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网络语言暴力的心理机制_戴玉磊
网络语言暴力

网络语言暴力篇一:浅析网络语言暴力浅析网络语言暴力摘要: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为网络的普及提供了物质基础,我国的网民已经达到了大约人口总数的百分之三十七,网络使用率空前提高。
随之而来的是网络语言暴力现象接二连三、屡见不鲜。
本文从网络语言暴力产生的社会背景、定义、表现、原因等方面做了一些分析。
1971年末,世界上第一台微处理器和微型计算机在美国旧金山南部的硅谷应运而生,标志着微型计算机时代的到来,。
微型计算机以体积进一步缩小,性能进一步提高,已经运用到社会各个领域,并且普及到了普通家庭。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xx年12底,中国网民规模突破5亿,达到5.13亿。
当今,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使网络成为大家学习生活的一个重要工具,我们可以通过网络针对人和事发表自己的观点与意见,与其他人展开讨论,互相交流。
网络交际、网上购物、网上获取信息,现在已经成为“现代化”的重要标志,网络生活也一跃成为信息时代的“新兴贵族”,它使人们轻松地越过地域、空间的距离,交流、通信、购物、了解外部信息、获取资料都变得越来越方便、越来越快捷。
可以说,网络时代的到来,才使地球具备了真正的“地球村”的含义。
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网络语言暴力获得了格外充足的生存理由和格外宽广的生存空间。
网络语言暴力是在计算机大范围普及、网民数量大量增加的背景下产生的社会问题,自从出现以来,人们给予了它各种定义。
李宪玲认为,网络语言暴力,具体说来就是在属于新兴媒体的网络上,采用霸权的方式,用不道德、不符合常人思考范围、不符合法律规范的词语,通过组织没有逻辑顺序的语言,剥夺了他人的一些话语权力,导致的结果是对他人造成严重的精神伤害甚至是身体伤害。
而张朝阳观点是,“网络语言暴力是指:一个帖子或报道,描述一件大众感兴趣的,或能激发社会内在情绪的事情,被互联网这个巨大的传播平台演化成全民关注的公众事件,对当事人或组织造成不应有的压力,而且会影响事件的进程或司法判断,导致大大超过所犯错误的惩罚(张朝阳)。
浅析网络舆论压力及网络语言暴力

浅析网络舆论压力及网络语言暴力网络舆论压力是指在网络上,由群体舆论和大众民意对某一事件或某些个人进行讨论、评价、批评、指责和谴责,从而形成一种强大的社会舆论压力。
网络语言暴力则是指在网络上,一些人利用言语暴力攻击他人,造成心理上的伤害甚至引发不良的社会事件。
网络舆论压力和网络语言暴力的产生既有心理因素,也与网络传播技术和社会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
本文将从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角度对网络舆论压力及网络语言暴力进行浅析。
网络舆论压力和网络语言暴力的产生与心理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网络上,人们往往容易受到群体舆论的影响,形成“一言堂”的舆论倾向。
一旦个人或事件受到网络舆论的负面评价和批评,就很容易引发群体的负面情绪,从而形成对该个人或事件的舆论压力。
网络上的匿名性和虚拟性也使一些人往往失去了对他人的尊重和责任感,容易借助网络进行攻击、诋毁、造谣等言语暴力行为,导致网络语言暴力的产生。
网络舆论压力和网络语言暴力的产生也与网络传播技术和社会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发展,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大大加快,一些事件和个人的负面消息往往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扩散并引发舆论压力。
社会上存在着一些煽动性言论和偏激观点,催生了网络语言暴力的滋生环境,使网络舆论压力和网络语言暴力更加容易产生。
网络舆论压力和网络语言暴力对个人和社会都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对于个人而言,受到网络舆论压力和网络语言暴力的影响,很容易引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甚至导致自杀或其他极端行为。
对于社会而言,网络舆论压力和网络语言暴力的存在,会破坏社会和谐与稳定,加剧社会矛盾与冲突,甚至引发一些不良的社会事件。
我们要从多个角度来缓解网络舆论压力及网络语言暴力。
个人应当提高网络素质,理性对待网络舆论,不要盲目跟风,不要随意对他人进行攻击和辱骂,树立起良好的网络行为规范。
社会应当加强网络管理,规范网络言论,打击网络暴力行为,推动互联网健康发展,建立和谐的网络环境。
网络语言暴力的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网络语言暴力的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 网络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网络语言暴力问题也随之产生。
网络语言暴力,即以侮辱、恶言相向等方式在网络上对他人进行攻击的行为,给社会带来了负面影响。
本文将从网络语言暴力的成因分析和相应的对策研究来找寻有效的解决之道。
一、网络语言暴力的成因分析1.1 社交匿名性网络提供了一种相对匿名的社交环境,使得人们可以在不用面对面的情况下进行交流。
这种匿名性使得人们更容易放下尊重和责任感,给自己的言辞和行为带来了一定的偏离。
1.2 对网络虚拟性的误解人们在网络中的言行不受到现实中的约束和限制,他们可能对自己的言辞和行为产生一种错觉,认为这只是在虚拟世界中的表现,不会对现实生活产生影响。
因此,他们更容易冲动发言与人争吵。
1.3 没有直接后果的行为与现实生活中的冲突不同,网络语言暴力行为往往不会直接导致身体伤害或经济损失,所以人们感受不到直接的负面后果。
这使得他们更加倾向于冲动和过度反应。
1.4 社会焦虑与心理压力网络时代的高速发展和信息传播的广泛,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压力和心理压力。
当人们沉浸在网络中时,对于自己的不满和沮丧往往通过网络语言暴力来宣泄。
二、网络语言暴力的对策研究2.1 加强教育宣传教育是减少网络语言暴力的有效途径。
学校和社会组织应该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和网络礼仪培养,让人们意识到网络世界并非法外之地,网络言行也需要遵守民主法治的基本原则。
2.2 加强监管和法律保护相关部门应该制定更严格的监管政策和法规,对网络语言暴力行为进行严厉打击。
建立一套有效的举报机制,鼓励受害者站出来,对侵犯自己合法权益的网络言行行为进行举报。
2.3 提倡网络互助和友善氛围社交网络平台和网站应该积极推进友善的网络文化,搭建友善的交流平台。
鼓励用户分享正能量的内容,并对恶意言辞和攻击行为进行限制和处理。
2.4 引导和训练网络公民素养培养良好的网络公民素养是减少网络语言暴力的根本途径。
浅析网络舆论压力及网络语言暴力

