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学精华

针灸治疗学精华
针灸治疗学精华

第一章内科病症

第一节痹症

肩部:肩髃肩髎臑俞

肘部:曲池天井尺泽少海小海

腕部:阳池外关阳溪腕骨

脊背:大椎身柱腰阳关夹脊

髀部:环跳居髎秩边

股部:伏免殷门承扶风市阳陵泉

膝部:膝眼梁丘阳陵泉膝阳关

踝部:申脉照海昆仑丘墟

加减:行痹:膈俞、血海痛痹:肾俞、关元着痹:阴陵泉、足三里热痹加大椎、曲池各部位:均可加阿是穴

附股外侧皮神经炎

处方:风市环跳伏兔血海阿是穴

加减:腰椎病变或腰大肌压迫引起者:腰夹脊、大肠俞。

第二节腰痛

委中肾俞大肠俞腰阳关阿是穴

加减:寒湿腰痛:灸大椎;瘀血腰痛:隔俞;

肾虚腰痛:灸命门

第三节坐骨神经痛

⑴足太阳经型:环跳阳陵泉秩边承扶殷门委中承山昆仑

⑵足少阳经型:环跳阳陵泉风市膝阳关阳辅悬钟足临泣

加减:有腰骶部疼痛者:肾俞、大肠俞、腰阳关、腰夹脊、阿是穴;

与天气变化有关者:灸大椎、阿是穴;

气滞血瘀者:膈俞、合谷、太冲

第四节痿证

上肢:肩髃曲池手三里合谷外关颈、胸夹脊

下肢;髀关伏兔足三里丰隆风市阳陵泉三阴交腰夹脊

加减:肺热津伤:鱼际、尺泽、肺俞;

湿热浸淫:阴陵泉、中极;

脾胃虚弱:脾俞、胃俞、章门、中脘;

肝肾亏虚:肝俞、肾俞、太冲、太溪

附神经末梢炎

上肢:曲池合谷手三里外关八邪

下肢:伏兔足三里丰隆环跳风市阳陵泉八风加减:早期:太冲、膈俞;

后期:血海、三阴交、太溪

第五节中风

⑴中经络:内关极泉尺泽委中三阴交足三里

加减:肝阳暴亢:太冲、太溪

风痰阻络:丰隆、合谷

痰热腑实:曲池、内庭、丰隆

气虚血瘀:气海、血海阴虚风动:太溪、风池口角歪斜:颊车、地仓

上肢不遂:肩髃、手三里、合谷

下肢不遂:环跳、阳陵泉、阴陵泉、风市

头晕:风池、完骨、天柱

足内翻:绝骨、纠内翻、丘墟透照海

足外翻:中封、太溪、纠外翻

足下垂:解溪、胫上便秘:丰隆、支沟尿失禁、尿潴留:中极、曲骨、关元。

⑵中脏腑:水沟素髎百会内关

加减:闭证:十宣、合谷、太冲

脱证:关元、气海、神阙呼吸衰竭:气舍

第六节面瘫

处方:阳白四白颧髎颊车地仓翳风合谷加减:风寒证:风池;风热证:曲池

抬眉困难:攒竹鼻唇沟变浅:迎香

人中沟歪斜:水沟;颏唇沟歪斜:承浆

恢复期:足三里

附面肌痉挛

处方:翳风攒竹太阳颧髎合谷

加减:风寒阻络:风池风热袭络:曲池、内庭虚风内动:太溪、三阴交

第七节三叉神经痛

处方:四白下关地仓攒竹合谷内庭太冲加减:眼支痛:丝竹空、阳白

上颌支痛:颧髎、迎香;

下颌支痛:承浆、颊车、翳风

风寒:列缺风热曲池、外关

气血瘀滞:内关、三阴交

第八节头痛

⑴阳明头痛:印堂上星阳白攒竹透鱼腰及丝竹空合谷内庭

⑵少阳头痛:太阳丝竹空角孙率谷风池外关足临泣

⑶太阳头痛:天柱风池后溪申脉昆

仑风池

⑷厥阴头痛:百会通天太冲行间太

溪涌泉

⑸偏正头痛:印堂太阳头维阳白合

谷内庭外关足临泣

⑹全头痛:百会印堂太阳头维阳白合谷风池外关

加减:外感风邪:风池、风门,

风寒:灸大椎、风热:针泻曲池

风湿:针泻三阴交痰浊上扰:丰隆、足三里气滞血瘀:合谷、太冲、膈俞

气血不足:气海、血海、足三里

肝阳上亢治同厥阴头痛;各部头痛:均可加阿是穴。

第九节眩晕

处方:百会风池头维太阳悬钟

加减:风阳上扰:行间、太冲、太溪

痰浊上蒙:内关、中脘、丰隆

气血不足:气海、血海、足三里

肝肾阴虚:肝俞、肾俞、太溪

第十节高血压病

处方:百会曲池合谷太冲三阴交

加减:肝火亢盛:风池、行间

阴虚阳亢:太溪、肝俞痰湿壅盛:丰隆、足三里气虚血瘀:血海、膈俞阴阳两虚:关元、肾俞

头晕头重:百会、太阳心悸怔仲加内关、神门

第十一节低血压

处方:百会气海心俞脾俞肾俞足三里

加减:心阳不振:膻中、厥阴俞

中气不足:中脘、胃俞心肾阳虚:内关、太溪阳气虚脱:神阙、关元头晕头痛:印堂、太阳

失眠健忘:四神聪四肢不温:灸大椎、命门危急情况下:内关、素髎穴

第十二节贫血

处方:气海血海膈俞心俞脾俞肾俞悬

钟足三里

加减:头晕:百会心悸:内关

纳差:中脘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劳宫两颧潮红:太溪遗精阳痿:关元月经不调、月经过多或崩漏不止:灸关元、三阴交、隐白

