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胶囊化红磷的阻燃机理及其在聚合物中的应用
微胶囊化红磷阻燃剂的研制及应用
Ab ta t T er d p o p o u ca d n e e s r ob n a s lt d p e i n r y i e a p ia in h h n l sr c : h e h s h r sr tr a t s n c s ay t e e c p u ae r l i mi a i t p l t .T e p e o i l n h c o c,
滴 加 苯酚 ( 尿 素 ) 3 % 甲醛 ( 一 定 比例 ) 合 或 与 6 按 混
它 的应 用 。 为 了实现 用红磷 做 阻 燃剂 的 目的 ,必须 将 红磷 进 行包 覆 。红磷 以微 胶 囊 化形 式 做 阻燃 剂 添
加入 各 种 多 聚物 中 , 克服 以上 的缺 点 , 能 同样 达 到 阻
维普资讯
技 术 进 步
微 胶 囊化 红磷 阻燃 剂 的研 制 及 应 用
郑 芙昊 陈秀兰 杨 勇 陈秉倪
同济 大学化学 系 ( 上海 2 0 9 ) 0 0 2
摘 要: 论述 了红磷包覆的必要性及包覆 方法。分别采 用酚醛树 脂、 脲醛树脂 对红磷进行微胶囊 化 , 测 了红磷 检
涤 。 8 ℃下 干燥 。然 后 用物 理 沉积 或 化 学成 键 的 于 O
气体 化 的方 向发 展 。磷 系阻 燃 剂 以磷 酸 酯类 及 红磷 作 为 主要 的 品种 ,主要 是起 固相 阻燃 作 用 。特 别是
用 红磷 做 的高 分 子材 料 阻燃 剂 具 有低 毒 、 高效 、 价 廉 的优 点 ,且对 材 料制 品的性 能 影 响甚 小 。但 是 红磷 易 吸潮 、 氧化 、 易 与树 脂 相容 性 差 , 长期 与 空 气 、 分 水
《聚乳酸-微胶囊红磷系列阻燃材料的性能研究》范文
《聚乳酸-微胶囊红磷系列阻燃材料的性能研究》篇一聚乳酸-微胶囊红磷系列阻燃材料的性能研究一、引言随着人们对安全性能要求的提高,阻燃材料在各个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聚乳酸作为一种环保型生物基材料,具有优异的物理性能和生物相容性,但其易燃性限制了其应用范围。
因此,研究聚乳酸/微胶囊红磷系列阻燃材料的性能,对于提高聚乳酸的阻燃性能、拓宽其应用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就聚乳酸/微胶囊红磷系列阻燃材料的制备、性能及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详细研究。
二、材料制备聚乳酸/微胶囊红磷系列阻燃材料的制备主要采用物理共混法。
首先,将微胶囊红磷与聚乳酸进行混合,通过熔融共混、冷却、粉碎等工艺,制备出聚乳酸/微胶囊红磷复合材料。
在制备过程中,需控制好混合比例、温度、时间等参数,以保证复合材料的性能稳定。
三、性能研究1. 阻燃性能聚乳酸/微胶囊红磷系列阻燃材料具有优异的阻燃性能。
当材料受到火焰作用时,微胶囊红磷能够迅速分解并释放出不可燃气体,降低材料表面的温度,从而达到阻燃的效果。
此外,红磷与聚乳酸之间的相互作用还能提高材料的成炭能力,进一步增强其阻燃性能。
2. 物理性能聚乳酸/微胶囊红磷系列阻燃材料具有良好的物理性能。
其力学性能、热稳定性、抗老化性能等均得到显著提高。
这主要得益于微胶囊红磷的加入,使得材料在受到外力作用时能够更好地分散应力,提高材料的韧性。
同时,红磷的加入也增强了材料的热稳定性,提高了其耐热性能。
3. 环境友好性聚乳酸作为一种生物基材料,具有较好的环境友好性。
而微胶囊红磷的加入并未对材料的环保性能造成影响。
此外,该阻燃材料在燃烧过程中产生的烟气毒性较低,有利于保护人体健康和环境安全。
四、影响因素1. 微胶囊红磷含量微胶囊红磷的含量对聚乳酸/微胶囊红磷系列阻燃材料的性能具有重要影响。
当红磷含量较低时,材料的阻燃性能较差;而当红磷含量过高时,虽然能提高阻燃性能,但可能会影响材料的物理性能。
因此,需通过实验确定最佳的红磷含量。
酚醛树脂为囊壁的微胶囊红磷的制备及其在电缆料中的阻燃应用
Pr pa a i n o i r e c p u a e d Pho ph r t e r to fM c o n a s l t d Re s o us wih Phe lf r a de y sn a no 。o m Re a d ntApp ia i n n b e Co po hel n t a 。 t r a lc to i Ca l m und
C N u i h n V T n —a ,G 0 Y ‘ho U Q uj HA G H a c u ,L o gj n U i a ,X i- — i c u
聚 乙烯 因具 有较 高 的体积 电 阻率 和介 电强度 及较 低 的介 电损耗 而 被大 量用 于 电线 电缆 。但 由于其 阻燃
性 较差 ,增 加 了火灾 的危 害性 ,因此对 其进 行适 度 的
ie y R , X—a p oo l cr n p cr s o y n l s r a tce ie n lz r r s e t ey T r s l z d b I r y h t ee to s e to c p a d a e p ri l sz a ay e , e p c i l. he e u t v s
me h n c lp o e i sc u d be p e a e c a i a r p r e o l r p r d. t Ke ywo d Mir e c p u a e Re Ph s h r s; P e o ‘o mad h d Re i r s: c o n a s l td d o p ou h n lf r l e y e sn; HDP E; EVA; F a tr a t 1 me Re a d n
溶胶-凝胶法红磷微胶囊棉织物阻燃整理
