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痹心痛病临床路径(住院)
胸痹中医临床路径及诊疗方案
胸痹中医临床路径及诊疗方案胸痹是中医常见的一种疾病,主要症状表现为胸闷、胸痛等。
以下是中医临床路径及诊疗方案的详细介绍。
一、中医临床路径1.接诊与初步评估:医生通过与患者交谈,了解病情史、症状等信息,进行初步评估。
2.查体与辨证分型:医生进行查体,包括测量血压、体温等生命体征,并观察面色、舌苔等反映机体状况的指标,辨证分型以确定病机。
3.辅助检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辅助检查,如心电图、血液检查等,以进一步明确诊断。
4.诊断:综合以上信息,确定准确的诊断。
5.治疗方案制定:根据病情和辨证分型结果,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6.治疗:根据治疗方案进行药物治疗、针灸治疗、中药治疗或其它中医疗法。
7.疗效评估:根据治疗效果进行评估,包括患者的症状缓解情况、辅助检查结果等。
8.随访:在治疗过程中进行随访,观察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9.评估和总结:综合治疗效果和患者病情,进行评估和总结,判断是否需要进一步治疗或调整治疗方案。
二、诊疗方案1.药物治疗:(1)针对胸痹的症状,可以选用柴胡疏肝散加减,具有疏肝理气、解郁开窍的作用。
(2)针对心胸痹的症状,可以选用舒心安神片,具有舒心安神、解郁化痰的作用。
(3)针对气滞血瘀型胸痹的症状,可以选用血府逐瘀汤加减,具有活血祛瘀、通络止痛的作用。
2.针灸治疗:(1)针灸穴位:可以选择足三里、曲池、中脘等穴位进行针灸治疗,以疏通经络、调理气血,缓解胸痹症状。
(2)针灸方法:可以选择温针、寒针等方法进行刺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3.中药治疗:(1)柴胡疏肝散:主要由柴胡、黄柏、赤芍、青皮等药物组成,具有疏肝理气、解郁开窍的作用。
(2)舒心安神片:主要由天麻、丹皮、茯苓等药物组成,具有舒心安神、解郁化痰的作用。
(3)血府逐瘀汤:主要由川芎、红花、郁金等药物组成,具有活血祛瘀、通络止痛的作用。
4.注意事项:(1)避免饮食过度油腻、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胸痹症状。
(2)调整生活作息,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对胸痹的不良影响。
胸痹心痛(气虚血瘀证)中医临床路径研究
胸痹心痛(气虚血瘀证)中医临床路径研究作者:孙影张广智于清华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4年第32期【摘要】目的依据临床路径对中医治疗胸痹进行管理,观察临床路径在确保医疗质量、缩短平均住院时间、降低医疗费用等方面的作用。
方法将60例胸痹心痛(气虚血瘀证)患者随机分为临床路径组和非临床路径组(对照组),各30例,观察两组住院时间、总费用、患者的满意度等方面的差异。
结果两组住院时间、总费用等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临床路径可强化中药治疗依从性,降低胸痹心痛(气虚血瘀证)患者住院总费用、住院时间等,是控制治疗质量的良好工具。
【关键词】胸痹心痛(气虚血瘀证);中医为研究临床路径在中医治疗胸痹病种质量控制中的效果,对本院2012年1月~2013年12月入院的、符合入组标准的60例胸痹心痛(气虚血瘀证)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其中对30例患者进行中医治疗临床路径管理。
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临床路径组:共30例,其中男13例,女17例,平均年龄(61.4±5.32)岁;对照组:共30例,其中男12例,女18例。
平均年龄(60.8±5.45)岁。
两组间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 2 诊断标准1. 2. 1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1](ZYYXH/T4-T9-2008)与《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中“中药新药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
1. 2. 2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国际心脏病学会和协会及世界卫生组织临床命名标准化联合专题组报告《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
