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系病证-哮病

合集下载

中医内科学——肺系病证哮病定义和诊断

中医内科学——肺系病证哮病定义和诊断
中医内科学——肺系病证
哮病定义 和诊断
一、定义
哮 病
哮病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
概 述
发时喉中有哮鸣声,呼吸气促困难, 甚则喘息不能平卧。
病因病机
哮病的发生为痰伏于肺,每因外邪侵袭、 饮食不当、情志刺激、体虚劳倦等诱因引动 而触发,以致痰壅气道,肺气宣降功能失常。
外邪侵袭
病因
饮食不当
体虚病后
预防
哮 1 注意保暖,防止感冒,避免因寒冷空气的刺激而诱

发。
2 根据身体情况,作适当的体育锻炼,以逐步增强体

质,提高抗病能力。



调护
哮 病
1 饮食宜清淡,忌肥甘油腻,辛辣甘甜,防止 生痰生火,避免海膻发物;避免烟尘异味;
2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不良情绪的影响;
3 劳逸适当,防止过度疲劳。
预 4 平时可常服玉屏风散、肾气丸等药物,以调 防 护正气,提高抗病能力。 调 护

(舌脉)舌质淡,苔白,脉细弱。

证机概要: 哮病日久,肺虚不能主气,脾虚健运无权,气不

化津,痰饮蕴肺,肺气上逆。

治 法: 健脾益气,培土生金。
代 表 方: 六君子汤加减。
肺肾两虚证
证 候:(主) 短气息促,动则为甚,吸气不利,咯痰质黏起沫,

脑转耳鸣,腰酸腿软,心慌,不耐劳累。
病 (兼)
或五心烦热,颧红,口干,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类 证机概要:
清热宣肺,化痰定喘
治 法:
定喘汤或越婢加半夏汤加减
代 表 方:
寒包热哮证
证 哮
候:(主)咯喉痰中不哮爽鸣,有痰声黏,色胸黄膈,烦或闷黄,白呼相吸兼急,促,喘咳气逆,

03哮病——中医内科学肺系疾病

03哮病——中医内科学肺系疾病

二、西医方面
西 医 对 哮 喘 发 病 的 机 制 不 完 全 清 楚 , 多 数 人 认 为 与 变 态 反应、气道的炎症、气道的反应性增高及神经等因素相 互作用有关。
诊断
1.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 不能平卧,或口唇指甲紫绀。 2.呈反复发作性,常因气侯突变,饮食不当,情志 失调,劳累等因素诱发。 3.先兆症状为鼻痒、喷嚏、咳嗽、胸闷、情绪不宁。 4.有过敏史及家族史。
鉴别诊断
一、中医:与喘证、支饮、肺胀相鉴别
病因
病机
临床特点
哮 宿痰伏肺, 遇 痰阻气道,气道挛 间歇发作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急
病 外邪饮食、情 急,肺失肃降,肺 促,甚则喘息不能平卧,发作与
志劳倦诱发 气上逆
缓解均迅速。哮重咳轻或不咳
喘 外感六淫,内 邪壅于肺,宣降失 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不能 证 伤饮食情志, 司;肺不主气,肾 平卧,喉中无哮鸣
2.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称之为上气,如《金匮要 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咳而上气,喉中水 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
二.源流——病名
3.隋代,巢元方《诸病源侯论》称为呷嗽,如“…胸膈 痰饮多者,嗽则气动于痰,上搏咽喉之间,痰气相博, 随嗽动息,呼呷有声,谓之呷嗽。”
4.元代朱丹溪《丹溪心法》首创“哮喘”病名。
缓解期:无典型症状,若病久反复发作,可出现肺脾肾 虚损症状。
2.辨寒热虚实
若 因 寒 邪 诱 发 , 素 体 阳 虚 , 痰 从 寒 化 , 属 寒 痰 为 患 , 发 为寒哮,表现为痰稀白,不渴或喜热饮。
若因 热 邪 诱 发 , 素 体 阳 盛 , 痰 从 热 化 , 属 痰 热 为 患 , 发 为热哮,表现为气粗息促,痰稠咳吐不利,胸中烦热。

中医内科学-哮病课件

中医内科学-哮病课件

C.越婢加术汤
D.越婢加半夏汤
E.小青龙加石膏汤
(二)填空题:
治疗哮病的首要原则是,发作时
,平时

(三)简答题:
哮病的诊断依据是什么?
(四)论述题:
1 .试述哮病与喘证的区别与联系. 2 .试述“痰”在哮病发病中的意义.
27
病案分析
杨某,男, 20岁,工人。经常发作性喉间哮 鸣气急6年,入夏即发。最近哮喘又作,喘 息抬肩,喉中痰鸣如锯,不能平卧,痰黄 粘稠,咳吐不利,口渴喜冷饮,胸闷、心 悸,疲乏无力,舌红,两侧糜烂,舌苔薄
膈 满闷如塞,咳不甚,痰咯吐不爽,色白而多泡沫,
(舌(脉兼))面口色不青晦渴,或 渴 喜 热 饮 , 形 寒 怕 冷 , 天 冷 或 受 寒 易 发,
舌苔白滑,脉弦紧或浮紧
证机概要:
治 法:
寒痰伏肺,遇感触发,痰升气阻,肺失宣畅。 宣肺散寒,化痰平喘。
代 表 方:
射干麻黄汤
16
热哮证 (发作期)
证 候: (主) 喉中痰鸣如吼,喘而气粗息涌,胸高胁胀,咳呛 阵作,咯痰色黄或白,黏浊稠厚,排吐不利,
拘泥于祛邪
若发生喘脱危证—— 当给予扶正救脱
平时应扶正治本:阳气虚者予以温补,阴虚者予以滋养,
分别采取补肺、健脾、益肾等法,以减少或控制其发作。
14
(三) 分证论治
哮病
发作期
缓解期
冷 哮 证

