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禾哭嫁习俗

合集下载

嘉禾伴嫁哭嫁仪式传承调查报告

嘉禾伴嫁哭嫁仪式传承调查报告

曲, 使 内容更为丰富 。 到2 0世纪 9 0年代初 期 , 伴嫁
哭 嫁仪式在 民间逐渐 消失。
二、 仪式 活 动 过 程
艺 如瑰 丽的奇葩 , 竞相 吐艳 。在众 多传统艺术 中最
富盛名 的是 伴嫁 哭嫁 仪式 ,也是 汉族 地 区 中最 具 代 表性 的婚 嫁风俗 。嘉 禾的伴 嫁哭 嫁活 动始 于何
打工 、 生活 、 恋爱结婚生子 , 使得有 着几千 年传统 的 伴 嫁习俗迅速 消失。 然 而在 2 1 世 纪初期 , 随着世界
范 围内对 非物 质文 化 遗产 的重 视 , 2 0 0 6年 嘉禾 伴
始, 上 半 夜歌 。 从参与上 , 无论是活 动的组 织者 “ 伴 头” 、 “ 歌头 ” , 还 是活动 的参与者 “ 歌舞 手”
嘉禾县 地处 湖南南部 ,面积 仅为 6 9 9 . 1 6平方 公里, 是 湖南省最小 的县之 一。 嘉禾古名禾仓 堡 。 据 传: “ 炎帝之世 , 天 降嘉 禾 , 帝 拾之 以教耕 , 以其 地为
禾仓, 后 置县 , 因名嘉禾 。” ① 嘉 禾县是著名 的“ 民歌 之乡” 、 “ 南 国歌 乡” 、 “ 花 灯 之乡” , 小调 、 灯调 、 宗教音乐 、 民间器乐 、 山歌 、 曲
自己独特 、 完整 的表演程式 。 从类 型上 , 伴嫁哭嫁 活
动有“ 伴 小嫁 ” 和“ 伴 大嫁” 之分③ 。所谓 “ 伴小嫁 ” 是 新娘 出嫁前两 天或前 三天 晚上 开始伴嫁 , 叫“ 伴 小
嫁” , 晚饭后开 始 , 主要 唱耍歌 , 到半夜 就散 。所 谓 “ 伴 大嫁” 是 出嫁前一晚坐歌堂伴 嫁 , 也从晚饭后 开
解放 后 , 伴嫁 哭嫁仪 式有 较大 的改变 , 没有 了

郴州风土人情汇总

郴州风土人情汇总

郴州风土人情郴州是个多民族地区,有汉、瑶、蒙、畲、回、藏、维吾尔、苗、彝、壮、布依、朝鲜、满、侗、白、土家、哈尼、傣、黎、高山、水、东方、纳西、柯尔克孜、土、仫佬、仡佬等27个民族。

在长期的社会发展中,郴州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艺术和传统风俗。

至今仍广为流传的戏剧有:昆剧、祁剧、京剧、越剧、花鼓戏、花灯戏、皮影戏及杂技等。

其中尤以今年6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昆剧最负盛名,拥有全国六大昆剧院团之一的湖南省昆剧团。

郴州传统习俗极为丰富,计有安仁赶分社、瑶族起春节、瑶族团圆节、瑶族盘王节、伴嫁哭嫁及遍布农村各地的赶圩场等。

──安仁赶分社,始于宋朝,是为纪念炎帝神农而流传下来的民间盛会,属全国独有的民俗节日。

每年农历春分节前后,四面八方的人们齐集安仁县城,进行祭祀炎帝和中草药材、谷种、农具、农副产品、竹木器等商品交易活动。

赶分社期间,草药市场上摆满从全国各地甚至东南亚各国采集而来,涉及数百科近千种的中草药。

近些年来,当地政府以“分社”搭台,经贸唱戏,“兴千年药市,招天下客商”,使赶分社这一传统习俗焕发了勃勃生机。

──瑶族起春节,是瑶族人民的春耕纪念节。

每年的农历三月十一日,瑶人手持绿叶青枝,敲锣打鼓,齐集盘王庙,举行祭春活动,祭祀山川大地,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瑶族团圆节,是为纪念瑶族先祖六男六女受封婚配,团圆成亲之日。

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日,瑶人杀牲庆贺,喜气洋洋。

入夜,敲锣打鼓,到村外燃烧篝火,舞动火龙火狮,围堂歌舞,直到深夜甚至通霄达旦。

──瑶族盘王节是瑶族最隆重、最神圣的传统节日。

自农历十月十六日起,瑶人在盘王庙里举行“还盘王愿”的祭祀活动,历时7天7晚或5天5晚。

节日期间,既有庄严肃穆的祭祀活动,也有吟、唱、颂、歌、舞、表演、对白、说笑、与客人对唱等娱乐活动。

──伴嫁哭嫁,是旧时流行全市农村的一种历史悠久的婚礼习俗,伴嫁、哭嫁,嘉禾县称“坐歌堂”,桂阳县叫“坐花筵”,苏仙区谓“坐花园”。

嘉禾伴嫁哭嫁仪式中的女性意识研究

嘉禾伴嫁哭嫁仪式中的女性意识研究

界意义的失败。丈夫在家中掌握了权柄 , 而妻子则被 贬低 , 被奴役 , 变成 丈夫 淫欲 的奴隶 , 变成 生孩 子 的 简 单 工具 了 。 自从母 系社 会 解 体 到 父 权 制社 会 的建 ” 4 立, 男性 就开 始 从 道德 、 政治 、 济 、 化 等 人类 生 活 经 文 的一切 方面 不 断 强化 着 对 女 性 的绝 对 控 制 。在 中 国
21 年 l 01 2月
湘南学 院学报
Jun l fXa ga nv ri o ra o in nn U ies y t
De . 01 c. 2 1 V0 . 2 N0. 13 6
第3 2卷第 6 期
嘉 禾 伴 嫁 哭 嫁仪 式 中 的女性 意 识研 究
李 迪
( 阳师 范学 院 音 乐 系 , 南 衡 阳 衡 湖
中 图 分 类 号 : 67 5 J1 .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62—87 ( 1)6一O0 —0 17 132 10 0 6 3 0
伴 嫁 哭嫁是 一种 传统 的婚 事礼仪 风俗 , 遍 流传 普
自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作 为人 , 尤其是 女人 的价 值 的体 验 和醒悟 。对于
度, 以女性文化为切入 点 , 来探讨嘉禾伴嫁哭嫁仪式 中 的女性 意识 。 女性 意识 (e ii osi ses, Fmnn cnc uns)又称 女性 主体 e o 意识 , 其概 念 源 于社 会 性别 意识 , 以女 性 的角 度 来 系 观察 和认 知性 别意识 问题 。具 体地说 , 是指 女 性对 就

