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个常见文言虚词用法意义归类
高考18个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

高考18个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常考的共有18个,分别是之、乎、者、也、因、其、所、与、而、且、乃、于、若、为,则、何、以、焉!它们的意义及用法如下:一、之(一)代词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
有时灵活运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例:(1)太后盛气而揖之。
(《触龙说赵太后》)(2)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3)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
(《与妻书》)2.指示代词:这,此。
例:(1)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季氏将伐颛臾》)(2)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季氏将伐颛臾》)(3)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二)助词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例: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例: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烛之武退秦师》)3.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师说》)4.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5.用在时间名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例: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寡人之于国也》)(三)动词,到……去例: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二、乎(一)语气助词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例:(1)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2)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例: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廉颇蔺相如列传》)3.表揣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例: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
例: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
(《离骚》)(二)介词,相当于“于”“在”等,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常见文言虚词用法归类简表(18个)

一、而ér
1.连词。
(1)表并列: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例①:蟹六跪而二螯。例②:北救赵而西却秦。
(2)表递进:可译为“并且”或“而且”。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表承接:可译为“就”、“接着”、“然后”、“于是”,或不译。例①: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例②:图穷而匕首见
(4)表转折:可译为“但是”、“却”。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hē
<动>通“呵”,呵问。《过秦论》:“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
hè
<动>通“荷”,扛,背。《诗经·曹风·候人》:“彼候人兮,~戈~祋。”
二、何hé
1.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例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例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例②: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3.复音虚词。“何如”、“何以”。
“何如”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或诘问,相当于“怎么样”或“什么样”。例:樊哙日:“今日之事何如?”
“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例:荣禄遇足下素厚,足下何以待之?又:何以战?
(3)活用为第一人称。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我的”或“我(自己)”。例①: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例②: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4)指示代词,表远指。作定语,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例:则或咎其欲出者。
常用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过秦论》根据具体情况翻译:修建、变成、作、表判断、认为、创作等
注:1、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等他来到的时候,请允许我们捆绑一个人,从大王面前走过
贵州印江民族中学 施毅敏
以
一、用法归纳
表动作、行为的原因视为止,行为迟。《庖丁解牛》因为、由于
表被动关系
读wéi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表目的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君臣固守,以窥周室《过秦论》而、来、用来、以致
表因果古人……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因为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
动词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涉世家》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
常用18个文言虚词的
首 页 阅览室 馆友 我的图书馆
登录注册留言交流网文摘手手机客户端帮助常用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收藏人:liubaoliang
任用
复音虚词以是、是以
无以、有以
足以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表修饰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兮辞》地
