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隐喻与语言世界图景的建构
论隐喻的本质及语义特征
论隐喻的本质及语义特征一、本文概述隐喻作为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法,在语言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它不仅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技巧,也是日常生活中人们表达思想、传递信息的重要手段。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隐喻的本质及其语义特征,揭示隐喻在语言、文化和认知等多个方面的重要作用。
本文首先将对隐喻的基本概念进行界定,明确隐喻的定义和分类。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分析隐喻的本质,包括其认知功能、语言特点和文化内涵等方面。
随后,文章将探讨隐喻的语义特征,如隐喻的创造性、模糊性、多义性等,并通过具体实例进行说明。
通过对隐喻本质及语义特征的研究,本文旨在提高人们对隐喻的认知能力,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隐喻,从而丰富语言表达,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本文也希望为语言学、文学和文化研究等领域提供新的视角和启示,推动相关研究的深入发展。
二、隐喻的本质隐喻,作为人类语言的一种普遍现象,其本质远超过单纯的修辞手段。
在深层次上,隐喻是人类理解和解释世界的一种方式,是我们对抽象概念进行具体化的工具。
隐喻的本质在于其能够跨越不同领域,将看似无关的事物连接起来,创造出新的意义和理解。
隐喻的本质体现在其认知功能上。
隐喻通过将一个领域的概念映射到另一个领域,使得我们能够以已知的事物来理解未知的事物,以具体的概念来把握抽象的概念。
这种映射并不是随意的,而是基于事物之间的某种相似性或者相关性。
例如,当我们说“时间是金钱”时,我们是在将时间的价值映射到金钱上,以金钱的有限性和可度量性来理解时间的宝贵和不可再生性。
隐喻的本质也体现在其创造性上。
隐喻能够打破语言的常规,创造出新的表达方式和意义。
这种创造性不仅体现在语言的新颖性上,更体现在其能够引导我们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看待和理解世界。
隐喻的创造性使得语言具有了无限的可能性,也使得我们的思维具有了无限的可能性。
隐喻的本质还在于其文化性。
不同的文化对隐喻的理解和使用可能会有所不同,因为隐喻往往承载着特定的文化信息和价值观念。
浅谈认知语言学中隐喻现象及其教学启示
浅谈认知语言学中隐喻现象及其教学启示摘要:认知语言学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对隐喻做出了全新的解释,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是人类重要的认知方式。
本文主要对于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现象进行简要的分析和讨论。
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隐喻研究的历史、文献综述、隐喻的概念及分类、隐喻与外语教学和对隐喻的简要评述。
关键词:隐喻;认知语言学;外语教学一、隐喻研究的历史从亚里斯多德学派开始,隐喻一向被认定为边缘学科,对其研究也主要局限于诗学和修辞学。
在这段时期,隐喻被视为表达同一意义的语言手段,范围限于词汇层次,隐喻被看成是润色语言的工具,却未充分认识到隐喻既是语言的文体特征,也是语言的认知特征。
到了19世纪,柏拉图学派认识到,隐喻是人类内部的一种机制,既反映了语言的本质也反映了人类的本质。
到了20世纪80年代,逐渐重视对隐喻语义的研究,这时,隐喻被赋予新的生命,对隐喻的研究已经上升到句子层面。
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兴起,隐喻又一次成为认知范畴中的研究焦点。
(引自赵虹,2006)二、文献综述Saeed(1997)认为隐喻的结构是认知性的,隐喻就是概念系统跨领域映射的结果。
隐喻普遍存在于人类的语言中,隐喻性思维反射在语言的各个层面上,促进认知能力和语言能力的发展。
从广义的隐喻定义范畴来说,隐喻包括拟人、转喻、夸张等多种辞格以及词语多义、惯用搭配、习语和谚语等各种能实现隐喻性表达的语言形式。
它可以在词汇、短语、句子、篇章、风格等形式出现。
语言实证也表明隐喻不仅限于文学作品,更多的存在于日常口语和书面语中。
据Lakoff和Johnon的统计,日常语言中大约70%的表达形式源于不同的概念隐喻。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中的隐喻表达是人类概念体系中存在概念隐喻的表层体现,概念隐喻能派生出众多隐喻表达形式,如由“Lifeiajourney”(人生是一次旅程)这一概念隐喻可以派生出“lifeitartingpoint,terminalpoint,tranfertation”(人生的起点、终点、中转站)等多种具体的隐喻表达形式。