4 10 ) 2 0 8
要: 嘉禾伴嫁 哭嫁是流传 于湖 南南部的一种 民间礼俗 , 着极 为丰 富的 文化 内涵 , 有 而积淀 于其 中的女 性文化

论嘉禾伴嫁歌的情感特征及类别辨流

论嘉禾伴嫁歌的情感特征及类别辨流

论嘉禾伴嫁歌的情感特征及类别辨流作者:刘丽亚来源:《海外文摘·学术》2018年第11期摘要:嘉禾伴嫁歌是郴州嘉禾县世代相传的农村婚嫁歌舞。

这类民歌在当地的民俗活动中多有应用,集诗、歌、舞、剧于一体,主要包括安席歌、耍歌、长歌、伴嫁舞、骂媒歌、哭嫁歌等多元形式,呈现出较为丰富的民俗生活。

嘉禾伴嫁歌是中国原生婚嫁歌谣中的民俗艺术珍品,从其缘起及类别辨流之中可以窥见,这些歌谣既是当地民众审美精神的集体表现,亦是本地区地域历史及民俗文化的活态载体。

关键词:嘉禾伴嫁歌;哭嫁歌;民俗艺术;类别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18)11-0001-031 嘉禾伴嫁歌概述嘉禾是农耕文明的发源地,地处郴州西南,境内奇山异水,风景秀丽。

嘉禾境内山丘连绵,南岭山、陶岭山脉、黄牛岭分别分置嘉禾县西、北、中部,巧夺天工地形成了“三山夹两盆”的地理格局。

嘉禾县山青水秀,气候宜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互映衬,地域文化气息浓厚,旅游业发展比较迅速。

旧社会时期嘉禾相对偏僻且封闭,农耕文化自然发展,交通不便,与外界来往甚少,也正是因为这些因素才铸就了嘉禾伴嫁歌别具一格的文化特点。

嘉禾伴嫁歌是郴州市嘉禾县世代相传的农村婚嫁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悠久、早负盛名,亦是我国婚嫁习俗民歌中典型的代表。

关于嘉禾伴嫁的来源,在嘉禾当地有这样一个传说:“嘉禾陈姓女子,因不满父母对其婚姻安排,憎恨当时的封建婚姻制度,就离家出逃了,出逃中遇到了楚怀王的孙子,义帝熊心的女儿楚玉,得知陈姓女子出逃的原因后,楚玉决定帮助她,在陈姓女子出嫁前晚,带着一群姐妹来到了陈姓女子家的厅堂里。

她们用歌声进行交流,一唱一和,一直唱到天亮时分,公主楚玉和众姐妹才离去”。

传说如此,但嘉禾伴嫁歌究竟始于何时已难以考证。

据统计,嘉禾伴嫁歌至今分散和整理收集在册的歌曲有2000余首。

嘉禾伴嫁歌作为一种承载着民俗功能的民俗艺术形式,常常会在本地婚庆仪式之中使用。

湖南嘉禾伴嫁歌的程式化特征初探

湖南嘉禾伴嫁歌的程式化特征初探

情感 内容 丰富,且大致 上呈现出一种快慢交替和悲喜交替的现象 ,音乐形式 、速度 的交替变化实 际上 是情感 内容交替变
化 的外在表现 。整个伴嫁过程中的情感布局合理 ,有效地避免 了长时 间持续 的悲或喜 的情绪 ,有利于 调节人 的情感趋于
平衡 。这种布局从总体上来看 符合 中国传统音乐文化 “ 中和之美 ”—— “ 乐而不淫 ,哀而不伤 ” (《 论语 ・ 八佾》) “ 发
综合演 唱顺序 ,场合 ,功能 以及演唱 内容和形式诸 因素 ,嘉禾伴嫁歌就可 以分为 安席歌 、耍歌 、长歌、射歌、舞歌、
哭 嫁歌、送 嫁歌、徒歌八类 。在伴嫁歌 的表演程式 中,这八类伴嫁歌一般都按一 定的先后顺序进行演唱 。我们发现,以上 八类中的每一类别都具有极强 的情感功 能,且先后 出现 的顺序 与人 物情 绪的发展 变化 非常吻合 ,实现 了音乐形式与情感 内 容 的完美结合 。伴嫁歌为整个伴嫁 的程序服务 ,而伴嫁程序又 与人 的情感发展 与起伏相对应 ,从而使得程式化的伴嫁歌与
礼乐文化在 上层社会是一种等级 制度的体现 ,而在 民间的礼乐文化则更 多的寄托 了老百姓对某种仪式的重视程度 ,他们 通过 “ ”来制定 “ ”,通 过 “ ”来规范 “ ”。在中国很多地 区的民俗 活动 中都有民间礼乐的运用 。程式即 “ 礼 乐 乐 礼 法 式 、规程 ”, “ 立一定之准式 以为法 ” ,嘉禾伴嫁仪式过程 的 “ 程式 化”实际上是 “ ”之规范性 的需要 。 礼 二、情感的程式化
・l 3 ・ 3
2 1 年第一期 《 乐创作 》 02 音 缓恬静 的 “ 安席歌 ”一 一 明快活泼的 “ 耍歌 ”… 一 缓慢忧伤的 “ 长歌”… 一 明快诙谐 的 “ 射歌 ”~ 一 欢快喜悦 的 “ 舞歌 ”

湖南嘉禾“伴嫁歌”的文化功能研究

湖南嘉禾“伴嫁歌”的文化功能研究

湖南嘉禾“伴嫁歌”的文化功能研究作者:李琴李跃忠来源:《文教资料》2019年第32期摘 ; ;要:嘉禾“伴嫁歌”是流行于湖南省嘉禾县民间新娘出嫁前一晚演唱的仪式歌谣。

嘉禾“伴嫁歌”具有多方面的文化功能,具体来说有促进婚礼形成之仪式功能,规范女性道德行为的教化功能,展现群体欣赏艺术的音乐美、色彩美、情感美的审美功能,体现女性对婚姻、家庭的复杂情感心理之宣泄功能等。

关键词:嘉禾伴嫁歌 ; ;婚俗 ; ;文化功能 ; ;仪式功能嘉禾“伴嫁歌”从个体表达情感的歌曲演变为群体范围的民俗,其表达方式多样,情感态度真实。

从古至今,对于嘉禾伴嫁歌的关注大多是挖掘其作为民间音乐的魅力。

近年来,女性文化的发展为嘉禾伴嫁歌的研究注入了新的内涵。

但是,嘉禾伴嫁歌作为民俗,一直以来都是嘉禾地区婚嫁习俗中最重要的部分,以其深厚的历史内涵、独特的艺术气质和多样的文化功能流传至今,从单一的音乐形式发展为集乐、歌、舞于一体的民间艺术。

在发展进程中受到了几千年来各种文化的浸染,其文化功能的解读不可忽视。

一、仪式功能嘉禾伴嫁歌是集歌、舞于一体的民间艺术,具有完整性、系统性等特征。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音乐结构的完整性,二是伴嫁舞的程序化。

