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的主要人物及其基本主张
后现代主义
波普运动
—一种流行文化的开始
“最近几十年中,没有任何一场艺术运动比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发生在纽约和伦敦的,后来被 称为波普艺术的运动那样,在一个通俗化的水平上与应用艺术如此无法分割地交织在一起。”
“POP”一词是”popular”的变体。意思是通俗的、流行的、大众化的。
英国画家查理德·汉戴尔顿:“通俗的、短暂的、易忘的、低廉的、大量生产的、年轻的、机智
领域中。所谓“后现代”并不是指时间上处于“现代”之后,而是针对艺术风格的
发展演变而言的。
后现代设计产生背景
设计是:
1.与艺术有关(与美感或审美经验有关或追求造型)
2.与生产及生产技术有关(追求经济性) 3.与解決问题有关(追求实效,追求经济性) 4.与创造力有关(追求新的观点及新的形式)
5.与消费者的接受程度有关(追求说服力)
美籍华人建筑师,1983年普利兹克奖得主,被誉为“现
代建筑的最后大师”。
作品以公共建筑、文教建筑为主,被归类为现代主义建 筑,善用钢材、混凝土、玻璃与石材。 作为20世纪世界最成功的建筑师之一,贝聿铭设计了大 量的划时代建筑。贝聿铭属于实践型建筑师,作品很多, 论著则较少。
作品
华盛顿国家艺术馆东馆 卢浮宫院内的玻璃金字塔 香山饭店 美秀美术馆
︽ 毛 泽 东 ︾
“用热点传播符号 表达流行文化” 作品要素: 肖像题材的代表作
取之于媒体
︽ 坎 贝 尔 汤 罐 头 ︾
作品要素:
“重复构成产生的拓展延伸”
相同视觉符号组成
隐去单一母题
重复构成
︽ 二 百 一 十 个 可 口 可 乐 瓶 ︾
作品要素:
“重复构成产生的拓展延伸”
相同视觉符号组成
隐去单一母题
人物脚注:后现代主义、后结构主义代表人物
激进的后现代哲学:哲学解释学
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Hans-Georg Gadamer,1900-2002),德国当代哲学家、美 学家,现代哲学解释学和解释学美学的创始人和主 要代表之一。伽达默尔与其师海德格尔共同将传统 解释学放到现象学本体论基础上研究,他的出发点 是反对古典解释学的客观主义。1960年出版的《真 理与方法》是其代表作,也是解释美学的代表作, 书中传达的思想,直接启迪了接受美学流派。
激进的后现代哲学:后结构主义
雅克·德里达(Jacques Derrida,1930-2004) 法国哲学家,20世纪下半期最重要的法国思想家之一, 西方解构主义的代表人物。出身在阿尔及利亚近郊的一个 犹太裔家庭,十九岁获学士学位后,旋即赴法国,入巴黎 高等师范学校攻读哲学。1960年,任教于巴黎大学。 1965年,回母校巴黎高等师范学校,讲授哲学史。七十 年代起,定期赴美讲学,影响日益扩大。
激进的后现代哲学:新实用主义
小约翰·柯布(John B. Cobb,1925-)是建 设性后现代思想奠基人、生态经济学家、过程 哲学家。自1969年起,一直专注于生态哲学 和生态文明的研究,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和讲演 ,予以剖析和批判西式现代化过程中对自然、 社会环境及人类文明的破坏。他是西方社会绿 色GDP的提出者之一。代表作有《是否太晚》 《生命的解放》《可持续性:经济学、生态学 与正义》《后现代公共政策》等。
德里达以其“去中心”观念,反对西方哲学史上自柏拉图以来的“逻各斯中心主义 ”传统,认为文本(作品)是分延的,永远在撒播。主要著作有《文字与差异》、 《论文字学》、《声音与现象》、《哲学的边缘》、《撒播》、《立场》等。
理查德·罗蒂(Richard Rorty
后现代主义社会学理论及其派别
后现代主义社会学理论及其派别引言后现代主义社会学理论是二十世纪后期兴起的一种新兴社会学理论,该理论反思了现代社会学的局限性,并试图超越传统理论的范式。
本文将介绍后现代主义社会学理论的基本概念、核心观点及其派别。
后现代主义社会学理论的基本概念后现代主义社会学理论是一种以后现代主义思想为基础的社会学理论体系。
后现代主义强调人类存在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质疑单一而普遍适用的真理和结构,强调相对主义和多元主义。
这一理论批判了现代主义社会学在研究中的普遍性和绝对性,并认为社会现象是由多种经验、立场和观念的复杂互动所构成的。
后现代主义社会学理论的核心观点后现代主义社会学理论主要包含以下核心观点:1. 反抗主导话语:后现代主义社会学批判了传统社会学中的主导话语,并主张对不同的经验和观点给予同等的重视。
它不再认为唯一的正确观点是存在的,而是强调存在多种合理的解释和理解。
2. 去中心化:后现代主义社会学拒绝了物质或心灵的中心性观念,并认为权力和知识是多元化和相对的。
它拒绝了中心化的社会结构和单一的解释框架,强调人类存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3. 解构现代主义理论:后现代主义社会学批判了现代社会学的理性主义和功能主义,并倡导从更具批判性和反思性的角度看待社会现象。
它认为社会现象存在于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之中,不可简单地被归纳或解释。
4. 后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社会学强调语言和符号的作用,认为社会是由各种符号和意义的相互作用所构成的。
它关注个体在社会中的位置和角色,并主张个体的主观性和独特性。
后现代主义社会学的派别后现代主义社会学理论的派别众多,其中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派别:1. 结构主义后现代社会学派:这个派别强调符号和意义的作用,关注社会结构的符号性解读。
代表人物有让-弗朗索瓦·里奇特等。
2. 反结构主义后现代社会学派:这个派别批判了结构主义的观点,强调个体的多元性和复杂性。