1. 3 纳入标准①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胸痹心痛(气虚血瘀证),冠心病稳定型劳累性心绞痛。
②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③患者同时具有其它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进入本路径。
胸痹临床护理路径
胸痹(冠心病)根据病情:遵医嘱给予三级护理。
三级护理季节中的花开花落,都有自己的命运与节奏,岁月如歌的谱曲与纳词,一定是你。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有些东西,你越是在意,越会失去。
一个人的生活,快乐与否,不是地位,不是财富,不是美貌,不是名气,而是心境。
有时候极度的委屈,想脆弱一下,想找个踏实的肩膀依靠,可是,人生沧海,那个踏实肩膀的人,也要食人间烟火,也要面对自己的不堪与无奈。
岁月告诉我:当生活刁难,命运困苦,你的内心必需单枪匹马,沉着应战。
有时候真想躲起来,把手机关闭,断了所有的联系,可是,那又怎样,该面对的问题,依旧要面对。
与其逃避,不如接纳;与其怨天尤人,不如积极主动去解决。
岁月告诉我:美好的人生,一半要争,一半要随。
有时候想拼命的攀登,但总是力不从心。
可是,每个人境况是不同的,不要拿别人的标准,来塑造自己的人生。
太多的失望,太多的落空,纯属生活的常态。
岁月告诉我:挫败,总会袭人,并且,让你承受,但也,负责让你成长。
人生漫长,却又苦短,幽长的路途充满险阻,谁不曾迷失,谁不曾茫然,谁不曾煎熬?多少美好,毁在了一意孤行的偏执。
好也罢,坏也罢,人生的路,必须自己走过,才能感觉脚上的泡和踏过的坑。
因为懂得,知分寸;因为珍惜,懂进退。
最重要的是,与世界言和,不再为难自己和别人。
《菜根谭》中说:花看半开,酒饮微醉。
就是说,做事不必完美,享乐不可享尽,这是一种含苞待放的人生状态。
即使是最美的月亮,也会有盈亏的自然之道。
否则便是过犹不及,弄巧成拙。
心灵松绑了,活着才自由。
半生已过,走走停停,看透了生活,选择了顺流的方式,行走。
流水今日,明月前身。
感谢每一粒种子,每一缕清风,每一个阳光的日子,于时光的碎屑中,静品一盏流年的香茗。
撕开浮云的遮掩,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各自的山水,都有一段难捱的时光,好在,总有一天,你的淡然低调,你的暗自努力,你的理性豁达,终将点燃你的整个世界,让故事的结局,美好而温柔。
苏轼在《水调歌头》里写道: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最新胸痹中医临床路径及诊疗方案.pdf
胸痹(慢性稳定性心绞痛)中医优势病种及临床路径( 2012年)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慢性稳定性心绞痛,心绞痛分级为III级或Ⅳ级者(加拿大心血管学会心绞痛分级标准)的住院患者。
一、适应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胸痹心痛病(TCD编码:BNX02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慢性稳定性心绞痛(ICD一10编码:工20.805),且心绞痛分级为III 级或Ⅳ级者(加拿大心血管学会心绞痛分级标准)。
二、诊断依据(一)中医诊断依据:(《中医内科学》第六版教材)1、左侧胸部或胸骨中段突发憋闷而痛,疼痛性质为隐痛、胀痛、刺痛、绞痛、灼痛。
疼痛常可窜及肩背、前臂、咽喉、胃脘部等,甚者可沿手少阴、手厥阴经循行部位窜至中指或小指,疼痛剧烈,持续时间长,达30分钟以上,含硝酸甘油片难以缓解,可见汗出肢冷,面色苍白,唇甲青紫,手足青冷至肘膝关节处甚至夕发旦死,旦发夕死,常合并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及休克,多为真心痛表现。
2、突然发病,时作时止,反复发作。
持续时间短暂,一般几秒至数十分钟,经休息或服药后可迅速缓解。
3、多见于中年以上,常因情志波动,气侯变化,多饮暴食,劳累过度等而绣发。
亦有无明显诱因或安静时发病者。
4、心电图应列为必备的常规检查,及白细胞总数、血沉、血清酶学检查,以进一步明确诊断。
(二)西医诊断依据(《内科学》第六版)1、临床表现:(1)症状:①部位:主要在胸骨体上段或中段之后可波及心前区,有手掌大小范围,甚至横贯前胸,界限不很清楚。
常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达无名指和小指或至颈、咽或下颌部。
②性质:胸痛常为压迫、发闷或紧缩性,也可有烧灼感,但不尖锐,不像针刺或刀扎样痛,偶伴濒死的恐惧感觉,发作时,患者往往不自觉地停止原来的活动,直至症状缓解。
③诱因:发作常由体力劳动或情绪激动(如愤怒、焦虑、过度兴奋等)所激发,饱食、寒冷、吸烟、心功过速、休克等亦可诱发。
疼痛发生于劳力或激动的当时,而不是在一天劳累之后。
胸痹心痛病临床路径(住院).