论隐喻产生的认知_心理和语言原因_束定芳
总第100期FOREIGN LANGUAGE RESEARCH Serial№100
论隐喻产生的认知、心理和语言原因
束定芳
(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200083)
摘要:隐喻的产生有多种因素。“思维的贫困”产生了“根隐喻”,但根隐喻的隐喻性只是在人们的认知
的异同完全熟悉的情况下使用的。明喻只
利用喻体和本体之间某一方面的相似性,而
且常常明确指出这一相似性。例如“像春天
般温暖”。新隐喻因为处在两者之间,既不
像根隐喻那样将喻体和本体混为一谈,也不
像明喻一样明确说明两者相似的方面。听
话者因为知道喻体和本体的不同,因而对说
话者把A等同于B感到意外,又因喻体和
在起源上要晚于隐喻。他指出,在早期的异
教徒诗歌中是找不到明喻的。他提出了以
·25·下的隐喻形式的发展顺序:1)以寓言、拟人
形式出现的隐喻;2)隐喻本身;3)完全有意
识的隐喻,包括隐含的明喻,如“He is a li-
on”(他是一头狮子);和明确的明喻,如“He
is like a lion”(他像一头狮子)。
bage”(白菜,喻“对什么都不感兴趣的人”),
有些人可以被称为“vegetable”(蔬菜,喻“植
物人”),“couch potatoes”(“懒散之人”)等
等。植物的组成部分也可以用来形容人的
特征,如把人称作“花”(flower)等。同样,
称某人为“apple of my eye”(掌上明珠),或
明喻是隐喻发展的最高阶段。但由于与一
般语言接近,因此不如隐喻有力。5)人类概
念系统中的相当一部分建立在原始隐喻基
论隐喻建构社会现实的功能
论隐喻建构社会现实的功能隐喻作为一种语言现象,不仅是语言交流中非常常见的现象,更是社会生活中广泛应用的一种语言手段。
隐喻建构社会现实的功能,在社会中有着重要作用。
首先,隐喻可以起到对社会现实的呈现和解读。
隐喻语言的应用可以对复杂问题进行解释和说明,为人们认识社会现实提供便利。
比如,“社会结构如同一张网,每个人都是这张网上的一只蚂蚁。
”这则比喻,可以让人们更直观地认识社会结构的神秘和复杂性。
其次,隐喻可以用于社会现象的暗示和暴露。
社会现象往往是多层次、多维度的,隐喻的运用可以对某些层次的现象进行把握或隐含暗示。
比如,“社会如同树林,有好人好事就像是林中的绿叶花朵,能够光鲜亮丽地展现在众人面前。
但是,痛苦难忍的现象就如那生活在黑暗中的树干和枯枝一般,不断地消磨着人们的精神和意志。
”这则对比喻,就表现了社会现象中“美丑对立、鲜活灰暗”等多层次特征。
再次,隐喻可以用于创造和再现社会现实。
隐喻语言的运用可以让人们在头脑中快速地形成具有感性色彩的形象,从而快速建构关于社会现实的概貌和形态。
比如,“社会中充满着各种交错的角色,有浅薄的笑容,也有严肃的挑衅;有鼓舞人心的振奋,也有令人窒息的压抑。
”这则隐喻,通过刻画社会角色之间的人际关系体现了社会中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最后,隐喻可以用于社会现象的抒发和引领。
某些社会现象本身就带有感性和个性化的特征,通过隐喻语言的运用,更可以吸引人们的情感与共鸣。
比如,“社会中,人际关系犹如一张复杂的交织网,每个人都在这张网中编织着自己的场景和经历。
”这则隐喻,将社会现象与人们的情感结合在一起,从而引领着人们对社会的感悟和反思。
综上所述,隐喻建构社会现实的功能十分广泛,其应用也是无处不在。
在社会交流中,人们可以通过隐喻语言更好地理解和认知社会;在社会变迁中,隐喻语言的运用也有助于引导人们的认识和实践。
虽然隐喻语言并不总是适用于所有情况,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变迁,隐喻语言的重要性也必将越发凸显。
论认知语境动态建构中的隐喻和转喻思维模式
心 理 认 知 模 型 , 自然 语 言 生 成 和 分 析 相 关 的 认 知 过 程 。 他 认 为 动 态 研 究 更 能 即
揭 示 语 言运 作 的真 实 过 程 。 永平 2 0 冉 0 0年 提 出 认 知 语 境 的 动 态 性 体 现 在 言 语
10 5
重 庆 大 学学 报 ( 会 科 学 版 ) 社
20 0 9年 第 l 第 6期 5卷
交 际 中 就 是 认 知 语 境 不 是 听 话 人 在 话 语 理 解 之 前 预
先确定 的 , 是 存话 语理解 过 程 中不 断选 择 的结 果 。 而
的 静 态 和 动 态 之 分 只 是 一 个 研 究 视 角 的 区 别 , 们 他 是 一 种 辩 证 互 动 的 关 系 , 一 个 静 态 都 是 一 系 列 动 每
一
个 连续 的世 界状 态 的反 映 , 为 世界 始 终 处 于 发展 变 化 之 中。认 知 语境 是 一 因
系列 事件 发生 的过 程 在人 脑 中的反 映 , 一 过程 包括 初 始状 态 、 间状 态 和最终 这 中
状态 。
从 认 知 角 度 研 究 语 境 特 点 时 , 者 比 较 一 致 地 认 为 动 态 构 建 性 是 其 重 要 的 学
胡 霞 对 认 知 语 境 的 动 态 性 进 行 了 研 究 , 认 为 认 她 知语境 的选择是 动态 的 , 知语 境 的建 构 是动 态 的 。 认 彭 建 武 认 为 “ 境 ” 实 是 通 过 类 似 情 景 重 复 出 现 语 其 的 规 律 性 积 累 起 来 的 , 呈 现 出 高 度 结 构 化 和 规 律 并
