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痹心痛病中医护理方案
2015.02心脑病科胸痹心痛病中医护理方案
![2015.02心脑病科胸痹心痛病中医护理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91bf26c0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8d.png)
胸痹心痛病中医护理方案胸痹心痛是指以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
轻者仅感胸闷如窒,呼吸欠畅,重者则有胸痛,严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
相当于西医的稳定性心绞痛,亦称稳定性劳力性心绞痛。
一、常见证候要点(一)心痛发作期1.寒凝血瘀证:遇冷则疼痛发作,或闷痛,舌淡暗、苔白腻,脉滑涩。
2.气滞血瘀证:疼痛剧烈,多与情绪因素有关,舌暗或紫暗、苔白,脉弦滑。
(二)心痛缓解期1.气虚血瘀证:胸闷、胸痛,动则尤甚,休息时减轻,乏力气短,心悸汗出, 舌体胖有齿痕,舌质暗有瘀斑或瘀点,苔薄白,脉弦或有间歇。
2.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胸闷隐痛,时作时止,心悸气短,倦怠懒言,面色少华,头晕目眩,遇劳则甚,舌暗红少津,脉细弱或结代。
3.痰阻血瘀证:胸脱痞闷如窒而痛,或痛引肩背,气短,肢体沉重,形体肥胖痰多,纳呆恶心,舌暗苔浊腻,脉弦滑。
4.气滞血瘀证:胸闷胸痛,时痛时止,窜行左右,疼痛多与情绪因素有关,伴有胁胀,喜叹息,舌暗或紫暗、苔白,脉弦。
5.热毒血瘀证:胸痛发作频繁、加重,口苦口干,口气浊臭,烦热,大便秘结,舌紫暗或暗红,苔黄厚腻,脉弦滑或滑数。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胸闷、胸痛1.密切观察胸痛的部位、性质、持续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遵医嘱监测心率、心律、脉搏、血压等变化。
出现异常或胸痛加剧,汗出肢冷时,立即汇报医师。
2.发作时绝对卧床休息,必要时给予氧气。
3.遵医嘱舌下含服速效救心丸,必要时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并观察疗效。
4.遵医嘱穴位贴敷:选取心俞、膈俞、脾俞、肾俞等穴位。
5.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取穴心、肾、交感、神门、皮质下等穴位。
6.遵医嘱中药泡洗:常选用当归、红花等活血化瘀药物。
(二)心悸、气短1.观察心率、心律、血压、脉搏、呼吸频率、节律,面唇色泽及有无头晕、黑蒙等伴随症状。
2.遵医嘱穴位贴敷:选取心俞穴、膻中、内关等穴位。
3.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选取心、肺、肾、神门、皮质下等穴位,伴失眠者配伍交感、内分泌等穴位。
胸痹心痛病中医护理方案30509
![胸痹心痛病中医护理方案30509](https://img.taocdn.com/s3/m/33f9815f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93.png)
胸痹心痛病中医护理方案30509胸痹心痛是指由于心脏供血不足所引起的胸部疼痛。
中医认为,胸痹心痛是由于心阳虚衰、气血淤滞、痰饮内阻等原因造成的。
因此,中医护理方案主要是通过调理心阳、活血化瘀、祛痰化饮等方法来治疗胸痹心痛病。
本文将详细介绍胸痹心痛的中医护理方案。
1.中药调理(1)活血化瘀:应选用具有活血化瘀功效的中药。
例如,桃仁、红花、川芎、当归等,可制成煎剂或者药粉服用。
(2)祛痰化饮:痰湿是导致胸痹心痛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应选用具有祛痰化饮作用的中药。
例如,半夏、茯苓、苦参、厚朴等,可制成煎剂服用。
(3)补益心阳:胸痹心痛多由心阳虚衰引起,应选用具有温补心阳功效的中药。
例如,肉桂、附子、炙黄芪等,可制成煎剂服用。
2.饮食调理(1)心血不足型:可适当食用具有补血作用的食物,如红枣、黑芝麻、牛肉等。
此外,还可以适量摄入富含维生素E的食物,如杏仁、葵花籽等。
(2)痰湿阻滞型:应避免食用油腻、肥甘厚味及生冷食物,如油炸食品、肥肉、蛋黄等。
可多食用纤维素丰富的食物,例如苹果、莴苣等。
(3)阳虚水停型:应避免食用咸寒、油腻、生冷食物,如冷饮、寒凉水果等。
应多食用温补心阳、有助于排除体内湿气的食物,如姜、葱、羊肉等。
3.环境调理(1)保持良好的心情:情志对心血管系统有着重要的影响,应尽量保持情绪稳定、心情舒畅。
(2)保持适宜的活动量:适度的运动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但过度劳累或剧烈运动可能会诱发胸痹心痛病症。
因此,应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宜的运动方式和强度。
