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地生态学1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Nt= N0×ert 内禀增长率是指在环境条件无限制作用时,由种群内在因
素决定的最大相对增殖速度。
三、种群的逻辑斯谛增长
在有限的环境条件下,开始时因为种群数量少增 长缓慢,随后逐渐加快,但不久之后,由于种群 对有限空间资源和其他生活必需条件的种内竞争 加剧,环境阻力的逐渐增加,增长速度又开始逐 渐下降,直到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K)并维 持下去。由于环境的阻力是逐渐增加的,故增长 曲线呈S型。
人类再不从发展战略上检讨自己的行为,寻 找新的战略,那么未来人与自然怎样共存?!
二、人类对自然系统的认识过程与生态学的发展
人类对自然系统的认识是在实践中,通过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反复过程。人 的思维与认识既受客观条件、社会实践的 限制,也受主观条件的限制,总是由简单 到复杂,由表面现象到内部机理,由描述 到定性、定量分析。
草地生态学的内容包括:
草地生态系统的概念、结构、在自然界的地位和作用,与 人类生活的关系,草地生态系统形成和发展的机制、动力 和影响因素;
草地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生态平衡的原理; 第一性生产的生产力、生产效率和提高生产效率的途径; 第二性生产的生产力、生产效率和提高生产效率的途径; 放牧生态,牧地生态系统的组分及其相互影响,草畜关系
中国科学院生命多样性委员会 www.brim.ac.cn
中国生物多样性信息系统 cbis.brim.ac.cn
中国生物多样性与自然保护信息网 www.nies.org/biodiv/chm_main.htm
第一章 生物种群
生物的组织层次
第一节 生物种群的概念与特征
一、种群的概念 在一定时间内占据特定空间的同一物种的
4000
861.5
5.51
生生应生农中
学
态态用态村国 学科生学生国
术
报学态杂态土 学志环资
期
境源 文
刊
摘
相关网站
www.ied.ac.cn www.nre.com.cn www.ep.net.cn
www.swcc.org.cn www.wwfchina.org www.crein.org.cn go4.163.com/wildbird
我国经济起飞阶段人民对食品的量和质的需求上升
A:人均收入 B:人均粮食消费 C:每100美元收入上升的粮食消费增量
(美元)
(kg)
C=△B/△A×100(kg)
200
134.8
300
164.8
29.6
500
237.8
36.7
1000
481.4
48.7
2000
804.3
32.3
3000
856.4
5.21
(19世纪末-1935年)学科与学派的分化
学科的分化:生态学发展的第一高峰。 出现了植物生态学、动物生态学、人类生态学等。 1900年,被公认为生物学的独立领域。 学派的产生:生态学发展的第二高峰。
英美学派:动态研究,对群落演替和顶极群落有 较系统的研究。
法瑞学派:静态研究,对群落有较多研究。 北欧学派:研究植物地理学,在生态学分析方法 上比较细致。 苏联学派:研究集中在生物地理群落方面。
地球约存在46亿年,35亿年前出现生物(菌藻类),恐龙2.3亿年 前出现,六千五百万年前消失;人类已存在大约400万年。
现在的环境污染、臭氧层的破坏、某些
资源的枯竭是从18世纪蒸汽机的发明,即工 业革命以来,人类的发展冲击大自然的结果。 地球的年龄46亿年,人类在地球上诞生大约 400万年,工业革命才200年,如果将46亿 年浓缩为100年,就是说地球的年龄是100岁 的话,人类在地球上才1个月,而工业革命才 3分钟!仅仅是这3分钟,人类就把地球糟蹋 成这个样子,可见人的本事多么大?!如果
第二节 草地生态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草地生态学(Grassland Ecology)是运用生态 学和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研究草地生态 系统的结构、功能、生物生产、动态、生 态调控,并探索其实现高效、平衡和持续 发展的科学。
草地(Grassland)是草类和其着生的土地构 成的综合自然体,地(土地)指的是环境,草 类是构成草地的主体,是草食动物赖以生 存的条件。
这样一种草地生物群落和环境结合并具上 述功能的综合自然体叫做草地生态系统 (grassland ecosystem) 。
