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道德自律的形成

合集下载

关于道德自律的研究

关于道德自律的研究

关于道德自律的研究道德自律一直是一个受到广泛关注的话题。

作为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德自律不仅是道德标准的体现,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

本文将对道德自律的概念、重要性、实施手段以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探讨。

一、道德自律的概念道德自律是指个体或组织在行动中遵守道德原则和规范的一种内在能力。

它是指个体或者组织自主地依据自身的价值观、伦理标准和社会责任感,在社会行为中不断自我制约和自我纠正的一种过程。

道德自律所依据的道德原则和规范来自于道德伦理学、法律法规、社会习惯等多种因素。

道德自律的实践过程需要通过行为习惯、内心自我调节等途径来实现。

二、道德自律的重要性道德自律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首先,它是企业和组织管理的重要基础。

企业和组织的道德自律能够为他们带来更高效、更公正、更稳定的运营环境,提高个体和组织的声誉和品牌价值。

其次,它能够促进良好的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

道德自律能够使整个社会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建立信任基础和良好的道德价值取向,从而构建和谐宜居的社会环境。

此外,道德自律还是个体精神文明建设的必要条件,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提升个体的道德境界。

三、道德自律的实施手段1. 完善道德规范和行为标准道德规范和行为标准是社会行为的基础和约束,缺乏有效的规范和标准会导致社会行为失范。

因此,建立清晰、透明、可操作的道德规范和行为标准是道德自律的重要手段。

2. 增加道德教育的投入和质量道德教育是培养人的道德意识和自律能力的必要手段。

通过增加教育投入和提升教育质量,可以培养和提升人的道德素养和自律意识。

3. 加强道德监督和问责机制道德自律需要依靠有效的监督和问责机制来确保其执行。

建立严格、规范的监督和问责机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道德原则被漠视的情况。

4. 强化道德激励和惩戒机制道德激励和惩戒机制是道德自律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加强激励和惩戒机制,可以倡导积极向上的道德行为,对违法乱纪的行为实施严厉的惩戒。

大学生道德自律教育浅析

大学生道德自律教育浅析
收 稿 日期 : 2 0 1 3  ̄3 - 2 5
德认知力 , 能够在大事大非面前表现出符合社会道 德 规范要 求 的道德 , 但是 在遇 到事 关 已任 的 问题 时 , 自身 的道 德认 知 度存 在一 定 的 问题 , 并 且 明显 表 现 出道德 实践 能力 薄弱 的倾 向。 ( 二) 道 德 意识 逐 步偏 离社会道德 标 准 作 为整个 社会认可 的普遍 的行 为准则 , 社会 道德 规 范具有外 在并 超 越 于特 定 主体 的特点 。 当代 大学 生的道德 自律 目标应 该是 将 自身 的道 德意 识 与社 会 的道德 规范达 到有效 的统一 , 通 过社会 道德规 范严格 地要 求 自己 , 并与 之形 成 良好 的互 动 、 渗透 , 使 自身道 德 内化为社会道 德规 范 , 形成 自律 行为 。而 当代 大学 生越来越多 地表 现 出对 社会 道 德规 范 的不认 同与 不 理解 , 不愿意去维 护和遵守应有 的道 德规范 。
内在的道德约束力。为此 , 高校要在充分尊重大学生道德主体 地位 的基础上 , 努力探索大学生道德 自律
教育的有效途径。
[ 关键词 ] 大学生 ; 道德教育 ; 自律
[ 中图分类号 ]G 6 4 5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 0 0 9 - 9 0 4 2 ( 2 0 1 3 ) 0 7 - 0 0 2 2 - 0 2
第2 9卷 第 7期
2 0 1 3年 7月
吉 林 工 程 技 术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J o u r n a l o f J i l i n T e a c h e r s I n s t i t u t e o f E n g i n e e r i n g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

关于道德自律的研究

关于道德自律的研究

关于道德自律的研究现代社会中,道德自律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道德自律是指个体根据内在的道德规范和社会规范,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行为,以保持社会秩序和个人良好形象。

在这个信息爆炸、价值观多元、诱惑诱惑多样的时代,人们更加需要加强道德自律,以应对各种挑战和诱惑。

本文将深入探讨道德自律的概念、重要性、影响因素以及提升方法,旨在为现代社会的道德建设提供一些参考。

一、道德自律的概念道德自律作为一种内在的行为规范,是指个体在遵循社会公序良俗的基础上,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保持内心的清白和廉洁。

道德自律要求个体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能够对自己的言行负责,遵循社会规范和职业道德,不做违背伦理准则的事情。

在现代社会,随着道德观念的不断提升和社会规范的日益完善,道德自律成为维护社会秩序和促进个人成长的重要手段。

二、道德自律的重要性道德自律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

首先,道德自律可以帮助个体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明确自己的行为标准,避免受到外部诱惑的影响。

其次,道德自律有利于个体塑造良好的社会形象,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增强社会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

再次,道德自律可以提升个人的道德修养和人格魅力,使自己在社会中更具有竞争力和吸引力。

梳理一下本文的重点,我们可以发现,道德自律对于一个人的内心修养和社会形象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影响道德自律的因素道德自律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个体的性格特征、家庭环境、社会氛围等。

首先,个体的性格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们的道德自律水平。

性格开朗、善良的人更容易保持良好的道德修养,而性格孤僻、自私的人则更容易偏离道德准则。

其次,家庭环境对于个体道德自律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个和睦、温馨的家庭可以促进个体的道德感知和价值观念的形成,而家庭矛盾、冷漠则会对个体的道德自律产生负面影响。

最后,社会氛围也是影响道德自律的重要因素。

一个充满正能量、公平正义的社会可以培养出更多具有高度道德自律的人群,而一个道德沦丧、唯利是图的社会则会导致道德自律的缺失。

道德的形成及其本质1000字

道德的形成及其本质1000字

道德是指人类行为准则的总和,是人类对于自身行为的规范和自律的体现。

道德的形成是指人类如何从小学习并掌握道德规范,并在日常生活中践行道德。

道德的形成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文化、宗教信仰等。

家庭教育是道德的重要来源,因为家庭是人类最早接受道德教育的地方。

在家庭中,父母会教育孩子道德规范,让孩子学会尊重他人、守信用、自律等道德行为。

学校教育也是道德的重要来源。

在学校,学生不仅学习科学知识,还学习道德知识。

学校可以通过课堂讲授、社会实践、课外活动等方式,让学生学习道德规范和践行道德。

社会文化也是道德的重要来源。

社会文化是人类群体生活的总和,包括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文化创造、思想意识等。