/
要 :以无 机氢氧化铝为壁材 , 细红磷为囊材 , 超 制备 了红磷微胶 囊阻燃 剂 ; 将溶胶 - 胶法技术 与超细红 凝
磷微胶囊 阻燃剂相结合 , 对纺织品进行阻燃整理 ; 用扫描 电镜 法对整理后 的织物表 征 , 并测定 整理后棉 织物
的阻燃性 能和耐久性 。结果表 明 , 溶胶一 凝胶法红磷微胶 囊整理 的棉织 物具有 良好 的阻 燃效果 和耐久性 , 但 白度和断裂强力有一定程度 的下 降。 关键 词 :阻燃整理 ; 微胶 囊, 溶胶 ; 胶; 凝 棉织物
中 图 分类 号 : S 9 .9 T 15 5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 00— 0 7 2 1 )O一 0 9一 3 10 4 1 (0 0 1 0 0 O
Fl m e r t r n n s f c to a i 、 h r d p s o u i r c ps e o - e e h d a e a da tf ih o o t n f brc t e ho ph r s m c o a uls by s lg lm t o i
印
染 (0 0N .0 2 1 o 1 )
溶胶. 凝胶法红磷微胶囊棉织物阻燃整理
李 慧 , 李晓燕 陈惠娟 王 东 , ,
/ .陕西科技大学轻化工助荆教 育部 重点实验 室 资源与 环境 学院 ’ 1 、
\ 陕 西 西安 7 0 2 ;.西安工程大 学, 1o 12 陕西 西安 7 o 4 1o8 摘
w al a e i l a d uta n e h s h r s a o e ma er l.F a e r t r a tf ih o o t n f b i wa a r d o twi l a lm t r s n l f e r d p o p o u s c r t is a ri a Im e a d n i s f to a r s c r e u t ut — n c c i h r f e r d ph s h r s m ir c D u e l me r t r a ta e tc i e o p ou cO a s lsf n a e a d n g n omb n d w i o - e e h d T e t d c to a r a h r c e - ie t s l l h g m t o . ra e o t n fb i w s c aa t r c i d b c n ig e e t ir s o y,a d t e r l me r t r a c n u a i y we e t s e z y s a n n lc r m c o c p e on n h if a e a d n y a d d r b l r e t d. R s l h w e h tt e te t d i t e ut s o d ta h rae s c to a r a o d f m e r t r a c n r bly。b t i i n s n e sl te g h d c e s d t o o t n fb i h d g o l c a e a d n y a d du a i i t u s wht e s a d t n i s r n t e r a e o s me e t n . t e e xe t
白度化微胶囊红磷协同阻燃抑烟
白度化微胶囊红磷协同阻燃抑烟磷P是重要的磷系阻燃剂,其阻燃性能优良,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存在两大主要问题:一是化学性能不稳定,在空气中易吸潮、易氧化,高温加工时产生剧毒气体磷化氢PH3,粉尘易爆炸,在贮存运输使用时存在安全隐患;二是红磷颜色深红紫红,应用范围受到很大限制因此。
红磷作为阻燃剂只有经过表面处理后才有实际应用价值,新型的微胶囊化包覆技术,对红磷进行微胶囊化表面处理,制备新型的白度化微胶囊红磷阻燃剂FR-BMRP02,拓宽了红磷在在高分子聚合物中的应用。
选用硼酸锌ZB、蜜胺树脂MF、ATH等多种囊材、多种方式的包覆,与未包覆红磷相比,热稳定性与化学稳定性有显著提高,在自燃温度、热分解温度、吸水性、抗氧化性及磷化氢释放量等性能指标上有进一步提高。
经过包覆后白度化微胶囊红磷BMRP,在聚氨酯PU、环氧EP、PA、PVC、PE、硅橡胶、不饱和聚酯等高分子材料中有很好的阻燃效果,试验表明BMRP 在高分子材料中的阻燃性能和抑烟性能均有提高,添加量5phr-10phr时,可使材料的阻燃级别达UL94V-O级,最大有焰烟密度明显下降,可明显克服熔滴现象。
BMRP的突出优势在于:包覆后外表白色,耐温性稳定,使用中不泛红,在颜色应用上不受限制;其次是含磷,阻燃,添加量少,效能高;三是包覆后和有机聚合物的相容性能好,不影响物理性能。
BMRP在高分子材料中的阻燃性明显,阻燃效果随其颗粒粒度的减小而增强,对材料的力学性能影响很小。
对BMRP复配体系进行阻燃抑烟试验表明:在聚氨酯PU基材中,BMRP-ZB复配体系具有很好的阻燃抑烟协效作用。
在环氧树脂EP基材中,BMRP-ZB-MEL(三聚氰胺)体系有很好的阻燃抑烟协效作用。
在聚氯乙烯PVC基材中,BMRP-ATH、BMRP-MH、BMRP-ZB、BMRP-ZB-十溴、BMRP-ATH- MH复配具有良好的阻燃协效作用,BMRP三氧化钼、BMRP 二茂铁、BMRP-ZB复合体系对聚氯乙烯PVC有明显的抑烟作用。
MRP系列高效微胶囊红磷阻燃剂的阻燃特性与阻燃机理
MRP系列高效微胶囊红磷阻燃剂的阻燃特性与阻燃机理作为MRP系列高效微胶囊红磷阻燃剂来说,它本身是可燃的,但却具有优异的阻燃性
能,这与它具有多重的阻燃机理是分不开的;由于MRP红磷阻燃剂本身是可燃的,因此其阻燃特性近似于一“抛物线”。
当添加有MRP红磷阻燃剂的聚合物着火燃烧时,MRP红磷也随着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一方面五氧化二磷迅速弥漫在聚合物表面,冲淡氧气浓度,使火焰减弱,起到抑制火焰的作用;另一方面五氧化二磷迅速吸收结晶水反应生成磷酸,磷酸在受强热时进一步反应生成偏磷酸、聚偏磷酸。