肺肺 脾肾 气两 虚虚 证证
15
寒哮证 (发作期)
证 候: (主) 喉中哮鸣 如水鸡声,呼吸急促,喘憋气逆,胸
证 候: (主) 哮病反复久发,喘息鼻煽,张口抬肩,气短息促,
(兼) 烦躁,昏蒙,面青,四肢厥冷,汗出如油,

名词解释哮证

名词解释哮证

名词解释哮证
哮证是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以发作性喉中哮鸣有声,呼吸困难,甚则喘息不得平卧为特征。

其病机主要为痰阻气道,肺气上逆。

在中医理论中,哮证与喘证有明显的区别。

喘证是指呼吸急促,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等为主要特征的病症,多因外感六淫之邪,或痰饮内停,情志失调所致。

而哮证则以发作性的哮鸣声和呼吸困难为主要表现,通常呈反复发作的趋势。

根据病因和体质差异,哮证可分为冷哮、热哮、痰哮、阳虚哮和阴虚哮等多种类型。

冷哮多因感受寒邪,或阳气不足所致,其症状表现为呼吸急促、喉中痰鸣、痰液清稀等;热哮则因热邪内蕴,痰热交阻所致,痰液黏稠、痰色黄白相间。

在治疗上,中医强调“发时治标,缓时治本”的原则。

在发作期,应以祛痰利气、平喘止咳为主;在缓解期,则需调理脏腑、补益肺肾。

中药治疗常用方剂有射干麻黄汤、小青龙汤、苏子降气汤等。

此外,针灸、推拿、拔罐等中医特色疗法也可用于治疗哮证。

预防哮证需注意增强体质,避免诱发因素,如寒冷、刺激性食物等。

患者应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

在饮食上,应避免食用过于肥甘厚味、辛辣等刺激性食物,以免诱发哮喘发作。

同时,应戒烟限酒,避免接触过敏原,如烟雾、花粉等。

总之,哮证是一种需要综合治疗和预防的疾病。

通过中医的辨证施治和特色疗法,结合患者的生活调养和预防措施,可以有效控制哮证的发作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医内科学——肺系病证哮病概念和要求

中医内科学——肺系病证哮病概念和要求


或进食海膻发物,
壅阻肺气,气不布津, 聚液生痰。
影响肺气的宣降,津液凝 聚,痰浊内生。
脾失健运,痰浊内生, 上干于肺,壅塞气道。
病 后 病后体弱,如幼年患麻疹、顿咳, 体 虚 或反复感冒、咳嗽日久等导致肺虚。
素质不强
肺气不足,阳虚阴盛, 气不化津,痰饮内生。
肾精亏虚,阴虚阳盛,热蒸 液聚,痰热胶固。
2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不良情绪的影响;
3 劳逸适当,防止过度疲劳。
预 4 平时可常服玉屏风散、肾气丸等药物,以调 防 护正气,提高抗病能力。 调 护
结语
临床特征:哮病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以喉中哮
鸣有声,呼吸急促困难为特征。
病理因素 :

机:以痰为主,痰伏于肺,遇感诱发。
辨证论治 :
发病机理为痰气搏结,壅阻气道,肺失宣降。
复 气虚证 习 题 肺肾
两虚证
主症
兼症 舌 脉 治 法 方 药
预防调护
预防 调护
预防
哮 1 注意保暖,防止感冒,避免因寒冷空气的刺激而诱

发。
2 根据身体情况,作适当的体育锻炼,以逐步增强体

质,提高抗病能力。



调护
哮 病
1 饮食宜清淡,忌肥甘油腻,辛辣甘甜,防止 生痰生火,避免海膻发物;避免烟尘异味;

但现代中医学为与喘证区分开来,故将此病定名为“哮

病”。
临床特征: 呈反复发作性的一种独立性疾病。
发时喉中有哮鸣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
一、病因
外感风寒或风热之邪未能
肺 外 邪 及时表散,邪蕴于肺,
胀 侵 袭 或因吸人烟尘、花粉、

哮病课件PPT课件

哮病课件PPT课件
03
哮病的病因包括外感六淫、饮食不节、情志失 调等,病机以痰饮内伏、气道壅塞为主。
02
哮病在中医理论中属于“肺系疾病”的范畴,与 肺、脾、肾等脏腑功能失调有关。
04
哮病的治疗原则是祛邪扶正、标本兼顾,根据 病情的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哮病的西医定义
哮病是一种慢性 呼吸道疾病,主 要表现为反复发 作的喘息、气促、 胸闷等症状。
哮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01
02
03
04
中医理论:哮病 分为寒哮、热哮、 虚哮、实哮等类 型,治疗方法各 不相同。
西医治疗:主要 采用抗炎、平喘、 抗过敏等药物进 行治疗。
中西医结合治疗: 根据患者的具体 病情,采用中西 医结合的方法进 行治疗,提高疗 效。
预防措施:避免 接触过敏原、保 持良好的生活习 惯、加强锻炼等。
Simple & Creative
哮病课件
汇报人:_
Contents
目录
01. 哮病的定义和概述
04. 哮病的治疗和预防
02. 哮病的发生原因和机制
03. 哮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05. 哮病的康复和调护
06. 哮病的现状和前景
Part One
哮病的定义和概述
哮病的中医定义
01
哮病是一种发作性的呼吸道疾病,以呼吸急促、 喉中哮鸣为主要症状。
心源性哮喘:哮病与心 源性哮喘的鉴别诊断主 要在于哮病发作时是否 有哮鸣音、哮病发作的 持续时间以及哮病发作 时是否有心悸、胸闷等 症状。
01
02
03
04
Part Four
哮病的治疗和预防
பைடு நூலகம்
哮病的治疗原则
控制症状:使用支气管扩张剂、抗炎药等药物缓解哮喘症状 预防发作:避免接触过敏原、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等 长期治疗:使用吸入性糖皮质激素等药物进行长期控制 紧急治疗:使用支气管扩张剂、抗炎药等药物进行紧急治疗,防止病情恶化