社会文化对道德的影响很大,因为道德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宗教信仰也是道德的重要来源。

宗教信仰是人类对于宇宙和人生意义的信仰,是人类对于自然界和社会环境的解释方式。

许多宗教都有自己的道德教义,认为人类应该遵守某些道德规范,以达到获得宗教救赎的目的。

道德的本质是什么呢?道德的本质是人类对于自身行为的规范和自律。

道德是人类对于自己行为的准则,是人类自身的道德信念和道德感知的体现。

道德是人类与他人相处的规则,是人类对于他人的尊重和关心的表现。

道德是人类自身的道德意识和道德情感的体现,是人类对于自身的自我规范和自我自律的体现。

道德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经过许多因素的影响和人类自身的思考和反思。

道德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长期的学习和实践。

人类在不断地学习道德规范和践行道德的过程中,才能逐渐形成自己的道德信仰和道德意识。

道德是人类行为的准则,是人类对于自身行为的规范和自律的体现。

道德的形成受到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文化、宗教信仰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道德的本质是人类自身的道德信念和道德感知的体现,是人类与他人相处的规则,是人类对于自身的自我规范和自我自律的体现。

论道德他律到自律的形成发展规律

论道德他律到自律的形成发展规律

第27卷第1期成宁学院学报V01.27,No.1 2 0 0 7年2月Journal o f X ia n ni n g College Feb.2007文章编号:1006—5342(2007)Ol一0001—04论道德他律到自律的形成发展规律’金筱萍(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2)摘要:道德的他律与自律是道德发展的两个不同阶段,他律是道德发展的低级阶段,自律是道德发展的高级阶段。

道德他律与自律具有相互转化性。

这种转化的规律表现在道德他律上升为道德自律的规律、以认知发展为基础的规律、量变发展到质变的规律和以新易旧、曲折前进的规律。

关键词:道德;道德他律;道德自律;规律中图分类号:B82文献标识码:A道德的他律是一种道德规范的外在约束力,会意识形式。

内容的客观性则指任何称为道德规是道德主体赖以遵循和行动的道德标准,受制于范的东西,都决不是个人主观任性的产物,而是社外力,受外在的根据支配和节制。

这些外力或外会经济内容的反映,是社会对人们所普遍遵守的在的根据,是超出道德自身之外的。

道德的他律公共生活秩序或公共利益的总的规定,因而属于表现为具有社会约束性、社会导向性、实然性与应反映社会要求的普遍理性,是个人应当遵循的义然性的统一和过渡性。

务及行为准则。

道德的自律就是道德主体借助于对自然和社道德规范的这种两重性,导致了其发挥效用会规律的认识,借助于对现实生活条件的认识,自的特殊性。

人们常常产生误解,把道德规范对人愿地认同社会道德规范,并结合个人的实际情况们行为的规定和约束,完全理解为消极的,抹煞人践行道德规范,从而把被动的服从变为主动的律的道德主体性的东西。

实际上,道德规范的两重己,把外部的道德要求变为自己内在良好的自主特性,首先决定了道德规范必然以他律的形式来行动。

其含义体现在道德主体对道德他律规范的表现自己的个性,它首先要从外部来约束道德主认同、道德主体自己为自己立法和道德主体的善体,对道德主体发出道德命令,等等。

个体道德自律心理机制形成的思考

个体道德自律心理机制形成的思考
21 0 1年 l 0月
第2 卷 5 第5 期
新 乡学院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Ju a o ixagU iesy Sca cecsE io) or l f n i nvri (oil ine dtn n X n t S i
Oc. 01 t2 I
Vo . 5 No 5 12 .

种道德 自律心理机制 , 而优化 、 进 构建和谐社会 的软环境 。 关键词 : 个体道德 ; 自律心理 ; 机制 ; 形成
中图分类号 : 6 1 G 4 文献标 志码 : A 文章编 号 :64— 3 4 2 1 )5— 15— 3 17 3 3 (0 10 0 8 0
收 稿 日期 :0 1 0 0 2 1 — 5— 6


15 8
理机 制 。然 而 , 会 是不 断发 展变 化 的 , 于社 会 中 社 处 的人 也会 根 据社 会环 境变 化 而变化 , 因此 , 道德 主体
客观 的道 德规 范和 伦 理 标 准 等 , 是依 赖 于 道 德 主 而
对道德法则 、 价值体系的认 同并非一成不变、 一劳永 逸的。个体道德心理机制 的养成有助于道德主体在 复杂多变的社会生活中始终高度 自 觉地审视 自己的 内心 , 进而选择 良好的道德信念和行为 。在社会 J 多元化发展 的今天 , 道德 主体面 临的种种诱 惑可能 会 引发 其 道德信 念 和道 德 行 为 产 生偏 差 , 个 体道 而 德 自律 心 理机 制具 有 相 对 稳 定 性 的特 征 , 通 过 持 它 续 不 断地 统一 对象 性 认 识 和 自我 认 识 , 已成 的 道 用 德价值体系来规范 自己的道德行为 , 有效地强化道 德主体 的道德认知能力 。 个体道德 自 律心理机制形成有助于维系整个社 会 的道德价值体系。道德 自律心理不是一朝一夕形 成 的 , 是 在 长 期 的社 会 活 动 中 , 过 实 践— — 认 而 通 识—— 再 实践 —— 再认 识 的循 环 往 复 过 程 , 断 调 不 整 自己的道德 认 知 、 规范 自己的道 德行 为而 形成 的。 道德 自 律来源于道德主体的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 , 个体道德 自律心理形成以后 , 能够对个体 的言行进 行有效监督和控制 , 并在社会活动 中始终规约个体。 人的活动是群体活动 , 个体道德认知的调整过程处 于 社会 范 围之 内 , 而必 然 对 其 他 个 体 成 员造 成 影 因 响 , 生互 为示 范 、 产 彼此 协调 的作 用 。道德 自律 心 理 机制形成后其影响范围是广泛和普遍的。个体作为 社会当中的人 , 其道 德水平 的提高必然会影响到其 他社会成员的道德水平 , 因此 , 个体道德 自律心理形 成 为 整个 社会 道德 价值 体 系 的维系 奠定 了 良好 的基