浅析网络舆论压力及网络语言暴力网络舆论压力及网络语言暴力是当前社会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它直接关系到每个人的心理健康和社会和谐稳定。
网络舆论压力是指在网络上,由于舆论的力量对一个人或者一个群体造成的压力。
而网络语言暴力则是指在网络上,使用侮辱、攻击、谩骂等恶劣语言对他人进行侮辱和攻击的行为。
本文将对网络舆论压力及网络语言暴力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我们来看看网络舆论压力的产生原因。
网络是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它能够让信息以更快更广的方式传播开来。
由于网络上的信息传播速度非常快,一些不实信息或者激烈言论很容易在网络上引发热烈讨论和扩散,从而对相关人员或群体造成舆论压力。
与此一些热点事件或社会话题往往会引发网民的热议,一旦舆论倾向形成,就很容易造成某些群体或者个人的受害。
网络语言暴力的产生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一些网民在网络上对他人进行攻击和侮辱往往是因为他们觉得网络是一个虚拟空间,不会受到实际约束和处罚,从而故意使用恶劣语言来伤害他人。
一些人可能受到情绪的影响,在网络上失去理性地使用恶毒语言攻击他人。
一些人可能受到网络信息的误导或者不完全信息的影响,对他人进行攻击和侮辱。
对于网络舆论压力及网络语言暴力,我们不能因为它们只是网络上的现象,就应该漠视它们的存在。
事实上,网络舆论压力及网络语言暴力的存在对我们的社会和个人都会造成严重的危害。
网络舆论的压力会导致受害者心理上的不适,甚至丧失生活信心,再严重一些会导致情绪病的出现。
网络舆论的压力可能会影响到个人的社会形象和个人生活,造成受害者在社会中受到排斥。
而网络语言暴力的存在,则会影响到网络环境的健康和秩序。
一方面,网络语言暴力会让一些人在网络上失去发言的积极性,从而使得网络舆论缺乏多元性和新鲜感。
网络语言暴力也会影响到网民之间的相互关系,导致网络社交的异常冷淡。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对于网络舆论压力和网络语言暴力,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减轻其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
网络暴力论文

网络暴力论文篇一:大学生小论文浅析网络暴力的成因浅析网络暴力的成因摘要:网络的发展给公共舆论体系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但同时也带来了网络语言暴力等消极影响。
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将主要从网络媒介特点,网民受众心理,网民结构等方面进行分析。
关键词:媒介;攻击;社会心理;社会阶层暴力,指以强制手段侵犯他人的极端行为,是人类原始征服欲望支配下指向特定对象的侵犯与伤害。
语言暴力,就是使用谩骂、诋毁、蔑视、嘲笑等侮辱歧视性的语言,致使他人在精神和心理上遭到侵犯和损害。
网络语言暴力专指在互联网这一虚拟空间中发生的以语言为媒介、对特定对象的辱骂攻击行为。
对事件当事人进行“人肉搜索”,将其真实身份、姓名、照片、生活细节等个人隐私公布于众,然后导致线上甚至线下更加激烈的辱骂和攻击。
代表事件有“虐猫事件”、“铜须门事件”、“史上最毒后妈”、“死亡博客”、“很黄很暴力事件”等等,不胜枚举。
这些评论与做法,不但严重地影响了事件当事人的精神状态,破坏了当事人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秩序,更污染了整个网络舆论环境。
各式各样,愈演愈烈的网络语言暴力现象让我们不禁深深思考,究竟是什么原因或者究竟是哪些因素的合力造成了网民如此不冷静,非理性的表现呢?我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一、网络媒介自身特点人类的会话形式对于要表达的思想有着重大的影响。
印刷术即纸质媒体强化了人类分析,线性逻辑和专门化分割的思维习惯,强化了同一性,连续性和一致性。
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将印刷机统治美国人思想的时期为称为“阐释年代”“所有成熟话语所拥有的特征,都被偏爱阐释的印刷术发扬光大:富有逻辑的复杂思维,高度的理性和秩序,对于自相矛盾的憎恶,超长的冷静和客观以及等待受众反应的耐心。
” 互联网令所有媒体永远无法企及的一个特征就是它有着无限的容量,各种各样的信息铺天盖地袭来。
面对大量高速度呈现的信息,人们应接不暇,往往只是快速切换浏览,不能在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因而长时间接触网络就会降低人们的感知能力。
网络暴力的黑暗沉迷于网络欺凌的心理剖析

网络暴力的黑暗沉迷于网络欺凌的心理剖析网络暴力自网络的出现以来,逐渐成为一个全球范围内的严重问题。
在虚拟空间中,个人可以隐匿身份,展开恶意攻击和侮辱他人的言行,导致被害者心理受伤甚至生命受到威胁。
本文将从网络暴力的定义,心理动机和影响等方面进行剖析,并探讨如何应对网络暴力。
一、网络暴力的定义网络暴力是指利用网络平台进行身份掩盖、言论恶意攻击、人身攻击等行为的一种不良行为。
它具有广泛性、匿名性和激烈性等特点,不同于传统的面对面冲突。
网络暴力可以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进行,对被攻击者造成心理上的创伤和社交封锁。
二、心理动机分析网络暴力的心理动机复杂多样。
首先,个体可能因为道德沦丧、无人监督或心理扭曲等原因,从网络暴力中获得对他人造成伤害的快感。
其次,个体可能是出于报复、嫉妒、羡慕或自卑等复杂的心理因素,对其他人进行网络暴力。
此外,网络匿名性也是一部分人展开网络暴力的重要原因,因为它使得个体在虚拟空间中无需承担责任。
三、心理影响网络暴力对被侵害者的心理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遭受网络暴力的个体可能会感到愤怒、羞耻、绝望、无助等负面情绪,甚至导致焦虑、抑郁和自杀等极端行为。
此外,持续的网络暴力攻击还可能导致被攻击者社交孤立,使其在现实中感到沮丧和孤独。
四、如何应对网络暴力应对网络暴力需要多方面的努力。
首先,个体需要强化网络文明意识,遵守网络道德规范。
其次,相关政府部门和网络平台需要出台更加严格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加大网络暴力行为的打击力度。
此外,学校和家庭也需要加强对儿童和青少年的网络教育,提升他们的网络素养和自我保护能力。
同时,社会应该鼓励受害者及时报警、寻求帮助,并提供心理咨询支持。
五、结语网络暴力作为一种不良行为,对个体和社会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我们必须认识到网络暴力的黑暗一面,明白进行网络暴力的心理动机,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应对和预防。
只有通过共同努力,才能创造一个和谐、友善的网络环境,让网络成为人们交流、分享和学习的美好空间。
网络语言暴力的社会学分析