代表人物有米歇尔·费柏等。
3. 批判性后现代社会学派:这个派别关注社会的权力关系和社会不平等,强调社会变革和社会正义。
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新古典主义
现代主义建筑是指二十世纪中叶,在西方建筑界居主导地位的一种建筑思想。
这种建筑的代表人物主张:建筑师要摆脱传统建筑形式的束缚,大胆创造适应于工业化社会的条件、要求的崭新建筑。
因此具有鲜明的理性主义和激进主义的色彩,又称为现代派建筑。
现代主义建筑思潮产生于十九世纪后期,成熟于二十世纪20年代,在50〜60年代风行全世界。
从60年代起有人认为现代主义建筑已经过时,有人认为现代主义建筑基本原则仍然正确,但需修正补充。
70年代以来,有的文献在提到现代主义建筑时,还冠以“2(年代”或正统”字样。
1919年,德国建筑师格罗皮乌斯担任包豪斯校长。
在他的主持下,包豪斯在20年代,成为欧洲最激进的艺术和建筑中心之一,推动了建筑革新运动。
德国建筑师密斯。
范德罗也在20年代初发表了一系列文章,阐述新观点,用示意图展示未来建筑的风貌。
20年代中期,格罗皮乌斯、勒。
柯布西耶、密斯。
范德罗等人设计和建造了一些具有新风格的建筑。
其中影响较大的有格罗皮乌斯的包豪斯校舍、勒。
柯布西耶的萨伏伊别墅、巴黎瑞士学生宿舍和他的日内瓦国际联盟大厦设计方案、密斯。
范德罗的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等。
在这三位建筑师的影响下,在20年代后期,欧洲一些年轻的建筑师,如芬兰建筑师阿尔托也设计出一些优秀的新型建筑。
与学院派建筑师不同,格罗皮乌斯等人对大量建造的普通居民需要的住房相当关心,有的人还对此作了科学研究。
1927年,在密斯。
范德罗主持下,在德国斯图加特市举办了住宅展览会,对于住宅建筑研究工作和新建筑风格的形成都产生很大影响。
1928年,来自12个国家的42名革新派建筑师代表在瑞士集会,成立国际现代建筑协会,现代主义建筑”一名也四处传播。
从格罗皮乌斯、勒。
柯布西耶、密斯。
范德罗等人的言论和实际作品中,可以看出他们提倡的现代主义建筑”是要强调建筑要随时代而发展,现代建筑应同工业化社会相适应;强调建筑师要研究和解决建筑的实用功能和经济问题;主张积极采用新材料、新结构,在建筑设计中发挥新材料、新结构的特性;主张坚决摆脱过时的建筑样式的束缚,放手创造新的建筑风格;主张发展新的建筑美学,创造建筑新风格。
后现代主义(1)
㈥法兰克福学派、存在主义以及文 本主义的影响
• 法兰克福学派对现代科学、启蒙遗产及现代西方 工业文明的批判,存在主义对人的生存的孤独性、 虚无性及不确定性的强调,以及文本主义关于 “一切事物都是文本”的观点等,也都从不同的 方面,如批判现代性、解构主体性、颠覆客观性 等,为后现代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理论来源。
㈢尼采的非理性主义和非道德主义观点
• 尼采要打倒一切偶像,摧毁西方几千年的哲学传 统——即在二元对立中思维的传统,进行价值重 估。 • 尼采抬高意志,贬低理性,宣扬非理性主义。 • 尼采把是否有利于“提高权力感”作为衡量真理 和区分善恶的惟一标准。
㈣海德格尔对西方哲学的激烈批判 及其关于“存在”、“语言”的学 说
㈤反对理性,消解现代性
• 现代性、科学理性破除了奴役、压抑的根 源,却又设置了又一新的奴役和压抑,设 置了新的“权威”、“本质”、“中心”。 所以,应拒斥一切现代性的理论,解构和 摧毁现代性的观念、理论以及理性。
㈥消解主体性
现代主义虽然确立了主体和主体性,但随着工业文明的发 展,主体越来越失去了自主性,同时,还忍受着内外的压 力而焦虑、苦闷、彷徨、忧郁、孤独、无助,随波逐流, 无所适从。 主体的存在不仅意味着主客二分的存在,也反观了现代性 的缺陷,因此,必须无情地批判主体,消解主体性。 其实主体只是现代性的一个杜撰,根本不存在。世界没有 人和物的关系,只有物和无的关系。
㈦反对真理符合论,强调实用主 义的真理观和知识的商品化
后现代主义
2、理论源头——解构主义
特点: 解构主义反对权威,反对对理性的崇 拜,反对二元对抗的狭隘思维,认为 既然差异无处不在,就应该以多元的 开放心态去容纳。
二、概念分析
1、
概念简述
2、
后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比较
1、概念简述
后现代的“后”,其意有两重,一是要超 越和压抑现代主义本身,二是表明了时代 的线性发展已使现代主义显得过时。 后现代是一个非体系的时代,是一个什么 理论都可以说的通的时代,是费耶安本德 所说的“怎么都行”的时代。
后现代主义简介பைடு நூலகம்
范梦——概况 刘冰——影响
“你必须讲下去,我不能讲下去,我愿意 讲下去。” ——《无法命名者》
“令人伤心的是必须粉饰现实,同样令人伤心 的是实在无法粉饰现实” ——《猫的摇篮》
“你是男人还是女人?” “是,又不是” ——《牧羊郎加尔斯》
参考书目及资料
《后现代理论》 道格拉斯凯尔纳 《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王岳川 《解读利奥塔的后现代知识理论》黄一玲 《走进西方哲学》沈湘平 《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学研究》曾艳兵 《后现代主义与大众文化》安吉拉· 默克罗 比
1、理论特征
(3)后现代主义以虚无主义的方式作出自 己的政治承诺。 (4)后现代主义理论所具有的反二元论、 反中心性特点,使其不再假定有一个绝对 支点可以用来使真理和秩序合法化
2、文化特征
首先,后现代主义达到空前的文化扩张。 文化丧失了传统性的意味,突破下一文化 的界限,而扩张到无所不包的地步。 其次,语言和表达的扭曲。后现代语言观 看来,并非我们控制语言或我们说语言, 而是我们被语言控制,不是“我在说话” ,而是“话在说我”。
起源: (1)1870年前后,英国画家约翰·查普曼 就曾提到“后现代绘画”一词,指代比印 象派绘画还要前卫的绘画作品。
后现代主义--简
