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侠文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侠文化第一周教案:侠、侠文化、侠文学
•一、侠
(一)韩非子对“侠”的三处描述
《八说》:“弃官宠交谓之有侠……有侠者,官职旷也……匹夫之私誉,人主之大败也。


《八说》:“人臣肆意陈欲曰侠……下以受誉,上以得非。


《五蠹》:“侠以武犯禁……群侠以私剑养……其带剑者,聚徒属,立节操,而犯五官之禁。


由此推导出来的侠的特征是:
基本立场——私义
基本性质——私剑
五点具体行为——行义、武勇、任誉、聚徒、犯禁
(二)《说文解字》里的侠
侠,俜也。

段注:“荀悦曰:‘立气齐,作威福,结私交,以立强于世者,谓之游侠。

’如淳曰:‘相与信为任,同是非为侠,所谓权行州里,力折公侯者也。

’或曰:‘任,气力也;侠,甹也。

’按:侠之言夹也。

夹者,持也。

经传多假‘侠’为‘夹’,凡‘夹’皆用‘侠’。


俜,使也。

段注:“《丂部》:甹,侠也。

三辅谓轻财者为甹。

然则俜甹音义皆同。


——侠:强横者——仗义行侠
——俜:轻财者——仗义疏财
(三)社会学意义上的汉代四类游侠人群
侠士——体制之外的武士,以及身在体制而悖逆体制的士,如“弃官宠交”者。

侠客——门客、食客,处于非皇权的依附地位的武士,即《史记·孟尝君列传》“太史公曰”所说“孟尝君招致天下任侠”。

侠少——“少年”与“恶少年”,如《史记·留侯世家》张良“聚少年百余人”、《汉书·酷吏传·尹赏》所记长安少年。

豪侠——豪强与侠的结合,如《后汉书·袁绍传》“论曰”:“袁绍初以豪侠得众,遂怀雄霸之图。

”也即《天龙八部》慕容世家“王霸雄图”一类。

(四)总结
到汉末,中国游侠的基本格局已经形成。

其标志是:
1,正史体史书中,仅有《史记·游侠列传》、《汉书·游侠传》、《魏略·勇侠传》,其后游侠无传。

2,形成相对固定的游侠行为模式——结私交、疏财货、为豪雄、明恩仇、为暴豪、纵性情。

3,形成相对固定的游侠行为周期——社会非常稳定的“盛世”和社会非常不稳定的“易代之际”,游侠都尤其活跃。

4,正史记载的消弱与野史记载的增强,游侠成为一种文化符号,标志着“侠”由社会行为兴奋期进入文化行为兴奋期。

二、侠文化
(一)侠文化的四大支柱
游侠——侠文化的历史学层面。

游侠的历史发展与历史记载。

江湖——侠文化的社会学层面。

游侠的社会活动与社会背景。

武功——侠文化的特殊行为层面。

中国之侠的特殊行为方式与特殊道德追求。

武侠小说——侠文化的特殊审美层面。

中国之侠的特殊文学艺术表现。

(二)中国侠文化的研究方法
1,文化基因论——中国侠文化里包含了哪些文化基因,与中国文化主体结构的关系。

2,文化层次论——中国侠文化在中国文化层级结构中的地位。

借鉴雷蒙·威廉斯的“三种文化定义”(理想的、文献的、社会的),侠文化是对一种特殊生活方式的描述,要从“感觉的结构”中寻找到“活生生的文化”同时也是“选择性传统的文化”。

3,历史结构论——借鉴布罗代尔的“整体史”理论,结构的历史(侠文化在中国总体历史中的位置及其抽象意义)、局势的历史(侠文化对具体历史时代的影响)、事件的历史(具体的游侠人物与游侠事件)。