道德自律的认知过程和道德他律的方式-伦理学论文-哲学论文

道德自律的认知过程和道德他律的方式-伦理学论文-哲学论文

道德自律的认知过程和道德他律的方式-伦理学论文-哲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普遍的行为规范,通过其行为主体自身的信仰、对道德惩戒的恐惧和社会舆论的倾向等来约束人们的行为。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说道德是社会对个人行为的制裁力,使他们合于规定下的形式行事,用以维持该社会的生存和绵续。

对个体道德的形成规律而言,其是在道德他律的配合之下完成道德自律的认知过程,当道德自律认知水平达到一定的高度时,道德行为也将不再受异己意志的强制规范,而是出于责任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所主动做出的行为。

康德认为这种纯粹的不以个人的偏好和惑为导向而是出于责任所做出的行为,才具有纯真的道德价值。

一、道德自律的认知过程道德自律是人们对社会普遍道德行为规范的认同,并将其内化于心从而指导自己的道德行为的一种状态。

马克思在批判基督教将道德看作是宗教的附属物时曾说: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而宗教的基础则是人类精神的他律。

道德自律虽然是道德的一种特性,但其也存在着一个认知过程,这个认知过程正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过程,即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一个循环往复过程。

道德自律是道德主体认识社会道德规范合理性之后的自我约束。

这一认识过程即是道德主体对社会道德规范从认知到认同,再由认同到道德的自我立法。

完成了这一认知过程,道德自律才最终形成,道德的规范作用才得以在道德行为个体身上体现出来。

1、道德的认知道德行为规范是一种社会普遍的价值观念,这种普遍价值观符合社会大多数个体的利益,需要社会成员的普遍认知。

道德的认知,是对道德规范的一种感性认识,即最低级的、单纯的对道德规范内容的了解以及对违反道德后果的一种担忧。

往往这种表面的理解在普通的日常生活中,会起到一定的约束作用。

例如当人们了解到说谎是一种不道德行为,并且明白说谎会给自己的信誉造成一定影响时,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则会尽量避免说谎,与人交往大多时候会选择真诚相待。

道德自律研究报告

道德自律研究报告

道德自律研究报告道德自律研究报告道德自律是指个体在行为中主动遵守道德规范,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行为,持守道德原则的一种能力。

它是一个人道德修养和自我管理的体现,对个人发展、社会和谐以及文明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本报告旨在探讨道德自律的内涵、原因和培养方法,并对其在个人和社会层面的影响进行分析。

首先,道德自律的内涵包括遵守社会公共道德和个体内心的道德规范。

个体要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尊重他人的权益,遵守法律法规,尽职尽责地履行社会角色。

同时,个体还应当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对人和事的评判准则应当是道德原则,而不是个人利益或情感的驱使。

其次,道德自律的原因可以从内在和外在两个维度来分析。

从内在维度看,道德自律源于个体的道德修养和良好的道德素养。

一个道德自律的个体在德性上具备高尚的品质,具有责任感、同情心、公正心等美德。

而外在维度则涉及外界的社会文化环境和教育培养。

社会道德观的建立、法律法规的制订以及教育制度的健全,都对个体道德自律的培养起到重要作用。

再次,培养个体的道德自律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家庭教育是培养个体道德自律的基础。

家长应该以身作则,课以教子,关注孩子的行为规范,塑造良好的道德典范。

其次,学校教育应当注重品德教育。

学校是道德观念形成和塑造的重要场所,教师应该通过课堂教育和课外活动,引导学生正确的行为态度和价值观。

最后,社会环境对于个体道德自律的培养也至关重要。

社会应该加强道德教育活动的开展,营造弘扬正气、尊重他人的文化氛围。

最后,道德自律在个人和社会层面具有重要影响。

在个人层面上,道德自律可以使个人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责任意识,提高道德判断力,从而促使个人行为趋于合理和积极。

在社会层面上,道德自律可以有效维护社会正义和公平,减少道德背离和不公行为,促进社会和谐和稳定。

只有每个个体都能够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社会才能实现持续发展和进步。

综上所述,道德自律是一个人道德修养和自我管理的体现,对个人和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

论青少年道德意识的形成和自律

论青少年道德意识的形成和自律


要 道德是一个 民族的灵魂 , 漠视灵魂 塑造 的民族是 没有希望 的民族。今 天青 少年道德 素质 的好 坏 直
接 关 系 未来中国的走 向。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 , 少年今后 的全面发展提供 了多样 的可 能和广 阔空 间。但 到 为青 另一方面: 一些 负面影响也使部分青 少年精神空虚 、 道德 缺失、 甚至走上违法犯 罪的歧途 , 高青少年的道德意识 提 已迫在眉 睫。培养青少年的道德 意识 , 使其 自 觉地运用道德意识 来评 价和调 节道 德行为是 当前青 少年道德 教 育
维普资讯
第8 第1 卷 期
2 0 0 6年 3月
辽 宁 省 交 通 高 等 专 科 学 校 学 报
J UR A O UA NI G P 0 I C A C L E OF C MMU I A兀0N O N L F O N R V N IL O L GE O NC S
康德说过:这世上震撼我们的只有两样东西 , “ 一是我
们头顶上的星空 , 是我 们 内心 的道 德 法则。 道 德是 一个 一 ” 人的灵 魂 , 也是一 个民族 的灵魂 , 漠视 灵魂塑 造的 民族 是没
有希望的民族 。今天青少 年道德素质 的好坏直 接关 系到未 来 中国的走 向。在我 国, 随着市场 经济 的深入 发展 , 会经 社 济成分 、 就业方式和分配方式 日益多样化 , 一切开拓 了青 这 少年的眼界, 为他们今后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多样的可能和广 阔空间。但 同时也并存着 另一事实 : 一些领域 道德 失范 、 成 年人价 值观扭 曲、 极端个 人主义 滋长 、 朽落后 文化 和有害 腐 信息借助互联网快速传播…… , 这些负面影响使部分青少年 精神空虚 、 道德缺失 、 行为失 范 , 至走上违法 犯类号 :