网络语言暴力的社会学分析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语言暴力问题日益突出。
网络语言暴力指在互联网上对他人进行恶意攻击、侮辱、威胁等行为,主要表现为言语上的暴力行为。
这种现象已经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在社交媒体、网络论坛、即时通讯工具等平台上随处可见。
网络语言暴力不仅影响了个人的心理健康,也扰乱了社会秩序,甚至引发了一些不良事件。
近年来,随着社交网络的普及和言论自由的倡导,网络语言暴力问题变得更加突出。
尤其是在一些敏感话题和热点事件中,网络暴力现象更加频繁和严重。
一些受害者因为网络暴力而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甚至有些人因此走上了自毁的道路。
面对网络语言暴力问题,我们迫切需要深入了解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寻找解决之道。
本文将就网络语言暴力进行社会学分析,探讨其定义、影响因素、心理机制以及相关社会问题,并提出应对策略建议,旨在为构建更加和谐的网络环境贡献力量。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网络语言暴力的社会学分析,探讨其定义、影响因素、心理机制、社会问题以及提出应对策略,从而深入了解这一现象在当今社会中的重要性和影响。
通过研究网络语言暴力,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人们在虚拟世界中的行为规范和心理状态,为预防和解决网络暴力问题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通过对网络语言暴力的分析,我们也可以探讨社会整体的价值观念和道德风险,从而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和人际关系改善。
通过本研究,我们希望能够引起社会对网络暴力问题的重视,并提出有效的应对策略,以建设一个更加文明、和谐的网络空间。
2. 正文2.1 网络语言暴力的定义网络语言暴力的定义是指在网络上通过言语或文字对他人进行攻击、辱骂、恐吓等行为。
这种暴力行为主要通过网络平台传播,包括社交媒体、论坛、博客等。
网络语言暴力通常是基于网络匿名性的特点而展开,使得加害者不用承担实际责任,从而导致暴力言论更加肆无忌惮。
网络语言暴力的形式多样化,包括言辞激烈的批评、人身攻击、恶意谣言散布等,给受害者带来心理压力和困扰。
网络暴力的黑暗面沉溺于网络欺凌的心理剖析

网络暴力的黑暗面沉溺于网络欺凌的心理剖析近年来,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和普及,网络暴力现象逐渐凸显出来。
在这个匿名、虚拟的世界里,一些人沉溺于网络欺凌,给受害者带来了无尽的痛苦和伤害。
本文将深入剖析网络暴力背后的黑暗面,探讨网络暴力受害者的心理状态和原因。
一、网络暴力的定义和形式网络暴力是指在互联网上使用各种方式对他人进行辱骂、威胁、恐吓,甚至人肉搜索等行为。
形式多样化,如网络欺凌、网络谣言、网络陷阱等。
这些行为严重侵犯了个人隐私和尊严,给受害者带来切实的伤害。
二、网络暴力受害者的心理状态1. 心理创伤: 受害者对网络暴力的创伤往往远远超过实际伤害。
他们可能感到被排斥、孤立,产生自卑情绪,损害到自尊心和自信心。
2. 恐惧和焦虑: 受害者对继续遭受网络暴力行为产生了恐惧和焦虑的情绪。
他们担心自己成为其他人攻击的对象,甚至可能导致社交恐惧症等心理问题。
3. 抑郁和自杀倾向: 长期遭受网络暴力的受害者可能陷入抑郁状态,逐渐产生自杀念头。
一些报道还显示,一些青少年受到网络欺凌而选择了自杀。
三、网络暴力的心理成因1. 匿名性和虚拟性: 在网络世界中,个人身份可以得到很好的隐匿。
这使得一些人随意发表恶意言论,将网络作为发泄压力和消愁的另一种方式。
2. 逃避现实: 一些沉溺于网络暴力的人往往有着复杂的心理需求和焦虑。
他们通过网络欺凌来逃避现实生活中的困境,并获得某种虚幻的满足感。
3. 欺凌行为的滋生:网络暴力行为往往在社交媒体上形成一种互相模仿的“传染效应”。
某个人率先进行网络暴力行为后,其他人会模仿,形成“攻击集体”,从而扩大欺凌行为的影响力。
四、应对网络暴力的措施1. 提高网络素养:加强网络素养教育,引导用户正确使用网络,提高辨别虚假信息和抵制网络暴力的能力。
2. 建立监管机制:加强对网络暴力行为的监管与打击力度,追究肇事者的法律责任,并建立公民信息保护制度,维护个人隐私权。
3. 强调网络道德:倡导网络友善和宽容的价值观,强调网络使用者的社会责任和道德底线,减少网络暴力行为的发生。
浅析网络舆论压力及网络语言暴力

浅析网络舆论压力及网络语言暴力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发展,网络舆论在社会中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
网络舆论压力和网络语言暴力成为了当前社会中一大热点话题。
本文将从两方面进行浅析。
网络舆论压力指的是通过网络传播的舆论对个体造成的压力。
由于互联网的匿名性和传播速度,网络上的舆论往往比传统媒体更加迅速、广泛。
一旦个体成为网络舆论的焦点,就会面临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
个体面临的是社交压力。
在网络舆论面前,个体往往承受着来自大众的质疑、谩骂甚至人格侮辱,这对个体的社交关系和心理健康都会产生负面影响。
个体面临的是职业压力。
在网络上发表不当言论或被网络上流传的负面信息会对个体的职业生涯产生不利影响,甚至可能导致失去工作。
网络舆论压力还对个体的隐私权产生了威胁。
在信息化的时代,个人信息的泄露和滥用已经成为了一种常见现象,这给个体的隐私权带来了严重的危害。
网络语言暴力指的是在网络上使用粗俗、恶意、攻击性言语对他人进行人身攻击的行为。
这种行为常常出现在网络讨论、辩论、骂战等环境中。
网络语言暴力无形地扩大了网络上的冲突和矛盾,使本来可以通过理性讨论解决的问题变成了互相攻击和辱骂的场面。
网络语言暴力不仅伤害了被攻击者的个人尊严,也降低了网络环境的文明程度和社会公德。
网络语言暴力还可能导致消极的心理影响,比如产生焦虑、抑郁和自卑等负面情绪。
针对网络舆论压力和网络语言暴力的问题,我们应当采取一些措施来减轻其负面影响。
社会应当加强网络素质教育,培养公民的网络素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公众正确使用网络,避免抨击个体和恶意攻击他人。
政府应当加强网络监管,严厉打击网络语言暴力行为,通过法律手段保护个体的合法权益。
网络平台应当建立起有效的机制,对网络暴力言行进行监督和管理,让网络空间变成一个文明、和谐、有秩序的环境。
个体也需要提升自身的心理抗压能力,学会应对网络舆论的压力,并积极寻求帮助和支持。
网络舆论压力和网络语言暴力是当前社会中的一大问题。
浅析网络舆论压力及网络语言暴力

