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胸痹心痛诊疗方案解析

合集下载

胸痹心痛(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诊疗方案及临床路径

胸痹心痛(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诊疗方案及临床路径

胸痹心痛(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诊疗方案及临床路径一.中西医病名中医病名:胸痹心痛是指以胸痛憋闷、、心悸气短为主症的一种心系疾病。

轻者胸闷或胸部隐痛,发作短暂;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喘息不得卧,痛引左肩或左臂内侧。

常伴有心悸气短,呼吸不畅,甚则喘促,面色苍白,冷汗淋漓等。

多由劳累饱餐、寒冷或情绪激动而诱发;.主要病机为心脉痹阻,病理变化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

其本虚可有气虚、血虚、阴虚、阳虚,标实为血瘀、痰浊、气滞、寒凝。

急性发作期以标实为主,缓解期以本虚为主。

病位在心,与肝、脾、肾二脏关系密切。

本病相当西医的冠心病心绞痛。

西医病名:心绞痛是由于暂时性心肌缺血引起的以胸痛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综合征,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最常见表现。

通常见于冠状动脉至少一支主要分支管腔直径狭窄在50%以上的患者,当体力或精神应激时,冠状动脉血流不能满足心肌代谢的需要,导致心肌缺血,而引起心绞痛发作,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可缓解。

二.中西医诊断(一)中医诊断1.诊断依据及要点①左侧胸膺或膻中处突发憋闷而痛,疼痛性质为隐痛,胀痛,刺痛,绞痛,灼痛.疼痛常可窜及肩背,前臂,咽喉,胃脘部等,甚者可沿手少阴,手厥阴经循行部位窜至中指或小指,并兼心悸;②突然发病,时作时止,反复发作.持续时间短暂,一般几秒至数十分钟,经休息或服药后可迅速缓解③多见于中年以上,常因情志波动,气候变化,多饮暴食,劳累过度等而诱发.亦有无明显诱因或安静时发病者④心电图应列为必备的常规检查,有缺血改变或心电图运动试验阳性,有助于诊断.2.鉴别诊断①真心痛真心痛是心痛重症,由于心脉闭塞,猝然大痛,以膻中或左胸部剧烈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伴四肢不温,舌青气冷,面白唇紫,大汗淋漓,脉微欲绝,经服芳香温通药物不能缓解,持续数小时或数天不等。

厥心痛(心绞痛)是由于心脉挛急则疼痛程度较轻,疼痛时间较短,芳香温通药物可以缓解。

②胃痛胃院痛的疼痛部位在上腹胃脘部,局部可有压痛,以胀痛、灼痛为主,持续时间较长,常因饮食不当而诱发,多伴有泛酸唆气、恶心呕吐、纳呆等症状。

2015.02心脑病科胸痹心痛病中医护理方案

2015.02心脑病科胸痹心痛病中医护理方案

胸痹心痛病中医护理方案胸痹心痛是指以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

轻者仅感胸闷如窒,呼吸欠畅,重者则有胸痛,严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

相当于西医的稳定性心绞痛,亦称稳定性劳力性心绞痛。

一、常见证候要点(一)心痛发作期1.寒凝血瘀证:遇冷则疼痛发作,或闷痛,舌淡暗、苔白腻,脉滑涩。

2.气滞血瘀证:疼痛剧烈,多与情绪因素有关,舌暗或紫暗、苔白,脉弦滑。

(二)心痛缓解期1.气虚血瘀证:胸闷、胸痛,动则尤甚,休息时减轻,乏力气短,心悸汗出, 舌体胖有齿痕,舌质暗有瘀斑或瘀点,苔薄白,脉弦或有间歇。

2.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胸闷隐痛,时作时止,心悸气短,倦怠懒言,面色少华,头晕目眩,遇劳则甚,舌暗红少津,脉细弱或结代。

3.痰阻血瘀证:胸脱痞闷如窒而痛,或痛引肩背,气短,肢体沉重,形体肥胖痰多,纳呆恶心,舌暗苔浊腻,脉弦滑。

4.气滞血瘀证:胸闷胸痛,时痛时止,窜行左右,疼痛多与情绪因素有关,伴有胁胀,喜叹息,舌暗或紫暗、苔白,脉弦。

5.热毒血瘀证:胸痛发作频繁、加重,口苦口干,口气浊臭,烦热,大便秘结,舌紫暗或暗红,苔黄厚腻,脉弦滑或滑数。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胸闷、胸痛1.密切观察胸痛的部位、性质、持续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遵医嘱监测心率、心律、脉搏、血压等变化。

出现异常或胸痛加剧,汗出肢冷时,立即汇报医师。

2.发作时绝对卧床休息,必要时给予氧气。

3.遵医嘱舌下含服速效救心丸,必要时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并观察疗效。

4.遵医嘱穴位贴敷:选取心俞、膈俞、脾俞、肾俞等穴位。

5.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取穴心、肾、交感、神门、皮质下等穴位。

6.遵医嘱中药泡洗:常选用当归、红花等活血化瘀药物。

(二)心悸、气短1.观察心率、心律、血压、脉搏、呼吸频率、节律,面唇色泽及有无头晕、黑蒙等伴随症状。

2.遵医嘱穴位贴敷:选取心俞穴、膻中、内关等穴位。

3.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选取心、肺、肾、神门、皮质下等穴位,伴失眠者配伍交感、内分泌等穴位。

胸痹中医临床路径及诊疗方案

胸痹中医临床路径及诊疗方案

胸痹中医临床路径及诊疗方案胸痹(慢性稳定性心绞痛)是中医优势病种之一。

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慢性稳定性心绞痛,心绞痛分级为III级或Ⅳ级者的住院患者。

