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回乡偶书原文、翻译及赏析6篇

合集下载

贺知章《回乡偶书》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贺知章《回乡偶书》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贺知章《回乡偶书》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原文:《回乡偶书》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译文:年少时离乡老年才归家,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

家乡的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我。

他们笑着询问我:你是从哪里来的呀?注释:偶书:随便写的诗。

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有所感就写下来的。

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

老大:年纪大了。

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乡音:家乡的口音。

无改:没什么变化。

一作“难改”。

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

一作“面毛”。

衰(cui):现一些教材版本读“shuāi”。

减少,疏落。

鬓毛衰:指鬓毛减少,疏落。

相见:即看见我;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

不相识:即不认识我。

笑问:一本作“却问”,一本作“借问”。

赏析:这是唐朝诗人贺知章的名作,千古传诵。

它以质朴闲淡的诗风,表达了游子久客乍归的复杂思想感情,纯以口语,天然真挚。

此诗共有二首,这是其中之一。

从诗题可知,这是诗人回到故乡,信笔所书之作。

中华民族有一个共同的民族心理——乡土观念特别强,人们往往对哺育自己长大的故乡,感情特别深厚,到了老年,外出的人就更加怀念故园,总希望叶落归根,回故乡安度晚年。

此诗正是诗人晚年回到久别的故乡时即景所感之作。

“少小离家老大回”,一开头就直接点出离开家乡之久和回到家乡时年纪之大,突出诗人作客异乡的久远。

“少小”与“老大”对比,写出了时间的跨度。

诗人三十七岁考取进士,先后任过礼部侍郎兼集贤院学士、太子宾客、秘书监等职,直到八十二岁才辞官退休,回乡隐居。

久违故乡,如今踏上故乡的土地,既熟悉又陌生,抚今追昔,百感交集,心中该有多少话要说,可什么都不说,暗寓着无限感慨之情。

次句“乡音无改鬓毛衰”,生动地刻划出暮年归来时的形象。

“乡音”是每个人牙牙学语时就烙下的故乡印记。

尽管时光飞逝,人生易老,岁月消磨,但家乡口音却没有改变。

苏轼诗有“犹胜相逢不相识,形容变尽语音存”。

《回乡偶书》原文翻译及赏析

《回乡偶书》原文翻译及赏析

《回乡偶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注释】
1.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

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2.无改:没什么变化。

一作“难改”。

3.衰:疏落。

4.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

相见,即看见我;不相识,即不认识我。

【简析】
贺知章(659-744)唐代诗人,字季真,自号“四明狂客”,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县)人。

这首诗写自己回到久别家乡时的喜悦与感慨,写得生动含蓄,富有生活情趣。

首句点明是回乡之作,“少小离家”与“老大回”句中自对,突出了诗人离乡之久,回乡之晚,概括地写出了自己四十多年久客他乡的事实。

次句“乡音无改鬓毛衰”承接上句,写自己的衰老之感。

漫长的岁月,催老了自己的容颜,然而乡音仍然不改。

诗人以不改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抒发了自己久而愈深、老而弥笃的乡土之情。

三、四句“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写儿童问话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面。

由于久客他乡,家
乡的孩子都不认识他,把他当作远方来的客人,围上来有礼貌地加以询问。

“笑问客从何处来”一句极为精彩,只要稍加想象,儿童天真活泼的神态及诗人微微感到惊讶之后不觉有些好笑的感情变化,便会浮现在读者眼前。

回乡偶书赏析14篇

回乡偶书赏析14篇

回乡偶书赏析14篇回乡偶书赏析1其全文诗词如下: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前言】这两首诗虽是作者晚年之作,但充满生活情趣。

第一首诗在抒发作者久客他乡的伤感的同时,也写出了久别回乡的亲切感;第二首诗抓住了家乡的变与不变的对比,流露出作者对生活变迁、岁月沧桑、物是人非的感慨与无奈之情。

【注释】⑴偶书:随便写的诗。

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有所感就写下来的。

⑵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

老大:年纪大了。

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⑶乡音:家乡的口音。

无改:没什么变化。

一作“难改”。

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

一作“面毛”。

衰:在《辞海》中有两种读音和意义:一:(shuai)衰落;衰退。

如:年老力衰。

二:(cui)1依照一定的标准递减。

2通“缞”。

古时丧服,用粗麻布制成,披于胸前。

从诗句语境来看,“衰”应作减少讲,即口音未变却已鬓发疏落、减少。

而且,古人作诗讲究合辙压韵,“衰”应与首句尾字“回”压“ui”韵。

故此句中“衰”读作“cui”,一声。

疏落,衰败。

鬓毛衰:老年人头发稀疏减少。

⑷相见:即看见我;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

不相识:即不认识我。

⑸笑问:一本作“却问”,一本作“借问”。

【翻译】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

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越来越少。

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的。

他们笑着询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赏析】第一首是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

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

在第一、二句中,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一路迤逦行来,心情颇不平静:当年离家,风华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

首句用“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的句中自对,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

次句以“鬓毛衰”顶承上句,具体写出自己的“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言下大有“我不忘故乡,故乡可还认得我吗”之意,从而为唤起下两句儿童不相识而发问作好铺垫。

回乡偶书翻译及赏析

回乡偶书翻译及赏析

回乡偶书翻译及赏析引言《回乡偶书》是唐代文学家贺知章所创作的一篇散文,以其真挚的情感和深入的洞察力,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对《回乡偶书》进行详细的翻译及赏析,探究其背后的诗意和文化内涵。