(3)避免寒冷刺激:寒冷的环境和刺激可能会引起胸痹心痛症状加重,应避免暴露在寒冷的环境中,并注意保暖。
4.心理调理(1)规律作息: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尽量避免熬夜或过度劳累。
(2)放松心情:在日常生活中注意放松自己的心情,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
(3)积极面对:胸痹心痛是一种慢性疾病,患者需要积极面对自己的病情,并与医生保持良好的沟通和配合。
总之,胸痹心痛的中医护理方案主要是通过中药调理、饮食调理、环境调理和心理调理等综合措施来治疗病症。
胸痹心痛病中医护理方案.优秀精选PPT
![胸痹心痛病中医护理方案.优秀精选PPT](https://img.taocdn.com/s3/m/310e7322aa00b52acec7caa2.png)
心血管科 田丽华
概念
• 胸痹心痛病一般指以胸闷胸痛,甚至胸痛 彻背,喘息不得卧为主的病证,与现代医 学“冠心病”症状类同。
中国冠心病发病率:
• 我国冠心病发病率上升 每5人中有一人患病
内容
• 一、常见证候要点 •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 四、健康指导 • 五、护理难点
• 5.虚秘者服用肉苁蓉通便口服液;热秘者口服黄 连上清丸或麻仁丸;热毒血瘀者遵医嘱大黄煎剂 200ml灌肠。
•
肉苁蓉
遵医嘱舌下含服麝香保心丸或速效救心丸,必要时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并观察疗效。 耳穴贴压(耳穴埋豆)(交感、神门、心、内分泌)
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者,宜食益气养阴、活血通络之品,如甲鱼、鸭肉、海参、木耳、香菇、山药、荸荠、甘蔗、百合、子、藕汁等 。 对目标人群进行定期追踪、随访和效果评价。 三七粉用少量温水调服或装胶囊服用。 遵医嘱穴位按摩:取穴内关、神门、心俞等穴位。 穴位按摩(前胸部的膻中穴和背部的心俞穴较为敏感)。 气滞血瘀证:胸闷胸痛,时痛时止,窜行左右,疼痛多与情绪因素有关,伴有胁胀,喜叹息,舌暗或紫暗、苔白,脉弦。 热秘者口服黄连上清丸或麻仁丸; 遵医嘱中药泡洗:选用红花、当归、川芎、薄荷、艾叶等药物,伴失眠者配合按摩涌泉穴。
• 2.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胸闷隐痛,时作 时止,心悸气短,倦怠懒言,面色少华, 头晕目眩,遇劳则甚,舌暗红少津,脉细 弱或结代。
• 3.痰阻血瘀证:胸脘痞闷如窒而痛,或痛引 肩背,气短,肢体沉重,形体肥胖痰多, 纳呆恶心,舌暗苔浊腻,脉弦滑。
• 4.气滞血瘀证:胸闷胸痛,时痛时止,窜行 左右,疼痛多与情绪因素有关,伴有胁胀, 喜叹息,舌暗或紫暗、苔白,脉弦。
精选-胸痹心痛病中医护理常规
![精选-胸痹心痛病中医护理常规](https://img.taocdn.com/s3/m/734772e81a37f111f1855b79.png)
胸痹心痛病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证候要点(一)心痛发作期1.寒凝血瘀证:遇冷则疼痛发作,或闷痛,舌淡暗、苔白腻,脉滑涩。
2.气滞血瘀证:疼痛剧烈,多与情绪因素有关,舌暗或紫暗、苔白,脉弦滑。
(二)心痛缓解期1.气虚血瘀证:胸闷、胸痛,动则尤甚,休息时减轻,乏力气短,心悸汗出,舌体胖有齿痕,舌质暗有瘀斑或瘀点,苔薄白,脉弦或有间歇。
2.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胸闷隐痛,时作时止,心悸气短,倦怠懒言,面色少华,头晕目眩,遇劳则甚,舌暗红少津,脉细弱或结代。
3.痰阻血瘀证:胸脘痞闷如窒而痛,或痛引肩背,气短,肢体沉重,形体肥胖痰多,纳呆恶心,舌暗苔浊腻,脉弦滑。
4.气滞血瘀证:胸闷胸痛,时痛时止,窜行左右,疼痛多与情绪因素有关,伴有胁胀,喜叹息,舌暗或紫暗、苔白,脉弦。
5.热毒血瘀证:胸痛发作频繁、加重,口苦口干,口气浊臭,烦热,大便秘结,舌紫暗或暗红,苔黄厚腻,脉弦滑或滑数。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一)胸闷、胸痛1.密切观察胸痛的部位、性质、持续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遵医嘱监测心率、心律、脉搏、血压等变化。
出现异常或胸痛加剧,汗出肢冷时,立即汇报医师。
2.发作时绝对卧床休息,必要时给予氧气。
3.遵医嘱舌下含服麝香保心丸或速效救心丸,必要时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并观察疗效。
4.遵医嘱穴位贴敷:选取心俞、膈俞、脾俞、肾俞等穴位。
5.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取穴心、神门、交感、内分泌、肾等穴位。
6.遵医嘱中药泡洗:常选用当归、红花等活血化瘀药物。
