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胸痹心痛(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诊疗方案

合集下载

中医优势病种之一:胸痹心痛病(冠心病)中医诊疗优化方案

中医优势病种之一:胸痹心痛病(冠心病)中医诊疗优化方案

中医优势病种之一:胸痹心痛病(冠心病)中医诊疗优化方案转自我院心血管科《心血疾病中医诊疗方案》,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科王恒和中医药防病治病注重疾病的整体调治、非药物治疗和日常养生保健。

中医药在调治冠心病方面较西医有一定的优势,主要表现在: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具有丰富的多种调治手段、具有独具特色的药膳和食疗,以及不良反应少、便于长期应用等方面。

胸痹心痛(冠心病)以胸部憋闷疼痛,心悸气短,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平卧为主症。

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冠心病,包括稳定性冠心病和急性冠脉综合征,后者包括非ST段抬高性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和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基于冠心病现代诊疗及康复管理指南,通过对胸痹心痛病临床中医证型分布相关文献的回顾性分析,结合我科临床采用既往诊疗方案的实际情况,现优化方案如下:一、中医辨证论治1、诊断标准参考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教材《中医内科学》(第6版)。

1、膻中或左胸部发作性憋闷、疼痛,疼痛可窜及肩背、前臂、咽喉、胃脘部等,甚至可达中指或小指,并兼心悸,或伴有汗出肢冷,面色苍白,唇甲青紫,手足青冷至肘膝关节处,甚至夕发旦死,旦发夕死;2、阵发性发作,持续数分钟,经休息或服药可缓解,或持续时间达30分钟以上,经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片后难以缓解;3、多见于中老年,常因情绪波动,气候变化,多饮暴食,过度劳累等诱发,亦可无明显诱因或在安静时发病;4、心电图为必备检查,配合心肌损伤标记物及心肌酶学等检查进行诊断。

2、中医辨证诊断参考天津市科技攻关计划重大项目课题——“内科疾病单元疗法构建及基础研究”方案,制定以气虚血瘀为主证型,阴虚、阳虚、阳脱、痰浊、寒凝、气滞为兼证型的中医辨证诊断标准。

2.1辨证分型2.2.1主证型气虚血瘀:胸痛、胸闷,动则尤甚,休息时减轻,心悸气短,神倦乏力,面色紫暗,舌淡紫,脉弱而涩。

2.2.2兼证型(1)本虚证①阴虚:胸闷或胸痛,心悸盗汗,心烦不寐,或腰膝痠软,眩晕耳聋,舌红津少或有紫斑,少苔或剥苔,脉细数或细涩;②阳虚:胸痛或胸闷,或心悸,或腰膝酸软,疲乏、气短、身冷、肢凉、舌淡胖或有齿痕,苔白,脉沉细或迟;③阳脱:四肢厥逆,大汗出,脉微欲绝,表情淡漠,面色晄白或暗淡,舌质黯淡。

胸痹中医临床路径及诊疗方案

胸痹中医临床路径及诊疗方案

胸痹中医临床路径及诊疗方案胸痹(慢性稳定性心绞痛)是中医优势病种之一。

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慢性稳定性心绞痛,心绞痛分级为III级或Ⅳ级者的住院患者。

适应对象包括中医诊断为胸痹心痛病的患者和西医诊断为慢性稳定性心绞痛的患者。

中医诊断的依据是左侧胸部或胸骨中段突发憋闷而痛,疼痛性质为隐痛、胀痛、刺痛、绞痛、灼痛。

疼痛常可窜及肩背、前臂、咽喉、胃脘部等,甚者可沿手少阴、手厥阴经循行部位窜至中指或小指,疼痛剧烈,持续时间长,含硝酸甘油片难以缓解,可见汗出肢冷,面色苍白,唇甲青紫,手足青冷至肘膝关节处甚至XXX死,旦发夕死,常合并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及休克,多为真心痛表现。

突然发病,时作时止,反复发作。

持续时间短暂,一般几秒至数十分钟,经休息或服药后可迅速缓解。

多见于中年以上,常因情志波动,气侯变化,多饮暴食,劳累过度等而绣发。

心电图、白细胞总数、血沉、血清酶学检查等有助于进一步明确诊断。

西医诊断的依据是症状,包括疼痛部位、性质、诱因和持续时间。

疼痛常为压迫、发闷或紧缩性,也可有烧灼感,但不尖锐,不像针刺或刀扎样痛,偶伴濒死的恐惧感觉,发作时,患者往往不自觉地停止原来的活动,直至症状缓解。

发作常由体力劳动或情绪激动所激发,饱食、寒冷、吸烟、心功过速、休克等亦可诱发。

疼痛出现后常逐步加重,然有在3~5分钟内逐渐消失,一般在停止原来诱发症状的活动后即缓解。

舌下含用硝酸甘油也能在几分钟内使之缓解。

可数天或数星期发作一次,亦可一日内多次发作。

体征:通常情况下没有异常体征。

心绞痛发作时,心率增快,血压升高,表情焦虑,皮肤变冷或出汗,有时会出现第四或第三心音奔马律。

有时会出现暂时性心尖部收缩期杂音,第二心音可能会出现逆分裂或交替脉。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1.心脏X线检查:没有异常发现或心影增大,肺充血等。

2.心电图:A。

静息时心电图:大约半数患者在正常范围内,也可能出现阵旧性心肌梗死的改变或非特异性ST段或T波异常,有时会出现房室或束支传导阻滞或室性、房性期前收缩等心律失常。

心绞痛(心脏疼痛)中医诊疗方案

心绞痛(心脏疼痛)中医诊疗方案

心绞痛(心脏疼痛)中医诊疗方案心绞痛(心脏疼痛)中医诊疗方案引言心绞痛,也被称为心脏疼痛,是一种由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疾病。