第三节 草地生态学的性质和内容
草地生态学为生态学的分枝学科,属于应 用生态学的范畴,它以生物学、地学和普 通生态学为基础,与农业生态学和景观生 态学相联系和渗透,为草地畜牧业及自然 资源的管理和环境保护提供草地生态学的 理论基础和相应技术。
的矛盾和统一,放牧生态研究进展; 中国主要草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生物生产、存在的
生态学问题和实现高效平衡持续发展的途径; 生态调控的原理、草地生态工程和现代草地畜牧业建设的
生态学基本理论和方法; 草地生态系统模型的组建和应用等。
草地生态系统不是孤立存在的,经常与其 他生态系统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 约,因此,草地生态学还须研究草地生态 系统与其他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
三、生态学分支学科
生态学按其性质分为理论生态学和应用生态学两 大类。
按研究的生物对象,可划分为植物生态学、动物 生态学、微生物生态学;
按研究生物的组织水平,可分为个体生态学、种 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和生态系统生态学;
按研究的环境特点,可以分为淡水生态学、海洋 生态学、草原生态学、森林生态学和荒漠生态学 等。
2、生态学的发展
(1)生态系统概念的提出 ; (2)生态系统“食物链”的提出 ; (3)系统论及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运用 ; (4)生态工程原理及技术应用。
(二)生态问题
生态问题就是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环境问 题的实质是人类的文明与支持这个文明的 自然系统之间不协调,以致出现不能持续 发展的关系。
集合体。 种群由个体组成,但不等于个体的简单相
加,这是因为各有机体之间存在着非独立 性的交互作用,使其在整体上呈现出一种 有组织有结构的特性。
二、种群的基本特征
种群的基本特征是指各类生物种群在正常 的生长发育条件下所具有的共同特征,即 种群的共性。
种群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一)种群的空间分布特征; 种群内个体的空间分布方式,称为分布格
5
4
3
2
1
0
0
1
2
3
4
5
2.随机型分布:即种群 内个体在空间的位置 不受其它个体分布的 影响(即相互独立); 同时每个个体在任一 空间分布的概率是相 等的。 随机分布比
较少见,因为在环境 的分布均匀一致,种 群内个体间没有彼此 吸引或排斥时才易产 生随机分布。
3.成群型分布:即 种群内个体的分布 既不随机,也不均 匀,而是形成密集 的斑块。在自然界 中,这种分布是最 常见的。成群分布 又常有成群随机分 布和成群均匀分布 两种现象。
养级的有机体活动范围有增大的趋势。
2、出生率和死亡率
出生率:种群无论以生产、孵化、分裂或出芽方式 产生新个体的能力。最大出生率/生态出生率
绝对出生率:B=△N/△T 相对出生率:b=△N/(N△t) 死亡率:死亡的速率。 死亡速度:qx=dx/△t 死亡比例:qx=dx/nx 最低死亡率/生态死亡率
第四节 草地生态学的发展历史
20世纪60年代以前,集中于草地的利用与管理; 1962年,《牧野生态学》; 1971年,《草地生态学》; 70年代到90年代初,研究集中在草地植物生物学
和生理生态学,草地植物种群生态学、草地植物 群落结构与动态、第一性生产力、第二性生产、 放牧生态、草地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物质循环、 草地资源动态监测、草地管理模型的建立与应用 等。
Nt+1=λ×Nt或Nt=λt× N0 当λ>1时,表示种群增长;λ=1时,种群稳定;λ
<1时,种群下降,当λ=0时,种群无繁殖现象, 且在下一代灭亡。
二、种群的指数增长
在无限环境条件下,除了种群的离散增长外,有些生物可 以连续进行繁殖,没有特定的繁值期,在这种情况下,种 群的增长表现为指数形式。其数学模型可以用以下微分方 程表示:
(四)邻接效应
当种群的密度增加时,在邻接的个体之间 所出现的相互影响,称为邻接效应。
第二节 种群的增长模型
根据环境对种群的作用以及种群世代的重 叠状况,种群增长一般有3种典型类型:几 何级数增长、指数型增长和逻辑斯谛增长。
一、种群的几何级数增长