中医内科学肺病之 哮病

中医内科学肺病之 哮病

1. 发作期1)冷哮证:寒痰伏肺,遇感触发,痰升气阻,肺失宣畅-温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或小青龙汤加减射干麻黄汤:麻黄9射干9细辛6紫菀6款冬花6生姜9半夏9五味子6大枣3枚(降逆平喘,用于哮鸣喘咳,表证不著)2)热哮证:痰热蕴肺,壅阻气道,肺失清肃-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或越婢加半夏汤加减定喘汤:白果9麻黄9款冬花9半夏9桑白皮6苏子6杏仁9黄芩6甘草3越婢加半夏汤:麻黄、石膏、生姜、大枣、甘草、半夏前者清化痰热,用于痰热郁肺,表证不显者;后者偏于宣肺泻热,用于肺热内郁,外有表证者。

3.寒包热哮证:痰热壅肺,复感风寒,客寒包火,肺失宣降-解表散寒,清化痰热-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加减小青龙加石膏汤:麻黄、桂枝、芍药、甘草、干姜、细辛、半夏、五味子、生石膏厚朴麻黄汤:厚朴、麻黄、石膏、杏仁、半夏、五味子、干姜、细辛前者用于外感风寒,银邪内郁化热,而以表寒为主,喘咳烦躁者;后方用于饮邪迫肺,夹有郁热,咳逆喘满,烦躁而表寒不显者。

4.风痰哮证:痰浊伏肺,风邪引触,肺气郁闭,升降失司-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加味用药:苏子,白芥子,莱菔子(用于痰壅气实,咳逆息涌,痰稠黏量多,胸闷,苔浊腻者)5.虚哮证:哮病久发,痰气瘀阻,肺肾两虚,摄纳失常-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加减用药:党参,五味子,冬虫夏草,胡桃肉,沉香,灵磁石,脐带,苏子,款冬花,法半夏,橘红(用于肺肾两虚,痰气交阻,摄纳失常之喘哮)2. 缓解期1)肺脾气虚证:哮病日久,肺虚不能主气,脾虚健运无权,气不化津,痰饮蕴肺,肺气上逆-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六君子汤加减六君子汤:人参9白术9茯苓9甘草6 陈皮3 半夏4.5(补脾化痰,用于脾虚食少,痰多脘痞,倦怠少力,大便不实等症)2)肺肾两虚证:哮病久发,精气亏乏,肺肾摄纳失常-补肺益肾-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加减用药:熟地24淮山12山萸12丹皮9茯苓9泽泻9桂枝3附子3山萸肉12山药12丹皮9泽泻9熟地24茯苓9 五味子6。

肺病证》哮病

肺病证》哮病

肺病证》哮病肺病证 >> 哮病[定义]哮病是由于宿痰伏肺,遇诱因或感邪引触,以致痰阻气道,肺失肃降,气道挛急所致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

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为主要表现。

[历史沿革]一、病名演变1.《内经》称本病为“喘鸣”、“喘呼”、“喘喝”。

《素问·阴阳别论》“阴争于内,阳扰于外,魄汗未藏,四逆而起,起则熏肺,使人喘鸣。

”《素问·通评虚实论》“乳子中风热,喘鸣肩息……”。

喘指气喘;鸣,即指喉间作声。

《素问·太阴阳明论》“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阳受之则入六府,……入六府则身热,不时卧,上为喘呼。