传统中医药学认为,心绞痛是由于心脏气血运行不畅所致。

本文将介绍中医药中常用的诊疗方案。

诊断心绞痛的中医诊断主要依据患者的症状和脉象。

常见的症状包括胸闷、胸痛、心悸等。

脉象上表现为弦细脉或数脉。

中医诊疗方案1. 寒凉体质型心绞痛- 食疗调理:饮食宜温补为主,可适量食用温补性食物,如糯米、红枣等。

- 中药调理:常用药物有人参、山药、黄芪等,可通过调理气血来缓解症状。

- 穴位按摩:可通过按摩“心包经”上的一些穴位,如内关、天宗等,来改善血液循环。

2. 湿热体质型心绞痛- 饮食调理:饮食宜清淡为主,可适量增加蔬菜和水果的摄入,减少辛辣油腻食物的摄入。

- 中药调理:常用药物有黄连、黄芩、丹参等,可通过清热解毒来缓解症状。

- 穴位按摩:可通过按摩“胆经”上的一些穴位,如太冲、足三里等,来促进湿热的排出。

3. 血瘀体质型心绞痛- 饮食调理:饮食宜补血为主,可适量食用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食物,如黄花菜、红糖等。

- 中药调理:常用药物有川芎、赤芍、丹参等,可通过活血化瘀来缓解症状。

- 穴位按摩:可通过按摩“手太阴肺经”上的一些穴位,如太渊、尺泽等,来改善血液循环。

结论中医药在心绞痛的诊疗中具有一定的疗效,根据不同体质型选择相应的饮食调理、中药调理和穴位按摩,可以有效缓解心绞痛的症状,并改善心脏的健康状况。

但需注意,本文所述仅供参考,具体的治疗方案还需根据医生的指导进行。

胸痹心痛病中医诊疗方案

胸痹心痛病中医诊疗方案

胸痹心痛病中医诊疗方案胸痹心痛病,也称慢性稳定性心绞痛,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

中医诊断可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冠心病中医辨证标准》和《中医心病诊断疗效标准与用药规范》。

症状包括膻中或心前区憋闷疼痛,甚至痛彻左肩背、咽喉、左上臂内侧等部位,伴有心悸气短、自汗、喘息不得卧等。

常因操劳过度、抑郁恼怒或多饮暴食、感受寒冷而诱发。

西医诊断可参照《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和1972年加拿大心血管学会心绞痛分级标准。

根据证候诊断,心痛发作期可分为寒凝血瘀证和气滞血瘀证。

寒凝血瘀证遇冷则疼痛发作,或闷痛,舌淡暗、苔白腻,脉滑涩;气滞血瘀证疼痛剧烈多与情绪因素有关,舌暗或紫暗、苔白,脉弦滑。

心痛缓解期可分为气虚血瘀证、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痰阻血瘀证和热毒血瘀证。

治疗方案可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心痛发作期寒凝血瘀证推荐使用芳香温通的苏合香丸,成分包括荜茇、细辛、檀香、良姜、元胡、冰片等。

根据患者症状、体征和心电图等指标进行评价,分为显效、有效、无效三个级别。

2.生活质量评价标准:采用生活质量问卷进行评价,包括身体功能、心理健康、社交能力等方面。

二)疗效评价针对不同证型进行治疗,可获得较好的疗效。

在治疗期内,应注意饮食调理,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保持心情愉悦,有助于促进疾病的康复。

同时,定期复查心电图等指标,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疗效。

根据1993年XXX制定的《中药新药治疗胸痹(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对心绞痛和心电图进行疗效评定。

心绞痛症状的评定主要考虑疼痛发作的频率、程度和持续时间,分为显效、有效、无效和加重四个等级。

心电图疗效评价主要观察静息性缺血性ST段心电图是否恢复正常或大致正常,分为显效、改善、无效和加重四个等级。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采用积分法,根据疗前积分和疗后积分的差别来评定疗效,分为显效、有效、无效和加重四个等级。

评价方法包括临床症状的评价、生存质量评价和远期疗效评定。

中医科胸痹(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诊疗方案

中医科胸痹(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诊疗方案

中医科胸痹(冠心病一心绞痛)中医诊疗方案胸痹指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气短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

其病因多与寒邪内侵,饮食不当,情志波动,年老体虚等有关。

西医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一心绞痛可参照本病。

胸痹之名称,首见于中医经典《内经》。

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胸痹急症协作组制订的《中医内科急证诊疗规范》中“胸痹心痛(冠心病心绞痛)急症诊疗规范”。

①膻中或心前区憋闷疼痛,甚则痛彻左肩背、咽喉、胃腕部、左上臂内侧等部位,呈反复发作性或持续不解,常伴有心悸、气短、自汗,甚则喘息不得平卧。

②胸闷憋痛一般几秒到几十分钟可缓解。

严重者可见疼痛剧烈,持续不解,汗出肢冷,面色苍白,唇甲青紫,心跳加快,或心律失常等危侯,可发生猝死。

③多发于中年以上,常因操劳过度、抑郁恼怒或多饮暴食、感受寒冷而诱发。

2.西医诊断:参照1979年国际心脏病学会和世界卫生组织临床命名标准化联合专题报告《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

①心绞痛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急剧的、暂时缺血与缺氧所引起的以发作性胸痛或胸部不适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症。

