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直肠炎治法与用药灌肠中药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放射性直肠炎治法与用药灌肠中药方

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放射性直肠炎

放射性直肠炎是指盆腔、腹腔或腹膜后恶性肿瘤经放射治疗后引起的直肠炎症性病变,因直肠移动度较差,腹、盆腔恶性肿瘤经放射治疗后可导致直肠黏膜损伤,形成闭塞性血管内膜炎而引起直肠黏膜糜烂、溃疡或出血,严重者可诱发直肠狭窄或瘘管形成。随着放射治疗在腹、盆腔恶性肿瘤治疗中的广泛应用,该病的发病率亦呈逐年增高的趋势。本病是肛肠科临床中较常见的肠道疑难病症之一,因其病情反复、病性顽固,迁延难愈,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亦为其带来一定的心理负担。

药物保留灌肠采用经肛门局部给药的方式,使药液直达病所,直接作用于受损肠黏膜表面,以其针对性强、起效迅速等优点,可达到改善直肠局部黏膜组织的血液循环、增强肠上皮细胞的再生更新能力、促进肠黏膜修复与溃疡愈合的目的。然而西药灌肠主要以改善临床症状,如止血、止痛、抗炎为法,多以抗生素及激素类药物为主,尚存在疗效不确切、病情易反复及不良反应明显等劣势。中医中药在辨证施治的同时可达到标本同治、攻补兼施的目的,在治疗本病方面优势显著。

1 病因病机

直肠肠壁组织经放射线照射后可引起肠道屏障功能障碍,抑制肠黏膜细胞更新,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坏死脱落,使血管通透性增加,引起肠壁微血管内血栓形成,肠黏膜充血、水肿及炎细胞浸润,诱发闭塞性动静脉内膜炎,导致肠壁缺血、黏膜糜烂、溃疡形成。肠镜下表现为肠黏膜充血、水肿、糜烂、溃疡,严重者可出现肠壁间质纤维化、肠腔狭窄或瘘道形成。临床上患者多以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里

急后重、骶尾部疼痛等为主要表现。

中医学虽无放射性直肠炎的病名,但结合其临床表现应归属于“下痢” “泄泻” “便血” “肠癖”等范畴。中医学认为放射线属“火热毒邪” ,长期经放射线照射,可致热毒蕴结肠腑,邪毒滞留积聚,火热毒邪灼伤大肠气血,热伤肠络,邪入血分,导致大肠传导失司,脾失健运,湿邪不化,湿热交结,下迫大肠,热迫血行,络损血溢,肉腐成脓而出现腹泻、黏液脓血便等症; 热迫大肠,气机壅滞,腑气不通则腹痛、里急后重。肿瘤患者本已正气虚损,气血亏虚,无力御邪,加之毒邪外侵,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之,因此更易耗气伤阴,正气益亏,气血凝滞,日久则疾病缠绵难愈。因此本病多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病性以热、毒、湿、瘀为主,后期则正气亏虚、虚中夹瘀。病位在大肠,与脾胃及小肠关系密切,其病机为热毒蕴结、瘀阻脉络、湿热内蕴、中虚气弱。因此治疗时应以扶正祛邪为法,祛邪着重清热解毒、利湿行气、化瘀止血,扶正则应健脾补虚、固护正气。

2 治法与用药

2. 1 清热解毒,利湿祛邪,化腐敛疮

放射线属火热毒邪,热毒之邪乃致病之本。火为阳邪,热毒弥漫,熏灼肠腑,脂络受损,发为肿疡,肉腐成脓,而后见黏液脓血便。毒邪侵及脾胃,则水液失于运化,聚而生湿,湿由中生,湿热搏结,下注肠道,则见下痢之症。因此治疗时应以清热解毒、利湿祛邪为第一要务。尤其疾病急性发作或预防性用药更应以解毒祛湿为法,清解肠道的瘀浊毒邪,以待湿退毒解而痢止。白头翁汤为首选方药,清热解毒,凉血燥湿止痢,《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云: “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下利欲饮水者,以有热故也,白头翁汤主之。”该方为治疗湿热毒痢的经典要方,其中白头翁苦寒能入阳明血分,凉