聚偏磷酸是一种粘稠玻璃状物质,它又紧紧的包裹在聚合物表面,将聚合物和空气隔绝,从而进一步切断了聚合物燃烧时所需要的氧气,使燃烧停止,达到阻燃的目的。
同时,在上述燃烧反应过程中所生成的磷酸、偏磷酸、聚偏磷酸又是很好的脱水催化剂,能快速促使聚合物(尤其是含氧聚合物)脱水炭化。
脱水炭化后生成石墨状的焦炭层,能进一步隔阻内部聚合物与氧气接触,实现阻燃;另外,由于焦炭层导热性差,又使聚合物与热源隔绝,减缓了热分解,从而进一步实现了多重阻燃的效果。
正因为MRP系列高效微胶囊红磷阻燃剂作为阻燃剂具有多重阻燃特性机理,因此它具有优异的阻燃性能,是目前添加量最少、性价比最好的无卤环保阻燃剂。
红磷阻燃机理
红磷阻燃机理1. 红磷的阻燃机理红磷受热分解,可和周围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生成含氧磷酸,这种含氧酸的吸水性比较好,能让燃烧聚合物表层脱水炭化形成炭化层,这样不但能够将外部的氧、挥发性可燃物和热与聚合物隔离,减少可燃性挥发组分的释放,还具备吸热性,降低聚合物表面的氧化热,实现凝聚相阻燃。
红磷的热解产物PO·自由基进入气相后,还可以捕捉燃烧火焰中大量的H·、HO·自由基,切断火焰氧化链反应,起到气相阻燃的作用。
2. 红磷阻燃的缺点(1)红磷在空气中很容易吸收水分,生产H3PO4、H3PO3、H3PO2等物质,使红磷变粘,失去流动性,而产生的磷酸更易吸水。
如果红磷存在于高分子材料制品中,红磷吸潮氧化,使制品表面腐蚀后失去光泽和原有性能,并慢慢向内层腐蚀,同时产生的含氧酸也会腐蚀加工设备。
(2)红磷与树脂的相容性差,而且会出现离析沉降,使树脂的粘度上升,给树脂的浇铸、浸渍、操作等带来困难,也会导致合成材料的性能下降。
(3)红磷长时间和空气接触,不但会生成磷的含氧酸,还会释放出剧毒PH3气体,对环境和人体都是不利的。
(4)红磷吸湿性、不稳定性对塑料制品的物理性有不良影响,尤其是对弱电元件的漏电性、高压元件的绝缘性影响更甚。
(5)红磷本身的紫红色,会让制品着色。
(6)红磷易被冲击所引燃,干燥的红磷粉尘具有燃烧和爆炸等危险。
3. 红磷的微胶囊包覆尽管红磷阻燃剂的缺点较多,但其在应用过程中是比较环保的,而且阻燃效果优异,是一种优良的无卤阻燃剂。
为了尽可能地发挥红磷的阻燃性能并克服或消除其缺点,一般需对红磷阻燃剂进行微胶囊包覆。
微胶囊包覆红磷又称微胶囊化红磷,其目数可达到800~1000目,使用不同的囊材对红磷进行微胶囊化处理,即可获得微胶囊包覆红磷(囊材常用的有三聚氰胺甲醛树脂,也可采用无机(如硼酸锌等)/有机双包覆技术)。
阻燃剂微胶囊化的制备原理是将阻燃剂在机械搅拌和分散剂的作用下迅速均匀悬浮在液相中,用合适的囊材在其表面通过物理或化学的方法形成微米级厚度的致密囊壁,使阻燃剂免受外界环境如热、光、氧气、水气、酸、碱等的影响。
红磷作为阻燃协效剂在阻燃材料中的应用
红磷作为阻燃协效剂在阻燃材料中的应用作者:田稣奇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14年第24期摘要阻燃剂的协同效应理论是提高高分子材料阻燃效率的一种有效手段,已成为当前研究开发高效阻燃剂的主要指导理论之一。
其中,围绕磷展开的协效阻燃剂研究开发是当前阻燃剂开发领域的热点。
本文主要介绍了以红磷为阻燃协效剂,与纳米改性氢氧化铝以及在磷—氮协效阻燃剂中的协效阻燃作用,展望了阻燃剂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前景。
关键词红磷阻燃材料阻燃协效剂磷—氮协效阻燃剂中图分类号:TQ314 文献标识码:A1绪论红磷作为阻燃剂,存在下述缺点:(1)红磷在空气中很容易吸收水分,生成H3PO4,H3PO3,H3PO2等物质,使制品表面被腐蚀而失去光泽和原有的性能,并慢慢向内层深化;(2)红磷与树脂的相容性差,不仅难以分散,也会导致合成材料的性能下降;(3)红磷长期与空气接触,在生成磷的含氧酸的同时,会放出剧毒的PH3气体,污染环境;(4)红磷易被冲击所引燃,干燥的红磷粉尘具有燃烧及爆炸危险;(5)红磷的深紫红色易使被阻燃的制品着色。
上述缺点严重限制了红磷的直接应用,所以对红磷做阻燃剂时进行改性至关重要。
阻燃剂的协同效应理论是提高高分子材料阻燃效率的一种有效手段。
围绕磷展开的协效阻燃剂研究开发室当前阻燃剂开发领域的热点。
2磷—氮协效阻燃剂的研究与应用磷-氮协效阻燃剂可以分为反应型和添加型两大类,目前使用的大部分磷—氮协效阻燃剂属于添加型,主要包括膨胀性阻燃剂、磷腈类阻燃剂、含氮氧杂膦菲类阻燃剂等。
(1)膨胀型阻燃剂是磷—氮协效阻燃剂品种最多、应用最广的一大类,它以P、N、C为核心元素,通过复配或化合按一定比例构成碳源(成炭剂)、酸源(脱水剂)和气源(膨胀剂)。
目前膨胀型阻燃剂中研究较活跃的是对传统的聚磷酸铵(APP)、三聚氰胺磷酸盐(MP)、三聚氰胺氰脲酸盐(MCA)等进行改性或复配处理以及合成新型含氮磷酸酯类等。
Xiao-PingHu等将APP与由三聚氯氰、氨水和二乙烯三胺合成的成炭剂CA复配组成新型膨胀体系,在PE中应用后,阻燃性能优良,如表1所示。
微胶囊红磷阻燃剂在三元乙丙橡胶中的应用
2 1 MR . P用 量 对 无填 充 E D 硫 化 胶 性 能 的 P M
影 响
本 试 验 采 用 以 三 聚 氰 胺一 甲醛 树 脂 包 覆 的 MRP 。三 聚氰胺一 甲醛树 脂 是 一 种 细 密 交联 且 十 分坚 硬 、 热稳定 性优 良的树脂 , 具有 较 高的机 械强
三元 乙丙 橡胶 ( P M) 一种 综 合性 能 较好 ED 是
的橡 胶 , 具有 极 佳 的耐 老化 、 水 、 耐 耐热 变 形 以及 电绝缘 性 能 。但 与大 多数 高 聚 物 材 料 一 样 , P E — D 很 容易 燃烧 , 胶 的氧 指数 只有 1 M 纯 9左 右 。 目