浅析网络舆论压力及网络语言暴力1. 引言1.1 网络舆论压力的定义网络舆论压力是指来自互联网上公众舆论的影响力,能够对个人、组织或事件产生较大的影响和压力。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舆论压力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网络舆论压力具有广泛性、持续性、传播速度快等特点,能够在短时间内引发广泛的舆论关注和传播。
网络舆论压力也具有强大的影响力,能够通过网络舆论形成社会舆论,引发舆论风暴,对相关个人或事件产生深远的影响。
网络舆论压力的产生主要是由于网络信息传播的便捷性和匿名性,使得有些人利用网络舆论进行攻击和谣言传播,导致网络舆论压力逐渐增大。
加强对网络舆论的监管和引导,提倡理性、文明的网络言论是非常重要的。
深刻认识网络舆论压力的严重性,有效应对网络舆论压力,是当前互联网发展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1.2 网络语言暴力的定义网络语言暴力是指网络上恶意言论、辱骂、谩骂、诋毁他人、传播虚假信息等针对特定对象或群体的不当言论和行为。
这种暴力行为通常是出于对某些人或事物的不满或不理解,通过网络匿名性和广泛传播的便利性,以攻击性、粗鲁、具有侮辱性、挑衅性等形式对他人进行言语上的伤害和攻击。
网络语言暴力不仅仅是一种语言上的冲突,更是对网络空间秩序和社会文明的严重破坏。
在网络语言暴力中,往往夹杂着各种不健康的心理情绪和行为,对于网络氛围的恶化和社会和谐的破坏起到了不良影响。
应当引起人们高度重视,倡导文明上网和尊重网络道德,共同建设一个和谐健康的网络环境。
2. 正文2.1 网络舆论压力的影响因素1. 社会舆论导向:社会上公众对于某些事件或人物的评价和看法会对网络舆论产生影响。
如果社会舆论趋向一致,网络舆论也容易呈现出一致性,形成压力。
2. 网络平台算法:网络平台的算法会根据用户的点击、评论等行为推送相关内容,有时候会形成“信息茧房”,让用户只看到自己想看到的信息,导致舆论发酵和压力增大。
3. 网络病毒传播:一些虚假、夸大、煽动性强的信息在网络上快速传播,会引发舆论的恐慌和负面情绪,加大舆论压力。
从批评话语分析视角看网络语言暴力

从批评话语分析视角看网络语言暴力发布时间:2022-09-27T05:22:28.435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2年第10期作者:姚雪琴[导读] 批评话语分析是一种通过分析话语、语篇形式来揭示社会中权势中的不平等现象的分析方法。
姚雪琴北华大学语用学吉林省吉林市 132000摘要:批评话语分析是一种通过分析话语、语篇形式来揭示社会中权势中的不平等现象的分析方法。
本文首先综述了网络语言暴力的研究现状,以批评话语分析为工具,从人际功能层面入手,选取具体网络暴力事件的微博评论进行探讨研究,分析情态系统、语气结构,及代词的使用体现出“网络暴力语言”的特点,以及对受暴者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网络语言暴力、批评话语分析、人际功能一、引言暴力,指以强制手段侵犯他人的极端行为,是人类原始征服欲望支配下指向特定对象的侵犯与伤害。
语言暴力,就是使用谩骂、诋毁、蔑视、嘲笑等侮辱歧视性的语言,致使他人在精神和心理上遭到侵犯和损害。
网络语言暴力专指在互联网这一虚拟空间中发生的以语言为媒介、对特定对象的辱骂攻击行为。
网络语言暴力可以通俗地解释为以网络为媒介通过暴力语言实施的暴力现象。
(戴玉磊,2009)语言的人际功能被无限放大,附着情绪的口语化表征在多重身份的掩饰下悄然变异。
网络语言暴力表现形式多样,其中污名化(stigmatization)、网络欺凌(cyber bullying)与人肉搜索(cyber manhunt)现象是最主要的三种形式。
污名化、网络欺凌、人肉搜索已然给人们留下了严重的精神创伤,阻碍了网络文明环境的建设。
网络语言暴力已成为世界性的、亟待解决的问题(靳琰&杨毅,2022)。
二、批评话语分析及研究方法批评性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是现代语言学研究的一个分支,为话语分析提供的新思路。
批评话语分析强调语篇的社会属性,认为语言是各种社会过程的介入力量,在社会力量影响下展现出不同特点,能够反映社会现实,参与社会现实的重塑与构成。
浅析网络舆论压力及网络语言暴力