三、侠文学
(一)游侠诗歌
(二)武侠小说
1,武侠小说的时代发展
2,武侠小说的文类特性
3,武侠小说的作家作品
4,武侠小说与新兴传媒
5,武侠小说与周边艺术
参考文献
1,韩云波.《韩非子》与战国游侠.四川大学学报,1994(3).
2,陈宝良.中国流氓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3,韩云波.《史记》与西汉前期游侠.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6(3).
4,韩云波.《汉书》与西汉后期游侠.贵州师范大学学报,1995(1).
5,韩云波.论东汉和三国时期的游侠.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5(2).
6,雷蒙·威廉斯.文化分析//罗钢,刘象愚主编.文化研究读本.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7,彼得·伯克.历史学与社会理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中国侠文化第二周教案:中国之侠的三次历史高潮(上)
•参考文献:
1,《史记·游侠列传》
2,《汉书·游侠传》
3,金庸《三十三剑客图》
4,刘飞滨.建安游侠诗与儒家精神.西南大学学报,2007(3):29-34.
5,韩云波.陈子昂的侠气与初唐文学革命.重庆师院学报,1993(1):76-82;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3(8).6,许金华.论柳宗元散文中的“侠”意识.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5):60-64.
第一波:秦汉游侠
(一)《史记》之侠
最早集中记载侠的历史,是司马迁的《史记》。

其时距汉兴70年,距《韩非子》大约100年。

《史记》总结游侠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先秦游侠。

两类:
——王亲卿相贤士之侠:战国四公子之类。

——闾巷布衣匹夫之侠:已经湮没无闻。

第二阶段:汉兴之侠。

有记载的侠。

代表人物为朱家、田仲、王公、剧孟、郭解等,尤以朱家、郭解为代表,《游侠列传》重点记此二人。

第三阶段:当世之侠。

郭解之后,侠分化为两类:
——君子之侠:虽为侠而逡逡有君子退让之风
——暴豪之侠:盗跖之居民间者
(二)《汉书》之侠
汉武帝之后,侠风大变,《汉书·地理志》说“富人则商贾为利,豪杰则游侠通奸”。