第十三节白细胞减少症

处方;气海大椎脾俞肾俞膏育足三里

加减:脾气虚弱:中脘、胃俞

脾肾阳虚:灸关元、命门

第十四节心悸

处方:神门内关通里心俞厥阴俞巨阙膻中加减:心阳不振:关元、足三里

心虚胆怯:百会、胆俞心脾两虚加脾俞、足三里阴虚火旺:劳宫、太溪心血瘀阻加曲泽、膈俞水气凌心:水分、阴陵泉

第十五节失眠

处方:神门内关百会安眠

加减:心脾两虚:心俞、脾俞、三阴交

心胆气虚:心俞、胆俞、丘墟

阴虚火旺:太溪、太冲、涌泉

肝郁化火:行间、太冲、风池

痰热内扰:中脘、丰隆、内庭

附嗜睡

处方:百会四神聪印堂丰隆足三里

加减:湿浊困脾:脾俞、三阴交

胆经湿热:胆俞、至阳

气血亏虚:气海、心俞、脾俞

肾精不足:关元、肾俞

第十六节痴呆

处方:百会四神聪太溪大钟悬钟足三里加减:肝肾阴虚:肝俞、三阴交

气血虚弱:气海、膈俞痰浊中阻:丰隆、中脘瘀血阻络:膈俞、委中

第十七节癫病

处方:脾俞丰隆心俞神门

加减:痰气郁结:中脘、太冲

气虚痰凝:足三里、中脘

心脾两虚:足三里、三阴交

阴虚火旺:肾俞、太溪、大陵、三阴交

第十八节狂病

处方:水沟大椎风池劳宫大陵丰隆

加减:痰火扰神:中脘、神门

火盛伤阴:神门、大钟、代三阴交

气血瘀滞:合谷、太冲、血海、膈俞

第十九节痫病

处方:水沟长强筋缩鸠尾丰隆阳陵泉

加减:痰火扰神:行间、内关、合谷

风痰闭窍:本神、风池、太冲

血瘀阻络:百会、太阳、膈俞

血虚风动:血海、三阴交心脾两虚:心俞、脾俞肝肾阴虚:肝俞、肾俞、太溪

病在夜间发作:照海白昼发作:申脉

眩晕:合谷、百会

第二十节郁病

处方:神门大陵内关期门心俞合谷太冲

加减:肝气郁结:行间、肝俞

气郁化火:行间、内庭、支沟

心脾两虚:脾俞、三阴交、足三里、中脘

阴虚火旺:三阴交、太溪、肾俞

梅核气:天突、列缺、照海

失明:太阳、四白、光明失听:耳门、听宫失语:廉泉、风池

肢体瘫痪:曲池、足三里、阳陵泉

意识障碍:水沟、百会

第二十一节震颤麻痹

处方:百会四神聪风池合谷太冲阳陵泉

加减:肝肾亏虚:肝俞、肾俞、三阴交

气血不足:气海、血海、足三里

痰浊动风:丰隆、中脘、阴陵泉

震颤甚者:大椎僵直甚者:大包、期门

第二十二节感冒

处方:风池大椎列缺合谷外关

加减:风寒证:风门、肺俞

风热证:曲池、尺泽暑湿证:中脘、足三里邪盛体虚:肺俞、足三里鼻塞流涕:迎香

头痛:印堂、太阳咽喉肿痛:少商

第二十三节咳嗽

处方:肺俞中府列缺太渊

加减:风寒束肺:风门、合谷

风热犯肺:大推、曲池、尺泽

燥热伤肺:太溪、照海痰湿阻肺:足三里、丰隆肝火灼肺:行间、鱼际肺肾阴虚:肾俞、膏肓、太溪

脾肾阳虚:脾俞、肾俞、关元、足三里

胸痛:膻中胁痛:阳陵泉

咽喉干痒:照海痰中带血:孔最

盗汗阴郄肢体浮肿、小便不利:阴陵泉、三阴交

第二十四节哮喘

处方:肺俞中府天突膻中孔最定喘丰隆

加减:寒饮伏肺:风门、太渊

痰热壅肺:大椎、曲池、太白

肺脾气虚:脾俞、足三里

肺肾阴虚:肾俞、关元、太溪

心肾阳虚:心俞、肾俞、气海、关元、内关

潮热盗汗:阴郄、复溜

第二十五节肺结核

第二十六节疟疾

处方:大椎陶道中渚间使后溪

加减:温疟:曲池、外关寒疟:至阳、期门久疟:脾俞、足三里、三阴交

疟母:痞根、章门、太冲呕吐甚:内关、公孙高热:十宣、委中

腹痛、腹泻:天枢、气海、足三里

神昏谵语:水沟、中冲、劳宫、涌泉

烦热盗汗:太溪、复溜倦怠自汗:关元、气海唇甲色白:膈俞、脾俞、三阴交

第二十七节胃痛

第二十八节胃下垂

处方:中脘气海百会胃俞脾俞足三里

加减:痞满、恶心者:公孙、内关

暖气、喜叹息者:太冲、期门

第二十九节呕吐

处方:中脘胃俞内关足三里

加减:外邪犯胃:外关、大椎

饮食停滞:梁门、天枢肝气犯胃:太冲、期门痰饮内停:丰隆、公孙脾胃虚弱:脾俞、公孙胃阴不足:脾俞、三阴交

第三十节呃逆

处方:膈俞内关中脘天突膻中足三里

加减:胃寒积滞、胃火上逆、胃阴不足者:胃俞脾胃阳虚者:脾俞、胃俞

肝郁气滞者:期门、太冲

第三十一节腹痛

处方:中脘天枢关元足三里

加减:饮食停滞:里内庭肝郁气滞:太冲寒邪内阻:气海脾阳不振:脾俞

第三十二泄泻

处方:神阙天枢大肠俞上巨虚三阴交

加减:寒湿困脾:脾俞、阴陵泉

肠腑湿热:合谷、下巨虚饮食停滞加中脘、建里肝郁气滞:期门、太冲脾气亏虚加脾俞、足三里脾气下陷:百会肾阳亏虚加肾俞、命门、关元

第三十三节痢疾

处方:合谷天枢上巨虚阴陵泉

加减:寒湿痢:关元、三阴交

湿热痢:曲池、内庭疫毒痢:大椎、中冲、水沟噤口痢:内关、中脘

休息痢:脾俞、神阙、足三里

久痢脱肛:气海、百会

第三十四节便秘

第三十五节胁痛

处方:期门支沟阳陵泉足三里

加减:肝气郁结:行间、太冲

瘀血阻络:膈俞、阿是穴

湿热蕴结:中脘、三阴交肝阴不足加肝俞、肾俞

第三十六节黄疸

处方:胆俞阳陵泉阴陵泉至阳

加减:阳黄:内庭、太冲

阴黄:脾俞、中脘、足三里热甚者:大椎恶心呕吐者:内关便秘或泄泻者:天枢黄疸甚者:腕骨

第三十七节水肿

处方:水分水道三焦俞委阳阴陵泉加减:阳水:肺俞、列缺、合谷

阴水见脾虚者:脾俞、足三里、三阴交见肾虚者:灸肾俞、关元、足三里

第三十八节癃闭

处方:关元三阴交阴陵泉膀胱俞

加减:湿热下注:中极、行间

肝郁气滞:太冲、支沟痰浊阻塞:血海、膈俞肾气亏虚:关元、肾俞、太溪

第三十九节淋证

处方:中极膀胱俞三阴交阴陵泉

加减:热淋:行间石淋:秩边透水道、委阳气淋:肝俞、太冲血淋:血海、膈俞

膏淋:气海、足三里

劳淋:脾俞、肾俞、关元、足三里

附前列腺炎

处方:关元三阴交秩边阴陵泉

加减:湿热下注:中极、曲骨、次髎

脾虚气陷:气海、脾俞

肾气不足:肾俞、关元、太溪

第四十节尿失禁

处方:中极膀胱俞肾俞三阴交

加减:肾气不固:关元、命门

脾肺气虚:肺俞、脾俞、足三里

湿热下注:阴陵泉、行间下焦瘀滞:次髎、太冲

第四十一节遗精

处方:会阴关元肾俞次髎三阴交

加减:肾虚不固:志室、太溪

心脾两虚:心俞、脾俞阴虚火旺:太溪、神门湿热下注:中极、阴陵泉

第四十一节阳强

附阳强

处方:大敦行间蠡沟侠溪三阴交

加减:阴虚阳亢:肾俞、太溪、太冲

湿热下注:阴陵泉、曲骨

瘀血内阻:膈俞、合谷、太冲

第四十三节早泄

第四十四节男性不育症

处方:气海关元三阴交肾俞次髎秩边足三里

加减:肾精亏损:太溪

肾俞不足:关元、神阙气血虚弱:脾俞、胃俞心悸失眠:神门、内关气滞血瘀:太冲、膈俞湿热下注:阴陵泉、中极。

四十五节糖尿病

处方:肺俞脾俞胃俞肾俞胃脘下俞足三

里三阴交太溪

加减:上消:太渊、少府中消:中脘、内庭下消:太冲、照海阴阳两虚加阴谷、气海、命门心悸:内关、心俞不寐:神门、百会

视物模糊:太冲、光明

肌肤瘙痒:风市、血海、蠡沟

手足麻木:八邪、八风

第四十六节瘿病

处方:瘿肿局部天突膻中合谷足三里三阴交丰隆

加减:气滞痰凝:太冲、内关

阴虚火旺:太溪、复溜、阴郄

气阴两虚:关元、照海声音嘶哑:扶突、廉泉

第四十七节单纯性肥胖症

处方:中脘天枢大横曲池支沟内庭丰

隆上巨虚阴陵泉

加减:胃肠腑热:合谷脾胃虚弱:脾俞、足三里真元不足:肾俞、关元少气懒言加太白、气海心悸:神门、心俞胸闷:膻中、内关

嗜睡:照海、申脉

儿科病症

第一节急惊风

处方:水沟中冲合谷太冲

加减:外感时邪:外关、风池

痰热内蕴:中脘、丰隆暴受惊恐:印堂、承浆高热:大椎、曲池头痛:印堂、太阳

牙关紧闭:下关、颊车角弓反张:大椎、筋缩第二节百日咳

处方:列缺肺俞风门丰隆

加减:初咳期:合谷、外关

痉咳期:天突、孔最

恢复期:太渊、太白、脾俞、足三里

痰中带血:鱼际、孔最、膈俞

咳吐频繁:内关、内庭

形体虚弱:气海、膏肓、足三里

第三节厌食

处方:中脘建里梁门足三里

加减:脾胃虚弱:脾俞、胃俞

脾胃不和:内关、公孙胃阴不足:三阴交、内庭肝旺脾虚:太冲、太白

第四节疳证

处方:四缝中脘足三里脾俞

加减:疳气:章门、胃俞

疳积:建里、天枢、三阴交干疳:肝俞、膈俞虫积:百虫窝

第五节遗尿

处方:中极膀胱俞三阴交

加减:肾气不足:关元、肾俞

肺脾气虚:肺俞、脾俞、足三里

下焦湿热:曲骨、阴陵泉

第六节脑瘫

处方:大椎身柱风府四神聪悬钟阳陵泉

加减:肝肾不足:肝俞、肾俞、太溪、三阴交

脾胃虚弱:中脘、脾俞、足三里