适应对象包括中医诊断为胸痹心痛病的患者和西医诊断为慢性稳定性心绞痛的患者。

中医诊断的依据是左侧胸部或胸骨中段突发憋闷而痛,疼痛性质为隐痛、胀痛、刺痛、绞痛、灼痛。

疼痛常可窜及肩背、前臂、咽喉、胃脘部等,甚者可沿手少阴、手厥阴经循行部位窜至中指或小指,疼痛剧烈,持续时间长,含硝酸甘油片难以缓解,可见汗出肢冷,面色苍白,唇甲青紫,手足青冷至肘膝关节处甚至XXX死,旦发夕死,常合并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及休克,多为真心痛表现。

突然发病,时作时止,反复发作。

持续时间短暂,一般几秒至数十分钟,经休息或服药后可迅速缓解。

多见于中年以上,常因情志波动,气侯变化,多饮暴食,劳累过度等而绣发。

心电图、白细胞总数、血沉、血清酶学检查等有助于进一步明确诊断。

西医诊断的依据是症状,包括疼痛部位、性质、诱因和持续时间。

疼痛常为压迫、发闷或紧缩性,也可有烧灼感,但不尖锐,不像针刺或刀扎样痛,偶伴濒死的恐惧感觉,发作时,患者往往不自觉地停止原来的活动,直至症状缓解。

发作常由体力劳动或情绪激动所激发,饱食、寒冷、吸烟、心功过速、休克等亦可诱发。

疼痛出现后常逐步加重,然有在3~5分钟内逐渐消失,一般在停止原来诱发症状的活动后即缓解。

舌下含用硝酸甘油也能在几分钟内使之缓解。

可数天或数星期发作一次,亦可一日内多次发作。

体征:通常情况下没有异常体征。

心绞痛发作时,心率增快,血压升高,表情焦虑,皮肤变冷或出汗,有时会出现第四或第三心音奔马律。

有时会出现暂时性心尖部收缩期杂音,第二心音可能会出现逆分裂或交替脉。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1.心脏X线检查:没有异常发现或心影增大,肺充血等。

2.心电图:A。

静息时心电图:大约半数患者在正常范围内,也可能出现阵旧性心肌梗死的改变或非特异性ST段或T波异常,有时会出现房室或束支传导阻滞或室性、房性期前收缩等心律失常。

胸痹心痛病中医诊疗方案

胸痹心痛病中医诊疗方案

胸痹心痛病中医诊疗方案胸痹心痛病,也称慢性稳定性心绞痛,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

中医诊断可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冠心病中医辨证标准》和《中医心病诊断疗效标准与用药规范》。

症状包括膻中或心前区憋闷疼痛,甚至痛彻左肩背、咽喉、左上臂内侧等部位,伴有心悸气短、自汗、喘息不得卧等。

常因操劳过度、抑郁恼怒或多饮暴食、感受寒冷而诱发。

西医诊断可参照《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和1972年加拿大心血管学会心绞痛分级标准。

根据证候诊断,心痛发作期可分为寒凝血瘀证和气滞血瘀证。

寒凝血瘀证遇冷则疼痛发作,或闷痛,舌淡暗、苔白腻,脉滑涩;气滞血瘀证疼痛剧烈多与情绪因素有关,舌暗或紫暗、苔白,脉弦滑。

心痛缓解期可分为气虚血瘀证、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痰阻血瘀证和热毒血瘀证。

治疗方案可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心痛发作期寒凝血瘀证推荐使用芳香温通的苏合香丸,成分包括荜茇、细辛、檀香、良姜、元胡、冰片等。

根据患者症状、体征和心电图等指标进行评价,分为显效、有效、无效三个级别。

2.生活质量评价标准:采用生活质量问卷进行评价,包括身体功能、心理健康、社交能力等方面。

二)疗效评价针对不同证型进行治疗,可获得较好的疗效。

在治疗期内,应注意饮食调理,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保持心情愉悦,有助于促进疾病的康复。

同时,定期复查心电图等指标,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疗效。

根据1993年XXX制定的《中药新药治疗胸痹(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对心绞痛和心电图进行疗效评定。

心绞痛症状的评定主要考虑疼痛发作的频率、程度和持续时间,分为显效、有效、无效和加重四个等级。

心电图疗效评价主要观察静息性缺血性ST段心电图是否恢复正常或大致正常,分为显效、改善、无效和加重四个等级。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采用积分法,根据疗前积分和疗后积分的差别来评定疗效,分为显效、有效、无效和加重四个等级。