政府与游侠形成尖锐矛盾对立。

西汉后期之侠形成三大特点,也是三大类型:
——轻侠横行于江湖。

原涉。

——气侠纵横于朝廷。

陈遵。

——鹰爪跋扈于市井。

楼护。

(三)《后汉书》与《三国志》之侠
东汉初年风气改变。

《汉书·刑法志》:“自建武、永平,民亦新免兵革之祸,人有乐生之虑。

与高、惠之间同,而政在抑强扶弱,朝无威福之臣,邑无豪杰之侠。


马援告诫子侄说:“杜季良豪侠好义,忧人之忧,乐人之乐,清浊无所失……吾爱之重之,不愿汝曹效也。

……效季良不得,陷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者也。


东汉侠风逐渐萎缩。

直到汉末,群雄并起,侠风再现。

诸侯为侠——董卓、曹操、袁术、袁绍、刘备、孙坚;
将帅为侠——曹仁、许褚、典韦、审配、徐庶、鲁肃、甘宁、凌统;
文士为侠——曹植、嵇康。

第二波:隋唐豪侠
(一)隋唐之际,游侠充当鼎新先锋
1,李渊太原起兵,布告征召“侠少良家之子弟”从军。

2,《旧唐书·太宗本纪上》:“太宗潜图义举,每折节下士,推财养客,群盗大侠,莫不愿效死力。


3,《旧唐书·隐太子建成传》:“私召四方骁勇,并募长安恶少年二千余人,畜为宫甲,分屯左、右长林门,号为长林兵。

”成为太子李建成私人武装。

4,隋末群雄将帅,多有豪侠。

(二)盛世承平,豪侠竞显少年英杰
1,郭元振,魏州贵乡人。

举进士,授通泉尉。

任侠使气,不以细务介意,前后掠卖所部千余人,以遗宾客,百姓苦之。

2,哥舒翰,……家富于财,倜傥任侠,好然诺,纵蒲酒。

年四十,遭父丧,三年客居京师,为长安尉不礼,慨然发愤折节,仗剑之河西。

3,太学博士李涉、金吾兵曹茅汇者,于京师贵游间以气侠相许,二人出入李程及李逢吉之门。

(三)千古文人,侠客放飞心灵梦幻
邓绎《藻文堂谭艺·三代篇》说:“唐人之学博而杂,豪侠有气之士,多出于其间。

磊落奇伟,犹有西汉之遗风。

而见诸文辞者,有陈子昂、李白、杜甫、韩愈、柳宗元之属,堪与谊、迁、相如、扬雄辈相驰骋以下上。


1,陈子昂:进取立功、知恩图报的侠士心态;综合了用世之志、慷慨之气、阔大之貌、武毅之风的侠性文学。

2,李白:少年的轻侠梦幻;中年的大侠人格;老年的隐侠心态。

3,王维:少年豪侠与文采风流的完美结合。

(四)藩镇幕府,隐侠造就铁血传奇
1,藩镇之侠的现实表现
魏博藩镇:田承嗣世事卢龙军,以豪侠闻。

泽潞藩镇:刘从谏帐下,甄戈者,颇任侠,从谏厚给恤,坐上座,自称荆卿。

从谏与定州戍将有嫌,命戈取之,因为逆旅上谒,留饮三日,乘间斩其首。

它日,又使取仇人,乃引不逞者十余辈劫之。

从谏不悦,号“伪荆卿”。

宣武藩镇:朱友恭者,本李彦威也。

寿州人,客汴州。

殖财任侠,全忠爱而子畜之。

2,豪侠小说的晚唐风貌
晚唐三大豪侠小说:《虬髯客传》、《红线》、《聂隐娘传》。

金庸的评价——:
1,为现代的武侠小说开了许多道路……所有这一切,在当代的武侠小说中,我们不是常常读到吗?
2,艺术手腕的精炼真是惊人。

当代武侠小说用到数十万字,也未必能达到这样的境界。

3,研究中国历史上这些大人物的心理和个性,是一件很有趣的事。

千百年来物质生活虽然改变极大,但人的心理、对权力之争夺和保持的种种方法,还是极少有什么改变。

•中国侠文化第三周教案:中国之侠的三次历史高潮(下)
晚清民国的革命武侠
一、任侠为改良民气之根本
(一)近代侠义观念的政治化
内忧外患之中,侠义演变成为修养阳刚人格、维护正统正义的手段。

——龚自珍《己亥杂诗》:吟到恩仇心事涌,江湖侠骨恐无多。

——《小五义》第三十二回:害民蠹国几时休,致使人间日日愁。

那得常能留侠义,斩他奸党佞臣头。

——黄侃《释侠》:世宙晦塞,民生多艰,平均之象,兆而弗见……其谁拯之,时维侠乎?
(二)梁启超的侠义理论
1,侠义为救国之术
——借鉴日本国民精神。

《记东侠》:一二侠者,激于国耻,倡大义以号召天下。

——借鉴西欧革命。

《意大利兴国侠士传·序》:雪大耻,复大雠,起毁家,兴大国,非侠者莫属。

——追寻中国民族传统。

《中国之武士道》:欲以任侠敢死,变厉国风,而以此为救天下之一道也。

……为大侠毋为小侠,为公武毋为私武。

(蒋智由序)
2,游侠为中国传统精髓
《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以孔、老、墨为“三宗”,墨学分兼爱、游侠、名理三派:
——兼爱为人文论
——游侠为实践论(凡兼爱者必恶公敌,除害马,乃所以爱马也,故墨学衍为游侠之风……殉其主义而已……朱家、郭解之流,实皆墨徒也)
——名理为科学论
3,小说为侠义宣传之工具
梁启超在日本创办小说刊物,宣传“小说界革命”,其中内容之一是提倡侠的精神,迅速形成普遍风气。

以1908年为例,《中外小说林》第5期耀公《小说与风俗之关系》:则如日本之维新也,咸以为柴四郞之小说,有以鼓吹之、培成之,而大和魂、武士道,一种义侠风俗,得以享地球上伟大国民之好名誉。

同时以日本武侠文学改造中国侠义小说,始称《水浒传》“遗武侠之模范”。

(三)谭嗣同的侠义实践
1,游侠谭嗣同
梁启超《谭嗣同传》:好任侠,善剑术
童年:斗酒纵横,抵掌《游侠之传》(《报刘淞芙书》)
13岁:惟将侠气留天地,别有狂名自古今(《丁丑除夕撰联》)
18岁:拔剑欲高歌,有几根侠骨,禁得揉搓?(《望海潮》自题小照)
30岁:所谓燕、赵之士,任侠重然诺者,益相助物色而罗致之。