②心绞痛每周发作两次以上,心电图检查有缺血性改变或运动试验阳性者③特点为阵发性的前胸压榨性疼痛感觉,可伴有其他症状,疼痛主要位于胸骨后部,可放射至心前区与左上肢,常发生于劳动或情绪激动时,每次发作3〜5min,可数日一次,也可一日数次,休息或用硝酸酯制剂后消失。

(二)证候诊断参照1985年《中医内科学》第五版(张伯臾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心血瘀阻:胸部刺痛,固定不移,入夜更甚,时或心悸不宁,舌质紫暗,脉象沉涩。

2.气滞心胸:心胸满闷,隐痛阵发,痛无定处,时欲太息,遇情志不遂时容易诱发或加重,或兼有胃脱胀闷,得暧气或矢气则舒,苔薄或薄腻,脉细弦。

3.痰浊痹阻:胸闷如窒而痛,或痛引肩背,气短喘促,肢体沉重,形体肥胖,痰多,苔浊腻,脉滑。

4.气阴两虚:心胸隐痛,时作时休,心悸气短,倦怠懒言,面色少华,头晕目眩,遇劳则甚,舌偏红或有齿印,脉细弱无力,或结代。

胸痹心痛(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诊疗方案

胸痹心痛(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诊疗方案

胸痹心痛(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诊疗方案市中医院心血管科胸痹心痛是由心气血不足,阴寒、痰浊、瘀血等邪气留踞胸中,郁阻脉络而致胸闷,胸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短气等为特征的一种常见的心胸病证。

轻者仅胸部憋闷、疼痛,可伴有心悸,称为厥心痛;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疼痛剧烈而持续不能缓解,四肢厥逆,面部苍白,冷汗淋漓,脉微欲绝,旦发夕死,夕发旦死,称为真心痛。

胸痹心痛相当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范畴,包括稳定性心绞痛、不稳定性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等类型。

一、诊断标准中医诊断标准和疗效判定标准参照《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2008年8月5日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布)。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7年中国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诊断标准、《2007年中国不稳定性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诊断与治疗指南》诊断标准、《2001年中国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诊断标准。

二、中医治疗(一)不稳定期该阶段病理复杂,变化多端,发展迅速。

相当于西医急性冠脉综合症,包括了“不稳定性心绞痛、急性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范畴。

心之气血不利,不通则痛为该阶段主要病机,血瘀为最突出病理基础,因此益气活血是该阶段的主要治法。

1、应急措施(1)芳香温通止痛:速效救心丸5~10粒,舌下含服;或麝香保心丸2粒,舌下含服;或复方丹参滴丸5~10粒,舌下含服。

以迅速缓解疼痛。

(2)回阳救逆:真心痛而面白唇青,汗出肢冷,脉微欲绝者,予静脉滴注参附注射液。

2、辨证论治(1)气虚血瘀证症状:胸闷心痛,乏力气短,神疲自汗,舌淡而紫,苔薄,脉沉细、结代。

治法:益气活血。

方药:冠心Ⅰ号协定方:黄芪20克、蒲黄15克、五灵脂15克。

若伴胸闷如窒,纳呆泛恶,苔腻等痰浊闭塞证,酌加全瓜萎15克、薤白12克、法半夏10克、陈皮6克。

若伴身寒肢冷、夜尿频数等心肾阳虚证,酌加炮附片6克、肉桂6克、补骨脂15克等。

心内科中医优势病种胸痹心痛病诊疗方案

心内科中医优势病种胸痹心痛病诊疗方案

心内科中医优势病种胸痹心痛病诊疗方案(稳定型心绞痛)一、概述胸痹心痛病,乃由于心脉挛急、狭窄或闭塞而引起膻中穴位处或左胸膺部疼痛不适为主症的一类疾病,常由劳累、情绪波动、饱餐等因素诱发。

胸痹心痛病相当于现代医学之冠心病范畴,包括胸痹心痛与胸痹真心痛,其中胸痹心痛相当于稳定性心绞痛,胸痹真心痛相当于不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

冠心病又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或缺血性心脏病。

指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管腔狭窄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脏病。

稳定型心绞痛:指稳定型劳力型心绞痛。

中医病名:胸痹心痛病;西医病名: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

二、诊断【西医诊断】参照我国2007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公布的《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和《不稳定性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梗诊断和治疗指南》。

【中医辨证分型】本病的病位以心为主,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有关;主要病机为心脉痹阻,病理变化多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本虚可有气虚、血虚、阴虚、阳虚,以气虚为主;标实多为痰浊、血瘀、气滞、寒凝,以血瘀突出。

1.痰阻闭阻证胸闷重而心痛轻,伴有身重困倦,口黏恶心,咯吐痰涎,苔白腻或白滑,脉滑。

2.气滞证胸痛时作,痛无定处,时欲太息,情志抑郁可诱发或加重,得嗳气或矢气则舒,苔薄或薄腻,脉弦。

3.心血瘀阻证心胸疼痛,心痛如剌,痛处固定,入夜更甚,唇舌紫黯,舌有瘀斑,苔薄,脉涩或结代。

4.寒凝心脉证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感寒痛甚,形寒肢冷,面色苍白,苔薄白,脉沉紧或促。

5.心气亏虚证心胸隐痛,气短心悸,动则益甚,神疲懒言,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或结代。

6.心阴不足证心胸隐痛,五心烦热,心悸怔忡,头晕耳鸣,口燥咽干,舌红少津,苔少或花剥,脉细数或结代。

7.心阳虚证胸闷心痛,心悸征忡,神倦怯寒,面色晄白,四肢不温,舌质淡胖,苔薄白,脉沉细迟。

三、治疗方法1.西医治疗(1)危险因素处理如进行宣教,戒烟,运动,降压,控制血糖,减轻体重等。

胸痹心痛(心绞痛)中医诊疗方案

胸痹心痛(心绞痛)中医诊疗方案

胸痹心痛(心绞痛)中医诊疗方案一、概述:冠心病心绞痛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和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痉挛)导致心肌需氧和供氧之间暂时失去平衡而发生心肌缺血或功能障碍,但无心肌坏死的临床症候群。