种群的几何级数增长是指种群在无限的环境中生 长,不受食物、空间等条件的限制,种群的寿命 只有1年,且一年只有一个繁殖季节,同时种群无 年龄结构,彼此隔离的一种增长方式。这种现象 可用如下的简单公式描述:
4、种群的迁入和迁出
迁入和迁出也是种群变动的两个主要因子, 它描述各地方种群之间进行基因交流的生 态过程。
(三)种群的遗传特征
种群通常是由相同基因型的个体组成, 但在繁殖过程中,可以通过遗传物质的重 新组合及突变作用使种群的遗传性状发生 变异,然后通过自然选择使某些个体更能 适应环境特点而占据优势。随环境条件的 变化,种群可能发生进化或适应能力的变 化。
3、种群年龄和性别结构
年龄结构分为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3种 类型 。
A
B
C
幼年(繁殖前期) 中年(繁殖期) 老年(繁殖后期)
生物种群年龄结构的三种基本类型 A.增长型种群 B.稳定型种群 C.衰退型种群
种群中雄性和雌性个体数目的比例称为性 比,也称性比结构,通常分为雌、雄和两 性 3种类型。
局(分布类型)。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 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分布,称为种群的 内分布型。种群的内分布型通常可分均匀 型、随机型和成群型3种类型,而在成群分 布型中又包括成群随机型和成群均匀型。
1.均匀型分布:也叫规则 分布,即种群内各个体 在空间呈等距离分布。 当有机体能够占据的空 间比其所需要的大时, 则在其分布上所受到的 阻碍较小,这样使种群 中的个体呈均匀分布。 在小范围内的均匀分布 主要是因为种群内的个 体间的竞争。
草地生态学
主讲人:孔 郑
绪论
➢五大危机
当今世界人类所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如果人类对所生活的自然界没有全面的认识,不遵 循生态学规律,就会招致灾难性的后果。 草地生态学保护草地生态环境,实现草地资源永续利用的重要理论。
第一节 生态学及其发展
一、生态学与生态问题 (一)生态学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
逻辑斯谛曲线常划分为5个时期:①开始期,由于 种群个体数量少,密度增长缓慢;②加速期,随个体 数的增加,密度增长逐渐加快;③转折期,当个体数 达到饱和密度一半时,密度增长最快;④减速期,即 个体数超过一半以后,密度增长逐渐变慢;⑤饱和期, 种群个体数达到K值而饱和。
我国草地生态学的发展
70年代中期以前,草地利用和管理的研究; 70年代后期,草地植物种群生态和草地生
态系统的研究; 80年代后,我国草地生态学发展较快。
第五பைடு நூலகம் 草地生态学的发展前景
草地生态学是一门很有发展前途的学科; 它不仅在建设现代化的草地生态农业中继 续发挥作用,而且在我国和其他发展中国 家显得更为重要。
(二)种群的数量特征
1、种群大小和密度
种群大小:一定面积或容积内某个种的个体总数(生物 量)。
种群密度:单位面积或容积内某个种的个体总数(生物 量) 。
粗密度(天然密度):单位空间某个种的实际个体数量。 生态密度:单位栖息空间某个种的实际个体数量。 单位栖息空间:种群实际占有的空间 实际密度测定方法:总数普查法、取样调查法 密度与种群地位的关系:草食动物种群>肉食;较高营
草地包括天然草地和栽培(人工)草地,前者 是自然形成的,后者是人工建立的。
萨旺纳草原
斯太普草原
普列里草原
潘帕斯草原
草地上的植物、家畜、野生动物和微生物共存于同 一环境之中,彼此之间相互适应,相互依存,以绿 色植物为基础,在它们之间进行着以下几个过程:
物质的生产; 能量的流动; 水的运转; 营养物质的循环; 近年又提出信息传递或称信息流。
其作用机理的学科。
生态学
生物
环境
生态学的两个发展阶段:
1、生态学的形成: 我国战国时代的《管子·地圆篇》; 古希腊的海波诺提斯 ; 1749年,法国,布丰 ,生命律; 1803年,马尔萨斯的《人口论》; 1807年,德国,洪堡德, 植物地理学; 1859年,英国,达尔文,物种起源; 1866年,德国,海克尔,提出生态学定义 ;
素决定的最大相对增殖速度。
三、种群的逻辑斯谛增长
在有限的环境条件下,开始时因为种群数量少增 长缓慢,随后逐渐加快,但不久之后,由于种群 对有限空间资源和其他生活必需条件的种内竞争 加剧,环境阻力的逐渐增加,增长速度又开始逐 渐下降,直到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K)并维 持下去。由于环境的阻力是逐渐增加的,故增长 曲线呈S型。
人类再不从发展战略上检讨自己的行为,寻 找新的战略,那么未来人与自然怎样共存?!