”“喘呼”即气喘而呼鸣有声的意思。

《灵枢·本神》“肺藏气……实则喘喝,胸盈仰息”。

《素问·生气通天论》“因于暑,汗,烦则喘喝”。

“喘喝”即喘促而有声响。

2.汉·张仲景《伤寒论》“喘家作,桂枝加厚朴杏子佳”之“喘家”,可能即指素有哮喘史的患者,“作”,则指本病之发作。

《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咳逆上气,时时唾浊,但坐不得眠”。

《金匮要略·痰饮病脉证并治》“膈上病痰,满喘咳吐,发则寒热,背痛腰疼,目泣自出,其人振振身瞤剧,必有伏饮。

”即是对哮病发作时喉间哮鸣有声,不能平卧的临床特点之描述,同时也指出伏饮、痰浊与本病的发病直接相关。

3.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称本病为“上气鸣息”、“呷嗽”。

4.宋·许叔微《普济本事方·卷一》称本病为“齁喘”。

5.宋·王执中的《针灸资生经》出现“哮喘”之名:“因与人治哮喘,只缪(刺)肺俞,不缪(刺)他穴”;“凡有喘与哮者,为按肺俞无不酸疼,皆为缪刺肺俞,令灸而愈”。

6.金元时期,朱丹溪在《丹溪心法》一书中始以“哮喘”作为独立的病名成篇,而且确定了本病的施治要领。

7.明·虞抟《医学正传》进一步对哮与喘作出了明确的区别:“喘以气息言,哮以声响言,夫喘促喉间如水鸡声者谓之哮,气促而连续不能以息者谓之喘。

中医外科学肺系病症哮病

中医外科学肺系病症哮病

04 哮病预防与调护
预防措施及建议
避免过敏原
积极寻找并避免接触过敏原,如花粉、尘螨、动 物皮毛等。
预防感冒
注意气候变化,及时增减衣物,避免感冒诱发哮 病。
加强锻炼
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
日常生活调护方法
1 2
环境整洁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经常打扫房间,避免灰尘积 聚。
规律作息
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
诊断标准及鉴别诊断方法
诊断标准
主要包括反复发作的喘息、气促、胸闷或咳嗽等症状,发作时在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哮鸣音,上述症状和体 征可经治疗缓解或自行缓解。同时,需排除其他疾病所引起的喘息、气促、胸闷和咳嗽。
鉴别诊断方法
哮病需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心源性哮喘、支气管肺癌等疾病进行鉴别诊断。通过详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以及 相关实验室检查,如肺功能检查、胸部X线或CT等,有助于明确诊断和鉴别诊断。
3
情绪稳定
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
饮食禁忌与注意事项
01
02
03
04
饮食宜清淡
避免食用过于油腻、辛辣、刺 激的食物。
忌食发物
如海腥发物、烟酒等,以免诱 发哮病。
注意食物过敏
对已知过敏的食物要严格避免 食用。
均衡营养
合理搭配饮食,保证摄入足够 的营养和能量。
05 现代医学对哮病的认识与 治疗进展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副作用小
预防复发
中医外科学采用天然药物和绿色疗法,减 少了药物副作用,提高了患者耐受性和依 从性。
中医外科学注重调整患者体质,增强免疫力 ,减少哮病复发风险。

中医关于“哮病”的证治分类

中医关于“哮病”的证治分类

中医关于“哮病”的证治分类一、发作期(一)寒1.临床表现:呼吸急促,喉中哮鸣有声,胸膈满闷如塞,咳不甚,痰稀薄色白,咳吐不爽,面色晦滞带青,口不渴或渴喜热饮,天冷或受寒易发,形寒畏冷。

初起多兼恶寒、发热、头痛等表证。

舌苔白滑,脉弦紧或浮紧。

2.证机概要:寒痰伏肺,遇感触发,痰升气阻,肺失宜畅。

3.治法:宣肺散寒,化痰平喘。

4.代表方:射干麻黄汤或小青龙汤加减。

前方长于降气祛痰,后方解表散寒力强。

5.常用药:麻黄、射干宣肺平喘,化痰利咽;干姜、细辛、半夏温肺化饮降逆;紫菀、款冬花化痰止咳;五味子收敛肺气;大枣、甘草和中。

若表寒明显,寒热身痛,配桂枝、生姜辛散风;痰涌气逆,不得平卧,加苈子、苏子、杏仁、白前、橘皮等;咳逆上气、汗多,加白芍;中成药可服用冷哮丸。

(二)热哮1.临床表现:气粗息涌,咳呛阵作,喉中哮鸣,胸高胁胀,烦闷不安,汗出,口渴喜饮,面赤口苦,咳痰色黄或色白,黏浊稠厚,咳吐不利,不恶寒,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滑。

2.证机概要:痰热蕴肺,壅阻气道,肺失清肃。

3.治法:清热宣肺,化痰定喘。

4.代表方:定喘汤。

5.常用药:麻黄宜肺平喘;黄芩、桑白皮清热肃肺;杏仁、半夏、款冬花、苏子化痰降逆;白果敛肺,并防麻黄过于耗散;甘草调和诸药。

若表寒外束,肺热内郁,加石膏配麻黄;肺气塞实,痰鸣息涌,不得平卧,加苈子、地龙;肺热塞盛,咳痰稠黄,加海蛤壳、射干、知母、鱼腥草;大便秘结,加大黄、芒硝、全瓜蒌、枳实;病久热盛伤阴,气急难续,痰少质黏,口咽干燥,舌红少苔,脉细数,加沙参、知母、天花粉。

(三)寒包热哮1.临床表现:喉中鸣息有声,胸膈烦闷,呼吸急促,喘咳气逆,咳痰不爽,痰黏色黄,或黄白相兼,烦躁,发热,恶寒,无汗,身痛,口干欲饮,大便偏干,舌苔白腻罩黄,舌尖边红,脉弦紧。

2.证机概要:痰热壅肺,复感风寒,客寒包火,肺失宜降。

3.治法:解表散寒,清化痰热。

4.代表方: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加减。

中医内科学肺系病症哮病

中医内科学肺系病症哮病

02
哮病中医辨证论治
发作期中医辨证论治
寒哮
寒痰阻肺,肺失宣降。治宜温肺散寒 、化痰平喘,方用射干麻黄汤或小青 龙汤加减。
热哮
热痰壅肺,肺气上逆。治宜清热宣肺 、化痰定喘,方用定喘汤加减。
缓解期中医辨证论治
肺脾气虚
肺脾虚弱,气失所主。治宜补肺健脾、益气固表,方用六君子汤加减。
肺肾两虚
肺肾不足,气阴亏耗。治宜补肺益肾、纳气平喘,方用生脉散合人参蛤蚧散加 减。
缓解期西医治疗
80%
长期控制药物
如吸入型糖皮质激素(ICS)、长 效β2受体激动剂(LABA)等,用 于控制哮喘症状,减少急性发作次 数。
100%
规律使用哮喘控制药物
根据患者病情,制定个性化的治 疗方案,并指导患者规律使用哮 喘控制药物。
80%
避免触发因素
告知患者避免接触过敏原、冷空 气等触发因素,以减少哮喘发作 。
生活起居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 接触过敏原,保持适宜的 温湿度。
心理调适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 波动,减轻精神压力。
注意事项
定期随访
定期到医院随访,了解病 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 案。
遵医嘱用药
按照医生指导正确使用药 物,不要随意增减剂量或 停药。
注意观察病情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出 现气急、喘息、咳嗽等症 状加重或持续不减等情况, 应及时就医。
中医内科学肺系病症哮病

