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荀子的义政思想中尊君制度与民本要求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
论孟子以“民本”理念为核心的“仁政”思想
论孟子以“民本”理念为核心的“仁政”思想张志宏【摘要】先秦儒家反对“暴政”、反对战争、“民贵君轻”等思想,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基础.其中尤以孟子提出的以“民本”理念为核心的“仁政”思想为代表.孟子认为统治者必须注重“民本”施行“仁政”,因为统治者的权力来源于“民意”,其统治的合法性在于民心所向,如果统治者施行“暴政”,人民就有权推翻其残暴专制统治.也就是说,“民本”和“仁政”的本质在于“以民为本”本身.虽然由于历史和时代背景的局限性,这种思想难免被统治者所利用成为掩饰其专制统治的工具,但我们也应同时看到它所起到的更加积极的作用,即警示、限制、弱化统治者的专制暴政和缓解社会矛盾的作用,也为士大夫阶层为民请命、争取权利、反抗暴政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因而将之简单视为仅仅是为了巩固君权、维护统治者的封建专制统治,甚至是思想上愚弄和欺骗民众的手段是片面的、狭隘的.【期刊名称】《社会科学》【年(卷),期】2012(000)005【总页数】9页(P138-146)【关键词】民本;仁政;合法性【作者】张志宏【作者单位】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所上海20023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222.5“民本”和“仁政”思想都是中国古代社会的重要政治理念,早在夏商时期就已经出现,到了先秦更是得到了丰富与发展。
正如梁启超先生所言,“凡思想皆应时代之要求而发生,不察其过去及当时之社会状况,则无以见思想之来源”①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史》,中华书局、上海书店联合出版1986年版,第9页。
因此我们要研究先秦时期以孔子和孟子为代表的儒家为何会提出以“民本”理念为核心的“仁政”思想,就要从当时的社会状况入手进行研究。
先秦时期各诸侯国统治大多暴虐,导致民不聊生,以至于孔子发出了“苛政猛于虎也”②语出《礼记·檀弓下》,《孔子家语·正论解》中也有相关记载。
的感慨。
动荡的格局使得当时的各家学者认识到了“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国语·周语上》)和“民心”、“保民”、“爱民”的重要性,并纷纷在各自的学术立场上从不同角度论证了“民本”和“仁政”主张。
历史补充知识点3
补充知识点31.传统“民本”思想是我国古代历朝历代政治统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我国古代占统治地位的学说。
先秦时期,传统民本思想在理论上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儒家孔子、孟子、荀子的“民本”思想就是其中的主要代表孔子思想理论的核心就是“仁者爱人”,他要求统治者对人民施“仁政”,反对统治者对人民过分剥削与压迫。
作为儒家民本思想的集大成者,孟子主张统治者要以“仁政”治天下,要实行“德治”。
他把“人民”喻成诸侯三宝之一。
指出:“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
荀子在吸收孔孟民本思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主张爱民、利民。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哀公》)就是他对君与民关系的著名论说,君与民的关系是船与水的关系。
总的来说,在孔子、孟子、荀子的“民本”思想中,反对用“霸道”治理社会,即用武力和法令对社会进行管理和控制,提倡用礼、仁、德治理社会。
他们主张爱民、利民、福民,反对统治者过度的剥削和压迫民众,有利于提高民众生产积极性,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保护民众的部分利益。
但是孔子、孟子、荀子的“民本”思想,首先,他们是在承认君主专制,维护封建统治阶级利益的前提下提出来的,其本质是“名为重民,实为治民”,是为了维护封建制度,维持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
正如毛泽东所说,封建统治者讲爱民和爱牛差不多,爱牛是为了从牛身上挤出更多的牛奶,让牛耕更多的田。
“以民为本”只是一种维护统治的手段。
其次,他们的思想是从官本位意义出发,民的价值就是为统治阶级存在而不是为自己,民与统治者的关系是主从关系,民是统治者眼中的工具。
在他们思想中根本就没有把“民”的价值上升到“人”的高度。
2.士人是中国古代文人知识分子的统称,他们学习知识,传播文化,政治上尊王,学术上循道周旋于道与王之间。
他们是国家政治的参与者,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者、传承者。
士人是古代中国才有的一种特殊身份,是中华文明所独有的一个精英社会群体。
3.资本主义是以私有财产、自由契约、民主政治为基础的商业社会的高等形态。
荀子军民关系思想观点总结
荀子军民关系思想观点总结荀子是中国战国时期的著名思想家和政治家,他的思想以道德伦理为核心,被誉为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之一。
在对待军民关系的思想观点上,荀子强调了军民的相互依存和互补关系,主张通过教育和政治制度的建设来实现和谐的军民关系。
以下是对荀子军民关系思想观点的总结:荀子强调军民的相互依存:“非民无以养吏,非吏无以养士,非士无以御敌” 。
荀子认为,军队需要依赖民众提供物质和劳动力的支持,而民众也需要军队来保护他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在荀子看来,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是社会稳定和谐的基础。
荀子强调军民的互补关系:“善民者以民养士,善农者以农养士,善商者以商养士。
”荀子认为,军队需要依赖农民、商人等其他社会阶层的支持,而这些阶层的繁荣和发展也需要军队的稳定和保护。
荀子主张通过对军队和其他社会阶层的合理分配和互相支持,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荀子主张通过教育来促进军民的和谐关系。
荀子认为,教育是培养军民之间和谐关系的关键。