由此,嘉禾伴嫁歌在歌曲与舞蹈的相互结合下,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仪式。

薛艺兵认为,仪式是一种表演,它具有表演的虚拟性特征[1]。

因此,伴嫁这一活动本身就是仪式的体现,它所赋予的意义不仅在于实用,更在于精神的外化。

仪式促进了婚礼的形成。

被看作是人伦之始的婚姻,一直以来被赋予美好的祝愿。

如古代婚礼称之为“六礼”,程序复杂,就算是处于等级社会,依然会有伴嫁歌为新娘伴嫁。

嘉禾“伴嫁歌”是集歌、舞于一体的仪式活动,贯穿于婚礼整个过程,并以伴嫁歌的结束标志着婚礼的结束。

嘉禾伴嫁歌在演唱上先是歌头领唱“安席歌”,后众女唱“耍歌”,相互点将唱“射歌”,再歌头唱叙事性“长歌”。

黎明将至,众女伴表演“伴嫁舞”。

花轿到,新娘出来唱“哭嫁歌”。

论嘉禾伴嫁歌的情感特征及类别辨流

论嘉禾伴嫁歌的情感特征及类别辨流

1 嘉禾伴嫁歌概述嘉禾是农耕文明的发源地,地处郴州西南,境内奇山异水,风景秀丽。

嘉禾境内山丘连绵,南岭山、陶岭山脉、黄牛岭分别分置嘉禾县西、北、中部,巧夺天工地形成了“三山夹两盆”的地理格局。

嘉禾县山青水秀,气候宜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互映衬,地域文化气息浓厚,旅游业发展比较迅速。

旧社会时期嘉禾相对偏僻且封闭,农耕文化自然发展,交通不便,与外界来往甚少,也正是因为这些因素才铸就了嘉禾伴嫁歌别具一格的文化特点。

嘉禾伴嫁歌是郴州市嘉禾县世代相传的农村婚嫁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悠久、早负盛名,亦是我国婚嫁习俗民歌中典型的代表。

关于嘉禾伴嫁的来源,在嘉禾当地有这样一个传说:“嘉禾陈姓女子,因不满父母对其婚姻安排,憎恨当时的封建婚姻制度,就离家出逃了,出逃中遇到了楚怀王的孙子,义帝熊心的女儿楚玉,得知陈姓女子出逃的原因后,楚玉决定帮助她,在陈姓女子出嫁前晚,带着一群姐妹来到了陈姓女子家的厅堂里。

她们用歌声进行交流,一唱一和,一直唱到天亮时分,公主楚玉和众姐妹才离去”。

传说如此,但嘉禾伴嫁歌究竟始于何时已难以考证。

据统计,嘉禾伴嫁歌至今分散和整理收集在册的歌曲有2000余首。

嘉禾伴嫁歌作为一种承载着民俗功能的民俗艺术形式,常常会在本地婚庆仪式之中使用。

在本地姑娘出嫁前夕,亲人、姐妹们齐聚伴嫁堂,为出嫁姑娘举行的婚嫁仪式,并用本地方言、以哭带唱的方式演唱起嘉禾伴嫁歌。

由此可见,嘉禾伴嫁歌既是民俗艺术作品,也是一种婚俗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仪式,主要用于表达姑娘在出嫁时对于父母和亲人的不舍之情,以及对于封建婚姻制度“媒妁之言、父母之命”的控诉与哭诉,部分也含有着她们对于未知的担忧和恐惧。

2 嘉禾伴嫁歌的情感特征伴嫁歌的起源是哀怨的、凄凉的,主要用于表达出嫁女对封建婚姻制度的不满和宣泄。

所有的埋怨、哀求、无助都在哭嫁歌中得到充分体现。

歌曲《半升绿豆》中提到:“母亲生了我,却随意将我嫁出去。

妈妈哟,你害了我啊!千家万户的人你都不选择,也不许可,偏偏要把我嫁给别人做三房,妈妈哟,你害了我!是谁定出恶规矩,吃人不把骨头吐!”就是因为这些功利因素,让出嫁女的一生受尽苦累。

任嘉禾:新故事“大推手”

任嘉禾:新故事“大推手”

任嘉禾:新故事“大推手”作者:马信芳来源:《上海采风月刊》2014年第10期上海是新故事的发源地和发祥地。

如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诞生起,它已经走过了60多年的历程。

谈及新故事的形成和发展,上海故事界同仁们常有一种溢于言表的自豪和喜悦。

确实,上海得天独厚的外向开放型环境,经济繁荣和深厚文化底蕴的文化氛围,都为新故事的崛起和兴盛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上海《故事会》,一本普普通通的刊物,传统的小32开本,数十年为读者奉献以新故事为主的作品,却在中国期刊史上竖起了一座丰碑,至今仍以每月260万册的发行量,名列全国文学类期刊之首,在世界综合性文化类期刊中排行第五。

就连每周仅一期的《新民晚报》的“市井故事”专栏也为读者津津乐道。

同时,伴随新故事的创作,上海新故事的讲演活动,从乡村到市区,从学校到小区,几十年来从未停息。

金山、川沙等“故事之乡”被命名,一批故事作家应运而生,一大批故事员活跃在各条战线。

诸如“上海故事汇”、“故事大王”、法制故事、科技故事等赛事连绵不断、层出不穷。

无疑,新故事已成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样式和活动。

这是上海一大批新故事事业的开拓者和奋斗者们,坚忍不拔,矢志不渝,为这朵新葩在百花园中怒放而尽情培育的结果。

其中,上海故事界公认的“大家”任嘉禾先生正是这个领域的“大推手”。

他曾任上海市文化局群众文化处副处长、上海市文联党组成员兼副秘书长,凭着对中国传统民间文学的热爱和研究,在上海新故事发展中成为“教父”式的人物。

笔者大学毕业入职文联后,即加盟嘉禾老师等创办的上海《采风》报,深受其孜孜教诲,并参与其组织的一系列新故事创作、讲演和研究活动。

日前,我在他府上拜见这位已经87岁高龄的前辈。

先生精神矍铄,谈笑风生。

一谈及新故事,更兴致勃勃,往事如开闸的河水滚滚而来。

我没想到,近年来,他对上海新故事还在不遗余力地指导。

他笑着说,前几年我患了一场大病,住过院、开过刀,是新故事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真的,承蒙同仁们看得起,许多活动仍邀我参加,我又活回来了,而且活得很快乐……赵教授带他去采风任嘉禾,1928年生,江苏宜兴人。

嘉禾伴嫁哭嫁仪式中的女性意识研究

嘉禾伴嫁哭嫁仪式中的女性意识研究

晚饭 , 让 她 们 吃好 , 好 以备 晚上 的伴 嫁 哭 嫁 顺 利
进 行 。二 是参 与者 为清 一 色 的女 性 。根据 其 它一 些 民间传 统 婚嫁 习 俗 的形 式 和程 序 , 事 仪式 中 婚 既有 女方 包 括众 伴姑 主唱 、 娘独 唱和 新娘 与 母 新
‘ 女 性 角度 探讨 以男性 为 中心 的主 流 文化 之 外 从
仪式 中, 岭南 山脉脚下的湘南嘉禾伴嫁哭嫁活动
以其 久远 的历 史渊 源 、 厚 的文化 内涵 和丰 富 的 深
歌舞 活动 而表 现 出一定 的典 型性 和代 表性 。 禾 嘉 伴 嫁哭 嫁 活 动 由来 已久 , 人 周 去 非 在 《 外 代 宋 岭
答 》 中就 曾对 湘 南 地 区 的伴 嫁 哭 嫁 活 动 有 所 描 述 :岭 南 嫁 女 之 夕 , 人 盛 饰 庙 坐 , 伴 亦 盛 饰 “ 新 女
21 0 1年 1 2月
第 9卷第 4期
3 OLl lT O 新A×G学T J J院N E U艺 IRS RFATT 疆术A报 N N SI 0 学 N U
嘉禾伴嫁 哭嫁仪 式 中的 女 性 意 识 研 究
李 迪
( 阳师 范 学 院音 乐 系 湖 南 衡
衡 阳 4 10 ) 2 0 2
歌 ” 下 半夜 唱“ 歌 ” 凌晨 跳 伴 嫁舞 , 后 是 “ , 长 , 而 哭
嫁” “ 与 送嫁 ” 。
收稿 日期 :0 10 — 6 2 1 - 8 1 作 者 简 介 : 迪 (9 4 )男 , 南 郴 州 人 , 阳 师 范 学 院 音 乐 系 教 师 , 国 艺 术 研 究 院2 0 级 艺 术 管 理 学 博 士 生 , 究 李 17 一 , 湖 衡 中 O9 研