后现代主义风格(Post-Modernism)
特征:
• 1、历史主义和装饰主义立场。 • 2、对于历史动机的折衷主义立场。 • 3、娱乐性、以及处理装饰细节上的含糊性。
一、后现代主义设计的特征及理论探索
现代主义:走向纯粹理性的极端,忽视人的情感和环境的作用。
1.2.后现代主义建筑的特征
(1)强调建筑的精神功能, 注重设计形式的变化。
普艾特一伊戈(Pruit-lgoe)住宅
• 这里有一点需要指出的是: 在英文中,“后现代”(Post Modern)和 “后现代主义”(Post Moderism)的内容是 不相同的。后现代在设计上是指现代主义设计 结束以后的一个时间阶段,而后现代主义,则 是以一种风格为特征的设计运动。
• 后现代主义设计中所表现出来的上述特征,既是 一种对历史产物反思的结果,同时又是历史发展 的一种必然。 • 新材料、新技术使设计者的设计理念不仅能最大 限度地成为现实,而且还具有多样化的可能。
后现代主义建筑的代表人物及作品
(3)斯特林· 詹姆斯 (James Stirling)[英]
1926年-1992年
现代主义 的结构、 古典主义 的装饰、 波普风格 的细节
《后现代建筑语言》
剑桥大学图书馆学术厅外表
后现代主义建筑的代表人物及作品
(4)尼迈耶尔(Oscar Niemeyer 1907-)[巴西]
悉尼歌剧院
后现代主义建筑的代表人物及作品
(7)丹下健三(Kenzo Tange) 山畸实(Minoru Yamasaki)
1964代代木体育馆
1977纽约世贸
后现代主义建筑的代表人物及作品 (8)任佐· 皮阿诺(Renzo Piano)[意大利]
后现代主义
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思潮——后现代主义指导老师:赛尔江姓名:帕丽扎提班级:建筑06-2学号:20062204425定义: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是一场发生于欧美60年代,并于70与80年代流行于西方的艺术、社会文化与哲学思潮。
其要旨在于放弃现代性的基本前提及其规范内容。
在后现代主义艺术中,这种放弃表现在拒绝现代主义艺术作为一个分化了文化领域的自主价值,并且拒绝现代主义的形式限定原则与党派原则。
其本质是一种知性上的反理性主义、道德上的犬儒主义和感性上的快乐主义。
它即出现在西方世界开始对现代主义提出广泛质疑的时代背景中,又有其自身发展的特点。
美国费城的建筑师与建筑理论家文丘里在1966年发表的《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一书,是最早对现代建筑公开宣战的建筑理论著作,文丘里也因此成为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核心人物。
在数的一开始,文丘里就对正统现代建筑大胆挑战,抨击现代建筑所提倡的理性主义片面强调功能与技术的作用而忽视了建筑在真实世界中所包含的矛盾性和复杂性。
对于什么是后现代主义,什么是后现代主义建筑的主要特征,人们并无一致的理解。
美国建筑师斯特恩提出后现代主义建筑有三个特征:采用装饰;具有象征性或隐喻性;与现有环境融合。
现在,一般认为真正给后现代主义提出比较完整的指导思想的还是文丘里,虽然他本人不愿被人看作后现代主义者,但他的言论在启发和推动后现代主义运动方面,有极重要的作用。
文丘里批评现代主义建筑师热衷于革新而忘了自己应是“保持传统的专家”。
文丘里提出的保持传统的做法是“利用传统部件和适当引进新的部件组成独特的总体”,“通过非传统的方法组合传统部件”。
他主张汲取民间建筑的手法,特别赞赏美国商业街道上自发形成的建筑环境。
文丘里概括说:“对艺术家来说,创新可能就意味着从旧的现存的东西中挑挑拣拣。
”实际上,这就是后现代主义建筑师的基本创作方法。
代表作:母亲住宅罗波特.文丘里, 1964文丘里母亲住宅坐落于美国宾州栗子山,建筑师R·文丘里(1925~1962)设计。
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内容提要后现代主义主张摆脱科技对人的奴役,反对人类异化,以人为本,宣扬文化的多元再现,强调个性和民族特征,容纳差异性、折衷性、模糊性、矛盾性、复杂性,同时具有突破现代主义清规戒律的开放的思想体系,这将是以揭示出的现代主义的强大的生命力,对传统的继承,对历史的尊重,在链接传统和未来的文化的链条上远远胜过现实主义。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多元化建筑孟菲斯20世纪初期形成的现代主义设计思潮,充满了反叛、挑战、革命、民主的色彩,代表了工业革命对传统的宣传,代表一种新的时代精神,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作为一种设计思潮,并对整个世界设计观念和风格长时间的垄断,但这期间各个设计领域都深受影响,作品都具有鲜明得现代主义设计风格特征。
二次世界大战前的现代主义都是具有形成简单、反对装饰、强调功能、高度理性化得特征,但在20世纪60年代后,人们开始对现代主义单调统一、无人情味的风格感到厌倦。
因此,设计师开始摒弃这种设计思潮的束缚,探索追求更富于人情味得、装饰的、变化的、个人的、传统的表现形式,在这种历史背景条件下诞生了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概念的合法性、运用范围、时间确定以及概念的内涵,专家学者的观点看法各说不一,但它作为一种口号固然人尽皆知,作为一种概念,它的含义丰富而又模糊,但它不像有些人认为的只是一个“幽灵”或一个“空洞而万能的概念”。
后现代主义并非文学理论家、艺术家、和哲学家的臆造,它是标志着一个多方面的变化过程,不仅涉及美学或建筑学领域,同时也冲击着社会学、经济学、科学技术、哲学等领域。
这所有的一切都标志着一个新时代得到来。
最早产生后现代设计观念是在建筑设计领域,第一个提出后现代主义看法的是美国建筑家文丘里,他反对“少就是多”的原则,提出“少则厌烦”的看法,主张从历史建筑因素和美国通俗文化两个方面来丰富建筑,从而使建筑具有丰富的审美性和娱乐性。