心绞痛临床上可分为劳累型心绞痛(包括初发劳累型心绞痛、稳定劳累型心绞痛、恶化劳累型心绞痛、卧位性心绞痛)、自发性心绞痛(包括变异型心绞痛、单纯自发性心绞痛)、混合型心绞痛和梗死后心绞痛。

按其症状表现相当于中医学“胸痹”等范畴。

二、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依据:(《中医内科学》第六版教材)(1)、左侧胸部或胸骨中段突发憋闷而痛,疼痛性质为隐痛、胀痛、刺痛、绞痛、灼痛。

疼痛常可窜及肩背、前臂、咽喉、胃脘部等,甚者可沿手少阴、手厥阴经循行部位窜至中指或小指,疼痛剧烈,持续时间长,达30分钟以上,含硝酸甘油片难以缓解,可见汗出肢冷,面色苍白,唇甲青紫,手足青冷至肘膝关节处甚至夕发旦死,旦发夕死,常合并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及休克,多为真心痛表现。

(2)、突然发病,时作时止,反复发作。

持续时间短暂,一般几秒至数十分钟,经休息或服药后可迅速缓解。

(3)、多见于中年以上,常因情志波动,气侯变化,多饮暴食,劳累过度等而绣发。

亦有无明显诱因或安静时发病者。

(4)、心电图应列为必备的常规检查,及白细胞总数、血沉、血清酶学检查,以进一步明确诊断。

2、西医诊断依据(《内科学》第六版)(1)、临床表现:①症状:a部位:主要在胸骨体上段或中段之后可波及心前区,有手掌大小范围,甚至横贯前胸,界限不很清楚。

常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达无名指和小指或至颈、咽或下颌部。

b性质:胸痛常为压迫、发闷或紧缩性,也可有烧灼感,但不尖锐,不像针刺或刀扎样痛,偶伴濒死的恐惧感觉,发作时,患者往往不自觉地停止原来的活动,直至症状缓解。

c诱因:发作常由体力劳动或情绪激动(如愤怒、焦虑、过度兴奋等)所激发,饱食、寒冷、吸烟、心功过速、休克等亦可诱发。

疼痛发生于劳力或激动的当时,而不是在一天劳累之后。

胸痹心痛诊疗方案

胸痹心痛诊疗方案

2015年胸痹心痛诊疗方案心内科优势病种诊疗方案2015年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胸痹心痛一、诊断:中医病名:胸痹心痛西医病名: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二、诊断依据(一)中医:1、膻中或心前区憋闷疼痛,甚则痛彻左肩背、咽喉、左上臂内侧等部位。

呈发作性或持续不解,常伴有心悸气短,自汗,甚则喘息不得卧。

2、胸闷胸痛一般几秒到几十分钟尔缓解。

严重者可疼痛剧烈,持续不解,汗出冷肢,面色苍白,唇甲青紫,心跳加快,或心律失常等危象,可发生猝死。

3、多见于中年以上,常因操劳过度,抑郁恼怒或多饮暴食,感受寒冷而诱发。

亦有无明显诱因或安静时发病者。

4、实验室检查:心电图检查有缺血性改变或运动试验阳性。

辩证分型:1、寒凝心脉:突然心痛如绞,或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或心感寒痛甚,心悸气短,形寒肢冷,冷汗自出;苔薄白,脉沉紧或促。

多因气候骤冷或感寒而发病或加重。

2、气滞心胸:心胸满闷不适,隐痛阵发,痛无定处,时欲太息,遇情志不遂时容易诱发或加重,或兼有脘腹胀闷,得嗳气或矢气则舒,苔薄或薄腻,脉细弦。

3、痰浊闭阻:胸闷重而心痛轻,形体肥胖,痰多气短,遇阴雨天而易发作或加重,伴有倦怠乏力,纳呆便溏,口粘,恶心,咯吐痰涎,苔白腻或白滑,脉滑。

4、瘀血痹阻:心胸疼痛剧烈,如刺如绞,痛有定处,甚则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或痛引肩背,伴有胸闷,日久不愈,可因暴怒而加重,舌质暗红,或紫暗,有瘀斑,舌下瘀筋,苔薄,脉涩或结、代、促。

5、心气不足:心胸阵阵隐痛,胸闷气短,动则更甚,心中动悸,倦怠乏力,神疲懒言,面色晄白,四肢欠温或肿胀,舌质淡胖,苔白腻,脉沉细迟。

6、心阴亏损:心胸疼痛时作,或灼痛,或闷痛,五心烦热,口干盗汗,颜面潮热,舌红少津,苔薄或剥,脉细数或结代。

7、心阳不振:心悸而痛,胸闷气短,自汗,动则更甚,神倦怯寒,面色晄白,四肢欠温或肿胀,或面唇青紫,舌质淡胖或紫暗,苔白滑,脉弱或结或代。

(二)西医1、发作性胸痛①部位:主要在胸骨体中段或上段之后可波及心前区,有手掌大小范围,甚至横贯前胸,界限不很清楚。

胸痹心痛(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诊疗方案及临床路径

胸痹心痛(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诊疗方案及临床路径

胸痹心痛(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诊疗方案一.中西医病名中医病名:胸痹心痛是指以胸痛憋闷、心悸气短为主症的一种心系疾病。