湖南结婚习俗

湖南结婚习俗

湖南结婚习俗湖南婚嫁习俗之汉族:湖南婚嫁旧俗有说媒、相亲、换庚、过庚、过门、拜堂、闹房、回门等成套仪式。

一、说媒。

这大家都知道,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下无媒不成婚。

即使是自由恋爱,也的在婚前挂靠个媒人做挡箭牌。

二、筛茶。

男的第一次到女的家里,女的如果觉得男的不错,给端一杯茶,男的给一红包。

对上眼了,有戏。

三、过庚。

男女双方交换生庚八字,请先生算命能否相配。

四、订婚,结成婚姻。

五、过门:男方一大早抬花轿来女方门(现在是汽车)彩礼必有三牲。

到女方家,迎娶新娘先要“辞堂”,陪新娘到堂屋里拜别娘家的祖宗牌位,谢谢娘家的养育之恩。

出堂屋门时,必有新娘兄弟在门前阻挡,不愿意姐姐远去。

新郎只有红包开路。

六、上轿(车)。

必有女方的哥哥或堂哥背她上轿,双脚不沾地,害怕把娘家的运气沾走。

娘家村里的众人送新娘出村门,新郎封红包买糖感谢。

七、到婆家,停轿。

首先念煞。

由德高望重之人围着花轿念念有词,将一公鸡当场宰掉,以阻挡娘家带来的晦气。

然后有德高望重之中年妇女(必须子女都有)搀扶新娘出轿,跨火盆,新郎射箭。

当天宴请宾客时,陪姐姐来的弟弟,哪怕是毛孩子,必坐上席,这是对娘家的尊重。

八、入洞房闹洞房,唱拜堂歌。

九、回门。

第二天若无别的的变故(过去要求新娘是处女),送亲的弟弟陪姐夫、姐姐回娘家,至此婚姻大事完毕。

在湘西、湘南一带,还流行哭嫁之风。

出嫁前一两天,甚至半个月,就开始唱“哭嫁歌”。

在湘南嘉禾县,更发展成一整套“伴嫁歌舞”,有安席歌、哭嫁歌、怨娘歌、骂媒歌、分离歌、送别歌、射歌(历歌)、耍歌、媒婆苦歌、童养媳歌等,采取坐唱、轮唱、合唱、长歌等形式,还有载歌载舞的《伴嫁舞》(包括把盏、香火、走马、划船、卖酒、推磨、娘喊女等舞),舞时所遇之物皆可作舞具。

少数民族婚嫁礼俗概要:在少数民族中,青年男女的择偶、定亲和婚礼比汉族要丰富多彩,有许多还保持着原始古朴的特色。

少数民族青年互相结识、物色对象常在喜庆节日或赶集赴会的途中。

苗族的四月八、六月六、赶秋的歌会活动,侗族的“玩山赶坳”,都是青年男女聚会交友的极好机会。

湖南嘉禾伴嫁歌的传承与传播策略探赜

湖南嘉禾伴嫁歌的传承与传播策略探赜

湖南嘉禾伴嫁歌的传承与传播策略探赜
李佳
【期刊名称】《中国民族博览》
【年(卷),期】2024()4
【摘要】嘉禾伴嫁歌是嘉禾伴嫁婚俗仪式的核心部分,也是嘉禾民歌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湖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在传承历史、宣扬文化方面都有着重要作用。

探索嘉禾伴嫁歌的传承与传播策略有利于响应文化强国战略,树立文化自信。

但目前来看,嘉禾伴嫁歌的传承存在意识淡薄、人才匮乏、形式单一等问题。

针对这一现状,可采取深化民众的传承意识、培养传承人才以及丰富传播形式等策略,使这一古老的音乐文化艺术焕发出新的光彩。

【总页数】3页(P22-24)
【作者】李佳
【作者单位】湖南省郴州市苏仙区文化馆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607
【相关文献】
1.湖南嘉禾伴嫁歌与土家族陪十姊妹歌之比较
2.利用高校教育资源传承嘉禾伴嫁歌
3.非物质文化遗产嘉禾伴嫁歌传承略探
4.新时代嘉禾伴嫁歌的传承发展分析
5.“非遗”视域下湖南嘉禾伴嫁歌的传承与创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申遗之后

申遗之后

申遗之后作者:吴双来源:《艺术评鉴》2018年第21期摘要:本文通过梳理嘉禾伴嫁歌的生存现状,试图展现其成功列入省级非遗名录后,在活动组织、表演、形态等层面的变迁,以此进一步探讨非遗保护政策给嘉禾伴嫁歌带来的影响,以及嘉禾伴嫁歌在非遗背景下的应变方式。

关键词:嘉禾伴嫁歌伴嫁仪式嘉禾县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21-0047-02嘉禾伴嫁哭嫁歌,人们习惯将它简称为“嘉禾伴嫁歌”,主要流行于湖南嘉禾地区,当地人习惯将其称为“伴嫁歌”。

本文通过民间艺人的口述文本、当代学者的研究文本和田野考察实录这三种途径,对申遗之后的嘉禾伴嫁歌进行研究。

在调查研究时,笔者发现现有伴嫁歌的研究文献,主要从音乐形态出发对其进行研究分析,暂未有对伴嫁歌在申遗前后进行整体性研究的文献。

笔者通过伴嫁歌这一个案,对其在申请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前后的变化进行整体观照,由此来探讨非遗保护政策给嘉禾伴嫁歌带来的影响,以及嘉禾伴嫁歌在非遗背景下的应变方式。

一、申遗前后:历史与现状新中国成立前,伴嫁歌作为婚嫁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存于民间。

新中国成立后,按照其发展特征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上世纪50年代对传统伴嫁歌的发掘与继承,这是它首次从民间正式进入文艺工作者的视野;第二阶段是文革后,将文革时全面禁唱的嘉禾伴嫁歌进行恢復,并在此基础上作了新伴嫁歌创作的初探;第三阶段是2006年成功申请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至今,这一时期主要是创新伴嫁歌——新词、新曲、新舞台化表演形式。

建国后嘉禾伴嫁歌与社会变迁、文化政策之间的关系上图所示为社会变革、文化政策与伴嫁歌三者的历史关系,笔者的研究重点置于2006年之后。

由图示可见,2004年、2005年国家相继出台非遗保护的相关条例后,嘉禾伴嫁歌积极响应了这一政策,并围绕展开了一系列活动。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2006年后非遗政策开始在嘉禾地区上上下下产生作用和影响。

