但却承载着学校一路走来的历史和记忆。
我忍不住伸手摸了摸,仿佛能触摸到学校的脉搏。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组老照片。
照片中的学生们在田间地头劳作,他们的脸上洋溢着汗水和笑容。
那时候的条件艰苦,没有先进的农具和设备,但他们依然充满热情,为了农业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我看着那些照片,心里涌起一股莫名的感动。
他们或许没有想到,自己当年的努力,会为今天的河南农业大学奠定如此坚实的基础。
走着走着,我来到了一个模拟的实验室场景前。
里面摆放着各种实验仪器和标本,虽然都是仿制的,但却十分逼真。
我仿佛看到了当年的学生们在这里埋头做实验的场景,他们专注的眼神,认真的态度,让我对“学以致用”这个词有了更深的理解。
在参观的过程中,我还注意到了一些细节。
比如墙上挂着的历届优秀毕业生的照片,他们的眼神中充满了自信和对未来的憧憬;还有展示柜里摆放的学生们获得的各种奖项和荣誉证书,这些都是他们努力和付出的最好证明。
沧桑砥砺薪火相传勤耕不辍春华秋实——南京农业大学喜庆110周年华诞
沧桑砥砺薪火相传勤耕不辍春华秋实——南京农业大学喜庆
110周年华诞
刘源
【期刊名称】《中国畜牧业》
【年(卷),期】2012(000)021
【摘要】10月20日,南京农业大学建校110周年庆祝活动在江苏省南京市隆重举行,来自世界各地的嘉宾、校友、兄弟院校代表、离退休老同志以及师生代表共1万余人齐聚南京农业大学,共庆南京农业大学110周年华诞。
【总页数】2页(P64-65)
【作者】刘源
【作者单位】《中国畜牧业》编辑部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4
【相关文献】
1.源远流长八十载沧桑历程薪火相传八十年英才辈出庆祝江苏省常州市第一中学八十周年华诞 [J], 范兴川;刘之灵
2.弦歌不辍春华秋实厦门大学喜迎八十五周年华诞 [J], 张景轩;毛勇
3.弦歌不辍薪火相传栉风沐雨春华秋实-贺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债券发行十周年 [J], 交通银行金融市场业务中心
4.六十年沧桑砥砺,一甲子春华秋实——庆祝南宁市天桃实验学校建校60周年
[J], ;
5.百余年与时俱进几代人薪火相传商务印书馆喜庆110周年华诞 [J], 郭晓虹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精品]农大三次大搬家
张立仁01949年,我进入河南大学史地系和语文预科七班工作。
1952年10月,河南大学农学院从河大分离出来建立河南农学院时,我被调到农学院工作,并从1956年开始参与学校的基建工作,历任基建科科长、基建处副处长,直到离休。
几十年来,我亲身经历了河南农学院的几次搬迁,其情其景至今仍历历在目。
迁往郑州1957年河南农学院迁郑后的校门0为更有利于学校将来的发展,1955年冬,中共河南省委、省人委决定河南农学院由开封迁往郑州。
为完成这一重要任务,学校成立了迁院办公室,院长助理赵树材任迁院办公室主任,主要成员有李守时、李森茂、丁宝章、王存厚和我等20多人。
为了选好院址,1956年元月,迁院办的同志们前往郑州勘察地形。
开始时我们住在福寿街城乡旅社,后来又搬到文化路北段河南政法干校。
经过反复勘察比较,最后我们认定以文化路北段作为新院址最为理想。
此后,我们开始征地和从事规划工作。
我们决定,征购土地2200亩(其中校区建设用地460亩,包括东家属区用地100亩和西教学区用地360亩),设计学院规模为在校生2000人。
征购土地投资约15万元。
为了使农学院能够顺利迁郑,我们首先建成了面积为5917平方米的1号教学楼(附设可容纳300人的阶梯大教室),并采用苏联高校学生宿舍楼的设计图纸,建成6、7号两栋学生宿舍楼(共4281平方米,可容纳1000名学生入住)。