饶河县中医医院胸痹心痛病(慢性稳定性心绞痛)中医临床路径(2014年优化版)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慢性稳定性心绞痛,心绞痛分级为III级或Ⅳ级者(加拿大心血管学会心绞痛分级标准)的住院患者。
胸痹心痛病(慢性稳定性心绞痛)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应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胸痹心痛病(TCD编码:BNX02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慢性稳定性心绞痛(ICD一10编码:工20.805),且心绞痛分级为III级或Ⅳ级者(加拿大心血管学会心绞痛分级标准)。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胸痹急症协作组《中医心病诊断疗效标准与用药规范》(1995年)。
(2)西医诊断:参照2007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
(3)心绞痛分级标准:参照1972年加拿大心血管学会心绞痛分级标准。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胸痹心痛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胸痹心痛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住院患者的临床常见证候:心痛发作期:寒凝血瘀证气滞血瘀证心痛缓解期:气虚血瘀证气滞血瘀证痰阻血瘀证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热毒血瘀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胸痹急症协作组《中医心病诊断疗效标准与用药规范》及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一2008)。
l.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慢性稳定性心绞痛,且心绞痛分级为ⅡI级或Ⅳ级者。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胸痹心痛病(慢性稳定性心绞痛)Ⅲ级或Ⅳ级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比如高血压、糖尿病等,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等特点。
胸痹临床护理路径
给予专科饮食指导
8.根据病情,适时进行健康指导
术后第二天可下床活动。
基础护理
㈠晨间护理
1.整理床单位、保持病室光线适宜,空气流通
1次/日
2.给予面部清洁和梳头
3.给予口腔护理
4.给予会阴护理
㈡晚间护理
1.整理床单位
1次/日
2.给予面部清洁
3.给予口腔护理
4.给予会阴护理
5.给予足部清洁
㈢协助患者进食
5.建立良好的静脉液路
排空尿液
6.心理护理
介绍介入治疗的相关知识
7.完善各项检查
8.介入术后护理
1.严密心电监护和生命体征观察
术后每30分钟观察一次生命体征,6小时后每小时观察一次,持续24小时
2.拔鞘管后按压穿刺部位
经桡动脉造影者采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伤口压迫6小时,根据病情酌情减压,一周内勿揉勿抓穿刺点,保持干燥清洁。
项目
项目内涵
备注
专科护理
1.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每小时巡视患者一次
2.监测生命体征
根据病情测量生命体征
3.根据医嘱正确实施治疗、用药、观察患者反应。
介绍药物作用,观察患者用药后反应
4.给予氧气吸入
每日更换蒸馏水、每星期更换湿化瓶
5.介入术后护理
每天观察术侧肢体情况,指导患者运动。
6.心理护理
按病情进展进行
经股动脉造影者,局部绷带加压包扎患者术后卧床24小时,术肢伸直制动12小时,以1.5公斤的沙袋压迫穿刺部位6小时。24小时后撤除包扎。一周内禁做跨退等下肢用力的动作,以防穿刺部位出血。
3.支架术后根据医嘱服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
不要自行停药
4.术后多饮水
胸痹心痛(气虚血瘀证)中医临床路径研究
胸 痹 心痛 ( 气 虚血 瘀 证 ) 中医临床 路径 研究
孙影 张 广智 于清华
【 摘 要 】 目的 依据 临床路径对 中医治疗 胸痹进行 管理 , 观察临床路径 在确保 医疗 质量 、缩短 平 均住 院时间 、降低 医疗费用等方 面 的作用 。方法 将 6 O 例胸痹心 痛 f 气 虚血瘀证 ) 患 者随机分为 临床 路径组和非 临床路径组 ( 对 照组 ) , 各3 0例 , 观察两组住院时间 、总费用 、患者 的满意度等方面的差异 。
并且所有患者 的尿 量均增加 , 水 肿的现象消失或不 同程 度的 降低 。
3 小结
风湿性 心脏病 心力衰竭是 心 内科常 见的一种 心脏疾病 , 除临床表现为心绞痛 、呼吸 困难 、水肿等外还会伴 有活动受 限的情况 ; 此病多发于天气潮湿 的冬季或春季 。本 文通 过在 静脉注射治疗 , 临床效果显著 , 值得 临床 推广应用 。
5 0例患 者均 经过 常规 治疗基 础上 , 采 用多 巴胺 、呋塞
米 和硝酸 甘油合 剂进 行治 疗 , 结果 有 3 2例 患者呈 显效 , 占 6 4 %; 有1 5例患者呈有效 , 占3 0 %; 有3 例 患者 呈无 效 , 无 效率 6 %, 总 有效 率 9 4 %。并且所 有患 者 的心功能 均提 高到 I一Ⅱ级 , 治疗前的呼吸困难 、 乏力等症状均得 到很大改善 ;