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月考试卷(三)语文试题(含答案)
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大附中2025届高三月考试卷(三)语文试题本试卷共四道大题,23道小题,满分150分。
时量150分钟。
得分:_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隐喻不是寻常的语言,而是诗意的想象和修辞多样性的一种策略,非同寻常。
而且,隐喻通常被看成语言文字的特征,而非思想和行为的特点。
由于这个原因,大多数人认为没有隐喻的存在,他们依然可以自如地生活,而我们发现事实恰恰相反。
不论是在语言上还是在思想和行动中,日常生活中隐喻无所不在,我们思想和行为所依据的概念系统本身是以隐喻为基础。
这些支配着我们思想的概念不仅关乎我们的思维能力,它们也同时管辖我们日常的运作,乃至一些细枝末叶的平凡细节。
这些概念建构了我们的感知,构成了我们如何在这个世界生存以及我们与其他人的关系。
因此,我们的这个概念系统在界定日常现实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我们的概念系统大部分是隐喻——如果我们说的没错的话,那么我们的思维方式,我们每天所经历所做的一切就充满了隐喻。
但是我们的概念系统不是我们平时能够意识到的。
我们每天所做的大部分琐事都只是按照某些方式或多或少地在自动思维和行动。
这些方式是什么却并非显而易见。
要搞清这些,一个方法就是研究语言。
既然交流是基于我们用以思考和行动的同一个概念系统,那么语言就是探明这个系统是什么样子的重要证据来源。
基于语言学证据(linguistic evidence),我们已经发现我们普通的概念系统,究其实质,大都是隐喻的,并且找到了一种方式来仔细鉴定那些建构我们如何感知、如何思考、如何行动的隐喻究竟是什么。
为了说明什么样的概念是隐喻,这样的概念又如何建构我们的日常活动,让我们从“争论”(ARGUMENT)以及“争论是战争”这个概念隐喻开始阐述吧。
日常生活中总是能见到这类表达:争论是战争你的观点无法防御。
他攻击我观点中的每一个弱点。
隐喻的起因、发生和建构
隐喻的起因、发生和建构一、本文概述隐喻,作为一种语言现象,普遍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各类文学作品中。
它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法,更是一种认知和理解世界的重要工具。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隐喻的起源、发生机制以及建构过程,以期揭示隐喻在人类思维和语言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我们将回顾隐喻的历史和理论基础,阐述隐喻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我们将探讨隐喻的产生机制,包括其心理过程、认知基础和社会文化背景。
我们将分析隐喻的建构过程,包括隐喻的创造、理解和解释,以及隐喻在语言和文化中的传播和发展。
通过深入研究隐喻的起因、发生和建构,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思维和语言的本质,以及隐喻如何影响和塑造我们的认知和行为。
二、隐喻的起因隐喻,作为人类语言中一种普遍且富有深度的现象,其起因多种多样,深深根植于我们的认知、情感、文化和社会背景之中。
从认知科学的角度来看,隐喻的产生与人类对世界的理解和解释密切相关。
我们的思维方式往往倾向于将抽象、复杂的概念或情感通过具体的、已知的事物或情境进行表达,这种表达方式不仅简化了理解的过程,也增强了沟通的效率。
因此,隐喻可以被视为一种认知工具,帮助我们在已知和未知之间建立联系,从而深化我们对世界的理解。
隐喻的产生也受到我们的情感影响。
情感是人类体验世界的重要方式,而隐喻则是一种将情感具体化的手段。
通过将情感投射到具体的物体或情境上,我们可以更直观地表达和感受自己的情感状态,同时也能够增强情感的共鸣和理解。
隐喻也是文化和社会背景的产物。
不同的文化和社会环境会对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信仰等产生深远影响,而这些因素也会反映在人们的语言中,包括隐喻的使用。
一些隐喻可能在特定的文化或社会环境中被广泛接受和使用,而在其他地方则可能完全无法理解或接受。
这体现了隐喻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也反映了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隐喻的起因是多方面的,它既是人类认知的工具,也是情感表达的手段,更是文化和社会背景的反映。
对隐喻的起因进行深入理解,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使用语言,也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复杂性。
论隐喻对篇章语法建构的影响
论 隐喻对篇 章语 法建构 的影 响
河 北 建 材 职 业技 术 学 院 白 字