另外我们又在东家属区建了8排平房作为教职工住宅(面积4056平方米,共96户),并以教学区的施工工棚作为临时食堂和会堂。
到1956年底,我们完成了勘察、征地、规划、建设等诸多工作,使全院教职员工和学生700多人顺利迁至郑州新院址。
在新校建设过程中,国家高教部部长杨秀峰、省长吴芝圃和副省长张柏园等领导同志多次到工地和农场察看。
当看到我们自己动手修路、种树、搬家时,他们非常高兴,并对我院教职员工、学生勤劳简朴的作风和出人意料的搬迁速度,给予了热情的赞扬。
南迁许昌河南农学院许昌校门1971年8月24日,河南省革命委员会下发了豫发[71] 23号文件,要求河南农学院搬到许昌农场建校。
不是校友的“萝卜大王”为农大捐款啦
农村·农业·农民2023.07B 63不是校友的“萝卜大王”为农大捐款啦6月28日下午两点半,日头正高,河南省永城市蒋口镇洪楼村民兴种植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的冯雷顾不上休息,张罗着伙计们把刚装上车的货物码齐。
今天,这辆满载6万斤胡萝卜的大车就要发往湖南,其他几台拉货的车辆已经在路上。
说话间,一辆挂着豫A 牌照的商务车驶了过来。
“请问哪位是冯雷?”当冯雷说明身份后,来者惊叹:“你就是冯雷?这么年轻!我们一直以为是位老伯伯。
”说着话,车门迅即打开,来者一把握住冯雷的手:“老乡,终于见面了,感谢你!”来者是河南农业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办公室主任闫东一行人,他们带着满满一大包学校选育的优质种子和感谢信、邀请函,经过了近4个小时300多公里的车程,专门来感谢网上“神交”一年却未曾谋面的冯雷。
而这场线下“奔现”的故事,还要从一年前说起。
2022年9月5日,河南农业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接到了一个电话:“你好,我想给农大捐款1万块,请问怎么转账。
”打来电话的,就是冯雷。
“当时我还以为是校友,结果问了说不是,只说自己是一个农民,就想给河南农业大学捐钱,而且啥条件都不提。
”工作人员吴静老师回忆说,接到这个捐款电话后,她就将校友联络办副主任闫东的联系方式给了对方。
作为“盛产”校友企业家的河南农业大学来说,接受捐款不足为奇。
前有王泽霖教授捐款8000余万元,后有校友秦英林向母校捐赠10亿元,还有数十万元、上百万元的捐款不胜枚举。
“但是,一位过去和农大没有任何交集的农民朋友给学校捐钱,令我们十分意外和感动。
”闫东说,当时对方要了学校教育发展基金会的账号,但是3天后却给他的微信里转了1万元钱。
原来,因为个人对公转账程序较为复杂,冯雷对转账流程又不熟悉,他往永城市里的信用社、邮政银行等多家金融机构跑了好几趟都没有转账成功,最后索性把钱打到了闫东微信里,再由他代转。
“当时我们都很感动,就想来看望这位慷慨的农民朋友,结果又遇上了疫情。
唱响时代主旋律 展示学院新风采——河南农业职业学院成功举办建党90周年系列活动
唱响时代主旋律展示学院新风采——河南农业职业学院成功
举办建党90周年系列活动
佚名
【期刊名称】《河南农业》
【年(卷),期】2011(000)07X
【摘要】为了隆重纪念中国共产党的90华诞,深情回顾党的光辉奋斗历程,热情讴歌党的。
光辉业绩及伟大成就,继承和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进一步激励全院广大师※。
生更加坚信党的领导、坚定理想信念,增强热爱党、热爱祖国的信心和决心,增强各级党支部、团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展示学院党建工作的崭新面貌,向党的十八大献礼,河南农业职业学院党委宣传部、院团委于2011年4至6月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庆祝建党90周年”活动,全院师生唱响了时代的主旋律,腱示了学院的新风采,有力推动了学院各项厂作的健康发展