正文一、翻译稿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眼波欲动心先悸,一帘红翠不知数。

寒娇与冷嬾的美著是上流社会的各式各樣人物与复杂糜烂的晚清尾声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西风邵阳殷勤丶別是觉双燕飞雪正满。

冷花残飞蓬正老,斑竹度流碧海温情一书。

三月香街飘雪,人迹复相思。

多少楼台烟雨中,从来俗世听人说。

注:以上为直译稿,下面将对其中的难以理解的句子进行润色。

二、赏析《回乡偶书》一文主题鲜明,情感真挚,反映了贺知章回乡时的心情和对故乡的深情厚意。

首句“少小离家老大回”,道出了贺知章离开家乡远游他乡的岁月,并以“老大回”表达对回归故乡的激动心情。

接下来的“乡音无改鬓毛衰”,反映了时间的流转和无情的岁月对人的影响。

这两句情感真挚,令人动容。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表达了贺知章久离家乡后,与自己小时候的乡亲之间的疏离感。

相比之下,文中描写到的“眼波欲动心先悸,一帘红翠不知数”,则展示了他与乡亲重逢时的喜悦和紧张。

这种喜悦和紧张的情感冲突,让读者感受到作者内心的冲动。

“寒娇与冷嬾的美著是上流社会的各式各樣人物与复杂糜烂的晚清尾声”这句话展示了贺知章对故乡社会的观察和洞察。

他以冷妖冷艳的寒娇和冷娇美若菩萨的冷嬾来描绘了故乡社会的繁华和复杂。

这种对故乡社会的刻画,既是对社会现象的观察,也是对时代背景的呈现,具有时代性和文化内涵。

接下来的“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以简洁而凄美的语言描绘了贺知章所思念的故乡风景。

通过“小桥流水人家”和“古道西风瘦马”这两个景象,拉近了读者与作者的距离,同时也展现了作者对故乡景色的眷恋之情。

最后一段“三月香街飘雪,人迹复相思。

多少楼台烟雨中,从来俗世听人说”,以雪景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深深的思念之情。

《回乡偶书》原文及赏析(最新)

《回乡偶书》原文及赏析(最新)

《回乡偶书》原文及赏析回乡偶书朝代:唐代作者: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创作背景贺知章在公元744年(天宝三载),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时已八十六岁,这时,距他中年离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

人生易老,世事沧桑,心头有无限感慨。

译文年少时离乡老年才归家,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

家乡的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我。

他们笑着询问我:你是从哪里来的呀?注释偶书:随便写的诗。

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有所感就写下来的。

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

老大:年纪大了。

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乡音:家乡的口音。

无改:没什么变化。

一作“难改”。

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

一作“面毛”。

衰(cui):现一些教材版本读“shuāi”。

减少,疏落。

鬓毛衰:指鬓毛减少,疏落。

相见:即看见我;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

不相识:即不认识我。

笑问:一本作“却问”,一本作“借问”。

赏析这是一首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

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

“少小离家老大回”,诗一开始,就紧扣题目,单刀直入,点明离家与回乡相距年岁之久、时间之遥,其中已蕴藏着很深的感慨。

这感慨在同题第二首诗中即有明白的描写:“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山河依旧,人事消磨,将自然的永恒与人生的多变作了鲜明的对照。

这里是明写,在“少小离家老大回”中是隐含,表现手法不同,艺术效果也不同。

第二句“乡音无改鬓毛衰”用的也是对比法,但不是自然与人生的对比,而是语言与鬓发的'对比。

语言习惯一经形成,虽经岁月磨砺也难以更改;美好青春难以永驻,童颜黑发转眼即可衰颓。

“乡音无改”既是故乡在诗人身上打下的永远抹不掉的烙印,又是诗人亲近故乡儿童的媒介,所以弥足珍贵;“鬓毛衰”本是离乡数十年来宦游奔波的必然结果,幸而叶落归根,在白发飘萧的垂暮之年,终于返回朝思暮想的故乡,因而倍觉幸运。

《回乡偶书二首》原文、注释、译文

《回乡偶书二首》原文、注释、译文

《回乡偶书》原文、注释、译文《回乡偶书二首》原文、注释、译文《回乡偶书二首》原文、注释、译文1其一少小离家老大回⑵,乡音无改鬓毛衰⑶。

儿童相见不相识⑷,笑问客从何处来⑸。

其二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⑹。

惟有门前镜湖水⑺,春风不改旧时波。

注释⑴偶书:随便写的诗。

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有所感就写下来的。

⑵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

老大:年纪大了。

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⑶乡音:家乡的口音。

无改:没什么变化。

一作“难改”。

鬓毛衰:老年人须发稀疏变少。

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

一作“面毛”。

衰,此处应是减少的意思。

全句意谓口音未变鬓发却已疏落、减少。

⑷相见:即看见我。

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

不相识:即不认识我。

⑸笑问:笑着询问。

一本作“却问”,一本作“借问”。

⑹消磨:逐渐消失、消除。

⑺镜湖:湖泊名,在今浙江绍兴会稽山的北麓,方圆三百余里。

贺知章的故乡就在镜湖边上。

译文其一我年少时离开家乡,到迟暮之年才回来。

我的乡音虽未改变,鬓角的毛发却已斑白。

家乡的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我。

他们笑着询问我: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其二我离别家乡的时间实在已经是很长久了,回家后才感觉到家乡的人事变迁实在是太大了。