中国实用医药2 0 1 4 年1 1 月第9 卷第3 2 期
C h i n a P r a c M e d , N o v 2 0 1 4 , V o 1 . 9 , N o . 3 2
・
1 5 3・
糖溶液 , 配有多巴胺 6 0 m g 、呋塞米 1 5 m g 和硝酸甘油合剂 1 2 n 】 g , 对所有患者进行静脉滴注 , 滴注速度保 持在 1 2滴 / mi n , 1 次, d , 1 周为 1 个疗程 。医护人员观察 患者是否有 心率或血压 的异 常反应发生 。对 出现低 血压的患者应采取 多巴胺用 量加量 的 办法 ; 对出现低血钾症状 的患者应采取加注氯化钾 注射 液合 并滴注 的办法 , 用量取 1 0 % 的氯化钾 1 O mg 。 1 . 3 心功能等级活 动能力将 心功 能分为 I级 、 Ⅱ级 、 Ⅲ级和 Ⅳ级 四个等级 。 I 级是指患 者有 心脏方面的疾病 , 但 一般不会 出现心悸 、疲 惫 、呼吸 困难或心 绞痛 等症状 , 且 自主 活动能力 不受 限制 。
胸痹的临床路径
心肌梗死 (胸痹)健康教育临床路径(护理版)主讲人:易玲学时:2学时日期 : 入院当天项目 : 评估1.一般评估:生命体征,情志,皮肤,药物食物过敏史等2.专科评估:饮食习惯、生活方式、体重、身高、家族史、呼吸、体温、血压、脉搏二便等3.评估胸痹(心肌梗死)的病性:为本虚表实,本虚为气、血、阴、阳虚,标实为痰浊、血瘀、气滞、寒凝治疗1.遵医嘱补液治疗,勤巡视2.根据病情监测生命体征并记录3.及时给氧,氧流量以2~3L/min为宜,持续吸入检查1.遵医嘱告知病人空腹采血及空腹做上腹部B超,留尿做下腹部B超等,指导患者留取大小便及痰标本(如留痰培养标本,必须使用无菌器皿,清晨漱口后留取咽喉深部的痰液)2.告知患者心脏彩超及特殊咽检查的意义给药护理1.遵医嘱静脉给药,注意用药后的观察,如静脉使用溶栓疗法,观察溶栓后的心电图改变,及疼痛的缓解,使用溶栓药物对有出血倾向者,活动性溃疡者,接近新技术而创面未愈合者,血压过高及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着禁用2.并发心力衰竭者,程度较高可舌下合服,硝酸异山梨脂。
硝酸甘油静脉滴注,如心衰较重者宜选用硝普钠静滴,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后24小时内尽量避免使用洋地黄剂3.中药汤剂宜温服活动1.绝对卧床休息饮食饮食宜低盐、低脂、低胆固醇饮食,应定时定量,防过饱过饥,注意调补气血,加强营养。
心阳气虚者,忌食生冷瓜果以及其他凉性食物,适宜安神温补之品;心阴两虚者,忌食辛辣烟酒及其他热性食物,适宜滋阴养血之品护理1.按服务规范要求安置病人,了解病情,做好心理护理、基础护理及皮肤护理2.密切观察胸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以及用药效果,以辨别实证和虚证3.“惊则心无所依,神无所归”所以病室及环境必须保持安静,避免突然的高喊尖叫;“动则气耗”要注意卧床休息,胸痛发作时立即停止活动4.协助病人做好生活护理,做好安全防护健康宣教1.做好入院介绍:主管医生、护士、病区环境、呼叫仪的使用,请销假制度,探视制度等2.详细了解疾病的相关知识,各项检查的注意事项3.绝对卧床休息,进食,排便,翻身,洗簌由护士协助完成4.告知患者自我监测心率与心前区的频率第2-3天检查遵医嘱抽血,指导正确留取大小便标本,交待各项检查的时间安排及注意事项。
胸痹心痛(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诊疗方案及临床路径
胸痹心痛(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诊疗方案一.中西医病名中医病名:胸痹心痛是指以胸痛憋闷、心悸气短为主症的一种心系疾病。
轻者胸闷或胸部隐痛,发作短暂;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喘息不得卧,痛引左肩或左臂内侧。
常伴有心悸气短,呼吸不畅,甚则喘促,面色苍白,冷汗淋漓等。
多由劳累饱餐、寒冷或情绪激动而诱发;.主要病机为心脉痹阻,病理变化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
其本虚可有气虚、血虚、阴虚、阳虚,标实为血瘀、痰浊、气滞、寒凝。
急性发作期以标实为主,缓解期以本虚为主。
病位在心,与肝、脾、肾二脏关系密切。
本病相当西医的冠心病心绞痛。
西医病名:心绞痛是由于暂时性心肌缺血引起的以胸痛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综合征,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最常见表现。
通常见于冠状动脉至少一支主要分支管腔直径狭窄在50%以上的患者,当体力或精神应激时,冠状动脉血流不能满足心肌代谢的需要,导致心肌缺血,而引起心绞痛发作,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可缓解。
二.中西医诊断(一)中医诊断1.诊断依据及要点: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1990年中西医结合心血管学会修订的《冠心病中医辨证标准》和1995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胸痹急症协作组《中医心病诊断疗效标准与用药规范》。