【总页数】1页(PF0002-F00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40
【相关文献】
1.感党恩学党史唱红歌跟党走——河农业职业学院纪念建党90周年学生系列活动掠影 [J],
2.迎七一颂和谐展风采——河南农业职业学院纪念建党90周年书法绘画等艺术作品展 [J],
3.喜迎建党九十周年展示水利施工行业风采——省水利工程建设局举办纪念建党
90周年系列活动 [J], 张慧达;吕志军
4.学习宣传贯彻十八大精神谋划学院未来发展愿景河南农业职业学院学习宣传贯彻十八大精神系列活动报道 [J],
5.河南农业职业学院洛阳分院2017年“世界读书日”系列活动落幕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走过辉煌从头越——河南南阳农校发展回眸
走过辉煌从头越——河南南阳农校发展回眸
谢枫
【期刊名称】《教育与职业》
【年(卷),期】1999(000)008
【总页数】2页(P40-41)
【作者】谢枫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717
【相关文献】
1.走过“十二五”的白山松水(上)——我省“十二五”辉煌成就回眸——经济发展:稳中求进 [J], ;
2.走过“十五五”的白山松水(下)——我省“十二五”辉煌成就回眸——扶贫开发:聚力攻坚 [J], ;
3.探索改革之路重铸国企辉煌—河南省南阳汽车运输总公司改革与发展纪实 [J], 王二莉;张国锁
4.载入河南教育史册的辉煌——2003年河南教育改革与发展回眸 [J], 邓全
5.回眸奋进的年华五十年走过辉煌岁月──庆祝中国人民银行成立五十周年 [J],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里,农学院师生和当地农民共同经受了血与火的考验,结下了深情厚谊。1944年日寇血洗农学院办学地点嵩县潭头时,当地农民不顾日寇的枪炮,保护师生们离开,有的甚至为此献出生命。王直青院长被俘,不堪忍受日寇欺辱,毅然跳崖身负重伤,多亏乡亲冒险营救。潭头河南坡农民阎虎娃冒着生命危险,将年已古稀的黄以仁教授一家三口藏在家里达一月之久。直到今天,潭头人民还将森林系师生栽种的柏树称为“河大柏”,予以精心保护。
校务公告
|
媒体农大
|
公共信息
|
数次调整后,师资薄弱,设备匮乏。在吴老的影响和带动下,农大师生继续恢弘和发扬“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的优良传统,全身心投入服务农业的伟大事业中。1960年,河南农学院被评为全国文教战线先进单位。作物遗传育种学科1962年就被国家教育部批准,由吴绍骙招收了新中国河南省第一批硕士研究生。
导师的恳切挽留和国外优越的环境丝毫没有动摇青年吴绍骙回归华夏、报效祖国的坚定信念。1938年,他毅然决然告别美利坚,辞别恩师,踏上为中华民族的作物育种事业开拓前进的漫漫历程。
粮食问题是新中国经济发展最基础的问题,吴绍骙决心用育种专长报效祖国。1949年他在全国农业会议上提出的“以发展玉米品种间杂交种作为我国杂种优势利用先导”的思想,得到党和政府的极大重视,《人民日报》全文刊发了他的会议发言,他的这一思想对规范和指导我国玉米杂交种选育工作发挥了巨大作用,开创了新中国玉米科研和生产的新局面。后由他主持选育的玉米优良品种“洛阳混选一号”,在生产中大面积推广,取得前所未有的质量和产量。
视频新闻
|
您现在的位置: 河南农业大学网站 >> 新闻中心 >> 媒体农大 >> [专题]90年校庆专题 >> 正文 2009年5月25日 星期一