后现代主义虽然从某种意义上是对现代主义的挑战和背叛,但从本质上来说,后现代设计运动的核心内容,仍然是现代主义的架构,它所挑战地仅仅针对风格和形式而未涉及到思想核心。
后现代主义的代表人物有哪些
后现代主义的代表人物有哪些后现代主义是 20 世纪后半叶在西方社会兴起的一种文化思潮,对艺术、文学、哲学、社会科学等多个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一思潮中,涌现出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他们的思想和作品推动了后现代主义的发展,并为我们理解当代社会和文化提供了新的视角。
让我们首先来认识一下让·鲍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
他是法国著名的哲学家和社会学家。
鲍德里亚的理论强调了现代社会中符号和象征的重要性。
他认为,在消费社会中,物品不再仅仅是具有使用价值的东西,而更多地成为了象征身份、地位和社会认同的符号。
他的著作《消费社会》揭示了消费行为背后的文化逻辑,指出人们消费的不再是物品本身,而是物品所代表的意义和形象。
这种对消费文化的深刻洞察,使得他成为后现代主义思潮中的重要人物。
另一位不得不提的是雅克·德里达(Jacques Derrida)。
德里达是解构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
解构主义旨在打破传统的二元对立观念,如主体与客体、真理与谬误等。
他通过对文本的细致分析,揭示其中隐藏的矛盾和不确定性。
德里达的思想挑战了传统哲学的基础,对文学批评、文化研究等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
他的著作《论文字学》等为后现代主义的理论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利奥塔(JeanFrançois Lyotard)也是后现代主义的关键人物之一。
他在《后现代状况》一书中,对“后现代”进行了定义和阐述。
利奥塔认为,后现代是对现代主义的宏大叙事的怀疑和否定。
现代主义往往依赖于一些普遍的、统一的理念和价值观,而后现代则强调多样性、异质性和局部的叙事。
他的观点引发了人们对知识、文化和社会发展的重新思考。
福柯(Michel Foucault)同样是后现代主义领域的重要思想家。
他的研究涵盖了权力、知识和性等诸多领域。
福柯通过对历史和社会现象的分析,揭示了权力是如何在社会中运作和渗透的。
他的著作如《疯癫与文明》《规训与惩罚》等,展示了权力对个体和社会的塑造作用,打破了人们对权力的传统理解。
后现代主义的代表人物后现代主义诗歌的源头考察
后现代主义的代表人物后现代主义诗歌的源头考察在阅读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时,笔者发现后现代主义诗歌的源头有两个。
我们需要先考察“后现代主义”这个概念的起源,以及后现代主义诗歌的基本特征。
“后现代主义”这个概念是直接从诗歌产生,然后蔓延为一种逐渐影响全世界的文化思潮的。
英国作家戴・洛奇把后现代主义的最早历史,追溯到诞生于瑞士苏黎世的达达主义运动(1916年) 。
美国文艺理论家伊哈布・哈桑认为:费・奥里斯1934年编辑出版《西班牙暨美洲诗选》一书时,首先使用了这个“后现代主义”词;1942年杜・费兹在其编辑的《当代拉丁美洲诗选》中再次使用了这个词。
但本人认为,虽然奥里斯和费兹较早使用了“后现代主义”这个词,他们论述的对象并不是后现代主义诗歌,而是拉美以马丁内斯、乔加诺、巴列霍等人为代表的前现代主义即新浪漫主义诗歌。
1950年美国黑山诗派诗人奥尔森在其《放射诗》一文中使用的“后现代”这个词,才是指的后现代诗歌。
并且,奥尔森的“后现代”所指是明确的,其“后现代”主张是自觉的,它提倡以庞德和威廉斯为传统的客体主义的“开放诗”,反对以艾略特为代表的“只植根于头脑”的智性诗。
这是针对现代主义的第一次纲领明确的公开反叛。
作为诗歌中后现代主义纲领的第一次明确亮相,为随后兴起的“垮掉一代”和“自白派”诗人指明了新的道路。
一谈到后现代主义诗歌的基本特征,国内的诗歌研究者往往把它们归纳为“平面化”、“拒绝深度”。
笔者以前也相信这种说法,但逐渐发现这是似是而非的。
后现代主义诗歌的特征是多种多样、甚至相互矛盾的,没有一种统一的标准,用后现代主义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多元化或者“消解标准”。
对这些多种多样的“特征”,如果学哈桑的方法,给他来个拼盘式的陈列,那就是:反智性、重体验、重经验的直接性、片断性、反解释、反文化、反艺术、拒绝深度、对自发性的强调、神秘主义倾向、原始性推崇、反抽象、对具体性的强调、个人化、内在性、自我否定――新灵知主义、妄想狂、语言乌托邦等等。
后现代主义教育哲学
一、后现代主义概说后现代主义就是20世纪后半叶广泛流行的一种社会思潮,它代表着一种流行、前卫的潮流,影响着文学、艺术等众多领域。
后现代主义并没有固定的界定,大体而言,它主要就是对启蒙运动以来现代主义的反省与批判,企图去置疑这些主流的论述。
(一)后现代主义的起源与主题1.后现代主义的起源20世纪后半叶,全球各地的社会现象逐渐地由一元或二元转变为多元社会形态,女性、不同种族、原住民的文化等都要求受到重视。
社会形态上,不再以西方文明以及西方的现代化为唯一的发展方向,而就是趋向于肯定不同声音的价值与地位。
多元社会形态带来的就是对优势文化的反省及重新评估。
优势文化控制着社会多数族群,在生活、经济、理念上要求认同,同时优势文化所代表的现代化的舒适生活、科技工业、以及经济发展的成果,造成了现代人以现代化为生活的目标,西方的物质文明成为所有政治体系及政策制定的方向。
后现代主义就就是在这样的社会形态下,在艺术界与思想界产生的一种西方思潮。
大致说来,它就是对现代西方文明的一种反省。
具体而言,就后现代主义名词的界定来说就是各呈己见。