他提出了“五教”思想,即尊重父母、敦亲睦邻、忠信仁爱、和众善比、知止达足。
这些教育理念旨在培养人们的家庭观念、邻里友善和社会公德,从而使军民之间能够互相理解、互助合作。
荀子主张通过政治制度的建设来实现军民的和谐关系。
荀子认为,一个良好的政治制度能够使军队和民众在法律和政策的约束下共同发展。
荀子主张建立明确的法律制度,使法律公正平等,治理军民关系的冲突和矛盾。
他强调政治权力的合法性和公平性,主张统治者应当以身作则,负起保护和服务民众的责任。
荀子认为,军民关系和社会秩序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当军队与民众之间的关系和谐时,社会就能够保持稳定和平衡。
荀子主张通过教育和政治制度的建设来促进军民的和谐关系,从而实现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他的思想对后世的政治和军事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为中国军民关系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导。
民本政治的新论证——对《尊德义》的一种解读_哲学理论论文.doc
民本政治的新论证——对《尊德义》的一种解读_哲学理论论文“。
李玄伯先生“姓即图腾”的判定可以视为人类学逻辑的实际运用。
他也认为“马那实即中国所谓性,与图腾马那实即同性”[5]。
如果可以将图腾崇拜概述为在初民意识中,图腾是其自身及诸多生命体的生发之源,自身及诸生命体通过遍行万物而永恒的神奇物质马那获得其本性,并据此而得以实现对图腾本体的回归这两大原理,则我们不能不承认,儒家和道家关于世界和人类及其相互关系的思考即所谓天人之辨很大程度上乃是在这样一个基座上展开的。
道家的理论体系基本上可说是直接由此脱胎而出,将图腾崇拜对部族生命的解释推演至世间万物,形成所谓生成论的宇宙观,并按照“归根”的原理确立起万事万物的存在原则。
其运思理路是一方面以道代替图腾,并将它作为具体之物的规定性抽空为无,提升至“形而上”;另一方面则以德“德者得也”的说法本于图腾崇拜观念,因而与道家的理论话语十分相契。
这一语境中,“得”只具有事物发展之根据(“所得自于图腾者”)的意义,尚不能作包含社会属性的Virtue即美德解。
代替马那,作为现象界万物的规定性和发展根据。
“道生之,德畜之。
……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夫物芸芸,各复其根。
归根曰静,是谓复命。
”[6]道与德之间“莫之命而常自然”的素朴循环,反映的是初民生活与生命的单调与纯净。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德(现象、子)与道(本体、母)的关系,即生成论意义上的源于道与存在论意义上的归于道。
这两点实际几乎可视为古代中国各种学术和思想所共同认可并崇信的前提性文化公设。
这种文化公设不是出自某一天才大脑的思维创造,而是基于整个族群最初生活的体验,因而成为共享的不言而喻的“集体无意识”,具有无可置疑的逻辑力量。
如果说道家观念系统源自对图腾原则及其思想义蕴所做的线性继承的话,儒家的观念系统则是对图腾原则及其思想义蕴进行转换性创造后的转俗成真。
在图腾崇拜的观念中,崇拜者(人)与崇拜对象(物)间的联系只具有自然生命的意义,而极少具有人文意义的蕴含(当然,老子以“道法自然”的原则对现实中的某些现象进行批判所释放的人文意义应另当别论)。
简论我国先秦“民本”思想
简论我国先秦“民本”思想作者:于文杰来源:《科教导刊》2012年第08期摘要本文阐述了中国“民本”思想的发展脉络。
着重论述先秦儒、道两家关于“民本”思想的论断,试图对新时期我国民主政治建设有所启发。
关键词“民本”思想儒家道家民主政治建设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识码:ATalking about People Thought in China's Pre QinYU Wenjie(College of Automation, Xi'an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Xi'an, Shaanxi 710121)Abstract This article briefly describes the context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people thought". Focuses on the pre - Qin Confucianism, Taoism, on the thesis of " people thought", trying to inspir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ew era of democratic politics.Key words "people thought"; confucianism; Taoism; the construction of democratic politics“民本”思想在我国政治思想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一定程度上说,我国传统政治思想就是“民本”与“君主”思想的矛盾统一体。
这种统一体对我国的传统政治价值观、传统政治意识以及人们的政治态度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研究我国的“民本”思想对历史研究、政治研究、文化研究特别是对我国当今民主建设研究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论荀子的“民本”政治哲学(2)
论荀子的“民本”政治哲学(2)那么,既然普通的人都有成为“君”的可能性,对当时已普遍盛行的“世袭制”又当如何看待呢?“世袭制”是让去世君王的子嗣接替他执掌政治权力,这种做法明显将普通人排斥在了机会之外,似乎与荀子的主张存在矛盾。
对此,荀子进行了解释:圣王之子也,有天下之后也,势籍之所在也,天下之宗室也,然而不材不中,内则百姓疾之,外则诸侯叛之,近者境内不一,遥者诸侯不听,令不行于境内,甚者诸侯侵削之,攻伐之(《荀子-正论》)。
荀子对待“世袭制”的态度有两个层次。
首先,他不反对“世袭”。
他同意作为圣王的后代可以继承圣王的“君”位,成为新的政治权力执掌者。
其次,通过“世袭”获得的“君”位同样要接受“天一民”这个神圣来源的检阅,其事实上的合法性只能由这个来源确立。
“圣王之子”执掌权力并不意味着事情就完全确定不可更改了。
一旦他违背了“使民生”的要求,那么他将受到惩罚,轻则受到削弱,重则被赶下“君”位甚至被杀掉,即被“革命”。
是以臣或弑其君,下或杀其上,粥其城,倍其节,而不死其事者,无他故焉,人主自取之”(《荀子·富国》)。