动词 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九章》认为、以为
开心网
搜狐微博
推荐给朋友
举报
介词表工具、方法等王好战,请以战喻。《寡人之于国也》
奚以知其然也。《逍遥游》
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
腾讯空间
新浪微博
高考文言18个常见文言虚词用法归类

高考文言18个常见文言虚词用法归类1.【而】(1)作连词①表并列,译为“并且、又”。
例:蟹六跪而二螯。
(《劝学》)注:并列关系连词两侧的词语可以调换,调换后语意不发生变化。
②表承接,译为“就、接着、然后”。
例: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③表递进,译为“而且”。
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师说》)④表转折,译为“却、但”。
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⑤表假设,译为“如果、假使”。
例: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⑥表因果,译为“因而、所以”。
例:表恶其能而不用也。
(《赤壁之战》)⑦表修饰,译为“着、地、的”。
例:吾尝跂而望矣。
(《劝学》)⑧表示目的关系,译为“来”。
例: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阿房宫赋》)(2)作代词表第二人称,译为“你(们)、你(们)的”。
例: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3)与“而”有关的复合虚词【而已】放在句末,相当于“罢了”。
例: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而后】译为“才,方才”。
例: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后出师表》)【而况】即“何况”,表反问的语气。
例: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既而】译为“不久,一会儿”。
例:既而得其尸于井。
(《促织》)【链接高考】(1)(2020·全国卷Ⅰ)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
而:连词,表示承接关系,不译(2)(2020·新高考Ⅰ卷)阉人愤而去。
而:连词,表示修饰关系,不译(3)(2020·新高考Ⅱ卷)酹而哭者百里不绝。
而:连词,表示并列关系,一边……一边2.【何】(1)作疑问代词①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译为“哪里,什么”。
例:大王来何操?(《鸿门宴》)②作定语,译为“什么”。
例: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2)作疑问副词①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译为“为什么、怎么”。
例:何敢助妇语!(《孔雀东南飞》)②用在形容词前,表程度深,译为“多么”。
常见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归类

常见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归类1.【而】(1)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①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劝学》)——螃蟹有六条腿,两只大钳,除了蛇和鳝鱼的洞穴就没有地方寄居托身,是因为心思浮躁啊。
②表示递进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劝学》)——君子广泛的学习,而且天天对照检查自己,就会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了。
③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就”、“接着”或不翻译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把玉斗)放在地上,拔出剑来击打它,把它打破了。
④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却比蓝草的颜色更青。
⑤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婉贞》)——各位如果有这个意愿,看我的马头行事就可以了。
⑥表示因果关系,相当于“因而”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
(《病梅馆记》)——阻碍它的生机,来谋求高价,因而江浙一带的梅都成了病态的。
⑦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视成所蓄,掩口胡卢而笑。
(《促织》)——看到成名养的那只蟋蟀,就捂着嘴吃吃地笑了起来。
(2)代词。
表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相当于“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你父亲回来,自然会跟你再算帐的!(3)动词,如,如同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
(《察今》)——淹死的有一千多人,士卒惊呼的声音如同大房子倒塌一样。
(4)复音虚词①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语气,相当于“罢了”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懂得道理有早有晚,技艺和学问各有各的专门研究,如此罢了。
②而后,相当于“才”,“方才”如优孟摇头而歌,而后可以得志。
文言文18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文言文18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虚词,在古代文言文中是指一类功能虚弱、往往没有独立含义的词语。
虚词通常没有具体的指代对象,也不具备表述事件、性质或情感的能力。
虚词在句子中主要充当连接词、助词或虚词副词的作用,用以连接或标识动作、状态和关系等。
为了便于理解,本文将介绍文言文中常见的18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 之:表示“的”、“之”的关系,用于连接名词与名词或名词与形容词,表示所属关系。
例如:“东方之国”、“学之深”。
2. 乎:用于疑问句或反问句中,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吗”、“呢”或“啊”。
例如:“何乎”,意为“何事呢?”;“不攻自破者,人乎人也”,意为“不攻自破的是人吗?”3. 而:用于连接并列成分,表示转折或递进关系。
例如:“父子之别,如是而已”;“志之大者,愈艰苦而愈可贵”。
4. 所:用于连接动词与宾语,表示被动的意义。
例如:“所行者,不以己之私欲也”。
5. 为:用于表示目的、结果或理由。
例如:“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子曰:‘为政以德,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6. 以:用于连接动词与宾语,表示手段或方式。
例如:“以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以降维持纪律”。
7. 于:表示时间、地点或手段。