44 8
橡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胶
工 业
21 第 5 0 2年 9卷
度 以及 良好 的 耐 热 、 耐水 等 性 能 , 于 包 覆 MRP 用
E D 基本 配 方 中直 接 加 入 MRP 研 究 其 用 量 P M , 对无 填充 E DM 硫化 胶 性 能 的影 响 , 果 如 表 1 P 结
和图 1 示 。 所
同效 应 , 大 幅 度 提 高 硫 化 胶 的 阻 燃性 能 。 能
关键 词 : 胶 囊 红 磷 ; 燃 剂 ; 元 乙 丙橡 胶 ; 微 阻 三 阻燃 性 能
中 图 分类 号 : TQ3 0 3 7 T 3 . 3 . 8 ; Q3 3 4 文献标志码 : A 文 章 编 号 : 0 0 8 0 2 1 ) 8 0 8 —4 1 0 — 9 X( 0 2 0 — 4 30
际的应 用价值 。对 红磷 进行 表面 处理 最有 效 的方
S 一6 B型两 辊 开炼机 和 X 一5 ×3 0型 K 10 QL 3 0 5 平板 硫化 机 , 上海 橡 胶机 械 厂产 品 ; 一 HC 2型 氧指
高分子专业课程设计
白度化微胶囊红磷阻燃剂的研究进展唐知灯(湖南工程学院化工化学学院湖南湘潭411104)摘要:白度化微胶囊阻燃剂是一种环保型无卤阻燃剂。
本文研究了白度化微胶囊红磷阻燃剂的制备方法、性质及其在有关方面的应用。
关键词:白度化微胶囊红磷阻燃剂Abstract:WhitengMircroencapsulized red phosphorus Flame retardant is akind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Flame retardant with no halogen.This paper studied the Preparation and quality of Whitening Micoencapsullzed Red Phosphorus Flame Retardant and its apply.Key words:Whitening Microencapsulized red phosphorus Flame retardant红磷是一种优良的阻燃剂,具有高效、抑烟、低毒的阻燃效果,但在实际应用中存在许多弊端,如在空气中易吸潮、易氧化并放出剧毒的磷化氢气体;粉尘易爆炸,在大量贮藏时因内部高热而自燃以致酿成重大事故;红磷对热,摩擦和冲击相当敏感.作为阻燃剂在与树脂混炼、模塑等加工操作过程中存在着火的危险:且与树脂相容性差,不易均匀分散在高聚物材料中.导致材料物理机械性能下降等.极大地限制了其的使用范围。
因此.红磷作为阻燃剂.只有经过表面处理后才有实际的应用价值。
对红磷作表面处理最有效的方法是微囊化。
如果将红磷微胶囊化,不仅则可解决上述问题,同时还具有其它一系列优点,如该阻燃剂的用量低.阻燃效率高.可广泛用于PE.PP.EV A.环氧树脂.不饱和聚酯及聚酰胺等化学品的阻燃。
该阻燃剂很容易分散于液态的树脂中.可溶于聚合材料.且不影响材料的电气性能。
此外,微胶囊化红磷阻燃剂贮存期长,贮存期间的流动性能不发生变化,与普通的红磷相比.微胶囊化红磷具有较佳的流动性和能赋予被阻燃材料较好的抗冲击性能。
微胶囊化红磷/酚醛环氧树脂阻燃ABS的研究
・ 36 ・
20 09 年 第 2 1卷 第 5期
M ODERN PLAS CS PROCESS NG TI I AND APP CATI LI ONS
微 胶 囊 化 红磷/ 醛 环 氧树 脂 阻燃 A S的研 究 酚 B
冯才敏 刘洪 波 卢子键 李沛华 廖志 良 何 杰 全
r s t h e ulss ow h twh n t e ma s r to o RP t t a e h s a i fM o NE s3 :7,a he t a o e s2 , i nd t ot lc nt nti 0 t heLOI v l e o lm e r t r a a u ffa — e a d ntABS s a g s 2 . i shi h a 4 0 a d t e gr de o e tc lc n h a fv r ia omb - us
r d p o p o u ( RP)a d n v l c e o y ( e h s h rs M n o oa p x NE)a l me r t r a t . Th fe t f o o sfa e a d n s e n e t fM RP/ n p o e t f lmer tr a tABS we esu id e t ai n o tn so NE o r p ryo a -e ad n f r t de .Th e
孔洞 。
关 键 词 : 丙 烯 蔚 / 二 烯/ 乙烯 共 聚 物 丁 苯
徽胶囊化红磷
酚 醛 环 曩树 膳 无 卤阻 燃
S u y o a e Re a d ntABS wih M i r e e p u a e d t d fFl m - t r a t c o n a s l t d Re
微胶囊化红磷在聚合物中的应用及其阻燃机理研究的开题报告
微胶囊化红磷在聚合物中的应用及其阻燃机理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及意义随着现代工业的不断发展和成果的不断更新,越来越多的材料和产品被制造出来。
然而,随着人们对于环保和安全意识的提高,人们对于产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其中,关于材料的使用安全与阻燃性能变得尤为重要。
红磷是一种常见的阻燃剂,在阻燃材料中应用广泛,因其具有阻燃效果显著、成本低廉等特点。
而微胶囊化技术是将红磷微粒封装在聚合物小球中,形成微胶囊,使其具有更好的耐热性和防水性。