“人主”丢掉政治权力乃至自己身家性命皆是“自取之”,是其违背“使民生”要求后所导致的必然结果。
所以,“世袭制”确立君王的方式固然对“民”有排斥,但由于“君主并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①,“民”对于由“世袭”获得政治权力的君王完全可以行使“人民的革命权”。
荀子的“君舟民水”论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的。
而有的学者认为,“他(荀子)的君民‘舟水’关系说,实质上是弱化了孔孟民本主义精神,强化了君主专制的力度,在根本上构筑了古代儒学君本主义的基本框架”。
此论实未揭橥荀子关于政治权力与“君”关系的全部涵义,有偏颇之嫌。
二、君主——“君者,治辨之主也”“君”作为政治权力的执掌者,是“天”为了“民”之“生”而树立起来的。
那么,“天”所立之“君”能不能达到这样的实际效果呢?进一步讲,“天”为什么不像对待人之外的其他事物那样,直接让人“生,,而偏偏要立一个“君”作为中间环节呢?这主要涉及到人之“生”所包含的特殊含义以及“君”的职分功能的问题。
荀子君民的看法
荀子君民的看法荀子,那可是咱中国古代思想界的一位大咖!他对于君民关系的看法,可真是深邃又独到。
咱先来说说荀子眼中的君主。
在他那儿,君主可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当的。
这就好比一场精彩的大戏,君主得是那个能掌控全局、引领剧情走向的导演。
要是导演没水平,这戏能好看吗?君主得有高尚的品德,聪明的头脑,还得有非凡的领导力,不然怎么带领百姓走向幸福的大道呢?再瞧瞧荀子心中的百姓。
百姓可不是一群木偶,任由君主摆布。
百姓就像土地里的种子,只要有合适的环境,就能茁壮成长,结出丰硕的果实。
如果君主不善待百姓,就好比不给种子浇水施肥,还能指望有好收成?荀子强调,君主和百姓之间得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这就跟划船一样,君主是掌舵的,百姓是划船的。
只有大家齐心协力,这船才能在风浪中稳稳前行。
要是君主只顾自己,不顾百姓死活,这船不翻才怪呢!君主对百姓好,百姓自然就拥护君主。
这就像春天里的花朵,得到了阳光雨露的滋润,就会绽放出美丽的笑容。
要是君主对百姓不好,百姓能愿意听他的吗?那肯定不能啊!荀子还认为,君主得听取百姓的意见。
这就像厨师做菜,得问问食客的口味,才能做出让人满意的佳肴。
如果君主自以为是,不听百姓的声音,那不是瞎折腾吗?而且,荀子觉得君主得为百姓谋福利。
这就好比家长得照顾好孩子,让孩子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如果君主不关心百姓的生活,那跟不负责任的家长有啥区别?总之,荀子眼中的君民关系,是一种和谐共生、相互成就的关系。
只有君主和百姓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国家才能繁荣昌盛。
咱生活在现代社会,不也能从荀子的这些看法中得到启示吗?一个好的领导者,不就应该像荀子说的那样,有担当、有智慧、关心下属吗?而咱们普通人,不也应该积极配合,为集体的发展贡献力量吗?这样,咱们的社会才能越来越好,不是吗?。
荀子君舟民水历史观
荀子君舟民水历史观
《荀子》是一部历史名著,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重要的代表作品之一。
这部著作以“君舟民水”为核心,展示了荀子的历史观君臣分界、公私分离,给低民提供公平的对待,同时保持社会的和谐。
在《荀子》中,荀子以一种独特的方式,结合理论和实践,激发了民众对自由和平等的梦想。
他认为,君主应当负责维护历史和文化,并保护民众和留给子孙后代美好的生活环境,而民众则应当敬畏自然,尽心尽力地为国家实现富强。
荀子还认为,君主与民众之间应当建立公平的关系。
他认为民众必须尊重君主的权威,但同时也应该得到公平的对待,他强调了个人的自由和平等,要求君主给低民更多的待遇。
荀子在《荀子》中还非常重视社会关系的维护,他认为,社会的和谐不仅需要君臣之间的分界,还要公私分离。
君主应当重视民众的利益,维护公平,把握社会的节奏,不应过分干涉社会生活。
总之,荀子在《荀子》中提出了关于“君舟民水”的历史观,他认为,君臣分界、公私分离,是社会和谐的基本前提,给予低民公平对待也是必须的。
他强调了个人的自由和平等,提倡保护民众,维护公平,把握社会的节奏,以求使社会保持和谐。
可以说,荀子的“君舟民水”历史观,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影响,在古今中外的思想史上,都有其重要地位。
- 1 -。
荀子的君臣观与国家治理
荀子的君臣观与国家治理荀子(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被誉为“荀子之学”的创始人。
他对于君臣观和国家治理有着独到的见解,通过对其著作的研究,我深刻认识到了荀子的思想对于现代社会的启示。
荀子的君臣观主要体现在他对于君主与臣民关系的理解上。
他认为君主应该具备仁德之心,以德治国,而臣民则应该尽忠职守,不谋私利。
荀子提出的“君臣相亲”观念,强调君臣之间应该建立起一种亲切的关系,君主要像父亲一样爱护臣民,臣民则要像子女一样尊敬君主。
这种观念在当时的社会中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可以有效地减少君臣之间的矛盾,增强国家的稳定性。
荀子的国家治理观主要体现在他对于政治制度和社会秩序的思考上。
他认为国家的治理应该以法治为基础,而不是以人治为主。
他主张建立起一套科学的法律体系,以确保社会秩序的稳定和公平。
荀子强调君主要以身作则,以德服人,通过德行的示范来影响臣民的行为。
他认为君主应该具备高尚的品德和广博的知识,以便能够正确地引导国家的发展。
同时,他也提出了“富国强兵”的观点,认为国家应该注重经济的发展和军事力量的建设,以确保国家的安全和繁荣。
荀子的君臣观和国家治理观对于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
在现代社会中,君臣关系的和谐与稳定是实现国家治理的重要基础。
君主应该具备高尚的品德和领导能力,以便能够正确地引导国家的发展。
同时,君主也应该注重与臣民之间的沟通和互动,建立起一种亲切的关系,以增强国家的凝聚力和稳定性。
在国家治理方面,荀子的法治观念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建立科学的法律体系,保障社会秩序的稳定和公平,是实现国家治理的重要途径。
此外,注重经济的发展和军事力量的建设,也是确保国家安全和繁荣的重要保障。
总而言之,荀子的君臣观和国家治理观在当时的社会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