摘 要: 隐喻 无 论在 概 念 上 还 是 在 构 型 体 现 。古 人 在 长 期 的 劳 动 及 由 此 而 逐 渐 形 多式 的 隐 喻 映 射 才 能 将 该 方 式 理 解 为博 喻 上都 是 有 结 构 的 , 这也 意味 着 从 结 构 上 研 成 的 言语 交 际 方 式 中 ,学 会 了 以世 界 的 组
一
、
篇 章 语 法 隐喻
发 展 到 高 一 级 阶 段 的产 物 , 恰 恰 相 反 , 而 原
关 于 隐喻 表 达 的 结 构 问题 ,像 其 它 修
始 人 在 最 初 认 识 和 指 示 事 物 时 , 由 于他 们
辞 结 构 一 样 .这 一 现 象 也 早 已 引 起 一 些 学
认 知 能力 的 局 限 性 , 以及 原 始 语 言 中 缺 乏 语 法 形 式 之 间 的 关 系 .这 就 意 味 着 形 义 对
式 和 美 国功 能 模 式 以及 篇 章 隐 喻 修 辞 结 构 其 对篇 章 的 影 响 。 关键 词 : 隐喻 篇 章 语 法 隐喻
及 脉 络 理 论 等 角度 探 讨 语 法 隐 喻 的起 源及
L n ak r 见 魏 纪 东 ,0 5 的 解 释 , 本 语 (y do )的 概 念— — 语 法 隐 喻 的 个 体 类 ag ce( 20 ) 基 sn rme 法词类 的产生就是 : 词勾画事 物 ; 名 动词 勾 型往 往 不 是 每 次 孤 立 地 出 现 ,而 是 在 横 组 画过 程 : 容 词 、 词 和介 词 等 词 类 勾 画 非 合 关 系 中 以有 机 群 的形 式 出现 。 形 副 过 程 的关 系 。 次 , 喻 的 产 生 也 并 非 语 言 其 隐 四 、 章 语 法 隐 喻 的 美 国 功 能 模 式 篇 4 1 章 语 法 隐 喻 的 相 似 性 .篇 语 法 隐 喻显 然 强 调 的 是语 言 的 语 义 和
谈语言世界图景
谈语言世界图景作者:哈冼每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 2017年第2期在当今语言文化发展迅速的时代,语言世界图景作为新兴学科早已成为语言学研究领域的热门话题之一。
世界图景从宏观的角度展现出人类对于世界的认知,而语言世界图景则是世界图景具体化、语言化的结果。
由于人类的发展进步的过程就是对世界不断地认知和改造的过程。
于是在认知的过程中便对世界的各个方面,都有了形成了自己的认识、评价和理解。
这种人类在发展过程中不断积累的对世界认知的总和被称之为世界图景。
一、世界图景概述“世界图景”一词由德国物理学家赫兹(H.Herez)首次提出。
这位伟大的物理学家将物理学中外部世界与内部结构的总和称之为物理学中的世界图景,并且其所采用的认知方式由主体的意志决定。
由此可见,世界图景是具有现实性的,同时也具有理念性。
世界图景的现实性体现在它自身就是对现实世界的反映,而理念性在于它是在认知世界的过程中,人类思维活动所产生的结果,并且需要主体的抽象思维进行诠释和演绎。
即为人类思维活动的一部分,那么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便会导致所形成的世界图像的差异。
这种世界图像的差异与主体在所经历的现实实践和生活的文化环境等因素都是分不开的。
人类认知世界的全过程概括地说是由以下三部分构成。
1.认知活动的主体。
主体可能是个体也可能是群体组成的。
2.认知活动的客体。
客体可能是微观世界与宏观世界或者具象世界与抽象世界。
3.认知活动的结果。
结果指的是通过某些认知活动的方式所得到的世界景象。
由这三个组成部分可以看出,作为认知活动的结果世界图景是受一些客观条件制约的。
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同时,人类的认知活动对象和社会意识也随之发生了改变,建立在社会意识基础之上的世界图景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人类认知活动的客体是一个非常庞杂的系统。
我们认知的对象从宏观世界的浩瀚宇宙到微观世界的微小细菌,从真实存在的具体事物到虚拟想象的虚构形象,从具体的物体到抽象的情感。
论隐喻的认知、语用与翻译
论隐喻的认知、语用与翻译刘书敏【摘要】隐喻是一种认知活动,其心理基础是对人类基本感知的体验诱发出的联想与想象.主要是采用"取象比类"的思维方式理解未知事物.隐喻本身的上下文语境、情境语境和文化语境等都是隐喻理解不可或缺的因素,其相互作用制约着认知主体的隐喻认知过程.根据源域与目标域之间映射条件的异同,译者对认知隐喻的翻译策略也不尽相同,大致可以选择直译、意译、直译加注等方法保留或转化隐喻,或者省略隐喻.【期刊名称】《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8(000)004【总页数】3页(P127-129)【关键词】隐喻;认知;语用;翻译【作者】刘书敏【作者单位】兰州财经大学外语学院,甘肃兰州73002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5隐喻metaphor一词源自希腊语,本意为“从彼处搬到此处”。
亚里土多德在《诗学》中对隐喻的定义是“将彼事物的名称用于此事物”。
20世纪30年代,瑞恰兹 (Richards) 从修辞学角度提出了隐喻的互动理论,并经布莱克(Blake)引入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发展,开始认识到隐喻理解涉及喻本概念和喻体概念之间的认知互动过程。