因此,研究微胶囊化红磷在聚合物中的应用及其阻燃机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科学价值。
二、研究目的和内容本论文的研究目标是,通过实验表征和理论分析,研究微胶囊化红磷在聚合物中的应用及其阻燃机理,为阻燃材料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
本论文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对微胶囊化红磷的制备工艺进行研究,确定最佳工艺条件。
2. 通过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等实验手段,对微胶囊化红磷的微观结构和化学性质进行表征。
3. 运用热重分析(TGA)、差示扫描量热(DSC)等方法,研究微胶囊化红磷在聚合物中的阻燃性能及其机理。
4. 进行聚合物材料的制备和鉴定,探究微胶囊化红磷添加量、粒径等对聚合物材料性能的影响。
三、可行性分析微胶囊化红磷在阻燃材料中的应用已经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其制备工艺较为成熟。
而且,红磷的阻燃性能得到了充分的证明,红磷微粒的封装可以提高其耐热性和防水性,从而增强材料的阻燃性能,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
四、论文结构本论文的章节结构设计如下:第一章:绪论1.1 研究背景1.2 研究目的和意义1.3 研究内容1.4 论文结构第二章:微胶囊化红磷的制备工艺及表征2.1 微胶囊化红磷的制备工艺2.2 微胶囊化红磷的表征方法第三章:微胶囊化红磷在聚合物中的阻燃性能及机理分析3.1 聚合物材料的制备和性能分析3.2 微胶囊化红磷的添加量、粒径等对聚合物材料性能的影响3.3 微胶囊化红磷的阻燃机理分析第四章:实验结果和数据分析第五章:结论与展望参考文献。
微胶囊技术及其在消防中的应用
收稿日期:2003-02-29作者简介:陈智慧(1971—),女,河北廊坊人,武警学院消防指挥系讲师,北京理工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杨荣杰(1963—),男,河南人,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李蕾(1977—),女,山东肥城人,武警学院消防工程系助教,北京理工大学在读研究生。
微胶囊技术及其在消防中的应用●陈智慧,杨荣杰,李 蕾(北京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北京 100081)【摘 要】 简要介绍微胶囊技术的基本概念及微胶囊化方法,讨论其在灭火、阻燃、洗消技术中的应用现状及发展前景。
【关键词】 微胶囊技术;阻燃剂;灭火剂;洗消剂中图分类号:D631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077(2003)04-0018-031 引言微胶囊技术的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末随着高分子科学的进步,各种聚合机制和聚合技术应运而生,极大地推动了微胶囊技术的快速发展。
目前,这一技术已在消防领域得到较广泛的应用,并将对消防行业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现就微胶囊技术的有关基本概念、微胶囊化方法及其在消防科技中的应用做简要讨论。
2 微胶囊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微胶囊化方法微胶囊技术是使用成膜材料把固体或液体包覆成微小颗粒的技术,得到的微小粒子叫微胶囊,包在微胶囊内部的物质称为囊芯,囊芯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形成包覆膜的材料称为壁材(或膜、壳、囊壁、包膜等),壁材通常由天然或合成的高分子材料形成,也可能是无机化合物。
通常微胶囊技术制备的粒子直径尺寸一般在微米或毫米范围,目前随着技术的进步,已可制备纳米微胶囊。
微胶囊的制备首先是将液体、固体或气体囊芯物质(芯材)分细,然后以这些微滴(粒)为核心,使聚合物成膜材料(壁材)在其上沉积、涂层,形成一层薄膜,将囊芯微滴(粒)包覆。
这个过程称为微胶囊化,微胶囊化方法很多,大致分为化学法、物理法及物理化学法。
化学法主要利用单体小分子发生聚合反应生成高分子或膜材料将芯材包覆,常使用的是界面聚合法。
环氧树脂/微胶囊红磷体系对高抗冲聚苯乙烯阻燃性能的研究
使用性能L ] 7 。一些研究结果 表明 , 叫 当含酚醛结构的
有机物 与含磷 化合 物 并 用 时 , 些 有 机 物 对 红 磷 的 阻 这 燃 具有增 效作 用 , 够提 高红 磷 的阻燃 效 率 , 能 更好 地 发 挥 其阻燃 作用[ ¨ 。 1 ] 本 文 中我们 在红 磷 阻燃 HI S体 系 中加 入 No o— P vl a 作 为成炭剂 , c 考察 了它 的用 量对 HISMR P - P体 系阻 燃性 能的影 响 。
燃烧, 给它 的应 用 带 来 了一 定 的 限制 [ 。现 在 广 泛应 1 ]
宁分 析 仪 器 厂 生产 的 J 一 氧指 数 测 定 仪上 和英 国 F3型 F T 公 司生产 的垂 直 燃 烧测试 仪 上进 行 。 T
2 3 3 TG 分 析 .. A
取 约 1mg 试 样 在 德 国 Nesh 公 司 生 产 的 0 tc T 0 G29型 TG 分析 仪 进 行 热 重 测 试 , 录失 重 曲线 A 记 和失重 微 分 曲线 。升 温 速率 为 2 " mi, 验 温度 范 0C/ n 试 围为 室 温 到 8 0 。氮 气 氛 围 时 , z流 量 为 4ml 0℃ N 料 .