评价方法包括临床症状的评价、生存质量评价和远期疗效评定。

我科“胸痹心痛”优势病种的诊疗方案

我科“胸痹心痛”优势病种的诊疗方案
证 候 分 类 痰 浊 闭 阻 :胸 闷 重 而 心 痛 轻 ,形 体 肥
胖 ,痰 多气 短 ,遇 阴 雨 天 而 易 发 作 或 加 重 , 伴 有 倦 怠 乏 力 ,纳 呆 便 溏 ,口黏 ,恶 心 ,咯 吐 痰 涎 ,苔 白腻 或 白 滑 ,脉 滑 。
瘀 血 痹 阻 :心 胸 疼 痛 剧 烈 ,如 刺 如 绞 , 痛有 定 处 ,甚 则 心 痛 彻 背 ,背 痛 彻 心 ,或 痛 引肩 背 ,伴 有 胸 闷 ,日久 不 愈 ,可 凶暴 怒 而 加重 ,舌质紫 暗 ,或 暗 红 ,有瘀 斑 ,舌下 瘀 筋 ,苔 薄 ,脉 涩 或 结 、代 、促 。
的 部 位 。 动 态 心 电图 :观 察 心 肌 缺 血 发 作 时 段 和 T波 改 变 ,有 助 于 诊 断 、观 察 药 物 治 疗 作 用 及 有 无 心 律 失 常 ;运 动 平 板 : 此 为 心 电 图 负 荷试 验 ,有 助 于 心肌 缺 血 的 诊 断 和评 价治 疗 效 果 ,对 劳 力 性 心 绞痛 有 价 值 。② 心脏 超声 心 动 图 :依 据 节 段 性 心 肌 动 力 学 异 常 改 变 ,也 可 间接 判 断心 肌 缺 血 部 位 及 程 度 ,同 时 可 作 为 心 肌 炎 、心 肌 病 、心 脏瓣 膜 病 等 的 鉴 别 诊 断 。可 检 出 室 壁 运 动异 常 ,心 肌 梗 死 并 室 壁 瘤 、附 附 壁 血 栓 、乳 头 肌 功 能 不 全 所 致 二 尖 瓣 反 流 、 室 间 隔 穿 孔 和 心 包 填 塞 等 。③ 实 验 室 检 查 :如 心肌 酶 、血 脂 血 糖 、超 敏 “c”反 应 蛋 白 、BNP、凝 血 四项 、m 流 变 等 检 查 以 协 助 诊断及判断危险 因素。④其 他检查 :放射 性 核 素 检 查 、冠 造 动 脉 造 影 和 左 室 造 影 、 血管 镜 检 查 有 助 于 诊 断 和鉴 别 诊 断 。

胸痹心痛(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诊疗方案

胸痹心痛(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诊疗方案

胸痹心痛(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诊疗方案市中医院心血管科胸痹心痛是由心气血不足,阴寒、痰浊、瘀血等邪气留踞胸中,郁阻脉络而致胸闷,胸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短气等为特征的一种常见的心胸病证。

轻者仅胸部憋闷、疼痛,可伴有心悸,称为厥心痛;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疼痛剧烈而持续不能缓解,四肢厥逆,面部苍白,冷汗淋漓,脉微欲绝,旦发夕死,夕发旦死,称为真心痛。

胸痹心痛相当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范畴,包括稳定性心绞痛、不稳定性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等类型。

一、诊断标准中医诊断标准和疗效判定标准参照《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2008年8月5日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布)。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7年中国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诊断标准、《2007年中国不稳定性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诊断与治疗指南》诊断标准、《2001年中国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诊断标准。

二、中医治疗(一)不稳定期该阶段病理复杂,变化多端,发展迅速。

相当于西医急性冠脉综合症,包括了“不稳定性心绞痛、急性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范畴。

心之气血不利,不通则痛为该阶段主要病机,血瘀为最突出病理基础,因此益气活血是该阶段的主要治法。

1、应急措施(1)芳香温通止痛:速效救心丸5~10粒,舌下含服;或麝香保心丸2粒,舌下含服;或复方丹参滴丸5~10粒,舌下含服。

以迅速缓解疼痛。

(2)回阳救逆:真心痛而面白唇青,汗出肢冷,脉微欲绝者,予静脉滴注参附注射液。

2、辨证论治(1)气虚血瘀证症状:胸闷心痛,乏力气短,神疲自汗,舌淡而紫,苔薄,脉沉细、结代。

治法:益气活血。

方药:冠心Ⅰ号协定方:黄芪20克、蒲黄15克、五灵脂15克。

若伴胸闷如窒,纳呆泛恶,苔腻等痰浊闭塞证,酌加全瓜萎15克、薤白12克、法半夏10克、陈皮6克。

若伴身寒肢冷、夜尿频数等心肾阳虚证,酌加炮附片6克、肉桂6克、补骨脂15克等。

心内科1种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心内科1种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心内科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胸痹心痛(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诊疗方案一、疾病诊断(一)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ZYYXH/TI7—2008),第一诊断为胸痹心痛(TCD编码:BNX020)。

诊断要点:1.以心前区疼痛、憋闷、短气为主症,表现为胸骨后或胸膺部发作性疼痛,常为绞痛、刺痛或隐痛;疼痛可放射于左肩背、左臂内侧、颈、咽喉等部位,时作时止,反复发作;疼痛一般持续数十秒至十余分钟,一般不超过30分钟,休息或服药后可缓解;多伴有心悸怔忡、短气乏力、呼吸不畅,甚则喘促、面色苍自、自汗等;可见相应舌象和脉象。

2.中年以上人群多见,常因劳累过度、七情过激、气候变化、狂饮饱食等因素而诱发;部分无明显诱因或安静时发病。

(二)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指南如下:1.中华医学会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2007)》(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7,35(3):195-206);2.中华医学会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不稳定性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诊断与治疗指南(2007)》(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7,35(4):295-304);3.中华医学会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2010)》(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0,38(8):675-690)。

将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分为慢性稳定性心绞痛(ICD-10编码:I20.805)、不稳定型心绞痛(ICD-10编码:I20.001)、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ICD-10编码:I21.403)和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ICD-10编码:I21.304)而分别进行诊断与治疗。

二、证候诊断(一)主证1.气虚血瘀证主症:胸痛;胸闷或不适次症:A、倦怠乏力;气短懒言。

B、口唇紫暗;爪甲紫暗;舌质暗或有瘀斑瘀点;舌下静脉迂曲、怒张、色紫暗。

胸痹心痛(心绞痛)中医诊疗方案

胸痹心痛(心绞痛)中医诊疗方案

胸痹心痛(心绞痛)中医诊疗方案一、概述:冠心病心绞痛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和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痉挛)导致心肌需氧和供氧之间暂时失去平衡而发生心肌缺血或功能障碍,但无心肌坏死的临床症候群。