例如:“胡人有善射者,受中国为师焉”,表示时间;“于乎千里之外,可以鄂矣”,表示地点;“忠信者,不为自己,视于事,顺于时”,表示手段。
8. 与:用于连接两个名词或代词,表示共同、对比或连接关系。
例如:“短兵不能与长兵共战”;“与时俱进”。
9. 又:用于连接两个动作的时间,表示先后顺序。
例如:“今日之事,有世俗者,有独我者。
大家必不能又如我”。
意为“今天的事情,有世俗的,有只有我一个的。
大家必定不能再像我这样”。
10. 乃:表示结果或转折关系。
例如:“虞舜用九服,乃登帝位”;“得之我幸,失之我命。
吾与父母曾订,今乃取尔”。
11. 其:用于连接名词或代词,表示所属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他的”、“她的”、“它的”。
常见18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类_含例句翻译

高考18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类【1、而】(一)用作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劝学》译文:螃蟹有六只脚,两只大爪子,(但是)如果没有蛇、蟮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译文:剑门关既气象非凡,也格外高险。
一人来把守,万人难过关。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译文:北边援救赵国,西边打退秦军,这是五霸的功勋啊!”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译文: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反省。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译文:楚怀王起了贪心,并且信任了张仪,就和齐国绝交。
③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译文: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得深邃而且广泛。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尾“就”“接着”“来”。
可不译。
①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译文:把它丢在地上,拔出剑砍,使玉斗破碎。
②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译文: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③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赤壁赋》)译文:我有些忧伤,理好衣襟端正地坐着,问那客人说。
④“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译文: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时间去复习,不也很愉快的吗?⑤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复习学过的知识,可从中获得新的见解与体会了。
凭借这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⑥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如果看到他们的短处自己也有,就要帮助改正自己与他们一样的习惯。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译文: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却比蓝草的颜色还要青②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劝学》)译文:声音并没有变大,可是人(在远处也)能听得很清楚。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之:指示代词,表示地点,时间和程度,意为“在此以后”。
例如:于是之后,他便离开了。
2.所:指示代词,表示所说的事物,用于指示上文或前文提到的事物,意为“说道的”。
例如:所谓的节俭就是节约和勤俭的意思。
3.其:指示代词,表示未曾提到的,或代替事物的代词,意思是“那”或“它”。
例如:其实他是一个很有趣的人。
4.具:形容词,表示拥有特定属性或特质,意思是“有”。
例如:这
种做法具有一定的风险性。
5.以:介词,表示用,通常放在动词前,意思是“用”。
例如:以谨
慎的眼光审视问题。
6.致:介词,表示对事的影响,意思是“对…有影响”。
例如:致使
大众的生活质量得到极大改善。
7.于:介词,表示状态,意思是“对…处于”。
例如:孩子们处于一
种无助的状态。
8.仍:副词,表示状态,意思是“仍然”或“还是”。
例如:他仍是
个孩子。
9.然:副词,表示结果,意思是“因此”或“所以”。
例如:他不服气,然后离开了。
10.者:名词后缀,用于表示人或事,意思是“…的人”或“…的事物”。
例如:发明者们在不断的改进其设计。
11.故:副词,表示结果,意思是“因此”或“所以”。
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附录8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1.而ér(1)连词。
①表并列关系。
不译或译为“又”。
蟹六跪而.二螯。
(《劝学》)②表递进关系。
并且,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③表承接关系。
不译或译为“就”“接着”。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石钟山记》)④表转折关系。
但是,却。
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
(《触龙说赵太后》)⑤表假设关系。
如果,假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⑥表因果关系。
因而。
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
(《病梅馆记》)⑦表修饰关系。
连接状语和中心语,一般不译。
吾尝终日而.思矣。
(《劝学》)⑧表目的关系。
可不译。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阿房宫赋》)(2)代词。
通“尔”。
用作第二人称代词,你,你的。
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记王忠肃公翱事》)(3)复音虚词。
①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②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③既而:不久,一会儿。
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
(《五人墓碑记》)2.何hé(1)疑问代词。
①单独作谓语。
表原因,后常带语气助词“哉”“也”;相当于为什么,什么,什么原因。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②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
代处所和事物,哪里,什么。
A.大王来何.操(《鸿门宴》)B.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③作定语。
什么,哪。