D、 Gatlin认为,前现代就是具统一声音的瞧法,如文艺复兴时期将古典文化视为具最高地位的强权优势文化或高文化;现代时期,仍然主张统一性文化观念的传承与传统权威,但握有权威的不就是宗教而就是科学;到了后现代主义,放弃对统一性思维权威的追求,而以多元思维及反对独尊科学知识的思索为方向。
Madan Sarup则以在文学艺术界对现代性、后现代性、现代化、现代主义、以及后现代主义等名词加以分辨。
就后现代主义的起源来说,也有各种说法。
2.后现代主义的主题按照吉诺斯(Henry A、 Giroux)的整理,后现代主义的主题包括:(1)拒绝强权叙述(master narratives)及基于第一原理的知识传统;(2)怀疑哲学之正统原则及神圣的观点;(3)向知识确定性及学术性学域之固定疆界挑战,称为“对集权的战争”及拒绝包含一切的单一世界观点;(4)否定有高低级文化的明显划分,所谓大众文化、通俗及民间艺术形式都可以成为研究的对象:(5)启蒙时期的一些瞧法,如历史与进步并进,现代主义者对理性、科学、及自由的信任招致深切的置疑;(6)人文主义的一些固定的、统一的而且可以确认的主题讨论被多元化及流动性论题及对叙述空间的要求所取代;(7)拒绝接受推动西方文明进步就是实现自由的唯一方式、及历史就是直线进程的瞧法。
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联系
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联系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联系:1、来源不同:(1)十九世纪末兴起至二十世纪中期,具有前卫特色并与传统文艺分道扬镳的各种文艺流派和思潮,又称现代派。
现代工业的兴起,涌现出一批中产阶级,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疏远,冷漠,孤僻,社会变成了一种异己的力量,作为个体的人感到无比的孤独。
两次世界大战,人类历史上出现了用人类发明的枪支弹药屠杀自己的同类,西方的自由、博爱、人道理想的观念被战争蹂躏得体无完肤,西方的文明被抛进了一场深刻的危机之中,现代主义就在这样的条件下诞生。
(2)后现代主义源自现代主义但又反叛现代主义,是对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剥夺人的主体性和感觉丰富性的整体性、中心性、同一性等思维方式的批判与解构,也是对西方传统哲学的本质主义、基础主义、“形而上学的在场”、“逻各斯中心主义”等的批判与解构。
2、设计风格不同:(1)大量采用金属熔合铸型,富有工业感的质地和线条,注重实用主义和风格化的简洁设计,把局部熔合到整体中,从而达到一种不自觉、不造作的美感。
满足了生理和心理的双重要求。
(2)后现代主义家具是突破传统家具的繁琐和现代家具的单一局限,将现代与古典、抽象与细致、简单与繁琐等巧妙组合成一体。
3、代表人物不同:(1)Bauhaus作为现代主义的典范,坚决摆脱历史束缚,强调调和人为环境,主张建筑和设计应该随着工业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注重实用功能与经济问题,积极采用工业时代的新材料、新结构并应用与建筑设计技术革新。
(2)后现代主义代表人物主要有美国的理查德·罗蒂(1931-2007)、法国的雅克·德里达(1930--2004)和让-弗郎索瓦·利奥塔(1924-1998)。
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联系:后现代主义源自现代主义但又反叛现代主义。
(健康快乐悦读)人文常识悦读_后现代主义是怎样界定的
在界定后现代主义之前我们要先了解现代主义是什么。
现代主义是近现代资产阶级的社会实践在文化和意识领域内的表现。
它的核心就是人道主义与理性主义,它主张人道,反对神道;提倡理性,强调用理性战胜一切、衡量一切。
相信历史的进步与发展,相信人性与道德的不断改良以及完善,相信人类会从压迫走向解放,并且还强调实现这一切的基础和力量就是理性。
后现代主义的英文名称是Postmodemism,它是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被神学家与社会学家经常使用的一个词。
起初出现在二三十年代,用来表达要有必要意识到思想与行动需超越启蒙时代范畴。
现在的意思是一切都是凌乱的,没有中心。
后现代主义就是基督教世界的终结。
从形式上来看,后现代主义是来自现代主义但又反叛现代主义的思潮,它和现代主义之间是一种既继承又反叛的关系;从内容上说,后现代主义是一种来自工业文明、对工业文明的负面效应的思考并做出的回答,是对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剥夺人的主体性、感觉丰富性的死板僵化以及机械划一的整体性、中心、同一性等的批判和解构,同时是对西方传统哲学的本质主义、基础主义、“形而上学的立场”以及“逻各斯中心主义”等的批判和解构;从实质上讲,后现代主义是对西方传统哲学以及西方现代社会的纠正和反叛,是一种在批判和反叛中又未免会走向另一极端——怀疑主义和虚无主义——的“过正”的“矫枉”。
后现代主义产生在20世纪60年代,80年代达到全盛,是西方学术界的热点以及主流。
它是对西方现代的批判和反思,也是对西方近现代哲学的批判与继承,是在批判与反省西方社会、哲学、科技以及理性中形成的一股文化思潮。
科技和理性的极端发展使人沦落为理性与机器的奴隶;科技本来是为人造福的,理性本来是人高于动物的本质特征之一,然而,社会历史与现实却让科技和理性走向了人的对立面;理性成了纯粹的工具理性和科技理性,成为部分人掠夺他人的御用工具;人道与人权也服从于工具理性,人从理性的主题与人道主义服务的中心对象的位置沦落到工具理性与机器的奴隶。
后现代主义
第七章后现代主义(提纲)后现代主义并不是一个哲学流派,而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流行于西方的一种社会文化思潮。
它广泛涉及建筑、文学、艺术、历史、社会、政治以及女权运动等众多学科和领域,其核心是哲学思潮。