CONTENCT

• 哮病概述 • 哮病中医辨证论治 • 哮病西医治疗 • 哮病中医特色疗法 • 哮病预防与调护
01
哮病概述
定义与发病原因
定义
哮病是一种以呼吸急促、喉间哮 鸣为典型表现的肺系疾病。

中医内科学肺系病症哮病

中医内科学肺系病症哮病

免疫功能紊乱
免疫功能紊乱可引起气道 高反应性,导致气道痉挛, 引发哮病。
02
临床表现
发作期表现
01
02
03
04
呼吸困难
哮病发作时,患者会出现明显 的呼吸困难,感觉空气不足,
呼吸急促。
喘息
哮病发作时,患者会出现喘息 ,即呼吸时伴有哮鸣声,这种 声音是由于气道痉挛引起的。
咳嗽
哮病发作时,患者可能会咳嗽 ,有时咳痰。
中医内科学肺系病症哮病
• 概述 • 临床表现 • 诊断与鉴别诊断 • 治疗 • 案例分析 • 展望与总结
01
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哮病是一种以发作性喉中哮鸣、 呼吸困难,甚至喘息不得平卧为 主要表现的疾病。
分类
哮病可分为冷哮、热哮、寒包热 哮、风痰哮和虚哮等类型。
哮病的病因
01
02
03
外感六淫
风、寒、暑、湿、燥、火 等六淫邪气均可引起哮病 发作,其中以寒邪和风邪 为主。
疗效优势
中西医结合治疗哮病在改善症状、减少复发、提高生活质 量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尤其对于慢性病程患者效果更佳 。
科研进展
中西医结合治疗哮病在科研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如对 病因病机、临床分型等方面的深入研究,为进一步优化治 疗方案提供了科学依据。
国际影响
中西医结合治疗哮病在国际上逐渐得到认可和推广,为中 医药国际化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
01
长期反复发作的哮病可能导致气道重塑,进而发展为慢性阻塞
性肺疾病。
心力衰竭
02
严重哮病发作可能导致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进而引起急性心
力衰竭。
肺源性心脏病

哮病、喘证、肺痈(1)共46页

哮病、喘证、肺痈(1)共46页


脉浮紧
治法:散寒宣肺平喘
方药:麻黄汤合华盖散加减
痰热郁肺
症状:主证加咳嗽痰黄稠,咽干,口渴
喜冷饮,尿赤,便结或发热。
舌脉:舌红苔黄腻

脉滑数
治法:清泄痰热
方药:桑白皮汤加减

痰浊阻肺
症状:主证加咳嗽痰白粘,呕恶,纳
呆,口粘不渴。
舌脉:舌淡苔厚腻色白

脉滑
治法:化痰降气
治法:排脓、清热、解毒。
方药:加味桔梗汤。
恢复期
症状:•身热渐退,咳吐脓血日减,臭味亦 减,•痰液逐渐转为清稀,精神日见好转, 食欲增加,•但仍觉气短乏力,自汗、低热、 午后潮热,心烦,口干咽燥,舌质红或淡红, 苔薄黄干,脉细数。
治法:益气、养阴,佐以清热排脓。
方药:沙参清肺汤合桔梗杏仁煎加减
转归预后
哮病与喘证的鉴别
哮病
喘病
相同:
都有呼吸急促、困难的表现。
不同: 哮必兼喘 ,
喘未必兼哮 ,
哮指声响言, 喉中哮鸣有声 ,
喘指气息言, 为呼吸气促困难,
是一种反复发作 的独立性疾病 。
是多种肺系急慢性 疾病的一个症状。
证治分类
哮病



发作期

论 治
冷 热 寒 风虚喘 哮 哮 包 痰哮脱
证 证 热 哮证危
凡能早期确诊、及时治疗,在初期即可 截断病势的发展不致成痈;或在成痈期 得到部分消散,则病情较轻,预后较好 。老人、儿童、正气虚弱者,或肺有郁 热,须防其病情迁延不愈或发生变证。 溃脓期是病情顺逆 的转折点,凡脓得畅 泄,症状轻者为顺;脓臭异常,经久不 净,症状加重者为逆。
谢谢!

