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来主义 两个教学实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师:鲁迅反对“送去”? 生 10:鲁迅只是反对那种一味地送去,第 5 段有一句话:“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可见鲁迅并不反对“送去”,他是主张在平等前提下的文化交流的,也就是说,他反对是那种以讨好外国为目 的的“送去主义”。(生鼓掌) 师:说得太好了。他刚才其实给“送去主义”下了很好的定义。 生 10:但是我不明白,怎么送古典、送古画、送艺术家就是“送去主义”,各国之间有正常的文化交流,怎 么就成了了媚外呢? 师:这个问题有点难度。大家看课下注解,看能不能找到答案?……好,哪个同学? 生 4:注解⑦说《大晚报》上对徐悲鸿等举办画展,评论为“切合苏俄盛行之象征主义”,鲁迅好像对这种评 论很蔑视,认为这种言论是典型的媚外言论。 生 11:送古董、送古画的主体是“国民党政府”,他们这种行为本身也是有讨好外国人的成分在。 师:可不可以这么理解,鲁迅批判送去主义,其矛头实际是指向有媚外倾向的国民政府与一些媒体。 生 10:但鲁迅字里行间明显对几位“大师”与梅兰芳有讽刺意味,像“捧着”、“一路挂过去”、“活人替代了 古董”等等,我不明白。 师:哪个同学能谈谈这个问题? 生 12:我觉得就是讽刺。“大师”加了引号,“捧”画出谦卑恭敬的神态。 师:可是,那几位“大师”是谁呢?刘海粟、徐悲鸿,可是真正的大师;梅兰芳呢,京剧艺术大师…… 生 13:抗战期间曾经蓄胡明志,不给日本人唱戏。 生 12:是不是这些大师在这些事上做得确实有失国格,人都可能犯错误嘛。(生笑) 师:大家课下可以查查资料。是不是有可能鲁迅在这儿骂错了人呢?过去把鲁迅神化,很不好,那正是鲁迅 所反对的。单就这篇文章来看,鲁迅批判“送去主义”时,所举的这些例子是恰当的;但若了解了相关史实 后,我们可能会发现,鲁迅对梅兰芳等大师的讽刺有些不当,鲁迅的视野有时也有局限性。 《拿来主义》课堂教学实录(下)
两个教学实录,各有千秋,但是在充分考虑学生实际情况去梳理论述思路、挖掘文本上做的很好!不建议全 文复制,但是建议关注红色文字,关注他在课堂中运用这些语言穿针引线、层层深入、步步推进!
资料 1
《拿来主义》课堂教学实录 (上) 授课教师 李玉山 师:从上学到现在,大家学过的鲁迅的作品应该有十几篇了,我做个调查,大家喜欢读鲁迅的文章吗? 生 1:不喜欢,读不懂,也没意思。 生 2:基本上老师讲,我们记,谈不上喜欢不喜欢。 生 3:跟读经书似的,太僵化了,每句话都有深刻含义,没劲。 师:说实话,我上学的时候也不太喜欢鲁迅的文章,但后来却越来越喜欢读鲁迅,而且还写起了杂文。原因 很简单,就是我学会了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脑子去思考,这样的读书才是快乐的。今天我们就用这 样的态度读鲁迅的《拿来主义》,好吗? 请大家先认真地默读一遍。(生读 5 分钟) 师:哪个同学谈谈自己对这篇文章的初步理解?你来。 生 1:反对送去主义,提倡拿来主义。 师:概括得挺简洁的。能具体说说吗? 生 1:前半部分是批判送去主义,说送去主义后果很严重(生笑);后半部分阐述拿来主义。 师:后半部分阐述拿来主义了吗?我怎么看不出来呢? 生 1:从譬如吧往后举例子说明怎样拿来。 师:你说的很不错。其他同学有什么意见吗? 生 4:老师,穷青年得了大宅子,是举例还是比喻? 师:你怎么看? 生 4:我觉得应该是比喻。 师:说说理由。 生 4:一般举例子应该是实实在在很典型的事,可是这个譬如好像是虚构的一件事,根本就不存在,怎么能 做例子呢? 师:有道理。