论道德自律及其现实意义

论道德自律及其现实意义

论道德自律及其现实意义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滑坡、诚信缺失、权力腐败等问题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这提醒我们在抓经济建设的同时,也须大力推进社会的道德建设。

本文着重关注提升社会和个人道德的内在机制,论述道德原则对社会和公民行为的引导和规范意义,并通过探讨道德自律与当代社会的自由、责任、宽容、诚信的内在关系,强调道德自律在处理个人与社会关系中的重要作用,阐述其作为提升社会和个人道德的实现机制的意义。

一、道德自律及其必要性任何社会的经济政治发展决定着这一社会思想观念的形成,而作为观念形态的社会道德以它特有的方式影响着社会的经济政治生活和人们的日常行为方式。

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社会生活中却出现了道德滑坡、诚信缺失、权力腐败等现象,影响了国家和社会的顺利发展。

古人云:“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

”社会在大力推进社会道德建设的同时,必须倡导社会公民道德自律的提升,只有社会成员将社会道德转化为内心的道德自律,社会才能真正和谐健康地发展。

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一书的结论中谈到:“有两样东西,我们愈经常愈持久地加以思索,它们就愈使心灵充满日新月异、有加无己的景仰和敬畏:在我之上的星空和居我心中的道德法则。

”[1](P177)在康德这段名言中涉及两个重要的概念:自然的法则和人类的道德法则。

在《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一书中,康德用自然规律和自由规律分别代替它们。

康德之所以将自然规律与道德法则并列,因为在他看来,它们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是需要通过个人的探索和实践去发现的。

在康德看来,对星空或自然规律的探索可以扩大人类对外在世界的感知,但是这种探索却受到人的生物特点的局限;而对道德法则的探索和实践则不然,它可以“通过我的人格无限地提升我作为理智存在者的价值”[1](P177-178)。

康德在探索道德法则后指出,自律性是道德的唯一原则,而“自律原则就是:在同一意愿中,除非所选择的准则同时也被理解为普遍规律,就不要做出选择”[2](P94)。

以身作则、廉洁自律方面原因

以身作则、廉洁自律方面原因

以身作则、廉洁自律方面原因
以身作则、廉洁自律是一个人应有的基本品质和行为准则,在很多情况下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以身作则、廉洁自律方面原因的一些主要考虑因素:
1.树立良好榜样:作为领导者或公众人物,以身作则意味着要在言行举止上树立良好的榜样,成为值得追随和效仿的对象。

通过自身的行为示范,可以影响和带动周围的人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和行为习惯。

2.强化道德约束:以身作则、廉洁自律是对自己的道德约束,它要求人们自觉遵守社会道德规范,抵制各种诱惑和腐败行为。

这种自我约束力可以增强个人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使人们更加注重自身的品德修养。

3.提高工作效率:在工作中,以身作则、廉洁自律可以促使人们更加专注于自己的职责和任务,减少私心杂念和贪污腐败等不良行为对工作的影响。

这样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推动事业的发展和进步。

4.促进社会和谐:以身作则、廉洁自律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

当越来越多的人注重自身的品德修养,遵循社会道
德规范,就能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减少社会矛盾和冲突,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5.赢得信任尊重:通过以身作则、廉洁自律的行为表现,可以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

这种信任和尊重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和社会声誉的基础,对于个人和组织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以身作则、廉洁自律是一个人在道德、职业和社会生活中应该坚持的重要原则。

它不仅有助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也能对周围的人和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论道德他律与自律

论道德他律与自律

论道德他律与自律李彩晶【摘要】[摘要]道德他律与道德自律是社会道德活动现象的两种重要形式。

二者在社会活动中产生、发展和演变,既相互区别、相互联系且互动转化,呈辩证统一的关系。

在培育道德理想人格过程中,是外因和内因的关系。

道德理想人格的塑成是二者共同作用的结晶。

【期刊名称】学术交流【年(卷),期】2011(000)007【总页数】4【关键词】[关键词]道德;道德他律;道德自律;辩证统一;道德理想人格一、道德他律、自律释义道德他律的直接涵义,就是指人或道德主体赖以行动的标准或动机,首先受制于外力,受外在的根据支配和节制。

这些外力或外在的根据,是超出道德自身和道德主体自身之外的。

在道德上,一个人如果是按照他人、社会的要求去想、去做,不论是主动地还是被动地接受社会的规则,都叫做“道德他律”。

道德他律的内容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

与道德他律相对的道德自律,基本上可以概括为这样的含义:人作为主体自主地自己约束自己,自己限制自己。

只是就主体如何实现这种自我约束、自我限制的,人的自律是否与外在因素有一定关系等问题上,却产生了分歧。

在西方,康德认为,自律是以人类的理性为原则,是人的理性自己为自己立法而又自行其所是。

他设定的这种自我立法排除了任何外在影响:一是“异已意志”,“在他立法时是不服从异己意志的”[1]。

二是感性世界,他宣布“人是目的”,“一件出于义务的行动之所以没有道德价值,并不在于它所要达到的目的,而在于它所依据的准则,因此,并不取决于行动对象的实现,只是取决于行动所根据的准则,与欲望的对象完全无关”[1]。

只有彻底与功利等外在因素划清界线,在绝对意志、命令、精神这一道德最高法则和唯一原则的支配下的行为,才是自律。

在中国古代,中国传统伦理强调“修己以安人”、“为人由己”、“内省”、“自讼”、“省察克治”、“养心”、“在事上磨炼”等[2],都与康德的自律有异曲同工之妙,即共同之处都是强调道德、自律的养成及其本身的价值只与人的内在德性、理性、绝对意志有关,而与外在的功利目的、社会制约因素、行为结果无关。

道德发展的自律阶段名词解释

道德发展的自律阶段名词解释

道德发展的自律阶段名词解释
道德发展的自律阶段是指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通过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逐渐形成和发展自我约束和自我调节的能力。

这个阶段强调的是个体内在的道德力量,而不是外部的规则和权威。

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理解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并逐渐将其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他们开始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他人的影响,并开始考虑如何做出正确的决定。