①左侧胸膺或膻中处突发憋闷而痛,疼痛性质为隐痛,胀痛,刺痛,绞痛,灼痛.疼痛常可窜及肩背,前臂,咽喉,胃脘部等,甚者可沿手少阴,手厥阴经循行部位窜至中指或小指,并兼心悸;②突然发病,时作时止,反复发作.持续时间短暂,一般几秒至数十分钟,经休息或服药后可迅速缓解③多见于中年以上,常因情志波动,气候变化,多饮暴食,劳累过度等而诱发.亦有无明显诱因或安静时发病者④心电图应列为必备的常规检查,有缺血改变或心电图运动试验阳性,有助于诊断.2.鉴别诊断①真心痛真心痛是心痛重症,由于心脉闭塞,猝然大痛,以膻中或左胸部剧烈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伴四肢不温,舌青气冷,面白唇紫,大汗淋漓,脉微欲绝,经服芳香温通药物不能缓解,持续数小时或数天不等。
胸痹心痛(慢性稳定型心绞痛)基层中西医结合临床路径多中心实施
胸痹心痛(慢性稳定型心绞痛)基层中西医结合临床路径多中心实施效果评价Effective evaluation on treating chest blockage and heart painby multi-center clinical pathways based on the integrative medicine张会超1韩丽华1*王振涛1赵晓阳2芮浩淼1(1. 河南省中医院,河南 郑州,450002;2. 河南中医学院,河南郑州,450002)中图分类号:R25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860(2016)31-0001-04【摘要】目的:通过多中心同期临床对照研究,对胸痹心痛(慢性稳定型心绞痛)基层中西医结合临床路径的应用效果进行评价,为其进一步优化及推广应用提供临床数据支撑。
方法:采取同期临床对照研究的方法,通过观察患者的治疗天数、治疗费用、中医证候积分及中医证候疗效、心电图疗效评价、西雅图心绞痛量表等,评估本路径的实施效果。
结果:路径组与常规组的心电图有效率(26% VS 20%)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血瘀证候有效率(82% VS 71%)、中医证候有效率(81% VS 67%)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路径组与常规组的治疗天数[(16±2)d VS (18±5)d]、治疗总费用[(384.93±56.26)元 VS (416.36±89.25)元]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日均费用[(24.01±1.81)元 VS (24.52±2.69)元]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路径组与常规组的躯体活动受限程度[(72.57±7.66) VS (68.42±10.76)]、心绞痛发作情况[(91.44±11.67) VS (83.56±16.85)]、治疗满意程度[(76.41±10.05) VS (71.76±11.23)]、心绞痛稳定状态[(86.39±18.80) VS (79.44±22.04)]、疾病认知程度[(66.30±8.65) VS (62.78±9.36)]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心血管科心痹(风湿性心脏病)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
心痹(风湿性心脏病)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风湿性心脏病的住院患者。
一、心痹(风湿性心脏病)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心痹。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风湿性心脏病(ICD-10编码:101.901,109.901 )。
(二)诊断依据1. 疾病诊断(1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临床诊疗指南》(ZYYXH/T121-2008)、《现代中医心血管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版)及《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等制定。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内科学》第6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
2. 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心痹(风湿性心脏病)协作组制定的“心痹(风湿性心脏病)中医诊疗心痹(风湿性心脏病)临床常见证候:热毒侵心证心肺两虚证心肾阳虚证阳气虚衰,血瘀水停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心痹(风湿性心脏病)协作组制定的“心痹(风湿性心脏病)中医诊疗方案。
1. 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心痹(风湿性心脏病)。
2. 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W 14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 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心痹(风湿性心脏病)的患者。
2. 患者心功能II或山级,适合内科保守治疗,无手术指征、或拒绝手术者,及手术后患者,可进入本路径。