你怎么就想到这是比喻呢? 生 4:凭感觉。 师:哪个同学能解答这个问题? 生 5:这篇文章是谈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大宅子与文化遗产两者之间有相似点,所以构成了比喻。 师:你从哪里读出来鲁迅在谈对待文化遗产问题呢? 生 5:我这本辅导书上就这样说的。 师:你这也是“拿来”的,只不过有点机械照搬。我觉得,读书最好先不要看什么辅导书,还是要从文章中 去找答案。有一个问题要先解决,就是鲁迅所谈的“拿来主义”是针对什么而谈的。请大家再仔细读课文。 (生读书) 生 6:好像不是谈对待文化遗产问题的吧。 师:依据? 生 6:前半部分批判一味地送去,像送古董,送古画,送梅兰芳,鲁迅对这些“送”,很反感,语言很有讽刺 性。而且这些“送”都是送给外国,是讨好外国人,他认为送去是遗害子孙的做法,所以要拿来,按常理, 应该是从外国“拿”。 师:从外国“拿”什么呢? 生 6:说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好,也应该是“学艺”上的吧。 师:大家看书,看能不能从课文里找到答案。……好,你来。 生 7:最后一句:“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卒章显志,鲁迅是从建设新文艺的角度,谈要借 鉴外国先进的文艺思想、文化成果。 师:也就是只有借鉴外国先进的文化,才能更好地建设我们的新文艺。说的太好了。大家鼓励一下。(生鼓掌) 生 8:前半部分批判送去主义,所举例子也都是学术文艺即文化方面的。 师:很有道理。那么,大家想一想,鲁迅阐述拿来主义,为什么要从批判送去主义入手呢? 生 9:“送去主义”会带来灾难甚至亡国灭种,所以不应该“送去”。
生 14:老师,有个问题我不明白,就是作者在批判送去主义的危害时,为什么要提到尼采? 师:哪个同学给解释一下?……好,你说说吧。 生 15:……我对尼采不太了解,课下注释说他以太阳自命,后来发疯而死。鲁迅的意思好像是尼采整天沉迷 于幻想中以至疯死,是不是说自诩太阳就是疯话。 师:尼采与“送去主义”者有什么关系呢? 生 15:说不好。 师:看书。 生 15:“中国也不是”,是不是说中国也不是太阳,不能只是给予,也就是不能只是送去,还应该拿来。 师:送去主义者的言论与尼采自诩太阳在本质上是相似的,这种说理方法叫做“类比分析”。当然,鲁迅是很 崇拜尼采的,刘半农曾经送给鲁迅一幅对联:“托尼思想,魏晋文章。”鲁迅受托尔斯泰和尼采的思想影响是 很深的。 生 16:老师,我突然有个想法, 鲁迅先生并不是批判“送去主义”,实际上是批判“送去”行为背后的一种 心理。 师:什么心理? 生 16:中国人的自大心理。以天朝上国自居,心理上的优越感使得中国人不屑向西方学习。 师:能具体分析吗? 生 16:外国有什么,我们也有,而且比外国早多少年。外国有象征主义,我们中国也有象征主义,京剧有近 百年的历史了,我们的象征主义比你们早多了。 师:沉迷于这种虚幻的优越感中,往往就不能正视自己,不能正视现实。你分析得也有道理。盲目自大的背 后其实是自卑,从这个意义上讲,送古画、送古董、送活人,若不是媚外,就是盲目的自大,或者是以虚幻 的优越来掩饰内心的不自信。“发扬国光”“中华地大物博”一类的宣传很容易使人陶醉于往昔的辉煌而不思 进取,其结果只能是任人欺凌和宰割。鲁迅曾说过,倘是狮子,自夸肥大是没什么的;倘是一头猪,自夸肥 大绝不是什么好事,列强觊觎你,最终要瓜分你,吞掉你。子孙后代在佳节大典之际磕头贺喜讨赏的画面触 目惊心哪。 至此,我们可以回答刚才的问题了吧。好,你来。 生 17:把送去主义的危害揭露得越彻底,就越能说明实行拿来主义的必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