儿童逐渐学会尊重他人、诚实守信、遵守承诺等基本道德原则,并能够自觉地遵守这些原则,而不是仅仅因为害怕惩罚或奖励而做出行为。

在自律阶段,个体通过反思和审视自己的行为和价值观,不断发展和完善自我。

他们开始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并积极参与到社会活动中,通过实践和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

自律阶段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个体与他人和社会不断互动和交流。

在这个过程中,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父母和教育者应该树立良好的榜样,引导儿童和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同时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社会活动中,通过实践和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

总之,道德发展的自律阶段是一个个体通过内在的道德力量自我约束和自我调节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个体逐渐形成和发展自我意识和责任感,通过反思和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

同时,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帮助个体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
道德观念,促进其健康成长和发展。

论道德自律的形成(Ontheformationofmoralself-discipline)

论道德自律的形成(Ontheformationofmoralself-discipline)

论道德自律的形成(On the formation of moral self-discipline)On the formation of moral self-disciplineLimin ZhangThe so-called "moral self-discipline" is aimed at the heteronomy of morality. It is an independent, voluntary and self-determination activity as a person, a moral subject, and a subjective activity reflecting human nature. According to Marx doctrine, morality is the product of social relations, especially economic relations. It is the adjustment of social order and the maintenance of social interests after the separation of human beings from the animal kingdom and the formation of societyArising from the needs of human social relations. Once it is formed, it inevitably carries some kind of social universality beyond the individual particularity. It reflects the social common objective requirement and contains the societyCommon will is a kind of objective necessity that lies outside human beings. It plays a role in guiding and limitation on people, regulate people's behavior, to prevent the caprice and act, in order to society in harmony,Orderly operation. This is what we understand as moral heteronomy. Moral heteronomy is in the form of moral norms, moral obligations and so on. The essence of moral heteronomy is objective social interest relation and social objectiveThe restriction and guidance of the moral subject.But after all, is a moral person, who is the main body, fully exert their subjectivity in the activity, with the rational examine and filter their own motives, desires, needs, intentions, and is confirmed by foreign ethics and identity of their own, will give their own moral laws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 your inner laws, and consciously in accordance with the rules themselves, dealing with social relationships, so the external necessity into the inner consciousness of the social moral requirements into intrinsic moral need, from passively accept and follow moral norms into actively accept and follow. This is our understanding of moral self-discipline. People often say "do what I want", "I want to do it."". For me to do it, it is heteronomy; and what I will do is self-discipline. Therefore, moral self-discipline, as a moral subject's self legislation and self-discipline, can not leave the moral heteronomy, and is converted from heteronomy. Of course, heteronomy can not do without self-discipline, and heteronomy can play a better role only through self-discipline.Marx said: "is the basis of morals self-discipline" $"Marx Engels" the first volume, the%& page. This sentence profoundly reveal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ral self-discipline and rule of virtue. The establishment and development of the market economy has injected new ideas and consciousness into people, bringing people's enthusiasm and creativity into full play and bringing vitality and vitality to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But the existence of some of the negative problems is also true. Mammonism, individualism, abuse of power, money has spread and so on. Problems arising in social development can only be solved through social practice in social development. Man has thethought, the will, and has the power to control his own actions and influence his own actions. This is the subjective condition for the realization of moral self-discipline. As a moral subject, people internalize moral heteronomy into their own self legislation and self-discipline, consciously perform social morality and professional morality, and consciously resist these negative influences. The formation of moralself-discipline makes people not only "legislators", but also "law enforcement people". They are both "restraint" and "bound", so that everyone consciously abide by social morality and realize social rule of virtue.The analysis of moral self-discipline that moralself-discipline is the moral subject in social practice from the people how to exist, how should be good to create their own understanding of the core issue of this self reflection, combined with foreign i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objective requirement of society, in order to better improve and develop itself, give full play to the main body. And to carry out their own constraints. This kind of self restriction is not a passive compulsion, but a voluntary, voluntary and conscious activity of the subject. It is a transcendence of the self, a rational consciousness, an independent act and a soul.Under the market economy condition, we need to strengthen the self-discipline of morality. Under the planned economy system, people depend on the plan, attached to the executive order to cling to power, the lack of subject consciousness, lack of subjectivity, the moral choice mostly belongs to the "authoritative", so people violate moral impetus also is very small. But this kind of social morality is based on a relativelyfragile foundation, and at the expense of human autonomy and creativity. Under the condition of market economy, the interests of the main diversification, the interests of the gap gradually expanded, moral anomie continues to increase, thus exacerbating the moral conflict, resulting in confusion and distortion of ethics. In this case, it is urgent and necessary to strengthen the self-discipline of the subject. Not only that, under the condition of market economy, strengthen the moral self-discipline is $negative effect of market economy such as profit to overcome the heart of malignant expansion ", to prom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market economy, promote social progress, and has a certain roleSignificance。

浅谈网络社会的个体道德自律

浅谈网络社会的个体道德自律

浅谈网络社会的个体道德自律( 作者:林兴发发表时间:2014年11月)论文关键词:网络社会;个体道德自律;道德建设.论文摘要:由于网络社会具有虚拟性、自由性、开放性和非人性化等特点,使得个体道德自律对于网络社会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要通过培养网民的主体意识、完善网络道德规范、强化网络行为约束机制、培养网民的“慎独”精神等方式来培育网络社会的个体道德自律。

一、网络社会呼唤个体道德自律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社会逐渐形成。

网络技术使计算机从孤立、封闭中解放出来,形成民主开放、自由共享的计算机网络。

网络不仅具有巨大的社会影响,还富有社会空间感和社会互动性等特点。

在网络中,人们可以像在现实生活空间一样,进行互动式的交流,直接参与到其中进行各种活动。

人在网络的活动过程中结成了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体现了人作为人的本质。

网络因为有人的参与和活动,成为人的网络,成了拥有各种社会关系的网络,不再是一个“机器的生态”,从而被赋予社会的意义。

作为“社会关系总和”的人与作为“机器生态”的网络的有机融合最终形成了拟社会化的“网络社会”。

网络社会已成为人类的“第二生存空间”,网络社会环境的好坏.无疑关系到人的生存质量的高低。

尼葛洛庞帝曾大声疾呼:“我们必须有意识地塑造一个安全的数字化环境”。

然而,由于人们在网络社会的行为缺乏必要的有效的规范.导致了大量的网络社会问题:如网络信息污染、网络安全危机(包括网络病毒、骇客及骇客行为、网络犯罪等)、“网络私人空间”危机、信息膨胀与信息资源短缺、文化多样性的危机等。