嘉禾“伴嫁歌”研究综述

嘉禾“伴嫁歌”研究综述

嘉禾"伴嫁歌#研究综述李琴李跃忠(湖南科技大学,湖南湘潭411201)摘要:嘉禾“伴嫁歌”是湖南嘉禾县内及周边一带,女子出嫁时唱的民歌,以反映妇女婚嫁习俗为主要内容。

其历史久远,地域特色浓郁。

二十世Y以来,嘉禾“伴嫁歌”逐渐成为国内不少学者的研究对象,人们对其历史渊源、歌曲分类、曲调音乐、程式化及文化内涵等方面做了较为全面的研究。

关键词:嘉禾“伴嫁歌”研究综述历史渊源艺术特征文化内涵嘉禾伴嫁歌是嘉禾先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文化遗产,主要流布于嘉禾县石桥镇一带。

有关嘉禾伴嫁歌的记载最早可追溯至东汉时期,其影响源远流长由于这一习俗主要流传在民间,以口耳相传的方式传承,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都没有引起文人学者的注意,相关文献记载直至清代才出现。

如清嘉庆《嘉禾县图志》载:“嫁女前夕,女相,谓之伴嫁。

”又因伴嫁时,“姻族女亲咸集,夜歌”,所以又“坐歌堂”,唱娘娘为“伴嫁歌”叫同治《嘉禾县志》载:“嫁女前夕,具酒馔,集妇女歌。

歌,母女相,相,$”冏嘉禾伴嫁歌在年的中一直的,口耳相传$以来,学关注这一优秀的民间文化,产的$文这$一、“伴嫁歌”的文献资料整理嘉禾伴嫁歌以口耳相传的方式传承数千年,文本记录的$年代年代,嘉禾县在一系列包括嘉禾伴嫁歌在内的嘉禾民歌的搜集整理工作,先后有四次大的,即1952年冬.1958年“”前期.1977年民间文学“”编纂时期. 1978年“嘉禾民歌演唱会”时期[4]$1956年较早出歌曲《嘉禾民歌选》,其中也包括部分嫁歌叫民间文学“”编纂时期,也收不少伴嫁歌歌词,1986年,汇编伴嫁歌《打起锣鼓闹起台》《半升绿豆》等301,编辑出《中国民间故事(湖南卷)嘉禾县》一书叫1989年,郴州地区出版了中国民间歌谣湖南卷《郴州分卷》,分上下两册,上册为《嘉禾嫁嫁歌》叫这虽然尚是较为初级的资料搜集、整理工作,但保存了许第一,故其具有重要的价值。

二、“伴嫁歌”的历史研究嘉禾伴嫁歌的悠久,但因其主要在民间流传,相关历史文献很,人们其起源形发勾勒得并不清晰,但还是有一些学者这一问题探讨。

郴州风俗习惯

郴州风俗习惯
活动主要程序
首先就是敬奉盘王。过节时要设置祭坛,悬挂诸神像。祭祀开始,鸣火枪三响, 接着鞭炮齐鸣。在鞭炮声中,族老寨老在神像前供奉猪头、糯米粑、鸡肉、酒等祭 品,人们面对神像,低头默祷,表示敬仰、怀念。
祭毕,众人唱盘王歌,跳盘王舞。《盘王歌》瑶书中有记载,主要是以诗叙述盘 王一生的事迹,七字句式。诗句洗炼,曲律古雅而浑厚。“盘王舞”以鼓锣伴奏,舞 步动作忽而上跳,忽而下蹲,忽而左转,忽而右旋,动作健美、威武,再现了瑶族 先民耕种狩猎、出征杀敌的一幅幅模拟画面,并时而有男女伴唱。
133班 单红制
我的家乡郴州市位于湖南省东南部,地处南岭山脉中 段与罗霄山脉南段交汇地带,东界江西省赣州市,南邻广东 省韶关市、清远市,西接永州市,北交衡阳市及株州市,距 省会长沙市350千米。自古以来,郴州拥有着众多美誉,如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温泉之乡” 、“中国诗词 之乡”等, “粤港澳的后花园”她拥有着众多独特的民俗 风情,让人印象极为深刻。
每到春分时节,安仁县城百货风行,全国人流物流车流会聚,尤以 传统的中草药交易为盛,流传着 “药不到安仁不齐,药不到安仁不灵, 郎中不到安仁不出名”的千古佳话。“兴千年药市,招天下客商”。
安仁油菜花节
瑶族起春节
每年的农历3月11日,茶坪村的瑶民都会举办起春节活动,祭祀山川 大地,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在今年的起春节活动中,瑶族群众表 演了“瑶歌”、瑶家舞草龙、瑶族长鼓舞、瑶家武术等瑶族传统节目。
湖南郴州特殊风俗:七月中元节
谢谢,再见 “七月半”是清明节之后的另一重要的祭祀时节,大多是一家之祭。自
七月之初,在墟市街道中就可看到成山的祭品,冥纸、冥衣、灵屋、线香和 鞭炮,琳琅满目。自初十日开始,家家户户便要将厅堂打扫干净,神龛前置 香案、置先祖牌位,备酒肴馔品连日供奉,以迎故祖;到了十三日,焚烧冥 衣、冥钱、灵屋祭奠新逝的长者;十四日是送祖之日,用冥纸写上祖先的名 讳在户外焚烧以祭奠故祖。烧纸钱是不能只独给自己的亡亲,也要给无后人 的亡灵烧一点,否则难免他们不会在阴间为难自家故祖,于是这便有了十五 日夜为孤鬼“烧孤衣”传统。

嘉禾伴嫁哭嫁仪式及音乐的人类学研究

嘉禾伴嫁哭嫁仪式及音乐的人类学研究

作者: 李迪[1,2]
作者机构: [1]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广东广州510006;[2]衡阳师范学院音乐系,湖南衡阳421002
出版物刊名: 民族艺术研究
页码: 64-70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6期
主题词: 嘉禾;伴嫁;哭嫁;仪式;音乐
摘要:近些年,学界运用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对传统仪式及音乐的研究日渐兴盛,但这些研究更多指向于宗教、丧葬以及少数民族地区的婚嫁仪式及音乐,鲜有把目光投向汉族地区的婚嫁仪式音乐。

而事实上,相对于前者,汉族传统婚嫁仪式受社会发展变迁的影响更大,消失速度更快,因此更需要研究者关注。

由此笔者拟对汉族聚集地中传统婚嫁仪式最为著名的湘南嘉禾伴嫁哭嫁仪式进行研究,通过史料记载、音像素材、本人亲身经历与调查采访,从仪式的溯源、仪式的过程、仪式的角色、仪式的道具、仪式的艺术特色等方面切入,试图展现嘉禾婚嫁仪式并阐释其蕴含的人类学意义。