第一章肺病证哮病

第一章肺病证哮病


历史沿革
《内经》无哮病.但有“喘鸣”、“韵能”之类的记载。 《金匣要略》则称为“上气”,不仅具体描述了本病发作时的典型症状、 提出了治疗方药,而且从病理上将其归属于痰饮病中的“伏饮”, 堪称后世顽痰伏肺为哮病凤根的渊菇。 《诸病源候论》除沿用《金医要略》上气病名外,又称作“呻嗽”。
元代朱丹溪才首创“哮喘”病名,阐明病机专主于痰,提出“未发以扶 正气为主,既发以攻邪气为而钢沉而两从笼统的“喘鸣”、“上气” 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病名,而且确定了本病的施治要领。
外邪侵袭
宿痰 内伏于 肺
饮食不当 体虚病后
病因病机
诊断
1.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拾肩, 不能平卧,或口唇指甲紫绀。 2.呈反复发作性。常因气候突变、饮食不当、情志失 调、劳累等因素诱发。发作前多有鼻痒、喷嚏、咳嗽、 胸闷等先兆。 3.有过敏史或家族史。 4.两肺可闻及哮鸣音,或伴有湿罗音。 5.血嗜酸性粒细胞可增高,痰液涂片可见嗜酸细胞。 6.胸部x线检查一般无特殊改变,久病可见肺气肿体征。
分证论治
症 寒哮 发 作 期 肺虚 缓 脾虚 舌质淡, ‘苔薄腻或白滑, 脉象细软。 解 期 肾虚 舌淡苔白,质胖嫩,脉象沉细。或 颧红,烦热。汗出粘手,舌红苔少, 脉细数 补肾摄纳 金医肾气丸或 七味都气丸 健啤化痰 六君子汤 舌淡苔白,脉细弱或虚大 补肺固卫 玉屏风散 热哮 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或滑数 清热宣肺, 化痰定喘 定喘汤 状 治 法 方 药 痰少咯吐不爽 温肺散寒, 化痰平喘 射干麻黄汤
明代虞搏进一步对哮与喘作了明确的区别。后世医家鉴于哮必兼喘,故 一般通称“哮喘”,为与喘证区分故定名为“哮病”。
证候特征
本病呈发作性,一般以傍晚、夜间或清晨为最 常见。发作前常有鼻痒、咽痒、喷嚏、流涕、 咳嗽、胸闷等先兆症状。发作时病人突感胸闷 窒息,咳嗽,迅即呼吸气促困难,呼气延长, 伴有哮鸣,为减轻气喘,病人被迫坐位,双手 前撑,张口拾肩,烦躁汗出,甚则面青肢冷; 发作可持疾患,病理因素以 痰为主,痰伏于肺,遇感引发,发作时以邪实为 主,如反复发作,肺脾肾渐虚,则在平时表现正 虚的证候;当大发作时,可见正虚邪实的错杂现 象。根据已发末发,分虚实施治,已发以邪实为 主,应攻邪治标,末发以正虚为主,应扶正固本。

中医内科学-哮病

中医内科学-哮病

5. 常用药:
麻黄、射干——宣肺平喘, 化痰利咽;
干姜、细辛、半夏——温 肺化饮降逆;
紫菀、款冬——化痰止咳; 五味子——收敛肺气; 大枣、甘草——和中。
6. 加减:
表寒明显,寒热身疼,配桂枝、生姜辛散风 寒;
痰涌气逆不得平卧,加葶苈子、苏子泻肺降 逆,并酌加杏仁、白前、橘皮等化痰利气;
三.相关检查
四.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如并发感染可有白细胞总数增高,分类中 性粒细胞比例增高。外源性者血清IgE值增加显著,痰检有大量嗜酸 粒细胞。
五.肺功能检查发作期有关呼吸流速的全部指标均显著下降,重症哮喘 气道阻塞严重,可使CO2潴留,PaC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参考 直为35—45mmhg)上升,表现呼吸性酸中毒。
附:喘脱危证 症状:
主症:哮病反复久发,喘息鼻煽,张口抬肩,气短息促。 兼症:烦躁,昏蒙,面青,四肢厥冷,汗出如油。
舌脉:脉细数不清,或浮大无根,舌质青黯,苔腻或滑。
2. 证机概要:痰浊壅盛,上蒙清窍,肺肾两亏, 气阴耗伤,心肾阳衰。
3. 治法:补肺纳肾,扶正固脱。
4. 主方: 回阳救急汤(《伤寒六书》方)合生 脉饮加减。前者长于回阳救逆,后者重在益 气养阴。
中 可 有 哮 病 史 。
. 多 与 先 天 禀 赋 有




. 诊 断 依 据
【 诊 查 要 点 】
二.病证鉴别
三.哮病与喘证的鉴别
哮指声响言,喉中哮鸣有声,是一种反复发作的独立性疾病;喘指 气息言,为呼吸气促困难,是多种肺系急慢性疾病的一个症状。
二.哮病与支饮的鉴别
支饮亦可表现痰鸣气喘的症状,大多由于慢性咳嗽经久不愈,逐渐 加重而成咳喘,病势时轻时重,发作与间歇的界限不清,以咳嗽和 气喘为主,与哮病之间歇发作,突然起病,迅速缓解,喉中哮鸣有 声,轻度咳嗽或不咳有明显的差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肺系病证-哮病一、A11、冷哮咳痰特点A、臭脓痰B、痰稠黄胶黏C、痰稀薄多沫咯吐不爽D、痰如白沫量多E、痰黄白相兼2、哮病缓解期表现为肺脾气虚证候者,宜选用A、左归饮B、六君子汤C、六味地黄丸D、麦门冬汤E、大补阴丸3、哮病的主症是A、咳嗽胸痛痰黏B、呼吸急促困难C、咳吐浊唾涎沫D、发作性痰鸣喘咳E、咳嗽潮热盗汗4、哮病与喘证的鉴别要点是A、咳嗽胸闷B、呼吸不利C、时作时止D、喉中哮鸣有声E、以上均不是5、寒哮久发易伤内脏,一般伤及A、肺脾肾B、肺肾C、脾肾D、肺脾E、肺心6、哮病的宿根A、寒B、热C、痰D、气E、火7、哮病发作时的病理关键在于A、痰阻气闭B、肺失宣降C、伏痰D、肺气不清E、肺气虚寒8、哮病大发作期的病理性质是A、邪实B、正虚C、邪实正虚D、寒热夹杂E、表里同病二、A21、患者喉中痰鸣如吼,气粗息涌,胸高胁胀,咳痰色黄,烦闷不安,汗出面赤,口渴喜饮,舌红苔黄腻,脉弦滑。