这些问题危及网络安全,严重影响网络社会的正常秩序。

面对网络社会存在的这些问题,为了网络社会的健康持续发展,为了人类自身的健康发展,不少人从技术、法律、民族国家和市场机制等方面人手,试图解决这些问题。

然而由于网络社会存在技术保护措施的失灵、现有法律控制手段的失灵、市场机制的失灵.导致这些方面的尝试难以奏效。

德国学者恩格尔曾分析了技术、法律、民族国家和市场机制等方面在解决网络社会问题时所面临的困境。

论康德自律的道德观

论康德自律的道德观

则性支持 , 道德概念必须通过纯粹理性来获得。这种 思想观点突出了认识的能动性和道德原则 的主动性 、
“ 自律” 这个概念 , 是1 8 世 纪德 国哲学家康 德提 出来的。康德提出这样一个新概念 , 是与那个 时代的 思潮和康德道德哲学思想 的发展密切联系 的: 一 方面
是席卷欧洲的启蒙思潮 , 激发德国哲 学家通过思 辨哲
验 和物理必然性的。正是摆脱这种 困境 的愿望 , 促使 他从面向 自然规律 和必然性转 向对 人 的理性存 在和
意志 自由 的思 考 。
康德 明白, 人类要 摆脱 蒙昧状态 , 就必 须有理性 的意志 自由和批判精神 。于是他 在道德哲 学 中一反
宗教教义 和机械论哲学的教条 , 研究 和论证人依 照理
论 和历 史的意 义 。
[ 关 键 词 ]自由 自律 实践理 性 道 德原 则 [ 中图分类号 ] B 8 2 — 0 2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1 6 7 1 — 9 1 1 5 ( 2 0 1 4 ) 0 1 — 0 0 7 3— 0 5


康德道德 自律思想的理论 由来
当时 , 在英法哲学 中争论 已久的 自由与必然性 的
关系问题 已传人德 国。争论 的分歧或者 肯定必然性
而排斥 自由, 或者肯定 自由而否定必然 性 , 以至诉诸 宗教神学的独断 。康德的哲学是 二元论 , 其理论思考
遇到了这样的难题 : 一方面 , 要 承认 在物 理、 经验世界 中一切都是 由规律 和必 然性决定 的; 另 一方面 , 又不 得不承认作为 自发始 因 的意志 自由是不能依 赖于经
盾的观点 , 都是他形成 自 律论道德哲学体系 的理论储 备。康德的这些著作和道德 思考 , 实质上是针对着传

尼采《论道德的谱系》中“主权个体”的自律

尼采《论道德的谱系》中“主权个体”的自律

尼采《论道德的谱系》中“主权个体”的自律作者:[意]马克•布鲁索蒂来源:《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9年第01期作者对尼采《论道德的谱系》中“主权个体”概念的历史来源进行了考察,认为它来自尼采对于哈特曼就施蒂纳的“个体主权”所作的简化批评的戏仿。

尼采通过这种戏仿,把“自律”“责任”“自由”等康德道德哲学概念挪用到他自己的道德批判中,以呼应他通过“距离的激昂”“强健意志”和“自豪”等概念表达出来的个体主义价值重估的设想。

尼采;论道德的谱系;康德;主权个体;自律B516.47A001109“主权个体”,正如在《论道德的谱系》②第二篇中所描述的那样,在英语世界的尼采研究中尤其受人关注。

纷纭聚讼在本质上只围绕一个文本,即第二篇的第二节和第三节开端。

在这里,“主权个体”作为“自由意志的主人”“可以许诺的人”出场了,他的突出之处就在于“对于这样一种稀有的自由……的意识”,在于他“对于责任特权的知晓”(《谱系》II 2)。

在这个文本中,对道德哲学术语的肯定性运用非常醒目,即使不少地方用上了引号。

这种肯定性用法把注意力导向了“主权个体”,也解释了为什么争议是围绕着这个形象,而不是围绕着比如说《善恶的彼岸》中的“新哲学家”或《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的“超人”。

从这样一种对道德哲学术语的肯定性运用出发,能否在尼采和哲学现代性之间建立一种亲和关系?“主权个体”特别吸引了一些(大部分是分析路数的)想把尼采放到康德传统中去的哲学家们,他们想把尼采视为对康德传统的批判性发展。

这一打算反过来又使一些想把尼采跟这个传统划清界限的哲学家加入战斗:除了一些人们试图用“后现代”标识的哲学家之外,也有持自然主义立场的分析哲学家,如布里安·莱特。

大多数对“主权个体”发过言的尼采研究者都在其中看到了尼采的理想。

阿卡姆波拉③和哈塔布Lawrence Hatab,“Breaking the Contract Theory: The Individual and the Law in Nietzsche’s Genealogy”, Herman Siemens ed., Nietzsche, Power and Politics. Rethinking Nietzsche’s Legacy for Political Thought, de Gruyter, 2008, pp. 169188.则持反对意见;在他们看来,主权个体表现的是哲学现代性的道德哲学理想,也就是说,绝非尼采自己的理想,而是他批判的对象。

道德自律与意志自由:兼论道德自律的社会基础

道德自律与意志自由:兼论道德自律的社会基础

愿选择 的行 为。 道德行为要求 自觉 , 即要遵循理性 的原则 ,
按 照 理 性 认 识 来 办 事 ; 时 又 要 求 自愿 , 要 出 于 意 志 的 同 即 自由 , 果 意 志 不 是 自由 的 , 就 谈 不 上 道 德 责 任 。 如 那
从总体上看 , 从原始社会一直到 资本 主义社 会诞 生前 夕, 由于 自然 的因素在人的生存 、 生活 中占居着支 配地位 ,