嘉禾伴嫁哭嫁仪式中的女性意识研究

嘉禾伴嫁哭嫁仪式中的女性意识研究
LID i
( ui ) p rme tHe g a r lUnv ri , M sc1e at n n y ngNo ma iest Hun nH e g n , 2 (1) y a n ya g 4 1)8 (
Abta t i ewedn co a yn n d igwepn t i utr o n tt n kn f o ua  ̄ utmsi teS uho src :Ja d igacmpniga dwedn e igwi r hc l a c n oai sia ido p l fl cs n h o t f h h c u l o s p ri k o
醒” ;在创作 中排斥 男性 , “ 从女性 角度探讨 以 男性 为中心 的主流文化之 外的女性 所创造的 ‘ 边缘 文化 …,是在 建构女性 文化模式 ;而音 乐 中的 阴柔特性就是女性在 生理 方面的 “ 自然体验”
关 键 词 :嘉 禾 ;伴 嫁 哭嫁 ;女 性 意识
中图分类号 :C9 5 5
第2 8卷
第6 期
广西 民族 师范 学 院 学 报
JOURNALO FG UANG XlNO RM AL UNI VERSI OR TY F NATl NALTI O I ES
VO1 NO. . 28 6
21 年 1 01 2月
De 2 c.011
南 方民族 研 ; l 卺 l
嘉 禾 伴 嫁 哭 嫁 仪 式 中的女 , 意 识 研 究 陡
李 迪
( 阳师范 学院 衡 音 乐系,湖南 衡阳 4 1}8 2( ) 0

要 :嘉禾伴嫁 哭嫁是 流传于湖 南南部 的一种 民间礼 俗 ,有着极为丰富的文化 内涵,而积 淀于其 中的女性 文化与女性 意识所明确指

湖南省郴州市嘉禾县的风俗作文

湖南省郴州市嘉禾县的风俗作文

湖南省郴州市嘉禾县的风俗作文
《说说咱嘉禾的风俗》
嘿,咱今儿个就来唠唠湖南省郴州市嘉禾县的风俗。

在咱嘉禾呀,有个特别有意思的风俗,就是唱伴嫁歌。

我记得有一次去参加一个姐姐的婚礼,那场面可真是热闹。

婚礼前一天晚上,新娘家就开始热闹起来啦。

一群姑娘们围坐在一起,就开始唱那些古老又好听的伴嫁歌。

她们的声音清脆悦耳,那歌词啊,都是讲述着对新娘的祝福和不舍呢。

有的人唱得可投入了,脸上的表情那叫一个丰富,随着歌声一会儿笑,一会儿又有点想哭的样子,可逗了。

旁边还有人在打着节拍,感觉整个屋子都充满了欢乐和温情。

新娘呢,就坐在中间,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听着大家唱歌。

这一唱啊,就唱到大半夜,大家也都不觉得累,越唱越起劲儿。

这就是咱嘉禾县独特的风俗之一啦,真的是充满了浓浓的情感和地方特色。

怎么样,有趣吧?以后有机会你们也一定要来感受感受咱嘉禾的这些风俗哟,保证让你们印象深刻!哈哈!咱嘉禾的风俗啊,就是这么有魅力,能让人感受到独特的温暖和欢乐呢。

湖南婚嫁习俗

湖南婚嫁习俗

湖南婚嫁习俗国婚礼习俗非常之多,而且每个地方的习俗都不尽相同,湖南的每个地区的婚嫁习俗也有着差异,下面由小编为你整理的相关内容,希望大家喜欢!之汉族:旧俗有说媒、相亲、换庚、定庚、过门、拜堂、闹房、回门等成套仪式。

将儿女生辰八字写于红纸内,由媒人转交对方称“换庚”或“发红庚”,如合庚顺利,则互送信物,称“定庚”。

男方送衣布,女方多为送布鞋、袜底、鞋垫各一双。

择吉迎亲谓之“过门”,互索彩礼、嫁妆。

拜堂合卺,行礼为仪,进入洞房还有闹房的习俗,闹房形式不一而足。

在湘西、湘南一带,还流行哭嫁之风。

出嫁前一两天,甚至半个月,就开始唱“哭嫁歌”。

在湘南嘉禾县,更发展成一整套“伴嫁歌舞”,有安席歌、哭嫁歌、怨娘歌、骂媒歌、分离歌、送别歌、射歌(历歌)、耍歌、媒婆苦歌、童养媳歌等,采取坐唱、轮唱、合唱、长歌等形式,还有载歌载舞的《伴嫁舞》(包括把盏、香火、走马、划船、卖酒、推磨、娘喊女等舞),舞时所遇之物皆可作舞具。

在少数民族中,青年男女的择偶、定亲和婚礼比汉族要丰富多彩,有许多还保持着原始古朴的特色。

少数民族青年互相结识、物色对象常在喜庆节日或赶集赴会的途中。

苗族的四月八、六月六、赶秋的歌会活动,侗族的“玩山赶坳”,都是青年男女聚会交友的极好机会。

湘西苗族还有跳月之风,童男处女于清风月夜,到林中山巅,对歌跳舞。

情投意合者,虽不相识,亦可相约订婚。

一些少数民族青年男女的定亲别有风味。

隆回瑶族订婚的信物是一把油纸伞,女家有意则将用各色花布和丝线扎好的12个三角形的丝线布坨,缠吊在纸伞的撑骨上;怀化侗族则是刺鸡定情,在月色皎洁的夜晚,青年男女均由伙伴陪同相会,男方将带来的大公鸡鸡冠刺破,把鸡血滴入酒中,双方饮酒盟誓,永结同心。

少数民族的婚礼各有一套礼仪,欢快热烈,极富情趣。

湘西苗族婚礼中,要举行洗“和气脸”的仪式。

新娘到达夫家时,男方的长辈端来一盆清水,清水中放一只银手镯,新娘和夫家人共用这盆清水洗脸。

据说,洗了“和气脸”,全家可以清泰平安,和睦相处。

湖南嘉禾伴嫁歌与土家族陪十姊妹歌之比较

湖南嘉禾伴嫁歌与土家族陪十姊妹歌之比较

湖南嘉禾伴嫁歌与土家族陪十姊妹歌之比较李迪;陈超【摘要】湖南嘉禾的伴嫁歌作为汉族的代表,以其丰富的唱腔早巳闻名遐迩.而土家族陪十姊妹歌,作为土家族婚嫁音乐中的一个部分,也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人们的目光.本文拟对这两个不同民族而又各极具代表性的婚嫁音乐作一个简单的比较.【期刊名称】《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0(028)002【总页数】4页(P11-14)【关键词】土家族;陪十姊妹;湖南嘉禾;伴嫁歌;比较【作者】李迪;陈超【作者单位】衡阳师范学院,湖南,衡阳,421008;湖北民族学院艺术学院,湖北,恩施,445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605在风俗歌曲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婚嫁歌(nuptial song),主要流行于南方各民族和地区。

它历史悠久,宋周去非《岭外代答》就记有:“岭南嫁女之夕,新人盛饰庙坐,女伴亦盛饰夹辅之,叠相歌和,含情凄婉”[1],以此描述南方伴嫁唱歌之习俗。

在由众多的婚嫁习俗相伴而生的婚嫁歌曲中,湖南南部嘉禾的伴嫁哭嫁歌(以下简称伴嫁歌)和武陵山区土家族的陪十姊妹歌(以下简称陪十姊妹)是我国汉族和少数民族婚嫁歌曲的典型代表。