上下肢瘫痪:分别加曲池、手三里、合谷、外关、伏兔、环跳、风市、委中、承山、丰隆

第七节注意力缺陷多动症

妇科病症

第一节经前期紧张综合征

处方:神门百会膻中太冲三阴交

加减:气血不足:足三里、脾俞

肝肾阴虚:太溪、肝俞痰浊上扰:脾俞、丰隆气滞血瘀:合谷、膈俞头痛、眩晕:印堂、太阳乳房胀痛:内关、期门

情志异常、烦躁易怒:水沟、神庭

第二节月经不调

处方:关元血海三阴交

加减:气虚:足三里、脾俞血虚:脾俞、膈俞肾虚:肾俞、太溪气郁:太冲、期门血热:行间、地机血寒:灸归来、命门

第三节痛经

关元三阴交地机十七椎

加减:寒湿凝滞:灸水道

气血瘀滞:合谷、太冲、次髎

气血不足:血海、脾俞、足三里

第四节闭经

处方:天枢关元合谷三阴交肾俞

加减:肝肾亏虚:肝俞、太溪

气血不足:气海、血海、脾俞、足三里

气滞血瘀:太冲、期门、膈俞

寒湿凝滞:命门、大椎

第五节崩漏

处方:关元三阴交血海膈俞

加减:血热内扰:大敦、行间、期门

气滞血痛:合谷、太冲肾阳亏虚:灸气海、命门气血不足:灸隐白、脾俞、足三里

第六节带下病

处方:带脉关元三阴交白环俞

加减:湿热下注:中极、次髎

脾虚湿困:脾俞、足三里

肾阴亏虚、肾阳不足:肾俞、太溪、命门

附盆腔炎

处方:带脉中极次髎三阴交

加减:湿热下注:蠡沟、阴陵泉

气滞血瘀:太冲、膈俞

第七节阴痒处方:大敦蠡沟太冲中极三阴交

加减:肝经湿热:行间、曲骨

肝肾阴虚:曲泉、太溪、照海

第八节妊娠呕吐

处方:中脘内关公孙足三里

加减:脾胃虚弱:灸脾俞、胃俞

肝胃不和:期门、太冲痰饮阻滞:三阴交、丰隆眩晕者:百会、风池神倦嗜卧者:灸百会、气海厌食者:灸中脘、天枢针里内庭

少寐、多梦、心悸者:心俞、神门

第十节滞产

处方:膻中合谷三阴交至阴独阴

加减:气血虚弱者:足三里气滞血瘀者:太冲神疲心悸者:灸气海,针内关

腹痛剧烈者:灸气冲,针地机

附:胞衣不下

处方:气海关元三阴交独阴

加减:气虚:膻中、足三里血瘀加天枢、地机寒邪凝滞:灸神阙、气穴

第十一节恶露不绝

处方:关元气海血海三阴交

加减:气虚失摄:足三里、脾俞

血热内扰:中极、行间、然谷

气血瘀滞:地机、膈俞小腹空坠者:灸百会腹痛拒按者:灸归来

附:恶露不下

处方:关元气海地机三阴交

加减:气滞血瘀:太冲、膈俞

寒凝血瘀:灸神阙、天枢

小腹痛甚:刺天枢、归来胸腹胀甚:内关、期门

第十二节产后乳少

处方:膻中乳根少泽足三里

加减:气血亏虚:气海、血海、脾俞、胃俞、三阴交肝郁气滞:期门、内关、太冲

第十三节子宫脱垂

处方:百会气海关元维道三阴交

加减:脾气虚:归来、脾俞、足三里

肾气虚:太溪、肾俞

湿热下注:中极、阴陵泉、蠡沟

第十四节不孕症

处方:关元大赫三阴交次髎秩边

加减:肾虚胞寒:灸肾俞、命门、神阙

冲任血虚:气海、血海气滞血瘀:太冲、膈俞痰湿阻滞:丰隆、阴陵泉

第十五节更年期综合征处方:百会关元肾俞太溪三阴交加减:心肾不交、心火内扰:心俞、神门、劳宫、内关肝肾阴虚、肝阳亢盛:风池、太冲、涌脾肾阳虚:灸气海、脾俞、足三里

五官科病症

第一节目赤肿痛

处方:攒竹瞳子髎太阳合谷太冲

加减:风热外袭:风池、曲池

热毒炽盛:大椎、侠溪、行间

第二节麦粒肿

处方:攒竹太阳二间内庭

加减:风热外袭:风池、合谷

热毒炽盛:大椎、曲池、行间

脾虚湿热:三阴交、阴陵泉

麦粒肿若在上睑内眦部:睛明

在外眦部:瞳子聊、丝竹空

在两眦之间:鱼腰在下睑者加承泣、四白

第三节眼睑下垂

处方:攒竹丝竹空阳白三阴交

加减:先天不足:太溪、命门、肾俞

脾虚气弱:足三里、脾俞、百会穴

风邪袭络:合谷、风池

第一节扭伤

颈部:大椎天柱风池后溪

肩部:肩髃肩髎臑俞肩贞

肘部:曲池小海天井少海

腕部:阳池阳溪阳谷外关大陵

腰部:肾俞腰阳关腰眼委中

髀部:环跳秩边居髎承扶

膝部:膝眼鹤顶梁丘阳陵泉膝阳关

踝部:解溪昆仑申脉照海丘墟

加减:各部扭伤均:可加阿是穴;

颈部和腰脊扭伤:可加相应夹脊穴。

第二节落枕

处方:大椎阿是穴后溪悬钟落枕穴

加减:病及督脉、太阳经:风府、天柱、肩外俞病及少阳经者:加风池、肩井

向肩胛区放射痛:天宗、秉风等。

第三节颈椎病

处方:大椎天柱后溪颈椎夹脊

第五节肘劳

处方:曲池肘髎手三里手五里阿是穴

加减:下臂旋前受限者:下廉

下臂旋后受限者:尺泽肘内侧疼痛:少海

肘尖疼痛:天井

第六节腱鞘囊肿

处方:囊肿局部(阿是穴)

加减:上、下肢酸痛无力者:按酸痛部位循经选取相应腧穴

附腱鞘炎

处方:列缺合谷阳溪阿是穴

第七节外伤性截瘫

处方:损伤脊柱上、下1~2个棘突的督脉穴及其夹脊穴环跳委中阳陵泉足三里悬钟三阴交

加减:经脉瘀阻:合谷、太冲、膈俞

肝肾亏虚:肝俞、肾俞、关元

上肢瘫痪:肩髎、曲池、手三里、合谷、外关

下肢瘫痪:秩边、风市、丰隆、太冲

大便失禁:长强、大肠俞

小便失禁:中极、关元、肾俞、膀胱俞

小便不通:气海、关元、阴陵泉

第八节足跟痛

处方:太溪照海昆仑申脉悬钟阿是穴

加减:痛及小腿:承山、阳陵泉

气虚:脾俞、足三里血瘀:膈俞、太冲肝肾不足:肝俞、肾俞、复溜

皮肤科病症

第一节神经性皮炎

处方:风池大椎曲池委中膈俞皮损局部加减:血虚风燥:脾俞、血海

阴虚血燥:太溪、血海肝郁化火:行间、侠溪风热蕴阻:合谷、外关

皮肤瘙痒症

处方:曲池血海风市膈俞

加减:脾虚卫弱:脾俞、肺俞

肝肾亏损:肝俞、肾俞、太溪

气血两燔:大椎、外关、合谷

第二节荨麻疹

处方:曲池合谷血海三阴交膈俞

加减:风热犯表:大椎、风门疏风

风寒束表:风门、肺俞

血虚风燥:风门、脾俞、足三里

肠胃实热:内关、支沟、足三里

喉头肿痒、呼吸困难:天突、天容、列缺、照海女性经期风疹伴月经不调:关元、肝俞、肾俞

第三节湿疹

处方:曲池足三里三阴交阴陵泉皮损局部加减:湿热浸淫:脾俞、水道、肺俞

脾虚湿蕴:太白、脾俞、胃俞

血虚风燥:膈俞、肝俞、血海痒甚而失眠者:风池、安眠、百会、四神聪

第七节带状疱疹

处方:支沟阴陵泉行间夹脊穴皮损局部

加减:肝经郁热:太冲、侠溪、阳陵泉

脾经湿热:大都、三阴交、血海

瘀血阻络:则根据皮疹部位不同加相应的穴位

颜面部:阳白、太阳、颧髎

胸胁部加期门、大包腰腹部章门、带脉

第八节斑秃

处方:脱发区百会通天大椎肝俞肾俞

加减:气血两虚:气海、血海、足三里补气养血肝肾不足:命门、太溪补益肝肾

血热生风:风池、曲池瘀血阻络加膈俞、太冲脱发病灶在前头:上星、合谷、内庭

病灶在侧头:率谷、外关、足临泣;

病灶在头顶:四神聪、太冲、中封;

病灶在后头:天柱、后溪、申脉

外科病症

第一节疔疮

处方:身柱灵台合谷委中

加减:火毒炽盛:曲池、大椎、曲泽

火毒入营:病变所属经脉之郄穴刺络出血另外,尚可根据患部所属的经脉配穴,

如唇疔:隐白、商阳、内庭

托盘疔:内关、都门、阴郄;手指蛇头疔:二间或用经脉首尾配穴法

如发于食指商阳穴处的取:对侧的迎香穴

红丝疔:应在红丝的尽处依次点刺出血

疔疮走黄者:刺水沟、十二井穴、百会、内关

流行性腮腺炎

处方:翳风颊车合谷外关内庭足临泣

加减:热毒袭表:中渚、关冲

火毒蕴结:大椎、曲池热毒攻心:百会、水沟毒邪下注:太冲、大敦、归来

第二节乳腺炎

处方:膻中乳根期门肩井

加减:气滞热壅:合谷、太冲、曲池

热毒炽盛:内庭、大椎

正虚邪恋:胃俞、足三里、三阴交

乳房胀痛甚者:少泽、足临位

恶寒、发热:合谷、外关、曲池

烦躁、口苦:行间、内关

第三节阑尾炎

处方:阑尾穴上巨虚天枢曲池阿是穴

加减:气滞血瘀:合谷、中脘

淤滞化热:大肠俞、合谷

热盛酿脓:大肠俞、支沟壮热:大椎恶心呕吐:内关、足三里

胆石症

处方:日月(右)期门(右)胆俞阳陵泉

加减:肝胆气滞:内关透支沟

肝胆湿热:行间、侠溪肝肾阴虚:太溪、三阴交口苦、纳差、呕恶者:中脘、内关、足三里

目黄、身黄、尿黄:至阳、三阴交、阴陵泉

第四节丹毒

处方:合谷曲池血海委中阿是穴

加减:风热上扰:大椎、风门

湿热蕴结:阴陵泉、内庭、丰隆

胎火蕴毒:中冲、大椎、水沟

胸闷心烦:内关、膻中呕吐加内关、中脘第五节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处方:关元膈俞足三里三阴交血海阳陵泉加减:寒湿阻络:商丘、阴陵泉