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2)副词。
①用在名词或动词前,表疑问、反问。
为什么,怎么。
A.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项脊轩志》)B.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②用在形容词前,表程度很深。
多么。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3)复音虚词。
常见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常见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1.一而再:用来指重复或经常发生的事情,强调重复的动作,格式为“一而再,再而三”;
2.何尝:用来表示怀疑,强调非常怀疑的极端,格式为“何尝XX”;
3.欲求:表示誓死奋斗或追求的意思,强调情感的强烈,格式为“欲
求XX”;
4.闻之:表示听到这个消息后的表示,可用来表达惊讶,格式为“闻
之XX”;
5.所言:突出说出的话语,强调说出的表明,格式为“所言XX”;
6.左右:表示四处和周围,强调四面八方的范围,格式为“左右XX”;
7.尔其:表示在文字前面再次强调其中一种情况,格式为“尔其XX”;
8.既而:表示既然,强调结果已经出现,格式为“既而XX”;
9.斯斯:表示强烈的谴责,强调所说话语的感受,格式为“斯斯XX”;
10.故曰:用来引开前面的说法,表示此处是前面话语的总结,格式
为“故曰XX”;
11.其乃:用来表示特别关注,强调此处说的是重点,格式为“其乃XX”;
12.庶乎:表示疑惑,强调感情上的犹豫不决,格式为“庶乎XX”;
13.尔等:表示敬意,用来称呼对方,格式为“尔等XX”;
14.其系:表示连接,强调说法属于一类,格式为“其系XX”;
15.但见:表示看到。
18个文言虚词用法及意义总结

一、【之】1.代词⑴人称代词①第三人称——可代人、事、物,译为:“他(们)”、“它(们)”。
例:A 臣请入,与之同命。
(《鸿门宴》)B 子孙视之不甚惜。
(《六国论》)C 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谏太宗十思疏》)②第一人称(较少见),译为:“我”。
例:A 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B 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
(《信陵君窃符救赵》)⑵指示代词——表近指,译为:“这(种)、这样、这些”。
例:A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廉颇蔺相如列传》)B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C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师说》)D 之二虫又何知。
(《逍遥游》)2.助词⑴用于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译为:“的”。
例:A 是寡人之过也。
(《烛之武退秦师》)B 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谏太宗十思疏》)⑵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例:A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寡人之于国也》)B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逍遥游》)C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⑶宾语前置标志,不译。
例:A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师说》)B 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⑷表明定语后置,不译。
例:A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B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传》)⑸音节助词,不译。
例:A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
(《寡人之于国也》)B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师说》)3.动词作谓语(该义项为实词用法),译为:“到、往”。
例:A 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
(《五人墓碑记》)B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兰亭集序》)C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二、【为】1.动词作谓语(该义项为实词用法),翻译比较灵活,如:⑴做、作例:A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过秦论》)B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劝学》)⑵治、治理例: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⑶担任、充当例: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文言文18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文言文18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文言文中的虚词是指那些没有具体意义的词语,但在句子中起到连接、修饰和补充等作用。
文言文中常见的虚词有18个,包括了助词、连词和语气词。
下面将逐个介绍这些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 之:表示所属关系或动作的结果。
例如:“吾父之书”表示“我父亲的书”;“食之”表示“吃掉”。
2. 乎:用于疑问句中,表示问句的语气。
例如:“何以言之乎?”表示“怎样才能说得清楚呢?”3. 者:用于句尾,表示动作的主体。
例如:“吾行者”表示“我去”。
4. 矣:用于句尾,表示肯定或停顿的语气。
例如:“已矣”表示“已经了”;“行矣”表示“可以走了”。
5. 也:用于句尾,表示肯定或加强语气。
例如:“吾也能来”表示“我也会来”。
6. 与:用于句中,表示动作的对象。
例如:“与人为善”表示“与人做好事”。
7. 乃:表示转折、结果或连词。
例如:“是乃”表示“就是”。
8. 以:表示手段、理由或目的。
例如:“以此为证”表示“以此为证据”。
9. 于:表示时间、地点等。
例如:“于今日”表示“在今天”。
10. 皆:表示全部或都。
例如:“皆知此事”表示“大家都知道这件事”。
11. 自:表示起点或动作来源。
例如:“自此”表示“从此”。
12. 若:表示条件或比较。
例如:“如此”表示“这样”。
13. 将:表示将来的动作或推测。
例如:“将行”表示“将要去”。
14. 乎:用于句中,表示疑问或反问。
例如:“明声乎?”表示“你明白吗?”15. 固:表示肯定或强调。
例如:“固然”表示“确实如此”。
16. 亦:表示也或同样。
例如:“亦可”表示“也可以”。
17. 焉:表示地点、程度或方法等。
例如:“何以?”表示“怎么样?”;“焉得”表示“怎么能得到”。
18. 哉:表示感叹或疑问。
例如:“何其喜哉!”表示“多么高兴啊!”这些虚词在文言文中起到了连接词与词、句与句之间的作用,丰富了句子的表达方式,使句子更加丰满和传神。
