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是一种在舞台上表演的综合艺术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戏剧是一种在舞台上表演的综合艺术,这里包括话剧、歌剧、舞剧等。它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来塑造人物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生活。与小说、诗歌、散文并列的戏剧文学,指的是供舞台表演使用的剧本,这里说的戏剧欣赏,主要指的是对剧本(亦称“案头剧”)的欣赏。

欣赏戏剧,首先要了解戏剧所展示的戏剧冲突,冲突是怎样造成的,冲突的性质是什麽,进而弄清冲突发展的过程,从而完整的把握剧本的情节。戏剧冲突,主要指剧本中所展示的人物之间、人物自身以及人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冲突,其中主要表现为剧中人物的性格冲突。比如《雷雨》第二幕,最初,冲突的双方是周朴园与鲁四萍,两人又各有自己内心的矛盾斗争;鲁大海上场后,冲突又集中到周朴圆与鲁大海之间,进而又有周萍与鲁大海、鲁侍萍与周萍之间的冲突。这些冲突表面看来是家庭内部的冲突,实际上可以将鲁侍萍与周朴园之间的冲突上升为下层劳动人民与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冲突;将周朴园与鲁大海之间的冲突上升为资本家与工人阶级之间的矛盾冲突。这些冲突既是社会矛盾的反映,同时也是人物性格发展的必然。

欣赏戏剧,其次要把握戏剧语言。语言是构成剧本的基础。戏剧语言包括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人物语言也叫台词,包括对白、独白、旁白等。剧作家通过人物语言来展开戏剧冲突,塑造人物形象,揭示戏剧主题,表达自己对生活的认识。舞台说明是一种叙述语言,用来说明人物的动作、心理、布景、环境等等,直接展示人物的性格和戏剧的情节。第一,要品味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所谓个性化,是指受人物的年龄、身

份、经历、教养、环境等影响而形成的个性特点。第二,要品味富有动作性的人物语言。动作性包括外部动作和内部动作(内心活动),像周萍打鲁大海,他们之间表现为外部动作;鲁侍萍看见周萍打鲁大海后那种痛苦的心情,是内部动作。第三,要品味人物语言中蕴涵的丰富的潜台词。好的潜台词总是以最少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内容,给人以品味、想象的空间。比如《雷雨》中,鲁侍萍听周朴园“沉吟”,“无锡是个好地方”的时候,鲁侍萍虽然顺着周的话说“哦,好地方。”包含着丰富的潜台词。

欣赏戏剧还要学会欣赏戏剧人物形象。首先,要抓住人物的主要特征。其次要注意人物的语言。最后,要随着剧情的发展,弄清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

下面专门谈谈关于话剧欣赏

话剧是有别于戏剧样式的。话剧以话为主要表现手段。用说话也就是通过人物之间对话来向观众讲述故事、介绍情节、交代人物关系和矛盾冲突。当然,要完成这些任务还得靠动作,但对话是一个非常主要的手段。说到底,话剧话剧,就是说话的戏剧。

第一个欣赏的角度是看话剧的“话”

那么如何来判断、欣赏一部戏的台词、对话呢?

幽默的对话语言在《茶馆》里是十分突出的。这种幽默,也是民族式的和老北京式的。宋恩子要向王利发索贿,他要求:“每月一号,按阳历算,你把那点……”他多少有些说不出口了,吴祥子马上替他找寻

到了“合适”的表达方式:“那点意思!”宋恩子正中下怀:“对,那点意思送到,你省事,我们也省事!”王利发抗不过他们,只好用小商人的算计法,叮问了一句:“那点意思得多少呢?”狡诈油滑的吴祥子毫不示弱:“多年的交情,你看着办!你聪明,还能把那点意思闹成不好意思吗?”这段对话,圆熟地运用了汉语词汇常有的“双关”含义,来刻画特务们利用特权“打秋风”的情景:他们既要把坏事做绝,又想要少留口实,把对方被迫缴纳的贿赂,说成是自愿奉送的礼物(“意思”),又把对方如果缴不上贿赂,说成是人家该感到害羞难为情(“不好意思”)。这可真是“极富机智,使人惊喜”的、“接近讽刺诗”(老舍:《喜剧点滴》)的戏剧语言。

