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桑丝绸与中国文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丝绸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体现在语言、礼制、风俗等方面。丝绸与文化的关系表现在诸多方面,如古代汉语词汇中,大量的文字和词汇与丝绸有关,其中以“纟”为偏旁的文字大多与纺织丝绸有关,很多一直延用到现代,成为现代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

蚕在结蛹之前需大量进食桑叶,于是“蚕食”便成了侵略的比喻,人们以“蚕食鲸吞”来形容不同的侵略的方式。蚕成蛹后会吐丝结茧,人们以此比喻人处身困境的情况,于是有了“作茧自缚”这句成语。蚕结茧后就是缫丝的材料,“抽丝剥茧”是缫丝的工序,也是比喻由浅入深的剖析或解决问题。缫了丝,就可以织绸,织布机上有一个部件名为“簆”,是丝的穿孔。“丝丝入扣(簆)”这个成语就是比喻紧凑合度,毫无出入的情况。

锦绣是华美而高贵的丝织物,于是成为美好的象征,因此人们用“锦绣河山”形容美好风光,祝愿美好前景的祝福语有“前程似锦”,遇上极好际遇会说“锦上添花”,繁华美丽的情景会以“花团锦簇”来形容。古人喜用锦缎制成的袋子安放诗文或重要对象,于是上佳的诗文就比喻为“锦囊佳句”,机密的应急计策则是“锦囊妙计”。

丝绸与中国的礼仪制度也有很大关联,古代将男耕女织看作自然分工,故天子亲耕土地、皇后亲自养蚕以为天下表率,劝耕农桑则是考核官吏政绩的主要标尺。蚕桑丝绸生产中还形成了独特的风俗礼仪,包括祭蚕神、蚕关门及各种庆典活动和行为禁忌等。出于对蚕的好奇,对蚕造福人类、美化生活的感激,后人编造了许多关于养蚕起源的故事,但主要的有嫘祖、马头娘和传丝公主等故事。

嫘祖:相传中国饲养家蚕的发明人是嫘祖。史书上记载了黄帝的元妃嫘祖教民养蚕,治丝茧以供衣服的故事,后来人们就把她祀为先蚕。

马头娘:相传在四千多年前,四川有位勤劳的姑娘,被马卷落在桑林中,她自己变成了蚕儿。从此那一带开始有了蚕桑,使当地受益,人们称她为“马头娘”。

传丝公主:新疆一带在唐代前没有蚕桑业,唐朝建立后,也一度严禁蚕桑技术外传,后瞿莎旦那(今和田)国王就向唐王朝求婚,和亲的唐公主偷偷把蚕种藏在帽子内带出边关,从此新疆才开始了蚕桑业。

在科学不发达的古代,人们把丰收的期望寄托于神灵的保佑,因此有各种祭祀活动。据史书记载,从三千多年前的周代开始,朝廷的统治者对祭祀蚕神活动就很重视。历朝历代,皇宫内都设有先蚕坛,供皇后亲蚕时祭祀用,每当养蚕之前,需杀一头牛祭祀蚕神嫘祖,祭祀仪式十分隆重。

民间也是如此,蚕神的崇拜是蚕乡风俗中最重要的活动。除祭祀嫘祖外,各地根据当地的风俗祭祀所崇拜的蚕神,有祭祀“蚕花娘娘”的,有祭祀“蚕三姑”的,也有祭祀“蚕花五圣”、“青衣神”等蚕神。而蚕农对所崇拜的蚕神并没有多大讲究,只要能保佑蚕桑丰收就是了。民间供奉蚕神的场所也不完全相同,有的建有专门的蚕神庙、蚕王殿,有的在佛寺的偏殿或所供奉的菩萨旁塑放个蚕神像,有的蚕农家在墙上砌有神龛供奉印有蚕神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