7.遵医嘱穴位按摩:取穴内关、神门、心俞等穴位。
8.中药离子导入治疗:选择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足太阳膀胱经的背俞穴等穴位。
9.寒凝血瘀、气虚血瘀者取穴隔姜灸,选取心俞、隔俞、膻中、气海等穴位,每日交替施灸,也可取穴选用艾条灸,取穴足三里、内关等穴位。
(二)心悸、气短1.观察心率、心律、血压、脉搏、呼吸频率、节律,面唇色泽及有无头晕、黑蒙等伴随症状。
2.遵医嘱穴位贴敷:选取关元、气海、膻中、足三里、太溪、复溜等穴位。
胸痹心痛病中医护理方案分析
![胸痹心痛病中医护理方案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5d9c1d88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60cb2ad.png)
胸痹心痛病中医护理方案分析胸痹心痛是指由于心脏血供不足引起的胸闷、疼痛、气急等症状的一种疾病。
中医认为胸痹心痛多属于心痹范畴,常与气滞、痰湿、火盛等病机有关。
中医护理方案主要包括调整饮食、改善生活习惯、草药治疗以及针灸、推拿等物理疗法。
饮食调整是中医治疗胸痹心痛的重要方面。
患者应遵循“饮食有节、如时如量”的原则。
饮食宜清淡,避免辛辣、油腻、煎炸等刺激性食物。
推荐多食用粗粮、蔬菜、水果等富含纤维的食物,以促进肠胃蠕动,预防便秘。
此外,可以适量饮用绿茶、红糖水等具有舒展血管、调节血脂的饮品。
改善生活习惯也是胸痹心痛的重要护理方案之一、患者应保持良好的作息规律,尽量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过度激动。
要注重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
此外,要避免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减少对心脏的刺激,预防心脏病的发展。
草药治疗是中医治疗胸痹心痛的重要方法之一、针对不同病机,可以选用不同的中药组合。
常用的方剂有活络丸、舒心气丸、温经活血丸等。
这些草药具有活血化瘀、舒络消痛的作用,可以改善心肌供血不足的症状。
针灸、推拿等物理疗法也是中医护理胸痹心痛的重要手段。
针灸可以通过刺激穴位和调节气血运行来缓解胸痹心痛的症状。
推拿可以通过按摩经络、调理气血来改善病情。
这些物理疗法具有疏通经络、促进血液循环的作用,对胸痹心痛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总之,胸痹心痛的中医护理方案主要包括饮食调整、改善生活习惯、草药治疗以及针灸、推拿等物理疗法。
患者在接受治疗的同时,还应注意心理调节,保持愉快的心情,积极参与适宜的体育锻炼,改善体质。
通过多方面的综合护理,可以有效缓解胸痹心痛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胸痹心痛病中医护理方案
![胸痹心痛病中医护理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8403a0e6195f312b3169a555.png)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心悸、气短 □
1.活 动□ 3.情志护理□(方案 中无) 4.其他护理措施:
1.耳穴贴压□ 应用次数: 次,应用 时间: 天 2.穴位按摩□ 应用次数: 次,应用 时间: 天 3.中药泡洗□ 应用次数: 次,应用 时间: 天 4.穴位贴敷□ 应用次数: 次,应用 时间: 天 5.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 间: 天
护理效果
胸闷、胸痛 □
1.体 位□ 2.活 动□ 3.情志护理□(方案 中无) 4.其他护理措施:
1.耳穴贴压□ 应用次数: 次,应用 时间: 天 2.艾 灸□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 间: 天 3.穴位按摩□ 应用次数: 次,应用 时间: 天 4.中药泡洗□ 应用次数: 次,应用 时间: 天 5.穴位贴敷□ 应用次数: 次,应用 时间: 天 6.中药离子导入□ 应用次数: 次,应 用时间: 天 7.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 间: 天
频饮; 5.虚秘者服用苁蓉通便口服液;热秘者口服黄连上清丸或麻仁丸;
热毒血瘀者遵医嘱大黄煎剂200ml灌肠。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内服中药 1.中药汤剂一般饭后温服。寒凝血瘀者偏热服;热毒血瘀者偏凉
服。 2.速效救心丸舌下含服,麝香保心丸、丹参滴丸舌下含服或口服。
须密闭保存,置于阴凉干燥处。 3.三七粉用少量温水调服,或装胶囊服用。 4.活血化瘀类中成药宜饭后服用,如冠心丹参胶囊、通心络胶囊、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其他:
1.
好 □ 较好□
□(请注
2.
明)
3.