20世纪80年代,莱可夫(Lakoff)和约翰逊(Johnson)从认知角度提出概念隐喻理论,“人类的概念系统是以隐喻的形式构成和定义的,隐喻的语言表达之所以成为可能,完全是因为人的概念系统中存在着隐喻”(1980 :6)。
[1]隐喻机制在思维及语言中的中心地位得以确立,此后,从认知角度开展对隐喻的系统研究快速发展。
束定芳认为,“可以说,隐喻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甚至是人们认知、思维、经验、直至行为的基础,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方式”。
[2]认知过程正是隐喻的核心,它把熟悉和不熟悉的事物作不寻常的并列,从而加深了我们对不熟悉事物的认识(胡壮麟1997:51)。
[3]一、隐喻的心理基础与认知机制1.隐喻的心理基础相似点之于隐喻是至关重要的,但这种相似除了客观条件之外,人们的联想和想象是产生相似的最基本的心理原因,换句话说,隐喻的心理基础是联想和想象。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是由美国语言学家乔治·雷克弗尔德(George Lakoff)和马克·约翰逊(Mark Johnson)提出的,他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人类思维和语言之间的关系上。
他们认为,隐喻是人们思维方式的基础,语言中的隐喻是通过我们感知、思考和与世界互动的方式来构建和理解现实世界的。
隐喻是一种通过将一个概念映射到另一个概念来表达观念或理念的语言现象。
我们使用隐喻来理解和描述抽象概念,将其与我们已经知道的具体感官经验联系在一起。
这种联系使我们能够通过隐喻来表达和理解深层含义和非字面意义。
例如,我们常说一个人“心灵手巧”,这个隐喻将“心灵”(抽象)与“手巧”(具体)联系在一起,来形容一个具备技能或才华的人。
雷克弗尔德和约翰逊将语言中的隐喻分为结构隐喻和概念隐喻两种类型。
结构隐喻是通过语言的结构和形式来呈现的,例如“时间是金钱”,这个隐喻将“时间”这个抽象的概念与“金钱”这个具体的经济资源联系在一起,表达出时间的可贵和宝贵。
概念隐喻是通过概念之间的映射来呈现的,例如“情感是温度”,这个隐喻将“情感”与“温度”联系在一起,来表达情感的热度或冷静。
隐喻不仅存在于语言中,还存在于我们的思维和认知过程中。
我们使用隐喻来理解和构建现实世界,它是我们对世界的一种认知模式。
雷克弗尔德和约翰逊认为,隐喻不仅影响我们的语言表达,也影响我们对事物的理解和认知。
例如,我们常常用“上升”来表达“进步”,这个隐喻影响了我们对进步的理解,将进步看作是沿着一个竖直方向的上升运动。
隐喻理论在认知语言学中的最大贡献是揭示了人类思维和语言之间的密切关系。
隐喻不仅是语言的一种修辞手法,也是人类思维和思考的基础。
通过隐喻,我们能够将抽象的概念与具体的经验联系起来,扩展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隐喻理论在实际应用中有着广泛的意义。
例如,在广告和政治宣传中,隐喻被广泛运用来吸引人们的注意和共鸣。
隐喻的分类视角及其语篇建构功能
隐喻的分类视角及其语篇建构功能隐喻的分类视角及其语篇建构功能1. 概述隐喻是语言特殊表达方式,一般是有某种关联的概念彼此相互映射,以一个词概念去暗示另一个及其他的类似词概念,而且把每一对概念的关联都体现在文本中,从而具有更清晰的语义和含义,以更多样化的视角去审视一个问题,同时还可以增加语言的表达性和生动性。
隐喻的分类视角可以依据比喻中情景内容的内容、比喻形态的形式等不同特征将隐喻分类,其中包括人物比喻、动物比喻、物象比喻等多种类型,有助于更加深刻地去了解隐喻的作用及其语篇建构功能。
2. 人物比喻人物比喻是以特定角色为主题,把特定词概念映射到人物属性,以调动读者的情感来表达概念,以更加生动的形象表达出特定的概念或者叙述,是语言最为常见的表达形式之一。
常见的人物比喻如“海纳百川多彩阳光”,“空中花园巧夺天工”等,把大自然的仙境作为表现形式,用词汇来描述人的特性,以一种象征的形式来表现被比喻的情境。
此外,人物比画也可以表达抽象概念,比如“风雨之恨烈焰之爱”,可以把风雨和烈焰象征为友情、爱情等,也具有很强的语义。
3. 动物比喻动物比喻是将动物活动和特性与一般概念相联系,以典型的动物形象把概念表达的更加清晰,也是传统的文字表达方式之一,比如“羊驼之技企鹅之勇”,分别把在山上高大的羊驼与水中游泳的企鹅来对应技能和勇气,也让想象扩展到越来越多变化的表达形式中来,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语义表达方式。
4. 物象比喻物象比喻是把物体属性、外观、作用等特征彼此比喻,以实物来说明抽象概念,再结合上特殊的语言表达,可以表达出一种融合的抽象理念,比如“熊熊燃烧的火焰一步一步的不息”,对应着火焰的无穷延续与毅力不懈的态势,非常有力地表达了概念的内涵与态度,同时也具有十分强大的语义效果。
5. 语篇建构功能隐喻是一种很好的文本建构形式,把隐喻和比喻中的概念相结合,可以使文本有更加丰富的语义和含义,也可以引入特定的话语理念,比如“波浪跳起声如雷云层开启晨曦微笑”,把声音、光明等概念结合在一起,可以表达出光明带来的欢乐之情,这可以让读者在读到这段文字的同时,也被该概念的表达情感所感染,具有了一定的文本表达、感染力和语义建构功能。
俄语学界隐喻研究简评
V0. 4 No 9 1 2 .