气滞血瘀:合谷、太冲

热毒蕴结:曲池、大椎、委中也可加阿是穴(局部红肿灼热处)用皮肤针刺络出血气阴两伤:气海、太溪疽生于手加八邪疽生于足:八风

第六节疝气

处方:太冲大敦关元归来三阴交

加减:寒疝:灸神阙、气海

湿热疝:去关元,加中极、阴陵泉

孤疝:下巨虚、三角灸恶寒发热:合谷、外关食少纳差、疲乏无力:足三里、大包

第七节痔疮

处方:长强会阳百会承山二白

加减:气滞血瘀:白环俞、膈俞

湿热瘀滞:三阴交、阴陵泉

脾虚气陷:气海、脾俞、足三里

肛门肿痛:秩边、飞扬便秘:大肠俞、上巨虚便后出血:孔最、膈俞

第十一节脱肛

处方:长强百会承山大肠俞

加减:脾虚气陷:脾俞、气海、足三里

肾气不固:气海、关元、肾俞

湿热下注:三阴交、阴陵泉

实验针灸学

实验针灸学复习资料 绪论 1.实验针灸学的定义: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主要开展针灸理论,针灸作 用规律,针灸作用机制和针灸应用技术等相关研究的一门新兴学科,是针灸学科 一个新的分支。 2.实验针灸学的研究内容: ●针灸对机体的作用: “三个方面”:针灸的镇痛作用,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调控作用,对失调的脏腑器 官功能的调整作用。 “三个特点”:整体性,双向性和良性调节。 “三大影响因素”:机体功能状态,刺激质量,穴位组选 ●针灸效应的机制 ●针灸的应用技术 ●实践及技能训练 第一章针灸作用的基础研究 第一节穴位的功能与结构 1.穴位功能的双重含义:感受刺激和反应病症 2.穴位感受刺激的三个特点: ●穴位可以感受多种形式的刺激 ●穴位对不同形式的刺激有不同的适应症 【(电针最易,毫针不易)(皮肤触觉属于快适应感受器,肌梭和关节囊属于慢适应感受器)】 ●穴位对不同形式的刺激感觉阈不同 【电针<手针<艾灸】 3.反应病症:指脏腑病变时,常在体表某些穴位出现病理反应,可表现为穴位的感觉异常,组织形态改 变,生物物理特性改变等形式。 4.穴位病理反应的形式: ●感觉异常: 疼痛---皮肤自觉痛,穴位压痛,痛觉过敏 知热感度变化---井穴或原穴, 赤羽氏指数<1.5,快,实证;赤羽氏指数>1.5,慢,虚证。 实证-对热的敏感性↑,知热感度变化数值偏低; 虚证-对热的敏感性↓,知热感度变化数值偏高。 ●组织形态改变:主要表现在穴位局部皮肤色泽和形态的改变 ●生物物理特性改变: 电学特性改变:穴位与非穴位相比,穴位皮肤具有低电阻,高电位的电学特性。 热学特性改变:穴位与非穴位相比,温度要高0.5~1℃,正常人两侧同命穴温度差一 般在0.5℃以内。 光学特性改变:穴位与非穴位的红外辐射的强度差别较大,但频谱特性的差异却不大。 其它:pH低于6即可引起疼痛,随着pH值的下降,疼痛加重。

中医考研《针灸学》最完整考点总结七版教材同步完美打印

研究生入学考试《针灸学》考点精要 2014年研究生入学考试《针灸学》考点精要 经络输穴学总结 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到,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 1、经络系统,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和十二别部。 2、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 3、十二经脉的命名是由三部分组成:手足、阴阳、脏腑。一阴一阳演化为三阴三阳,以区分阴阳气的盛衰与多少:阴气中太阴最盛,其次为少阴,再次为厥阴;阳气中最盛为阳明,其次为太阳,再次为少阳。 4、十二经脉着,食指;心经与小肠经小指;心包经与三焦经无名指; 胃经与脾经足大趾足小趾; 8、奇经八脉,包括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阳蹻脉、阴阳维脉。 作用为统率联络经络、调节气血盛衰。 9、任脉督脉冲脉同起于胞中,同出会阴而异行,成为“一源三歧”。 10、十二经别,又称为“别行之正经”。一般从四肢肘膝关节上下的正经分出,分布于胸腹腔和头部其间有“离、合、出、入”的特点——离,即从十二经脉分出;入,即进入胸腹腔;合,即与表里经同行;出,即在头项部出来。手足三阴三阳经别,按阴阳表里关系组成六对,称为“六合”。 11、十二经脉在四肢部各分出一络,再加去躯干前的任脉络、躯干后的督脉络及躯干侧的脾之大络,共十五条,称“十五络脉”。又有孙络、浮络和血络之分。孙络为络脉中最细小的分支,浮络是浮行于浅表部位的络脉,血络则是细小的血管。 12、十二经筋,是与十二经脉相应的筋肉部分,起分布范围大体与十二经脉一致。 13、十二皮部六经皮部名称太阳——关枢;阳明——害蜚;少阳——枢持;太阴——关蛰;少阴——枢懦;厥阴——害肩。 14、《灵枢·经脉》指出:经络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15、经络的作用:沟通华佗夹脊穴、八邪、八风、十宣,四花是胆俞、膈腧四穴。 21、阿是穴,又称不定穴,天应穴。 22、《灵枢·邪客》:肺心有邪,其气留于两肘;肝有邪,其气留于两腋;脾有邪,其气留于两髀;肾有邪,其气留于两腘。 23、张介宾《类经》:凡病邪久留不移者,必于四肢八膝之间有所结聚,故当于节之会处索而刺之。 24、腧穴的治疗作用有三个特点:临近作用远道作用整体作用。 25、远道作用举例:合谷穴不仅能够治疗上肢病症,而且能治颈部和头面部病症;足三里不仅能治下肢病症,而且能治疗肠胃以及更高部位的疾病。“经络所通,主治所及”。 研究生入学考试《针灸学》考点精要

中医针灸学中级考试总结

中医针灸学中级考试总结 或许针灸是个小专业,各网站关于针灸学的中级考试的资料相当少,本人考完了2009年的考试,愿意发到网站上跟诸位要考针灸的朋友共享考试经验: 中医针灸学中级考试复习要点、考试技巧及各科考试比例 注意:试题完全出自题库,随机抽取,没有所谓重点非重点的区别。所以千万不要押重点。 第一场:总体评价:难度偏难 基础知识:中医基础理论22%、内经3%、伤寒3%、金匮3%、温病3%、中药学33%、方剂学33%。(以上为大概比例) 复发的基本特点: 1. 轻粉的散剂剂量? 2. 连朴饮主治: 3. 三仁汤主治: 4. 三仁汤和甘露消毒丹都含有的药物是: 5. 肺其华在? 6. 五脏的生理特点?考察内经原文 7. 非疠气致病特点的是? 8. 下列药物苦寒有毒的是:选项有甘遂、芫花等 9. 既能祛风湿又能清湿热的药物是: 10. 砂仁、豆蔻的共同功效? 11. 既能利尿清淋又能清肺止咳的是? 12. 温脾汤和黄龙汤都有的药物是? 13. 《脉要精微论》中:胸中之府指的是? 14. 温热类温病阴虚火炽型所选方剂? 15. 血虚之寒疝方剂? 第二场:总体评价:难。相关知识:中医诊断学25~35%、诊断学基础(原名为西医诊断学)25~35%、医古文5~10%、传染病学5~10%、医学心理学5~10%、医学伦理学5~10%、卫生法规5~10%。 诊断学基础 1.发热伴眼结膜充血的是: 2.满月面容见于: 3.面具面容见于: 4.左心功能不全的体位: 5.语颤增强见于:备选有胸腔积液、气胸、压迫性肺不张 6.奥-弗杂音见于: 7.格-斯杂音见于: 8.板状腹见于: 9.轻度脾肿大见于: 10.中度脾肿大见于:选项有败血症、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慢性疟疾、红斑狼疮、骨髓纤维化 11.白细胞减少见于:

实验针灸学考试必过培训资料

实验针灸学考试必过

实验针灸学 1、实验针灸学定义:实验针灸学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实验方法研究针灸学基础,针灸作用规律、针灸作用效应及机制的一门学科,是传统针灸学与现代科学相结合而产生的新兴交叉学科,是针灸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 2.实验针灸学的基本任务: 促进针灸学的发展是实验针灸学的主要任务;培养现代化的针灸人才是实 科研选题的种类:1基础研究:探索性强,自由度大,风险高2应用研究:实用性强,理论和方法比较成熟,风险较小3开发研究:风险低,成功率高,具有投资大,经济效益高的特点 假说的重要性:建立假说是科学研究的核心问题。科研假说是根据已知的科学事实和科学原理,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假定性的解释和说明。科学研究中离不开科学假说,凡是以客观事实和现有的科学理论为基础,能够揭示科学问题的内在特征和规律的学说,就是科学假说。建立假说是选题的核心与灵魂,假说的正确与否从根本上决定科研工作的成败,假说水平的高低决定科研成果水平的高低。 假说的特性:1来源的科学性2说明的推测性3解释的系统性4结论的可验证性 假说建立的步骤:1产生初始意念2形成初步假说3不断完善假说 4、假说的检验(1逻辑分析2实践检验) 经脉现象的定义:经脉现象,亦称经络现象,是机体由于某种原因引起的沿古典经脉循行路线出现的各种生理、病理现象。 经脉现象包括哪些内容?循经感传,循经皮肤病,循经神经血管反应,循经感觉障碍 循经感传的定义:循经感传:系指用针刺,艾灸、低频脉冲电或其他方法刺激穴位时,人体出现酸,胀,麻等“得气”感,从受刺激的穴位开始,沿古典医籍记载的经脉循行路线传导的、能通过大脑感知的现象。分显性与隐性感传。 9.循经感传的特征:1) 感传路线四肢部与古典经脉主干循行路线基本一致,躯干部常有偏离,头面部则差异较大。 2)感传感觉大多数以酸胀麻痛为主;少数出现流水感、蚁走感、冷热感等。 3) 感传速度速度缓慢是循经感传的一大特征,一般为 1~10cm/s,但个体差异较大。 4) 感传宽度通常呈带状,其宽度因部位而异,一般为0.5~5.0cm 或更宽。 5) 感传深度因部位而异,肌肉丰厚处感传线较深,似在肌肉中;肌肉浅薄处感传线较浅,似在皮下。6) 感传方向刺激井穴,感传向躯干、头面部传导;刺激头面部或躯干部的穴位,感传向四肢传导;刺激经脉中途的腧穴,则感传一般呈离心性和向心型双向传导。 7) 感传阻滞针刺穴位引起感传时,在感传路线上进行机械压迫、局部降温、局部注射液体、触觉刺激,可以阻滞循经感传。 8) 感传效应当感传沿经脉到达所属络的组织器官时,相应组织器官的机能发生明显的良性或劣性的变化,多数和针刺疗效一致。故有人称此为循经感传的效应性反应。 9) 相对稳定对感传显著型的受试者所做的近、远期追踪观察表明,循经感传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经脉和非经脉有什么不同特点?经脉具有电特性,热学特性,光学特性,声学特性,磁学特性,沿经同位素迁移现象等。 压迫冷冻感传组织后有什么针效,对临床有什么启示?局部冷冻降温感传组织后对循经感传有明显的阻滞作用,它阻滞了循经感传所诱发的肌电反应或脏腑效应,并且阻滞针刺的效应,针效被阻滞的程度与相关部位组织温度降低程度的呈平行关系。 循经感传的形成机理主要有哪几种观点?大致有三种观点:(1)中枢兴奋扩散说;(2)外周动因激发说;(3)中枢外周统一论; ①中枢兴奋扩散观点,这种观点认为,感传的基本过程是在中枢神经系统内进行的,即感传的性质是