浅析网络舆论压力及网络语言暴力1. 引言1.1 网络舆论压力的定义网络舆论压力是指通过网络传播不良信息或舆论导向,对某一群体或个人进行公开批评、指责或抨击,造成情感上的困扰和压力,甚至影响个人形象和社会地位的一种压力。
网络舆论压力通常是由于网络上的言论和舆论导向对某一主体产生负面评价和攻击,引发舆论热点和争议,导致其在社交媒体或网络平台上受到舆论暴力和攻击,甚至遭受人身攻击和侵害。
1.2 网络语言暴力的危害网络语言暴力是指在网络上对他人进行侮辱、恶意攻击、人身攻击等行为。
这种行为不仅仅会导致受害者的精神受创,更可能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
网络语言暴力会对受害者造成严重的心理伤害。
被攻击的人可能会因此而产生厌食症、抑郁症等心理问题,甚至出现自杀倾向。
由于网络的特殊性,攻击者可以很容易地隐藏身份,让受害者难以维护自己的权益,导致心理负担越来越重。
网络语言暴力还会对社会造成负面影响。
在网络上散播攻击性言论、谣言、歧视性言论等,会加剧社会的分化和对立,破坏社会和谐。
这种言论也会影响到其他网民的心情和观念,扭曲他们的价值观和认知。
网络语言暴力不仅仅是一种言语行为,更是对受害者心理、社会和谐等方面产生持续伤害的行为。
我们应该共同努力,通过建立健康的网络文化,自觉避免和抵制网络语言暴力,共同营造一个团结友爱、理性文明的网络环境。
【字数:222】2. 正文2.1 网络舆论压力的特点1. 快速传播:网络舆论压力在互联网上传播速度非常快,一条消息可以迅速传播到全球范围,影响力极大。
2. 聚集效应:网络上的舆论往往具有聚集效应,一旦某一事件引起了公众的关注和热议,舆论往往会迅速聚集到一起,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
3. 匿名性:网络舆论压力往往伴随着匿名性,网民可以在不透露真实身份的情况下发表言论,这导致一些人滥用言论自由,进行网络暴力行为。
4. 多元化:网络舆论压力来自不同群体和利益方,包括公众、媒体、政府等多方面,因此舆论的冲突和矛盾也会更加复杂多样。
网络语言暴力的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网络语言暴力的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网络语言暴力的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与其方便快捷的交流方式相比,网络上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其中之一便是网络语言暴力。
网络语言暴力是指在网络上使用恶言恶语、侮辱他人,甚至进行人肉搜索、网络暴力等不道德行为。
网络语言暴力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以下是一些主要的原因: 1. 匿名性:互联网的匿名性使得用户可以在网络上使用虚假身份进行言论,这让一些人敢于发表冒犯他人的言论。
缺乏真实身份的约束,让人们更加放纵自己的语言,不顾及对他人造成的伤害。
2. 社会压力和养成: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面临着各种压力,如工作压力、学业压力、家庭压力等。
这些压力使得人们情绪容易失控,而网络则成为他们宣泄情绪的出口。
逐渐地,他们形成了使用网络语言暴力的习惯,将网络作为发泄的工具。
3. 文化和教育背景:不同的文化和教育背景会对人们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产生影响。
在一些文化中,使用粗鄙的言辞被认为是一种表达方式,而不被视为不文明行为。
不良的教育和家庭环境也会导致人们缺乏基本的网络礼仪和道德观念。
针对网络语言暴力,我们可以采取一些对策来减少甚至消除其发生:1. 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应在教育和家庭中加强对网络道德的教育,让人们认识到网络言辞对他人的影响,培养正确的网络行为习惯和道德观念。
通过课堂教育、家庭教育以及社会宣传等多种方式,提高人们的网络素养和道德观念。
2. 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网络语言暴力也是违反法律的行为之一,因此,应建立起相应的监管机制和法律法规来惩治网络言辞暴力行为。
政府、互联网企业和广大网民共同努力,形成全社会共同监管的氛围,让网络成为健康、友好的交流平台。
3. 提升网络技术:通过技术手段来减少网络语言暴力的发生。
例如,建立智能过滤系统,过滤掉恶意言辞和攻击性信息,减少其传播。
同时,提供举报机制,让网民可以便捷地举报网络语言暴力的行为,加强违规信息的监控和处理。
网络语言暴力形成的社会心理机制探究

互 联 网 的 产 生 为 人 们 各 抒 己见 提 供 了 一 个 较 为 自由 的 场 所 , 民在 促 进现 实社 会 的 公平 正 义 、 恶 扬 善 的 同时 , 网 惩 也
合进行加 工的方 式, 人们在获 取最新信息之后 , 按照头脑 会
中 已有 的 图 式进 行 分 析 和 解 读 ,如 果 你 没 有 合 适 的 图式 , 人 们 就 会 形成 一 种 新 的 图 示对 信 息 进 行 解 释 。 社会 刻 板 印象 而
就 是 一 种 图 式 , 是在 我们 头 脑 中 已有 的 图式 。 它
对 真 实 的或 者 他 们 想 象 中的 道 德 罪 行 进 行 谴 责 , 在 这 些 谴 而 责 L往 往 带有 不 理 性 的 、 绪 性 的 倾 向 , 至 演 变 成 了谩 骂 、 _ 卜 l 情 甚 侮 辱 等 攻击 性 的言 语 。 些 行 为的 产 生 同然 与 一 些 网 民 的道 这 德 和 修 养 有 关 , 也 离 不 开他 们 所 同有 社 会 心 理基 础 。 但 1 网络 语 言 暴 力及 其 表 现 形 态 网 络 语 言 暴 力 专 指 在 互 联 网这 虚 拟 空 间 中发 生 的 以
体 。而 在 互 联 网迅 速 昔 及 的 今天 , 网络 成 为 人 们 获 取 信 息 的
暴力的事件中, 大多数网 民是作 为受众而存在 的, 他们无法
参与 到 现 实 事件 的 发 生和 发展 过 程 , 们 对 事 件 的 信 息是 从 他
大学生网络语言暴力的成因及对策

大学生网络语言暴力的成因及对策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大学生网络语言暴力现象逐渐显现出来。
网络语言暴力指的是人们在网络上使用言语或文字进行攻击、诽谤、侮辱、恐吓等行为,给受害者带来心理和精神上的伤害。
网络语言暴力不仅给受害者带来痛苦,也对整个社会造成不良影响。
本文将从大学生网络语言暴力的成因展开讨论,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成因分析1.心理压力大大学生作为学业压力和生活压力双重的群体,很容易因为各种压力产生情绪上的波动。
面对考试、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等问题,他们很容易将情绪转嫁到网上,甚至在社交网络平台上发泄自己的不满情绪,从而言语暴力行为出现。
2.文化教育不足一些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缺乏对网络语言暴力的认知和教育,对于网络世界的规范和礼仪没有清晰的认识。
在网络上只注重自己情绪的宣泄,而忽视了自己的言行对他人的伤害。
3.社交平台匿名性一些社交平台允许用户进行匿名发言,这种匿名性使得一些人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言论,甚至进行侮辱、辱骂等行为。
匿名性使得这些人不用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而且往往因为不留下真实信息,导致被攻击者难以追查凶者。
4.信息传播迅速网络的特点是信息传播的迅速和广泛,一条负面言论可能会在短时间内在网络上扩散开来,从而扩大了其对受害者的伤害。
因此一些人可能会因为这种传播效应而滋生出更多的网络语言暴力行为。
二、对策建议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和社会应该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情绪管理能力。
通过心理课程、心理咨询等方式,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和心理健康水平,缓解因压力引起的情绪波动。
2.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宣传网络礼仪和规范。
大学生应该明白在网络上言行的后果,以及尊重他人和自律的重要性。
学校和社会应该加强对网络言论的监管,监督学生在网络上的行为。
3.提高网络平台监管力度网络平台应该加强对用户言论的监管力度,严格打击网络暴力言论,合理设置言论规则和审核机制。
网络欺凌的心理机制与预防策略