一般□ 差 □
二、护理依从性及满意度评价
患者对护理的依从性
评价项目
依从
部分依 从
胸痹心痛病中医护理方案
![胸痹心痛病中医护理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ff99aefd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ae.png)
胸痹心痛病中医护理方案胸痹心痛病是一种常见的中医内科疾病,主要表现为胸闷、胸痛、心悸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休克或死亡。
为了更好地护理这类患者,本文将介绍胸痹心痛病的中医护理方案。
一、一般护理1.保持病室环境安静、整洁,为患者提供舒适的休息环境。
2.根据气候变化,注意加减衣物,预防感冒。
3.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排便,以免诱发心痛。
4.坚持心身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刺激。
二、病情观察1.密切观察心痛发作的时间、性质、部位及伴随症状,如有异常应立即报告医生。
2.观察患者的呼吸、脉搏、血压等生命体征,以及心电图变化,及时发现和处理病情变化。
3.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和安慰。
三、饮食护理1.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多食蔬菜、水果、瘦肉、鱼类等富含维生素和蛋白质的食物。
2.避免过饱、辛辣、油腻食物,以免加重心脏负担。
3.戒烟限酒,避免饮用浓茶和咖啡等刺激性饮料。
4.心痛发作时,可适当饮用温开水或热牛奶,以缓解疼痛。
四、情志护理1.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和安慰。
2.鼓励患者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3.避免不良情绪的影响,如紧张、焦虑、恐惧等,以免加重病情。
五、中药护理1.煎药前先将中药洗净,浸泡30分钟至1小时,然后煎煮30分钟左右。
2.煎好的中药汤剂应趁热过滤,以免药渣堵塞煎壶。
3.服药时应避免过热或过凉,以免刺激胃肠道。
4.中药疗效较慢,需长期坚持服药才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5.在服用中药期间,应避免同时使用其他药物,以免产生药物相互作用。
六、针灸护理1.针灸治疗前应做好准备工作,如排空小便、松解衣服等。
2.治疗时应取舒适体位,避免紧张和疲劳。
3.治疗过程中如出现不适或晕针等情况,应立即停止治疗并报告医生。
4.针灸治疗后应注意保暖和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和情绪激动。
七、按摩护理1.按摩前应先了解患者的病情和体质情况,然后选择合适的按摩方法和力度。
2.常用于胸痹心痛病的按摩方法包括揉法、推法、摩法等,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使用。
胸痹心痛病中医护理方案资料讲解
![胸痹心痛病中医护理方案资料讲解](https://img.taocdn.com/s3/m/9fc92564551810a6f4248653.png)
胸痹心痛病中医护理方案胸痹心痛病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证候要点(一)心痛发作期1.寒凝血瘀证:遇冷则疼痛发作,或闷痛,舌淡暗、苔白腻,脉滑涩。
2.气滞血瘀证:疼痛剧烈,多与情绪因素有关,舌暗或紫暗、苔白,脉弦滑。
(二)心痛缓解期1.气虚血瘀证:胸闷、胸痛,动则尤甚,休息时减轻,乏力气短,心悸汗出,舌体胖有齿痕,舌质暗有瘀斑或瘀点,苔薄白,脉弦或有间歇。
2.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胸闷隐痛,时作时止,心悸气短,倦怠懒言,面色少华,头晕目眩,遇劳则甚,舌暗红少津,脉细弱或结代。
3.痰阻血瘀证:胸脘痞闷如窒而痛,或痛引肩背,气短,肢体沉重,形体肥胖痰多,纳呆恶心,舌暗苔浊腻,脉弦滑。
4.气滞血瘀证:胸闷胸痛,时痛时止,窜行左右,疼痛多与情绪因素有关,伴有胁胀,喜叹息,舌暗或紫暗、苔白,脉弦。
5.热毒血瘀证:胸痛发作频繁、加重,口苦口干,口气浊臭,烦热,大便秘结,舌紫暗或暗红,苔黄厚腻,脉弦滑或滑数。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一)胸闷、胸痛1.密切观察胸痛的部位、性质、持续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遵医嘱监测心率、心律、脉搏、血压等变化。
出现异常或胸痛加剧,汗出肢冷时,立即汇报医师。
2.发作时绝对卧床休息,必要时给予氧气。
3.遵医嘱舌下含服麝香保心丸或速效救心丸,必要时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并观察疗效。
4.遵医嘱穴位贴敷:选取心俞、膈俞、脾俞、肾俞等穴位。
5.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取穴心、神门、交感、内分泌、肾等穴位。
6.遵医嘱中药泡洗:常选用当归、红花等活血化瘀药物。
7.遵医嘱穴位按摩:取穴内关、神门、心俞等穴位。
8.中药离子导入治疗:选择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足太阳膀胱经的背俞穴等穴位。
9.寒凝血瘀、气虚血瘀者取穴隔姜灸,选取心俞、隔俞、膻中、气海等穴位,每日交替施灸,也可取穴选用艾条灸,取穴足三里、内关等穴位。