心绞痛临床上可分为劳累型心绞痛(包括初发劳累型心绞痛、稳定劳累型心绞痛、恶化劳累型心绞痛、卧位性心绞痛)、自发性心绞痛(包括变异型心绞痛、单纯自发性心绞痛)、混合型心绞痛和梗死后心绞痛。

按其症状表现相当于中医学“胸痹”等范畴。

二、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依据:(《中医内科学》第六版教材)(1)、左侧胸部或胸骨中段突发憋闷而痛,疼痛性质为隐痛、胀痛、刺痛、绞痛、灼痛。

疼痛常可窜及肩背、前臂、咽喉、胃脘部等,甚者可沿手少阴、手厥阴经循行部位窜至中指或小指,疼痛剧烈,持续时间长,达30分钟以上,含硝酸甘油片难以缓解,可见汗出肢冷,面色苍白,唇甲青紫,手足青冷至肘膝关节处甚至夕发旦死,旦发夕死,常合并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及休克,多为真心痛表现。

(2)、突然发病,时作时止,反复发作。

持续时间短暂,一般几秒至数十分钟,经休息或服药后可迅速缓解。

(3)、多见于中年以上,常因情志波动,气侯变化,多饮暴食,劳累过度等而绣发。

亦有无明显诱因或安静时发病者。

(4)、心电图应列为必备的常规检查,及白细胞总数、血沉、血清酶学检查,以进一步明确诊断。

2、西医诊断依据(《内科学》第六版)(1)、临床表现:①症状:a部位:主要在胸骨体上段或中段之后可波及心前区,有手掌大小范围,甚至横贯前胸,界限不很清楚。

常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达无名指和小指或至颈、咽或下颌部。

b性质:胸痛常为压迫、发闷或紧缩性,也可有烧灼感,但不尖锐,不像针刺或刀扎样痛,偶伴濒死的恐惧感觉,发作时,患者往往不自觉地停止原来的活动,直至症状缓解。

c诱因:发作常由体力劳动或情绪激动(如愤怒、焦虑、过度兴奋等)所激发,饱食、寒冷、吸烟、心功过速、休克等亦可诱发。

疼痛发生于劳力或激动的当时,而不是在一天劳累之后。

胸痹心痛

胸痹心痛

胸痹心痛(心绞痛)诊疗方案一、概述:冠心病心绞痛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和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痉挛)导致心肌需氧和供氧之间暂时失去平衡而发生心肌缺血或功能障碍,但无心肌坏死的临床症候群。

心绞痛临床上可分为劳累型心绞痛(包括初发劳累型心绞痛、稳定劳累型心绞痛、恶化劳累型心绞痛、卧位性心绞痛)、自发性心绞痛(包括变异型心绞痛、单纯自发性心绞痛)、混合型心绞痛和梗死后心绞痛。

按其症状表现相当于中医学“胸痹”等范畴。

二、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依据:(《中医内科学》第六版教材)(1)、左侧胸部或胸骨中段突发憋闷而痛,疼痛性质为隐痛、胀痛、刺痛、绞痛、灼痛。

疼痛常可窜及肩背、前臂、咽喉、胃脘部等,甚者可沿手少阴、手厥阴经循行部位窜至中指或小指,疼痛剧烈,持续时间长,达30分钟以上,含硝酸甘油片难以缓解,可见汗出肢冷,面色苍白,唇甲青紫,手足青冷至肘膝关节处甚至夕发旦死,旦发夕死,常合并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及休克,多为真心痛表现。

(2)、突然发病,时作时止,反复发作。

持续时间短暂,一般几秒至数十分钟,经休息或服药后可迅速缓解。

(3)、多见于中年以上,常因情志波动,气侯变化,多饮暴食,劳累过度等而绣发。

亦有无明显诱因或安静时发病者。

(4)、心电图应列为必备的常规检查,及白细胞总数、血沉、血清酶学检查,以进一步明确诊断。

2、西医诊断依据(《内科学》第六版)(1)、临床表现:①症状:a部位:主要在胸骨体上段或中段之后可波及心前区,有手掌大小范围,甚至横贯前胸,界限不很清楚。

常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达无名指和小指或至颈、咽或下颌部。

b性质:胸痛常为压迫、发闷或紧缩性,也可有烧灼感,但不尖锐,不像针刺或刀扎样痛,偶伴濒死的恐惧感觉,发作时,患者往往不自觉地停止原来的活动,直至症状缓解。

c诱因:发作常由体力劳动或情绪激动(如愤怒、焦虑、过度兴奋等)所激发,饱食、寒冷、吸烟、心功过速、休克等亦可诱发。

疼痛发生于劳力或激动的当时,而不是在一天劳累之后。

胸痹心痛

胸痹心痛

胸痹心痛病(慢性稳定性心绞痛)中医诊疗方案中医病名:胸痹心痛病(TCD 编码BNX020)西医病名:冠心病心绞痛(ICD-10 编码I20.902)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1990年中西结合心血管学会修订的《冠心病中医辨证标准》和1995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胸痹急病协作组《中医心病诊断疗效标准与用药规范》。

