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高温天气特征分析和预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高温天气特征分析和预报摘要:2010年7月末,由于副热带高压的加强,我省温度普遍回升,7月28日全省沿江苏南地区出现了大范围的35℃以上的持续高温天气,7月29日高温强度增强,南京个别站点最高温度达到了40℃,高温范围进一步向北扩展,我市的大部分站点最高温度都突破了35℃,自此沿淮及淮北地区正式步入了盛夏高温天气。
本文主要对2010年淮安本站的持续高温情况进行了较详细的总结和分析,为进一步深入研究高温、加强高温的预报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关键词:高温天气特征分析预报
一、淮安市2010年高温气候特征分析
1、时间演变特征。
7月27日起,江苏省自南向北开始出现了高温天气,淮安站从7月30日到8月15日经历了两次的连续高温,第一阶段从7月30日到8月5日,共7天,第二阶段从8月12日到8月14日,共3天。
从8月15日开始,我市持续高温结束,17日到22日,虽然仍有零星站点温度达到33~34℃,23日往后,气温连日下降,最高温度基本不超过30℃。
2、地域分布特点。
为了分析本次高温地域分布特征,对6个站点高温日数和高温极值等要素作了统计。
通过分析数据发现:高温日数日数除位置偏东的楚州较少(5天)外,其他各县区都达8天以上,盱眙高温日数多达10天,为最大值;高温极值除市区受城市热岛效应影响情况特殊外,基本呈南高北低特征,盱眙最高为38.4℃,东北部的涟水和楚州最低,分别仅为36.7℃和36.3℃。
二、高温天气成因分析
高温天气是在特定的大气环流形势背景下发生的,我省高温天气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在梅雨之前的初夏高温和出梅之后的盛夏高温。
初夏高温主要是河套暖高压脊东移影响我省,造成下沉气流增温和暖平流作用,在江淮之间及淮北地区在5到6月出现高温,有时也影响到苏南;因该暖脊系统是移动性的,因而出现持续高温过程较少;盛夏高温主要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在我省淮河以南地区7~8月间出现高温以及大多数持续高温天气出现在这一时间。
2010年的高温属于出梅之后的盛夏高温,7月30日开始,副高逐渐北抬西伸增强,到31日20时副高已经基本控制我省,受其影响,我市出现高温天气。
从7月30日到8月5日,副高一直呈稳定增强的趋势,我市处在副高控制的晴热高温天气中。
根据统计,我市2010年高温天气特点为:1、120°e副高脊线在26~32℃之间,588线北部边界在33~40℃之间。
2、长江中下游到黄海、东海为副高稳定控制,新疆及蒙古地区无明显冷空气南下侵入,西来低槽受副高阻挡,停滞或在河套地区减弱、或沿外围向东北方向移动,我省及上游地区晴天少云。
1、环流形式特征。
由于第一阶段高温(7月30日-8月5日)持续时间长,已达到持续高温标准,因此本文选取第一阶段作为分析对象。
图1为7月30日20时、7月31日20时、8月2日20时、8月5日20时500hpa高度场,从变化情况看呈逐渐增强趋势,7月30
日,588线越过我省北部地区,我市虽不处于588线内部,但由于副高西伸阻挡了冷空气的南下,我市大部分站点出现高温;到31日,我市处于副高控制之下,仍以高温为主,但由于副高断裂,有弱冷空气南下,温度较前一天略有下降;从2日和5日的的高度场上看,副高增强西伸,高温范围不断扩大,我市从7月30日到8月5日高温持续。
因此不难看出2010年我市高温形成是和副高热带高压位置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特别是588线位置和中心位置对我省高温预报具有较好的作用。
(a)(b)
(c)(d)
图1500hpa高度场
(a 7月30日08时b 7月30日20时c 8月2日20时d 8月5日20时)