中原传薪火 百折犹未悔——河南农业大学九十年发展纪实 热 ★
1932年,年仅31岁的留美博士涂治出任院长。他广延名师,开门办学。他倡导的接种病菌孢子于种子以筛选抗病力强的优良品种的抗病理论及育种技术,被公认为开改进抗病技术的先河。1951年,涂治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彭谦教授主持建设了当时全国最大的土壤馆。邵德纬教授为河南解决了毛白杨苗木繁育问题。李先闻教授的论文发表在国内外学术杂志上,使农学院蜚声国际。
加入收藏
|
新闻中心首页
|
校内新闻
|
吴肃,字一鲁,清末名儒,后又留学日德,精研农林,学贯中西,治学严谨。常志箴提出了“奋发自强,求实力行”的校训,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农大人。郭须静曾翻译过河南省第一篇介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说的文章——《理想家的社会主义》。从巴黎学成归国后,他把从法国带回的珍贵名产香蕉苹果、玫瑰香葡萄接穗引种到农专,使之在中原大地生根,并逐步推广到大江南北。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河南农学院整整6年停止招生。1971年,河南农学院奉命迁校许昌农村。1975年,学校一度改名为许昌农学院。就是在这样的年代里,农学院的师生也没有放弃自己服务农业的追求,先后培育出一批优良作物品种,并千方百计在农村推广农业技术,提高了全省农民的科技意识和科学种田水平。
吴老最杰出的贡献当属“种子异地培育”理论。多年来,一个优良品种的选育,往往要10多年时间。加快选育进程,迅速提高我国农作物产量,吴绍骙认为责无旁贷。他结合我国农业生产的地域条件,提出利用有利自然条件进行加代选育,并自1957年开始,同柳州农业试验站和河南农科院合作付诸实践,在冬季将北方的玉米育种材料送到温暖的南方进行选育,结果一年成功种植两代,开了我国南北穿梭育种的先河,打破了主宰遗传育种学界多年的“环境决定遗传论”。以此撰写的论文发表后,全国各省区科研单位纷纷效法,并从玉米扩大到小麦、水稻、棉花、瓜果蔬菜等数十种作物,其效益之巨,已无法用数字估量。他因为对我国农业发展的杰出贡献,而受到党的关怀器重和人民的爱戴,1962年全国政协会议期间,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将吴老请进中南海,共商国是,同进午餐。
这是一片神奇厚重的土地,传说中神农氏在这里剡耜而耕,摩蜃而耨,原始农业自此开始养育人类;世界上已知最古老的人工栽培稻在这里出土;农作物在这里最早实现一年两熟……至今,这里的农业人口总数依然全国第一,小麦产量也一直高居全国榜首。
这就是农业大省河南,农业在这里有着特殊的意义。植根于这片土地上的河南农业大学,从她诞生那天起,就担当起与生俱来的历史使命。
吴老绩业连创的这些年,学校又经历了一连串的变动。1952年,农学院从河南大学分出,独立成为河南农学院;独立后的农学院贯彻中央精神,将畜牧兽医系合并给江西农学院,植物保护系合并给华中农学院。折枝之际,虽有不舍之意,终怀大局之心,河南农学院为中南地区农业教育做出了特殊的贡献;1957年,河南农学院迁至省会郑州办学。
1927年,农专与河南中州大学、河南公立法政专门学校一起合并为国立开封中山大学,后改为河南省立中山大学。农专改称农科,学制四年,先后开设农艺、森林、园艺、畜牧、农业经济五个系。
1930年,中山大学改名省立河南大学,农科改为农学院。三十年代中期,农学院师资力量十分强大,教授由8名增加到近30名。他们中有许多人后来成为学术泰斗,如中科院学部委员涂治、植物病理学家王鸣岐、畜牧学家许振英、细胞遗传学及育种学家李先闻、水稻遗传育种学家赵连芳、土肥学家彭谦、昆虫分类学家陈振铎等。旨在“阐扬农林学术、促进农村建设”的《农学院院刊》创刊于1936年10月1日。一时名家鼎盛,学术张扬,将农学院带入一段黄金时代。