(1)膻中或心前区憋闷疼痛,甚则痛彻左肩背、咽喉、左上臂内侧等部位。

呈发作性或持续不解,常伴有心悸气短,自汗,甚则喘不得卧。

(2)胸闷胸痛一般几秒到几十分钟而缓解。

严重者可疼痛剧烈,持续不解,汗出肢冷,面色苍白,唇甲青紫,心跳加快,或心律失常等危象,可发生猝死。

(3)多见于中年以上,常因操劳过度,抑郁恼怒或多饮暴食,感受寒冷而诱发。

(4)查心电图、动态心电图、运动试验等可辅助诊断。

根据病情可作心肌酶谱测定,心电图动态观察。

(5)必要时行冠脉CT、心肌核素显像或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以明确诊断。

2、西医诊断:参照我国2007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美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公布的《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

3、心绞痛分级标准:参照1972年加拿大心血管学会心绞痛分级标准。

(二)证候诊断1、心痛发作期(1)寒凝血瘀证:遇冷则疼痛发作,或闷痛,舌淡暗、苔白腻,脉滑涩。

(2)气滞血瘀证:疼痛剧烈多与情绪因素有关,舌暗或紫暗、苔白,脉弦滑。

2、心痛缓解期(1)气虚血瘀证:胸痛、胸闷,动则尤甚,休息时减轻,乏力气短,心悸汗出,舌体胖有齿痕,舌质暗有瘀斑点、苔薄白,脉弦或有间歇。

(2)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胸闷隐痛、时作时止,心悸气短,倦怠懒言,面色少华,头晕目眩,遇劳则甚,舌暗红少津,脉细弱或结代。

(3)痰阻血瘀证:胸脘痞闷如窒而痛,或痛引肩背,气短,肢体沉重,形体肥胖痰多,纳呆恶心,舌暗苔浊腻,脉滑。

(4)气滞血瘀证:胸闷胸痛,时痛时止,窜行左右,疼痛多与情绪因素有关,伴有胁胀,喜叹息,舌暗或紫暗、苔白,脉弦。

胸痹心痛中医诊疗指南※

胸痹心痛中医诊疗指南※

胸痹心痛中医诊疗指南※1.辨证论治:(1)气机不畅型:主要表现为胸闷、气短、心悸等症状。

治疗时应疏通气机,舒缓症状。

可选用香附、半夏、陈皮等药物进行治疗。

(2)心血瘀滞型:主要表现为胸痛、胸闷、心悸等症状,胸痛可辐射至左臂、肩背等部位。

治疗时应活血化瘀,缓解症状。

可选用桃仁、川芎、红花等药物进行治疗。

(3)气血两虚型:主要表现为胸闷、胸痛、心悸等症状,伴有面色苍白、乏力、气短等。

治疗时应补益气血,增强机体抵抗力。

可选用黄芪、当归、党参等药物进行治疗。

2.调养饮食:(1)少食辛辣刺激食物,如辣椒、生姜等,以免刺激胃肠道,加重症状。

(2)多食用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如柑橘类水果、绿叶蔬菜等,有助于增强血管弹性,改善微循环。

(3)适量摄入富含纤维的食物,如全谷类、蔬菜、水果等,有助于调节血脂、血糖水平,维持心血管健康。

3.心理调适:(1)情绪稳定: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激动、焦虑等情绪波动,以减轻胸痹心痛的发生。

(2)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保证充足睡眠,避免长时间疲劳或过度劳累,以免引起气机紊乱,加重症状。

(3)学会放松:可以通过冥想、休闲运动等方式来放松身心,缓解胸痹心痛的不适。

4.生活习惯调整:(1)适量运动:可以进行适量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等,有助于促进气血流通,改善心血管功能。

(2)避免长时间久坐:长时间久坐不动易导致血液循环不畅,增加胸痹心痛的发生。

工作时间过长的人应适时起身活动,做适当的伸展运动。

(3)避免过度饮食:过量饮食会增加胃肠道负担,加重胸痹心痛的症状。

饭后宜保持适当的饱腹感,不宜过饱。

请注意,以上内容仅为一般性建议,具体治疗方案仍需根据个体情况和中医师的诊断进行制定。

此外,请勿自行用药,应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

胸痹心痛中医病案

胸痹心痛中医病案

胸痹心痛中医病案(实用版)目录1.胸痹心痛的中医解释2.病案介绍3.病案分析4.治疗方案及效果5.结语正文【1.胸痹心痛的中医解释】胸痹心痛是中医常见的病症之一,主要表现为胸部闷痛、紧缩感,甚至疼痛放射至肩背、手臂等部位。

中医认为,胸痹心痛多由气滞、血瘀、寒邪、痰湿等因素导致心脏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引发疼痛。

【2.病案介绍】患者,男性,45 岁。

主诉:反复发作胸痛、胸闷 1 年,加重 1 周。

患者 1 年前开始出现胸痛、胸闷症状,多在劳累、情绪激动时发作,休息或含服速效救心丸后可缓解。

近 1 周来,症状加重,发作频繁,每晚发作 1-2 次,疼痛剧烈,伴汗出,需含服速效救心丸方能缓解。

【3.病案分析】根据患者的病史、症状及舌脉象,诊断为胸痹心痛。

结合患者病程及症状,分析病因病机为:气滞血瘀,心脉痹阻。

患者长期劳累,情志不畅,导致气机郁滞,血行瘀阻,心脉痹阻,不通则痛。

【4.治疗方案及效果】治法:行气活血,通络止痛。

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

处方:桃仁 15g,红花 15g,当归 15g,生地黄 15g,川芎 10g,赤芍 10g,柴胡 10g,枳壳 10g,桔梗 10g,牛膝 15g,甘草 6g。

水煎服,每日 1 剂。

患者服药 7 剂后,症状明显缓解,胸痛发作次数减少,程度减轻,舌质紫暗,脉弦涩。

上方加减,继续服药 14 剂后,症状基本消失,舌质转红,脉弦。

后续随访 3 个月,症状未再发作。

【5.结语】本案例中,运用中医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胸痹心痛患者进行有效的治疗,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这充分体现了中医药在防治心血管疾病方面的优势和特色。