针灸学 重点穴位,特殊穴位总结

督脉 1. 取穴要点 长强---尾骨端与肛门连线中点 腰阳关---第4腰椎棘突下 命门---第2腰椎棘突下 至阳---第7胸椎棘突下 大椎---第7颈椎棘突下 哑门---后发际正中直上0.5寸 风府---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 百会---两耳尖直上连线的中点,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 水沟---人中沟上1/3与中1/3交点 2. 主治 腰阳关---虚证实证皆可 命门---虚证为主 至阳---治疗黄疸、呃逆等 大椎---与手足三阳经交会穴,清热解表,治疗感冒,头项强痛配哑门、风府哑门---暴喑配廉泉,注意操作方法(平天柱) 风府---注意操作方法(平风池) 百会---治疗中气下陷,头痛配头维、神庭、印堂、风池,失眠配四神聪 水沟---急救要穴 印堂---疏风解表配迎香 3. 督脉的经脉循行路线(包括交会穴) 任脉 1. 重点穴位 中极(治疗实证、膀胱募) 关元(治疗虚证、小肠募)补元气虚(比较:气海补气虚) 神阙 下脘 中脘(胃募、腑会)关注:配足三里;配丰隆;配上脘、鸠尾(胸三针) 膻中(心包募、气会)关注“宗气” 天突(主要作用:降气)关注具体针刺操作方法 廉泉(口舌生疮、咽喉肿痛) 承浆(流口水)

手太阴肺经 1. 经脉循行(见课件) 2. 重点穴位 中府 尺泽(与太渊比较) 孔最 列缺 太渊 少商 3. 特定穴 五输穴:少商、鱼际、太渊、经渠、尺泽 原穴:太渊 络穴:列缺 郄穴:孔最 八脉交会穴:列缺(通任脉) 八会穴:太渊(脉会) 募穴:中府(肺) 手阳明大肠经 1. 经脉循行(见课件) 2. 重点穴位 商阳 合谷(与复溜/太冲/风池等配穴使用的病症) 阳溪 手三里 曲池(三种体位的取穴方法,对于血证的治疗,对于热证的治疗)臂臑 肩髃(两种取穴方法) 迎香 3. 特定穴 五输穴:商阳、二间、三间、阳溪、曲池 原穴:合谷 络穴:偏历 郄穴:温溜

针灸治疗学常见知识点总结

虚则补之:出自《灵枢·经脉》。指治疗虚性病症用补法,适用于治疗各种虚弱性病症,如精神倦怠、肢软乏力等,采用提擦、捻转与背腧穴、原穴等性偏补得穴位实施补法; 陷下则灸之:出自《灵枢·经脉》。对气虚下陷得治疗原则就是以灸治为主,用于因脏腑经络之气虚弱、中气不足而出现得一系列病症,如久泻、脱肛、阴挺等常灸百会、气海、关元等; 实则泻之:对实证采用泻法,适用于邪气盛得实证,如胸闷、腹胀、便结等,采用提擦、捻转、三棱针放血、皮肤针重叩出血与十宣、水沟等性偏泻得穴位实施泻法。 菀陈则除之:出自《灵枢·九针十二原》。实证泻法得一种,“菀”同“瘀”即瘀结、瘀滞之意,“陈”即“陈旧”引申为时间长久、久病。对于络脉瘀阻之类得病症用清除瘀血得刺血疗法,适用于久病入络,及跌仆损伤、毒蛇咬伤、丹毒、腱鞘囊肿等病。 不盛不虚以经取之:出自《灵枢·经脉》。也叫“经刺”。指本经自病,不涉及其她得经络或脏腑而言,应采用本经循经取穴,多用平补平泻手法。 热则疾之:对于热性病症采用浅刺或点刺出血,手法宜轻而与,不留针或短留针,针用泻法,只针不灸以清泻热毒。适用于各种热病得治疗,如发热、中暑、咽喉肿痛等。 寒则留之:指寒性病症采用深刺而久留针已达到温经散寒得目得,根据寒邪侵犯得部位可以加以艾灸,助阳散寒。主要适用于各种寒症得治疗。 针灸得治疗作用都就是通过疏通经络、调与气血、协调阴阳而实现得。 解结:用针灸得方法疏通经络,《黄帝内经》称之为解结。 病候归经就是以各经之病取各经之穴得依据。 病位归经:如头痛,局部取穴+辨位归经+辨证取穴;前额痛—阳明头痛;偏头痛—少阳头痛;后头痛—太阳头痛;巅顶痛—厥阴头痛;(会举例) 选穴原则:包括近部、远部、辩证、对症选穴。近部选穴:腧穴所在,主治所及,其具有疏调局部气血得作用。远部取穴:循经远取,经脉所在主治所及。辨证选穴:根据疾病得症候特点,分析病因病机而辩证选取穴位得方法。如心肾不交,归心肾经,选穴神门+照海;心胆气虚,归心胆经,取神门+丘墟; 头项寻列缺:1、列缺就是肺经络穴,一穴主两经之病,其表里经手阳明大肠经过头部。2、从经别说,离入出合经别在四肢部离开本经,到躯干进入体躯,在缺盆部出,在头面五官部阳经合入本经,阴经合入表里经。 配穴方法:1、按部配穴:上下配穴(调与气机升降,代表:八脉交会穴)、前后配穴(调理脏腑阴阳气机,代表:俞募配穴)、左右配穴(调理左右经气得作用,如中风初期:补健泻患;后期:补患泻健侧;如胃痛可选双侧足三里、内关、公孙等); 2、按经配穴:本经配穴法(即经刺,如肺病咳嗽,可取局部腧穴肺腧中府,同时远取本经得尺泽、太渊)、表里配穴法(调理阴阳经经气,从而调理脏腑,代表:原络配穴法)、同名经配穴法、子母配穴法、交会配穴法; 阳进阴退:根据干支得阴阳属性,天干属阳主进,地支属阴主退,即天干由甲进到乙,再由乙进到丙·····地支由戌退到酉,再由酉退到申·····。以井穴为例,如甲日甲戌时开取胆经井穴足窍阴,欲知乙日开井穴得时间,按阳进阴退原则,天干由甲进一数为乙,地支由戌退一数为酉,则乙日开井穴大敦应在乙酉时,余可以此类推。 经生经,穴生穴:继每日开取井穴之后,欲掌握当日以后时辰应开腧穴,可按经生经、穴生穴得原则推演。阳日阳时开阳穴,阴日阴时开阴穴。 返本还原:其中得“本”指本日得值日经,“原”指值日经得原穴,其意为阳经在开“输”穴得同时,必须同开原穴。开取原穴得时辰就是在开取井穴之后得4个时辰。例如:胆经在甲日甲戌时开井穴足窍阴,到乙日戊寅时则开取原穴丘墟。阴经无单独得原穴,而以“输”穴代之。

实验针灸学

1.实验针灸学: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实验方法研究针灸作用基础、针灸作用规律、针灸效应及机制的一门学科。 2.实验针灸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是针灸作用基础。针灸作用技术、针灸作用基本特点、针灸作用影响因素及针灸效应及机制。 3.肯定疗效、提高疗效是实验针灸学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指导临床是实验针灸学的生命所在。 4.目前研究最为深入的三大效应是针刺镇痛效应、免疫调节效应及针灸对器官功能的调整效应。 5.1983年实验针灸学作为一门独立课程讲授;1984年第二届全国针灸麻学讨论会上已把实验针灸学列为针灸学的分支学科和针灸学的重要成就之一;201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医药领域第一个重大项目“穴位的敏化研究”也正式成立。 6.穴位:是由神经、血管、肌肉、筋膜、肌腱等多种组织构成的一个多层次“立体构筑”。 7.根据穴位的所在部位可以将穴位分:(1)肌肉运动点;(2)浅表神经汇聚处;(3)神经丛上或表浅神经分支处。 8.穴位针感的形成与穴位下的小神经束、游离神经末梢、血管或各种特殊感受器等组织结构密切相关;穴位针感点内血管壁上的自主神经和血管平滑肌有可能参与了针感的形成。 9.针刺刺激神经时多引起麻感;针刺血管多引起痛感;针刺肌腱、骨膜多引起酸感;针刺肌肉多引起酸胀感。 10.穴位效应装置结构 (1)肌梭中的梭内肌与手下感有关: (2)穴位局部小血管与针灸效应相关。 11.目前倾向认为针感和镇痛信号主要是由中等粗细的Ⅱ、Ⅲ类纤维负责传递的;针刺效应的外周传出途径与神经反射性通路和神经-体液途径有关。 12.用现代思路说明针感的形成: 针感的形成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脊髓通路、脑内通路等环节。针刺机体穴位,兴奋穴区感受器,针刺信号主要沿躯体感觉神经的二类,三类纤维上传脊髓后角,再经脊髓丘脑侧束传至脑干、丘脑,最后在大脑皮质形成针感,后索参与针感的维持。针感的形成和维持有赖于中枢神经系统和功能的完整。 13.穴位病理反应的结构基础: (1)局部小动脉与穴区皮肤低电阻点有关; (2)局部循环不畅与穴位压痛有关; (3)局部血液循环与穴位皮下硬结有关。 13.经穴-脏腑相关:体表经穴与脏腑之间的一种双向联系,即脏腑生理或病理改 变可反映到体表的相应经穴,表现出特定的症状和体征,而刺激体表的经穴,又可对相应的脏腑生理功能和病理改变起到调节作用,称为经穴-脏腑相关。 14.牵涉型内脏痛:来源于内脏但感觉反映在体表,这种定位错误的躯体痛被命名为牵涉型内脏痛。 15.经络研究遵循“肯定现象、掌握规律、阐明本质、提高疗效” 16.经络现象:是指机体由于某种原因引起的沿古典医籍记载的经络循行路线出现的各种生理,病理现象。 17.循经感传现象:指以针刺、电脉冲或其他方法刺激穴位时,人体出现的一种