Sp 0 1 e .2 1
俄语学界隐喻研究简评
张 妇 娜
( 州 学 院外 语 系 ,山 东滨 州 ,2 6 0 滨 56 0)
[ 摘
要] 我国俄语 学界学者对隐喻的研究取得 了三个方面的重要成 果, 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 , 但 这就为未来 隐喻发
于深刻认识 隐喻这一现象的核心 内容 , 无疑具有 比较重要 的
意 义 。关 于 隐 喻 和语 境 的探 索 , 我 国俄 语 学 界还 不 多 。 在 3隐 喻 和 文 化 . 通 过 俄 汉 词 语 隐 喻 l转 义 对 比分 析 , 淑 梅 ( 0 2 认 为 生 赵 20 )
性研究 为隐喻的建构 和解 读提供 了一个新 的观察点 。武瑷 华从隐喻化角度 对隐喻进 行了深入 阐释 , 这在 目前论 文中涉
析 和 研 究 。 章 具 体 从 “ 知 凸 显” ‘ 知 域转 移” 大 方 面 文 认 和 认 两
空 间 隐 喻 是 目前 国 内 研 究 的热 点 和 焦点 , 于这 方 面 的 关
论 文 最 多 , 9 。 志 军 和 孙 敏 庆 对 俄 汉 语 “ / ” 间 维 有 篇 张 深 浅 空
语 义 隐 身机 制对 俄 语 前 置 词 的 隐喻 意 义 进 行 了分 析 。 红梅 万
( 05) 2 0 以理想化认知模式 为视角 阐述了俄语 中人体词的隐喻
化 特 点 。 慧 (0 6的两 篇 论 文分 别 讨 论 了 ‘ 得 一 世, “ 杨 2 0) 彼 ’ 叶 和
孙敏庆借助空间隐喻认知理论 , 对俄汉语空 间维度词 “ ̄/ ” 7/ .b
为, 根据俄罗斯学者K.  ̄ a n n A. o H a 的语句和交 际情景相互制
从语义学角度来探讨语言中的隐喻
从语义学角度来探讨语言中的隐喻[摘要]隐喻(metaphor)是一个常见的文化现象。
表面上看隐喻只是一种润饰辞藻的修辞手法,然而其背后蕴含着人类几千年来积淀的智慧,反映出人类对世界、对自身的认知,也是人类改造世界的桥梁。
因此隐喻不仅仅是一个语言学问题,还涉及到哲学、美学、心理学等领域,古往今来也有无数大家对隐喻进行研究。
本文作者凭借其所掌握的基础语言学知识,试图初步地从语义学(Semantics)角度来探讨隐喻的结构、本质、意义和运用。
[关键字]隐喻语义学字面意义/比喻意义本质认知一.引言在大学以前的初等教育中,“比喻”常被强调,然而“隐喻”却极少提到。
使我对隐喻这一语言现象产生兴趣的是熊学亮教授的著作《语言学新解》上的一个例子:You are wasting my time.The gadget will save your hours.I don’t have the time to give you.How do you spend your time these days?以上的语句都是“时间是金钱”这种基础隐喻的变体,是用与“金钱”具体概念有关的东西来衬托出抽象概念“时间”的价值①。
在这些语句中,比如“waste”和“time”、“spend”和“time”都是我们平时习以为常但从未想过这也是一种隐喻的搭配,从中我看到了隐喻神奇的魔力并对它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
Lakoff(1987)认为,“隐喻普遍地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不但存在于语言中,而且存在于我们的思维和行动中。
我们赖以思维和行动的一般概念系统,从本质上讲是隐喻式的”。
因此我把这无处不在的隐喻作为我期末论文的主题,希望能初步地了解这朵语言学中的奇葩。
二.历史中的隐喻在西方,隐喻作为修辞学的一部分,其发展和修辞学的历史息息相关。
西方修辞学诞生于2000多年前古希腊。
当时希腊的民主形式得到一定的发展,在议会上进行政治辩论和在法庭上辩护法律辩论的需要促使人们去学习演讲、劝说、辩论的艺术,修辞学就此诞生。
浅析概念隐喻理论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浅析概念隐喻理论对外语教学的启示【论文关键词】概念隐喻外语教学认知语言学【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对概念隐喻理论的简要介绍,说明了将这一理论应用到外语教学中的意义和指导作用;隐喻理论对外语教学中的词汇、语法及篇章和文化理解都有着一定的启示。
一、概念隐喻理论认知语言学认为,通过一个概念域来理解另一个概念域的方式就是概念隐喻。
概念隐喻的形成,是两个概念域之间的结构投射,即利用一事物与另一事物的相关性,将指示该事物的词语从一个概念域向另一个概念域映射,借“它类事物”来理解和体验“该类事物”(Lakoff&Johnson,1980),通常以A is B的形式表现。
这里的所说的“该类事物”即A指目标域,一般是比较抽象、陌生的事物;而“它类事物”即B指源域,通常是人们比较熟悉、具体的、有形的事物。
概念隐喻具有常规性、任意性、系统性和不对称性。
前两种特性为隐喻的一般特性,系统性和不对称性为概念隐喻独有的特点。
二、概念隐喻理论对外语教学的启示1.词汇的理解与记忆。
概念隐喻理论与外语教学最容易结合也是应用最广的方面是词汇教学。
Lakoff认为,我们日常生活在中70%的语言都源于概念隐喻,词汇在外语教学中历来都是难点和重点,由于受到结构主义思想的影响,传统词汇教学认为词语与意义间的关系是任意的,所以只注重词汇的机械记忆,忽略了词汇间的认知联系。