轻者胸闷或胸部隐痛,发作短暂;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喘息不得卧,痛引左肩或左臂内侧。

常伴有心悸气短,呼吸不畅,甚则喘促,面色苍白,冷汗淋漓等。

多由劳累饱餐、寒冷或情绪激动而诱发;.主要病机为心脉痹阻,病理变化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

其本虚可有气虚、血虚、阴虚、阳虚,标实为血瘀、痰浊、气滞、寒凝。

急性发作期以标实为主,缓解期以本虚为主。

病位在心,与肝、脾、肾二脏关系密切。

本病相当西医的冠心病心绞痛。

西医病名:心绞痛是由于暂时性心肌缺血引起的以胸痛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综合征,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最常见表现。

通常见于冠状动脉至少一支主要分支管腔直径狭窄在50%以上的患者,当体力或精神应激时,冠状动脉血流不能满足心肌代谢的需要,导致心肌缺血,而引起心绞痛发作,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可缓解。

二.中西医诊断(一)中医诊断1.诊断依据及要点: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1990年中西医结合心血管学会修订的《冠心病中医辨证标准》和1995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胸痹急症协作组《中医心病诊断疗效标准与用药规范》。

①左侧胸膺或膻中处突发憋闷而痛,疼痛性质为隐痛,胀痛,刺痛,绞痛,灼痛.疼痛常可窜及肩背,前臂,咽喉,胃脘部等,甚者可沿手少阴,手厥阴经循行部位窜至中指或小指,并兼心悸;②突然发病,时作时止,反复发作.持续时间短暂,一般几秒至数十分钟,经休息或服药后可迅速缓解③多见于中年以上,常因情志波动,气候变化,多饮暴食,劳累过度等而诱发.亦有无明显诱因或安静时发病者④心电图应列为必备的常规检查,有缺血改变或心电图运动试验阳性,有助于诊断.2.鉴别诊断①真心痛真心痛是心痛重症,由于心脉闭塞,猝然大痛,以膻中或左胸部剧烈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伴四肢不温,舌青气冷,面白唇紫,大汗淋漓,脉微欲绝,经服芳香温通药物不能缓解,持续数小时或数天不等。

胸痹(冠心病、心绞痛)

胸痹(冠心病、心绞痛)

胸痹(冠心病、心绞痛)
1.名医赵冠英采用益气活血汤治疗胸痹,介绍如下:
方剂
名称:
益气活血汤
组成: 党参(人参)15克,麦冬12克,五味子8克,瓜蒌皮15克,桂枝8克,丹参15克,川芎15克, 赤芍15克,莪术15克,红花10克。


能:
温阳益气,活血通脉。


治:
冠心病心绞痛(胸痹心痛)
加减

用:
心气虚衰,心功能不全者,加温阳强心的制附片、黄芪、刺五加、万年青,去瓜蒌皮;心阳不足,心动过缓者,加强心助阳的制附片、麻黄、细辛、鹿角片;心气不匀,心律不齐者,加强心调心律的苦参、万年青、当归、珍珠母;心肾两虚者,加补肾助阳的仙灵脾、仙茅、巴戟天、杜仲;血瘀阳亢,血压偏高者,加化瘀降压的天麻、桑寄生、野菊花、葛根、益母草;气滞血瘀,心绞痛频作者,加活血止痛的玄胡、罂粟壳、乳香、没药;血瘀痰盛,血脂偏高者,加健脾降脂的决明子、荷叶、山楂、苦丁香、三七;血瘀脉涩,血粘稠度高者,加活血抗凝的水蛭、虻虫、海藻。

2.名医高辉远采用养心定志汤治疗胸痹,介绍如下:方剂名
称:
养心定志汤
组成:太子参15克,茯神(茯苓)10克,菖蒲10克,远志10克,丹参10克,桂枝8克,炙甘草5克,麦门冬10克,
川芎10克,五味子6克,延胡索10克,龙骨15克。

功能:益心气,补心阳,养心阴,定心志。

主治:冠心病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加减运用:胸闷憋气,胸阳痹阻较甚者,加瓜蒌、薤白;心痛剧烈,痛引肩背,气血瘀滞重者,加三七、金铃子;心烦易怒,心慌汗出,心肝失调者,加小麦、大枣。

胸痹心痛病诊疗方案

胸痹心痛病诊疗方案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胸痹心痛病(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诊疗方案(2014年修订版)胸痹是以胸闷心痛,甚则心痛彻背,短气喘息,不得平卧为主要表现。

因邪痹心络,气血不畅,或心气不足,心失血养等所致。

属于西医“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绞痛”范畴。

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1)膻中或心前区憋闷疼痛,甚则痛彻左肩背、咽喉、胃脘部、左上臂内侧等部位,呈反复发作性或持续不解,常伴有心悸、气短、自汗,甚则喘息不得卧。

(2)胸闷胸痛一般几秒到十几分钟可缓解。

严重者可见疼痛剧烈,持续不解,汗出肢冷,面色苍白,唇甲青紫,心跳加快,或心律失常等危候,可发生猝死。

(3)多见于中年以上,常因操劳过度、抑郁恼怒或多饮暴食、感受寒冷而诱发。

2、西医诊断标准(1)症状:心绞痛以发作性胸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疼痛的特点为:①部位:典型的心绞痛部位是在胸骨后或左前胸,范围常不局限,可以放射到颈部、咽部、颌部、上腹部、肩背部、左臂及左手指侧,也可以放射至其他部位,心绞痛还可以发生在胸部以外如上腹部、咽部、颈部等。