HIS 工业 品 , P, 由广 州金 发科 技 有 限公 司 提供 } 微 胶囊 红磷 ( P , 业 品 , 梅 州 磁 性 材 料 厂 提 供 } MR ) 工 由 Nooa , vlc工业 品 ,hl公 司提 供 。 S el 22 试 样 制备 .
2 3 2 极 限氧指 数 ( OI和 UL 4垂直 燃烧 测试 .. L ) 9
分 别依 据 GB T2 0 —3和 UL 4标 准 在 南 京 江 / 4 69 9
1 引 言
绝对干货:包覆红磷阻燃剂产品、市场及应用-202309
完整资料:包覆型红磷阻燃剂产品、市场及应用之(1)——产品优缺点笔者通过近几年的市场调研分析、客户或专家访谈,积累了完整的包覆型红磷即微胶囊红磷的产品、市场、工艺及应用等资料,现逐一整理分享,供大家参考,也请相关专家讨论指正。
1.红磷介绍1)概述:红磷,又称赤磷,英文名red phosphorus,简称RP,是一种磷的多聚形式,因其颜色而得名。
红磷是一种结构单元为正四面体P4的无机聚合物,其中P4中的一个键断裂并聚合后形成红磷;白磷与黄磷指的是一种物质,黄磷是白磷被部分氧化形成的黄色蜡状固体,而从化学上讲,白磷与红磷属于同素异形体,就如金刚石跟石墨一样,属于同一种元素的不同单质。
2)物理性质红磷的颜色呈紫红或深棕色,不溶于水、乙醚、氨和二硫化碳,微溶于无水乙醇,可溶于碱液。
红磷本身无毒,且不会像白磷那样容易自燃,但是可以被点燃;3)化学性质∙在空气中升温至240 oC 时着火生成五氧化二磷,冒出大量白烟。
∙在无氧环境中升温至416 oC 时红磷会以P4的形式升华,遇冷后会凝结形成白磷。
∙红磷在氯气氛围下加热也能够燃烧,与高锰酸钾、氯酸钾等强氧化剂混合时有发生爆炸的可能性。
与硝酸作用生成磷酸,在氯气中加热生成氯化物。
∙红磷的表面活性较高,在有水有氧的环境中会缓慢发生4)红磷的应用红磷可用于半导体工业作扩散源、有机合成和制造火柴,也用作杀虫剂、杀鼠剂、焰火和烟幕弹等。
其中半导体用的红磷为电子级。
2.为什么包覆?作为阻燃剂的红磷,通常要用包覆型红磷,或称为微胶囊红磷。
主要原因有以下五个方面1)红磷很容易吸收空气中的水,并产生诸如磷酸和亚磷酸的物质。
因此,如果聚合物中的红磷长时间接触空气,则产品表面上的红磷被吸潮与氧化,则会使产品表面被腐蚀,失去光泽和原有性能,内层的某些特性也会逐渐受到影响,尤其是电子元件的绝缘性能。
2)红磷与树脂之间的相容性也比较差,不仅分散困难,而且容易出现离析沉降,这增加了树脂的粘度并使其难以处理,从而会导致树脂性能下降;3)红磷与空气长期接触期间除了会生成各种酸之外,它还会释放出剧毒的PH3气体。
红磷阻燃尼龙的研究进展
红磷阻燃尼龙的研究进展文章介绍了红磷阻燃尼龙的阻燃机理以及近年来红磷阻燃尼龙的阻燃性能改进方法,包括红磷微胶囊化改性,红磷阻燃母粒,以及阻燃协效剂来提高阻燃性能。
标签:红磷;尼龙;阻燃前言随着电子电器和汽车行业的飞速发展,聚合物材料因其生产技术成熟,成本相对较低,也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这些行业中。
但是,大部分聚合物材料属于容易燃烧的材料,在使用过程中容易带来火灾隐患。
因此,对聚合物材料的阻燃性能进行改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尼龙是目前世界上产量最大、应用范围最广的工程塑料,许多种类的电器和汽车的外壳或者其他零部件都需要用到尼龙材料。
尼龙是一种阻燃级别为UL94 V-2的可自熄的聚合材料,满足一些普通场合的阻燃需要,但是,在一些特殊场合,例如高温下,往往需要更高阻燃级别的尼龙材料。
并且,目前通常使用玻璃纤维对尼龙材料进行增强,玻璃纤维在尼龙树脂中相当于“烛芯”,更加容易引发尼龙的持续燃烧。
因此,为进一步提高尼龙的阻燃性能,学者们进行了较为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1 红磷阻燃机理红磷阻燃尼龙是目前市场上应用最广泛的尼龙阻燃材料,目前,许多工艺成熟的大型家用电器的外壳都使用红磷尼龙。
欧育湘[1]解释了红磷阻燃机理:红磷在高温(通常为400-450℃)下,解聚形成白磷,白磷在水汽存在下,被氧化为既可覆盖于被阻燃材料表面,又可加速脱水炭化的含氧酸。
含氧酸主要作用是形成液膜和炭层,使被阻燃材料的表面与高温来源隔离,从而起到阻燃作用。
通常来说,在一定范围内,红磷阻燃尼龙中,红磷含量越高,材料的氧指数越高。
但是红磷阻燃尼龙存在稳定性不够、燃烧易产生有毒气体、产品带色的问题。
因此,对红磷阻燃尼龙的改进成为研究热点。
2 红磷阻燃性能的改进2.1 微胶囊化微胶囊化使用一种高分子物质(即囊材)将另一种物质(即芯材)包覆上一层具有一定强度的连续紧密的薄膜,以满足特殊需要。
将红磷进行微胶囊化,可以使红磷和外界隔绝开来,克服红磷在作为阻燃剂使用是所产生的问题。
磷系阻燃剂的阻燃机理
磷系阻燃剂的阻燃机理随着高分子材料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有机高分子,在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会带来了潜在的火灾安全问题。
为了减少火灾的发生,世界各国都在致力于研究和应用阻燃剂及阻燃材料。
所谓阻燃剂就是能够提高可燃物的难燃性或自熄性的一种助剂,是塑料助剂中仅次于增塑剂消耗量的助剂。
在各类阻燃剂中,磷系阻燃剂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克服了含卤型阻燃剂燃烧烟雾大、放出有毒及腐蚀性气体的缺陷,同时又改善了无机阻燃剂高添加量严重影响材料的物理机械性能的缺点,做到了高阻燃性、低烟、低毒、无腐蚀性气体产生。
1 阻燃机理及分类1.1 磷系阻燃剂的阻燃机理磷系阻燃剂的阻燃机理主要是形成隔离膜来达到阻燃效果,形成隔离膜的方式有2种。
(1)利用阻燃剂的热降解产物促使聚合物表面迅速脱水而炭化,进而形成炭化层。