(《吴铁樵传》)
2,哲人谭嗣同
(1)《仁学·自序》:
自叙其经历——吾自少至壮,遍遭纲伦之厄,涵泳其苦,殆非生人所能任受,濒死累矣,而卒不死。

由是益轻其生命,以为块然躯壳,除利人之外,复何足惜。

深念高望,私怀墨子摩顶放踵之志矣。

仁学之结构——墨有两派:一曰任侠,吾所谓仁也。

……一曰格致,吾所谓学也。

仁学之借鉴——与中国至近而亟当效法者,莫如日本。

其变法自强之效,亦由其俗好带剑行游,悲歌叱咤,挟其杀人报仇之气概,出而鼓更化之机也。

(2)《仁学》三十四:
社会革命论——故华人慎毋言华盛顿、拿破仑矣,志士仁人求为陈涉、杨玄感,以供圣人之驱除,死无憾焉。

若其机无可乘,则莫若为任侠,亦足以伸民气,倡勇敢之风,是亦拨乱之具也。

西汉民情易上达而守令莫敢肆,匈奴数犯边而终驱之于漠北,内和外威,号称一治。

彼吏士之顾忌者谁欤?未必非游侠之力也。

与中国至近而亟当效法者,莫如日本。

其变法自强之效,亦由其俗好带剑行游,悲歌叱咤,挟其杀人报仇之侠气,出而鼓更化之机也。

儒者轻诋游侠,比之匪人,乌知困于君权之世,非此益无以自振拔,民乃益愚弱而窳败!言治者不可不察也。

3,轻死重气是为大侠
慷慨赴义——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

有之,请自嗣同始!
狱中题壁——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康有为《六哀诗》——复生奇男子,神剑吐光莹。

长虹亘白日,紫澜卷沧溟……奇计仗义侠,惜哉皆不成!……毅魄请于天,神旗化长星。

(四)章太炎的以儒兼侠
1,晚清儒侠对立论
汤增壁《崇侠篇》:罢黜百家,专崇六经,儒术炽昌,而天下靡然……儒者且挟天人之说,为愚民祸始。

……侠之不作,皆儒之为梗。

……儒为专制所深资,侠则专制之劲敌。

舍儒而崇侠,清明宁一之风,刚健中正之德,乃有所属,而民以兴起。

壮游《国民新灵魂》:侠者儒之反,儒者有死客而侠者多生气,儒者尚空言而侠者重实际,儒者计祸福而侠者忘利害,儒者蹈故常而侠者多创异,使中国而于致今日也,其儒之罪哉!……是故国亡于儒而兴于侠,人死于儒而生于侠。

吾今不复以种族观念,国家思想而望诸鄙其貌,啬其心之儒,而惟望多数之人而皆为侠也。

2,1900-1915章太炎三作《儒侠》
初刻本:天下有亟事,非侠士无足属
重订本:当乱世则辅民,当治世则辅法
《检论》:盗跖所为,今之巴库宁也
最后定义之一——世有大儒,固举侠士而并包之。

最后定义之二——《礼记·儒行》所称,诚侠士也。

最后定义之三——蒿莱明堂之间,皆谓之侠。

最终,他从侠的身上,看到《革命之道德》。

二、任侠为武装革命之手段
(一)鉴湖女侠秋瑾
自号鉴湖女侠、汉侠女儿。

《宝刀歌》:宝刀侠骨谁与俦?平生了了旧恩仇……上继我祖黄帝赫赫之威名兮,一洗数千数百年国史之奇羞!
《自题小照·男装》:俨然在此望何人?侠骨前生悔寄身。

《梅十章》之四:欲凭粉笔写风神,侠骨稜稜画不真。

未见师雄来月下,如何却现女郎身?
秋瑾在得知徐锡麟起义失败的消息后,和谭嗣同一样,镇定自若地拒绝了革命同道要她离开绍兴的一切劝告,她说:“我怕死就不会出来革命,革命要流血才会成功,如果满奴能将我绑赴断头台,革命至少可以提早五年。

牺牲我一人,可以减少后来千百人的牺牲。

不是我革命失败,而是我革命成功。

我决不离开绍兴,愿与男女两校共存亡……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二)建国方略孙中山
《建国方略·有志竟成》:
其传布思想,则以不平之心、复仇之事导之,此最易发常人之感情也。