针灸学 穴位总结

针灸学穴位总结

B 八邪[定位]在手背侧,微握拳,第1至第5指间,指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左右共8穴。[主治]①手背肿痛、麻木、毒虫、蛇咬伤。②烦热、目痛。 百会(DU20)交会穴(足太阳、督脉之会)[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两耳尖连线的中点处。[主治]①头痛、眩晕。②癫狂、中风失语、不寐。③脱肛、阴挺。 C 尺泽(LU5)合穴[定位]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主治]①咳嗽、气喘、咯血、咽喉肿痛、胸部胀满。②吐泻。 ③小儿惊风。④肘臂挛痛。 承泣(ST1)交会穴(阳跷、足阳明之会)[定位]在面部瞳孔直下,当眼球与眶下缘之间。[主治]①目赤肿痛、流泪、夜盲、眼睑瞤动。②口眼歪斜。[操作]左手拇指向上轻推眼球,紧靠眶下缘直刺0.5~1.5寸,不宜提插,以防刺破血管,引起血肿;不宜灸。 攒竹(BL2)[定位]在面部,当眉头陷中,眶上切迹处。[主治]①头痛、眉棱骨痛。②口眼歪斜、目视不明、目赤肿痛、眼睑瞤动、眼睑下垂。 次髎(BL32)[定位]在骶部,当髂后上棘内下方,适对第2骶后孔处。[主治]①月经不调、痛经、赤白带下。②遗精、疝气、遗尿。③腰骶痛、下肢痿痹。 承山(BL57)[定位]在小腿后面正中,委中与昆仑之间,当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时腓肠肌肌腹下出现尖角凹陷处。[主治]①痔疾、便秘。②腰背痛、腿拘急疼痛、脚气。 长强[定位] 尾骨尖端与肛门连线之中点[主治] 泄泻,痢疾,便秘,便血,痔疾,癫狂,痫证,瘈疭,脊强反折,癃淋,阴部湿痒,腰脊尾骶部疼痛 D 地仓(ST4)交会穴(阳跷、手足阳明之会)[定位]在面部口角外侧,上直对瞳孔。[主治]口歪、流涎。 地机(SP8)郄穴[定位]在小腿内侧,当内踝尖与阴陵泉的连线上,阴陵泉下3寸。[主治]①腹痛、泄泻。②月经不调、痛经、遗精。③小便不利、水肿。 胆俞(BL19)背俞穴[定位]在背部,第10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主治]黄疸、胁痛、呕吐、食不化、口苦。

针灸学笔记整理00859

针灸学笔记 第一部分 一、针灸发展简史 1、最早的针灸学文献:《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 2、标志着针灸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内经》 3、又称《针经》的是:《灵枢》 4、针灸第一次总结:《内经》;第二次总结:《针灸甲乙经》;第三次总结:《针灸大成》 5、起承前启后作用的是:《针灸甲乙经》 6、最早的彩色经络腧穴图:唐代孙思邈绘制的“明堂三人图” 7、首次把任、督二脉和十二静脉并称十四经:元代滑寿编撰的《十四经发挥》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 1、十二经脉在四肢的分布规律:手足三阳经:阳少太。手三阴经:太厥少。足三阴经:厥太少(内踝上8寸以下);太厥少(内踝上8寸以上) 2、十二经脉循行走向: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3、十二经脉交接规律: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末端交接;同名的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交接;相互衔接的阴经与阴经在胸部交接。 ⑴表里的阴阳经在四肢末端交接: ①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交接于食指端(商阳) ②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交接于足大趾内端(隐白) ③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交接于小指端(少冲、少泽) ④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肾经交接于小趾端(至阴) ⑤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交接于无名指端(关冲) ⑥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交接于大趾外端(大敦) ⑵同名阳经在头面部交接: ①手足阳明经交接于鼻旁(迎香) ②手足太阳经交接于目内眦(睛明) ③手足少阳经交接于目外眦(瞳子髎) ⑶相互衔接的阴经在胸中交接: ①足太阴脾经与手少阴心经交接于心中 ②足少阴肾经与手厥阴心包经交接于胸中 ③足厥阴肝经与手太阴肺经交接于肺中 4、奇经八脉: 督脉:阳脉之海 任脉:阴脉之海 冲脉:十二经之海;血海 带脉:约束纵行躯干的诸条经脉 阴维脉:调节六阴经经气 阳维脉:调节六阳经经气 阴阳涩脉:调节肢体运动;司眼睑开合 5、十五络脉:十二经脉、任督二脉、脾之大络。加强表里两经的外部联系,补充十二经脉循行之不足。任脉的别络名鸠尾,从鸠尾分出后散布于腹部。沟通腹部经气。 督脉的别络名长强,从长强分出,经背部向上散布于头部,左右别走足太阳经。沟通背部经气。 脾之大络名大包,从大包分出后散布于胸胁部。沟通全身经气。

针灸治疗学填空题、病案题汇总

四、填空题(每空格0.5分,计10分) 1、根据经络辨证,前额头痛属_阳明头痛;偏头痛属少阳头痛;后头痛属_太阳头痛;巅顶痛属_厥阴_头痛。 2、八脉交会穴是:内关公孙列缺照海后溪申脉外关足临泣。 3、气的病症一般分虚实两大类。虚有_气虚、气陷_之分,实有_气滞、气逆_之别。出血的常见证型有_气不摄血血热妄行阴虚火旺瘀血内积。 4、眩晕临床可辨证分为_、风阳上扰痰浊上蒙气血不足肝肾阴虚_等四型。 5、腹痛宜取_任脉_和_足阳明胃_经腧穴为主。基本处方为_中脘天枢关元足三里_。 6、痹证,根据致病因素的不同分为__行痹痛痹着痹热痹。 7、八会穴是_章门中脘膻中膈俞阳陵泉太渊大杼悬钟。 8、糖尿病以阴虚为本,以燥热为标。 9、支气管哮喘属于中医学咳嗽、咳喘等范畴。 10、消化性溃疡以周期性发作规律性上腹部疼痛上消化道出血为特征。 11、泌尿系感染以尿频尿急尿痛排尿困难腰痛为主要特征。 12、肩关节周围炎的临床表现早期以剧烈疼痛为主,后期则以肩部功能障碍为主。 13、慢性鼻炎属中医学“伤风感冒范畴,过敏性鼻炎属中医学“鼻鼽范畴;针灸基本处方用穴迎香鼻通印堂合谷 14、面瘫眼睑不能闭合为足太阳和足阳明经筋功能失调所致,口歪主要为、手太阳手阳明足阳明经筋功能失调所致。 15、急惊风以四肢抽搐颈项强直两目上视牙关紧闭神昏为主症;俗称“抽风 1. 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2. 治疗小儿疳积的效穴是四缝。 4. 五脏病多取俞穴,六腑病多取募穴。 5. 八脉交会穴中列缺通于任脉,申脉通阳跷脉。 6. 痹证分为痛、行、着和热痹。 7.痿证以肢体软弱无力,筋脉弛缓,甚至肌肉萎缩或瘫痪为主要表现的肢体病证。 临床以下肢痿弱多见,又称。 8.针灸的取穴原则是近部取穴、远部取穴、对症取穴。 9.妇女非周期性子宫出血,称为崩漏。 10. 针灸的治疗作用主要有疏通经络、扶正祛邪、调和阴阳。 11.小儿急惊风具有突然起病的特征,可见有热、痰、风、惊四证。 12.八会穴中脉会太渊。 13.八脉交会穴中列缺穴和内关穴均为络穴相配。 14.小儿遗尿是指 3 周岁以上的小儿在睡眠中小便自遗,醒后方知的一种病证,俗称尿床。 15.八会穴中骨会大杼,髓会悬钟。 五、名词解释题(每题4分,计20分) 1.解结:即疏通经络。针灸治病就是根据经络与脏腑在生理病理上相互影响的机理,在腧穴部位进行针刺或艾灸,取得通其筋脉调其血气的作用,从而排除病理因素治愈疾病。 2. 子母补泻法:以五输穴与五行配合,结合脏腑的五行属性,运用时以“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为取穴原则的这种方法称子母补泻法 3. 消渴:消渴由禀赋不足、阴虚燥热所致,以多饮、多食、多尿为主症其中口渴引饮为上