每次心绞痛发作部位往往是相似的。

②性质:常呈紧缩感、绞榨感、压迫感、烧灼感、胸憋、胸闷或有窒息感、沉重感,有的患者只述为胸部不适,主观感觉个体差异较大,但一般不会是针刺样疼痛,有的表现为乏力、气短。

发作时,患者往往不自觉停止原来的活动,直至症状缓解。

③持续时间:呈阵发性发作,持续数分钟,一般不会超过10分钟,也不会转瞬即逝或持续数消失。

④诱因:常为体力劳动、情绪激动、饱食、寒冷等因素诱发。

疼痛多发生于劳力或激动的当时,而不是在一天劳累之后。

⑤缓解方式:休息或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后可在2-5分钟内迅速缓解。

(二)证候诊断:1、痰浊闭塞证:闷痛痞满,口粘乏味,纳呆脘胀,身困重,恶心呕吐,痰多体胖,苔腻、黄或白滑,脉滑或数。

2、心血瘀阻证:刺痛固定,面晦唇青,怔忡不宁,指甲发青,发枯肤糙,舌质紫暗或见紫斑或舌下脉络紫胀。

3、痰(热)瘀闭阻证:闷痛痞满,刺痛,口粘乏味,指甲发青,痰多体胖,舌质紫暗或见紫斑或暗红,苔腻、黄或白滑,脉滑涩或数。

医院心血管科胸痹心痛病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诊疗方案(1)

医院心血管科胸痹心痛病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诊疗方案(1)

医院心血管科胸痹心痛病(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OOL 1-94)、1990年中西结合心血管学会修订的《冠心病中医辨证标准》和1995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胸痹急病协作组《中医心病诊断疗效标准与用药规范》。

(1)膻中或心前区憋闷疼痛,甚则痛彻左肩背、咽喉、左上臂内侧等部位。

呈发作性或持续不解,常伴有心悸气短, 自汗,甚则喘不得卧。

(2)胸闷胸痛一般几秒到几十分钟而缓解。

严重者可疼痛剧烈,持续不解,汗出肢冷,面色苍白,唇甲青紫,心跳加快,或心律失常等危象,可发生猝死。

(3)多见于中年以上,常因操劳过度,抑郁恼怒或多饮暴食,感受寒冷而诱发。

(4)查心电图、动态心电图、运动试验等可辅助诊断。

根据病情可作心肌酶谱测定,心电图动态观察。

(5)必要时行冠脉CT、心肌核素显像或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以明确诊断。

2、西医诊断:参照2007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2007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不稳定性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诊断与治疗指南》。

3、心绞痛分级标准:参照1972年加拿大心血管学会心绞痛分级标准。

(二)证候诊断1、心痛发作期(1)寒凝血瘀证:遇冷则疼痛发作,或闷痛,舌淡暗、苔白腻,脉滑涩。

(2)气滞血瘀证:疼痛剧烈多与情绪因素有关,舌暗或紫暗,苔白,脉弦滑。

2、心痛缓解期(1)气虚血瘀证:胸痛,胸闷,疼痛如刺,拒按不移,身倦乏力,气少懒言,心悸汗出,面色淡白或晦滞,舌淡紫,或有瘀斑,体胖有齿痕,苔白;脉沉涩,或细缓,或沉细,或结代。

(2)气虚血瘀、痰浊阻络证:在前症的基础上兼见肢体沉重,形体较胖,纳呆,恶心,腹胀,舌质紫暗,苔白腻或厚,脉弦或弦滑。

(3)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胸部隐痛,固定不移,甚则胸痛彻背,心悸,气短,乏力,口干,手足心热,舌质黯红,或隐青,或瘀斑、瘀点,苔薄或少,脉沉涩。

胸痹(冠心病—心绞痛)与心力衰竭中医诊疗方案

胸痹(冠心病—心绞痛)与心力衰竭中医诊疗方案

胸痹(冠心病一心绞痛)中医诊疗方案(2010版)中医病名:胸痹心痛病西医病名:慢性稳定性心绞痛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第1版2008年7月1日)进行诊断。

2.西医诊断:参照我国2007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公布的《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

(二)症候诊断1.气虚血瘀证:胸痛、胸闷。

动则尤甚,休息时减轻,乏力气短,心悸汗出,舌体胖有齿痕,舌质暗有瘀斑或瘀点、苔薄白,脉弦。

2.气滞血瘀证:胸闷胸痛,时痛时止,窜行左右,疼痛多与情绪因素有关,或有胁胀,喜叹息,舌暗或紫暗、苔白,脉弦。

3,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胸闷隐痛、时作时止,面色少华,时有盗汗、舌红少津、苔白脉细。

4.痰阻血瘀症:胸脱痞闷如窒而痛,或痛引肩背,气短,肢体沉重,形体肥胖痰多,纳呆恶心。

舌苔白腻脉滑。

二、治疗方案(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气虚血瘀证:1.治法:益气活血方药:定痛救心汤合四君子汤加减。

细辛、高良姜、革拨、白芷、丹参、桃仁、红花、川茸、赤芍、党参、白术、云苓、甘草。

中成药:养心氏片2.气滞血瘀证治法:行气活血方药:定痛救心汤合柴胡疏肝散加减。

细辛、高良姜、革拨、白芷、丹参、桃仁、红花、川茸、赤芍、柴胡、枳壳、香附、陈皮等。

中成药:血府逐瘀胶囊3.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治法:益气养阴,活血通脉方药:定痛救心汤合生脉饮加减。