胸痹心痛病(慢性稳定性心绞痛)中医诊疗方案

胸痹心痛病(慢性稳定性心绞痛)中医诊疗方案

胸痹心痛病(慢性稳定性心绞痛)中医诊疗方案(试行)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 )、1990年中西医结合心血管学会修订的《冠心病中医辨证标准》和1995 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胸痹急症协作组《中医心病诊断疗效标准与用药规范》。

( 1 )膻中或心前区憋闷疼痛,甚则痛彻左肩背、咽喉、左上臂内侧等部位。

呈发作性或持续不解,常伴有心悸气短,自汗,甚则喘息不得卧。

(2)胸闷胸痛一般几秒到几十分钟而缓解。

严重者可疼痛剧烈,持续不解,汗出肢冷,面色苍白,唇甲青紫,心跳加快,或心律失常等危象,可发生猝死。

(3)多见于中年以上,常因操劳过度,抑郁恼怒或多饮暴食,感受寒冷而诱发。

(4)查心电图、动态心电图、运动试验等可辅助诊断。

根据病情可作心肌酶谱测定,心电图动态观察。

(5)必要时行冠脉CT心肌核素显像或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以明确诊断。

2.西医诊断:参照我国2007 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公布的《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

3.心绞痛分级标准:参照1972 年加拿大心血管学会心绞痛分级标准。

(二)证候诊断1 .心痛发作期( 1 )寒凝血瘀证:遇冷则疼痛发作,或闷痛,舌淡暗、苔白腻,脉滑涩。

(2)气滞血瘀证:疼痛剧烈多与情绪因素有关,舌暗或紫暗、苔白,脉弦滑。

2.心痛缓解期(1)气虚血瘀证:胸痛、胸闷,动则尤甚,休息时减轻,乏力气短,心悸汗出,舌体胖有齿痕,舌质暗有瘀斑或瘀点、苔薄白,脉弦或有间歇。

(2)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胸闷隐痛、时作时止,心悸气短,倦怠懒言,面色少华,头晕目眩,遇劳则甚,舌暗红少津,脉细弱或结代。

(3)痰阻血瘀证:胸脘痞闷如窒而痛,或痛引肩背,气短,肢体沉重,形体肥胖痰多,纳呆恶心,舌暗苔浊腻,脉弦滑。

(4)气滞血瘀证:胸闷胸痛,时痛时止,窜行左右,疼痛多与情绪因素有关,伴有胁胀,喜叹息,舌暗或紫暗、苔白,脉弦。

胸痹心痛中医诊疗规范

胸痹心痛中医诊疗规范

胸痹心痛中医诊疗规范 LG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LGA16H-LGYY-LGUA8Q8-LGA162】胸痹心痛【定义】胸痹心痛指因胸阳不足,阴寒、痰浊留踞胸廓,或心气不足,鼓动乏力,使气血痹阻,心失血养所致。

以胸闷及发作性心胸疼痛为主要表现的内脏痹病类疾病。

【诊断要点】1 膻中及左胸膺部突发憋闷而痛,疼痛性质有闷痛,灼痛,绞痛,刺痛,隐痛等不同。

疼痛可涉及肩背,前臂,咽喉,胃脘部等,甚至可沿手少阴,手厥阴经循行部位至中指或小指,呈发作性或持续不解常伴心悸气短,自汗,甚至喘息不得卧。

2 突然发作,时作时止,反复发作,轻者几秒至数十分钟,经休息或服用芳香温通药物可迅速缓解。

3 多见于中年以上,常因情绪波动,寒冷刺激,饱餐之后,劳累过度而诱发。

4 静息ECG,Holter,运动试验,冠脉造影可明确诊断,血脂,血糖,心肌酶谱测定检查可有助于诊断。

【类病鉴别】1 真心痛:为胸痹心痛重症,由于心脉闭塞。

猝然大痛,四肢不温,面白唇紫,大汗淋漓,脉微欲绝,经芳香温通药物不能缓解,疼痛可持续几小时至几天不能缓解。

2 胃脘痛:二者疼痛部位可相近,但胃脘痛多伴嗳气,呃逆,呕吐,泛酸,腹胀等胃系症状。

【辨证论治】1寒凝心脉症候:猝然胸痛如绞,形寒,四肢不温,冷汗自出,心悸气短,或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感寒痛甚。

舌象:淡红,苔白。

脉象:沉紧或促。

治法:祛寒活血、宣痹通阳方药:当归四逆汤加减:桂枝、红花、当归、芍药、通草、甘草、大枣、丹参、檀香。

针灸:主穴选厥阴腧、膻中,备穴选百会、涌泉、足三里,平补平泻。

中药穴位敷贴:心绞痛膏(肉桂、檀香、川芎)敷心腧、足三里、膻中。

耳针:心、小肠、皮质下、交感、肝。

2气滞心胸主症:心胸满闷,隐痛陈发,痛无定处,时欲太息,遇情志不遂时容易诱发或加重,或兼有脘胀闷,得嗳气或矢气则舒。

舌象:苔薄或薄腻。

脉象:细弦。

治法:疏调气机,和血舒脉。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柴胡、枳壳、香附、川芎、陈皮、白芍、郁金、元胡、丹参、甘草。

2015年胸痹心痛诊疗方案解析

2015年胸痹心痛诊疗方案解析

心内科优势病种诊疗方案2015年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胸痹心痛、诊断:中医病名:胸痹心痛西医病名: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二、诊断依据(一)中医:1 、膻中或心前区憋闷疼痛,甚则痛彻左肩背、咽喉、左上臂内侧等部位。