实验针灸学复习题.doc

复习题 绪论 1、实验针灸学定义 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主要开展针灸理论、针灸作用规律、针灸作用机制和针灸应用技术等相关研究的一门新兴学科,是针灸学科的一个新的分支,也是研究针灸学神经生物学机制的重要基础。 2、实验针灸学研究内容 3、针灸对机体的作用 (1)镇痛作用 (2)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调控作用 (3)对失调的脏腑器官功能的调整作用 实验证明针灸对机体各个脏腑器官均能发挥多系统、多层次、多水平、多靶点和多途径的调衡作用,从而可以分别获取诸如镇痛、抗休克、抗感染、止痉等不同的效果。 4、针灸作用的基本特点 5、影响针灸效应的基本因素 6、实验针灸学的研究内容 7、实验针灸学的任务 8、实验针灸学的在针灸教学中的作用 9、针灸专业人才应具备的条件 两个基础和三个能力 两个基础即传统针灸学和现代科学的基本知识,三种能力即继承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发展能力。 10、学习实验针灸学的基本方法与观点 (一)基本方法 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要进入积极的思维尤其是创造性思维状态,并尽可能在解决实际问题(如课题研究)中应用所学的科学思维方法。(二)基本观点 1局部与整体统一的观点 2功能与形态结构结合的观点 3理论联系实际、科学分析问题的观点 3临床实验与动物实验相结合的观点 5严谨的科学态度,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 11、实验针灸学的发展史 第一章 1-1 12、穴位的含义 穴位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并散发于体表的部位,是与脏腑经络之气相通并随之活动变化的感受点和反应点。 13、穴位的功能 感受刺激/反应病症 14、感受刺激的特点是什么 1 、穴位可以感受多种形式的刺激 2 穴位对不同形式的刺激有不同的适应性 3 穴位对不同形式刺激的感觉阈不同: 15、穴位病理反应的定义穴位诊断法 穴位病理反应:脏腑器官疾病通过经络的作用,在体表某些穴位出现的各种异常变化。 16、穴位病理反应的分类 穴位病理反应的表现形式 分三大类: 1、感觉异常 1)痛觉过敏:穴位自发性疼痛、穴位压痛 2)知热感度异常: 上升或下降:上升,实证;下降,虚证 知热感度定义:脏腑病变相应经脉之井穴或原穴对热 的敏感发生变化。 2组织形态学改变 色泽、形态改变: 例如: 丘疹、白斑、脱屑、瘀点、局部血管扩张(红线) 凹陷、隆起、条索、硬结: 3 生物物理特性变化 (1)电学特性变化 (2)热学特性变化 皮温↑↓→红外线热度检查↑实证↓虚证 (3)光学特性变化 (4)生物化学特性变化 17、针感感受装置、传入神经、脊髓传导通路等 1、感受装置 (1)针感点基本上分布在深部组织,偶见于皮下结缔组织中。 肌肉浅薄处、关节,针感部位较浅 肌肉丰厚处,针感部位较深; 例:足三里产生针感的部位 最浅0.7cm 最深3.5cm 皮下组织深度0.3-0.5cm (2)针感点可分布于穴区的各层组织中,以深部组织较为多见。 组织包括: 皮下结缔组织、肌肉、肌腱、腱周结缔组织、神经干、血管壁、骨膜等 (3)几乎所有的针感点均有神经、血管分布。 产生针感的神经结构包括: 小神经束、游离神经末梢、神经干(支)、环层小体、肌索和血管壁上的传入神经和某些包囊感受器。 (4)针感的形成原因与上述结构均有关,但与神经关系密切。 (5)小神经束和游离的神经末梢是多数穴位的主要针感感受装置。 (6)针刺可以兴奋深部组织中的各类感受器(牵张感受器和压力感受器) (7)针感形成机制 针刺机械刺激——肥大细胞和其他组织损伤破裂——释放组织胺、5-HT、缓激肽和慢反应物质——刺激神经末梢、小神经束、其他感受器——将化学信号转化为电信号——传给躯体感觉神经——传给大脑 2、传入神经

实验针灸学重点总结

1、实验针灸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主要开展针灸理论、针灸作用规律、针灸作用机制和针灸应用技术等相关研究的一门新兴学科;是针灸学科一个新的分支;也是研究针灸神经生物学机制的重要基础。 2、得气:是指针刺穴位后产生的经气感应。 3、循经感传现象:是指以针刺、低频脉冲电等方法刺激穴位时,人体出现酸、麻、重、胀等特殊感觉,从被刺激的穴位开始,沿着经脉循行路线传导。 4、经穴-脏腑相关:反映了经脉穴位与脏腑之间的一种双向关系,即脏腑生理或病理改变可通过多种形式反映到体表的相应穴位上;刺激体表穴位又可对相应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改变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 5、牵涉痛:是指当某一内脏器官有病变时,患者除感觉患病器官的局部不适或疼痛外,尚可在远离该器官的体表某部皮肤或深部组织发生痛觉过敏。 海氏带:当一些内脏器官患病时,往往在相关部位的皮肤出现痛觉过敏,这种痛觉过敏的皮肤部位即称为海氏带或痛觉过敏带。 6、穴位功能特异性:是指穴位与非穴位、不同穴位之间在主治和功能作用上所存在的差异。 7、针灸作用的时间效应:对穴位进行针灸刺激时,针灸效应的发生、发展呈现一个渐进的时间过程,分为潜伏期、上升期、高峰期和下降期。 时效曲线:用直角坐标图表示针效与时间的关系。 8、针麻诱导期:在实施针麻手术之前,对选定的穴位预先进行一段时间针刺刺激,至镇痛效果达到可以手术这段时间。(一般在25~40min左右) 9、针刺耐受:是指由于长时间针刺或反复多次针刺后,针刺镇痛效应降低的一种现象。 10、针刺后效应:停止针刺后继续存在的针刺效应 11、疼痛:是一种与组织损伤或潜在损伤相关的不愉快的主观感觉和情感体验,它包含痛感觉和痛反应两个成分。 痛阈(或痛反应阈):是指从刺激开始到引起疼痛感觉或运动反应的最小刺激量。 耐痛阈:是指能耐受疼痛的最大刺激量 12、针刺麻醉:是指用针刺止痛方法来预防手术中的疼痛及减轻生理功能紊乱,在患者清醒状态下施行手术的一种麻醉方法。 13、吞噬能力:指100个白细胞中吞噬细菌的白细胞所占的比例。 吞噬指数:指100个白细胞中,能够吞噬细菌的白细胞所吞噬细菌的平均个数。 针灸作用:针灸的镇痛作用、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调控作用和对失调的脏腑器官功能的调整作用。 第一章针灸作用的基础研究 第一节: 1、穴位功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感受刺激、反应病症 2、穴位感受器的特点:(后面要加具体的内容) 1穴位可以感受多种形式的刺激,2穴位对不同形式的刺激有不同的适应性,3穴位对不同形式刺激的感觉阈不同 3、穴位病理反应的表现形式:感觉异常、组织形态改变、生物物理特性改变 5、得气机制:针感的形成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脊髓通路、脑内通路几个环节。 手下感的实质:穴区肌肉轻微的紧张性收缩。 手下感机制:针刺信息由外周传入神经通路进入中枢,经中枢整合调制后,一方面形成针感,另一方面通过脊髓?-传出系统随躯体神经到达相应支配区穴位下的肌梭,引起梭内肌收缩和肌电发放,以及局部肌纤维收缩,后者经针柄传于施针者指下,从而形成沉紧的手下感

针灸学心得体会范文

针灸学心得体会范文 学习针灸的感受 药学102 04xx208 一个学期的针灸学习很快就结束了,其实一直到结束了我才发现,针灸是一门很有用的学科,只怕是以后都没有机会学了,如果选修课可以把相同的学科能多选几次该多好啊。一直觉得针灸很神奇,用几根小针扎几下就好了,也很佩服扎针人的功夫,下手真准啊,还要记那么多的穴位,真不容易。 针灸是中 __一项伟大发明,她之所以吸引人们长达几千年,并能穿透不同文化几起几落,说明她有着神奇的魅力和价值。针灸的历史悠久,据考证,它起源于我国原始社会的氏族公社制度时期,但针刺疗法产生于新石器时代“砭石”的出现;灸法则可追溯到原始社会人类学会用火以后。由于针灸疗法具有独特的优势,有广泛的适应证,疗效迅速显著,操作方法简便易行,医疗费用经济,极少副作用,而广泛的被人们接受。远在唐代,中国针灸就已传播到多个国家和地区,为保障全人类的生命健康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这一直是我们中 __骄傲。针灸是学习中医者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能熟练把这门技艺运用到临床,为患者们减轻病痛的折磨。随着中国 __不断推进,针灸在中国这片大地上生根发芽,最终成熟,至今我们还有很多前人留下的

针灸文献,足证针灸学的累累硕果,现今针灸也后继有人,一批又一批的医学生继承和发扬了针灸这一祖国的遗产。本学期的针灸学习已经进入尾声,在学习过程中也不是那么一帆风顺,我经历了三个不同阶段。 第一阶段是对针灸的好奇与迷惑。虽然针灸很出名,但我以前从没尝试过这种治疗方法,不了解它的疗效和作用原理,甚至对针灸还存在一定的恐惧感。针灸真的能治病、保健吗?它的原理是什么?可是针灸这种 __的治疗方法之所以能延续至今,而且被世界认可,一定具有其积极地作用。针灸还是未来的中医工作者必备的一项专业技能,值得我们中医学生学习和研究。怀着这样的心情,我开始了对针灸的初步学习,也逐渐揭开了针灸的神秘面纱。通过一段时间的初步学习,我进入了对针灸认识的第二阶段,了解与认同。知道了针灸疏通经络、调和阴阳、扶正祛邪的作用机理,学习了腧穴的定位和主治,加深了我对针灸的认同。进行了简单的针刺、艾灸、拔罐的手法后,对针灸的恐惧感也 __消失了。也激发了我进一步研究下去的兴趣。 第三阶段是对针灸的熟悉与掌握。对一些针灸方面书籍的浏览使我更加了解针灸。治疗不同病证的穴位配伍及一些经验取穴,让我由衷的佩服古代人民的智慧,渐渐的欣赏这种起源于中国的古老文化。现在的我已经找到适合自己的针刺方法,并能熟练的掌握补泻手法。