通过对荀子著作的研究,我深刻认识到了荀子思想的价值和意义,对于我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有着重要的帮助。
河北省涿鹿中学2018届高考历史专题复习练习: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晨练作业(无答案)
晨练作业一、单项选择题1.先秦民本思想的杰出代表、论述“民水君舟”的荀子曾在《王制》篇中毫不含糊地说:“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
……君子者,天地之参也,万物之总也,民之父母也。
”这反映出荀子()A. 游离于民本与尊君的两端,成为儒法思想的集大成者B. 从尊君角度论述民本思想,反映君民关系本质上相通C. 从民本角度论述尊君思想,适应专制统治强化的需要D. 区分尊君与民本思想,以说明君主专制反民本的本质2.春秋战国时期,各个学派在建立时大都有一定的地域性,如邹鲁是儒、墨的发祥地;三晋是法家的温床;南方是道家的摇篮;而燕、齐是阴阳家的诞生地。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A. 交通落后不便交流B. 语言不同C. 诸侯割据D. 生产力发展水平差异3.某学者指出:“孔子是传统制度的拥护者,而墨子则是一种新社会秩序的追求者。
”下列孔子、墨子的主张最能体现该观点的是()A. 仁者爱人、兼爱B. 克己复礼、兼爱C. 仁者爱人、非攻D. 克己复礼、非攻4.古代中国某位思想家说:“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
人皆知有用之用。
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下列言论与之有相通之处的是()A.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B. “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C.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D.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5.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其思想与法家共通的是()A. 天行有常B. 人性本恶C. 礼法并重D. 民水君舟6.韩非子把为学者(儒家)、言议者(纵横家)、带剑者(墨家侠者与侠客)、患御者(怕被征调作战的人)、工商买卖者等称为“五蠹”,这是因为他们()A. 不利于加强思想上的大一统B. 无益于百姓生计、人心安定C. 不利于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D. 无益于国家富强、君权巩固7.“威势独在于主,则群臣畏惧;威势分于臣,则令不行…故明主之治天下也,法政独出于主,而不从臣出.”春秋战国时期实践这一思想在图中主要是()A. ①B. ②C. ③D. ④8.“一兔走,百人逐之,非以兔可分以为百也,由名分之未定也。
浅谈荀子的“民本”政治哲学
浅谈荀子的“民本”政治哲学摘要:以政治权力作为核心议题可以对中国古代的“民本”政治哲学进行探讨。
围绕着政治权力,荀子的“民本”政治哲学设想从三个维度来展开,分别是“民本”、“君主”和“臣治”。
“民本”维度主要解释政治权力的形上来源,“君主”维度解释政治权力的现实执掌者,“臣治”维度解释政治权力的运行。
“民本”维度是整个思想的核心。
荀子意图通过这种架构来最大限度地保障民众利益与制衡君王的专制。
从历史上看,这种设想发生过一定积极影响,也受到过极大的限制。
我们应在合理审视的前提下去利用其中的政治哲学智慧资源。
关键词:荀子;民本;君主;臣治“民本”观念是中国古代政治哲学的一个基本传统。
学者们对这个话题多有论及。
而以政治权力为核心议题来讨论这个问题是当前较具有创发性的角度。
从政治权力这个核心议题出发,先秦儒家大师荀子的“民本”政治哲学具有极强的特色,当予以关注。
在荀子思想中,政治权力指在一定的政治共同体中获得发号施令的势位:古者天子千官,诸侯百官。
以是千官也,令行于诸夏之国,谓之王。
以是百官也,令行于境内,国虽不安,不至于废易遂亡,谓之君(《荀子·正论》)。
能在“天下”行令的是“王”,能在“一国”行令的则是“君”。
这两种角色所掌握的势位都属于政治权力。
围绕着这种政治权力,荀子的“民本”政治哲学从三个维度来展开,分别是“民本”、“君主”和“臣治”。
“民本”维度主要解释政治权力的形上之来源,“君主”维度解释政治权力的现实执掌问题,“臣治”维度解释政治权力的运行。
一、民本——“天之立君,以为民也”在政治共同体的现实秩序中,能够发号施令的政治权力掌握在“君”手中,但掌权者并不是政治权力的核心。
因为掌权者对权力的执掌还存在着是否正当合法的问题,这个问题由政治权力的来源解答。
荀子在肯认“君”掌握政治权力的同时,也从形上的层面追溯了政治权力的来源,它体现荀子秉承了起自周公、发展于孔孟的儒家“民本”传统。
《荀子》对政治权力的来源进行过许多解释,较为典型的解释是这句话:“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荀子·大略》)。
荀子《君道篇第十二》
荀子《君道篇第十二》君道篇第十二《君道篇》是说君子是治理天下的本源。
首先说君子是法制的本源,君主要培养这个本源,即是首先君主要自己修养德行,做一个君子。
再说君主之道,在于用礼法施行。
又说君主是日晷仪,人民是影。
君主又要能治理群体,安排好职分、事业统领各类人物。
君主又不可以独自一人治理,一定要有人辅助。
可见荀子的君主,是一个能够由仁心和智慧令群众都能够生活,各得其位,各自表现出贤能,又有衣服花纹的兴盛来装饰,令人民亲近和安乐的人。
君主的地位虽在上位,但治理群众的心意也应该说清楚,才能贯通上下。
这种主张大体上和儒家孔孟的君道主张相同,但和法家韩非子说君主的心意不可让人知道的主张相反。
荀子特别就君主的各种治理人的具体事情来说,可见荀子说君主能够统领天下,正在于能够清楚知道,要贯通到不同种类的人和不同种类的事。
可见荀子的圣王是对整个人文世界的肯定和统一。
有乱君,无乱国;有治人,无治法,羿之法非亡也,而羿不世中;禹之法犹存,而夏不世王。
故法不能独立,类不能自行;得其人则存,失其人则亡。
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
故有君子,则法虽省,足以遍矣;无君子,则法虽具,失先后之施,不能应事之变,足以乱矣。
不知法之义,而正法之数者,虽博,临事必乱。
故明主急得其人,而暗主急得其势。
急得其人,则身佚而国治,功大而名美,上可以王,下可以霸;不急得其人,而急得其势,身劳而国乱,功废而名辱,社稷必危。