在学习和理解文言文时,对这些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有所了解,能够更好地理解和翻译文言文的句子。
高考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高考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高考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一、而(一)用作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
(荀子《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李白《蜀道难》)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
(司马迁《信陵君窃符救赵》)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荀子《劝学》)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
(司马迁《屈原列传》)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
(姚鼐《登泰山记》)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
(李密《陈情表》)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司马迁《鸿门宴》)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韩愈《师说》)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劝学》)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李密《陈情表》)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韩愈《祭十二郎文》)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荀子《劝学》)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孟子《寡人之于国也》)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司马迁《鸿门宴》)7.表示因果关系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
(司马光《赤壁之战》)8.表示目的关系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杜牧《阿房宫赋》)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司马迁《鸿门宴》)(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18个常见文言虚词用法意义归类

18个常见文言虚词用法意义归类文言虚词是文言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它们没有实际的词汇意义,但在句子的结构、语气、逻辑关系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下面我们就来对 18 个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进行归类。
一、而“而”字的用法较为多样。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例如:“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这里的“而”连接了“峨冠”和“多髯”两个形容词,表明两种特征同时存在。
2、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如“温故而知新”,“知新”是“温故”的顺承动作。
3、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像“人不知而不愠”,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生气,“而”表转折。
4、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地”“着”,或不译。
比如“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笑”修饰“止”的动作。
二、何1、用作疑问代词,单独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比如“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2、作宾语,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
“大王来何操?”中的“何”就是“什么”的意思。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然则何时而乐耶?”三、乎1、用作语气助词。
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如“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表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像“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例如“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
表感叹语气,可译为“啊”“呀”。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2、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比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前一个“乎”是“在”,后一个“乎”是“比”。
四、乃1、于是,就。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
2、才。
“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3、竟然。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4、是,就是。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五、其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第三人称代词。
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文言文的用法和意义18个虚词

文言文的用法和意义18个虚词一、文言文的用法解析1. “者”字的用法及意义文言文中,“者”字多用作指示代词或标志性词语,表示前面所述内容的人或事物。
它通常置于名词、代词等前面,能够确定并说明其所指。
例如:“吾闻贞良之士,则莫如中岳也。
”(《尔雅·释典》)这里,“者”字指示“貞良之士”,强调了“中岳”具备成为贞良之士的特点或条件。
2. “之”字的用法及意义在文言文中,“之”字可作两种不同用法:一是作名词性后缀,在古汉语中承担着表达范围和领域的功能;二是作介词,表示所有关系。
例如:“大抵人生在世须安分守己,以养身体而拚图者甚少。
”(《石鼓经序》)这句话中,“之”表达了养身体和拚图皆属于人生在世该遵守的范围。
二、虚词在文言文中的功能探究1. 虚词“不”的使用及含义阐释“不”是常见的虚词之一,它在文言文中多作副词使用,表示否定、非或不愿意。