呈发作性或持续不解,常伴有心悸气短,自汗,甚则喘息不得卧。

2、胸闷胸痛一般几秒到几十分钟尔缓解。

严重者可疼痛剧烈, 持续不解,汗出冷肢,面色苍白,唇甲青紫,心跳加快,或心律失常等危象,可发生猝死。

3、多见于中年以上,常因操劳过度,抑郁恼怒或多饮暴食,感受寒冷而诱发。

亦有无明显诱因或安静时发病者。

4、实验室检查:心电图检查有缺血性改变或运动试验阳性。

辩证分型:1、寒凝心脉:突然心痛如绞,或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或心感寒痛甚,心悸气短,形寒肢冷,冷汗自出;苔薄白,脉沉紧或促。

多因气候骤冷或感寒而发病或加重。

2、气滞心胸:心胸满闷不适,隐痛阵发,痛无定处,时欲太息,遇情志不遂时容易诱发或加重,或兼有脘腹胀闷,得暧气或矢气则舒,苔薄或薄腻,脉细弦。

3、痰浊闭阻: 胸闷重而心痛轻,形体肥胖,痰多气短,遇阴雨天而易发作或加重, 伴有倦怠乏力,纳呆便溏,口粘,恶心,咯吐痰涎,苔白腻或白滑, 脉滑。

4、瘀血痹阻: 心胸疼痛剧烈,如刺如绞,痛有定处,甚则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或痛引肩背,伴有胸闷,日久不愈,可因暴怒而加重,舌质暗红,或紫暗,有瘀斑,舌下瘀筋,苔薄,脉涩或结、代、促。

5、心气不足:心胸阵阵隐痛,胸闷气短,动则更甚,心中动悸,倦怠乏力,神疲懒言,面色晄白,四肢欠温或肿胀,舌质淡胖,苔白腻,脉沉细迟。

6、心阴亏损:心胸疼痛时作,或灼痛,或闷痛,五心烦热,口干盗汗,颜面潮热,舌红少津,苔薄或剥,脉细数或结代。

7、心阳不振:心悸而痛,胸闷气短,自汗,动则更甚,神倦怯寒,面色晄白,四肢欠温或肿胀,或面唇青紫,舌质淡胖或紫暗,苔白滑,脉弱或结或代。

(二)西医1、发作性胸痛①部位:主要在胸骨体中段或上段之后可波及心前区,有手掌大小范围,甚至横贯前胸,界限不很清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内科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2015年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胸痹心痛
一、诊断:
中医病名:胸痹心痛
西医病名: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
二、诊断依据
(一)中医:
1、膻中或心前区憋闷疼痛,甚则痛彻左肩背、咽喉、左上臂内侧等部位。

呈发作性或持续不解,常伴有心悸气短,自汗,甚则喘息不得卧。

2、胸闷胸痛一般几秒到几十分钟尔缓解。

严重者可疼痛剧烈,持续不解,汗出冷肢,面色苍白,唇甲青紫,心跳加快,或心律失常等危象,可发生猝死。

3、多见于中年以上,常因操劳过度,抑郁恼怒或多饮暴食,感受寒冷而诱发。

亦有无明显诱因或安静时发病者。

4、实验室检查:心电图检查有缺血性改变或运动试验阳性。

辩证分型:
1、寒凝心脉:突然心痛如绞,或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或心感寒痛甚,心悸气短,形寒肢冷,冷汗自出;苔薄白,脉沉紧或促。

多因气候骤冷或感寒而发病或加重。

2、气滞心胸:心胸满闷不适,隐痛阵发,痛无定处,时欲太息,
遇情志不遂时容易诱发或加重,或兼有脘腹胀闷,得嗳气或矢气则舒,苔薄或薄腻,脉细弦。

3、痰浊闭阻:胸闷重而心痛轻,形体肥胖,痰多气短,遇阴雨天而易发作或加重,伴有倦怠乏力,纳呆便溏,口粘,恶心,咯吐痰涎,苔白腻或白滑,脉滑。

4、瘀血痹阻:心胸疼痛剧烈,如刺如绞,痛有定处,甚则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或痛引肩背,伴有胸闷,日久不愈,可因暴怒而加重,舌质暗红,或紫暗,有瘀斑,舌下瘀筋,苔薄,脉涩或结、代、促。

5、心气不足:心胸阵阵隐痛,胸闷气短,动则更甚,心中动悸,倦怠乏力,神疲懒言,面色晄白,四肢欠温或肿胀,舌质淡胖,苔白腻,脉沉细迟。

6、心阴亏损:心胸疼痛时作,或灼痛,或闷痛,五心烦热,口干盗汗,颜面潮热,舌红少津,苔薄或剥,脉细数或结代。

7、心阳不振:心悸而痛,胸闷气短,自汗,动则更甚,神倦怯寒,面色晄白,四肢欠温或肿胀,或面唇青紫,舌质淡胖或紫暗,苔白滑,脉弱或结或代。

(二)西医
1、发作性胸痛①部位:主要在胸骨体中段或上段之后可波及心前区,有手掌大小范围,甚至横贯前胸,界限不很清楚。

常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达无名指和小指,或至颈、咽或下颌部。

②性质:胸痛常为压迫、发闷或紧缩性,也可有烧灼感,但不尖锐,不像针刺或刀
扎样痛,偶伴濒死的恐惧感觉。

③诱因:发作常由体力劳动或情绪激动所激发,饱食、寒冷、吸烟、心动过速、休克等亦可诱发。

④持续时间:疼痛出现后常逐步加重,然后在3—5分钟内渐消失,可数天发作一次或一日之内多次发作。

⑤缓解方式:一般在停止原来诱发症状的活动后即可缓解,或舌下含用硝酸甘油也能在几分钟内之缓解。

2、体征心绞痛发作时可有心率增快、血压升高、焦虑、出汗,有时可闻第第四心音、第三心音奔马律,或出现心尖部收缩期杂音。

3、实验室检查心电图:①发作时心电图ST-T缺血性改变,及ST段压低,T波低平或倒置或直立(所为假性正常化)②动态心电图发现ST-T段缺血性改变;③心电图运动试验阳性。