其口号暗语,则以鄙俚粗俗之言以表之,此最易使士大夫闻而生厌,远而避之者也。

其固结团体,则以博爱施之,使彼此手足相顾,患难相扶,此最合夫江湖旅客、无家游子之需要也。

而终乃传以民族主义,以期达其反清复明之目的焉。

(三)刺客侠杀革命党
蔡元培觉得革命止有两途,一是暴动,一是暗杀。

《民报》讨论侠风、暗杀主题,在涉及到革命的内容里,图画占22.67%,文稿占21.65%。

有名的人物如黄兴、徐锡麟、汪精卫,团体如军国民教育会暗杀团、上海暗杀团、光复会、北方暗杀团、同盟会东京总部暗杀团等。

从1900年史坚如谋炸署两广总督德寿开始,到1912年彭家珍炸死良弼为止,共有50多起。

(四)振兴国术倡扬仁侠
吴志青《国术理论概要》:只有仁爱侠义,才能苏醒这已麻木的心灵,提高这一堕落的德性。

这并不是偶然的,因为仁是人类生存的基础,爱是人类相互的维系,侠是人类彼此的同情,义是人类行动的正轨。

……在历史上有很多武术家可贵的一点,全在一个“侠”字。

……让我们敲起丧钟,把一切自私的恶魔,驱出社会之外,发扬仁侠的真精神,用仁爱支配世界,用侠义判断真是非!
•中国侠文化第四周教案(上):武侠的兴起
一、武侠的域外源头
(一)中国传统的侠文学种类
1,豪侠:唐代豪侠小说
2,节侠:元明清绿林英雄小说
《水浒传》引首:水浒寨中屯节侠,梁山泊内聚英雄
3,义侠:晚清侠义公案小说
4,儿女英雄:文康《儿女英雄传》,即言情侠义小说
结论:中国传统文献中没有武侠一词,武侠一词是外来名词。

(二)日本“武侠”之创始
押川春浪“武侠六部作”:
1900年《海岛冒险奇谭海底军舰》
1902年《英雄小说武侠之日本》
1904年《海国冒险奇谭新造军舰》
1904年《战时英雄小说武侠舰队》
1906年《英雄小说新日本岛》
1907年《英雄小说东洋武侠团》
到1909年,他正式将自己的小说标注为武侠小说。

(三)日本“武侠”的内涵
押川春浪《武侠之日本》主人公柳川说:
——“武侠”是为维护自由、独立和人权而彻底对抗压制的精神,也是保护弱者的精神。

为自己的利欲侵犯他国和别人的权利,这就是“武侠”的大敌。

金庸小说日文译者冈崎由美说:
——(一)承袭日本武士道,(二)维护自由、独立、人权;打倒强暴、压迫、侵略,(三)锄强扶弱,(四)用之于国家社会,(五)恩怨分明,(六)融合人道主义和侠义精神。

总体来看,以如此武侠精神为主的爱国心给他的作品带来一种青少年特有的奋勇精神与理想,鼓吹日本男子汉的气概。

二、武侠进入中国
(一)武侠语词进入中国
1,1904年,海天独啸子《女娲石》卧虎浪士“叙”:《水浒》以武侠胜,于我国民气,大有关系……欲求妇女之改革,则不得不输其武侠之思想,增其最新之知识。

2,梁启超《中国之武士道》蒋智由“序”:要之所重乎武侠者,为大侠毋为小侠,为公武毋为私武。

3,1905年,《新小说》第十五号定一《小说丛话》:《水浒》遗武侠之模范。

(二)武侠创作进入中国
1915年12月《小说大观》第三集,编者包天笑将林纾文言短篇小说《傅眉史》明确标示为“武侠小说”。

全文近3000字。

1,采用传统套路,习武—乱世—言情—团圆
2,写当代史,并以“林纾曰”模仿《史记》。

3,林纾曾将《堂吉诃德》译为《魔侠传》
4,当时理论以为“人类之公性情”即是英雄、男女。

(三)清末民初的武侠创作
参考文献:韩云波.论清末民初的武侠小说.四川大学学报,1999(4):108-112.
四大特色:政治特色、当代史特色、域外特色、小品特色。