例如:“夫抽奖受若干价者,或遗进厌交,申则能不能备闻乎?”(《汉书·律历志》)这句话中,“不”表达了遗漏和无法补齐的意思。
2. 虚词“可”的多重含义“可”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较为复杂,含义繁多。
常见的有以下几种:表示可能性、助动词、假设语气等。
例如:“凡备序马以待仪者闻上声,则可欲进也。
”(《尔雅·释典》)这句话中,“可”表达了可能要前进的意愿。
3. 虚词“皆”的普遍性和泛指性“皆”字是常用虚词之一,在文言文中具有普遍性和泛指性的特点。
它可以代替几乎全部人或事物,起到概括整体或统一集体的作用。
例如:“今天下人皆以身利心命不振。
”(清朝·纳兰性德《虞美人·倾国倾城倾帝京》)这句话中,“皆”表示了整个世界的人都具有类似的心境。
三、文言文虚词的意义与表达1. 虚词“曰”的引述功能“曰”字在古代用作引述,起着标明话语的功能。
它通常出现在对话或引述他人说过的话后面。
例如:“仲尼曰:‘君子贫而无怨,富而不骄;交之以礼,毋因乎其外罪也’。
文言文18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文言文18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虚词是指没有实际意义或难以具体指代的词语,主要用于语法功能或句法结构的表达。
文言文中有许多虚词,其中常见的有义助词、状助词、声助词、副助词等。
下面将详细介绍文言文中常见的18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一、义助词1. 之意义:表示动作的发出方和受事方的关系,通常译为“的”。
用法:在句子中作为定语,修饰名词或代词。
例如:“秦之破楚也,三月而后得胜。
”(《史记·秦始皇本纪》)2. 乎意义:表示疑问或加强语气,通常译为“吗”、“啊”、“呢”等。
用法:在句子中独立使用,用于疑问句或感叹句中。
例如:“苍天乎,弄璋之善者也。
”(《左传·哀公十六年》)3. 而意义:连接并列的词语或短语,通常译为“而且”、“却”等。
用法:在句子中用于连接两个并列的词语或短语,起承接作用。
例如:“吾闻之诚多而碎者乎,望诸弟!”(《左传·文公八年》)4. 乃意义:表示结果或推断,通常译为“于是”、“因此”。
用法:在句子中用于引起结果或推断,常与“故”相对。
例如:“深构念也,故行自守以好谨,乃知君子之于国也。
”(《礼记·中庸》)二、状助词5. 也意义:表示肯定、感叹、提问、推测等语气,通常译为“了”、“啊”、“吗”等。
用法:在句子末尾或句中独立使用,用来表示语气。
例如:“明乎哉!礼之有恒,民之有穷也”,(《礼记·大同篇》)6. 焉意义:表示动作、状态的场所,通常译为“在”、“往”。
用法:在句子中用来表示动作或状态进行的场所。
例如:“斥之东南隅焉,具之以闾巷。
”(《周礼·春官宗伯》)7. 兮意义:表示语气的停顿和思索,通常译为“啊”、“呀”等。
用法:在句子中用于表示思索、停顿等语气。
例如:“有德者,先古之达人,师古之贤人。
兮,未有尝见之;然灵然致之。
”(《老子》)8. 矣意义:表示语气的断定或肯定,通常译为“了”、“呀”等。
用法:在句子中用于表示完结、断定或肯定的语气。
(完整版)文言文的18个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1.【而】(一)用作连词。
1 .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而且 "或 "而且 " 。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 就 ""接着 ",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可是 ""却 "。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若是 ""若是 " 。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7.表示因果关系,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8.表示目的关系,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二)通“尔 ”,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 ";有时也作主语,译为"你 "。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三)通 “如 ”:忧如,忧如。
①军惊而坏都舍。
(《察今》)【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
①不多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此后】才,刚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此后已。
【而况】即 “何况 ”,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暴风波不能够鸣也。
而况石乎!【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2.【何】(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边常有语气助词"哉 ""也 ",可译为 "为什么 ""什么原因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 个常见文言虚词用法归类配套练习一、而1.连词。
(1) 表并列: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例①:蟹六跪而二螯。
例②:北救赵而西却秦。
(2) 表递进: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
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⑶表承接:可译为“就”、“接着”、“然后”、“于是”,或不译。
例①: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例②:图穷而匕首见(4) 表转折:可译为“但是” 、“却”。
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5) 表假设:可译为“如果” 、“假如”。
例: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⑹表修饰:即连接状语,可不译或译为“地”。
例①:吾尝终日而思矣。
例②:吾恂恂而起。
例③徐而察之(7) 表因果:可译为“因而” 。
例:诸人徒见操书言水步八十万而各慑恐。
2.代词。
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 ;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
例①: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例②:而翁归,自与汝复算尔。
3.音节助词。
常与其他虚词构成“复音虚词” 。
如:“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例①: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例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已而”、“俄而”一般用来表示时间不久。
二、何1 .疑问代词。
(1) 单独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 、“也” ,可译为“为什么” 、“什么原因” 。