倘若戏里处处是这样无内容的:“大白话”:“吃饭了没有?工作忙不忙?昨晚看电视了吗……”这样的戏就没看头了。因为这样的人物对话台词味同嚼蜡,是无法引起观众的兴趣和共鸣的。

好的台词一定会对剧中情节产生推动力,对人物关系发生作用力。一句话,话剧的台词要有动作性。生活中我们常说:“一句话说得好,叫你笑;说得不好,叫你跳。”为什么会哭?会跳?就是因为那句话里有动作,触动了你的内心世界、刺激了你的神经,所以使你产生了作用力,笑或者跳了。第二,好的话剧台词要有丰富的内涵。我们专业术语叫作要有“潜台词”,就是说在表面的台词后面还有一层没有说或者不便说、不愿说的台词俗话称作“话里有话”。此外,话剧台词还有一个区别于其他地方戏曲的就是它的思辩性和哲理性。像《商鞅》这个戏,它的台词非常精彩和优美,不仅起了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充满了动作性,

而且意蕴丰富,具有强烈的思辩色彩,让你产生许多联想和思索。正因为话剧台词的思辩性和哲理性,形成了话剧观众独有的人文群体。

第二个欣赏的角度是看有没有“戏”。

这个“戏”指的是“戏剧性”。我们判断一个戏好看不好看,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是看它戏剧性强不强。通俗的说法就是“有戏没戏”。这个要求其实对所有的戏剧都是一样的,只不过因为话剧独特的表现形式要求它更需要具有戏剧性。

何谓“戏剧性”,就是强烈的戏剧动作和尖锐的戏剧冲突。什么是戏剧动作?比如,话剧《商鞅》,主人公商鞅为坚决推行新法,把太子的老师虔的右足砍了。如果仅仅表现一个人触犯刑律,受到处罚,这是一个动作,可公子虔是太子的老师过去又是一贯支持商鞅变法的,那你砍下了他的右足,就是一个戏剧动作了。因为一则打破了人物之间关系的平衡,二则充分揭示了商鞅不屈不挠的刚烈性格。最后当太子即位以后问公子虔如何处置商鞅时,公子虔出于个人恩怨说:“商鞅之法不可不行,商鞅之人不可不除。”从而导致商鞅被乱箭射死、五马分尸,不能不说同商鞅的那个戏剧动作有直接的联系。

什么叫“戏剧冲突”?人物之间争吵与打架虽然是冲突,但是不一定就是戏剧冲突。戏剧冲突应该是性格冲突,由于不同的人物角色性格、信仰追求,当处在同一戏剧规定情景和事件中时,必然产生认识和行为的分歧,并因此引起情感纠葛和行为冲突,从而又使性格得到进一步的凸现,强化了性格,产生了新的人物关系,最终完成塑造人物的过程。

这样的冲突过程才叫戏剧冲突。话剧《商鞅》可以说每一场都有着尖锐的戏剧冲突,有时像火山爆发,有时像地下岩浆喷涌,有时危机四伏,使得观众时时为着人物的命运担忧。

更进一步的戏剧冲突是人物内心的自我冲突。话剧《商鞅》中,当商鞅得知一贯支持自己变法的秦孝公将不久于人世,商鞅也预感到自己因实施新法树敌过多,太子即位后必将会大难临头。这种情况下是接受知己赵良等人的劝告,赶快逃走,还是继续留下,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坚持信仰继续推动新法?商鞅内心掀起了强烈的冲突。这样的自我冲突是表现人物性格的更高境界,是戏剧冲突的更高表现形式。

第三个欣赏角度是内容。

我觉得大体有三个层面:第一层面,对一般观众而言,他只看这个戏的故事是否曲折动人;喜剧要能使他笑,悲剧要能使他哭,能够达到这个要求,他就满足了,觉得剧场这一趟没有白跑;第二层面,除了看一个动人的故事,他还希望在剧中寻找自己生活的影子,得到情感的寄托和受到知识的启迪;第三层面,除了上述需求,他还希望在观剧过程中,从人生哲理的角度进行欣赏思索分析,这个戏揭示了什么样的人生命题;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它对人生、对生命提出了什么有益的看法;从美学的角度讲它能使人获得何等审美愉悦感。正是由于一部成功的话剧往往能够提供给观众这三个层面的满足空间,话剧在今天物质文化生活不断丰富的境况下,才能在广阔的艺术天地中仍然保持着重要的一席地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