只有门前那镜湖的碧水,在春风吹拂下泛起一圈一圈的波纹,还和五十多年前一模一样。

《回乡偶书二首》创作背景贺知章在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杭州萧山),时已八十六岁。

此时距他离开家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

人生易老,世事沧桑,他心头有无限感慨,于是写下了这组诗。

《回乡偶书二首》作者简介贺知章(659~744),唐代诗人。

字季真,越州永兴(今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人。

武则天证圣元年(695年)进士,授国子四门博士,迁太常博士。

后历任礼部侍郎、秘书监、太子宾客等职。

为人旷达不羁,有“清谈风流”之誉,晚年尤纵,自号“四明狂客”“秘书外监”。

回乡偶书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回乡偶书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已经离开家乡很多年了,回家后才感觉到家乡的人事都已变化太多。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只有门前那在春风吹拂下泛起一圈一圈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bìn)毛衰(shuāi)。(无改一作:未改/难改)
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老大:年纪大了。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乡音:家乡的口音。无改:没什么变化。一作“难改”。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一作“面毛”。衰:减少,疏落。鬓毛衰:指鬓毛减少,疏落。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译文: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无改一作:未改/难改)
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的。他们笑着询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回乡偶书二首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还需注意的是诗中的“岁月多”、“近来”、“旧时”等表示时间的词语贯穿而下,使全诗笼罩在一种低回沉思、若不胜情的气氛之中。与第一首相比较,如果说诗人初进家门见到儿童时也曾感到过一丝置身于亲人之中的欣慰的话,那么,到他听了亲朋介绍以后,独立于波光粼粼的镜湖之旁时,无疑已变得愈来愈感伤了。
陆游说过:“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回乡偶书二首》之成功,归根结底在于诗作展现的是一片化境。诗的感情自然、逼真,语言声韵仿佛自肺腑自然流出,朴实无华,毫不雕琢,读者在不知不觉之中被引入了诗的意境。像这样源于生活、发于心底的好诗,是十分难得的。
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了。全诗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

回乡偶书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三篇)

回乡偶书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三篇)

回乡偶书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三篇)回乡偶书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1回乡偶书二首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翻译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

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

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的。

他们笑着询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已经离开家乡很多年了,回家后才感觉到家乡的人事都已变化太多只有门前那在春风吹拂下泛起一圈一圈涟漪的镜湖的碧水,还是旧时模样。

注释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

老大:年纪大了。

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乡音:家乡的口音。

无改:没什么变化。

一作“难改”。

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

一作“面毛”。

衰:减少,疏落。

鬓毛衰:指鬓毛减少,疏落。

相见:即看见我;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

不相识:即不认识我。

笑问:一本作“却问”,一本作“借问”。

消磨:逐渐消失、消除。

镜湖:在浙江绍兴会稽山的北麓,方圆三百余里。

贺知章的故乡就在镜湖边上。

创作背景天宝三载(公元744年),贺知章辞官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此时他已有八十六岁,距他中年离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

人生易老,世事沧桑,心头有无限感慨。

这首组诗就是他回到故乡后所写。

鉴赏这是一首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

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

“少小离家老大回”,诗一开始,就紧扣题目,单刀直入,点明离家与回乡相距年岁之久、时间之遥,其中已蕴藏着很深的感慨。

这感慨在同题第二首诗中即有明白的描写:“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山河依旧,人事消磨,将自然的永恒与人生的多变作了鲜明的对照。

这里是明写,在“少小离家老大回”中是隐含,表现手法不同,艺术效果也不同。

第二句“乡音无改鬓毛衰”用的也是对比法,但不是自然与人生的对比,而是语言与鬓发的对比。

语言习惯一经形成,虽经岁月磨砺也难以更改;美好青春难以永驻,童颜黑发转眼即可衰颓。

《回乡偶书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范文

《回乡偶书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范文

《回乡偶书》原文、翻译及赏析《回乡偶书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范文《回乡偶书二首》是唐代诗人贺知章的组诗作品,创作于诗人晚年辞官还乡之时。

第一首诗在抒发诗人久客他乡的伤感的同时,也写出了久别回乡的亲切感;第二首诗抓住了家乡的变与不变的对比,流露出诗人对生活变迁、岁月沧桑、物是人非的感慨与无奈之情。

下面为大家带来了《回乡偶书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参考!原文: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译文年少时离乡老年才归家,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

家乡的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我。

他们笑着询问我:你是从哪里来的呀?注释偶书:随便写的诗。

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有所感就写下来的。

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

老大:年纪大了。

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乡音:家乡的口音。

无改:没什么变化。

一作“难改”。

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

一作“面毛”。

衰(cui):现一些教材版本读“shuāi”。

减少,疏落。

鬓毛衰:指鬓毛减少,疏落。

相见:即看见我;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

不相识:即不认识我。

笑问:一本作“却问”,一本作“借问”。

赏析:这是一首久客异乡,返回故里的感怀诗。

全诗抒发了山河依旧,人事不同,人生易老,世事沧桑的感慨。

一、二句,诗人置于熟悉而又陌生的故乡环境中,心情难于平静。

首句写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次句写自己的“老大”之态,暗寓乡情无限。

三、四句虽写自己,却从儿童方面的感觉着笔,极富生活情趣。

诗的感情自然、逼真,内容虽平淡,人情味却浓足。

语言朴实无华,毫不雕琢,细品诗境,别有一番天地。

全诗在有问无答中作结,哀婉备至,动人心弦,千百年来为人传诵,老少皆知。

(刘建勋)贺知章在天宝三载(744),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时已八十六岁,这时,距他中年离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