例: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2) 作宾语,常放在谓语动词前,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
译时,“何” 要后置。
例①:豫州今欲何至?例②:大王来何操?(3) 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例①:然则何时而乐耶?例②: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2.副词。
(1) 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例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例②:徐公何能及君也?(2) 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例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例②:水何澹澹,山岛竦峙3.复音虚词。
“何如”、“何以”。
“何如”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或诘问,相当于“怎么样”或“什么样” 。
例:樊哙日:“今日之事何如?”“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例:荣禄遇足下素厚,足下何以待之? 又:何以战?三、乎1 .语气助词。
(1) 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例①:儿寒乎?欲食乎?例②:岂有相公此时出见客乎?(2) 表测度语气,可译为“吧”。
例①: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例②:日食饮得无衰乎?(3) 表反问语气,可译为“吗” 。
例:王侯将相宁有种乎?(4) 用于感叹句,可译为“啊” 、“呀”等。
(5) 用在句中的停顿处,表舒缓语气,可不译。
例: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2.用作介词。
相当于“于” 。
3. 作词尾。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的)四、乃1. 副词。
(1) 表示顺接,可译为“就” 、“这才”等。
例: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2) 表示转折,可译为“却”、“竟(然)”、“反而”、“才”等。
例①:今君乃亡赵走燕。
例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⑶表示限制或条件,可译为“才”、“仅”等。
例①:臣乃敢上璧。
例②: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4) 表示出乎意外,可译为“竟然、。
例: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2. 代词。
只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
不能作宾语。
例①: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例②: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3. 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
可译为“是、、“就是、等。
例①: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例②: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4. “乃”有时还作连词用,释为“而且”、“可是、、“却、、“于是”等。
例①:非独聂政能,乃其姊者烈女也。
例②:不见子都,乃见狂且(子都,美男子;狂且,狂行愚拙之人)。
例③: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五、其1. 代词。
(1) 第三人称代词。
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 包括复数) 。
例: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2) 第三人称代词。
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修饰语)应译为“他”、“它”,不能加“的”。
例①:秦王恐其破璧。
(“其破璧”作宾语。
)例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其闻道”作主语。
)例③: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 “其可目、作宾语。
)(3) 活用为第一人称。
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我的、或“我( 自己) 、。
例①: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例②: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4) 指示代词,表远指。
作定语,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例:则或咎其欲出者。
(5) 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例: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2. 副词。
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祈使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是、、“可要”等,或省去。
例①:其皆出于此乎?(表测度,大概。
)例②:其孰能讥之乎?(表反诘,难道。
)例③:汝其勿悲!(表婉商,可要。
)例④:尔其无忘乃父之志!(表期望,一定。
)例⑤:吾其还也!(表祈使,还是。
)3 .连词。
作连词用时,通常放在句首,或表假设,可译为“如果”;或表选择,可译为“是……还是” < 例①: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
(表假设。
)例②:其若是,孰能御之?(表假设。
)例③: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表选择或反诘:难道。
)六、且1.连词。
(1)表示递进关系。
(2)并列关系。
(3)表示转折,相当于“但是” 。
例: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⑷有时相当于“尚且”,先让步,后推进一层。
例:古之圣人,……犹且从师而问焉。
2•畐寸词。
相当于“将”、“将要”、“暂且”、“姑且”。
例①:不出,火且尽。
例②: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例③且暂还家去。
七、若1. 代词⑴表人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
例①:若毒之乎?(你)例②: 更若役,复若赋……(你的)⑵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
例①: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 2.连词。
(1)表假设,相当于“如果” 、“假设”等。