两大传统:情侠、武侠。

但并未产生好的作品,只是20年代武侠兴起之前的一个过渡阶段。

中国侠文化第四周教案(下):民国旧武侠
•三、民国旧武侠小说
参考文献:
1,韩云波.改良主题·浪漫情怀·人性关切——中国现代通俗小说主潮演进论.江汉论坛,2002(10):82-86.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2003(2).
2,韩云波.侠林玄珠.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
3,范伯群主编.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史.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
4,汤哲声.流行百年:中国流行小说经典.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
5,叶洪生.论剑——武侠小说谈艺录.学林出版社,1999.
6,徐斯年.侠的踪迹——中国武侠小说史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
(一)民国武侠小说的发展历程
1,南向北赵
南向——平江不肖生向恺然;北赵——精忠奇侠赵焕亭
2,北派五大家
奇幻仙侠派——还珠楼主;社会反讽派——白羽;帮会技击派——郑证因;悲剧侠情派——王度庐;奇情推理派——朱贞木(二)平江不肖生(1890-1957)
参考文献:李东芳.《留东外史》的“武侠小说”叙事语法——论平江不肖生武侠小说创作的转型.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6):29-35.
1,基本定位:
——中国留学生文学先驱;
——中国革命改良文学先驱;
——中国武侠文学开创者;
——中国现代武术理论与武术实践先驱;
——得道高僧。

2,生平创作:
1907年自费留学日本,1914-1916创作《留东外史》。

1916年回国,在上海创办中华拳术研究会,加入中华革命党。

1923年1月,《红》杂志连载《江湖奇侠传》。

1923年6月,《侦探世界》连载《近代侠义英雄传》。

1932年,回湖南创立国术训练所。

1937年,到安徽任第21集团军总办公厅主任。

1947年,返回湖南。

1957年,患脑溢血去世。

3,内在矛盾:
两部作品代表的两种创作倾向——
《江湖奇侠传》——“封建势力对于动摇中的小市民给的一碗迷魂汤”(茅盾):写虚,尚怪,娱乐——1928年,上海明星公司开始拍摄《火烧红莲寺》,到1931年,续拍至18集,是谓“火烧片”,被国民政府禁止。

《近代侠义英雄传》——“为近二十年来的侠义英雄写照”(第一回):写实,尚义,改良——真正为民国武侠小说自立门户,开创近代革命武术文学与技击电影先河。

(三)还珠楼主(1902-1961)
参考文献:
叶洪生.天下第一奇书《蜀山剑侠传》探秘.学林出版社,2002.
孔庆东,蒋炯毅.论《蜀山剑侠传》的超越生命观.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2):70-75.
1,基本定位:
“奇幻想象力与雄伟文体”,“开千古未有之奇观”(叶洪生);
“鲁迅、蔡元培等先驱所期待的文学的形而上性与想象力”(钱理群)。

2,生命历程:
1902年4月6日,生于今重庆市长寿区,原名李善基。

童年“三上峨嵋,四登青城”,流连忘返18月。

1914年,丧父,随母苏州投亲。

1924年,北上天津谋生,更名李寿民,自谦为“长寿县一小民”。

1932年,始作《蜀山剑侠传》,前六集受“南向北赵”影响,武侠与剑仙交错,第六集后始开自家面目。

1951年,不再创作武侠,改作京剧编剧,直到1961年2月24日脑溢血去世。

3,蜀山谱系:
1932-1948,共作《蜀山剑侠传》正集50集309回,后传5集20回,共350万字,为计划创作的1000万字的1/3。

前传《长眉真人专集》等4种。

别传《青城十九侠》等3种。

新传《蜀山剑侠新传》1种。

外续传《蛮荒侠隐》等17种。

1998年,山西人民出版社、北岳文艺出版社联合出版《还珠楼主小说全集》46册。

3,世界结构:
五百年群仙劫运(道家四九天劫)——峨嵋三次斗剑——仙佛魔道修真
4,雄伟笔力
一是武功法宝开启传奇想象;二是怪兽奇虫调动惊奇心理;三是邪教妖人表达怪奇审丑。