二、人类对自然系统的认识过程与生态学的发展
人类对自然系统的认识是在实践中,通过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反复过程。人 的思维与认识既受客观条件、社会实践的 限制,也受主观条件的限制,总是由简单 到复杂,由表面现象到内部机理,由描述 到定性、定量分析。
草地生态学的内容包括:
草地生态系统的概念、结构、在自然界的地位和作用,与 人类生活的关系,草地生态系统形成和发展的机制、动力 和影响因素;
草地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生态平衡的原理; 第一性生产的生产力、生产效率和提高生产效率的途径; 第二性生产的生产力、生产效率和提高生产效率的途径; 放牧生态,牧地生态系统的组分及其相互影响,草畜关系
中国科学院生命多样性委员会 www.brim.ac.cn
中国生物多样性信息系统 cbis.brim.ac.cn
中国生物多样性与自然保护信息网 www.nies.org/biodiv/chm_main.htm
第一章 生物种群
生物的组织层次
第一节 生物种群的概念与特征
一、种群的概念 在一定时间内占据特定空间的同一物种的
4000
861.5
5.51
生生应生农中
学
态态用态村国 学科生学生国
术
报学态杂态土 学志环资
期
境源 文
刊
摘
相关网站
www.ied.ac.cn www.nre.com.cn www.ep.net.cn
www.swcc.org.cn www.wwfchina.org www.crein.org.cn go4.163.com/wildbird
我国经济起飞阶段人民对食品的量和质的需求上升
A:人均收入 B:人均粮食消费 C:每100美元收入上升的粮食消费增量
(美元)
(kg)
C=△B/△A×100(kg)
200
134.8
300
164.8
29.6
500
237.8
36.7
1000
481.4
48.7
2000
804.3
32.3
3000
856.4
5.21
(19世纪末-1935年)学科与学派的分化
学科的分化:生态学发展的第一高峰。 出现了植物生态学、动物生态学、人类生态学等。 1900年,被公认为生物学的独立领域。 学派的产生:生态学发展的第二高峰。
英美学派:动态研究,对群落演替和顶极群落有 较系统的研究。
法瑞学派:静态研究,对群落有较多研究。 北欧学派:研究植物地理学,在生态学分析方法 上比较细致。 苏联学派:研究集中在生物地理群落方面。
地球约存在46亿年,35亿年前出现生物(菌藻类),恐龙2.3亿年 前出现,六千五百万年前消失;人类已存在大约400万年。
现在的环境污染、臭氧层的破坏、某些
资源的枯竭是从18世纪蒸汽机的发明,即工 业革命以来,人类的发展冲击大自然的结果。 地球的年龄46亿年,人类在地球上诞生大约 400万年,工业革命才200年,如果将46亿 年浓缩为100年,就是说地球的年龄是100岁 的话,人类在地球上才1个月,而工业革命才 3分钟!仅仅是这3分钟,人类就把地球糟蹋 成这个样子,可见人的本事多么大?!如果
第二节 草地生态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草地生态学(Grassland Ecology)是运用生态 学和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研究草地生态 系统的结构、功能、生物生产、动态、生 态调控,并探索其实现高效、平衡和持续 发展的科学。
草地(Grassland)是草类和其着生的土地构 成的综合自然体,地(土地)指的是环境,草 类是构成草地的主体,是草食动物赖以生 存的条件。
这样一种草地生物群落和环境结合并具上 述功能的综合自然体叫做草地生态系统 (grassland ecosystem) 。
第三节 草地生态学的性质和内容
草地生态学为生态学的分枝学科,属于应 用生态学的范畴,它以生物学、地学和普 通生态学为基础,与农业生态学和景观生 态学相联系和渗透,为草地畜牧业及自然 资源的管理和环境保护提供草地生态学的 理论基础和相应技术。
的矛盾和统一,放牧生态研究进展; 中国主要草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生物生产、存在的