网络欺凌的心理机制与预防策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与发展,网络欺凌成为一种新型的社会问题。
网络欺凌在虚拟空间中进行,涉及言语、图片和视频等形式,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和社交关系造成了很大的伤害。
本文将探讨网络欺凌的心理机制以及有效的预防策略。
一、网络欺凌的心理机制网络欺凌的心理机制是复杂的,其中包括心理动机和心理过程两个方面。
1. 心理动机网络欺凌者的心理动机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欲望获得权力与支配感:欺凌者通过侮辱、威胁、诽谤等行为达到对受害者的支配感和满足权力欲望的目的。
(2)攀比与嫉妒心态:一些欺凌者出于攀比和嫉妒的心态,通过网络欺凌来贬低受害者,提高自己的虚拟社交地位。
(3)逃避现实问题:一些欺凌者可能是出于自卑、挫折等负面心理情绪,在网络空间寻找发泄的出口,将自己的负面情绪转移到受害者身上。
2. 心理过程网络欺凌的心理过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阶段:(1)选择受害者:欺凌者在虚拟空间中选择特定的受害者,多数情况下是那些社交能力较弱、容易受伤害的个体。
(2)策划攻击:欺凌者会制定攻击的具体计划,选择合适的平台和方式,以便达到最大的伤害效果。
(3)实施欺凌行为:欺凌者通过言语辱骂、谣言散布、网络暴力等手段对受害者进行攻击,对其进行侮辱、威胁和诽谤。
(4)监控反应:欺凌者通常会密切关注受害者对欺凌的反应,并继续侵害其人格与尊严,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二、网络欺凌的预防策略为了有效预防网络欺凌,涉及到多个方面的应对措施。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预防策略:1. 提高意识和知识加强网络欺凌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意识和知识水平。
个体应加强自我保护意识,了解网络欺凌的类型、危害和预防方法,从而能够更好地保护自己。
2. 加强监管与立法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强对网络欺凌行为的监管力度,加强互联网规范制定与监督。
同时,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对网络欺凌行为进行明确界定,并加大对违法者的处罚力度,提高网络欺凌的法律风险。
3. 建立良好的网络氛围网络企业应积极倡导和营造良好的网络氛围,严格审核用户发布的内容,防止出现恶意攻击、人肉搜索等行为。
浅析网络语言暴力及其治理对策

浅析网络语言暴力及其治理对策【摘要】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但同时也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
当今社会,网络语言暴力的频繁发生,给网络用户个人、社会、乃至国家都带来了极其不利的影响,引起了社会各方的强烈关注。
本文拟从网络语言暴力的概念出发,剖析其危害性,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期达到遏制网络语言暴力现象,净化网络环境的效果。
【关键词】网络语言暴力成因危害性对策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获取信息、沟通交流、工作生活、休闲娱乐的各个方面都变得比以往更加便利,于此同时,其各种负面效应也伴随而来,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网络语言暴力。
从2006年的“铜须门事件”到今年马来西亚籍艺人因“马航事件”招致无辜谩骂,网络语言暴力现象愈演愈烈,网络语言暴力的实行者们在对社会事件口诛笔伐的同时,也侵犯到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破坏了和谐的网络环境。
一、网络语言暴力的概念网络语言暴力目前在学界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
戴玉磊将其定义为专指在互联网这一虚拟空间中发生的以语言为媒介、对特定对象的辱骂攻击行为。
程素卿则将其定义为:“大量网民对某一具体事件中的具体对象发起的一系列具有侮辱性、攻击性、煽动性的言论,从而影响此对象及其亲友的正常学习、生活,并对当事人造成了一定的心理伤害的事件”。
笔者认为综合网络语言暴力的特点及其发生的环境,应将其定义为大量不负责任的网民在网络虚拟空间对某一社会事件进行的一系列具有侮辱性、攻击性、煽动性言论,并通过人肉搜索或利用网络舆论干涉司法,将事件蔓延至现实生活中,造成事件当事人及其亲友造成心理伤害的行为。
二、网络语言暴力的表现形式网络是一个开放和自由的空间,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语言暴力的表现形式也呈现出多样化发展的趋势。
文字形式。
文字形式是网络语言暴力的最初形式。
主要通过键盘打字的方式,在论坛、博客、聊天室等网络平台发表评论,或者在网络上散发谣言,通过自己的文字激起他人愤怒情绪,进而对特定的人进行语言暴力攻击。
网络暴力的心理学分析

网络暴力的心理学分析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暴力逐渐成为了一种常见现象。
网络暴力的形式多种多样,有些人会用恶意言语攻击某人,有些人会发布涉及他人隐私或照片的内容,甚至还有些人会进行身份诈骗等行为。
这些行为常常给受害者造成心理上的伤害,甚至会对生活产生负面影响。
本文旨在从心理学角度剖析网络暴力的原因,分析网络暴力背后的心理机制,希望可以帮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网络暴力的本质。
来源于心理上的压抑网络暴力的背后往往有着情感的压抑。
在日常生活中,许多人都会遇到一些挫折和困难,如果他们没有及时地宣泄自己的情感压力,那么这些压抑的情感越积越多,最终很容易转化为网络暴力。
例如,一个因为工作压力大而愤怒的人可能会在网络上攻击某个陌生人,这可以让他暂时缓解心理上的压力,但是实际上这种行为可能会对受害者造成很大的伤害。
有时候,人们会发现网络暴力可以很容易的实现“征服感”,也就是说,通过网络暴力,人们可以表现出自己过人的力量、掌控力和支配能力。
然而,这种提高的自我感觉只是暂时的,而且背后往往有着情感上的空虚和焦虑。
源于个人自我价值感的缺乏网络暴力者经常有着自我价值感的缺乏。
在一些情况下,他们很可能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受到重大打击,引发了自尊心和自信的受损。
此时,这些人可能会在网络上寻找自我肯定的感觉,比如通过攻击他人来获得自己的存在感。
然而,这种肯定是一种虚假的感觉,不仅不能长久维持,而且在过程中会给被攻击者带来无尽的痛苦。
另一方面,网络暴力的攻击者也可能是因为长期受到控制、批评或目标导向教育等因素的影响,导致他们内心缺乏自我价值感和稳定的人际关系。
在这种情况下,网络暴力其实也是一种求助呼声,攻击行为可以让他们在虚拟社交环境中寻求仅次于真实社交的满足感和情感交流。
自我暴力与集体心理压制最后,网络暴力的背后也可能反映出一些集体心理的压制和选择性暴力。
一些网民会为了迎合一个团体的偏见和声音,通过网络攻击特定的目标来表达自己的忠诚度。
网络语言暴力现象探析