5,审美风韵
一是自然胜景与神话想象相结合的诗韵;二是个体生命与总体宇宙相结合的哲思;三是儒家圣王与佛道慈悲相结合的文化。

6,武功法宝
入世武功与出世魔法的结合。

例如鹿清“降龙八掌”、海底紫云宫“天一真水”等武功,“凝碧崖”等胜境,“九天十地解魔神梭”等法宝,皆为后世所取法。

7,流毒弊端
一是好奇尚怪开启牛鬼蛇神、群魔乱舞、架空历史的“中国文学已经进入装神弄鬼时代”;二是绵延不绝开启连篇累牍、松散芜杂、有始无终的“生命不息,挖坑不止”的“坑神”时代。

四,从旧武侠到新武侠
参考文献:汤哲声.大陆新武侠关键在于创新.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1):144-147.
三次创新运动:
一是平江不肖生《江湖奇侠传》“文体的融合”,武侠小说从“江山”转向“江湖”。

二是朱贞木《七杀碑》“学科的融合”,武侠小说从“江湖”转向“历史”。

三是金庸《射雕英雄传》“文化的融合”,武侠小说从“历史”转向“文化”与“人性”。

•中国侠文化第五周教案:民国旧武侠
一、参考文献
1,韩云波.改良主题·浪漫情怀·人性关切——中国现代通俗小说主潮演进论.江汉论坛,2002(10):82-86.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2003(2).
2,韩云波.侠林玄珠.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
3,范伯群主编.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史.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
4,汤哲声.流行百年:中国流行小说经典.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
5,叶洪生.论剑——武侠小说谈艺录.学林出版社,1999.
6,徐斯年.侠的踪迹——中国武侠小说史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
二、民国武侠小说的发展历程
(一)南向北赵
南向——平江不肖生向恺然;北赵——精忠奇侠赵焕亭
(二)北派五大家
奇幻仙侠派——还珠楼主;社会反讽派——白羽;帮会技击派——郑证因;悲剧侠情派——王度庐;奇情推理派——朱贞木
三、平江不肖生(1890-1957)
参考文献:李东芳.《留东外史》的“武侠小说”叙事语法——论平江不肖生武侠小说创作的转型.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6):29-35.
(一)基本定位
——中国留学生文学先驱;
——中国革命改良文学先驱;
——中国武侠文学开创者;
——中国现代武术理论与武术实践先驱;
——得道高僧。

(二)生平创作
1907年自费留学日本,1914-1916创作《留东外史》。

1916年回国,在上海创办中华拳术研究会,加入中华革命党。

1923年1月,《红》杂志连载《江湖奇侠传》。

1923年6月,《侦探世界》连载《近代侠义英雄传》。

1932年,回湖南创立国术训练所。

1937年,到安徽任第21集团军总办公厅主任。

1947年,返回湖南。

1957年,患脑溢血去世。

(三)内在矛盾
两部作品代表的两种创作倾向——
《江湖奇侠传》——“封建势力对于动摇中的小市民给的一碗迷魂汤”(茅盾):写虚,尚怪,娱乐——1928年,上海明星公司开始拍摄《火烧红莲寺》,到1931年,续拍至18集,是谓“火烧片”,被国民政府禁止。

《近代侠义英雄传》——“为近二十年来的侠义英雄写照”(第一回):写实,尚义,改良——真正为民国武侠小说自立门户,开创近代革命武术文学与技击电影先河。

四、还珠楼主(1902-1961)
参考文献:
叶洪生.天下第一奇书《蜀山剑侠传》探秘.学林出版社,2002.
孔庆东,蒋炯毅.论《蜀山剑侠传》的超越生命观.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2):70-75.
(一)基本定位
“奇幻想象力与雄伟文体”,“开千古未有之奇观”(叶洪生);
“鲁迅、蔡元培等先驱所期待的文学的形而上性与想象力”(钱理群)。

(二)生命历程
1902年4月6日,生于今重庆市长寿区,原名李善基。

童年“三上峨嵋,四登青城”,流连忘返18月。

1914年,丧父,随母苏州投亲。

1924年,北上天津谋生,更名李寿民,自谦为“长寿县一小民”。

1932年,始作《蜀山剑侠传》,前六集受“南向北赵”影响,武侠与剑仙交错,第六集后始开自家面目。

1951年,不再创作武侠,改作京剧编剧,直到1961年2月24日脑溢血去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