(二)心悸、气短1.观察心率、心律、血压、脉搏、呼吸频率、节律,面唇色泽及有无头晕、黑蒙等伴随症状。
胸痹心痛病中医护理常规
![胸痹心痛病中医护理常规](https://img.taocdn.com/s3/m/2a881801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9e.png)
胸痹心痛病中医护理常规胸痹心痛病,因邪痹心络,气血不畅所致,以胸闷、胸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为主要临床表现。
一、护理评估(1)密切观察患者胸痛的部位、性质、时间及放射的部位。
(2)了解患者饮食、生活习惯及既往病史。
(3)评估患者心理-社会情况。
(4)中医临床辨证:舌象、脉象及情志状态。
(5)中医证型:①气虚血瘀证。
证候:胸痛、胸闷,动则尤甚,休息后缓解。
胸闷、胸痛呈发作性,常因体力活动、情绪激动、饱餐、受寒等而诱发,乏力,气短,心悸,汗出。
舌体胖有齿痕,舌质淡暗有瘀斑或瘀点,苔薄白,脉弱或沉缓或结代。
②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
证候:胸闷隐痛、时作时止,心悸气短,倦怠懒言,面色少华,头晕目眩,遇劳则甚,口干,便干。
舌暗红少津或苔少,脉细弱或结代。
③痰阻血瘀证。
证候:胸脱痞闷,如窒而痛,或痛引肩背,或仅胸闷,气短,肢体沉重,形体肥胖,痰多,纳呆,恶心。
舌暗,苔浊腻,脉弦滑Q④气滞血瘀证。
证候:胸闷胸痛,时痛时止,窜行左右,疼痛多与情绪因素有关,伴有胁胀,喜叹息。
舌略或紫暗,苔白,脉弦。
⑤寒凝血瘀证。
证候:胸痛如绞,遇寒发作,甚则胸痛彻背,肢冷汗出。
舌淡暗或青紫,苔白腻,脉沉细涩或沉紧。
⑥热毒血瘀证。
证候:胸痛,口干口苦,口气浊臭,烦热,大便秘结。
舌紫暗或暗红,舌下脉紫红,苔黄厚腻,脉弦滑或滑数。
二、护理要点(1)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护理。
(2)保持病室安静整洁,空气清新,无异味。
(3)患者生活规律,劳逸结合。
(4)急性期患者应卧床休息,协助其日常生活,避免不必要的翻动,限制探视,防止情绪波动。
(5)指导患者注意防寒保暖,避免受凉,根据气候变化及时增减衣服。
(6)遵医嘱使用止痛药物。
(7)观察病情,做好护理记录。
①密切观察患者胸痛的部位、性质、时间及放射的部位。
②观察患者心电图变化,发现异常波型时,报告医生,并配合处理。
(8)给药护理:中西药之间间隔30分钟左右,中药汤剂宜温服。
寒凝心脉、心气虚弱、心肾阳虚者中药汤剂宜热服。
胸痛、心痛病中医护理方案
![胸痛、心痛病中医护理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371389f0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e1.png)
胸痛、心痛病中医护理方案胸痹、心绞痛在中医理论中是西医缺血性心脏病的心绞痛,可引起胸痛、喘息、心悸、胸闷等临床表现,并可引起猝死等并发症。
和心肌梗塞,这对患者的健康是有害的。
对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这种病主要发生在老年人身上。
近年来,在生活方式改变、人口老龄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发病率逐渐升高,给自身、家庭和社会造成了巨大的负担,备受关注。
中医是治疗胸痛、心痛经验丰富的一类中药。
因此,作者在下面简要说明了这一点。
胸痛、心痛病病理机制第一,病因。
(1)年老体弱,慢性脾肾病,不堪忍受,心阳无力,心阳虚弱,因淤塞导致胸痛、心痛。
(2)饮食劳累伤脾,脾阳不活,生化血源不足,造成虚心出血、气血血虚、脉郁胸闷两种。
(3)人体心肺虚弱,静脉阻塞会导致胸痛。
(4)情绪受损、肝脏失去凝聚力,瘀伤、静脉出血可能会引起胸痛和心痛。
(5)脂肪、甜食、酒类、乳酪类乱食,损伤脾胃,导致精液不畅、水痰、痰浊、脉络不畅、胸痹。
第二,病状。
(1)阴寒证:胸闷、气短、胸口深痛、严寒,面色苍白,心悸汗出,四肢冰凉,苔滑腻,脉沉细。
(2)痰证:症状:胸胀,时而缓慢,时而急促,时而疼痛可致肩背,心悸气喘,身重头晕,食少腹胀,体胖或咳喘,痰白痰,舌苔白腻。
质嫩、苔腻、脉沉、缓或滑。
(3)气虚血瘀证:胸痛,如针刺或痉挛、背痛、心悸、气短、胸闷、舌质有瘀点(如图1所示),脉搏或脉搏停滞。
(4)气阴两虚证:胸闷、轻痛、间歇痛、心悸、倦怠乏力、面色苍白、头晕目眩、阵痛剧烈。
图1:气虚血瘀症舌质有瘀点胸痛、心痛病中医护理第一,中药内服。
中药应饭后服用,舌下或口服速效片、麝香片、人参片,需要存放在密闭、阴凉、干燥的地方。
简单的中药和活血药宜饭后服用,如人参冠心胶囊、强心胶囊、血凝胶囊、银杏叶、血库口服液瘀伤等。
睡前半小时服用镇静剂,如大枣安神胶囊、琥珀粉等。
餐前骨盆修复,如紫心饮口服液、口服补心液等。
第二,饮食方面。
(1)对于跌打损伤,宜食温寒活血的食物,如龙眼肉、羊肉、韭菜、荔枝、山楂、桃子、葱、干姜、大蒜等;少吃苦瓜等寒性食物。
胸痹心痛病中医护理_方案
![胸痹心痛病中医护理_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767c3424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5c596c8.png)
2023
PART 02
中医护理原则
REPORTING
整体护理
整体护理是指从整体出发,全面评估 患者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状况,制定 个性化的护理方案。对于胸痹心痛病 患者,整体护理包括关注患者的病情 状况、饮食习惯、生活习惯、心理状 态等方面。