3. 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既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 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便常规+潜血;(2)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糖、电解质;(3 )凝血功能检查;(4)血压、心电图、6分钟步行试验;(5)胸部X线片;(6)二维超声心动图。
2. 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咽拭子培养、抗“ O'、血沉、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蛋白电泳、免疫球蛋白、脑钠肽(BNP、心肌酶、肌钙蛋白、24小时动态心电图等。
中医医院胸痹心痛病(冠心病心绞痛)诊疗方案
泰安市中医医院胸痹心痛病(冠心病心绞痛)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1990年中西医结合心血管学会修订的《冠心病中医辨证标准》和1995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胸痹急症协作组《中医心病诊断疗效标准与用药规范》。
(1)膻中或心前区憋闷疼痛,甚则痛彻左肩背、咽喉、左上臂内侧等部位。
呈发作性或持续不解,常伴有心悸气短,自汗,甚则喘息不得卧。
(2)胸闷胸痛一般几秒到几十分钟而缓解。
严重者可疼痛剧烈,持续不解,汗出肢冷,面色苍白,唇甲青紫,心跳加快,或心律失常等危象,可发生猝(3)多见于中年以上,常因操劳过度,抑郁恼怒或多饮暴食,感受寒冷而诱发。
(4)查心电图、动态心电图、运动试验等可辅助诊断。
根据病情可作心肌酶谱测定,心电图动态观察。
(5)必要时行冠脉CT、心肌核素显像或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以明确诊断。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我国2007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公布的《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
1.病史:对胸痛患者的评估,病史是最重要的第一步,医生需详细了解胸痛的特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①部位:典型的心绞痛部位是在胸骨后或左前胸,范围常不局限,可以放射到颈部、咽部、颌部、上腹部、肩背部、左臂及左手指侧,也可以放射至其他部位,心绞痛还可以发生在胸部以外如上腹部、咽部、颈部等。
每次心绞痛发作部位往往是相似的。
②性质:常呈紧缩感、绞榨感、压迫感、烧灼感、胸憋、胸闷或有窒息感、沉重感,有的患者只述为胸部不适,主观感觉个体差异较大,但一般不会是针刺样疼痛,有的表现为乏力、气短。
③持续时间:呈阵发性发作,持续数分钟,一般不会超过10分钟,也不会转瞬即逝或持续数小时。
④诱发因素及缓解方式:慢性稳定性心绞痛的发作与劳力或情绪激动有关,如走快路、爬坡时诱发,停下休息即可缓解,多发生在劳力当时而不是之后。
中医护理临床路径在胸痹心痛病住院患者中的应用
[ 2 ] 王 晓斌 , 祝登峰 , 杨献 军. 中医临床路 径在不 稳定型 心绞痛患者健 康教育 中的应用 [ J ] . 福 建中医药 , 2 0 1 1 , 2( 1 2 ) : 6 5— 6 7 . [ 3 ] 陈丽 芸. 胸 痹 病 人 的 中医辨 证 施护 [ J ] . 中医 临床研 究 , 2 0 1 1 , 3
参考文献:
教, 内容包括患者入院评估 、 基本信 息采集 、 证候 施护 、 中医特色 治疗护理 、 中医药特色康复与健 康指 导等 。 护理人员 针对患者不 同的证型 , 实施辨证施护 。
3 治疗结果 ( 见 表 1一表 2 )
表 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 例)
[ 1 ] 李 明子. 临床路径的基 本概念及 其应 用 [ J ] . 中华护理 杂志 , 2 0 1 0 ,
表 2 两组 患者 对 护 理 服 务 的满 意 度 的 比 较 ( 例)
开始针 对胸痹心痛病开展 中医护理 临床路 径 , 配合健康 教育 , 取 得 了一定 的临床疗效 , 现总结如下 。
1 临床资料 共选取 1 0 0例 , 均为 2 0 1 2年 1月 一 2 0 1 4年 1月在我 科住院 的胸痹心痛病患者 , 随机分 为两组 。治疗 组 5 0例 , 男3 O例 , 女
中医护理 临床路径 是一 种科学 的 、 综 合 的、 具有 中医护 理整 体观 和辨证施护原则 的护理 工作模 式 , 规范 了护 理行为 , 改 善与 提高了服务质量 。本研 究表 明 , 在胸 痹心 痛病 患者 中实施 中医 护理 临床路径 , 具有可操作性 、 可行性 , 适 于临床推广应用。
2 0例 ; 平均 年龄 ( 8 9±6 . 6 7 ) 岁 。对 照组 5 O例 , 男 3 2例 , 女 1 8
中医临床路径在胸痹护理中的应用
中医临床路径在胸痹护理中的应用胸痹是一种常见心脏疾病,其主要症状是胸闷、胸疼,常伴有气短、心悸等症状。
传统中医学认为,胸痹是由于痰湿、气滞、血瘀等因素导致心脏功能不全所致。
因此,在对胸痹患者治疗时,中医临床路径非常重要。
本文将探讨中医临床路径在胸痹护理中的应用。
一、中医临床路径的概念中医临床路径是指根据中医理论,结合病情发展规律、临床经验等因素,制定出符合中医诊疗特点、适合临床工作的治疗方案和护理措施。
中医临床路径可以具体细化诊断、治疗、护理等各个环节的流程和标准,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一)中医诊断在胸痹患者的中医诊断中,应当注重病因辨证。
胸痹可能是由于痰湿、气滞、血瘀等因素导致,因此需要针对其病因进行辨证论治。