网络语言暴力现象探析金璇【期刊名称】《湖北函授大学学报》【年(卷),期】2016(029)006【摘要】随着网络的迅猛发展,网络语言暴力问题时有发生。
网络语言是人们在虚拟网络空间中交流的最主要方式,网络语言是网民传播情感和传递生活信息的一个重要载体。
由于网络空间的自由度比较大,没有规则性的限制,网民可以自由、随意制造网络语言、选择语言和传播语言。
在这种环境下,过于自由化的管理中出现了很多的不文明现象,也就是网络语言暴力。
本文通过阐述网络语言暴力问题的表现、产生的危害,从而提出有效的控制措施。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network,the problems of network language violence happen work language is the means and the main communication in virtual network space.It is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emotion and life mes-sage of Internet communication.Due to the large network spatial degrees of freedom,without the limitation of regularity,users can choose freedom,optional manufacturing network language,language and communication.In such an environment,too much liberalisation in the management of the appearance of many uncivilized phenomenon is the network language violence.At present,the study of network language violence is not enough,we still need to discuss deeply on the social from all walks of life.Through the elaboration of network language violenceproblem cause,the harm,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effective con-trol measures.【总页数】3页(P79-81)【作者】金璇【作者单位】滇西科技师范学院中文系,云南临沧 677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C913【相关文献】1.农村小学教师“语言暴力”现象探析 [J], 秦雯;窦田田2.中小学体育教师语言暴力的现象探析 [J], 薛明3.体育教师语言暴力现象探析 [J], 覃立;范运祥4.大学体育课堂中教师语言暴力现象的探析 [J], 姜武成5.“网络语言暴力”现象的特征、成因及对策探析 [J], 刘俊男; 赵春祥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3卷 第3期 开封大学学报 V o l .23 N o .32009年9月J O U R N A LO FK A I F E N GU N I V E R S I T Y S e p .2009收稿日期:2009-04-01作者简介:戴玉磊(1983-),男,河南荥阳人,硕士研究生。
浅析网络语言暴力的心理机制戴玉磊(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河南开封475004)摘 要:网络语言暴力是指在互联网这一虚拟空间中发生的以语言为媒介、对特定对象的辱骂攻击行为。
在互联网技术广泛应用、网民数量日益增多、网络实名制尚未全面推行的今天,网络语言暴力的滋长与蔓延有其存在的特殊土壤。
阴影原型的爆发、自卑感的驱使、社会无意识的释放、自我的丧失、从众心理、场效应等,共同构成了其特殊的心理机制。
关键词:互联网;语言暴力;心理机制;对策中图分类号:G 4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43X (2009)03-0038-03 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与广泛应用对社会生活的变迁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信息传播的广度、速度和深度与“网前时代”不可同日而语。
“在互联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这曾是网络上非常著名的一句话。
的确,在网络实名制尚未全面推行的今天,网络语言暴力的滋长与蔓延有其存在的特殊土壤,也蕴含着独特的心理机制。
一、网络语言暴力的内涵及特点暴力,指以强制手段侵犯他人的极端行为,是人类原始征服欲望支配下指向特定对象的侵犯与伤害。
语言暴力,就是使用谩骂、诋毁、蔑视、嘲笑等侮辱歧视性的语言,致使他人在精神和心理上遭到侵犯和损害。
网络语言暴力专指在互联网这一虚拟空间中发生的以语言为媒介、对特定对象的辱骂攻击行为。
网络语言暴力发生的典型环境为博客和论坛,分原发性语言暴力和继发性语言暴力两种。
原发性语言暴力的主体为博主、楼主,典型代表为宋祖德新浪博客。
宋祖德自称“娱乐大王”,自2006年2月份起,先后发表博文数百篇,对李宇春、章子怡、陈凯歌、张艺谋、伊能静等娱乐明星进行“炮轰”,其内容是否真实较难考证,若真有其事则为侵犯隐私,若无其事则为恶意辱骂,其语言恶俗、低俗、粗俗,受害者苦不堪言。
继发性语言暴力的主体为网民,典型代表为“韩白之争”。
2006年3月,文学评论家白桦在自己博客中发表了《80后的现状与未来》,对80后作家何去何从表示担忧,继而引发韩白论战。
一些网民也在白桦博客跟帖辱骂白桦,后来逐渐演变成恐吓、嘲讽与“秽语狂欢”,最后以白桦关掉博客而告终。
还有一些典型事件,如“虐猫事件”、“铜须事件”、“洋外教事件”等。
网络语言暴力具有随意性、非理性和情绪化的特点[1]。
在众多网络语言暴力事件中,很多网民可能根本不知道也不去理会事件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只是在事件表象的基础上发表评论,甚至毫无道理地谩骂,有时针对博主或发帖人,有时是在网民之间。
2006年3月,作家陆天明将自己的一篇有关韩白之争的访谈发在自己刚建立5个月的博客上,第二天便出现了若干条辱骂他的评论。
随后谩骂继续升级。
正如周濂所说:“就目前所见,广场政治的特性在网络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姿态和情绪永远都比理性和冷静要有魅力。
网民就像剧场里的观众,他不太关心你的思路是否清晰、推论是否严密,只要你的声音最大、手势最夸张、语言最有煽动性,只要你面带胜利的讥笑,那你就是最终的赢家。
在这种论辩逻辑中,坚持到底就是胜利,人们最后比拼的居然是体力和耐力。
”[2]没有评论,没有说理,不讨论问题,只是叫骂而已,网络语言暴力事件在这种缺乏理性的情况下一步步升级。