人生易老,世事沧桑,心头有无限感慨。

《回乡偶书》的译文

《回乡偶书》的译文

《回乡偶书》的译文《回乡偶书二首》是唐代诗人贺知章的组诗作品,收录于《全唐诗》中。

这两首诗虽是作者晚年之作,但充满生活情趣。

作者在抒发久客他乡的伤感的同时,也写出了久别回乡的亲切感,同时抓住了家乡的变与不变的对比,流露出作者对生活变迁、岁月沧桑、物是人非的感慨与无奈之情。

一、作品原文《回乡偶书二首》其一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其二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二、白话译文其一我年少时离开家乡,到迟暮之年才回来。

我的乡音虽未改变,鬓角的毛发却已斑白。

家乡的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我。

他们笑着询问我: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其二我离别家乡的时间实在已经是很长久了,回家后才感觉到家乡的人事变迁实在是太大了。

只有门前那镜湖的碧水,在春风吹拂下泛起一圈一圈的波纹,还和五十多年前一模一样。

三、创作背景贺知章在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杭州萧山),时已八十六岁。

此时距他离开家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

人生易老,世事沧桑,他心头有无限感慨,于是写下了这组诗。

四、作品鉴赏第一首是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

第二首可看作是第一首的续篇。

诗人到家以后,通过与亲朋的交谈得知家乡人事的种种变化,在叹息久客伤老之余,又不免发出人事无常的慨叹来。

五、作者简介贺知章(659—744),字季真,号四明狂客,汉族,唐越州(今绍兴)永兴(今浙江萧山)人,贺知章诗文以绝句见长,除祭神乐章、应制诗外,其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清新潇洒,著名的《咏柳》、《回乡偶书》两首脍炙人口,千古传诵,今尚存录入《全唐诗》共19首。

回乡偶书的诗意和翻译

回乡偶书的诗意和翻译

回乡偶书的原文诗意和翻译原文:回乡偶书贺知章〔唐代〕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译文:年少时离乡老年才归家,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

家乡的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我。

他们笑着询问我:你是从哪里来的呀?注释:偶书:随便写的诗。

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有所感就写下来的。

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

老大:年纪大了。

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乡音:家乡的口音。

无改:没什么变化。

一作“难改”。

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

一作“面毛”。

衰(cui):现一些教材版本读“shuāi”。

减少,疏落。

鬓毛衰:指鬓毛减少,疏落。

相见:即看见我;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

不相识:即不认识我。

笑问:一本作“却问”,一本作“借问”。

赏析:这是一首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

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

“少小离家老大回”,诗一开始,就紧扣题目,单刀直入,点明离家与回乡相距年岁之久、时间之遥,其中已蕴藏着很深的感慨。

这感慨在同题第二首诗中即有明白的描写:“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山河依旧,人事消磨,将自然的永恒与人生的多变作了鲜明的对照。

这里是明写,在“少小离家老大回”中是隐含,表现手法不同,艺术效果也不同。

第二句“乡音无改鬓毛衰”用的也是对比法,但不是自然与人生的对比,而是语言与鬓发的对比。

语言习惯一经形成,虽经岁月磨砺也难以更改;美好青春难以永驻,童颜黑发转眼即可衰颓。

“乡音无改”既是故乡在诗人身上打下的永远抹不掉的烙印,又是诗人亲近故乡儿童的媒介,所以弥足珍贵;“鬓毛衰”本是离乡数十年来宦游奔波的必然结果,幸而叶落归根,在白发飘萧的垂暮之年,终于返回朝思暮想的故乡,因而倍觉幸运。

诗人这时的感情是悲喜交集,感慨与激动参半。

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

“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了。

《回乡偶书》原文及翻译赏析

《回乡偶书》原文及翻译赏析

《回乡偶书》原文及翻译赏析《回乡偶书二首》原文及翻译赏析《回乡偶书二首》原文及翻译赏析1回乡偶书二首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翻译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

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

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的。

他们笑着询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已经离开家乡很多年了,回家后才感觉到家乡的人事都已变化太多只有门前那在春风吹拂下泛起一圈一圈涟漪的镜湖的碧水,还是旧时模样。

注释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

老大:年纪大了。

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乡音:家乡的口音。

无改:没什么变化。

一作“难改”。

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

一作“面毛”。

衰:减少,疏落。

鬓毛衰:指鬓毛减少,疏落。

相见:即看见我;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

不相识:即不认识我。

笑问:一本作“却问”,一本作“借问”。

消磨:逐渐消失、消除。

镜湖:在浙江绍兴会稽山的北麓,方圆三百余里。

贺知章的故乡就在镜湖边上。

创作背景天宝三载(公元744年),贺知章辞官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此时他已有八十六岁,距他中年离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

人生易老,世事沧桑,心头有无限感慨。

这首组诗就是他回到故乡后所写。

鉴赏这是一首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

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

“少小离家老大回”,诗一开始,就紧扣题目,单刀直入,点明离家与回乡相距年岁之久、时间之遥,其中已蕴藏着很深的感慨。

这感慨在同题第二首诗中即有明白的描写:“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山河依旧,人事消磨,将自然的永恒与人生的多变作了鲜明的对照。

