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文化的主要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兰台世界2012·11月下旬

581—907年,繁荣昌盛的隋唐文化走过了300余年光辉灿烂的发展历程。它在继承和发扬历代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形成了融汇整合、兼容并蓄的独特的文化胜景,是我国古代文化发展的一个高峰,也是当时世界文化的一座标杆。本文旨在概述隋唐文化成就的基础上,重点探讨隋唐文化的主要特点,并就其文化繁荣昌盛的历史原因作深入分析。

一、隋唐文化成就拾零

隋唐诗歌文学是隋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被后世铭记较多的隋唐文化繁荣的表征之一。特别是唐朝,可谓中国古代诗歌最辉煌的时代。流传至今的唐诗数量达到惊人的5万首,诸如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柳宗元、白居易、李商隐、王勃等唐朝诗人的名字响彻古今,享誉大江南北。

隋唐也是中国佛教文化发展的关键时期,它承接两汉,开启了后世一千多年佛教扎根中国文化内核的序幕。经书的传诵和佛教石窟艺术的兴盛是隋唐佛教文化发展的两个重要标志。其中我国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制品就是于868年完成的佛家经典《金刚经》。丝绸之路上的敦煌莫高窟是一部直观的中国石窟艺术编年史,它保存了大量隋唐时期的佛像雕塑遗迹。隋代佛像表现出南北朝佛像雕塑向唐朝过渡的特点。唐朝佛像雕塑面相慈爱、温和、庄严,体态丰满,已经完全将天竺人的外貌特征汉化为自己的民族特色。此外,敦煌壁画也刻画出了隋唐社会文化生机勃勃的场景。

隋唐建筑文化是有关隋唐文化文献中较少提及的部分,但这并不能遮掩隋唐建筑文化的高超水平。目前世界上最古老的石拱桥赵州桥即是出自隋朝李春的设计。赵州桥的建成说明当时隋朝的建筑水平已经非常成熟。还有隋唐时期的城市建设以及宫殿建筑,它们气势磅礴、雄浑华美。例如古都西安、大明宫含元殿等,至今都可从中窥看隋唐建筑艺术之美和建筑文化之兴。总之,隋唐文化中有关绘画、书法、音乐、舞蹈、科技等等文化成就和表征的文字记录浩如烟海,如繁星点点,闪耀古今[1]25。

二、隋唐文化的主要特点

第一,隋唐文化是多元化、多样性地域文化交融的产物。隋唐文化显现出多元化和多样性的特色,这与隋唐时期各地文化的融合密不可分。南北朝末期,国家分裂,战争连年,生活在不同地域的各民族以各自独特的生活方式存在于中华大地上,他们有各自不同的语言、习俗和文化。例如,由于西部边塞地区常年大风扬沙,土地贫瘠,恶劣的生存环境使得生活在那里的居民性格豪迈、粗犷,他们对于大漠、落日、孤烟、古道等孤寂、苍凉景象情有独钟,并能够在现实的孤寂与苍凉中寻找到对生活的豁达和坚持。于是,这一地区的文化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苍劲雄浑、粗犷质朴的风格。而江南地区地理环境优越,并受当地政治、学术氛围及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江南文化表现出婉约、清秀、明朗、俊逸的风格。这一风格对于隋唐文化的发展趋势有着深刻影响。例如隋文帝在礼乐方面采纳多种文化形式,注重各地文化的交流与交融,因此,文化的地域性融合在隋朝有了生根发芽的土壤,一种突破界限与束缚的多元文化格局产生了。唐朝时期,由于政治经济的稳定与强盛,文化资源更加丰富,地域的局限性对于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小,加上来往于各地的商人和文人活动频繁,更有助于各地文化的传播,使得地域间文化融合的宽度和深度都得到进一步提升。隋唐文化在不受地域限制的情况下更显繁荣之势,其兼容并蓄、多样性与多元性并存的特点是地域文化交融的结果。