其治法是A、清热泻肺,豁痰开窍B、宣肺化痰,止咳平喘C、清热宣肺,化痰定喘D、宣肺解表,止咳化痰E、泻肺通腑,宣肺清热2、患者症见呼吸急促,喉中哮鸣有声,胸膈满闷如塞,面色晦青,形寒肢冷,苔白滑,脉弦紧者。

选用下列何方A、定喘汤B、温胆汤C、控涎丹D、射干麻黄汤E、葶苈大枣泻肺汤3、某男,56岁,哮病十载,发作半月,经治略平,但仍感胸闷气短,动则喘甚,吸气不利,腰酸乏力,不耐劳累。

或烦热颧红,口干,舌红少苔,脉细数;或畏寒肢冷,面色苍白,苔淡白质胖,脉沉细。

证属A、痰浊阻肺证B、下虚上实证C、肺肾两虚证D、心阳欲脱证E、脾肾两虚证4、某男,60岁,咳喘胸满,但坐不得卧,喉间痰鸣如拽锯,咯痰黏腻难出,舌苔厚浊,脉象滑实。

治疗方剂宜首选A、小青龙汤B、射干麻黄汤C、三子养亲汤D、定喘汤E、以上都不是三、B1、A.桑菊饮B.定喘汤C.玉屏风散D.射干麻黄汤E.柴胡疏肝散<1> 、发作期之热哮病的治疗代表方是A B C D E<2> 、发作期之冷哮病的治疗代表方是A B C D E2、A.寒包热哮B.风痰哮C.肺脾气虚哮D.肺肾两虚哮E.虚哮<1> 、喉中哮鸣有声,胸膈烦闷,呼吸急促,喘咳气逆,咯痰不爽,痰黏色黄,烦躁,发热,恶寒,无汗身痛,口干欲饮,大便偏干,舌边尖红,脉弦紧。

证属A B C D E<2> 、气短声低,喉中时有轻度哮鸣,痰多质稀,色白,自汗,怕风,常易感冒,倦怠无力,食少便溏,舌质淡,苔白,脉细软。

证属A B C D E<3> 、短气息促,动则为甚,吸气不利,咯痰质黏起沫,脑转耳鸣,腰酸腿软,心慌,不耐劳累。

或烦热,颧红,口干,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证属A B C D E3、A.射干麻黄汤B.定喘汤C.小青龙汤加石膏汤D.三子养亲汤E.平喘固本汤<1> 、热哮病的代表方宜选用A B C D E<2> 、寒包热哮病的代表方宜选用A B C D E<3> 、虚哮病的代表方宜选用A B C D E答案部分一、A11、【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冷哮是由于外感风寒,失于表散,外邪犯肺,聚液生痰,或平素已有寒痰内伏于肺,遇寒而发。

表现为咳嗽气促,痰稀薄,有哮鸣音,形寒无汗,怕风,舌苔白滑、质淡,脉浮、滑、紧。

肺气不利则咳痰不爽。

故选C。

【该题针对“哮病-辨证论治、转归预后及预防调护”知识点进行考核】【答疑编号100855433】2、【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哮病之肺脾气虚证证候主症:有哮喘反复发作史。

气短声低,自汗,怕风,常易感冒,倦怠无力,食少便溏,或可有喉中时有轻度哮鸣,痰多质稀色白,舌质淡,苔白,脉细弱。

治法:健脾益气,补土生金。

代表方:六君子汤加减。

【该题针对“哮病-辨证论治、转归预后及预防调护”知识点进行考核】【答疑编号100855432】3、【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哮病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

发时喉中有哮鸣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

【该题针对“哮病-辨证论治、转归预后及预防调护”知识点进行考核】【答疑编号100855431】4、【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哮病与喘证:哮病和喘证都有呼吸急促、困难的表现。

哮必兼喘,但喘未必兼哮。

哮指声响言,喉中哮鸣有声,是一种反复发作的独立性疾病;喘指气息言,为呼吸气促困难,是多种肺系急慢性疾病的一个症状。

【该题针对“哮病-概念、病因病机、诊断与鉴别”知识点进行考核】【答疑编号100855415】5、【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寒痰伤及脾肾之阳,于是,肺虚不能主气,气不布津,则痰浊内蕴,并因肺不主皮毛,卫外不固,而更易受外邪的侵袭诱发;脾虚不能转输水津上归于肺,反而积湿生痰;肾虚精气亏乏,摄纳失常,则阳虚水泛为痰,或阴虚虚火灼津生痰,因肺、脾、肾虚所生之痰上贮于肺,影响肺之宣发肃降功能。

答案选A。

【该题针对“哮病-概念、病因病机、诊断与鉴别”知识点进行考核】【答疑编号100855414】6、【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哮病的病理因素以痰为主。

痰的产生主要由于人体津液不归正化,凝聚而成,如伏藏于肺,则成为发病的潜在“夙根",因各种诱因如气候、饮食、情志、劳累等诱发。

【该题针对“哮病-概念、病因病机、诊断与鉴别”知识点进行考核】【答疑编号100855413】7、【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哮病的病理性质,发作时为痰阻气闭,以邪实为主。

【该题针对“哮病-概念、病因病机、诊断与鉴别”知识点进行考核】【答疑编号100855412】8、【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大发作时邪实与正虚错综并见,肺肾两虚,痰浊壅盛,严重者肺不能治理调节心血的运行,肾虚命门之火不能上济于心,则心阳亦同时受累,甚至发生“喘脱”危候。

【该题针对“哮病-概念、病因病机、诊断与鉴别”知识点进行考核】【答疑编号100855411】二、A21、【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患者,喉中痰鸣,气粗息涌,胸高胁胀,咳痰色黄口渴喜饮,舌红苔黄,脉滑数,一系列表现为热哮的特征,治以清热宣肺,化痰定喘,方用定喘汤加减。