意志存 在物 而不 是作为一个 自然 的存在物 , 他才是 自我决
定 的 , 能 “ 己为 自 己立 法 ” 才 能 在 立 法 时 不 服 从 异 己 才 自 ,
意志 。 由此 , 0 康德把意志 自由看 成是 阐明道德 自律性的关 键 , 而高扬 了道德 的主体性 , 伦理学 上实 现 了所 谓的 从 在 “ 白尼式 的革命 ” 哥 。
因而 , 自由总 是 具 体 的 历 史 的 。

的, 他具有 自由选 择的能 力和权利 。 罗尔斯指 出 : “自律 的 行为是根据我们作 为 自由平等 的理 性存在物将会 同意 的、
我 们 现 在 应 当这 样 去理 解 的 原 则 而 做 出 的行 为 。 0 正 意 ”真 义 上 的 道 德 自律 总 是 个 体 出 于 明 确 的 理 性 意 识 而 自觉 自
只要我们认真考察 一下现实 的道 德生活实践 , 便可 以
发 现 道 德 自律 的一 个 基 本 前 提 是 : 德 主 体 的 意 志 是 自由 道
展 和 发 挥 , 多 大 的 程 度 和 什 么 方 向上 得 到 发 展 和 发 挥 , 在
总是要受 特定的历史条件 和社会关 系的制约 。 人只有在 个 特定 的社 会关系 中才有可 能发展和发挥 自己的意志 自由 , 实 现 自己的 目的 。 因为人 “ 是只能在社 会 中才能独立 的动 物 ” ‘ , 只有在 集体 中 , 个人 才能 获得 其全 面发展 其 才能 的手段 ; 就是说 , 也 只有在集 体 中 , 才可 能有个 人 自由。 ”

谈职业道德的形成一个由它律到自律的过程(一)

谈职业道德的形成一个由它律到自律的过程(一)

谈职业道德的形成一个由它律到自律的过程(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呼唤着职业道德。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在一些冶金企业中,职业道德建设真正作为一项自觉的行动已经展开,并取得了明显成效。

但总的看,发展还很不平衡,还有相当多的职工在工作中疲塌散漫,业务上不精益求精,服务态度冷淡,对浪费现象漠不关心等。

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着工作、生产效率和企业效益的进一步提高,也是各种安全事故屡屡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造成这种状况,原因是多方面的。

从外部条件讲,主要是社会上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的蔓延与渗透,践踏了职工的职业道德情感,侵蚀、涣散了职工的职业荣誉与职业纪律;从我们的工作本身来讲,则主要是对职业道德形成的规律认识不够,工作不得其法,导致效果不佳。

这里,主要就职业道德形成的规律加以初步探讨,以便循序渐进地做好工作,求得实效。

一、利益机制:职业道德形成的基础八十年代初,日本学者干石保对中国青年工人的工作积极性状况进行了调查,他在调查报告中指出:影响中国工人劳动热情的最大障碍,是相关系数呈负值的以下四项,即“比别人的工作差很多,也不用担心被解雇”(相关系数为-0.05432);“工厂即使出现赤字,也不用担心失业”(相关系数为-0.07463);“比别人工作差,奖金也不会少拿”(相关系数为-0.0596);“工厂不盈利,也与自己的收入无关”(相关系数为-0.03509)千石保《中国的劳动伦理》)。

上述相关分析表明,在“大锅饭”的体制下,职工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看不到自己所付出的劳动与个人利益之间的必然联系,这是造成职工积极性不高,责任心差的根本原因。