细辛、高良姜、革拨、白芷、沙参、麦冬、五味子、丹参、红花、川茸、赤芍、;如偏阴虚火旺证,见烦渴、失眠、舌红少津,可加清心莲子汤:桅子、淡豆豉、莲子心。

中成药:参松养心胶囊、益心舒5.痰阻血瘀证治法:通阳泄浊,活血化瘀方药:定痛救心汤合瓜篓蓬白半夏汤。

细辛、高良姜、革拨、白芷、瓜篓、萩白、半夏、桃仁、红花、川茸、赤芍等。

中成药:通心络胶囊(二)辨证选择静脉注射剂选择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中药注射液静脉滴注。

如红花注射液、丹参多酚酸盐注射液、益气复脉注射液、丹红注射液。

胸痹心痛(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诊疗方案

胸痹心痛(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诊疗方案

胸痹心痛(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诊疗方案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心肌耗氧量和冠状动脉供血供氧量间不平衡,出现心肌供血不足所致的心肌损害性心脏病。

最常见的病因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冠状动脉管腔狭窄和闭塞,故简称冠心病。

粥样硬化病变使管腔狭窄或闭塞,为逐渐发展过程。

血管痉挛、斑块出现裂纹、破溃、出血、血栓形成导致管腔的急性狭窄或完全闭塞,则为急性过程。

本病属中医“心痛”、“胸痹”等范畴,严重者亦可表现为“真心痛”。

本病的发生与年龄、嗜食膏粱厚味、劳累过度或者缺乏体力活动、嗜好烟酒、七情内伤等有密切关系。

主要病机是本虚标实,心脉失养或心脉不通,本虚是气血阴阳亏虚,标实是痰浊、寒凝、淤血阻滞。

一、诊断(一) 疾病诊断1 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1990年中西医结合心血管学会修订的《冠心病中医辨证标准》和1995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胸痹急症协作组《中医心病诊断疗效标准与用药规范》。

1.1膻中或心前区憋闷疼痛,甚则痛彻左肩背、咽喉、左上臂内侧等部位。

<呈发作性或持续不解,常伴有心悸气短,自汗,甚则喘息不得卧。

)1.2胸闷胸痛一般几秒到几十分钟而缓解。

(严重者可疼痛剧烈,持续不解,汗出肢冷,面色苍白,唇甲青紫,心跳加快,或心律失常等危象,可发生猝死。

1.3 多见于中年以上,常因操劳过度,抑郁恼怒或多饮暴食,感受寒冷而诱发。

1.4查心电图、动态心电图、运动试验等可辅助诊断。

根据病情可作心肌酶谱测定,心电图动态观察。

1.5必要时行冠脉CT、心肌核素显像或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以明确诊断。

2 西医诊断参照我国2007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公布的《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

3 心绞痛分级标准参照1972年加拿大心血管学会心绞痛分级标准。

(二)证候诊断1 心痛发作期1.1寒凝血瘀证:遇冷则疼痛发作,或闷痛,舌淡暗、苔白腻,脉滑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胸痹心痛(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诊疗方案(2015年版)
胸痹是指以胸部闷痛,甚至心痛彻背,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轻者仅感胸闷如窒,呼吸欠畅,重者则有胸痛,严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

根据本证的临床特点,主要与西医学所指的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心绞痛、心肌梗死)关系密切,即: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阻塞,导致心肌暂时缺血、缺氧而引起的临床综合征,还包括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痉挛)。

[诊断](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2月第二版)
1胸痹以胸部闷痛为主症,患者多见膻中或心前区憋闷疼痛,甚则痛彻左肩背、咽喉、胃脘部、左上臂内侧等部位,呈反复发作性,一般持续几秒到几十分钟,休息或用药后可缓解。

2常伴有心悸、气短、自汗,甚则喘息不得卧,严重者可见胸痛剧烈,持续不解,汗出肢冷,面色苍白,唇甲青紫,脉散乱或微细欲绝等危侯,可发生猝死。

3多见于中年以上,常因操劳过度,情志刺激,多饮暴食或气候变化而诱发,亦有无明显诱因或安静时发病者。

[鉴别诊断]
1胸痹与胃脘痛:心在脘上,故有胃脘当心而痛之称,一起不为相近。

胸痹不典型者,其疼痛可在胃脘部,极易混淆。

但胸痹以胸闷为主,为时极短,虽与饮食有关,但休息,服药常可缓解。

胃脘痛与饮食有关,以胀痛为主,局部有压痛,持续时间较长,常有泛酸,嘈杂,嗳气,呃逆等胃部症状。

2胸痹与真心痛:真心痛乃胸痹的进一步发展;症见心痛剧烈,甚则持续不解,伴见汗出,肢冷,面白,唇紫,手足青至节,脉微或结代等危重急症。

[辨证论治]
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2月第二版,《中医心病诊断疗效标准与用药规范》,北医出版设,2002年6月第一版,同时结合本科经验。

(一)心绞痛的中医治疗
1气阴两虚兼血瘀
症候:胸闷隐痛,时作时止,心悸气短,倦怠懒言,面色少华,头晕目眩,遇劳则重,口干口苦,五心烦热,夜寐差,便秘,口唇青紫,舌质暗红或有瘀斑,舌薄白或少苔,舌下系带紫暗,脉细弱无力或结代。

治法:益气养阴,活血化瘀
方药:参芪活血汤
组成:黄芪30g 麦冬20g 白术 20g 党参20g
茯苓15g 远志15g 丹参15g 桃仁20g
红花 20g 枳实15g 甘草15g
用法:每次100ml,每日2次口服。