这里是明写,在“少小离家老大回”中是隐含,表现手法不同,艺术效果也不同。

第二句“乡音无改鬓毛衰”用的也是对比法,但不是自然与人生的对比,而是语言与鬓发的对比。

贺知章回乡偶书 贺知章《回乡偶书》原文、注释、翻译与赏析

贺知章回乡偶书 贺知章《回乡偶书》原文、注释、翻译与赏析

贺知章回乡偶书贺知章《回乡偶书》原文、注释、翻译与赏析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催。

贺知章回乡偶书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注释】:(1)偶书:随便写的诗。

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有所感就写下来的。

(2)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

老大:年纪大了。

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3)乡音:家乡的口音。

无改:没什么变化。

一作“难改”。

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

一作“面毛”。

衰:减少,疏落。

鬓毛衰:指鬓毛减少,疏落。

【3】(4)相见:即看见我;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

不相识:即不认识我。

(5)笑问:一本作“却问”,一本作“借问”。

(6)消磨:逐渐消失、消除。

(7)镜湖:在浙江绍兴会稽山的北麓,方圆三百余里。

贺知章的故乡就在镜湖边上。

【作者简介】:贺知章简介与生平。

【朗读节奏划分】:回乡偶书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催。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写作背景】:贺知章在公元744年,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时已八十六岁,这时,距他中年离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

人生易老,世事沧桑,心头有无限感慨。

【翻译】:少年时离乡,到老了才回家来;口音没改变,双鬓却已经斑白。

儿童们看见了,没有认识我的;他们笑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翻译二】: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

贺知章回乡偶书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

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的。

他们笑着询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简析】:这是一首久客异乡,返回故里的感怀诗。

全诗抒发了山河依旧,人事不同,人生易老,世事沧桑的感慨。

一、二句,诗人置于熟悉而又陌生的故乡环境中,心情难于平静。

首句写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次句写自己的“老大”之态,暗寓乡情无限。

三、四句虽写自己,却从儿童方面的感觉着笔,极富生活情趣。

诗的感情自然、逼真,内容虽平淡,人情味却浓足。

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原文、注释、译文、鉴赏

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原文、注释、译文、鉴赏

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原文、注释、译文、鉴赏回乡偶书二首【原文】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译文】少小离开家乡老了才返回,乡音未改两鬓毛发已花白。

孩子们看见个个都不相识,笑着问客人从什么地方来。

离开家乡已经很多年了,近年来人和事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只有门前的镜湖水,春风都不改旧时的波浪。

【鉴赏】贺知章在少年时便已离开家乡,在京为官几十年,等归家时已年逾古稀。

掐指算来,竟已有五十多个春秋。

诗人少年出门求取功名时满怀壮志、英姿勃发。

而回乡时已发如银丝,垂垂老矣。

面对多年未见的家乡,诗人不禁感慨万千。

这两首诗便是诗人抒发感情,慨叹年华易逝、世事无常的作品。

第一首写自己的感受。

首句交代诗的背景:“少小离家老大回”,可见时间跨度之长,诗人半生都漂泊在外。

“无改”与“衰”对照,“乡音”虽未变,但“鬓毛”已经斑白。

诗人多年始终未忘乡音,却不知如今的故乡是否仍有自己的印记。

后两句更是借“儿童”之口,说明自己历尽沧桑终于归家但乡人不识,儿童的“笑问客从何处来”令诗人感慨不已,回乡却如同身是客,暮年的诗人自然心里难以平静。

全诗并未直接抒情,看似平铺直叙的语言中却暗含着澎湃起伏的心绪。

多年来的背井离乡,回家时却难有落叶归根之感。

结尾处看似突兀,却是意境深远。

诗人心中的苦涩难以言表,留给读者细细品味。

第二首是诗人回家后所见到的情景的写照。

诗人从亲友口中得知家乡的巨大变化,不禁感叹时过境迁,数十年后的家乡早已物是人非。

后两句笔锋一转,描写门前湖水,只有它仍在春风的吹拂下轻轻荡漾。

通过它进一步深化物仍在、人已老的感慨。

感情的表达含蓄深沉,耐人寻味。

《回乡偶书》诗意及赏析

《回乡偶书》诗意及赏析

《回乡偶书》诗意及赏析《回乡偶书》诗意及赏析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古诗吧,古诗是古代中国诗歌的泛称,在时间上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中国的诗歌作品。

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回乡偶书》诗意及古诗词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前言《回乡偶书二首》是唐代诗人贺知章的组诗作品。

这两首诗虽是作者晚年之作,但充满生活情趣。

第一首诗在抒发作者久客他乡的伤感的同时,也写出了久别回乡的亲切感;第二首诗抓住了家乡的变与不变的对比,流露出作者对生活变迁、岁月沧桑、物是人非的.感慨与无奈之情。

诗意《回乡偶书》写了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离开了家乡,带着希望和梦想去看外面的世界。

如今,他老了又回到了他早前离开的地方。

抒发了作者久客他乡的伤感的同时,也写出了久别回乡的亲切感。

贺知章在唐玄宗天宝三载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时已八十六岁。

此时距他离开家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

人生易老,世事沧桑,他心头有无限感慨,于是写下了《回乡偶书》这组诗。

原文和翻译其一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翻译:我年少时离开家乡,到迟暮之年才回来。

我的乡音虽未改变,鬓角的毛发却已斑白。

家乡的孩童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我。

他们笑着询问我: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其二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翻译:我离别家乡的时间实在已经是很长久了,回家后才感觉到家乡的人事变迁实在是太大了。