高温的形成除了副高作用外,低空风场平流情况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从整个高温时段内850hpa风场看,江苏境内一般都是南到西南风,而由于副高作用我省以南区域基本上都是高温,我市受西南风影响,温度上升较快。
北部冷空气由于副高西伸阻挡无法南下,直到8月5日20时,500hpa高空图显示,高空槽东移,强冷空气南下入侵,副高断裂,形成新的副热带高压和西部的大陆高压,两个高压和北方高空槽以及南部的南海低压组成一个鞍型场,我市处于此鞍型场中部,天气转坏;从850hpa温度场看,5日20点我省北部存在一个冷舌,说明低层有一股冷空气入侵,造成我市
5日后期降水、6日气温骤降。
2、地面形势对我市高温的影响。
高温的形成是多种要素的综合反映,周边环境温度的高低和地面气压场的分布也直接影响着温度的变化。
从风场分布来看,江苏处于高温时基本以西南风为主,到8月6日,地面风向由偏南风转为偏北风,造成我省江淮之间和淮河以南地区温度大幅度下降,淮安6日的最高气温仅为28℃,较前日降低了7.5℃。
三、高温日单点气象要素变化特征
通过对淮安市基准站资料的定性分析,我们可以看到2010年高温日的普遍特点为:(1)云量少。
在连续7天高温中,高温出现前,最大总云量和低云量基本都非常小,营造了较好的辐射增温条件。
(2)水汽含量明显减少。
我们利用相对湿度作为对象进行分析发现,高温日里高温时段的相对湿度都低于65%。
(3)风速明显偏小。
我们对高温出现前的风速进行分析,发现,7天高温最大风速不超过4米/秒,仅为3级风。
风速偏小,使空气的水平对流和垂直对流偏小,有利于日照增长,地面升温。
从8月6日开始,由于北方冷空气的渗透,副高东退减弱,我市气温下降,8日-9日,副高退到海上。
从10日开始,副高再次北抬西伸增强,重新控制我市,气温又回升持续在35℃以上,直到15日,副高减弱南压,最高气温降至32℃以下,2010年晴热高温天气才宣告结束。
四、淮安地区区域性高温预报的着眼点
从本文分析可知:(1)江苏高温预报首先考虑副热带高压变化,特别是副高中心和588线位置,当副高中心位于浙江、江西一带,588线所包含的区域一般都是高温区,我省由南到北逐步进入高温阶段。
(2)高低空一般受西南气流影响,特别是在500hpa上,由于副高的阻挡,北方冷空气很难南下到长江中下游一带,全省在副高控制范围内。
淮安位于江淮地区,当冷空气势力较强时,我市可能会受到影响,温度有所回落,但副高可能会再次增强,控制我市,我市继续进入高温天气。
(3)对高温结束的预报要特别注意副高和北方冷空气的环流形势的发展。
当北方有冷空气南下至长江以南,副高逐渐南落时,江苏地区将会由北向南降温,我市的高温也将结束。
五、2010年高温预报和服务
在省台指导下,淮安市气象台准确地预报了2010年的高温天气。
(1)公众预报:长期预报对高温日数的预报基本准确,中期预报在7月20日指出7月下旬最高温度达到35℃,7月27日预报出29日后我市将持续高温,其后逐日发布高温预报。
短期预报共发23
次高温警告,两次发布高温黄色预警信号,并均变更为橙色预警信号,为公众的生活、生产和出行提供了方便。
(2)决策服务:为了做好政府部门的决策服务,淮安市气象台在高温期间发布了3次共450条“决策气象服务信息”,详细分析高温实况和预测未来天气趋势。
7月30日发布《重要天气报告》第18期“我市将出现持续高温天气”,8月4日发布第19期“我市大范围持续高温天气将告一
段落”,8月10日发布第20期“未来一段时间我市将进入晴热高温期”。
并通过电话、传真向省市领导和有关部门服务。
(3)专业服务:高温期间每天向手机用户发送高温状况短信,并向专业用户和相关部门发出7月30号以后我市将出现一段持续性高温天气,各用户根据高温预报及时安排了防暑降温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六、结论
(1)淮安站从7月30日到8月15日经历了两次的连续高温,从地域分布上看,高温极值基本呈南高北低特征,盱眙最高,东北部的涟水和楚州最低。
(2)2010年的高温属于出梅之后的盛夏高温,主要是由于强大副热带高压的控制,冷空气无法南下。
副高减弱、冷空气的渗透和地面风向的改变是高温结束的主要原因。
(3)高温日单点气象要素变化特征:云量少、水汽含量小、风速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