故君人者,劳于索之,而休于使之。
《书》曰:“惟文王敬忌,一人以择。
”此之谓也。
有令国家混乱的君主,没有自然混乱的国家。
有令国家治理的人,没有自然治理的法制。
后羿的射箭方法没有消失,但后羿不能令后世的人都射中。
大禹的法制仍然存在,但夏朝不能在后世称王天下。
所以单单法制不能独立治国,法则不能自然执行。
得到治国人才,国家才存在,没有治国人才,国家就会灭亡。
法制,是治理国家的开端,君子,是法制的本源。
所以只要有君子,法制即使省略一些,也足以普遍地使用。
荀子:君道全文,翻译赏析
荀子:君道全文,翻译赏析有乱君,无乱国;有治人,无治法。
羿之法非亡也,而羿不世中;禹之法犹存,而夏不世王。
故法不能独立,类不能自行,得其人则存,失其人则亡。
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
故有君子,则法虽省,足以遍矣;无君子,则法虽具,失先后之施,不能应事之变,足以乱矣。
不知法之义而正法之数者,虽博,临事必乱。
故明主急得其人,而暗主急得其势。
急得其人,则身佚而国治,功大而名美,上可以王,下可以霸;不急得其人,而急得其势,则身劳而国乱,功废而名辱,社稷必危。
故君人者,劳于索之,而休于使之。
《书》曰:“惟文王敬忌,一人以择。
”此之谓也。
合符节、别契券者,所以为信也;上好权谋,则臣下百吏诞诈之人乘是而后欺。
探筹投鉤者,所以为公也;上好曲私,则臣下百吏乘是而后偏。
衡石称县者,所以为平也;上好倾覆,则臣下百吏乘是而后险。
斗斛敦概者,所以为啧也;上好贪利,则臣下百吏乘是而后丰取刻与,以无度取于民。
故械数者,治之流也,非治之原也;君子者,治之原也。
官人守数,君子养原;原清则流清,原浊则流浊。
故上好礼义,尚贤使能,无贪利之心,则下亦将綦辞让,致忠信而谨于臣子矣。
如是则虽在小民,不待合符节、别契券而信,不待探筹投鉤而公,不待衡石称县而平,不待斗斛敦概而啧。
故赏不用而民劝,罚不用而民服,有司不劳而事治,政令不烦而俗美,百姓莫敢不顺上之法,象上之志,而劝上之事,而安乐之矣。
故藉敛忘费,事业忘劳,寇难忘死,城郭不待饰而固,兵刃不待陵而劲,敌国不待服而诎,四海之民不待令而一。
夫是之谓至平。
《诗》曰:“王犹允塞,徐方既来。
”此之谓也。
大意治国需要有法,但更需要君子。
君子是法的本原,也是国家得以治理的根本保证。
所以为君之道在于任用君子、尚贤使能,做出好的表率。
请问为人君?曰:以礼分施,均遍而不偏。
请问为人臣?曰:以礼待君,忠顺而不懈。
请问为人父?曰:宽惠而有礼。
请问为人子?曰:敬爱而致文。
请问为人兄?曰:慈爱而见友。
请问为人弟?曰:敬诎而不苟。
2020年高考历史易错易混突破专题26 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含答案解析)
易混易错点26 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错因归纳:对孔子、孟子、荀子在政治思想、民本思想、人性论上的主张认识不清。
释疑解惑真题突破1.(2017·上海高考·4)战国时期,孟子将儒家“仁”的观念升华为“仁政”学说,提出( )A.重义轻利 B.民贵君轻 C.天人感应 D.正心诚意【解析】儒家主张义重于利,“重义轻利”出自《论语·里仁》中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故A 项错误;民贵君轻,从天下国家的立场来看,民是基础,是根本,民比君更加重要,“民贵君轻”是孟子仁政学说的核心,具有民本主义色彩,故B项正确;“天人感应”学说是西汉董仲舒为宣扬“君权神授”而提出的,故C项错误;正心诚意是儒家倡导的一种道德修养境界,出自《礼记·大学》中的“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故D项错误。
【答案】B2.(2016·海南单科·4)孟子发扬孔子开创的儒学,主张涵养“浩然之气”,倡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后世影响极大。
孟子这些言论所强调的是( )A.努力完善个人品德B.坚持个人独特性格C.勇于突破礼制束缚D.敢于反抗专制暴政【解析】“浩然之气”是一种个人的品质,并由此成为民族品德,故A项正确;孟子儒学的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可以推动了民族品德的形成,与“个人独特”不符,故B项错误;孟子的学说是在继承孔子学说的基础之上形成的,通过个人品德的修养来更好的维护社会秩序,故C项错误;修养“浩然之气”的主要目的是个人品德,其根本目的是维护维护统治,与反抗暴政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A3.(2015·山东文综·13)《尚书·酒诰》云:“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
”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 )A.兼爱尚贤 B.主权在民C.以民为本 D.道法自然【解析】兼爱尚贤是墨家的思想,而材料体现的是儒家思想,故A项错误;主权在民,强调的是民主思想,而题干强调的是民本思想,故B项错误;依据题干材料“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可知,人不仅要用水察看自己,而且应该以民间的反映当作镜子照照自己的作为,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思想,故C项正确;道法自然,是道家的思想,而材料体现的是儒家思想,故D项错误。
试析荀悦“君臣民一体”有机管理的辩证思想及意义
试析荀悦“君臣民一体”有机管理的辩证思想及意义作者:王棋来源:《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06期摘要:在治国安邦上,荀悦把管理的重点从神学管理转移至人文管理。
其加强中央集权的重要构想是“君臣民一体”的有机管理,这既有历史理论依据,又有认识论、人性论哲学依据。
这一构想的核心是道义下君臣并立、以民为本,形成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双向良性循环的有机管理机制。
荀悦“君臣民一体”有机管理的辩证思想对现代社会治理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荀悦;君臣民一体;有机管理;辩证思想中图分类号:B234.9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0539(2020)06-0045-07西方管理学正经历着“20世纪以来科学研究所经历的一场极为重要的范式转换,即从传统的牛顿力学为主要表征的机械论范式向以生物学、生态学研究为主要依据的有机论范式的转换)”。