心脏彩超:二维超声心动图可探测到缺血区心室壁的运动异常。

三、治疗方案
(一)寒凝心脉
症状:突然心痛如绞,或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或心感寒痛甚,心悸气短,形寒肢冷,冷汗自出;苔薄白,脉沉紧或促。

多因气候骤冷或感寒而发病或加重。

治法:温经散寒,活血通痹
方药:当归四逆汤加减当归15克桂枝10克,细辛6克,芍药15克,炙甘草6克,通草10克,炒桃仁12g,红花12g,炒川芎12g,元胡15g,大枣6枚。

(二)气滞心胸
症状:心胸满闷不适,隐痛阵发,痛无定处,时欲太息,遇情
志不遂时容易诱发或加重,或兼有脘腹胀闷,得嗳气或矢气则舒,苔薄或薄腻,脉细弦。

治法:疏肝理气活血通脉
方药:柴胡舒肝散加减陈皮12克,枳壳12克,香附12克,川芎12克,柴胡9克,白芍12克,炙甘草6克,延胡索10克,檀香10克。

(三)痰浊闭阻
症状:胸闷重而心痛轻,形体肥胖,痰多气短,遇阴雨天而易发作或加重,伴有倦怠乏力,纳呆便溏,口粘,恶心,咯吐痰涎,苔白腻或白滑,脉滑。

治法:通阳泄浊,豁痰开结
方药: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减。

瓜蒌仁12克,薤白15克,法半夏12克,桂枝12克,枳实10克,厚朴12g,茯苓12g,干姜12g,细辛3g,黄连10g,竹茹12g,甘草5g。

(四)瘀血痹阻
症状:心胸疼痛剧烈,如刺如绞,痛有定处,甚则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或痛引肩背,伴有胸闷,日久不愈,可因暴怒而加重,舌质暗红,或紫暗,有瘀斑,舌下瘀筋,苔薄,脉涩或结、代、促。

治法:活血化瘀,通脉止痛
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

当归15克,赤芍15克,川芎10克,桃仁12克,红花10克,柴胡10克,桔梗10克,枳壳12克,生地15,牛膝15克,黄芪20g,太子参12g,甘草10克。

(五)心气不足
症状:心胸阵阵隐痛,胸闷气短,动则更甚,心中动悸,倦怠乏力,神疲懒言,面色晄白,四肢欠温或肿胀,舌质淡胖,苔白腻,脉沉细迟。

治法:补气养心,鼓动心脉
方药:保元汤加减党参15克,黄芪30克,桂枝10克,生姜10克,炙甘草10克,丹参20克。

(六)心阴亏损
症状:心胸疼痛时作,或灼痛,或闷痛,五心烦热,口干盗汗,颜面潮热,舌红少津,苔薄或剥,脉细数或结代。

治法:滋阴清热,养心安神
方药:天王补心丹加减柏子仁10克,五味子10克,麦门冬15克,天冬10克,生地15克,当归15克,党参15克,沙参15克,玄参15克,桔梗9克,茯神15克,夜交藤15克。

(七)心阳不振
症状:心悸而痛,胸闷气短,自汗,动则更甚,神倦怯寒,面色晄白,四肢欠温或肿胀,或面唇青紫,舌质淡胖或紫暗,苔白滑,脉弱或结或代。

治法:补益阳气,温振心阳
方药:参附汤合桂枝甘草汤加减红参12克,熟附子12克,桂枝12克,细辛3克,薤白15克,檀香15克,降香15克,炙甘草10克。

1、辩证选用中成药:通心络胶囊,脑心通胶囊,复方丹参滴丸,麝香保心丸,心宝丸等。

2、辩证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川穹嗪注射液,葛根素注射液,红花注射液,丹参注射液,丹红注射液、血塞通注射液、黄芪注射液,参麦注射液,参附注射液,刺五加注射液等。

3、辩证选用中医特色治疗,穴位注射,穴位贴敷,耳针,灸法,电针。

4.心内科基础疗法,低盐低脂饮食,卧床休息,营养心肌,抗血小板聚集,稳定斑块,抗缺血、ACEI、B受体阻滞剂和控制致冠心病的危险因素。

5.护理:辩证施护
难点分析
(一)中医治疗难点:
胸痹多表现为虚实夹杂,常常多个证型合并存在,因此临床治疗本病必须严密观察病情,灵活掌握,辩证论治,
(二)解决难点的思路和措施
加强中医辨证施治准确性,提高中医辩证准确率。

疗效评价
(一)疾病疗效评价标准:
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实验室检查基本正常。

有效:临床症状体征显著缓解,实验室检查有所改善。

无效:症状基本与治疗前相同,实验室检查无变化。

加重:疼痛发作次数、程度及持续时间有所加重,实验室检查
恶化。

(二)中医症候疗效评价标准:
临床痊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症候积分减
少≥95%。

显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症候积分减少≥70%。

有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症候积分≥30%。

无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症候积分
减少不足≥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