VS
具体而言,整体护理要求对患者进行 全面的健康状况评估,了解患者的病 情状况、疼痛程度、生活自理能力等 情况,以便制定针对性的护理方案。 同时,要关注患者的饮食习惯和生活 习惯,指导患者合理饮食、规律作息 ,避免不良的生活习惯对病情的影响 。
中药膏方
指导患者正确使用中药膏方, 注意用药剂量和方式。
中药注射剂
关注患者使用中药注射剂的过 敏反应和不良反应,及时处理 。
中西药合用
指导患者正确中西药合用,避 免药物相互作用和不良反应的
发生。
2023
PART 04
中医特色护理技术
REPORTING
穴位按摩
总结词
通过按摩特定穴位,缓解胸痹心痛症 状。
2023
PART 03
中医护理措施
REPORTING
生活起居护理
01
02
03
04
起居规律
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避免熬 夜和过度劳累。
环境适宜
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温度和湿 度适宜,避免噪音和强光刺激
。
适量运动
鼓励患者进行适量运动,如太 极拳、散步等,以增强体质。
情志调护
关注患者的情绪变化,给予心 理疏导和支持,帮助患者保持
详细描述
根据中医理论,选取心俞、内关等穴 位进行按摩,可以调和气血、舒缓疼 痛。按摩时力度适中,以患者感到舒 适为宜。
拔罐疗法
胸痹心痛病中医护理方案11
![胸痹心痛病中医护理方案11](https://img.taocdn.com/s3/m/d9f13ef8524de518964b7d40.png)
• 宁心安神类药睡前半小时服用,如枣仁宁心胶囊、琥珀粉等 • 补益类药饭前服用,如滋心阴口服液、补心气口服液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注射给药
中药注射剂应单独 输注,须使用一次 性精密输液器;与 西药注射剂合用时 ,建议用生理盐水 间隔,注意观察有 无不良反应
使用活血化瘀药注 意有无出血倾向。 常用药物有丹参、 丹红、红景天、血 栓通、参芎、舒血 宁、红花、灯盏细 辛、苦碟子等注射 液
四、健康指导
保持情绪稳定,避免不良刺激
鼓励患者表达内心感受,针对性给予心里支持
情志调理
指导患者掌握自我排解不良情绪的方法, 如音乐疗法、谈心释放法、转移法
五、护理难点 解决思路
服药依从性差
1、建立目标人群档案,利用多种形式进行健康教 育干预 2、对目标人群进行定期追踪、随访和效果评价
解决思路
不良生活习惯
1、利用多种形式进行健康教育并进行个体化指导, 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 2、定期门诊复查 3、筛选危险因素(不良生活习惯、便秘等),进 行针对性干预
六、护理效果评价
六、护理效果评价
感谢大家的聆听! 祝大家工作顺利,身体健康! 谢谢!
心 悸 ︑ 气 短
二、常见症状Leabharlann 症候施护 便秘1、腹部按摩:顺时钟按摩,每次15-20分钟,每日2-3次 2、遵医嘱穴位贴敷:可用醋调大黄粉、吴茱萸粉或一捻金贴 敷神阙穴 3、遵医嘱穴位按摩:虚寒性便秘、取穴天枢、上巨虚等穴位; 实热性便秘取穴足三里、支沟、上髎、次髎等穴位 4、晨起饮温水一杯约200~300ml(消渴患者除外),15分钟 内分次频饮 5、虚秘者服用苁蓉通便口服液;热秘者口服黄连上清丸或麻 仁丸;热毒血瘀者遵医嘱大黄剂200ml灌肠
胸痹心痛病中医护理方案
胸痹中医护理方案
![胸痹中医护理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c9fccc4f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ec79c5a.png)
胸痹中医护理方案第1篇胸痹中医护理方案一、背景胸痹是中医内科常见疾病,其主要表现为胸闷、胸痛、心悸等症状,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带来严重影响。
为提高胸痹患者治疗效果,降低复发率,充分发挥中医护理在疾病康复中的作用,结合中医理论及现代护理理念,制定本护理方案。
二、护理目标1. 缓解患者胸痹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2. 增强患者自我保健意识,降低疾病复发风险。
3. 发挥中医护理优势,为患者提供全面、个性化的护理服务。
三、护理措施1. 生活护理(1)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
(2)指导患者进行适宜的体育活动,如散步、太极等,以增强体质,提高心肺功能。
(3)合理膳食,以清淡、易消化为主,多吃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
(4)戒烟限酒,避免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
2. 情志护理(1)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了解患者心理需求,提供心理支持。
(2)加强健康教育,使患者正确认识疾病,树立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3)指导患者进行情绪调节,如倾听音乐、参加兴趣小组等,保持心情愉悦。
3. 中医特色护理(1)辨证施护:根据患者病情及体质,制定个性化的中医护理方案。
(2)中药护理:遵医嘱给予中药煎剂,观察用药反应,确保用药安全。
(3)针灸护理:根据患者病情,选择合适的穴位进行针灸治疗,注意观察针感及局部反应。