有机论的管理范式视部分之间不是各自孤立、彼此隔绝的关系,而是认为它们相互联系与制约,形成有机整体,呈现系统性、动态性的特点。
古代中国不乏用有机整体的观念认识自然和社会,尽管较为笼统,带有直观猜测性质,缺乏严密的科学论证,但其中蕴含的朴素辩证法的智慧对我们今天推进管理理论与实践不无启示与借鉴。
东汉末年史学家、政论家荀悦(公元148-公元209)提出“天下国家一体也,君为元首,臣为股肱,民为手足”的管理思想即传统文化中甚为著名的一例。
就国家政治结构与秩序来探讨政治学意义上的君臣、君民关系,比荀悦略早的王符、崔窘,以及与荀悦同时的徐干、仲长统等社会批判思想家都是将此作为基本内容。
相较于其他社会批判思想家,荀悦曾侍讲于献帝左右,荀悦的“君臣民一体”理论自有其独特思路与思想内涵。
在学界关于荀悦君臣民思想的研究中,杜洪义教授较早注意到了其君臣民一体化的思想,指出:“荀悦把君臣民视为国家政治结构的三个基本要素,虽然各自的地位和特点不同,但在政治运行过程中是相互制约、不可或缺的,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荀学的“尊君”与“民本”之辨——对维新运动时期“排荀”思潮的检讨
第40卷第1期Vol.40 No.1长春师范大学学报Journal of Changchun Normal University2021年1月Jan.2021荀学的 尊君 与 民本 之辨对维新运动时期 排荀 思潮的检讨胡海洋(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ꎬ北京100048)[摘㊀要]清末维新运动前后ꎬ出于鼓吹政治改革的需要ꎬ荀子及其学说荀学成为维新派的众矢之的ꎮ以梁启超㊁谭嗣同等人为代表的维新派抨击荀子思想实为中国两千年来君主专制的罪魁祸首ꎬ认为荀子主张 尊君权 彻底背离了 民主 平等 的儒家思想基调ꎬ篡改了儒学的本意ꎮ为回应这一批判ꎬ立足于«荀子»诸篇的具体观点和逻辑线索ꎬ厘清长久以来围绕荀学所产生的 尊君 与 民本 之辨ꎬ从而还原荀子政治思想的 民本 实质是极为必要的ꎮ[关键词] 排荀 ꎻ尊君ꎻ民本ꎻ君舟民水[中图分类号]B222.6ꎻK252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文章编号]2095-7602(2021)01-0009-04自清代乾嘉时期至维新运动时期ꎬ荀子与荀学的地位经历了较大程度的变化ꎮ得益于乾嘉考据学的繁荣ꎬ清代中晚期的文化界对荀子思想ꎬ特别是对«荀子»文本的校注工作取得了极大进展ꎬ至晚清王先谦(1842 1917)集各家之大成所作的«荀子集解»一书而达到巅峰ꎮ在当时普遍 尊荀 的大背景下ꎬ梁启超㊁夏曾佑㊁谭嗣同以及原本 服膺孟㊁荀 的康有为等人却发起了一场 实有一种元气淋漓景象 的 排荀 运动ꎮ一㊁维新派推动 排荀 的原因晚清维新运动较之 排荀 思潮的萌发在时间上稍显滞后ꎮ早在戊戌变法之前ꎬ梁启超与夏曾佑的某些主张就初露端倪ꎮ梁㊁夏二人对当时沉闷的学术风气感到不满ꎬ故而产生了借助 排荀 之名打破汉学垄断地位的主张ꎮ梁启超曾说: 穗卿和我都是从小治乾嘉派考证学有相当素养的人ꎬ到我们在一块的时候ꎬ我们对于以前所学生极大的反动ꎬ不惟厌他ꎬ而且恨他 清儒所做的汉学ꎬ自命为 荀学 ꎬ我们要把当时垄断学界的汉学打倒ꎬ便用 禽贼先禽王 的手段去打他的老祖宗 荀子ꎮ [1]21到后来ꎬ谭嗣同的加入让梁㊁夏二人所鼓吹的 排荀 运动取得进一步发展ꎮ在«北游访学记»中ꎬ谭嗣同对荀子 学统 的正当性发出质疑: 孔子之学ꎬ衍为两大支:一由曾子ꎬ再传而至孟子ꎬ然后畅发民主之理ꎬ以竟孔子之志ꎮ一由子夏ꎬ再传而至庄子ꎬ遂痛诋君主ꎬ逃之人外ꎬ不为时君之民ꎬ虽三代之君ꎬ悉受其菲薄ꎬ虽似矫激ꎬ实亦孔子之真传也ꎬ持此识以论古ꎬ则唐虞以后ꎬ无可观之政ꎬ三代以下ꎬ无可读之书ꎮ [2]323此时的谭嗣同虽没有正面攻击荀子ꎬ却利用了 子夏 庄子 这一传承体系ꎬ将荀子排挤出正统儒家行列ꎮ1895年之后ꎬ随着变法思潮的广泛传播ꎬ维新派几位代表人物的 排荀 主张开始逐渐跳脱出学术观点的层面ꎬ而被赋予了日益浓厚的政治意义ꎮ甲午一战ꎬ清王朝统治阶级受到极大震撼ꎬ正如梁启超所说: 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ꎬ实自甲午一役始ꎮ [3]113在技术㊁宗教方面学习西方道路的努力均告失败之后ꎬ谭嗣同在国家面临生死存亡之时大声疾呼: 国与教与种将偕亡矣ꎮ [2]343一大批有识之士开始清算造成中国近代落后挨[收稿日期]2020-09-19[作者简介]胡海洋ꎬ男ꎬ硕士研究生ꎬ从事荀子思想研究ꎮ9打局面的旧制度与旧文化ꎮ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则将矛头直指君主专制: 东西各国之强ꎬ皆以立宪法㊁开国会之故 吾国行专制政体ꎬ一君与大臣数人共治其国ꎬ国安得不弱? [4]338在维新派看来ꎬ想要救亡图存就必须变法图强ꎬ而想要改革政治就必须废除君主专制政体ꎮ如此一来ꎬ维新派着力将矛头指向君主专制体制ꎮ而在梁启超㊁谭嗣同等维新派干将看来ꎬ荀子则成了鼓吹君主专制的始作俑者ꎮ他们抨击荀子的学说尊君卑臣㊁丧失气节㊁提倡礼法㊁钳制人心ꎬ认为荀子思想从理论上篡改了孔学的原旨ꎬ 反授君主以莫大无限之权ꎬ使得挟持一孔教以制天下! [2]337两相合力之下ꎬ维新派口中的荀子就此成为儒家的千古罪人ꎮ二㊁ 排荀 运动的攻击焦点伴随鼓吹变法的呼声日益强烈ꎬ维新派攻击荀子的动作也愈加频繁和激进ꎮ维新派普遍接受康有为的观点ꎬ认为孔子是中国民主㊁平等思想的创立者ꎬ而孟子的民本思想实质也是民主的ꎮ所以ꎬ在不触及孔孟 至圣 与 亚圣 地位的前提下ꎬ荀子思想就这样 被迫 成为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的理论始祖ꎮ维新派认定荀子篡改乃至故意歪曲了正统儒家孔孟一系的思想传统ꎬ将之改造成为独裁君主服务的统治工具ꎮ在1897年完成的«仁学»一书中ꎬ谭嗣同对荀子思想的抨击达到了维新派 排荀 思潮的高峰ꎮ在该书中ꎬ谭嗣同首先肯定了孟子㊁庄子为孔学真传ꎬ却认为 不幸此两支皆绝不传ꎬ荀乃乘间冒孔之名ꎬ以败孔之道ꎮ曰: 法后王ꎬ尊君统 ꎮ以倾孔学也ꎮ曰: 有治人ꎬ无治法 ꎮ阴防后人之变其法也ꎮ [2]53谭嗣同尖锐地指出ꎬ荀学的出现是对先秦儒家的一次严重破坏ꎬ而荀子弟子李斯㊁韩非等人将其学说的 余毒 进一步发挥ꎬ使得后世政治普遍沿袭了荀学君主专制的统治思路ꎬ造成君主与臣下的相互勾结ꎬ即所谓 在下者术之ꎬ又疾遂其苟富贵取容悦之心ꎬ公然为卑谄侧媚奴颜婢膝而无伤于臣节ꎬ反以其助纣为虐者名之曰 忠义 ꎻ在上者术之ꎬ尤利取以尊君卑臣愚黔首ꎬ自放纵横暴而涂锢天下之人心ꎮ [2]53接下来ꎬ谭嗣同又列举了所谓历代荀学的实践者ꎬ认为 在上者 有汉高祖㊁王莽㊁汉光武帝㊁唐太宗㊁宋太祖之流ꎬ 在下者 有叔孙通㊁刘歆㊁桓荣㊁韩愈㊁孙复之辈ꎮ最后ꎬ谭嗣同大胆断言: 