“后现代”是相对于"现代"而言的。
在西方文献中“现代”一般是指自17世纪产业革命开始的西方现代化以来的整个资本主义时代。
关于什么是后现代主义尽管有各种说法,不过一般说来,当代后现代主义哲学大多是指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出现的具有反近现代体系哲学倾向的哲学。
第一节后现代主义产生的根源及其特征后现代主义思潮于50年代末、60年代初发韧,70和80年代在西方一些后工业社会风靡一时,进入90年代则开始走下坡路,至今己呈衰颓之趋。
一、后现代主义产生的根源从社会根源看,后现代主义是“后工业社会”的一种文化反映。
所谓后现代是与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相对应的。
当今属于前工业社会的是亚非拉第二世界国家,属于工业社会的有西欧、日本等国,属于后工业社会的是美国。
从社会根源还应看到,后现代主义首先是对时代状况的确认和诠释。
后现代主义的兴衰也有哲学理论渊源。
西方哲学,从产生至今,一直有两种倾向既分疏对立,又纠缠交汇地发展着。
一种倾向的特征是追寻世界的本质,探求人类知识的基础,表现为营造理论体系,目标是求得真理。
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开端,这种倾向就声势显赫,硕果累累,占据主导地位。
另一种倾向以怀疑、批判、讽刺、否定为基调,提醒和警告人们不要执迷于现存与流行的见解,而要为另一种思维方式和人生态度敝开大门。
这种倾向的开创者是苏格拉底。
从西方哲学史,我们可以看到人类思维的两难境地。
这既表现于认识论,也表现于价值论方面。
理论界一般认为,尼采、海德格尔、维特根斯坦、库恩、费耶阿本德等是后现代主义的先驱。
尼采的反传统主义、海德格尔的存在哲学、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论、库恩的范式理论、费耶阿本德的无政府主义方法论等都是现代主义的重要理论来源。
后现代主义设计
3.2.3 弗兰克·盖里
设 计 史 | 后现代主义设计
3 后现代主义设计上的代表人物
弗兰克·盖里(FrankOwenGehry)1929年2 月28日生于加拿大多伦多的一个犹太人家庭, 17岁后移民美国加利福尼亚,成为当代著名 的解构主义建筑师,以设计具有奇特不规则 曲线造型雕塑般外观的建筑而著称。
从整体上来看,对现代主义进行改造、重新诠释、 修正的探索有两个方面。一个是所谓的晚期现代主义, 把现代主义的特征发展到极端,从而力图打破沉闷; 另外一个是后现代主义,从装饰下手,企图改变现代 主义的沉闷和单调化垄断化。
后现代主义主要是从形式上对现代主义进行修 正。它在很大程度是接纳了现代主义的理想主义,以 及它的自由主义的目标,后现代主义当中没有什么人 是希望回到工业化以前时代的保守主义者、反动派或 者修正主义者。
谢谢!
设 计 史 | 后现代主义设计
3 后现代主义设计上的代表人物
3.2 后现代主义设计上的代表人物
后现代主义产品设计上的重要代表人包括: 罗伯特·文丘里(Robert venturi) 汉斯·霍兰(Hans Hollein) 查尔斯·詹克斯(Charles Jencks) 诺伯特·伯尔戈夫(Norbert Berghof) 弗兰克·盖里(Frank Gehry) 马休·森(Matteo Thun)
设 计 史 | 后现代主义设计
1 后现代主义设计
1、设计改变了人们的物质世界,改变了人们的 思想方法、文化特征、行为特征等,使得人们对于设 计越来越具有敏锐的要求,因此设计必须随之变化以 应付新的社会需求。
2、战后的社会还处于一个不稳定的时期,一方 面科学技术的进步带来了物质文明的极大丰富,另一 方面人们的思想压抑又动荡,激活了许多的艺术运动 及风格运动。
后现代主义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波普尔:科学伪证主义第一位泼洒后现代反权威主义、反教条主义理论图景的大师:卡尔·莱曼德·波普尔(Karl Raimund Popper)代表作:《科学发现的逻辑》(The Logic Of Scientific Discovery)《猜测和反驳》(conjecture and refutations)《客观知识:进化论观点》(objective knowledge-on evolutionary approach)《自我及其大脑:相互作用的论证》(self and its brain-an argument for interactionismj)库恩:科学历史主义托马斯·萨缪尔·库恩(Thomas Samual Kuhn)当代美国著名的科学哲学家、科学史学家、美国科学院士、美国科学史学会主席。
代表作:《哥白尼学说的革命:西方思想发展中的行星天文学》《科学革命的结构》《量子物理学史资料:目录和报告》《必要的张力》《黑体理论和量子的非连续性》《什么是科学革命》费耶阿本德:多元主义方法论保罗·卡尔·费耶阿本德(Paul Karl Feyeraben),先后在英国大学、加州柏克利大学、瑞士苏黎世工业大学任哲学教授。
代表作:《反对方法:无政府主义知识理论的刚要》《自由社会中的科学》《实在论、理性主义和科学方法》《经验主义问题》夏皮尔:反预设主义和相对主义杜德理·夏皮尔(Dudley Shapere):当代国际学术界颇具广泛影响的美国哲学家。
代表作:《科学理论的结构》《理性与知识的探索》弗洛姆:后现代生存主义埃里希·弗洛姆(Erich Fromm):美国籍德国哲学家,法兰克福学派重要代表。