例: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2)表选择,相当于“或” 、“或者”。
例: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
3.复音虚词。
“若”和“夫”、“至”结合,组成“若夫” 、“至若”,放在一段或另一层意思的开头,表示他转。
例①:若夫霪雨霏霏。
例②:至若春和景明。
八、所1. 助词。
(1)经常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结合,组成“所”字结构。
“所”字结构是名词性短语,表示“……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等。
例①: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
例②: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例③:余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
(2)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
例:夜则以兵围所寓舍。
2•在有些句子中,“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
例①: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
例②: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3.复音虚词“所以”。
“所”和“以”连用,文言中也常见。
用法主要有两种:一种表示原因,一种表示手段和目的。
例①: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表示原因。
)例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表示手段或凭借。
)九、为1 .介词(1) 一般读去声(W百)。
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
可译为“向”、“对”等。
例: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2) 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 、“给”等。
例:公为我献之。
(3) 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
可译为“为着”、“为了”。
例①: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例②: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
(4) 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
可译“因为” 、“由于”。
例: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5) 表示被动。
读阳平声w6,可译为“被”。
“为”所引进的是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有时亦可不出现主动者;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
2. 助词。
读阳平声w百,放在疑问句之末,表示诘问,前面有疑问代词跟它呼应。
可译为“呢” 例:如今人方为刀俎何辞为?3. 动词,表判断,可译为“是” 。
其他动词意义可结合语境灵活翻译。
十、焉1 .语气助词。
(1) 常用在句末,一般可不译出。
例:于是余有叹焉。
(2) 有时用于反诘语气,可译为“呢” 。
例:万钟于我何加焉!(3) 在词或短语后,起附加作用,相当于“然” 。
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
2. 代词。
(1) 相当于人称代词“之”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2) 疑问代词,可译为“哪里” 。
例:且焉置土石?3•兼词。
相当于“于之、于是”。
例①: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例②:青麻头伏焉十一、也1.语气助词。
经常用在句末,表示各种语气。
(1) 表判断。
例: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也。
(2) 表肯定。
例:昔人云:“将以有为也。
”在有否定词的句子中,仍然是一种表否定的肯定。
如:众曰:“若所为诚快,然使君冤未白,犹无益也。
”(3) 表疑问。
例: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4) 表感叹。
“也”表示疑问语气和感叹语气,句中一般要用疑问代词。
例①: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例②: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5) 表商量。
可译为“吧” 。
例:吾其还也。
2•语气助词。
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
例①: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
例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十二、以1 .介词。
(1) 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 、“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
例①: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
例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例③:问:“何以战?”例④:余船以次俱进。
(2) 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例①: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例②: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
(3) 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 ,可译为“在”、“从”。
例: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至于泰安。
(4) 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 ,可译为“和” 、“跟”;有时可译为“率领” “带领”。
例①: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
例②:(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2 .连词。
(1) 表并列或递进,可译为“而” 、“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例: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2) 表承接,可译为“而”或省去。
例: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3) 表目的,可译为“而”、“来”、“用来”、“以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