例如,对于痰湿内阻证,应以清热化痰、行气化湿为法;对于气滞证,应以疏肝理气、舒筋活络为法;对于血瘀证,应以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为法。
通过辨证论治,可以制定出符合患者个体化情况的治疗方案。
(二)中医治疗中医治疗胸痹的方法较多,常用的有针灸、推拿、中药等。
在制定治疗方案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确定治疗方法。
例如,对于气滞证型的胸痹患者,推拿疏通经络、舒筋活络的效果较好;对于痰湿内阻证型的患者,中药清热化痰、散瘀止痛的作用更为显著。
在治疗过程中,应当注意疗效观察,并根据患者的反应情况进行调整。
(三)中医护理针对胸痹患者的护理,中医临床路径同样具有重要作用。
常见的护理措施包括中医按摩、中药膏药敷贴、针灸养心等。
这些护理措施可以调节患者的气血运行,缓解胸痹症状,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
同时,在日常生活中,患者应注意合理饮食、适当运动、避免过度劳累等措施,以防病情加重。
三、总结。
胸痹心痛(慢性稳定型心绞痛)中医临床路径及入院标准2020版
胸痹心痛(慢性稳定型心绞痛)入院标准:1.生命征平稳,病情稳定,心绞痛分级为Ⅲ级或Ⅳ级者(加拿大心血管学会心绞痛分级标准),需要住院康复治疗。
2.无严重肺部感染等并发症或以上并发症已得到较好的控制。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的住院患者。
一、胸痹心痛(慢性稳定型心绞痛)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胸痹心痛(TCD 2019版:A04.01.01)。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慢性稳定型心绞痛(ICD-10编码:I20.806),且心绞痛分级为Ⅲ级或Ⅳ级者(加拿大心血管学会心绞痛分级标准)。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6-9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胸痹急症协作组《中医心病诊断疗效标准与用药规范》(1995年)中的胸痹病诊断标准。
具体如下:①膻中或心前区憋闷疼痛,甚则痛彻左肩背、咽喉、左上臂内侧等部位。
呈发作性或持续不解,常伴有心悸气短,自汗,甚则喘息不得卧。
②胸闷胸痛一般几秒到几十分钟而缓解。
严重者可疼痛剧烈,持续不解,汗出肢冷,面色苍白,唇甲青紫,心跳加快,或心律失常等危象,可发生猝死。
③多见于中年以上,常因操劳过度,抑郁恼怒或多饮暴食,感受寒冷而诱发。
④查心电图、动态心电图、运动试验等可辅助诊断。
根据病情可作心肌酶谱测定,心电图动态观察。
必要时行冠脉CTA、冠脉造影以明确诊断。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2007年《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2018年《稳定性冠心病诊断与治疗指南》。
①病史:典型的心绞痛部位是在胸骨后或左前胸,范围常不局限。
疼痛性质常呈紧缩感、绞榨感、压迫感、胸憋闷感,呈阵发性发作,与劳力或情绪激动有关。
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可迅速缓解症状。
存在冠心病相关的危险因素:如吸烟、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肥胖、早发冠心病家族史等。
胸痹心痛(气虚血瘀证)中医临床路径研究
胸痹心痛(气虚血瘀证)中医临床路径研究
孙影;张广智;于清华
【期刊名称】《中国实用医药》
【年(卷),期】2014(000)032
【摘要】目的:依据临床路径对中医治疗胸痹进行管理,观察临床路径在确保医
疗质量、缩短平均住院时间、降低医疗费用等方面的作用。
方法将60例胸痹心痛(气虚血瘀证)患者随机分为临床路径组和非临床路径组(对照组),各30例,观察
两组住院时间、总费用、患者的满意度等方面的差异。
结果两组住院时间、总费用等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满意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临床路径可强化中药治疗依从性,降低胸痹心痛(气虚血瘀证)患者住院总费用、住院时间等,是控制治疗质量的良好工具。
【总页数】2页(P153-154)
【作者】孙影;张广智;于清华
【作者单位】130000 吉林省中医药科学院;吉林省省直干部保健室;130000 吉林
省中医药科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中医临床护理路径在胸痹心痛病中的应用效果探讨 [J], 王蓉;曾兰;戚霖琳
2.安心颗粒联合西药治疗胸痹心痛气虚血瘀证效果观察 [J], 邓荣龙;胡水勋;邓武锴
3.化浊祛湿通心方治疗胸痹心痛对患者中医临床症状评分及心功能的影响 [J], 李
军义;罗振强
4.国医大师段富津治疗胸痹心痛气虚血瘀证用药规律挖掘 [J], 段兴林;王剑钊;段富津
5.中医临床护理路径在胸痹心痛病心痛缓解期中的应用研究 [J], 江丽;瞿金念;刘佳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胸痹心痛(冠心病心绞痛)
中医临床路径(住院)
(2012年)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慢性稳定性心绞痛、不稳定性心绞痛的住院患者。