第二,胡化倾向。隋唐文化在融合地域与民族文化基础上逐渐显现出胡化的倾向。因此,胡化也是隋唐文化的主要特点之一。隋唐文化呈现胡化倾向与民族文化融合和统治阶级推行的民族文化融合政策密不可分,也与部分隋唐统治者和鲜卑族有亲缘关系有关。如隋文帝父亲是鲜卑贵族,其妻独孤氏也是鲜卑族人。唐代李氏皇帝也有鲜卑族血统。因此,唐太宗认为,作为统治阶级,对待汉族与少数民族应一视同仁。同时,他也大力推行胡汉民族融合政策。东突厥被唐灭后,近万家东突厥将领举家迁往长安。在唐朝政府部门中还有不少突厥、鲜卑族等少数民族官员。因此,隋唐统治阶级对民族融合的支持政策为隋唐文化胡化奠定了深厚的社会根基。隋唐文化胡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婚恋观念和习俗受到影响。在鲜卑族和突厥的影响下,隋唐时期封建传统的贞节观念受到挑战,妇女的贞节观念淡薄,改嫁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除了观念上的变化,婚礼习俗也受到鲜卑族影响,婚礼经常选择在户外举行。其次,饮食习惯发生变化。隋唐时期人们饮食结构受到胡人影响,喜欢吃以面粉为主要原料的“胡饼”,喜欢饮用西域葡萄酒,而且在当时的长安还有许多由胡人开设的酒铺。再次,衣着服饰的胡化。隋唐时期的人们喜欢模仿胡人穿衣戴帽,他们偏好穿贴身紧窄且活动便利的胡服,戴顶部略尖的胡帽。

这些形象在部分陪葬墓穴的壁画中依稀可见。最后,音律、舞蹈的胡化。隋朝的《九部乐》以及唐朝的《十部乐》中的大部分乐章都来自西域,充满浓郁的民族风情及地域特色。当时宫廷中臣子和宫女都学习跳胡舞,杨贵妃也擅长胡舞。由此可见,隋唐文化的胡化特征非常明显,西域文化对于隋唐文化的影响也由此可见一斑。

尽管如此,华夏文明在隋唐时期并未显出颓废之势,而是愈加灿烂辉煌。这主要源于以下两点:其一,汉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是相互渗透的,汉人着胡服,胡人也喜爱着汉服,因而在文化的交融与渗透过程中,

胡文化也成为华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二,儒家文化在华夏文化与胡文化的交融中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在胡文化对中原地区产生影响的时候,儒学也对西域胡人的思想意识形态产生了重要影响。胡人效仿汉人在西域兴办学校,

传授孔孟之道。在中原地区与汉人杂居的胡人也由于受到儒家思想的熏陶逐步被汉化。总而言

581—907年,繁荣昌盛的隋唐文化走过了300余年光辉灿烂的发展历程。本文旨在概述隋唐文化成就的基础上,重点

探讨隋唐文化的主要特点,并就其文化繁荣昌盛的历史原因作深入分析。

隋唐文化特点

略论隋唐文化的主要特点

西安外事学院张皛

摘要关键词DANG'ANJIEDU

48

兰台世界2012·11月下旬

………………………………………………………………………………………………………………………………………………………

之,隋唐时期的文化虽然呈现出明显的胡化趋势,但华夏文明并未被取而代之,而是在与西域文化融合的基础上大放异彩。

第三,儒、释、道文化鼎盛发展。隋唐时期的宗教文化在中国古代史上显得尤为繁盛,这与统治阶级在对待宗教问题上推行开放政策、创造宽松的宗教环境有关。繁荣发展的儒、释、道文化中:首先,儒家文化兴盛。儒家文化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并不算宗教文化,但由于其文化思想理念在极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因此,至隋唐时期,儒家文化已发展得较为成熟,并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当时人们已经将儒家文化视为宗教加以信奉。隋唐时期的统治者对于儒家文化在治国兴邦方面的作用予以肯定,因此对儒家文化也相当重视。唐朝统治者还在学堂专门开设传授儒家文化的课程以推广儒家文化,促进儒学在隋唐时期的发展与兴盛。其次,佛教文化盛极一时。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原地区,在隋唐时期达到鼎盛。这一时期,统治者大增僧侣数量,并在各地大兴土木修建寺庙。645年,玄奘由印度回到长安,翻译的经书数量和种类极大增加,这无疑对佛教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此外,佛教中各宗派的成立与发展也是佛教文化在

隋唐时期兴盛的重要表现。最后,

道教文化繁荣。道教文化在隋唐时期也有极大发展。从隋文帝到唐高祖都推崇道教文化。隋文帝修葺道教圣地。唐太宗规定道士的地位高于僧侣。唐玄宗则亲自为《老子》添加注释。统治者对于道教的推崇使得道教文化在隋唐时期呈现出繁

荣景象[2]19。

上述隋唐文化成就及其特点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第一,国家长期统一为繁荣文化的孕育与积淀提供了安稳的社会大环境;第二,生产力水平空前提高,农业、手工业、商业在当时世界范围内均是首屈一指,为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创造了雄厚的物质条件;第三,封建社会制度经过近千年的发展与完善在隋唐时期达到鼎盛,为封建文化的兴盛给予了充分的制度保障。总而言之,隋唐文化是我国古代文化发展的一个巅峰阶段,其繁荣昌盛的历史至今对我国社会