往往出现学生将一个多义词的每个意项分别的、单独的加以记忆的现象,缺乏系统性有效的记忆与理解。
隐喻因具有易理解、化难为易、易记忆、易回忆性、生动有趣和具体形象等特点,可以被用来指导学生学习词汇,改进词汇教学。
以单词cool为例,其最初意义为凉的、凉爽的,后来引申出其他相关联的含义:冷色的←凉的、凉爽的→冷静的→冷淡的→孤傲冷漠的教师可以借助图示来解释cool的本义与比喻义之间的联系,说明不同词义的扩展和转化是隐喻思维的结果。
在词汇教学中应用概念隐喻理论可以帮助学习者形成推理规则,减轻学习负担,省去了死记硬背和重复记忆的麻烦,有助于形成长期记忆。
论汉语中“话”的空间隐喻的结构化
论汉语中“话”的空间隐喻的结构化“话”,即“言”也。
通过选取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CCL)现代汉语语料库和《现代汉语成语词典》中关于“話”,“言”,“叙”的语句作为语料,以莱考夫的“理想化认知模式”为视角,探讨了汉语中“话”的空间隐喻的结构化,提出汉语将“话”隐喻为三维空间、二维空间、一维空间和零维空间,进而讨论了出现不同空间隐喻的三个原因。
标签:“话” 空间隐喻结构化一、引言生活中,隐喻无处不在。
只要稍加留意,我们的日常对话和书面材料中的隐喻便俯拾即是。
如在“山头、床头、针头、火车头”等词语中,我们可能并没有意识到人体器官“头”已被大量用于隐喻周边的事物。
人们关注隐喻已有很长的历史。
亚里士多德在《论修辞》中,将“隐喻”定义为将属于一事物的名称用来指另一事物。
之后很长时间,传统修辞学将隐喻看作是为了寻求语言表达的生动性而进行语言偏离,即隐喻使语言偏离常规,形成新奇语言。
Lakoff & Johnson 于1980年出版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是公认的认知语言学隐喻系统研究的开始。
他们认为隐喻不仅是语言中词汇的问题,还是人类思维的重要手段,它直接参与人类的认知过程,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方式。
隐喻数目繁多,浩如烟海。
但它并不是孤立存在,随机生成的。
隐喻是基于“理想化认知模型”生成的。
莱考夫(1987:68~76)首次在书中提出了“理想化认知模式”(Idealized Cognitive Models)这一理论,它指人通过结构来组织知识和表征现实。
一种理想化认知模式就是一个复杂的结构化整体,即一种完形。
每一种理想化认知模式都能建构一个心理空间。
王文斌(2001)曾以莱考夫的“理想化认知模式”为视角,探讨汉语对“心”的空间隐喻的结构化,并提出,汉语既可将“心”隐喻为三维空间、二维空间,又可隐喻为一维空间。
汉语对“心”的这种多维空间隐喻,反映了汉语对“心”的既对立又统一的整体结构思维。
语言学关于隐喻的研究
语言学关于隐喻的研究1 概述语言学对隐喻的研究,是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隐喻是比喻的一种,可以理解为象征性的语言使用,用特定的语言表达抽象的概念、情感和思想,从而更有效地进行沟通和交流。
隐喻可以帮助人们深入理解抽象概念,形象地传达意义,进而有效沟通想法和信息,让语言更有活力和体面。
2 什么是隐喻隐喻是一种比喻形式,通常运用在书面语言中。
它满足相关语言对话的基本条件,即有意义、有逻辑和有含义。
隐喻的关键在于建立一种象征性的联系,即一个词或句子指向另一个抽象的概念,这种象征性的联系大部分来源于共同的经验(语言学家 Roman Jakobson)。
隐喻分为隐喻比喻和夸张比喻两种,其中隐喻比喻是一种把两种相关概念联系起来的比喻方式,而夸张比喻则是把一个概念放大到另一个概念以突出两者之间的差异。
3 隐喻的研究语言学家研究隐喻的最早理论是由Roman Jakobson提出的,他把隐喻视为一种“文字之花”,认为隐喻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一些抽象概念,使语言更有活力。
语言学家George Lakoff也对隐喻进行了研究,他认为人们的思维主要是一种隐喻思维,即人们的思维过程是基于一种由语言、身体经验和认知概念组成的隐喻建构而成的。
他指出,隐喻的使用不仅可以提高文字的表达能力和感染力,而且还可以更有效地揭示出抽象概念的深层结构,以及抽象概念和具体概念之间的关系。
另一位语言学家John Lyons也曾提出语言的“象征性功能”,把象征性理解为“基于共同经验(或是象征技巧)把一个抽象概念形象化,让人们对书面语言中的抽象概念更加容易理解”,他认为,隐喻是运用象征性的重要手段。
最后,语言学家Paul Ricoeur也对隐喻进行了深入探索,他发现隐喻是一个多种层次的概念,它不仅能把抽象的概念转换为某种具体的形象,而且还能把不同的概念联系起来,从而更有效地实现语言功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和 主观世界 , 承载着物 质文化和精神文 化的成 果, 这些成果通过语 言工具一代代传 承下 去, 通过学 习语 言 可 以形 成 该语 言 的 民族 的世 界 观 , 是语 言对 这
本文 为湖南省教 育厅哲学社会科学项 目( 5A2 ) 0 C 6 阶段性 成果 。
7
21 0 0年