对它们的异同之处进行比较研究,将有助于人们加深对婚嫁这个习俗及其音乐的了解,同时推动社会各界对民族民间音乐的开发和保护。

下面就对这两种婚嫁歌作一个简单的比较。

1.土家族概况。

土家族是分布于武陵山区,即鄂西南、湘西、川东南(今重庆市)、黔东北的一个少数民族,人口有570多万(据1990年全国人口普查)。

境内海拔多在400米到1500米之间,气候温和,雨水丰富。

以种植农作物为生,主要有小麦、苞谷、油菜、桑叶等。

土家族历史悠久、渊源极深。

早在殷末周初,其祖先就曾协助周武王讨伐殷纣王。

其族源有多种说法,如今大众较为赞同土家族乃古代巴人的后裔。

土家族能歌善舞,山歌、号子、小调、风俗歌应有尽有,戏曲、舞蹈、曲艺等艺术形式竞先开放。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这些艺术互相融合、彼此贯通,造就了具有鲜明个性特征,同时又与周边民族音乐文化相协调的、丰富的土家族音乐艺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嘉禾传统“哭嫁”婚礼习俗探析都说人生喜事有四大,“久旱逢甘露,它乡遇故知。

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而婚嫁又恰恰是标志着享有天伦之乐的开始。

结婚举行婚礼,按照中国汉族人生活习俗,嫁娶吉日,往往张灯结彩,披红挂绿,宴请宾客。

在古时,还“六大礼”、“八大轿”,长长的迎送亲队伍欢天喜地,礼炮声声,热闹非凡。

可是,在位于湖南省西南部的郴州市嘉禾县,喜庆的婚嫁却是哭声一片,催人泪下,扣人心弦。

这只是反映当地传统婚礼的一种民俗风情。

至于眼泪的表达,不同时期就有不同的内容。

由于传统的“哭嫁”形式具有着浓厚的封建忠孝礼节和娱乐色彩,因此古时“伴嫁哭嫁”的民俗才得以代代相传,沿袭至今。

一哭嫁的历史湖南郴州嘉禾县“伴嫁哭嫁”作为民间婚礼习俗流传具有悠久的历史。

据清同治《桂阳直隶州志》中记载:明代曹友白教谕作芙蓉竹枝词。

其附注云“州人嫁女之先一夕,招众女伴设酒果数席,栈于中庭,日坐花筵,瞧女毕,众女伴齐歌以乱之,日唱娘娘。

”当地人称坐花筵为“坐歌堂”。

唱娘娘则为“伴嫁歌”。

还据《嘉禾县图志》礼俗篇记载:嫁娶前“女伴相聚首,谓之伴嫁”,伴嫁中“姻族女亲咸集,夜歌达旦”;“或各举一小磁盆,对歌而跳”;“将嫁旬日,见亲人必哭,妆嫁者至哭,花轿至哭,声嘶,女伴代哭”。

这些都来自于地方志的记载,至于确切从何年、何月流传至今那就无从考证了。

传统的哭嫁以多种多样的表演形式和简单易学的表演手法,从而赢得人民群众的喜爱,以及得以在民间广泛流传。

同时,演唱的戏曲又都是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历史故事和来自生活实践的体裁,如《孟姜女》、《十八年终罗四姐》、《初一早晨去拜年》等。

正因如此,哭嫁的民风从此就在这个有着“南国哥乡”的小县城里深深扎根,并且在几百年的流传演绎中,逐渐将其中悲伤愤怒的成分剔除,新娘越哭越喜庆,更多的是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二哭嫁的演义哭嫁在各个地方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民间普遍流行的一种说法,“北有兰花花,南有伴嫁歌”,说的就是起源于湖南郴州嘉禾县的哭嫁民俗。

伴嫁哭嫁歌分为“耍歌”、“长歌”、“哭歌”和“厉歌”。

“哭嫁”即为唱哭歌,是由出嫁姑娘边唱边哭抒发情感的一种表现形式。

伴嫁坐歌堂是在新娘出嫁前两晚上分两步进行的一种习俗。

伴嫁的第一晚叫“伴小嫁”。

晚餐过后,事先被邀请来的歌手有老有少,衣着时髦,披红裹绿,喜庆热闹,早早聚集歌堂,摆席备茶。

宾客入席后,歌头率先起音带领大家唱起安席歌:“打起锣鼓闹起台,有歌姐妹请出来,宾歌姐妹席上坐,无歌姐妹两边排。

”接着,便是唱耍歌。

:“我姐生得如晶莹,瓜子脸来好命运,走在路上有人爱,坐在家中有人寻。

”此时,在场歌手跃跃欲试豋台表演,直到半夜尽兴才散。

伴嫁的第二晚则叫“伴大嫁”。

豋场伴唱的歌手大多是当地歌坛老将和亲情。

唱了耍歌唱厉歌,这边唱来那边合。

伴嫁坐歌堂,是当地婚礼风俗的一大特点。

也是出嫁女与陪伴女借以歌带哭惜别亲朋好友的表现方式。

伴唱一直延续到天亮前,新郎接亲的大轿到来后,随着接亲吹吹打打的乐器声,陪伴女们则又跳起伴嫁舞来。

伴嫁舞由10多种舞蹈组成,舞蹈动作都来自于生活,表现形式热烈粗犷,优美风趣。

通过歌舞淋漓尽致地渲泄其喜乐哀愁。

走火舞是其伴嫁舞蹈中的最后一个节目。

在天亮前,陪伴女们手持点燃的篆香和蜡烛借着夜色而翩翩起舞。

一会儿组成“群星”,一会儿拉成“火龙”。

跳完走火舞正值天亮。

这时新娘经拜睡床、辞厕所、拜轿门、坐花筵,然后哭别亲人即哭嫁。

是新娘上轿前以哭带唱,唱中带哭的哭嫁方式。

也是哭嫁进入的最高潮。

新娘哭嫁即兴即编,抒发惜别离情。

有时新娘哭嫁哭得声嘶力竭,泪流满面。

也有由伴嫁女代哭的方式。

“厉歌”算是哭嫁中最精彩的节目。

外方伴女与本地伴嫁姑娘展开激烈唇枪舌剑,互相点将,相互挑战,唱中带骂,看谁厉害。

同时,歌女还以自哭来感染新娘情绪,领引新娘哭嫁。

有时,有的新娘无论歌女怎样逗弄也总哭不出来,反而弄得在场人哄堂大笑,从中找趣取乐。

哭嫁完毕便是送嫁。

送亲的伴陪女们抢在接亲的轿前边唱边拦截轿子,轿夫也有意放慢脚步行走。

到了“交亲亭”后,轿夫便迅速将轿抬走。

送亲的伴陪女们这才望着远去的轿影,含泪告辞返回家中。

由此,伴嫁、哭嫁也就随之算是结束了。

三“哭嫁”源于封建礼法据《礼记.郊特牲》记载:“婚礼不用乐,幽阴之义也。

乐,阳气也。

”〈郑玄〉〔注〕云:“幽,深也。

欲使妇深思其义,不以阳散之也。

”其意为婚礼不用乐是为了让新娘子深思做妻子的妇道,而不至于被欢快的音乐声动摇其意志而已。

这是礼教对风习化一的必然。

也是道学家们的普遍认为。

其实不然,在中国民间早已普遍流传不乐不成喜的俗信及作法。

因而婚礼用乐,自古不绝。

正因如此,《礼记》才刻意立矩,效法古仪,婚不用乐而成为禁忌。

甚至还规定有“娶妇之家,三日不举乐,思嗣亲也。

”的礼法。

同时,由此可见当时极力推崇“忠、孝”两全的中国封建社会采用礼法来规范婚礼习俗,实施婚礼不用乐的规矩,其用意及核心就是要女子讲孝道守贞节!告诫出嫁女要忠于亲朋,孝敬父母及长辈。