代表作:《逃避自由》《自为的人》《健全的社会》《超越幻觉的链条》《马克思关于人的概念》《人之心——其为善为恶之天赋》《你像神一样存在:一种旧的及其传统的基本的解释》《希望之革命:趋向一种人性化的技术》《人的毁灭性分析》《占有还是生存》《论不顺从及其他论文》莱恩:后现代理解主义莱恩代表作:《分裂的自我》《自我与他人》《健全、疯狂与家庭》《理性与暴力》霍兰德:后现代主客融合主义诺曼·N·霍兰德(Norman N. Holland):代表作:《后现代主义精神分析》德里达:解构主义德里达代表作:《人的终结》《人类科学话语中的结构、符号和游戏》《播撒》《文字语言学》《书写与差异》《解构与批评》《继续生存》福柯:反人本主义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代表作:《精神病与心理学》《疯狂与文明》《诊所的诞生:医学知觉的考古学》《事物的秩序:人文科学的考古学》《知识考古学》《什么是作者》《话语的秩序》《权利知识》《戒律与惩罚:监狱的诞生》《作为自由的实践的自我关照的伦理学》《性史》利奥塔:反总体同一性让-弗朗索瓦·利奥塔(Jean-Francois Lyotard)代表作:《力比多经济学》《话语、图像》《回答这个问题:什么事后现代主义?》《后现代状况:关于知识的报告》罗蒂:后现代文化观理查德·罗蒂(Richard Rorty)代表作:《哲学与自然之镜》《实用主义的后果》《哈贝马斯与利奥塔论后现代性》《偶然性、反讽和协同性》《客观性、相对主义好真理》《真理与进步》哈桑:后现代不确定性和内在性伊哈布·哈桑(Ihab Hassan)代表作:《超批评:对时代的七种推测》《正义的普罗米修斯之火:想象、科学和文化变迁》《奥尔甫斯的解体:走向后现代文学》《创新/革故:人文科学研究的新视角》《什么是后现代主义?西方文化中的新思潮》《后现代转折:后现代理论与文化论文集》杰姆逊:后文化心理逻辑弗雷德里克·杰姆逊(Fredric Jamwson)代表作:《马克思主义与形式》《语言的囚牢》《侵略性的预言》《大众文化中的物化与乌托邦》《政治无意识》《后现代主义与消费社会》《后现代主义或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
后现代主义
对哈贝马斯而言,后现代主义就是名目张胆的反现代主义传统——是中产阶级品 味庸俗者搅起的大逆流。他承认,传统意义上的理性已显出很多弊端,但同时指 出彻底否定有不可能。
他的选择是:不放弃启蒙思想,而是反过来纠正原设计的错误和实践的偏差,调整和完成 理性的重建和修复,建立起新的图式——交往理性。 他扬弃人文思想和科学思潮的片面性,进而创立一种全面系统的
主要著作:《现代性对抗后现代性》、《现代性的哲学话语 》、《理 论和实践》(1963)、《重建历史 唯物主义》 (1976)、《交往行为理论》(1981)等。
哈贝马斯用现代性向后现代性的对抗
哈贝马斯从批判哲学的角度出发探讨关于现代主义与后现代 主义的问题。他坚持认为,现代性是一项尚未完成的宏伟工 程,它具有开放性,远未终结。因此后现代主义是不可能存 在的。(pa368)
交往行为理论
哈贝马斯认为,不能走向贝尔所谓的“宗教”,而 只能走向重建”新理性“,在知识的可靠性和意识 形态批判上建立交往行为理论。 呼吁从正反两个方面抵制后现代主义的进攻: 一方面是以贝尔为首的新英美保守主义将现代危机 归罪于文艺现代性,并对其加以驯化规约;另一方 面是法国结构主义者利奥塔德的过激反叛和消解。
杰姆逊
作者简介:
杰姆逊(Fredric Jameson)教授是美国当代最有影 响、著述最丰富的文学理论家、文化批评家。
他先后就读于哈佛大学和耶鲁大学,留学法国和德 国,1959年获耶鲁大学博士学位。先后在加州大 学、耶鲁大学任教,1985年后任杜克大学(讲座教 授、文学系主任、批评理论研究所所长。2003年 辞去系主任职务,继续担任批评理论研究所所长, 兼任杜克大学人文科学学术委员会主任。 其主要著作有:《马克思主义与形式))、《语言的 牢笼》(ThePrison—House of Language,1972)、 《政治无意识》(The Political UnconsiOUS, 1981)、《理论的意识形态》《后现代主义,或日 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后现代主义的主要人物及其基本主张
罗蒂的“后哲学文化”
理查德·罗蒂(1931-)毕业于芝加哥大学和耶鲁大学,现任美国斯坦福大学比较文学和哲学教授,是当今英语哲学界中最具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
自上个世纪70年代末以来,《哲学与自然之镜》[②]和《偶然、反讽与团结》[③]等一系列极具思想冲击力的著作的问世,确立了罗蒂作为新实用主义领军人物的地位;另一方面,由于对反本质主义和反基础主义的本体论、相对主义真理观、最低纲领自由主义政治观、实用主义的女权主义和后哲学文化及政治理论的积极倡导,也使他同时成为了西方学界一位颇受争议的人物。
重要著作包括:《哲学与自然之境》(1979)、《实用主义的后果》(1982)、《偶然、反讽与团结》(1989)、《客观性、相对主义与真理:哲学论文第一集》(1991)、《论海德格尔及其他哲学家:哲学论文第二集》(1991)、《真理与进步:哲学论文第三集》(1998)、《立国论》(1998)和《哲学与社会希望》(2001)等。
理查德·罗蒂对传统哲学的批判基本上是循着:1.在本体论上反对实在论、2.在认识论上反对基础论、3.在心理学上反对自我论等三个维度展开的。
罗蒂不同于其他的后现代主义者,即不仅仅对现代哲学进行解构、对现代社会进行批判,而是要在批判与解构中进行重建。
这种重建就表现为罗蒂以哲学与文化的关系为基本点,提出了“后哲学文化”。
后哲学文化包含以下内容:今日之哲学充当了各学科的法官,获得了与中世纪神学一样的至尊地位。
这种哲学追求大写的“真理”、“善”、“理性”是一种大写的“哲学”,与神学一样,哲学也应该失去至上的地位,进入后哲学文化。
在后哲学文化中,哲学仅仅是后哲学文化中的一员,哲学和哲学家是小写的哲学和哲学家,在这里,没有任何特别的科学标准可以遵循,也因此没有人声称他们拥有说明一切的奥秘,没有科学家和学者以为他们的著作具有“普遍的人类意义”和“哲学意义”。
在《后哲学文化》中,罗蒂提出“后哲学文化观”:启蒙运动的先知们以哲学文化观代替中世纪的神学文化观,但随着人们对本质主义和基础
主义日益增长的怀疑,哲学最终无法成为文化的核心。
不论是哲学、科学还是政治,都是平权的文化,不存在“文化之王”和“文化的最后法官”,而民主先于哲学。
罗蒂还反对真理符合论,认为真理是人们相信为真的东西,认为真理只是指所有真的陈述共有的一种性质,真理没有本质,它只是用来表示人们对事物的态度,不表示对事物的说明。