只有门前那镜湖的碧水,在春风吹拂下泛起一圈一圈的波纹,还和五十多年前一模一样。

注释⑴偶书:随便写的诗。

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有所感就写下来的。

⑵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

老大:年纪大了。

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⑶乡音:家乡的口音。

无改:没什么变化。

一作“难改”。

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

一作“面毛”。

2024年回乡偶书赏析14篇

2024年回乡偶书赏析14篇

2024年回乡偶书赏析14篇回乡偶书赏析1(约2685字)回乡偶书二首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翻译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

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

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的。

他们笑着询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已经离开家乡很多年了,回家后才感觉到家乡的人事都已变化太多只有门前那在春风吹拂下泛起一圈一圈涟漪的镜湖的碧水,还是旧时模样。

注释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

老大:年纪大了。

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乡音:家乡的口音。

无改:没什么变化。

一作“难改”。

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

一作“面毛”。

衰:减少,疏落。

鬓毛衰:指鬓毛减少,疏落。

相见:即看见我;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

不相识:即不认识我。

笑问:一本作“却问”,一本作“借问”。

消磨:逐渐消失、消除。

镜湖:在浙江绍兴会稽山的北麓,方圆三百余里。

贺知章的故乡就在镜湖边上。

创作背景天宝三载(公元744年),贺知章辞官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此时他已有八十六岁,距他中年离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

人生易老,世事沧桑,心头有无限感慨。

这首组诗就是他回到故乡后所写。

鉴赏这是一首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

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

“少小离家老大回”,诗一开始,就紧扣题目,单刀直入,点明离家与回乡相距年岁之久、时间之遥,其中已蕴藏着很深的感慨。

这感慨在同题第二首诗中即有明白的描写:“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山河依旧,人事消磨,将自然的永恒与人生的多变作了鲜明的对照。

这里是明写,在“少小离家老大回”中是隐含,表现手法不同,艺术效果也不同。

第二句“乡音无改鬓毛衰”用的也是对比法,但不是自然与人生的对比,而是语言与鬓发的对比。

语言习惯一经形成,虽经岁月磨砺也难以更改;美好青春难以永驻,童颜黑发转眼即可衰颓。

《回乡偶书》古诗词鉴赏【优秀6篇】

《回乡偶书》古诗词鉴赏【优秀6篇】

《回乡偶书》古诗词鉴赏【优秀6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演讲致辞、合同协议、条据书信、规章制度、策划方案、应急预案、心得体会、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speeche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 letters, rules and regulations, planning plans, emergency plans, experience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other sample essays, and more.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回乡偶书》古诗词鉴赏【优秀6篇】《回乡偶书二首》语言朴实无华,感情自然逼真,充满生活情·趣。

2023年文学_回乡偶书翻译赏析

2023年文学_回乡偶书翻译赏析

2023年回乡偶书翻译赏析《回乡偶书》少年时离乡,到老了才回家来;口音没改变,双鬓却已经斑白。

儿童们看见了,没有认识我的;他们笑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回乡偶书》注释作者: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催。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回乡偶书》译文其一第一首是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

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

在第一、二句中,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一路迤逦行来,心情颇不平静:当年离家,风华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

首句用“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的句中自对,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

次句以“鬓毛衰(cuī催,疏落之意)”顶承上句,具体写出自己的“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言下大有“我不忘故乡,故乡可还认得我吗”之意,从而为唤起下两句儿童不相识而发问作好铺垫。

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

“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了。

全诗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

就全诗来看,一二句尚属平平,三四句却似峰回路转,别有境界。

后两句的妙处在于背面敷粉,了无痕迹:虽写哀情,却借欢乐场面表现;虽为写己,却从儿童一面翻出。

而所写儿童问话的场面又极富于生活的情趣,即使读者不为诗人久客伤老之情所感染,也不能不被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景所打动。

杨衡《对床夜语》诗云:“正是忆山时,复送归山客。

”张籍云:“长因送人处,忆得别家时。

”卢象《还家诗》云:“小弟更孩幼,归来不相识。

”贺知章云:“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语益换而益佳,善脱胎者宜参之。

其二第二首可看作是第一首的续篇。

诗人到家以后,通过与亲朋的交谈得知家乡人事的种种变化,在叹息久客伤老之余,又不免发出人事无常的慨叹来。

回乡偶书的译文简短

回乡偶书的译文简短

回乡偶书的译文简短
《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译文:
嘿哟,想当年咱年纪轻轻就离开家乡出去闯荡啦,这一转眼呐,到老了才回来。

我这说话的口音倒是一点儿都没变,可头发胡子都白花花,变得又稀又少喽。

村里的那些小娃娃见到我,都不认识我是谁。

他们还笑嘻嘻地问我:“您这位客人是从哪儿来的呀?”
这首诗出自唐代诗人贺知章之手。

贺知章这老爷子,在外面混了大半辈子,到老了想着回家乡瞅瞅。

结果呢,家乡变化大,小孩子都不认得他啦。

想想也挺让人感慨的哈。

你说这老爷子,离开家乡那么久,心里指定一直惦记着。

好不容易回来了,却发现自己已经成了外人似的。

不过呢,这也正常,小孩子嘛,没见过他,自然不认识。

但是他们那天真无邪的样子,问他从哪儿来,是不是也挺有趣的?就好像在说:“嘿,您这位陌生的大爷,咋突然冒出来啦?”
咱再想想,贺知章听到小孩子这么问,心里估计又好笑又有点儿不是滋味儿。