【该题针对“哮病-辨证论治、转归预后及预防调护”知识点进行考核】【答疑编号100855430】2、【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本题患者为冷哮病,治宜宣肺散寒,化痰平喘,方选射干麻黄汤或小青龙汤加减。

【该题针对“哮病-辨证论治、转归预后及预防调护”知识点进行考核】【答疑编号100855429】3、【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哮病之肺肾两虚证证候主症:有哮喘发作史。

短气息促,动则为甚,吸气不利,咳痰质黏起沫,脑转耳鸣,腰酸腿软,心慌,不耐劳累。

或五心烦热,颧红,口干,舌质红少苔,脉细数;或畏寒肢冷,面色苍白,舌苔淡白,质胖,脉沉细。

【该题针对“哮病-辨证论治、转归预后及预防调护”知识点进行考核】【答疑编号100855428】4、【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风痰哮证证候主症:喉中痰涎壅盛,声如拽锯,或鸣声如吹哨笛,喘急胸满,但坐不得卧,咳痰黏腻难出,或为白色泡沫痰液,无明显寒热倾向,面色青黯,起病多急,常倏忽来去,发前自觉鼻、咽、眼、耳发痒,喷嚏,鼻塞,流涕,胸部憋塞,随之迅即发作,舌苔厚浊,脉滑实。

治法:祛风涤痰,降气平喘。

代表方:三子养亲汤加味。

【该题针对“哮病-辨证论治、转归预后及预防调护”知识点进行考核】【答疑编号100855427】三、B1、<1>、【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冷哮证证候主症:喉中哮鸣如水鸡声,呼吸急促,喘憋气逆,胸膈满闷如塞,咳不甚,痰少咯吐不爽,色白而多泡沫,口不渴或渴喜热饮,形寒怕冷,天冷或受寒易发,面色青晦,舌苔白滑,脉弦紧或浮紧。

治法:宣肺散寒,化痰平喘。

代表方:射干麻黄汤或小青龙汤加减。

热哮证证候主症:喉中痰鸣如吼,喘而气粗息涌,胸高胁胀,咳呛阵作,咳痰色黄或白,黏浊稠厚,排吐不利,口苦,口渴喜饮,汗出,面赤,或有身热,甚至有好发于夏季者,舌苔黄腻,质红,脉滑数或弦滑。

治法:清热宣肺,化痰定喘。

代表方:定喘汤或越婢加半夏汤加减。

【该题针对“哮病-辨证论治、转归预后及预防调护”知识点进行考核】【答疑编号100855425】<2>、【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该题针对“哮病-辨证论治、转归预后及预防调护”知识点进行考核】【答疑编号100855426】2、<1>、【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寒包热哮证:证候主症:喉中哮鸣有声,胸膈烦闷,呼吸急促,喘咳气逆,咳痰不爽,痰黏色黄或黄白相兼,烦躁,发热,恶寒,无汗,身痛,口干欲饮,大便偏干,舌苔白腻,舌尖边红,脉弦紧。

【该题针对“哮病-辨证论治、转归预后及预防调护”知识点进行考核】【答疑编号100855421】<2>、【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哮病之肺脾气虚证证候主症:有哮喘反复发作史。

气短声低,自汗,怕风,常易感冒,倦怠无力,食少便溏,或可有喉中时有轻度哮鸣,痰多质稀色白,舌质淡,苔白,脉细弱。

【该题针对“哮病-辨证论治、转归预后及预防调护”知识点进行考核】【答疑编号100855422】<3>、【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哮病之肺肾两虚证证候主症:有哮喘发作史。

短气息促,动则为甚,吸气不利,咳痰质黏起沫,脑转耳鸣,腰酸腿软,心慌,不耐劳累。

或五心烦热,颧红,口干,舌质红少苔,脉细数;或畏寒肢冷,面色苍白,舌苔淡白,质胖,脉沉细。

【该题针对“哮病-辨证论治、转归预后及预防调护”知识点进行考核】【答疑编号100855423】3、<1>、【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热哮证证候主症:喉中痰鸣如吼,喘而气粗息涌,胸高胁胀,咳呛阵作,咳痰色黄或白,黏浊稠厚,排吐不利,口苦,口渴喜饮,汗出,面赤,或有身热,甚至有好发于夏季者,舌苔黄腻,质红,脉滑数或弦滑。

治法:清热宣肺,化痰定喘。

代表方:定喘汤或越婢加半夏汤加减。

【该题针对“哮病-辨证论治、转归预后及预防调护”知识点进行考核】【答疑编号100855417】<2>、【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寒包热哮证证候主症:喉中哮鸣有声,胸膈烦闷,呼吸急促,喘咳气逆,咳痰不爽,痰黏色黄或黄白相兼,烦躁,发热,恶寒,无汗,身痛,口干欲饮,大便偏干,舌苔白腻,舌尖边红,脉弦紧。

治法:解表散寒,清化痰热。

代表方: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加减。

【该题针对“哮病-辨证论治、转归预后及预防调护”知识点进行考核】【答疑编号100855418】<3>、【正确答案】E【答案解析】虚哮证证候主症:喉中哮鸣如鼾,声低,气短息促,动则喘甚,发作频繁,甚则持续喘哮,口唇、爪甲青紫,咳痰无力,痰涎清稀或质黏起沫,面色苍白或颧红唇紫,口不渴或咽干口渴,形寒肢冷或烦热,舌质淡或偏红,或紫黯,脉沉细或细数。

治法:补肺纳肾,降气化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