1949年7月,河南大学师生返回开封。1950年3月,吴绍骙任农学院副院长,院长由省农业厅厅长、著名翻译家、经济学家刘潇然兼任。从此,农学院与新中国一样气象日新。
用智慧构建新中国粮仓
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展示着一位中国博士的照片,而至今国际上大量有关作物栽培学的文献里,还在引用他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观点。
他就是河南农业大学教授、国际著名农业教育家和作物育种学家吴绍骙。
河南农业大学九十年发展纪实
文/刘先琴 王宾齐 张朝阳 图/孙淑娥 张朝阳
胡廷积(右三)、范濂(右四)与中科院院长路甬祥(右二)、原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卢良恕院士(右五)等一起考察小麦示范基地
中原传薪火 百折犹未悔——河南农业大学九十年发展纪实 | 首页 | 新闻中心 | 红色琴弦 | 农大校报 | 90年校庆 | 校园视频
| 软件下载 | 院系设置 | 校园论坛 |
设为首页
联系站长
中原传薪火 百折犹未悔——河南农业大学九十年发展纪实
[ 作者:刘先琴/王宾齐/张朝阳 来自:光明日报 点击数:5184 时间:2003-5-14 录入:信息中心 ]
中原传薪火 百折犹未悔
吴绍骙,安徽省嘉山县人,1934年以优异成绩考取留学欧美公费生,后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研究院取得硕士和博士学位,其博士论文经美国科学杂志发表后,被接纳为美国西格马赛学会荣誉会员,成了当时玉米育种学界的后起之秀,并在国际上首次用试验证明了利用“二环系”法选育优良自交系的新方法。这些理论和方法至今仍然为国内外玉米育种学界所遵循和实践。
农专创办后,校长多为学术名家,如吴肃、王直青、常志箴、万晋、郭须静等。省教育司长李时灿亲自为农专选聘教师,所选教师多为怀着赤子之心而毅然回国报效的留学生或国内外著名专家教授,如黄人俊、钱养浩、郝象吾、王陵南等。正所谓“济济多名师,风气旦夕开”。这种“爱国报国、开放办学、人才兴校”的风气成为河南农业大学90年风雨历程中始终不曾动摇的立校之本。
1945年10月底,师生们带着抗战胜利的无限喜悦返汴复学。1946年夏,王鸣岐任农学院院长。他广揽人才,使当时农学院的教授恢复到15人,学生200余人。1948年暑假,河南大学奉命南迁苏州。在苏州办学期间,农学院又特聘吴绍骙博士等一批知名教授,教风学风依然昂扬向上。
艰难时世报国心
民国肇始,当时的河南教育司长李时灿提出以教育和科技来振兴河南农业。1913年春,河南农业大学的前身——河南公立农业专门学校在古城开封诞生。就是从这里起步,九十年风雨历程中,质朴无华的农大人开始了科技薪火的代代传承,在中原大地上写下了科教兴农的不朽篇章,泽被黎庶,百折未悔。
“七七”事变不久,华北沦陷,河南大学农学院开始了长达8年的流亡办学生涯。在南阳镇平,在嵩县潭头,在淅川荆紫关,在陕西宝鸡,简陋的校舍里,一代名师坚持传道授业;广阔的山野间,莘莘学子从课堂和实践中汲取科技的力量。农作物新品种培育、林果栽培、小麦黄锈病、甘薯软腐病、芝麻枯萎病、白萝卜黑腐病、豌豆象虫虫害等成了师生们研究的新课题。农学家刘葆庆培育出“河南大学H-1、H-2、H-3”等小麦优良品种,使当地小麦普遍增产15%左右。王鸣岐教授指导消灭了当地危害极大的黑甲虫虫害,深受农民称誉。森林系积极开展河南森林资源调查,发现和培育了一些有经济价值的苗木,解决了铁路运输及电讯事业的急需。就是在这样战乱艰辛的困境中,农学院仍然培养出600多名优秀毕业生,教学科研成果也屡受政府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