因此,真理是我们最好加以相信的东西。
德里达的解构主义
雅克·德里达,J. Jacques Derrida (1930~)20世纪下半期最重要的法国思想家之一,法国哲学家、解构主义的代表。
他的思想在60年代以后掀起了巨大波澜,成为欧美知识界最有争议性的人物。
德里达的理论动摇了整个传统人文科学的基础,也是整个后现代思潮最重要的理论源泉之一。
主要代表作有《文字语言学》(1967)、《声音与现象》(1967)《写作与差异》(1967)、《散(sàn)播(bō)》(1972)、《哲学的边缘》、《立场》(1972)、《人的目的》(1980)、《马克思的幽灵》等。
解构主义针对结构主义而言。
结构主义,顾名思义,就是对世界采取结构式的、系统式的研究。
由来已久。
但是,严格意义的上的结构主义指的是索绪尔结构语言学兴起之后的思维方式,它所强调的是一个系统的意义并不取决于外部,而是依赖于系统内部之间的关系。
系统个别单位之有意义并不是他们本身具有什么实体性的意义,它们的意义仅仅是由于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作用。
德里达解构的对象主要是传统哲学。
认为一切都是不确定的,他从语言入手,拆解“逻各斯中心主义”与“在场”,否认本体、本质的存在。
事物不存在一个固定的、先在的根本性特征或本质,一切都是变动的、不确定的,意义只存在于解释者的解释行为中,“阅读就是一种误读”。
因此本体、在场是不存在的,“逻各斯中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在场”也是必须解构的。
反对二元论,主张自由嬉戏,德里达从反“逻各斯中心主义”出发,消解中心与本原,颠覆二元结构和等级结构,使事物之间、等
级结构的两极之间变得“自由嬉戏”。
如果坚持以“逻各斯中心主义”或“在场的形而上学”的观点观察事物、认识事物,则必然会导致形而上学的“二元论”。
即认为世界有精神和物质、中心与非中心等的二元结构。
认为要把一切都放在同一平面上,让各要素之间、等级结构的两极之间进入一个自由嬉戏的范围。
根本不能回头想什么源头或根源。
反对语言中心主义,并由此更进一步地解构形而上学大厦本身,语言中心主义就是认为语言和写作是对立的,“语言的本质是说话而不是写作,写作不过是说话的派生物(记录)”语言更能直接地表达说话人的意思,写作则使说话人的意义不能完全自我呈现。
言说优于写作。
他认为言说和文字是一种平等和互补的关系:文字、书写记录言说,是说话的记录形式,说话是文字、书写的补充形式,二者不可偏废。
循着对语言中心主义的颠覆、拆解,德里达一鼓作气,直抵形而上学大厦本身,拆解中心本身的在场与不在场。
德里达不顾一切地解构,使其解构主义走向了另一极端,即虚无主义和怀疑主义。
利奥塔的知识合法化危机与元话语、中心的被放逐
法国当代著名哲学家、后现代思潮理论家让—弗郎索瓦·利奥塔(1924—1998)。
少年时代经历过二战和德国纳粹对法国的占领。
纳粹的暴行,尤其是“奥斯威辛”集中营的大屠杀,成了利奥塔不断反思的对象,也令他对黑格尔思辩叙事的前提“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产生怀疑,这成为后现代主义的来源。
利奥塔的主要理论著作有《利比多经济学》(1974),《后现代状况:关于知识的报告》(1979),《公正》(1984)和《多元共生的词语》(1986)等,《后现代状况》一书,曾经在80年代初引起西方哲学界有关后现代主义问题的深入论争,至今仍被认为是研究这一课题的经典著作之一。
利奥塔是以“后现代主义理论家”为人所熟知的,何谓后现代主义?利奥塔称:“我将后现代一词定义为对元叙事的怀疑。
”那么,何谓元叙事?利奥塔说:“元叙事或大叙事,确切地是指具有合法化功能的叙事。
”
利奥塔后来对“后现代”这一提法不满,因为它容易使人误以为“后现代”是“现代”之后的一个时代,而其实,后现代乃“现代的一部分”,后现代只是对“现代”的预先规定及假设提出疑问,“后现代总是隐含在现代里,因为现代性,现代的暂时性,自身包含着一种超越自身,进入一种不同于自身的状态的冲动”。
由于在被认为是后现代主义大家的思想家中,只有利奥塔坦承自己是“后现代主义者”,所以他对“后现代”的解释具有特别的权威性,并基于其立场,利奥塔反复强调“后现代”乃“对宏大叙事的怀疑”,因而应对宏大叙事的霸权予以批判。
利奥塔说:“如果哲学家们帮助了这样一种观点:在不存在权威的地方存在权威,并予这种权威以合法性,那么他们就不再是在真正的思考。
”利奥塔还认为,在普遍适用的宏大叙事失去效用后,具有有限性的“小叙事”将会繁荣,赋予人类新的意义价值。
利奥塔不像德里达直接以本体论为批判对象,也不像罗蒂以哲学和文化的关系为基本点,来建构一个后现代理论,而是把对本体论的批判转化为对知识的合法性和知识分子的地位的考察,以此来实现他“去中心”、消解同一性和整体性、放逐元话语的目的。
他宣告:元话语已经过时,元叙述的社会语境如英雄圣贤、拯救解放、伟大胜利等已散入了后现代知识的杂乱的星空中,人们不再相信伟大“推动者”、伟大“主题”,人们只运用“小型叙事”,只相信后现代世界是一个“凡人”的世界。
哈贝马斯的现代性救助
哈贝马斯认为资本主义的科技和理性出现偏差的原因并不在于科技,而在于日益官僚化的行政机构以及由此而来的文化意识形态防御系统。
需要冲破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系统,摆脱思想压制,进行自由交流,重建新型人类关系和新理性。
主张后现代性是不可能的,强调交往和共识,建立“新理性”,“自己能证实一个种类为了生存必须依靠语言交往和合作的结构,理性的活动必然要依靠理性”。
哈贝马斯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理解和获得共识作为自己研究的重点。
他的“新理性”就是一个人们通过交往、交流并对阻碍交往、交流的社会因素进行批判而达到一种具体的共识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