二千年来之政ꎬ秦政也ꎬ皆大盗也ꎻ二千年来之学ꎬ荀学也ꎬ皆乡愿也ꎮ惟大盗利用乡愿ꎻ惟乡愿工媚大盗ꎮ [2]337在这里ꎬ谭嗣同借批判荀子之名攻击在其思想学说支配下的君主制度ꎬ把 排荀 上升为对封建专制的猛烈抨击ꎮ而同样是在1897年前后ꎬ康有为在所著的«礼运注 叙»中指出:孔子之道 始误于荀学之拘陋ꎬ中乱于刘歆之伪谬ꎬ末割于朱子之偏安ꎬ于是素王之大道闇而不明ꎬ郁而不发ꎬ令二千年之中国ꎬ安于小康ꎬ不得蒙大同之泽ꎬ耗矣哀哉 [5]235ꎬ也将荀子视为歪曲㊁篡改儒学的始作俑者ꎮ与谭嗣同在批判荀子思想时带有明显的情绪化特征以及康有为着眼于 大同 小康 的角度有所区别的是ꎬ梁启超对荀子的批判显得更加理性且全面ꎮ他在戊戌变法失败之后逃到日本ꎬ于1899年六七月间在«清议报»上发表«论支那宗教改革»一文ꎬ系统阐述了自己的 排荀 思想ꎮ结合对«荀子»诸篇的研究ꎬ梁启超归纳了荀子思想的四大纲领:尊君权㊁排异说㊁谨礼仪㊁重考据ꎬ并进一步指出: 由是观之ꎬ二千年政治ꎬ既皆出于荀子矣ꎬ而所谓学术者ꎬ不外汉学㊁宋学两大派ꎬ而其实皆出于荀子ꎮ然则二千年来ꎬ只能谓之荀学世界ꎬ不能谓之孔学世界也ꎮ [1]57梁启超对荀子的抨击虽不及谭嗣同激烈ꎬ却比谭嗣同全面㊁深刻得多ꎮ综合谭嗣同㊁康有为㊁梁启超的观点与逻辑不难看出ꎬ尽管三人 排荀 主张的出发点各不相同ꎬ批判荀子的力度也大小有别ꎬ但是对荀学所推崇的君主专制制度的诘难如出一辙ꎮ那么ꎬ究竟是荀子怎样的言论招致了维新派如此这般的批评与责难?作为先秦儒家的最后一位大师ꎬ荀子究竟是否如谭嗣同所言ꎬ 公然为卑谄侧媚奴颜婢膝 ?凡此种种ꎬ让后人不禁疑惑ꎮ而假如回到维新派这一主张的本身ꎬ不去考虑维新派在 排荀 运动中借批评荀子 尊君 以抨击君主专制的政治目的ꎬ单就理论层面而言ꎬ谭㊁康㊁梁三人所指责的荀子 尊君 之说能否完全成立ꎬ似乎依旧值得商榷ꎮ事实上ꎬ关于荀子究竟是 君本 还是 民本 的讨论ꎬ自维新运动时期至今都不乏争议ꎮ当今学界仍有观点认为 荀子只能成为一位君本主义者ꎬ而非民本主义者ꎮ [6]但是如果我们对«荀子»中关于君民关系的论述进行一个系统的梳理并把握荀子思想的核心关切ꎬ就不难发现 尊君 并非荀子的本意ꎬ这不过是读者在阅读«荀子»文本时产生的一种直观感受ꎮ在 尊君 的表象之下ꎬ 民本 思想ꎬ即 君舟民水 的思路才是荀子君 01民关系的本质遵循ꎮ虽然在某些具体细节的论证上与孔孟二人存在差异ꎬ但荀子在事实上仍是一位坚定的民本主义思想家ꎬ这也是荀子作为一名大儒的真正理论底色ꎮ三、荀子君民关系思想的实质君舟民水 是荀子对君民关系的形象比喻ꎮ在«荀子»一书中ꎬ关于 君舟民水 的论述共出现两次ꎮ其一为«王制»篇: 马骇舆则君子不安舆ꎬ庶人骇政则君子不安位ꎮ马骇舆则莫若静之ꎬ庶人骇政则莫若惠之ꎮ选贤良ꎬ举敬笃ꎬ兴孝弟ꎬ收孤寡ꎬ补贫穷ꎬ如是ꎬ则庶人安政矣ꎮ庶人安政ꎬ然后君子安位ꎮ传曰: 君者ꎬ舟也ꎻ庶人者ꎬ水也ꎮ水则载舟ꎬ水则覆舟ꎮ 此之谓也 ꎮ[7]180其二为«哀公»篇: 且丘闻之:君者舟也ꎻ庶人者水也ꎮ水则载舟ꎬ水则覆舟ꎮ君以此思危ꎬ则危将焉而不至矣! [7]642尽管此处荀子以 传曰 和 丘闻之 表示转述意味ꎬ但类似语句最早见于«荀子»ꎬ因此学界通常将之认定为荀子借以反映自身思想的一种方式ꎮ虽然维新派抨击荀子 尊君 ꎬ但实际上荀子极其强调 民 的力量ꎬ这与其思想的起源密切相关ꎮ首先ꎬ作为先秦儒家的一位代表人物ꎬ荀子不仅上承周公 敬德保民 ㊁孔子 节用而爱人 ㊁孟子 仁政 思想中蕴含的民本传统ꎬ同时也下启«礼记»中对 大道之行也ꎬ天下为公 的大同社会的理想追求ꎮ他将儒家 仁 与 礼 的核心观念于其思想体系中一以贯之ꎬ形成了以 君舟民水 说为主要特色的民本思想ꎮ其次ꎬ作为先秦儒家的最后一位大师ꎬ荀子不单看到了国家间竞争的残酷ꎬ更察觉到了在这种竞争背后法家的 暴察之威 和 以力胜之 思想造成的种种弊端ꎮ例如ꎬ他批驳法家代表人物慎到: 有见于后ꎬ无见于先 有后而无先ꎬ则群众无门 [7]377ꎬ认为当务之急是 力术止ꎬ义术行 [7]354ꎬ即放弃争斗而代之以仁义ꎬ这无疑也是对先秦儒家民本传统的一种延续ꎮ既然 民 才是荀子思想的核心关切ꎬ那么作为 民 对立面的 君 在荀子思想中的地位又如何呢?荀子极其强调君主的重要性是不争的事实ꎮ如在«正论»篇中他形容天子 居如大神ꎬ动如天帝 [7]397ꎻ«君道»篇曰: 君者ꎬ民之原也ꎬ原清则流清ꎬ原浊则流浊 [7]277ꎻ«礼论»篇曰: 君者ꎬ治辨之主也ꎬ文理之原也ꎬ情貌之尽也ꎬ相率而致隆之ꎬ不亦可乎!«诗»曰: 恺悌君子ꎬ民之父母ꎮ 彼君子者ꎬ固有为民父母之说焉ꎮ [7]442可见在荀子的观点中ꎬ君主不仅是民众的表率ꎬ更是治国的关键ꎬ其身份和权势都相当重要ꎮ之所以如此强调 尊君 ꎬ荀子也给出了自己的理由ꎮ如«王制»篇: 君者ꎬ善群也 [7]195ꎻ«富国»篇: 人君者ꎬ所以管分之枢要也ꎮ故美之者ꎬ是美天下之本也ꎻ安之者ꎬ是安天下之本也ꎻ贵之者ꎬ是贵天下之本也 ꎮ[7]212所谓的 群 与 分 ꎬ即组成社会与合理分工ꎮ荀子认为这是人能够胜过牛㊁马等其他动物的关键所在ꎬ而 君 作为管理万民的核心人物ꎬ自然应当获得为百姓所赞美㊁拥护与尊重的崇高地位ꎮ尽管 君 的意义相当重要ꎬ但在荀子的观念中ꎬ君主的权力和地位仍然是处在控制之下的ꎬ这主要体现在对 失道 或 无道 之君的应对上ꎮ首先ꎬ荀子认为 民 之于 君 存在着自主选择的自由ꎮ 川渊枯则龙鱼去之ꎬ山林险则鸟兽去之ꎬ国家失政则士民去之 ꎮ[7]306-307其次ꎬ作为 君 的另一个对立面ꎬ大臣可以行使对君主进行劝导的权力ꎮ 君有过谋过事ꎬ将危国家㊁殒社稷之惧也ꎬ大臣㊁父兄有能进言于君ꎬ用则可ꎬ不用则去ꎬ谓之谏ꎻ有能进言于君ꎬ用则可ꎬ不用则死ꎬ谓之争ꎻ有能比知同力ꎬ率群臣百吏而相与强君挢君ꎬ君虽不安ꎬ不能不听ꎬ遂以解国之大患ꎬ除国之大害ꎬ成于尊君安国ꎬ谓之辅ꎻ有能抗君之命ꎬ窃君之重ꎬ反君之事ꎬ以安国之危ꎬ除君之辱ꎬ功伐足以成国之大利ꎬ谓之拂 ꎮ[7]294-295大臣敢于谏㊁争㊁辅㊁拂ꎬ对遏制君主的恣意妄为往往可以起到重要作用ꎬ这样的例子在中国历史上屡见不鲜ꎮ如此看来ꎬ荀子以上种种表述已经足以成为对谭嗣同指责荀学尊君卑臣㊁不讲臣节观点的最好反驳ꎮ针对夏桀㊁商纣这样的无道之君ꎬ荀子则明确肯定了 革命 的正当性ꎮ 桀㊁纣非去天下也ꎬ反禹㊁汤之德ꎬ乱礼义之分ꎬ禽兽之行ꎬ积其凶ꎬ全其恶ꎬ而天下去之也 [7]382ꎮ因此ꎬ汤㊁武的 革命 行为也被荀子认为是 夺然后义ꎬ杀然后仁ꎬ上下易位然后贞ꎬ功参天地ꎬ泽被生民 [7]303ꎬ是有利于天下的好事ꎮ不单在上述所说的现实或历史层面中君主的权势面临着民众和大臣的种种制约ꎬ而且在荀学本身的理论框架之中ꎬ 君 也绝非一人独大ꎮ一方面ꎬ荀子认为 君 之上还有更高层次的 道 ꎮ如«子道»篇所言: 入孝出弟ꎬ人之小行也ꎻ上顺下笃ꎬ人之中行也ꎻ从道不从君ꎬ从义不从父ꎬ人之大行也ꎮ [7]624另一方面ꎬ 君 之11所以为 君 ꎬ并非源自先天ꎬ而是与 民 不可分割的: 天之生民ꎬ非为君也ꎮ天之立君ꎬ以为民也ꎮ [7]595如此一来ꎬ在荀子那里ꎬ 民 与 天 在形上学意义中便实现了沟通ꎬ 民 因此具有了与 天 同等的神圣地位ꎮ正如«尚书 泰誓»所说: 民之所欲ꎬ天必从之ꎮ落实到作为政治主体的 人 