由于单质碳不进行产生火焰的蒸发燃烧和分解燃烧,因此,具有阻燃保护作用。
磷系阻燃剂对含氧聚合物的阻燃作用就是通过这种方式实现的。
其原因是含磷化合物热分解得到的最终产物是聚偏磷酸,而它是强脱水剂。
(2)磷系阻燃剂在燃烧温度下分解生成不挥发的玻璃状物质,它包覆在聚合物的表面,这种致密的保护层起隔离层的作用。
1.2磷系阻燃剂的分类磷系阻燃剂根据磷系阻燃剂的组成和结构,可以分为无机磷系阻燃剂和有机磷系阻燃剂两大类。
无机磷系阻燃剂包括红磷、磷酸铵盐和聚磷酸铵等。
有机磷系阻燃剂包括磷酸酯、亚磷酸酯、膦酸酯和鳞盐等。
下述阐述一下几种常用磷系阻燃剂的特点。
2 无机磷系阻燃剂无机阻燃剂历史悠久,主要是红磷、聚磷酸铵(APP)、磷酸二氢铵等磷酸盐,受热分解出磷酸、偏磷酸和H2O等,并促进成炭覆于基材的表面起到阻燃的效果。
应用于PVC、尼龙环氧树脂、聚酯和聚酰胺等,尤其是对后两类更为普遍。
作为一种老牌阻燃剂,其无卤、低毒、稳定、效果持久等优势,使其在无机阻燃剂中占有很重的地位。
1963年,由德国拜耳公司推出红磷阻燃剂以来,一直在研究塑料阻燃剂用红磷的稳定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胶囊化红磷的阻燃机理及其在聚合物中的应用摘要:本文介绍了微胶囊化红磷阻燃剂的优越性能及制备方法,探讨了微胶囊化红磷的阻燃机理,综述了微胶囊红磷阻燃剂的国内外研究进展情况,并且列举了该阻燃剂在聚合物中的具体应用。
关键字:微胶囊化红磷;阻燃机理;应用1 优越性能1.1 红磷的缺点红磷是一种优良的无机阻燃剂,阻燃效率高,与其他阻燃剂相比,达到相同阻燃级别所需添加量少,因而对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能影响小。
但它暴露在空气中容易吸潮、氧化生成磷酸并释放出剧毒的磷化氢气体;同时,红磷与大多数聚合物的相容性较差,影响产品的阻燃与力学性能。
如果将普通红磷微胶囊化,则可从根本上克服上述缺点,因而受到了各国科研人员的高度重视[1,2]。
红磷作为阻燃剂,存在下述缺点: 1)红磷在空气中很容易吸收水分,生成H3PO4,H3PO3,H3 PO2等物质,使制品表面被腐蚀而失去光泽和原有的性能,并慢慢向内层深化;2)红磷与树脂的相容性差,不仅难以分散,也会导致合成材料的性能下降;3)红磷长期与空气接触,在生成磷的含氧酸的同时,会放出剧毒的PH3气体,污染环境;4)红磷的吸湿性和表面不稳定性对塑料制品的物理性能有不良影响,尤其对弱电元件的漏电性和高压元件的绝缘性影响更甚;5)红磷易被冲击所引燃,干燥的红磷粉尘具有燃烧及爆炸危险;6)红磷的深紫红色易被阻燃的制品着色。
上述缺点严重限制了红磷的直接应用。
因此,红磷作为阻燃剂,只有经过表面处理后才有实际的应用价值[3,4]。
1.2 微胶囊化红磷的优点微胶囊化红磷(亦称包覆红磷)是国际上近几年来发展起来的高效新型阻燃剂,是在细微的红磷粉末上,通过各种方法在其表面包覆一层极薄的高分子薄膜或氧化物薄膜。
它不仅克服了红磷在使用中的几乎全部缺点,同时赋予其新的优越性能:热稳定好,易于高聚物相容,无毒无味低烟,耐候性好,贮存期长,用量少,阻燃效果好,应用广泛等[5]。
它不但可克服卤锑系阻燃剂燃烧时烟雾大、放出有毒气体及腐蚀性气体等缺陷,同时还可克服有机P-N 膨胀型阻燃剂价格昂贵、无机阻燃剂添加量大等缺点[6]。
2 制备方法微胶囊化是一种化学品的特殊“包装”技术,它是用一种高分子物质(即囊材)将另一种物质(即芯材)包覆上一层具有一定强度的连续紧密的薄膜(即囊壁),以满足某种特殊的甜要。
微胶囊红磷的特点是将每一单个红磷微粒用一层连续致密的高分子树脂薄膜“包装”起来,以使红磷和外界隔绝开来,这可克服单纯红磷在作为阻燃剂使用过程中所产生的前述间题。
且根据不同需要可制得粒径在几个至几百个微米范围内的微胶囊红磷。
此外,用来包覆红磷的高分子树脂(即囊材)大多数是合成高分子材料,对于改善与所要阻燃的基材相容性也是有益的[7,8]。
微胶囊制备的关键在于使包封囊芯物的囊壁物成膜,有时还需要固化。
为了实现包囊化,包囊膜的表面张力应小于囊芯物的表面张力。
常见的微胶囊制备方法有以下5种:界面聚合法、原位聚合法、相分离法、乳液- 溶剂蒸发法和物理机械法[9]。
3 阻燃机理3.1 红磷的阻燃机理探究红磷表面与潮湿空气发生缓慢化学反应,生成各种不同价态的磷酸和磷化氢,而无机金属氧化物和氢氧化物吸附于红磷的表面与红磷氧化生成的各种磷酸发生酸碱反应,使红磷表面的pH值保持中性,同时使红磷表面吸附的水变成金属盐的结晶水,减少了红磷表面的暴露面积,减慢了空气和水向红磷表面扩散的速度,从而减慢了吸水氧化速度抑制了磷化氢的释放[10]。
磷系阻燃机理分为三类一是高分子材料燃烧时的高温使磷系阻燃剂生成磷酸或聚磷酸,在燃烧物表面形成高粘度的熔融玻璃质和致密的碳化层隔断热和氧。
二是阻燃剂分解产生PO·、HPO·自由基,这些自由基捕捉高分子燃烧时生成的H·、HO·自由基,中断由H·、HO·自由基产生的连锁燃烧反应三是促进燃烧物表面形成多孔质的发泡碳化层,隔断热和氧。
每种磷系阻燃剂的阻燃机理由这三种组合,产生协同阻燃效果究竟以哪种机理为主,由阻燃剂和燃烧物的结构决定[11]。
3.2 微胶囊化红磷的阻燃机理在聚合物中加入包覆红磷的阻燃作用机理有如下几个方面,即在燃烧时,形成磷酸衍生物,起到热吸附体作用,阻碍了燃烧的进一步发生;截留自由基,改善热稳定性;与氧反应形成磷氧基,继续与聚合物发生反应,产生交联结构,得到磷氧交联的碳化层;与环境中的氧反应生成含氧磷酸盐,这种含氧磷酸盐具有较强的吸湿性,可以降低燃烧的聚合物的表面温度,同时促进聚合物的表面湿度,同时促进聚合物的表面碳化[12]。
红磷的阻燃机理通常认为是在凝聚相中进行的,加入红磷阻燃剂的聚合物燃烧时,红磷先被氧化并生成磷酸,接着磷酸又进一步脱水生成偏磷酸和聚偏磷酸,从而在聚合物表面形成一层不燃性的液体保护膜;同时,因偏磷酸和聚偏磷酸的强脱水作用,促使聚合物材料表面脱水炭化,形成一层致密的炭化层。