(4)推拿按摩:对胸痹患者进行适当的推拿按摩,以缓解症状,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4. 健康教育(1)向患者及家属传授胸痹的相关知识,提高疾病认识。
(2)教会患者及家属自我监测病情,掌握疾病加重时的紧急处理方法。
(3)指导患者遵医嘱服药,定期复查,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四、护理评价1. 患者胸痹症状得到有效缓解,生活质量提高。
2. 患者对疾病认识加深,自我保健意识增强。
3. 护理措施得到有效实施,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提高。
五、注意事项1. 护理人员应具备扎实的中医护理知识和技能,以确保护理方案的实施效果。
2. 加强与医生的沟通,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护理措施。
中医护理中胸痹病案综合护理方案
![中医护理中胸痹病案综合护理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739de575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4bbdb53.png)
中医护理中胸痹病案综合护理方案胸痹病是一种中医诊断名,它起因于心气不血行,导致心脉堵塞不通畅,从而引发胸痛等症状。
中医学认为,胸痹病多与情志不舒、饮食过度或不当、气血不足、痰湿内滞等因素相关。
针对该病,中医护理综合方案可以起到辅助调理和缓解症状的作用。
下面将介绍一种针对胸痹病的中医护理综合方案。
一、调整饮食习惯胸痹病与饮食关系密切,因此需要调整饮食习惯。
首先要遵循“清淡少盐、适量荤素”的原则,控制食盐摄入,减少对心血管的负担。
同时,应注意饮食的规律性,避免过饥过饱,保持适量的饮食量。
此外,可适当增加一些富含抗氧化物质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等,以帮助改善心血管功能。
二、调节情绪状态情志不舒是导致胸痹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调节情绪状态对病情的缓解十分重要。
可通过参与一些愉快的活动,如散步、听音乐、社交等,排解压力,稳定情绪。
此外,学会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学会自我调节情绪,也是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
三、中药治疗中医治疗胸痹病通常是以中药为主。
根据病情,医生会开具适合患者的中药方剂。
常见的中药有:山楂、丹参、当归、青皮等。
这些药物可以活血化瘀、理气通络,改善心脉的气血运行,从而缓解胸痛的症状。
需要注意的是,中药治疗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按照合理剂量及用法用量服用。
四、推拿按摩推拿按摩是中医护理中的重要手段之一。
对于胸痹病患者来说,胸部的推拿按摩有助于疏通胸脉、舒缓胸部不适。
按摩时可以用温热的草药油或推拿膏,由上往下,由中往两侧,以顺势做圆圈状按摩胸部,力度适中,以患者舒适为度。
每日可进行数次,每次5-10分钟。
五、运动锻炼适度的运动锻炼有助于改善心血管功能,预防和缓解胸痹病。
建议选择适合自身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游泳等。
运动时应注重呼吸调节,避免过度劳累和过快的运动节奏。
同时,增加日常身体活动,如上下楼梯、做家务等,以增加心脏负荷,促进血液循环。
六、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良好的生活习惯对胸痹病的预防和调理起到重要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胸痹心痛病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心痛发作期
1.寒凝血瘀证:遇冷则疼痛发作,或闷痛,舌淡暗、苔白腻,脉滑涩。
2.气滞血瘀证:疼痛剧烈,多与情绪因素有关,舌暗或紫暗、苔白,脉弦滑。
(二)心痛缓解期
1.气虚血瘀证:胸闷、胸痛,动则尤甚,休息时减轻,乏力气短,心悸汗出,舌体胖有齿痕,舌质暗有瘀斑或瘀点,苔薄白,脉弦或有间歇。
2.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胸闷隐痛,时作时止,心悸气短,倦怠懒言,面色少华,头晕目眩,遇劳则甚,舌暗红少津,脉细弱或结代。
3.痰阻血瘀证:胸脘痞闷如窒而痛,或痛引肩背,气短,肢体沉重,形体肥胖痰多,纳呆恶心,舌暗苔浊腻,脉弦滑。
4.气滞血瘀证:胸闷胸痛,时痛时止,窜行左右,疼痛多与情绪因素有关,伴有胁胀,喜叹息,舌暗或紫暗、苔白,脉弦。
5.热毒血瘀证:胸痛发作频繁、加重,口苦口干,口气浊臭,烦热,大便秘结,舌紫暗或暗红,苔黄厚腻,脉弦滑或滑数。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胸闷、胸痛
1.密切观察胸痛的部位、性质、持续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遵医嘱监测心率、心律、脉搏、血压等变化。
出现异常或胸痛加剧,汗出肢冷时,立即汇报医师。
2.发作时绝对卧床休息,必要时给予氧气。
3.遵医嘱舌下含服麝香保心丸或速效救心丸,必要时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并观察
疗效。
4.遵医嘱穴位贴敷:选取心俞、膈俞、脾俞、肾俞等穴位。
5.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取穴心、神门、交感、内分泌、肾等穴位。