生态学问题和实现高效平衡持续发展的途径; 生态调控的原理、草地生态工程和现代草地畜牧业建设的
生态学基本理论和方法; 草地生态系统模型的组建和应用等。
草地生态系统不是孤立存在的,经常与其 他生态系统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 约,因此,草地生态学还须研究草地生态 系统与其他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
三、生态学分支学科
生态学按其性质分为理论生态学和应用生态学两 大类。
按研究的生物对象,可划分为植物生态学、动物 生态学、微生物生态学;
按研究生物的组织水平,可分为个体生态学、种 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和生态系统生态学;
按研究的环境特点,可以分为淡水生态学、海洋 生态学、草原生态学、森林生态学和荒漠生态学 等。
2、生态学的发展
(1)生态系统概念的提出 ; (2)生态系统“食物链”的提出 ; (3)系统论及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运用 ; (4)生态工程原理及技术应用。
(二)生态问题
生态问题就是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环境问 题的实质是人类的文明与支持这个文明的 自然系统之间不协调,以致出现不能持续 发展的关系。
集合体。 种群由个体组成,但不等于个体的简单相
加,这是因为各有机体之间存在着非独立 性的交互作用,使其在整体上呈现出一种 有组织有结构的特性。
二、种群的基本特征
种群的基本特征是指各类生物种群在正常 的生长发育条件下所具有的共同特征,即 种群的共性。
种群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一)种群的空间分布特征; 种群内个体的空间分布方式,称为分布格
5
4
3
2
1
0
0
1
2
3
4
5
2.随机型分布:即种群 内个体在空间的位置 不受其它个体分布的 影响(即相互独立); 同时每个个体在任一 空间分布的概率是相 等的。 随机分布比
较少见,因为在环境 的分布均匀一致,种 群内个体间没有彼此 吸引或排斥时才易产 生随机分布。
3.成群型分布:即 种群内个体的分布 既不随机,也不均 匀,而是形成密集 的斑块。在自然界 中,这种分布是最 常见的。成群分布 又常有成群随机分 布和成群均匀分布 两种现象。
养级的有机体活动范围有增大的趋势。
2、出生率和死亡率
出生率:种群无论以生产、孵化、分裂或出芽方式 产生新个体的能力。最大出生率/生态出生率
绝对出生率:B=△N/△T 相对出生率:b=△N/(N△t) 死亡率:死亡的速率。 死亡速度:qx=dx/△t 死亡比例:qx=dx/nx 最低死亡率/生态死亡率
第四节 草地生态学的发展历史
20世纪60年代以前,集中于草地的利用与管理; 1962年,《牧野生态学》; 1971年,《草地生态学》; 70年代到90年代初,研究集中在草地植物生物学
和生理生态学,草地植物种群生态学、草地植物 群落结构与动态、第一性生产力、第二性生产、 放牧生态、草地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物质循环、 草地资源动态监测、草地管理模型的建立与应用 等。
Nt+1=λ×Nt或Nt=λt× N0 当λ>1时,表示种群增长;λ=1时,种群稳定;λ
<1时,种群下降,当λ=0时,种群无繁殖现象, 且在下一代灭亡。
二、种群的指数增长
在无限环境条件下,除了种群的离散增长外,有些生物可 以连续进行繁殖,没有特定的繁值期,在这种情况下,种 群的增长表现为指数形式。其数学模型可以用以下微分方 程表示:
(四)邻接效应
当种群的密度增加时,在邻接的个体之间 所出现的相互影响,称为邻接效应。
第二节 种群的增长模型
根据环境对种群的作用以及种群世代的重 叠状况,种群增长一般有3种典型类型:几 何级数增长、指数型增长和逻辑斯谛增长。
一、种群的几何级数增长