好笑的是小孩子啥都不懂,直愣愣地就问了;不是滋味儿
的是,自己的家乡,自己曾经那么熟悉的地方,如今却好像有点陌生了。

不过啊,这也说明了时间过得太快,一切都在变。

咱们每个人不也都这样嘛,有时候离开一个地方久了,再回去,总会有这样那样的感慨。

所以说,这首诗虽然简单,但是里面的滋味儿可深着呢!。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2年回乡偶书原文、翻译及赏析6篇回乡偶书原文、翻译及赏析1回乡偶书原文、翻译及赏析(贺知章古诗)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唐代·贺知章《回乡偶书》译文及注释译文年少时离乡老年才归家,我的乡音虽未改变,没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

家乡的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我。

他们笑着询问我:你是从哪里来的呀?注释偶书:随便写的诗。

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i 见、有i感就写下来的。

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

老大:年纪大了。

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乡音:家乡的口音。

无改:没什么变化。

一作“难改”。

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

一作“面毛”。

衰(cui):现一些教材版本读“shuāi”。

减少,疏落。

鬓毛衰:指鬓毛减少,疏落。

相见:即看见我;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

不相识:即不认识我。

笑问:一本作“却问”,一本作“借问”。

赏析蓄是似不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

写于初来”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

“少小离家老大回”,诗似开始,就紧扣题目,单刀直入,点明离家与回乡相距年岁之久、时间之遥,其中已蕴藏着很深的感慨。

蓄感慨在同题第二不诗中即有明白的描写:“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因旧时波。

”山河依旧,人事消磨,将自然的永恒与人生的多变作了鲜明的对照。

蓄里是明写,在“少小离家老大回”中是隐含,表现手法不同,艺术效果也不同。

第二句“乡音无因鬓毛衰”用的也是对比法,但不是自然与人生的对比,而是语言与鬓发的对比。

语言习惯似经形成,虽经岁月磨砺也难以更因;美好青春难以永驻,童颜黑发转眼即可衰颓。

“乡音无因”既是故乡在诗人身上打下的永远抹不掉的烙印,又是诗人亲近故乡儿童的媒介,所以弥足珍贵;“鬓毛衰”本是离乡数十年来宦游奔波的必然结果,幸而叶落归根,在白发飘萧的垂暮之年,终于返回朝思暮想的故乡,因而倍觉幸运。

诗人蓄时的感情是悲喜交集,感慨与激动参半。

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似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

“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蓄只是淡淡的似问,言尽而意止;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似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蓄看似平淡的似问中了。

全诗就在蓄有问无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

就全诗来看,似二句尚属平平,三四句却似峰回路转,别有境界。

后两句的妙处在于背面敷粉,了无痕迹:虽写哀情,却借欢乐场面表现;虽为写己,却从儿童似面翻出。

而所写儿童问话的场面又极富于生活的情趣,即使读者不为诗人久客伤老之情所感染,也不能不被蓄似饶有趣味的生活场景所打动。

此诗运用了三种对比:通过少小离家与老大回乡的对比,以突出离开家乡时间之长;通过乡音难因与鬓毛易衰的对比,以突出人事变化速度之快;通过白发衰翁与天真儿童的对比,委婉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回乡欢愉之情和人世沧桑之感,并且将蓄两种迥不相同的感情凝合在似起。

全诗采用白描手法,在自然朴素的语言中蕴藏着似片真挚深厚的感情。

读之如饮醇醪,入口很淡,而后劲无穷。

回乡偶书原文、翻译及赏析2原文其一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其二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翻译其一我年少时离开家乡,到迟暮之年才回来。

我的乡音虽未改变,鬓角的毛发却已斑白。

家乡的孩童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我。

他们笑着询问我: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其二我离别家乡的时间实在已经是很长久了,回家后才感觉到家乡的人事变迁实在是太大了。

只有门前那镜湖的碧水,在春风吹拂下泛起一圈一圈的波纹,还和五十多年前一模一样。

赏析第一首是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

就全诗来看,一二句尚属平平,三四句却似峰回路转,别有境界。

后两句的妙处在于背面敷粉,了无痕迹:虽写哀情,却借欢乐场面表现;虽为写己,却从儿童一面翻出。

而所写儿童问话的场面又极富于生活的情趣,即使读者不为诗人久客伤老之情所感染,也不能不被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景所打动。

第二首可看作是第一首的续篇。

诗人到家以后,通过与亲朋的交谈得知家乡人事的种种变化,在叹息久客伤老之余,又不免发出人事无常的慨叹来。

“离别家乡岁月多”,相当于上一首的“少小离家老大回”。

诗人之不厌其烦重复这同一意思,无非是因为一切感慨莫不是由于数十年背井离乡引起。

所以下一句即顺势转出有关人事的议论:“近来人事半消磨。

”三四句笔墨荡开,诗人的目光从人事变化转到了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上。

虽然阔别镜湖已有数十个年头,而在四围春色中镜湖的水波却一如既往。

诗人独立镜湖之旁,一种“物是人非”的感触自然涌上了他的心头,于是又写下了“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的诗句。

回乡偶书原文、翻译及赏析3回乡偶书二首其一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其一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古诗简介《回乡偶书二首》是唐代诗人贺知章的组诗作品。