一、胸痹心痛病(慢性稳定性心绞痛)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应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胸痹心痛(TCD编码:BNX02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慢性稳定性心绞痛(ICD-10编码:I20.805)或不稳定性心绞痛(ICD-10编码:I20.00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胸痹急症协作组《中医心病诊断疗效标准与用药规范》(1995年)。
(2)西医诊断:参照2007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2007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不稳定性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诊断与治疗指南》。
(3)心绞痛分级标准:参照1972年加拿大心血管学会心绞痛分级标准。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胸痹心痛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中医诊疗方案(试行)》及我科2012年《胸痹心痛(冠心病心绞痛)诊疗常规》。
胸痹心痛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住院患者的临床常见证候:
(1)气虚血瘀证
(2)气虚血瘀,痰浊阻络证
(3)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
(4)痰阻血瘀证
(5)气虚气滞、寒热错杂、瘀血阻络证(伏寒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胸痹急症协作组《中医心病诊断疗效标准与用药规范》及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2008)。
l.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慢性稳定性心绞痛或不稳定性心绞痛者。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胸痹心痛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比如高血压、糖尿病等,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潜血;
(2)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糖、电解质;
(3)心肌损伤标志物(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肌红蛋白);
(4)凝血功能检查;
(5)血压、脉搏、心率;
(6)心电图;
(7)胸部X线片;
(8)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
(9)24小时动态心电图。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24小时动态血压、甲状腺功能、B型尿钠肽(BNP)、超敏CRP、同型半胱氨酸、血尿酸、冠脉CTA、经颅多普勒超声、冠状动脉造影、心电图运动负荷试验、静息心肌核素显像+负荷心肌核素显像、腹部超声等。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气虚血瘀证:益气活血、化瘀通络
(2)气虚血瘀、痰浊阻络证:益气化瘀、豁痰通络
(3)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益气养阴、活血化瘀
(4)痰阻血瘀证:祛痰活血化瘀
(5)气虚气滞、寒热错杂、瘀血阻络证(伏寒证):益气化瘀、理气通络、平调寒热
2.辨证选择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3.针灸治疗。
4.穴位贴敷。
5.其他适宜疗法。
6.辨证施护。
(九)出院标准
1.病情稳定,心痛、胸闷、气短等主要症状明显改善或消失,心绞痛分级属于I级或II级者。
2.没有需要住院治疗的并发症。
3.制定具有中医特色的个体化冠心病治疗及二级预防方案。
(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1.病情加重,需要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
2.合并有急性脑血管疾病、内分泌疾病、肿瘤等其他系统疾病者,需要特殊处理,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
3.出现急性心衰、心源性休克、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等严重心血管并发症,退出本路径。
4.患者及其家属在路径实施过程中发生异议,导致该路径无法正常实施,退出本路径。
二、胸痹心痛(冠心病心绞痛)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胸痹心痛(冠心病心绞痛)(TCD编码:BNX020、ICD-10编码:120.805、I20.001)的患者。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岁门诊号:住院号:
发病时间:年月日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