种群的几何级数增长是指种群在无限的环境中生 长,不受食物、空间等条件的限制,种群的寿命 只有1年,且一年只有一个繁殖季节,同时种群无 年龄结构,彼此隔离的一种增长方式。这种现象 可用如下的简单公式描述:
4、种群的迁入和迁出
迁入和迁出也是种群变动的两个主要因子, 它描述各地方种群之间进行基因交流的生 态过程。
(三)种群的遗传特征
种群通常是由相同基因型的个体组成, 但在繁殖过程中,可以通过遗传物质的重 新组合及突变作用使种群的遗传性状发生 变异,然后通过自然选择使某些个体更能 适应环境特点而占据优势。随环境条件的 变化,种群可能发生进化或适应能力的变 化。
3、种群年龄和性别结构
年龄结构分为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3种 类型 。
A
B
C
幼年(繁殖前期) 中年(繁殖期) 老年(繁殖后期)
生物种群年龄结构的三种基本类型 A.增长型种群 B.稳定型种群 C.衰退型种群
种群中雄性和雌性个体数目的比例称为性 比,也称性比结构,通常分为雌、雄和两 性 3种类型。
局(分布类型)。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 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分布,称为种群的 内分布型。种群的内分布型通常可分均匀 型、随机型和成群型3种类型,而在成群分 布型中又包括成群随机型和成群均匀型。
1.均匀型分布:也叫规则 分布,即种群内各个体 在空间呈等距离分布。 当有机体能够占据的空 间比其所需要的大时, 则在其分布上所受到的 阻碍较小,这样使种群 中的个体呈均匀分布。 在小范围内的均匀分布 主要是因为种群内的个 体间的竞争。
草地生态学
主讲人:孔 郑
绪论
➢五大危机
当今世界人类所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如果人类对所生活的自然界没有全面的认识,不遵 循生态学规律,就会招致灾难性的后果。 草地生态学保护草地生态环境,实现草地资源永续利用的重要理论。
第一节 生态学及其发展
一、生态学与生态问题 (一)生态学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
逻辑斯谛曲线常划分为5个时期:①开始期,由于 种群个体数量少,密度增长缓慢;②加速期,随个体 数的增加,密度增长逐渐加快;③转折期,当个体数 达到饱和密度一半时,密度增长最快;④减速期,即 个体数超过一半以后,密度增长逐渐变慢;⑤饱和期, 种群个体数达到K值而饱和。
我国草地生态学的发展
70年代中期以前,草地利用和管理的研究; 70年代后期,草地植物种群生态和草地生
态系统的研究; 80年代后,我国草地生态学发展较快。
第五பைடு நூலகம் 草地生态学的发展前景
草地生态学是一门很有发展前途的学科; 它不仅在建设现代化的草地生态农业中继 续发挥作用,而且在我国和其他发展中国 家显得更为重要。
(二)种群的数量特征
1、种群大小和密度
种群大小:一定面积或容积内某个种的个体总数(生物 量)。
种群密度:单位面积或容积内某个种的个体总数(生物 量) 。
粗密度(天然密度):单位空间某个种的实际个体数量。 生态密度:单位栖息空间某个种的实际个体数量。 单位栖息空间:种群实际占有的空间 实际密度测定方法:总数普查法、取样调查法 密度与种群地位的关系:草食动物种群>肉食;较高营
草地包括天然草地和栽培(人工)草地,前者 是自然形成的,后者是人工建立的。
萨旺纳草原
斯太普草原
普列里草原
潘帕斯草原
草地上的植物、家畜、野生动物和微生物共存于同 一环境之中,彼此之间相互适应,相互依存,以绿 色植物为基础,在它们之间进行着以下几个过程:
物质的生产; 能量的流动; 水的运转; 营养物质的循环; 近年又提出信息传递或称信息流。
其作用机理的学科。
生态学
生物
环境
生态学的两个发展阶段:
1、生态学的形成: 我国战国时代的《管子·地圆篇》; 古希腊的海波诺提斯 ; 1749年,法国,布丰 ,生命律; 1803年,马尔萨斯的《人口论》; 1807年,德国,洪堡德, 植物地理学; 1859年,英国,达尔文,物种起源; 1866年,德国,海克尔,提出生态学定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