智慧树知到《实验针灸学》章节测试答案

智慧树知到《实验针灸学》章节测试答案 第一章 1、实验针灸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主要方法是 A:观察 B:实验 C:实践 D:论证 正确答案:实验 2、实验针灸学丰富了针灸学的内涵,促进了传统针灸学的进一步与现代实验医学的结合,这标志着传统针灸学正在自我完善,已从()过渡。 A:经验医学向实验医学 B:医学科学向朴素理论医学 C:实验医学向本能医学 D:朴素理论医学向经验医学 E:现代医学向朴素理论医学 正确答案:经验医学向实验医学 3、实验针灸学的受试对象可以是 A:动物 B:植物 C:人 D:毫针 正确答案:动物,人 4、实验是为了解决文化、政治、经济及其社会、自然问题,而在其对应的科学研究中用来

检验某种新的假说、假设、原理、理论而进行的( )的技术操作行为。 A:明确的、具体的 B:可操作的 C:有数据的、有算法的 D:有责任的 正确答案:明确的、具体的,可操作的,有数据的、有算法的,有责任的 5、针刺镇痛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针刺麻醉方法,用于外科手术获得成功这是我国西医医学与现代麻醉医学相结合的产物,是我国中西医结合的一项重要研究成果。 A:对 B:错 正确答案:错 6、.实验针灸学是针灸学术理论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分化出的一个新学科领域。它将与临床医学结合进入经典实验医学发展的新阶段,这是针灸学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A:对 B:错 正确答案:错 7、医学是一门内容十分保守的学科。不断探求新的观念,以精典内容作为它永恒不变的规律,正是医学活力所在。 A:对 B:错 正确答案:错 8、在现代社会环境下,科学内部需求动力往往要大于外在自身动力,无论是基础研究,还是应用研究都应把继承传统经验作为实现自身学术发展的根本保证。 A:对

针灸学试题及答案1

针灸学试题一 一、单项选择 1.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学专著是( C ) A.《灵枢》 B.《难经》 C.《针灸甲乙经》 D.《针灸大成》 E.《足臂十一脉灸经》 2、最早绘制彩色针灸图的医家是( B ) A.皇甫谧 B.孙思邈 C.王惟一 D.王焘 E.杨继洲 3、针灸铜人的设计者是( D ) A.孙思邈 B.杨继洲 C.王执中 D.王惟一 E.滑伯仁 4、《针灸甲乙经》发展确定了多少个腧穴( E ) A.345 B.453 C. 354 D. 361 E.349 5、在家传《卫生针灸玄机秘要》的基础上,汇集历代诸家学说和实践经验总结而成的针灸专著是( C ) A.《医宗金鉴·刺灸心法》 B.《针灸甲乙经》 C.《针灸大成》 D.《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E.《针灸逢源》 6、最早提出总结十四经脉的著作是( A ) A.《十四经发挥》 B.《黄帝内经》 C.《针灸甲乙经》 D.《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E.《针灸逢源》 7、反映经络学说早期面貌的著作是( C )

A.《黄帝内经》 B.《难经》 C.《帛书》 D.《灵枢》 E.《甲乙经》: 二、双项选择 1.反映针灸学核心理论经络学说的早期面貌的著作是( A E ) A.《足臂十一脉灸经》 B.《灵枢》 C.《素问》 D.《难经》 E.《阴阳十一脉灸经》 2.北宋著名针灸学家王惟一对针灸学的主要贡献是( B C ) A.首次绘制彩色针灸挂图 B.设计制作两具针灸铜人 C.编著《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D.著《十四经发挥》 E.创用阿是穴和指寸法 1.手三阳经下合穴是( C) A.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 B.委中、足三里、阳陵泉 C.上巨虚、下巨虐、委阳 D.委阳、委中、阳陵泉 E.足三里、上巨虚、阳陵泉 2下列穴位中不属郄穴的是( E) A.会宗 B.温溜 C.梁丘 D.附阳 E.大钟 3.下列穴位中不属募穴的是( E) A.章门 B.日月 C.石门 D.关元 E.俞府 4.足厥阴肝经的五输穴,依序排列应该是( B) A.曲泉、中封、太冲、行间、大教 B.太敦、行间、太冲、中封、曲泉

针灸治疗学常见知识点总结

针灸治疗学常见知识点总结 1、列缺是肺经络穴,一穴主两经之病,其表里经手阳明大肠经过头部。 2、从经别说,离入出合经别在四肢部离开本经,到躯干进入体躯,在缺盆部出,在头面五官部阳经合入本经,阴经合入表里经。配穴方法: 1、按部配穴:上下配穴(调和气机升降,代表:八脉交会穴)、前后配穴(调理脏腑阴阳气机,代表:俞募配穴)、左右配穴(调理左右经气的作用,如中风初期:补健泻患;后期:补患泻健侧;如胃痛可选双侧足三里、内关、公孙等); 2、按经配穴:本经配穴法(即经刺,如肺病咳嗽,可取局部腧穴肺腧中府,同时远取本经的尺泽、太渊)、表里配穴法(调理阴阳经经气,从而调理脏腑,代表:原络配穴法)、同名经配穴法、子母配穴法、交会配穴法;阳进阴退:根据干支的阴阳属性,天干属阳主进,地支属阴主退,即天干由甲进到乙,再由乙进到丙地支由戌退到酉,再由酉退到申。以井穴为例,如甲日甲戌时开取胆经井穴足窍阴,欲知乙日开井穴的时间,按阳进阴退原则,天干由甲进一数为乙,地支由戌退一数为酉,则乙日开井穴大敦应在乙酉时,余可以此类推。经生经,穴生穴:继每日开取井穴之后,欲掌握当日以后时辰应开腧穴,可按经生经、穴生穴的原则推演。阳日阳时开阳穴,阴日阴时开阴穴。返本还原:

其中的“本”指本日的值日经,“原”指值日经的原穴,其意为阳经在开“输”穴的同时,必须同开原穴。开取原穴的时辰是在开取井穴之后的4个时辰。例如:胆经在甲日甲戌时开井穴足窍阴,到乙日戊寅时则开取原穴丘墟。阴经无单独的原穴,而以“输”穴代之。气纳三焦:是指天干重现日阳经五输穴均已开过,根据三焦为阳气之父、诸阳气皆归于三焦的理论,按“他生我”的规律(“他”指三焦经的五输穴,“我”指值日经),开取三焦经的五输穴。例如:甲日五输穴开过之后,在日干重现的甲申时,则开三焦经的荥水穴液门,余此类推。血归包络:是指天干重现日阴经的五输穴均已开过,根据心包为阴血之母,诸血皆归于心包的理论,按“我生他”的规律(“我”指值日经,“他”指心包经的五输穴),开取心包经的五输穴。例如:乙日五输穴开过之后,在天干重现的乙末时,则开心包经的荥水穴劳宫。余此类推。补母泻子取穴法经脉五行留注时间证候举例补法泻法母穴时间子穴时间本穴原穴肺辛金寅咳喘心烦胸闷太渊卯尺泽寅经渠太渊大肠庚金卯齿痛咽喉及口面鼻疾曲池辰二间卯商阳合谷胃戊土辰腹胀脚气烦闷解溪巳厉兑辰足三里冲阳脾己土巳舌本强腹胀满体重大都午商丘巳太白太白心丁火午咽干舌痛掌热少冲末神门午少府神门小肠丙火未项强颌肿肩痛后溪申小海未阳谷腕骨膀胱壬土申头项腰背腘踹痛癫疾至阴酉束骨申足通骨京骨肾癸水酉心悸腰痛少气复溜戌涌泉酉阴谷太溪心包丁火戌心烦胁痛妄笑中冲亥大陵戌劳宫大陵三

《实验针灸学》试卷及答案1

※<本科模拟试卷A卷> 一、填空题(共20空,每空1分,共20分。答题说明:请在横线上填入恰当的文字,并使试题所叙述的内容正确无误。) 1.穴位病理反应形式有、、。 2.对灸法的刺激参数和量效应应从和两方面来考虑。 3.针灸作用的基本特点为、、。 4.影响针灸作用的基本因素有腧穴特异性、得气和、、。 5.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内关穴的传入神经元与神经的节段性分布基本相同。 6.针灸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作用机制主要体现于改善呼吸功能、调节和含量、调节β-肾上腺素能受体、调节免疫功能、抑制炎症介质的产生、调节轴几个方面。 7.针灸不仅可调节非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且可调节特异性免疫应答,特别是细胞免疫。针灸对免疫的调节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实现的。 8.针灸治疗阑尾炎的机制可能与促进阑尾运动和促进有关。 9.毫针针刺的刺激参数,主要是与针机械运动相关的位移、时间、和等物理量的变化有关。 10.躯干腹侧、背侧经穴排列有现象。 二、选择题(共20题,每题1分,共20分。) (一)A1型题(答题说明:以下每题只有一项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字母填入题干后的括号内。) 1.循经感传的出现率与以下哪些因素有关() A.性别 B.地区 C.年龄 D.民族E.职业 2.2Hz电针足三里,对疼痛患者腰部脑脊液中肽类物质的影响,哪项正确() A.脑啡肽升高,强啡肽不变 B.脑啡肽不变,强啡肽升高C.脑啡肽升高,强啡肽升高D.脑啡肽不变,强啡肽不变E.以上都不是 3.许多实验证实,捻转补泻手法的最佳操作时间是每穴施术。() A.数秒-数十秒 B.1-3分钟 C.5分钟 D.10分钟 E.以上都不是 4.循经感传的传导速度为() A.70-120米/秒 B.2-14米/秒 C.数毫米-数厘米/分钟D.数毫米-数厘米/秒 E.以上都不是 (二)A2型题 5.下列描述不属于经皮穴位电刺激特点的是() A.无痛 B.不易造成感染 C.机体适应很慢 D.可产生较好的镇痛效果 E.易造成极化 (三)B型题(答题说明:以下每题只有一项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字母填入题干后的括号内。每个答案可被选1次或多次,或不选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