辨证论治依据:胸痹日久,气阴两虚,气虚无以行血,阴虚则脉络不利,均可使血行不畅,气血瘀滞,故见胸闷隐痛,时作时止。

心脉失养,故见心悸。

气虚故见短气,倦怠懒言,面色少华。

阴虚阳亢故见头晕目眩。

虚不耐劳,遇劳则甚。

舌质暗红或有瘀斑,舌薄白或少苔,舌下系带紫暗,脉细弱无力或结代。

均为气阴两虚兼夹於之侯,属本虚标实,气阴两虚为本,血瘀为标,病位在心。

2 痰浊血瘀
症候:胸闷如窒而痛,或痛引肩背,气短喘促,痰多,肢体沉重,形体肥胖,腹满,大便秘结,舌质暗红,舌苔浊腻,脉弦滑。

治法:豁痰行气,活血化瘀
方药;通脉降浊方或祛痰化瘀颗粒
组成:柴胡15g 枳实15g 黄芩15g 大黄10g
半夏10g 白芍20g 丹参20g 茯苓20g
陈皮20g 甘草10g
用法; 每次100ml,每次2次口服。

辨证论治依据:痰浊盘踞,胸阳失展,故胸闷如窒而痛。

痹阻脉络,故痛引肩背,气机痹阻不畅,故见气短喘促。

脾主四肢,痰浊困脾,脾气不运,故肢体沉重。

形体肥胖,痰多,舌苔浊腻,脉弦滑。

均为痰浊壅阻之征。

舌质暗红,为兼有夹瘀之象。

3气虚血瘀
症候:胸部刺痛,固定不移,时作时止,气促乏力,心悸自汗,神疲懒言,语声低微,舌质淡暗或有瘀斑,脉细涩。

治法:益气活血,化瘀通络
方药:益气通脉煎
组成:党参20g 黄芪30g 白术20g 茯苓15g
当归20g 赤芍药15g 川芎10g 桃仁20g
红花15g 炙甘草10g
用法:每次100ml,每次2次口服。

辨证论治依据:胸痹日久,气虚无以行血,瘀血内停,络脉不通,故见胸部刺痛。

血脉凝滞,故痛处固定不移,时作时止,心脉失养,故见心悸,气虚故见短气,倦怠懒言,语声低微。

舌质淡暗或有瘀斑,脉细涩。

均为气虚血瘀之征。

4阳虚血瘀
症候:胸闷,气短,甚则胸痛彻背,晨寒肢冷,心悸汗出,腰酸乏力,面色苍白,唇甲灰白或紫暗,脉沉细或脉微欲绝。

治法:益气温阳,活血通络
方药:温阳通脉汤
组成:人参15g 附子10g 桂枝15g 熟地15g
杜仲20g 丹参20g 当归15g 山茱萸15g
红花20g 赤芍15g
用法:每次100ml,每次2次口服。

辨证论治依据:阳气虚衰,胸阳不振,气机痹阻,血行瘀滞,故见胸闷,气短,甚则胸痛彻背,心阳不振,故见晨寒肢冷,心悸汗出,肾阳虚衰,故见腰酸乏力。

面色苍白,唇甲灰白或紫暗,脉沉细或脉微欲绝,均为阳气虚衰,瘀血内阻之征。

5气滞血瘀
症候:胸部刺痛,固定不移,时或心悸,善太息,胸胁胀满,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弦涩。

治法:行气活血,化瘀通络
方药:加减血府逐瘀汤或行气活血汤
组成:柴胡15g 枳壳15g 桃仁15g 红花15g
白芍15g 地龙15g 丹参15g 牛膝20g
川芎15g 桂枝20g 甘草10g
用法:每次100ml,每次2次口服。

辨证论治依据:情志失调,肝失调达,厥阴肝经布于胸胁,以致血行不畅,脉络不利,故见时或心悸,善太息,胸胁胀满;气血瘀滞,胸阳不运,心脉痹阻,不通则痛,故见胸部刺痛,固定不移。

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弦涩,均为气滞,瘀血内阻之征。

(二)1、中成药
1.1速效救心丸,行气活血,祛瘀止痛,舌下含服,每次5-10粒,5分钟后无效可重复,若2次不能缓解心绞痛症状,可改用硝酸甘油。

1.2复方丹参滴丸,活血化瘀,理气止痛,舌下含服,每次10粒,5分钟后无效可重复,若2次不能缓解心绞痛症状,可改用硝酸甘油。

速效救心丸、复方丹参滴丸可作为心绞痛发作期治疗的中成药物。

2中药针剂
2.1苦碟子注射液20-4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或0.9%氯化钠注射液,静脉滴注,每日1次,疗程1-2周。

2.丹红注射液10-4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或0.9%氯化钠注射液,静脉滴注,静脉滴注,每日1次,疗程1-2周。

2.3舒血宁注射液10-2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

2.4可根据情况选用其他活血化瘀以改善心脏供血的中成药针剂。

(三)贴敷法
穴位敷服就是将中药贴服于皮肤穴位表面,通过对穴位的刺激与调节,起到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的作用。

1、选穴:心俞穴、膻中穴、内关穴
2、贴敷中药:制附子15g,桂枝15g,乌药15,丹参10g,三七10g,冰片10g,半夏15g。

粉碎研磨后储瓶备用。

方中桂枝温经通脉、散寒止痛;乌药行气散寒止痛,丹参、三七活血行瘀、理气止痛,冰片芳香走窜,透肌而入,半夏化痰开
结,宣痹止痛诸药予以姜汁调和,使经脉气血运行通畅,通则不痛。

3、贴敷法:用时取药粉0.5g,清水调敷在所选穴位上,用纱布胶布固定,每天1次,每次1-2小时,10天为1疗程。

[疗效标准]
1治愈:症状消失,心电图及有关实验室检查恢复正常。

2好转:症状减轻,发作次数减少,间歇期延长,心电图及实验室检查有改善。

3未愈:主要症状及心电图无改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