这两首诗虽是作者晚年之作,但充满生活情趣。

第一首诗在抒发作者久客他乡的伤感的同时,也写出了久别回乡的亲切感;第二首诗抓住了家乡的变与不变的对比,传达出作者对生活变迁、岁月沧桑、物是人非的感慨与无奈之情。

翻译/译文其一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

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斑白。

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的。

他们笑着询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其二我离别家乡的时间已经很长了,回家后才感觉到家乡的人事变迁实在是太大了。

只有门前那镜湖的碧水,在春风吹拂下泛起一圈一圈的波纹,还和五十多年前一模一样。

注释偶书:随便写的'诗。

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有所感就写下来的。

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

老大:年纪大了。

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乡音:家乡的口音。

无改:没什么变化。

一作“难改”。

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

一作“面毛”。

衰(cuī):疏落,衰败。

鬓毛衰:老年人须发稀疏变白。

相见:即看见我;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

不相识:即不认识我。

笑问:一本作“却问”,一本作“借问”。

消磨:逐渐消失、消除。

镜湖:在浙江绍兴会稽山的北麓,方圆三百余里。

贺知章的故乡就在镜湖边上。

赏析/鉴赏第一首是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

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

在第一、二句中,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一路迤逦行来,心情颇不平静:当年离家,风华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

首句用“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的句中自对,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

次句以“鬓毛衰”顶承上句,具体写出自己的“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言下大有“我不忘故乡,故乡可还认得我吗”之意,从而为唤起下两句儿童不相识而发问作好铺垫。

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

“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了。

全诗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

就全诗来看,一二句尚属平平,三四句却似峰回路转,别有境界。

后两句的妙处在于背面敷粉,了无痕迹:虽写哀情,却借欢乐场面表现;虽为写己,却从儿童一面翻出。

而所写儿童问话的场面又极富于生活的情趣,即使读者不为诗人久客伤老之情所感染,也不能不被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景所打动。

杨衡《对床夜语》诗云:“正是忆山时,复送归山客。

”张籍云:“长因送人处,忆得别家时。

”卢象《还家诗》云:“小弟更孩幼,归来不相识。

”贺知章云:“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语益换而益佳,善脱胎者宜参之。

第二首可看作是第一首的续篇。

诗人到家以后,通过与亲朋的交谈得知家乡人事的种种变化,在叹息久客伤老之余,又不免发出人事无常的慨叹来。

“离别家乡岁月多”,相当于上一首的“少小离家老大回”。

诗人之不厌其烦重复这同一意思,无非是因为一切感慨莫不是由于数十年背井离乡引起。

所以下一句即顺势转出有关人事的议论。

“近来人事半消磨”一句,看似抽象、客观,实则包含了许多深深触动诗人感情的具体内容,“访旧半为鬼”时发出的阵阵惊呼,因亲朋沉沦而引出的种种嗟叹,无不包孕其中。

唯其不胜枚举,也就只好笼而统之地一笔带过了。

三四句笔墨荡开,诗人的目光从人事变化转到了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上。

镜湖,在今浙江绍兴会稽山的北麓,周围三百余里。

贺知章的故居即在镜湖之旁。

虽然阔别镜湖已有数十个年头,而在四围春色中镜湖的水波却一如既往。

诗人独立镜湖之旁,一种“物是人非”的感触自然涌上了他的心头,于是又写下了“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的诗句。

诗人以“不改”反衬“半消磨”,以“惟有”进一步发挥“半消磨”之意,强调除湖波以外,昔日的人事几乎已经变化净尽了。

从直抒的一二句转到写景兼议论的三四句,仿佛闲闲道来,不着边际,实则这是妙用反衬,正好从反面加强了所要抒写的感情,在湖波不改的衬映下,人事日非的感慨显得愈益深沉了。

还需注意的是诗中的“岁月多”、“近来”、“旧时”等表示时间的词语贯穿而下,使全诗笼罩在一种低回沉思、若不胜情的气氛之中。

与第一首相比较,如果说诗人初进家门见到儿童时也曾感到过一丝置身于亲人之中的欣慰的话,那么,到他听了亲朋介绍以后,独立于波光粼粼的镜湖之旁时,无疑已变得愈来愈感伤了。

陆游说过:“__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回乡偶书二首》之成功,归根结底在于诗作展现的是一片化境。

诗的感情自然、逼真,语言声韵仿佛自肺腑自然流出,朴实无华,毫不雕琢,读者在不知不觉之中被引入了诗的意境。

像这样源于生活、发于心底的好诗,是十分难得的。

回乡偶书原文、翻译及赏析4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翻译我离别家乡的时间实在已经是很长久了,回家后才感觉到家乡的人事变迁实在是太大了。

只有门前那镜湖的碧水,在春风吹拂下泛起一圈一圈的波纹,还和五十多年前一模一样。

注释消磨:逐渐消失、消除。

镜湖:湖泊名,在今浙江绍兴会稽山的北麓,方圆三百余里。

贺知章的故乡就在镜湖边上。

创作背景贺知章在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杭州萧山),时已八十六岁。

此时距他离开家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

人生易老,世事沧桑,他心头有无限感慨,于是写下了这组诗。

赏析这首诗可看作是第一首的续篇。

诗人到家以后,通过与亲朋的交谈得知家乡人事的种种变化,在叹息久客伤老之余,又不免发出人事无常的慨叹来。

“离别家乡岁月多”,相当于上一首的“少小离家老大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