解决这一间题,不是仅靠教育就能做到的。

人们的自律精神的形成,首先必须有它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

这种物质基础,就是责任与利益相互制约的机制。

有了这种机制,就能以个人切身利益的得失来制约人们对待本职工作的态度。

因此,有的同志提出把利益作为道德规范内化为主体自觉的第一推动力的观点,我认为是符合历史唯物主义认识路线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德认知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主体精神活动,道德行为主体在认识过程中,必须对道德规范是否符合伦理行为事实、对社会创造道德的目的进行判断,即必须具备反思意识、推理智慧及批判能力。在道德认知能力的养成中,道德知识的学习是重要的。道德认知应伴随着道德思维能力的提高,不停留于既定道德规范的知晓。当代道德教育的重要任务是培养判断、选择、创造等认知能力,但这并不意味着只要完成认知的任务、只要侧重道德思维的训练就能达到德性培养的教育目标。尽管道德认知是道德品质形成的前提和指导因素,然而,成熟的道德判断是成熟的道德行为的一个必要条件,但并非充分条件。实际上,道德情感的培养、道德意志的锻炼和道德信念的养成对道德品质的形成更具有决定意义。所以,道德发展的重要决定因素是认知,道德判断和推理是个体道德发展的必要条件。个体道德发展水平的提高是与个体逻辑推理能力的发展密切相关的。要想提高道德主体的道德水平,必须从培养他们的道德思维能力、判断推理能力入手。
腐,说:“世道这样乱,管他是谁的梨。”许衡正色道:“梨虽无主,我心有主。”“我心有主”,意味着一个人能够坚持自己的主见,恪守自己的操行,排除外界的干扰和诱惑,不为外物所役,不被名利所困,以求做到“一念之非即遏之,一动之妄即改之”。要做到这一点,
最根本的是有坚定的信念,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梨虽无主,我心有主”,这是一种准则,一种修养,一种境界,一种精神,这就是道德自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正是这种道德自律的前提。
市场经济条件下,更需要加强道德自律修养。计划经济体制下,人们依附于计划,依附于行政命令,依附于权力,缺乏主体意识,缺乏主体性,其道德选择方式大多属于“权威型”,因而人们违背道德规范的推动力也相应很小。但是这种社会道德状态是建立在比较脆弱的基础上的,也是以牺牲人的自主性、创造性为代价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主体出现多元化,利益差距逐渐扩大,道德失范不断加剧 ,从而加剧了道德冲突,带来了伦理道德的混乱和扭曲。在这种情况下,加强主体道德自律修养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不仅如此,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道德自律修养也对克服市场经济的负效应 $ 如求利之心的恶性膨胀等 ’ ,促进市场经济健康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具有一定的作用和
道德自律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系,概括起来讲就是:道德自律的形成,离不开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指导,道德自律必然会这样或那样地反映和体现道德主体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很难设想一个不具有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人,会做到自我克制,自我约束,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的客观要求。因此,加强道德自律修养,加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自我教育与改造,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至关重要。历史上有这样一个故事,说元朝大学者许衡一日外出,因天气炎热,口渴难耐。路边正好有一棵梨树,行人纷纷去摘梨解渴,唯独许衡不为所动。有人便问:“何不摘梨以解渴$”许衡回答说:“不是自己的梨,岂能乱摘$”那人笑其迂
念,对社会生活秩序及道德风尚产生恶劣影响。特别是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这些腐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无视社会和他人,只注重自我利益的实现和满足,为实现自我利益不择手段,鄙视理性,放纵欲望。因此,要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必须抵制和反对这些腐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二,提高道德主体的道德认知能力
实现道德认知上的超越也是社会发展进入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必然选择。当人们的社会生活跨越国家和地区界限,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全方位的沟通、联系并造成相互影响的客观局面时,不可否认文化的全球化也在进行中。科技的飞速发展所导致的信息传递手段的历史性突破把人们推进到了网络和信息爆炸的时代,多元文化间沟通与交流的速度、规模开始了惊人的攀升。于是,文化多元化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特征之一。所以,在这个时候,提高道德主体的道德认知能力显得更为重要。而且,只有提高道德主体的道德认知能力,才能实现道德主体的道德自律。而道德认知能力的提高,主要靠道德的舆论导向和道德教育。
加强道德自律修养,不是闭门思过,它是在社会实践中进行的。无论是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是道德认知的养成,都要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经过反复实践,历经磨练,方能取得。道德自律是以德治国的基础,只有国民的道德自律水平的普遍提高,才能真正实现以德治国。
道德自律形成的心理机制是十分复杂的,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主体既成的人生观、价值观,主体的感情、意志等,它们对道德自律的形成起重要作用,但都不是道德自律的心理机制,至多是影响心理机制的因素,主体意识才是道德自律形成的主要心理机制。何谓主体意识 $ 它是人的主人意识或自主活动的意识,也就是既要作外物的主人,同时也要作自己的主人,自己掌握自己命运的意识。概括地讲,主体意识是对象性认识和自我认识的统一,表现在道德活动方面,就叫作道德认知。
马克思认为:“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第 %& 页 ’ 。这句话深刻揭示了道德自律和德治的关系。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给人们注入新的观念和意识,使人们的积极性、创造性得到空前的发挥,为社会的发展带来了生机与活力。但与之而来的一些负面问题的存在也是事实。拜金主义,利己主义,以权谋私,权钱交易有所蔓延等等。社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只能在社会发展中通过社会实践来解决。人是有思想有意志,有支配自己行为、左右自己行动能力的,这是实现道德自律的主观条件。人们作为道德主体将道德他律内化为自己自我立法、自我约束,自觉履行社会公德和行业道德,自觉抵制上述所说负面影响。道德自律的形成,使人既是“立法者”,又是执法人,既是 “约束者”,又是被约束者,从而使人人自觉遵守社会道德,实现社会德治。通过对道德自律的分析可以看出,道德自律是道德主体在社会实践中从对人应该怎样存在、应该怎样塑造自己才能成为好人这个自我认识最核心问题的深思,结合对外在社会客观要求的认识,为了更好地完善和发展自身,充分发挥主体性,而对自身进行的约束。这种自我约束并不是被动强迫的,而是主体的一种自主、自愿、自觉的活动,是对自我的超越,是一种理性的自觉、行为的自主、灵魂的塑造。
论道德自律的形成
张立敏
所谓道德自律,是针对道德的他律而言的,是作为人即道德主体的一种自主 、自愿、自决的活动,是反映人的自身本质的一种主体性活动。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是社会关系特别是经济关系的产物,是人类脱离动物界并组成社会之后,基于维护社会利益,保证社会秩序,调整
人类社会关系的需要而产生的。它一经形成,必然带有某种超越于个体特殊性的社会普遍性,它反映的是社会共同的客观要求,内含着社会
意义。当然,消除市场经济的一些负效应,需要通过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健全市场经济法规体系来实现,但加强人们道德自律修养对于的形成具有长期性、艰巨性,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但从根本上来说,应主要解决好以下两个大问题。
第一,道德主体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共同意志,是一种外在于人的客观必然性。它对人起着约束和导向作用,规范着人的行为,防止人的任性和妄为,以求社会处于和谐状态,
有秩地运转。这就是我们所理解的道德他律。道德他律在形式上表 现为道德规范 、道德义务等,其实质是客观的社会利益关系、社会客观
要求对道德主体的约束和导向。
但道德毕竟是人的一种活动,人是活动的主体,人在活动中充分 发挥其主体性 ,用理性审视、过滤自己的动机、愿望、需要、意图,并通过对外在于自身之外的道德规范的确证与认同,将社会赋予自身的道德律令转化为自己内心的法则,并自觉按照这种法则约束自己,处理社会关系,从而把外在必然性转化为内在自觉性,把社会道德要求转化为内在道德需要,由被动地接受、遵循道德规范变为主动地接受、遵循。这是我们所理解的道德自律。人们经常说,要变“要我做”为“我要做”。要我做,这是他律;而我要做,就是自律。因此,道德自律作为道德主体的自我立法、自我约束,是不能离开道德他律的,是由他律转化而来的。当然他律也离不开自律,他律只有通过自律才能更好地起作用。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人人都有,所不同的是有正确与错误之分。我们所要确立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和新集体主义价值观。为此,要学习和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特别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掌握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科学方法,树立远大的理想和信念,即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理想和信念是一个人的精神支柱,是实现人生价值的精神动力。一个具有崇高理想和信念的人,往往能够创造有意义的人生;相反,一个丧失理想和信念的人,往往是一个碌碌无为的人。要努力学习和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提高分析问题、判断问题的理性能力,真正从道理上搞清楚人与社会、自我与社会及他人的关系,从而摆正自身在社会中的位置,清楚地而不是模糊地、主动地而不是被动地把自我与社会统一起来,追求人生的真正意义,使人生价值在为社会的奉献中得到实现。要自觉地抵制错误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引发了人们思想意识、道德观念、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等很大变化,为社会注入生机与活力,同时也产生了一些错误思潮与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