的层面ꎬ依据荀子«性恶»篇中的看法ꎬ就其可能性上来说任何人都有潜力成为像夏禹一样贤明的 圣王 : 今使涂之人者以其可以知之质㊁可以能之具ꎬ本夫仁义之可知之理㊁可能之具ꎬ然则其可以为禹明矣ꎮ今使涂之人伏术为学ꎬ专心一志ꎬ思索孰察ꎬ加日县久ꎬ积善而不息ꎬ则通于神明㊁参于天地矣ꎮ [7]524由此可见ꎬ君主之位虽然可以世袭ꎬ但君主之德只能由真正的 积善成德 之人掌握ꎮ这便在君 之所以为 君 的根本性问题上进一步凸显了 民 的本源地位ꎬ削弱了 君 的不可替代性ꎬ同时为 民 推翻或取代君主提供了理论依据ꎮ四㊁结语荀子的政治思想与 尊君 主张并非拔高君主的权威ꎬ而是将 君 与 民 对立统一起来ꎬ即 君者ꎬ舟也ꎻ庶人者ꎬ水也 ꎮ荀子将 善群 管分 的治权赋予君主ꎬ但 君 并非整个政治结构的核心ꎮ作为一种制衡力量ꎬ 民 在其形上学意义中拥有了与 天 等同的㊁具有承认或否定君主合法地位的权力ꎮ这足以说明以 君舟民水 为主要特色的荀子政治思想是彻底的 民本 主义ꎮ[参考文献][1]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ꎬ2001.[2]蔡尚思ꎬ方行.谭嗣同全集[M].北京:中华书局ꎬ1981.[3]梁启超.戊戌政变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4.[4]汤志钧.康有为政论集[M].北京:中华书局ꎬ1998.[5]康有为.礼运注[M].北京:中华书局ꎬ1958.[6]王保国.评荀子的君本论和君民 舟水 关系说[J].史学月刊ꎬ2004(11).[7]王先谦.荀子集解[M].2版.北京:中华书局ꎬ2013.21。
荀子关于君民的观点
荀子关于君民的观点1.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
故古者,列地建国,非以贵诸侯而已;列官职,差爵禄,非以尊大夫而已。
——《荀子.大略》这一段讲的是:民不是为君服务的,君是为民服务的。
这与二千多年后的我们所说的公务员应该“为人民服务”竟然不谋而合,与我们平时所想像的只会维护君主尊严、视君主为至高无上的“腐儒”大相径庭。
现代人很难想像二千多年前的古人竟会有这种观点。
2.世俗之为说者曰:“桀纣有天下,汤武篡而夺之。
”是不然。
……内则百姓疾之,外则诸侯叛之……。
若是,则虽未亡,吾谓之无天下矣。
……诛暴国之君,若诛独夫……。
汤武非取天下也,修其道,行其义,兴天下之同利,除天下之同害,而天下归之也。
桀纣非去天下也,反禹汤之德,乱礼义之分,禽兽之行,积其凶,全其恶,而天下去之也。
天下归之之谓王,天下去之之谓亡。
——《荀子.正论》武王征商簋这一段讲的是商汤灭夏和周武王灭商,这种以臣弑君到底对不对?荀子的说法是:对!失去民心的君王不是君王,是“独夫”;“兴天下之同利,除天下之同害”的人会使“天下归心”,才是真正的天下人认可的君王。
二千年后的我们,认为传统儒家思想主张君权神授,其实是被欺骗了,真正的儒家思想主张的是“君权民授”。
3.虽王公士大夫之子孙也,不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庶人。
虽庶人之子孙也,积文学,正身行,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卿相士大夫。
——《荀子·王制》这一段是在反对官员的世袭制度,普通民众只要有德行有才华,一样有上升通道,现代人总认人古代人的思想是陈旧的、落后的,却很少有人知道二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荀子就已经提出“唯贤是举”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荀子的义政思想中尊君制度与民本要求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
对此学术界一直都在争论。
谭嗣同、梁启超等人认为荀子“尊君统”、“尊君权”,直到现在也还有人认为荀子是一个君本论者,而廖名春则认为“从荀子尊君的目的看,从其论道义与君权、民与君的关系看,荀子与孔子、孟子一样,基本上是一个民本论者”,[19]白奚也指出荀子要求君主为民着想的伦理制约“实际上乃是民本思想的一种形式”。
[20]而笔者以为,在荀子所生活的那个时代,是不可能产生现代意义上主权在民的民本思想的(事实上,只要是在以人治为统治模式的社会里,实现以社会契约论为基石的民主政治都是不可能的),只能是作为一种绝对君权的制衡力量出现。
荀子尊君与民本的制度安排及制度伦理观念所针对的对象不同,但目的一致,都是为了整个社会的和谐平治和繁荣发展。
正如既彼此对立又相互依存的君民关系一样,尊君与民本彼此牵制又交错互补,共同维持着君权与民生之间的动态平衡。
而在这样一种理想的平衡状态下,君与民的利益都能达到最大化,从而实现社会表层上的双赢。
因此,无论是从尊君与民本思想在荀子“隆礼重法”的制度设计中的伦理地位和作用还是从社会利益分配的宏观层面来看,绝对地论断荀子持民本论还是君本论都有失偏颇。
事实上,荀子的尊君与民本的制度及制度伦理安排只是其“隆礼重法”的制度设计与社会控制的两种必要手段,两者并无本质上的不同,更没有明显的价值偏向。
尊君、民本、人治与制度正义构成了荀子义政思想中制度伦理的基本内涵。
四者彼此制约却又互为补充,被荀子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共同维持着其义政思想体系内部的价值均衡。
这一点本身就体现了荀子之“义”的中庸特性。
而荀子出于人性恶的现实理性,对统治者德性的关注,对社会制度基本的公平与正义的不懈追求,对民生民情的重视与呼吁,则又体现出了其“义”的仁的品格。
中庸与仁正是荀子之“义”的两个方面。
作为个体德性的义,指的是个体内在德性与情感的和谐,彰显于外则表现为人际关系的和乐融洽,由此就为社会的和谐奠定了伦理基础。
在荀子以“隆礼重法”为主体制度架构的政治思想中,作为核心价值观的义,则体现出了政治和谐的要求,强调对社会和谐给予政治保障。
究其实质,荀子的义政思想就是一种和谐政治思想。
荀子强调君主集权,推崇人治,以现代民主政治的理念来看,自是其政治思想天然的巨大缺陷。
但在民智未开,社会经济的发展还较原始落后的封建社会初期,又有它的历史必然性与合理性。
而荀子的伟大之处在于,他一方面遵循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另一方面又通过制度的自我规定性,对传统政治制度的不足作了在他那个时代所能作出的最大程度的补救。
其义政思想既有着传统儒家德治的惠民爱民精神,也有着法家法治思想的现实与理性,两者得到了较好的融合。
荀子的门徒认为:“今之学者,得孙卿子之遗言余教,足以为天下法式表仪,所存者神,所过者化。
观其言行,孔子弗过”[3]《尧问》,此言虽略有夸张,但从当时特定的时代背景来看也有几分合理性,同时,若将之去芜取精,他的义政思想对我们当前的执政制度伦理与和谐政治文化的建设也不无借鉴意义。