主义文化事业的发展仍具有宝贵的借鉴价值[3]24。

参考文献

[1]张云鹏.盛唐气象[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

[2]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3]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提三尺剑,马上取天下”的刘邦创建了西汉王朝,布衣卿相、平民皇帝掌握了朝廷大权,整个社会统治集团实现了一次空前大换血。汉代皇族是依托汉代皇帝建构起来的,它与先秦世代传承的贵族不同,其教育内容、方式、效果因之有了较大变化。汉代皇族教育对刘氏皇族素质的养成和社会历史发展有着直接影响。

汉代皇族是分层的,皇族的不同阶层接受教育的方式差别明显。根据汉代皇族成员所能享受的特权,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上层(皇帝、太子)、中层(诸侯王、王子侯)、下层(远支皇族成员)。下面我们分阶层来具体分析汉代皇族的受教育状况,探析皇族各阶层的教育效果,以增进对汉代社会历史文化的认识。

一、上层皇族成员教育

刘邦家族在秦朝属于相当普通的编户齐民,家族出身并不高贵。秦末群雄逐鹿,刘邦集团力挫群雄,重新建立起了统一王朝。刘邦成为汉朝的开国皇帝,功臣集团成为开国元勋,刘邦所在的家族一跃成为天潢贵胄的皇族。刘邦家族并不大,家族的主要男性成员为兄弟子侄,汉初“非刘氏不王”原则确立后封立的同姓诸侯王屈指可数,汉代皇族就是在这个规模有限的家族上逐步发展起来的。刘氏皇族的出身带有明显的平民家族特性,与先秦时代代相传的贵族家族有着显著区别。凭借着刘邦做了皇帝,其家族成员的身份一跃成为了贵族,但刘氏皇族转变成真正的贵族却需要更长时间。平民家族和皇族在教育内容、目标、效果上有着明显差异:平民受教育,学习文化知识,提高个人修养和能力,以期赢得更好的发展空间;皇族贵族教育,则主要着眼于提升道德修养和治国理政的能力,增强自我约束能力,以期有效地行使手中的特权。

皇帝和太子,是皇族中的最上层。在皇帝集权专制体制下,皇帝及太子的个人素质和能力直接影响着皇朝运转。皇族教育对皇帝、太子的素质、品格、道德修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刘氏皇族出身平民,其转变为贵族后接受的教育有一个逐步贵族化

的过程,

汉代皇族教育有着鲜明的时代性和阶段性。刘邦“马上得天下”,其本身文化教育程度不高,他对文化的态度有一个逐渐适应、转变的过程。刘邦立刘盈为太子之后,委任叔孙通、张良为太子太傅、少傅,负责教育太子。文帝以藩王继位,其

继位时早已成年,其教育主要是在代国进行的。文帝、景帝、武帝时选任的太子太傅、太子少傅多为忠厚长者、质朴者,多数从朝廷

公卿中选任。文帝时贾谊指出:“天下之命,县于太子;太子之善,在于

早谕教与选左右”[1]186

,并对如何进行太子教育有系统论述。晁错上疏

文帝,建议对太子进行数术教育,以全方位提高太子的素质,增强太子的行政能力。贾谊、晁错语重心长、言辞恳切地提到太子教育问题,表明当时的太子教育仍存在较多问题,汉初的皇帝及太子教育还在探索过程中。“孝文时颇登用,然孝文颇好刑名之言。及至孝景,不任

儒,窦太后又好黄老术,故诸博士具官待问,未有进者。”

[2]3592

文帝喜好刑名之言,治刑名的张欧、学申商刑名的晁错都曾参与太子教育,景

帝受刑名之术影响相当大。汉武帝以后,太子教育逐步走向成熟,儒家文化经典成为太子教育的重要内容,担任太子师傅者由此前谨慎

可靠的大臣转为学有专攻的儒家学者。太子及皇帝的儒学文化素养有了较大提高,皇帝诏书中越来越多地引用儒家经典言论,朝廷政治汉代皇族上层、中层成员的教育事宜由专职人员负责,皇族下层成员教育由各宗支独立进行,缺乏统一的机构和制度

规范。汉代皇族教育对皇族成员素质和能力的养成有直接影响,也影响着汉代社会历史文化的发展。

汉代皇族教育

论汉代皇族教育

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韩仲秋

摘要关键词DANG'ANJIEDU

4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