网络语言暴力发展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文字本身的使用,多有攻击性、侮辱性、嘲讽性的过激言论,如网络谩骂等;第二个阶段是语言的暴力作用,通过过激语言的使用,激起人们的情绪,进而38延伸到行为方面,形成现实侵权,如人肉搜索等。
网络语言暴力的典型化体现在:有相对便利的条件形成过激言论;载体的传播平台强大;有公众事件作催化剂;现实侵权状况较多等。
而博客和论坛自身的特性恰好能提供这些条件[3]。
二、网络语言暴力的心理机制(一)阴影原型的爆发阴影作为荣格集体潜意识中一个原型,是指被压抑的甚至从来不曾进入意识层面的邪恶的东西。
它虽是人格的阴暗面,却容纳着不可抗拒的冲动和惊人的力量。
深藏在潜意识中的阴影,静候着重新获得控制地位的时机。
当自我陷于虚弱或处于危机时,阴影会突然爆发出来,而且会以一种完全不可控的方式爆发出来,对个人与社会产生极大的冲击力。
网民在虚拟社区中掌握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度,“自我”的理智和“超我”的道德力量已经不能够束缚“本我”的释放,个体人性之中“邪恶的部分”(阴影)占据了支配地位,在虚拟空间中得到了最大限度的释放。
(二)自卑感的驱使阿德勒认为,人类所有行为都是出于自卑感以及对自卑感的克服和超越。
个体克服自卑心理有两种有效途径:一种是肯定之肯定,即不断完善自己,追求优越感。
另一种是否定之否定,即对否定自己的人或者物予以否定。
如“韩白之争”中,首先是因为白桦否定了80后青年作家,伤害了80后群体的自尊心,从而导致以80后群体为主的反击,后又因非理性导致了谩骂与人身攻击。
再如子虚乌有的“洋外教自曝与多名中国女大学生有染”事件,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国人的自卑心理。
(三)社会无意识的释放弗洛姆认为,社会大多数成员共同受到压抑的那些领域构成社会无意识领域。
社会无意识中的有些内容经过“社会过滤器”过滤以后转化为社会意识,通不过过滤器的则被压抑在无意识领域。
当社会结构发生根本变化时,“社会过滤器”也会相应地有所改变。
此时,一些原停留于无意识层次的东西上升到意识层次。
互联网的产生,在技术上改变了“社会过滤器”,人们的言论自由在虚拟社区中被无限放大。
在网络这个公共领域中,自身价值的体现逐渐降低门槛,语言赋予了网民体现自我的力量,而这种表达有时是暴力的。
在现实生活中,无意识受到压抑;但在网络环境中,由于言论语境的非理性化,这些无意识却可能受到鼓励。
另外,网民身份的复杂性,使得网络言论环境呈现出低俗化、情绪化、非理性化倾向。
(四)自我在群体中的沦丧弗洛姆曾经以《逃避自由》为题,探讨个人为了逃避责任和获得安全而匿名加入群体后所表现出的暴虐和放纵。
他认为如果这种暴虐得以假正义之名,则群体的放纵更会受到崇高感的鼓励而愈发膨胀,并最终导致群体暴力。
这种正义在“虐猫事件”中表现为对残害生灵的谴责,在“铜须事件”中表现为对夫妻忠贞的道德要求,在“后妈事件”中表现为对虐待儿童者的愤怒。
这种动机的朴素正义性决定了网络舆论的出发点是好的,如果可以控制在一定的、合理的范围内,则其后果往往是肯定性的。
如在“孙志刚事件”中,网上舆论的不断推动对于促进我国的法制进程起到了重要作用。
然而在大多数可以称得上网络暴力的事件中,这种动机的朴素正义性往往被扭曲、被掩盖。
(五)从众心理从众心理是指在个体与群体意见发生分歧的情况下,个体所具有的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顺从群体的压力并让步于大多数人的一种心理倾向,即我们所说的“随大流”。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从众使得个体得到安全感的同时也有效地规避了责任,这就是群体力量滋生的土壤[4]。
在公共空间中,经过严密思维论证、以列举大量事实的方式来吸引他人注意的言论毕竟是少数,而“语出惊人”的网民容易引起重视。
一些网民为了“惊人”就会采用偏激甚至恶毒的语言对人或事件进行攻击。
在这样的空间场域中,多数人跟主流情绪和暴力言论保持一致,如果自己保持不明朗态度,自然会受到大多数人的孤立和嘲讽。
个体话语如果不随多数人意见走,就很容易被淹没在群体声音中,这种现象可归因于从众心理。
网络形成的公共领域,成为网民情绪的释放场,这种情绪化的非理性言论氛围,会影响虚拟社区中的其他参与者,激发他们的语言暴力倾向。
当一群理性思维不占主导地位的人在一起讨论时,往往会受到情绪的感染,不自觉地融入这样的言论场中,形成集体无意识的审判和施暴。
在这种情形下,群体的意见促成了“人肉搜索”、“网络追杀令”等行为。
平民话语权一旦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和煽动,将会产生巨大的危害,一件小事就可能演化为公众事件,这种氛围容易对当事人造成舆论压力。
网络审判会在网民中自发进行,甚至演化为现实中的侵扰,从而影响事件的进程和司法判断,导致不公正的处罚。
(六)“广场狂欢式”的场效应网民发言主要在博客和论坛中进行,这是一种39类似于狂欢广场的公共平台,广场狂欢的特性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姿态和情绪永远都比理性和冷静要有魅力。
广场狂欢的根本特征是非官方的、自由的,取消一切等级制度。
在狂欢广场上,人与人之间不拘形迹地自由自在地接触。
以此为基础,形成了广场狂欢式言语的特殊形式和风格。
广场狂欢化语言就是建立在广场世界感受基础上的一种不拘形迹的语言,“它在狂欢节广场上集中出现,产生了新的言语生活形式,即种种广场言语体裁,有广场吆喝、赌咒、发誓、骂人话、各种粗话等等”,呈现出复杂而非简单的粗鄙。
网络是一个虚拟的、开放的、广泛参与和平等自由的空间,具有广场的诸多特征,广场狂欢式语言在这里也找到了自己的立足之地,在广场上流行的脏话、口号式语言在网络上也同样被发扬光大。
如同亢奋、发泄是广场狂欢节的基本情绪一样,理性也从来不是网络论坛的通行证。
网民们的发言效果如何不在于思路是否清晰、推论是否严密,只要声音够大、语言具有煽动性、能宣泄出自己的情绪即可。
在人数众多的广场上,还可以迅速地制造出“场效应”。
“场效应'就是在有限的时间、有限的空间营造一种极具感染力的环境、氛围,让参与者真正地得到一种集体式的生命体验,并在如痴如狂的状态中充分享受宣泄的快感、痛感。
在“韩白之争”、“铜须事件”中,众多网民为同一种“道德”感情或利益原则所鼓动,针对论敌或攻击的对象,爆发出极大的舆论能量和情绪能量,在“神圣的道德”的旗帜下,享受到类似于“场效应”的快感和娱乐的狂欢[5]。
三、网络语言暴力的应对策略弗洛伊德在《自我与本我》中将人格结构分为本我(i d)、自我(e g o)、超我(s u p e r e g o)三部分。
本我包含一切本能的驱动力,就像一口沸腾着本能和欲望的大锅,按照快乐原则一味追求满足。
自我处于本我和超我之间,代表理性和机智,按照现实原则来行事,充当仲裁者,监督本我的动静,给予适当满足。
关于本我和自我的关系,弗洛伊德有这样一个比喻:本我是马,自我是马车夫。
马是驱动力,马车夫给马指方向。
自我要驾驭本我,但马可能不听话,二者就会僵持不下,直到一方屈服。
对此弗洛伊德有一句名言:“本我过去在哪里,自我即应在哪里。
”自我又像一个受气包,处在“三个暴君”———外部世界、超我和本我的夹击中,努力调节三者之间相互冲突的要求。
超我代表良心、社会准则和自我理想,是人格的高层领导,它按照至善原则行事,指导自我,限制本我,就像一位严厉正经的大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