6.遵医嘱中药泡洗:常选用当归、红花等活血化瘀药物。
7.遵医嘱穴位按摩:取穴内关、神门、心俞等穴位。
8.中药离子导入治疗:选择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足太阳膀胱经的背俞穴等穴位。
9.寒凝血瘀、气虚血瘀者取穴隔姜灸,选取心俞、隔俞、膻中、气海等穴位,每日交替施灸,也可取穴选用艾条灸,取穴足三里、内关等穴位。
(二)心悸、气短
1.观察心率、心律、血压、脉搏、呼吸频率、节律,面唇色泽及有无头晕、黑蒙等伴随症状。
2.遵医嘱穴位贴敷:选取关元、气海、膻中、足三里、太溪、复溜等穴位。
3.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选取心、肺、肾、神门、皮质下等穴位,伴失眠者配伍交感、内分泌等穴位。
4.遵医嘱穴位按摩:选取神门、心俞、肾俞、三阴交、内关等穴位,伴汗出者加合谷、复溜穴。
5.遵医嘱中药泡洗:选用红花、当归、川芎、薄荷、艾叶等药物,伴失眠者配合按摩涌泉穴。
(三)便秘
1.腹部按摩:顺时针按摩,每次15~20分钟,每日2~3次;
2.遵医嘱穴位贴敷:可用醋调大黄粉、吴茱萸粉或一捻金贴敷神阙穴;
3.遵医嘱穴位按摩:虚寒性便秘,取穴天枢、上巨虚等穴位;实热性便秘取穴足
三里、支沟、上髎、次髎等穴位;
4.晨起饮温水一杯约200~300ml(消渴患者除外),15分钟内分次频饮;
5.虚秘者服用苁蓉通便口服液;热秘者口服黄连上清丸或麻仁丸;热毒血瘀者遵医嘱大黄煎剂200ml灌肠。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内服中药
1.中药汤剂一般饭后温服。
寒凝血瘀者偏热服;热毒血瘀者偏凉服。
2.速效救心丸舌下含服,麝香保心丸、丹参滴丸舌下含服或口服。
须密闭保存,置于阴凉干燥处。
3.三七粉用少量温水调服,或装胶囊服用。
4.活血化瘀类中成药宜饭后服用,如冠心丹参胶囊、通心络胶囊、血栓通胶囊、银杏叶片、血府逐瘀口服液等。
5.宁心安神类药睡前半小时服用,如枣仁宁心胶囊、琥珀粉等。
6.补益类药饭前服用,如滋心阴口服液、补心气口服液等。
(二)注射给药
1.中药注射剂应单独输注,须使用一次性精密输液器;与西药注射剂合用时,建议用生理盐水间隔,注意观察有无不良反应。
2.使用活血化瘀药注意有无出血倾向。
常用药物有丹参、丹红、红景天、血栓通、参芎、舒血宁、红花、灯盏细辛、苦碟子等注射液。
(三)特色技术
1.穴位贴敷(详见附录2)。
2.耳穴贴压(耳穴埋豆)(详见附录2)。
3.中药泡洗(详见附录2)。
4.穴位按摩(详见附录2)。
5.中药离子导入(详见附录2)。
6.艾灸(详见附录2)。
四、健康指导
(一)生活起居
1.环境安静,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
2.避免劳累、饱餐、情绪激动、寒冷、便秘、感染等诱发因素,戒烟限酒。
3.起居有常,发作时休息,缓解期适当锻炼,如快步走、打太极拳等,以不感疲劳为度。
(二)饮食指导
1.寒凝血瘀者,宜食温阳散寒、活血通络之品,如龙眼肉、羊肉、韭菜、荔枝、山楂、桃仁、薤白、干姜、大蒜等;少食苦瓜等生冷、寒凉之品。
食疗方:薤白粥等。
2.气滞血瘀者,宜食行气活血之品,如山药、山楂、桃仁、木耳、白萝卜等;少食红薯、豆浆等壅阻气机之品。
食疗方:陈皮桃仁粥等。
3.气虚血瘀者,宜食益气活血之品,如鸡肉、牛肉、蛇肉、山药、木耳、大枣、薏苡仁等。
食疗方:海蜇煲猪蹄等。
4.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者,宜食益气养阴、活血通络之品,如甲鱼、鸭肉、海参、木耳、香菇、山药、荸荠、甘蔗、百合、莲子、藕汁等。
食疗方:山药粥、百合莲子羹等。
5.痰阻血瘀者,宜食通阳泄浊,活血化瘀之品,如海参、海蜇、薏苡仁、荸荠、冬瓜、海带、白萝卜、蘑菇、百合、扁豆、桃仁、柚子等。
食疗方:薏苡仁桃仁粥等。
6.热毒血瘀者,宜食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之品,如百合、芹菜、菊叶、苦瓜、绿豆、莲子芯、黑木耳、荸荠、马齿苋等;忌食羊肉、荔枝、龙眼肉等温燥、动火之品。
食疗方:绿豆汤、菊花决明子粥等。
(三)情志调理
1.保持情绪稳定,避免不良刺激。
2.鼓励患者表达内心感受,针对性给予心理支持。
3.指导患者掌握自我排解不良情绪的方法,如音乐疗法、谈心释放法、转移法。
五、护理难点
(一)服药依从性差
解决思路:
1.建立目标人群档案,利用多种形式进行健康教育干预。
2.对目标人群进行定期追踪、随访和效果评价。
(二)不良生活方式
解决思路:
1.利用多种形式进行健康教育并进行个体化指导,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
2.定期门诊复查。
3.筛查危险因素(不良生活习惯、便秘等),进行针对性干预。
六、护理效果评价
附:胸痹心痛病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胸痹心痛病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医院:患者姓名:性别:年龄: ID:文化程度:入院日期:证候诊断:发作期:寒凝血瘀证□气滞血瘀证□
缓解期:气虚血瘀证□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痰阻血瘀证□气滞血瘀证□热毒血瘀证□其他:
6 / 8
二、护理依从性及满意度评价
7 / 8
三、对本病中医护理方案的评价:实用性强□实用性较强□实用性一般□不实用□
改进意见:
四、评价人(责任护士)姓名技术职称护士长签字:
8 /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