血止痢; 秦皮苦寒而性涩,可凉肝益肾而固下焦; 黄连苦寒,泻火解毒,燥湿厚肠,能降泄一切有余之湿火,为治痢要药; 而黄柏擅清下焦湿热,且滋阴降火,解毒敛疮。四药共用,以其“寒能胜热,苦能坚肾,涩能断下也” 。欲增强解毒之功,亦可加入蒲公英、败酱草、金银花等药,蒲公英清热解毒,消痈散结,主治内外热毒疮痈诸症,现代药理研究显示,该药具有抗菌、抗炎、抗肿瘤且提高免疫功能等作用[1 ] ; 败酱草性微寒味苦,清热解毒,消痈排脓,祛瘀止痛,“治肠炎下痢” ; 金银花凉血而解血分热毒,可疗血痢便血,与上药相伍,共奏祛瘀排脓、解毒疗疮之功。

2. 2 化瘀止血,行气止痛,急则治标

放射线侵及肠道,火热毒邪郁积下焦,窜入营血,热迫血行,血不循经,溢于脉外则便血; 邪滞于中,肠道气机壅滞,腑气不通,闭塞滞下,气血凝滞,与湿热相搏则发为腹痛、泄泻之症。放射性直肠炎以腹痛、黏液脓血便为主症,因此治疗时应强调止血、止痛以治其标; 同时,邪毒入里,壅滞气血,血热成瘀,若疾病日久,则久病成瘀,治疗时亦可佐以活血化瘀之品,瘀血不去,新血不生,除瘀血可以改善肠道局部微循环障碍,促进黏膜修复。虽该病以腹泻为主要症状,但临证时应以祛邪为主,避免使用大量涩肠止泻之品,以免毒邪滞留,迁延难愈。

止血药种类较多,可分别选择凉血止血、化瘀止血、收敛止血等药物,其中地榆、槐花清热凉血以止血; 三七散瘀血,“止血而不留瘀,化瘀而不伤正” ,消肿止痛,同时具有较好的抗肿瘤[2 ]与抗辐射[3 ]的作用; 白及性寒味苦,质黏而涩,收敛止血,消肿生肌,为治疗溃疡性出血之要药; 仙鹤草收敛止血、解毒止痢,出血症不论寒热虚实皆宜; 大黄凉血止血,活血化瘀,“主治下痢赤白,里急腹痛” ,以上诸药均可选用。腹泻日久,湿热下利,气机不畅,则可见里急后重之症,“木香乃三焦气分之药,能升降诸气” “大肠气滞

则后重,下焦气滞者宜之,乃塞者通之也” ,故佐木香行大肠之气滞,为治疗湿热泻痢里急后重之要药。

2. 3 健脾补虚,滋阴养血,固护正气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正气实而后能滋养元气。肿瘤患者本已正气亏虚,外加火热毒邪之放射线外侵,壮火食气,则加剧其伤阴耗气之势; 疾病后期,病情迁延,久病伤正,虽病已缓,脓血便轻,但阴血已伤,故正虚为疾病之本,故正虚邪实,虚实夹杂为主要病机。治疗时不可一味攻邪,应时时不忘固护正气,忌大施苦寒攻伐之品。

火热毒邪直中肠腑,胃肠功能失司,脾胃功能受损,脾失健运,湿邪内生,湿与热结,湿热下注则腹泻,故健脾补虚以利湿为其主要治法,脾健则湿可化,湿化则泻可止。黄芪、白术、甘草之属为健脾之代表,补气扶正以祛邪,且该类药物具有不同程度的免疫活性作用,可显著增强和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4 ]。黄芪味甘性温,健脾补虚,为补中益气之要药,亦可托毒敛疮生肌,尤适用于肠道脓疮久溃不敛者。现代研究[5 ]认为,黄芪对放射线照射后的组织损伤有明显的保护及修复作用; 白术入脾胃二经,和中益气,培土燥湿,祛脾胃中湿; 甘草性平味甘,补脾益气,兼清热解毒,调和诸药,其主要成分可抗炎抗菌、保护黏膜、抗溃疡,其中甘草次酸有类皮质激素之效[6 ],可有效抑制肠壁黏膜水肿与炎性渗出,缓解肠壁的过敏反应。三药合用,补气健脾升阳,燥湿敛疮生肌,扶助正气。疾病日久,病势已缓,长期火热毒邪外侵,阴津气血耗伤,气血不足以濡养经脉,且患者肠道清浊不分,局部循行受阻,气滞血凝,血败肉腐,治疗时亦可适量加入当归、白芍及鸡血藤等养血活血之品,使瘀去新生,活血而不伤正,促进肠道黏膜修复。

3 操作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