度 上是 揭启 未知 真理 的手 段” 姚小 平 1 9 :3) ( 9 5 15 。语 言 和思 维 的作 用 是 相 互 的 。语 言 记 载 了人 类 的客 观
了隐 喻 在 语 言 世 界 图 景 的 建 构 作 用 。正 如 r H. . C 册 pBK只指 出 ,… …隐喻这 种 语 言 现象 塑 造 的 绝 K eca “ 对 不是语 言 世 界 图景 的 片段 , 是 占据 其 整 个 空 间” 而 ( K pBK兄19 :7 。为 什 么 隐 喻 能 在 语 言世 界 C 册 eca 93 7 )
类 , 载世界 的万象 千姿 , 述世 界 的 图景 , 记 描 但语 言 世 界 图景 不是平 面 的镜 像 反映 , 一个 立 体 的 图景 。在 是 人 类认识 世 界 、 形成 世界 图景 的过 程 中 主要 有三 个 组
成 部分 : 知 活 动 的 主体 、 知 活 动 的客 体 和认 知 活 认 认 动 的结果 , 结果 便是 通过一 定认 知 方式 获 得 的世 界 图
关键词 : 隐喻 、 言世 界图景 、 语 语言与思维 、 建构 [ 中图分类号]H3 5 [ 文献标 识码 ]A [ 文章编 号]1 0—5 0 2 1 )30 0 —5 0 25 1 ( 0 0 0~0 70
图景 的建 构 过 程 中发 挥 作 用 呢?本 文试 图通 过 分 析
引言
中国俄语教学
第 3期
人的作用力 ; 反过来 , 在认知更宽广、 更深邃的未来世 界 时 , 民族 从感 性 的认 识 活 动 开始 创 造 词 语 , 用 该 运
语 言这个 工具 来 总 结 社 会 文 化生 活 的经 验 和 活动 方 式 , 录、 记 描述 感 知 现实 世 界 的 图式 , 描述 未 知 真 理 , 将 自己的感 受记 录到语 言 中 , 语 言 的外 在形 式 和 内 使
客观 世界 和 主观世 界 之 间 的一 个 “ 间世 界 ” 0世 中 。2
根 据洪 堡 特 的论 述 , 在 语 言 形 式 是 指 语 音 形 外 式, 内在语 言形 式 包 括 语 法 一 义 形 式 以及 人 类 的精 语 神 力 量 运 用 外 在 语 言 形 式 所 进 行 的 活 动 ( 小 平 姚
世界 观 , 世 界 图景 在 语 言 中 的符 号 化 、 义 化 的 表 是 语
达。
1 语 言世界 图景 的构 成及 其 特性 . 魏 斯格 贝 尔 ( e e g r e) L oW i eb r是新 洪堡 特学 派 的 s
语 言世 界 图景 的建 构 既是 一 个认 知 的过 程 , 是 又 认知 的结 果 。这 个 过 程 与 隐 喻 有 着 密 切 的联 系 。隐
1 9 :1 ) 9 5 1 9 。因此 , 言 内 在形 式 涉 及 到 语 言 和 思 维 语
纪8 0年代 以来 隐 喻 的 认 知 研 究 成果 充 分 说 明 , 喻 隐 不 仅是 修饰 话语 的手 段 , 而且 是 人 类 理解 周 围世 界 的
一
种感 知 和形成 概念 的工具 , 人 类 认 知世 界活 动 中 是
重 要 的思维 方式 和创 造 机 制 , 它具 有 形 象 、 动 、 明 生 鲜
的关 系 。“ 每一 种语 言都 包含 着 独 特 的世 界 观” 后 人 ,
地 描述 世 界 的 功 能 。语 言 世 界 图景 的建 构 与 隐 喻 紧 密 相联 。比如 ,. T a u 1 8 ) 于 隐 喻二 次 称 名 B H. eH ( 98 关
21年 8 00 月 第2卷 第 3 9 期
中 国俄 语 教 学
pyc x m  ̄ r i ̄3 I B KHTAE b K
A ̄ y 01 r r cr2 0 T. No 3 29
论 隐喻 与语 言 世 界 图景 的建 构
湖南师 大学 颜 志科 范
提要 : 语言世界图景是记录在语 言中的特 定语 言群体对现实世界 的认识 。隐喻作为语 言单位 以及人类思维 、 认知 世界 的工具 , 它与语言世界 图景 的形成有着 千丝 万缕 的联系 。本文通过分析语言世界 图景 的构成 , 隐喻 的符号性 、 从 认 知性和文化性方面探索 隐喻与语 言世界图景 的关系 以及在语 言世 界图景建构过程 中的作用 。
作 用 的论述 , H. a a O ,O. Kaa a B( 9 4 , A. B p H B I H. py o 1 9 ) A. ICy  ̄ B 2 0 ) 1.IamO ( 0 3 对报 刊 隐喻模 式 的分 析 , 说 明 - 都
在引用洪堡特 的语 言世界观 时往往 只注意到语言对 思维的作用 。其实洪堡特的语 言世界观 的理论依据 是 “ 言不 仅 是 表 述 已知 真 理 的 手 段 , 且 在 更 大 程 语 而
语 言世 界 图景 的结 构组 成 , 隐 喻 的符 号 性 、 知性 从 认
和文化性方面来探 索隐喻对语 言世界图景的建 构作
语言 世界 图景 是 记 录 在 语 言 中 的特 定 语 言 群 体
用。
对现实世界的认识 , 是在“ 自然 、 语言 、 三位一体 的 人” 结构 中, 过语 言 和思维 相 互 作用 历 史 地形 成 的语 言 通
欧洲代 表人 物之 一 , 他在 洪 堡特 关 于 内 在语 言形 式和 语 言世 界 观学说 的基 础 上建 立 起 自己 的“ 言 世 界 图 语
景 ” W e bl e p ah ) ( l i d r rc e 的概 念 。 t d S
喻是一种极其复杂 、 具魅力 的语言形式 , 极 是存 在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