液体膜和炭化层一方面隔热阻氧,同时还有效地阻止了聚合物高温分解产生的易燃气体的扩散,从而抑制材料的燃烧,达到阻燃的目的。
与其它添加型磷系阻燃剂相比,红磷的磷含量高。
因此,为达到相同的阻燃等级,红磷的添加量比其它阻燃剂少,用它阻燃的聚合物具有较好的物理和机械性能,故其用量在逐年增加,并有很好的发展前景[13,14]。
4 研究进展4.1 国内进展近几年来,国内对微胶囊红磷阻燃剂的研究比较活跃。
董炎明等分别用Al (OH) 3、密胺树脂、聚乙烯醇3种不同的囊材和不同的合成方法对红磷进行了微胶囊化处理,并对产品进行了扫描电镜检测、吸水性和抗氧化性测定,得到了较好的结果。
陈根荣报道了先用氢氧化铝包覆红磷,然后用酚醛树脂包覆的双包覆红磷,可使着火点提高到342℃,具有良好的耐湿性,可用于用环氧树脂作材料的电子元件的制造中。
葛世成为了解决微胶囊化红磷阻燃剂很深的紫红色问题,在白度化方面做了一定的研究。
制备的2种产品性能:磷质量分数为75%,着火点为308℃,白度为49. 49%;磷质量分数为50%,着火点为310℃,白度为60.05%。
4.2 国外进展国外对作为阻燃剂的红磷的表面改性研究已有十多年的历史,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且已有商品化的微胶囊红磷供应市场。
如英国的Albrigh & Wilson 公司于1989年推出的牌号为Amgard GHT 的稳定化处理的微胶囊红磷(直径10μm,球状微粒)。
这种微胶囊红磷流动性好,金属杂质少,可用于环氧和尼龙电子产品及聚烯烃电线电缆绝缘层。
4.3 发展趋势4.3.1 包覆技术目前对微胶囊红磷的包覆技术有一定的初步研究,但尚不够系统和深入,因此,需要对包覆囊材的选择和改性、囊心处理、包覆方法、包覆方式、包覆条件、包覆工艺、包覆结果和效果(如膜层结构、膜层厚度、粒度大小与粒径分布、白度、团聚性、与基材的相容性)等进行更系统和深入的研究,以获得更优的阻燃性能。
4.3.2 抑烟消烟微胶囊红磷阻燃剂具有抑烟消烟效果,但仍需进一步提高其抑烟消烟性能,最有效的方法可能是寻找合适的消烟剂或基材与之进行有效复配。
4.3.3 多功能化增塑剂是耗量最大的一种塑料助剂,今后微胶囊红磷阻燃剂的发展方向之一应是通过对包覆的囊材进行改性(方法可以有接枝、共聚、表面再处理等),以使同时兼具增塑与阻燃的功能另外,也可使之兼具热稳定与阻燃的功能等,发展多功能化的微胶囊红磷阻燃剂产品,从而降低材料中塑料助剂的用量,优化助剂结构,增强材料的力学等性能。
4.3.4 复配阻燃协效研究各种阻燃剂与红磷阻燃剂的有效复配关系,并使之微胶囊化,以增强阻燃效果,减少阻燃剂用量,提高材料的力学等性能,进而更有效地达到阻燃的目的,这也是当前国内外阻燃剂工业发展的重要动向之一[15]。
5 微胶囊化红磷的应用5.1 广泛应用的原因微胶囊化红磷阻燃剂的研究开发符合阻燃剂多功能高效低毒、无卤化的发展方向,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加强和对工程塑料应用领域的扩展,微胶囊化超细红磷必将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对微胶囊化超细红磷的研究和应用,以下几个方面应该引起人们的关注:⑴由于不同的元素对红磷的氧化具有不同的作用,甚至微量的成份也能加速或延缓红磷的氧化反应,因此需要研究红磷的氧化反应机理,从根本上抑制红磷氧化反应发生。
⑵为了使红磷在工程塑料的阻燃应用中达到更好的效果,需要将红磷超细化,但由于红磷在粉碎过程中的危险性,需要研究不同超细化技术对红磷微粒的粒度形态和分布的影响,使之具有工业应用价值。
⑶由于超细红磷的不稳定性,需要对红磷进行微胶囊化,以在其粒子外围形成致密的保护层,而常规的包覆技术难以达到这个要求。
应该根据红磷的稳定性、协同性及阻燃工程塑料的品种、性质、使用目的和加工行为等因素来选择包覆材料和包覆方式,并通过不同的表面物理化学改性来提高微胶囊化红磷与基体树脂的相容性。
同时红磷本身的颜色也是限制其应用的一个重要方面,有必要研究白度化红磷的制备,使之向多功能化的方向发展。
⑷根据微胶囊化超细红磷与其它阻燃剂的协同配合阻燃增效机理,进一步提高红磷在无卤阻燃工程塑料中的应用范围,特别是在聚烯烃等不含氧高聚物中的应用[16]。
5.2 在医药中的应用医药产品微胶囊化能达到两个效果被包囊药品通过皮膜缓慢释放延长了药物的作用时间,减少施药次数,药物浓度变化小,减少刺激。
如用乙基纤维素包囊维生素和阿斯匹林。
选择适当方法,使微胶囊壁膜起到暂时隔离的作用,将微胶囊化药品置于病灶附近,提高疗效,减少副作用。
微胶囊化固定技术在生物医学领域发展很快,其中较为活泼的研究内容是固定化解毒吸附剂,多酶和辅酶体系,抗体或抗原及临床分析的应用[17]。
5.3 在环氧树脂中的应用以三聚氰胺甲醛预聚体与红磷粉末为原料,过硫酸钾为催化剂,采用原位聚合法成功制备出具有高热稳定性的微胶囊红磷。
三聚氰胺甲醛预聚体、氢氧化镁复配使用后能有效地提高材料的阻燃性能[18]。
微胶囊红磷膨胀型阻燃剂可以赋予环氧树脂良好的膨胀炭层,这种膨胀炭层隔热、隔氧,保护了内部基材在高温时受氧和热的作用,因而提高了环氧树脂的阻燃性。
在温度或火焰的作用下,微胶囊红磷膨胀型阻燃剂在环氧树脂基材表面能形成致密的膨胀炭层,该炭层对内部基材具有保护作用[19]。
5.4 在尼龙66中的应用红磷在有水生成的条件下可以被氧化为黏性磷的多种含氧酸,而这些酸既可覆盖于尼龙66表面,又可在尼龙66表面催化加速其脱水炭化,降低材料的质量损失速度和可燃物的生成量,而磷则大部分残留于炭层中,形成的液膜和炭层则可将外部的氧、挥发性可燃物与内部的高聚物基质隔开而有助于燃烧中断[20]。
酚醛或脲醛树脂对红磷阻燃剂作微胶囊化处理,酚醛树脂或脲醛树脂包覆红磷加人量在某范围内均能提高尼龙的氧指数,能解决尼龙难燃化的问题,有其实际应用价值[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