因此,伴嫁哭嫁婚礼风俗的产生就让人们不难理解的了,这充分体现了民间风俗是为当时社会需要的必然结果。

伴嫁哭嫁婚礼是婚礼不用乐的一种表现形式,而推行忠孝礼节则是伴嫁哭嫁婚礼习俗要真正达到的目的!四哭嫁的思考哭嫁最开始的起源是表达出嫁女对当时封建社会包办婚姻的严重不满和身受其害的渲泄。

而这一情感在哭嫁歌中充分体现。

在此摘录一段伴嫁歌:“半升绿豆选豆种,我娘养女不择家,妈妈哟,害了我!千家万家都不许,偏偏许嫁财主做三房。

妈妈哟,害了我!嫁进三日都不满,就象路边烂草鞋。

妈妈哟,害了我!吃了好多隔夜饭,喝了好多馊菜汤。

妈妈哟,害了我!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嫁根木头背着走。

是谁订出恶规矩,吃人不把骨头吐!”出嫁女一生的幸福就被一些功利所决定,一辈子受苦受累,没有翻身的机会,自然伤心难过,痛哭流涕。

这也体现了封建社会的人权不平等以及制度下被扭曲的女子的悲惨命运。

而哭嫁中可能还会包含很多其他的情感因素。

与父母别离的伤感和不舍就是其中之一。

“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父母的养育之恩还没报答,乡土之恋情亦无法割舍,或甜、或苦、或酸、或辣一并涌来,种种思虑、种种牵挂,无不让人声泪俱下。

而在过去,出嫁女嫁到男方家后,便“生是男家的人,死是男家的鬼”,只有“被休”或娘家有什么重大的事情时(这种情况很少)派人去接,才能回娘家住些日子,不然只有长住夫家,直到老死,这难免会觉得此别之后,再难相见,这一想又怎能不潸然下?《礼记·曾文词》记载:“孔子曰:嫁女之家,三夜不息烛,思相离也;娶妇之家三日不思乐,思嗣亲也。

”这里说的就是难分难舍的亲情了。

同时,从养在家中深闺的翩翩少女,却突然之间要转变为他人之妇,为人妻母,在角色的转变中必定会有一个心理调整的过渡。

出嫁之前其身份是女儿,周围是家里熟悉的亲人:父母、兄嫂、姐妹……在娘家,有父母的关爱和保护,生活言行可以较随意自由。

出嫁后,则扮演媳妇、妻子、姑嫂、妯娌等数不完的新角色。

面对的是公公、婆婆、丈夫和陌生的环境,还要独立地面对社会生活。

在婆家,行为要自己处处小心谨慎,免受指责,否则处境将十分艰难。

新娘新娘面对从过去家中当女儿的无忧无虑的温馨熟悉的环境,到即将转入陌生的地位低下的小媳妇处境这样一个重大的人生转折所产生的惶恐,也是导致悲痛哭泣的氛围因素之一。

当然,诸如抢婚,契约买婚等都是古时哭嫁形成的原因。

而现在,哭嫁不但喜庆,更是对出嫁女才能的衡量,贤惠的标准。

另一方面,哭嫁是自古遗传下来的习俗,是传统的“摆设”,是仪式的需要,同时也是祥瑞的象征,不哭则不吉利。

因此,不得不“哭”。

五“哭嫁”成为当今旅游开发亮点哭嫁,是中国汉族人居住的一些地方特有的民俗,也是中国几千年社会发展中历史传统的积淀,更是对封建社会妇女地位极其卑贱而不合理的折射。

本是喜庆的婚嫁可偏要抱头痛哭,涕泗纵横。

但那已是旧传统文化的血泪,是对封建社会歧视妇女历史仇恨的哭泣!而如今的“哭嫁”却是取乐搞笑。

虽然还沿袭着旧传统婚礼“哭嫁”习俗的形式,但内容却截然不同!如今婚礼“哭嫁”流下的泪不仅是婚姻欢乐喜庆之泪;感激父母美育之恩、亲朋好友情同手足之泪;也是人生新建美好幸福家庭溢于言表之泪。

嘉禾伴嫁哭嫁歌以深刻的历史背景为内涵,以浓厚的地方乡音为旋律,以诙谐风趣的表演手法为技艺,从而充分展示出人民群众的智慧与创造力和想象力。

同时,也是当时社会用寓教于乐的形式来宣扬封建礼教。

并规范束缚人们行为的一种手段。

同样,伴嫁舞也是凝聚人民群众智慧的体现。

编导者讴心沥血从人们生产、生活极为熟悉的动作中提炼创造出优美的舞姿来。

如娘喊女回家舞、会歌舞、把盏舞、挑水舞、划船舞、推磨舞、卖酒舞、香火舞、走马舞等。

又有谁料到,就是这些不足挂齿,瞧不上眼的风俗民情竟然在新中国成立之后豋上了大雅之堂,搬上银屏舞台,扬名中外!1978年,嘉禾县举办了七天七夜的全省民歌演唱会,有关专家从全国各地赶来莅临会场。

郴州歌舞团将哭嫁歌经整理加工,创作一幕《红烛怨歌》歌舞剧四处演出,并在省内外引起轰动。

由《芙蓉镇》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和《山道弯弯》电影以及电视音乐专题片中都选用了伴嫁歌及其音乐。

同时,包括中央民族学院、中央音乐学院、中国评剧院和一些电影制片厂、省市文艺团体,以及文艺界知名编导、演员都纷至沓来嘉禾县采风,体验生活,收集素材。

不仅如此,嘉禾伴嫁哭嫁歌还先后被选入《中国民歌集》、《湖南音乐调查报告》;《中国民间歌谣集成》、《湖南省民间歌谣集成》还出版了《嘉禾伴嫁哭嫁歌专辑》;1995年,作为伴嫁哭嫁形象代表的嘉禾县城关镇还被省文化厅授予“文化艺术之乡”的荣誉称号……如今随着改革开放的大好时机,以及郴州市被国家誉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契机,嘉禾县的伴嫁哭嫁传统民俗风情再度焕发青春,并成为旅游开发的重点亮点节目之一。

同时,还由于伴嫁哭嫁这—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的民间婚礼风俗鲜为人知,特别适合于群体参与。

因此,在旅游过程中推出这一节目备受游客欢迎,且气氛也轻而易举地被渲染挑起。

同时,通过伴嫁哭嫁这一婚礼活动的模仿,可让游客从中进一步了解到封建社会中国妇女的低贱地位,以及包办婚姻给新婚家庭带来的不幸。

同时,对宣传和推行国家的现行新婚姻法婚姻自主,婚姻自由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